•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系 所 別: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號姓名:M09319028 張明泉 指導教授: 裴 文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五 年 二 月

(2)
(3)
(4)
(5)

摘 要

隨著民主化的腳步,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教育鬆綁的訴求,迫使 學校正視家長及社區資源的利用,亦使家長從教育改革的被動接受 者,逐漸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此種現象也成為現代教育改革 思潮的中心。

家長參與從早期家長會的設置,至今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法案明令 規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以維護子女學習權益,充分發揮 學校與家庭教育功能。本研究的目的主要瞭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 事務與學校效能的現況,並探討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學校效能之間的 關係,以供教育改革及相關人員參考。在研究方法上,是採文獻探究 分析,再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研究,並做資料整理與分析,以瞭解 家長參與的現況及研究變相間的關係。

從本研究文獻及問卷調查得知,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和學校效能間 具有正相關,正向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學校效能提昇有幫助。而實 際的參與情形以學歷、社經地位愈高的家長,對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 態度較為支持。在家長參與和學校行政效能、教師教學效能、學生學 習表現、學校環境規劃、社區家長參與等學校效能各個層面之間皆有 相關,能從中建立正確的家長參與觀念,暢通家長參與管道,促進家 長參與意願,以達家長充分參與教育事務的效果。

關鍵詞:國民教育、家長參與、學校校能

(6)

Abstract

As the country becomes more democratic and the society becomes more

pluralistic, the call for loose education has made primary schools pay more attention to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use of school neighborhood resources. Thus, the parents’ role has changed from a passive spectator to an active participant. This kind of change is common in modern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old days, parents’ participation mainly focused on the setup of parents’

association. Nowadays, the bill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affairs has given parents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affai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right and discharge the function of 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affair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affair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o offer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nd authorities

concerned. The method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related variab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showing that more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had improved school effectiveness. However, parents’ educational or social-economic background was a decisive factor in this study. Those who had higher educational or social-economic background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more support for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affairs. Besides, parents’

participation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chool administration effectiveness,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schoo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local parents’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affairs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order for more parents to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affairs, we should help parents form the idea of participation and build up more channels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Key Words: primary education; parents’ participation; school effectiveness

(7)

謝 誌

駕車奔馳在國道三號上,路旁那美麗的景致伴隨著我,也正式啟 動我每週的中華學習之旅;在離校十年寒暑後,能重拾書本,在課堂 上聽課,真是一種幸福。

在職進修期間感謝導師蔡明春所長及經管所的師長們對我不管在 課業上的指導或職場上的工作經驗分享,都使我的人生閱歷更加的豐 富精彩;更感謝指導教授裴文老師,對我的關心與指導,使我的學習 能更精進與成長,讓我獲益良多。

論文口試期間,承蒙葉鳴朗博士及李宗耀博士特別撥冗審閱論 文,提供寶貴意見,使得論文的內容更臻完備,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

在學期間,感謝陳坤木校長、許書維主任、常豫湘主任、豐智學長、

盈良、啟正、晉誠、美香、怡靜、真鍊的關心與協助使得我的研究與 學業能順利完成;也感謝同窗好友明原大哥、忠群、雅惠的鼓勵與彼 此互勉讓我們一起走過這段學習的路程;更感謝許多曾經幫忙與協助 我完成問卷填答的家長們。

正值農曆春節,辛苦的老媽到廟裡祈福並保佑我能順利完成碩士 學位;還有在我身旁默默支持與陪伴的家人老爸、弟弟家勳、妻子淑 菁、及兩個可愛的寶貝蕙珊及仁瑋,因為有您們的鼓舞與體恤,才能 成就現在的我,在此以感恩的心與您們分享這份喜悅,謝謝您們。

張明泉 謹誌於經管所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二月一日

(8)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 誌………Ⅲ 目 錄………Ⅳ 圖 目 錄………X 表 目 錄………XI

第一章 緒 論

………

…1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目的………2

1.3 名詞界定………3

1.3.1 國民小學………3

1.3.2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3

1.3.3 學校效能………3

1.3.4 家長背景變項………3

1.3.5 學校背景變項………4

1.4 研究方法………4

(9)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4

1.5.1 研究範圍………4

1.5.2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2.1 家長參與的意義及相關議題………7

2.1.1 家長參與的意義………7

2.1.2 家長參與的重要性………8

2.1.3 家長參與的功能………12

2.2 家長參與的影響………13

2.2.1 家長參與的正面影響………13

2.2.2 家長參與的負面影響………16

2.3 影響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因素………18

2.3.1 家長方面………18

2.3.2 教師方面………19

2.3.3 學校方面………21

2.4 國內外家長參與的相關研究………22

2.4.1 國外研究………23

2.4.2 國內研究………24

(10)

2.5 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6

2.5.1 學校效能的意義………27

2.5.2 學校效能研究的發展………29

2.5.3 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32

2.5.4 學校效能的評估指標………39

2.5.5 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42

2.5.6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7

3.1 研究架構………47

3.2 研究假設………48

3.3 研究對象………50

3.3.1 調查對象與樣本………50

3.3.2 問卷回收情形………52

3.4 研究工具………52

3.4.1 基本資料………53

3.4.2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調查量表………53

3.4.3 學校現況調查量表………53

3.5 研究程序………54

(11)

3.6 資料處理………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7

4.1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百分比分析………57

4.1.1 家長背景變項樣本調查………57

4.1.2 學校背景變項樣本調查………58

4.2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58

4.2.1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之現況分析………59

4.2.2 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61

4.3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因素分析………63

4.3.1 班級事務方面………64

4.3.2 學校事務方面………66

4.3.3 學校效能方面………69

4.4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變異數分析………71

4.4.1 性別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 變異數分析………71

4.4.2 年齡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 變異數分析………72 4.4.3 學歷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

(12)

變異數分析………73

4.4.4 職業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 變異數分析………74

4.4.5 子女數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 變異數分析………75

4.4.6 職務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 變異數分析………75

4.4.7 學校規模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 變異數分析………77

4.4.8 學校所在地區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 能之變異數分析………77

4.5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複迴歸分析………79

4.5.1 班級事務對學校效能之迴歸分析………79

4.5.2 學校事務對學校效能之迴歸分析………80

4.6 研究發現………81

4.6.1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現況方面………81

4.6.2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現況方面………81 4.6.3 不同背景變項的家長在知覺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學校

(13)

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有部分顯著差異………82

4.6.4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的家長在知覺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學校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有部分顯著差異…………83

4.6.5 分析家長知覺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程度,在學校效能 方面的差異………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4

5.1 結論………84

5.2 建議………85

5.2.1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85

5.2.2 對學校的建議………86

5.2.3 對家長的建議………86

5.3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87

參考文獻………89

中文部分………89

英文部分………93

附錄………98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現況調查問卷………98

(14)

圖目錄

圖 2.5 國際學校效能比較研究模式………38 圖 3.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架構圖………48 圖 3.5.1 研究程序圖………55

(15)

表目錄

表 3.3.1 樣本學校名稱一覽表………51

表 3.3.2 有效樣本人數摘要表………52

表 4.1.1「家長背景變項」基本資料分析………57

表 4.1.2「學校背景變項」基本資料分析………58

表 4.2.1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班級事務」之意見均 值表………60

表 4.2.2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學校事務」之意見均 值表………61

表 4.2.3 學校效能之意見均值表………62

表 4.3.1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班級事務」特徵值及 解釋變異………64

表 4.3.2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班級事務」之變數信 度………64

表 4.3.3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班級事務」之因素分 析表………65

表 4.3.4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學校事務」特徵值及 解釋變異………67 表 4.3.5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學校事務」之變數信

(16)

度………67 表 4.3.6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學校事務」之因素分

析表………68 表 4.3.7 學校效能之變數信度………69

表 4.4.1 性別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變 異數分析………71 表 4.4.2 年齡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變

異數分析………72 表 4.4.3 學歷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變

異數分析………73 表 4.4.4 職業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變

異數分析………74 表 4.4.5 子女數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

變異數分析………75 表 4.4.6 職務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之變

異數分析………76 表 4.4.7 學校規模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效能

之變異數分析………77 表 4.4.8 學校所在地區對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

(17)

效能之變異數分析………78 表 4.5.1 班級事務對學校效能之迴歸分析………79 表 4.5.2 學校事務對學校效能之迴歸分析………80

(18)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實際情況,分析家 長知覺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程度上的差異,並探討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 學校效能的關係,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進建議。本章共有研究 動機、目的、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 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第 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研究動機

隨著民主化的腳步,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教育鬆綁的訴求,一波 波衝擊著傳統穩定的校園環境。同時在授權増能的經營導向及學校本 位管理的發展模式下,迫使學校開始正視家長及社區資源的利用,亦 使家長從教育改革的被動接受者,逐漸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 此種現象也成為現代教育改革思潮的中心(吳清山)【11】。

近年來家長在教育上的權利日漸受到重視,十九世紀末,英國 McMillan 首創保育學校,提倡學校家庭化,促進親師合作,讓家長到 學校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林朝鳳)【21】。二十世紀中葉後,美國極 思提升國家的競爭力,認為要落實學校教育的功能及加強學生基本智 能之獲得,而在 1994 年三月三十一日,柯林頓總統的「公元二千年目 標:美國教育法案」(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ct),也 強調學校與家長的夥伴關係,認為學校、社區、家長應該密切合作,

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

國內亦於近年來開始重視家長在教育上的權利,民國 78 年成立的

(19)

「人本教育基金會」及「主婦聯盟」,都在於強調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民國 83 年起的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四一0教改全民大集合等,亦強 調開放教育的實踐,而親師合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 理念。

隨著家長參與受到重視,學校事務如同一般公共事務一樣,逐漸 開放給家長來參與,再加以相關法令的制定及修改,明定家長有參與 學校事務之權利及義務。教育部在「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辦法草案」中就明確提到對學生學習權、受教權及對家長之教育選擇 權、教育事務參與權,要有相當周到的制度性保障。

高雄市公私立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自治條例設置辦法明定學 校家長會的任務在於研討並協助推展教育,提供改進建議事項;協助 處理重大偶發事件及親師生間之爭議;協助辦理親職教育活動,促進 家長及親師合作關係;推派代表列席學校各項重要會議。而班級家長 會則應探討班級教育與家長間的聯繫事項,協助班級推展教育計畫及 提供改進建議事項等。

家長是學校教育的合夥人,與學校的關係密切,參與教育事務已 不可避免。因此,如何結合家長人力資源,擴大教育參與,以提升學 校效能,成為當前教育改革重要的研究課題。

1.2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擬定本研究具體目的如下:

1.分析不同特質的家長與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之間的關係。

2.分析不同特質的家長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

(20)

3.分析不同學校背景的家長與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之間的關係。

4.分析不同學校背景的家長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

5.探討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

6.針對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相關人員參考。

1.3 名詞界定

1.3.1 國民小學

在本研究中的國民小學是指高雄市轄內九十四學年度的公立國民 小學。

1.3.2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一般而言,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內涵廣狹不一,本研究係指學生家 長參與其子女所就讀的學校一切教育相關事務之行為。為求敘述簡明 順暢,本研究必要時以「家長參與」簡稱之。本研究的家長參與教育事 務內容包括班級事務、學校事務二個層面。本研究主要在於瞭解國民 小學家長在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程度上的知覺,並以問卷第二部分的得 分表示,得分愈高,表示參與程度佳,反之則愈差。

1.3.3 學校效能

學校效能係指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而能達成學校所預 訂的目標。本研究的學校效能衡量指標包括學校行政效能、教師教學 效能、學生學習表現、學校環境規劃、社區家長參與五個層面,並以 問卷第三部分的得分表示,得分愈高,表示參與程度佳,反之則愈差。

1.3.4 家長背景變項

係指與家長背景屬性有關的變項。在本研究中家長背景變項包括

(21)

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子女數、參與學校家長會的職務。

1.3.5 學校背景變項

係指與學校背景屬性有關的變項。在本研究中學校背景變項包括 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區。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了瞭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實際情形及影響,

首先進行文獻探究分析,再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研究,隨即做資料 整理與分析,據以撰寫研究論文。本研究係由研究者編製「國民小學家 長參與教育事務及學校現況調查問卷」,先參考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學 校效能的相關理論與文獻,再徵詢多位教育同仁的意見後編製正式問 卷。問卷調查後,隨即進行分析與討論,以瞭解家長參與的現況及研 究變項間的關係。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將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敘述於下:

1.5.1 研究範圍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高雄市轄內所有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不包括私 立小學。研究對象主要是國民小學的家長。

(2)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現況,以及與學校效能的關 聯性。在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方面,將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內容分類為 班級事務、學校事務二個層面,以瞭解家長參與的程度;在學校效能

(22)

方面,僅以學校行政效能、教師教學效能、學生學習表現、學校環境 規劃、社區家長參與為衡量標準,探討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程度與學校 整體效能之間的關係。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於以往對於家長參與以及學校效能之議題探究不少,故 主要採問卷調查方式蒐集相關資料,期望能有一全面性的瞭解,做為 研究驗證的依據。

1.5.2 研究限制 (1)在研究變項方面

1.就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研究的限制而言:本研究僅探討家長參與的程 度,未進一步探討家長參與的滿意度、參與的障礙等。

2.就學校效能研究的限制而言:本研究僅以學校行政效能、教師教學 效能、學生學習表現、學校環境規劃、社區家長參與為衡量標準,

無法涵蓋所有學校效能的衡量指標;而且僅以短時間的效果為主,

無法做長時期效果的評估。

(2)在研究範圍方面

本研究係以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不包括私立小學,在推論 上將有其限制。其次,本研究雖採「分層隨機取樣」方式抽取樣本學校,

但家長的選取則委由學校辦理,並轉發問卷進行意見調查,此可能影 響樣本的分佈及填答時的態度。

(3)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編製的「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

(23)

育事務及學校現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僅及於研究對象個人知覺現況 的描述,這和真實現象難免會有落差存在,值得注意。

(4)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此種大量的資料蒐集雖可瞭解相關研 究及實施現況,然而卻無法作長時間、縱貫式的現象瞭解。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目的,本章文獻探討首先敘述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意義 及其相關議題,包括家長參與的意義、重要性、及功能等,其次再分 析家長參與的影響及影響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相關因素,並探討家長 參與教育事務的相關研究。最後,針對學校效能進行概念性的分析,

並蒐集相關研究,以做為本研究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學校效能兩者是 否相關的研究依據。

2.1 家長參與的意義及相關議題

「家長參與」越來越受到教改團體的重視,因此需要對家長參與的 一些概念加以探討,以下針對家長參與的意義、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家長參與的功能來加以探討。

2.1.1 家長參與的意義

「家長參與」的英文是 Parent participation 或 Parent

involvement,也有人把它翻譯成父母參與或父母投入。不過,Parent participation 多半指的是學生學習的參與;Parent involvement 則 指家長對學校決策和行政的參與(林俊瑩)【26】。由於有些研究根據 本身的研究目的,對家長參與下不一樣的定義,像 Chen【2】認為家長 參與為:為支持孩子成為學習者,協助所有家庭在學校、在家都能建 立起良好的學習環境。Crime【6】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家長在子女教 育過程中,家長與學校一切可能的互動行為。

陳良義【40】研究認為:「家長參與」是指學生家長到學校參與教 育或活動的一切行為,包含協助學前兒童做好就學準備,與學校教師

(25)

或行政人員共同合作,來提升兒童的學習成效並增進學校效能;他提 出四個重點:1.就起點而言,家長參與是以家長意願為基礎;2.就歷 程而言,家長參與是一種合作的過程;3.就目的而言,在促進兒童的 學習與發展;4.就內容而言,則遍及了整個兒童的教育歷程。

洪麗玲【31】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基於對教育事項的關心,家長 於校內或校外(不包括家中)參與的所有教育活動,其目的主要是希 望透過同為兒童學習過程中重要他人的教師與家長,彼此密切合作,

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配合,促使兒童人格、學業等各方面的學 習效果更為優秀。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家長參與是基於家長本身對子女教育的關 注,透過各種可行途徑,與學校合作,參與學校的校務運作、課程發 展、親職教育、教學活動、學生事務及其他各種依法需要家長參與的 全校性組織或團體。

總之,家長基於關心子女的受教權,於子女的教育過程中,對學 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參與討論、決策、支援等,與學校保持一定程度的 互動行為;也是具體實踐家長是教育事業合夥人的時代意義。

2.1.2 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家長參與最早是源於美國,在近 30 年間已經經歷過重要的轉變,

而在台灣近十年來推動的教育改革運動,也極強調家長參與子女的學 校教育,一些以關心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的紛紛成 立,例如:「主婦聯盟」的成立,以主張發揮父母的教育權;「人本基 金會」、「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也以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為目的。

(26)

85 年後的「基本教育法」、「國民教育法」的陸續修正,例如,民 88 年公佈的教育基本法第八條則規定:「……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 輔導子女的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 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更是確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的權利與地位(簡佳妮、謝文豪)【57、56】。

當前國內教育環境改變,家長們已開始注意孩子的受教權及家長 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家長爭取參與學校活動已是時勢所趨,以下就教 育潮流的趨勢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方案的功效,分別說明其重要性。

(1)教育潮流的趨勢

郭明科【38】研究指出社會急遽變遷中,教育潮流顯示以下幾個 趨勢:1.社會多元化,以往家庭與學校壁壘分明的關係受到揚棄;2.

教育危機狀況的出現,開始思考學校如何與其他機構共同分擔教育的 責任,尤其是家庭;3.全面品質管理風潮興起,重視學校教育的顧客

(家長與學生);4.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體制缺乏改革的能量,學校本 位管理較能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5.關起門來辦理教育已落伍,學校 公共關係受到重視。由上列趨勢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社會型態已 由傳統靜態的封閉社會遞演至現代動態的開放社會;以往家長將教育 子女責任完全委由學校的觀念,也逐漸轉變為家庭與學校共同負擔教 育的責任;開始重視學校與社區的公共關係,及學校的重要顧客(家 長與學生),顯現家長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視。

(2)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方案的功效

家長是小孩子的首位且最重要之教師,家長對小孩之成功發展的

(27)

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透過各種類型的家長參與方式,家庭與學校的 價值得以良好的銜接與連續,中外許多研究也指出有意義的家長參與 對於學生、家長與學校及老師助益良多。茲從學生、家長、學校與教 師方面分別說明如下:

在學生方面,研究發現經家長參與對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及各 項能力的發展確有助益。如國外學者 Henderson 和 Berla【10】分析了 66 個有關家長參與的研究後,歸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於子女的正向 效果包括:較佳的學業成績和測驗分數、較高的上課出席率、較高的 作業完成率、較少接受特殊教育、對學校表現較積極的態度和行為、

較高的高中畢業率、以及較有可能升學等。在國內相關研究,也有類 似的結果,如任秀媚【3】研究發現:父母參與對幼兒的影響在智力上 能有所增進,在學業成就上能有所提升,對社會發展亦有積極的影響。

在家長方面的影響,學者們則認為可增進家長與學校的關係、促 成家長親職教育知能及自我成長等。如 Epstein【7】認為家長參與後,

教師對家長的影響為:1.從教師中得到更多如何在家幫忙子女的方 法;2.相信教師想要幫助他們家中的子女;3.比以前更加瞭解子女在 學校被教導什麼;4.對教師全面的教學能力和個別技巧上有較高的評 估。又根據美國紐約市 1987-1988 年的家長參與方案(Parent

Involvement Program,PIP)評鑑報告中指出,其功效有家長對學校 有正向的態度、增加信心、並體驗到身為成人及公民的價值,有部分 家長逐漸成為社區領袖(引自吳璧如)【15】。而在國內的相關研究方 面,歐陽誾【51】指出,家長參與對父母的影響為:1.有機會去學習

(28)

教師對於成長和發展所作的引導方式;2.對於在家中也能使用課程,

父母可以得到第一手的訊息;3.藉著參與學校活動,可以獲得成就感;

4.和學校中的其他父母建立關係。

在學校及教師方面影響,家長參與被視為改進學校教育和增進學 校效能的重要關鍵。如 Thomas(1980)的研究中發現,在具備家長參 與方案或措施的學校,教師有較高的工作士氣,要求調校的教師人數 也較少(引自黃傳永)【46】。Edwards(1988)發現採用合夥型態的家 長參與方案會影響學校氣氛,而且改善了關心學生學業的成人間的溝 通(引自郭明科)【38】。Henderson 和 Berla(1994)對學校與家庭合 作進行研究歸納出下列結論:學校與家庭合作無間的效果可增進教師 工作士氣;家長對學校教師有較高的評價;而家庭亦較支持學校等(引 自黃傳永)【46】。

洪福財【30】認為家長參與將能對學校教育發揮五項正面功能:

1.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需求;2.建立家長對學校的信任;3.增加學校 的社區資源;4.豐富師生的教學經驗;5.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綜合上述,家長參與學童學習活動與學校事務的功效,對學生而 言,可以提升其學業成就、激發孩子積極學習的態度與追求成功表現 的自信、並增進其成就動機;對家長而言,可以使家長增加與學校溝 通的機會、認識其他家長而增進社交關係、鼓舞家長追求自我成長、

提昇自信心並增加與小孩子互動的機會;對學校與教師而言,有意義 的家長參與可以協助教師之成功教學、可以增進親師間的了解、豐富 師生的教學經驗、協助學校建立良好的公共關係、增加學校的社區資

(29)

源、對改進學校教育和增進學校效能,有很大的幫助。

2.1.3 家長參與的功能

家長參與之範圍遍及兒童整個受教歷程,凡與兒童教育有關的事 務皆屬之。家長參與增加學校可利用資源,因為家長可以在各種事務 上提供意見與知識,以補充學校人員在各方案專業技能之不足(Comer

&Haynes)【4】。

Swap【20】則以為家長參與是促進兒童學習成功、使教師體驗到家 長的感謝與支援、增進家長的教養技術、並使家長對教師教學方式更 瞭解。此外,Clevette【3】認為家長參與使學校從而獲得家長的資源,

同時擷取社區資源的途徑。

美國反應教育協會(The Institute for Responsive Education)

列舉家長參與的功能如下(引自陳良益)【40】:

(1)傳遞學校與社區兩方面的訊息。

(2)協助學校計畫及發展。

(3)為學校提供建議或參與決定。

(4)提供居民服務學校的機會。

(5)為學校進行研究與評鑑。

(6)於學校與社區間做協調。

(7)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提供服務。

綜合上述研究,家長參與的功能能激勵教師士氣,提升學校行政 效能;發揮家長專長,成為學校的社區資源;使學童學習生活更愉快、

更健康;提高兒童的出席率;改善家長與兒童對教室學習氣氛的觀感;

(30)

促使兒童之學習態度與行為更為積極;增加親子間相處的時間;形塑 家長對子女合理的教育期望;使家長對老師的努力更信任、更滿意;

增進對特殊需求孩子的瞭解與有效協助;協助教師處理孩子的問題,

協助家長對孩子的問題能盡速解套;促進學校教育發展,提升教育品 質;增加家長對現階段教育改革中課程統整的認識;彌補學校人力資 源之不足,提供愛心家長的協助;適時解囊,提供學校興革建設之物 力資源。

2.2 家長參與的影響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一種越來越重要的趨勢,家長參與是一種權利 也是義務,過去的傳統教育強調尊師重道,家長以老師的教學方式為 主;而現今學校開放參與的門檻,讓家長也能走進校園,共同為孩子 及學校的成長努力。許多研究發現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其正面評價和 負面影響,所以本節就家長參與後的影響加以說明。

2.2.1 家長參與的正面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首位且最重要的老師,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並不輸給學 校(林明地)【25】。在許多研究上,發現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學生、

家長、教師及學校都有正面影響,以下就各學者的研究加以說明:

(1)對學生的影響方面

家長參與子女的學習活動,也對子女教育成果產生三項正向的影 響,包括示範、增強及教導三方面。以示範來說,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提供孩子仿效其家長重視學校教育的態度及行為機會;就增強而言,

家長本身參與學校活動,會讓子女本身有增強學習的機會,並對自己

(31)

的學業成就較關心;在教導方面,不管家長是採取直接式、開放式或 開放性、封閉性的答題教導,都能提升子女較高的認知能力(吳璧如)

【16】。

Epstein【7】以 293 位國小三、五年級的學生研究對象,探討教 師運用家長參與的策略對學生成就的影響,結果顯示:老師經常使用 家長參與策略,則學生的閱讀成績顯著高於未使用的組別。

黃凱霖【45】的研究也認為,父母的態度、價值、信念,往往是 透過有形無形的影響子女的學習。

綜合上述國內外研究可知,家長參與對孩子的學習有其正面影響 力,家長適時地參與學校教育,能讓學童感受到家長對他的重視,可 以增進親子關係外,更可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小學是孩子學習成長 的起始階段,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小覷。

(2)對家長、學校及教師的影響

家長參與班級活動直接或間接地都會影響到老師與學校,以下就 對家長本身的影響及對老師造成的影響做一探討:

1、對家長而言:

盧焜煌【55】針對家長參與的個案研究結果指出,將家長參與對 家長的影響列為幾點:1.家長參與會改變家長本身的觀念:家長藉由 參與孩子的學習課程,可以增加對孩子學習的了解,也能澄清對老師 的教學觀點;2.建立積極的參與態度:家長參與的程度越深入,對老 師的教學信任感、孩子的教育及班級氣氛的知覺,也就相形增加;3.

增進有效互動機會:增進親師間良好的溝通,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與誤

(32)

會;4.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會因家長的投入而得到改善;5.家長本身自 我理想的實現:藉由參與活動,可以充實自己的教養技能,擴展良好 的人際關係。

美國親師合作協會(Nation PTA)【12】也指出,親師之間必須是 雙向道,親師之間有效溝通,讓學生能有積極、較好的表現。邱書璇

【29】認為家長參與班上活動對家長有幾點益處:1.家長能得到幫助 教養孩子的知識及技能。2.家長能因參與班上活動得到正向的回饋,

間接提升家長的自尊。

歸納上述文獻,可知家長參與班級活動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感 情,可以透過參與班上來了解孩子的發展,進而認同老師的教學,更 可以與其他家長交換教養心得,提昇人際關係,認同自己、自我肯定。

2、對學校、教師而言:

在家長期望上、家長信念上、社會系統上及影響參與的因素上,家 長若協助老師教學,分擔一些非教學性的事務,能讓老師更專注於教 學;而且家長參與可以降低班級內,成人和兒童的比率,會讓每個孩 子增加個別關注的機會。

黃凱霖【45】則從助力和壓力的角度來看,從助力的角度來看教 師可以藉由邀請家長參與來共同了解孩子、指導孩子的學習,提高孩 子的學習成就;就壓力來看,教師將體認到教學必須脫離唯我獨尊的 舊況,必須將家長的資源融入教學,因此也能激勵老師不斷自我調適 與成長。

林明地【25】認為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

(33)

獲得更多元化支持;也認為家長參與是學校組織持續生存和革新發展 的有效策略。林俊瑩【26】也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以提升學校效 能;可以化解阻力,增進彼此的信賴與支持;可以豐富學校教學資源 與老師教學經驗。

Cotton 與 Wikelund【5】從文獻中去談「教育上家長的參與」的 研究認為,家長參與越早,效果越好,也能增加家長與兒童互動的機 會,讓孩子都能受到關注。王一道【1】認為家長參與可以豐富老師的 教學資源,增進親師合作關係,促進親師學習成長。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把家長參與對學校、老師的影響歸納為:家 長參與可以讓親師關係更融洽,彼此溝通更順暢;可以獲得家長對學 校與老師的肯定與認同;能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動力與提升學校效能。

2.2.2 家長參與造成的負面影響

家長參與的正面影響已由許多研究證明,但家長參與的過程中亦也 可能因一些因素而產生負面影響,彙整王一道【1】、郭耀隆【39】及 其他學者的研究認為家長參與的負面影響有:

(1)牽制行政干預教學

在參與的過程中,家長在求好心切的情形下,有時會因對學校行 政或教師教學的不了解,干涉老師的教學、批評學校的行政措施,造 成行政人員及老師士氣的低落,而老師有時可能會因對家長的協助教 學而怠惰、忽視自己教學的本質,使家長參與本意被扭曲。

(2)溝通不良造成誤會

家長與教師的角色層級不同,有時關心學生的角度不同,看法也會

(34)

不同,加上目前家長會參與人數不多,因此常造成少數的意見即為決 議,所以有時會因此而造成彼此間的誤會。

(3)濫用特權干擾校務

家長參與行政,最常發生的影響,常常是編班問題造成最大的困擾

(盧焜煌)【55】。家長會因一己之私利,而在參與的過程中,利用校 務參與之便,享受特權。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有時以「自我私利」為出 發點,只為自己的孩子爭權力,而不惜犧牲其他的學生。

(4)使決策過程缺乏效率

學校教育的決策應該以全體師生的利益為考量,但若要彙整各方意 見及利益,常需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有時會欠缺時效性;同時有可能 因在協商過程中,未能達到各方要求,使得決策的推行充滿困難(周 愫嫻)【18】。

(5)家長教育權及教師自主權的衝突

家長對教育有選擇學校的自由、家庭教育的自由、教育內容選擇的 自由;老師則在專業知能的基礎上,享有自由工作、自由溝通、研究 的自由。家長與老師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成長而努力,有 時因為理念的不同,而造成不知以孰者為重的窘境,進而引起學校與 家長之間衝突的產生(林俊瑩)【26】。

家長參與對學校之教學、級務、活動之推展運作,有正負兩面的 影響,但整體而論是利多於弊。其所帶來負向的困擾畢竟是少數,只 要適度溝通說明當可化解;至其所發揮積極而富建設性之貢獻,則是 無可取代。因之家長走進校園參與教育事務,是新世紀學校經營的大

(35)

趨勢,如何因勢利導,發揮合夥人的功能,值得學校行政人員、教師 與家長共同來調適。

2.3 影響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因素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對學校、學生、家長,還有老師都有積極的意義,

基本上阻礙家長參與的因素,也不外乎學校、家長及老師三個層面,

這三個層面常是互相影響的。在許多研究中指出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對 孩子有許多正面效益,但實際參與情形卻不踴躍,家長參與情形究竟 存在些什麼問題?以下試從國內外學者研究文獻,來加以探討影響家 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因素。

2.3.1 家長方面

郭明科【38】指出家長參與的態度,可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積 極性的家長樂意且興趣參與學校活動;消極性的家長則認為學校教育 是老師的責任,對學校校務視為繁雜之事。而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

家長參與校務愈多;社經地位較低的家長雖關心子女教育,卻往往不 知如何協助子女。教育程度愈高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意願也愈積 極,愈傾向對學校施加壓力,採高品質、學術導向的改革;有的家長 認為自己沒有擔任教室義工、諮詢委員等的專業技能,而對家長參與 校務怯步。加上現代雙薪家庭日益增加,時間的缺乏,與校務活動時 間無法配合,成了家長參與校務的困難點。

李志成【6】指出我國家長參與的模式以學者 Swap 對家長參與模 式的區分,傾向防禦或學校對家庭單向的傳導模式,家長對校務的參 與僅是消極的配合、經費支援的工作,欲使整體家長參與之模式有所

(36)

轉變,有賴社會政治文化的配合。近年來,社會變遷與政治民主帶動 對教育自由化的訴求,家長教育權受重視,成了家長參與校務的重要 基礎。

林天佑【23】指出家長本身的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心理因素會 對參與校務的意願產生影響。

吳璧如【15】認為,參與學校教育的家長相信自己本身具有協助 子女學習的技巧與知識,能有輔助子女在校學習成功的效能感。

石明元【2】的研究結果認為,家長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學校 過度信任且不了解參與的界線為何,自動遠離了教育的行列,讓學校 擔負起孩子的未來,以「配合者」的角色參與學校教育。

Greenwood 與 Hickman【8】指出,有些家長並不重視子女的教育,

或者覺得個人的知識能力不足、專業程度不夠,或曾經和其他老師有 過不好的接觸經驗,所以參與學校教育的意願不高。不過,一般而言,

家長也較傾向於選擇自認為可以做的成功參與模式。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家長對參與的概念,還有其本身的態度與能 力都是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如果家長能以開放性的態度,相信老師、

尊重專業,認同自己的能力來參與班上活動,共同關心孩子的教育,

一起協助教學工作。

2.3.2 教師方面

郭明科【38】提到下列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

(1)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教學效能高的教師,較能主動邀請父母參與校務;能力強、有信心

(37)

的教師,比較不怕別人在場觀摩教學,較願意邀請家長參與教學(詹 至禹)【48】。

(2)教師的責任感

有責任感、真正關心教育、關心學生的教師,較願意花時間和家長 溝通,保持密切聯繫,以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

(3)教師的價值觀和態度

家長參與校務的觀念若無法被教育人員認同,會使教育人員對家長 參與校務這個議題產生問題、挫折、不安全感,因而產生心理上的 抗拒,不願配合推展家長對校務的參與。詹志禹【48】認為教師若 有以下的觀念或態度,會妨礙家長對校務的參與:對家長持拒絕的 態度,將家長參與視為干擾;對家長持輕視的態度,認為家長能力 有限,不懂教育;對家長持自卑的態度,看不起自己;缺乏專業自 信,害怕家長批評。

(4)校長的角色與態度

校長能尊重且公平的對待家長,是家長參與校務最重要的影響因 素。

(5)時間的衝突

教師平日工作負擔已極沈重,難以尋找時間鼓勵、追蹤缺乏自信的 家長來參與校務。

(6)教師文化-保守主義、個人主義、及時主義的影響教師文化常處於 穩定、各自孤立的情境中,而形成保守、個人化和重視眼前現況的 特質。

(38)

林天佑【23】指出教師的態度對家長參與校務有直接影響,然而,

教師因為擔心被家長批評、不知如何讓家長參與、本身個性保守不知 如何與家長應對、缺乏人際溝通的技巧,使教師不鼓勵家長參與校務。

Comer&Haynes【4】認為師生互動不良,形成不愉快的學校氣氛;

親師間產生負面的互動。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教師對家長參與其實是抱持著消極心態,害 怕家長的參與會對教學造成阻礙,也認為彼此的觀點不同,在無形中 會造成雙方面的壓力,所以如果老師與家長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管 道,讓家長清楚了解老師的教學方式,進而尊重老師的專業素養,也 讓家長有適切的管道提出建議,彼此敞開心胸,以孩子的學習為出發 點,不以己利的參與方式協助一切,應該能鼓勵老師大開班級之門,

歡迎家長走進教室。

2.3.3 學校方面

學校政策是否支持家長參與,會影響到家長參與的程度與意願,所 以學校中的教育人員、行政人員,他們的態度、行為、觀念,都是可 能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

郭明科【38】也認為,學校方面科層體制的保守性、行政人員的 保守性、校長的角色態度、學校文化都會影響家長參與。林天佑【23】

認為學校將家長參與的態度視為干預或協助、是否能常與家長聯繫或 配合家長的時間,皆是影響主因。盧焜煌【55】指出學校資源的投入、

學校經營規模和學校所在地皆有可能影響家長參與。因為屬於比較城 市化的學校,交通較為便利,地區的社經水準較高,文化資源多、取

(39)

得容易,家長較能利用資源協助學校。

隨著時代變遷,學校對家長參與的觀念也隨著調整,在「國民教 育階段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辦法」草案,明定家長有以個別身分參與學 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學校並應主動提供、告知家長學校教育資訊,包 括課程規劃、教學計畫、教學評量、輔導管教方式與權益救濟途徑,

當家長要求獲得與子女教育相關的資訊時,學校、老師不得拒絕。此 外,家長對於學校所提供的課程規劃、教學計畫、教學內容、教學方 法、教學評量、輔導與管教方式、學校教育事務及其他相關事項有不 同意見時,得以個人身分或透過家長會,向教師、學校提出意見,教 師或學校接獲意見時應主動溝通協調,認為有理由時應主動修正、調 整,無理由時也應提出說明。

若家長認為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權益受損、學校教學或行政處理不 當,或對學校的建議處理不滿意,可向校內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出 申訴、縣市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出再申訴,若涉及學校或教師對子 女的措施有不法或不當,以致子女受到剝奪學生身分的處分,或重大 權益損害,家長更可依法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教育部)【34】。在草 案中已很清楚規範出親師生間的關係,學校應以積極處事的態度接受 挑戰,並與家長充分的溝通、協調與合作,明確規範出家長參與的事 項,結合家長與社區資源,共同為學校的前景努力,創造學校、家長 與老師三贏的局面。

2.4 國內外家長參與的相關研究

家長與教師皆是影響家長參與的關鍵人物,不同背景變項的家長對

(40)

家長參與是否有不一樣的看法,以下是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

2.4.1 國外研究

Chavkin 與 Williams【1】在美國西南部教育發展中心對新墨西哥 六州進行「家長參與教育計畫」的六年研究中,探討家長對家長參與 的知覺、態度與現況的調查研究發現:

(1)有 72.2%同意「老師需接受與家長合作有關的訓練」。 (2)九成以上的家長認為應該更努力參與兒童學校教育。

(3)在促進家長參與上,90%的家長認為學校應給予家長有關子女在校 的成功訊息,使家長感覺到受歡迎。

(4)認為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包含:家長不了解課程、教師沒有要求家 長參與、親師會議太少等因素。

(5)家長最常參加子女學習活動,例如協助子女完成家庭作業、參與親 師座談、參加學校開放之夜。

Ramirez【16】對加州、印第安那州四所高中,以抽樣、訪談、觀 察與文獻分析方式,研究學校與老師對家長參與的看法,研究結果顯 示:

(1)教師與家長最常聯絡的事件中,學生發生不良行為的聯絡機率大於 優點鼓勵的機率。

(2)學校以發行刊物或其他文字溝通,可以協助家長了解學校計畫。

(3)老師及學校行政人員對家長參與的看法中有些矛盾。

(4)老師希望家長僅限於參與家庭活動,但是可以多捐贈學校基金;但 學校行政人員則希望家長多參與學校活動,但並未提出具體參與方

(41)

案。

Chen【2】以台灣的南屏東和美國的家長為研究對象,以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探討此兩地區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態度,在家長期望上、

家長信念上、社會系統上及影響參與的因素上有何不同。研究結果顯 示:兩個地區家長,不論是在家方式的家長參與或是學校方式的家長 參與,在家長期望上、家長信念上、社會系統上及影響參與的因素上 都有顯著的不同。

2.4.2 國內研究

吳碧如【16】在「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中,以 2262 位高中職、國中、國小及幼稚園的家長為研究對象,探討家長參與學 校的類型與態度,經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 果發現:

(1)採用範圍最廣的是「與子女直接相關的溝通」,「傳統的家長參與」

次之,「非傳統的家長參與」被採用最少。

(2)家長參與對孩子學習、親師關係及家長本身有所助益。

(3)家長參與的類型會因學校屬性、學校階層、家長的婚姻狀況、及子 女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發現城市學校的老師和鄉鎮學校的老師對 家長參與的態度較為積極。

(4)家長參與的效能因學校所在地、學校屬性、學校規模、學校階層、

樣本出生序及子女出生數的不同而有差異。

簡加妮【57】在「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 影響策略之研究」中,以問卷調查法,調查高雄市家長及教師共 795

(42)

位,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卡方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統計方式,

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角色層級的研究發現:

(1)家長的性別、教育程度、子女數、居住地區、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

對家長參與校務有顯著影響。

(2)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比男性積極。

(3)子女數 1 人的家長態度最積極,其次為子女 3 人以上,子女數 2 人 最不積極。

(4)家長參與學校的障礙包括了「家長參與能力技巧不足」、「家長過於 忙碌」、「害怕子女遭人另眼相待」。

許瑛珍【37】在「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 之研究」中,以問卷調查方式,抽取 1136 位家長,進行統計分析,針 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的研究結果指出:

(1)家長在「直接參與」上,參與「班級班親會事務」的參與程度較高,

「愛心志工團」的參與次之。

(2)家長在「間接參與」上,以「在家指導孩子學習」的參與程度最佳;

「被告知出席活動」及「接收傳送學校訊息」參與程度尚佳。

(3)家長對學校事務的參與程度,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4)家長對參與學校事務的滿意程度,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 異。

王一道【1】在「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的整體 情形」中,以問卷調查為研究方式,採分層隨機方式,抽取 48 所台中 縣國小教師與家長共 522 位,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

(43)

考驗及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國小老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看法,大致良好。家長對老 師能適時地以電話面談或聯絡等不同親師溝通方式,態度最為積 極。

(2)老師認為阻礙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工作繁忙、沒 有時間,家長意見紛雜難以整合及擔心自己的專業形象受損。

(3)老師認為阻礙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工作繁忙、沒 有時間,家長意見紛雜難以整合及親師之間的理念不同。

(4)不同背景變項的家長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看法有顯著差異。女性 家長在各方面明顯都高於男性:年齡 30 以上的家長,在「家長是 家庭和班級的溝通者」方面,看法比 30 歲以下家長高;職業是「家 庭管理的家長」,在「親師溝通」方面,看法高於職業「農」的家 長;高中職畢業的家長在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決定」方面,看法 高於大學畢業的家長。

(5)不同學校環境變項的家長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看法沒有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歸納出下列幾點:

(1)家長的性別、教育程度會影響家長對班級事務的參與情形。

(2)大部分的家長對家長參與皆給予正面的肯定,但大多以「傳統性的 參與」為主,較少參與學校行政上的事務。

(3)家長參與的阻礙因素大多以「時間」因素為主,家長們希望老師多 提供一些參與管道,與老師間良好的溝通來促使家長積極的參與。

2.5 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44)

本節將研究與分析學校效能的意義與特徵、學校效能的研究發展、

學校效能的評量模式、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影響有效能學校的因素、

提昇有效能學校的途徑、與學校效能有關的研究等,茲敘述如下:

2.5.1 學校效能的意義

學校是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組織,如何提升每位受教者的學習效 果,一直是教育研究與改革的重點所在。學校效能的研究自一九六六 年的 Coleman 報告書發表以來(吳清山) 【9】,許多學者紛紛投入學校 效能領域的探討,而根據研究指出,有效能的學校更易達成教學目標。

本單元所要探討內容是討論學校效能的意義,其次說明學校效能的特 徵。

(1)效能與效率的意義

效能和效率在組織理論學上是有不同的概念,效能是指目標的達 成,而效率是爲達到目標的投入與實際產出之比值(Robbins)【14】。

效能與效率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效能重視組織目標的達成,並兼 顧組織內、外在環境的要求與標準,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強調 領導策略的應用;效率是指運用資源的的程度與能力,較偏向組織內 部狀況及解決問題的經濟層面,強調管理技術的層面(張慶勳、吳清 山)【35、12】。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歸納得知:效能係指組織在一定時間 內達成組織目標的結果,重視組織目標達成,以多層面的指標來評鑑;

效率則指組織資源運用的能力和效果,強調組織資源的有效運用,以 投入和產出的比率來衡量。

(45)

(2)學校效能的意義

學校組織是一開放性的動力系統,具有多元性、複雜性與動力性,

因此,對於學校效能的界定,則呈現多元的局面。因此有關學校效能 的定義及看法均不一致,以下列舉若干學者對學校效能的看法,然後 加以綜合歸納,提出本研究的觀點:

Stoll and Fink【19】:認為有效能的學校包括教學領導、清楚目 標、分享價值和信念等一般性任務層面;學生投入和有責任感、物質 環境、再認知和激勵、積極的學生行為,父母和社區的投入和支持等 引導學習氣氛層面;教學與課程的重視,教師發展高期望且時常監督 學生的進步等強調學習層面。而一般性任務,引導學習氣氛,強調學 習等層面能達到目標即是有效能的學校。

吳清山【12】認為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 效,包括學生學業成就、校長領導、學校氣氛、學習技巧和策略、學 校文化和價值、以及教職員發展等,因而能夠達成所預定的目標。

李幸【8】:對學校效能界定為指學校內、外部經營、運作之結果 與績效,及其所達成學校目標之程度,程度高者則稱學校效能高;反 之,則學校效能低。

林蕙質【27】:學校效能係指學校在校園環境規劃、行政領導、教 師教學品質、學生學習與生活常規及學校與社區互動等方面,都有良 好績效而言。

陳鍾金【42】:界定學校效能定義為學校能有效的運用人力、物力、

財力資源,兼顧教師個人目標及學校組織目標,並在校長效能、行政

(46)

效能、教師效能、學生效能及社區參與效能等各方面,皆有良好績效 而言,且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並能滿足組織成員需求之程度。

綜合以上學者專家的看法,研究者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教育 目標達成的程度,它包括行政管理決策、溝通、協調、校長領導、環 境規劃、學校氣氛、教師工作滿意、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學習表現、

學生行為表現、社區家長與學校關係等方面的表現與達成程度。學校 中的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必須依照學校所設定的目標而努力。

2.5.2 學校效能研究的發展

學校效能研究最早開始於 1960 年代中期至 1970 年代初期,以美 國進行最早,其中 1965 年的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Eleme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1966 年柯爾曼(J. S. Coleman)的教育機會 均等報告書(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urvey),均可 視為研究學校效能的起源(吳清山)【12】。至 1983 年國家在危機中(A Nation at Risk)報告裡,呼籲改革學校教育品質,以追求卓越、績 效的學校,學校效能的研究更受到重視。

學校效能研究的發展國內外學者提出不同的分期法,茲敘述如下:

(1)美國學者 Murphy,Hallinger 和 Mesa【11】等人依政策分析的 目的,將學校效能的研究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因素確認時期(factor specification period)

此時期致力於學校效能特徵之確定,如 Weber【23】認定學校效能 的特徵為:強勢的課程領導、對學生高度的期望良好的氣氛、重視閱

(47)

讀、拼音的利用、個別化教學、仔細評量學生進步。

第二階段是概念發展時期(conceptu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period)

此時期主要研究在確定效能因素的功能,並將這些功能與因素加 以組織,形成邏輯性的類別,作為政策和方案發展的行動,這種概念 性架構的形成來自學校效能多變項特質的研究取向,而其最重要的貢 獻在於有效的將變項因素統整分類,並建立指標層次體系,學校效能 的詮釋與評鑑自此往前跨進一大步。

第三階段是模式發展時期(model development period )

此時期旨在發展模式來解釋研究結果,並提供改進學校效能的指 引,而模式的建立多倚賴前一時期所發展的概念架構為基礎。

(2) 潘慧玲【54】將學校效能研究發展分成四個時期:

1.濫觴期(1960 年代後期)

1960 經濟學側重教育投資報酬率,美國在講求績效及追求教育機 會均等的意識型態下,Coleman 的調查研究啟動學校效能研究的開始,

其報告書顯示家庭背景與學生成就間的差異。這樣的結果被解釋成學 校教育功能的成效不佳,成為學校效能研究的濫觴。

2.追求平等期(1970 年代)

此時期的研究將學校效能視為一個整體,研究著重在學校過程變 項與成果變項間的關連,而非單純的檢視輸入(學校資源)與產出(學 校成就)間是否相關。其研究方式出現教育功能產出研究取徑不同的 極端組研究,企圖透過正極端組學校(學生學業成就表現較期望高出

(48)

甚多)或負極端組學校(學生學業成就表現較期望低落甚多)的探討,

找出有效能及無效能學校的特徵,且大多數集中在正極端組(有效能 學校)的研究。此時期學者的研究結果與 Coleman 報告書正好相反,

他肯定學校在學生成就表現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效能學校,其學生 的學業成績也會有所不同。

3.批判期:(1980 年代初、中期)

1980 年代初期仍延續有效能學校的研究,研究常兼具研究基礎和 推動革新的性質。此時期的學者對於早期學校效能研究展開嚴厲的批 判,認為早期的學校效能研究在取樣、方法等各方面上有缺失,對早 期研究的結果持負面的看法,故而對這類研究不感興趣,實徵研究並 不多見。

4.追求效率期:(1980 年代中期以後至今)

美國在 1970 年形成「有效能學校運動」,兼具研究與實務取向,

1980 年代中期整個重點則轉移到推廣工作上。此時期開始致力於研究 方法的改善,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例如使用階層線性模式的統計方法

(hierachical linear modeling)及在研究中加入教室觀察等質的 研究取向,另外也重視情境因素的檢視,將追求平等的研究理念轉為 效率的追求。

上述學校效能研究分期中,可發現學校效能研究自片段式單一向 度的研究發展至整合性多元向度之研究,不論何種研究方法,都因所 採納理論基礎之不同而使結果互異,然在研究方法、研究態度、研究 成果上均有所超越,並考量到真實情境的影響,使研究結果更趨近於

(49)

事實。

2.5.3 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

無理論模式之指導,而欲行描述一所學校比另一所學校有效能,

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學校效能研究,被批評為缺乏理論(Scheerens)

【17】。因此學校效能理論模式的建立與檢驗,對學校效能的研究、學 校效能的評鑑與有效能學校特徵的描述而言,實在是非常重要且不可 或缺的。

學校效能的研究,從因素認定時期,經過概念發展時期,再到模 式發展時期,雖然得到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卻仍未能發展出被普遍 接受的學校效能理論。然而,晩近確已發展出幾個頗為完整的模式。

Rowan【13】則將學校效能模式分為:目標中心模式、自然系統模 式。

Scheerens and Bosker【18】提出五種組織效能評鑑模式,包括 經濟理性觀點、有機系統模式、組織的人際關係取徑、科層體制觀點、

組織的政治模式。

劉春榮【49】將學校效能理論模式分為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 模式、決定過程模式及參與滿意模式四種。

吳清山【12】綜合學者看法,認為評量學校效能模式可分為三種,

目標中心模式、自然系統模式、參與滿意模式。

蔡進雄【50】綜合各家看法及國內外文獻,將學校效能模式歸納 為目標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意模式及統整模式等四種理論模 式。

(50)

鄭燕祥【53】將評估學校效能的理念分為八個模式包括:目標模 式、資源-輸入模式、過程模式、認受模式、組織學習模式、無效能 模式、及全素質管理模式。

歸納上述學者專家之研究,研究者認為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以 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意模式、過程模式與統整模式 為主,分別敘述如下:

(1)目標中心模式(goal-center Model)

傳統上將學校效能定義為學校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目標中心模 式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達到其目標的程度,只要目標達成,則學校就 被視為有效能,而目標中心有官方的目標模式(official goal model)、作業的目標模式(operative goal model)、操作的目標模式

(operational goal model)三種研究模式,官方的目標模式指教育 行政當局針對學校目標的正式陳述;作業的目標模式反映出學校真正 的意向及實際採行的目的;操作的目標模式則較具體有一定程序與標 準,是一種具體可評鑑的教育目標。

目標中心模式經常以常模參照測驗、效標參照測驗或成就測驗來 評量學生在基本能力上的成就,在評量的效能層面上,包括安全和諧 的環境、明確的學校任務、教學領導、高度期望、學生學習時間、教 學課程的協調與家庭學校間的關係。本模式雖重視教育行政人員所決 定的目標,但卻忽略教師、學生、社會、及潛在不明顯的非正式目標 和多重且相衝突的目標,而且組織目標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組織 的環境和成員的行為會影響而改變目標,非一成不變的(吳清山、蔡

(51)

進雄)【12、50】。

(2)系統資源模式(system-resource model)

系統資源模式,認為組織是完整的行動體,是獨立自主的,但與 環境之間有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關係,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在於 資訊和資源的交換。因此,資源的取得與資訊的交流是達成組織任務 的充要條件。

就系統資源模式的觀點而言,組織效能乃是組織在其環境中取得 有利的協議地位,並藉此地位,以獲取其所缺資源及重要資源的能力,

所以,效能的指標乃是組織獲取資源的能力。據此,有效能的學校乃 經由與學生家長、學生或立法人員的有利協議,使得學校持續的成長 或最輕微的衰落(Hoy & Miskel)【9】。

系統資源模式的基本假設為:(1)組織是開展與外在環境關係的 開放系統;(2)在組織體系中的和諧一致可以促進績效;(3)組織競 爭是由於稀有資源的關係;(4)任何組織面對需求的複雜性,不可能 以少數目標來界定組織效能(Hoy & Miskel)【9】。

系統資源模式對於組織的健康與生存(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survival)極為重視,為了組織生存必須有足夠資源流動、開放 而流暢的溝通、高昂的士氣、參與式的問題解決,於是士氣、共識、

革新、適應能力、都成為評量學校效能的重要指標;而教職員的素質、

教學課程、心理氣氛、組織氣氛、人際關係、溝通過程、決定過程、

資源和設備、學區和社區的支持等,成為本模式組織的重要結構。

本模式由於過度強調投入,可能影響組織的產出,也就是說,如

(52)

果學校組織只重視資源取得,可能就會影響學校其他功能的運作,而 且本模式較目標中心模式複雜,應用不易,因為本模式所訂的效能指 標,並不一定是達成組織目標的因素。

(3)參與滿意模式(participative model)

參與滿意模式以組織成員的利益和滿足來衡量組織效能,任何組 織活動完全以組織成員的福祉為優先考量使所屬成員獲致工作滿意,

組織所追求的目標才有意義與價值。

本模式主張靜態組織結構的改變,並不能使組織發揮最高成效,

必須同時針對人的問題加以改善,因為人對組織的貢獻,是基於組織 給於最大滿足、尊榮與歸屬感,使成員願意全力以赴,因此組織成員 的利益、滿足、福祉成為本模式的重要指標。

本模式將焦點置於組織的人性面上,以組織成員之利益與滿足來 衡量組織效能,著重如何提升組織成員的滿意程度,由於本模式強調 滿足組織成員的需求,因而本模式亦有一些缺陷:

1.參與者的利益和滿足常常互相衝突矛盾,因此,難以理解是由教師、

社區家長或社會大眾來決定學校政策與效能指標。

2.參與者滿意模式牽涉利益滿足的分配,究竟應重質或重量、最大利 益或最小傷害的原則、絕對或相對的標準等問題等問題,均有爭議。

3.在魅力型領袖領導的組織中,則使組織無法滿足甚或損害參與者個 人的需求,參與者仍可能主觀的評定組織是有效能,而產生矛盾,

不易解釋的狀況(吳宗立、蔡進雄)【14、50】。

(4)過程模式(process mode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To facilitate parents of NCS children in obtain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admission arrangements, KGs should create an icon, simple message in English or provide a link to the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

Having due regard to the aforementioned, in case parents / guardians consider that the applicant children may still have difficulties studying in a school with an immersed

• Thresholded image gradients are sampled over 16x16 array of locations in scale space. • Create array of

• Delta hedge is based on the first-order approximation to changes in the derivative price, ∆f , due to changes in the stock price, ∆S.. • When ∆S is not small,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