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你/妳以為我什麼都不懂?談性/別化的小學生次文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你/妳以為我什麼都不懂?談性/別化的小學生次文化"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4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56 |本期專題 性教育向前進|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56|

25

|本期專題 性教育向前行| 你/妳以為我什麼都不懂?談性/別化的小學生次文化

般的小學、一樣充滿聲音的早晨,一群男學生故意跑到女學生面前,有禮 貌地問早,「早安99,morning nine nine (摸妳奶奶)」,然後很曖昧的露 出猙獰的笑容。震驚全國的塑化劑事件,也讓小學生產生許多創意發想:「你一 定塑化劑吃很多,變玻璃了!」小學生的性/別笑話,充斥於日常生活與同儕次 文化之中,隨機發生,學生藉由媒體與生活得到的資訊,自行聯想創發,用自己 創造的語言或順口溜,滿足性/別上的想像,或者藉此增加同性間的友誼。新北 市國小老師小林整理了許多學生常用的性/別語言,筆者摘要如下: 1.吃午餐時,男生跟女生說等一下男生每個人都可以吃兩顆貢丸,女生 說憑甚麼?男生說憑我們有妳們沒有的!(貢丸暗指睪丸) 2.男學生自己改編三字經的順口溜:「人之初性變態,妳洗澡我偷看, 看到兩顆原子彈,請妳讓我摸摸看。」(他們喜歡一群人對著女生表 演,然後訕笑,女生就追著他們打,罵他們是一群死變態) 3.男學生之間互相調侃對方的順口溜:「你是我的偶像,嘔吐的對象, 會飛的小象,欠扁的大象。」(「象」為男性生殖器的隱喻,男生之 間以此互相調侃之後,很曖昧的笑成一團) 4.與數字偕音的性/別暗喻:  8177616(把你雞雞扭一扭)  8177919(把你雞雞攪一攪) 5.用「超級奶爸奶媽」,取笑胸部大的男生或女生,尤其是女生。許多 女同學因此產生自卑,明明大熱天,女同學還是堅持要穿著外套跑 步。 6.小學高年級用的性/別髒話順口溜。「北京烤鴨讚讚讚,羚羊雞排靠 邊站,你娘雞歪靠北幹」。 小學生的性/別活動充斥在日常生活之中,遠遠超過家長的「想像」。家長 們往往以為年幼孩童對性是一無所知的,也「應該」一無所知,就如純淨的白紙 一樣,因此更不應該受任何「污染」。然而實際上呢?孩童並非對性知識那麼單 純無知,他/她們並非是被動的接受者;反之,他/她們本身就是意義的創造 者,性其實充斥滲透於許多孩童的學習環境中,包括教室與遊戲場所,也是孩童 用來建構他/她們自己成為男孩或女孩的身分認同來源之一。英國的研究發現, 小學生從遊戲中學習許多關於性與性別的事物,例如扮家家酒其間的性別角色扮 演、同儕之間談論誰跟誰去約會、誰被誰甩了等事情,或者一起責罵那些不符合 性別特質的人,性/別就在這點點滴滴之中逐漸形成鞏固。所有人都參與其中, 包括孩童本身,孩童彼此相互學習,不僅彼此之間像警察般的監控(policing), 還包括許多不同形式的策略來理解與發現關於性的知識。換言之,孩童並非對性 知識那麼天真無邪與無知,性教育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兒童性教育的老師不是教 師,而是同儕;不是規規矩矩坐在教室中聽講的正式課程內容,而是在嬉戲之中 隨時出現的潛在課程(Epstein, O´Flynn and Telford, 2003)。

近日的「反對同志教育」風波,照映出我們社會對於小學生作為性主體的 恐懼與擔憂,這種恐懼擔憂反應出大人對於「兒童的性」的無知與想像,底層則 是盤根錯節的父權意識型態。反對同志教育人士普遍認為國中小階段尚未發展成 熟,且為同性群友期及同性密友期,不宜談論「性取向」;他/她也認為「性別 認同」涉及個人的選擇、且受到個人家庭倫理信念、宗教信仰、價值體系與社會 期待的影響及形塑,不適合由學校課程來統一「教導」。這樣過度簡化的立論本 身有許多值得思考斟酌之處。

你/妳以為我什麼都不懂?

談性/別化的小學生次文化

■李淑菁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2)

26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56 |本期專題 性教育向前進|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56|

27

|本期專題 性教育向前行| 你/妳以為我什麼都不懂?談性/別化的小學生次文化 首先,在媒體高度發達的臺灣社會中,國中小階段的孩童與青少年每天從 媒體、網路與人際網絡關係,相當容易習得主流社會的性/別資訊與論述,這些 主流異性戀中心的概念也不經意地出現在孩童與青少年的口語及行動操演之中, 例如前述的性/別笑話或順口溜。小學生的性/別笑話呈現出與主流社會一致的 「恐同」傾向,因此小學生次文化間很討厭「娘砲」,導致擁有陰柔氣質的男同 學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因此,性別教育中若不談「性傾向」,就如掩耳盜 鈴,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住耳朵,就以為聽不到,但這些影像、聲音卻 依然存在。英國在1999年9月修訂的「性與關係教育」即在多元文化教育內涵架 構下,納入不同性別、族群、性傾向或能力的學生不同的需求,培養學生慢慢具 備獨立面對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希望在學童在進入下一個生理階段之前,就能具 備相關知識,準備好即將來臨的生理變化(李淑菁,2008)。大社會對孩童性知 識的影響,遠大於學校教育所能及,當然不可能由學校「統一」教導,況且課程 的教導與詮釋權在授課老師手裡,學校的性別教育教導依然為主流社會異性戀中 心主導的模式,此在第二點有更多的說明。 第二,如羅蘭巴特(Ro1and Barthes,1915-1980)在1976年「作者已死」 (the death of the author)的宣稱,只要文本一旦被發表或呈現出來,讀者會以其 文化脈絡及思考,創造讀者自己的意義,即讀者本身的創造性。同樣的,一旦政 策文本出去,詮釋權則在解讀政策的讀者手中。筆者在進行性別教育政策詮釋研 究時,發現教師們對性別教育的詮釋,跟原本政策內容,存在著某程度的落差。 筆者問:「妳/你覺得性別教育是什麼?」幾乎每一位老師都回答「尊重」。當 我進一步了解所謂的「尊重」指涉為何時,可以發現許多教師用衛教的性教育, 來理解性別教育。首先,基於「人權」的尊重,二為生物決定論(biological de-terminism),即為尊重「男女有別」的「天生」差異。教師們認為出於「人皆生 而平等」的民主普世價值,對每個人應尊重,但性別平等成為人權的一部分,因 此教師認為只要談人權,不需談性別,因為人權就包括女權。生物決定論即一種 「本質論」(essentialism)的觀點,認為男女性的差異本來就在,而這樣的差異 被認為是普遍的、自然的,而且是生物性的差異而發生的。這些性別詮釋也影響 教師們對性別教育內涵的看法與做法。許多老師認為性別教育是教導學生如何 「尊重」、「和諧」及「了解男女不同」,因此她/他們解讀性別教育為人權教 育、是兩性均衡教育、是性教育,但不能講同性戀,且不能包含女性主義。 筆者的學校田野研究也發現,男女有別與性教育詮釋角度使同志議題較少 出現在各校性別教育活動中,更是許多教育人員不願碰觸的議題。一方面,教師 認為中學生同性傾向是「假性同性戀」,只要過了某階段就會「好了」;另一方 面,他/她們也擔心在校園談同志議題可能引起家長的反彈。因此,校方對同志 議題的態度不是視而不見,就是一股不可言說的恐同(恐懼同性戀)氛圍。 試想:既然教師對性別教育產生不同於政策意旨的詮釋方式,那麼小學生就 會對教師的「性/別教導」照單全收?學生們又如何去理解性別教育呢,甚至如 何在日常生活中「做性別」(doing gender)?或者如何去理解「性」呢? 第三,英國的研究發現,小學孩童會主動去鋪陳並鞏固異性戀論述。小學 生經常使用「性」來區別並製造兩性對立,例如生理期、精子等語彙常出現在口 語言談之中,透由此彰顯自己的能動性(agency)與能力,並贏得友誼。孩童的 嬉鬧打罵之間其實是高度異性戀化的,最具體的例子,像經常出現校園中的性霸 凌,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他人的性別特徵、性別氣質、性傾向、性別 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行為。罵人「死gay」、「娘砲」、「娘娘腔」、「男人 婆」,呈現中小學生如何透過言語或行動,來「捍衛」他/她們想像中「理想社 會」的樣態。 校園中許多孩童次團體都以異性戀論述的布署,來製造與強化彼此之間的友 誼,異性戀因此在所有的學校中被自然化(naturalised),這樣的情況不僅出現於 臺灣,在英國、美國、澳洲、南非都出現類似結論的田野研究結果。小「女孩」 被異性戀化的同時,又被要求保有她們的天真無邪;小「男孩」也被鑲嵌在異性 戀的論述之中,不斷的被要求具備男子氣概、進而要強壯威武「像個男人」,慢 慢「成為」異性戀者,進入異性戀的主流社會。 在以異性戀為主流社會與學校中,不符合性別二分的任一型式表現,就容易 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校園性霸凌(sexual bullying)因此為校園霸凌的主要型式之

(3)

28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56 |本期專題 性教育向前進|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56|

29

|本期專題 性教育向前行| 你/妳以為我什麼都不懂?談性/別化的小學生次文化 一,因性傾向遭受性霸凌的狀況尤其更多。根據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引用校園同志權益倡議團體「石牆」(Stonwall)的統計,全英國約有6萬名學童 成為恐同學生霸凌行為的受害者;有四分之一的中學教師曾通報說他/她們有注 意到恐同學生對同志學生的肢體暴力行為。許多型式上的校園霸凌事件,如肢體 霸凌、口語霸凌或關係霸凌等,若深究其中原因,與校園與大社會中的男子氣概 論述形塑與氛圍息息相關。 當孩童天真無邪(childhood innocence)的概念被運用於兒童青少年性虐待的 處遇或呈現於媒體時,這概念本身將孩童轉化成一種毫無抵抗能力、可愛無知的 可慾形式或對象,把孩童進一步推到更危險的邊緣。教育部在推「友善校園」的 同時,不能對此視若無睹,否則恐怕功虧一簣。一個真正友善的校園,必須能夠 讓各種性/別、社會階級、族群與能力的群體,都能得到肯認(recognition),其 中的個人才能自在做自己。 當我們一出生,就開始進入社會化的過程,而在阻力最小的一條路中,性別 二分卻是最簡單、最容易被了解,也是社會再現最容易被指認出來的。當出現不 符合孩童在家庭中習得的性別法則時,孩童會拚命想辦法找證據去維持他/她們 想像中的性/別社會,以符應認知上的一致性。換言之,孩童對性/別呈現某程 度的「知」,並非我們想像中的「無知」,但他/她們可能「不知」自己已經被 網羅在異性戀的論述與操演之中。所謂的「成年人」或許認為自己已成熟到知道 或可以知道有關於「性」相關的知識與活動,而這部分是孩童不應知道、也還未 知的,但他/她們可能「不知」孩童不但用他/她們的方式去「知曉」社會教導 的性/別知識,也正在用身體與同儕互動操演著「知」。 我們必須了解,成人世界建構出的知/無知的二元對立,是多麼的既複雜 又過度簡化,而在童知的世界裡,反而卻是如此的純真與超過想像的複雜。孩童 既「知」又「無知」,所謂的成年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知」跟「無知」在此並 非存在著二元對立性,而是像光譜ㄧ樣,在絕對的「知」與「無知」之間,有無 盡程度上的差異;在單一點上,在「知」之內可能存有更多的「無知」,在「無 知」之內可能存有更多的「知」,「大人們」應該要用更謙卑的心情與態度去理 解孩童與青少年生命的豐富性與主體性,方能相互理解與成長。 打破孩童什麼都不懂的迷思,我們應該更一步思索如何在兒童大量接收外界 「性」資訊的同時,就給予適當的性與性別識讀能力的教育。性教育沒有「時間 太早」的問題,而是如何設計不同年齡脈絡需要的內容,並從社會層次,讓學生 及教師理解性/別笑話背後的意涵。教師若對小學生同儕之間的性/別笑話充耳 不聞,以為開開玩笑無妨,無形中也削弱了性與性別教育的努力。 玩笑,不只是玩笑而已,更是性文化與異性戀中心社會再次強化鞏固的過 程。打破性別二分,在多元文化的社會,同志人權尤其必須受到重視。同志教育 本身因為跨越傳統性別二元的框架,令許多學校教師或宗教背景的家長團體感到 不安。換言之,同志教育除了在性別教育範疇下衝撞與開展,也必須在多元文化 的架構下,方能產生說服反對團體的力量,並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向學校教師 與部分家長團體說明預設孩童對「性」無知純真可能產生的後果(例如性霸凌 等)。我們了解,不管哪個陣營的「大人們」不同的努力方向,共同的目的都只 是為了下一代更好,倘若兩陣營能夠好好了解彼此的聲音與作法,好好讓彼此的 視角交融與對話,才能解除不斷的紛紛擾擾,否則受傷害的,可能就是我們最愛 的人。 你/妳以為孩子們什麼都「不懂」?妳/你以為孩子們還小,「不需要」或 「不應該」太早懂性與性別?把小學生次文化放在大社會的脈絡下來看,「大人 們」認為孩童的「不懂」、「不需要」或「不應該」,這些「這樣是為了你/妳 好」的各種想像與做法可能造成孩子更大的傷害。♥ 參考書目 ● 李淑菁(2008)。〈英國的性與關係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76,117-124。 ●李淑菁(2011)。〈性別教育的論述角力:教師的詮釋與想像〉。《教育與社會研究》22期, 39-92。

●Epstein, D., O´Flynn, S. and Telford, D. (2003)Silenced Sexualities in Schools an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

十、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

十、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

一、 依據性平法第 17 條第 2 項規定:

十一、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督導考核各學 校及機構推展 性別平等教育 情形,以建立 性別平等教育 氛圍,提升本 市市民及學校 教職員工生性 別平等教育觀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