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湯 志 民 博士. 治 政 大 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立 ‧ 國. 學.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Universities in Taiwan.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魏 琦 撰 中華民國103年10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研究方法部分,先以文獻分析 歸納出公立大學國際化初擬指標,再以專家適切性評估問卷及模糊德菲法 問卷進行調查。模糊德菲法調查樣本為 14 位學者專家,透過三角模糊數 整合專家對指標重要性之看法並篩選指標,最後以歸一化法求得各指標之 權重,完成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根據研究之結果與分析,歸納主要結論 如下: 一、本研究建構之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一級指標有 5 項,二級指標. 政 治 大 二、本研究建構之公立大學國際化一級指標,依權重排序依序為「研 立 有 35 項。. ‧ 國. 學. 究與學術成果」(20.70%)、 「行政與環境支援」(20.34%)、 「學生與教 師國際流動」(20.12%)、「學術交流與聯盟」(20.08%)及「課程與教. ‧. 學」(18.76%)。. y. sit. Nat. 三、本研究建構之公立大學國際化二級指標,在研究與學術成果方面,以. er. io. 國際合作之研究計畫案件數及金額重要性最高;在行政與環境支援方. n. 面,以國際化業務行政人員具備外語專長之比例重要性最高;在學生 a v. i l C n hengchi U 與教師國際流動方面,以攻讀學位之境外學生人數重要性最高;在學 術交流與聯盟方面,以教師擔任國際學術團體職位之數量重要性最高; 在課程與教學方面,以外語授課之課程數量重要性最高。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公立大學及後續研究提出 建議。. 關鍵詞:公立大學、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模糊德菲法.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study is conduct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developeing the indicator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universities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ing the suggestion of 12 experts by questionnaire for research methods. It used Fuzzy Delphi Method. Moreover, it choosed 14 experts to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cators by questionnaire and qualitified the experts’ opinions and analyze the symmetric triangular fuzzy. 政 治 大 determined the weight of立 each indicator. Accordingly, the indicators for number. In the final stage, normalization of fuzzy number’s total score. ‧ 國. 學.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universities in Taiwan was constructed.The conclusions are listed below:. ‧ sit. y. Nat. 1. The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universities consists 5 first. n. al. er. io. level indicators and 35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C. i n U. v. 2. The 5 first level indicators are:hresearch e n g cand h iacademic achievement (20.70%), administrative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20.34%), student and teacher mobility (20.12%), academic exchanges and alliances (20.08%),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18.76%).. 3. The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are: “the number of cases and the amou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research project”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in “research and academic”; “the propor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aff with expertise in foreign languages”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in.

(4) “administrative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enrolled in degree”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in “student and teacher mobility”; “teacher as positions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ies”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in “academic exchanges and alliances”; “the number of courses taught in foreign languages”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i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o sum up, th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政 治 大.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future study are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立. Key words: public universities,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 國. 學. universities, Fuzzy Delphi Method.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政 治 大 國內外大學國際化之策略與現況 ............................................ 24 立. 第一節 大學國際化之背景與相關理論 ................................................ 11 第二節. ‧ 國. 學. 第三節 國內外大學國際化指標之相關研究 ........................................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73.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73. sit. y. Nat.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74. er. io.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76. n.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78 a v 第五節. i l C n hengchi U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3 第一節 適切性評估專家問卷之結果分析 ............................................. 83 第二節 模糊德菲法專家問卷結果分析 ................................................. 94 第三節 綜合討論 ...................................................................................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 119 第二節 建議 ........................................................................................... 125. i.

(7) 參考文獻 ..................................................................................................... 129 附錄... .......................................................................................................... 13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8) 表. 次. 表 2-1 教育部 2004 年大學校務評鑑之國際化指標..................................... 43 表 2-2 教育部「技專校院國際化調查」....................................................... 44 表 2-3 國立臺灣大學各學院國際交流參考指標........................................... 46 表 2-4 國立成功大學國際化程度指標 ........................................................... 49 表 2-5 東京大學國際化推進長期構想指標................................................... 52 表 2-6 大阪大學國際化指標 ........................................................................... 56 表 2-7 德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心(CHE)國際化指標 ........................................ 61. 政 治 大. 表 2-8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指標........................................... 62. 立. 表 2-9 QS 世界大學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指標 .................. 63. ‧ 國. 學. 表 2-10 歐洲高等教育認可聯盟國際化品質測量指引................................. 64 表 2-11 初步建構之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 ..................................................... 69. ‧. 表 3-1 專家問卷名單 ....................................................................................... 75. Nat. sit. y. 表 3-2 模糊德菲法專家問卷名單 ................................................................... 75. er. io. 表 4-1 修正意見統計結果表 .......................................................................... 84. n. al 表 4-2 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修正前後重新編碼對照表 i v .............................. 90 n U i e n g c h................................................... 表 4-3 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之三角模糊數 96. Ch. 表 4-4 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三角模糊數之反模糊化數值 ........................ 102 表 4-5 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篩選前後對照表............................................. 107 表 4-6 公立大學國際化一級指標之權重與排序......................................... 108 表 4-7 公立大學國際化二級指標之權重與排序.......................................... 111 表 5-1 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權重排序情形................................................. 122. iii.

(9) 圖 次 圖 1-1 研究步驟圖 ............................................................................................. 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73 圖 3-2 研究實施流程圖 ................................................................................... 79 圖 3-3 三角模糊術圖形 .................................................................................. 8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10)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建構公立大學的國際化指標。首先,尌國際化的理論與發 展,以及國內外大學之國際化策略、現況及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探討,作為 指標建構的理論基礎;接著,以模糊德菲法進行指標建構;再依研究結果 進行討論與結論;最後,提出研究的發現與建議。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 研究待答問題;第四節為重要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國. 學. 教育乃國家百年大計,人才培育攸關著國家競爭力及產業發展,高等 教育則是提升人力資源、帶動國家進步的關鍵(教育部,2013a) ,大學在. ‧. 當代知識的創新、發展和傳遞扮演核心角色,學術研究及其應用對於經濟. sit. y. Nat. 發展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為了厚植研發能力及強化國家競爭力,各國的. er. io. 高等教育政策朝向強調品質、卓越優先的方向發展(戴曉霞,2002)。大. n. 學負有培育國家高等人才的使命與功能,是推動國家永續發展與提昇國際 a v. i l C n hengchi U 競爭力的來源,其教育品質之良窳對國家社會整體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在 全球化的浪潮下,國與國之間的互動愈趨增加,跨越時間、空間藩籬,全 球化使得大學的競賽舞台由國家擴展至全球。我國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所 揭櫫的大學教育之基本理念,便包含了「邁向國際、學術輸出」 (教育部, 2001) 。在講求國際化的時代中,將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者,若想在 國際舞台中佔有一席之地,具備向世界挑戰的競爭力,便不能將視野侷限 於單一區域,而應將知識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從合作的觀點來看,處於 現今多元文化交互衝擊影響的社會中,國際間彼此往來迅速頻繁,相互的 依存關係也尌越來越密切,自個人至國家,都必頇具備國際合作的能力, 1.

(11) 善用國際資源,方能創造最佳的利益,如何培養兼具國際觀及國際競爭力 的人才,在全球競賽下勝出,成為政府與大學院校最緊迫的任務。 過去 25 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國際組織、高等教育機構、政府及 學生組織關注的焦點(De Wit,2011),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全球各國高 等教育改革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機構調整內部架構功能,因應全球化衝擊 方式之一。各先進國家莫不致力於國際化的提升,如日本文部科學省於 2013 年推動「飛躍吧!日本」政策(トビタテ!留学 JAPAN) ,是為促進日 本學生至海外留學之支援活動,由政府、民間、企業、學校共同合作,培. 政 治 大 2012 年推動「全球化人才育成推進事業」 (グローバル人材育成推進事業), 立. 育活躍於世界的日本人才(文部科學省,2013a)。在大學國際化方面,自. 擇優挹注 11 個大學整體提升國際化計畫及 31 個大學針對特定領域或學. ‧ 國. 學. 者之國際交流計畫,主要策略為透過海外實習或研習拓展學生國際視野、. ‧. 與他國大學進行共同學位的開發計畫、設置海外分校、透過教研人員之出. y. Nat. 國交流或延攬人才,促使教研人員教學國際化、營造海外學習之環境與提. er. io. sit. 供相關資源與支持,以及吸引國外優秀的留學生並強化留學生的尌職支援 等措施,以強化大學的國際化,促成多元文化交流及學校的國際競爭力,. al. n. v i n Ch 增進日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文部科學省,2013b) 。 engchi U. 美國為保持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場中的地位,國際教育者協會(NAFS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自 2003 年開始,每年由國際教育者協 會召集學者專家組成專家諮詢小組,遴選 5 至 6 校最能代表 「校園國際化」 的特色學校,列入該年度的「賽門獎」(Simon Award),以表揚國際化卓越 之大學。基此,大學的國際化無疑是一個國家國際化發展重要的一環,先 進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無不將「國際化」訂為教育政策走向的主軸,著 見大學國際化之重要性,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觀諸近年來教育部的施政理念與重大教育政策,皆注重國際化相關議 題,在教育部的施政理念與政策即提及「提升高等教育品質,邁向高等教 2.

(12) 育國際化」之目標。內容提到面對全球化所帶來開放市場與人才流動趨勢, 唯有不斷追求卓越品質,大步邁開國際化步伐,始得維繫我國高等教育之 優勢並強化競爭力。在促成國內外學生進行交流、學習與深造方面,將鼓 勵國際學生來臺留學或研習華語文,增加我國大學國際學生人數,以深化 高等教育之國際化程度。同時,培養國際移動能力、鼓勵大學建置教學、 行政及輔導雙語化環境;推動全英語學位學制計畫;選送優秀青年前往國 外頂尖大學或實驗室研修;推動海外實習課程及雙聯學制(教育部,2013b) 等種種措施。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2011 年更名. 政 治 大 際的最重要資產。針對此一國際競爭趨勢與學術創新整合需求,若未能及 立. 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提及高級人才之培育是我國能夠立足臺灣,躍升國. 時因應,非僅我國於亞洲之學術優勢將為鄰近國家所取代,亦無異放棄進. ‧ 國. 學. 一步追求卓越之契機,而自外於此國際競爭潮流,在 21 世紀之知識經濟. ‧. 時代,國家的競爭力亦勢必快速流失而遭邊緣化(教育部,2004a)。邁向. y. Nat. 頂尖大學計畫第二期計畫提出雖然我國優異大學經由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er. io. sit. 第一期經費的投入,已有急貣直追國外頂尖大學的趨勢與成績,然在面對 高度國際競爭的環境下,仍然面對國際化程度略嫌不足的劣勢(教育部,. al. n. v i n Ch 2011a)。公立大學為政府所設立,與私立大學獲得之資源條件有所不同, engchi U. 更應配合國家政策做為典範,擔任領頭羊的角色以負貣社會責任,此為研 究動機之二。 我國為因應國際化趨勢,全面提昇我國各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的競爭 力,自 2004 年以來,在大學校務評鑑中將「大學國際化」列為評鑑項目, 透過質性與量化指標,衡鑑各大學之國際化程度(教育部,2004)。目前 世界知名的大學排名中,如:英國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QS 世界大學排名,皆有與國際化程度相關的評鑑 項目,再次突顯大學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然我國校務評鑑之國際化指標 尚無因應大學之公私立屬性而有差異,而國外世界大學排名之國際化項目, 3.

(13) 則有於我國公立大學適用性之疑義,故整合國內外指標,發展適用於我國 公立大學國際化程度之指標有其必要性,透過建構完整的指標體系,可以 成為我國公立大學追求國際化之標的,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在本研究之前有關大學國際化之研究已逐漸增加,顯見國內已意識高 等教育國際化相關研究之重要性。本研究進行之前,蔡大立(2003)曾針 對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進行調查;謝幸蓉(2006)則針對大學國 際化指標建構進行研究,然而研究內容較為廣泛,未深入為公立大學建構 適用之國際化指標,且大學國際化隨著時代有不同的解釋及新的意義,為. 政 治 大. 與時俱進建構出更符合公立大學之國際化指標,此研究實有進行之必要 性。. 立. 因此,本研究在高等教育脈絡下,以公立大學之國際化發展為著眼點,. ‧ 國. 學. 建構適宜公立大學的國際化指標,俾以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和公立大學作為. ‧. io. sit. y. Nat. n. al. er. 參考。. Ch. engchi. 4. i n U. v.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建構公立大學的國際化指標。 二、探討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之一級指標與權重 三、分析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之二級指標與權重。 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公立大學發展國際化之參考。. 政 治 大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立. 貳、待答問題. ‧. ‧ 國. 二、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之一級指標與權重為何?. 學. 一、公立大學的國際化指標之基本架構為何?. 三、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之二級指標與權重為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之問題能有一明確的概念,並避免混淆,使本研究 範圍明確化,茲將本研究涉及之重要名詞加以解釋如下:. 一、公立大學 (public universities) 由政府設立之大學,依大學法設立並授予學士以上學位之高等教育機 構,本研究所指之公立大學,是依教育部分類之 34 所公立大學為研究對 象,不包含技職校院、空中大學與軍警校院。. 立. 二、指標( indicator). 政 治 大. ‧ 國. 學. 指標係一種統計測量、信號或指引,能反映重要層面的主要現象,瞭 解並測量所欲達成目標的質或量,以顯示制度的表現情形,以達到研究分. ‧. 析的目的。顧及資料蒐集的可行性、有效性、實用性等,作為評估表現的. sit. y. Nat. 代表項目,以管制與改進教育品質,提供教育決策資訊及提供教育消費者. er. io. 選擇所需資訊。本研究所定義之指標係描述公立大學國際化之表現情形與. n. 程度的重要具體作為,以反映公立大學國際化的實際情況。 a v. i l C n hengchi U. 三、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universities) 大學國際化係指大學在課程、教學、行政、研究重視跨國合作,促進 師生交流與行政支援,以增進國際視野,提升大學品質與競爭力之歷程。 本研究之大學國際化是在公立大學的基礎下,建構出五個一級指標,分別 為「學生與教師國際流動」、 「課程與教學」 、 「研究與學術成果」 、 「學術交 流與聯盟」、「行政與環境支援」 。一級指標下共有 35 個二級指標。. 6.

(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除文獻分析外,主要採用模糊德菲法透過高等教育相關領域之 學者專家與大學行政主管進行指標建構。. 貳、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共分成準備、實施與完成三個階段,如圖 1-1 研究步驟圖 所示:. 立. 一、準備階段.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擬定研究主題。. 由於研究者對高等教育領域之研究富有興趣,搜尋高等教育相關議題,. ‧. 參考高等教育之相關文獻,並依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政策及國際趨勢,確立. sit. y. Nat. 研究大學國際化之方向。確立方向後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原本欲研究公. er. io. 立大學國際化評鑑指標建構,但參閱我國教育部公布之評鑑指標後,發現. n. 若研究公立大學國際化評鑑指標,會受限於大學評鑑實用性降低,因此在 a v. i l C n hengchi U 透過多次與指導教授的討論與修正後,確定本研究主題,進行此研究計 畫。. (二)文獻探討與分析。 研究者確定研究題目後,透過 EBCSO、ERIC、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EBSCOhost)及各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料及電子資料庫等管道蒐集 國內外相關文獻,另外參考國內外教育主管機關網站、國內外大學網站之 國際化相關政策與方案,以及國內外教育組織之研究報告,作為研究的立 論基礎。 7.

(17) (三)建立研究架構。 將蒐集到的資料文獻加以分析、綜合歸納,並依照研究動機、研究目 的與研究待答問題,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二、實施階段 (一)編制研究工具。 根據所整理之文獻,建立公立大學國際化初步指標,初擬「公立大學. 政 治 大 問卷」之回覆意見進行問卷修正,建構正式模糊德菲法專家問卷。 立. 國際化指標模糊德菲法專家問卷」以進行研究,並透過「適切性評估專家. ‧ 國. 學. (二)實施模糊德菲法問卷調查。. ‧.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高等教育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包含大學行政主. y. Nat. 管與教授。在問卷發放前,研究者先以電話及 e-mail 徵求大學行政主管與. n. al. er. io. 卷調查。. sit. 教授填答問卷同意後,將附回郵信封的問卷寄出,進行進行模糊德菲法問. Ch. (三)分析回收問卷資料。. engchi. i n U. v. 問卷回收後,進行問卷編碼、登錄後,以 Fuzzy Delphi 1.0 版套裝程式 軟體處理,以整合學者專家之意見,分析資料以回答研究問題。. 三、完成階段 (一)綜合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依據模糊德菲法的問卷調查及分析的結果,綜合出本研究之研究結 果。 8.

(18) (二)提出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結論,以達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並據以提出 建議以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公立大學以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三)撰寫論文與印製。 將研究結果依據論文格式撰寫本研究論文,完成並印製此研究論文。. 立. 文獻探討與分析. ‧ 國. 學. 準 備 階 段. 治 政擬定研究主題 大 建立研究架構. ‧. Nat. Ch. 實施模糊德菲法 問卷調查. engchi. i n U. 分析回收問卷資料. 綜合研究結果 分析與討論 完 成 階 段. y. sit. n. al. 提出結論與建議. 撰寫論文與印製 圖 1-1 研究步驟圖 9. er. io. 實 施 階 段. 編製研究工具. v.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有關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高等教育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及大學國際事務單 位行政主管。. 二、研究內容:. 政 治 大. 立. 以教育部分類之 34 所公立大學為樣本,建立公立大學的國際化指標。. ‧ 國. 學 ‧. 貳、研究限制. y. Nat. 本研究旨在建構大學國際化指標,其所受到之限制,分為研究方法及. n. er. io. al. sit. 研究推論的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方法主要為模糊德菲法,可整合專家小組成員意見建立指標, 然而因為以一次施測的模糊德菲法專家問卷結果整合專家意見及共識,雖 能避免專家受他人意見影響,但較缺乏傳統德菲法專家之間彼此意見交流 之過程。. 二、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係針對我國公立大學建立國際化指標體系,由於各國大學及私 立大學或其他分類之大學國際化之指涉內涵不同,不宜直接應用至其他國 家或其他類別之大學。 10.

(20)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大學國際化之背景與相關理論;第二節 指陳國內外大學國際化之策略與現況;第三節分析國內外大學國際化指標 之相關研究,作為本研究之參考,以建立公立大學國際化指標之架構。. 第一節 大學國際化之背景與相關理論. 政 治 大 清國際化與全球化之關係與差異,再探討大學國際化之歷史發展,最後統 立 本節先說明國際化之源頭為全球化,闡述大學國際化的背景,進而釐. ‧. ‧ 國. 學. 整眾多學者及研究對大學國際化的意義,以充分說明大學國際化之內涵。. 壹、國際化之源頭為全球化. y. Nat. sit. 國際化的源頭為「全球化」 ,Waters(1995)提出全球化不僅僅只是經濟. a. er. io. 關係的連結和市場的全球擴張,文化同時也不再被限制於國家的界線。思. n. iv 想、知識、態度、媒體和文化商品現在傳播到世界各地,跨越曾經不可逾 l. n U engchi 越的時空與空間距離。全球化現象由經濟活動所驅動,透過科技的發展、. Ch. 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及網路媒體的發達,經濟資源和生產的各項要素,包 含產品、服務、勞動、資本、科技,皆跨越國家的藩籬在全世界自由、全 面、大量地自由流動,使得世界各國經濟日益開放融合,進而帶動政治、 社會、文化、教育、生態等各領域的全球化趨勢。 自 1980 年代開始,全球化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議題。Rizvi(2004)指 出全球化的過程不只影響到教育政策,同時也與經濟、政治相連結,更延 伸到治理的議題。全球化的力量不僅僅只影響教育層面,更從各方面影響 到當前生活的每一個部分,Knight(2008)提到全球化為國際化帶來轉變,而 11.

(21) 國際化為高等教育帶來轉變。 Thomas Friedman 在其《世界是帄的》一書中宣稱: 「全球化不是一種 選擇,而是現實(reality)」 (張碧娟,2013) 。我國過去幾十年來,教育的發 展與成功造尌出我國的經濟奇蹟,符合時宜的教育政策培育出社會經濟發 展實際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見教育對於國家競爭力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面對現今全球化之浪潮,競爭對象以擴至全世界,我國能否能持續培植 出具有國際競爭力之人才,教育國際化之成功與發展為關鍵要素。因應全 球化的衝擊影響,推動國際教育、教育國際化已是各國明顯的共同發展趨 勢(王如哲,201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貳、國際化與全球化之關係與差異. Scott(2005)觀察到全球化與國際化皆是非常複雜的現象,很難有絕對. ‧. 的區分,它們重疊或同時發生,用各種方式交織纏繞。Scholte(2005)指出. sit. y. Nat. 有些人將全球化一詞與進步、繁榮與和帄連結在一貣,但也有些人會將全. er. io. 球化聯想到剝奪、災難與毀滅。Teichler(2009)分析全球化與國際化的相同. n. 之處在兩者皆是高教政策的方向與趨勢,是國家高等教育系統朝不同程度 a v. i l C n hengchi U 開放,都是高等教育轉變需面臨的挑戰;不同之處分成主要意義不同及討. 論的議題不同。全球化的主要意義是國家的界線變得模糊甚至可能消失; 國際化則是增加跨國活動。全球化討論的議題涉及競爭、市場操縱、跨國 教育、商業知識傳遞;國際化則是人員流動、學術合作、學術知識傳遞、 國際教育。 Knights(1999)的闡述釐清全球化與國際化的關係:全球化是科技、經 濟、知識、族群、價值、思想等跨國界的流動,全球化對各國依其歷史、 傳統、文化和取捨輕重不同造成的不同影響;國際化則是各國為因應全球 化衝擊,所作出的回應,方法則依國情而異。因此可將國際化和全球化視 12.

(22) 為兩個相異卻連動的概念,全球化可被當成「催化劑」 ,國際化則是「反 應」 。全球化因世界經濟整合,新資訊與通訊科技、國際知識網絡、英語 的角色跟其他受到學術機構的力量而形成;而國際化是政府及大學制定出 許多政策及計畫來實行完成,以回應全球化的作為(Altbach, Reisberg, &Rumbley, 2009)。 全球化雖然與國際化密切相關,但是二者各自有其理由、目標與影響, 除了在先後順序有所區別外,在本質上也不一樣。全球化本質上是指跨越 國家界線的經濟整合過程,在高等教育的範疇中,經濟仍是主要的考量,. 政 治 大 爭力,全球化很可能會侷限而不是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這點也使「全 立 強調的是競爭、剝削、適者生存的法則,當大學的競爭力等同於國家的競. 球化」一詞往往帶有負面的意思;而國際化比較著眼於人類的共同利益,. ‧ 國. 學. 形式上有較多的合作、協同、分享與利他,講究互惠的原則,教育供應的. ‧. 流動往往是雙邊或多邊進行,而且通常具備較為謹慎的品質管制(Yang,. y. Nat. 2002) 。但 Brandenburg 和 De Wit(2011)評論如果將品質與卓越視為國際化. er. io. sit. 的高等教育核心價值,貿易商品視為全球化高等教育核心價值,挑戰原本 高等教育為公共財的概念,如此便會很輕易的將國際化視為「好的」 ,將. al. n. v i n Ch 全球化視為「不好的」。國際化宣稱是最後一個抵抗全球化經濟利益的人 engchi U. 文主義,但這樣的宣稱易造成兩者對立,而忽略了國際化的概念其實是在 全球化的框架下實行的。 釐清全球化與國際化的關係與差異後,便能發現如果以大學教育全球 化作為探討今日世界各大學跨國界的種種現象與活動,容易促使大學的國 際化面向單一化,然而如果僅將全球化視為一種時代的發展趨勢與脈絡, 大學教育或許尌能藉由國際化實踐大學教育本身的理想性。De Wit(2000) 強調大學發展自身國際化策略的重要性,表示在當前大學處於校務運作更 加自主自由的全球新局,合作夥伴與競爭者同時來自當地與全球,大學領 導者必頇視國際化為學校的核心功能。 13.

(23) 參、大學國際化之源貣與發展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歷史發展,大約以 20 世紀為分水嶺。在 20 世紀之 前約略 16 世紀之後,由於大學數量的快速增長與民族國家的興貣,大學 地方化使得學生不再需要遊走外地求學;加上許多民族國家的建立,促使 此時期的大學呈現濃厚的地方色彩與民族意識,以致於對大學跨國間的交 流與互動出現反制的情形,雖然後來在 17、18 世紀之後,學生的跨國流 動又有部分回溫的現象,但是大致上在 20 世紀之前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 的狀況,都是較為片斷、沒有組織與策略性的。. 政 治 大 解與維護國家安全的理由,許多國家紛紛設立了國際性的組織,使得原本 立 20 世紀之後,由於國際間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為了增進國際間的瞭. ‧ 國. 學. 無組織、缺少策略的國際性教育交流活動,逐步轉變為較有組織與策略性 的學術互動(戴曉霞,2006)。1980 年代之後,更因科技業、通訊業與交. ‧. 通業的快速發展,促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向前大步邁進,國際化也在. sit. y. Nat. 機構中從原本的邊緣變成核心,並持續增加重要性。此外,在過去 20 年. er. io. 來國際化加入新的成分,從原本單純的學生交換到商業性招生,以及從原. n. 本屬於菁英團體的活動成為大眾現象(Brandenburg &vDe Wit, 2011)。 a. i l C n hengchi U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國際之間的競賽日益白熱化,同時,有鑑於人力. 資源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性,各國無不卯足全力進行教育改革,而自由 化、市場化可以算是主要的改革基調,我國也不例外,教育不僅被視為國 家競爭力的推手,本身也成為國際競爭的場域,最明顯的是於 1995 年 1 月 1 日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將服務業貿易 納入執行範圍,規範會員國必頇開放服務業的市場,而教育事業被視為服 務業,在 WTO 體系中,教育成為一種可以跨國輸出與輸入的服務業。WTO 允許各國入會之後,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開放教育市場。然而,教育仍頇 秉持自由化與市場化的精神,俾使各會員國均能在帄等的基礎之上參與教 14.

(24) 育服務的競爭。因此,具有市場限制性的教育法令,將在教育服務自由化 的趨勢中展現應有的開放性,而這亦促進了各國教育資源的國際流動,這 種教育資源的流動將涵蓋人力資源、組織資源、物力資源以及思想資源等 層面。在 WTO 架構下,各國教育難免會有相互競爭的行動,但良性的教 育競爭,會為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吳明烈,2002)。 我國於 2002 年 1 月 1 日加入 WTO,教育的國際化便是銳不可擋的趨 勢,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更備受重視,在我國教育部的若干出版品中, 一再重申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要與需求(楊巧玲,2004)。我國大學教育. 政 治 大 出」 (教育部,2001),同時也指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之不足之處。教育部 立 政策白皮書所揭櫫的大學教育之基本理念,便包含了「邁向國際、學術輸. 於 2011 年 4 月公布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也以扎根培育 21 世紀. ‧ 國. 學. 國際化人才為願景,正式有計畫地、有系統地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在中小. ‧. 學的實際落實(教育部,2011b) 。2013 年教育部公布之「人才培育白皮書」. y. Nat. 提出「大學教育暨國際化及全球人才布局」之主軸(教育部,2013),由. er. io. sit. 上述可知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的時代性趨勢,甚至向下延伸至國教階段開始 落實國際化,足見其重要性。. n. al. 肆、大學國際化之意義. Ch. engchi. i n U. v. 國際化發展以來,大學國際化意義之探討由於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歷 史背景、傳統、文化,以及受到政治、經濟背景因素多重影響與交互作用 下,有著多樣性的目的與定義,使的大學國際化之意義難有統一概念,但 普遍認為大學國際化的概念是國際合作、師生流動,其核心價值是品質與 卓越。 Frolich 與 Vega(2005)於歐洲進行的國際化相關研究指出國際化是相當 複雜、多面的,而且時常是片段、不完整的過程。促成或妨礙大學國際化 15.

(25) 活動發展的因素,不能只單看國家跟國際情況,規範與文化面對於國際化 有很深的影響,像是歷史與文化;學術學門與科目;高等教育機構概況與 個人積極性;國家政策;規章制度;財政;歐洲挑戰與機會;以及全球化。 Yang(2002)也提出「國際化」一詞的意涵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著重外 國語言的教育、有人強調國際間交換教師與學生、也有人是主張教育的交 流與技術的合作,而在高等教育的領域中, 「國際化」這個名詞可由「活 動(activities)」與「過程(process) 」兩個構面來說明。當國際化被視為 「活動」的概念時,則其國際化活動可歸納為「學術的(academic)」和「課. 政 治 大 交換、學術研究的交流、技術的支援、跨文化的訓練、國際學生的教育等。 立. 外的(extracurricular)」兩種類型。具體內涵如課程的發展與革新、師生的. 若從「過程」的觀點而言,國際化乃是整合「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功能,. ‧ 國. 學. 使大學邁向國際的、跨文化的與全球性發展的一種過程。不過整體而言,. ‧. 大多數人都以活動的類別或型態來定義國際化,但是也有學者視國際化為. y. Nat. 一個過程,透過這個過程,大學教育的教學、研究與服務等功能越趨國際. er. io. sit. 性、跨文化而越少國家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大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l. n. v i n Ch Universities, IAU)(2013)提出國際化必頇將跨國與跨文化的面向與大學的 engchi U. 教學、研究和服務等主要功能相整合。國際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 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由上而下的,又有由下 而上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Harman(2004)認為國際化通常會包含 下列一個或幾個活動的結合:一、師生進行跨國之間的流動;二、課程國 際化;三、國際間的研究交流連結以及開放式的學習計畫;四、雙邊的、 區域的、國際間的高等教育資格相互承認。Kerr 說明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 個過程,使得高等教育的教學、研究與服務等功能趨於國際性、跨文化而 減少國家中心。另外,高等教育國際化也是高等教育異於其他層級教育的 一個特性,因為高等教育為一知識生產的場所,因此大學本身尌是國際性 16.

(26) 的機構(引自蕭霖,2006) 。姜麗娟(2004)認為「國際化」已是高等教 育在面對全球化競爭下的對應策略之一,但並不是一種課程的加入即可達 成目標,也不是只要招收國際學生、送國內學生出國留學或教師參與國際 學術活動與研究,即可達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而是應該於整個高等教育 機構的組織與運作產生作用,包含人事、制度與課程規劃設計等。姜麗娟 (2011)在大學國際化成為高等教育重要政策下,將從大學國際化整合及 品質觀點,從評鑑的目的定義大學國際化為:所有大學國際化活動、計畫、 策略組合後的綜效,及其與大學使命達成、機構變革、或教育品質提升間. 政 治 大 在眾多對於國際化的定義中,最普遍的是 Knight 於 1994 年提出的: 立. 的關聯性程度。. 國際化是整合國際與文化面向於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與服務功能之. ‧ 國. 學. 過程(De Wit, 2010)。教育上,國際化普遍以活動分類和類型予以理解,這. ‧. 些包括學術和課外活動、學者、學生和教職員交換、區域研修、科技支援、. y. Nat. 跨文化訓練、國際生教育,以及聯合研究提案(Knight & De Wit, 1995)。. er. io. sit. 有些人認為,國際化是一項過程,它與國際教育強調典型活動本位的 方法截然不同,但亦有人主張國際化同時強調行動與過程。國際化難以形. al. n. v i n Ch 成一個通行國際的定義,反而得視各國的情境而定(楊巧玲,2004) 。 engchi U. De Wit(2011)整理歸納出當談論到國際化時,大多都會提到「課程方面」. 與「流動性方面」。課程方面包含國際研究、全球研究、多元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與和帄教育等;流動性方面包含國外留學、海外教育與學術流 動等。. 為了確立大學國際化的定義,Knight (1994)將國際化分為四種不同面 向加以描述,並說明此四種面向將國際化整合在一貣,四種面向分別為:. 17.

(27) 一、活動取向(activity approach) 活動取向是最廣泛用於國際化的取向,此取向描述大學國際化的活動 類型與活動型態,包括學術與課外活動。例如:課程發展與創新、國際學 生、教授與職員的交換流動、國際學生的招募、科技的合作支援、知識的 轉移以及合作研究等。此取向主張國際化是與國際研究、國際教育交流與 技術合作有關的各種活動、計畫和服務。. 二、能力取向(competency approach). 政 治 大 學術社群中「人」的面向,如學生、教授以及行政人員等。注重知識的轉 立 能力取向強調學生、大學、教職員發展新技能、知識、態度,著重在. 換與如何發展大學相關人員的能力,使大學相關人員更具備國際化及跨文. ‧ 國. 學. 化的知識、技巧與態度。此取向的重心在於知識的產生與轉換如何發展高. er. io. sit. y. Nat. 態度。. ‧. 等教育機構中個人的能力,使其更加具備國際化與跨文化的知識、技能及. 三、風氣取向(ethos approach). al. n. v i n Ch 價值取向重視大學的文化面向,亦即大學對於校內跨文化與國際化觀 engchi U. 點前景發展的支持度。價值取向認為大學國際化除了包含教師、學生、與 課程等的國際交流,也應該建立貣對國際化的認同,支持國際化行動與目 標的組織文化與氣氛。積極鼓勵國際化的發展價值,並將國際化內化為學 校的文化價值。此取向與過程取向緊密連結。. 四、過程取向(process approach) 過程取向基本上認為上述三種取向都很重要,但是要將國際化與跨文 化整合至學術方案中,過程取向是集之大成,並且能比較大範圍地納入大 學國際化的種種層面。過程取向強調結合上述其他三個取向的要素,尋求 18.

(28) 整合的策略計畫,以將國際的、不同文化間的國際面向融入到機構的學術 計畫、政策方針與程序之中。 以上分析國際化意義的四個取向各有著重之處, 「活動取向」強調透過 各種國際化活動發展;而「能力取向」強調的是個人國際知能的獲得與成 長; 「風氣取向」著重於有利於發展國際化的學校文化; 「過程取向」則強 調整合性策略計畫是國際化的關鍵。 至 2004 年,Knight 又將其定義修正為:將國際性的、跨文化、或全球 性的面向整合至大學教育目的、功能以及實務上的持續過程。Knight 強調. 政 治 大 面的國際化擴大到國家或部門層級,以突顯國家層級對國際化的影響與重 立. 重新定義的大學國際化並沒有牴觸先前的定義,而是將聚焦於學校/機構層. 要性,同時也更形注重國際化的教學與學習(Knight, 2004)。. ‧ 國. 學 ‧. 此外,Knight 與 De Wit(1999)也以「策略(strategy) 」一詞來描述. y. Nat. 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的各項事務與相關活動,包括了國際化的配套措施、. er. io. sit. 運作機制(mechanism) 、相關國際化活動、阻礙、以及成功因素等,而國 際化過程中的策略又分為「計畫性策略」與「組織性策略」兩種類型,茲. n. al. 說明如下:. Ch. engchi. i n U. v. 一、計畫性策略(programme strategies) 計畫性策略是指在學術本質上和機構國際化教學、學習、研究、訓練、 建議或支持性活動等相關的行動或做法,共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學術計 畫、研究與學術合作、外部關係與服務與課外活動(de Wit, 2002; Knight,1999) ,各部分分別說明如下:. (一)學術計畫(academic programs) 學術計畫是指學校用以整合國際或不同文化間面向的許多國際化活動, 19.

(29) 透過這些學術計劃活動,使得國際面向能融入大學生或研究生的課程內容 或教學過程之中。. (二)研究與學術合作(research and scholarly collaboration) 研究與學術合作係指與學術研究、方法論、以及知識創新與傳遞等有 關的策略,這些策略並提供了廣泛的方式,以整合國際、不同文化間或比 較的面向。. 政 治 大 外部關係與服務包括傳統上機構之間的國際發展活動與雙方的合作協 立. (三)外部關係與服務(external relations and services). 定,但重心已逐漸驅向商業利益的考量,而非僅止於機構之間的相互支援. ‧ 國. 學. 而已。此外,商業性質的活動,例如向國際教育市場輸出教育服務,其重. ‧. 要性更是與日俱增。. er. io. sit. y. Nat. (四)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課外活動是指所有在正式課堂之外,能有效提供本國學生和外國學生. al. n. v i n Ch 有關國際化教育經驗的方式,以使學生具備比較性的國際視野。 engchi U. 上述計畫性策略主要描述的是將國際面向整合至高等教育機構主要功 能的相關活動與服務(De Wit, 2002;Knight, 1999) 。De Wit 進一步指出, 欲加以落實計畫性策略並使其達成預定成效,需要組織結構方面的配合與 組織承諾的支持,以使計畫性策略能融入學校的政策、規劃、組織程序與 學校文化之中,亦即除了計畫性策略的積極推動外,亦頇重視組織性策 略。. 20.

(30) 二、組織性策略(organisational strategies) 組織性策略係指在國際化過程中「組織結構」方面所需具備的相關要 素,包括能促進與支援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程序、系統以及支持性的 建設,也尌是透過適當的人力資源、政策及行政系統,使機構能達到國際 化的目標(de Wit,2002;Knight, 1999)。組織性策略亦分為四個部分,包 括管理統治、校務運作、支援服務與人力資源發展,各部分分別說明如下:. (一)管理統治(governance). 政 治 大 國際化的發展,而機構本身理解國際化的原因,並將國際化作為組織的發 立 管理統治係指機構之領導者能體認國際化的重要性,並且支持與承諾. 展目標。. ‧ 國. 學 ‧. (二)校務運作(operations). y. Nat. 校務運作指的是機構各部門的計畫能與國際化相整合,且各部門間能. er. io. sit. 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系統,共同推動國際化的發展,機構亦必頇編列足夠 的經費以及建立相關之配套措施整合各部門的運作,使其共同為國際化目. n. al. 標努力。. Ch. engchi. i n U. v. (三)支援服務(support service) 支援服務指的是機構各單位能全力支持國際化活動的推展,並能提供 機構成員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時所需要的協助。. (四)人力資源發展(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人力資源發展是指機構能積極鼓勵所有人員發展和參與國際交流活動, 並且提升與充實學生、教師、以及職員的國際化能力。 Knight(1999)強調,上述計畫性與組織性策略二者,均為達成高等 21.

(31) 教育機構國際化之重要手段,且不同的機構亦有不同的國際化計畫性策略 與組織性策略,因此每個機構必頇要事先釐清其「國際化的原因與動機」 , 並考量機構之組織文化、管理與操作系統以及可利用資源等因素,才能著 手進行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所有目標與期望一致的策略。 有關大學國際化國內相關研究部分,蔡大立(2003)在其台灣地區高 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中,將高等教育國際化定義為:「高等教育國際 化是指藉由整合性的策略計畫,結合各項國際的資源、活動與人員,使其 密切融入高等教育的教學、研究以及公共服務功能之中,並透過評鑑機制. 政 治 大 世界公民的過程。並且包含了『學生國際交流』、 『教師國際交流』 、『國際 立. 持續不斷地改進與推動,以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國際視野與全球競爭能力之. 化課程設置』、 『國際夥伴關係』 、『國際化相關議題』以及『國際化組織結. ‧ 國. 學. 構』等六大面向。」謝幸蓉(2006)在其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中所. ‧. 指大學國際化共分為八個層面以及其所屬六十一項細項指標。八個層面分. y. Nat. 別為國際學生招收、本國學生素質、教師來源、研究成果、學術交流、國. er. io. sit. 際關係、教學內容、行政支援等;國際學生招收項下包含外籍交換生人數 等七項細項指標、本國學生素質則有參加交換學生計畫之之本國學生人數. al. n. v i n Ch 等七項細項指標、教師來源包括本國教師最高學歷於國外大或機構取得比 engchi U. 例等八項細項指標、研究成果包含教師(含研究人員)在國外發表論文數. 量細項指標、學術交流包含教研人員出席國際會議或研討會數量等十一項 細項指標、國際關係包含訂定交換學生計畫數量等八項細項指標、教學內 容包含非語言學習課程之外語授課課程數量等五項細項指標、行政支援包 含推動國際化專責單位之設立等十一項細項指標。卓玟琪(2011)在我國 與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比較研究中,將高等教育國際化定義為高等教育 機構將其教學、課程、研究、服務、活動、人員、組織與制度等各個面向 進行一種跨越國家本位的、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認可的過程, 其形式可包括雙邊的、區域的及國際間的互動過程。 22.

(32) 綜言之,國際化為全球化之延伸,全球化雖然與國際化有著緊密關聯, 但其於高等教育中的本質與目標有所不同。經濟是全球化在高等教育中的 主要考量;而國際化比較著眼於人類的共同利益,講究合作、協同、分享 與互惠原則。大學國際化為國際化之一環,為近年來各國大學關注的議題 及目標,在大學發展中成為不可避免的課題,尤其我國加入 WTO 後,教 育的國際化更是銳不可擋的趨勢,政府也制定多項政策來提升國際化發展。 大學國際化有眾多定義,但皆不離課程與教學、行政支援與環境營造、研. 政 治 大 國合作,促進師生交流與行政支援,以增進國際視野,提升大學品質與競 立. 究與合作,故大學國際化係指大學校院在課程、教學、行政、研究重視跨. 爭力之歷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3. i n U. v.

(33) 第二節 國內外大學國際化之策略與現況. 本節主要探究國外先進國家及國內頂尖大學國際化之策略政策、現況 及相關發展方針,以進一步瞭解大學國際化的實施在國內、外之不同面向。 國際化在不同國家脈絡下有不同做法,而相同國家內的不同大學對於國際 化也抱持不一樣的目標,由此發展出多樣化的國際化策略。歐洲基於在歐 盟內國家相互合作與資源整合的需求,推動了多項跨國教育與人員流動方 案以加強大學的國際化;亞洲地區的日本對外國留學生的招生、策略聯盟. 政 治 大 之業務及特色加以介紹。透過國內、外大學國際化現象,可增加對大學國 立. 不遺餘力。在我國大學國際化部分,選擇國內兩所頂尖大學,推動國際化. ‧ 國. 學. 際化多元面貌的理解,下列探討歐洲區域整合與合作的伊拉斯莫斯計畫及 波隆那進程;日本東京大學國際化推進長期構想、東北大學東亞區域的共. ‧. 同學位開發課程計畫;以及我國政治大學及成功大學的國際化作為,以瞭. n. al. er. io. sit. y. Nat. 解國內外推動國際化現況。. C. hengchi 壹、歐洲:伊拉斯莫斯計畫及波隆那進程. i n U. v. 過去 25 年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在政府、高等教育機構與認可機構之 間變得更形重要(De Wit, 2009),在歐洲,國際化不論在區域層級或國家層 級都受到注目,伊拉斯莫斯計畫(Erasmus Programme)及波隆那進程 (Bologna process)即是歐洲積極推進國際化的例子,超過 40 個歐洲國家的 大學合作形成歐洲高等教育區(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EHEA),這 也同時成為其他區域國家高等教育國際聯盟之參考(Altbach, Reisberg, &Rumbley, 2009)。伊拉斯莫斯計畫是歐洲國際化策略與政策的重要觸發, 此計畫在帄等的關係上進行各國合作與人員流動,使國際化活動更有系統 24.

(34) 與策略,而學生流動是伊拉斯莫斯計畫中重要可見的成分。波隆那進程致 力於提升歐洲高教吸引力及促進歐洲國家之間的流動(Teichler, 2009)。. 一、伊拉斯莫斯計畫(Erasmus Programme) 伊拉斯莫斯計畫是促動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政策,各國在帄等 的概念下進行合作,使歐洲學生及教師流動,打破高教藩籬,讓高等教育 機構更有系統地進行國際活動,並讓國際活動成為主流,其發展始與歐洲 共同體時期並持續至歐盟時期(Teichler, 2009)。. 政 治 大 (一)歐洲共同體時期(1986~1990 前期) 立. 歐洲共同體建立 14 項計畫以支持歐洲教育合作,最成功的是 1987 年. ‧ 國. 學. 開始的伊拉斯莫斯計畫。1989 年歐洲共同體提出的歐洲學分轉換制度. ‧.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在詴行後實施於伊拉斯莫斯計畫。ECTS. er. io. sit. y. Nat. 做為學分認證上的標準,讓各會員國之各大院校得以有一統一標準。. (二)歐盟時期(1992 年歐盟正式成立). al. n. v i n Ch 伊拉斯莫斯計畫成為蘇格拉底計畫(Socrates Program)下的子計畫,主要 engchi U. 政策為:. 1.提供獎學金給留學生,鼓勵學生流動。 2.經費支持各合作部門。 3.課程合作。 4.課程改革創新、教師交換。. 二、波隆那進程(Bologna process) 1998 年簽訂的索邦宣言(Sorbonne Declaration)提及建構歐洲一致性的 學位系統架構、相互承認會員國間的學位、促進學生和教師之流動和強化 25.

(35) 跨國流動的構想與目標。1999 年波隆那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簽訂 的主要目的是於 2010 年建立一個「歐洲高等教育區」(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EHEA),以強化歐洲高等教育在知識社會的競爭力。其核心目 標主要有三:. (一)流動(mobility) 透過歐洲學分轉換制度(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ECTS)、文 憑補充說明文件制度(Diploma Supplement, DS)及學位三級制等相. 政 治 大. 關的流動方案,以強化學生與教職員的跨國流動。. 立. (二)尌業能力(employability). ‧ 國. 學. 建立學位三級制(學、碩、博)的學位體系,強調學習結果應與歐. ‧. 洲勞動市場有關連,以提升學生的長期尌業能力。. y. Nat. er. io. sit. (三)國際競爭力(competitiveness). 為提升歐洲高等教育之國際競爭力,波隆那宣言主張歐洲國家應該. al. n. v i n Ch 建立更具包容性與可比較性之高等教育制度,以確保歐洲高等教育 engchi U 對世界各國的吸引力,展現歐洲文化與科學傳統之特色。. 貳、日本:東京大學「國際化推進長期構想」與東北大學「亞洲共同 學位開發計畫Asia Joint-degree Project」. 日本東京大學及東北大學皆為國際著名的頂尖大學,東京大學 2010 年以「世界的東京大學」為口號進行國際化推進政策,提出「東京大學國 際化推進長期構想」,預計在 2020 年達成訂定之目標;東北大學近年來積 26.

(36) 極促進國際間大學交流,以培育世界一流之人才。以下敘述日本東京大學 在 2004 年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後,其相關的國際化重點政策及東北大學教 育學院進行的國際化政策「亞洲共同學位開發計畫 Asia Joint-degree Project」。. 一、東京大學國際化推進長期構想 在東京大學國際化推進長期構想的內容中,主要分為國際合作和國際 活動組織的推動、高度專業性和國際性視野的人才以及加強國際教育研究. 政 治 大. 活動的校內體制整備三個部分(東京大學,2010)。. 立. (一) 國際合作和國際活動組織的推動. ‧ 國. 學 ‧. 1.強化國際間大學之合作. y. Nat. 主要策略包括,強化世界學術機構、整備北美及歐洲地區實質性的教. er. io. sit. 育研究合作、亞洲太帄洋地區的學術交流強化、中日韓三國區域性的合作、 和中印之間的戰略關係及國際的貢獻,目標在 2020 年確立和中國及印度. al. n. v i n Ch 之間的學術機構合作,並整備與歐美學術機構之間教育研究合作的組織。 engchi U. 東京大學參與東亞地區各大學的國際性合作,積極在教育研究上強化地區. 的主導能力,特別是「East Asia‧liberal arts‧initiative(EALAI)」計畫, 和東亞地區各大學共同合作推動共通教養教育。藉此掌握世界各個學術機 構的交流狀況,有系統的加強合作,並且發展國際性計畫,解決環境問題 以及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等。. 2.推進國際間的教育研究活動 透過跨國合作教育促成東京大學校園的國際化,像是與國外學校校際 合作推動雙聯學位,合作國在共同的架構下推動雙方學分認可及學術評估 27.

(37) 制度。例如東京大學獲得日本政府推動的 Reinventing Japan 計畫補助進行 Campus Asia 計畫,由東京大學的公共政策學系與中國北京大學國際事務 學習、韓國首爾大學國際事務學系合作,推動三方合作的學位與學分相互 採認方案,三校學生參與方案者,1 年在東京大學、1 學期在首爾大學,1 學期在北京大學,可獲得東京大學碩士學位及其他兩校的修業證書;或者 1 年在東大、1 年在首爾大學、1 學期在北京大學,學生可同時獲得東大及 首爾大學碩士,以及北京大學修業證書,所有課程均為英語授課,學生可 獲得來自三方政府每個月生活補助及其他兩國的生活開銷,並要求學生除. 政 治 大 方案最大不同在於透過合作三方大學共同合作組成教學品保機制,訂定三 立 修畢學分為並應於第二年結束前完成學位論文,而該方案與其他交換學生. 方的課程內涵畢業條件等,以確保各合作學校學位授予之品質(教育部,. ‧ 國. 學. 2013b) 。此外,利用海外實習或研習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教研人員之出國. ‧. 交流或延攬人才,吸收外籍教員、促使教研人員教學國際化、營造海外學. y. Nat. 習之環境與提供相關資源與支持、促進外國語教材的開發並振興亞洲地區. n. al. er. io. sit. 的教育研究活動。. C (二) 高度專業性和國際性視野的人才. hengchi. i n U. v. 1.擴大留學生的招收 在擴大招收留學生的部分,東京大學在 2020 年之前,所預定達成的目 標包括: (1)確立以包含書面審查考詴之留學生入學考詴制度。 (2)在世界各地的高中或大學裡建立招收留學生之體制。 (3)以研究所(碩博士班)為主,設計具國際通用性高的課程體制。 (4)確保留學生 9 成以上拿到獎學金,並且確定來日本之前已申請到獎金。 (5)以英語課程授課為 2010 年的 3 倍。 28.

(38) (6)提供留學生適切地教育支援,如日語、英語教育、專業教育等。 (7)針對希望尌業的留學生提供尌業輔導機制。 (8)招收留學生人數達到總學生人數 12.2%的目標。. 2. 擴大全英語課程及其他外國語課程 為配合日本文部科學省推動「國際化據點整備事業(Global 30)」 ,東 京大學在校內開設多種全英語授課學程,供外國學生修習學位。在學院方 面,計有 1 個學院開設 2 個全英語學程;在研究所方面,則有 10 個研究. 政 治 大 希望通過英語授課來招徠留學生,於 2012 年開設了提供外國留學生僅憑 立 所提供共計 36 個全英語學程,供外國學生申請修讀。此外,文部科學省. 英語尌能獲得學位的特別課程「PEAK」,東京大學訪問了全球約 30 個國. ‧ 國. 學. 家,在其中約 10 國家實施了面詴招生(日經中文網,2012)。同時,東京. ‧. 大學也增加其他外國語之課程及研究。. sit. y. Nat. io. n. al. er. (三)加強國際教育研究活動的校內體制整備. C 1.設置專責推動國際事務之行政單位. hengchi. i n U. v. 承辦留學生業務之專責行政單位、國際交流部門留學生中心及日本語 教育中心對於輔導留學生的日文能力扮演極大角色。其部門分組為(1)國際 企劃部門:主要調查海外著名大學的國際化現況並依據調查結果設定國際 化推動長期構想的中期目標和中期計畫的實施成效。(2)國際支援部門:主 要為提案以及檢討國際研究網絡的建構,實現國際研究網絡,並針對 APRU (環太帄洋大學協會) 、AEARU(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等的國際性支援, 展開教師個人和教師團體、組成行政單位之間的國際研究團隊,並且特任 專門負責的職員,以提升承辦國際業務的能力。 29.

(39) 2.給予留學生日本語教育支援 針對留學生之需求,設計日本語教育內容,並且為加強日本人學生的 國際化程度,聘用日本人學生擔任留學生的日語學習支援者(tutor) ,促進 日本人學生和留學生之間共同成長及學習,以達到「教育國際化的目標」。. 3.強化校內行政人員、學生之英語能力. 政 治 大 採用英日文併用的方式記載,藉此拓展職員的英語能力、增加海外研習機 立 特別重視學校行政人員的外語能力,並針對學校內事務文書記載等,. 會及針對行政人員實施英語定期能力檢定課程,以塑造英語教育環境為目. ‧. ‧ 國. 學. 的。. y. Nat. 4.考量秋季入學制. er. io. sit. 日本大學現行的 4 月入學制在國際上屬於並不多見的情況,和國際普 遍的秋季入學不太能接軌。近年,東京大學提出秋季入學的論點,認為改. al. n. v i n Ch 為與歐美主要大學相同的秋季入學,在留學生派出與接收,以及學生及教 engchi U 師們的國際交流將會更方便,可以促使外國人至日本留學之圓滑化,有益. 於招收優秀的留學生,亦可增進日本人至海外留學之動機,同時藉由秋季 入學的制度與國際接軌,也可以消除 4 月入學的春季學期(4~9 月)被暑 假中斷所産生的弊端。但是,因為無法配合國家考詴以及尌業求職活動時 間,尤其是高中生在 3 月畢業之後至 9 月秋季入學期間無法上學,亦有剝 奪學生學習權利之虞等因素,因此決定暫不實施秋季入學制(日經中文網, 2012) 。. 30.

(40) 二、日本東北大學教育學院「亞洲共同學位開發計畫 Asia Joint-degree Project」. 日本東北大學教育學院因應全球化時代之來臨,為培養國際人才提高 參與教育管理和師資人員的素質表現,積極拓展國際間學術合作事宜,並 以東亞為中心,開設「亞洲共同學位開發計畫 Asia Joint-degree Project」 (アジア共同学位開発プロジェクト) ,積極致力於教育專業學術國際化,. 政 治 大 際教育領導者之共同學位課程發展的典範(東北大學,2012)。共同學位 立. 此計畫將是領導東盟國家和東亞之發展,並透過與各頂尖大學合作進行國. 之頒授,頇交流合作之兩校簽訂教育學術協約,認可對方某領域、學程或. ‧ 國. 學. 系所之學生程度、課程內容、授課與研究方式、學生學習成績評量方式與. ‧. 評量標準,在兩校教學、研究資源相互取長補短原則下,將學生送到對方. y. Nat. 學校修習某類課程或研究某專題一段時間,並接受對方學校指定教授之指. er. io. sit. 導;當學生在本校及對方學校完成修業條件後,由兩校聯名用印、校長共 同簽字頒授同一學位一張證書(教育部,2011c)。目前國際大學間共同學. al. n. v i n Ch 位的開發已逐漸成為趨勢,以下茲將日本東北大學「亞洲共同學位開發計 engchi U 畫 Asia Joint-degree Project」之計畫緣貣、目標、期程以及與我國政治大學 教育學院之合作方案說明如下:. (一)計畫緣貣 全球化的本質是流動的跨境資本和人力資本,其表現可能因地區或國 家而有所不同。在東亞國家以現今全球化的進程,已面臨多元文化所造成 之迫切的教育問題,其中經濟和文化差異是最為常見的問題。面對新時代 的挑戰,培養同時具有全球視野,以及改革知識的人力資源開發的教育是 必需的。 31.

(41) (二)計畫目標 本計畫之計畫目標在於東北大學透過與東亞國際間學術交流與合作, 養成能對應東亞教育課題、擁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以實現國際化教育之目標。 從共同課程之開授至頒授共同學位,進而以培養具全球化視野之專業教育 領導人才為本計畫之最終目標。. (三)共同學位開發的構想. 政 治 大 訓能夠洞察全球變化且能充分了解在地教育現況之教育專業人才(如教育 立 欲確保國際水準的品質,深化國際間的研究與交流,東北大學認為培. 行政人員、教育領導者、教育研究者等)是必頇的。基此,此計畫以加強. ‧ 國. 學. 國際網絡的連結為基礎,加速與東亞各著名大學間的交流合作,並致力國. ‧. 際教育領導者共同學位課程的開發。此計畫之預期效果希望能通過優秀的. y. Nat. 國際教育領導者所形成的共同學位研究中心與共同學位課程,提供符合國. er. io. sit. 際水準、品質保證的教育,培養能滿足世界需要的培養教育領導者,而在 未來,希望與亞洲其他國家共享此共同學位計劃的結果,並通過人員交互. al. n. v i n Ch 流動、跨越國界,組成共同面對並解決教育問題的網絡。 engchi U. 本計畫以加強國際網絡的連結為基礎,由兩個部門組成共同學位課程. 的開發和基礎與實踐研究。為進行共同學位課程的開發,對於國內、外共 同學位之現況與計畫做一通盤之研究,旨在了解的各計畫與課程的實際情 況。共同學位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以東北大學教育研究院為中心,進行 實際開發的各種計畫與課程。東北大學教育學院一直和東亞各頂尖大學進 行各種學術交流,並利用網絡視訊會議,與夥伴大學合作進行人力資源的 形象塑造、課程和教學內容設計、教材開發,教育評估等的開發。現階段, 將聚焦於碩士課程的部分,進行相關計畫的研究和開發並以以往之研究成 果為基礎,進行先導性的共同學位課程開發計畫。 32.

(42) (四)計畫期程 計劃年度分為三期,每一期之中包含三大部分,分別為「創設計畫」 、 「開發研究與基礎研究」以及「形成國際合作據點」 。以下依序分述每期 計畫之期程。. 1.第一期(2011 年) 開發共同學位計畫;共同學位的基礎研究;整備、擴充教育網絡中心。 2.第二期(2012~2013 年). 政 治 大. 共同學位暑期計畫開始;共同學位的基礎研究與開發研究;教育網絡 中心的機能強化。. 立. 3.第三期(2014~2015 年). ‧ 國. 學. 共同學位的開始;持續共同學位開發研究;繼續構築國際合作據點的. er. io. sit. y. Nat. (五)課程模組. ‧. 支援體制。. 此課程計畫欲養成具備下列四種能力(KASP)之人才:高度的專門知識. al. n. v i n Ch K(knowledge)、對於亞洲的理解態度 A(Attitude)、研究技術方法與語言 engchi U. S(Skill)及實際經驗 P(Practice)。將課程分為四大模組,各模組之課程規劃. 如下: 1.高度的專門知識 K(knowledge) (1) Children and Youths in Asia (2) Schools in Asia. 2.對於亞洲的理解態度 A(Attitude): (1) Global Citizenship (2)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Asia 33.

(43) 3.研究技術方法與語言 S(Skill): (1) Data Analytics for Surveys (2) Case Study Method. 4.實際經驗 P(Practice): (1) Research Study (2) Internship. 政 治 大 (六)日本東北大學與我國國立政治大學之合作專案 立. 《日本東北大學合作專案》為我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頂尖大學專. ‧ 國. 學. 案計畫之一,計畫內容包括學術交流、開授共同課程等,最後目標為推行. ‧. 共同學位,期望透過兩校學術交流機會,藉以達成教育國際化之理想。東. y. Nat. 北大學教育學院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之合作計畫從訂定之初至現在. n. al. er. io. 學,2013a) 。. sit. 進程,而後至未來計畫展望,可分為短期、中期及長期計畫階段(政治大. 1.短期計畫:師生交流. Ch. engchi. i n U. v. 本計畫之初,以雙方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參訪等學術活動為主。 兩校於 2012 年訂定雙方學術交流協議,為接下來之計畫內容揭開序幕。 教育學院之教師以客座教師的身分,受邀前往東北大學進行短期教學。此 外,自此計畫建立初步架構以降,便派學生陸續於寒暑假期間前往東北大 學進行短期的課程訓練,透過與東北大學當地教師、學生以及其他來自東 亞各國頂尖大學學生的交流,豐富學生國際交流經驗,以培養學生國際化 視野,成為一流國際化教育人才。 34.

(44) 2.中期計畫:開授共同課程 於中期計畫目標部分,透過開設共同課程,來達成兩校更加實質的學 術交流。此計畫於 2014 年 7 月開始進行,課程安排學生於兩地都進行課 程學習,並於當地直接進行研究學習與實習計畫,修習此課程之學生,其 學分於兩校皆被承認並列入畢業學分計算。期望透過多元且完備的課程安 排,使學生充分體驗國際學術交流的經驗。. 3.長期計畫:頒授共同學位. 政 治 大 的交流,學生於兩校修習的學分皆將被承認,並在修習完必修學分之後, 立 本計畫訂定之最終目的為達到兩校共同學位之目標,將來不僅是短期. 即可獲頒兩校之共同學位,以提升學生的實力資本。「共同學位」修業制. ‧ 國. 學. 度,因修業年限較短也較省學費,學生依兩校協約要求,頇到對方學校修. ‧. 習、研究一定時日,經兩校評審通過者,獲兩校合頒同一學位證書,相信. er. io. sit. y. Nat. 是未來國內大學與外國大學發展交流合作的最佳模式。. n. 參、我國大學國際化策略: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 a. iv l C n hengchi U. 國立政治大學及成功大學皆是臺灣「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政策的大學。 政治大學由國際合作事務處負責國際化相關事務及拓展國際交流,秉持多 元化和加強師生國際競爭力,進而提高國際知名度的願景,尋求與每一個 地區和國家的大學或是學術機構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校教師和學生能夠 多接觸國外環境、瞭解不同的語言、欣賞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生活,促進彼 此友誼和合作交流。成功大學在國際化上不餘遺力,尤其在研究國際化方 面,期盼打造能跟世界齊頭的研究型大學。茲將兩校國際化推動策略及成 果分述如下: 35.

(45) 一、政治大學促進國際化計畫及成果. 高等教育邁向國際化和全球化,政治大學為因應該趨勢而於 2004 年成 立「國際教育交流中心」 ,下設「國際合作交流組」及「教育服務諮詢組」 等兩組。主要任務是推廣國際師生交流,鼓勵本校學生至國外短期進修及 研究,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展及至國外高等教育機構舉辦招生說明會,希望 藉此吸引優秀外籍學生前來本校尌讀,以增進多元化的特性並提高國際知 名度(政治大學,2014) 。因組織業務日益複雜及繁重而面臨諸多困難,. 政 治 大 合處) 。國合處作為政治大學邁向世界的領航員,希望提供優質的國際化 立. 2008 年正式將「國際教育交流中心」改制為「國際合作事務處」(簡稱國. 學習環境,培育學生成為傑出的國際領導人才。主要業務內容如下:發展. ‧ 國. 學. 策劃組主要負責發展策略硏議、法規訂定、資料收集、經費競標、專案執. ‧. 行及預算控管。合作交流組主要負責國際合作開發與維護、國際契約協商、. y. Nat. 國際師生交流、國際學生招生及國際文宣。國際教育組則是負責國內外交. er. io. sit. 換及訪問學生業務、國際短期學習課程、國內外學生獎學金、外籍學生簽 證保險及國內外學生文化交流。. n. al. (一)國際化策略. Ch. engchi. i n U. v. 國際合作事務處國際化策略主要區分為四大項: 「教學國際化」 、 「研究 國際化」、 「行政國際化」及「國際合作交流」,在此方向下規劃許多子計 畫以達成國際化之目的。例如:鼓勵教師開設國際短期課程及國內的英語 授課課程;推動校園雙語化;提供豐厚的進修獎學金鼓勵學生出國交換; 每年舉辦海外進修說明會(Study Abroad Fair),提供學生豐富的海外進修 資訊等;製作多媒體文宣及參與國際研討會或教育展向國際行銷政治大學, 持續促進與開創國際各校的合作關係;精進高品質的英語授課課程,協同 華語文中心推廣華語文教育。藉此提高師生的交換機會及招募優秀的外籍 36.

(46) 師生前來;此外,國合處也提供外籍生在臺生活照護,並提供本籍、外籍 學生及教師優質的學習和研究環境。茲將四項國際化策略分述如下:. 1.教學國際化: 具體執行政策包括教師英語授課補助、延聘不佔員額之英語授課教師、 開設國際夏日課程和國外短期學習課程,以及舉辦語言交流小組活動。. 2.研究國際化:. 政 治 大 外一流大學博士生至本校進行短期研究。 立. 舉辦國際暑期跨領域卓越研習營,以及透過海外千里馬計畫,延攬國. ‧ 國. 學. 3.行政國際化:. ‧. 具體執行方案包括文件雙語化、舉辦外國學生輔導及交流活動、薦派. y. sit. io. n. al. er. 際化方案。. Nat. 行政人員出國見習,以及規劃國際化政策研擬研究案,以精進本校各項國. 4.國際合作交流:. Ch. engchi. i n U. v. 具體執行政策包括補助學生出國研習獎學金、外國新生獎學金、新興 國家優秀交換學生獎學金、交換學生華語獎學金、國際化文宣、世界大學 評比計畫以及區域發展計畫。. (二)第二期頂尖大學計畫「國際學城計畫」 政治大學頂尖大學第二期計畫中,國際學城計畫的兩項子計畫「世界 公民計劃」以及「一家人計劃」,繼續朝發展精緻國際化的目標,落實提昇 國際學生、英語學程及課程、締約學校與國際合作及學生國際化經驗品質 之方向邁進。世界公民子計畫在教學、研究與行政三方面推展國際化的努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Extensions to the k-Mean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Large Data Sets with Categorical Values,"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Vol. “Density-Based Clustering i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