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數位時代下的學習新提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數位時代下的學習新提案"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根據8月30日各大新聞媒體文教類頭條新 聞指出,行政院院會通過《補習教育法》的 修正草案,正式明文規範:未來補習班若招 收未滿6歲的幼兒,只能上「有助於幼兒身體 律動、藝術才能學習」的課程,坊間包括美 語、珠心算、圍棋、作文、大腦開發等強調 記憶背誦或嚴謹思考的腦力課程都在禁止之 列,違者將受罰10萬至50萬元不等。這項草 案還需送交立法院審議,通過後才能實施。 綜 合 相 關 新 聞 報 導 指 出 , 這 項 草 案 一 出,支持者與反對者雙方意見針鋒相對,互 不相讓:支持者(包括官方意見的代表者-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長,以及民間意見的代表 者-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等)認為,為 避免揠苗助長,讓幼兒快樂學習,6歲以下幼 兒不宜太早針對智育進行補習,因為6歲以下 小朋友各項發育都不成熟,不適合坐在椅子 上學美語或數學,更應避免書寫、記憶或背 誦的學習,只能以身體律動、藝術才能為學 習範圍,並以活動(如:遊戲)及實作方式 (如:採取唱唱跳 跳律動式融入活動方式) 來教導他們。反對者(包括部分家長及補習 業 者 代 表 - 台 北 市 補 教 協 會 總 幹 事 等 ) 認 為,國內現況從幼兒一直到考研究所,坊間 充斥各式各樣的補習班,長期以來,政府沒 有能力管理,「修法的意義不大」,且這項 規定對補習業者影響很大,補習班招收6歲以 下小朋友受到這麼多限制,最後將演變成有 錢人請家教,沒錢的人就「活該倒楣」,造 成階級對立。補習業者不會接受,他們正在 討論,醞釀擬走上街頭抗議。 其實,我們若能跳脫正反對立的意見, 先從學理基礎與科學研發趨勢等兩方證據來 進行理性思考,也許可以回過頭來仔細檢討 這項修法的用意是否良善?是否真的對未來 國民及國家長期發展而言是有幫助的?再來 評論是否支持或反對此項修法的本意。

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從發展心理學的學理基礎來看,對0歲 到6歲之間的兒童而言,正規的上學(即就 讀 幼 兒 園 ) 其 實 是 不 必 要 的 。 這 期 間 的 教 育 發 展 與 學 習 重 點 , 即 是 發 展 各 項 感 官 功 能(如:五官功能—聽覺、發音與說話、視 覺、嗅覺、膚覺等)、培養肢體平衡與協調 能力(如:四肢的運動能力、四肢彼此之間 及四肢與大腦之間的協調能力、身體韻律及 平衡感等)、學習發展穩定的情緒(如:學 習與掌握喜、怒、哀、樂等正負向情緒及其 表達等)、建立人際互動的基礎(如:學習 分享、長幼有序、遵守團體規範等)、及生 活常規的建立(如:養成均衡飲食、正常睡 眠、定時如廁、視溫度變化而更換衣著等衛 生保健習慣等);而最佳的學習方式,即是 透過各種遊戲、律動、肢體平衡運動、感官 刺激、才藝練習與表演等活動來進行;而負 責撫養他們的父母或是祖父母,就是最好的 老師!因此說來,有沒有就讀幼兒園,對兒 童未來的學習成就與發展而言,並不是一項 決定性的因素! 然而,在高壓力的都市(如:臺北市)

新數位時代下的學習新提案

余民寧/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的家長心態,短期間難以

改變

(2)

生活裡,一般小家庭多半為雙薪家庭,夫妻 雙方皆忙碌於工作,如果祖父母無法協助的 話,變會把教養學齡前兒童的工作,紛紛轉 嫁到外在機構(如:托育中心、托兒所、幼 兒園、安親班、或補習班等),由這些機構 的教保人員負責代為執行原本是父母該做的 教養工作。然而,教養工作雖然「外包」給 他人,但是,原生父母還是得負起最後的教 養責任,畢竟,還子是自己生的,生為父母 即負有養育與教育的責任,這是天經地義的 事,也是法律所規範國民應該遵守的事!不 然,若身心沒有準備好,就不應該隨便成為 父母,否則容易製造社會問題,成為社會的 負擔!例如,最近新聞爾有報導教保人員虐 兒或虐殺兒童事件,父母最終還是得負起教 養失職的內疚心理壓力,這是一種最嚴厲的 終身懲罰,只能怪罪咎由自取! 但在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如: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加上當前 媒體的偏差價值觀渲染(如:「不要讓您的 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學音樂的孩子 不會 變壞」、「xxxxxx都是為你」、「有xxxx真 好」等),這些不斷放送的宣傳與廣告,強 迫式地灌輸、強化國人一種恐懼、匱乏、與 比較心態的焦慮意識,讓你不自覺地興起 「輸人不輸陣」的比較念頭與盲目追求「便 利、快速、舒適」服務快感的覺知心態,進 而刺激盲目需求與消費,甚至剝奪國民的自 主與自覺能力。在此環境污染下,「望子成 龍、望女成鳳」的教育期望心態,未來還是 會常駐在一般家長的心裡,短期間,恐怕還 難以改變與扭轉過來! 然而,有些家長在廣告的渲染下,竟然 為了提升兒童的競爭力與未來的學業成就, 讓小孩從幼兒時起,就開始進行各項才藝、 外語、書寫訓練、記憶與背頌、珠心算等大 腦潛能開發課程的學習,以為早一日學習, 就可以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上!誰知道這 種「揠苗助長」式的提前偷跑學習行為,真 的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與學習成就有所幫助 嗎?真的會讓孩子從此就熱愛學習嗎?很多 家長都被媒體灌輸了錯誤印象,都把注意力 焦點放在「起 跑點」上,但任何一位喜歡且 擅長跑步的人都知道,想要順利跑完一趟長 跑(如:馬拉松)的人,起步要穩、而不是 要快,而且又要能堅持到底的人,才能順利 抵達終點目標!而人的一生,不就像是一場 漫長的馬拉松賽跑一樣嗎!顯然地,先跑的 人,不一定會先贏!「能否順利到達終點」 會比「提早開始」來得重要!與其害怕「輸 在起跑點」,不如害怕「輸在終點」,更能 嘉惠一個人的一生! 當然啦!根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的 規定,幼兒園的教保服務實施,應與家庭教 育密切配合,以達成維護幼兒身心健康、養 成良好習慣、豐富生活經驗、增進倫理觀念 及培養合群習性等目標。如果家長能夠選擇 到這樣一所符合規範的幼兒園所,確實能夠 代勞家長許多的教養工作,也就可以培養出 兒童對學習的優良習慣;話雖如此,但家長 也必須仔細檢核與慎選該園所的教育方法, 是否都以符合幼兒發展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教 養工作才行!畢竟,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與 一般補習教育是為了增進生活知識與技能的 教育目的,是有差別的!

二、在晚熟年代裡,受教育年

在 最 近 一 期 的 商 業 週 刊 (1 3 4 4 期 ) 裡,報導一篇「晚熟世代來了,郭台銘世代 out!」的文章。文章中談及,今年(2013 年)夏天,延後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又創 新高,每六位大學生就有一位延畢。如今, 在臺灣的社會現況裡,延畢、「寄生」、 「啃老」、晚婚或不婚、少子或不生的情

數勢必會往後延長

(3)

景,已經逐漸成為一種長期存在的現象。其 實,查閱一下近年來的國內外新聞報導,就 已經出現許多這類的新名詞,如:啃老族、 尼特族、靠爸族、媽寶族、賴家王老五等, 這些跨國的普遍現象,是否即是喻示著一個 「晚熟世代」的來臨呢(王浩威,2013)?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如果「是」的話!筆者認為自二次大 戰結束(1945年),人類發明第一部電腦以 來,人類知識文明的進展,即以呈現「等差 級數」的速度在成長;到了1983年出現第一 台桌上型個人電腦後,人類的知識便以「等 比級數」的速度在累積中;到了1991年網 際網路誕生後,更是以「幾何級數」的速 度往上累積;到了2007年出現如智慧型手 機iPhone後,可說人類的知識正以「指數級 數」的加速度方式在增長;到了2013年的今 天,全世界已是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筆 記型電腦、數位媒材、社群網站與數位化知 識當道的時代,人類文明已經進展到需要重 新定義「什麼是知識? 」的年代了! 對比來看,我國從民國38年(1949年) 政府撤台以來,我國的教育學制即是採行仿 美制度:6、3、3、4制,即國小六年、國中 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的教育制度;儘 管我國曾經推行「九年義務教育」、「九年 一貫課程」、及即將推行的「十二年基本國 民教育」等教育改革,但是受教育的總年數 還是維持在「16年」不變。如果說,過去這 樣的學制可以讓優秀的人才輩出,進而製造 臺灣奇蹟,讓臺灣錢淹腳目,成為亞洲四小 龍之一的話;那麼,到了現在,全球已成為 地球村、知識爆炸、知識經濟的時代裡,我 們仍然採行6、3、3、4制的學制,卻仍然要 求薪薪學子像他們的父侄輩(或祖父輩)一 樣要成為優秀的專業人才!看來,這已是不 可能的事了!因為光是近十年來所累積的人 類知識,已遠遠超過二十世紀末五十年來所 累積數量的數十百倍,即使花費16年的時間 接受教育,也無法教導出一位具有某領域專 業的人才,充其量,若能教育出一位具有全 方位的通才,便 已是阿彌陀佛了!因此,自 動延長在校受教育的時間,勢必早晚成為趨 勢!所以,諸如啃老族、尼特族、靠爸族、 媽寶族、賴家王老五等名詞,其實也不是什 麼新鮮事,它們早晚會出現的,「晚熟世 代」遲早會來臨! 如果「不是」的話!在目前已是知識 浩瀚如宇宙般的世界裡,而我們既想維持目 前的6、3、3、4制的教育制度,又想培育出 類似上一代人口那樣能夠「製造臺灣奇蹟」 的優秀人才的話,我們該怎麼辦呢?其實, 沒有人知道答案,也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的 結果會如何!我們必須將此問題列為未來重 要的教育革興項目之一,並透過集思廣益方 式,想出一個比較周全的解決方案來! 筆者記得,在剛邁入2000年千 年之 際,知識經濟學者即大約是這麼預言的:如 果你是在1950年代大學畢業者,大學教育可 以讓你受益40年左右;如果你是在1970年代 大學畢業者,大學教育大約可以讓你受益20 年左右;如果你是在1990年代大學畢業者, 大學教育大概只能讓你受益不到10年;如果 你是在2000年代以後才要大學畢業的話,很 抱歉,學校已經無法給你足夠畢業後獨立謀 生的知識,換句話說,你是永遠畢不了業 了!因此,「終身教育」一詞,正式成為知 識經濟時代下的教育口號!現代的大學教 育,已無法教導現在還未存在,但未來可能 會成為主流工作行業的知識了!我們必須要 認知到「終身教育」的重要性!從大學畢業 哪一刻起,亟需與學校或知識習取機構保持 密切的聯繫,並且要隨時地在職進修,不斷 地更新知識,才不會落入成為數位化知識經 濟時代下的全文盲或半文盲的人!

(4)

因此,大學延畢只是一個起點信號而 已,未來,此現象可能愈趨普遍,終至將基 本教育延伸至研究所碩士程度,才算完成類 似於過去的大學教育(即獲取專業)程度! 未來,若果真會發展至此地步的話,那麼, 我們可以反觀目前的學齡前兒童教育,是否 還需要提早學習呢(如:補習班教育提早教 導兒童寫字、數學珠心算能力、邏輯推理、 及外語能力)?提早學習是否有益於後來學 習成就的提昇?甚至,提早學習是否有益於 未來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的工作表現?關於 這些疑慮,社會大眾都需要再審慎考慮、仔 細評估!

三、擁有持續學習的動機(學

 

當前,有許多家長的做法是決定讓學齡 前兒童提早學習。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幾點: (1)父母受到「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 點上」宣傳的影響,引發心理焦慮與恐懼, 因而決定讓孩子提早學習。這一點尤以學習 「外語」和「音樂-樂器才藝」類的活動最 為明顯;(2)家長因為工作忙碌,沒有多 餘的閒暇時間或想規避親自教養孩子的時間 支出,故送請外在的教養機構(如:托育中 心、托兒所、幼兒園、安親班、或補習班等 )代勞,而該等機構又常以附帶學習某某智 能活動、才藝、或提早學習為號召,吸引對 教育本質不瞭解與不知情的父母頻頻送孩子 前往學習;(3)家長之間的比較與競爭心 態使然,怕輸人不輸陣,以為自己的孩子若 不提早學習,恐怕會落後別的孩子。因此, 別人的孩子若有在外頭學英文、珠心算、電 腦或書法的話,我的孩子也必須跟上,毫不 考慮自己的子女是否喜歡、有無性向或意願 ;(4)把孩子的時間填滿,以為也是一種 理想的教養方式。因此,父母會主動幫孩子 安排各種學習(含補習)活動,覺得既對孩 子有利,又對自己可以節省麻煩的教養時間 有幫助,於是,設法把孩子的每一天空白時 段填滿。關於這一點,可以從詢問孩子:「 一星期當中,你最喜歡哪一天?」孩子回答 :「星期六或星期天」,又問:「為什麼呢 ?」孩子答:「因為可以不必補習或學才藝 課!」而得知此情況的嚴重性。說實在的, 現代的學童與其父母, 都一樣的忙碌!其實 ,這不是一種好現象!頗值得教育當局的省 思與檢討! 近年來,從我國參加國際教育成就評 比(如:TIMSS、PISA、PIRLS)的成績來 看,我國中小學學生在數學與科學上的成績 排名,往往是名列國際前茅,但在閱讀方面 的表現,則比較不如預期的理想;但若從學 習態度來看,該評比資料也顯示出一則令人 擔憂的事,那就是學生對學習數學與科學的 態度,表示「不喜歡」的人遠多於表示「喜 歡」的人,且有逐年惡化的趨勢(林煥祥、 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柯華葳、 詹益綾、張建妤、游婷,2008;洪碧霞, 2007;張秋男,2003;臺灣PISA國家研究 中心,2011)。這不禁讓人快速聯想到,我 國學童的數理表現頗佳,那麼,成年人的數 理表現如何呢?會不會是「小時了了,大未 必佳」呢!我國成年人在數學與科學方面的 表現,讓國人引以為傲的傑出人數,其實是 寥寥可屬的!這兩者間的差異,或許可以從 教育部的人口統計看出一點端 倪來:近十五 年來,大學生選擇以理工科系就讀的人數, 已經減少一半的人口;而選讀藝術與人文社 會科學領域者,則呈現人數倍增的現象!另 一方面,則從筆者個人23年來,對所任教的 大學生學習態度的觀察經驗也可得知:「這 23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態度,真 的是一年不如一年!」這也難怪乎,最近常

習樂趣)才是關鍵

(5)

有報章雜誌報導,在台大的開學典禮上,台 上老師的祝詞與勉勵,雖然生動有加,但台 下的學生卻頻頻打瞌睡、玩手機、滑平版 電腦、交頭接耳地聊天等行為不斷!更不 用說,上課聽講時,吃雞腿、打電話、回 e-mail、上網、及發呆行為了!連臺灣一級 學府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是如此了,那麼,其 他學校學生的學習態度呢,恐怕會是更糟糕 吧! 由此可見,學齡前兒童的提早學習, 有可能成為破壞學生學習胃口的因素之一, 也可能是造成我國學童「小時了了,大未必 佳」現象的主因之一。因此,在知識經濟時 代下,學校教育若欲維持國民有個「終身 學習」的理念、精神與習慣的話,筆者認 為,讓「學習變成是一件有趣的活動」,應 該是一件很核心的要素!畢竟,學生要有 「快樂」的學習體驗,學習才能夠維持長 久!這一論點,無論就心理學的學習「快樂 原則」(principles of pleasure)或「心流」 (flow)等學說,即使經過數十年的相關學 術研究結果,都還是支持「學習樂趣」(即 學習動機)才是維繫長久學習的關鍵要素所 在!身為教育人員的我們,勢必要對此認 知,開始做出改變的時候了!

四、數位原住民的學習新議題

學術界多半把1980年代(甚至更明確 些,在1990年代或2000年代)以後出生的國 民,稱作是「網路世代」、「N世代」,或 「數位原生代」;在這個世代出生的國民— 即稱作「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 他們一出生,即知道什麼是智慧型手機、人 工智慧機器人、平版電腦、光纖網路、數位 相(攝影)機、數位電視、數位媒體裝置 (如:電子白版、電子書包、電子紙、電子 書等),他們從小即非常習慣於用圖像、影 音、意向符號,使用雙(或多)向、同步、 即時地溝通、交談、和傳遞訊息。相對地, 在此世代之前出生的國民,即被稱作是「數 位移民」(digital emigrants),他們可能是 當今學童的父母、祖父母、師長及行政人 員,他們經歷科技文明快速變遷的過程,具 有一點「資訊恐懼症」或「資訊焦慮症」, 往往必須針對他們開授諸如「電腦概論」、 「網際網路導論」、「電子化公文」、「數 位化政府」等導論性課程,才能把他們帶進 數位化的現代社會裡! 由於時代變遷過速,「數位原住民」 的特質、習性、學習風格、與生俱來的潛 力、認知及覺察能力,顯然地與「數位移 民」大不相同,自然地,也給傳統社會帶來 莫大的衝擊與挑戰!目前,全國大、中、小 學學生都可說是屬於「數位原住民」,而大 多數教師與教育行政人員卻仍屬於「數位移 民」,甚至還有排斥科技、拒絕學習科技的 「數位難民」(digital refugees)。因此, 筆者相當懷疑,當今的學校教育或教育改 革,真的能教導這批「數位原住民」有關於 我們(數位移民)自認為終身受用的傳統知 識或未來知識嗎?30年前,筆者即聽過一則 笑話:「老師,你不必再辛苦教學了,我已 經從我父親那裡,借到你的上課筆記了」。 當今,這則笑話卻被「數位原住民」改成: 「老師,你不用那麼辛苦講 課了,我昨天已 從Google或YouTube下載你今天要講的課程 內容,並且是以影音動畫呈現,而且還是高 畫質(HD)的喔」! 筆者在之前的《他們透過網路閱讀, 到底學到了什麼?》(余民寧,2013)文章 裡,即提到: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網 路活動與網路閱讀態度能有效預測網路閱 讀素養。筆者從全國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學 生母群體中,抽取有效代表樣本共計2766 位學生(分別為:五年級學生522位(占 18.9%)、六年級學生588位(占21.3%)、

(6)

七年級學生530 位(占19.2%)、八年級學 生574位(占20.8%)、九年級學生552位 (占20.0%)),以進行問卷調查;由調查 分析結果顯示,大致可以得知:網路活動、 網路閱讀態度、電腦使用能力、和電腦/網 路學習能力等因素,皆可以有效預測整體 樣本及各教育階段樣本的網路閱讀素養;其 中,影響最大的預測變項是「網路活動」, 其次則是「網路閱讀態度」。換句話說,我 們若要培育下一代國民成為具備優質網路閱 讀素養的數位原住民的話,則必須有計畫、 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具備應該具有的網路活 動、網路閱讀態度、電腦使用能力、和電腦 /網路學習能力等要素。因此,筆者提出下 列的具體建議:       (一)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K12) (二)在資訊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的教學 (三)在教導學生從事網路活動以培養網路 (四)在閱讀教育的推廣做法上,除賡續現 在當今學校的資訊課程裡,還停留在教 導「數位 原住民」學習什麼是科技的概念? 如何學習?使用哪些新興科技與媒體當工 具?筆者認為,這些都已不是重點課題,因 為「數位原住民」天生即擁有這些能力與知 識!可以不必教導!反而需要教導的是,筆 者認為,學習如何處理新科技所衍生出來的 新議題,例如:網路倫理、網路禮儀、網路 侵權行為、網路身份安全、網路隱私權、如 何辨識網路消息的真偽等議題,才是緊急且 重要的學習議題,也是未來全國教育人員亟 需面對與解決的新教育問題(吳家恆、藍美 貞、楊之瑜、鍾玉 譯,2013)! 裡,訂定全面性強化資訊教育融入 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政策。透過各學 習領域輔導團的宣導與教學實務演 練,分批調訓全國中小學教師接受 在職訓練,以徹底落實資訊教育融 入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政策。 裡,教師應該善用學生偏好「社群 網路」活動的學習特性。其中,如 何設計與結合諸如Facebook和Skype 等兼具通訊與社群網路功能的教材 教法,並應用融入各學習領域的教 學裡,可以列為未來幾 年國科會跨 領域的學術研究重點項目,並將研 究成果,透過各學習領域輔導團的 任務發展使命,推廣應用於各學習 領域的教學裡。 閱讀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儘早培 養學生養成從事高層次網路活動的行 為習慣(如:為學習特定主題而搜 尋網路資訊、參加網路小組討論或論 壇、網路搜尋實用訊息、使用線上字 典及百科全書等),而不是只留在低 層次網路活動的使用中(如:玩線 上遊戲、與親朋好友即時通訊、社群 網路、閱讀電子郵件、閱讀網路新聞 等)。因此,各教師應該在其專長的 學習領域裡,提出主題導向(subject oriented)或問題為主(problem-based)式的作業要求、練習機會、 及評量學習成就方法等教學策略,以 配合落實資訊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的 教學政策。 有閱讀教育政策的推廣外,可仿效資 訊與媒體的傳播推廣方式。例如:仿 效電視媒體節目「百萬小學堂」的 做法,舉辦「網路應用的閱讀PK競 賽」活動,對象為全國各校學生分齡 組隊參加,主辦單位可設計分齡的網 路活動、網路閱讀態度、電腦使用能 力、電腦/網路學習能力等足以培育 網路閱讀素養的競賽題目,提供優渥 的競賽獎學金,以鼓勵各年齡層學生 組隊競賽,並潛移默化培育數位原住 民的網路閱讀素養於無形中。

(7)

五、新數位時代下的學習新構

為了拉近「數位落差」、為了縮短「城 鄉差距」、為了「帶好每一位孩子」,教育 部近年來編列了數十億經費投入做「教育 優先補助區」、「攜手計畫」、「課後照 顧」、「夜光天使」等補救教學的相關措 施,良策美意,可說是用心良苦!但具體成 效呢?還在評估中,不可得知! 根據上述的評論與反思,於是,筆者 有個突發奇想!未來幾年內,教育部若還是 要編列同等金額的預算,來執行相同的政策 或計畫的話,筆者覺得不妨可以換個不同的 做法試試看,反正都是要花費同樣額度的金 錢!但以目前國內各方面所具備的軟硬體人 才與技術來估計,此構想應該是可行的,甚 至可以促進某些數位知識相關產業的興起! 筆者的這個突發奇想,是這樣構想的: (一)免費發給這些受補助(或補救)地區 (二)每學期開學初,導師即協助學生,將 (三)獎助教師或各界程式設計人才,協力

學校的每一位學童(暫時限九年一貫 課程之國中小學學生),人手一台平 版電腦(16G或32G以上),讓其從 一年級使用到九年級畢業為止。畢業 時,該平版電腦若還勘用、夠用,則 送給學生當作紀念;若中途有遺失的 話,則學生必須自費再購一台同款 的平版電腦,以銜接學校的教學使 用。每位學生從一年級起,即須學會 與具備如何上網、搜尋、下載、上 傳、及溝通(如使用e-mail、Skype、 Facebook)等「資訊基本素養」能 力。該平版電腦均使用學校的網路, 放學後,學生家裡若沒有網路可資使 用時,除了可以留校連線學校的網路 外,或可前往有提供公用網路連線的 地方(如:便利商店、車站、或公家 機關等),或自費在家連線使用。 整學期各學習科目的數位化教材, 下載安裝在平版電腦裡。平時上學 時,學生只要攜帶平版電腦、空便 當盒、空水壺、運動服裝、及其他 藝能課的上課材料與教具即可,徹 底達到「書包減重」的教育目標。 開發各學習科目的「遊戲導向式的 學習評量App程式」(game-based assessment App-programs),免費 提供給這些學生下載及使用。把學 習評量與遊戲設計做結合,各單元 設計出多份複本式形成性評量工具 (即評量遊戲),再透過「精熟學 習 教 學 與 評 量 模 式 」 ( 余 民 寧 , 2011)的運用,以符合「數位原住 民」的學習風格與偏好方式,從小 一 起 , 即 做 好 「 補 救 教 學 」 的 工 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遊 戲 過 關 」 的 快 樂 感 覺 , 自 然 而 然 地,學習成就便會變成「只有快慢 之分,而沒有好壞之分」,人人都 能成為一位精熟的學習者!如此一 來,當每個年級階段的學習都能達 到精熟後,其後續銜接年級的進階 學習,就很容易跟得上教學進度與 同儕的程度,進階的學習便不會再 出現落差;未來,學生也就不再需 要課後補習、請家教、或進行任何 的補救教學了!因為學校的教師教 學、學生的學習、與遊戲評量已結 合在一起,且均能充分掌握到把每 一位學生變成「精熟學習者」的精 神,自然地,政府也就不再需要花 時間與金錢做課後補救了!

(8)

(四)因此,接下的工作重點,即是放在鼓 (五)最後,可能需要同步省思當前各學習 此外,學校課程更應該積極教授學生有 關:網路倫理、網路禮儀、網路侵權行為、 網路身份安全、網路隱私權、如何辨識網路 消息的真偽等相關知識和素養能力,讓學生 從小即養成是一位優秀、守法,與正確使用 數位知識的網路公民,厚植國家在虛擬世界 中具有高度競爭力的軟實力。 因此,回應到本文章開頭《補習教育 法》的修正草案議題-學齡前兒童,有沒有 必要提早學習小學階段便會學習的知識與技 能!這個問題的適切解答,已經昭然若揭! 因為,在學齡前兒童階段,自存在著其發展 心理學上應該著重的學習重點與發展課題, 若跳過或忽略這些學習重點與課題(例如: 應該學習爬行時,沒有學習爬行,反而以 「學步車」代替爬行,表面上看起來,雖然 可以避免孩子弄髒身體與衣服,但卻剝奪了 他的身心發展與學習機會。現在學校裡的孩 童,已有愈來愈多人被診斷為「過動兒」、 「注意 力不集中」、「自閉症」、「威廉 症」、「妥瑞氏症」等特殊兒童,他們會不 會與其早期被剝奪身心發展的學習機會有關 呢!不無可能!),可能對孩子未來的學習 成就並沒有幫助,甚至有害!也因為就讀小 學後,學校即會開始教授新數位時代下的數 位知識與技能。因此,筆者亦認為,學齡前 兒童甚至也不應該提早接觸這些數位化科 技產品(包括:看電視、玩手機、玩電動 等),即使接觸使用,也必須限制一天接觸 使用的時間總數,而這些限制工作,正需要 父母親或教保人員的切實遵守,才能避免 「數位原住民」還沒學習認識數位世界,就 已經是一位「四眼田雞」的「大近視」國 民,而不便與不利於其未來的成長與學習! 勵與獎勵教師發展各學習科目的數位 化教材,以及設計各式各樣的「遊戲 式評量工具或評量活動」上。同時, 教學活動也可以配合「檔案評量」的 觀點,透過多元、多樣性的評量方式 (含紙筆測驗、實作、展演、合作、 分享參與等),收集學生在各學習科 目上的學習成就資訊(包括認知、情 意、與動作技能目標的達成程度), 以落實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學習評量 精神與做法。 科目的內容,是否有與未來的數位時 代不相容的地方,若有需要修訂的 話,則需要同時進行課程改革。舉例 來說,就以國文為例,由於網路上來 往的訊息均是「白話文」,甚至還自 創使用「火星文」,因此,在國中小 學階段的九年一貫課程裡,有沒有 需要教授「文言文」、「古文」、或 「修辭學」,就頗值得省思與變革; 反而是,網路上的溝通文字、符號、 訊號、意向指標、影音等媒介,需要 加入成為「數位原住民」的學習語言 之一,讓其盡早知道與學會如何有效 的使用。「文言文」、「古文」、或 「修辭學」等文雅的文學典範,就等 到學生就讀高中或大學時,再來選修 學習即可。其他學科內容,亦需一併 檢討,凡不符數位世界所需要的知識 材料與技能,都需要做調整、整併、 刪除、或移調不同學習階段,讓學科 的數量能夠簡化,讓各科學習內容能 夠再深化,並允許每位學生花費不同 的時間數去精熟它。

(9)

參考文獻

王浩威(2013)。晚熟世代:王浩威醫師的家庭門診。臺北市:心靈工坊。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余民寧(2013)。他們透過網路閱讀,到底學到了什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卷(3     期),120-126頁。

吳家恆、藍美貞、楊之瑜、鍾玉 譯(2013)。數位新時代。臺北市:遠流。(E. Schmidt &     J. Cohen原著。The new digital age: Reshaping the future of people, nations and business.)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台灣參加PISA 2006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專題研究計畫(NSC 95-2522-S-026-002)。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報告。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NSC 96-MOE-S-008-002)。 洪碧霞(2007)。臺灣15歲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調查研究:教育品質和均等議題     (PISA 200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7-2522-S-024-001)。 張秋男(主編)(2003)。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中心。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主編)(2011)。PISA 2009結果報告。臺北市:心理。

(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課程利用雲端學習平台 OpenEdu 從最基礎開始說明 Python 的語 法與應用,配合 Quiz in Video

我們可從尼爾森每一年所做的臺灣媒體大調查看到,報紙媒體在 1991 年的閱讀率是 76.3%,之後就逐年下滑,到 2009 年已下滑到 42.2%。雜 誌和報紙一樣,在

學生已在 2000 年版小學數學課程學習單位 4N4「倍數和因數」中認識因

報戶口:1 位學生當查戶口的人,有幾位 學生代表戶長站在最前面,其他 學生可以排在戶長的後面,當查 戶口的人去詢問戶長時問: 「你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我一開始對這門課的目標只是想單純上課認真抄筆記、作業好好 寫、絕不早退外,還從未想過會上台報告。雖然我是老師點到要

新的系學會希望能創立自己的系刊,內 容可以有更多生動有趣內容的報導與互動的

新角色 新角色 新角色 新角色: : : :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引導而不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