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十章 近代伊斯蘭世界的擴張與歐洲的興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十章 近代伊斯蘭世界的擴張與歐洲的興起"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節 鄂圖曼帝國與蒙兀兒帝國 一、鄂圖曼帝國 (一)帝國的興衰經過 1.帝國崛起 原因:13世紀時,塞爾柱土耳其人受蒙古西征影響式微, 其統治下的部族紛紛獨立 建國者:鄂斯曼於1299年宣布脫離塞爾柱土耳其人 初期發展: 13世紀晚期帶領族人定居小亞細亞 14世紀初開始對東羅馬帝國蠶食鯨吞 2.迅速擴張 15世紀 前期征服東羅馬帝國除君士坦丁堡之外 1453年,蘇丹麥何密二世(征服者)攻下君士坦丁堡,更 名伊斯坦堡東羅馬帝國覆滅 16世紀 初期取得敘利亞與埃及 蘇力曼一世(立法者)執政時達到 顛峰

攻入君士坦丁堡

(2)

3.帝國衰敗 1683年攻打維也納,卻遭奧地利、波蘭軍隊擊退結束帝 國擴張

1683年維也納之戰

18世紀後與俄國的軍事衝突一再失利,地方叛變惡化 19世紀被稱為「東方病夫」 第一次世界大戰敗於協約國,部分領土獨立或遭瓜分 1923年,凱末爾擊退歐洲勢力,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鄂圖曼王室被驅逐出境

最後㇐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離開土耳其

(3)

(二)帝國的特色 1.政治與宗教 政治 信奉伊斯蘭教,政治上為政教合一 蘇丹為政治、宗教領袖但權利並非不受限制

土耳其伊斯坦堡 托卡匹皇宮

宗教 推廣伊斯蘭教,同時採寬容政策 清真寺為宗教與社交活動的中心,其附設的學校是男童 接受教育的地方 古蘭經明言:「無論是誰,虐待、強迫、侵權以及侵占在伊 斯蘭國家的非穆斯林,他便是我的敵人,我必將在審判日算 清。」 1492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驅逐猶太人,鄂圖曼帝國的蘇丹便 下令派艦隊護送,讓他們定居在鄂圖曼帝國

(4)

2.經濟與文化 經濟  農業為主埃及、敘利亞及黑海沿岸為重要糧食生產地  工商業頗發達為歐亞貿易的交通要道

鄂圖曼帝國抽貿易關稅,影響了歐洲人在

十五世紀末展開新航路與新大陸的發現

文學與藝術博採拜占庭與波斯的傳統風格

例如蘇力曼㇐世本身就擅⾧使用波斯語寫詩

融入拜占庭風格的蘇力曼清真寺

(5)

二、蒙兀兒帝國 (一)帝國的興起與擴張 1.伊斯蘭政權進入印度 13世紀初阿富汗人進入印度北部,在德里建立伊斯蘭王國 1526年,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趁德里蘇丹國陷入內亂之際, 建立蒙兀兒帝國 ◎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為蒙古貴族後裔,1370年開始建立起一個位於亞洲中 、西部的龐大帝國。但帖木兒的作為相當野蠻,對於頑抗者, 通常是毫不留情地大開殺戒。1405年他在東征中國明朝過程中 病死,隨後帝國分裂,1507年終被北方游牧部族所滅。

德里蘇丹國

2.蒙兀兒帝國的擴張(16~17世紀) 巴卑爾死後蒙兀兒帝國曾一度衰落 阿克拜統治時期確立帝國統治結構,奠下基礎 夏吉汗統治時期帝國全盛時期,為愛妻修築泰姬馬哈陵 3.帝國的統治策略 皇帝依靠高階官員治理國家 領取俸祿但官位無法世襲 對印度教採取寬容 夏吉汗與穆塔芝馬哈

(6)

(二)帝國的結束 1.17世紀後期,奧蘭澤開始迫害印度教,導致印度本土士兵叛亂 2.奧蘭澤死後帝國四分五裂 3.1857年英國占領印度,蒙兀兒帝國正式滅亡

鑽石光之山與伊莉莎白王后冠

(三)帝國的文化 1.特色:為西亞與印度文化的混合體 2.表現: 波斯語在當時極為流行 藝術風格與伊斯蘭相近小拱門、球根狀屋頂 泰姬馬哈陵使用大理石材受傳統印度文化影響 3.創新:伊斯蘭文化少見陵墓建築,蒙兀兒反而以陵墓最出色

阿克拜之子胡馬雍

及王妃陵墓

(7)

第二節 文藝復興 一、文藝復興的意義 (一)時間: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 (二)意義 1.被視為是西方文明從「中古」邁向「現代」的轉型期 2.人們關注的焦點由神逐漸轉向人本身 (三)內容 1.強調個性創意、自我意識與世俗價值 2.中心理念為人文主義 (四)興起原因 1.古騰堡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 2.經濟繁榮與王權提升富人喜好,君王提倡

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促成了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展開

(8)

二、文藝復興的傳布 (一)傳布範圍

興起於義大利半島

14-16世紀成為文藝復興重鎮

15-17世紀

英、法、荷蘭、日耳曼及瑞典等

皆有可觀表現

西班牙

有出現卻無法盛行

可能與文藝復

興和宗教立場

牴觸有關

(二)傳播媒介 1.親臨義大利半島的學者、商人、外交官 2.15世紀末~16世紀初諸國對義大利半島的侵略 法國、西班牙與日耳曼軍隊將義大利文化引介回國 有些學者、藝術家因戰亂離開義大利半島例如達文西 後來便受邀前往法國 ◎義大利戰爭(1494~1559) 中世紀晚期法國與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爭奪義大利統治權的 戰爭。戰場主要在義大利境內,使義大利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 重大損失。

(9)

三、成就表現古典學創作、文藝創作、科學探討 (一)古典學的研究 1.重點: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哲學、文學 2.入門功夫:學習古代語言、找尋古文物與研究文獻 3.精神: 以復古為革新 塑造儒雅通才 重視人文教育語文、歷史、藝術與道德課題 常對傳統(中古)觀點加以批判,挑戰教會權威 研究學者的道德及人生觀由宗教轉向世俗

相較於中古時代崇尚神學、

聖經研討與哲學辯證

(二)文藝創作 1.文學表現

(10)

◎佩脫拉克 與但丁﹑薄伽丘同為十四世紀三大 作家。認為用方言創作能表達真實 情感,最著名的作品為十四行詩集 ,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 • 伊拉斯莫斯(荷):批評教會腐敗,代表作為《愚人頌》 • 賽凡提斯(西):小說《唐吉訶德》嘲諷被美化的中古騎士精神 • 莎士比亞(英):以方言創作《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 ,影響現實主義文學發展 • 摩爾(英):創造「烏托邦」一詞,描繪理想國影響社會主義 • 馬基維利(義):《君王論》提醒君王須重視民意才能穩固政權

(11)

強調人文主義

題材擴展至非宗教

人物造型自然優雅

宗教藝術

題材以宗教為主

人物造型刻板嚴肅

文藝復興

1. 開始創作

裸體人像

人像畫

2. 出現仿古或創新的豪宅、宮廷

3. 教堂風格由為

中古哥德式

復古羅馬式

2.藝術表現

(12)

對基督教信

仰仍虔誠

第三節 宗教改革運動 一、宗教改革運動爆發 (一)爆發時間:16世紀前期 (二)背景:

教會行為腐化

教義解釋僵化

中古後期教會: 權力鬥爭、貪污瀆職、斂財 求名、敗德縱慾、政教糾纏 羅馬教廷的權威規範 與獨裁管制

教會販售「贖罪券」淪為斂財

行為,成為宗教改革導火線

(13)

(三)發難者—馬丁路德 1.過程

激發檢討基督教教義與教會作為

陸續發表相關著作

首先公布

九十五條論綱

駁斥贖罪券

1517年

公開與教會對抗

資料為九十五條論

綱的摘譯內容。

從中可知馬丁路德

的主要論點為何?

2.馬丁路德的信仰觀點 聖經至上 聖經(而非教廷)才是教義根據或權威所在 人人 皆教士 信徒都是解經者和傳道者,不需靠教會居間 因信得救 能否獲得拯救不是靠「善功」,信徒只能憑信 心、信念自處 反對中古以來教會提倡的宗教行為(朝聖、苦修、獨身)、 教規禮儀和神學理論 將聖經翻譯為日耳曼文,鼓勵讀經以省思求道

(14)

(三)新教派系 1.產生原因 路德在地方君侯保護下宣揚學說 其他新教派系也在歐洲各地建立教會 2.派系 慈運理教派與路德教派因對「聖餐禮」解釋不同而決裂 路德主張聖餐禮時主親自降臨 慈運理主張聖餐禮只是象徵儀式

各地政權希望擺脫羅馬教會控制

喀爾文教派上帝預選說 以瑞士為基地,更強調嚴整的紀律 要堅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努力工作以榮耀上帝受西歐 工商業繁榮的地區歡迎(重要、必考!!) 英國國教派 提倡者:英王亨利八世 目的:藉口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而脫教 強化英國獨立地位和英王領導權 結果:英王成為政治與宗教的最高統治者

亨利八世六個老婆,㇐死㇐活,兩離婚兩砍頭!

(15)

基督教世界的分裂

(四)舊教改革

羅馬教廷開始自我改革

1.會員以豐富學養、良好人品著稱

2.向社會各階層傳教,深得人心

新教徒一一出走

(16)

二、宗教改革與政治改造 (一)宗教改革的政治動機 1.原因: 2.實例: 日耳曼貴族欲藉宗教改革擺脫羅馬教廷及神聖羅馬控制 地方人士支持喀爾文新教於日內瓦實行神權統治 亨利八世創英國國教派完全是政治下的考量

(17)

社 會 提倡上帝之下人人平等,使人省思社會的不平等 經 濟 1.喀爾文派肯定勤勞、節儉與放款取息,路德派則 強調職業神聖,對資本主義與中產階級的價值頗 有助益 2.人們注意力由宗教轉移到現世生活,有助於振興 經濟 教 育 新教講求人人須讀經,提升人民識字率與自學能力 民主政治 有助啟發民智與反教會權威

宗教改革在其他層面的影響

(二)歐洲新版圖 1.國際關係日趨複雜 神聖羅馬統治下的日耳曼地區衝突不斷 原因:支持新教的諸侯與支持舊教的諸侯衝突不斷 結果: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日耳曼新 、舊教諸侯簽訂〈奧古斯堡和約〉 A.正式承認路德教會的合法性 B.議定諸侯有權決定領地內的宗教一國一教 中世紀以來的「獵殺女巫」行動更瘋狂新、舊教都有

(18)

新教徒藉機進行獨立建國的政治運動 原因:以反宗教迫害迫害為理由 結果:荷蘭獨立便是以反西班牙天主教統治為號召 舊教國家的統治者(如法國和西班牙)致力於凝聚內部宗教 信仰、鞏固國家統治力

1568~1648年荷蘭反西班牙

的八十年戰爭

羅馬教廷對天主教國家控制也不如過去嚴密

2.三十年戰爭與歐洲列國形成 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 原因:

三十年戰爭爆發

1618年

布拉格拋窗事件

波希米亞(捷克)受宗教迫

害,加上荷蘭獨立影響

當地居民想改信

喀爾文教派

(19)

舊教陣營

新教陣營

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波希米亞、丹麥、瑞典、

荷蘭、英國、

法國(舊教)

經過: A.歐洲新、舊教國家幾乎皆被捲入 C.法國雖是舊教國家,卻支持新教陣營

1648年哈布斯堡家族戰敗

結果:戰後各國簽訂《西發里亞和約》 A.進一步促成新教合法化 B.歐洲許多國家獨立神聖羅馬各邦獲得外交自主權 C.法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歐陸新霸主 D.瑞典和荷蘭趁勢崛起 影響: A.以「國家」為單元的國際社會 逐漸成形列國狀態、外交制 度及國際法出現 B.西方最後一次宗教大戰此後 主要是為領土、經濟利益或國家權力而戰 簽訂《西發里亞和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於 1076

在 15~16 世紀中,義大利數學家帕西歐里(Luca Pacioli)、塔爾塔利亞 (Niccolo Tartaglia) 和 卡爾連奇 (Fillipo Carlandri)

人類文明的發源 近代歐洲的興起 20世紀的

位在義大利的水都威尼斯,在本月 13

位在義大利的水都威尼斯,在本月 13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