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尤其,從 1990 年參與社會運動至今,公共事務的參 與,啟動並豐富了我的生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尤其,從 1990 年參與社會運動至今,公共事務的參 與,啟動並豐富了我的生命"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寫在論文研究之前

多年不見的朋友再見面時,我們或許會說:「哇,你都沒變耶」,或是「啊,你 跟以前不一樣了」…。有人變胖了、有人變得自信了、有人變敏感了…。是什麼 讓人改變?為什麼有人不變?改變的又是什麼?反觀自身,這麼多年來,「我」的 什麼變了?什麼不變?讓我發生改變的又是什麼?而他人又是如何?

十年參與教育改革運動、七年參與社區大學運動,十七年的社會公共參與經 驗,讓我可以有更多機會近身觀察人的改變。

通常我們認為,小孩才具有改變和發展的可塑性,也因此,我們總會把關注放 在小孩(下一代)的身上。但這幾年在社區大學的近身經驗,卻讓我深刻的體會 到成人也有發展和改變的高度可塑性:年近五十的成年男性一樣可以開啟他人生 的新面貌,不曾接觸公共事務的家庭主婦一樣可以發展出純熟的現代公民素養…

因此這篇論文將關注於成人的學習和改變,尤其著眼於成人學習者從個人學習進 入公共參與領域的轉化。

第一節 為什麼對這個「議題」情有獨鍾?

決定以「公共參與」作為研究的主題,看似偶然卻又必然,其所表徵的正如自 己一路行來的生命轉化歷程。尤其,從 1990 年參與社會運動至今,公共事務的參 與,啟動並豐富了我的生命。

1985 年我甫自大學畢業,旋即在故鄉花蓮覓得一小學教職,「恭喜啊,年紀輕 輕剛畢業,就有了鐵飯碗」,是每一個人對我的稱羨和祝福。但這樣的稱羨和鐵飯 碗,卻像魔咒般讓我開心不起來,一想到二十年後捧著鐵飯碗等著領退休金的自 己,心裡就升起抗拒。22 歲年輕的我,還不夠成熟厚實,得以擔負為人師表的重 責;大學畢業未曾涉世的我,如何帶領像白紙一樣的孩子,觀看這個瞬息萬變多 元繽紛的世界?這樣念頭,使我在教書三年後結束了教職,重新回到台北大都會,

想讓自己真正接觸這個世界、認識這個社會,再次學習。

1

(2)

1988-1990 兩年間,我透過參與兒童日報的籌辦創設與每日出刊的訓練,鍛鍊 並延伸了過去在學校教育中所累積的一些文字能力。並在因緣際會下,加入當時

(1990)甫成立的民間教改團體—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負責「人本教育札記」

的編輯工作,以及為推廣「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所進行的各種出版工作。1999 年 起,則積極投入揭示著「欲將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造畢其功於一役的社區大學運動」

(黃武雄,1999)。

在這十多年參與各種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受深刻的,莫過於近身參 與、目睹了許多朋友努力成為具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轉化歷程,當然,這其中 也包括我自己的轉化歷程:在成為一個人的自我實現歷程中,看見了「人」的可 能性。如果可以,也希望這篇論文能為六位勇於自我實現的受訪者留下一些生命 的紀錄,並為我們所共同期待的更美好的明日,做出一些貢獻。

第二節 從她/他們的自我實現開始…

1999 年我開始投入社區大學的推動工作,在參與的過程中,我看見許多不同於 過往所認知與經驗的鮮活生命故事,同時也發現原來學習、成長和改變,並非兒 童所專屬,「成人」一樣可以產生驚人的改變,讓生命再次躍升。

一位參與社大課程已經六年的學員說:「我覺得我自己不太一樣了。有一個學 期我被選為社團的社長,一方面是因為覺得有趣好玩吧,也因為當了社長,對自 己有更高的期望。會想自己不可以很菜,要努力讓自己進步,所以那時候我幾乎 是一本書接著一本書,一直排下來準備著要去讀…。以前我先生會開玩笑說我層 次太低,現在,我已經提高層次了。那種感覺就像是一種『頓悟』吧!突然之間,

覺得自己有能力了。我想這是因為--我曾那樣深刻的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因為 深刻知道自己以前的不足,所以現在才這樣能清楚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和改變。」

另一位女性學員以前看見麥克風,就覺得恐怖,現在竟然可以拿著它站在台上 闡述自己的主張。為什麼?「就是挑戰自己吧!又跨過一步了,對!自己又跨過 一步了。」

2

(3)

一位較年長的學員則覺得自己以前像隻米蟲,「那時候我心裡不敢想我會改 變。我覺得我從小的性格就是這樣…。但現在我成長很多,當義工也學了很多,

甚至比在課堂上學得更多。…我覺得社大的行政人員真的太少了,工作真的太辛 苦了。既然我在家沒什麼事,在這裡應該還有一點需要我。」她是那種學校有事 需要幫忙,打個電話給她,她就會馬上趕過來的全時義工;從前一跟人說話就臉 紅的她,現在你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公眾場合裡,都可以看見她細心為人解說、服 務的身影。

一個因為小孩不聽話而尋求親職教育課程協助的家庭主婦,有一天成為學校親 師合作的推動義工;一個飽受家庭暴力威脅的失婚女子,在參與家暴防治社團課 程後,成為家暴防治的義工尖兵;一個平日埋首於工作的水電老闆,在重做學生 之後,主動放下手邊的工作,出錢出力參與各種社區工作;一個進入婚姻將近 30 年,從未單獨離家外宿的母親,因為長期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終於獨自參加了 兩天一夜的工作坊活動…。

這些故事,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一個又一個的發生著…。十多年的社會 運動經驗,讓我觀察到:個人在增能(empowerment)被賦予力量的同時,幾乎都 會引發其對所身處社會關係與處境的反思,甚而產生付諸實踐的公共參與行動。

而在投入公共事務的參與過程中,又將再次強化自我的發展與實現。正是這樣集 體的自我實現,連結出社會進步的力量。

第三節 我的關注和研究提問

這種涉及自我認知與生命態度、行為的「改變」究竟如何發生?

Mezirow 在 1975 年針對 83 名重返校園的女性所做的研究(1978),敘述了一 個包括十階段的個人轉化過程--人們如何以新經驗的結果來改變自己的想法;批判 教育學者 Freire(方永泉譯,2002)也曾以「意識化(conscientization)」來說 明學習者相信自己具有改變社會的信心和能力的自我認知的過程和狀態,認為透 過批判性的學習,學習者將對他所身處的世界進行反省,進而產生改變這個世界 的力量。

3

(4)

4

在這個他們所共同關注的人的「改變」歷程中,個人產生被賦予權力的自我感,

對於個人的社會關係,以及社會文化對信念與情感的形塑,產生更多批判性的理 解,並且能夠在行動中採取更多功能性資源與策略。

這篇論文研究將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試圖更進一步細緻的去探問:由思維而 行動,由個人而公共,這「而」字所代表的「轉化歷程」如何發生?其間有著如 何相互牽引的關係?同時,對於一個欲透過公共參與,以塑造新文化與新價值為 實踐目標的「社區大學」運動,在面對台灣特有的歷史時空脈絡--歷經殖民與戒嚴,

並長期處於戰爭陰影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之下,個人往往過度重視物質與私人權益 的擁有,但求維生自足,無暇顧及公眾利益,另一方面,整體社會的理性對話空 間不足、公共性思維薄弱,以致於並非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和條件,能夠去熟 悉和發展公共參與的能力--如何才能比較順利的促發成人「增能」與「意識化」的 過程,甚而產生公共參與的行動?

社區大學欲藉由公共性社團課程的推動,達到促進個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目的,

無疑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因此本研究將以台北縣最早成立,且長期以促發公共參 與為辦學理念,也是我所實地參與的永和社區大學,作為研究場域,進行第一手 資料蒐集、觀察和訪談,希望可以藉此:

1. 建構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的轉化歷程模式。

2. 指出「轉化」發生的關鍵性因素。

3. 提出對社區大學辦學的具體建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rantz [7, 8] 等人的工作。 本 講就是參考了上述的文獻, 尤其是 Minda 及 Schober 與 Krantz 的工作所寫成的。 這樣寫法 的優點不僅是化簡了

一年級學生對於【校園美感小 旅行】的學習活動,充滿著期待與 興奮,尤其請小朋友藉著肢體動作

各位可以直接參與系學會的時間是每個學期舉辦的 期初⼤會 與 期末⼤會 。所有系學會重要的事情都會在這時候公佈,這是系學會最

而諾貝爾之所以會成立諾貝爾 獎,其實與他的發明和理念有很 大的關係。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 藥的研究,也因此積累了不計其數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

在二零一二至一三學年,共有 82,165 名來自 924 所學校的學生參加了戶 外教育營計劃,當中包括 31,365 名來自 387 所中學的學生及 50,800 名來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