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舒緒緯. 博士. 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 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林蕙珊. 撰. 中華民國一〇九年七月.

(2)

(3) 誌謝 回首過去,一路走來著實不易,雖然遇到不少挫折,但卻讓我遇到更多貴人, 感受到「所有走過的路,都不會是白走的路」箇中滋味,要感謝的師長以及親友 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若不是遇見屏東縣崇蘭國小簡建如校長,或許我還是一個天真浪漫的跑課老 師,由衷感謝簡校長的鼓勵與肯定,讓我決定再次攻讀研究所,給自己一個修習 教育學程的契機。此外,也感謝崇蘭國小石敏雄老師、鍾佳諭老師、陳美惠老師 的協助與鼓勵,讓我順利考取屏大教育研究所,展開一段新的旅程。 於修讀期間,認識許多系上以及小學學程班的教授與同學,非常感謝曾經指 導我的每一位教授,以及陪伴我、砥礪我的同學們。在教育所的培育與磨練下我 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與技能,並在如此正向的學習環境中順利取得教師證。其中, 首要感謝指導我的舒緒緯教授,不厭其煩且寬容地包容著我,甚至在實習期間特 地到實習機構訪視與叮嚀,由衷感激舒教授的指導與協助,讓我得以關關難過、 關關過!更要感謝願意撥冗擔任這次論文口試的兩位委員──郭明堂教授,以及 呂佳真教授,提供寶貴意見促使這份論文更加完整。 也感謝教育所的同學們,惠琳、俊緯、琬琳、宜靜、貞儀……雖然大家各有 不同專長,但卻能從彼此身上擦出燦爛的火花、獲得助益,甚至頓出道理,實在 很欣賞各擁才華的你們,喜歡有你們陪伴的日子,有你們的陪伴與支持真的非常 幸福!其次,要感謝郝峯儀老師和姚宏璋老師願意和我組成讀書會,在你們替我 搭建的鷹架下,讓我順利考過教師檢定!感謝於實習期間於實習機構指導過我的 校長、主任以及師長們,提供許多寶貴的機會讓我能觀摩與學習;感謝實習夥伴 ──慈宇、宜津、家瑜以及郁筑,因為有你們的陪伴與扶持,才能讓我快速且順 利適應陌生又充滿挑戰的新環境!同時,也感謝實習指導教授──蔡文正校長, 以及張伶駖老師,提供我超高效讀書法,幫助我順利考取英語證照。另外,也相 當感謝師培中心的協助,提供我許多支援,讓我一步一步完成所有挑戰與關卡! 感謝我的家人,總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專心修讀課程並完成學業,挑戰與磨練更好 的自己! 在此謹能以完成這份論文的喜悅,獻給所有指導我、包容我、陪伴我的師長 與親友,並致上我最誠摯的感謝與祝福!. 蕙珊. 謹誌. 2020 年 7 月 I.

(4) 摘要 本研究設計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的行動研究法,與屏東縣某國小校內資深教師 合作,以觀察、訪談等等文件分析為主要研究資料,探究以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 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生之學習成效,為了達到研究目的,研究者以任教之學校 25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週的研究,最後將本研究所發現的研究結果 提出結論與建議。 歸納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透過視覺、聽覺與動覺的遊戲活動可提升學生讀譜能力。 二、以具體可見的教具結合遊戲有助於提升學生吹奏直笛時三大運的展現。 三、取用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之活動可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結合遊戲教學促 進學生有感地想像、體驗與感受。 四、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教學能激發學生有感地回應聆賞感受,並表達自身情感。 五、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活動能激發學生同理心,形塑聆賞禮儀。 六、遊戲融入教學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參與音樂演出之意願。. 關鍵字:遊戲教學、直笛教學、音樂課程、行動研究. II.

(5)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Game-oriented Recording Teaching in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3 Music Course. Abstract This research design adopts a qualitative research-orient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cooperates with senior teachers in a primary school in Pingtung County, and analyzes documents such as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as the main research material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gamified teaching of recorder teaching into the third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music course students, the researchers took 25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schoo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ducted a 10-week stud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found in this institute. In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by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rough visual, auditory and kinesthetic game activities can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 The combination of games with specific visible teaching aids helps to enhance students' display of breath, fingers, and tongue when playing the recorder. 3. The use of activities that are close to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can successfully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combined with game teaching to promote students' imagination, experience and feeling. 4. Situational simulation and role-playing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to respond emotionally to the listening experience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5. Situational simulation and role-playing activities can stimulate students' empathy and shape listening etiquette. 6. The integration of games into teach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music performances.. Keywords: game teaching, recorder teaching, music courses, action research III.

(6) 目次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IV 圖次.........................................................................................................VII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直笛歷史與演進 .......................................................................9 第二節 直笛演奏技巧 .........................................................................19 第三節 直笛教學與價值 .....................................................................23 IV.

(7) 第四節 音樂課的班級經營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0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信效度 .................................................................38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42 第一節 遊戲化直笛教學學生表現之學習成效 .................................42 第二節 遊戲化直笛教學學生鑑賞之學習成效 .................................76 第三節 遊戲化直笛教學學生實踐之學習成效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97 中文部份 ...............................................................................................97 英文部份 .............................................................................................101 附錄.........................................................................................................102 V.

(8) 附錄一:教學方案 .............................................................................102 附錄二:家長參與同意書 .................................................................123 附錄三:教師參與同意書 .................................................................124 附錄四:學生背景調查表 .................................................................125 附錄五:學生自我評量表 .................................................................126 附錄六:三年級音樂基本能力測驗 .................................................127. VI.

(9) 圖次 圖 1 行動研究循環圖 ....................................... 8 圖 2 GANASSI 整理的木笛指法圖 .............................. 13 圖 3 GANASSI 的作品──《LA FONTEGARA》標題頁上的木刻(VENICE, 1535) ............................................... 14 圖 4 霍特泰爾《木笛和木管樂器的基本原則》持笛姿勢 ........ 20 圖 5 研究流程圖 .......................................... 32. VII.

(10) 表次 表 1 木笛於不同國家的不同名稱與意義 ...................... 10 表 2 直笛家族一覽表 ...................................... 18 表 3 學生自評表 1 ........................................ 47 表 4 學生自評表 2 ........................................ 47 表 5 學生自評表 3 ........................................ 53 表 6 學生自評表 4 ........................................ 53 表 7 學生自評表 5 ........................................ 60 表 8 學生自評表 6 ........................................ 61 表 9 學生自評表 7 ........................................ 64 表 10 學生自評表 8 ....................................... 68 表 11 學生自評表 9 ....................................... 73 表 12 學生自評表 10 ...................................... 73 表 13 學生自評表 11 ...................................... 73 表 14 學生自評表 12 ...................................... 74 表 15 學生自評表 13 ...................................... 74 表 16 學生自評表 14 ...................................... 79 表 17 學生自評表 15 ...................................... 83 VIII.

(11) 表 18 學生自評表 16 ...................................... 88 表 19 學生自評表 17 ...................................... 88 表 20 學生自評表 18 ...................................... 89. I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生於音樂課程中,融入遊戲化直笛教學對學生 學習成效的探究。本章以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名詞釋義、研 究範圍與限制,共五小節論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音樂是人類文化中的重要資產之一,無論古今中外,音樂皆扮演相當重要的 角色。如周公制禮作樂,除鞏固政權,更發展出透過禮樂的形式促進道德規範與 各項典章制度的推行;亞里斯多德也肯定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音樂可培養人 的優良性格,發展和諧的人際關係,且帶給人們良好判斷能力與鑑賞能力。吳博 明(1993)認為,音樂不僅能充實生活內容,抒發情感,亦能陶鑄良好的品德, 進而發展健全的人格。陳藝苑(2007)亦肯定音樂具有潛移默化之功效,是培育 美感教育的有效工具之一。黃傳永(2016)指出,現今醫學更廣泛運用音樂治療 於特殊需求者,以音樂為媒介,透過音樂的引導與介入,使特殊需求只能保持、 促進、恢復身心健康狀態,使之能自我理解與接納等等,皆再再顯示出音樂對人 們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然而長久台灣教育以來在升學為首要目標,學生習慣依賴老師 灌輸知識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思緒變得僵化、鈍塞(廖幸薇,2010)。而音樂是一種最 具表現力,且與人的情感最為貼切的藝術。在音樂的體驗中,能由音響所表現的獨特性質, 使我們產生美感的知覺與反應,進而提升人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因此,有效益的音樂活 動,可以提供人們自我表現的機會,並將美感的潛力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這是其他學科 所無法賦予的經驗。 而音樂教育於當今即將推行的十二年國教中更提及,藝術教育以提升學生主動學習、 獨立思考與豐富身心靈,頓悟生命與文化意義,開創美善的社會與環境(教育部,2016)。 徐龍輝(1983)認為,為提升音樂感知與理解,音樂教育絕非僅以歌唱教學而已,由學習 1.

(13) 心理學可知,嬰兒自出生時便對聲響特別敏感,因此應把握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訓練時機, 提供簡易樂器提升學習興趣,增強音樂能力。吳舜文(1991a)指出,透過樂器演奏可使 學生參與合奏經驗,享受音樂,更能促進溝通與協調能力之提升。故器樂教學於音樂教育 上之重要性可見一斑,且絕大多數先進國家以直笛為音樂課程中必修的樂器,而台灣亦在 1970年左右將直笛引進台灣音樂課程中(吳明宗,2000)。而直笛簡易好學,樂器輕巧、 便於攜帶,且改良為塑膠材質價格相對低廉,有助於音感、節奏感以及視譜的訓練。由於 直笛係屬家族樂器,因此直笛的適奏性相當廣泛,除了獨奏外,也適合重奏與合奏,藉由 重奏與合奏亦可建立合群的美德(林鎧陳,1989;邱家麟1985)。因此,以直笛融入音樂 課程中除了能提升音樂基本能力外,同時也能培養帶著走的音樂演奏能力,此為研究動機 之一。 直笛教學的實施可提升學生音感與和聲的能力,但於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 題,以至於降低學生學習之興趣與成就感。如:音樂課於當今九年一貫課程已納入藝術與 人文領域中,於中年級階段每週僅安排一節課,而即將推行的十二年國教亦是如此,但音 樂課程絕非僅是直笛教學而已,還包含歌唱與演奏、音樂創作、音樂欣賞與審美理解等活 動,若無妥善的規劃課程與時間分配便會使課程變得雜亂無章,窒礙難行,學生亦會因為 學習成效不佳,成就感低,進而缺乏學習興趣與動機。然音樂四大教學法中有許多教學活 動是藉由遊戲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如:達克羅茲與奧福教學法便運用節奏律動, 藉由身體與四肢來表現節奏,並結合說白節奏與遊戲融入歌唱教學中。而柯大宜教學法亦 認為遊戲化節奏與律動融入歌唱中的教學方式,是使兒童喜歡音樂的重要橋樑(鄭方靖, 1995)。於鈴木教學法也以遊戲來學習小提琴拉奏,讓學生邊走邊拉琴,並要依照音樂的 節奏律動來行走,以及以紙箱當作小提琴,以木棍當做弓,學習拉琴的姿勢等等(伍鴻沂, 2001)。由上述可知音樂教學法重視遊戲化的教學策略,期望以充滿趣味的課程活動來體 驗抽象的音樂概念,讓學生於輕鬆、活潑的上課氛圍中學習,除了提升學習動機外,進而 喜歡音樂,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而遊戲自古便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普遍現象,且除了遊戲本身,並無其他目的,僅是恣 2.

(14) 意的嬉戲。故心理學家斯賓塞(H. Spencer, 1820-1903)提出「精力過剩說」(Energy Surplus Theory),便認為遊戲是一種為了消耗過剩體力的一種活動,凡生物皆具有保護其自身生 存的能量或精力,以維持正常生活的一種行為(范瓊方,2000) 。心理學家莫瑞(H.A. Murray, 1893-1988)提出遊戲是人的一種需要(need)的說法。莫瑞認為人有多種不同需要,遊戲是 其一,遊戲不僅能消耗過剩的體力,亦可使人感到輕鬆,具有調劑工作疲勞的作用,且遊 戲不僅是身體活動,亦可是心靈的活動,而人類終其一生常須從事遊戲活動,避免使陷入 枯燥乏味的生活中。而兒童也會模仿成人的活動來遊戲,學習與人合作與相處,故遊戲除 了提供人們休閒,更具有教育的作用。此外,由人類文化發展的演進來看,遊戲可能是藝 術創造的主要因素,在繪畫、音樂以至雕塑和雕刻等,起初可能源自遊戲活動,而後逐漸 發展美學(賈馥茗、侯致遠,2000)。由上述可知,遊戲化教學策略融入音樂課程,不僅 可以使學生身心靈達到平衡,更可以於歡樂的環境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美國心理學家布魯 納(J. S. Bruner)於1996年出版《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提出「庶民教育」 (Folk Pedagogy),認為教育若僅傳授知識,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應讓學生主動探索、推 理思考、解決問題、發現事實或法則,進而享受學習結果之快樂,培養好奇心,鼓勵創造 與探索未知世界,更能培養革新、創造、負責、手腦並用的現代人(宋文里譯,2001)。 因此遊戲化教學便應該由學生從遊戲中學習,使抽象的音樂體驗轉為具體可操作。研究者 於國小音樂課程的教學中,亦曾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嘗試融入達克羅茲的律動教學,發 現學生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且能延長學生對上課記憶的保留時間,因此,研究者期望能探 究更多有趣且有效的教學策略,為音樂教育貢獻些許心力,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誠如上述原因,促使研究者興起研究之動機,希望了解學生在直笛教學實施遊戲化策 略後,對於直笛的學習成效。希望透過遊戲化策略來改善直笛技能學習的問題,增進教學 的效益,故本研究採「行動研究」,透過實際教學的評鑑、反思、回饋與修正增進專業能 力,期望能提供其他教師在直笛教學與遊戲化策略運用之參考。.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配合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之三大學習構面,形 成以下行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探討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生表現之學習成效。 二、探討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生鑑賞之學習成效。 三、探討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生實踐之學習成效。. 4.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探討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生表現之學習成效。 (一)學生吹奏直笛時,讀譜方面(如:音高與節奏)的學習成效為何? (二)學生對直笛的運氣、運指、運舌的學習成效為何? 二、探討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生鑑賞之學習成效。 (一)學生是否能以語言、繪畫、肢體等等方式回應聆聽的感受? (二)學生是否能表達參與音樂表演的感知,以表達情感? 三、探討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生實踐之學習成效。 (一)學生是否能展現聆賞音樂之禮儀? (二)學生是否能參與音樂演出的活動?. 5.

(17) 第四節 一、. 名詞釋義. 遊戲化教學(play-oriented strategies). 教學能透過多種活動或策略達成有效的學習,而遊戲便是一種策略,遊戲具 有趣味性與娛樂性,透過有意義的轉化能將課程設計為遊戲活動,使學生在遊戲 中學習,達到「寓教於樂」之功效。經過有計畫與有系統的遊戲化教學設計中, 學生可以透過個人或分組競賽等方式達到良好的學習目標。以直笛教學為例,遊 戲化直笛教學除了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亦可訓練學生運氣、運指與運舌等能力, 更能於遊戲中發展直笛合奏之技能。故本研究運用的遊戲化教學有以下幾項:聞 樂起舞、棉繩五線譜、音符心臟病、吹泡泡、手之舞、笛頭節奏遊戲、指揮家與 吹笛手等個人與分組闖關遊戲與任務等。. 二、. 學習成效(learning effectiveness). 依據 107 年 10 月 27 日教育部頒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 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中,將課程目標分為三大項:表演、鑑 賞與實踐。其一、表現項目,應使學生善用媒介與形式從事藝術創作與展現,傳 達思想與情感;其二、鑑賞項目,學生能透過參與審美活動培養感受力與理解力, 體認藝術價值;其三、實踐項目,能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藝術的興趣與習慣,促進 美善生活(教育部,2016)。綜觀上述,本研究以依據作為本研究之課程設計的 核心,了解學生對於遊戲化直笛教學活動後的影響與幫助情形。. 6.

(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探討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學海無涯、浩大無邊,研究者無法全盤掌握,本節旨在簡要說明本研究之範圍, 並分別針對研究工具、對象及結果說明本研究之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研究者 107 學年度所服務之屏東市快樂小學(化名)三年六班學生 為研究對象。男生 13 人,女生 12 人,共 25 人。班上有 3 位女生及 1 位男生學 過鋼琴或烏克麗麗,其餘學生皆只有接觸學校的音樂課程。 (二)研究時程與場域 本研究教學時間為該班級音樂課原定之上課時間,由 107 學年度第二學期四 月開始至六月,每週一節,共十節課,每節四十分鐘,於每週二上午第二節進行 教學。教學地點為快樂國小(化名)之音樂教室,音樂教室設備有五線譜黑板、 鋼琴、多種打擊小樂器、音響、麥克風、投影機等多媒體等器材設備。 (三)研究教學方案 本研究之教學方案主要以自編教材為主,以 107 年學年度第二學期康軒版國 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課本為輔。自編教材以「聞樂起舞」 、 「頭聞自 Discription」 、 「諧音五線譜」 、 「棉繩五線譜」 、 「音符套圈圈」 、 「小樂手‧蘿蔔蹲」 、 「快樂小樂 手」、「我的肚子像氣球」、「一口氣‧吹泡泡」、「笛頭遊戲」、「小樂手吹吹卷」、 「手指暖身操」 、 「舉牌指令競賽」 、 「音符抽抽樂」與「你歌我和」訓練學生基本 技巧,並以〈小蜜蜂〉作為直笛吹奏與合奏的教材,再輔以文獻探討所歸納之創 意音樂演奏與欣賞的教學策略。 7.

(19)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之行動研究為研究途徑,以 John Collier 以及 Kurt Lewin 所提行動研究之四個循環步驟:計劃(Plan)、執行(Action)、觀察(Observe)、 反省(Reflec)為基本的行動研究,透過各項教學活動於各堂課之間進行反思與回 饋方式來進行研究(圖 1-1)。. 圖 1 行動研究循環圖 資料來源:”Action Research: Rethinking Lewin.” by Linda Dickens and Karen Watkins, 1999, Management Learning,30,127-140..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於時間、人力等因素,僅選擇屏東縣快樂(化名)國小的三年級學 生進行研究,因取樣的因素,故本研究結果之推論有所限制,若有意從事相關研 究者,可根據該國小學生特色以及一般中年級學生發展的能力參考與運用。由於 快樂國小20週音樂課程仍須規劃10週課程準備音樂季比賽與母親節晚會表演,故 此行動研究僅能安排為10週進行。.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著重以遊戲為教學策略的直笛教學之成效,為建立研究的基礎,依據 相關文獻加以探討,內容包含:直笛演進歷史、直笛演奏技巧、直笛教學與價值, 以及遊戲化教學與運用。. 第一節. 直笛歷史與演進. 直笛,英文名稱為 Recorder,係屬木管類樂器,而演奏姿勢為直吹,故得名 為直笛。然中世紀時期的這項樂器皆由木頭製造而成,因此亦稱為木笛。其身可 分為哨音吹嘴部份,與手指按孔兩部份,而手指按孔又可分為正面七個手指孔和 背面一個拇指孔。直笛可謂西洋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源於中世紀。文藝復 興時期是直笛屬於共通的管樂器,一直穩定發展到巴洛克時期時則在樂壇中扮演 著重要的角色,於古典時期及浪漫時期由於新型態的樂器不斷竄出與改良,漸不 受青睞與重視,直到 20 世紀初期才漸漸復興,甚至被廣泛用於中小學階段的音 樂教育中。本節以其「直笛的命名」 、 「直笛家族」 、 「直笛音樂史與演進」分別探 究之。. 一、直笛的歷史與命名 直笛源於中世紀時期,從中世紀時期的繪畫作品中便能見到木笛的身影,且 廣泛盛行於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追溯直笛的起源,有兩派說法,其一認為直 笛起源於 14 世紀的北義大利;而另一派則認為直笛起源於 14 世紀的法國而非義 大利,然無論確切起源於何地,我們皆能從一些雕刻及繪畫作品中發現直笛的身 影,由於當時代的直笛其製作的材質為木頭,故歸類於木管樂器中,也稱作「木 笛」 。於當今繪有木笛且被保存良好的畫作是出現在北馬其頓的聖喬治修道院中, 繪畫創作年代約為 1315 年,畫作中的木笛與當今的樣貌類似。且於歐洲許多博 物館中,也有不少 14 世紀時繪有木笛的畫作,由此可見,木笛於 14 世紀時已相 9.

(21) 當盛行,成為皇室貴族們相當喜愛的樂器之一。 直笛的命名在歐洲各國皆稍有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盡相同。表 1 為木笛 於不同國家的不同名稱與意義: 表 1 木笛於不同國家的不同名稱與意義 國家. 中譯名稱. 原文. 意義. 法國. 杜桑管. Doucaine. 中世紀的法國,以區分出古長笛和目. (douchaine). 笛的名稱。. Flute douce. 以音色優美柔和來命名,意指「令人. 柔音笛. 愉快的寧靜」。. 義大利. 鳥嘴笛. Flûte à bec. 以吹嘴的外型似鳥嘴來命名。. 直笛. Fauto diritto. diritto 為「直立」的意思,Fauto diritto 意為直吹的笛子。. 柔美之笛. Fauto dolce. Dolce 為「柔美」的意思,Fauto dolce 意為柔美的笛子。. 德國. 木笛. Blöck flöt. Blöck 為「塞木」的意思。意指笛頭 內用塞木組成引導空氣的直長管道, 故稱為直笛,且塞木具有吸水與抗菌 的功能。. 鳥嘴笛. Sehnabel flote. 只用於 18 世紀的德國,以吹嘴的外型 似鳥嘴來命名。 10.

(22) 費奧托笛. Fiauto. 17、18 世紀德國和義大利對於木笛的 廣泛稱呼。. 英國. 長笛. Flauto. 18 世紀前對木笛的稱呼之一。. 普通木笛. Common flute. 17、18 世紀用來指稱高音木笛。. 木笛. Recorder. 意為「如同小鳥一般地歌唱」。. 哨塞笛. Fipple flute. 近代英國有時對木笛的稱法。. 人聲笛. Flauto di voce. 用來表示人聲音域的高音木笛。. and voice flute. 匈牙利. 杖笛. Czakan. 斯拉夫地區對木笛的稱呼,且沿用至 今。木笛正面有 6 個音孔,但卻沒有 拇指孔。. Tatefue. 日本. 直笛. 意即「直吹的笛子」。. 大陸. 豎笛. 意即「直吹的笛子」。. 香港. 牧童笛. 意為「如牧童般愜意吹奏的笛子」。. 我國. 直笛. 不分材質,泛指直吹的笛子。. 木笛. 僅限材質為木頭製造的直笛。. 11.

(23) 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一位威尼斯的音樂家──Silvestro di Ganassi dal Fontego(1492-1565)曾發表一篇有關木笛的文獻,明確紀載出木笛各個音高所對 應的指法及手指所要覆蓋的音孔(見圖 2-1-1) ,其中亦呈現木笛吹奏的姿勢(見 圖 2-1-2) ,以及樂器演奏技巧,如:裝飾音的演奏方式與演奏技巧的指導。此時 期的木笛,笛身多為一體成形式的,與現今常見三節式直笛不同,外觀與當今常 見的直笛也有不少差異,吹嘴部位較接近圓筒狀,氣唇較狹窄,氣窗則較寬闊, 能夠清理過多的水氣,氣管則為圓柱形,能使木笛的音色較為柔和、優美、飽滿。 於音孔部份也與現今常見的直笛略有些不同,雖然仍舊維持正面七個音孔以及背 面一個音孔,但正面第 6 孔與第 7 孔並非為現今常見的分為左右兩個小音孔,而 是完整的一個音孔,此種設計導致木笛無法順暢吹奏各個半音,為了符合演奏者 的需求,因此木笛製造家便製造出許多不同音域與調性的木笛,以因應各種樂曲 的需要(Lasocki, 2001)。 然而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複音音樂的形式,而複音音樂是以對位手法譜寫而成, 是一種多聲部的樂曲形式,因此這影響此時期的木笛作品,作品形式大多以多聲 部的重奏方式呈現,同時也有世俗音樂如香頌(chanson)及牧歌(madrigal),兩類作 品樂種,以木笛作為器樂的伴奏。此時期亦將木笛、魯特琴、豎琴、古提琴放置 一起合奏,由木笛擔任最高音域的旋律線條,由古大提琴擔任最低音樂的旋律線 條。而此時期一位重要的荷蘭音樂家 Jacob van Eyck(1590-1657)曾為創作木笛曲 集,《笛子快樂的園地》(Der Fluyten lust-hof)便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木笛曲集之 一(Lasocki, 2001)。. 12.

(24) 圖 2 Ganassi 整理的木笛指法圖 資料來源:Lasocki, D. (2001, January 20). Recorder. Grove Music Online. Retrieved form 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23022. 13.

(25) 圖 3 Ganassi 的作品──《La Fontegara》標題頁上的木刻(Venice, 1535) 資料來源:蔡曄琳(2005)。木笛小百科。臺北:世界文物。 於巴洛克時期(Baroque),木笛已製造為能拆解的兩節式或三節式,此一設計 便於吹奏者依據自己的手型調整音孔的位置,故此設計沿用至今仍相當實用。於 結構上,管身內徑較小,吹嘴由圓筒狀改為圓錐狀,如同鳥嘴一般較為寬扁,氣 窗較小,能使音域變得較寬廣,可吹奏出超過兩個八度的音域,吹奏高音變得更 加容易,而音色則由柔和轉為明亮、清晰。 而音孔也與以往有著節然不同的改變,此時期的木笛製造家為了使提升半音 吹奏的便利與更準確的音準,因此將部份音孔改為雙孔。其中,第 6 孔與第 7 孔 改變為雙孔,是目前我們所熟悉的樣貌,這一改變能使低音域的半音更容易吹奏 出清晰且音準更加準確,這可由現保存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及英國的格羅夫納博物館(Grosvenor Museum)中由 Peter Bressa(16631731)製造的木笛看出;另一個改為雙孔的則是保存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中,由 Jacques Hotteterre(1674-1763)製造的一把的 3 孔 改為雙孔的木笛看出當時的木笛製造家不斷研發與改進木笛的缺失,當時木笛受 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歷經這樣的改良後,木笛的音色與音量有別以往,可 謂此時期的前衛進展,故木笛開始適合以獨奏的形式呈現。且巴洛克時代崇尚華 麗的裝飾,故也將木笛的笛身添增不少雕刻與花紋,襯托木笛的優美與華麗 14.

(26) (Lasocki, 2001)。 巴洛克時代後期已將木笛發展為全盛時期,知名的作曲家如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亨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韋瓦第 (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和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等 等,皆為木笛寫下無數的不朽名曲。而此時期還有一位音樂家兼木笛製造家── J. Hotteterre Le Romain(1674-1763),1701 年在巴黎出版了一本指導木笛的教本, 其內容為:木笛各音指法、吹奏姿勢、裝飾音吹奏技法及運舌等等,由此木笛受 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甚至木笛已成為巴洛克時代最受歡迎的獨奏樂器之一(鄭 世文譯,1993)。 綜觀上述,我們可知木笛於文藝復興,乃至巴洛克時期,皆為最受歡迎的樂 器之一,故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時期可謂木笛的全盛時期。然最受歡迎的樂器 亦不敵時代的變遷。由於工業革命的崛起,樂器製造技術日新月異,發展出許多 能夠發出更大聲響,且音域更寬廣的長笛(Flute)之後,木笛的地位便逐漸被取而 代之。18 世紀前,Flute 一詞被認為是木製的笛子,但在 18 世紀之後,隨著長笛 的興盛,Flute 一詞卻改為橫吹的笛子,此後,長笛便以 Flute 一詞為名(陳國泮, 1987)。雖然現代長笛外型為金屬材質,但早期的長笛是以烏木或椰木製成,故 長笛屬於木管樂器。長笛歷經多次的改良,長笛改以銀合金或白金等等材質製成, 使長笛的音量變得更大,而音色變得更加明亮、清透。於 19 世紀初長笛更由德 國人 Theobald Boehm(1794-1881)改良,Boehm 發明連動式按鍵,能使長笛的音 色更加平均,也使音域更加寬廣,這些改進都促使木笛的地位日益下滑,逐漸被 交響樂團淘汰,更在往後將近 150 年的時間中消沉、遺忘(鄭世文譯,1993)。 1900-1930 年代期間,興起一股復古風潮,才讓木笛再度備受矚目,甚至發 明更多不同尺寸的木笛,彌補音域不足的劣勢。最重要的先驅者是 Arnold Dolmetsch(1858-1940),Dolmetsch 於 1915 年出版《17 世紀到 18 世紀的音樂演 奏專書》(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usic of the XVII and XVIII Centuries),廣受許 15.

(27) 多演奏者的青睞。隨後,1919 年製造出仿巴洛克時期的木笛,從此之後為復古風 格開啟新的頁扉(蔡曄琳,2005)。許多音樂家、音樂學者,乃至音樂業餘人士 等等,透過木笛的古籍和理論研究木笛的歷史與演變,因此興起一股仿古的演奏 型態,除了演奏過去的木笛樂曲,更有不少音樂家創作帶有文藝復興或巴洛克時 代的仿古音樂風格,致力呈現當時的演奏樣貌與風格,促使木笛的價值再次受到 青睞與關注。 隨著這股復古風潮的影響,德國木笛製造家 Harlan 企圖複製巴洛克木笛, 但卻不慎發生一項嚴重的錯誤,Harlan 未發現巴洛克木笛的第四個音孔較小,第 五個音孔較大,在複製過程中他錯置兩孔位置,以至於使木笛的第四個音孔變得 較大,而第五個音孔則變得較小。這一個錯誤導致此款木笛的音準變得相當不精 確,甚至後人更稱這款木笛為「德式」木笛,而原先巴洛克式的木笛則稱之為「英 式」木笛。其這兩者的差異除了第四孔與第五孔錯置外,還需音為錯置而改變木 的的指法。若以高音木笛為例,英式吹奏中央 F 時,指法為 0123467,而德式則 為 01234,兩者相較下,德式指法略顯簡易,但其音準確不如英式木笛精確、穩 定(蔡曄琳,2005)。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爆發,一度阻斷了木笛的復興運動,然而於第二 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約 1950-1960 年代期間,又興起一股「古樂」 (德文 Alte Music) 風潮,不但研究古籍,更嘗試以當時代的古樂器及當時代的演奏技法來演出。這 一股風潮更帶動了木笛的音樂教育與訓練。荷蘭高等音樂院在 Kees Otten(19292008)的努力下,創設木笛主修項目,因此木笛專業與業餘演奏便開始有明確的 劃分。而 1954 年荷蘭高等音樂院有第一位主修木笛的畢業生──Frans Brüggen, 成為 20 世紀第一位以演奏木笛為職業的音樂家,更奠定木笛音樂演奏與木笛音 樂教育的重要地位。 1960 年代之後,木笛除了複製 17 世紀和 18 世紀的樂器外,更大膽地順應 前衛音樂的潮流,創作出許多新型態的樂曲。至 1969 年時,德國音樂家 Michael 16.

(28) Vetter(1937-2013)更前衛地將木笛新型態的吹奏技巧系統化列出,其書名為《甜 美而不苦澀的木笛》(Il Flauto dolce ed acerbo),視木笛宛如為一個全新的樂器一 般,替木笛重新界定其意義與內涵。他認為木笛具有「甜美」(dolce)與「苦澀」 (acerbo)兩大特色,但卻是自然地融合一起,使之與以往木笛有著鮮明的對比(蔡 曄琳,2005) 。演奏現在木笛樂曲需具備高超的技巧,不但承襲過去的仿古風格, 更融合近代音樂所力求表現力極強的音樂性,可謂是「過去與與現在交融於碩果 累累的和諧之中」(筱梅譯,1995)。. 二、直笛家族 木笛於文藝復興時期級巴洛克時其實達到全盛時期,但礙於木笛音域大多為 兩個 8 度,音域較為狹小,音量較弱,特別是木笛越低音越不易傳達與穿透,音 色較不均勻。因此,有不少木笛製造家會將木笛作成不同尺寸的木笛,而形成木 笛家族,然而不同尺寸的木笛都會有一部份的音域和部份木笛的音域重疊,這些 重疊的音域其目的便是在調和音色的不平均。 這些長短不一的木笛,於一般國小直笛合奏大多只分為四種:高音直笛 (soparno)、中音直笛(alto)、次中音直笛(tenor)以及低音直笛(bass)。然而,隨著時 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至今木笛製造家已經能因應不同需求改善木笛的不足之 處,其中,最令演奏家詬病的音域問題也終獲得改善。這些近代的木笛製造家配 合演奏者的需求,已經研發出至少 8 種以上不同尺寸及不同音域的木笛家族,若 由小至大排列,可發現這些木笛的最低音皆相差完全五度(表 2-2-1) 。由於這一 現象,我們可以發現最高音直笛、高音直笛、次中音直笛與大低音的指法相同; 而超高音直笛、中音直笛、低音直笛與倍低音直笛指法相同。且由次中音直笛開 始,由於直笛的長度較長,故加裝輔助按鍵,幫助演奏者能較輕易地運用相同指 法按壓音孔。. 17.

(29) 表 2 直笛家族一覽表 中文譯名. 原文. 音域. 長度. 最高音直笛. Klein Sopranino. c2-d4. 約 16 公分. 超高音直笛. Sopranino. f1-g3. 約 24 公分. 高音直笛. Soprano. c1-d3. 約 31 公分. 中音直笛. Alto. f-g2. 約 47 公分. 次中音直笛. Tenor. c-d2. 約 64 公分. 低音直笛. Bass. F-g1. 約 96 公分. 大低音直笛. Great Bass. C-d1. 約 125 公分. 倍低音直笛. Contra/Double Bass F1-g. 約 200 公分. 此外,也有不少木笛製造家考量樂曲調性的需要,研發出 G 調直笛,然而 G 調木笛與 F 調木笛的音域最低與最高僅相差兩個大二度的音程距離,因此 G 調 木笛未受到演奏家們的青睞。另外,也有一派力求復古風的演奏家,特意製作巴 洛克式的木笛,將國際標準音 a1=440Hz 調整為 a1=415Hz,使音高略低為目前常見的 音頻(大約低半音),只為謀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與風格。. 綜觀上述,由於木笛家族的演化與改進,已能消彌木笛音域狹窄、音色不均、 音量較弱等等問題,且受不少演奏家的展演與推廣後,木笛的表演形式變得更為 豐富多變,廣泛被大眾所推崇與喜愛。木笛的學習也在國中、國小音樂教育上扮 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十分值得探究與推廣。 18.

(30) 第二節. 直笛演奏技巧. 由於直笛為一古老的樂器,且因其構造並不複雜,於近代音樂教育中也相當 普遍,導致不少人誤以為直笛是一種簡易、好學的樂器,甚至認為直笛的學習部 會需要用到高深的技巧,僅需了解手指的按孔即可,這些錯誤的看法嚴重影響直 笛的學習與教學。其直笛的入門訓練與其他樂器無異,皆需要相當重視基礎練習, 才易探尋更高深的音樂境界。 德國音樂家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曾言:「任何人經過數次嘗 試皆能吹奏出令人愉快的聲音」 ,又說: 「在認識最初階的技巧後,對許多簡易的 作品而言便相當足夠了,然而對於掌握高難度技巧仍是極度不易。」(陳育致, 2014)由此可知,直笛的學習對於初學者而言並非難事,因此隨著直笛的復興, 亦促進直笛在音樂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但若要講求更高深直笛樂曲的演 奏,便需對直笛有更進一步的訓練與學習。故亙古至今,不少對木笛的專書或論 著,皆相當注重木笛教學的姿勢、運氣、運指和運舌的訓練。 由於姿勢與運指可以由視覺直觀的觀察,也能以觸覺來感受音孔與指法的不 同,故運指是學習直笛中較容易的部份,然而運氣與運舌由於無法用肉眼觀察氣 流的方向與舌頭的變化,故在教學上較為困難,但教師若能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 具體概念,便能使學生盡速掌握直笛吹奏的技巧,享受學習音樂的樂趣。以下將 分成姿勢、運氣、運指、運舌四個部份來說明。. 一、 姿勢 直笛的樣貌與形式雖歷經多次改變,但直笛的吹奏姿勢卻從古至今皆未曾改 變過。直笛吹奏首重身體的放鬆,一個僵硬的吹奏姿勢會破壞運氣、運舌、運指 的流暢性,進而導致不佳的音色,故直笛的吹奏應呈現放鬆的狀態。無論是站立 或坐著吹奏,可先檢視肩膀的狀態,宜保持雙肩的自然垂落。若為坐姿吹奏木笛, 19.

(31) 可盡量坐椅子前半部,使腿部能夠著地且放鬆,而非背部靠在椅背上,盡可能呈 現背部挺直的狀態。而頷部可稍微往下收,使氣流能夠更通暢。雙手持笛時,應 注意雙臂微開於身體兩側,而吹嘴與身體呈 45 度角。 至於雙手持笛應左手在上或是右手在上此一議題,在木笛音樂史上有幾次的 爭論與論述。由 Ganasi 所著的《La Fontegara》封面頁扉上面能看到畫中有三位 木笛吹奏者(圖 2-1-2) ,其中兩位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方式持笛,然而最右 邊的木笛吹奏者卻是以相反的方式持笛,可見當時並未明確規範木笛持笛的姿勢。 直到巴洛克時期,法國木笛音樂家霍特泰爾(Jacques-Martin Hotteterre, 1674-1763) 在他於 1728 年的著作中《木笛和木管樂器的基本原則》(Principes de la flute traversiere, de la Flute a Bec, et du Haut-bois)才明確規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木 笛持笛方式(圖 2-2-1),此後便確立直笛的正確吹奏姿勢,沿用至今。. 圖 4 霍特泰爾《木笛和木管樂器的基本原則》持笛姿勢 資料來源:Linde, H.(1995)。木笛吹奏者手冊(筱梅譯)。臺北:世界文物。 (原著第一版出版於 1962 年). 20.

(32) 二、 運氣 直笛的吹奏與聲樂的呼吸法一樣,需要充分意識到身體的吸氣與呼氣,才能 有效率的執行。首先身體必須要完全的放鬆,吸氣時依舊要維持肩膀與胸部自然 的垂落,不能向上提高,吸氣時橫隔膜會自然下降,此時便需要感覺前腹肌和側 背肌因為充飽器所致的向外擴張,如此空氣才能充滿整個肺部,這也就是我們常 稱的「腹式呼吸法」。 然而「腹式呼吸法」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般複雜、難懂,當人體躺下 時,身體呈現放鬆狀態,此時的呼吸可以相當明顯感受到腹部的起伏與伸縮,這 就是最自然且又最放鬆的呼吸方式。而吹奏直笛時,我們便是要將此一呼吸法改 由站立或坐姿運行,讓氣流更加順暢。因此,訓練吹奏直笛的運氣時,我們可以 將雙手插腰,感受腹部的收縮與擴張,吹奏時可由鼻吸氣,並意識到氣流在腹部 充飽的感覺,感受腹部向外擴張而非向內收縮(鄭世文譯,1993)。 然而直笛的音色與運氣息息相關,於引導初學者時,應多鼓勵初學者嘗試以 不同的氣流大小吹奏,並仔細聆聽其音色,再藉由氣流多寡彼此比較其中產生的 音色學習判斷與控制。. 三、 運指 吹奏直笛的「三大運」就屬運指為最具體的學習,可藉由視覺與觸覺來輔助 學習,也是初學者最易於觀察的一項。故引導初學者時,教師可先做示範,請初 學者觀察與模仿。但初學者往往會因為緊張或擔心,導致手指僵硬而不靈活,造 成過度施力與擠壓,此時教師應適時提醒初學者放鬆,並保持手指與身體的彈性、 靈巧以及自由度。 於雙手持笛時,應明確說明其三個支撐點。首先,是吹嘴與下唇,應僵直笛 與身體維持 45 度角,並將吹嘴服貼於下嘴唇,此時可感受到直笛些許的重量, 21.

(33) 且需提醒學生應避免以牙齒碰觸到吹嘴,避免造成不當施力與錯誤。其次,為左 手大拇指與其他手指(可先以食指為優先)所接觸的點,此時教師應引導初學者 將各個手指保持微彎的狀態,也就是每個指節都是向內彎曲,而非過度施力所造 成的扁塌或不自然地扭曲。最後,教師可也可視情況請初學者將右手大拇指放置 第四孔或第五孔的後面位置,以拖住笛身,此為第三個支撐點。 良好的持笛方式可使初學者以放鬆且輕鬆的狀態學習吹奏,而三個支撐點的 學習可以使笛身維持穩定的位置,更能促進日後學習各音指法時更加容易。. 四、 運舌 無論古今中外,吹奏管樂器時都需要仰賴運舌,促使聲音更加清晰而富有變 化,故運舌也是目笛吹奏中相當重要的一種技巧。而運舌技巧在多數相關論述中 都有詳盡的介紹,並以 du、de、te、tu 來輔助學習。教師於引導初學者時,可先 採用 tu 音,引導初學者以氣音的方式念出節奏,更可區分長音與短音,或是輕 音與重音來練習不同的運音方式。 而在實際吹奏前,教師可準備口腔構造圖,並依據口腔構造圖強化較為抽象 的運舌學習,明確指出運舌時舌尖會碰觸到口腔上牙齦附近,而舌根的二側則是 旁做為運舌時的支撐。運舌時舌頭的動作要小而輕柔,並保持放鬆。. 22.

(34) 第三節. 直笛教學與價值. 直笛是一種簡單易學的樂器,以它作為達到音樂教學目的,可收事半功倍之 效。本節將針對世界各國的直笛教育、我國國民小學音樂課程中的直笛教學及直 笛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與定位等三方面探討直笛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價值。. 一、. 我國國民小學音樂課程中的直笛教學. 我國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於民國 64 年將直笛正式納入國小音樂課程中,制定 「國民小學音樂科課程標準」,共分八冊,授課對象為三年級到六年級學生,音 樂教學項目包括演唱、直笛吹奏、基本視譜與樂理等等,以下試說明音樂課教學 內容: (一)音樂教學項目 1. 基礎練習:發聲與習唱、節奏、音感、認譜、指揮。 2. 表現:演唱、演奏、創作。 3. 欣賞:聲樂與器樂的樂曲欣賞、中西方音樂故事欣賞。 (二)樂器教學 1. 節奏樂器:響板、木魚、三角鐵、鈴鼓、小鼓、大鼓等等簡易樂器。 2. 旋律樂器:直笛、鐵琴、木琴、口風琴、口琴、風琴或手風琴等等。 民國 82 年,教育部制定「國民小學音樂科課程標準」,實施音樂教學對象 為一年級至六年級。其教學內容如下; (一)音樂教學項目 分為音感、認譜、演唱、演奏、創作、欣賞。. 23.

(35) (二)演奏教學內容 1. 節奏樂器:響板、木魚、三角鐵、響木、手搖鈴、鈴鼓、沙鈴。 2. 曲調樂器:直笛、口風琴。 3. 中國傳統打擊樂器:堂鼓、梆子、鐃、鈸、鑼。 民國 97 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 分段能力指標強調演奏的重要性,如下: (一)透過律動、歌唱和演奏樂器來感受音樂的要素。 (二)運用樂器即興創作簡單的曲調與節奏,以配合音樂或律動。 (三)運用樂器為歌曲作即興伴奏,並參與合奏。 (四)藉由演奏樂器,參與音樂表演活動,發展音樂表現能力。 (五)認識鄉土音樂,並藉由演奏等方式,表現關懷鄉土的情操。 綜觀上述,早期國內音樂教育首重歌唱教學,但隨著時代變化,於民國 64 年課程標準正式將直笛加入音樂教學中,而後歷經多次綱要的修改與制定,直笛 教學仍被列入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直笛於我國音樂教學的地位可見一斑。. 二、. 直笛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 自 20 世紀以來,無論國內與國外,直笛在音樂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教育 地位。直笛教學所乘載的教育功能,中外學者皆給予正面而肯定的支持與平價。 英國木笛音樂教育家 Edgar Hunt(1909-2006)在《直笛和它的音樂》(The Recorder and its Music)一書中指出,於音樂教育中教導吹奏直笛是正確的,直笛的教學提 供音感與旋律地訓練,並與歌唱教學緊密結合,而非僅以單一歌唱作為音樂的學 習途徑,直笛與歌唱教學彼此搭配可以使音樂的學習更加完整。 24.

(36) 而國內臺南大學音樂學系鄭方靖教授積極投入國小音樂教學的探究,更在在 其 2003 年出版的《運用柯大宜教學法──基礎職笛課程設計與實例》論著中明 確指出,直笛的學習可有效培養學生讀譜、音感及樂理訓練之功效。邱家麟(1989) 在「質樸無偽的音色魅力──淺談直笛及其教育功能」中,論述直笛在音樂教學 中有六大功能:(一)有助於認譜教學、(二)訓練節奏、(三)訓練音感、(四) 訓練呼吸法、 (五)訓練樂句、 (六)培養群性美德。綜觀上述皆能看出直笛的音 樂教育的必要性,除了能培養音樂能力外,更能怡情養性,達到寓教於樂之功效。. 25.

(37) 第四節. 音樂課的班級經營. 一、 班級經營的意義與目的 自 20 世紀以來,開放教育的理念漸受到重視,開創出各種學習的可能,因 此提升班級經營的重要性,期望能藉由有效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然而, 班級經營的最重要意義為針對能影響班級運作的人、事、時、地、物等等各項因 素做有效地管理,而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期望班級能有效且良好地運行各項事務 (張民杰,2011)。然而,為了使班級能有效且良好第運行各項事務,教師必須 與學生共構班級生活的意義,一起著手推動、規劃適當的方法與措施,來達成教 育與班級的目標。 於班級經營的目的方面,教師應營造出正向、積極且有效的學習環境,進而 促進較學目標的達成。其目的大致能分為三項:了解並遵守班級與學校的規範、 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一、 「了解並遵守班級與學校的規範」 ,其目的在促進學生在團體生活中培 養遵守共同規準的行為,能夠依據大家的期望,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擁有良好的 行為更能維持班級、學校甚至是社會的秩序,尋求整體的發展,與團體中的人員 有良好的人際互動,進而被大眾接受。 其二、 「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其目的要營造正向的學習環境,提供學生一 個支持性的學習社群,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以達良好的學習,以及教學的預定 目標與成效。教師也引導學生探索自我興趣,適性發展,盡展所長,培養學生良 好的學習策略與方法,激發創新進取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正向樂觀的態度,樂 於學習,追求終身學習之志向。 其三、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除了上述第一項「了解並遵守班級與學 校的規範」,讓學生能夠依循規範的準則行事外,教師更應激發學生自主管理的 26.

(38) 能力,學習為自己負責,促進學生能主動依具自己審慎評估後的意識,產生有目 的或有意義的行為或思想,幫助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或思想的管控。 綜觀上述,班級經營的重要性在於教師應促發學生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而非 憑藉外鑠力量約束。然而,班級經營要能夠有效的運行,勢必也需與學生共同討 論出一些符合大眾期望的規範,由規範約束行為,逐漸培養學生習慣的養成,在 正向且具有支持力量的學習團體中學習,發現自己的價值,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 動力,最後促進學生養成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達到「尊重自己與遵尊重他人」 、 「社會適應」和「自我發展」之功效(蔡寬信,2004)。. 二、 音樂課班級經營的工作要項 由於音樂課多為科任教師擔任,故音樂課中的班級經營與導師帶班的班級經 營略有不同,以下將針對班級經營中,能落實於國小音樂課課堂中的幾項工作要 點: (一) 信念的確立 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信念和假設,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師在班級經營中 策略的選擇和方法的運用。若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信念為「學生多是被動學 習」,則教師對於班級經營的策略會較傾向採用「標準化」的程序及原則, 來處理班級的個性事務;若教師的信念為「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則教師所 採取的方法會較傾向由學生自主的選擇,相信學生能有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 並能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教師則是從旁協助,幫助學生發現問題並 解決問題。 然而,上述的兩面向也須依據學生的年齡選擇與安排。若對象為低年級 學生,教師則應採取「標準化」的程序及原則,能避免學生不失所措地在無 助中學習;若對象為高年級學生,則教師應提供學生較多的「選擇」機會, 27.

(39) 提高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為自己負責的能力與態度。 於班級經營中,教師應基於人權的保障建立自己班級經營的理念,提供 不一樣的學習機會與體驗,而非齊頭式的平等教學,也就是追求「因材施教」 的差異化教學,滿足不同能力的學生之需求,協助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促進學生追求自我實現之感(蔡寬信,2004)。 (二) 班級狀況的了解 教師於著手班及經營前,應先對班級有初步的認識,除了對於班級學生 學習情況的了解,也應對學校當地所處的環境有所認識與了解。於學生狀況 的了解,教師能由初建立的學生基本資料卡中初步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再進 一步與家長聯繫,了解學生成長與求學過程,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等等。 然而,這些做法仍屬班級導師的工作,音樂課科任教師可與導師聯繫,了解 班級整體班級的學習狀況以及是否有高風險學生或特殊生等等狀況,以利之 後班級經營的安排。 (三) 教室空間的安排 教室空間的安排教師應首重安全、通風、光線充足、舒適等等需求,以 利學生的學習。於此也能由美國心理學家 Maslow(1908-1970)的需求理論 (Hierarchy of needs)中獲得體悟,教師應先滿足學生的匱乏需求(如:生理需 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才能進一步提供學生滿足成長需求(如: 自尊需求、認知與了解需求、美感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機會。由此可知, 教師在教室空間安排應力求滿足學生的匱乏需求,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於音樂課的空間安排,教師除了應注意學生的匱乏需求,更應注重主要 樂器位置的安排,以利教師在演奏主要伴奏樂器時能觀察學生的狀況,並與 學生產生互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其次為動線問題,由於音樂 課的直笛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學生吹奏姿勢與吹奏的音色等等問題,教師 28.

(40) 應時常走進學生的座位,以便觀察與調整,故教師應致力安排通暢且間隔距 離適當的座位,讓每位學生都能與教師有良好的互動。 (四) 規範的建立 班級就如同小型團體,而團體的發展會產生普遍性的共同規範(rules), 因此,班級經營需要建立一些規範,以達能被大眾廣範接受與認可的模式, 進而維持班級常規與秩序,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然而班級的規範需要學校 規範密切進行與結合,並立基於學校規範來建立班級常規,甚至與其他科任 教師縝密合作,達到規範的一致性,更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促使學生即使 在校外也能維持一貫的秩序。 然而,這些規範也應致力使學生理解,以增進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愛與 隸屬需求,讓學生對於團體生活中有歸屬感與責任感,促進師生共同遵循與 維護。因此教師應與學生充分討論規定的原因和理由,讓學生願意配合與執 行,且教師也應以身作則,公平對待每位學生,時時提醒與鼓勵,以維持良 好的行為與規範。而在音樂課中,音樂課教師應於開學前與導師充分討論與 謀求共識,讓學生能於一貫的規範下做出適當的行為。. 29.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遊戲化直笛教學於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中,學生在表現、 鑑賞、實踐三方面的學習成效以及不同遊戲化教學對於直笛學習效能之影響。藉 由各種遊戲化教學的類型,規劃直笛教學方案,並實際運用於國小三年級直笛教 學。透過教學觀察與自我省思,以探討學生學習之成效。 本章分為五節,分別為研究架構與流程、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與 方法、資料蒐集與信效度、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來蒐集與整合資料,針對教學情境中所面臨到的問題 進行系統性的研究,故本研究係屬於行動研究法。由於採行動研究法,研究者須 致力於系統性的規劃與深思熟慮的構想,並不斷藉由行動與反思的循環獲得研究 資料與成果(蔡清田,2007) 。行動研究的四個循環步驟為:計劃、執行、觀察、 反省,研究者應用此方法落實於本研究,故研究者將針對特定學校與特定班級中 尋找一項研究主題,透過問題發現與問題釐清,尋找改善的方法與策略,並落實 於音樂課程中,再藉由執行中觀察學生的反應與表現,反思此一教學策略,而後 進行循環式的修正與改進。 研究者於教學現場中發現中年級學生因每週僅一節音樂課,而音樂課課程中 又須引導學生學習視譜、歌唱、吹奏直笛、音樂欣賞等知識與技能,故學生學習 成效有限,且長期下來會導致許多學生因未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而逐漸缺乏學習 動機,因此,研究者期望運用遊戲化直笛教學方式,改善與解決學生面臨的現況 與問題。. 30.

(42) 研究者基於研究動機與目的,教學前以「學生學習背景調查表」了解學生起 點行為,每堂課配合「觀察紀錄表」及「教學日誌與省思」來檢討與修正教學計 畫,後以「學生自我評量」及「教師評量」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利本研究之 進行。. 二、 研究流程 依據前述研究架構擬定實施流程,共可分為「醞釀期」 、 「準備期」 、 「執行期」 與「彙整期」 ,四個階段,如圖 3-1 所示。. 31.

(43) 發現問題 VVVV 分析狀況. 醞 釀 期. 擬定方向. 蒐集文獻. 確定 研究題目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準 備 期. 探討文獻. 規劃教學方案. 撰寫研究計畫. 擬定研究工具. 實施教學方案. 執 行 期. 完 成 期. 觀察與反省. 修正. 資料蒐集. 彙整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圖 5 研究流程圖. 32.

(44) 第二節 壹、.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研究場域. 一、研究者任教學校 研究學校即為研究者任教之學校──屏東縣快樂國小(化名)為例,107 學年 度全校共 38 班,在屏東縣屬於中型學校。學校位於市區,但學區內家長社經地 位不高,學生校外學習才藝的風氣並不盛行。該校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教師共 有四位。學校為提升風氣,故增設音樂類課後社團如:合唱團、樂隊、笛隊、小 提琴社、烏克麗麗社、薩克斯風社。每年皆會舉辦社團期末表演,母親節晚會, 以及合唱比賽與直笛比賽。 二、教室設備 該校設有音樂教室三間,環境整潔、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硬體設備有桌上 型電腦、投影機與投影布幕、音響、鋼琴、簡易打擊樂器等。教室擺可折疊椅子, 在遊戲進行時可以挪動以增加活動空間。. 貳、. 研究對象. 研究者以任教三年級之班級選擇一班作為研究對象,徵詢該班導師、家長同 意後,正式進行教學活動。研究對象於低年級生活課中學過簡易節奏與視譜能力, 三年級上學期才開始接受高音直笛課程,故本研究對象為最初接的初級學生,極 具有研究價值。. 參、. 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屏東大學音樂系碩士班,主修鋼琴,在國小期間參與直笛 校隊,於國小期間有多次演出及比賽經驗,大學期間曾選修直笛相關課程,並有 33.

(45) 相當程度的成績,畢業後擔任國小音樂代課教師有六年的時間。在本研究過程中, 研究者以高音直笛教學實施方案、直笛學習觀察量表與學生自陳問卷之編製,研 究者亦為任課教師,親自參與直笛教學,並深入觀察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表現。. 34.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了解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中, 對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直笛之學習是否有成效,故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含 「遊戲化直笛教學方案」 、 「學生背景調查」 、 「學生學習觀察量表」 、 「學生自評表」 及「教學日誌」 。 「學生學習量表」係由教師設計之評分表,觀察與了解學生學習 之成效,而「學生自陳問卷」則是由學生依據自己的學習狀況依序回答問題。. 壹、. 遊戲化直笛教學方案. 一、教學目標 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透過相關文獻之探討,訂定本研究直笛教 學實施方案之教學目標,主要分成三部份:表現、鑑賞與實踐,茲分述如下: (一) 表現方面:學生對於指法與音高的對應與表現,吹奏技巧之運氣、運舌 與運指,以及節奏正確性與曲調正確性之表現。 (二) 鑑賞方面:學生能以語言、繪畫、肢體、戲劇等方式回應聆聽的感受, 並深入了解樂曲背景與風格。 (三) 實踐方面:學生在學習動機與合奏參與度之表現。 二、教學原則 研究者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以遊戲化教學策略為教學原則,利用遊戲的趣 味性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分組競賽、個人競賽加強記憶、理解以及提升直 笛吹奏技巧之熟練度,並適時給予獎勵與肯定,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教 學活動的設計,必須上述之原則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並視學生實際學習狀況 隨時調整活動之難易度。 三、教學內容 35.

(47) 由於音樂課程於國小低年級階段係屬「融合課程」,將自然與生活科技、社 會,以及藝術與人文領域納入生活課程中,教育部規定其學習時數僅 6-9 節,而 在本研究實施學校安排僅每週一節音樂課,且無安排直笛課程。而三年級的音樂 課程融入於藝術與人文領域中,並將直笛納入音樂課程教學範圍,雖然教育部規 定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學習時數 3 節,但音樂課程每週仍僅一節。 音樂課程教學內容因包含:視譜、節奏、樂理、歌唱(包含獨唱、齊唱、合 唱、重唱等) 、直笛吹奏(包含獨奏、齊奏、合奏、重奏等) 、音樂欣賞、中西方 樂器介紹、和聲等音樂知識,因此,教師應致力於引導學生有效能的學習方式, 使學生達成良好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將以遊戲化策略融入課程中,分為兩大部份,其一為音樂基礎能力, 以引導學生視譜、節奏、樂理能力;其二為直笛吹奏技巧,以引導學生運氣、運 指、運舌,培養獨奏與合奏的能力。而教學內容會依據每堂課學生理解程度與表 現適度調整。. 貳、. 學生學習成效之評估工具. 一、學生背景調查 為了瞭解學生偏愛的科目,以及先備知識與起點行為,故設計簡單的問卷調 查表,期望能夠藉此多了解學生,並適時修正與調整課程的內容與進度,亦能了 解實施本研究設計的教學前後是否有所變化。 二、學生學習觀察量表 依據本研究課程內容設計,學生學習觀察量表亦分為「音樂基礎能力」與「直 笛吹奏技巧」兩大部份。 三、學生自評表. 36.

(48) 為了解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況的了解,於課程時實施後研究者將此自評表發給 學生填寫,以了解學生在表現、鑑賞與實踐方面的學習成效。為了便於未來姿來 整理,研究者將學生自評表及訪談進行編碼,開頭以「S」代表學生自評表的訪 問,後面兩碼為學生座號。例,座號 2 號學生自評表的訪談為「S02」 四、教學日誌 研究於每節實施課程結束後,依據學生於課堂的學習狀況,如實紀錄於教學 日誌中,並與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討論與修正教學內容。教學日誌為便於日後資 料整理,故研究者自行進行編碼,開頭以「誌」代表教學日誌,後兩碼為節次, 第一節為「01」,之後的三、四碼為則為流水號。例:第一節的教學日誌第一段 為「誌 0101」。. 37.

(49) 第四節 壹、. 資料蒐集與信效度. 資料蒐集.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為使整個研究歷程能完整呈現,讓研究更具效度與 信度,乃採用多元資訊蒐集方式,以求所蒐集資料之可靠性、系統性及客觀性。 所蒐集的資料包含「學生學習觀察量表」、「學生自評表」及「教學日誌」。資料 分析以質性探討為主,輔以量化分析各項數據。本研究透過觀察、文件應用與現 場教學錄影等多種資料來源進行驗證,並於教學過程記錄教學日誌,將所得的資 料交叉檢核,希望能使本研究的結果更為客觀、正確與完善。. 貳、. 信效度分析. 一、研究信度 質性研究對於研究結果呈現完全的信度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研究者無法設計 出完全相同情境,而人類情境變動也無法複製,因此無法取得完美的信度,研究 者僅能藉由下列方法提升研究信度。 1.. 使用教學日誌及課堂錄影,作完整且詳實的記錄。. 2.. 使用學生學習觀察量表與學生自評表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 3.. 使用多元方式蒐集資料,並保留其完整性,以利三角校正。. 4.. 反覆閱讀並分析資料,降低主觀認知。. 二、研究效度 效度係指研究的有效性及準確性,也就是研究結果的真實性,為提高本研究 之效度,故採取下列方法以確保研究效度: 1.. 除錄影方式如實紀錄實際上課情形,更撰寫教學日誌客觀紀錄教學狀況, 38.

(50) 並使用學生學習觀察量表與學生自評表進行本研究之資料分析。 2.. 資料分析採三角校正法策略,利用「學生自我評量表」 、 「教師日誌與學 生學習觀察表」以及「觀課教師回饋」三方資料評估,以增加研究判斷 之準確性。. 39.

(5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研究者從事研究工作時,不但須符合科學,同時也應具備專業且嚴謹的倫理 與道德規範(葉重新,2001)。而倫理是人與人之間合理與否的問題,亦是衡量 行為是否正當的準則,故研究者從事任何研究工作時必須遵守研究倫理的規範。 本研究為顧及研究倫理問題,採取以下方法處理研究中的研究倫理問題:. 一、 誠實原則 研究者於確立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後,便主動如實告知研究對象及參與者, 本學期將以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音樂課程中,並研究是否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說明直笛教學除了體驗直笛獨奏、齊奏、重奏與合奏的直笛表演形式,更能有助 於提升音感、節奏等音樂能力。研究者以口頭與書面形式誠實告知導師、家長與 學生,徵求研究對象同意參與本研究。. 二、 保密原則 依據研究倫理相關規定,本研究為遵循研究對象之保密原則,所有資料取得 均匿名或以代號表示。為使本研究嚴謹且詳實,其課堂錄影、與學生的訪談錄音, 以及學生自陳問卷則以保密原則不公開,僅以研究者、協同參與研究者與指導教 授參閱與研究。. 三、 正當原則 為使本研究資料能完整且客觀的記錄下來,本研究以誠實原則,徵詢研究對 象之同意錄影、錄音等,又以保密原則不公開上述資料,所有蒐集資料與分析僅 供本研究之用,不得挪用於其他計畫與活動。依據教育部頒定各領域學習節數規 定,三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為 3 節,而音樂課每週安排 1 節,依據研究倫理 之正當原則,本研究遵循教育部頒布領域學習節數,每週僅 1 節音樂課,不影響 40.

(52) 其他領域之學習。而本研究亦遵循教育部頒定音樂能力指標之規定來設計課程, 不影響學生學期內容。. 四、 客觀原則 本研究為力求研究詳實與嚴謹為首要目標,故資料分析採三角校正方式,以 「教師日誌與學生學習觀察表」 、 「學生自我評量表」及「觀課教師回饋」三方資 料交叉比對,並持客觀且公正之態度撰寫本研究報告。. 41.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探究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之學 習成效。本章依據教學前「學生學習背景調查表」,探查學生的先備經驗後針對 研究對象擬定為期十週的教學方案,並協請在校資深音樂教師提供寶貴意見在歷 經多次修改後實施教學;然每次教學都會以課堂「觀察紀錄表」來記錄學生的學 習經過與表現,並輔以「教學日誌」及資深音樂教師提供之意見及回饋來調整後 續教學方案;最後,依據「學生自我評量」及「教師評量」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撰寫研究本章研究結果與發現。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遊戲化直笛教學學生表現之學習成效」,主述 學生吹奏直笛時於讀譜、運氣、運指、運舌的學習成效;第二節「遊戲化直笛教 學學生鑑賞之學習成效」,主述學生於聆賞音樂時是否能適切回應其聆聽感受, 以及是否能表達參與音樂表演的感知;第三節「遊戲化直笛教學學生實踐之學習 成效」 ,主述學生於聆賞禮儀以及是否能參與音樂演出活動(聆賞或演出) ;第四 節「遊化直笛教學教師之教學的省思」,主述教學設計、教學引導技巧以及班級 經營掌控之省思。. 第一節. 遊戲化直笛教學學生表現之學習成效. 研究者依據十二年國教基本教育課程領綱之藝術領域為基礎,針對學習重點 分的三大項:表現、鑑賞、實踐,來設計於本次為期十週的教學設計,其中「表 現」方面的學習重點安排了七節課,設計七節課的原由亦是根據領綱之音樂的學 習內容來安排,其第二學習階段「表現」構面的學習內容一共有五項,如下:音 E-II-1 多元形式歌曲,如:獨唱、齊唱等。基礎歌唱技巧,如:聲音探索、姿勢 等;音 E-II-2 簡易節奏樂器、曲調樂器的基礎演奏技巧;音 E-II-3 讀譜方式,如: 五線譜、唱名法、拍號等;音 E-II-4 音樂元素,如:節奏、力度、速度等;音 EII-5 簡易即興,如:肢體即興、節奏即興、曲調即興等。 42.

(54) 綜觀上述,研究者選定與本研究有關的「音 E-II-2 簡易節奏樂器、曲調樂器 的基礎演奏技巧」 、 「音 E-II-3 讀譜方式,如:五線譜、唱名法、拍號等」與「音 E-II-4 音樂元素,如:節奏、力度、速度等」做為教學計畫之重點。本節將以「觀 察紀錄表」 、 「教學日誌與省思」 、 「學生自我評量」及「教師評量」所蒐集到的資 料來說明戲化直笛教學學生表現之學習成效。. 壹、. 讀譜方面的學習成效. 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藝術領域〉,我們可找到第二學 階段學習內容「音 E-II-3 讀譜方式,如:五線譜、唱名法、拍號等」 ,由此可知讀 譜首重五線譜的認識,因此研究者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分配較多節數進行教學,期 望能幫助學生打穩學習音樂的基礎與根本。 一、第一節:節奏辨認 研究者於準備活動中複習學生的先備經驗,教師藉由鋼琴即興彈奏全以四分 音符為素材的旋律片段,請學生以拍手、拍腿、點頭、彈舌等等方式打出節奏, 待學生跟上四分音符的節奏後便即興彈奏全為八分音符素材的旋律片段,依此類 推至二分音符。最後,教師即興彈奏四個四分音符的小旋律,隨後加入四個四分 休止符,讓學生體驗「有聲的音符」 ,及「無聲的休止符」 。此暖身活動僅針對聽 覺做出反應,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與注意後才與學生討論各旋律片段相對應的節 奏為何。 發展活動以「聞樂起舞」為開端,這一遊戲活動其實是準備活動的延伸練習, 但結合聽覺與大肢體的動覺來表現出來。教師即興彈奏全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二分音符以及四分休止符為素材的旋律片段,請學生依照不同素材做出不同的 「跑」 、 「走」 、 「停」的律動,宛如以聽音來玩一二三木頭人一般,並配合學生的 反應調整彈奏的速度與節奏轉換的時距,轉換節奏越快速越能添增遊戲的緊湊度, 43.

數據

圖 1 行動研究循環圖 ....................................... 8  圖 2 G ANASSI 整理的木笛指法圖 .............................
表 18 學生自評表 16 ...................................... 88  表 19 學生自評表 17 .....................................
圖 1 行動研究循環圖
圖 2 Ganassi 整理的木笛指法圖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cho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more in-depth information access strateg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commodities, institute of emphasis from

Comprehensive above, this research elected Penghu County for regional range, and tie over actual data,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 (location quotient,LQ) analysis Penghu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stablishment the whole valuation mode that cures of a stream, providing a valid and complete valuation method, with understand the engineering whole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Nei-Wan, 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and make up relative researches with travel cost method, this research evaluate the Compensation Vari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are how a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a GeoGebra-base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method affect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A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veloping tasks and designing instructions in

In this research, potential influential factors concerning aesthetic values and experience in sustainable campus design were first compil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Local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s 一5. 研究動機與目的(Research Mo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