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受委託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受委託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編碼:RES-103-03

行政院主計總處委託研究

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暨主觀幸福感研究 期末報告

受委託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行政院主計總處編印

印製日期:103 年 10 月

(2)

頁次

目錄...1

表目次...2

研究團隊...3

調查執行團隊...3

摘要...4

Abstract...5

第一章 緒論...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6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10

第一節 調查地區與抽樣方式 ...10

第二節 問卷主題、資料蒐集與檢誤...10

第三節 調查結果與加權...11

第四章 研究發現...13

第一節 加權後之樣本特徵...13

第二節 主觀生活福祉...13

第三節 參與政治活動...15

第四節 對政府機構、媒體與制度之信任...16

第五節 對民主生活與言論自由之滿意度...17

第六節 影響主觀生活福祉之因素探討...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6

第一節 主要發現……… ...26

第二節 結論與討論...27

第三節 建議………...29

參考文獻...31

附件(調查執行報告書)...36

(3)

表 目 次

頁次

表一 情緒感受之因素分析結果...14

表二 生活各層面滿意度之因素分析結果………15

表三 政府治理之因素分析結果………18

表四 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對生活福祉之迴歸分析:兩性差異...19

表五 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對生活福祉之迴歸分析:兩性差異...22

表六 情緒感受之迴歸分析:全體樣本...23

表七 生活各層面滿意度之迴歸分析:全體樣本...24

(4)

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 姓名/職稱

研究主持人 廖培珊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研究助理 陳宗興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調查執行團隊

調查執行團隊 姓名/職稱 電訪業務負責人 蘇芳于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高級專員 檢誤業務負責人 楊惠婷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高級專員

協辦人員 呂珮珊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專員

檢誤人員 蘇脩惠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高級專員

加權人員 陳家玉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專員

(5)

摘要

民眾的生活福祉通常可由主觀感受與客觀指標來衡量;其中主觀感受聚焦於個人對於 生活各面向的滿意程度與快樂感,因而包含了認知感受的評估與情緒反應,用以呈現個體 對於生活經驗的主觀評量。本計畫之目的即在於瞭解民眾的主觀福祉,希冀以調查訪問的 方式,來蒐集民眾的主觀幸福感受、社會聯繫、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等議題之態度與看法,

並探討各相關議題對於主觀幸福感受的影響。所蒐集之訪問資料除用以建構國民幸福感的 主觀測量指標外,並將結合其他生活福祉相關之客觀指標,以具體呈現國民幸福指數的整 體樣貌。

資料蒐集以電話訪談方式進行,以全國十五歲以上民眾之代表性樣本作為訪問對象。

問卷內容除延續前一年度有關社會聯繫、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等問項外,並納入 OECD 出 版之「衡量主觀幸福感指導手冊」之核心題組與生活層面評量題組(domain evaluation questions),作為整體生活與各層面滿意度及生活感受之測量,並可與採用相同測量的其他 國家進行比較,據以計算我國排名。

研究發現,年齡與主觀生活福祉的關係為 U 型曲線,亦即年輕與年老者的主觀生活福 祉較高;中壯年人口的福祉則最低。此外,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的的程度越高,對於政府 及媒體越信任,以及對民主及言論自由越滿意,均有助於提升主觀生活福祉。相對地,參 與政治活動的經驗則會影響情緒感受。

關鍵字: 主觀福祉;幸福感;滿意度;國民幸福指數

(6)

Abstract

Individuals’ well-being can be analyzed in terms of two major dimension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imensions. Studies that concentrate on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indicate that an individual’s cognitive perception or satisfaction with different life domains deserve attention because such a perception reveals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life experience. This project aims to understand national subjective well-being by collecting survey data on individuals’

attitudes toward happiness, social connections, civil engagement, and governance. The

associations of happiness with these important factors will be examined. Survey data will be used to construc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cators, with which objective indicators will be incorporated to reveal the full picture of the National Well-being Indicators.

By using 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aged 15 or older will be interviewed.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items on social connections, civil engagement, and government as used in the previous year. Questions on happiness are drawn from the OECD’s “Guidelines on 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Core questions and domain evaluation questions are included to measure cognitive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general and with different life domains. The results can be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using the same measurement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ternational rank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U shape, meaning that younger and older respondents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while those in the middle age have the lowest. In addition, social relations and trust in governance and democracy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however, is found to reduce respodents’ well-being.

Keywords:subjective well-being;happiness;satisfaction;National Well-being Indicators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常以 GDP 作為主要衡量指標,然而近年貧富差距擴 大、生態環境破壞等永續發展問題,使得世界各國均意識到以 GDP 衡量國家 社會福祉(well-being)的侷限性;以平均國民所得及其他經濟性指標來闡述時,

其面向多著重在經濟成長與發展,然而其僅代表了個人在物質生活之享有程 度,缺乏精神生活面的衡量(鄭詩華 1981)。為了更全面性地考量民眾的生 活福祉,必須在經濟指標外涵蓋更多面向的指標,因而產生建構國民幸福指數 之需求。過去以客觀指標來測量生活品質者,常以經濟發展之概念或目標為出 發點;或是以單一經濟指標為基礎,將可收集到之次級資料指標以因素分析或 函數分析之方式,產生數個綜合指標,以表達生活品質之多元面向;包含社會、

經濟、文化、教育、環境等面向的客觀表現,來評量民眾的生活水準或是在某 些特定的生活面向是否達成預定目標((Hagerty et al. 2001;Diener and Suh 1997;

Hsieh and Liu 1983)。

然而,單以客觀指標來評量僅能瞥見生活福祉的部分層面,無法展現其全 貌,亦缺乏對於民眾實際生活感受的瞭解。客觀指標的表現結果可以呈現一個 地區的生活資源的豐富性,但卻無法反映出民眾對於生活的主觀評價,因為這 些社會、經濟、教育文化、醫療服務等指標所呈現者實為客觀的社會經濟條件,

代表了生活環境的品質,並非生活之主觀經驗的指標(楊國樞,1981),測量 心理健康之指標較能反映出需求的滿足以及對各個生活領域的滿意程度。因 此,要評量國家社會中民眾的生活福祉,必須同時考量客觀生活條件與主觀生 活品質。

欲瞭解主觀生活品質,可由民眾對於生活各層面的主觀評量與認知來檢

測。此項工作已於去(102)年針對全國代表性樣本進行調查訪問,今年度持

續針對主觀生活品質進行訪問工作,藉由各項指標在不同年度的測量結果,不

僅能具體呈現民眾福祉變化,亦可以此結果適切導引政策及資源配置,從而促

進福祉之提升。此外,為了瞭解我國與其他國家在主觀生活品質上的差異水

(8)

準,必須以相同的測量內容,針對具備同樣特徵的對象蒐集資訊,以進行比較;

因此,本研究以 OECD 發展之「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架 構為基礎,同時參酌 OECD 於 2013 年所發行之「主觀生活福祉評量手冊 (OECD Guidelines on 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OECD 2013a) 」,採用其中的核 心題組,並就生活各面向之評量來設計問卷題目,以衡量民眾的主觀感受與認 知。由於該評量手冊的題組亦用於 OECD 各國進行資料蒐集,以瞭解不同國家 民眾的生活福祉,因此本研究之調查結果可做為跨國比較之用。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我國國民幸福指數遵循 OECD「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

架構,區分物質生活條件(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工作與收入)及生活品質

(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 幸福感、人生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兩大面向共 11 個領域。而主觀生活福 祉;意即民眾對於生活的經驗與感受,則是整體架構的重要成分。藉由調查民 眾有關於社會網絡支持、社會接觸頻率、對他人信任程度、參與政治活動比例 以及對機構、社會保障制度的信任程度等相關問項,本研究所獲致之調查資料 可做為編製國民幸福指數的主觀評量結果。此外,OECD 於 102 年 3 月出版之

「主觀生活福祉評量手冊(Guidelines on 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指出,相較於整體生活評估,特定生活領域的長期性評估更適合於政策參考之 用,並可做為分析相關整體生活滿意度與各領域相關性之基礎,因此今年度的 調查增納「主觀生活福祉」領域研究,用以分析國人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

以及相關影響因素。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蒐集主觀生活品質的調查資料,包含前述物質生活條

件之外的各個領域,並新增「主觀生活福祉」。由於主觀生活福祉為主觀生活

品質的重要成分,概念上亦常被相互通用;而幸福感則多被用以指涉單一的情

緒測量(詳見第二章文獻回顧之討論)。為呈現一致性的文字說明,避免因問

卷測量之文字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的混淆,本研究以「主觀生活福祉」一詞來作

為研究題目中「主觀幸福感」之概念詞,後續期末報告內容亦以此作為依循。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有關主觀生活福祉(subjective well-being)的概念,長久以來為生活品質 的主要成分,相關研究常將幸福感(happiness,亦譯為快樂感)與生活滿意度 視為兩個重要的指標。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快樂屬於一種正向的情緒反應(曾 文志,2007),可被定義為「個人對於整體生活的品質所感受到的愉悅程度」

(見 Magen, 1996);相對於其他類型的生活福祉而言,幸福感或快樂感屬於 情感性(affective)的心理感受,較能敏銳反應出情緒方面的突然變化(Campbell, et. al., 1976;Hagerty, 2000;Michalos, et. al., 2000;Thoits and Hewitt 2001;Tsou and Liu 2001;Veenhoven, 1995)。至於對生活各面向或整體生活的滿意度,

則屬於評量生活的認知判斷(cognitive judgment)(Andrews and Withey 1976;

Campbell et al. 1976; Hughey and Bardo 1987; Liao et al. 2005; Michalos et al.

2000)。在主觀福祉的研究中,此二概念有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性。

以量化類別的方式為基礎,測量人類對生活狀況的不同感受來探究生活品 質的定義時,此類的測量常被視為「主觀」指標;在瞭解客觀條件與公共政策 對於個人福祉的影響方面,這些主觀指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實證研究當 中,檢視主觀福祉或生活品質組成的結果,被用以揭露其所包含之不同面向,

以及人們對生活的感受與評價之可信度(Andrew and Withey 1976; Campbell et al. 1976; Chamberlain, 1985; Lewis and Lyon, 1986; Oppong et al. 1988)。

具體而言,生活品質的組成元素主要包括了整體生活品質(Andrews and Withey, 1976; Campbell et al., 1976; Hughey and Bardo, 1987; Liao, 2009;

Michalos et al., 2000; Rampichini and D’Andrea, 1997; Shinn, 1986) 與快樂感 或沮喪感 (Campbell et al., 1976; Hagerty, 2000; Kousha and Mohseni, 2000;

Michalos et al., 2000; Schyns, 1998; Shinn, 1986; Thoits and Hewitt, 2001;

Veenhoven, 1995)。其他的研究則將重點放在對特定的生活面向之滿意度來討 論,這些面向包含了人際關係(Filson and McCoy, 1993; Lewis and Lyon, 1986;

Michalos and Zumbo, 2000)、工作(Andrews and Withey, 1976; Kousha and

Mohseni, 2000; Michalos et al., 2000; Tsou and Liu, 2001)、婚姻(Michalos et al.,

(10)

2000; Tsou and Liu, 2001)、個人健康與醫療品質(Kousha and Mohseni, 2000;

Michalos and Zumbo, 2000; Molinari et al., 1998; Türksever and Atalik, 2001)教育 服務與設施(Diener and Suh, 1997; Shinn, 1986; Türksever and Atalik, 2001)、治安 及犯罪率(Michalos and Zumbo, 2000; Türksever and Atalik, 2001)、以及政府表現 (Mastekaasa and Moum, 1984; Michalos et al., 2000)等方面。這些指標通常成為 個別的單一測量,或是涵蓋了多個相關項目的綜合指標(Campbell et al., 1976;

Hagerty et al., 2001; Veenhoven, 1996)。

過去的研究由社會的層面來探討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其中文化、需求論與 評估論 evaluation theory)為重要觀點(見 Diener and Lucas 2000) ;其以文化價 值的差異、社會經濟條件之發展以及需求的滿足狀況作為區辨不同社會人們生 活感受的主要因素。在文化價值觀屬於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臺灣社會,人 們的快樂感有賴於共同認可的相似觀點、需求、目標、與期待(Diener and Lucas, 2000),滿足所扮演之角色的責任,同時致力於共同體(例如家族)的福祉提升 與成就達成,成為個人福祉的核心議題(Lu and Gilmour 2004)。以臺灣南部民 眾為對象的實證研究結果則指出尊嚴的需求、物質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和諧、

工作上的成就、健康、自我控制與自我實現等為快樂感的來源(Lu and Shih 1997)。

在個人層面的討論,過去的研究則注重個人社經變項、身心健康、以及社

會心理因素對於快樂感的影響(Hagerty 2000; Lu 1995; Michalos et al. 2000; Tsou

and Liu 2001; Shinn 1986)。在這些影響快樂感的因素當中,研究發現女性、已

婚者、社經地位較高、以及年長者的快樂感較高,然而個人社經變項的解釋力

通常偏低(見 Rampichini and D’Andrea 1997)。此外,對於青少年而言,社會關

係的良好(包括親人、同儕、社區等)、社會支持的獲得、相對剝奪感弱、自

我尊嚴感強則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快樂感受(Cheng and Furnham 2002; Furnham

and Cheng 2000; Mahon and Yarcheski 2002)。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調查地區與抽樣方式 一、母體、調查地區與調查方式

本研究乃以年滿十五歲以上、且家中有電話之民眾為調查母體;而調查訪 問地區涵蓋台灣本島、澎湖縣、福建省連江縣與金門縣。資料蒐集工作以電話 訪談的方式進行,並使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下轄調查研究專題 中心(以下簡稱調研中心)之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簡稱 CATI) ,進行調查訪問資料蒐集之工作。

二、抽樣方法

本研究採分層多階段 PPS-RDD 隨機暨戶中抽樣法(Random Digit Dialing using Stratified Multi-Stage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PPS), within household sampling) ,獨立抽取每一套 1,000 案之電話號碼,抽取方式如下:第 一階段抽樣時,先以台灣二十二個縣市作二十二個分層,並根據行政院內政部 提供之民國 102 年度 6 月人口統計資料計算台灣二十二個縣市人口數,以等比 例原則計算出各縣市所需抽取之電話號碼數;接著,將各縣市電話局碼個別依 使用量排序累加後,以等距抽樣原則於各縣市分別抽出中選局碼。第二階段抽 樣則是於中選局碼內抽選千位碼(電話號碼後面起算第四碼),抽樣方式也是 依上述方式先將各局碼內有使用的千位碼依照使用量排序累加後,再抽出中選 之千位碼;第三階段則於結合前述中選電話局碼與千位碼後,採末三碼隨機的 方式抽出中選樣本電話號碼。最後,第四階段抽樣則利用洪氏戶中抽樣法,以 戶中合格人數搭配合格男性人數及電話號碼末 2 碼,抽出應訪問的受訪對象。

第二節 問卷主題、資料蒐集與檢誤 一、問卷主題簡述

本次計畫的問卷主題包含與去年相同的社會聯繫領域(社會網絡支持、社

會接觸頻率、對他人信任程度)、參與政治活動、對政府機構及社會保障制度

(12)

的信任程度、以及對民主生活與言論自由的滿意度外,並新增對於整體與特定 生活領域的滿意度評量、以及情緒感受。藉由本研究所獲致之調查資料,並進 行交叉分析與主觀幸福感之影響因素探討,可做為編製國民幸福指數的主觀評 量結果。

二、資料蒐集

本研究於民國 103 年 4 月 17 日至 103 年 4 月 18 日進行預試,共完訪 95 案。待訪員訪問結束,集合訪員討論問卷及訪問狀況,以利計畫能依據預試訪 問結果與訪員意見,作為修改問卷之參考。正式訪問於民國 103 年 5 月 12 日 開始進行,為增加與受訪對象的接觸機會,除一般上班日外,亦增加週日夜間 訪問時段。同時,因問卷題目較多,另於 6 月 5 日、6 日、9 日及 10 日晚間將 撥打時間延長半小時,至民國 103 年 6 月 10 日結束,共計執行 24 天的訪問工 作。在計畫執行期間,一套樣本使用完畢後再加掛一套,共計使用 25 套樣本,

累計抽樣電話號碼數為 25,000 案。

三、資料檢誤

本研究使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1.0 for Windows 統計軟體撰寫檢誤程 式,於電訪後次一工作日完成當日從 CATI 系統所轉出之調查資料檢誤作業。

為確保資料檢誤之正確性,在電訪執行期間與電訪結束後分別進行兩次資料複 檢作業。資料檢誤內容包含 1.不合理值檢誤:針對不應出現的數字代碼進行查 核;2.邏輯檢誤:就題目和答案間的邏輯關係加以檢驗。

第三節 調查結果與加權 一、調查訪問結果

本研究預計完成 2,500 案,實際執行結果共計完成 2,605 案,在 95%的信 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為±1.92%。依照 AAPOR 對完訪率(response rate)的算 法, RR1=18.52%、RR3=31.02%、RR5=47.11%;而拒訪率(refusal rate)

REF1=17.70%、REF3=29.65%、REF5=45.03%。

(13)

二、加權與樣本代表性檢定

為使成功樣本結構具有代表性並符合母體結構,針對「性別」 、 「年齡」(六 分類) 、 「教育程度」 (三分類)與「地區」(二十一分類)四個變項的有效回答 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卡方檢定),並採用「多變數反覆加權法」(raking)進 行加權,直到樣本代表性檢定結果符合母體的分佈狀況為止。

本研究以內政部所提供之 102 年度 6 月份台閩地區人口統計資料為準,分

別計算母體性別、年齡、及地區層別的分佈。教育程度則採用 102 年主計總處

人力資源調查年報「15 歲以上民間人口之教育程度」表的教育程度比例,做為

母體的教育程度比例。

(14)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加權後之樣本特徵

在本次接受訪問的 2,605 位受訪者中,性別比例約男女各半,平均年齡為 44.38 歲,受訪者的教育程度以高中職者為最多(31.5%);其次為大學(23.4%)。

在婚姻狀況的部分,已婚的受訪者最多,比例將近六成;單身未婚者則接近三 成。

第二節 主觀生活福祉

本次問卷新增的「主觀生活福祉」領域包含十五道題目,其中三題測量個 人前一天的情緒感受,包括快樂、擔憂及沮喪。另外的十二題則用以評估受訪 者的對於生活各面向與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這些題目均是請受訪者以 0 至 10 分來給分。

在情緒感受的部分,若以 0 分表示完全沒有,10 分表示一直都有,在扣除 不知道及拒答後,受訪者覺得快樂的平均分數為 6.69 分,覺得擔憂的是 3.65 分,而覺得沮喪的平均分數則為 2.73 分。進一步檢視不同人口特徵在情緒感受 上的差異時,發現性別及年齡別對覺得快樂的分數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女性的 快樂分數顯著高於男性,15-24 歲的年輕族群則明顯比其他年齡層的受訪者快 樂。不同性別在覺得擔憂或沮喪的分數上並無顯著差異,不過 65 歲以上的受 訪者覺得擔憂或沮喪的情況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不同教育程度在各項情緒 感受的測量,以及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上,均無明顯差異。

整體來說,民眾覺得快樂的情況屬於中上,覺得擔憂或沮喪的情況則偏 低。由於這三道題目均用以測量情緒感受,將擔憂或沮喪的分數轉換為越高分 越沒有擔憂或沮喪的情形後,主成分分析法的因素分析結果指出這三題屬於同 一個正向情緒因素(可解釋之總變異量為 67.98%) ,信度係數alpha為 0.76(表 一),故後續分析以三題加總的分數來代表正向情緒。

1

1 本研究對於情緒感受的計算方式與 OECD 手冊中所列者不同;後者是先將負面的擔憂及沮喪加總相除後,獲

得一個負向情緒分數,並進行反向過錄後,再與快樂之正向情緒加總,呈現出一個從-10 到+10 的情緒平衡分

(15)

表一 情緒感受之因素分析結果

情緒感受 因素荷量 快樂 0.723 擔憂 0.868 沮喪 0.873

解釋量 67.975 Cronbach’s α 0.764

對於整體生活滿意度的部分,以 0 分代表一點也不滿意,10 分代表非常滿 意,給 5 分的受訪者比例最高,(21.16%),其次是 8 分(19.29%),平均分數則 為 6.32 分。當問到人生當中所有做過的事情值得給幾分時,以 0 分到 10 分來 給分時,平均分數為 6.75 分。當就不同人口特徵來檢視時,則發現女性及 15-24 歲的年輕人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明顯高於男性及其他年齡層的受訪者。至於 對於人生當中所有做過的事情,同樣是女性及 15-24 歲的年輕族群認為值得的 分數顯著高於男性及其他年齡層。

有關受訪者對於生活各個層面的滿意度,包含了生活水準、健康狀況、人 生成就、人際關係、安全感受、社區歸屬感、未來生活保障、做自己喜歡事情 的時間長短、居住地區的環境品質、以及工作等十個題項,平均分數都在 5.97 分到 6.85 分之間。其中女性在生活水準、人生成就、人際關係、社區歸屬感、

未來生活保障、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時間長短、居住地區的環境品質、以及工作 的滿意度較高;對健康狀況及安全感受兩層面的滿意度則無性別差異。年齡別 的部分,最年輕的 15-24 歲族群在生活水準、健康狀況、人際關係、安全感受、

做自己喜歡事情時間長短、以及居住地區的環境品質的滿意度最高;而最年長 的 65 歲以上受訪者則是對於社區歸屬感、未來生活保障、以及工作的滿意度 最高,對於人生成就的滿意度則無年齡層的差異。

由於測量生活各個層面的 10 道題目間的兩兩相關性均為顯著之中度或高

度相關,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分析,並獲得單一個共同因素,其可解釋

之總變異量為 51.66%(表二) ,信度係數 alpha 為 0.89,故後續分析以 10 題加

總的分數來代表生活各層面滿意度。另外,由於目前沒有工作者並不需回答工

作滿意度之題目,因此該題可納入分析的樣本數量僅為 1830 個。

(16)

表二 生活各層面滿意度之因素分析結果

生活各層面滿意度 因素荷量 生活水準 0.802 健康狀況 0.635 人生成就 0.753 人際關係 0.687 安全感受 0.766 社區歸屬感 0.666 未來生活保障 0.793 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時間長短 0.667 居住地區的環境品質 0.669 工作 0.727

解釋量 51.659 Cronbach’s α 0.894

第三節 參與政治活動

在參與政治活動的部分,詢問受訪者曾參與的政治活動,包含:(1) 向政 府單位、民意代表或政黨反映意見、(2) 在政黨或行動小組中工作、擔任助選 員或義工、(3) 參與其他公共事務組織或協會、(4) 佩帶或懸掛選舉、社會運動 的標誌或旗幟、(5) 簽署請願書、(6) 參加示威、遊行、靜坐或其他自力救濟等 活動、(7) 因政治、道德或環保等理由抵制特定產品、及(8) 叩應(call-in)政論 性節目等。由於個別活動的參與狀況偏低(參見附件之次數分配),因此後續 以曾經參與過前述任何一個政治活動者為 1,其他為 0 來測量,將參與政治活 動的情形與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進行檢定分析。

由卡方檢定的結果可知,不同性別、年齡別、教育程度別參與政治活動的

比例有顯著差異;在性別部分,其中至少參加一項政治活動者的比例,男性為

33.26%,女性為 27.12%,男性的政治活動參與率顯著高於女性。在年齡別的

部分,至少參加一項政治活動者比例最高為 35-44 歲的 34.03%,最低則為 65

歲以上的 23.87%。在教育程度別部分,至少參加一項政治活動者的比例最高為

大專以上的 38.02%,最低為國中小及以下的 21.9%。

(17)

第四節 對政府機構、媒體與制度之信任

為瞭解民眾對於司法制度及法院的信任程度,以高分表示信任,再與年 齡、教育程度、以及去年的調查結果進行檢定分析。由 ANOVA 變異數分析檢 定的結果,可知不同年齡別及教育程度在司法制度及法院的信任分數上有顯著 差異;在年齡別部分,其中信任平均分數最高 15-24 歲的 2.39 分,最低為 45-54 歲及 55-64 歲的 1.93 分。在教育程度的部分,分別為國中小及以下的 1.98 分,

高中(職) (含五專前三年)和大專以上的 2.11 分。當與去年的結果相比較時,由 獨立樣本 T 檢定的分析結果,可知今年民眾與去年對司法制度及法院的信任分 數有顯著差異;今年信任平均分數 2.08 分,顯著低於去年的 2.19 分。

對媒體的品質及公正性的信任部分,亦以高分表示信任來與年齡、教育程 度及去年結果進行檢定分析。由 ANOVA 變異數分析檢定的結果,可知不同年 齡別及教育程度對媒體的品質及公正性的信任分數有顯著差異;在年齡別部 分,其中信任平均分數最高為 65 歲以上的 2.11 分,最低為 25-34 歲的 1.83 分。

在教育程度別部分,其中信任平均分數最高為國中小及以下的 2.15 分,最低為 大專以上的 1.74 分。若與去年結果比較,由獨立樣本 T 檢定的分析結果,可 知今年民眾與去年對媒體的品質及公正性的信任分數有顯著差異;今年信任平 均分數 1.92 分,顯著低於去年的 2.03 分。

對政府信任的總平均分數則以受訪者對於立法院、其他中央政府、地方政

府、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信任分數來計算,並以此平均分數與年齡、教育程度及

去年結果進行檢定分析。由 ANOVA 變異數分析檢定的結果,可知不同年齡別

對政府信任的總平均分數有顯著差異;在年齡別部分,信任的總平均分數最高

為 15-24 歲的 2.54 分,最低為 25-34 歲的 2.14 分。在教育程度別部分,信任總

平均分數並無顯著差異;分別為高中(職) (含五專前三年)的 2.32 分,以及國中

小及以下和大專以上的 2.28 分。與去年的調查結果相比,由獨立樣本 T 檢定

的分析結果,可知今年民眾與去年對政府信任的總平均分數,有顯著差異;今

年信任總平均分數 2.29 分,顯著低於去年的 2.35 分。

(18)

第五節 對民主生活與言論自由之滿意度

對我國所擁有的民主生活及言論自由的滿意程度是以 1 至 4 分的滿意度量 尺來測量。將民主生活滿意度與年齡、教育程度及去年資料進行檢定分析時,

由卡方檢定的分析結果,可知不同年齡別、教育程度別對我國所擁有的民主生 活滿意程度有顯著差異;在年齡別部分,滿意程度(包含很滿意及還算滿意)

比例最高者為 15-24 歲的 92.09%;最低則為 65 歲以上的 67.52%。在教育程度 別部分,滿意程度比例最高者為大專以上的 80.94%,最低的則為國中小及以下 的 69.06%。當與去年結果相比,由卡分檢定的分析結果,可知今年民眾與去年 對我國所擁有的民主生活滿意程度沒有顯著差異,今年受訪者表示滿意程度的 比例(78.2%)與去年比例(79.98%)並無顯著差異。

在言論自由滿意度的部分,同樣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去年資料進行 檢定分析。由卡方檢定的分析結果,可知不同性別、年齡別、教育程度別對我 國言論自由的滿意程度有顯著差異;在性別部份,男性表示滿意(包含很滿意 及還算滿意)的比例為 79.42%,女性對言論自由的滿意度(71.8%)則低於男 性。在年齡別部分,對於言論自由滿意程度比例最高者為 15-24 歲的 93.81%;

最低的則是 55-64 歲的 64.02%。在教育程度別部分,為大專以上的受訪者對於 言論自由的滿意程度最高(78.88%) ,最低的為國中小及以下的 67.66%。與去 年的結果相比,卡分檢定的分析結果可知今年民眾對於言論自由的滿意度

(77.07%)顯著低於去年(80.67%)。

第六節 影響主觀生活福祉之因素探討

除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況等人口特徵外,影響主觀幸福感

的因素還包含社會網絡支持、社會接觸頻率、對他人信任程度、參與政治活動

比率、對機構、社會保障制度的信任程度、以及對民主生活與言論自由的滿意

程度等。本節利用迴歸分析的結果,來說明以上變項對於主觀生活福祉的影響

效果。在人口特徵的處理上,性別的部分以女性作為參考類別;教育程度分為

國中及以下、高中職、與大專及以上,其中以大專及以上者作為參考類別;婚

(19)

姻狀況亦分為三類,包含已婚或同居、單身、以及離婚等其他,其中以單身作 為參考類別。

測量社會網絡支持的變項包含遇到困難時有沒有親人朋友提供幫助、以及 與朋友和親人聚會的頻率,與社會接觸頻率及對他人信任程度相同,均是以高 分表示接觸頻率或是信任程度高。在參與政治活動的部分,則是以曾經參與過 任何一個所詢問的活動者為 1,其他為 0 來測量。至於對政府治理,則是以受 訪者對於立法院、其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信任程度來測 量。以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得知這四題對於政府的信任程度可以得出一個共同因 素,其可解釋之變異量為 59.92%,信度係數 alpha 為 0.773(表三) ,因此以高 分表示較高的信任程度來加總各題後,得出政府信任度之分數,納入迴歸分析 中。在評估民眾對於我國民主生活及言論自由滿意度的部分,二個變項為顯著 的正相關(r=0.466),因此將二變項的分數加總,作為民主滿意度的評分。

表三 政府治理之因素分析結果

政府治理 因素荷量 立法院 0.784 中央政府 0.862 地方政府 0.706 社會保障制度 0.736

解釋量 59.921 Cronbach’s α 0.773

主觀生活福祉的測量包含情緒感受及生活各層面滿意度,因此以情緒感受 與生活各層面滿意度分別作為依變項,來探討前述人口特徵、社會聯繫、社會 信任、政治活動參與、政府機構信任度、以及民主滿意度等變項之影響效果。

此外,由於過去研究指出年齡與主觀生活福祉呈現 U 型的非線性關係,因此將 年齡同時以單一效果及平方項的處理納入分析中,以檢視其可能之影響效果。

由於兩性在主觀生活福祉的各項測量上多出現明顯差異;因此,社會關係

及政治參與對生活福祉的影響是否也因性別而有所不同,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20)

以下將先分別就社會關係及公民參與對生活福祉的影響,檢視不同性別的分析 結果;後續再以全體樣本為對象,瞭解影響主觀生活福祉的重要因素。

一、兩性的主觀生活福祉: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

由於主觀生活福祉包含了情緒感受與生活滿意度,因此在分析上亦分別就 二者檢視男性樣本與女性樣本的結果;同時,為了便於進行模型間的比較,所 呈現之數據均為標準化係數。首先檢視人口特徵、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對於主 觀生活福祉的效果,從表四來看,影響男性情緒感受的顯著因素包含年齡及其 平方項、教育程度,以及所有的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之測量。如所預期的,年 齡對於情緒感受的單一影響效果為負向;但是其平方項的效果則為正向,顯示 年齡與情緒感受的關係為 U 型曲線。換言之,在男性受訪者當中,情緒感受較 佳的是年輕與年老的兩群人;相對而言,處於中間的中壯年人口則是情緒感受 最差者。

表四 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對生活福祉之迴歸分析:兩性差異

Beta 值 男性 女性

變項 情緒感受 生活滿意 情緒感受 生活滿意

人口特徵

年齡 -0.918*** -1.297*** -0.073 -0.849***

年齡平方 0.836*** 1.307*** 0.012 0.814***

國中及以下 -0.083* -0.164*** 0.077* 0.179***

高中職 -0.001 -0.013 0.056 -0.017

大專及以上 -- -- -- --

已婚/同居 -0.073 0.248*** -0.032 0.088 離婚、分居、喪偶、其他 -0.011 0.076* -0.048 -0.022

單身 -- -- -- --

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

遇到困難有親人朋友幫忙 0.164*** 0.191*** 0.026 0.007 與朋友聚會頻率 -0.075** 0.048 0.104*** 0.156***

與親人聚會頻率 0.107*** 0.072* 0.044 0.061 平常一天裡跟認識的人接觸 0.103*** 0.092** 0.045 0.059 一般人可以相信的程度 0.196*** 0.250*** 0.176*** 0.271***

Adjusted R-square 0.182 0.254 0.074 0.152

n 1230 945 1220 813

註:此類別為該變項之參考類別。

(21)

此外,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其情緒感受比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的受訪 者要差。在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的部分,遇到困難有親人朋友可幫忙、與親人 聚會或認識的人接觸的頻率越高、以及認為一般人可以相信的程度越高者,其 情緒感受也越佳;相對地,與朋友聚會頻率增加反而可能會影響情緒感受。此 一模型的校正後解釋力(adjusted R-square)為 0.182;表示人口特徵、社會聯 繫及社會信任這些變項解釋了男性情緒感受的約 18%的變異量。校正後模型解 釋力為一般模型解釋力(R-square)的修正版,其考量了迴歸模型中所使用的 預測變項數量與樣本量。由於樣本量偏小時,模型解釋力會有高估的情形;而 預測變項增加通常必然會提高模型解釋力,無論新增變項的效果是否有意義,

因此需考慮校正後模型解釋力。

在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效果部分,年齡及教育程度對於男性受訪者的影響與 情緒感受的部分雷同;年輕與年長的男性及教育程度高者,對於生活各層面的 滿意度越高。此外,已婚或同居的男性對於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也比單身者來 得高。至於社會關係及社會信任的影響效果,除了與朋友聚會的影響並不顯著 外,其他社會聯繫(包含遇到困難有親人朋友可幫忙、與親人聚會或認識的人 接觸的頻率、以及認為一般人可以相信)的增強,都有助於提高男性受訪者的 生活滿意度。男性樣本在生活滿意度部分的校正後模型解釋力為 0.254。

至於女性的部分,同樣由表四可看出,年齡對於他們的情緒感受並沒有顯 著影響,此與男性受訪者不同;同時,教育程度低的受訪者其情緒感受反而比 教育在大專及以上程度者來得佳。在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的影響效果上,與朋 友聚會的頻率增加,以及認為一般人可以相信的程度越高,有益於提升女性受 訪者的正向情緒感受。此一模型的校正後解釋力僅有 0.074,與男性樣本相較 而言偏低,亦為表四的所有模型中最低者。

影響生活各層面滿意度的因素則有所不同;年齡(包含單一效果及平方項)

對其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效果與男性受訪者相同,亦即年輕與年長女性的生活滿

意度較高,而中壯年女性的生活滿意度則偏低。此外,教育程度為國中及以下

者其生活滿意度則比大專及以上程度者要高。至於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的影響

(22)

效果與朋友聚會的頻率越高,以及認為一般人可以相信的程度越高,則其生活 滿意度也越高。女性樣本在生活滿意度的校正後模型解釋力為 0.152;相較於 男性樣本,人口變項、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對於主觀生活福祉的解釋力對女性 受訪者較低。

二、兩性的主觀生活福祉: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

接續檢視人口特徵、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對於主觀生活福祉的影響。從表 五的分析結果來看,此模型中對於男性樣本情緒感受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包含年 齡及其平方項、教育程度,以及婚姻狀況;其中年輕及年長的男性、以及已婚 或同居者,其情緒感受比中壯年男性或單身者要佳。然而,國中及以下學歷的 男性受訪者,其情緒感受則比大專及以上者要差。至於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的 部分,對於政府及媒體的信任程度高,以及滿意民主及言論自由的男性受訪 者,其情緒感受也越佳。以相同的變項來對生活各層面滿意度進行的迴歸分析 也得到相似結果,年齡及其平方項、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況均對男性的生活滿意 度有顯著影響;其中年輕及年長的男性、已婚或同居、以及離婚等其他狀況的 男性受訪者,其生活滿意度比中壯年及單身的男性受訪者要高。此外,越信任 政府機構及媒體,越滿意民主及言論自由,以及曾經參與政治活動的男性,其 對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也越高。男性樣本在情緒感受與生活滿意度的校正後模 型解釋力分別為 0.162 及 0.222。

在女性樣本的分析結果同樣呈現於表五,當考量了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的

因素時,在人口變項中僅有教育程度對情緒感受有顯著影響,其中教育程度為

高中職的女性,其情緒感受比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者要差;同時,曾經有參與

政治活動的經驗也對於女性的情緒感受有負面影響。然而,對於政府機構及媒

體越信任的女性,其情緒感受則越佳。至於相同變數對於生活各層面滿意度的

影響,女性樣本的結果則與男性較為相似。年齡的單一效果及其平方項、以及

教育程度對於女性的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其中年輕與年長的女性,以及國

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對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明顯高於中壯年與大專及以上教

(23)

育程度的女性。此外,對於政府機構及媒體的信任程度高,以及對民主及言論 自由的滿意度高,均有助於提升女性的生活滿意度。女性樣本在情緒感受與生

表五 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對生活福祉之迴歸分析:兩性差異

Beta 值 男性 女性

變項 情緒感受 生活滿意 情緒感受 生活滿意

人口特徵

年齡 -0.670*** -1.172*** -0.077 - 0.562*

年齡平方 0.559*** 1.168*** -0.009 0.517*

國中及以下 -0.143*** -0.260*** -0.002 0.098*

高中職 -0.030 -0.045 -0.103** - 0.051

大專及以上 -- -- -- --

已婚/同居 0.101* 0.264*** -0.020 0.056 離婚、分居、喪偶、其他 0.018 0.109** -0.077 - 0.058

單身 -- -- -- --

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

參與政治活動 -0.010 0.058* -0.083** 0.010 對政府及媒體的信任程度 0.178*** 0.231*** 0.155*** 0.227***

對民主及言論的滿意度 0.196*** 0.149*** 0.036 0.093*

Adjusted R-square 0.162 0.222 0.060 0.094

n 1184 913 1130 769

註:此類別為該變項之參考類別。

*: p<.05; **: p<.01; ***: p<.000.

活滿意度的校正後模型解釋力分別為 0.060 及 0.094,不僅低於男性樣本的解釋 力,其表現也比表四所呈現之社會關係對主觀生活福祉的影響要差;由於相同 的預測模型在男性樣本的結果表現並不差,人口特徵、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對 於情緒感受及生活各層面滿意度的可解釋變異量均達 16%以上,顯示公民參與 及政府治理或許並非用以解釋女性主觀生活福祉的最佳變數。

三、影響整體主觀生活福祉之重要因素

在全體樣本的分析上,首先檢視對於情緒感受的影響因素,迴歸係數如表 六所示。當模型中只納入人口特徵之變項時,發現年齡的單一效果及平方項、

性別、及教育程度均對於受訪者的情緒感受有顯著影響;如同單一性別樣本所

(24)

呈現的結果,年齡對於情緒感受的單一影響效果為負向;但是其平方項的效果 則為正向,顯示年齡與情緒感受的關係為 U 型曲線。換言之,在受訪者當中,

情緒感受較佳的是年輕與年老的兩類;相對而言,處於中間的中壯年人口則是 情緒感受最差的一群。此外,男性及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其情緒感受比女

表六 情緒感受之迴歸分析:全體樣本

變項 B S.E. B S.E.

常數項 27.394 0.897 10.875 1.319 人口特徵

年齡 -0.272*** 0.045 -0.119** 0.044 年齡平方 0.246*** 0.046 0.107* 0.044 男性 -0.833*** 0.260 -0.731** 0.247 國中及以下 -0.843* 0.354 -0.071 0.344 高中職 -0.804* 0.323 -0.541 0.306

大專及以上 -- --

已婚/同居 0.517 0.419 0.406 0.399 離婚、分居、喪偶、其他 -0.622 0.599 -0.473 0.571

單身 -- --

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

遇到困難有親人朋友幫忙 2.665*** 0.531

與朋友聚會頻率 0.095 0.078

與親人聚會頻率 0.238** 0.089

平常一天裡跟認識的人接觸 0.349** 0.101

一般人可以相信的程度 1.011*** 0.123

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

參與政治活動 -0.972*** 0.272

對政府及媒體的信任程度 0.269*** 0.058

對民主及言論的滿意度 0.500*** 0.104

Adjusted R-square 0.041 0.152

n 2298

註:此類別為該變項之參考類別。

*: p<.05; **: p<.01; ***: p<.000.

性及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的受訪者要差。僅含括人口特徵的模型解釋力不高,

僅為 0.041,與過去研究的結果相符。

2

2 過去研究指出僅考量人口特徵時,對於個人生活品質的模型解釋力很低,其可解釋之變異量通常在 10%以

下(參見 Hagerty 2000; Shinn 1986),因此宜考量其他的個人與社會心理特質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效果(Diener

(25)

納入了生活品質其他領域的變項後,人口特徵對於情緒感受的影響效果大 致維持不變,僅教育程度的影響變為不顯著。在社會聯繫與社會信任的部分,

遇到困難有親友幫忙、越常與親人聚會、接觸認識的人數越多、以及認為一般 人可以相信的程度高者,其情緒感受越佳。至於在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的影響 上,有參與政治活動經驗者的情緒感受會比沒有經驗者來得差;不過,對於政 府機構的信任度高,以及對於民主與言論自由感到滿意者,其情緒感受則較 佳。此一模型的校正後解釋力為 0.152。

在生活各層面滿意度的部分,當模型中只納入人口特徵之變項時(表七),

表七 生活各層面滿意度之迴歸分析:全體樣本

變項 B S.E. B S.E.

常數項 89.95 3.30 42.97 3.92

人口特徵

年齡 -1.23*** 0.17 -0.96*** 0.15 年齡平方 1.33*** 0.18 1.05*** 0.16 男性 -3.63*** 0.75 -3.37*** 0.68 國中及以下 -3.04** 1.04 0.03 0.98

高中職 -1.73 0.89 -0.17 0.81

大專及以上 -- --

已婚/同居 5.06*** 1.08 5.28*** 0.99 離婚、分居、喪偶、其他 -0.47 1.65 1.80 1.51

單身 -- --

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

遇到困難有親人朋友幫忙 6.60*** 1.60

與朋友聚會頻率 0.95*** 0.22

與親人聚會頻率 0.43 0.24

平常一天裡跟認識的人接觸 1.02*** 0.28

一般人可以相信的程度 3.20*** 0.33

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

參與政治活動 -0.33 0.73

對政府及媒體的信任程度 1.10*** 0.16

對民主及言論的滿意度 1.19*** 0.28

Adjusted R-square 0.051 0.230

n 1671

註:此類別為該變項之參考類別。

*: p<.05; **: p<.01; ***: p<.000.

(26)

同樣發現年齡的單一效果及平方項對於受訪者的生活各層面滿意度有顯著影 響;其中年齡對於生活滿意度的單一影響效果為負向,但是其平方項的效果則 為正向,顯示年齡與生活各層面滿意度的關係亦呈現 U 型曲線。換言之,在受 訪者當中,年輕與年老的兩群人口不僅情緒感受較佳,其對於生活各層面的滿 意度也較高;相對而言,處於中間的中壯年人口則是對生活各層面滿意度最低 者。

此外,性別、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況均對於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其中男 性及教育程度在國中或以下的受訪者,其對於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比女性及教 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的受訪者要低;而已婚或同居之受訪者對於生活各層面的滿 意程度則比單身未婚者要高。同樣地,僅包含人口特徵的模型解釋力不高,僅 為 0.051,亦與過去研究相符。

接著納入生活品質其他領域的變項來檢視其對生活各層面滿意度的效

果,人口特徵對於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依舊維持不變,但是教育程度的影響變為

不顯著。在社會聯繫與社會信任的部分,遇到困難有親友幫忙、越常與朋友聚

會、接觸認識的人數越多、以及認為一般人可以相信的程度高者,其對生活各

層面的滿意度越高。至於在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的影響方面,對於政府機構的

信任度高,以及對於民主與言論自由感到滿意者,對於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也

比較高,此一模型的校正後解釋力為 0.23。

(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為瞭解民眾的主觀生活品質,本研究以電話訪問的方式蒐集調查資料,問 卷內容包含社會網絡支持、社會接觸頻率、對他人信任程度、參與政治活動比 例以及對機構、社會保障制度的信任程度等相關問項,此外,更新增主觀生活 福祉之測量,以期所獲致之調查資料可做為編製國民幸福指數的主觀評量結 果。

在本次接受訪問的 2,605 位受訪者中,性別比例約男女各半,平均年齡為 44.38 歲,教育程度以高中職者為最多(31.5%);其次為大學(23.4%)。在婚姻狀 況的部分,已婚的受訪者最多,比例將近六成;單身未婚者則接近三成。整體 來說,民眾覺得快樂的情況屬於中上,覺得擔憂或沮喪的情況則偏低。對於整 體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分數是 6.32 分,對於人生當中所有過的事情所給的平均分 數為 6.75 分。有關受訪者對於生活各個層面的滿意度,包含了生活水準、健康 狀況、人生成就、人際關係、安全感受、社區歸屬感、未來生活保障、作自己 喜歡事情的時間長短、居住地區的環境品質、以及工作等十個題項,平均分數 都在 5.97 分到 6.85 分之間。

在政治活動的參與經驗部分,男性、年齡在 35-44 歲之間、教育程度為大 專及以上者,政治活動參與率顯著較高。對於司法制度及法院的信任程度,平 均分數最高的是 15-24 歲受訪者的 2.39 分,教育程度在國中及以下者的信任分 數最低;對媒體公正性及品質信任平均分數最高為 65 歲以上的 2.11 分,以及 國中小及以下的 2.15 分;對政府信任的總平均分數最高為 15-24 歲的 2.54 分,

最低為 25-34 歲的 2.14 分。此外,今年民眾對司法制度及法院、媒體的品質及 公正性、以及政府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信任分數,均顯著低於去年的調查結果。

對我國所擁有的民主生活,滿意程度(包含很滿意及還算滿意)比例最高

者為 15-24 歲的 92.09%,以及大專以上的 80.94%;在言論自由的部分,比例

最高者為 15-24 歲的 93.81%,以及大專以上的受訪者(78.88%),同時男性的

滿意程度亦高於女性。與去年相比,今年民眾對於言論自由的滿意度(77.07%)

(28)

顯著低於去年(80.67%),而對民主生活的滿意度則無顯著差異。

在主觀生活福祉的影響因素部分,年齡與情緒感受及生活滿意度的關係均 為 U 型曲線,表示在受訪者當中,情緒感受較佳及生活滿意度較高的是年輕與 年老的兩群人;處於中間的中壯年人口則是情緒感受最差與生活滿意度最低 者;不過,女性的情緒感受則不會受到年齡所影響。教育程度對於主觀生活福 祉的影響在男性及女性的效果有所不同;其中教育程度增加有助於男性主觀生 活福祉的提升,但是對於女性而言,則是教育程度較低者對於生活福祉的感受 較佳。此外,已婚或同居有助於提高受訪者對於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此一效 果對男性尤其明顯。

至於生活品質其他領域的影響部分,整體而言,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的的 程度越高,對於情緒感受與生活滿意度均有正向效果;同時,對於政府及媒體 越信任,以及對民主及言論自由越滿意,也有助於提升主觀生活福祉。相對地,

參與政治活動的經驗則會使得情緒感受變差。若分別就男女兩性的受訪者來檢 視主觀生活福祉,分析結果發現:與朋友聚會頻繁及認為一般人可相信的程度 高,有助於增強女性的主觀生活福祉。相對地,與朋友聚會頻繁會影響男性的 情緒感受;不過與親人聚會或認識的人接觸較頻繁,以及相信一般人,則對男 性的主觀生活福祉有正向效果。

第二節 結論與討論

為瞭解一般民眾的主觀生活品質,今年度的問卷除了去年即有的社會關 係、政治參與等各項領域之題目外,並新增主觀生活福祉,共計十五道題目。

其中測量生活各層面滿意度的題目,包含了生活水準、健康狀況、人生成就、

人際關係、安全感受、社區歸屬感、未來生活保障、作自己喜歡事情的時間長

短、居住地區的環境品質、以及工作等十個題項,利用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得

出一個共同因素,故將各題分數加總後,據以作為主觀生活福祉中,測量生活

各層面滿意度之單一指標。雖然單一指標的結果與去年建置國民幸福指數時所

獲得的三個因素(包含經濟狀況、政府治理、與社會關係)不盡相同,然而細

究之後可發現二者的問卷題目有所差異,因此獲致不同的分析結果實可預期。

(29)

由過去研究可知生活品質的概念、定義及測量多因理論觀點及研究目的而有所 不同,本研究採用 OECD 所出版之「主觀生活福祉評量手冊 (OECD Guidelines on 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當中的核心題組來編制問卷題目,調查結 果除了可反映出民眾的生活福祉外,亦可作為跨國比較之用,實有其貢獻與重 要性。

在分析結果的部分,一如預期的,年齡對於主觀生活福祉的影響成 U 型曲 線;中壯年人口無論是情緒感受或是對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都比曲線兩端的 年輕人或年長者要來得差。隨著人口老化與初婚年齡的提高,這一群年齡約在 45-56 歲之間的人有越來越高的比例需要照顧年邁家屬,同時也可能有剛就業 或就學中子女需撫養,屬於中年的「三明治世代」。探討三明治世代對於家人 照顧壓力的研究亦指出,除了經濟負擔外,角色衝突與身心負荷都是壓力來源

(林旗德、林璟玲 2010) 。中年三明治世代為了工作與家庭而汲汲努力,其生 活壓力是可以想見的,因而其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情緒感受與其他年齡層相比 偏低。

對於所有的受訪民眾來說,除了個人的年齡、性別、或教育程度等人口特 徵外,影響其主觀生活福祉的重要因素還包含社會聯繫、社會信任、公民參與、

及政府治理等各領域;其中除了參與政治活動的經驗對於主觀生活福祉有負面 的影響外,其他的因素都對於生活福祉有正向效果。然而,若分別就男女兩性 的分析結果來看,可發現影響二者之主觀生活福祉的因素有所不同。以社會聯 繫而言,女性與朋友聚會頻繁有助於改善情緒感受並提高生活各層面的滿意 度;但是男性則是要與親人聚會頻繁才有同樣的效果,顯示社會聯繫對於主觀 生活福祉的增強效果需視對象而定。然而,此為單一調查資料的結果,對於社 會聯繫在兩性主觀生活福祉上的影響,仍須更多的證據來支持。

此外,以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作為女性主觀生活福祉的解釋變項時,雖然

部分變項有顯著效果,但是其整體表現並不佳,顯示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或許

並非用以解釋女性主觀生活福祉的最佳變數,亦有待更多的實證研究加以探

討。另方面,社會聯繫及社會信任對於女性主觀生活福祉的解釋力雖然較高,

(30)

但是也僅對生活各層面的滿意度有較顯著的效果;若只考慮人口變項的影響,

則與整體樣本的人口變項解釋力相當(結果未呈現)。考量兩性在分析結果上 的差異,未來應再深入探索影響不同性別之主觀生活福祉的其他因素。

整體而言,迴歸模型中的預測變項若只考量人口特徵,其可解釋情緒感受 及生活各層面滿意度之變異量僅為 0.05 左右,與過去的研究相符(參見 Hagerty 2000; Shinn 1986) 。當模型中納入社會聯繫及公民參與等變項後,除部分樣本 的校正後模型解釋力偏低外,其餘約在 0.15 至 0.25 之間。相較於客觀生活品 質的測量,常見之預測變項對於主觀生活福祉的可檢視變異量較低,通常落在 0.1 至 0.3 之間(例如 Liao et al. 2005;Keng and Wu 2014) ;據此,本研究發現 亦與過去研究結果相當。然而,如前面所討論者,仍可考量其他社會心理相關 因素對於主觀生活福祉的影響,以期更趨完善。

第三節 建議

在後續研究的部分,為了能持續瞭解民眾的主觀生活品質,並長期觀察生 活福祉的變化,有必要以相同的問卷題目進行重複測量,以避免因題目或選項 的差異而導致測量誤差。由於社會心理因素亦會對主觀生活福祉產生的影響,

尤其可增強對女性及中壯年人口在主觀生活福祉方面之關注,未來可考慮新增 相關題組。在性別議題的部分,OECD在 2013 年的相關報告中亦指出,主觀生 活福祉存在著性別差異(OECD 2013b) ;雖然本研究的結果並未指出女性的主 觀生活福祉較差,但是以女性樣本單獨進行的分析並未得到良好的模型解釋 力,顯見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需予以考量。此外,兩性雖然都擁有社會支持,

但是其社會網絡的對象與內涵並不相同,此與本研究的發現一致;舉例而言,

OECD的報告指出女性的社會網絡種類較為豐富多元,彼此間傾向於情感性的

交流,也比男性更容易提供或接受人際網絡中的社會支持;相對地,男性的社

會網絡集中在特定的好友與配偶,同時比較屬於工具性的任務導向。在OECD

的報告中同時指出建立性別統計指標的必要性,此一重要工作在國內已由政府

各相關機構持續辦理多年,行政院主計總處並設有專屬網頁,提供我國各相關

(31)

單位性別統計的網頁連結。

3

不過,這些統計指標多屬於政府統計或客觀數據,

較少涉及個人層面的認知狀態與心理感受,因此仍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主觀感 受及認知態度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

對於另一群主觀生活福祉偏低的中年三明治世代,由於社會中人口老化快 速,對這群人所提供的建議多聚焦於理財與健康照護的相關規劃,但是對於心 理健康的提升卻少有著墨,實需深入探討造成其生活壓力之原因外,更應找出 可減輕壓力,提升其情緒感受與生活滿意度之可能因素,同時善加運用有利於 其主觀生活福祉的社會互動關係,以減輕其心理與生活壓力,提高福祉。

不過以本研究而言,若將所有議題均納入問卷題目中,會導致問卷題目過 長,不僅可能使受訪者因為訪問時間過長而出現拒答的情形,影響訪問資料的 品質,同時亦會影響最後完訪的數量。因而在執行面上,建議可考慮對於部分 題組以輪替的方式進行,例如每隔一年再納入問卷題目中進行訪問;或是以特 定議題區分不同問卷的方式進行等等。以包含了核心題組與特定題組之問卷對 代表性樣本進行定期的資料蒐集,仍可達到長期觀察民眾主觀生活品質,以及 與國際比較之目的。

3 行政院主計總處性別統計專區之相關連結: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3333&ctNode=6013&mp=1

(32)

參考文獻

林旗德、林璟玲 (2010), 「三明治世代家人照顧壓力之探討」 ,幼兒保育論壇,

No.5,頁 193~211。

曾文志 (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 心理學報,Vol.38,No.4,頁 417~441。

楊國樞 (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與蛻變」,中華心理學刊,Vol.23,

No.1,頁 39~55。

鄭詩華 (1981),「臺灣人民生活品質之分析」,臺灣銀行季刊,Vol.32,No.3,

頁 67~90。

A NDREW , F.M. & S.B. W ITHEY . (1976) ,S OCIAL I NDICATORS OF W ELL - BEING : A MERICANS ’ P ERCEPTIONS OF L IFE Q UALITY ,P LENUM P RESS , N EW Y ORK .

C AMPBELL , A., P. E. C ONVERSE , & W. L. R ODGERS . (1976) ,T HE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D ITS IMPLICATIONS , I N A. C AMPBELL , P.E. C ONVERSE & W.L.

R ODGERS (E DS .), T HE Q UALITY OF A MERICAN L IFE (R USSELL S AGE F OUNDATION , N EW Y ORK ), P P . 471-508.

C HAMBERLAIN , K., (1985) , " V ALUE D IMENSIONS , C ULTURAL D IFFERENCES , AND T HE

P REDICTION OF P ERCEIVED Q UALITY OF L IFE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17, P P . 345-401.

C HENG , H. AND A. F URNHAM . (2002) , " P ERSONALITY , P EER R ELATIONS , AND

S ELF - CONFIDENCE AS P REDICTORS OF H APPINESS AND L ONELINESS ," J OURNAL OF

A DOLESCENCE ,N O . 25, P P .327-339.

D IENER , E. & E. S UH . (1997) , " M EASURING Q UALITY OF L IFE : E CONOMIC , S OCIAL ,

AND S UBJECTIVE I NDICATORS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N O .40, PP .189-216.

D IENER , E. AND R. E. L UCAS . (2000) ,"E XPLAINING D IFFERENCES IN S OCIETAL

L EVELS OF H APPINESS : R ELATIVE S TANDARDS , N EED F ULFILLMENT , C ULTURE ,

AND E VALUATION T HEORY ," J OURNAL OF H APPINESS S TUDIES ,N O .1, PP . 41-78.

(33)

D IENER , E., S. O ISHI AND R. L UCAS . (2003) , ‘P ERSONALITY , C ULTURE , AND

S UBJECTIVE W ELL -B EING : E MOTIONAL AND C OGNITIVE E VALUATIONS OF L IFE ’, A NNUAL R EVIEW OF P SYCHOLOGY 54, PP . 403–425.

F ILSON , G. AND M. M C C OY . (1993) ,"F ARMERS ' Q UALITY OF L IFE : S ORTING O UT T HE

D IFFERENCE BY C LASS ," T HE R URAL S OCIOLOGIST , V OL .13, N O .1, P P .15-37.

F URNHAM , A. AND H. C HENG . (2000) , "P ERCEIVED P ARENTAL B EHAVIOUR , S ELF - ESTEEM AND H APPINESS , " S OCIAL P SYCHIATRY AND P SYCHIATRIC

E PIDEMIOLOGY , N O .35, P P .463-470.

H AGERTY , M.R. (2000) , "S OCIAL C OMPARISONS OF I NCOME IN O NE ’ S C OMMUNITY : E VIDENCE F ROM N ATIONAL S URVEYS OF I NCOMES AND H APPINESS , " J OURNAL OF

P ERSONALITY AND S OCIAL P SYCHOLOGY N O .78, P P .764-771.

H AGERTY , M. R., R. A.C UMMINS , A. L. F ERRISS , K.L AND , , A. C. M ICHALOS , M.

P ETERSON , A. S HARPE , J. S IRGY & J. V OGEL . (2001) , "Q UALITY OF L IFE I NDEXES FOR N ATIONAL P OLICY : R EVIEW AND A GENDA FOR R ESEARCH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55, P P .1–96.

H SIEH , C. T. & B. C. L IU . (1983) , "T HE P URSUANCE OF B ETTER Q UALITY OF L IFE : I N T HE L ONG R UN , B ETTER Q UALITY OF S OCIAL L IFE I S T HE M OST I MPORTANT

F ACTOR I N M IGRATION , " A MERICAN J OURNAL OF E CONOMICS AND S OCIOLOGY , N O .42, P P .431–440.

H UGHEY , J. B. AND J. W. B ARDO . (1987) , "S OCIAL P SYCHOLOGICAL D IMENSIONS OF

C OMMUNITY S ATISFACTION AND Q UALITY OF L IFE : S OME O BTAINED R ELATIONS , "

P SYCHOLOGICAL R EPORTS , N O .61, P P .239-246.

K ENG , S. H. & S. Y. W U . (2014) , "L IVING H APPILY E VER A FTER ? T HE E FFECT OF

T AIWAN ’ S N ATIONAL H EALTH I NSURANCE ON THE H APPINESS OF THE E LDERLY , "

J OURNAL OF H APPINESS S TUDIES , N O .15, PP . 783-808.

K OUSHA , M. & N. M OHSENI . (2000) , "A RE I RANIANS H APPY ? A C OMPARATIVE

S TUDY B ETWEEN I RAN AND T HE U NITED S TATES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52, PP . 259-289.

L EWIS , S. & L. L YO , (1986) , "T HE Q UALITY OF C OMMUNITY AND T HE Q UALITY OF

(34)

L IFE , " S OCIOLOGICAL S PECTRUM , N O .6, P P . 397-410.

L IAO , P. S., Y. C. F U , & C. C.Y I . (2005) , "P ERCEIVED Q UALITY OF L IFE IN T AIWAN AND H ONG K ONG : A N I NTRA - CULTURE C OMPARISON , " J OURNAL OF H APPINESS

S TUDIES , N O .6, PP . 43-67.

L IAO , P. S. (2009) ,"P ARALLELS B ETWEEN O BJECTIVE I NDICATORS AND S UBJECTIVE

P ERCEPTIONS OF Q UALITY OF L IFE : A S TUDY OF M ETROPOLITAN AND C OUNTY

A REAS IN T AIWAN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V OL . 91,N O .1,P P .99-114.

L U , L. (1995) , "T HE R ELATIONSHIP B ETWEEN S UBJECTIVE W ELL - BEING AND

P SYCHOLOGICAL V ARIABLES IN T AIWAN , " J OURNAL OF S OCIAL P SYCHOLOGY , N O .135, P P .351-357.

L U , L. AND R. G ILMOUR . (2004) , "C ULTURE A ND C ONCEPTIONS OF H APPINESS : I NDIVIDUAL O RIENTED AND S OCIAL O RIENTED SWB, " J OURNAL OF H APPINESS

S TUDIES , N O .5, P P .269-291.

L U , L. AND J. B. S HIH . (1997) , "S OURCES OF H APPINESS : A QUALITATIVE A PPROACH , "

J OURNAL OF S OCIAL P SYCHOLOGY , N O .137, P P . 181-187.

M AGEN , Z. (1996) , "C OMMITMENT B EYOND S ELF AND A DOLESCENCE : T HE I SSUE OF

H APPINESS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37, P P .235-267.

M AHON , N. E. AND A. Y ARCHESKI . (2002) , "A LTERNATIVE T HEORIES OF H APPINESS IN

E ARLY A DOLESCENTS , " C LINICAL N URSING R ESEARCH , N O .11, P P .306-323.

M ASTEKAASA , A. & T. M OUM . (1984) , "T HE P ERCEIVED Q UALITY OF L IFE IN

N ORWAY : R EGIONAL V ARIATIONS AND C ONTEXTUAL E FFECTS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14, P P . 385-419.

M ICHALOS , A.C. & B. D. Z UMBO . (2000) , " C RIMINAL V ICTIMIZATION AND T HE

Q UALITY OF L IFE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50, P P . 245-295.

M ICHALOS , A.C., B.D. Z UMBO & A. H UBLEY . (2000) , "H EALTH AND T HE Q UALITY OF

L IFE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51, P P . 245-286.

M OLINARI , C., M. A HERN , AND M. H ENDRYX . (1998) , "T HE R ELATIONSHIP OF

C OMMUNITY Q UALITY OF L IFE TO THE H EALTH OF W OMEN AND M EN . " S OCIAL

S CIENCE AND M EDICINE , V OL .47, N O .8, P P . 1113-1120.

(35)

OECD (2013 A ), OECD G UIDELINES ON M EASURING S UBJECTIVE W ELL - BEING , OECD P UBLISHING . HTTP :// DX . DOI . ORG /10.1787/9789264191655- EN

OECD (2013 B ), G ENDER DIFFERENCES IN WELL - BEING : C AN WOMEN AND MEN HAVE IT ALL ?, I N H OW ’ S L IFE 2013: M EASURING W ELL - BEING , OECD P UBLISHING .

HTTP :// DX . DOI . ORG /10.1787/ HOW _ LIFE -2013-8- EN

O PPONG , J. R., R. G. I RONSIDE , & L. W. K ENNED . (1988) , "P ERCEIVED Q UALITY OF

L IFE IN A C ENTRE - PERIPHERY F RAMEWORK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20, P P .605–620.

R AMPICHINI , C. AND S.S. D’A NDREA . (1997) , "A HIERARCHICAL O RDINAL P ROBIT

M ODEL FOR T HE A NALYSIS OF L IFE S ATISFACTION IN I TALY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44, P P . 41-69.

S HINN , D.C.. (1986) , "E DUCATION AND T HE Q UALITY OF L IFE IN K OREA AND T HE

U NITED S TATES : A CROSS - CULTURAL P ERSPECTIVE , " P UBLIC O PINION Q UARTERLY , N O .50, P P . 360-370.

S CHYNS , P., (1998) , "C ROSS - NATIONAL D IFFERENCES IN H APPINESS : E CONOMIC AND

C ULTURAL F ACTORS E XPLORED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43, P P . 3-26.

S HINN , D.C., (1986) , "E DUCATION AND T HE Q UALITY OF L IFE IN K OREA AND T HE

U NITED S TATES : A CROSS - CULTURAL P ERSPECTIVE , " P UBLIC O PINION Q UARTERLY , N O .50, P P . 360-370.

T HOITS , P.A. AND L.N. H EWITT . (2001) , "V OLUNTEER W ORK AND W ELL - BEING , "

J OURNAL OF H EALTH AND B EHAVIOR , N O .42, P P . 115-131.

T SOU , M.W. & J.T. L IU . (2001) , "H APPINESS AND D OMAIN S ATISFACTION IN T AIWAN ,

" J OURNAL OF H APPINESS S TUDIES , N O .2, P P . 269-288.

T ÜRKSEVER , A.N.E. & G. A TALIK . (2001) , "P O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S FOR T HE

M EASUREMENT OF T HE Q UALITY OF L IFE IN U RBAN A REAS , " S OCIAL I NDICATORS

R ESEARCH , N O .53, P P . 163-187.

V EENHOVEN , R., (1995) , "T HE C ROSS -N ATIONAL P ATTERN OF H APPINESS : T EST OF

P REDICTIONS I MPLIED IN THREE T HEORIES OF H APPINESS , "S OCIAL I NDICATOR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The one we saw earlier (p. 305) models the stock price minus the present value of the anticipated dividends as following geometric Brownian motion.. One can also model the stock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perceived value and loyalty between each dimension and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