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附件二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第十八次委員會議核定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

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4 年 11 月 8 日

(2)

一、前言 ... 15

二、台灣之環境特性 ... 16

(一)海島型生態系統 ... 16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 ... 16

三、永續發展願景:永續海島台灣 ... 17

(一)永續環境 ... 17

(二)永續社會 ... 17

(三)永續經濟 ... 17

四、台灣永續發展原則與方向 ... 18

(一)基本原則 ... 7

(二)方向 ... 19

五、台灣永續發展策略綱領 ... 20

(一)永續環境 ... 20

(二)永續經濟 ... 31

(三)永續社會 ... 39

(3)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

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審訂小組

召集人蕭新煌教授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願景組委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施信民教授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願景組委員 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王 鑫教授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教育組委員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暨研究所

詹長權教授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健康風險組委員 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王塗發教授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資源與產業組委員 蔣本基教授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紀駿傑教授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4)
(5)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

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一、前言

1987 年 聯 合 國 第 42 屆 大 會 中 , 「 世 界 環 境 與 發 展 委 員 會

(WCED)」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

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並將「永續發展」一詞定義為:「能夠滿足 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程」。1992 年 6 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於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其間通過了「里 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並簽署了「氣 候變化綱要公約」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全面展現人類對於「永續發 展」之新思維及努力方向。其中,「二十一世紀議程」呼籲各國制訂並 實施永續發展策略,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以共謀全球人類之福祉。

近年來,由於知識經濟時代已揭開序幕,世界貿易組織推動的貿易 自由化,已加速全球化的腳步,資金、人才、技術及商品在國際間快速 移動,以及產品生命週期快速短縮等現象,衝擊了全球包括台灣的經濟 與社會結構,亦影響了永續發展的落實方式與成效。

台灣因地狹人稠,自然資源不豐,天然災害頻繁,國際政治地位特 殊,對追求永續發展而言,比其他國家更具迫切性。台灣在近幾年已陸 續制訂國家「二十一世紀議程」、「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書」,並研擬 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以及訂定「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並推動「綠色矽 島」計畫。為積極落實永續台灣的理念,行政院核定國家永續發展委員 會設置要點,並由院長擔任召集人,帶領執政團隊推動相關工作。隨即 於 2002 年 9 月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議後,即發佈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並將 2003 年訂為永續發展行動元年,期能帶動國人永續發展的理念與行 動,使台灣永保生機。

準此理念,依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願景,並參考世界各國及聯合 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相關實踐的文件,諮詢相關團體及個人,作為我國因 應新世紀國際潮流的基本策略和行動指導方針。

(6)

(一)海島型生態系統

台灣位於亞洲大陸棚東緣,地質地形條件複雜,河川短促,颱風、

水災及地震等天然災害發生率頻繁,在本質上台灣乃為一脆弱且具隔離 性之海島生態系統。加上地狹人稠,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有限,近數十 年來之快速開發,已使得原本多樣之物種其棲息環境受到傷害,無論森 林、海岸、海洋、河川、溼地等生態系皆普遍面臨威脅。而台灣的人口 密度、機動車輛、工廠密度及初級能源消耗量等皆位居世界首列,造成 環境重大負荷,加上過往環保公私設施皆有所不足,廢氣、廢水及廢棄 物等均亟待妥善防制(治)與處理。

台灣的自然環境,屬於脆弱且具高度隔離性的海島生態系。海島上 的生態環境通常比較脆弱,因為島嶼的面積小,物種的族群數量也有限,

一個天災就可能導致全部個體的死亡,致使物種絕滅;同時島嶼的面積 愈小,物種絕滅的機率也愈高,距離大陸遠的海島上之生物種類通常也 會較少,島上的物種絕滅以後再有其他個體由大陸遷入、定居的機率也 會比較小。所以世界上瀕臨絕滅的物種,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海島上。

海島的另一類重要資源來自海洋。海島四周再生性資源的豐富度,

除受到海島地理位置、棲地類型的影響外;台灣海域受到黑潮、南中國 海洋流、及沿岸流的影響,使台灣島四周海域中的生物相特別豐富。然 而台灣居民對海洋資源的影響極多,不但沿海岸築堤防,導致 50%以上 的天然海岸線消失,填海造陸或在海岸地區進行各種建設也破壞了潮間 帶及沿岸生物的棲地,更大量直接取用海洋資源,把大量污染物及垃圾 排放或傾倒至海中導致海洋污染,加上各種新興的海洋遊憩活動也給海 洋生物帶來進一步的棲地破壞與干擾。

海島型國家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會對於發展產生先天上的限制,因此 土地資源之妥善利用應為海島國家永續發展最重要的課題。台灣島的面 積約有三分之二是山地,適於農業生產的土地約佔全島面積的四分之一,

整體來說可供農業及社經活動的土地面積有限,其他地區則提供森林、

水源、礦產等重要資源。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

台灣與國際之經濟網互動密切,對外貿易之依存度極高,但因日益 複雜之世局變動、國際環保意識、貿易自由化等趨勢,形成對我國產業

(7)

調整及資源運用上相對沈重之壓力。

上述我國獨具之背景,確突顯出我們國家在整體發展與環境保護上 的潛在失衡現象,而這些失衡問題若能及時解決,對我國未來永續發展 能力的提昇當起關鍵性的作用。為此,我們必須自根本處通盤檢討我國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之調和課題,重視社會整體均衡發展價值,才能 為台灣的未來描繪出真正永續的藍圖。

三、永續發展願景:永續海島台灣

(一)永續環境

台灣幅員雖不大,但生物資源及種類卻相當豐富,在追求滿足基本生 活物質需求過程中,應充分體認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的倫理,使台灣能 維持生物多樣性,終能恢復「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面貌,人人皆可因 而享受到大地生生不息的哺育。

(二)永續社會

「安全無懼」、「生活無虞」、「福利無缺」、「健康無憂」、「文 化無際」應是安全和諧社會的寫照。當就業安全制度建立後只要勤勞,人 人皆有所用;當福利制度完備後,鰥、寡、孤、獨、廢、疾者,人人皆有 所養。當醫療體系健全,文化措施豐富,那麼全體國民之心理健康皆將精 進,進而全民能凝聚共識,珍惜所有,並共同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享有 無慮無懼的日常生活。

(三)永續經濟

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的經濟發展更應追求產業之開放良性競爭;

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建立綠色生產技術,形成高科技製造業產業體系,

成為東亞的智慧型科技島。另一方面,市場交易應力求公平,政府和民間 企業皆能提供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消費者權益得以受到充分保障。

此外,網際網路因無遠弗屆,金融、保險、電信、運輸、法律服務、會計 服務等事業均當全面國際化,從而提昇效率,增進國家競爭力。

永續發展的經濟觀點是在達到經濟活動之淨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同時,

維持產生這些效益的資本,包括人造資本、自然資本與人力資本等之存量,

(8)

四、台灣永續發展原則與方向

(一)基本原則

環境承載、平衡考量原則

社會及經濟之發展應不超過環境承載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 平衡考量。

成本內化、優先預防原則

以「污染者有責解決污染問題」、「受益者付費」為基礎,使用 經濟工具,透過市場機能,實現企業與社會其外部成本內部化,

合理反應生產成本的目的。並推動環境影響評估及採取有效之預 防措施,對避免對環境造成重大的破壞,或使破壞減至最低。

社會公平與世代正義原則

當代國人有責任維護、確保足夠的資源,供未來世代子孫享用,

以求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環境資源、社會及經濟分配應符合公 平及正義原則。

科技創新與制度改革並重原則

以科學精神和方法為基礎,擬定永續發展的相關對策並評估政策 風險;透過科技創新,增強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重目標的 動力。調整決策機制,並建立落實永續發展之相關制度。

國際參與與公眾參與原則

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的責任,以先進國家的經驗為借鏡;有關環 保法規之制定,應依循國際規範,對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外援,

永續發展應列入重點項目。永續發展的決策,應彙集社會各層面 之期望和意見,經過充分的溝通,在透明化的原則之下,凝聚各 方智慧,共同制定。推動永續發展政策,也要整合政府及民間部 門,使各盡其責、克竟全功。

(二)方向

1.重新界定發展願景,建構永續發展指標

(1)落實國家永續發展指標

建構國家層級永續發展指標,作為反應施政、檢討國家整體發展政

(9)

策、規劃施政願景的基礎。並推動綠色國民所得概念,將環境成本納入 考量成為國家經濟與環境共同生產力的代表指標。

(2)推動地方永續發展指標

台灣地區縣市間的環境差異甚大,應深入瞭解各地現況及特性,讓 實際長期參與地方事務的相關人員及學者,以在地的角色及需求,建構 真正屬於地方的永續指標系統,作為地方發展的評量工具。

2.建立永續發展決策機制

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各個部會的決策過程之中,使政策的擬定能夠 符合永續發展的理念。發展適當工具並結合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先期作業,

要求各部會於政策及計畫研擬過程即進行永續性評估,以做為決策參考。

3.加強永續發展執行能力

(1)調整組織架構,充實執行人力

在中央,調整政府組織架構,提昇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功 能,並整合生態保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等機構,成立環境資源部。

在地方,各地方政府應儘速成立地方永續發展委員會作為推動地方永續 發展,並作為與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聯繫之窗口。

(2)落實推動永續發展相關計畫之預算

(3)充實環境教育

確立充實整合科技的環境教育資源,加強終身教育的永續教育方針,

並結合社會資源,增進全民環境意識與認知。

(10)

五、台灣永續發展策略綱領

(一)永續環境

  環境資源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台灣地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環境資源相對地出現退化的現象。不僅自然環境品質下降,人為活動更造 成了各類污染公害。

永續環境政策與行動綱領中,自然保育政策重在事先防範,公害防治 政策重在有效防治,環境規劃政策則重在資源永續的利用。

1. 自然保育

台灣寶島,西人稱之為「福爾摩沙」,即美麗之島。但因近數十年 來快速的經濟發展,自然環境遭受嚴重衝擊。

根據台灣目前所面臨的環境議題,將自然保育方面的政策及行動綱 領劃分為六項策略:

保護大氣

人類活動造成的空氣污染影響健康,大自然、氣候、氣象的變化 也同樣的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應持續加強大氣科學研究及氣象觀測等,

務必掌握大氣環境的變遷。大氣品質與經濟活動的類型關係密切。能 源消耗也直接產生二氧化碳。地表森林植被有助於吸收二氧化碳,綠 地也有助於稀釋密集的人類活動。透過教育管道培養國民正確的環境 行為,也有助於保護環境資源。

 加強大氣科學研究,氣象觀測及再生能源開發技術。

 保護森林植被淨化空氣的功能,加強平地造林。

 勵行綠地政策,保留開放空間,設置環保林園大道,建立都會區綠 蔽率資料庫。

 加強環境教育,建立環境、生態基線資料,以瞭解溫室效應對台灣 環境及生態的影響。

 修訂能源政策,調整產業結構,以降低空氣污染。

 遵守國際環保公約,配合蒙特婁議定書及京都議定書,推動跨國共 同減量以保護大氣。

(11)

 持續拓展國際管道,擴大非政府組織參與公約締約國會議,瞭解多 邊環境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之關連。

保護水資源

台灣地區降雨量豐沛,但因時空分佈不均,再加上地形陡峻、河 流短促,因此保水功能不佳。上游森林集水區是水的故鄉,如果積極 保育集水區,減緩山崩、地滑、土壤侵蝕及防止不當土地開發,則能 保障充足的優良水源。下游地區水源利用如能有效分配,加強再利用,

則應可排除缺水之苦。

水源、水質、水量係維生所需,應以保護為優先。至於其所衍生 的社經問題,宜另擬解決之道。

 防制水污染,宣導、教育、執法並重。

 嚴格管理上游集水區,維護森林,確保水質水量。

 加強土地利用管理、森林保育經營、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以達 成集水區水源水質保護。

 推動全面地下水資源調查與監測,制訂地下水管理辦法,訂定有效 罰則以協助落實管理辦法。需要積極並切實地管理全島之地下水抽 取行為,而非僅在地層下陷區進行管理。

 普及污水下水道,阻截污染水源。

 建立節流與開源並重的水資源政策,加強用水管理、廢污水回收再 利用。

保護生物多樣性

台灣地區地形變化大,加上氣候溫濕,因此適合生物多樣性發育。

惟因過度獵捕,及以往不當的土地開發與工程建設,破壞生物棲息地,

使眾多生物趨向絕滅,或族群急遽收縮,造成生物多樣性衰減。此外,

引進外來種,更壓迫本土物種的生活空間。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國家 策略」已成為世界潮流,我國亦應急起直追。

(12)

 積極執行「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加強督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 環境」、「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經營管理;加強入侵種防治。

 整合自然及生態環境保育主管單位之事權,提升其層級,加重權責。

 評估現有保護區的實際功能,建立保護區系統,並排定保護之優先 順序

 將自然保育與永續利用,納入國家經建與國土規劃。

 復育已遭破壞或劣化之既有自然環境資源。

 加強生態工法之推廣,落實公共建設兼顧生態環境保護之目標,以 確保並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

保護海洋及海岸濕地

台灣沿海地區已成為今日經濟發展競相開發之地區,如何對海岸 地區作有計畫之規劃經營,並對珍貴稀有資源加以保護,以達永續利 用,為當前刻不容緩之工作。

 整合海洋管理體制,建立海洋及海岸監測系統。

 辨理海岸地區整體規劃,研擬海岸保護與防護計畫。

 建置海岸環境監測系統及資料庫建置計畫。

 積極研擬海岸防災整體合計畫。

 研訂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技術發展研究。

 保護海岸地區河口、沙丘、紅樹林、珊瑚礁及人文史蹟等資源。並 設置海岸、海洋保護區。

 通盤檢討「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擬訂「台灣地區海 岸整體管理計畫」,透過海岸分區之規劃,依使用分區特性加以管 理,並確立海岸發展方針與管理原則。

(13)

 實施「保護海洋環境免於陸源活動污染全球行動綱領」,從而有效 減少、防止及控制廢棄物、污染以及與健康有關的重大影響。2006 年前,針對此項全球行動計畫制定我國之行動計畫,並落實實施。

保護土地資源

土地是人類活動的舞台。各類經濟發展都仰賴土地。土地也是人 類的居住地,生活環境仰賴它。台灣地狹人稠,土地競爭十分激烈,

因此充分掌握土地資源及其變遷資訊是國土規劃的基礎。為了滿足今 後的發展需求,保留適當土地也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 辨理全國自然環境資源調查,充實及適時更新國土資訊系統。

 健全國土調查機關組織,研訂全國自然環境資源調查長程計畫。

 研擬及推動國土復育策略方案及國土復育條例,以保育為原則從嚴 管理山坡地、河川區域及海岸地區之開發;並推動國土復育計畫,

積極復育環境嚴重退化地區。

 加速研訂國土計畫。健全管理地方自然與文化遺產。

 推動鄉村計畫,維護鄉村特質。

 加強土地利用監測機制。建立利用衛星遙測及航空照片之監測制度。

 研訂國家襲(遺)產保育方案,促進古蹟遺址之再利用及維護,善 用文化資產。

防治自然災害

台灣地區自然災害頻繁,豪雨、洪水、土石流、地震、颱風、旱 災等經常侵襲台灣,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無形中,傷害了經濟 成長的成果,也使人民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避免在環境敏感地區進行 不當的開發,成長管理,防災教育,環境管理、國土復育等,都是必 需採行的策略。

 實施國土城鄉防災綱要計畫。

(14)

 加強防災教育、宣傳,深化全民防災意識,落實防災措施,建立耐 災社會。

 持續蒐集防災資料,建置防災資料庫,推動防救災科技研究,發展 減災、抗災、救災的新技術。

 加強山坡地社區維護管理,整合相關法令並改進審議時間。

 檢討地層下陷區土地利用問題,就國土保育觀點,研議合理利用方 式。

1. 公害預防及修復

為了經濟成長、興建各類公共設施、改善生活環境等,伴生了某些 環境公害。因此,傷害了自然環境資源,污染了生活環境。公害直接傷 害了國家發展的成果,也降低了成長的喜悅,因此宜建立整合式污染管 制理念,針對大氣、水資源、土壤及廢棄物等環境公害,依據環境品質、

環境污染改善及環境管理等目標,提出具體措施。

防治大氣公害

各類生產事業及生活排廢都傷害了大氣品質。能源的消耗更直接 產生二氧化碳等,加速了地球暖化、臭氧層破壞、空氣污染等。管制 氣體排放,增加綠蔽率都是可行的措施。綠營建、綠建築、生態工法 等政府推動的政策都有助於防制大氣公害。

 研訂經濟誘因改善策略,建立公平、合理且具經濟誘因之「污染者 付費制度」。

 改進政府目前所用之環境品質指標項目,依空氣品質區/行政區污染 特性,採取不同輔助性指標污染物。

 落實工廠設置及操作許可證制度,並強化許可資料之完整性及正確 性。

 建立環保單位即時連線查核系統,落實污染源自動監測、檢冊、遙 測及申報制度。

(15)

 針對各行業別研訂最佳可行控制技術,依該技術訂排放標準,並訂 定大型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減量期程。

 逐期加嚴新車的排放標準,要求於新柴油車上加裝濾煙器及觸媒轉 化器,定期更換查驗,並鼓勵使用乾淨能源。

 加強營建工地管制,訂定施工機具、油品使用及污染排放管制規範;

提昇綠蔽率,並推廣綠建築。

 加強都市綠化及空氣品質淨區設置,推廣屋頂及陽台綠化,提昇綠 蔽率。

防治水資源公害

從上游集水區到下游河川入海之後,各種人類活動都持續污染水 資源。伐木、高山果菜、修築道路、坡地社區、興建工廠、家庭廢水 排放等都成為水污染的禍首之一。點源和非點源污染共同造成水質惡 化。因此防治水資源公害必需從各個事業及生活層面介入,全民採取 行動,方能改善。另外,合理的水價也成為關鍵之一。

 減少家庭污水負荷,加速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以提高污水下水道 之普及率。

 落實離牧政策,使水源水質保護區內達到完全禁養之目標;並輔導 養豬戶妥善處理廢水降低水體污染。

 加強工業區廢水前處理管制,落實申報稽核、收費制度,以提昇污 水場營運管理績效,減少工業污染。

 加強非點源污染排入水體造成污染之調查,並研擬推動污染削減管 理策略。

 持續修正或制訂水質標準和準則,並定期檢討標準的達成率,並追 蹤評估水源水質改善情況。

 推動河川流域整體規劃及管制,以改善河川水質,規劃足量的水作

(16)

 加速建立河川流域水文及水質監測及地理資訊系統,確實掌握水質 及水量資訊,並定期檢討標準的達成率,追蹤評估水源水質改善情 況。

 訂定合理水價,建立綜合評鑑制度,提升淨水廠營運操作管理效能,

確保飲用水水質安全。

防治土壤公害

土壤是孕育生命的基礎。人類的糧食主要從土壤培育的作物而來,

因此土壤公害直接傷及國民健康,影響國民切身利益。所以,阻絕污 染土壤的源頭,掌握土壤品質,防止土壤污染等都是相當迫切的工作。

如何善用經濟、社會、科技、教育部門的功能,共同致力於保護 土壤,都是永續發展的一環。  

 強化土壤調查能力,建立完整土壤污染資料庫。

 制定合理之土壤品質污染整治標準,收集本土氣候、土壤、環境與 暴露特性資料,並納入生態風險評估觀念。

 提昇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增加廢棄物妥善處理率,以及宣導、提倡,

並管制農業用肥料及農藥使用量,降低各種潛在性土壤污染來源。

 引進國外新進技術,發展及驗證本土化調查評估及整治技術,並建 立調查評估及整治技術規範及手冊。

 建立整治成本及整治成效評估手冊,建立場址風險評估手冊,並公 開資訊,增加經驗交流機會。

 建置整治費用抵免稅之法令,協調銀行、提供整治費用貸款,以及 行政機關主動提供場址解除列管相關協助,以增進污染場址調查與 整治速度。

 充實並妥善應用土污基金,增加其他環保基金提撥之比例,積極追 償污染行為人及污染關係人之財務責任;合理訂定收取土壤及地下 水整治費,並推動土地污染保險。

防治廢棄物公害

(17)

事業廢棄物是現代社會不能避免的產物。其中,更有許多有害的 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是最令人不悅的產物。因此,如何有效減少廢棄 物是第一優先的考量。至於限制它們的擴散、不當的棄置以及妥善的 最終處理則是環保科技必須解決的課題。

 整合環保相關法規,研訂合理規範標準及監督管理辦法使廢棄物資 源得以再利用。

 推動反應全額的合理廢棄物處理費用,嚴謹的使用者付費,及環境 成本會計制度。

 加重生產者之環保責任,訂定企業回收目標、推廣符合零廢棄企業 標章、強制定時提供環境報告。

 推動強制性的源頭分類處理,普設資源回收專業園區、建立物質交 換資訊中心及通路。

 建立國家資料庫,物質交換電子工作網,出版環保設計手冊及消費 者綠色採購手冊。

 推動進出口產品使用國際環境管制標準、加強國際、中央、地方政 府和業界合作。

 提倡社會教育,建立社區廢棄物回收利用基礎建設,零廢棄物研究 中心及廢棄物最小化教育中心。

1. 環境規劃

自然保育及防治公害分別重視預防及補救。環境規劃則重在利用先 進科技積極規劃設計並建造優質生活環境。從國土規劃、都市計畫到各 項工程建設都宜善用環境規劃的科技。國土規劃、綠營建、綠建築、生 態工法、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等都是繼續推動、加強管 理的課題。環境影響評估、綠資源調查、成長管理、生態系經營、景觀 生態規劃等都是發展中的政府部門計畫。

合理的土地使用

(18)

由於土地價格飆漲,土地漲價產生的利益分配不均,因此土地競爭劇 烈。不當土地開發也危及土地健康。唯有透過明智的規劃才能因應危 機。

 強化國土資源調查機關之能力,務求掌握動態變化之資訊。並據以 建立適時的國土資訊系統。

 整體規劃土地使用,推動建立綠色生活圈,整合藍帶系統,並加強 區域合作,以實現土地資源永續利用。

 建立成長管理機制,並落實農地、坡地的管理。

 建立有效的環境監測系統,積極遏止各種違法、違規的土地利用。

 繼續輔導原住民發展經濟繁榮山村,促進原住民保留地之合理利用 配合,加強原住民保留地管理及整體規劃。

 清查退化土地、閒置土地及畸零地等,勵行土地復育及再利用。復 育採礦跡地,轉化為地質公園或其它利用。

適當利用農業生產區

國土計畫中除發展區與保育區之外,即為農業用地。

農、林、漁、牧用地廣大,且兼具保護土地資源生產的功能,因 此宜在土地容受力範圍內適量開放,不宜超限利用。農業用地除了直 接用在作物生產的部分之外,尚有農村用地、林地、遊憩用地等多種 低密度利用土地。漁港建設已有過度傾向,宜將漁港建設經費改作漁 村建設經費,並強調社區總體營造。 

 永續農業

 旨在保護優良農地,落實農地發展政策及坡地資源管理;避免本 土農業生態系遭破壞。

 保護優良農業生產地區,避免零星變更影響整體農業生產環境。

 調整坡地農業經營管理政策,維護坡地資源之永續利用。

(19)

 建立農地資源空間資料庫,規劃農業經營空間,兼顧農業發展與 農地資源有效利用。

 永續漁業

 徹底調查我國專屬經濟海域內漁業資源,並於 2015 年前使枯竭之 魚群或漁業資源恢復並維持在「最大可持續產量」的水準。

 於 2005 年前,落實實踐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制定「漁捕能量管理國 際行動計畫」。

 於 2004 年前,落實實踐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制定「防止、嚇阻及消 除非法、不報告及不受規範漁捕行為國際行動計畫」。

 消除造成非法、不報告及不受規範漁捕行為以及造成漁捕能量過 剩之漁業補貼。

 設置養殖漁業生產區,輔導純海水養殖發展,改善供排水系統,

減少水土資源污染,促進產業發展與水土環境之和諧,防止地層 下陷。

 推動漁港功能多元化,發展休閒漁業及觀光漁業,提供國人海上 活動空間。

 推動責任制漁業,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擴展對外漁業合作,

兼顧產業發展與資源永續。

 加強培訓漁業 資源養護及管理人才,並教育全民對漁業資源永續 利用之認識。

 落實執行禁漁期、禁漁區、漁業資源保育區等相關漁業管理措施。

 增加漁村文化、社區營造等方面之建設經費,強化公共設施經營 規劃管理。

(20)

 旨在維護森林資源,以生態系經營觀念經營林業:

 積極建立林業資源規劃、管理、與長期監測制度

 推行生態造林的林相改良,重建棲地並加強廣植及更新海岸防風 林,以防止海岸地區國土侵蝕。

 保育林地,復育退化土地,重建多樣化的生物棲息地。平地造林 兼顧復育生態系。

保留適量自然綠地

植物覆蓋的地表具備多項生態系功能。

開放空間、自然綠地彷彿人體肺臟,掌握氣息,因此務必保留適 量自然綠地,以維護高品質生活空間。台灣島嶼中央山脈保育軸維繫 空氣、水、野生物、森林等自然資源,但因人類活動侵入,已嚴重改 變自然綠地總量。劃設各類保護區,整合區內各類計畫,並參照國際 趨勢,完成全國保護區系統納入國土計畫的保育區,確實保護台灣的 生命泉源,是絕對優先的計畫。

 核心保護區旨在劃設完整的全國保護區系統。整合保護區系統,保 護環境敏感地區。落實國土綜合發展計畫保育地區之管制;進行保 護區域資源監測與保育技術研究,致力維護保護區之自然完整。

 全國各地普設生態走廊。結合都市綠地、都市藍帶與都市生活動脈 形成綠地系統網路、加強綠道建設、提高其可及性與安全性、考量 綠地開發與既有綠地空間之更新或再利用;落實綠地政策,整合串 連綠色及藍色廊道(如流域綠地、交通綠地)。建構永續農業之政 策目標,避免農林生產綠地面臨銳減、廢耕、變更使用。防止綠資 源系統破碎化、生態廊道斷裂,以及成為「生態孤島」。

 在保護區與其它不同土地使用區域間,宜有一定範圍的緩衝區。綠 化道路建設,作為河川緩衝、景觀美質及野生物遷移或棲息之廊道。

建立生態城鄉

人類密集居住於城鄉,因此建築及工程品質尤需顧及生活品質,

務必善用現代科技及規劃設計方法,創這優質生活空間。為遏止都市

(21)

化蔓延趨勢,維護鄉村特質,務必重視綠營建及鄉村景觀規劃,保育 生活環境品質。

 依地方特色規劃建設,積極營造城鄉新風貌,創造循環型社會及生 態都市。

 建設與自然和諧之城鄉,推動軟體的「建立綠色城市計畫」。

 都市成長管理必須配合國土綜合發展計畫之願景及都市特色。並應 依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目標與需要調整空間配置及優先次序。

 重大建設務必遵循生態工法之理念,辦理環境及景觀規劃。研訂景 觀法,全民致力建設美麗寶島。頒佈各類公共建設之中央政策指令,

引導部門及地方訂定計畫及編列預算。

 檢討交通設施及工業用地計畫,終止濫建不必要之交通網路及工業 區。

 避免公共建設無限制膨脹,主計部門應適當調整資本門與經常門預 算比例,鼓勵軟體建設;經建會審議公共建設應即使用「永續發展 指標」。各部門編列建設計畫及預算,應自訂「部門永續發展指 標」,並自評後,再行提出。

推動生態工業區

工業園區發展與我國經濟成長、科技成長密切相關。唯密集開發 的工業園區常因建築物密度過高、進出原料及成品總量龐大,因此伴 隨大量的綠覆率減低、資源耗用、以及廢棄物總量都遞增。考慮生產 作 業 的 生 命 週 期 以 及 回 收 減 量 再 利 用 ( Recycle, Reduce, Reuse, 3R)精神,應推動發展循環型生態工業區。

 推動保護工業園區生態環境,提昇及改善原有之環境品質,促進環 保技術研究創新與產業發展及行政管理一元化。

 有效管理工業區之廢棄物,有效減量再利用,逐步達成全回收、零

(22)

 建構循環型生態城鄉,擴展區域市場機能,提升綠敷地率與資源回 收率,節省水資源與能源耗用,具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

 建立環境績效指標,包括:零廢棄願景,符合國際環保公約及標準 程序、能/資源回收率、生產環保/環境友善產品比率、污染減量率、

二氧化碳減少率等總指標。

 加速推動環保科技園區並針對資源再生產品之市場性,協助企業申 請公告,積極推動綠色採購,健全回收/再資源化產品拓展行銷通路。

 提昇產業生態化,改善產業經營條件,研發綠色產品;擴展區域市 場機能,吸引國內外企業發展生態產業。

 檢討環保科技園區推動成效,並做技術擴散,使國內工業區生態化 符合「零廢棄」、「資源回收循環使用」具「生態景觀」之環境效 益。

(二)永續經濟

在「永續發展」的大前提下,我們必須調整過去側重開發,追求快速 高度經濟成長的心態,改變過去的產業發展方向,以「質」的提升取代

「量」的擴增,著重於良好品質且與環境相容的經濟發展。這樣的經濟發 展才符合永續發展的精神。這樣的經濟才是健康的經濟,才是永續的經濟。

在此前提下,我們應該發展與環境友善的綠色產業,從事無害於環境的清 潔生產,並推動保護環境的綠色消費。

1. 綠色產業

台灣地窄人稠、水源不足、耗竭性能源(煤、油、天然氣等)匱乏,

基本上就不適宜發展高耗水、高耗能的污染性產業。現在已進入資訊化 的時代、數位經濟的社會,衛星通訊發達,網際網路普及,腦力產業興 起,「速度」與「創新」已成為促進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而台灣的 教育普及,國民的教育程度普遍都很高,勞工素質亦高,技術人力之培 育並不困難,致使台灣居於發展高知識、高技術密集產業的有利地位。

這是台灣比較優勢之所在。因此,台灣應致力發展低耗能、低污染、高 知識、高技術密集的綠色產業,以建造一個「綠色矽島」。換言之,在

(23)

「永續發展」的大前提下,台灣應全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與高附加價值 之知識密集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

台灣過去著重於石化、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 資本密集產業的發展型態,導致自然生態的破壞與環境品質的惡化,

影響後世子孫的福祉,並不符合「永續發展」的精神。台灣必須改變 過去不良的發展型態,調整產業結構,以「質」的提升取代「量」的 擴增。

 調整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產業,朝向低耗水、低耗能、

低污染的綠色產業發展。

 從低技術、資本密集的傳統產業經濟,邁向以高知識、高技術、高 服務為基礎的現代知識經濟。

發展非核潔淨能源產業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宣布要建立「非核家園」的國家。在 2001 年 2 月 13 日,立法院與行政院共同簽署協議,內容強調我國整體能源未 來發展,應兼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世界潮流及國際公約精神,在 能源不虞匱乏的前提下,規劃國家總體能源發展方向,務期能使我國 於未來達成「非核家園」之終極目標。2002 年 11 月 19 日立法院三 讀通過的環境基本法,在第23 條明列:「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 非核家園目標」,使「非核家園」的理念得以法制化。為了要早日達 成「非核家園」之終極目標,台灣必須建立以節約能源及發展潔淨能 源為核心的前瞻性能源政策,並創造潔淨能源市場,以促進潔淨能源 產業之發展。潔淨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質能、地熱、海浪、潮 汐、及海洋溫差等再生能源,以及燃料電池與潔淨能源技術。

 檢討評估核能發電政策,不再興建新的核電廠。

 推動全面性的節約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率。

 提供潔淨能源技術的開發、使用之經濟誘因,以推動潔淨能源之研

(24)

 善用能源政策工具,修、制訂相關法規,如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 條例等,並檢討能源價格及稅費。

 積極排除發展潔淨能源之障礙,如協助業者取得土地、市電併聯及 相關證照等。

 積極推動再生能源,

 俾 達 成 2010 年 再 生 能 源 發 電 裝 置 容 量 占 總 發 電 裝 置 容 量 10%,2020 年占 12%(6500 MW)以上的政策目標。

推動正確的生態旅遊服務業

配合行政院永續會之「生態旅遊白皮書」,積極推動有利於生態 保育的生態旅遊活動。

 調查具發展生態旅遊潛力之地區,並建立生態旅遊目錄及資料庫。

 訂定生態旅遊規範,並提供與環境和諧之旅遊服務設施。

 推廣生態旅遊教育,培訓生態導遊人員,並建立生態導遊認證制度。

 規劃經營管理計畫,並建立持續性監測機制。

 宣傳及促銷生態旅遊市場。

發展農林漁牧休閒產業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傳統農業立即受到衝擊。今 後必須朝精緻農業與農村休閒產業發展才具有競爭力,並研發具環保 之農業生產技術,培育優良品種,推行適地適作,以作為發展 精緻農 業之基礎。

 農業:積極開發具有地方性且具觀光價值的作物,如亞熱帶水果、

花卉…等,以利發展農村休閒產業。

 林業:在維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規劃發展森林遊樂事業,以增進 國民之休閒旅遊。

(25)

 漁業:推動漁港功能多元化,提供國人海上活動空間,發展休閒漁 業及觀光漁業。

 畜牧業:推動落實畜牧管理及畜產現代化,並推動畜牧場減廢與資 源再利用,兼顧環保及生產,朝向高效率、高品質、與環境相容之 現代化產業發展。

1. 清潔生產

自1990 年代以來,綠色風潮席捲全球,環保意識風起雲湧,環保 也已成為企業贏取商譽、創造業績的利基。因此,採用優良生產技術、

進行清潔生產、厲行工業減廢與資源回收的企業,不但可以降低生產成 本,提高產品競爭力,而且由於其環保成就,亦可提升其商譽,而更增 強其市場競爭力。台灣必須順應這股全球的綠色潮流,在產品的生產方 面,要以追求零污染的清潔生產為目標。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應力求減 廢;對於資源的投入,則應力求節約。

培育高級人力資源

高級人力資源是發展知識經濟的原動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

因此,在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激烈競爭的局勢,台灣必須培育高級 設計、生產及服務人力資源,以促進知識密集產業之發展。

 吸引國際研發人才,引進全球研發資源。

 鼓勵產、學、研合作培育產業人才,蓄積創新研發能量。

 成立創新研發中心,建構特殊領域研發優勢。

節約資源投入

清潔生產在投入面是指節約資源投入與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以減 少環境污染。台灣是個既缺水又缺能源的國家,對這些十分有限的資 源,更應特別珍惜,作最有效的運用。

 對資源的使用價格,例如水價、能源價格(電價、油價)、垃圾處 理費、污水處理費、土地開發影響費等均需重新檢討,充分反映環 境外部成本,以促進節約水、土、能源等資源,並提升其使用效率。

(26)

 獎勵研發省能、省水技術。

發展綠色科技

發展綠色科技以促進清潔生產,作為永續經濟的重心。未來綠色 科技核心將包含清潔的能源、清潔的水、清潔的材料、清潔的製程和 清潔的運輸。透過綠色科技的發展,將可使台灣在全球綠色科技產品 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 規劃並推動發展台灣綠色科技的綜合性策略及行動計畫。

 推動發展台灣綠色科技示範計畫,實際展示及應用新的綠色科技。

 推動建立生態科學園區,以刺激新「綠色科技」產品與服務之開發。

強化廢棄物減量

清潔生產不僅要求資源的投入要節約,而且要求廢棄物的排放要 最少,以達到資源「零浪費、零廢棄」的目標。目前國際上十分重視 資源「零浪費」政策的推動。想要達到資源「零浪費」的目標,我們 就必須落實工業減廢政策,加強廢棄物的源頭減量、再使用、資源回 收循環再利用。

 推動反映全額環境成本的廢棄物處理費用。

 厲行污染者付費並徵收過度包裝費。

 普設資源回收專業園區,並設立「環保科技園區」。

 訂定企業資源回收最低要求及回收目標、推廣符合零廢棄企業標章、

強制定時提供環境報告。

 推動進出口產品使用相同環境管制標準。

推動延長生產者責任制

目前國際間有超過180 種的國際環保公約,特別重視環保的歐盟 更有諸多規範,例如在 2002 年提出的「廢電子電機設備指令」,即 規範電機電子製造廠的產品環保責任,涵括產品製造之禁用/限用物質、

廢棄後之回收、處理與再利用等。此項指令旨在加重生產者之環保責 任,建立產品生命週期責任制,明確規定企業對其生產或提供之產品

(27)

應有從搖籃到墳墓全面照顧之責任。這項指令將自2006 年起實施。

此對我國的資訊業將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儘早推 動產品生命週期責任制,課予企業應盡之環保責任。

 積 極 提 高 製 造 業 的 資 源 利 用 效 率 , 推 廣 產 業 環 境 管 理 系 統

(ISO14000 系列)。

 建立綠色審計環境,促使企業評估環境風險,進行環境管理,加強 企業環保觀念及應負之社會責任。

 輔導企業建立環境會計帳。

 檢討、修訂環保相關法規與規範,以符合產品生命週期責任制之精 神。同時積極推動整合性產品政策。

1. 綠色消費

二十一世紀乃是綠色環保的世紀,國際上環保意識高漲,綠色風潮 席捲全球,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要求愈來愈高。我們必須提升國民環保 意識,改變社會消費型態,促使全民支持綠色消費運動。

推展綠色標章

積極推展綠色環保標章制度,以促進省能、節水的綠色環保產品 之生產,並增加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之意願。

 提供研究發展經費,建立綠色產品之評估技術與資料庫,並提供各 界參考。

 建立綠色產品認證與驗證制度。

 建立具有公信力之綠色產品認證與驗證體系。

 定期檢討改進綠色環保標章制度之實施成效。

鼓勵綠色採購

鼓勵消費者進行綠色採購,是從需求面創造綠色產品的市場,是 促進綠色產業發展最有效的策略。政府採購法已規定,機關得優先採

(28)

材質、可回收、低污染或省能源者亦同。然而,過去政府雖已積極推 動綠色採購,然尚有很大改進的空間。

 結合環保團體、消費者團體、及媒體,宣導綠色生活,並營造綠色 生活環境。

 提高政府部門的綠色採購比重。

 協助全國消費者成立綠色產品共同購買組織,以提高經濟上採用綠 色產品有困難之消費者採購能力。

推動綠色運輸

2004 年國內消費能源最多的部門為工業部門,約占總能源消費 量的58%,其次為運輸部門,約占 15%。而隨著汽、機車的不斷成 長,運輸部門消費能源所占的比重則有上升的趨勢。因此,運輸部門 對台灣環境的衝擊亦僅次於工業部門,且有增加的趨勢。為了台灣的 永續發展,我們必須推展省能源、低污染的大眾運輸系統,減少交通 需求與壅塞,以降低運輸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 依據國土計畫檢討全國交通建設計畫,合理配置鐵公路交通網。

 提升大眾運輸服務品質及安全,並健全營運環境。

 檢討相關政策以減少私人運具之持有與使用。

 建立大眾運具及自行車之專用空間。

推動綠色租稅

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衝突的一項經濟工具,係對能源及水資 源的使用,就其含碳量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多寡課徵碳稅、污染排放費 或能源稅等環境稅費,藉以將污染環境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並在維持 總稅額不變的原則下,檢討調整貨物稅及其他項關稅則。此種綠色租 稅,將可收「雙重紅利」的效果,一方面改善環境品質,一方面激勵 企業改善能源使用效率,促進產業健康的發展。

 推動稅制改革及補貼制度改革,建立綠色環境稅費制度,使資源之 利用依其社會成本付費。

(29)

 檢討現行水價、電價、能源價格之合理性,研擬調整方案,以有效 達成節約資源使用之目的。

推動綠建築

綠建築是指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具有維護生態環境功能的 建築。積極推動綠建築,將可有效降低環境衝擊與負荷。行政院已於 2001 年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惟因該方案略嫌保守,經費編列 又不足,致使其實施效果未能充分發揮。今後應更積極地推動綠建築,

以改善台灣的生活環境。

 推動綠建築的國際接軌與交換認證。

 引進民間節能公司,辦理既有(舊有)建築之節能工作。

 提供綠建築相關資訊及訓練課程。

 提供誘因以鼓勵綠建築。

 訂定新興建之建築物之綠建築規定,於建築技術規則中增訂綠建築 專章,並訂定相關設計技術規範。

(30)

(三)永續社會

在台灣從「發展中」國家邁入「已開發」國家之際,整體社會目標也 必須從過去較為偏重高度經濟成長轉而追求社會的更加和諧、生活品質

(而不是消費物質)的更加提升、社會更加公平、資源更合理的分配、人 民身體更加健康、民眾更有機會與意願參與社會政治事物、以及社區再造 與發展;這一切,也就是「永續社會」的意涵了。因此,對於永續社會的 追求,可以落實於下列四大政策方向的關注與改善:1.公平正義;2.民 眾參與;3.社區發展;4.人口健康。

1.公平正義

「不患寡而患不均」長久以來就是一個社會首要面對的課題。在台 灣社會邁入經濟富裕的同時,社會中仍存在著許多絕對與相對弱勢的族 群與群體,因此對於這些群體的特殊照顧不但是社會走向「均富」的關 鍵性措施,更是符合倫理學者羅爾斯所主張的正義原則。同時,一個社 會要邁向永續,除了必須關注當世代人的公平正義之外,對於後代子孫 的生存與福祉的關注更是必須盡心盡力,這也才符合聯合國對於「永續 發展」的最主要呼訴求。此外,除了上述邁入對於弱勢以及後代子孫等

「群體」性的公平正義之考量之外,有關環境方面的個人性公平正義原 則也不可偏廢,這主要展現在近年來國際上對於「環境人權」觀念的提 出與主張。基於上述,在永續社為中對於公平正義的追求可以分別以下 列三大策略項目為主要重點:(1)保護弱勢群體與團體;(2)關注後 代子孫福祉;(3)保障環境人權。

(1)保護弱勢族群與團體

不論是從社會公平正義或整體社會的持久穩定而言,對於社會中 最弱勢群體給予最優先的照顧與考量,都是一個永續社會的首要之務。

「環境正義」的基本理念也指出社會中最弱勢者的生存領域往往成為 自然環境最先被破壞與污染之處,而最終這也導致了環境破壞的持續 擴散。台灣當前的社會最弱勢者除了經濟與文化的弱勢社區(包括都 市的貧困區域以及許多的偏遠地區)之外,還包括原住民族群以及兒 童、婦女與老年人口:

 保障原住民土地與資源之傳統使用及參與決策和管理權。

 確保經濟與文化弱勢之社會群體受到政府與私人企業符合於環境正 義原則之對待。

 對於兒童、女性與老年人口之生存空間與生活所需給予特殊的關注。

(31)

(2)關注後代子孫福祉

永續社會的達成需確保代間正義的落實,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於讓 當世代人在進行各種規劃、決策與行為時,能考慮到這些決策與行為 對於後代子孫福只的影響。具體而言,包含下列內容:

 確保資源與能源的永續使用。

 鼓勵與補助可再生能源及相關設施與物品的研發與使用。

 以零廢棄為願景,訂定各種廢棄物的長期性減廢目標

 計算並訂定長期性的「生態足跡」減低目標

 擴編海陸域的生態保護區並嚴格執行保護規範。

(3)保障環境人權

「環境人權」主張所有人民擁有安全、乾淨的生活空間,而聯合 國「人權宣言」的內容中,多數條文的落實也都有賴一個安全與乾淨 的自然環境。因此,過去20 年來,全球各國與民間組織均開始致力於 環境人權保障的努力,以彌補「人權宣言」之不足。這些對於個人環 境權的保護包括:

 落實污染防制與管制以確保所有人都享有乾淨、安全的空氣、陽光、

水與土地。

 建構與維護一個健康、安全以及符合生態原則的居住、工作及休閒 環境。

 促進環境資訊之公開與易得性,並落實住民、民間團體對於環境相 關決策有暢通的溝通與參與管道。

2.民眾參與

一個追求高經濟成長的社會要轉型為永續型的社會,絕非透過政府 機構的努力便可達成,更重要的是必須有社會中多數的民眾與民間團體 的參與與努力才能竟功。正因此,聯合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中才有許多

(32)

開以及便利民眾使用便勢必要的手段了。基於此,在追求永續社會過程 中,民眾參與的政策方向必須包含下列策略項目:(1)建立公民參與 機制;(2)強化非政府組織合作;(3)完整蒐集並及時公開相關資訊。

(1)建立公民參與機制

台灣地區邁入真正的民主社會雖然已有十多年,但是除了與民眾 切身利益相關的事物之外,日常提供民眾參與公眾事物的機會與管道 並不成熟。因此,培養與鼓勵民眾的公民身份認知與參與熱忱,是建 立民眾參與的首要手段,這方面可由以下具體內容來推動:

 落實地方自治,強化地方政府與民眾參與的互動。

 鼓勵民眾參與環保及社會活動,扮演推動永續發展的積極角色。

 擴大兒童及青少年知識領域,提供參與永續發展行動的機會。

 由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民眾參與相關之學校與社會教育。

 建立完善的公民投票制度。

(1)強化非政府組織合作

不論是在國際間或國家之內,非政府組織在環境保護與推動社會 永續的課題上往往都是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因此,除了持續強化非 政府組織的監督功能之外,善用非政府組織的獨立、靈活與機動性來 推動永續相關課題往往可以獲致重大的成就。具體努力內容包括:

 建立非政府組織有效參與永續發展行動的機制。

 促進政府與民間團體對於環境保護、自然保育、以及永續發展相關 議題進行教育、培訓、活動辦理等各項合作計畫。

 促進科技界、人文社會科學界和決策者間的合作,擴大發展解決環 境問題的範疇。

(1)完整蒐集並即時公開相關資訊

民眾以及非政府組織有效地參與永續社會的建立,必須建立在他 們能獲得完整與即時的相關資訊之前提。因此,政府必須致力於以下 資訊相關具體內容的達成:

(33)

 建立系統化、電腦化、一致化、標準化、透明化的環境資料庫。

 確保環境資訊的適時、清楚、易解與可得性。

 建置永續發展知識庫,強化環境資訊的國際交流和分享。

3.社區發展

台灣雖然已經是一個高度都市化的地區,但是社區生活仍佔民眾 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發展活絡、健全、符合生態法則、具有 文化特色與氣息以及舒適安全的社區,是邁向永續社會的必經之路。

聯合國21 世紀議程也清楚的呼籲各國發展永續的人類生活聚落。因此,

必須透過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建立公私部門與社區間的 伙伴關係及社區居民參與公共政策研擬與環境改造的機制,持續地推 動社區再造,凝聚社區意識與聚合社區居民的行動,讓社區可以再次 成為民眾生活以及參與公眾事物的中心,以規劃具文化、綠化、永續 之健康社區。

基於此,我們應該致力於下述策略項目的推動:(1)建立生態社 區;(2)落實文化保存及多樣性維護;(3)建構安全與照顧體系

(1)建立生態社區

透過社區、建築的綠化以及推動各種符合生態原則的減量、循環 與使用再生資能源,不但能夠提高社區的居住與生活品質,更是一個 社會集體走向永續的必要途徑。如此生態社區的具體內容包括:

 推動綠營建及綠建築,以系統概念調和空間、景觀、文化,建構生 活好家園。

 積極提高社區公共設施水準及綠地比例,建立社區回收站,營造良 好社區品質。

 全面調查城鄉景觀特質,依地方特色規劃、設計、建設,積極營造 城鄉新風貌,創造循環型社會及生態城鄉。

 推動社區減廢、資源能源以及廢棄物的減量、循環使用以及再生能

(34)

 規劃以腳踏車及步行者為主的社區環境,提高大眾運輸系統之質與 量,避免居住環境之空氣及噪音污染。

(1)落實文化保存及多樣性維護

在「全球化」的時代裡,個人乃至於社區往往因為模糊化而逐漸 失去其特殊性與重要性。在此情況之下,社區要能持續發展並發揮重 要的功能,必須讓社區保有、創發其文化傳統與特色,如此才能吸引 民眾的持續居住與參與。具體的發展內容包括:

 加強古物管理,鼓勵私人設立文物館。

 促進古蹟遺址之再利用及維護,善用文化資產。

 保存、活絡化善良民俗,賡續民族藝術傳習。

 創造發展與維護地方具有特色之人文景觀,並提供遊憩、文化、藝 術設施與場所。

(1)建構社區安全與照顧體系

除了建構生態社區與具文化特色的社區之外,一個社區的安全以 及完善的照顧體系也是社區得以持續吸引人並活絡化的最重要因素之 一。因此,必須促使社區在下列具體內容進行改善與建構:

 增進社區預防與減輕自然災害的能力

 降低犯罪率,強調利用社區的力量,如社區警政合作模式,提高警 政系統之效率以及強化居民預防犯罪意識。

 交通運輸系統的規劃與設計,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車行與人 行的安全與舒適。

 推動社區老人與幼兒的就地照顧系統。

4.人口健康

健全的人口結構和健康的人群是永續社會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二 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已步入一個人口老化、原住民人口更為少數化的 一個人口組成與結構。台灣人的健康狀態也正面臨傳統傳染性疾病危害 將去未去新產生的經濟發展引發之環境性健康危害持續累積和生活習性

(35)

改變所導致個人性健康危害增加等三重健康風險因素的衝擊。此外台灣 的人口數以及健康狀況的空間分布上,社會條件和所得分配上都呈現不 均勻和不平等的狀況,而這些危害人口健康的因素也呈現持續擴大跨代 影響和惡化代與代之間不平等的趨勢。因此為了提供永續社會一個健全 的人口結構和健康的人群,台灣社會有必要根據人口結構的缺失和健康 風險的高低來擬定(1)促進原住民族群健康與人口延續 (2)增進弱勢族群 健康(3)排除危害健康的環境風險(4)降低危害健康的個人風險等四大策略 項目,在未來十年積極推動有效的健康風險評估與管理的工作,讓台灣 社會朝向一個族群多樣、健康平等的永續社會發展。

(1)促進原住民族群健康與人口延續

台灣原住民各族人口數之總合佔全國人口不到百分之二,人口成 長率及平均餘命均較漢族為低,嚴重危害台灣族群多樣性永續社會的 發展,也違背全球永續發展理念中,對於少數族群人口健康保障的原 則。因此我們有必要推動下述三個政策來促進台灣原住民族人口的永 續健康。

 落實一個能確保原住民人口數達到佔全國總人口有意義比率的人口 政策。

 落實一個能確保現有原住民鄉鎮中原住民人口數量穩定成長的城鄉 發展政策。

 建立一個能讓原住民地區醫藥衛生資源和品質達到縣轄市地區水準 的原住民衛生政策。

(1)增進弱勢族群健康

全球化的衝擊造成了人口中的女性、幼兒、單親、老人、精神病 患和患有新興傳染病和環境職業病等類的病人,因性別、年齡或特殊 疾病成為健康的弱勢族群。國家的政治與經濟政策也造成基層與中央 之間,偏遠地區與核心都市之間,上對下和中心對邊垂健康上的不平 等關係,因此我們有必要透過下列政策的推動增進弱勢族群的健康,

以維護永續社會的發展。

(36)

 建構一個保障單親家庭、性侵害及家庭暴力受害婦女的醫療復健網 路。

 建構一個可以維護幼兒居家及寄養場所安全健康的照護制度。

 建立一個健全的精神衛生行政體系和精神醫療復健與心理衛生保健 網路。

 建立一個健全的多元化照護、居家護理、日間照護等社區化的慢性 病和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網路與照護模式。

 建立一個可以保障新興傳染病和環境職業病病人人權的醫療保健體 系。

 加強改善鄉鎮基層保健和醫療設施來縮小中央與地方上下層級之間 的衛生差異。

 提升山地、離島、金門、馬祖醫療保健服務品質來改善中心與邊陲 之間的衛生差距。

(1)排除危害健康的環境風險

不永續的經濟發展策略讓台灣環境存在、累積許多環境風險,使 得台灣的空氣、水體、土壤、食物都面臨許多來自工商活動的環境污 染,而全球環境的變遷也讓台灣籠罩在新興傳染疾病的威脅之中。為 了保障現有世代及未來子孫在社會永續發展中保持健康,我們有必要 採取下列幾項措施來排除危害健康的環境風險。

 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康風險評估與管理制度。

 持續實施全國性空氣、水體、土壤污染的健康風險評估。

 妥善管理所有已知之環境污染地區的健康風險問題。

 妥善管理抗生素、持久性污染物和基因改造物使用之健康風險問題。

 控制現有傳染性疾病到達先進國家之感染率和死亡率的水準。

 強化中央及地方應變新興傳染性疾病的防疫體系和效能。

(37)

(1)降低危害健康的個人風險

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和資訊化的結果改變了人類的消費行為和活動 型態,使得每個人的生活之中面臨許多不健康的風險因子,如飲食失 調、運動不足、抽菸、喝酒、嚼檳榔及交通事故等。我們有必要根據 實證醫學的證據來降低危害個人健康的行為因素透過優先推動以下幾 項預防保健、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措施,來降低危害健康的個人風險,

讓台灣的家庭、社區達到永續發展和健康安全的境界。

 優先控制貧窮、教育不足等影響個人健康的根本性風險因子。

 優先推動健康促進方案,作為初級預防之策略重點。

 優先強化以針對全體人口為標的的預防保健措施。

 根據以整合性疾病篩檢為載具之社區診斷證據,全面性地推動健康 社區營造。

 根據實證醫學的證據,全面性進行癌症防治、慢性病防治、口腔衛 生、視力保健、煙害防制、檳榔防制、事故傷害防制等公共衛生問 題的健康傳播,來降低由個人行為與生活型態上所造成的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課程分為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進步的科技 對台灣看世界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及來講好聽話

• A2: 黑水指的是臺灣海峽,俗稱黑 水溝。以前的人要冒險渡過臺灣海

海納百川,所有海中的一切有大部份來自陸地,海洋雖然很大,但是當百川都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3 年台灣海峽海盜橫行,中國帆船過來台灣的並不 多,同一時間,荷蘭人又因「濱田彌兵衛」事件與在台灣貿易的日本商人發生衝 突,導致在西元

人物及身份 鄭和、明朝使臣 哥倫布、航海家 航線 劉家港 — 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 西班牙—巴拿馬群島 時間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

台灣係屬新生代地區,地質年代較輕,且造山運動活躍,岩質除軟弱

juvenile growth, consumption and the effects of starvation upo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 (Gmelin) (Prosobranchia : Melongen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