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在【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學到什麼? 單維彰整理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學生在【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學到什麼? 單維彰整理於"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生在【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學到什麼?

單維彰整理於 2016 年 7 月 3 日

104 學年第二學期的第十屆同學,遇到一個特殊的事件:我向教育部提交了「第 七屆全國傑出通識教師獎」的參選申請。通過初審之後,主辦單位以及評審團決 定在 5 月 25 日(星期三)下午,到中央大學來訪談這門課的十名學生(校友),

然後再訪談我本人。在我自己的訪談時段裡,評審委員說(大意):  學生們都說很愛這門課,也都表現得很好;但是,當我們問到「你 在這門課學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卻都講不太出來。

然後委員們要我自己陳述一下,這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希望學生學到什麼?

我的答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自訴。 

        於是,隔週(5 月 31 日)上課的時候,我就分享了這個問題。我請同學們

(慢慢地)想一想,在這門課學到了什麼?我說確實沒有教你們「數學」,沒有 人在這裡學到新的公式,但是,如果因此而說在這門課裡,什麼也沒學到,對嗎?

如果不對,那就一定有個什麼?

        雖然我只是閒聊幾句,同學們在筆記裡的回應還算蠻熱烈的。我個人的總括,

就是學到了「思考」。數學教育本來就應該以「思考」為目標,數學本來也該是 刺激思考的最有效途徑,只是經過了長期學校裡的數學教育,數學的這一項價值 常常被遺忘了。我從筆記裡挑幾篇出來,記在這裡。 

經濟二施同學: 

我學到了思考。以前我可能都是學習老師給的知識,自己再慢慢咀 嚼,但很少會去想「為什麼?」、「學這個要幹嘛?」等。但這堂課 我學會用國中、高中完全不一樣的觀點去看同一件事情,看的觀點 其實都對,只是這堂課讓我看得更深、更廣!我很喜歡這堂通識課,

它讓我不斷地思考。

地科二林同學: 

這堂課…用不同的角度,看數學史、看文化、看生活,作業的題目 促進思考,我看到了以前不曾注意的問題,我做了思考,給了答案。

我認同一些老師的觀點,我反對一些老師、同學的觀點,但我思考 過理由,我能說服自己、說服別人。沒有獲得太多知識,但是有更 多的思考。這是老師給我的機會,這就是我在這堂課的學習。

化材三陳同學: 

老師的任何一句話,PPT 上某個字,只要有辦法啟發我的,就是

(2)

我能發揮的題目,而老師所給的又是許多令人思考起來很有趣的,

我發現我學到的是思考,是不同於以往的思考。

資管三黃同學: 

我認為老師的課是很「大學」的,不向以前老師稱之為「知識性」

的課,我們作為學生往往只是接收者,而老師開的這堂文化脈絡 中的數學則將數學的文化性也帶出來,第一次在數學中我看見除 了公式和數字以外的意義,而在思維中產生了一些新的刺激。我 認為這種是內化的知識,因此若要說出來,我想大概就是如此。

不是教我們答案,而是教我們產生答案的過程,我想這才是我們 受「大學教育」的意義吧。

法文一蔡同學: 

我想我大概是學到了,看待事物的觀點有很多。許多時候換個角 度想,換個方法,事情就會有不同的樣貌;有時,花個時間去探 究一下,也許你認為近乎常識的根源的脈絡,會感覺更有意義,

學到的會是你沒想到你會學到的。Surprise!

光電二李同學: 

我學到用不同的眼光來欣賞不同事物具有的美和意義。即使那個 事物不是你所熟悉,但細看之下必有可以欣賞的地方,只要自己 是用一顆寬廣的新去面對。

經濟二楊同學: 

有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學到的知識有什麼用?」… 這堂課存在的 意義就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從這堂課收穫的意外之喜就是這 本筆記。坦白說這堂課上的筆記比我其他所有課的筆記加起來還 要多,而且記錄感想的部分比抄錄 PPT 上的文字多得多,這也意 味著它更有收藏價值,至少在多年後,我還願意翻開來回顧一下 我的大學生涯。

        有些同學來不及在筆記裡(現場)寫下回應,課後陸續收到一些回應,例如 資工二陳同學寫來一封短信: 

想跟老師說聲謝謝,因為這門課是我上過最有收穫的通識課了!

每堂課中,老師總會讓我們發現原來看事情的角度可以很不一樣,

也讓我學到其他課程學不到的思考的能力。

        而寫得最徹底的人,應屬資工三王同學,他以【說不出來的東西】當作標題 寫了三頁的期末報告,來回應這個話題。我節錄幾段,放在最後一頁。 

(3)

讀文學的時候,其實常常有一些說不出來的東西。就是那種別人問了 你,你也希望你能回答,最後卻發現畢竟還是沒有辦法的時候。有些 時候,連自己都沒有辦法回答自己,甚至連該回答什麼、有什麼好回 答的都不知道。長久下來,多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並不是說這樣的情況不好,事實上,要是沒有過這樣的情形才應該要 擔心。這不是單純的惶惑、慌張、焦慮或者憂懼,儘管感覺起來像;

這不是一種有所求而不可得的乾渴,比較像是求無所求、求無可求,

最後莫可奈何地攤手一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也有人這樣 說過嗎?

我非常喜愛一段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說實 在的,我根本也不懂為什麼,只是深深喜愛到動不動就會在腦海裡浮 現,甚至默默唸誦。 … 在這兩句話裡面,有那種說不出來的東西。

什麼時候,有人第一次看到了這個月亮呢?又是什麼時候,月亮第一 次這樣照著人哪?

這樣的問題,或許我們真有辦法可以解答。但是,我們真的要解答嗎?

我相信不用,甚至,不要解答比較好。那是一種如果哪一天站到了江 水邊、看著月亮清亮的光輝時會希望自己也有這樣疑問的感覺。比起 準確知道在西元多少年前第一個人類被月亮照到,這種薄霧似的迷惘 或許,有時候,比較適合我們,所有人。

我想有學問不只是能告訴人什麼時候見到月亮,而是也要能問出月亮 哪你什麼時候就出現在那裡,這種迷人的問題;也要能坐著看雲、向 江水和映月敬酒。要能跟其他事物、其他人感同身受,讓我們在這無 垠巨大的宇宙中,不致太過孤獨。這種東西難以描述,甚至可能完全 無法說出來、沒辦法在課堂上被教導。中文裡類似的感覺叫況味,用 宗教來說可能像是禪機。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一旦能被說出來了,就 不是原原本本的東西了,還是得靠自己去感覺、去體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有關著作從來沒 有人正面講過, 但這是一個不能長期迴避的 問 題。 如果這個問題不澄清, 那麼對中國傳統 數學的認識就會比較模糊。 早在 10 年前, 筆 者已非有意識的注意到這個問題, 認為宋元

A2: 「曹沖秤大象」這個故事要解 決的問題,是要怎麼知道大象有多

及 至就學年齡, Leonhard Euler 被送 到 Basel 的學校就讀, 這期間他與外祖母同 住。 這是一個貧瘠的學校, 學不到什麼數學然 而他對數學的認識則是由於他父親的教導與 自己的獨立學習。 Paul

(4)地理老師提到這一堂課通常會用問答的方式完成學習,課本有一些圖片可以

這種思維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之間建 立聯繫, 形成一個知識鏈。 儲存在腦中, 一旦 接觸到某題中的題設條件就能聯想到與之相 關的知識。 即看到了什麼, 就應該聯想到什

• 麗勤: 問小朋友喜不喜歡錢,很 快就能引起學生共鳴。第一節課 GDP解釋太久,第二節課立即調 整。透過簡單的問答,學生對這 個中亞國家已有基礎概念。. •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最大的挑戰常常是將問題轉化成數學的 模型,其中一類可能的模型便是最佳化問題,也就是如何設

有高中老師問起, 怎樣告訴學生這個題目真正的難度在那裡, 所以引發我去想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