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學11/1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史學11/15"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文及社會科導論課程」錄音整理(九)

主題 歷史學 時間 2004/ 11/ 15

地點 建中科學館視聽教室 講師 張隆志 老師

(中研院台史所助理研究員)

整理 邱韋智 同學

講題 潤稿 黃春木 老師

吳昌政 實習老師

歷史學 11/15

教授先針對講義上的各個題綱或議題做概略性的講解及陳述。

1、前言:「為何在台灣談歷史?」

討論問題:當代台灣和世界各地的歷史論爭告訴了我們什麼?

教授課程內容:第一個所要跟各位談的是:在台灣談歷史以及歷史研究。有幾個 議題,第一個就是:有關台灣在地史這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講白一點就是說歷 史影響著整個環境,而是否在不同時空環境背景下也能談論出同樣的歷史結果?

那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談歷史或歷史學的時候是否也會有其特別之處?

2、「真相何在?誰的真相?」

討論問題:客觀中立的歷史事實是遙不可及的高貴夢想嗎?

教授課程內容:這個議題牽涉到歷史的……可以說是高貴的夢想。客觀中立的歷 史事實是否能夠呈現?有沒有可能復原一個完全客觀的過去?

3、「每個人可以談歷史嗎?」

討論問題:什麼是歷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和專業能力?

教授課程內容:是否是只要對歷史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去談歷史?還是說,除了興 趣之外還必須要具備一些基本的能力、基本的素養,然後才能比較有效的或比較 有說服力的去談歷史或與歷史史料溝通?

(2)

4、「歷史材料在哪裡?」

討論問題:歷史知識的特性和歷史資料的類型為何?

教授課程內容:歷史學和其他學術,諸如神學、哲學和文學……等最大的不同就 在於:它除了概念性的結構或想像的歷程以外,對於歷史材料的研究與建構的方 式是非常重視的。而要如何界定材料、材料要怎麼去找,這是構成歷史學研究最 核心的一個……比較屬於方法論的題目。

5、「誰來寫歷史?如何寫歷史?」

討論問題:在後冷戰和網際網路的時代,歷史書寫的觀點和媒介有何改變呢?

教授課程內容:主要是談:你在提出問題或做完一個相關的研究之後,你怎麼樣 去用一個觀點來述說你的研究成果?或是對於某一歷史事件的看法?或是說你 用一個什麼樣的形式來呈現你的觀點?另外一個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隨著網際 網路的進步、各種新的傳播媒介的呈現,是否只有文字才是唯一能夠呈現歷史實 事的一種形式?這是等一下大家可以聊一下的。

6、「歷史是可以被教的嗎?」

討論問題:歷史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為何?如何學習教科書以外的歷史?

教授課程內容: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歷史不能被教的話,那所有的歷史老 師都得失業了!我的目的是要讓大家想想:到底歷史為什麼要被教?它所談到的 是什麼東西?另外,我們可以再談一談為什麼要有歷史教科書?是否有可以替代 的東西?這也是我們可以聊一下的。

7、結語:「歷史能民主化嗎?」

討論問題:如何讓邊緣和弱勢的歷史重新發聲?多元而整體的歷史是否可能?

教授課程內容:在這個民主的時代,照理說我們不應該再由別人來幫我們發聲,

而是應該讓每個人都有這個權利與能力來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 事實是否是如此?特別是在各種歷史事件中,有許多被忽略的群體或族群,他們 有沒有辦法透過一些辦法,讓他們的聲音也能夠出來?

接著進行一樣很有意義的遊戲:每個人發一張小紙片寫上你當下所想 到的歷史年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學家。

教授課程內容:如果我現在要做一個……建國中學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學生對於

(3)

歷史人名、事件、年代、歷史學家看法的報告,是否可以從這 21 份資料中做出?

邱韋智同學回答:「不太可能。」但是,這是你們寫的東西啊!這份資料有什麼 問題嗎?有沒有誰有什麼意見?邱韋智同學接著說:「資料太亂,無法做出那樣 的報告。」那我可以把這份資料整理一下,整理出出歷史人名、歷史年代、歷史 事件、歷史學家出現的頻率,如果我把這個表做完以後,有沒有可能根據這個表 做出一個什麼樣的分析?邱韋智同學回答:「可以做出建國中學人文社會科學資 優班學生比較有印象的人名、年代、事件及歷史學家。」喔~這可能就是一個很 有意義的問題啦!這樣的資料可能沒有辦法做出貴班同學對於歷史人名、年代、

事件及歷史學家的看法,但是,可以根據這份隨機的資料做出一份建國中學人文 社會科學資優班對於人名、事件、年代、學家的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反應。

而我們也可以繼續針對這個問題來深入研究。譬如說,為什麼大家比較深刻的歷 史學家不是司馬遷,而是黃春木?其問題何在?我的意思就是說,即使從一個很 簡單而隨機的一份資料中,我們也可以做出一份研究。這份研究可以是一個歷史 的研究,或是大家對於歷史上某些東西比較深刻的印象研究。另外,歷史,雖然 是對於過去的研究,但並非所有過去的事物都會變成歷史。從過去發生的事到變 成歷史,這中間是有一個過程的。而這個過程可能牽涉到大家的記憶,或是過去 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料。(文字的資料或是聲音的傳承)而什麼樣的東西才有資 格變成史料呢?事實上這也不是完全客觀的!就如剛剛有位同學所說,一個看似 很散亂的資料,在問對了一個問題或是問到了一個切合這份資料的問題而使這個 問題變成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之後,這份資料就會變成一份有意義的資料或史料。

簡單的說,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變成史料?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你問了一個什 麼樣的問題。那,延續剛剛我們所講的東西,如何根據一個歷史問題找出一份適 當的史料,再整理這份史料做出一個有意義的歷史說法或論述,變成一個歷史學 說?這就是歷史學這個學門所要做的事情。那,歷史學在很多的歷史研究過程或 操作上,跟其它人文或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上並沒有本質上太大的差異。而我們 可以從這兩堂課討論出:歷史學是否有其屬於自己比較特殊的關心問題?或是處 理問題的方式?或是處理資料的方法?乃至於它可以提出一個特別屬於自己,而 不同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觀點。而這個觀點可以增進我們對於自我的了解以及 對於整個社會的了解,乃至於對於整個人類文明的了解。也就是說,從這個遊戲 我們可以得出歷史研究的一些很重要的要素,包括:資料、問題、怎麼樣去做分 析、怎麼樣去分析一個歷史的說法。那要怎麼去提出一個歷史的問題就是我們等 一下可以再談的。

進入主題,開始對各個標題作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教授對於標題 1 的內容探討:簡單來講,當我們在談一個歷史問題的時候,是只 要注意我們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腳色、必須扮演什麼樣的腳色?還是說,我們只 要熟悉研究歷史學的一些操作的技術、熟悉它整套的術語、熟悉這些相關的研 究?然後不管我們身處何時何地,我都可以做出一套具有普遍性、放諸四海皆準

(4)

的一個歷史研究?就好像一些物理學的定律啦~化學的定律啦~經濟學的定律啦

~大家看不見所有的定律等等……大家覺得呢?還是說歷史學的研究,其實是跟 研究者,或是研究對象所處的時空環境、社會文化的背景……等等的這些東西有 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必須直接去面對所處整個時空的脈絡,研究對象所處社會文 化的背景,才能做出一個比較深入的歷史研究。

而近代對於歷史學的看法,是把歷史學視為普遍的、具有科學性的一個學科。這 個看法其實是 19 世紀近代歷史學奠定的時候,歐洲的歷史學家所提出的。他們 認為:歷史是科學,只要按照這個步驟一步一步做,(這個步驟就是:怎麼樣去 保護資料?怎麼樣去考證資料?怎麼樣根據資料去發展?)而最後就會有一個歷 史定論呈現。也就是說,每個歷史學家不管做什麼樣的研究,只要他根據一套歷 史學的規範和方法去做研究,最後就會得出一個不爭的歷史定論。就好像每個歷 史學家都在蓋一棟房子,有砌磚的、有做窗戶的、有做最後一些粉飾工作的……

無論如何最後都一定會有一個大房子出現,而這個大房子就是歷史的定論。大家 覺得這個說法有沒有說服力?而由這個定論我們就可以達到最後歷史真理的殿 堂。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副標題…….一個歷史,並不是靜靜的躺在那邊等著我們去發 現的東西。從最近的一些歷史的論爭可以看的出來:就這個時代而言,也就是我 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歷史到底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腳色?誰的歷史可以被拿 出來討論?誰對於歷史的看法,可以被大家所接受?這其實並不是一個不證自明 的事實。譬如說在台灣,目前歷史教科書的論爭,其實在四年前,有一個日本漫 畫家畫了一系列台灣論的漫畫,那時候,這樣的問題就已經鬧過一遍了,在公聽 會的時候,有人去找那個日本漫畫家,燒日本旗以及漫畫。如果再繼續往前推的 話,大概在 1997 年的時候吧……國中的教科書,也有這樣的問題。而關於要怎 麼樣去評價、定位一個台灣的歷史?關於統治者以及被統治者要怎麼放進台灣史 的討論中?怎麼樣去評價日本殖民者對於台灣的貢獻?而等到 50 年之後就會有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樣去評價這一批民進黨統治者的功過……等等等。這 些都是一直不斷出現的一些歷史評價問題(只是主題以及內容不同)。所以,我 們可以看到:為什麼今天南京大屠殺的問題,在今日日本的外交領域上是一個非 常大的問題,其原因即在此。而日本有些歷史學家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南京大 屠殺只是一個戰爭的行為,不應該在戰爭結束幾十年之後,再單獨抽出來當作民 族主義的一個外交手段或籌碼。但,對於中國人來講,南京大屠殺很可能是他們 的一些親友們或長輩的親生經歷。那,對他們來說,雖然戰爭已經過了幾十年,

而日本卻仍然沒有對這件事做出任何道歉……這個記憶對他們來說,就會是痛苦 的。同樣的,最近巴勒斯坦阿拉法特剛過世,那麼巴勒斯坦的歷史學家該如何去 評論這位領袖?關於許多歷史的各種事實及背景其實都很密切的交織在一起,而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歷史評價上的問題。所以,整個世界,許多的歷史論爭都在繼

(5)

續進行中。即使在美國這樣的一個學術發達的國家,連一個最基本的……到底有 沒有納粹大屠殺的問題,到今天,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論爭議題。而有些人 就會想要證明說,其實沒有這個大屠殺的存在。這對大家來講好像不太可能,大 家也許也會困惑:為什麼會有一個那麼大的歷史翻案呢?但有趣的就是,這麼大 的歷史翻案,真的就是可以做著出來。所以,我舉這些種種的例子,就是在告訴 大家:每個歷史的論爭,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都有其歷史的脈絡存在。那,

在台灣所發生的歷史論爭,也必有其脈絡存在。所以,回到我們剛才的議題:我 們身處在台灣這樣的時空環境,我們今天在談歷史的時候,我們要先了解這個時 空的歷史背景,並且,要先有你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基本看法,而不是完全被動的 接受一些別人告訴你的想法。那,你是否願意選擇台灣做為你未來安身立命的地 方,或是你價值上最後的歸宿,然後用屬於台灣的觀點來進行各種歷史的考察跟 認識,這就是另外一個屬於你自己選擇的問題。但,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雖然住 在台灣,卻不是用台灣的觀點來看這些問題。他可能還活在以前的世界中,用以 前的那套史觀來看許多事情。即使是如此,這些人又是一個歷史的「假如」。(括 號中的字我應不清楚)為什麼他們會背負那樣的歷史記憶?而這也反映了歷史觀 比較複雜的面向。簡單來講,為什麼在台灣談歷史?其實這個問題反過來看,就 是說,你願不願意讓台灣這個你所身處的環境,變成你未來閱讀書寫乃至於做研 究,一個很重要的參考點或出發點。當然,不一定是終點。

教授對於標題 2 的內容探討:最近一個很有趣的議題,關於 319 槍擊案那兩顆子 彈的調查。大家都在要求真相,甚至勞師動眾用了大概 60 次的表決通過一個真 相調查委員會,希望能夠調查 319 晚上到 320 凌晨發生了什麼事情。那問題是:

到底什麼是真相呢?真相是可以仿造的嗎?而我們也看到許多專家花了許多時 間,做了許多口述訪談來證明整個槍擊案件是假造的。甚至還去做彈道分析,還 用豬皮啦~等一些材料來實驗……..等。或提出各式各樣的科學數據來說明當時是 怎麼樣的狀況。而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李昌鈺的調查,他以一個比較專業的角度 來提出各種說法。那就算提出來了,還是不一定有其說服力。而這,告訴了我們 什麼?這件事丟給我們幾個問題:有沒有可能獲得一個歷史的真實這樣的目標?

有沒有可能達到一個客觀、中立、不帶任何偏見,並且應該被大家所接受的歷史 意見?

接下來我們來做幾個調查調查:是否應該達到一個客觀、中立的歷史事實以及是 否有可能達到此目標?(結果多數人覺得應該達到,但卻不可能達到。顯示出要 達到一個客觀、中立的歷史事實是一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遠大理想和報復。) 對此張祐寧同學發表了他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可能!因為任何歷史事件都 必須經由人的詮釋再表達出來,或多或少都有個人的主觀意見在。又因為在詮釋 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不同的歧異,所以,要讓一歷史事件完全客觀是不太可能 的!但我們仍需努力去追求。](接著教授重新闡述一遍張祐寧的觀點)另外,

(6)

我們是不是可以只陳述一個歷史的現象,而不去做任何關於詮釋,或是表達歷史 觀點的處理?對此張凱翔同學發表了他的看法:[若只是單純呈現一個歷史的現 象,而不去做任何的詮釋,那麼,這個歷史現象就會變成一個……很無聊的、沒 有生命的空殼。因為,一歷史現象所蘊含的意義與內容是必須經過詮釋來表達的。]

但是,支持這個觀點的人就會跟你說:「這就是最客觀方式啊!我只要給你一個 歷史現象發生的年代,而不加個人主觀的詮釋,剩下的就全部由大家來詮釋。」

於是,游潤皓同學又發表了他的看法:「對於一歷史事件,是主客觀都需要兼具 的。客觀方面,我們必須忠實呈現史料。主觀方面,我們必須利用歷史學的想像 來加以詮釋。若只有客觀的陳述一些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而這些歷史事件的背 景、前因、後果與意義,皆沒有經過主觀的詮釋加以顯現的話,那麼,這份史料 將是毫無意義。若只有主觀的詮釋,則將無法看到你詮釋的根據,無根據的詮釋 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你們覺得這兩個應該區分,如果只客觀的呈現歷史現象 這將是很無聊的,那如果想要有趣一點或有意義一點,就必須開始想想歷史解釋 這方面的問題。有沒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於是沈志宇同學也發表了他的看法:「我 覺得,若要詮釋一歷史事件,那最好是多元的詮釋。」這很有趣,其實當初許多 人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但是也有一個問題:若對於一歷史事件有……假設 100 種不同的看法,那要如何讓每個人的意見或詮釋都能夠反映在這個歷史事件 中?簡單來講,有沒有人的意見會被忽略?那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於是沈志宇 同學接著回答:「透過討論來整合意見。」所以,總括大家的意見,各位都認為 除了客觀的呈現歷史現象之外,還必須加入多元的主觀詮釋。那對於這個議題其 他人還有什麼樣的看法嗎?張祐寧同學:「必須主客觀皆具備,才能讓歷史趨於 真實。」所以,若只有客觀的呈現歷史現象是否有問題呢?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 的歷史論爭。簡單來講,主觀和客觀,雖然看起來、說起來是很容易的。而,即 使是客觀本身,它所強調的,並不是指’’沒有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的客觀,而是 在驗證東西上的程序、整個方法操作上的嚴謹程度。所以,你不能扭曲資料、不 能沒有任何資料就亂講話。但,即使你按照這樣的程序所呈現出來對於資料的處 理,這本身是否真正客觀也很難講。譬如說……為什麼你呈現的先後順序要如 此。簡單來講,你無法整個去區分主觀與客觀,而你只能在呈現或詮釋時遵守一 定的規範,而不至於過份的主觀或過份的客觀。

教授對於標題 3 的內容探討:其實,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從民主社會這方面 來講的話,歷史的解釋權,不應該被某些……例如說官方啦~或一些權威所壟斷。

甚至我們應該幫助那些沒有辦法進入歷史論述的人發聲。這其實是從 1987 年解 嚴開始到現在,這幾十年來台灣史研究的貢獻之一:幫當初很多被壓制、被忽略 歷史的受害者發聲。而這也是今天我所要談的議題。另外,一個業餘的歷史研究 者與一個專業的歷史學者差別在何處?如果說大家只要具備對於歷史的興趣,並 且願意花時間做歷史的話,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歷史學家?還是 說,除了你有那樣的意願之外,還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通過某些的標準之

(7)

後,才能夠成為一個職業的歷史學家?而這一小時我們就可以談談有關於歷史研 究,比較專業的問題。

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在台灣各地,有非常多的文史工作者,他們基於對於這個 地方的熱愛、熱忱,於是就拿著照相機以及筆記本……我所講的就是許多歷史工 作者做了許多田野的調查,做了許多對於一個地方的自然、人文、生態……等等 各式各樣的紀錄,也提供了不同於官方的歷史、文學院等嚴肅枯燥正統歷史的新 視野。但是,這個東西與歷史學的研究之間,是否就可以直接畫上等號?大家覺 得呢?有沒有人覺得其實這樣就是一個很好的歷史?對此,陳篆軒同學發表了他 的看法:「其實這只是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對於這一個區域複合體的一些研究,

那對於整個大環境或整個國家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貢獻。我們應在地方成立一個歷 史研究所,讓他們可以在那邊接受訓練成為一個能夠比較宏觀去看事情的文史工 作者。而對於整個國家……可能有些地方會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被這個大環境 所包含的。」這是一個滿好的看法,就是說:雖然這個文史工作者熱愛鄉土,但 卻被侷限在一個比較小的框架中。沒有辦法從一個比較寬廣的空間和視野,或比 較長的時間角度,或比較深廣的社會趨勢來認知他所觀察到的現象。所以,只要 他接受比較好的訓練之後就應該可以克服這樣的障礙。大家是不是都是這樣的看 法?有沒有人有不同的意見?簡單來講,我要問的問題就是:我們談的歷史是哪 一種歷史?剛剛那種與生活土地結合的、很親切的,但卻是比較粗糙的研究,算 不算歷史?算啊~對不對?那在學院中引經據典,有各種數據,從比較大的框架 中述說一個論述、學說的,這也是算歷史。而我們現在談所謂專業的歷史學的時 候,其實背後所根據的,只是一套歷史學既有標準。而這個標準隨著時空環境的 不同不斷的在演變。也就是說關於歷史學是什麼?它的範圍、它的內容、它的定 義是不斷的在改變的。由於歷史學看法與標準的改變,也影響到界定什麼是一個 歷史學的問題。

教授對於標題 4 的內容探討:我們又回到歷史學研究程序和方法的部分。這個牽 涉到:什麼是資料?怎麼去看資料?傳統歷史學研究中,最熟悉的,就是官方的 檔案。研究地方史的人可能就用一些地方志啊~研究家族史的就用家裡的族譜啊~

研究土地開發史的人就用一些文書,研究人口位置就用一些統計的資料。各式各 樣的資料,幫助我們處理各式各樣不同的問題。那現在我們又回到了原點……到 底什麼東西可以構成歷史研究的材料?傳撥歷史材料的媒介,一定是一個檔案,

或也可以是其他一些可以建構保留歷史的資料?大家覺得呢?其實我剛剛已經 透露一些線索了……從剛剛的遊戲中。什麼東西可以構成一個資料,跟你的問 題,以及你所研究東西的深度是有關的。而資料會不斷的擴張,所以常常會不夠。

這本身歸結到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就是說,過去發生了一件事,但是從”過去”

到”歷史”的這個過程,你必須去透過文字的訊息、物質遺跡的訊息、透過口傳的 線索,乃至於透過數字量化的手段。不僅如此,你還得去重建過去或復原過去。

(8)

這就是整個歷史學研究基本方法論的操作與概擴。那熟悉這整套操作的方式的訓 練,就是歷史學專業的訓練。所以,如果你經歷過這樣的訓練,理論上、理想上,

假使你沒有被當掉的話……對於資料的敏感度、對於怎麼樣去找資料,或是怎麼 樣去發問、怎麼樣去分析、收集、呈現、建立一套歷史論述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教授對於標題 5 的內容探討:這裡要跟大家交換意見的重點,不在於資料的部 分,而是我們剛剛所談的:什麼才是一個歷史的敘述?什麼才是一個歷史的解 釋?從資料的分析到一個歷史論述的呈現,這中間要經過什麼樣的程序?以及會 經歷什麼樣的問題?那另外一個就是:在今天所謂後冷戰的時代,整個傳撥科技 媒介型式有著快速的發展。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們在從事歷史學研究的時候 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這也是今天我們所要談論的部分。至於誰來寫歷史,我們 剛剛其實已經講過很多了。理想上,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寫歷史。而理想的情 況是:每一個想要從事歷史研究或歷史思考的人,都具備必備的能力,並且有機 會去述說他的歷史。但是在現實的情況底下,往往不是如此理想。而如剛才那個 同學所說,我們把所有的意見放在一起,透過討論溝通就可以呈現一個比較多元 的歷史論述,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方式。但是我們仔細看看古今中外,甚至我們 現在所處的環境……一個歷史的說法或是一個歷史論述的出現,真的是在這樣理 想的狀況下的產物嗎?到底誰有能力讓他所說的歷史變成大家所接受的歷史?

這真的是在一個平等溝通的狀況下所出現的結果嗎?我們如果仔細想想,很可能 就不是這樣的。以前,很可能統治者或殖民者所說的歷史就是歷史。對原住民來 講,很可能漢人的,這群懂得書寫的人,所寫的歷史就是歷史。對女性同胞來說,

很可能由男性所寫的歷史就是歷史。那我們現在所應該做的是:從各種不同的角 度去書寫歷史。而各國也在不斷的修正他們的歷史。簡單來講,就是歷史在世界 各地有著許多不同的論爭,為什麼會有論爭?除了政治性的因素以外,也就是因 為有許多關於歷史的一些想像,誰來寫歷史的一些不同的看法,使得原來沒有進 入到歷史的這些人的故事也能夠進入歷史……特別是弱勢的、邊陲的這些人。所 以歷史不斷的改寫,而又因為歷史不斷的改寫,才會有許多新舊解釋的衝突,也 因為有許多新舊解釋不同的衝突,才會有各種歷史的論爭出現。

那現在我們來談談你們覺得 Internet 的出現,會不會改變我們閱讀、思考、書寫 歷史的方式?有沒有誰有什麼意見?不只是 Internet…..數位科技……等各式各 樣科學的進步、傳撥媒體的進步,對於我們傳統閱讀或是讀歷史的方式有沒有什 麼改變或影響?有沒有誰有什麼意見?簡單來講,當資料數位化或當資料的型態 改變之後,有更多的人可以不再受到時空環境的限制,去取得這些資料。使得資 訊能夠更加流通,也可以避免資料被壟斷。但是,這並不代表可以做出一份比較 好的歷史研究。卻可以降低許多人藉著壟斷資訊、資料,把自己的偏見加在這些 資料上面,然後用這些資料來凌駕那些無法取得這些資料的人,所發表的意見的 可能性發生。這是一個資料數位化,或是一個史料公開之後,最大而立即的貢獻。

(9)

而現在許多人很欣賞李敖,他從大學時代就是一個才子,到今天為止演講也常常 爆滿。他,就是一個很重視資料數位化的人。他常做各式各樣的簡報,蒐集各式 各樣的資料,然後一個一個把它們排好……排在他床底下啦~書桌下啦~然後哪天 他要跟某個人打官司就把他的資料拿出來,看看對方在什麼時候講過什麼樣的 話。或是說……例如對於開羅宣言,他就把他蒐集開羅宣言的資料拿出來,然後 加以整合之後變成自己的發言。那,對於我們這些不是像他這樣處理資料的人,

其實就不太能夠去了解那些資料到底完不完整、夠不夠課不客觀、有沒有偏見。

還是,他只是選擇性的拿一些對於自己有利的部分出來發言,對不對?所以,當 資料數位化或是當資料能公開……當大家不容易受到各式各樣的限制而能夠去 使用資料的時候,對於某個歷史論點的客觀性或公正性以及怎麼樣去驗證、討論 一個公共的大家能夠接受的歷史論點……其相對的可能性就會提高。而這就是各 種科技的進步,一個立即而重要的貢獻,並且也是一種革命性的改變。那,另外 一個跟這個相關的就是:數位化、網路話、各個影像科技的發達,使得我們閱讀 歷史的習慣在不知不覺的開始改變。也就是說:以前…..例如在秦漢的時代,我 們所讀的歷史是刻在竹柬上的。後來有人發明了紙、發明了印刷術,於是我們所 讀的歷史就是寫在線裝書上。現在印刷術發達之後,我們讀的歷史就是寫在現在 這種型式的書上。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這些文字的媒介,我們可以透過 Internet 一些影像或圖像的資料,而有一些不同的表現方法。甚至有些歷史學家,

已經開始在思考:是否只能用文字作為呈現歷史媒介的方式?我們是否能夠拍一 部電影呢?把很多東西放到電影裡面來說一個故事。影像是否能夠更有力的傳達 歷史?那,如果我們接受這樣的說法,文字以外的各種媒介,成為一個述說歷史 新的媒介的時候,我們剛才所談到一切有關於資料啦~解釋啦~方法啦~是不是就 又有一個新的表現方法?而這就是我們現在歷史學所面臨的一個新的機會與挑 戰。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也許將來有一天,在座有些人 和我一樣,笨的可以,決定去當一個歷史學家,考進歷史系,去歷史學院唸了一 個學位回來做一個工作者,而有一天你也回來母校跟另外一批……如果還有資優 班的話,跟他們講什麼是歷史學的時候,很可能你所談的問題跟我已經不一樣 了。而那個時候你的整個做學問的情形,以及閱讀的整個情形也跟我不一樣了。

所以,整個科技的或整個世界的國際情勢的變遷,其實與歷史學的發展息息相 關。這也是讓歷史學不斷保持它的生命力的一個泉源。

教授對於標題 6 的內容探討:歷史教科書是不是一定要存在?那如果大家想要學 教科書以外的歷史,或是大家覺得歷史教科書有許多的限制,是否有其它替代性 的管道,讓我們能夠對於歷史有進一步的認識?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談的部分。

事實上,歷史教科書或是歷史教材從古就存在。而在古代,其基本上是作為一個 儒家教化世人工具。但在 19 世紀民族國家興起、人類的關係改變、整個社會組 織的型態改變之後,教育歷史的目的變成是為了配合民族主義的計畫或是資本主 義生產的計畫。所以,為什麼在建中……我不知道現在是怎樣……現在可能一類

(10)

組的地位比較高,但在我那個時候,社會組班可能只有一班…….最多到兩班,

第一班就是那種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唸的。第二班就是那種二、三年級之後,可能 唸不下去,於是轉到社會組的人。無論如何,為什麼在一個精英的學校裡面,好 像理工的價值就比較高,文、史、哲的價值就比較低,這可能不只是知識內容性 質的問題,而是整套價值觀、整套來自於國家社會的價值觀,所形成的結果。那 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去做選擇。例如說,我,堅持到底,

我就是要做歷史學家,那我就必須要抗拒來自於家裡的壓力。例如說,女性就應 該唸文、史、哲,去唸理工就會很奇怪……等,像這種性別的偏見,也是價值觀 影響下的產物。而這些種種的價值觀,往往也是歷史影響下的產物,而這些歷史 的影響,往往也就是配合民族主義計劃或資本主義生產計劃下的產物。那當然,

在今天我們有一個比較好的位子可以重新反省這套東西。我們有比較多的權利可 以去挑戰官方的、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但並不代表說我們已經完全從中解放出 來。來自於國家的、周圍的、我們所處的社會壓力,仍然決定著你要不要學歷史,

或是歷史應該教導你什麼東西,或是期待你在這樣的教育之後應該達到什麼樣的 目的。這是在一個背後的,比較屬於結構性的力量。而這也是我在第 6 點要跟大 家談的。

而我們現在由於資訊的流通、社會的民主化…..等等使得我們對於歷史的了解並 不一定要根據教科書來進行。對於大多數的同學來說,教科書可能只是拿來應付 考試的。而很多歷史內容中比較精華的部分也不一定是從教科書來的。即使是來 自於教科書中,你受到的影響,很可能也不是因為教科書寫的好,或題綱設計的 很周延,或是選材選的很好。很可能是因為你碰到一個好老師、好同學,很可能 是因為你去參加一些實地研習的活動,很可能是因為你去看了哪些電影,提供給 你那種….超出文字的歷史感,或是改變你對於歷史的一些刻板印象。如果真的 是這樣,那真正改變你對於歷史的看法的,也不是教科書……不是嗎?所以,簡 單來講,這個問題停下來,請大家再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會在這樣的情境下接 受這樣的東西?那如果你願意接受,你怎麼樣去善用這套系統,建立自己對於歷 史的看法?如果你很反感,但是你除了逃避之外還想積極的做些什麼,那你可能 就要開始找尋替代性的管道來建立你自己對於歷史這個社會的認識。另外,由於 網路和各種資訊的發達,而如果你也具備基本的語文能力,其實你有相當大的機 會在短時間內獲得一些不同於教科書的知識。總而言之,這樣的一個新的歷史學 習的討論的情境,是値得同學好好學習或好好利用的。這在未來的的學習中會發 揮很大的作用。

教授對於 7 的內容探討:我們所處的這個知識社會,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對於 自己所要學的知識做決定。我們可以去做一個知識和能力的陪養。我們不太需要 依賴權威、官方的知識。不太需要依賴精英或是有錢人、優勢族群……等,各種 權威來界定我們應該學什麼或是領導我們該怎麼去學習。我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去

(11)

當一個歷史學家。而這其實是一個歷史知識演化的結果。那現在,我就有幾個問 題啦~假使我們要寫台灣史的話,我們要怎麼樣去寫呢?我們如何把不同的族 群、時代、地域放在一起去寫呢?就像這個時代各種論爭的出現,每個人所認知 的歷史事件的重要程度不同,那要如何經過討論、溝通或各種新的方式來產生共 識?而台灣當前所處的狀況,是一個我們可以看到公聽會的場合可以進去打人、

掀桌子,或造勢,沒有人會從歷史學的角度講話,對於每件事情,用不是藍就是 綠的方式來區分的狀況,而這並不是一種產生歷史共識的理想情境。那如果這個 社會是這樣,我們應該如何創造另外一種情境,讓各式各樣的偏見能降低?讓各 種共識能夠增加?讓權威壟斷知識的可能性降低?另外一方面,也幫助那些沒有 辦法發出聲音的弱勢與邊陲的群體,或是政府所掩蓋的故事能夠出土。我覺得將 來大家很可能會親生經歷,甚至會參與到整個島嶼重新書寫歷史的過程。那當然 也有人會選擇這樣想:我也不需要唸歷史啊~我只要會賺錢……股票的升跌還比 歷史重要啊!而這些就是比較屬於個人選擇的問題。但就是說,就歷史學以及對 於台灣歷史學的研究,這方面來講,或就歷史學這個學科普遍的特質來說,往往 必須面對你所處的整個時空環境。

接下來教授介紹一些比較詰屈聱牙的歷史名詞:

1、雙元歷史:個人有個人的生命史,整個大環境亦有其歷史的脈絡,而這個大 環境的歷史往往也影響著個人的生命史。故我們在詮釋一歷史事件時必須從 這兩方面去加以詮釋探討。

2、多重敘述觀點:我們在詮釋一歷史事件時,往往須敘述各方不同的觀點。但 其所佔比例之多寡(例如:敘述一事件加害人與被害人的說辭,我們應讓加 害人的說辭與被害人的說辭各佔一半的篇幅,或是讓被害人的說辭佔多一點 篇幅),各方仍有爭論。

3、實証和詮釋:即前面以討論過之主客觀問題的探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林從一老師上課時不斷強調, 「哲學」的思考方式敎我們學會「質疑」 ,敎我 們學會問「為什麼」 。請你閱讀完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文之 後,回答以下三項問題:!.

[r]

那個穿藍衣的男孩是 John,那個站在門口的 男孩是 John,但「那個穿藍衣的男孩」≠「那個站在門口的男孩」﹞ ,而兩個關於不同對 象的詞意義必不相同。..

我作個簡單的說明, 要把 48 個 basic 作的 11 位整數帶小數作 key in 是多麼的 煩人。 所以每 計算一個就把它連同題號 write 出去成為一筆 record, 48 筆 record 作一個 txt 的 file,

阿基 米德的成果一直被推崇為創造性和精確性的典範。 阿基米德的著述極為豐富, 但多以 類似論文手稿而非大部巨著的形式出現。 這些著述內容涉及數學、 力學及天文學等。 阿基米德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 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 最偉大的教誨,不管你 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 真正接收的並不是別

以上大致提出有關佛教史觀的佛學研究之個人看法,或許一個全面性的佛教史觀不只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