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2414 傅偉哲 11.29 歷史學 整理及感想 課堂上記下的重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2414 傅偉哲 11.29 歷史學 整理及感想 課堂上記下的重點:"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2414 傅偉哲 11.29 歷史學 整理及感想

課堂上記下的重點:

1. 不同性質的史料,能幫助我們處理不同的問題,如:民間史料,包括土地契 約、交換物資,具證明作用。

2. 地圖:隨視野(perspective)的不同而變化,早期(清代以前)的地圖不經比例繪 製,純粹以寫實方式描繪;日治時期,有用三角測量製成的圖(第一個:台灣堡 圖),較準確。圖像資料本身的意義,不一定是揭露真實(不一定正確),可能 反映出當時的民族想法。

3. 討論台灣史:(1)將地理因素帶入 (2)從更大世界的角度觀察 世界是在動的 台灣進入歷史時代不是因為地理環境的變化,而是世界變遷(地理大發現),

台灣在世界上的地位改了,成為一個重要的轉口站。十八世紀又似脫離航海 時代,因為清朝勢力進入,實施海禁政策。十九世紀再次進入航海時代,因 西方諸國拓展殖民地,台灣被迫開港通商。

4. 歷史學的一點貢獻:用比較長的角度、比較宏觀的視野來看社會變遷。

為什麼歷史要不斷改寫?因為以往被忽略的人物、族群現在受到重視,因此 要改變之前以主流、強勢(多數)族群的眼光來寫的歷史。

對講課內容的一點心得:

從來不知道「史料」能分那麼多種!官方檔案、地圖、圖像、民間史料…還 有統計資料,更包含了我以為只算是「遺跡」的古蹟遺址!可見我對歷史,實在 還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在,得再多多努力才行。

課堂上提到了「民族國家能否寫出各民族都適用的通史」這個問題,先前發 的講義「台灣歷史圖說」裡面有提到,光是歷史上的分期,就容易顯得武斷,無 法適用於同一塊土地上的所有族群。像是清朝統治前的「荷蘭時代」和「明鄭時 代」,就對高山地區、東部地區的原住民不太適用,因為荷蘭人並沒有統治到他 們;但是也不能說這是漢人的觀點,因為被荷蘭人統治的大多數是原住民(台灣 南部及北部零星據點)。所以我們很快發現,自己曾經讀過的「歷史」或「台灣 歷史」,其分段的標準委實難以了解,說是漢人的觀點吧,可是荷蘭人沒統治太 多漢人;說是台灣人的觀點吧,可是如何要界定誰是「台灣人」?是居住在台灣 島上的人?還是曾經身處於台灣島當地的政權下的人?

上一節課提到的「多元」,除了對各方意見的多元,也該對各個族群多元,

只是,就像前一張作業所說的,我們要如何呈現出「多元」?全部列出或擇善列 出?標準由誰訂立?由誰挑選?我們學習歷史的人,自己又要怎麼去選擇比較好 的歷史觀?即使找到一個合理的「多元」呈現方式,難道它也可以對每個族群都 公平嗎?我想,如何呈現尚在其次,如何學習與吸收才是重點。不管歷史怎麼編 寫,光是看教科書都是不夠的,即使你只是要應付考試。真的要「神入」歷史,

還需翻閱更多記載,尋訪更多史跡…歷史要怎麼多元?再多元都是別人的意見,

要找出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就自己去體會、尋訪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ilpatrick, J., Problem formulating: Where do good problems come

(4)地理老師提到這一堂課通常會用問答的方式完成學習,課本有一些圖片可以

《禪學發微 ── 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 史研究》、《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 心的思想史論述》、《中國禪學研究 入門》以及譯著《修剪菩提樹 ── 「批

在人類古代哲學思想史上,東西方都出現了「中道」或「中庸」的思想,被公認為是中

我 1995 年在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過 一個學期的課程,上蒙藏關係史和藏文史 籍概論,在大陸也接待過臺灣研究西藏的 學者,因此對臺灣的藏學研究的情況還是

筆者於碩一時旁聽數學史與數學社會史的課程,老師和學長們會在課堂上分享西方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但是審稿委員拒絕刊登這種冷僻的研究題目。當時熱門的研究主題是電磁感 應、公共衛生、潮汐發生的原因等。焦耳再向《皇家學會會訊》 (Royal

說明:本題藉由羅馬史家 Ammianus Marcellinus 描述外族的兩則資料,檢測學生能否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