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角抵的交流與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角抵的交流與影響"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角抵的交流與影響

角抵肇始於人求生存的本能,因此各民族都有可能產生類似的活動方 式、規則和技巧,唐代與各族頻繁接觸,經由移民、軍事接觸、和親、使 節往返、朝貢賞賜、宗教傳播及互市通商貿易等方式,使雙方文化互有影 響。增進各民族間的交流和國際交往的友誼,以下試著就唐時邊疆各族的 角抵發展情形作一了解。

第一節唐代角抵與西方各族的交流

漢代時和西方胡族就有角抵方面的交流,《漢書》〈張騫傳〉:

而大宛諸國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犛靬眩人 獻於漢,天子大說。師古注曰:「眩讀與幻同。即今吞刀吐火,

植瓜種樹,屠人截馬之術皆是也。本從西域來。」334

可知西漢時的角抵戲中就有來自於西域諸國的表演內容,增加節目的奇特與 炫麗。《漢書》〈金日磾傳〉「日磾得抱何羅捽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

335匈奴太子運用「捽胡」的技巧將何羅摔在殿下。此技巧應是匈奴角力技 巧。而陜西客省莊出土的戰國角抵銅飾牌(圖 3.1-3),兩披長髮著長褲者, 應 該是匈奴人或遊牧民族的裝扮,將馬拴在樹下,正相進行角抵賽,從其背 景場合看來似乎不屬於正式的比賽,應是臨時即興的遊戲,推測此時匈奴 人的角抵活動應很盛行。

《晉書》〈庾闡傳〉記載庾闡之父庾東:「以力勇聞,武帝時,有西域 健胡趫捷無敵,晉人莫敢與校。帝募勇士,惟東應選,遂撲殺之,名震殊 俗。」336晉時有武技水準極高的西域健胡,至中原進行摔跤比賽,表示中 原地區和少數民族於此活動,尚有一定的交流;又《北齊書》〈南陽王綽傳〉

中,北齊後主殺南陽王綽時:「後主不忍顯戮,使寵胡何猥薩後園與綽相撲,

334《漢書》〈張騫傳〉,卷 61,p.2629。

335《漢書》〈金日磾傳〉卷 68,p.2960。

336 唐 房玄齡等,《晉書》〈庾闡傳〉,卷 92,p.2384 。

(2)

圖 3.1-3:戰國角抵紋透雕銅飾摹繪

1955 陜西長安縣客省莊出土 長 13.8 厘米寬 7.1 厘米 卲文良編著《中國古代體育文集》香港: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6 圖 31

殺之。」337何猥薩為胡人,因善於相撲受寵於北齊後主。可想見胡人在 此武技上的表現,是受到當時中原人士肯定與看重的。從「撲殺」和

「搤殺」亦得知在比賽技巧和方式上,應是沒有限制,可以任意制服對方。

直到一方無力再戰為止。

《續高僧傳》中「有西蕃貢一人云大壯,在北門試相撲,無得者」338此 西來的角抵高手的確有兩把刷子,技術高超,無人能敵。當時西域諸國會 將武技高強者當成朝貢物,可見此武技也是西域國家所感到驕傲重視的,

將之視為特別的禮物。此外《雲溪友議》「江都事」條一則記載中提到,李 紳督大梁,在馬球場上選拔將士,於最後選出善角抵的高手馮五千,李紳 高興的說:「真壯士也,可以撲殺西胡醜夷。」339說明了當時仍有和西胡的 武藝交流的機會,並且持續未間斷。從以上幾則文獻資料來觀察,從漢代 以來,和西域的角抵交流就一直持續進行著,在技巧和表現方式,應有彼 此交融和吸收,以下就唐代西方、西南、西北等各族的情形,作一了解。

位於唐西方的吐蕃,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吐 蕃贊普松贊干布,及景龍四年(710)金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加強 雙方文化交流,至吐蕃王朝崩潰兩百多年間,雙方使者往來頻繁,其活動

337 《北齊書》〈武成十二王列傳〉卷 12,p.160 。

338唐 釋道宣,《續高僧傳》〈感通篇〉中〈京師法海寺釋法通傳〉卷 27,p.333。

339唐 范攄 ,《雲溪友議》《筆記小說大觀》續編一冊卷一 p.4。

(3)

內容包含了通好、和親、報喪、奠祭、結盟、報捷、朝賀、送僧。使團規 模龐大至多千人,至少十多人。幾乎平均每年一次的往來。《新唐書》〈吐 蕃傳〉中記金城公主出嫁「帝念主幼,賜錦繒別數萬,雜伎諸工悉從,給 茲樂」340其中有百戲雜技者也跟著進入,勢必和吐蕃在此方面有所交流。

長慶元年(821),唐使臣劉元鼎出使吐蕃,吐蕃贊普以百戲雜技來歡迎他,

其中參與演出的,據《新唐書》〈吐蕃傳〉:「百技皆中國人」341表示是由 漢人表演,由此可知雙方在雜技藝術方面的交流很熱絡。

西藏史詩〈格薩爾〉中,亦有關於角力的活動記載342。「北嘎」或「加 哲」即是藏語古稱的角力之意,是吐蕃時期盛行的體育項目,松贊干布軍 隊中重要的競技活動343。桑耶寺壁畫中即有一角力畫面,有六隊正赤膊相 鬥,分別穿紅白短褲,並有兩名裁判,裁判著長袍,雖是十七世紀時重繪,

應仍繼承早期璧畫的題材。344此外,同於七世紀所建的大昭寺,璧畫中亦 有一幅〈歡慶圖〉圖的左下方有四對壯漢在摔跤。而阿里古格王朝遺址卓 瑪拉康寺內的一幅壁畫,亦描繪了摔跤內容。345清代布達拉宮落成典禮的 壁畫中亦有一幅摔跤壁畫(圖 4.1-1)

從以上的文獻和壁畫中可知唐時期的吐蕃境內角力摔跤極為流行。西 藏的民俗「望果節」歷史悠久,約始於公元一、二世紀,以村落為單位,

全體鄉民參與的活動,並在所有儀式結束後,進行娛樂活動,其中的內容 及包含角力競技。346從這些資料顯示出於吐蕃時期角力就是其民族盛行的 活動之一。在吐蕃時期與唐頻繁往來交流中,除了馬球外和唐時的角抵活 動,應也有切磋與交流的機會。

西南方的南詔是李唐王室支持下建立一個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地方政

340《新唐書》〈吐蕃傳〉卷 216,p.6081。

341《新唐書》〈吐蕃傳〉卷 216,p.6081。

342丁玲輝,〈略述格薩爾史詩中的體育活動形式和馬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5:2(陜西,2004 年 2 期) pp.47-51。

343沈德功,〈試論西藏古代體育的產生與發展〉《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4(陜西,2005),pp.49-53。

344丁玲輝,〈西藏寺廟壁畫中的藏族體育〉《西藏民俗》(北京,1998 年 1 期)pp.4-5。

345丁玲輝、 平措達杰,〈藏史文獻資料與西藏古代體育研究〉《中國藏學》總第 63 期 (北 京,2003 年 3 期)pp.107-115。

346參考丁玲輝,〈淺談民俗與西藏民族傳統體育〉《西藏研究》(拉薩市,1998 年 2 期)pp.117-121。

(4)

圖 4.1-1:布達拉宮落成儀式摔跤壁畫局部 清

原壁畫縱 40 厘米 橫 361 厘米 布達拉宮西大殿 2 樓畫廊壁畫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p.98

權,南詔境內的民族以爨蠻為主,位置約今雲南地區。南詔在吐蕃和唐之 間於政治上保持彈性,在文化上採取兼容的態度。南詔也屢派使臣上貢至 唐,《資治通鑑》〈唐紀〉記文宗大和三年(829)「蠻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 慰撫蜀人,市肆安堵;將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及珍貨而去。」347在 南詔與唐交惡期間,漢族流入南詔的人口,除了有戰俘、技工、也有戍兵、

邊民等,唐亦曾以寧國公主和親,因此文化也經由此接觸交流。現今「火 把節」是許多西南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通常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或 二十五日前後三天舉行,摔跤代表著驅鬼以及人神之間的扭打。成為此節 日的民俗體育活動之一,相傳和南詔時期的「火燒松明樓」有關348。而《古 今圖書集成》雲南府部所載呈貢縣

去省未遠,習俗多同,士秀而文能尚禮節,民樸而儉勞,於

347 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 60 卷 244, p.7868。

348 侯三中,〈松明樓故事的原型、歧異、意旨及演變〉《民族藝術》(雲南,2001 年 4 期),)pp.36-41。

(5)

胼胝科名蔚起,代不乏人,按縣志舊習六月二十四日,各村 人多聚於繡毬山角力跌腳為樂,知縣夏 禁革二十五日,城 內跑馬為戲,夜燃炬照田349

呈貢縣村人,有固定的時期、地點舉行角力的活動,應能上溯至南詔時期。

而南詔和唐應該有角抵的交流和切磋。

北方的柔然是否有類似的活動,在《續高僧傳》中有一記載:

勒那漫提,天竺僧也,住元魏洛京永寧寺,善五明工道術。

時信州刺史綦母懷文,巧思多知,天情博藝,每國家營宮室 器械,無所不關,利益公私,一時之最。又敕令修理永寧寺。

見提有異術,常送餉祇承冀有聞見。而提視之平平初無敘接, 文心恨之。時洛南玄武館有一蠕蠕客,曾與提西域舊交,乘 馬衣皮,時來造寺。二人相得言笑抵掌,彌日不懈。文旁見 夷言,不曉往復。乃謂提曰:「弟子好事人也,比來供承望師 降意,而全不賜一言。此北狄耳,獸心人面殺生血食,何足 可尚,不期對面遂成彼此。」提曰:「爾勿輕他,縱使讀萬卷 書,事用未必相過也。」懷文曰:「此所知當與角伎賭馬。」350

綦母懷文罵蠕蠕客(即柔然人)只懂角力和賭馬。可知當時柔然人角力盛行 和賭馬一樣普遍,《北史》中有許多關於蠕蠕犯塞、朝貢、和親等記載,柔然 人往來中原的人應該也不少,並且常展現此武技,因此給一般人有如此印象。

古代敦煌是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聚居的民族多以游牧狩獵為主,為了扺 禦入侵,敦煌地區的人民養成了尚武風氣,「丈夫無技藝,虛霑一世人」激勵 敦煌人民訓練武藝以保衛家園。351敦煌文物中有許多類似角抵的畫面,如莫高 窟 290 窟的北周太子相撲壁畫(圖 3.1-5)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相撲白描圖

(圖 3.1-6)及唐代幡畫相撲圖(圖 3.1-8)等皆反映了敦煌民間此運動的情形。

敦煌於四月份所舉行相撲比賽,斯一三六六號(四月)中載有:「準舊相撲

349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卷 雲南府部 彙考八 p.6。

350唐 釋道宣,《續高僧傳》〈感通篇〉上 〈魏洛京永寧寺天竺僧勒那漫提傳〉 ( 台北市:

新文豐, 1991,據清雍正十一年始修 清乾隆三年完成本傳)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 112,

卷 25,p.280。

351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王梵志詩〉《法藏敦煌西域文獻》17 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p.349。

(6)

漢兒麵五斗」「準舊」是指俗例,相撲是依照慣例於每年四月舉辦的活動,

通常一場馬球比賽需支出二斗一升麵,相撲比賽的開支要多出一倍以上,

可見參加的人數很多。亦得知此時相撲活動像全民活動一樣受歡迎。352 中印的角抵交流早在漢代時已經開始,「五嶽道士與摩騰角力之時。道 士不如。」353當時五嶽道士在角抵的切磋交流中,未能勝過天竺高僧攝摩 騰。以及「騰蘭二人角力既勝。明帝忻悅。初於鴻臚寺延禮之。」354天竺 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在漢明帝前角抵較勝。應將印度、西域的角抵技巧和 方式介紹進中原來。漢譯的佛經中,也有關於相撲的記載,可見印度早就 有此活動,並且成為力士爭鬥的方式之一,如《法苑珠林》〈 力部〉中載:

「如因果經云:太子至年十歲,與兄弟角力。」355以及唐時中天竺國的沙門 地婆訶羅奉詔譯《方廣大莊嚴經》中〈入天祠品〉中:「佛告諸比丘,是時 五百童子角力相撲,分為三十二朋難陀就前騁其剛勇。」356王子難陀和人 以角力相撲比試武藝,從參與的人數來看,在印度相撲應該當時是極為盛 行的活動,而難陀比賽的勝負狀況,在《修行本起經》中〈試藝品〉有載:

調達到場撲眾力士,莫能當者,諸名勇力皆為摧辱,王問其 僕:「誰為勝者?」答言:「調達」王告難陀:「汝與調達二人 相撲」難陀受教即撲,調達頓 悶絕,以水灌之,斯須乃甦。

王復問言:「誰為勝者?」其僕答言:「難陀得勝」357

由五百童子角力後所選出的優勝者調達,再與王子難陀較勝,卻輸給難陀。

在《法苑珠林》〈 力部〉也有相關記載:「太子共諸釋種相撲,並皆臥地,

其體不傷。」358另外在《傳法正宗記》〈天竺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傳〉中

352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四月〉p.172。

353(唐)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論衡》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史傳部 ; 第 52 冊(臺北市:

新文豐,1983) p.365。

354 (宋)贊寧撰,《大宋僧史略》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事彙部;第 54 冊(臺北市:新文豐, 1983)p.236。

355 唐 道世撰,《法苑珠林》〈 力部〉第三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3)1 冊,卷 9,p.33。

356 唐 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本緣部 ;第 3 冊(臺北市:

新文豐,1983) 卷 4 〈天祠品〉p.564。

357後漢 竺大力 共康孟譯,《修行本起經》〈試藝品〉第三《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52 (台 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1) p411 。

358唐 道世撰,《法苑珠林》〈 力部〉第三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3)1 冊,卷 9,p.34。

(7)

記載富那夜奢的兄弟各有所好,其中第三兄弟:「次三曰富那月光,好角力 相擊。」359其所擅長的即是角力運動。以上漢譯佛經中皆顯示出,印度角 力應是當地經常性的活動。

圖 4.1-2:五代舉象壁畫

敦煌莫高窟 61 窟壁畫,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p.85

多篇佛經記載中,皆有舉摔白象的情形,《大唐西域記》:「是太子與 諸釋角力擲象之處,太子伎藝多能獨拔倫」360《法苑珠林》〈 力部〉「于 時有一大象當成門住,諸人皆不敢前,提婆達多以手搏頭即便躄地。」「便 以左手執於象鼻,右手築額一下,倒地宛轉三市,遂即命終。」361在莫高 窟 61 窟的五代時期壁畫中亦有此畫面(圖 4.1-2)是否為此運動技巧的發端,

或與技巧訓練有關聯性,尚可做進一步的研究。

孔雀王朝(公元前 324-公元前 320)時的印度婦女,在武技上即接受 摔跤的訓練,國王也有一批專事摔跤的女子。節慶集會就會出現力士比武,

至笈多王朝(公元 320 年-600 年)此活動仍然流行。362大陸學者謝生保認

359宋 契嵩編《傳法正宗記》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史傳部;第 51 冊(臺北市:新文 豐,1983)p.724。

360玄奘,《大唐西域記》〈四國〉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1 冊史 傳部類 史傳部(台 北:新文豐,1983) 卷 6,p.901。

361唐 道世撰,《法苑珠林》〈 力部〉第三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3)1 冊,卷 9,

pp.33-34。

362 王開文,〈印度武技綜論〉《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9 卷,(成都,2003 年 5 期)pp.32-35。

(8)

為,相撲上身裸體的服制,即與印度的風俗有關,以及佛經中的相關故事 的傳入,和寺院培養相撲力士於佛教節日時參與寺前的相撲活動等,還有 敦煌的壁畫如石窟相關璧畫、藏經洞的絹畫和白描畫等,相關資料來分析,

認為相撲有可能起源於印度。363雖然尚無直接文獻資料來佐證此看法,然 而隨著佛教的傳入,以及在佛經中多次出現相撲的禪語和故事,在中原的 角抵是否融合了印度的相撲,是值得再進一步研究的。

《突厥語大辭典》是 11 世紀的作品,編者即維吾爾族的學者,在此書 中即有「他把她摔跤摔倒了」以及「勿與姑娘摔跤」這樣的語辭,可見突 厥在中古時期已有此類活動。364綜上所述,唐西方的少數民族累積了豐富 的持械或徒手格鬥的經驗,並隨著社會的變遷,形成具軍事體育色彩的活 動,也有與角抵相似的運動,並且在其民族內還頗為盛行,應與當時中原 民族有一定的交流,其交流途徑可能是藉由軍事方面的交流,亦或是文化 的交流,在技法上亦有不同的特色。

第二節 唐代角抵對東方各族的互動

唐時由於中外交流廣泛,和東方鄰近民族、國家的接觸,屬契丹、朝 鮮、日本最為積極,是否因此在角抵方面也有所互動,是以下所要試著探 討的。

一、契丹(至十世紀初)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平定諸弟之亂後,曾治逆黨三百餘人,並處以死 刑,並於死前賜宴一日,隨其平生所好,「酒酣,或歌、或舞、或戲射、角 觝,各極其意。」365這些臨終之人的平生所好包括「角觝」,可知角抵在契 丹是非常普遍的。《遼史》「(太宗天顯)四年(929)春正月壬申朔,宴群

363 謝生保,〈敦煌璧畫中的民俗資料概述〉《敦煌研究》(蘭州市,1998 年 3 月)p.8。

364 麻赫穆德,喀什葛里著,《突厥語大辭典》(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2 冊 p.23。

365 《遼史》〈太祖本紀〉(台北:鼎文書局,1976) 卷 1p.9。

(9)

臣及諸國使,觀俳優角觝戲。」366又「(太宗天顯七年六月)庚辰,觀角觝 戲。」367表示在遼的朝廷中角抵也是宴客迎賓及帝王所喜愛的活動之一。

1991 年在內蒙古發現的敖漢旗娘娘廟壁畫墓中,有一幅相對的契丹族 男子,上半身裸露,東側青年著紅色短褲,髮型有些類似今相撲造型,體 格雄健,皆作出揮動著肌肉的雙臂,雙腳半弓張開,似乎是一場激烈的比 賽(圖 4.2-1)368

圖 4.2-1:敖漢旗娘娘廟壁畫及摹本 卲國田,〈敖漢旗娘娘廟壁畫墓〉

《內蒙古文物考古》(呼和浩特,1994 年 1 期)p.56、p.58

366 《遼史》〈太宗本紀〉卷 3,p.30。

367 《遼史》〈太宗本紀〉卷 3, p.34。

368 卲國田,〈敖漢旗娘娘廟壁畫墓〉《內蒙古文物考古》(呼和浩特,1994 年 1 期)pp.54-60。

(10)

宋 張舜民《畫墁錄》中記載有關於契丹的角抵:「角抵以倒地為勝,不倒 為負,兩人相持終日,欲倒不可得。又物如小額通蔽其乳,脫若褫露之,

則兩手覆面而走,深以為恥也。」369可知其競賽的方式,沒有時間限制,

直到將對方摔倒於地之後,方能見輸贏。而力士身上則著小件的遮蔽物,

不輕易脫掉。其服制可能就像 1931 年在遼東京遺址(遼寧省遼陽市)出土的 八角形的白色陶罐上的契丹小童上身所穿的一樣。(圖 4.2-2)370

圖 4.2-2: 遼八角陶壺

鳥居龍藏,〈契丹之角觝〉《燕京學報》二十九期(北京,1946) p200

369 張舜民,《畫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037 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p.5。

370 鳥居龍藏,〈契丹之角觝〉《燕京學報》二十九期(北京,1946) pp.193-200 。

(11)

在比賽規則和穿著上似乎和元、清的摔跤方式相仿。《新五代史》胡嶠 於周廣順三年(953)從契丹處歸中國記下沿路所見:

又行三日、遂至上京,所謂西樓也。西樓有邑屋市肆,交易 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伎術、教坊、角 觝、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國人而并、汾、幽、薊之人 尤多。373

在上京似乎有很多角觝人,因此被記述下來,且有許多并、汾、幽、薊等 地的人往來於當地。從上述觀察得知,直至契丹建立遼朝的初期,契丹人 的角扺興盛並且和中原的角抵者有相當的交流。

二、朝鮮

在朝鮮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互相抗衡,搏擊等技巧迅 速發展,唐玄宗時,新羅統一了朝鮮,並與唐保持友好的關係,長期保持 互派使臣,唐詩中就有多首是關於送使節往、返新羅的詩,如張籍〈送金 少卿副使歸新羅〉371〈送新羅使〉372,孟郊的〈奉同朝賢送新羅使〉373顧 況〈送從兄奉使新羅〉374李端〈送歸中丞新羅詩〉375,新羅並派遣許多留 學生至唐。成為雙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新羅每年中秋節舉行「八關 會」376上表演的歌舞百戲中,即可看到和中國相關的散樂百戲和角抵戲。

而新羅武士參與「嘉俳」的活動,則包括射箭、騎馬、踢球、角抵、手搏、

狩獵、鞦韆等。高麗於西元 918 年統一朝鮮半島,當時忠惠王愛好武術,

士兵都必須進行手搏訓練。377可知角抵也是朝鮮在軍中和民間活動的項目。

《渤海國志長編》「渤海樂傳於何時?舞樂要錄中載之所謂:延喜六年七 月二十八日相撲拔出舞目錄,太平舞以渤海樂為答舞是也。」378延喜六年 是日本年號約於唐昭宗時,從有「相撲拔出舞目錄」可知當時已有相撲選

371張籍〈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全唐詩》(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8)12 冊 385 卷 p.4344。

372張籍〈送新羅使〉《全唐詩》12 冊 384 卷 p.4312。

373孟郊〈奉同朝賢送新羅使〉《全唐詩》12 冊 379 卷 p.4252。

374顧況〈送從兄奉使新羅〉《全唐詩》8 冊 266 卷 p.2958。

375李端〈送歸中丞新羅詩〉《全唐詩》9 冊 286 卷 p.3275。

376八關會是敬神而設,對五嶽神、名山大川神、龍王等一般的神的祭典。

377王開文,〈朝鮮半島的武技史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成都,1995 年 2 期) 25 卷,

pp.7-11。

378 清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第三冊 (台北市:華文書局,1968) 卷 20,p.8。

(12)

拔的活動。

另外朝鮮半島也是中日官方交流的中介,根據《日本書紀》皇極天皇 元年七月中,紀錄百濟國的使者在天皇舉辦的宴席上和健兒相撲,「乙亥饗 百濟使人大佐平智積等於朝,乃命健兒相撲於翹歧前。」379可知在當時,

百濟和日本皆有相撲娛樂活動,並且成為接待外賓,或雙方交流、熱絡氣 氛的方式。《東國歲時記》「角力條」云:

丁壯年少者,會於南山之倭場,北山之神武門後,為角力之 戲,以賭勝負,其法兩人對跪,各用右手挐對者之腰,又各 用左手拿對者之右股,一時起立互舉,而抨之倒臥者為負,

有內局外局輪起,諸勢就中,力大手快屢賭屢捷者,為之都 局。中國人效之號為高麗技,又曰撩跤。端午日此戲甚盛,

京外多為之。按禮記月令孟東之月,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 角力,今之角力即此,而乃兵勢也。又按張平子西京賦,呈 角觝之妙戲在漢時亦有之與此相類」380

此文提出了「高麗伎」又曰「撩跤」並說「中國人效之」表示中國與高麗 在技巧上,有相互模仿與交流,並於文中以《禮記》和〈西京賦〉資料比 喻和中國的角抵相類似。此外《京都雜志》「角力條」亦載有:

都下少年,會於南山之麓,與之角力,其法兩人對跪,各用 右手挐兌者之腰,又各用左手拿對者之右股,一時起立互舉 而抨之,有內句外句輪起諸勢。中國人效之號為高麗技,又 曰撩跤。381

描述「高麗伎」的比賽形式與特色,比賽時以預備姿勢,抓住雙方的腿帶 和腰帶右膝跪地,兩肩彼此相抵。382。和吉林集安縣洞溝高句麗墓壁畫(圖 3.1-15)兩個壯漢赤裸上身,只著短褲,束腰帶,相互摟抱進行扭摔的動作

379日 舍人親王撰,《日本書紀》收於《國史大系》第一卷(東京市:經濟雜誌社,明治 30 年) 卷 24 p.410。

380 洪錫謨撰,《東國歲時記》韓國漢籍民俗叢書 第一輯 (台北市: 東方文化書局,1971) p.32。

381 柳得恭撰,《京都雜志》「角力條」韓國漢籍民俗叢書 第一輯(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

1971) 卷之 2,p.25。

382 王開文,〈日益繁榮的韓國摔跤〉《體育文化專刊》(北京,2002 年 5 期) P84。

(13)

似乎可以對照呼應。可知高句麗於朝鮮的三國時代已有此活動383 《東國歲 時記》:「金山俗端午日,群少會於直指寺為角力戲,遠近咸聚,以賭勝負,

聞風而觀光者,以千百記,歲以為常。」384表示此活動已成為習俗。韓國 至今於端午節和中秋節等節慶會聚集壯士舉辦摔跤賽,勝者可得一頭黃牛 為獎品。綜上所述,約於朝鮮的三國時期就已有角抵的活動,並且是軍中 的訓練項目和民間的節慶民俗活動,和唐的民間活動時間相似。

圖 3.1-15:吉林集安洞溝角抵塚出土的高句麗角抵壁畫局部 魏存成著《高句麗遺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p188

三、日本

被稱為日本國技的相撲運動是否和中國的角抵有關,是中日學者探討 的議題之一,實因兩國在此方面有諸多共同點,如: 日本古代宮廷中的相 撲活動,亦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據日本史籍記載,元正天皇養老三年(719)

曾置「拔出司」(有時又稱相撲司)管理相撲事宜,機構內部分左右兩府各 派代表於天皇前比賽385,和唐設有「相撲朋」、以及教坊司或內園的管理單 位,左右軍分兩朋競爭相似,此外還有穿著打扮相似,可從文物圖像比較

(圖 4.2-3)。在出場的裝扮上,皆上身裸體,下身著一條「丁」字形寬帶

383 魏存成,《高句麗遺跡》〈墓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 p.188。

384 洪錫謨撰,《東國歲時記》韓國漢籍民俗叢書 第一輯 pp.33-34。

385 日 細川潤次郎等編,《古事類苑》武技部 十八 相撲節 (東京:古事類苑刊行會,1928)。

(14)

圖 4.2-3:相撲人古圖

三田村鳶魚著 朝倉治彥編 《相撲 話》(東京市 : 中央公論社, 1997) P161

兜襠纏腰,以及頭上綁成沖天辮的樣式也和密縣打虎亭的東漢角抵壁畫圖 相似。在稱號上,宋代相撲人的名字中有「武當山」這樣的稱號,和現今 日本相撲力士以山、海、川命名的習慣有相似性。在賽前的儀式上,《水滸 傳》七十四回燕青與擎天柱相撲,比賽開始前「喝了一聲參神喏,受了兩 神水」386和日本相撲選手賽前漱口、撒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裁判方面,

中國裁判名為部署,手拿竹批387,而日本裁判名為行司,手拿軍配(軍扇)(圖 4.2-4)。從遼的八角陶壺的圖案(圖 4.2-2)中有手拿花的裁判,鳥居龍藏認為和 日本古代的花相撲類似。388舉辦時間和漢代以來於春夏進行的時間也類 似,近世日本相撲還是每年春(一月)、夏(五月)各舉行一次,(現已改 成每年六次)此外唐代《吳興雜錄》云:「七月中元節,俗好角力相撲」389 平安時代後,日本相撲節也在每年七月。390《文獻通考》解釋「角力戲」「壯 士裸袒相搏而角勝負,每群戲既畢,左右軍雷大鼓而引之,豈亦古者習武

386施耐庵,《水滸傳》74 回〈燕青智撲擎天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p.977。

387施耐庵,《水滸傳》74 回〈燕青智撲擎天柱〉p.979。

388鳥居龍藏,〈契丹之角觝〉《燕京學報》二十九期(北京,1946) pp.198-199 。

389調露子,《角力記》〈考古〉p.10。

390日 橫綱 常陸山谷右衛門(1874-1922)著,《相撲大鑑》第三編相撲的節會(出版地、出版 者、出版年不詳,原台灣總督府藏書,現藏於中研院台史所圖書館)pp.23-30。

(15)

圖 4.2-4:日古代軍配團扇

(日本) 橫綱常陸山谷右衛門(1874-1922)著,《相撲大鑑》(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詳) 原台灣總督府藏書,現藏於中研院台史所圖書館(無頁數)

而變歟」391選手在鼓聲的引領下出場。在日本《相撲大鑑》書中所述,古 代日本進行相撲時左右各有大鼓五面,鼓架在高處,稱為櫓太鼓。392另外 從「相撲」一詞的引進日本,應也包含其活動方式。另外從日本最早有關 相撲活動於《日本書紀》載垂仁天皇七年時野見宿彌和當麻蹶速角力393

七年秋七月己巳朔乙亥,左右奏言。當麻邑有勇悍士,曰:當 麻蹶速。其為人也強力。以能毀角申鉤。恒語眾中曰。於四 方求之,豈有比我力者乎?何遇強力者,而不期死生,頓得爭 力焉。天皇聞之,詔群卿曰:朕聞當麻蹶速者,天下之力士也。

若有比此人耶?一臣進言:臣聞出雲國有勇士,曰野見宿禰。試 召是人,欲當于蹶速。即日遣倭直祖長尾市喚野見宿禰。於 是野見宿禰自出雲至,則當麻蹶速與野見宿禰令角力,二人 相對立,各舉足相蹶。則蹶折當麻蹶速之協骨。亦蹈折其腰 而殺之。故奪當麻蹶速之地,悉賜野見宿禰。是以其邑有腰 折田之緣也。野見宿禰乃留任焉。

391《文獻通考》〈樂二十〉(台北:新興書局,1965)卷 147, p.1288。

392日橫綱常陸山谷右衛門著(1874-1922),《相撲大鑑》第七編相撲的古實 p.422。

393日 舍人親王撰,《日本書紀》收於《國史大系》第一卷(東京市:經濟雜誌社,明治 30 年) 卷 6 p.122。

(16)

與《晉書》〈庾闡傳〉記載庾闡之父庾東:「以力勇聞。武帝時,有西域健 胡趫捷無敵,晉人莫敢與校。帝募勇士,惟東應選,遂撲殺之,名震殊俗。」

394內容雷同,都是有一角抵高手,無人能敵,由帝出面,招來另一高手與 之較力,因此失敗。又《日本書紀》雄略天皇時(476 左右)的宮中女子相 撲「乃喚集采女,使脫衣裙,而著犢鼻露所相撲」395和《三國志》〈注〉引

《江表傳》「(孫皓)使尚方以金作華燧、步搖、假髻以千數。令宮人著以 相撲」396的記載也極為類似。日本相撲時分成東西兩隊397,和唐代長安東 市、西市的鬥勝,似乎也有相似性。

蘇州大學羅時銘教授認為中日兩國相撲具有傳承關係的,中國相撲傳 入日本,約於南朝劉宋時期,透過民間交流傳播,從吳越沿海地區,進入 九州以南一帶,根據從沖繩那霸的考古貝塚中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

以及沖繩民間至今還保留著將相撲讀成角抵的習慣。住在九州南部以狩 獵、捕撈、耕作為生的居民,可能是較早接觸到中國相撲的人。約自唐高 宗自唐昭宗期間(630 年至 894 年)的兩百多年間,日本曾十餘次派遣規模龐 大的遣唐使團,成了中日體育文化交流的媒介。雖然日本古籍《古事紀》《日 本書紀》有更早時期的角力、相撲,但著作都產生於八世紀,其所述上古 史事多據傳說。398

《荊楚歲時記》一書很早就流傳到國外,尤其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 東亞諸國。一般認為,早在奈良時代初期,《荊楚歲時記》就已傳到日本,

在現存的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中,就載有「《荊楚歲時記》一卷」

399。《日本國見在書目》,約當於中國唐昭宗時,用以說明當時歲時習俗的 源流,表示日本正是以《荊楚歲時記》作為歲時習俗的典範來學習仿傚。

實際上,《荊楚歲時記》所記載的許多歲時習俗都在日本流傳。在古代日本 和朝鮮,還都出現過仿傚《荊楚歲時記》體例撰寫的歲時著作《日本歲時 記》、《東國歲時記》,並引述《荊楚歲時記》來說明本國一些歲時習俗與中

394唐 房玄齡等,《晉書》〈庾闡傳〉,卷 92, p.2384。

395日 舍人親王撰,《日本書紀》收於《國史大系》第一卷(東京市:經濟雜誌社,明治 30 年) 卷 14 p.585。

396 《三國志》〈吳書〉妃嬪傳第五 卷 50,p.1202.

397 寒川恆夫,《相撲 宇宙論》(東京市:平凡社,1993)p.37。

398羅時銘, 〈中日相撲傳承關係探析〉《體育文史》(北京,1997 年 2 期)pp.28-34。

399 (日本)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4) p.20。

(17)

國歲時文化之間的淵源關係。400因此《荊楚歲時記》所載的「荊楚之人,

五月間,相結伴為相費之戲,即撲也。」401很可能因此傳到日本、朝鮮。

日本相撲和中國的相似度很高,源於中國的說法,從考古、文獻記載 來看,應可證實,惟今日中國式的摔跤,卻和此不盡相同,採用的是少數 民族的另一系統的摔跤,因此要一窺唐宋時的相撲,反而要參考日本的相 撲了。綜上所述,唐代東北方的契丹、朝鮮、和日本境內,都有類似角抵 的活動,並且極為盛行,從許多方面來看唐角抵,也的確與這些民族有所 互動。

第三節唐代角抵對後代發展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角抵雖有極大發展,但專門的文獻記載卻沒有,直 到五代至宋時期有調露子所寫的《角力記》才看到相關的著作,對唐朝以 及前代角抵發展做了較全面的總結,也意味著新的發展,為宋代及以後的 相撲理論、規則等方面多有助益。宋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 粱錄》、四水潛夫《武林舊事》、灌園耐得的《都城勝記》、無名氏《西湖老 人繁盛錄》等書對研究角抵的發展成為極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如《夢粱錄》

〈角觝〉關於朝廷中相撲的情況:

角觝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且朝廷大朝會、聖節、

御宴第九盞,例用左右軍相撲,非市井之徒,名曰「內等子」, 隸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所管,元於殿步諸軍選臂力者,充應 名額,即虎賁郎將耳。每遇拜郊、明堂大禮、四孟車駕親饗,

駕前有頂帽,鬢髮 鬆,握拳左右行者是也。遇聖節御宴大 朝會,用左右軍相撲,即此內等子承應,但內等子設額一百 二十名,內有管押人員十將各二名,上中等各五對,下等八 對。劍棒手五對,餘皆額裏額外,準備祇應。三年一次,就

400夏日新,〈荊楚歲時記與歲時文化〉華夏經緯網 2005 6.9 http://big5.huaxia.com/wh/mjwh/2005/00328374.html

401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p.178。

(18)

本司爭揀上名下次入額,其管押以下,至額內等子亦三年一 次,當殿呈試,相撲謝恩,賞賜銀絹外,出職管押人員,本 司牒,發諸州道郡軍府,充管營軍頭也。402

承襲著南北朝隋唐五代以來專業運動團體的創立和實踐經驗,唐時有「相 撲朋」專門管理的機構,至宋代宮廷中也有「內等子」的編制,由軍隊選 拔,屬於左右軍的編制,宋代除了有專門的相撲組織和掌管訓練、比賽的 軍頭司,對相撲手定有甄別、考試、選拔、晉升和賞賜制度。其表演的時 機和宮中的宴樂、節慶,慶生、祭祀相結合。並且以其一身武藝成為皇帝 出宮時的保鑣。可知宋時組織、制度更加完備,亦可看出政府對其重視的 程度,這批相撲高手擁有極高地位。

唐代長安東西兩市已經有專業的民間百戲團體,為宋代時民間武術組 織普遍的出現開啟了序幕,有「角抵社」、「相撲社」等相撲團體。403城市 中出現大批以武賣藝的藝人在瓦市相撲,且比賽形式多樣有「相撲」、「喬 相撲」、「小兒相撲」、「女子相撲」等表演賽。404角抵更加普及,比賽形式 更專業化。南宋都城臨安護國寺露台舉行的擂台賽,參加者是各道州郡選 拔的「臂力高強者」獲勝者獎品豐富「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如頭賞 者,旗帳、銀盃、綵段、錦襖、官會、馬匹而已。」405其實在隋唐時期,

也已經有類似擂台賽的群眾娛樂活動《角力記》云:

樂蜀都之風,少年輕薄者為社,募橋市勇壯者,斂錢備酒食,

約至上元,會於學社,山前平原作場,於時新草如苗,候人 交多至曰宴方了一對相決而去,或贏者社出物賞之,采馬擁 之而去,觀者如堵向無居人,從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罷406

從舉辦的時間、地點、主辦單位和獎品看來,可見民間的角抵競賽,在唐 時就已經初具規模。

從《水滸傳》中推想宋的角抵情況,如 74 回中提到每年三月二十八日

402宋 吳自牧,《夢粱錄》〈角觝〉《筆記小說大觀》 二十一編 二冊卷 20,pp.1182-1183。

403宋 周密,《武林舊事》「社會」條 《筆記小說大觀》 二十二編 一冊 卷三 p.5。

404宋 周密,《武林舊事》《筆記小說大觀》 二十二編 一冊 卷 6,p.17 及《東京夢華錄》

卷 5〈京瓦伎藝〉。

405宋 吳自牧,《夢粱錄》〈角觝〉卷 20,pp.1182-1183 。

406調露子,《角力記》〈出處〉p.13 。

(19)

泰山府君的誕辰時,於東嶽廟前舉行年度的相撲獻聖大賽,其獎品極為豐 厚,台下的主官為太守,裁判稱為部署,手拿竹批,於台上先完成參神儀 式後才請選手上場,前來參賽的選手,最遠可南從南蠻,北至幽燕而來,

可謂全國性的大比賽。選手燕青自小就習相撲,而衛冕者任原則已是相撲 教師,有兩、三百位學生。交手前選手得先唸一遍「相鋪社條」其中包括

「不許暗算」,之後還要進行「喝一聲參神喏,受了兩口神水」的儀式,才 正式開始。技巧上還有專門的技法如「鵓鴿旋」、「守命撲」、「虎抱頭」等(圖 4.3-1),104 回也有女子和男子相撲等。407從而可知,至宋代時,相撲有固 定的舉辦時間、地點,且比賽的規模盛大,有一套比賽的規則、制度和儀 式。

圖 4.3-1:明刻本 忠義水滸傳全傳 74 回 〈燕青智撲擎天柱〉插圖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 版框縱約 20.8 厘米 橫約 13.7 米,

卲文良編著《中國古代體育文集》(香港:人民體育出版社,1986),圖 48

407施耐庵,《水滸傳》74 回〈燕青智撲擎天柱〉pp.972-980, 80 回宋江三敗高太尉 p.1050,

104 回段家莊重招新女婿 p.1288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8) 。

(20)

隨著宋代庶民化的風氣,民間參與角抵摔跤的風氣更盛,發展更普及 化、通俗化。自安史之亂後,宮廷藝人(如蒙萬嬴)大量散落到民間,促成了 民間技術的發展和交流。唐代的休閒娛樂文化在繼承歷代和當時其他國家 和地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融合、創新而走向繁榮,也為宋元及以後的休 閒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唐代在我國休閒文化上有著承先起後的地位。

遼金元西夏的角抵也極普遍,除了前面四章二節提到契丹族的角抵 外,《遼史》中仍有許多關於角抵的記載。《遼史》:

「遼冊皇后儀:呈百戲、角觝、戲馬以為樂。」408「上命衛 士與漢人角觝為樂」409。「翼日,皇帝晨興,詣先帝御容拜,

奠酒訖,復御殿,宴后族及群臣,皇族、后族偶飲如初,百 戲、角觝、戲馬較勝以為樂。」410「元會,用大樂;曲破後,

用散樂;角觝終之。」411

在宮廷中角抵依然是娛樂宴賓的項目之一。

金朝的角抵,女真語稱為「拔里速」412《金史》也多有資料記載,可 見其活動極為盛行413(圖 4.3-2),然而至金章宗時似乎有了變化,《金史》〈章

408《遼史》〈樂志〉卷 54,p.0891。

409《遼史》〈興宗本紀〉卷 19, p.0226。

410《遼史》〈禮志〉卷 52,p.0864。

411《遼史》〈樂志〉卷 54,p.0882。

412脫脫,《金史》〈金國語解〉(台北:鼎文書局,1976) 卷 135,p.2893「拔里速,角觝戲者」。

413《金史》〈奔睹列傳〉卷 84,p.1885 「昂本名奔睹,景祖弟孛黑之孫,斜斡之子。幼 時侍太祖。太祖令數人兩兩角力。時昂年十五,太祖顧曰:「汝能此乎﹖」對曰:「有 命,敢不勉。」遂連仆六人。太祖喜曰:「汝,吾宗弟也,自今勿遠左右。」居數日,

賜金牌,令佩以侍。」

《金史》〈蒲察世傑列傳〉卷 91, p.2020 「蒲察世傑本名阿撒,曷速館斡篤河人,徙 遼陽。初在梁王宗弼軍中。為人多力,每與武士角力賭羊,輒勝之。」

《金史》〈石抹榮傳〉卷 91,p.2027 「榮年長,事秦王宗翰,居幕府。天眷二年,充 護衛。熙宗宴飲,命胙王元與榮角力,榮勝之,連仆力士六七人。熙宗親飲之酒,

賜以金幣,遷宿直將軍。」

(21)

圖 4.3-2:金相撲泥俑

左高 29.7 厘米 右高 29.4 厘米1986 年陜西省渭南縣出土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p.94

宗紀〉:「制定民習角觝、槍棒罪。」414章宗繼世宗提倡女真文化,此 時蒙古的力量在北邊逐漸壯大,擔心漢人在境內凝聚力量,聚眾反抗。因 此禁止民間習角觝、槍棒,此應針對中原的角抵這一系統,而非女真的拔 里速這一系統,表示金時的角抵盛行使執政者擔憂。

西夏的《天盛律令》中亦有關相撲的內容:

諸人相撲而致死者,以相撲不死人之法而大意無理殺之,徒 三年。若曰他人相撲,有故意指使者,使相撲致死,則另相 撲者徒三年,相撲者以從犯法判斷。

《金史》〈阿徒罕列傳〉 卷 81,p.1817「阿徒罕為人孝弟,好施惠,健捷善弋獵,至角 觝、擊鞠,咸精其能。」

《金史》〈海陵紀〉卷 5,p.0104 「(海陵貞元三年)(1155)六月丙戌,登寶昌門觀角抵,

百姓縱觀。」

《金史》〈海陵紀〉卷 5,p.106「(正隆元年)(1156)乙丑,觀角抵戲。」鼎文書局。

414《金史》〈章宗本紀〉卷 10,p.0228。

(22)

對於因相撲而造成的損傷有其規定,也有一定的保護。415據《馬可波羅遊 記》,元朝角抵運動也很普遍,也有很多的女性參與,如海都王爺女兒愛扎 魯克就是角抵高手,亦曾親自比武招親。416元朝時可能是因為擔心宋朝遺 民的反撲417,因此元世祖和元仁宗下令禁止中原相撲418,使中原的角抵相 撲系統似乎中斷,雖從《明史》的記載中得知武宗對角抵有興趣419,中原 角抵至明朝似乎有振興的現象,然而隨著拳術的興盛,角抵盛況不再,中 原的角抵相撲,唯有從日本的相撲中去尋找遺存的蛛絲馬跡。而從匈奴、

柔然、契丹、女真等相承的系統則繼續傳至清代,一直到現今的中國式摔 跤。雖然如此,但中原角抵經過了歷代的發展,早已和各族有交流融合的 現象,其制度和功能也多留存下來。

到清代,滿語稱角抵為「布庫」,依舊是執政者列為儲備軍力的訓練項 目之一,如趙翼《甌北詩抄》〈行圍即景.相撲〉詩云:「由來角觝古所傳,

百戲中獨近戎務。……國家重此有深意,所以習勞裕平素。」420維持軍事 訓練功能、宮中宴會享樂的功能及與外部交流的政治功能也存在。《嘯亭雜 錄》中云善撲營是:

定制,選八旗勇士之精練者,為角牴之戲。名善撲營,凡大 燕享皆呈其伎。或與外藩部角牴者爭較優劣,勝者賜茶繒以 旌之。421

有自士卒拔至大員者,蓋以其勇摯有素也。和(珅)當軸時令巡

415 史金波、聶鴻音、白濱譯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誤毆打爭鬥門〉(北京市:法律出版 社,2000)卷 14,p.483。

416 李季譯,《馬可波羅遊記》(上海:亞東圖書館,1940)第 4 卷第 4 章,pp.334-335。

417 此看法可從《水滸傳》中若干內容中,可看出一、二如 74 回關於相撲高手任原自誇「相 撲世間無對手,爭交天下我為魁」文中又提到相撲教師有二、三百個上足徒弟。

418 元(不著編人),《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十九 〈諸禁〉「禁治習學槍棒」:「(世祖至 元二十一)奸民不事本業,游手逐末,甚者習學相捕,或弄槍棒。諸色人等首告是實,

教師及習學人並決七十七。下拜物、錢物告付給陳告人充賞….庶几恣悍之風不作,兇 悍之技不傳。」元仁宗延祐四年,下令禁止民間「集場聚眾」延祐六年禁止「祇神賽社」

皆阻斷相撲的進行。(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卷 57(無頁數)。

419《明史》〈宦官一〉「日進鷹犬、歌舞、角觝之戲,導帝微行。帝大歡樂之」〈劉瑾列傳〉

卷 304,p.7786。

《明史》〈佞倖〉「每團練大內,間以角觝戲。」卷 307p.7886。

420趙翼,《甌北詩抄》七言古一〈行圍即景〉「相撲」條(台北市:臺灣商務,1968)p.99。

421清 昭槤撰;何英芳點校 ,《嘯亭雜錄》續錄 清代筆記史料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0,據清宣統元年上海圖書公司鉛印本為底本點校)卷 1 p.395。

(23)

捕營將士亦選是伎。422

從能征慣戰的八旗子弟兵中選拔能摔青年組成,一般為三百人左右,,專 門演練摔跤,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按技術高低分成四級,每年由高級官吏 主持升級比賽,皇帝出巡時,相撲營又與戶軍一起擔任警衛。423《點石齋 畫報》中出現的〈勇技演操〉即是呈現出在善撲營中訓練角力的情形。(圖 4.3-3)(圖 4.3-4)424清〈塞宴四事圖〉則呈現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大宴群 臣時的表演摔跤內容。(圖 4.3-5)並且木刻摔跤圖中,得知清應該有一套 路可供練習。(圖 4.3-6)

圖 4.3-3:〈勇技演操〉吳友如等畫

《點石齋畫報》 (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乙二冊,p.15

422清 昭槤撰;何英芳點校 ,《嘯亭雜錄》續錄 清代筆記史料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0,據清宣統元年上海圖書公司鉛印本為底本點校)卷 1 p.395。

423 參閱 樊正治,〈摔跤史〉《師大學報》31 期(台北,1986), p.352 。

424吳友如等畫,《點石齋畫報》(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乙二冊,p.15。

(24)

從唐代在宮中、民間競賽方式不同的情形下,也影響到武術於後代逐 漸分流成不同方向,如宮中的競技方式足以使人重傷致死,其原因可能還 包括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王宮貴族的注視之下,無不卯足全力,打到對 手無力再還擊為止,以致傷重程度極大,其比賽的技巧和時間上的限制較 少,易明顯分出勝負,此發展和民間以倒地為負,點到為止,較具趣味性 的節慶娛樂,應有所不同,如前者可能發展成後世的自由搏擊、散打、職 業摔跤,者則類似今相撲或柔道等。

圖 4.3-4:善撲營摔跤圖 清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品 崔樂泉《中國古代 體育文物圖錄》(北京:

中華書局,2000)p.96

圖 4.3-5: 清 清宴塞 四事圖 軸局部 故宮 博物院藏品 紙本縱 320 厘米 橫 560 厘米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 育文物圖錄》(北京:

中華書局,2000)p.96

(25)

圖 4.3-6:清木刻摔跤圖拓本,長 15.5-24.5 厘米 寬 13.4-18.2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品,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p.97

數據

圖 3.1-3:戰國角抵紋透雕銅飾摹繪  1955 陜西長安縣客省莊出土    長 13.8 厘米寬 7.1 厘米  卲文良編著《中國古代體育文集》香港: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6 圖 31  殺之。」 337 何猥薩為胡人,因善於相撲受寵於北齊後主。可想見胡人在    此武技上的表現,是受到當時中原人士肯定與看重的。從「撲殺」和 「搤殺」亦得知在比賽技巧和方式上,應是沒有限制,可以任意制服對方。 直到一方無力再戰為止。    《續高僧傳》中 「有西蕃貢一人云大壯,在北門試相撲,無得者」 338 此 西來的角
圖 4.1-1:布達拉宮落成儀式摔跤壁畫局部  清  原壁畫縱 40 厘米  橫 361 厘米  布達拉宮西大殿 2 樓畫廊壁畫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p.98  權,南詔境內的民族以爨蠻為主,位置約今雲南地區。南詔在吐蕃和唐之 間於政治上保持彈性,在文化上採取兼容的態度。南詔也屢派使臣上貢至 唐, 《資治通鑑》 〈唐紀〉記文宗大和三年(829)「蠻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 慰撫蜀人,市肆安堵;將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及珍貨而去。」 347 在 南詔與唐交惡期間,漢族流
圖 4.2-3:相撲人古圖  三田村鳶魚著  朝倉治彥編  《相撲 話》(東京市 : 中央公論社, 1997) P161  兜襠纏腰,以及頭上綁成沖天辮的樣式也和密縣打虎亭的東漢角抵壁畫圖 相似。在稱號上,宋代相撲人的名字中有「武當山」這樣的稱號,和現今 日本相撲力士以山、海、川命名的習慣有相似性。在賽前的儀式上, 《水滸 傳》七十四回燕青與擎天柱相撲,比賽開始前「喝了一聲參神喏,受了兩 神水」 386 和日本相撲選手賽前漱口、撒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裁判方面, 中國裁判名為部署,手拿竹批 387 ,而日本裁
圖 4.3-2:金相撲泥俑  左高 29.7 厘米  右高 29.4 厘米 , 1986 年陜西省渭南縣出土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p.94  宗紀〉:「制定民習角觝、槍棒罪。」 414 章宗繼世宗提倡女真文化,此 時蒙古的力量在北邊逐漸壯大,擔心漢人在境內凝聚力量,聚眾反抗。因 此禁止民間習角觝、槍棒,此應針對中原的角抵這一系統,而非女真的拔 里速這一系統,表示金時的角抵盛行使執政者擔憂。  西夏的《天盛律令》中亦有關相撲的內容:  諸人相撲而致死者,以相撲不死人之法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清世祖順治年間或更早也傳入日本,於民間普遍傳誦。日本江戶時代 的臨濟宗大師─白隱慧鶴禪師於七十五歲時 ( 1760 年 )

一組曲線 F 的垂直軌跡 (orthogonal trajectory) ,是指一條 曲線在與 F 中的曲線相交時,在交點相交的角度為直角。如

《觀無量壽經》是在宋元嘉年間(四二四-四五一)才譯出。因此,學者們普遍注意到《般 舟三昧經》對於慧遠念佛三昧觀念的影響。 [註 22] 在慧遠之前,《般舟三昧經》的各種譯本已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民國一○二年度.. 機關團體及其作業組織結算申報

因本校開、閉幕式會場(校史館大講堂)座位有限,故開放各報名學校行政人 員或師長代表每校 1 名、社團評選報名社團代表每社團各 1

三、參加「大專校院社團評選」之社團,應於完成線上報名後,上傳核章後之 社團評選報名表(附件 1-1)、社團組織章程、社團簡介文字資料、校內 社團評選紀錄等

“替代辦學團體校董” (alternate sponsoring body manager) 指根據第 40AM 條獲 提名註冊為替代辦學團體校董的校董;. “預計開課日期” (schedu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