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在第四章提到了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及里山之友的成立脈絡及特色,在這樣 的背景下促成了里山之友在參與里山自然學校的活動過程中,對其終身學習上有 顯著的提升。

研究者採用了第二章所列出來的里山之友參與里山自然學校可能提身的終 身學習關鍵能力,來討論里山之友在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上的提升。

第一節 里山之友在認知能力層面上的提升

研究者經由文獻分析,列出下列四項里山之友在認知能力層面上的提升。

1. 不斷提升個人技能及能力 2. 貢獻所學、所有給他人

3. 運用資訊科技工具與技巧的能力

4. 記憶、組織概念,及抽象思考(含推理、分析、歸納等思考能力) 一、不斷提升個人技能及能力

因為是里山之友自己企畫的活動,該怎麼帶活動,該傳達什麼給參加活動的 金澤市市民,這對里山之友來說是非常重要且實際的問題。在傳達和溝通的過程 中,里山之友必需不斷的要求自己提升活動的相關專業技能和能力。

自從這個「角間的里」成立之後,來這裡的次數變多了,再加上,自從後面 成立了一個藥用植物園,進入了里山,把各種樹的種子收集起來,自己來種 植,或是說我想要自己來種等等,因為這個關係,我進到里山的次數也增多 了,因為我想要看現在種子發芽了沒有,想看看現在樹生長的怎麼樣了,樹 的花又長的如何?或是樹可不可以從種子開始種植等,這樣問題我都十分的

(2)

好奇,也可以說自己對植物的知識漸漸的增加了。我之前對於植物的種類並 沒有什麼興趣的。(谷小姐,16)

谷小姐因為成為兒童藍染工作坊的負責人,所以對於「藍」這樣的植物需要 十分的了解,除了「藍」這樣的植物之外,谷小姐的興趣也擴及到其他的植物,

尤其是金大同意在「角間的里」建築物的後方成立一個小小的藥用植物園,讓對 植物有興趣的里山之友可以更近距離的觀察到藥用植物的生長情況,且有些里山 之友,如谷小姐,更會去金大校園中的里山尋找其他種類的藥用植物,帶回藥用 植物園種植以就近觀察。原本是對植物不感興趣的谷小姐,因為藍染活動的開始 進行、成為植物觀察會的解說員,及因為「角間的里」後面的藥用植物園的成立 等多重因素,讓她開始接觸植物,並豐富了自己對於植物的相關知識。

此外,因為北谷梯田的復原,有了小水池,各式各樣的青蛙就出現了。青木 先生也提到了他個人的成長。

像是今天我們去北谷的時候,看見了モリアオ蛙在產卵,當場在產卵,真的 很不可思議,每次都看不到他正在產卵的樣子,今天是第一次看到呢。幾乎 都是看不到的。然後就有人教了我很多的知識。我覺得從別人那裡學到很多 的知識也是一個最大的幫助吧。還有我之前對於青蛙的事情一點都不知道 的,我只知道名字而已,我之前也都沒有看過,就是那個背上有一條綠色的 線的那種青蛙。有很多的青蛙,我也是來到這裡才開始認識的,之前都不知 道。好像多記住了一個東西就變的很充實,自己也覺得真好啊。(青木先生,

21)。

還有就是大家都有很多的知識,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知識還有智慧,像 是之前在培育稻子的秧苗的時候,不管怎樣他就是不怎麼發芽,後來川畠先 生啊,是這方面的專家啊,那個人啊他就幫我們買了很好的種子,幫我們裝

(3)

好水,然後放進熱水中,然後種子就發芽了,熱水喔,大約 35 度吧,然後 芽就冒出來了。要是冒出來是白色的芽的話,就會長出好的稻子來。冒出白 色的芽,是之前都作不到的。就是因為里山的職員川畠先生的幫忙,所以才 可以作到的。……都是因為川畠先生的幫忙啊。他應該是石川縣這方面最有 知識的人了,自己也有在種田,所以很清楚。就是因為他的幫忙,我們才可 以很順利的完成。…像是我有很多事情都不清楚,問問那些專家的人,就會 學到很多事情,這樣也很好阿。(青木先生,22)

對青木先生來說,多學了一樣東西,不止面對群眾或是來北谷的人,可 以多教導他們一些關於北谷大自然中的事情,對於青木先生他本人,更是多 一份自信,就像他本人說的,好像「多記住一個東西就變的很充實」。研究 者認為,不管單單只是一個名字,或是某個生物的習性,只要對於參與的義 工來說,生命得以豐富,快樂得以提升,這樣就足已。而這樣的特質,是研 究者在參與一年里山自然學校活動時,從里山之友互動中體會最深的,也就 是「隨時隨地,不管事情大小,快樂地學習」。如同先前研究者所提到的,

里山之友大多是已經退休的中老年人,參加里山的活動並不是為了擷取艱澀 高深的知識,而是期望在快樂中學習。里山之友就是在這樣的氣分下充實自 己的技能和能力的。

佐川老師對於里山之友參加活動的心態,也提出了他自己的想法:

唯有從中找到樂趣才可能長久阿。我那時是這樣想的。所以,盡可能的 不要勉強,不要太認真。大家一起享受自然吧!希望達到的是「希望下 次還想再來」、「還想要再從事這樣的活動」。我當時是抱著這樣的想法 去思考的。(佐川老師,34)

從里山自然學校的觀點來看,里山自然學校對於提升社區居民的專業知識也

(4)

是不於餘力,盡可能的利用大學學術資源豐富之便,提供參加活動的居民或是義 工提升自然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最初剛開始的活動當中有一個是自然觀察會,這個是在大學中有植物的專 家、動物的專家,還有昆蟲的專家,將他們所擁有的知識,介紹給市民,大 概是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以植物的觀察會為主。像這些學者的參加,因為 是大學的教授,對這些市民來說,關於里山的東西他們是非常有興趣的,對 他們來說是非常值得的。一般要聽到大學教授的解說要是你不入學讀書的話 是沒有機會的,要是沒有通過入學考試的話根本就沒有機會進來的。但是我 們這裡不是這樣,大學的教授免費的對市民來上課,這樣對市民來說是非常 幸運的。這樣的事情,或許對市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佐川老師,34)

二、貢獻所學、所有給他人

上一段所提到的不斷提升個人技能及能力,其實在里山之友的案例中,有一 部分就是為了將自身所學的東西,貢獻給他人,所以不斷的提升個人的能力。

例如市原先生企劃的兒童農業體驗學校,即他為了將自己所擁有的農業的相 關知識,透過兩週一次的農業體驗方式,傳達給金澤市的市民,也順便讓沒有機 會親自接觸田地的孩子,有這樣的機會認識農作物集體驗農事。而谷小姐所企劃 兒童藍染工作坊、高島先生所成立的竹子俱樂部、以家先生為核心所組成雜木林 的維護管理小隊等,皆是因為里山之友擁有這樣的技能,所以想貢獻出來,不只 是給人,也是給這整個環境,期望對里山的復原有幫助。

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8)提到,這一個將自然與人為世界關聯 的場所(環境學習中心),雖不是一個正規的學校,但卻能作為社會教育的機構,

經常性的提供活動與環境知識、關懷、技能的交流,服務社區人士。里山之友平 日的互動,正好呼應了這點,不同的是,在里山自然學校所出現的環境知識、關

(5)

懷、技能的交流,大多是在里山之友間自然而然的互動中產生的,或是里山之友 在面對金澤市市民時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這正好呼應了 Rogers( 1961)的想法,

在助人關係(helping relationship)裡,雙方之中至少有一方企圖促進對方的成長、

發展、成熟與功能的改善,以及增進其因應生活的能力。就這方面而言,對方可 能是個人或團體(引自 Stephen Brookfield,1984;李素卿譯,1997)。

佐川老師也提到了里山之友在活動中的互相貢獻與分享所學。老師強調,在 里山自然學校學習與分享所學不是單向、雙向的,而是多向的。

里山自然學校不是老師教給學生什麼東西,自然學校應該是被感動的人把感 動的喜悅分享給大家,應該就是這樣的學校阿。不是單向的,也不是雙向的,

應該是多向的,自然學校應該是這樣的。由比較清楚的人教比較不清楚的人。

有時候是 A 教 B,有時候是 B 教 A,不是只有 A 和 B,還有小孩子阿,在自然 學校裡,老師到處都是。很多事情的感動大家都可以分享出來。(佐川老師,

36)

除了貢獻知識之外,研究者在此還加入了貢獻有形的東西,如古老的農具 等。在「角間的里」一進去的玄關,放著各式各樣日本古老的農具,這些農具都 是里山之友或是金澤市民捐贈及「寄放」在「角間的里」的。每次里山自然學校 有活動需要用到這些農具時,這些平時被展示的農具就會拿出來使用。里山之友 的龜田先生也把家裡祖傳好幾代的農具拿到「角間的里」和大家分享

以前的道具漸漸都沒有在用了,大家都把它拿去丟掉,這樣很浪費啊,所以 我就和老人家商量,拿到「角間的里」去放。這些古老的道具要是大家在從 事里山的活動時還可以拿出來用的話,我覺的這樣很好。最近,也有人因為 家裡的儲藏室壞掉,想要把道具拿過來「角間的里」放。我看到大家把從前 在使用的古老農具拿過來「角間的里」放,覺得很高興。(龜田先生,25)

(6)

令研究者感動的是,這些古老的農具被捐贈給里山自然學校,並不是從此被

「束之高閣」,僅供觀賞而已,而是當有需要的時候,會被拿出來使用,可以讓 現代人體驗從前農人辛苦耕作的辛勤。研究者認為,文物的保存,重點不應該放 在文物的本身,文物背後的文化價值,才應該是保存的重點。一個東西放在櫥窗 中是死的,唯有拿來使用,才可以賦予文物新的意義。里山自然學校對於這些古 老農具的解讀,和台灣多數文物保存館不盡相同。

三、運用資訊科技工具與技巧的能力

研究者所訪談的里山之友,大多是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對於科技與資訊 工具的使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金澤屬於生活較悠閒的地區,相對於東 京、大阪等資訊快速流通的大都市來說,中高年齡層的人對於電腦及網路的使用 並不十分普及。但是經過一年的觀察,研究者發現受訪的對象中,其中 50 世代 的谷小姐和市原先生,對於電腦的使用仍具有一定的基礎。

谷小姐提到在兒童藍染工作坊中,是如何聯絡其成員的:

幾乎都是用電子信箱、電話還有傳真的。(谷小姐,14)

除了使用電子信箱聯絡工作坊的成員外,谷小姐還不時會上網瀏覽環境相關 的網站。在里山自然學校的職員鼓勵下,研究者在里山自然學校的網站中,也有 一個自己專屬的部落格(blog)1,把自己在日本所見所聞和台灣同樣關心環境教育 的伙伴分享。因為研究者同時採用中日文寫作,因此,也提供日本對環境教育有

1 「和里山一起走過的一年(里山と一緒に暮らしている一年間)」

(http://www.satoyama-ac.com/satoyama_blog/liao/)。這個網站也成為研究者田野札記的一部份。直 到 2006 年 10 月,研究者回到了台灣,里山自然學校的職員仍鼓勵研究者繼續紀錄在台灣環境教 育的所見所聞和日本的伙伴分享,另,把部落格的名字改成了「從身邊的自然開始(側にある自 然から)」

(7)

興趣的人另一種來自台灣留學生不同的觀點。在研究者自己的部落格中,谷小姐 就曾和研究者分享自己對於日本環境教育的觀察和想法。

此外,從 2006 年開始,里山之友的行政事務開始由里山之友自己負責,重 要的事情由里山之友的幹事開會決定。市原先生擔任幹事會的主要負責人,每次 的幹事會議記錄、金錢的往來紀錄或是里山之友名冊等,皆由市原先生負責整理 和紀錄歸檔。研究者在「角間的里」作蹲點觀察時,常常會發現市原先生拿著一 台筆記型電腦,把里山之友幹事會議的結果,一個字一個字的敲進電腦中,對於 一個年近 60 歲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是因為會議內容需要歸檔 和紀錄,所以促使市原先生必需加強在電腦方面使用的技能。

一、 記憶、組織概念,及抽象思考(含推理、分析、歸納等思考能力)

此類的基本認知能力,因各學者對「認知」的定義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方 法,但是其重點皆落在兩個問題上:第一個是對人類知識的理解和解釋;第二個 為知識和人類行動間的關係(黃秀瑄、林瑞欽,1991)。

研究者認為,當一位里山之友要企畫一個活動,甚至是去執行的時候,這些 基本的認知能力皆已經具備了。需要記憶活動的時間、規劃內容、該如何去組織 整個團體成員的運行,則抽象的思考則應用在活動進行的前、中、後。若要明確 的測定里山之友在該項能力是否成長,有一定的難度。

五、小結

在認知能力的部分,研究者認為,不管是在提升個人技能和能力、貢獻所學、

所有給他人等部份,里山之友都有顯而易見的成長。但是在運用資訊科技工具與 技巧的能力上,或許是因為年長及原本生活形態的緣故,會運用此資訊工具的里 山之友仍屬少數。唯有最後一個部份記憶、組織概念及抽象思考等能力,因為較 難從訪談或是觀察中明確的界定出里山之友的成長,在此不再加以討論。

(8)

此外,研究者訪談過後,認為大部分的里山之友都有達到終身學習概念上提 升,或是技能上的提升。但是,很明顯的,里山之友他們在參與活動前或中,並 沒有「終身學習」的概念或是期待,最多只是有自我實現的想法,換言之,里山 之友對於自己透過企劃活動、執行活動,甚至是與金澤市民互動的過程前、中,

並沒有預期、發現自己在終身學習能力上的成長。有時甚至是透過和研究者訪談 的過程中,他們才會去省思自己參與活動前後的改變,才發現了自己的成長。關 於這點,也增強了研究者對於本研究的信心,不只是期待一本論文的完成,更期 望讓里山之友從中自覺自己的成長。

第二節 里山之友在學習如何學習層面上的提升

研究者將文獻整理並根據觀察的結果,將學習如何學習整理為下列五項:

1. 具有後設認知的能力(自我覺知、監控及省思)。

2. 能將終身學習與個人的目標達成相關。

3. 永遠對現狀不滿意,不斷地改變作業程序、過程及情境。

4. 跳脫現狀的思考。

5. 使用創造力和想像力解決問題。

研究者將訪談稿及田野筆記依此整理逐項討論。

一、 具有後設認知能力(自我覺知、省思及監控)

有關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研究最早起源於 1970 年代初期。美國的心理 學家 John H.Flavell 認為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於自己的認知歷程、結果,或任何 有關事項的知識,以及個人對於自己認知過程的主動監控、結果的調控,與各歷 程的協調。

國內有關後設認知的研究均以兒童發展為主要的範疇,對於成年期與老年期

(9)

的後設認知發展,多所忽略。國外有關成年期與老年期後設認知的研究,始於 1978 年,而國內至今尚無專文論述有關成年期的後設認知研究(引自王仁宏,2004) (一)自我覺知的能力

在成人學習理論方面,Knowles 依據成人學習的特性,提出了兩項重要的假 設:成人在學習前知道自己的學習需求、成人有自我導向的學習能力(引自黃富 順,2002)。

郭為藩(2003)認為自我引導學習在成人階段特別具有意義,因為成人在參與 學習課程前已具有相當的社會經驗與先前的學習基礎。從建構理論的觀點而言,

成人較具備建構其知識系統的能力;即使這些成人學習者學歷不高,先前的生活 歷練與專業知識仍然是重新建構認知體系的基礎。其中成人的成熟使他可以對自 己的行為負責,可以負擔起自己的責任與任務,也可以作選擇,也可以作決定(黃 富順,2000)。也就是說,成人在學習前知道自己的學習需求,可以轉換成自我 覺知,也就是學習者對於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理解能力。也就 是成人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清楚的明瞭學習的目的,並努力維持對學習的熱忱。

Knowles(1975)也指出自我導向學習是個體在他人幫助或無人協助下,主動參 與診斷學習需求、形成學習目標,確認學習上的人力、物力資源,選擇履行適當 的學習策略,並評鑑學習成果的歷程(引自陳玉樹、徐英傑,2005)。Guglielmino 則以為自我導向學習者是指能夠自己引發學習,並能獨立而繼續進行學習,具有 自我修煉(self-discipline)的能力,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和信心,能夠運用基本的技 巧學習,安排適當的學習步驟,發展完成學習計畫和利用時間加以進行的人(引 自胡夢鯨,1986)。

而這樣的特質,在研究者訪談里山之友中,也發現了里山之友具有這樣的特 質。

想知道如何透過自然的體驗來培育孩子們吧。該怎麼透過自然來達到這個目 標呢?……現在不是農業體驗學校的活動正在進行嗎?只要他們有什麼活

(10)

動,我都會從旁協助……但是我現在真正在觀察的是如何透過這個活動來教 育小孩子。我也同時在學,如何扮演好一個從旁協助孩子學習和發展的角 色……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應該要怎麼去作,或是應該透過怎麼樣的環境教 育的活動等,才可以引起孩子們對於自然的興趣,也就是所謂的「好奇 心」……孩子們還在發展階段,像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適合什麼樣的活 動的,該怎麼培養他們呢?應該讓他們學些什麼呢?什麼東西對他們來說是 重要的呢?從自然中他們應該學習什麼呢?與其說這是我的目標,不如說這 是我的課題吧。(八田先生,1)

由以上可以看出,里山之友八田先生在參與兒童農業體驗學校的活動之前,

即對「孩子教育」的問題產生極大的興趣,特別是對「如何透過自然體驗的活動 來教育孩子?」、「該教育孩子些什麼?」等問題。而這股想要探究的心,也成為 其參與兒童農業體驗學校活動的最主要動力。在去年的活動中,八田先生幾乎每 次參與活動都會帶著攝影機拍攝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之前研究者只是單純的認 為八田先生喜歡攝影,喜歡小孩子,沒有想到原來在攝影機背後的八田先生其實 正在進行自己的研究。

(二)省思的能力

在省思的能力方面,研究者發現了里山之友在面對各自企劃、執行活動的部 分,是訪談稿呈現出最多省思的部分。在 Kolb 的經驗學習模式分析所需的四項 基本學習能力中,其中提到一項省思的能力,Kolb 認為省思的能力也就是反省 具體經驗對既有知識、技能及態度的意義和作用(引自賴麗珍,1998)。

這幾年來,里山之友的活動都是以個別小團體的方式在進行的,也就是每個 人以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組織一個小團體在進行活動的。如此一來,要里山之 友同心協力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就變的十分的困難,我擔心會造成分崩離析的 結果。(市原先生,6)

(11)

最初的時候,因為參加的人數很少,所以大家就一起想,一點一點的去作,

不管是里山方面的也好,還是農事活動也好,或是自然觀察會也好,還是竹 子俱樂部也好,大家都是一起行動的。因為人數很少,都是一起行動的。現 在的話,大概 3 年後吧,「我想要作這個」「我想要作那個」的聲音出現,大 家都被允許可以作各自想要的活動。大家都覺得這樣做很好就這樣做了,可 是沒有想到後來的情況卻變成這個樣子,變的有點疏離了。(谷小姐,8)

由此可知里山之友已經開始重視這樣各自企畫活動、各自分散活動的作法所 產生的負面效應,也就是因為長期沒有一起活動,都是各自分散進行活動,所以 造成大家感情疏離,甚至開始出現利益上的衝突。大家開始反省現在分散活動的 狀況和以前大家一起活動的差異,與自己從前的經驗有什麼樣的差別,也開始想 解決方法了。

(三)監控能力

指對認知活動的監測、測試、修正或對認知策略重新加以安排(王仁宏,2004) 研究者透過訪談的結果,或是田野的觀察,無法得知里山之友是否對認知的活動 具有修正或是重新加以安排的事項。因此無法加以界定里山之友在後設能力中的 監控能力中是否獲得成長。

二、能將終身學習與個人的目標達成相關

除了八田先生的例子之外,另外一位里山之友谷小姐也將參與里山自然學校 的活動和自己個人的目標連在一起。

我不是本著想要作自然觀察、或是想要解說的目的,但是要是可以減少地球 暖化,或是可以改善環境污染的話,這樣的方法我想也未嘗不可。對於小孩、

或是下一代的人來說,環境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是很棘手的,所以我想可以用

(12)

環境觀察的方式,或是藍染的活動,也可以讓媽媽們來一起參加。所謂的目 的,不就是這個嗎?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地球來說,就是在我能力所及,保護 這個地球,在我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用「你也一起加入吧」的方式也讓其 他人加入。雖然我沒有辦法做到很大的事情,但是從我自己生活的周遭做 起,我想儘管這樣也可以讓市民對於地球的觀念漸漸的改變。也就是從小小 的事情開始做起。也就是說我的活動阿,其實對於參加活動的人是有所期待 的,不是做到一項就好了,這個也需要關心,那個也需要多多注意,像是森 林的問題、糧食的問題、還有能源的問題、水的問題也需要關注,還有國際 上很多的戰爭的紛擾,像這樣的事情,真的是……在這裡大家都不覺得是個 問題,可是像是糧食的問題、能源的問題等,再過 10、20 年馬上就會面臨 到了,所以我希望要是大家能夠把這些問題當作是自己的朋友所發生的問題 的話,就好了。覺得這種事情是其他國家的事情,跟我沒有關係,這樣的想 法是不行的。(谷小姐,10)

谷小姐在里山自然學校中設立了一個藍染的小團體,藉由藍染的活動,讓參 加活動的社區媽媽們和小孩子一起從參與翻土、播種,一直到種子發芽、成長、

採收等過程,瞭解生命的珍貴。

因為戰爭所造成的不安,所以我開始重視植物方面的相關醫學,因為這個原 因,所以從種子開始種植。這個是生物喔,從生物開始所以可以達到喔。就 是因為這個原因,開始自己去學習。所以說在生物中…說在生物中好像怪怪 的,說大一點的話,就是在自然中,是有美麗的種子的,在找那個種子的同 時,在育成種子的同時,所謂的美麗就是自己去尋找。像這樣的事情我想要 一整個家族來完成……但是要是從種子開始培養,使它開花,然後去思考可 以作些什麼呢?這個就是我想要成立的藍染 group 的原因。這個就是自然中 的美,透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享受自然的恩惠,自己對於自己培育出來的

(13)

東西覺得很期待,就是這樣把人和自然聯繫起來,如此這樣自然而然就會對 自然存有感謝的心。(谷小姐,12)

終身學習的方法可以分為傳統的與彈性的學習方法,傳統的學習方法主要是 參考正規班級教導與學習理論,彈性的學習方法可能涉及了自我導向學習、自我 學習、經驗學習、轉換學習及隔空學習等較非傳統的學習理論(王政彥,1996)。

其中自我導向學習,根據 Knowles(1975)所提出的定義為:個人在沒有或是有其他 人的協助下,主動的診斷學習需求,規劃學習目標,尋求對於在學習上所需的人 力或是物質資源,選擇並執行適當的學習策略,評鑑學習成果的過程。他認為學 習是內在的歷程,個體的自我導向可以創造出最棒的學習(余雅屏,2003)。

直到透過了這次的訪談,研究者才知道其實在藍染活動的背後,谷小姐有更 大的目標想要達成,也就是透過觀察植物生命的生長,讓參與活動的孩子與家長 明瞭生命的成長,進行生命教育。

除此之外,谷小姐也因為對里山中的花花草草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常常和 社區的媽媽結伴到里山去散步,說是去散步,不如說是去野外觀察,觀察角間地 區的里山出現了何種稀有的植物,也可觀察角間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谷小姐為了讓大家到更關注環境及社會正義的目標,選 擇用一些簡單的活動,如栽種或是觀察植物等手段,將生命及自然的美好用自然 而然的方式傳遞給來參與活動的民眾,適時地引導出活動背後更深層的環境問 題。換言之,谷小姐選擇使用藍染小團體的方式,來實踐自己的目標。

三、對現狀不滿意,不斷地改變作業程序、過程及情境

對現狀的不滿意從另一個觀點來說,就是具有質問、推論及批判的能力,也 就是知道好、壞與中等間的不同,及有想要改進情況的心態(Longworth,2003)。

研究者剛進到研究場域時,總覺得里山之友們總是和樂融融地一起活動與共

(14)

事,儘管有意見不同的時候,也是本著彬彬有禮的態度在溝通協商出一個解決方 法。但隨著研究者參與活動的次數增多,與里山之友相處的時間增加,開始發現 里山之友對里山自然學校及里山之友之間都存在著不滿。

所謂的里山活動應該是要透過勞動才可以得到里山裡面的東西。可是金澤大 學校園內的里山的活動已經不是勞動活動,而農業體驗學校的活動變成了像 是公民館2的活動方式。里山自然學校現在的農業體驗活動,頂多是除除草 罷了,而里山之友幾乎都沒有作這些事情。只有研究里山的大學學者和一些 優秀的里山之友之外,大部分的人連山都沒有踏進去過。(高島,30)

成立竹子俱樂部的高島先生對於里山自然學校及部分里山之友進行的活動 覺得十分不滿意,在他的想法中,里山的活動應該是比較偏向整理維護里山生態 系的,也就是勞動的活動,透過勞動從里山中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如竹筍等), 透過勞動使原本荒蕪的里山得以重現古早有序的風貌,高島先生認為這才是里山 自然學校舉辦活動的目的。

因為每個人參加里山自然學校的目的都不一樣,所以要大家互相配合,一起 完成行事曆上的工作,或是一起完成什麼事情的話,這樣不是很好笑嗎?像 是這個冬天大家說要辦什麼樣的活動時,竟然出現了這麼可笑的活動,我覺 得真的沒有辦法。(高島先生,30)

高島先生在這裡所指的冬天的活動,即「雪人祭」。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在

2 1946 年 7 月 5 日,日本文部省事務次官通知各都道府縣知事「公民館的設置運作辦法」。依此,

全國各町村設置公民館。公民館的設置是為了地區居民,實施日常生活相關的教育、學術、文化 等事業;提升居民的素質,增進健康、培養情操;振興產業生活文化及增進社會福祉等為目的。

1949 年社會教育法制訂後,公民館儼然成為社會教育的舞台之一,更具制度化。公民館在社會 環境教育也扮演著重要功能(柯淑婉,1997)。

(15)

2006 年 1 月 28、29 日,為了慶祝金澤大學五十週年紀念館「角間的里」建築物 順利地從白峰村遷移過來,特地將白峰村特有的祭典「雪人祭」移到金澤大學校 園內「角間的里」進行。活動的內容主要是利用競賽的方式,從三十組親子雪人 創作作品中選出優秀的作品,並頒發獎品以資紀念。除作品競賽之外,還有雪地 動物足跡的觀察及白峰村傳統小吃的攤位,供遊客選擇。除了之前宣傳得利外,

當天當地新聞媒體的現場直播也對活動的宣傳十分有助益,根據統計,兩天的活 動總共有八千多名的金澤市居民一起共襄盛舉。

「雪人祭」活動的特色在於,這是里山自然學校主辦的活動,但是邀請所有 里山之友一起協助策劃、參與討論。這是距 2004 年里山之友各自企畫施行活動 後,第一次里山之友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項大型的活動。雖說是里山之友全體一 起策劃的活動,可是這樣「娛樂性」的活動並不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高島先生 因為「雪人祭」的活動和他所謂的里山的活動的理念不合,所以活動的當天,研 究者發現高島先生並沒有參與,之前的討論會也沒有參加。

對於沒有付出純粹來里山中得到里山恩惠的人,或是單純來享受樂趣的人,

高島先生也提到了他的看法:

也有人是只有在竹筍出來的季節才會想要參加我們的 group 的,但是我一點 也不希望那種人來阿。這就像有人會去里山摘野菜,平常都不關心里山,只 有在春天才出現,然後去摘野菜,摘完就走了,這樣的人要是想要進來我們 的 group 的話,我不歡迎。像這種喜歡去山上邊散步邊摘野菜的人,我不喜 歡。(高島先生,30)

另外一方面高島先生也提到了對於里山自然學校活動的一些看法:

里山自然學校現在正在作的活動並不是里山應該有的活動,雖然辦活動的時

(16)

候人非常的多,很熱鬧,可是大家作的事情都不是在里山中作的。像帶孩子 去里山中觀察昆蟲,然後讓孩子把昆蟲抓回家放在盒子中養,這樣子怎麼會 是愛護里山呢?這樣怎麼有符合里山的精神呢?我覺得現在里山自然學校 的活動就好像只是為了可以在「角間的里」這個老房子中辦活動就可以了。

(高島先生,31)

蘇峰山(2004)認為批判思考所關注的焦點乃是知識上是否充分的判準(criteria of epistemic adequacy),因此批判意謂著更有能力看出錯誤的論證,粗糙的普遍命 題、缺乏證據的宣稱、權威的誤用、還有模糊的概念等論證缺失。Ennis(1996)則 認為有批判性的人不只要有技巧(skills),還要有某種心性,要敢於、願意探求證 據、推論與追求真理,而不只是有能力這麼做。另外,Fisher(2001)認為人們之所 以缺少批判力是因為未能詳細檢視日常生活的前提假設、價值堅持與邏輯。缺乏 批判力意謂著未經檢視、不合邏輯、不合理性的生活,批判思考意謂人們應該學 習如何分析與批判日常生活論證的邏輯。

由此可知高島先生以他自己價值觀的堅持及對里山的熱愛,認為里山自然學 校的活動及部分里山之友所進行的小團體的活動並不符合其對里山保全活動的 想法。

另外一方面,蘇峰山(2004)則認為批判思考要有一定的社會條件,這樣的社 會情境一方面是批判思考得以進行的條件,另一方面又是批判思考所要檢視與成 就的社會情境。研究者觀察發現,高島先生之所以會有如此批判的思想及敢於表 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和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的職員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里山自 然學校的職員和老師們一直是以平等的態度和里山之友討論活動的進行方式,並 非以「上對下」或是「命令式」的態度來對應里山之友,因此,造成了里山之友 習慣有什麼事情就會找佐川老師或是中村老師討論,並直接表達心聲。

此外,里山自然學校對高島先生的回應態度,也回應到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 成立的宗旨:「開放里山做為市民交流的場所」及「保育復育已經被荒廢的里山」。

(17)

就是因為這兩項宗旨,所以儘管高島先生為了「雪人祭」的活動和其他里山之友 不合,決定放棄了里山之友的身份,將自己竹子團體的活動獨立出來,脫離里山 之友的活動。但是中村、佐川老師仍希望高島先生的竹子整備活動能持續下去。

我主張大家一起進到里山中去勞動,勞動者之後一起分享勞動後所得到的成 果。我覺得里山自然學校的人目標都是錢而已,我以為大家會因為喜歡里山 而來保護里山,其實並不是這樣。(高島先生,30)

我為了和諧,所以把幹事辭掉了,甚至也不要里山之友的身份了,儘管幹事 辭掉了,可是我們竹子 group 的活動還是要持續的進行阿,所以現在 2007 年活動的企畫還是有在進行。但是規定不能沒有擔任幹事還有自己的小 group,所以後來我就拜託中村老師和佐川老師,讓我的竹子 group 持續的下 去。(高島先生,31)

由此也可以看的出來,其實里山之友和里山自然學校是共生共榮的。里山之 友需要里山自然學校的資源協助,而里山自然學校也需要里山之友在活動進行上 及里山整備上的協助。而這樣互惠共存的相處模式,相信也是里山自然學校或是 金澤大學願意放下身段,傾聽里山之友心聲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表達不滿意的能力之外,有的里山之友更嘗試跳脫對現狀不滿意的情 緒,尋找適當的解決方法。谷小姐談到剛加入里山自然學校,面對參加里山自然 學校活動的女性只有兩人的心情如下:

當時,來這裡參加活動的女人很少,男人很多,可是女人的話只有我和高島 小姐而已,剛開始只有兩個人而已,沒有其他的女人。我那時想「有沒有什 麼樣的活動,是可以讓女人也來參加的,這樣就可以吸引其他女人也來參加 這裡的活動」(谷小姐,12)

(18)

因此,谷小姐想出了藍染的活動,藉由較「軟性」的活動,期望讓更多的社 區婦女們一起來參加。

而市原先生在面對里山之友的組織從里山自然學校獨立出來時的思考,及想 要改變過程,精益求精的精神,從下面的文字中也可以觀察出來。

我之前有在考慮作為里山之友和里山自然學校中間連接的里山之友幹事會 的事情。到現在為止,有關行政方面的事情一直都是拜託里山自然學校負責 協助的,所以不用擔心里山之友組織該怎麼維持下去。但是從 2006 年開始,

里山之友的組織從里山自然學校獨立出來,如何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組織?

里山自然學校和里山之友該如何互相調整配合才好?里山之友相關的行政 處理等,這些都是我現在開始在考慮的。(市原先生,6)

里山之友的組織自 2001 年成立之後,所有的行政事務皆由角間的里山自然 學校負責。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還沒有經費可以約聘職員處理行政事務,所以幾乎 都是由佐川老師負責所有的行政事務的。2005 年申請到足夠經費足以請約聘人 員後,佐川老師卸下了行政的事務,而是由專門的職員在負責。里山之友的行政 事務也順道移請里山自然學校的職員負責。但是 2006 年開始,里山之友開會達 成共識,決定朝 NPO 的經營模式努力,因此,所有的行政事務都必需要漸漸的 歸還給里山之友,由里山之友自己學著開始獨立經營管理自己的組織。

三、 跳脫現狀的思考

根據研究者的觀察,日本現在不管是民間的環境學習中心,或是政府單位的 國家公園組織,都十分強調自然的觀察會,如植物觀察會、昆蟲觀察會等。這樣 盛行全國的自然觀察會,無非就是希望提倡全民能夠多親近大自然。同樣的,角

(19)

間的里山自然學校也有舉辦自然觀察會的活動。對此,谷小姐跳出了一般人既有 的思考,說出了對「自然觀察會」的想法。

所謂的「觀察會」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去觀察自然,用五官去感受,像這樣 的活動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可是這個時候所謂的自然,指的是「體感」,不 是在自己的腳邊對吧,也不是在家庭裡養育成的,因為不是自己培養的,所 以嚴格說並不是和自然有所交集的,我想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感受才是。所 謂的自然觀察會並不是直接和自然有所交集,只是到某個地方去,稍稍的打 擾一下而已。(谷小姐,13)

谷小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也因為這個原因,促使他成立了兒童藍染工作 坊,會強調必須從藍染的種子開始種植,讓孩子親自觀察種子發芽、成長,進而 到可以採藍等過程。在谷小姐的觀點中,這樣親自參與觀察植物的成長與變化,

才是真的達到與自然互動的目的。

這個就是我想要成立的藍染 group 的原因。這個就是自然中的美,透過自己 的眼睛去觀察,享受自然的恩惠,……就是這樣把人和自然聯繫起來,如此 這樣自然而然就會對自然存有感謝的心。(谷小姐,13)

此外,高島先生對於竹子俱樂部的經營,也同樣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儘 管整備竹林的人手明顯的不足,因為人力不夠對活動的進行造成不便,使每個參 與俱樂部活動的人負擔沈重,但是高島先生期望的不是人愈多愈好的俱樂部,而 是期望儘管人少但是大家都可以很認真的投入的經營模式。

想要參加我們竹子俱樂部的人,我都會比較希望他們是可以比較持續參加 的,要是有人想要參加這裡又想參加里山自然學校的活動的話,我就會建議

(20)

他們不如去參加金澤市辦的那些活動。但是之後還會不會有人來參加我不清 楚,不過我現在的想法是這個樣子的。然後參加了後,我也不希望他養成驕 傲的心態,「這個都是我作的!」我期待的是腳踏實地的去完成這件事情,

就把他當成自己的工作一樣。對於這種人,我對他是一點也沒有感謝的心情 的。我希望進來的人是經過自己辛苦的付出然後得到收穫而真心喜悅的人。

(高島先生,28)

而這樣的經營想法,是經過長久的經驗磨練出來的。有時候竹子俱樂部活動 的時間在星期六,和里山自然學校活動的時間重疊了,如此一來造成部分竹子俱 樂部中的成員,把手頭分配到的工作放下,去參與里山自然學校活動,因為工作 是大家一起進行的,這樣一來也造成了俱樂部其他成員的困擾。因此高島先生便 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也就是對於竹子俱樂部中的成員有了最基本的要求——希望 他們既然參加了俱樂部,就能專心認真的投入。

當然,這項要求對於本來就是義工性質的俱樂部成員來說,是個見仁見智的 想法。也因為這樣的要求,造成了竹子俱樂部的成員和其他里山之友之間存在著 一種間隔。

五、使用創造力和想像力解決問題

研究者還在研究場域時,只要太陽一露臉,就常常可以看到青木先生帶著便 當到「角間的里」吃午餐。太陽底下,拿出草席鋪在「角間的里」前的廣場上,

邊吃便當邊思考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他可以作的。

像這個七夕裝飾的竹子啊,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喔。這個房子啊,是老房子,

既然是老房子的話,竹子就和這個最合了,就是想要製造出那個七夕的氛圍 啊。大家來這邊,看到了也會覺得很高興。所以就想要製造出更多的活動,

(21)

再多動動腦筋,讓大家都快樂幸福。像之前的鯉魚旗啊,也是我想出來的喔。

因為五月的時候就一定要有鯉魚旗啊,這樣才有五月的感覺。看到了鯉魚 旗,就會覺得希望孩子也可以很健康。鯉魚旗應該算是日本最傳統的風俗了 吧。(青木先生,22)

看似很簡單的節慶小企劃,其實都包含著青木先生對里山自然學校的用心,

期望在「角間的里」可以聽到更多的笑聲。另一方面,青木先生也利用了創造力 和想像力去思考出如何將「角間的里」這個老房子,和日本傳統的節慶作連結,

因此才會有五月五日「男兒節」的鯉魚旗、七月七日「七夕」的竹子裝飾等的出 現。

龜田先生也是另外一個使用創造力和想像力解決問題的範例。

當我聽到京都女子大學的學生要來這裡插秧的時候,因為那時的道路十分難 行走,所以我就冒出了「不如自己來造一條石頭路」的想法吧。我想。要是 石頭路造好後,就算是下雨,也不會變得泥濘難行,而且對於來參加里山自 然學校活動的人來說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石頭路造好後,最近,有很多的人 可以很輕鬆的就來北谷的梯田,我就想石頭路造好了真是很好阿。(龜田先 生,26)

北谷地區最早是龜田先生祖傳的梯田農地,因為金澤大學校地遷移的關係,

所以轉賣給金大成為金大的校地,因為十多年的荒廢疏於管理,原本的梯田長滿 了雜草和灌木叢。直到 2002 年,里山之友在徵求校方的同意下,開始在北谷地 區挖了好幾個小水池,重建原本梯田的風貌。

因為我們跟學校說我們想要那塊土地,學校就答應了阿。那塊土地是從前是 龜田先生的土地,後來由大學買下來,現在是大學的土的了。大學成立的時

(22)

候,因為這塊土地沒有用到,就一直荒廢了。因為一直廢棄放在這,這樣不 是很浪費嗎?都是雜草。所以我們開始挖田的時候,全部都長買了雜草和 樹,費了很大的勁才除掉的,現在想起來覺得自己那時真的很厲害阿。(青 木先生,19)

2003 年,同樣擁有里山的京都女子大學的師生來到金澤,拜訪角間的里山 自然學校,同時體驗了傳統徒手插秧的活動。就在這個時空背景下,龜田先生有 了「不如自己來造一條石頭路」的想法。也開始了他到金澤附近各個河川內收集 大大小小的石頭,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建造出一條用創意和勞力堆砌出來了石 子路。

後來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為了慶祝這條石頭路的落成,舉辦了「命名票選」

活動,最後決定以龜田先生的媽媽的名字「鶴」為名,即「鶴的小道3」為石子 路的名稱,以資紀念。

創造力和想像力被視為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

「創造」代表著新的活動、新的概念及新活水的注入,可以改變生活,促使 社會的進步(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等人,2000)。佐藤秀德(1988)則認 為,需要下一些構想或創意功夫的活動稱之為「創造」,創造即是在一般事項當 中,也包含著在日常所沒有的未知(新的、最初的)部分;因此,創造也可以說是 將未知部分的需求予以具體化而言。

根據簡尚姿(2006)的定義,創造力為個人在良好的創造性環境中,運用創造 者本身的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等特質,透過創造思考的過程,讓自己感受創 造的美妙,並有創造成果之呈現。佐藤秀德(1988)也提到,在社會上雖說是陳舊 的,但對其個人而言卻是新的事物,因此這些也都為創造所包含。也就是說,創 造並不是特定人的特定事物,而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所作的事物。

3 日文為「ツルの小道」。

(23)

沈堅、李山川(1988)認為想像則是在客觀事物的影響下,人腦中對舊形象加 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引自陳淑鈺,2003)。法國的學者薩特(1940)認 為,想像的意識活動是一種假定活動(Position);這種假定是從一種非現存的不在 現場的狀態向一種現存的在現場的狀態的過渡。

六、小結

在如何學習的部分,不管是在具有後設認知的能力、將終身學習與個人的目 標達成、對現狀不滿意、不斷的改變作業程序及過程、跳脫現狀的思考,或是使 用創造力和想像力來解決問題等能力,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受訪的里山之友在這方 面有顯著的提升。但是在後設認知能力中的監控能力,從訪談的過程或是田野觀 察中,研究者並沒有辦法判定里山之友有是否顯著的能力提升。

第三節 里山之友在學習遷移層面上的提升

舉一反三,為學習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吳慎慎(2006)提到,變化的生命情境 中最需要學習的不是特定知識或技能,而是能夠自我轉化的能力,能夠負擔責 任、調適不確定感和失敗的恐懼的能力。換言之,將已學的內容,透過自身的吸 收內化,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中,予以轉化,進而產生行動的能力,同時並保持學 習的熱忱與能力。

研究者將學習遷移層面分成以下三項:

1. 面對改變保持信心。

2. 彈性適應及變通,以面對新的情境。

一、面對改變保持信心

2006年4月,市原先生成立了第一期的兒童農業體驗學校,親子加起來人數 總共有60多人。每個月第二和第四個星期六為農業體驗學校的活動時間。儘管報

(24)

名人數達60多人,但每到活動之日時,總會有三、四個家庭因為臨時有事無法參 加。對此,市原先生談到了他的想法:

不過就算一次沒來、兩次沒來,也沒有關係,因為現在都只是收穫而已。但 是下一次是插秧,插秧的話小孩子一定是會非常興奮的,所以幾乎都會來。

再下一次,也就是六月的第二週,草莓那時就可以收穫了。小孩子一定會想 說想要吃草莓,所以叫爸媽要帶他來。因為已經決定要吃好吃的東西了。大 家都會想要吃免費的草莓阿,呵呵~~所以阿,我不擔心會沒有人來參加這 個活動。 而且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蔬菜,在北谷也有稻米的種植。(市 原先生,4)

由此可以看出市原先生對於參加兒童農業體驗學校的人數,並不十分擔心。

主要的原因是平日的工作量並不會十分的繁重,頂多就是收成或是播種等工作,

而且工作來參加活動的家族互相分擔。所以來參加活動的人數多寡並不會造成市 原先生的困擾。但是困擾市原先生的卻是另外一種原因:天氣。

我想現階段最煩惱的事情應該就是下雨了。等到七月梅雨季節,到時後就麻 煩啦。農事都是在天氣好的時候才會進行的,但是這裡的學校阿, 不管是 晴天或是雨天,要上課的時間都已經決定好了,真的很麻煩阿。要是今天下 雨的話,只好等雨停再繼續工作。要是這週下雨的話,只好下個星期請可以 來的人來幫忙,如果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我就會採取這樣的方式 來完成。但是要是梅雨季的話,一直下雨,就真的沒有辦法了,這時候就會 請中村先生、川畠先生和我三個人一起來完成了。要是真的沒有辦法的話也 沒辦法,我們只是作自己能力所及。盡量就是讓親子一起來體驗就是了。(市 原先生,4)

(25)

儘管天氣是市原先生最煩惱的事情之一,如果有需要,市原先生能會請里山 自然學校的職員中村先生、川畠先生一起協助農事。研究者因為經常前往研究場 域「角間的里」,和里山自然學校的職員和里山之友互動,所以也多次協助市原 先生一些瑣碎的農事。因為農事的事情多在天氣好的時候進行,市原先生在大太 陽底下穿梭在菜園的景象就成為「角間的里」經常上演的戲碼了。

中午去「角間的里」,剛好市原先生要種蕃茄,我和中村先生也在一旁幫忙。

種蕃茄其實沒有想的簡單,先在泥土裡放些牛糞,在放一些些的農藥(防小蟲),

之後把蕃茄種下去。因為蕃茄會倒,所以旁邊還要插一根竹子,讓蕃茄可以攀爬 上去。最後在蕃茄的周圍套上一個塑膠袋,四周用棍子撐起一個四方形(防 風)……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市原先生一個人在大太陽下忙進忙出的(田野札記 2006年04月28日)。

二、彈性適應及變通,以面對新的情境

兒童農業體驗學校的成立,主要是市原先生和青木先生主導企畫的。因此,

除了由里山自然學校在其網頁及電子報4上替活動宣傳外,其餘的宣傳方式就需 要由里山之友自己想辦法了。

最困難的啊……就是會有人來嗎?會來參加嗎?也就是 PR5的方法了。該怎 麼辦呢?我一個人去田上小學,味噌蔵小學、夕日寺小學宣傳。也還有去公 民館、兒童館等。因為這些地方都會有小朋友聚集,所以我就把這個招募的 消息貼在布告欄上,不是會有那個布告欄嗎?讓附近的 NPO 可以把活動消息 貼出去。然後我想光這樣做還是不行的,所以就和金澤大學的社會貢獻室聯 繫,請他們幫我宣傳,所以後來就在北國新聞、北陸中日新聞上登出來了。

4 電子報每兩個星期發行一次,名為「金沢大学角間の里山通信」。

(26)

因為登出來了,所以總共有 35 組的家庭來報名了。在還沒有登上新聞之前,

總共還不到 20 組。新聞一登出來,馬上就變多了。因為是記事,所以是不 用錢的。一塊錢也沒有交。接下來就是開學的問題了。所以在新聞上登了兩 次,一次是三月初、一次是四月初。(市原先生,3)

當研究者詢問為什麼市原先生知道這樣的方法時,市原先生的回答如下:

因為金澤大學的社會貢獻室和我說這樣的消息。社會貢獻室的職員他們不是 也會來參加里山自然學校的活動嗎?他們知道我們有這樣的活動,所以免費 幫我們在報紙上登出來。我擔心只有作一個的話不夠,所以試了兩種方法,

從各種角度去思考。因為根據之前的經驗,所以知道有這樣的作法。什麼經 驗呢?因為之前不是有舉辦過「雪人祭」嗎?「雪人祭」的那個時候就有這 樣做了啊?那個時候不是還有在上電視嗎?也有在報紙上登出來。所以我就 學到了這樣的方法。(市原先生,4)

市原先生把之前在「雪人祭」所學習到「媒體是宣傳得力的方式」的經驗「轉 化」,在自己的兒童農業體驗學校成立之初,知道可以從媒體著手去宣傳。也知 道透過地方的報紙宣傳,比電視台容易多了,所以市原先生選擇了地方的報紙媒 體作宣傳。把之前所學習到的經驗,在新的情境、模式下「轉化」、「應用」,甚 至產生具體行動,這樣的學習遷移模式,正好呼應賴麗珍(1998)所提到的,所謂 的學習遷移就是在新情境應用所學及轉化所學為具體行動。

在日本的法律中有規定,當地方民間組織有公益性或娛樂性等正當活動需要 宣傳時,地方的報紙有義務和責任,免費讓其民間組織刊登廣告宣傳。而這點對 於民間組織的活動宣傳來說,形成了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而台灣的媒體在回饋 社會、社會責任的想法上,仍沒有達到共識。仍是以「刊登廣告可以,只要有錢」

的思維去思考其運作的模式,而這樣就造成了沒有錢的 NGO、NPO 團體只好透

(27)

過網路或是郵件的方式去傳播、宣傳其理念或是活動,往往這樣的方式只能達到

「和尚對和尚念經」的效果,對於真正想要宣傳的對象,一般社會大眾,無法達 到有效的宣傳。

對於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來說,在善用媒體來達到宣傳手段這一部份,一直 都不是十分的在行。直到 2005 年 4 月,角間里山自然學校以「角間的里山自然 學校與自然共生的社區營造」的計畫,申請到了日本文部科學省為期 5 年的特別 教育研究經費補助後,約聘了擅長媒體操作的宇野文夫先生,才開始經常性的利 用媒體達到活動宣傳的情況。關於這一點,里山之友對於媒體宣傳的功用,及宇 野先生的貢獻都十分的感謝。

每個人都擁有各自的特點,像是宇野先生啊,他就會很多媒體的東西。報社 或是新聞啊,他都知道,因為有這方面的知識啊。所以他很會宣傳的方式,

宣傳可是重要的呢。就是因為宇野先生他作了很多宣傳方面的事情,所以才 會很多遊客來我們這裡。那個也是對我們有很大的協助,雖然對我來說不是 最直接的。對於里山自然學校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啊,就是宇野先生在 做的事情。(青木先生,23)

另外,谷小姐在面對沒有任何經費的支持下,也利用了變通的能力,以維持 兒童藍染工作坊的活動順利進行。

預算是 0 喔。沒有任何的預算,有什麼就用什麼,我們都是家裡有什麼就拿 什麼來用,第一年和第二年完全都沒有。今年也沒有喔。完全沒有預算。今 年第一次有使用到兒童預算助成金,除了這個之外,完全是0阿。在「大學 祭6」的時候,11 月的時候,金澤大學有一個「大學祭」,在那個時候,我們 不是有賣小盆栽嗎?那個錢啊拿來用。大概 2 萬元吧…呵呵。所以啦,真的

(28)

什麼錢都不需要,藍染的話。最初在網路上買的那個種子喔,花了三千元,

那個錢是我自己花錢買的。在培育的部分,只是單單的給予水分和陽光罷 了,完全都不需要錢,需要買一些營養土,但是那個都沒有用到預算,是用 我自己皮包裡的錢。布的話,也是舊的,拿來當作材料…呵呵……就是這樣 而已,我一點也不覺得很辛苦呢。(谷小姐,14)

2003 年藍染俱樂部剛成立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經費支助的。谷小姐基於一 股熱忱,自掏腰包買了很多的藍染需要材料,或是盡量利用廢物再利用的概念把 家裡可以利用的東西再次利用。直到了 2006 年,里山之友的活動得到了文部科 學省的支柱,才有金錢的支柱來源。

這次,農業體驗活動 80 萬,藍染 group 也 80 萬,共 160 萬,從「孩童夢想 基金7」財團法人得到的。這個基金會也是從文部科學省其中的一個團體,

接受全國孩童的養育和教育機構的申請,就可以得到資金。到現在為止,所 有里山自然學校的 group 的資金不到 30 萬,才 20 多萬而已。雖然活動的資 金是夠的,但是要是想要全體舉辦一個大的活動時,錢就不夠了。所以到現 在為止,想要作點什麼可是錢不夠……在拿到補助之前,所需要的錢都是來 自會費。像是去年角間的里前面的田所需要的錢,不夠的部分就是我自己出 的經費。去年農事所需要全部應該有 8 萬多元吧,學校方面給我的有 5 萬元,

剩下的就是我自己出錢了。不過因為我自己作的也很快樂,所以沒有關係。

不過啊,有拿到補助金真的是太好了。但接下來是不是每年都有就不清楚 了。要是每年可以拿到 30 萬的話農業體驗學校的經費就不成問題了。今年 農業體驗學校的材料費大約 1 萬元,種子、營養土、肥料的錢,另外還有在

7 日本學校近年來強調走出校門,體驗照顧老年人,或是體驗傳統的農事活動的風氣十分的興 盛。日本文部科學省接受了「教育改革國民會議」的提案,建立了新的教育政策,也就是「以各 式各樣的奉獻、體驗的活動,來豐富日本人的心靈」,並設立了百億日幣的「孩童夢想基金」,以 提供孩子社會貢獻、藝術、農業文化體驗的基金。

(29)

製作料理方面的錢,像是鍋子的錢阿,大約 5 萬元吧。明年的話要是沒有拿 到補助金的話應該也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像是鍋子、工具等已經不需要再 花錢了。(市原先生,5)

由以上可以看出里山之友在活動經費的運用上,一直是十分拮据的。因為拮 据,所以也造成了里山之友會想盡各種方法,利用各種資源以促成活動的順利進 行。高島先生也是在經費拮据下自力救濟所產生的另外一個案例。

金澤大學校區內的里山環境因為荒廢已久缺乏維護,孟宗竹過度生長的情況 嚴重,經過里山之友砍伐與整理後,校園內孟宗竹擴散的情況已經改善。但是大 量被砍伐下來的孟宗竹該如何處理呢?

1999 年,同樣關心里山未來的金大教授大久保老師,便以金大教育學部的 名義,申請文部省「friendship 事業8」的經費,在校園內建造了一個專門燒竹炭 的窯。最初,大久保老師是為了讓修習課程的學生對於日本傳統竹炭製作的文化 有一個體驗的機會,後來隨著里山自然學校活動的展開,2001 年,這個竹炭窯 也成為里山自然學校活動的一部份,金澤市的市民及里山之友,便可在此體驗傳 統的竹炭製作了。如此一來,因為整備砍下來的孟宗竹經過陰乾後,就可以製成 竹炭了。

製成的竹炭該怎麼辦呢?一年一度的金大祭就成為竹炭理所當然的販賣時 機了。但是對於大學生來說,竹炭並不是十分具有吸引力,也就是說在金大祭的 竹炭販賣確實可以達到宣傳的效果,讓社區居民及金大的學生知道角間的里山自 然學校有在整備校園中的竹林,甚至還有竹炭的販賣,但是販售的情況不甚理 想,供給大於需求。很多製成的竹炭,就由里山之友自己掏腰包購買。

2002 年,高島夫妻決定開始專心投入進行里山地區竹子整備的工作,於是

8 日文原文為「フレンドシップ事業」。1997 年開始,日本的文部省為了促進全日本教師養成的 學院,「鼓勵學生多與孩童的接觸、瞭解孩子,並培養教師的實踐力」為目標,而設立的一個補

(30)

向大久保老師提出要求,希望可以可以自由使用竹炭窯,以便砍下來的竹子製成 竹炭。得到大久保老師的同意後,現在里山自然學校的竹炭窯主要就是由高島夫 妻負責管理。

2004 年 11 月里山之友高島夫妻企畫的竹子俱樂部正式成立,自然而然燒竹 炭的窯也成為竹子俱樂部管理的一環。剛開始時竹子俱樂部除了會費9之外沒有 任何經費的資助,俱樂部唯一的收入就是靠販賣的竹炭所獲得的微薄金錢。高島 先生及俱樂部的成員開始思考該如何把銷售的管道打開,後來決定和學校附近的 JUSCO 大賣場イオン(ion)財團合作,將所製成的碳賣給 JUSCO,由 JUSCO 負責 行銷,並定期舉辦季節性有關竹子的活動(如挖竹筍)等。因為這樣的緣故,替 竹炭找到了一個便捷且穩定的銷售管道。

除了竹炭之外,竹子俱樂部的人還利用孟宗竹做成很多竹子的藝術品,利用 各式各樣的植物做成草木染,將布縫製成小袋子以裝竹炭,包裝其商品以利銷 售。除了イオン財團的補助金之外,竹子俱樂部還申請到了石川縣綠色小鎮的獎 助金10。(田野札記 2006 年 05 月 18 日)

除了最初大久保老師申請經費製造的竹炭窯之外,在 2005 年及 2006 年,竹 子俱樂部又各建造了一個竹炭窯。換言之,現在竹子俱樂部共有 3 個竹炭窯供其 使用。儘管 2005 年建的竹炭窯製作出來的竹炭效果並不彰,而 2006 年的竹炭窯 至今仍在試運中,但是對於活化竹子俱樂部的活動進行,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成果。

儘管竹炭的生產並沒有十分的順利,但是達到了活化竹子俱樂部活動的事實 是不可抹滅的。而這個也是要建造竹炭窯的目的阿。(佐川老師,34)

竹子俱樂部因為經費上的拮据情況,促使其自力救濟,尋找各種金錢來源的

9 參加竹子俱樂部的人,因為活動幾乎是和里山自然學校舉辦活動的時間衝突,所以也造成了參 加竹子俱樂部的人繳的會費和里山之友的會費是分開的。竹子俱樂部的會費直到 2005 年為止,

一年三千日幣。

10日文原文為「石川緑の町基金助成」。

(31)

管道以促使其俱樂部的正常運作。這過程中研究者也發現了「增能」在竹子俱樂 部會員身上的展現。

增能(empowerment),也翻譯成培力、增權、充權等。因在各個領域中皆廣泛 的被使用,如社會學、解放教育學、女性主義學、經濟學等,所以各有其在不同 領域中的解釋。研究者試圖從各個領域中整理出增能的中心價值。

Page & Czuba(1999)認為增能是一個多面向的社會過程,幫助人們獲得對他們 自己生活的控制。它是一個在人們身上培養權力的過程(也就是成就的能力), 藉由對他們認為重要的議題行動,將權力使用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的社區,

和他們的社會上。(引自黃思婷,2006)

Hasenfeld(1992)認為增能是一種改變策略與過程,假設人們改善生活的能耐 是取決於有權力控制環境,得以獲取個人、組織和社會的資源,有自決權利,降 低負面的無力感。人們因而較能夠瞭解到他們的困境有關的較廣泛的社會和政治 層面,發展出運用權力的技巧,個別地以及集體地,來改變他們的生活處境,將 焦點由個人身上移轉到以環境為核心。(引自陳錦煌、翁文蒂,2003)

王美文(2001)認為增能的定義為使個人或團體獲得權力、接近資源,以及控 制他們自己生活的過程。

竹子俱樂部因為經濟條件上的拮据,促使其主動和 JUSCO 大賣場交涉,發 展和大企業建立合作的方式,獲取社會企業的資源, 以改變俱樂部經濟短缺的 現況。這樣可以透過勞力獲得金錢的報酬的增能過程,確實讓俱樂部的成員對於 自己的俱樂部多了一份向心力。也開始思考怎麼樣才會讓竹子俱樂部更好。

今年一月十四日的時候,就有成員主動提出來來集資吧。因為我以前都覺得 沒有這個必要,就沒有要求要繳會費。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每個人收三千,

但是那個錢也是用到了種田或是買 T 桖上,我們不是有活動的時候都會穿 T 恤嗎?就是那個……但是上次開會有人提出來了,後來我們就決定那三千元 就用在我們不是一年有六次的吃飯聚會嗎?就用在那。(高島先生,30)

(32)

因為イオン財團要辦活動,要是沒有資金的話就沒有辦法把活動辦成功,所 以才每個人收了 3000 元。(高島先生,31)

由以上可得知,有需要的話的話,竹子俱樂部的成員也願意多付出一點金錢 使活動的推動更為順利。這和之前被動的情況相差甚多。

我們現在總共約有 17 人,但是每次都會出席的大約只有 3~4 位吧,其中兩 位是我跟我的太太……在山裡的各式各樣的工作實在是非常的麻煩,對於整 備里山來說實在是非常的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有時候問有沒有人要作,都沒 有人回答,所以就我和我太太兩個人作了。(高島先生,27)

Torre 則認為培力(empowerment)是個過程。透過這個過程,人們變的夠強壯 而足以與參與影響他們生活的事件與機構,以及在這些事件與機構的控制下進行 分享,並且努力改變他們,而有時,要求人們獲得特殊的技巧、知識及足夠的力 量,去影響他們自己的生活與那些他們所關心的人的生活 (引自 Cox & Parsons,

1996/2001) 。

在這裡,研究者發現了以高島先生為主的人物,透過向外在條件,如企業、

政府等,索取資源的過程即結果,影響了竹子俱樂部的成員們對於自己俱樂部的 看法。

三、小結

研究者發現里山之友在面對新的情境及挑戰的時候,大多是採取樂觀進取的 態度面對,轉化所學為具體的行動。這和里山自然學校 2004 年開始即開放里山 之友自己企畫活動、執行活動,造成里山之友在面對新的挑戰時已經不再畏懼或

(33)

許有關係。

第四節 里山之友在動機與情緒管理上的提升

研究者在第二章中,透過文獻的閱讀及里山之友和自然學校互動的情況,擬 定了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在動機與情緒管理部分包含下列:

1. 對於新知識和新的學習技巧保持開放的態度。

2. 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說服、傾聽、協助他人及表達自我)。

3. 分享資訊及知識

4. 學習動機的確認及策略應用 5. 有較強的自我實現企圖心 6. 有較高的學習挫折容忍力。

一、 對於新知識和新的學習技巧保持開放的態度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2001)指出,終身學習包含所有有目的學 習活動,這些活動可能是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在持續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從事學 習,其目的在於增進知識、技能和能力。由此可知,所謂的終身學習,就是必須 在人的終其一生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我沒有做過藍染,那個時候是第一次。就這樣,在網路上找種子,就這麼開 始了……自己對於自己培育出來的東西覺得很期待。(谷小姐,13)

谷小姐為了能吸引更多女性參加里山自然學校的活動,2003 年,決定自己 企畫藍染的活動。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的,以前也沒有藍染的相關經驗,為了能夠 對藍染有更深的瞭解,谷小姐買了相關的書籍、上網查資料等。

(34)

同樣的,八田先生在參加里山自然學校的活動時,不斷透過觀察、與人互動,

自己發現新的知識與問題。除了孩子的教養問題之外,八田先生也提出了幾個他 對里山活動的問題的想法:

一個就是老人的問題,高齡的問題,也就是高齡者的終身教育問題。對於這 個議題我也覺得很有興趣。現在雖然還是年輕人比較多,可是以後的日本 阿,老人家會非常的多,到那個時候對於老人家的自然體驗就一定會漸漸地 出來了。這也是我想要去研究的一個課題阿。(八田先生,1)

另外一個想要研究的課題阿,是里山的未來該怎麼辦呢?當這些老人都不在 了,誰來維護里山呢?另外一個問題是里山跟都市的關係該怎麼辦呢?都市 的人不要里山也還可以生活的下去阿?里山就會變的沒有價值了,那里山之 後該何去何從呢?里山產出的農作物該怎麼辦呢?(八田先生,2)

八田先生透過不斷參與里山自然學校的活動,不斷發現、思考關於里山的一 些問題,也同時不斷的在觀察與尋找答案。

另外一個案例則是青木先生。由於北谷梯田的重建,原本單調的生態環境因 為水池的出現而具有棲地多樣性的條件。在北谷地區,青蛙、蛇及螢火蟲等各式 各樣的生物皆有紀錄。青木先生自己最初則是對螢火蟲完全不了解,因為想更瞭 解北谷地區出現的螢火蟲,進而參加石川縣的螢火蟲調查協會,透過課程的參 與、實地的走訪調查,青木先生也開始對螢火蟲有基本的瞭解,且會把協會上課 所發的講義拿到「角間的里」,和其他的里山之友分享。

二、 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傾聽、說服、協助他人及表達自我) 國外學者(Longworth & David,1996;Cotton,1998;Duyff,1999;Quane,2002)

(35)

對於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中,皆提到了溝通技巧的重要性。不管是非正式溝通討論 的能力,或是正式溝通討論的能力,都是協助人在面對社會與人相處上不可或缺 的重要能力(整理自吳宗雄,2005)。

Spitzberg 及 Cupach 認為溝通技巧是行為上的能力,包含了改變自我(alter centrism)、鎮靜(composure)、表達(expressiveness)、互動技巧(interaction

management)(引自王泳貴,2002)。

關於溝通的能力,正好呼應 1996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 21 世紀國際教育委 員會發表的《學習:內在的財富》報告書中,所指出的未來人類要能適應社會變 遷的需求,必須進行四種基本學習能力中的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據研究者的觀察,里山之友的互動中關於溝通的技巧的應用仍須再加 強。

還有就是在這裡認識到很多的人,建立與各式各樣不同人際關係,……雖然 我有在當里山之友的幹事,那個也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阿,組織中的一種人 際關係阿。其實我一點也不想作,真的不想當。因為面對人的時候,人好的 一面,不好的一面你都可以看到……但是人只要一聚集起來,就一定會有組 織,就一定會有事情的發生~~~也不是全部都是不好的事情,當然也不可 能全部都是好的事情。(八田先生,2)

八田先生面對里山之友所組成的幹事的身份時,並不是十分樂意接受的。因 為面對與人有關的事情,就一定需要具備溝通的技巧。而溝通的技巧對於八田先 生來說並不是十分的拿手,好幾次的幹事會議上,研究者發現八田先生在發表不 同意見時,總是習慣加大音量試圖說服對方,但是往往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 此造成八田先生對於幹事會議採取消極的態度。

(一)傾聽的能力

在傾聽的技巧上,谷小姐也提到了他參加幹事會議上的感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那麼國民黨和 共產黨是否志同 道合?有否合作 空間?」(學生 可就一己所知作 答,然後再細閱 工作紙的資料作

教師請學生分成小組,然後派發附件一「癱姐妹生命 熱線與死神搶客」新聞摘要及附件二「我幫助了有需

有人做過--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三個 村子。

然後利用 parametric model 來 evaluate 任何的 input image 是否為人臉的 image。我們用 PCA 來做這件事情,我們可以想像所有的 image 都是 high dimensional vector,然後 PCA 會把它

接下來的 FDTD 疊代運算將是整個計算的核心,也是運算量最大 的部分,在這中間,如何利用光波導的性質以及傳播常數等特徵參量

Kaiser 提出 MSA(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資料做因 素分析適合性指標),雖然 MSA 的大小沒有統計上的判斷臨 界點,但實證經驗,當 MSA > 0.8 表示此組資料作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