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講 :新聞產業概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講 :新聞產業概況"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講 :新聞產業概況

 開放報禁(一九八八年)迄今,台灣的新聞產業經歷了劇烈的變化,及至 進入廿一世紀,竟爆發了一股報業停刊風潮,除了因為媒體競爭激烈致經營環 境日趨艱難,最大的問題在於閱讀率直線下滑,閱聽人越來越不喜歡看報;另 由於網路科技突發猛進,近年來以網路為主要平台的「匯流媒體」已沛然成形,

再加上逐漸興起「公民記者」觀念,以及新的新聞載具和傳播型態相繼出現,在 在衝擊著新聞產製的觀念和操作。

第一節 認識媒體

依傳統的分類,書籍、報紙、雜誌,我們通稱為「平面媒體」;廣播、電視稱為「電 子媒體」。現在,我們得多加上提供電子報、影音新聞、部落格等新型傳播的「網 路」。

從二○○九年「八八水災」的相關報導,可以看出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的特性及 其差異。以屏東林邊淹大水為例,電視可以把觀眾帶到現場,看到淹水的慘況、

災民努力清理家園的無奈,觀眾可以感受身歷其境的痛苦──文字再怎麼寫描 述終究是隔了一層,比不上電視幾秒鐘畫面。

但電視卻沒有辦法用畫面來分析:為什麼林邊會逢水必淹?畫面也沒辦法告訴 你,為什麼地層會下陷近三公尺、為什麼堤防會失效?為什麼溪流疏濬毫無效果 沒有畫面的新聞資料,播報人員只能唸「乾稿」;但縱有幾十秒的乾稿,你可能 一不留意就過去了,毫無印象。前述問題的分析,多數人要看報紙和雜誌。

這就是說,電視畫面比較不容易表達抽象思維,或者,電視畫面稍縱即逝,很 難引領觀眾較深入地思考問題;報紙和雜誌的臨場感和時效均差,但篇幅大、攜 帶方便,有時間的人可以邊看邊思索。從媒體特性來說,這表示大家現在遇到大 新聞時可能先從電子媒體中得到最新消息,但從平面媒體中得到分析和解讀。

至於網路的新聞表現型式,可以包括傳統的文字稿和影音新聞,也可以涵蓋到 更新的表現型式,似乎集各家之長,成為最能匯流各種新聞表現形式的媒體。

一、平面媒體

晚報(現今只剩一家聯合晚報)作業時間短,講究提供大量訊息,但沒有多少

(2)

查證時間,比較容易出錯;新聞深度不如日報,卻常可左右日報追新聞的方向。

要拋出訊息、測試風向的事情,宜從晚報發動,日報比較有時間反應風向。

日報的作業時間長,時效性不如電子媒體;版面和篇幅大於晚報,但仍有限制;

深度則超出晚報和電子媒體甚多。它的讀者也習慣這種特性,所以,需要讀者細 細閱讀的訊息以刊在日報為宜。

不過,日報的讀者群仍有不同。除了立場的區隔,一般而言,聯合報的讀者年齡 層較高,文字水平也可能較高;蘋果日報開發了過去不看報或不看嚴肅新聞的 讀者,讀者群較年輕,但不看長篇大論;自由時報因送了很多免費報,讀者的 年齡層區分較不明顯。

雜誌的時效性最差,但可完整報導事件,深度和廣度都易於發揮,適合文筆佳、

喜寫長文章的人。在政府公關上,可能較少單位應用這種媒體,因為很難符合時 效;但它已極為「分眾」化,可針對特定的某一些人進行說服或說明。

二、電子媒體

台灣的廣播電台百家爭鳴,且特定的頻道有特定的聽眾,極為「分眾化」。聆聽 廣播不具感官獨占性,成為個人化的媒體,縱然面對電視的強力競爭,廣播依 然擁有自己的空間;尤其在大眾傳播的「新聞」這項功能上,廣播藉著衛星電話 的出現而擁有其他媒體不能企及的即時性。

電視的機動性也高,但比廣播慢;有畫面,把觀眾帶到現場,震撼性強。平面媒 體千言萬語的描述,不如電視一個畫面。但電視的畫面表現也有限制,看看電視 怎樣報導立法院通過一個爭議性法案就知道了:多數的報導是以打架、吵鬧的畫 面為主,法案內容念幾句就算交差。

現在的有線電視「整點新聞」,對新聞的需求量極大,也導致新聞不斷重複播出 能讓閱聽人產生極強的印象(如白冰冰反對廢止死刑),卻也可能讓人倒盡胃 口。

若從新聞本身來看,電視可能對動態活動較有興趣,因畫面較佳;靜態的活動 或需要理性思考的議題,我們可能要訴諸平面媒體。瞭解這些,可省卻不少力氣

三、網路

網路快速改變媒體的生態,也改變新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係。現今的新聞(或

(3)

公關)工作者必須先知道某一則(類)新聞最適合以哪一(幾)種媒介呈現,

然後依照需求生產新聞;媒體因此成為各種新聞表現形式的匯流之地,這個觀 念稱為「匯流媒體」(convergent journalism),最能匯流各種新聞表現形式 的媒體則是網路。

台灣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看報紙和電視新聞,轉而直接在網路上搜尋他 們要看的資訊。因此,各報社網站都已提供電子報,結合文字和影像、聲音,必 會成為一種強勢傳播媒體。聯合報的文字記者大約二○○八年已開始發「影音新 聞」;蘋果日報不止跟進,更進一步為「動新聞」。

目前網路提供的電子報都是免費的,這顯然不可能是長久之計,因為供應這些 電子報的內容仍需要大量的成本,因而,新聞產業界正在摸索及嘗試電子報如 何收費。跨國媒體大亨梅鐸二○○九年八月五日表示,旗下的新聞網站將在明年 六月前全數改為收費制,因為「優質新聞的成本不便宜,免費供應內容的產業只 會侵蝕自己優質報導的能力」。

(梅鐸為「新聞集團」總裁,其媒體版圖遍及澳洲、美國和英國等地,旗下新聞 媒體在英國有泰晤士報、太陽報、世界新聞報,在美國有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 甚至福斯新聞頻道和社交網站 MySpace,在亞洲則有星空傳媒。梅鐸五日公布 第四季財報虧損二億三百萬美元(台幣六十六億三千八百萬元)後,宣布旗下 新聞網站將在這個會計年度結束前改為付費制。)

網路的各種傳播型態,如部落格、臉書、噗浪,以及社交網站、影片網站、照片網 站,再加上手機這個「第三螢幕」的行動傳播(簡訊、照相、錄影),都使新聞和 公關工作者必須迅速調整觀念以為因應;但這種發展對公關工作者未必不好,

因為,加強運用這些新的傳播型態,可以主動送出要傳送出去的資訊,也可以 減輕對傳統媒體的依賴。

第二節 新聞產業的變化

報禁,曾經是政府最受批評的政策之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保護了既 得利益者。報禁開放前,台灣既有報業在保護傘下曾歷經一段風光的日子;報禁 開放後,報業的黃金時期來臨,廣告和發行更是直線上升,到了一九九○年代 初期,《聯合報》和《中國時報》都宣稱發行量超過一百萬份。

但好景不常。一九九三到九四年間,政府陸續開放廣播和電視頻道、頒布施行

《有線電視法》、廢止中大耳朶管理辦法,台灣的新聞產業丕變,報業面臨了電

(4)

子媒體的強力競爭。自九○年代中期以後,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廣告金額互為消 長,電視的廣告大幅成長,尤其是有線電視;而報紙與雜誌則於一九九八年後 開始衰退,幅度相當明顯。

一、傳統媒體的大衰退

整體而言,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後,台灣報業開始面臨了閱讀率下降、讀者減少 發行份數下滑、廣告收入也大幅減少的困境。經營困難下,有的報社被迫裁員以 為因應,有的只好關門。從一九九九年起,報業的停刊風暴令人怵目驚心,許多 著名的傳統報紙都已消失,如中央日報、自立晚報和民生報;勉強撐過停刊風暴 的其他老字號報社,如《台灣時報》、《民眾日報》、《中華日報》等,也都經營得 極為辛苦。

過去風光一時的《中國時報》,外界原以為已挺過停刊風暴。但中時集團卻又在 二○○八年十一月四日宣布,集團旗下的《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視》、

《中天》、《時報周刊》、《中時電子報》等媒體易主,改由食品業起家的旺旺集團 接手。

可是,二○○三年五月二日創刊的台灣《蘋果日報》,它的閱讀率不斷上升,讀 者群持續擴大,發行量也穩定增加,到二○○五年第三季,它已是台灣實銷第 一大報。目前,銷量穩定維持在五十萬份上下。

台灣AC尼爾森公司公布的二○○四年第三季閱報率調查顯示,《蘋果日報》已 奪得「昨日閱報率」第二名,次於《自由時報》,但已領先的《中國時報》和《聯合 報》。二○○五年七月二十七日,《蘋果日報》以全版頁面刊登廣告,引用 AC 尼 爾森媒體調查數據,聲稱《蘋果日報》閱報率已經超越原本居冠的《自由時報》 。

以目前臺灣的報業狀況,堪與《蘋果日報》競爭的綜合性報紙僅剩《自由時報》;

《聯合報》 、 《中國時報》則銷量大跌,在虧損數年後,近來在大量裁減人力、精簡 報份後,據內部消息說,二○○九年中時已有盈餘五千萬元,聯合則打平。

《蘋果日報》於二○○五年九月一日調高售價,自每份零售十元調高為十五元。

據該報於社內公布的統計資料,漲價初期確曾略微影響銷售量,大約減少二至 三萬份;但當年九月下旬鬧出了藝人澎恰恰的光碟事件後,順著這一波黃色新 聞的炒作,它的銷售量已恢復到漲價前水準。而台灣原有的「三大報」仍維持原 本的十元零售價,並未跟著調整。

報紙的廣告收入減少,可能跟大環境的經濟景氣有關,也可能跟眾多電視台競

爭有限的廣告大餅有關;但對於閱讀率下降、讀者減少、發行份數下滑等問題,

(5)

台灣的傳統報業其實很難完全把責任完全推給外在因素的影響。大環境是一樣的 何以別報報份衰退,唯獨《蘋果日報》報份成長(至少是銷量穩定)?

這個問題誠然是個「大哉問」,絕不是罵罵「煽色腥」就能解釋。研究《蘋果日報》

的各種運作思維後,我們可發現,其實它有自成系統的運作邏輯,大不同於台 灣傳統報業。

《自由時報》自二○○四年起多次向《蘋果日報》挖角美術編輯和狗仔隊,《中國 時報》、《聯合報》也進行過諸多改變,都表示各報自認其傳統思維不足以因應廿 一世紀的競爭,必須向外「取經」;而各報的走向,卻都是朝著「蘋果化」前進─

─程度或有不同,但努力迎合讀者口味、日益重視市場導向(或受市場驅力影 響),則為不爭的事實。

這是台灣新聞產業近年來的新潮流之一,不是對錯、是非或好壞的問題,而是一 個實實在在的走向,連帶地,各媒體報導新聞的取材、用字、遣詞、文稿也都產 生變化。

二、報紙的無紙化潮流

平面媒體戰戰兢兢地準備迎接報紙「無紙化」、「網路化」潮流的來臨,主因報紙 的閱讀率一直在下滑,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愛看報紙,而且似乎越來越不喜歡閱 讀,他們是在網路上搜尋自己想看的新聞、想知道的資訊,未必願意被動等著資 訊送上門來,也沒耐心花很多時間去閱讀。

另外,全世界環保意識抬頭,保護森林的呼聲高漲,印報的紙張眼看著就要成 為奢侈品,勢必越來越昂貴,報社也越來越感到難以負荷;而且,科技進步飛 快,攜帶型閱讀器取代印刷紙張的日子似乎不遠了。因而,報紙的「無紙化」、

「網路化」趨勢顯然不會回頭。

不過,我們從網路上所看到的電子報,雖然都叫「電子報」,但主動因應「無紙 化」、「網路化」趨勢而發展的電子報,相對於因經營困難而不得不轉而存在於網 路的電子報,有著根本的不同:前者是主動運用傳播科技、主動因應時代潮流,

主動作出改變,時時因應新潮流的發展;後者卻是為了不想被當成「停刊」,不 得不然,可能因而少了些前瞻的準備和規劃。

電子報出現後,從台灣第一份網路原生報《明日報》黯然結束營業,以及《蘋果

日報》出乎各報意外的熱賣,也許我們可以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電子報仍不

可能完全取代報紙;但電子報似乎已是全球報業未來發展的大方向,無可避免,

(6)

因此,主動因應潮流的報社已有若干前瞻性的準備。

世界著名的《紐約時報》,其電子報的影音與互動內容日益豐富,該報發行人沙 茲伯格二○○七年初接受以色列《國土報》訪問時甚至說,該報正處在轉型期,

轉型之旅的終點就是停止印刷紙張型式的《紐約時報》。美國其他著名報紙如《今 日美國報》 、 《波士頓環球報》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都推出用 PDF 檔或特殊軟 體閱讀的電子版本

在歐洲,《比利時時報》自二○○六年四月開始,嘗試利用攜帶型「電子報閱讀 器」出刊:電子版報紙訂戶把閱讀器連上網路後,報紙內容就會持續自動更新;

讀者可在電子報上撰寫評語、在閱讀器螢幕上留眉批;該報社還計畫按不同時段 透過閱讀器刊登廣告,早晨賣咖啡、麥片,晚上賣啤酒與零食。

整體而言,「無紙化」和「網路化」既然已是全球報業必走的路,台灣的報業自然 也在努力學習、因應和調整。例如,聯合

系八位營運與編務主管在二○○八年 月十月下旬曾訪問美國的 Newsplex、Shelby Star、cnnmoney.com 與《紐約 時報》等新聞單位,考察其網站執行跨媒體平台的理論與作業實況。

三、媒體匯流快速發展

  

網路的出現,快速改變媒體的生態,也改變新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係。

美國的調查研究指出,廿一世紀初期美國的閱聽人消費新聞時,大約 30%的時 間同時接觸一種以上的媒體形式;報紙、電視與廣播這三種傳統媒體的閱聽率都 持續下降;消費者的胃納愈來愈大,口味愈來愈雜,平均每位新聞消費者每周 會接觸十六個媒體品牌,其中,電視與網路是讀者最有用的媒體形式。

在新聞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係改變以後,單一新聞格式無法滿足新聞消費者的 趨勢已經很明顯。現今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先知道,某一則或某一類新聞最適合以 哪一種或哪幾種媒介呈現,然後依照需求生產新聞;媒體因此成為各種新聞表 現形式的匯流之地,這個觀念稱為「匯流媒體」(convergent journalism),

最能匯流各種新聞表現形式的媒體則是網路。

網路,不僅提供電子報,導致前述的報紙無紙化走向,同時也匯聚了影像、聲音 以及其他各種新型的傳播型態。當前,美國排名前 100 名的報紙網站中,有 92%提供影音新聞、95%以部落格形式提供新聞、49%提供網路廣播。在台灣,

雖還沒有達到這種地步,但年輕也越來越少看報紙和電視,轉而直接在網路上

看電子報及其影音新聞。

(7)

此外,部落格、臉書、噗浪等,也都是年輕人越來越常的網路傳播新型態;再加 上社交網站、影片網站、照片網站、虛擬世界,以及手機這個「第三螢幕」的行動 傳播(簡訊、照相、錄影)優勢,都使新聞工作者必須迅速調整採訪和編輯的觀 念,以為因應。

台灣的「媒體匯流」走向也在大步邁進中,《聯合報》記者從二○○八年起已發稿

「影音新聞」;《蘋果日報》在二○○九年也已跟進,甚至更進一步推出搭配動畫 呈現新聞內容的「動新聞」;《自由時報》編輯部成立獨立的「影音新聞部」,供應 其電子報的影音需求;《中時電子報》則早已結合中時集團旗下中天電視台的電 視新聞。這樣的趨勢方興未艾。

聯合報系在二○一○年一月將總部搬遷到汐止後,一月廿日該報頭版刊載了以 下的一段話:「未來,我們不只發行報紙、網路,我們還要在任何時段,供應優 質的平面和影音新聞內容給電視、電腦、手機、電子書……各種媒體載具……」該 報不僅自我期許「徹底轉型為多元媒體的內容供應者」,這個願景同時也為台灣 的新聞事業提出了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這種趨勢下,平面媒體的「即時性」可能不再是個讓記者跳腳的弱點:電子報不 必印刷,「截稿時間」的那道紅線自然取消;相對地,電子報競爭即時新聞也將 如電子媒體的新聞般日趨激烈。可以想見,將來的記者一定是「隨採隨發」,長 久以來的採訪和發稿習慣勢必要改,沒有時間慢慢琢磨文字。

另外,也因為報紙不再是報社唯一的新聞載具,甚至重要性日趨下降,故而從 發稿到編輯、刊載或上網,整個流程勢將不同於以往的編報、印報作業。   

  

因應將來電子報的競爭,原先各報為了維持出售紙本的固有經營方式而採行新 聞稿「先上報、後上網」,必然要改成「先上網、後上報」,才能講求即時性,則電 子報和報紙內容也必定有所區別;這種作法很快會成為業界的常態,校園的實 習媒體當然也要及早調整、因應,才能讓學生瞭解並適應未來的職場需求。

四、公民記者觀念興起

新聞產業的另一股新潮流,報導新聞的人不再限於「記者」這個專門職業,人人 都可以是記者,學術界有人稱之為「公民記者」,這個觀念正逐漸流傳開來。二

○○九年「八八水災」重創台灣南部,多家電視台號召「全民記者」提供災情畫面

成為救災的重要消息來源。雖然電視台的用語與學術界不同,卻是同一件事。在

此趨勢下,閱聽人既然可能是傳播者,個人新聞台的遠景也將成為可能。

(8)

可是,對大眾傳播媒體來說,「公民記者」潮流是福?是禍?其實還很難說,目 前看起來,說不定它是報紙的災難、電視的寵兒。

「公民記者」誠然可能提供許多新聞線索或相關資訊,產生如同「八八水災」時的 正面效應;我們也可看到許多電視新聞的「爆料」,靠著閱聽眾手機所拍的影片 足以讓相關單位雞飛狗跳,所以,它會是電視的寵兒。

但「公民記者」也可能讓資訊爆炸成災,因為他們多數並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未 必能瞭解報導新聞可能會有的侷限,也不一定做得到查證、平衡等基本動作,他 們供應的可能不是完整的「新聞」,而只是線索,因之,媒體也很可能必須耗費 大量人力去追查「公民記者」提供的資訊,才能過濾出有價值的新聞。對作業比 較嚴謹的報紙來說,這會是場資訊的災難。

手機的發展,則是新聞產業的另一股新潮流。目前,已有若干媒體正在規劃手機 新聞的報導及其收費方式;至少,以現有的手機功能,已可聯上聯合報的聯合 知識庫,取得必要的資訊。由於手機的螢幕大小有其限制,因而呈現在手機上的 新聞勢必輕、薄、短、小,極盡精簡扼要之能事,當然會影響記者的寫作。

未來的電子書、平板電腦或其他型式的攜帶式電子報閱讀器,都可能加入新聞載 具的行列。

在快速變動的新聞產業中,我們對報導新聞的觀念更不能故步自封。時代在變,

環境在變,潮流在變,報導新聞的觀念也要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解電腦網路的原理,學習使用 個人網誌及簡易的網頁設計,具 備電子商務的觀念、網路安全以 及網路犯罪與相關法規.

1、 網路管理與通信技術整合實務、機電控制、網拍多媒體行銷及物流從業人員

我們可從尼爾森每一年所做的臺灣媒體大調查看到,報紙媒體在 1991 年的閱讀率是 76.3%,之後就逐年下滑,到 2009 年已下滑到 42.2%。雜 誌和報紙一樣,在

主持人: C 工藝 0304 您的產業是工藝產業,是採學徒制,C 工藝 0305 您也提到進入 你們這份產業的人員,不僅是創意和知識而已,也有包含對生活的態度,對 文化學習的謙卑。請問 C 設計

(如善用學時、課程和教學上運用「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等)設計學習任務外 [ 詳見分 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及分章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 機結合

教學任務: 學生對整本書閱讀 (從教學到匯報)有整 全而概略的認識.

李佳芸 保險金融管理系 商業與管理群 已報到 陳昶霈 保險金融管理系 商業與管理群 已報到 陳錫建 保險金融管理系 商業與管理群 已報到 潘學恩 保險金融管理系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 商業、營商環境和全球一體化 策略和管理— 核心學習元素.. 單元 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