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場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場域 "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 究 方 法

第一節 研究場域

本研究之研究場域為金門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是台灣的第六座國家公 園,也是台灣第一座以史蹟保存為主旨的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八 十四年。面積 3720 公頃,共佔金門縣所轄面積約 25%。管理範圍區分為:古寧 頭區、太武山區、古崗、馬山區與烈嶼區。

圖 3-1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土地使用分區圖

(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1996)

金門國家公園在土地使用、管理的類型上,可區分為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 區、遊憩區、一般管制區等不同性質及區域的土地使用與管理範圍。其分區概況 如下表所示:

表 3-1 金門國家公園土地使用分類說明表

分區類別 面積(公頃) 佔全區比例 備註

特別景觀區 1,627.0 43.7% 設特別景觀區 8 處

史蹟保存區 0.34 0.01% 設史蹟保存區 12 處

遊憩區 192.80 5.20% 設遊憩區 6 處

一般管制區 1899.40 46.3% 一般管制區設兩類

全區總計 3,720 100%

(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2003)

(2)

台灣地區目前所設立之五處國家公園皆已保育自然生態為主,金門國家公園 之設立,則是首座以保育珍貴史蹟及文化資產為主體之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 園」其定位與開發皆設定於戰地與傳統聚落意象,是以人為開發歷史為背景設立 之地區。內政部營建署的「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規範及案例彙編(2003)」研究,

曾利用「遊憩機會序列」理論與「國家公園土地分區劃設原則,統計、整理、歸 納各國家公園之環境開發與土地管理等資料。依據該研究認為金門國家公園若單 純從環境自然度來看,全區應屬於高度至一般開發區。但因為其史蹟保存的特殊 觀點,有許多地區的環境開發是屬於高度限制的,所以將史蹟保存區及特別景觀 區設定為一般自然區至半原始地區,做為未來開發時整體歷史風貌的考量依準。

表 3-2 金門國家公園土地發展之自然程度表

生態保護區 特別景觀區 史蹟保存區 遊憩區 一般管制區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營建署,網路資訊查詢日期:2004.12.03)

自基礎調查可以發現,目前金門國家公園常進行之環境教育活動地點以遊客 中心及各展示館為主。戶外活動的部分則多在小金門的海岸地質景觀、慈湖與雙 鯉湖濕地、太武山登山步道與金門國家公園內之傳統聚落等地區。各場所相關分 佈如下圖所示。

原始地區

半原始地區

一般自然區

低密度開發區

一般開發區

高度開發區

(3)

圖 3-2 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活動地點分佈圖

(本研究整理,地圖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所探討的「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綜合其原文之本意與「遊憩機會序 列」理論、文獻回顧等資料,認為應自「地點」 、 「活動」 、 「環境體驗」等面向進 行探討。本研究屬於探索性的階段,透過文獻回顧與現況發展的資料整合,初步 認為環境教育機會序列應從「地點」 、 「活動」 、 「議題」 、 「體驗」等面向探討其深 層的意涵。

在研究設計上,本研究認為應參考「遊憩機會序列」理論,先發展「現況與 需求」的分析,進而就「活動」 、 「體驗」 、 「地點」等面向發展較深入的探討。因 此,在研究設計上發展兩個階段的研究問卷。

第一階段研究問卷為針對「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現況與需求」進行探討,

希望透過此份問卷能對於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發展需求與環境教育資源的分

(4)

佈及使用有更清楚的了解。第二階段研究問卷則就「環境教育活動類型」 、 「環境 體驗」與「環境教育活動地點」 ,探討「金門國家公園戶外環境教育機會序列」

之內涵。

一、研究架構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的概念來自「遊憩機會序列」 ,主要是秉持其針對空 間特性發展的「活動」 、 「體驗」 、 「地點」之多元發展特性,希望在發展環境教育 活動時能有較縝密的規劃。

在前一章節中已探討過「遊憩機會序列」的基本概念與架構,而其更深的意 涵為遊憩學與土地規劃的專門研究,於此暫不與深入討論。但「遊憩機會序列」

的基本概念與精神是在「環境開發」前,預先進行土地規劃的適宜性分析。針對 管理者與使用者之雙方需求,以及空間特性進行土地與遊憩行為的規劃。目的在 期許能於有限空間中,以不同的環境特質達到多樣化的活動與體驗需求。

「遊憩機會序列」的另一大特色為其分析與規劃的結果以一系列的土地自然 程度之序列形式的呈現。透過光譜序列的歸納,可以使決策者清楚地在不同的空 間特質中發展各類活動與提供遊憩體驗。

在「環境教育機會序列」之概念中,認為環境教育應以人對於環境不同的干

擾影響下,在不同程度的環境面貌中規劃發展一系列的環境學習體驗與省思探討

的機會(蔡慧敏,2001)。所以環境體驗是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理論中,重要的探討內

涵。透過「體驗」的發展與累積以達到學習目標的精神,這樣的研究最早來自杜

威實驗主義的「做中學」概念。體驗學習的模式指的是一個人透過直接的接觸與

體驗,而建構相關的知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AEE,1995)。

(5)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的「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立論是藉由透過體驗學習中的 不同活動(activities)來促進參與者利用自身的能力、團隊的分工合作、人際溝通、

領導與被領導、面對挑戰或壓力的問題解決等方式,能循序漸進達到活動的設定 目標,並能從環境中學習到有意義的知識、覺知、倫理、技能或行動經驗。故研 究者在探討環境教育機會序列探討的內涵時,綜合文獻回顧與現況調查,擬定其 研究範疇包括:空間特性、環境教育活動、環境體驗等三個元素。以遊憩機會序 列原理所分析與歸結的元素間的關係,可以得到環境教育機會序列得出可以得到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的初步概念為下圖所示。

圖 3-3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研究概念圖

(一)環境資源與場域分類

本研究透過訪談、田野調查與資料、文獻之蒐集,了解金門地區的環境現況 與主要型態。並參考「島嶼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評估研究」計畫,將金門島嶼環 境依照自然度(開發狀況),區分為三大類型之場域—自然、鄉野、人文歷史。

依此三大場域與環境資源特色再細分為五種不同型態之空間場所。其相關區分架 構如下圖所示。

境 資 源

(settin g)

環境教育機會序

活動

(activity) 環境教育活動

環境體驗

(Experience)

自然 環境

鄉野 環境

歷史人 文環境

環 境 教 育 需 求 與 與 供 給 探 討

金門國家公園戶外環境

自然環境場域 鄉野環境場域 人文環境場域

林地與丘陵

(陸域環境)

濕地與水岸

(水域環境)

鄉野環境

(鄉村半自然風貌)

傳統聚落 與歷史古蹟

戰役史蹟

地區

(6)

(二)環境教育活動類型

在「環境教育活動」類型的研究過程中,本研究透過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場域 的現場調查與訪談整理出可適用於金門國家公園的戶外環境教育活動發展的活 動類型。並在戶外環境教育活動類型的分類上以王順美(1998)對於戶外環境教 學活動類型進行研究討論,加入戶外教學中適宜進行的活動類型,如:體能類的 活動,作為戶外環境教育活動的類型探討。本研究所要探討之戶外環境教育活動 類型,分列如下:

(三)環境體驗

本研究比較戶外教學相關文獻與 Driver et al.(1976)發展的「休閒活動體驗偏 好量表(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 簡稱 REP)」 ,歸納並整理出於「環 境中學習」應獲得之環境體驗類型。本研究依文獻整理出戶外環境教育的「環境 體驗」類型綜合文獻之比較與回顧,認為在「環境教育機會序列」中所要探討的

「環境體驗」類型應該包括:

欣賞活動 戶外解說、繪畫創作、自然寫作、觀星活動

訪視歷史遺跡 戶外解說

社教機構學習

參觀現有設施 運作 體能鍛鍊

改善環境為目 的

與現實社會的 環境聚會

探索、調查現況

利用鄰近室內場地進行課程或議題討論

觀察環境開發或廢棄物處理、觀察討論古蹟保存或廢棄物處理 生活技能的學習、體能活動、健行活動、野營活動

服務學習(如:社區服務、社區服務、社區關懷活動)、社區環境營造活 動(歷史文化的主題表演、綠美化、廟會、建醮、宗祠活動)

環境行動(水源保護、林地防災、資源回收、堆肥製作、保護古蹟、環境 整潔等)、淨灘活動/淨山活動

自然觀察、戶外教學時加入生態遊戲、環境探索活動、自然資源調查、

標本採集、環境問題的調查、農村產業活動體驗、社區傳統產業的歷史 與現況調查、基礎資料調查(口述歷史、家族譜系、墓誌、古道、碑文)、

社區產業經濟活動觀察

(7)

(四)小結

本研究整理上述之研究探討的重要相關要素,認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設計為 下圖所示:

環境教育的供給面 (包括:環境資源的調查、教學

資源整合等)

環境教育的需求面 (包括:教育對象的需求、教學

目標、課程的搭配等)

環境資源分析 (場域型態的界定)

活動地點分析 環境教育活動類型分析 環境體驗類型分析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自然度的場域區分

自然環境 人文環境 環境開發過度地區

各場域活動地點之機會 與序列光譜

各場域環境體驗類型之機 會與序列光譜 各場域環境教育活動類型之機

會與序列光譜 享受自然

冒險性 成就感/

刺激感

戶外學習

分享共同 價值

獨立性 教導/領導 他人

自我反省

宜人氣氛

享受自然

增進對自然的關懷與感恩、環境正義與善待環境的精神、積極態度的啟發 與引導、生命的脆弱性與價值觀、對環境與不同族群的關懷

自我能力的挑戰、自我能力的認同與自信

環境知識的啟發、環境問題的發掘、鄉土環境與產業知識的啟發

冒險感

體諒他人的同理心導引、群體相處與合作精神

鄉土環境的認同感、體驗工作辛勞與勞動精神、體驗工作辛勞與勞動精 神、社區參與的經驗、對和平的渴望

獲得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心靈的平靜、時光的變化與消逝感、對於歷史氛圍 的感受、自然/人文環境中美的感受與認知

孤獨感的體驗

(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屬於探索性的調查研究。主要的研究工具選擇以問卷調查為主,但在 發展問卷過程前,佐以進行相關文獻與訪談作為問卷發展之基礎。本研究針對金 門地區中小學教師與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工作相關人員之觀點進行調查。研究 過程中運用之資料蒐集方法可以區分為三部分:1.參與觀察與二手資料蒐集;2.

訪問調查;3.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

(一)參與觀察與二手資料蒐集

本研究開始田野調查於 93 年 7 月份至 94 年 6 月發放研究問卷。其間曾參與 金門國家公園之義務解說員與外語解說員的培訓,與環境教育教師培訓等活動,

以觀察金門國家公園推展環境教育之現場工作。並於田野調查期間蒐集、瞭解金 門地區的環境、歷史人文等圖書、期刊資料。

(二)訪問調查

以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整理,訪談對象包括金門國家公園解說課與保育 課具有戶外教學經驗之工作人員、主管單位與金門當地從事戶外環境教育工作之 經驗豐富者。訪談資料可參考附錄。

(三)問卷調查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進行。透過文獻回顧、訪談資料與現況調查的綜合

彙整,整理出研究問卷。

(9)

三、研究流程

表 3-3 研究流程表

第二階段: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研究問卷發展與調查

第二階段: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研究問卷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文 獻 探 討

訪 談 調 查 相 關 資 料 蒐 集 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內容與範圍

第一階段: 「環境教育現況與需求」問卷發展與調查

第一階段: 「環境教育現況與需求」問卷分析

研 究 整 理 與 呈 現 確 立 研 究 主 題 基 礎 資 料 收 集 第 一 階 段 研 究 調 查 第 二 階 段 研 究 調 查

(10)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以立意抽樣法進行。立意抽樣屬於非機率抽樣法的一種,

意義是在選擇樣本的元素時,沒有任何的具體抽樣架構,只要研究者認為是當即 可。雖非為隨機抽樣的方式,但較適合初期或探索性的研究(王文科,2002)。

問卷的形式可依使用問題的不同分為開放型、封閉型與混和型三類。其基本 區分如下所述(王文科,2002):

1. 開放型問卷:問卷中的問題為開放型式的填答,填答者可以依照問卷上 的題目自由作答,發表意見。

2. 封閉型問卷:問卷中的問題,研究者已設定好數個明確且簡短的答案,

由填答者選擇。

3. 混合型問卷:綜合開放型與封閉型問卷的型式。

本研究第一、二階段之研究問卷皆採用封閉型問卷。在問卷的編製上,第一、

二階段的問卷主要皆採用李克特氏量表(Likert-type scales),即總和評定量表 (summated rating scales)之方式編製。李克特氏量表是從事意見或態度研究調查 中,最常使用的一種樣式(王文科,2002)。應答者只需就量表所載,對某件事見的 正面或反面態度的陳述句,選出其極同意-同意-未定-不同意-極不同意中一項作 為表態的答案即可。應答者的分數即為分配在他所填答答案之數值的總和(王文 科,2002)。

問卷之設計與實施可分為兩階段說明,詳述如後。

(11)

一、第一階段:環境教育需求與現況調查

1

金門國家公園之環境資源包括面積 3720 公頃的分區管制土地與 3 座遊客服 務中心、8 座展示館

2

。在土地分區的類型上包括: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 憩區、一般管制區四種型態,其中含括的資源類型有地形地質、動植物生態等自 然環境資源以及傳統聚落、歷史古蹟、戰地史蹟等人文環境資源。

本研究透過針對金門地區的文獻回顧與相關調查,可初步了解金門島嶼地區 應探討之環境議題含括面向包括:資源使用、環境變遷、文物保存、社區發展、

廢棄物處理、地方永續發展等類型(黃文華,2003;吳家凌,2003;莊瑞續,2003)。

而在蔡慧敏 (2001)的研究中指出金門地區的公民環境素養可透過鄉土環境學習 之方式進行。

第一階段之問卷調查透過配合「島嶼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評估研究」研究計 畫進行。從遊憩機會序列之基本架構可以發現,要發展環境教育機會序列應先進 行「需求」調查。透過需求與現況的調查,可以瞭解金門國家公園在戶外場所發 展戶外環境教育活動時所真正需要的內涵,並可以針對場所適宜性進行瞭解。因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之概念尚屬於初期探索階段之研究,故在此的問卷調查過 程中,本研究利用田野調查與相關文獻、訪談資料的蒐集,針對金門國家公園環 境教育之現況與需求作初步探討。

第一階段研究問卷之調查成果採用研究問卷中的第三、四、五部分

3

的統計 與分析結果,進行發展第二階段問卷的參考。透過此階段的研究調查可以初步了 解金門國家公園在發展環境教育活動上,現階段的需求與發展概況。第一階段的

1第一階段的研究問卷請參考《附錄二》

2 展示館的數量至 2005 年 6 月仍維持八座,但其中「水投出洋客展示館」已關閉,但金門國家 公園以開放新的展示館「金水國小」取代原「出洋客展示館」之部分功能。

3 請參考《附錄二》第三、四、五部分之研究問題。

(12)

研究問卷中與本研究相關之調查項目包括:

1.現階段推行相關環境教育活動之意見 2.環境教育活動形式上之現況與需求 3.環境教育活動主題之發展

4.不同空間型態的環境資源與發展潛力

二、第二階段: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研究調查

4

本階段綜合第一階段資料處理,針對金門地區中小學教師與國家公園相關工 作人員,進行金門國家公園戶外環境教育之「活動類型」 、 「環境體驗類型」 、 「活 動地點」之調查。企圖透過教學者觀點了解金門國家公園所應發展的中小學戶外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 。其實施狀況如下所述: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之問卷設計主要採封閉型問卷設計,但為免答案題項設計有不足處,

仍在每個主要問題之後提供意見表達欄。

問卷內容以不同自然度之場域為主要區分與研究面向,共依此分為五個大

題。每個大題中個別探討適合於該環境中從事之「環境教育活動型態」 、 「環境體

驗類型」與「活動地點」選擇等三部分。目的在於瞭解與環境教育工作之相關人

員、教育者對於金門國家公園的資源規劃的期待與方向。問卷設計架構說明如下

頁表 3-4 所示。

(13)

(二)問卷效度審核

在問卷效度上,本研究使用內容效度法,委請專家與金門地區人士進行本問 卷效度之審核。其針對每一研究題目是否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之適切,提出意見 與看法,並作為問卷修正之依據。問卷審核之專家名單列於附錄。

表 3-4 「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研究問卷架構表

環境 自然度

場域區分與環境資源 環境教育活動 項目

環境體驗 項目

活動地點 項目

一、丘陵與林地地區

自然場域

二、水岸與濕地地區

三、鄉野環境場域

四、傳統聚落與歷史 古蹟地區

自然環境

人造環境

歷史人文場域

五、戰役史蹟保存區

z 戶外解說 z 繪畫創作 z 自然寫作 z 觀星活動

z 利用鄰近室內場地進 行課程或議題討論 z 生活技能的學習 z 體能活動 z 健行活動 z 野營活動

z 觀察環境開發或廢棄 物處理

z 觀察討論古蹟保存或 廢棄物處理 z 服務學習(如:社區

服務、社區服務、社 區關懷活動)

z 社 區 環 境 營 造 活 動

(歷史文化的主題表 演、綠美化、廟會、

建醮、宗祠活動)

z 環 境 行 動 ( 水 源 保 護、林地防災、資源 回收、堆肥製作、保 護古蹟、環境整潔等)

z 淨灘活動/淨山活動 z 自然觀察

z 戶外教學時加入生態 遊戲

z 環境探索活動 z 自然資源調查 z 標本採集 z 環境問題的調查 z 農村產業活動體驗 z 社區傳統產業的歷史

與現況調查 z 基礎資料調查(口述

歷史、家族譜系、墓 誌、古道、碑文)

z 社區產業經濟活動觀 察

z 戶外解說

可區分為下列九 種類型:

z 享受自然 z 成 就 感 / 刺 激

z 戶外學習 z 分享共同價值

z 獨立性

z 教 導 / 領 導 他 人

z 冒險性

z 自我反省 z 宜人的氣氛

依據各場域區飛與資 源型態挑選金門國家 公園內之地點

基本資料 包括:職業、性別、年齡、教學經驗等變項

(14)

(三)問卷發放對象

研究問卷調查對象可分為兩部分,一為金門地區中小學老師,另一為金門國 家公園中與環境教育工作相關之人員。

在調查中,因先詢問中小學協助進行之意願,故在金門地區五個學區 24 所 國民中小學與一所小學分校中,共有 20 所中小學願意協助進行調查。調查的學 校包括:金城學區五所中小學(金城國中、中正國小、古城國小、賢庵國小與垵 湖分校) ;金寧學區四所中小學(金寧中小學、湖埔國小、金鼎國小) ;金沙學區 二所小學(何埔國小、安瀾國小) ;金湖學區六所中小學(金湖國中、金湖國小、

柏村國小、多年國小、開瑄國小、正義國小) ;烈嶼學區(烈嶼國中、西口國小、

卓環國小)三所中小學。

金門國家公園部分,協助問卷填答之相關工作人員包括:解說課、保育課、

金門國家公園七個展示館之解說員與義解(金水國小、古寧頭戰史館、雙鯉自然 中心、八二三戰史館、乳山遊客中心、中山林遊客中心、僑鄉文化展示館)。總 計發放問卷 177 份,郵寄回收遺失 7 份,無效問卷 18 份,有效問卷計 152 份。

(四)問卷發放與施測

本研究於民國 94 年 6 月 10 日至民國 94 年 6 月 17 日至金門當地進行問卷發 放,自 94 年 6 月 18 日至 94 年 7 月 22 日回收問卷。總計發放問卷 177 份,遺失 7 份,無效問卷 18 份,有效問卷計 152 份,回收率 96.04﹪。

(五)資料分析

本研究問卷資料回收後即進行問卷編碼與輸入,以統計軟體 SPSS11.5 版本

數據

圖 3-2   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活動地點分佈圖  (本研究整理,地圖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所探討的「環境教育機會序列」,綜合其原文之本意與「遊憩機會序 列」理論、文獻回顧等資料,認為應自「地點」 、 「活動」 、 「環境體驗」等面向進 行探討。本研究屬於探索性的階段,透過文獻回顧與現況發展的資料整合,初步 認為環境教育機會序列應從「地點」 、 「活動」 、 「議題」 、 「體驗」等面向探討其深 層的意涵。  在研究設計上,本研究認為應參考「遊憩機會序列」理論,先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表 2.1 停車場經營管理模型之之實證應用相關文獻整理 學者 內容 研究方法 結論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