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據依變項的順序,將研究結果逐一討論,內容可分為:一、

敘述並比較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與媒體使用習慣;二、介入計畫對檳榔 相關認知的影響效果;三、介入計畫對嚼檳榔預防態度的影響效果;四、

介入計畫對嚼檳榔預防的自我效能的影響效果;五、介入計畫對嚼檳榔 預防行為意向的影響效果;六、介入計畫對受試者學習態度的影響效果 及七、受試者對介入計劃的評價。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描述

本節依前測資料,分別描述研究對象的個人特質、家庭特質、環境 特質、同儕特質及媒體使用特質等背景因素之分佈。

一、個人特質

此部分包括呈現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資料,性別和個人吸菸、

喝酒與嚼檳榔行為的分佈情形。

(一)性別

研究對象在性別上,男女比率大致相同,其中男生佔 58 位(47.2

%),女生佔 65 位(52.8%)。

(二)個人之吸菸、飲酒與嚼檳榔行為

從表 4-1-1 發現研究對象在吸菸行為方面,有 7 位(5.7%)已經 有每天都會吸菸的習慣;而在飲酒行為方面,有 2 位(1.6%)具有飲 酒習慣性行為;在嚼檳榔行為方面,是沒有嚼食者(0%)。由此得知 研究對象在於吸菸、飲酒與嚼檳榔習慣性行為情況上,以抽菸行為最 多,其次為飲酒行為,而後才是嚼檳榔行為,此一現象符合青少年成 癮物質使用行為階段理論(葛應欽,1999),亦即青少年在使用成癮 物質的先後嘗試是由吸菸開始,接著是酒與檳榔。

(2)

表 4-1-1、研究對象之吸菸、飲酒與嚼檳榔行為之狀況 吸菸行為

N(%)

飲酒行為 N(%)

嚼檳榔行為 N(%)

從未吸菸 83 (67.5) 63 (51.6) 114 (92.7)

曾經嘗試過,

但未養成習慣 33 (26.8) 57 (46.7) 9 (7.3)

有成為習慣 7 (5.7) 2 (1.6) 0 (0.0)

合 計 123(100.0) 122(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進一步發現,每天都有吸菸的習慣者,分析其第一次吸菸年齡,

最 早 在 國 小 二 年 級 就 有 人 嘗 試 吸 菸 了 , 但 最 多 是 在 國 小 六 年 級

(42.9%),其次是國中二年級(28.6%),見表 4-1-2。而養成吸菸習 慣的時間,全部在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二年級的階段。由此觀之,在國 小低年級嚐試吸菸行為者,立即成為習慣的機率很低,但在國小高年 級嚐試吸菸行為者隨即養成吸菸習慣的機率就高出很多。

(3)

表 4-1-2、研究對象之第一次吸菸行為與養成吸菸習慣之分佈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有吸菸習慣者-第一次吸菸年齡

國中二年級 1 (25.0) 1 (33.3) 2 (28.6)

國中一年級 1 (25.0) 0 (0.0) 1 (14.3)

國小六年級 1 (25.0) 2 (66.7) 3 (42.9)

國小五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四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三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二年級 1 (25.0) 0 (0.0) 1 (14.3)

國小一年級 0 (0.0) 0 (0.0) 0 (0.0)

合 計 4(100.0) 3(100.0) 7(100.0)

養成吸菸習慣年齡

國中二年級 2 (50.0) 1 (33.3) 3 (42.9)

國中一年級 1 (25.0) 1 (33.3) 2 (28.6)

國小六年級 1 (25.0) 1 (33.3) 2 (28.6)

國小五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四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三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二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一年級 0 (0.0) 0 (0.0) 0 (0.0)

合 計 4(100.0) 3(100.0) 7(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4)

在飲酒行為方面,有近五成的對象(46.7%)曾經嘗試過飲酒但 並未養成習慣(見表 4-1-1)。而真正有飲酒習慣者從第一次嘗試飲酒 的年齡來看,在國中一年級就發生,到了國中二年級已養成飲酒習慣。

表 4-1-3、研究對象之第一次飲酒行為與養成飲酒習慣分佈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有飲酒習慣者-第一次飲酒年齡

國中二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中一年級 1(100.0) 1(100.0) 2(100.0)

國小六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五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四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三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二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一年級 0 (0.0) 0 (0.0) 0 (0.0)

合計 1(100.0) 1(100.0) 2(100.0)

養成飲酒習慣年齡

國中二年級 1(100.0) 1(100.0) 2(100.0)

國中一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六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五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四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三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二年級 0 (0.0) 0 (0.0) 0 (0.0)

國小一年級 0 (0.0) 0 (0.0) 0 (0.0)

合計 1(100.0) 1(100.0) 2(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5)

在嚼檳榔行為方面,分析發現有 9 位(7.3%)已曾經嘗試過嚼檳 榔但未養成習慣(見表 4-1-1),但沒有人養成嚼檳榔行為習慣。比對 全台灣地區 14 歲青少年(含)曾經嚼食檳榔的盛行率 9.7%來看,台 北線縣本研究對象嚼食檳榔的盛行率上稍低於台灣地區同年齡青少 年(劉美媛、周碧瑟,2000)。

表 4-1-4、研究對象之吸菸、飲酒、嚼檳榔行為卡方檢定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吸菸行為

從未吸菸 33(56.9) 50 (40.7) 83 (67.5)

曾經嘗試過,但

未養成習慣 21(36.2) 12 (9.8) 33 (26.8)

有吸菸習慣 4 (6.9) 3 (2.4) 7 (5.7)

合 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飲酒行為

從未飲酒 29 (50.0) 34 (53.1) 63 (51.6)

曾經嘗試過,但

未養成習慣 27 (46.6) 30 (46.9) 57 (46.7)

有飲酒習慣 2 (3.4) 0 (0.0) 2 (1.6)

合 計 58(100.0) 64(100.0) 122(100.0)

嚼檳榔行為

從未嚼檳榔 53 (91.4) 61 (93.8) 114 (92.7)

曾經嘗試過,但

未養成習慣 5 (8.6) 4 (6.2) 9 (7.3)

有嚼檳榔習慣 0 (0.0) 0 (0.0) 0 (0.0)

合 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6)

二、家庭特質

在家庭層面的特質方面,包含研究對象父母親的婚姻狀況、父母 親的教育程度和其職業、父母嚼食檳榔情形、家人對嚼檳榔的態度及 檳榔在家中出現的情形等部分加以說明。

(一)父母親的婚姻狀況

由表 4-1-5 顯示,研究對象父母親的婚姻狀況有高達近九成

(89.4%)共同生活,其次是父母離婚(5.7%)、父母親分居(2.4%)、 父親過世(1.6%)及母親過世(0.8%)。進一步分析,在研究對象 中養成吸菸習慣者,發現 7 位當中有高達 5 位其父母婚姻狀況是 不健全的,2 位父親過世、2 位父母離婚、1 位父母分居。由此可 見,青少年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與父母親婚姻狀況是有關連的。

表 4-1-5、研究對象父母親的婚姻狀況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父母婚姻狀況

共同生活 51 (88.0) 59 (90.7) 110 (89.4)

分 居 1 (1.7) 2 (2.3) 3 ( 2.4)

離 婚 5 (8.6) 2 (2.3) 7 ( 5.7)

父親過世 0 ( 0.0) 2 (2.3) 2 ( 1.6)

母親過世 1 (1.7) 2 (2.3) 1 ( 0.8)

合 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二)父母親的教育程度

研究對象父親的教育程度,由表 4-1-6 可得知以高中或高職 最多(49.2%),其次是國中(36.9%)、專科或大學(7.4%)及小 學或識字(4.9%)。至於母親的教育程度,仍是以高中或高職佔最 多(52%),其次是國中(27.6%)、專科或大學(9.8%)和小學或 識字(9.8%)。

(7)

表 4-1-6、研究對象父母親教育程度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父教育程度

不識字 0 (0.0) 1 ( 1.6) 1 (0.8)

小學或識字 4 (6.9) 2 ( 3.1) 6 (4.9)

國中或初中 20 (34.5) 25 (39.1) 45 (36.9)

高中或高職 29 (50.0) 31 (48.4) 60 (49.2)

專科或大學 5 (8.6) 4 ( 6.2) 9 (7.4)

碩士以上 0 (0.0) 1 ( 1.6) 1 (0.8)

合計 58(100.0) 64(100.0) 122(100.0)

母教育程度

不識字 0 (0.0) 1 ( 1.5) 1 (0.8)

小學或識字 4 ( 6.9) 8 (12.3) 12 (9.8)

國中或初中 21 (36.2) 13 (20.0) 34 (27.6)

高中或高職 28 (48.3) 36 (55.4) 64 (52.0)

專科或大學 5 ( 8.6) 7 (10.8) 12 (9.8)

碩士以上 0 (0.0) 0 ( 0.0) 0 (0.0)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三)父母親的職業

分析研究對象父親的職業,以「無業.半技術或非技術人員」

的類別佔最多(42.3%),其次分別是「技術人員」(34.1%)、「專 業 或 中 級 行 政 人 員 」( 11.4% ) 及 「 半 專 業 或 一 般 公 務 人 員 」

(10.6%),而「高級專業或高級行政人員」最少,佔 1.6%。至於 母親的職業仍以「無業.半技術或非技術人員」佔最多(50.4%),

其次則為「技術人員」(25.2%)、「半專業或一般公務人員」(16.3%)

和「專業或中級行政人員」(8.1%),結果如表 4-1-7 所示。

(8)

表 4-1-7、研究對象父母親職業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父親職業

無業.半技術或非技

術人員 28 (48.3) 24 (36.9) 52(42.3)

技術人員 18 (31.0) 24 (36.9) 42(34.1)

半專業或一般公務

人員 7 (12.1) 6 (9.3) 13(10.6)

專業或中級行政人

員 5 (8.6) 9 (13.8) 14(11.4)

高級專業或高級行

政人員 0 (0.0) 2 (3.1) 2 (1.6)

合 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母親職業

無業.半技術或非技

術人員 31 (53.4) 31 (47.7) 62 (50.4)

技術人員 15 (25.9) 16 (24.6) 31 (25.2)

半專業或一般公務

人員 10 (17.3) 10 (15.4) 20 (16.3)

專業或中級行政人

員 2 ( 3.4) 8 (12.3) 10 (8.1)

高級專業或高級行

政人員 0 (0.0) 0 (0.0) 0 (0.0)

合 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9)

(四)父母嚼食檳榔情形

針對父母嚼食檳榔行為進行調查,由表 4-1-8 可發現研究對 象之父親約有四成的比率是從來沒有嚼過檳榔(39.8%),相對地 有嚼食過檳榔的就有 60.2%。進一步分析曾經嚼檳榔的父親發現以

「偶而嚼但未養成習慣」佔的比率最高(22%),其次為「曾經嚼 但已經戒除」(19.5%),而「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者有 18.7%。至 於在母親嚼食檳榔情形方面,發現從來沒有嚼過檳榔的比率高達 九成以上(91.1%),反之母親有曾嚼過檳榔行為者僅 2.4%,與父 親曾嚼過檳榔的比率相比,可得知嚼檳榔的比率父親是遠高於母 親,也呈現了男性嚼檳榔比率是高於女性(李蘭等,2001)。

表 4-1-8、研究對象父母嚼食檳榔行為情形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父親嚼食檳榔情形

從來沒嘗試過 21 (36.2) 28 (43.1) 49 (39.8)

偶而嚼但未養成習慣 16 (27.6) 11 (16.9) 27 (22.0)

曾經嚼但已經戒除 9 (15.5) 15 (23.1) 24 (19.5)

有嚼食習慣 12 (20.7) 11 (16.9) 23 (18.7)

合 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母親嚼食檳榔情形

從來沒嘗試過 53 (91.4) 59 (90.8) 112 (91.1)

偶而嚼但未養成習慣 1 (1.7) 3 (4.6) 4 (3.3)

曾經嚼但已經戒除 3 (5.2) 1 (1.5) 4 (3.3)

有嚼食習慣 1 (1.7) 2 (3.1) 3 (2.4)

合 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10)

(五)家人對嚼檳榔的態度

研究發現學生之父親對於學生嚼檳榔持反對的態度高達九 成以上(92.7%),持中立態度的有 4.9%,而持贊成仍有 2.4%。至 於母親方面,對學生嚼檳榔持反對的態度也是高達 97.6%,中立態 度佔 2.4%,而沒有母親是持贊成的態度。比對父親與母親對於學 生嚼檳榔的態度發現,有學生表示父親是贊同他個人嚼檳榔,其 原因可能在於研究對象當中 60.2%的父親有嚼過檳榔,當父親自身 有嚼檳榔行為時,相形之下管教並反對學生嚼檳榔的說服力與執 行力較低。至於在兄弟姐妹對學生嚼檳榔的態度方面,持反對態 度也是高達九成以上(92.7%),中立意見佔有 7.3%,而沒有兄弟 姐妹持贊成的態度(0%)。綜觀研究對象之家人(父母親與兄弟姐 妹)對其嚼檳榔的態度皆是傾向於反對的態度,Kaplan(1987)

指出青少年所知覺到家人的價值觀,會結合個人對家人本身的態 度,進而影響他們沉溺或是戒除物質濫用的行為,故此現象提供 了學生產生嚼檳榔行為與否的保護因子。

(六)家中檳榔的可近性與可得性

針對家中檳榔的可近性進行調查,由表 4-1-10 發現研究對 象家中有開設檳榔攤來維持生計的比率佔 6.5%,而家裡以種植檳 榔樹來維持生計的比率佔 1.6%。另外,研究對象中有 7 位(5.7%)

學生表示是能隨時向家人要到檳榔。由此可知,研究對象在家中 檳榔的可得性與可近性並不低。

(11)

表 4-1-9、研究對象家人對其嚼檳榔態度的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父親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非常贊成 1 (1.7) 2 (3.1) 3 (2.4)

贊成 0 (0.0) 0 (0.0) 0 (0.0)

中立意見 2 (3.4) 4 (6.1) 6 (4.9)

反對 8 (13.8) 13 (20.0) 21 (17.1)

非常反對 47 (81.1) 46 (70.8) 93 (75.6)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母親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非常贊成 0 (0.0) 0 (0.0) 0 (0.0)

贊成 0 (0.0) 0 (0.0) 0 (0.0)

中立意見 1 (1.7) 2 (3.1) 3 (2.4)

反對 6 (10.3) 8 (12.2) 14 (11.4)

非常反對 51 (88.0) 55 (84.7) 106 (86.2)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多數兄弟姐妹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非常贊成 0 (0.0) 0 (0.0) 0 (0.0)

贊成 0 (0.0) 0 (0.0) 0 (0.0)

中立意見 4 (6.9) 5 (7.7) 9 (7.3)

反對 13 (22.4) 11 (16.9) 24 (19.5)

非常反對 41 (70.7) 49 (75.4) 90 (73.2)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12)

表 4-1-10、研究對象家中檳榔的可近性與可得性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我隨時能向家人要到檳榔

是 4 (6.9) 3 (4.6) 7 (5.7)

不是 54 (93.1) 62 (95.4) 116 (94.3)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家中以種植檳榔樹維持生計

有 0 (0.0) 2 (3.1) 2 (1.6)

沒有 58(100.0) 63 (96.9) 121 (98.4)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家中以開設檳榔攤維持生計

有 4 (6.9) 4 (6.2) 8 (6.5)

沒有 54 (93.1) 61 (93.8) 115 (93.5)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三、環境特質

環境特質,主要由檳榔出現在生活環境中的情形及討論檳榔議題 的環境兩個面向來探討。

(一)檳榔出現在生活環境中的情形

研究對象在檳榔的可近性方面,由表 4-1-11 可得知有近乎五 成的學生(49.6%)表示住家附近可以常見到檳榔攤,也有將近五 成的學生(47.5%)表示學校附近常見到檳榔攤。至於在檳榔的可 得性方面,有 7.3%的學生表示隨時可以向週遭的人要到檳榔,而 相較於有 5.7%學生隨時可向家人要到檳榔的比率,其中間的差 距,可發現學生在家人以外,仍可向週遭的人要到檳榔,其可能 的對象為同儕、親友。

(13)

表 4-1-11、研究對象檳榔在生活環境中出現情形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我隨時可以向週遭的人要到檳榔

是 5 (8.6) 4 (6.2) 9 (7.3)

不是 53 (91.4) 61 (93.8) 114 (92.7)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學校附近常見到檳榔攤

是 23 (40.4) 35 (53.8) 58 (47.5)

不是 34 (59.6) 30 (46.2) 64 (52.5)

合計 57(100.0) 65(100.0) 122(100.0)

住家附近常見到檳榔攤

是 32 (55.2) 29 (44.6) 61 (49.6)

不是 26 (44.8) 36 (55.4) 62 (50.4)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二)討論檳榔議題的環境

研究對象在討論檳榔議題的環境上,經由表 4-1-12 可發現有 9.8%的學生表示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討論過檳榔議題,13%學生指出 過去曾和朋友討論過檳榔議題,有 16.3%學生提及曾經與家人討論 過檳榔議題。綜合以上,可知研究對象在讨論檳榔議題主要的來 源是以家人最多,其次為朋友,至於老師方面談論的相較較低,

可能在教學當中較少被正視,再加上教材份量不多,或者教師有 討論過檳榔議題但教師的帶領方式未能引發學生有深刻的印象所 致。

(14)

表 4-1-12、研究對象在討論檳榔議題的環境情形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過去老師在課堂上討論過檳榔議題

有 6 (10.3) 6 (9.2) 12 (9.8)

沒有 52 (89.7) 59 (90.8) 111 (90.2)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過去和朋友討論過檳榔議題

有 8 (13.8) 8 (12.3) 16 (13.0)

沒有 50 (86.2) 57 (87.7) 107 (87.0)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過去和家人討論過檳榔議題

有 11 (19.0) 9 (13.8) 20 (16.3)

沒有 47 (81.0) 56 (86.2) 103 (83.7)

合計 58(100.0) 65(100.0) 122(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四、同儕特質

在研究對象的同儕特質方面,主要就研究對象的朋友或同學嚼檳 榔行為情況、朋友或同學對受試者嚼檳榔的態度,及研究對象被遞檳 榔經驗的分佈等情形加以探討。

(一)朋友或同學嚼檳榔行為情況

由表 4-1-13 可得知,大多數國二學生(78%)是沒有嚼檳榔的 朋友或同學,但仍有 22%的學生表示至少有一位朋友或同學有嚼檳 榔行為,因此同儕嚼檳榔行為可能對受試者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表 4-1-13、研究對象的朋友或同學嚼檳榔行為情況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朋友或同學嚼檳榔情況

有 12 (20.7) 15 (23.0) 27 (22.0)

沒有 46 (79.3) 50 (77.0) 96 (78.0)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15)

(二)被遞檳榔經驗

由表 4-1-14,可發現研究對象中約有 6.5%同學表示曾有被遞 檳榔的經驗,反觀研究對象之朋友(同學)有嚼檳榔行為佔 22%。

可發現研究對象曾被遞檳榔的比率是朋友(同學)嚼檳榔比率的 三分之ㄧ,由此可知有嚼檳榔行為者並不一定都會遞檳榔給週遭

的同儕。

表 4-1-14、研究對象曾經有被遞檳榔的經驗分佈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被遞檳榔的經驗

有 5 (8.6) 3 (4.6) 8 (6.5)

沒有 53 (91.4) 62 (95.4) 65 (93.5)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三)朋友或同學對受試者嚼檳榔的態度

研究對象的朋友(或同學)對自己嚼檳榔態度皆有八成以上 是採反對的態度,但仍有 3.2%是採贊成的態度(見表 4-1-15)。

五、媒體使用特質

調查研究對象在使用網際網路媒體的相關特質,由表 4-1-16 可 發現高達 97.5%皆已經有上網的經驗,而開始使用網際網路的年齡以 國小 3-4 年級最高(54.1%),其次是國小 5-6 年級(29.5%);上網頻 率以一週上網天數 1-2 天最多(32.2%),其次 3-4 天或每天(20.7%)、 5-6 天(17.4%);而平均每次上網使用時間以 1-2 小時(27%)最多,

其次依序為 2-4 小時(25.4%)、30-60 分(18.9%)、4-8 小時(13.9%); 家中電腦台數以 1 台(72.4%)為最高,其次是 2 台以上(18.7%)。

有此可知受試者大多皆有使用網際網路的習慣與具備使用的能力。

(16)

表 4-1-15、研究對象的朋友或同學對受試者嚼檳榔的態度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多數朋友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非常贊成 1 (1.7) 1 (1.5) 2 (1.6)

贊成 0 (0.0) 2 (3.1) 2 (1.6)

中立意見 9 (15.5) 10 (15.4) 19 (15.4)

反對 11 (19.0) 14 (21.5) 25 (20.3)

非常反對 37 (63.8) 38 (58.5) 75 (61.0)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多數同學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非常贊成 1 (1.7) 1 (1.5) 2 (1.6)

贊成 0 (0.0) 2 (3.1) 2 (1.6)

中立意見 7 (12.1) 10 (15.4) 17 (13.8)

反對 14 (24.1) 16 (24.6) 30 (24.4)

非常反對 36 (62.1) 36 (55.4) 72 (58.5)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17)

表 4-1-16、研究對象媒體使用特質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有無上網經驗

有 56 (96.6) 64 (98.5) 120 (97.5)

沒有 2 (3.4) 1 (1.5) 3 (2.4)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何時開始會上網

幼稚園 0 (0.0) 1 (1.6) 1 (0.8)

國小 1-2 年級 9 (15.5) 6 (9.3) 15 (12.3)

國小 3-4 年級 26 (44.8) 40 (62.5) 66 (54.1)

國小 5-6 年級 20 (34.5) 16 (25.0) 36 (29.5)

國中 3 (5.2) 1 (1.6) 4 (3.3)

合計 58(100.0) 64(100.0) 123(100.0)

一週上網幾天

不到 1 天 5 (8.8) 6 (9.4) 11 (9.1)

1-2 天 19 (33.3) 20 (31.2) 39 (32.2)

3-4 天 11 (19.3) 14 (21.8) 25 (20.7)

5-6 天 9 (15.8) 12 (18.8) 21 (17.4)

每天 13 (22.8) 12 (18.8) 25 (20.7)

合計 57(100.0) 64(100.0) 121(100.0)

平均每次上網使用時間

30 分以內 3 (5.2) 3 (4.7) 6 (4.9)

30-60 分 9 (15.5) 14 (21.8) 23 (18.9)

1-2 小時 21 (36.2) 12 (18.8) 33 (27.0)

2-4 小時 12 (20.7) 19 (29.7) 31 (25.4)

4-8 小時 9 (15.5) 8 (12.5) 17 (13.9)

8 小時以上 4 (6.9) 8 (12.5) 12 (9.8)

合計 58(100.0) 64(100.0) 122(100.0)

家中電腦台數

0 台 3 (5.2) 8 (12.3) 11 (8.9)

1 台 44 (75.8) 45 (69.2) 89 (72.4)

2 台以上 11 (19.0) 12 (18.5) 23 (18.7)

(18)

針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在個人特質、家庭特質、環境特質、同 儕特質、媒體使用特質等背景因素之分佈,以卡方檢定組別間的差異性,

結果顯示上述各變項在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是無顯著上的差異,亦即實驗 組與對照組兩組之間皆呈現同質性(見表 4-1-17)。因此實驗組與對照組 兩組之間具有可比較性,適合做以下更進一步的統計分析。

表 4-1-17、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χ2

吸菸行為 5.699

從未吸菸 33(26.8) 50(40.7) 83 (67.5)

曾經嘗試過,未養成習慣 21(17.1) 12 (9.8) 33 (26.8)

有吸菸習慣 4 (3.3) 3 (2.4) 7 (5.7)

合 計 58(47.2) 65(52.8) 123(100.0)

飲酒行為 2.265

從未飲酒 29(23.8) 34(27.9) 63 (51.6)

曾經嘗試過,未養成習慣 27(22.1) 30(24.6) 57 (46.7)

有飲酒習慣 2 (1.6) 0 (0.0) 2 (1.6)

合 計 58(47.5) 64(52.5) 122(100.0)

嚼檳榔行為 0.275

從未嚼檳榔 53(43.1) 61(49.6) 114 (92.7)

曾經嘗試過,未養成習慣 5 (4.1) 4 (3.3) 9 (7.3)

有嚼檳榔習慣 0 (0.0) 0 (0.0) 0 (0.0)

合 計 58(47.2) 65(52.8) 123(100.0)

父母婚姻狀況 4.818

共同生活 51(41.5) 59(48) 110 (89.4)

分居或離婚 6( 4.9) 4(3.2) 10 (8.1)

父母一方過世 1( 0.8) 4(3.2) 3 (2.4)

合 計 58(47.2) 65(52.8) 123(100.0)

父教育程度 3.112

不識字 0 (0.0) 1 (0.8) 1 (0.8)

小學或識字 4 (3.3) 2 (1.6) 6 (4.9)

國中或初中 20(16.4) 25(20.5) 45 (36.9)

高中或高職 29(23.8) 31(25.4) 60 (49.2)

專科或大學 5 (4.1) 4 (3.3) 9 (7.4)

碩士以上 0 (0.0) 1 (0.8) 1 (0.8)

合 計 58(47.6) 64(52.4) 122(100.0)

(19)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χ2

母教育程度 5.167

不識字 0 (0.0) 1 (0.8) 1 (0.8)

小學或識字 4 (3.3) 8 (6.5) 12 (9.8)

國中或初中 21(17.1) 13(10.6) 34 (27.6)

高中或高職 28(22.8) 36(29.3) 64 (52.0)

專科或大學 5 (4.1) 7 (5.7) 12 (9.8)

碩士以上 0 (0.0) 0 (0.0) 0 (0.0)

合 計 58(47.2) 65(52.8) 123(100.0)

父親職業 3.999

無業.半技術或非技術人

28(22.8) 24(19.5) 52 (42.3)

技術人員 18(14.6) 24(19.5) 42 (34.1)

半專業或一般公務人員 7 (5.7) 6 (4.9) 13 (10.6)

專業或中級行政人員 5 (4.1) 9 (7.3) 14 (11.4)

高級專業或高級行政人員 0 (0.0) 2 (1.6) 2 (1.6)

合 計 58(47.2) 65(52.8) 123(100.0)

母親職業 3.244

無業.半技術或非技術人

31(25.2) 31(25.2) 62 (50.4)

技術人員 15(12.2) 16(13.0) 31 (25.2)

半專業或一般公務人員 10 (8.1) 10 (8.1) 20 (16.3)

專業或中級行政人員 2 (1.6) 8 (6.5) 10 (8.1)

高級專業或高級行政人員 0 (0.0) 0 (0.0) 0 (0.0)

合 計 58(47.2) 65(52.8) 123(100.0)

父親嚼食檳榔情形 3.081

從來沒嘗試過 21(17.1) 28(22.8) 49(39.8)

偶而嚼但未養成習慣 16(13.0) 11 (8.9) 27(22.0)

曾經嚼但已經戒除 9 (7.3) 15(12.2) 24(19.5)

有嚼食習慣 12 (9.8) 11 (8.9) 23(18.7)

合 計 58(47.2) 65(52.8) 123(100.0)

母親嚼食檳榔情形 2.264

從來沒嘗試過 53(43.1) 59(48.0) 112 (91.1)

偶而嚼但未養成習慣 1 (0.8) 3 (2.4) 4 (3.3)

曾經嚼但已經戒除 3 (2.4) 1 (0.8) 4 (3.3)

有嚼食習慣 1 (0.8) 2 (1.6) 3 (2.4)

表 4-1-17、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佈表(續)

(20)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χ2

父親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1.809

非常贊成 1 (0.8) 2 (1.6) 3 (2.4)

贊成 0 (0.0) 0 (0.0) 0 (0.0)

中立意見 2 (1.6) 4 (3.3) 6 (4.9)

反對 8 (6.5) 13(10.6) 21(17.1)

非常反對 47(38.2) 46(37.4) 93(75.6)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母親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0.373

非常贊成 0 (0.0) 0 (0.0) 0 (0.0)

贊成 0 (0.0) 0 (0.0) 0 (0.0)

中立意見 1 (0.8) 2 (1.6) 3 (2.4)

反對 6 (4.9) 8 (6.5) 14(11.4)

非常反對 51(41.5) 55(44.7) 106(86.2)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多數兄弟姐妹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0.592

非常贊成 0 (0.0) 0 (0.0) 0 (0.0)

贊成 0 (0.0) 0 (0.0) 0 (0.0)

中立意見 4 (3.3) 5 (4.1) 9 (7.3)

反對 13(10.6) 11 (8.9) 24(19.5)

非常反對 41(33.3) 49(39.8) 90(73.2)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我隨時能向家人要到檳榔 0.297

4(3.3) 3(2.4) 7(5.7)

不是 54(43.9) 62(50.4) 116(94.3)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家中以種植檳榔樹維持生計 1.814

0 (0.0) 2 (1.6) 2 (1.6)

沒有 58(47.2) 63(51.2) 121(98.4)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家中以開設檳榔攤維持生計 0.028

4 (3.3) 4 (3.3) 8 (6.5)

沒有 54(43.9) 61(49.6) 115(93.5)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表 4-1-17、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佈表(續)

(21)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χ2

過去老師在課堂上討論過檳榔議題 0.43

6 (4.9) 6 (4.9) 12 (9.8)

沒有 52(42.3) 59(48.0) 111(90.2)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過去和朋友討論過檳榔議題 0.06

8 (6.5) 8 (6.5) 16 (13.0)

沒有 50(40.7) 57(46.3) 107(87.0)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過去和家人討論過檳榔議題 0.59

11 (8.9) 9 (7.3) 20(16.3)

沒有 47(38.2) 56(45.5) 103(83.7)

合計 58(47.2) 65(52.8) 122(100.0)

被遞檳榔的經驗 0.809

5 (4.1) 3 (2.4) 8 (6.5)

沒有 53(43.1) 62(50.4) 65 (93.5)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多數朋友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2.034

非常贊成 1 (0.8) 1 (0.8) 2 (1.6)

贊成 0 (0.0) 2 (1.6) 2 (1.6)

中立意見 9 (7.3) 10 (8.1) 19(15.4)

反對 11 (8.9) 14(11.4) 25(20.3)

非常反對 37(30.1) 38(30.9) 75(61.0)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多數同學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2.272

非常贊成 1 (0.8) 1 (0.8) 2 (1.6)

贊成 0 (0.0) 2 (1.6) 2 (1.6)

中立意見 7 (5.7) 10 (8.1) 17(13.8)

反對 14(11.4) 16(13.0) 30(24.4)

非常反對 36(29.3) 36(29.3) 72(58.5)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有無上網經驗 0.102

56(45.5) 64(52.0) 120(97.5)

沒有 2 (1.6) 1 (0.8) 3 (2.4)

表 4-1-17、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佈表(續)

(22)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χ2

何時開始會上網 0.809

幼稚園 0( 0.0) 1 (0.8) 1 (0.8)

國小 1-2 年級 9 (7.4) 6 (4.9) 15(12.3)

國小 3-4 年級 26(21.3) 40(32.8) 66(54.1)

國小 5-6 年級 20(16.4) 16(13.1) 36(29.5)

國中 3 (2.5) 1 (0.8) 4 (3.3)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一週上網幾天 5.733

不到 1 天 5 (4.1) 6 (5.0) 11 (9.1)

1-2 天 19(15.7) 20(16.5) 39 (32.2)

3-4 天 11 (9.1) 14(11.6) 25 (20.7)

5-6 天 9 (7.4) 12 (9.9) 21 (17.4)

每天 13(10.7) 12 (9.9) 25 (20.7)

合計 57(47.1) 64(52.9) 121(100.0)

平均每次上網使用時間 6.234

30 分以內 3 (2.5) 3 (2.5) 6 (4.9)

30-60 分 9 (7.4) 14(11.5) 23(18.9)

1-2 小時 21(17.2) 12 (9.8) 33(27.0)

2-4 小時 12 (9.8) 19(15.6) 31(25.4)

4-8 小時 9 (7.4) 8 (6.6) 17(13.9)

8 小時以上 4 (3.3) 8 (6.6) 12 (9.8)

合計 58(47.5) 64(52.5) 122(100.0)

家中電腦台數 1.935

0 台 3 (2.4) 8 (6.5) 11 (8.9)

1 台 44(35.8) 45(36.6) 89 (72.4)

2 台以上 11 (8.9) 12 (9.8) 23 (18.7)

合計 58(47.2) 65(52.8) 123(100.0)

註:本表因扣除漏答者,因此各組人數均有變動 *P>0.05

表 4-1-17、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佈表(續)

(23)

第二節 介入計畫對檳榔認知的影響效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檳榔認知上的前測、後測、後後測的得分表現 情形,由表 4-2-1 可發現兩組隨著階段其認知得分皆呈現上升的現象。

表 4-2-1、兩組在檳榔認知三階段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對照組

階 段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前測 57 20.54 2.472 62 19.06 3.238 後測 57 20.81 3.119 62 20.89 2.782 後後測 57 21.37 2.968 62 20.63 3.549

進 一 步 , 由 雙 因 子 重 複 量 數 共 變 數 分 析 考 驗 結 果 發 現 ( 表 4-2-2),檳榔認知得分的表現,組別與階段的交互作用並沒有達到顯 著差異(F(2,234)=1.273,P>.01)。也就是組別間在檳榔認知得分 的表現並不會隨著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接著直接進行組別間的差 異考驗,考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駔在檳榔認知的得分表現上並沒 有顯著差異(F(1,116)=0.606,P>.01)。

表 4-2-2、檳榔認知之重複量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組別 4.496 1 4.496 0.606 群內受試 860.568 116 7.419

組內

階段 229.632 2 114.816 26.476**

組別×階段 11.037 2 5.519 1.273 階段×群內受試 1198.498 234 5.122

**P<.01

由圖 4-2-1 配合表 4-2-3,觀察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後測與 後後測三階段,檳榔認知得分表現的發展趨勢。可看出在調整檳榔認

(24)

高於實驗組的 21.206,但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在後後測兩 組的調整後平均值,實驗組為 21.009,已高於對照組的 20.96。分別 觀察組內的變化,發現調整前測後,實驗組檳榔認知得分會隨著階段 不同皆呈現上升的趨勢;至於對照組檳榔認知得分在後測有提升並高 於實驗組,但後後測則出現下降現象而且低於實驗組。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of MEASURE_1

TEST

3 2

1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21.5

21.0

20.5

20.0

19.5

TYPE

實驗組 對照組

圖 4-2-1、組別與階段在檳榔認知上的得分表現

表 4-2-3、檳榔認知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及調整後平均數

實驗組 對照組

階 段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前測調整

平均值 57 19.773 0.000 62 19.773 0.000 後測調整

平均值 57 20.461 0.358 62 21.206 0.343 後後測調

整平均值 57 21.009 0.405 62 20.960 0.388 前測 後測 後後測

檳榔相關認知平均成績

實驗組

對照組

(25)

整體而言,在檳榔認知之立即效果上,控制了前測影響因素後,

實驗組教學對學生「檳榔相關認知」的立即效果上並沒有對照組教學 的立即效果好。在延宕效果方面,控制前測影響因素後,學生透過實 驗教學後,經過兩個月時間,實驗組教學學生在檳榔認知的延宕效果 仍持續提升,並且已高於對照組;至於對照組學生在教學之後檳榔認 知的延宕效果卻隨著時間呈現下降的趨勢。

值得令我們思考的,一般教師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檳榔認知影 響,在教學後的立即效果上表現不錯,且比一般教學搭配電腦輔助教 學的立即效果好,但是隨著教學後的時間延長,檳榔認知真正能留在 學生身上的延宕效果,一般教學搭配電腦輔助教學的實驗組是優於一 般傳統教學的對照組。一般教學搭配電腦輔助教學的方式對於實驗組 學生不僅有延宕效果,且隨著時間延長檳榔認知仍持續不斷地提升;

反觀一般教師傳統教學的學生,在教學過後,學生的檳榔認知卻隨著 時間逐漸流失。認知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習得知識,更重要的是 開啟學生自主學習,結構自己的認知體系。不容置疑地,教師在教育 現場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若教師能於教學中配合 電腦輔助教學,對學生認知學習更能達到深遠的效果,影響學生因應 往後的生涯。

(26)

第三節 介入計畫對預防嚼檳榔態度的影響效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預防嚼檳榔態度上的前測、後測、後後測得分 表現情形,由表 4-3-1 可發現兩組在後測預防嚼檳榔態度得分皆呈現 上升現象,但在後後測預防嚼檳榔態度得分兩組都下降。

表 4-3-1、兩組在預防嚼檳榔態度三階段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對照組

階 段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前測 50 86.94 14.62 53 86.87 12.63 後測 50 88.52 11.85 53 90.91 12.00 後後測 50 87.40 13.50 53 87.17 14.04

進 一 步 , 由 雙 因 子 重 複 量 數 共 變 數 分 析 考 驗 結 果 發 現 ( 表 4-3-2),預防嚼檳榔態度得分的表現,組別與階段的交互作用並沒有 達到顯著差異(F(2,200)=0.877,P>.01)。也就是組別間在預防嚼 檳榔態度得分的表現並不會隨著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接著直接進 行組別間的差異考驗,考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駔在預防嚼檳榔態 度的得分表現上並沒有顯著差異(F(1,116)=0.372,P<.01)。

表 4-3-2、預防嚼檳榔態度之重複量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組別 42.550 1 42.550 0.372 群內受試 11426.557 100 114.266

組內

階段 3425.562 2 1712.781 27.295*

組別×階段 110.025 2 55.012 0.877 階段×群內受試 12550.010 200 62.750

**P<.01

由圖 4-3-1 配合表 4-3-3,觀察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後測與 後後測三階段,檳榔認知得分表現的發展趨勢。可看出在調整後預防

(27)

嚼檳榔態度前測成績影響因素之後,在調整後的後測平均值對照組是 90.926,高於實驗組的 88.499,但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在 後後測兩組的調整後平均值,實驗組為 87.384,已高於對照組的 87.185。另外,分別觀察組內的變化,發現調整前測影響因素後,實 驗組與對照組預防嚼檳榔態度得分皆在後測呈現上升趨勢,而後後測 則有下降的現象,特別是對照組預防嚼檳榔態度發展趨勢可看見上升 的快、下降的也快。原本在後測對照組是高於實驗組,但是後後測實 驗組卻高於對照組,因為實驗組下降趨勢較對照組緩慢。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of MEASURE_1

TEST

3 2

1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92

91

90

89

88

87 86

TYPE

實驗組 對照組

圖 4-3-1、組別與階段在預防嚼檳榔態度上的得分表現 表 4-3-3、預防嚼檳榔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及調整後平均數

實驗組 對照組

階 段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前測調整

平均值 50 86.903 0.000 53 86.903 0.000 後測調整

平均值 50 88.499 1.280 53 90.926 1.243 後後測調

前測 後測 後後測

預防嚼檳榔態度平均成績

實驗組

對照組

(28)

整體而言,在預防嚼檳榔態度之立即效果上,控制了前測影響因 素後,實驗組教學對學生預防嚼檳榔態度的立即效果上並沒有對照組 教學的立即效果好。在延宕效果方面,控制前測影響因素後,學生透 過實驗教學後,經過兩個月時間,兩組學生在預防嚼檳榔態度的延宕 效果出現下降現象,尤其是對照組下降的幅度最大。

當教師一般傳統教學講述內容豐富或直接傳輸對檳榔的各種價 值觀時,是可以立即提昇學生預防嚼檳榔態度的效果。在實驗組教學 由於運用多媒體以故事情節來間接引導,學生需要對故事再次省思而 產生態度,在立即效果上不如一般教師傳統教學。由於態度是屬於內 在心理歷程,需要內化才能真實影響一個人,否則很容易隨著時間而 淡忘,故在延宕效果方面,發現一般教學配合電腦輔助教學其下降趨 勢是比一般教師傳統教學組較為緩和,亦即一般教學配合電腦輔助教 學是較能內化到學生的價值體系。而本研究實驗組預防嚼檳榔態度之 立即與延宕效果不如研究者所預期,可能導因於在播放多媒體後,教 師未有足夠時間做適度的價值引導,學生很可能受故事情節或聲光效 果吸引而忽略再次思考故事後所隱含的意義,所以未來教師在使用電 腦輔助教學時,不可因為播放多媒體已花費一些時間,而忽視播放後 做適度的價值引導,還有應該進一步鼓勵同學於網站上發表對檳榔看 法,增進學生合作教學,如此一來電腦輔助教學必能發揮更大的果效。

(29)

第四節 介入計畫對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的影響效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上的前測、後測、後後測的 得分表現情形,由表 4-4-1 可發現兩組隨著階段其自我效能得分皆呈現 上升的現象。但是由於兩組在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前測得分有呈現顯著 差異,故需於比較分析之前,先控制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前測成績的影 響因素。

表4-4-1、兩組在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三階段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對照組

階 段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前測 57 55.271 28.477 59 73.313 19.232 後測 57 58.105 28.334 59 79.028 19.348 後後測 57 77.061 18.604 59 76.102 20.302

由雙因子重複量數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發現(表4-4-2),控制自我 效能前測成績之後,在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的得分表現,組別與階段的 交互作用達到顯著差異(F(2,226)=6.702,P<.01),也就是說在預防嚼 檳榔自我效能的得分表現會隨不同的組別在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

表4-4-2、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之重複量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P<.01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組別 6.166 1 6.166 0.028

群內受試 25009.632 113 221.324 組內

階段 23718.987 2 11859.488 65.885**

組別×階段 24.12.709 2 1206.355 6.702**

階段×群內受試 40680.539 226 180.002

(30)

進一步考驗組別與階段的單純主要效果分析,由表 4-4-3 可以看 出,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得分表現經由單純主要效果分析考驗結果發現:

1.就組別而言,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後測時,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得分 表現有達到顯著差異(F(1,114)=21.7,P<.01)。實驗組與對照組 在後後測時,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得分表現,沒有達到顯著差異(F

(1,114)=0.07,P>.01)。

2.就階段而言,實驗組在前測、後測與後後測三階段,預防嚼檳榔自 我效能得分表現有顯著差異(F(2,228)=31.83,P<.01)。而對照組 在前測、後測與後後測三階段,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得分表現並沒 有顯著差異(F(2,228)=1.92,P>.01)。也就是說實驗組在自我效 能得分表現上,會因為階段的不同而有差異;至於對照組在在自我 效能得分表現上,並不會因為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表 4-4-3、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組別

前測 9436.71 1 9436.71 16.09**

誤差 66866.98 114 586.55

後測 12692.28 1 12692.28 21.70**

誤差 66671.41 114 584.84

後後測 26.70 1 26.70 0.07 誤差 43287.92 114 379.72

階段

實驗組 1600.74 2 8000.37 31.83** 2>1、3>1 對照組 963.78 2 481.89 1.92

階段×群內受試 57300.04 228 251.32

** P< .01

由圖 4-4-1 配合表 4-4-4,觀察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後測與後 後測三階段,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得分表現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在調 整自我效能前測成績影響因素之後,調整後的後測平均值對照組是 72.341,高於實驗組的 65.028 且達到顯著差異;而在後後測兩組沒有顯

(31)

著差異,但實驗組的 79.859 已高於對照組的 73.399。分別觀察組內的變 化,得知調整前測後,實驗組自我效能得分會隨著階段不同而有顯著上 升的趨勢,特別是後後測顯著地高於後測;至於對照組自我效能得分隨 著階段不同並未達到顯著上的差異,但仍呈現微微上升趨勢,在後測有 呈現顯著提升,而後後測則趨於平緩、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of MEASURE_1

TEST

3 2

1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90

80

70

60

TYPE

實驗組 對照組

圖 4-4-1、組別與階段在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上的得分表現 表4-4-4、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之人數、調整後平均數與標準差

實驗組 對照組

階 段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前測調整

平均值 57 64.448 0.000 59 64.448 0.000 後測調整

平均值 57 65.028 2.182 59 72.341 2.142 後後測調

整平均值 57 79.859 2.484 59 73.399 2.439

*P<.05 **P<.01

前測 後測 後後測

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平均成績

實驗組

對照組

(32)

整體而言,在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之立即效果上,控制了前測影響 因素後,實驗組教學對學生「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的立即效果上並沒 有對照組教學的立即效果好。在延宕效果方面,控制前測影響因素後,

學生透過實驗教學,經過兩個月時間,兩組預防嚼檳榔自我效能皆有延 宕效果,尤以實驗組效果優於對照組。

自我效能是產生健康行為前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本研究教育介 入的第三堂課小組行動方案的研擬與執行,發現有配合使用電腦輔助教 學的實驗組學生,選擇行動方案類型以反檳榔短劇為多,其次是訪談;

而對照組卻是以製作反檳榔小卡為多,其次則是訪談(附錄九)。有此發 現實驗組於介入後較願意選擇角色扮演將行為技巧表驗出來,其可能是 有配合使用電腦輔助教學的實驗組學生,能透過實際觀察動畫中各角色 之行為技巧使用方法與行為反應等示範行為,比對照祖較有助於習得行 為技巧。所以實驗組較願意展現行為技巧,且對應問卷中實驗組在「預 防嚼檳榔自我效能」得分也有很好的延宕效果。故本研究發現透過電腦 輔助教學更能將行為技能具體呈現,使抽象化知識轉化為更具體經驗或 示範行為,使學習者具體觀察可見且能收到親身經歷社會現象或過程的 重現效果,不但能引發高度學習動機,更能提升自我效能,如此正能彌 補傳統教學體制中以講述教學的不足。

(33)

第五節 介入計畫對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的影響效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預防嚼檳榔態度上的前測、後測、後後測得分 表現情形,由表 4-5-1 可發現兩組在後測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得分皆 呈現上升現象,但在後後測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得分兩組都下降。

表 4-5-1、兩組在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三階段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對照組

階 段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前測 58 8.34 1.961 64 9.05 1.722 後測 58 8.67 1.761 64 8.94 1.959 後後測 58 8.36 2.100 64 7.67 2.507

由雙因子重複量數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發現(表 4-5-2),拒絕嚼 檳榔行為意向得分的表現,組別與階段的交互作用並沒有達到顯著差

異(F(2,238)=3.361,P>.01)。也就是組別間在拒絕嚼檳榔行為意

向得分的表現並不會隨著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接著直接進行組別 間的差異考驗,考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駔在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 得分表現上並沒有顯著差異(F(1,119)=2.046,P<.01)。

表 4-5-2、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之重複量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組別 7.469 1 7.469 2.046 群內受試 434.437 119 3.651

組內

階段 109.843 2 54.922 23.826**

組別×階段 16.834 2 8.417 3.651 階段×群內受試 548.623 238 2.305

**P<.01

(34)

調整後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前測成績影響因素之後,在調整後的後測 平均值對照組是 8.828,高於實驗組的 8.793,但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 著差異;而在後後測兩組的調整後平均值,實驗組為 8.477,已高於 對照組的 7.568。分別觀察組內前測、後測與後後測情形,調整前測 後,兩組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得分皆在後測呈現上升趨勢,而後後測 則有下降的現象,特別是對照組在後後測下降情形更為明顯。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of MEASURE_1

TEST

3 2

1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9.0 8.8 8.6 8.4 8.2 8.0 7.8 7.6 7.4

TYPE

多媒體組 一般教學

圖 4-5-1、組別與階段在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上的得分表現 表 4-5-3、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之人數、調整後平均數與標準差

實驗組 對照組

階 段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前測調整

平均值 58 8.713 0.000 64 8.713 0.000 後測調整

平均值 58 8.793 0.235 64 8.828 0.224 後後測調

整平均值 58 8.477 0.300 64 7.568 0.285 前測 後測 後後測

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平均成績

實驗組

對照組

(35)

整體而言,在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的立即效果方面,調整前測 後,對照組教學的立即效果是比實驗組教學稍微好一點,但相差不 多。在延宕效果上,學生透過實驗教學後,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兩組 學生在拒絕嚼檳榔行為意向的延宕效果皆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對照 組下降的幅度最大。

(36)

第六節 介入計畫對實驗組受試者學習態度的影響效果

本研究有一主要重點是探究電腦輔助教學的施行是否能提升學生的 學習興趣、學習專心程度、學習效果、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能力、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接受程度等向度進行評析見表 4-6-1。研究透過媒體測試問卷 與開放式問題-此次老師在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配合使用網路多媒體動 畫的教學方式,你有什麼感受與看法?(附件十)對受試者進行調查。

調查可得知單就以本研究計畫所發展出來的健康教育網路多媒體教 材對於學習者的學習專心程度方面有 64.7%的受試者表示會增加他們「學 習專心程度」;並且有 66.2%的受試者表示健康教育網路多媒體教材會提昇

「學習興趣」。透過教師將此網路多媒體教材配合使用在課堂教學當中,

在學生「上課的專心程度」方面,有 63.9%的受試者肯定會有正向效果,

幾位同學表示用多媒體動畫教學比較會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用多媒體上 課可以增加專心度,乃是由於課堂教學配合多媒體內容比較新鮮學生會比 較認真,可以讓學生輕鬆且更使人專心的看上課內容。至於「上課的學習 興趣」方面,有高達 70%的受試者是持非常肯定的態度,有學生提出這樣 的上課方式很有趣、不會太死板,老師上課時透過配合動畫來理解檳榔對 人的危害,生動有趣、很有吸引力,更讓學生覺得這樣上課可以增加樂趣。 用網際網路多媒體來結合學校健康教育課程,近七成受試者(67.6%)皆 認為會「令我高興」,不少同學表示希望以後多用這種教學方式,因為讓 我們學得更快樂。。在「理解程度」方面,有 70%受試者肯定在課堂教學 中配合使用網路多媒體進行教學會使我「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而且 77.4%受試者認為用網際網路多媒體來結合學校課程可以使我更有「學習 效果」,因為學生認為只是一直用講的,那就太死版了,若是用動畫可以 增加我的記憶力,而且動畫會令人印象深刻,會有好的學習效果,能讓我 更記得住,進而可以提升我學習的效率。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接受程 度」方面,有近六成的受試者(59.2%)認為老師應該常常使用網路多媒 體來上課,僅有 5.6%學生持反對的想法,經由開放式問題發現可能是上課 在播放電腦多媒體時大家會吵鬧影響秩序。另外,亦有不少同學表達透過 此各課程師生與學生之間上課時更有互動,且有學生表示「老師很用心,

(37)

我以後不敢吃檳榔了」,透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配合使用電腦輔助教學,

感覺老師的用心,而產生正向的反應與行為。

透過教師的深度訪談,授課老師也表示此次課程設計得很有趣,尤其 是動畫部分很能引起學生興趣,學生反應也很好,但是個別差異大,認真 的學生就非常認真,而不用心的學生連課後上網都沒瀏覽過。另外,授課 教師也指出多媒體教學是易引起學生興趣,但是也很容易使學生說話,是 值得注意的問題。

綜合以上結果,可以得知本研究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介入 計劃,透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確實是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學習專 心程度」、「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這與許 多國內外研究發現有相同的結果,電腦輔助教學確實能提升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注意力」(周仿敏,1985;侯鳳秋,1998;楊秋玲,1998;薛秋子 等,1999;黃富廷,2000;黃國鴻,2000;王建堯,2002)。另外,能提 升「學習成就」(林傳生,1988;翁基勝,1993;Clayton,1993;林錦雲,

1996)、對電腦輔助教學的學科有積極「學習態度」(Clayton,1993;林 錦雲,1996),但是在本研究發現學生間的學習個別差異大,所以教師對 於較不認真之學生應特別留心,引領學生參與課程中。另外,本研究也發 現能夠讓學生「上課保持愉悅的心情」,但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帶來學生情 緒高昂,可能讓學生較為吵鬧而影響同學的學習,所以課室秩序的適當管 理亦是增加學習效果上不可忽視的一環。

(38)

表 4-6-1、受試者學習態度的影響效果一覽表 非常

不同意 N(%)

不同意 N(%)

普通 N(%)

同意 N(%)

非常 同意 N(%)

我認為健康教育網路多媒體,會 增加我學習專心程度。

1

(1.4%)

1

(1.4%)

23

(32.4%)

29

(40.8%)

17

(23.9%)

我認為健康教育網路多媒體,會 提昇我的學習興趣。

1

(1.4%)

1

(1.4%)

22

(31%)

25

(35.2%)

22

(31%)

我認為課堂教學中,配合使用 網路多媒體來教學,會增加我 上課學習興趣。

1

(1.4%)

0

(0%)

20

(28.6%)

26

(37.1%)

23

(32.9%)

我認為課堂教學中,配合使用 網路多媒體來教學,會提昇我 上課的專心程度。

1

(1.4%)

0

(0%)

23

(32.9%)

25

(34.7%)

21

(29.2%)

我認為老師課堂教學中,使用 網路多媒體進行教學,會使我 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

1

(1.4%)

0

(0%)

20

(28.6%)

23

(32.9%)

26

(37.1%)

用網際網路多媒體來結合學校 課程,可以使我更有學習效果。

1

(1.4%)

1

(1.4%)

19

(26.8%)

25

(35.2%)

25

(35.2%)

用網際網路多媒體來結合學校 健康教育課程,會令我高興。

2

(2.8%)

1

(1.4%)

20

(28.2%)

26

(36.6%)

22

(31%)

我認為老師應該常常使用網路

多媒體來上課。 1

(1.4%)

3

(4.2%)

25

(35.2%)

19

(26.8%)

23

(32.4%)

(39)

第七節 實驗組受試者對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的評價

本研究於後測問卷上加入對實驗組受試者「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 助教學網站」媒體測試問卷的評價題目,包括受試者瀏覽網頁的情況、對此 網頁的整體評價與看法、各教學區教育意涵的評價與看法。在研究計劃介入 期間,因有學生在施測當天請假,另剔除填答不完整或有閱讀或填寫障礙學 生之問卷,實際多媒體組分析之問卷共有 71 份問卷,評價之結果分析如下:

一、瀏覽網頁的情況

由於本研究計劃介入三週的課堂時間,實驗組之健康教育老師教 學會配合使用本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中的電腦多 媒體動畫,所以對於實驗組學生來說,瀏覽此網站的機會除了三次課 堂時間之外,再來則是他們課後自行上網瀏覽網站。從問卷中調查得 知實驗組學生除了三次在介入課程當中經由老師引導瀏覽網站之 外,亦會在於課後自行瀏覽網站者有 52.8%(見表 4-7-1)。進一步來 看學生有課後自行瀏覽網站的瀏覽次數分布情形,以 1 次者的比率最 高,有 25%、其次為 2 次者佔 19.4%、4 次者佔 4.2%,而 3 次、6 次與 7 次者皆佔 1.4%(見表 4-7-2),

表 4-7-1、靑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瀏覽情形 沒有自行瀏覽

N(%)

有自行瀏覽過

N(%)

曾經自行網站瀏覽過 34(47.2%) 38(52.8%)

表 4-7-2、課後自行瀏覽網站的次數情形 1 次

n/N(%)

2 次

n/N(%)

3 次

n/N(%)

4 次

n/N(%)

5 次

n/N(%)

6 次

n/N(%)

7 次

n/N(%)

課後自行 瀏覽次數

18/38 (25%)

14/38 (19.4%)

1/38 (1.4%)

3/38 (4.2%)

0/38 (0%)

1/38 (1.4%)

1/38 (1.4%)

數據

表 4-1-7、研究對象父母親職業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父親職業  無業.半技術或非技 術人員  28 (48.3) 24 (36.9) 52(42.3) 技術人員  18 (31.0) 24 (36.9) 42(34.1) 半專業或一般公務 人員   7  (12.1) 6  (9.3) 13(10.6) 專業或中級行政人 員  5  (8.6) 9 (13.8) 14(11.4) 高級專業或高級行 政人員  0  (0.0) 2  (3.1
表 4-1-9、研究對象家人對其嚼檳榔態度的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父親對我嚼檳榔的態度    非常贊成  1  (1.7) 2  (3.1) 3  (2.4) 贊成  0  (0.0) 0  (0.0) 0  (0.0) 中立意見  2  (3.4) 4  (6.1) 6  (4.9) 反對  8 (13.8) 13 (20.0) 21 (17.1) 非常反對  47 (81.1) 46 (70.8) 93 (75.6) 合計  58(100.
表 4-1-10、研究對象家中檳榔的可近性與可得性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我隨時能向家人要到檳榔  是  4  (6.9) 3  (4.6) 7  (5.7) 不是  54 (93.1) 62 (95.4) 116 (94.3)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家中以種植檳榔樹維持生計  有  0  (0.0) 2  (3.1) 2  (1.6) 沒有  58(100.0) 63 (96.9) 121 (98
表 4-1-11、研究對象檳榔在生活環境中出現情形分佈表  變項名稱  實驗組  N(%)  對照組  N(%)  全體  N(%)  我隨時可以向週遭的人要到檳榔  是  5  (8.6) 4  (6.2) 9  (7.3) 不是  53 (91.4) 61 (93.8) 114 (92.7) 合計  58(100.0) 65(100.0) 123(100.0) 學校附近常見到檳榔攤    是  23 (40.4) 35 (53.8) 58 (47.5) 不是  34 (59.6) 30 (46.2) 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自己弄髒的,自己收拾乾淨(Clean up your own mess) 不要拿別人的東西(Don't take things that aren't yours) 傷到別人要道歉(Say sorry when you hurt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我們到了商場,就要觀察服務態度好的服務 員怎樣對待顧客,態度不好的怎樣對待顧客,結

事實 1: 很多家庭暴力因為社會對受害人的支持不足,而使受害人沒有勇氣公

本章將對 WDPA 演算法進行實驗與結果分析,藉由改變實驗的支持度或資料 量來驗證我們所提出演算法的效率。實驗資料是以 IBM synthetic data generator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