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所有於九十二學年度就讀苗栗縣後龍鎮海寶國小

中、低年級共 36 位學童為研究對象,年級分配與人數明細如表 2。

表 2 海寶國小中、低年級學生年級分配與總人數明細表

年級別 年齡 男生人數 女生人數 合計人數

一年級 7-8 4 6 10

低 年

級 二年級 8-9 4 9 13

三年級 9-10 7 2 9

中 年

級 四年級 10-11 3 1 4

18 18 36

訪談對象包括受訪學童、受訪學童家人、教師等三部分,受訪學

童家人則以海寶國小中、低年級全部的就學學童家人為訪談對象,藉

以瞭解家人對學童所產生的影響,而教師部分則以全校擔任一、二、

三、四年級的教師為訪談對象,利用交叉比較的方式希望對於影響受

訪學童繪畫信念的可能原因有更深入的瞭解。

(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一、研究問題與研究設計理念

(一)國小中低年級學童繪畫信念與他人評價是否有關?其關係何 在?

本項研究問題所探討的項目為繪畫信念與他人評價。經由訪 談的方式記錄學童的繪畫信念包括能力是否可以改變、自我評 價、與受訪學童所理解的外在評價。由於對於外在評價的理解與 外在評價本身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筆者於試探性研究的訪 談問題中,請受訪學童說明他認為班上同學中哪幾位比較會畫 畫?哪些同學比較不會畫?並請受訪兒童試著陳述判斷的理由。

利用同儕間的互評瞭解每一位學童在全班其他同學心中繪畫能力 的評價,以瞭解其中的差異。

(二)國小中低年級學童繪畫信念與繪畫表現之時間運用是否有 關?關係何在?

本項研究問題所探討的則為繪畫信念類型、與繪畫過程的時 間運用。比較被評為比較會畫畫與比較不會畫畫的學童,在繪畫 過程的時間運用上是否有類似的情形。繪畫過程的時間運用筆者 經由試探性研究運用攝影的方式記錄受訪兒童整個畫人歷程,發 現在繪畫活動的動作可以分為持續動筆時間,與停滯時間。筆者 以影像處理軟體測量,希望能更精細的掌握繪畫歷程的細節。

(三)國小中低年級學童繪畫信念與繪畫表現之形式與內容是否有

(3)

本項研究問題所探討的為繪畫信念與繪畫表現之間的關係,而

繪畫表現以 Harris 所修訂的 Goodenough 畫人測驗作為探討的研究

工具。

二、研究內容結構

依照研究問題與相關文獻探討所擬出對於自我繪畫信念、繪畫

表現、與評價三者的研究內容結構(圖 3 研究內容結構圖)。

圖 3 研究內容結構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繪畫信念、自

我評價

繪畫表現 他人評價

畫人測驗分數 時間運用情形 同 儕 的 評價

教 師 的 評價

家 人 的 評價 受訪兒童所理

解的外在評價

(4)

自 我 評 價 繪 畫 信 念 與 他 人 評 價 時 間 運 用 紀 錄 畫 人 測 驗 計 分

訪談法

圖 4 研究方法與探討因素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訪談法

軼事記錄

(過程描述) 作品分析

( 探

討因素) (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式與探討因素

本研究運用的方式有訪談法、軼事記錄(過程描述)、作品分析

等三項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而其中所運用的研究方式與探討因素

的關係與順序如圖 4 研究方式與探討因素。

四、研究流程

本研究可分為下列 12 階段的研究歷程:1 相關文獻的收集與整理,

2 試探性研究,3 設定研究變項,4 編制研究工具,5 訪談與記錄,6

畫人過程設計,7 實施畫人測驗與記錄,8 繪畫作品分析,9 繪畫過程

分析,10 訪談資料分析,11 彙整分析資料,12 提出結論與建議,如

圖 5 研究流程圖。

(5)

圖 5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學童分群

畫人測驗計分 編製問卷

觀察計時

文獻探討

訪談與紀錄

試探性研究

蒐集資料

資料分析

論文撰寫與修正

(6)

第三節 研究工具編製

一、訪談內容

老師、父母對於兒童表現的評價或回應,常會影響兒童對於成功或

失敗的歸因,也間接影響他們對能力的信念(Graham,1991)。評價的

種類經由筆者試探性研究歸納區分為正向、負向、與不明顯。正向評

價:家庭成員予以鼓勵、稱讚、獎勵、支持其繪畫行為及繪畫作品。

負向評價:家庭成員為特定原因禁止或限制學童在家的繪畫行為,或

對其繪畫作品予以較負面的批評如: 「怎麼畫得亂七八糟」 、 「你每次畫

畫衣服都弄髒」 「你到底畫什麼」 、 「每次都看不懂你在畫什麼」等。評

價不明顯:家人很少陪伴、沒有對於學童的繪畫行為或作品表示意見,

或學童覺得自己很少和家人共同從事繪畫活動、也很少向家人展示自

己的繪畫作品。

訪談內容依照研究架構信念描述部分,分為繪畫信念與對於他人

評價的理解等兩部分發展本研究之訪談架構。並參考試探性研究修改

訪談架構。訪談的對象包括受訪學童、受訪學童的任課教師與受訪學

童的家人。

(7)

二、繪畫活動過程記錄方式

繪畫活動是一種高層次心理活動的表現,我們很難十分確切的瞭

解學童思考的內容,但是由認知心理學中許多有關反應時間的研究中

可以發現當進行新的或較困難與複雜的活動時,受試者會出現需較長

反應時間的現象。而「繪畫活動過程中是否也有這種現象?」此一疑

惑是筆者在本研究中加入計時的主要理由。希望能運用攝影機連續記

錄的特性,將兒童繪畫活動的情形與時間以攝影機完整記錄,運用已

安裝影像擷取卡的電腦及影像編輯軟體的計時功能進行記錄。經由細

微動作的觀察,更深入的瞭解學童的繪畫歷程與繪畫分化發展中的細

分與融合現象。

(三)計時使用的軟體與硬體

繪畫活動每一筆的「停筆時刻」與「動筆時刻」的標定方式,筆

者在試探性研究中,運用 Windows 作業系統的影像播放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以 1 秒為播放影像的計數單位,卻無法做較清楚的判

斷,而擷取影像的轉換儲存格式幾年前多為 AVI 影像格式,此種影像

格式最大的缺點在於檔案太大,需要非常大的硬碟才能將 108 個畫人

過程(36 位受訪學童,每人畫三張)儲存成數位影像檔,為此,筆者對

(8)

於攝影機與個人電腦影像轉換問題不斷的尋找合適的影像擷取與影像

編輯軟體,以解決擷取影像與影像處理軟體的問題。本研究觀察記錄

與計時運用之軟體硬體設備如下:1.攝影機:運用 video Hi8 將學童

的繪畫過程攝影成為錄影帶資料。 2.個人電腦:運用具有運算速度足

以處理龐大影像資料而不至於發生當機狀況的中央處理器(CPU)與記

憶體(RAM),而硬碟容量必須足以儲存大量影像檔的個人電腦,以進行

影像資料的擷取、檔案轉換、與動筆與停筆時刻的標定及記錄(本研

究使用的電腦規格為:CPU 1.4GHz,記憶體 512M,硬碟容量 40G)。

3.影像擷取卡:於個人電腦上加裝影像擷取卡將 Video Hi8 的影

像資料轉換為 MPEG-2 格式的數位影像資料檔案。4.影像處理軟體:

Ulead VideoStudio 6。為了進行細部分析,採用支援一般影像擷取軟

體 NTSC 擷取規格:29.97(fps 畫格/每秒),每秒可擷取 29.97 個畫

格的影像編輯軟體來觀察與標定動筆與停筆的狀況。

(二)「動筆時刻」與「停筆時刻」標定與計算「持續動筆時間」

及「停滯時間」 :由於動筆與停筆時刻的標定過程較為繁瑣與複雜,為

能具體說明,若能以一位受訪學童為例說明計時與如何登錄在試算表

上的全部流程將能使讀者有更清楚的瞭解。因此以編號 S3-2 的學童為

例說明筆者標定「動、停筆時刻」的過程與如何計算「持續動筆時間」

(9)

及「停滯時間」的方法,其他該位受訪學童 S3-2 的資料紀錄請參考表

3 計時資料紀錄表。

1. 「動筆時刻」與「停筆時刻」標定:動筆時刻的標定

圖 6 動筆時刻的標定(一) 圖 7 動筆時刻的標定(二) 計數器顯示時間 15:53.20 計數器顯示時間 15:53.21

由軟體本身具備的計數器可以看出在 15:53.20 受試者手中的鉛

筆筆尖尚未接觸紙面;然而,在 15:53.21 筆尖已經接觸到紙面,因此

筆者將 15:53.21 定義為標記為「動筆時刻」。

2. 「動筆時刻」與「停筆時刻」標定:停筆時刻的標定

圖 8 停筆時刻的標定(一) 圖 9 停筆時刻的標定(一)

計數器顯示時間 15:58.16 計數器顯示時間 15:58.17

(10)

如上圖受訪學童在 15:58.16 時手中鉛筆的筆尖仍未脫離紙面,而

到了 15:58.17 時筆尖與紙面分開,因此,15:58.16 即為本次動筆之

「停筆時刻」。

由於筆者所使用的影像處理軟體每秒擷取約 30 個畫格,因此在影

像處理軟體的計數器中是以.00~.29 來表示秒以下的畫格數,筆者為

了進行「動筆時刻」與「停筆時刻」的數字計算,必需將計數器所顯

示的數值中小數點前後的單位統一為秒,而非如圖所顯示的格式分:

秒.畫格數,因此使用試算軟體進行轉換,試算表的設計如表 3。在「分」

的欄位填入分鐘數,在「秒」的欄位填入秒數,在「1/30 秒」的欄位

填入計數器中的畫格數。筆者以簡單四則運算式進行轉換: 「分鐘數」

×60+「秒數」+「畫格數」×1/30=「第幾秒」 。以下以表 3 中的第二列

的數值進行說明:動筆時刻的分鐘數為 15、秒數為 53、畫格數為第

21 格,因此代入算式 15×60+53+21×1/30=953.7 得動筆時刻為第 953.7

秒。表 3 中第三列「停筆時刻」的分鐘數為 15、秒數為 58、畫格數為

第 16 格因此,代入算式 15×60+58+16×1/30=958.5333..,得「停筆

時刻」為 958.5333 秒。

(三)「持續動筆」與「停滯時間」的計算說明:

(11)

續動筆」的秒數。以表 3 第二列與第三列的數值說明之,動筆時刻在

第 953.7 秒,而停筆時刻在第 958.5333 秒,將上述登錄與轉換所得的

數值代入算式 958.5333-953.7=4.833(秒)算出「持續動筆時間」為

4.833 秒。

(四)其他數值資料的彙整說明:運用上述方式可以得到每一次「持續

動筆」與「停滯時間」的數值資料,將其輸入表 3 的試算表中,則整

個畫人過程中「持續動筆」與「停滯時間」可較完整的紀錄下來。筆

者運用試算軟體中的篩選功能,以敘述統計的方式分別計算每一個畫

人過程中「持續動筆」的標準差與「停滯時間」的標準差,藉以瞭解

在時間運用方面出現的變化狀況。

(12)

三、作品分析

本研究所進行的作品分析重點為「認知成熟」與「線條運用」兩

部分,進行作品分析前需先從三個層面來探討,分別為(一)畫人計分

可行性與計分方法(二)對每一次動筆所產生之線條的描述(三)畫人線

條中可辨識的整體,以下分別說明資料整理與分析方式。

(一) 畫人計分可行性與計分方法

筆者希望能對兒童繪畫過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在進行研究之初即

思索以何種繪畫活動作為研究的主題,國內外的繪畫測驗或繪畫活動

觀察研究不勝枚舉,由學者們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地區的差異會對繪畫

形式產生影響。為此,基於希望找到比較不受城鄉差距影響學童觀察

描繪對象的機會與表現形式的題材,參考劉文潭(1981)所提出「人即

尺度…在若干文化的時期之中,人常將其自身比例的尺度,視為極美,

並且將其當作作品的模型」(劉文潭,1981:98-99)。筆者以為人既為

社會的動物,人與人的接觸在所難免,即便是很少與他人接觸的人,

本身即為人,以人為題材比較能不受城鄉差距而影響觀察描繪對象的

機會能符合本研究的要求。因此,決定採用畫人為本研究的繪畫活動

主題。

(13)

繪畫主題既已決定,則如何進行作品分析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

題,由第二章文獻探討中發現畫人測驗多被用於智力測驗或人格、情

緒測驗的評量鑑定工具,很少被應用做為繪畫測驗,筆者以為主要的

原因在於評分項目的修訂與得分的解釋不同所致。畫人原本就是一種

繪畫行為,將其視為智力測驗的學者或許較為強調繪畫活動的繪畫過

程與創造性的層面,認為繪畫並非將描繪對象忠實呈現(安海姆等),

此說並非絕無道理,然而筆者以為考量國小中、低年級學童繪畫信念

的形成歷程中所接受到如「不像」、「看不懂」、「比例」、「位置」、「細

節」等強調作品與描繪對象之間相似程度的評價在同儕與家人的評價

中佔有很大的份量,一位兒童如何能一面承受同儕與家人的評價,另

一方面能維持對於繪畫行為的喜好,由筆者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就學童

本身而言有兩種可能:其一就是該位學童並不重視他人評價、或對於

他人評價並不清楚。其二為該位學童對於對象特徵的描繪至少能達到

某種多數人可以辨識的程度,而所畫的形象不至於被其他同儕或家人

視為「奇怪」或「看不懂」 。亦即具備所要描繪對象的相關概念,並且

能將這些概念描繪出來。而後者的能力與 Goodenough 所創的畫人測驗

或 Harris 修訂的畫人測驗的計分項目(附錄一)所要檢視的能力十分

接近。因此,以此作為畫人測驗的計分依據有助於釐清受訪學童所面

臨的狀況,故,運用 Harris 所修訂的畫人測驗評分項目來瞭解受訪學

(14)

童的狀況應屬於畫人測驗的合理運用。在畫人計分的過程中為了避免

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筆者邀請曾任中華民國、日本、韓國世界兒童

畫展全國徵畫評審委員、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理事、教育廳省

輔導團美勞科輔導員、行院僑委會選聘赴美國、加拿大巡迴教學美勞

教師、教育部美勞科課程標準修訂委員等多項美術教育工作的謝老師

依照 Harris 畫人測驗的評分項目進行計分,並且以皮爾森相關瞭解筆

者與謝老師在評分上是否具有一致性,得到相關係數為 0.99949,

(p<0.0001)達到顯著水準具有統計學的意義,表示兩位評分者在畫人

評分的一致性很高。

(二) 對每一次動筆所產生之線條的描述:表 3 中的「描述」是指

紀錄每一筆所形成基本線條的名稱。為求對於基本線條的辨認不致流

於筆者個人主觀偏見,對於線條的描述在記錄之後與謝老師進行多次

的討論與修正以避免筆者個人的主觀偏見。

(三)可辨識的整體:為了能夠瞭解學童本身如何描述自己所畫出

的形狀,筆者在畫人活動結束之後一個月開始進行訪談,請學生說明

在自己畫的三張人物中各個部分代表什麼,以瞭解學童對於人形的概

念,經由訪談與澄清之後將其記錄在可辨識的整體的欄位中(表 3)。

(15)

表3 計時資料紀錄表(局部):

四、畫人的環境布置:

在校園圖書室中選一個較不易受其他同學干擾的角落進行。而本

研究紀錄繪畫過程中動筆、停筆時間,由於攝影機功能機種不盡相同,

可擷取的範圍也有差異,為了因應此項影響因素,以下僅說明記錄原

(16)

1 需能將受試者手部的動作清楚記錄、2 需能將桌面作品完整記錄。

五、媒材選擇的考量因素:

1.畫筆的選擇:繪畫媒材的特性不同表現的方式可能也不相同,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兒童最接近日常生活中的繪畫行為,因此

為避免因為媒材的因素影響兒童畫人行為的觀察與紀錄,試探性研究

結果選出學童最常用的鉛筆、彩色筆作為本次研究所使用的繪畫媒

材,以避免因為媒材影響繪畫表現。

2.畫紙的選擇:影受訪兒童將人物畫在筆者所提供之 A4 規格的影

印紙上並且不限制以垂直或水平方向描繪。

圖 10 攝影機架設原則(一) 圖 11 攝影機架設原則(二)

(17)

六、指導語: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學童的繪畫行為,並且希望能讓學童盡其

所能的進行畫人的活動,因此並不使用限時測驗的方式而是採用受訪

學童表示自己所畫的人已經完成時才停止畫人活動,因此,較能使受

訪學童不會因為時間因素而影響繪畫行為,為使每位學童進行畫人測

驗過程時,外在的刺激能夠儘量一致,本研究設計以下的指導語:

測驗一:畫一個男生

指導語:(1)請你在這張白紙上畫一個男生。

(2)如果你覺得畫好了,請告訴老師。

測驗二:畫一個女生

指導語:(1)請你在這張白紙上畫一個女生。

(2)如果你覺得畫好了,請告訴老師。

測驗三:畫一個自己

指導語:(1)請你在這張白紙上畫一個自己。

(2)如果你覺得畫好了,請告訴老師。

當受訪學童表示已經完成測驗一的人物時,筆者即將其所畫的紙

(18)

張收回,並且再拿一張 A4 的空白影印紙給受訪學童,並說出測驗二的

指導語,當學童表示已經完成測驗二時筆者以相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從

事測驗三的畫人活動。如果受訪學童提出「我這樣畫可以嗎?」或「老

師這樣可以嗎?」筆者不表現出贊同或質疑的表情或語氣,一律回答

「自己看看啊…你覺得怎樣畫會比較好」。

數據

圖 5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學童分群 畫人測驗計分 編製問卷觀察計時文獻探討訪談與紀錄試探性研究蒐集資料資料分析論文撰寫與修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 運用引領思維閱 讀,請學生先觀 察繪本封面及插 畫,再推測故事 的內容。. (見《童書教學的理念 與方法》第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附錄二十一 主題「一起愛地球」幼兒校外教學-繪畫作品的表現 附錄二十二 主題「地球我的家」幼兒校外教學-繪畫作品的表現 附錄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