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研究動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壹、研究動機 "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計三節,分別論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研究 方法、範圍與限制及本文架構。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

壹、研究動機

林茂生為台灣第一位土生土長而獲得國外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之人,在其 學成之後,卻婉拒世界級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教授以及門羅(Paul Monroe,1869-1947)教授推薦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之機會,返國獻身於教育,

而其理由是: 「作為一個學者,留在哥大當可償平生夙志,但每念及台灣家鄉的 羔羊,我實在非回去不可」

T P1P T

。有此等高超的理想,只可惜時不我予,在其將理 想完全實現前生命便已消逝,也徒留後代唏噓不已。

在台灣有如此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家,但是卻因其生命過於短促,使大家對 其陌生與不了解,實在是台灣教育史上的重大缺憾,為彌補此種缺憾,本文稍 盡棉薄。

一、林茂生處於三個不認同台灣主體性的統治時期下

林茂生生於日本統治前八年(西元1887年) ,消失於民國三十六年(西元1947

T P

1

P T廖仁義,〈死於非命的教育思想家-林茂生〉,載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五冊。

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0,頁 47-70。

(2)

第一章 緒論

2

年) ,期間歷經了清代、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之統治。林茂生在台灣於長老教中 學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因此到日本讀書,繼而考上京都第三高等學校的文 科,畢業後又順利考上東京帝國大學,主修東方哲學,尤其對陽明學說更為擅 長,並於1916年順利畢業,成為台灣第一位文學士。林茂生既然畢業於日本的 最高學府,且於社會上擁有極高之聲譽,所以在日本的統治下理應享有高度的 待遇,但是林茂生卻因身為台灣人而受到歧視,無法與同樣畢業於東京國大學 的同學享受同樣的待遇。1920年代民族運動上相當活耀的葉榮鐘因擔任林獻堂 的秘書,也曾親耳聽聞林茂生的不平待遇而不免生出不滿的意識。

葉榮鐘先生的〈台灣省光復前後的回憶〉一文中就有一段關於林茂生受到 不平等待遇的記述:

筆者嘗親耳聽到故林茂生先生生前的慨嘆:我每次拿到月給袋(日本官 吏核發薪俸時將每人應得金額用現鈔盛在紙袋裡分發)時,便會痛感自 己被歧視而憤恨不平。日本人有六成加俸,又有家族津貼,兩項合計和 薪俸相等,所以總額日人約倍於省人。茂生先生是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 文學士。論學養,論資歷,假使他是日本人,早已擠上校長的寶座了。

但他只是府立台南工專的教授,十餘年如一日只教英文,既不升官,也 不調職。不但如此,東京帝大素有官僚製造所之稱,據統計日本大臣級 的人物,東大出身者佔總數的六成以上,其他工商業界的頂尖人物也莫 不如此,這一則因為東大是全國優秀人才嚮往的學府,素質能力自較他 校為優。二則學閥的背景優越,團結鞏固,先輩提拔後輩,一代一代相 沿下來,已成為一種傳統。……茂生先生因為他是台灣人,所以雖有優 越的背景,也不能發生作用。眼見一批一批後來居上,個個飛黃騰達,

而自己坐著冷板凳,永遠無出頭日子,叫他不要憤懣不平,得嗎?這是

一個機會不均等的恰切例子,並且是利害相反的歧視的眼光下,連同窗

(3)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

3

之誼,朋友之義,都會歸於無用的證明。

T P2P T

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為了壓制台灣人,逼台灣人民就範,命林茂生 皇民奉公會文化部部長之職務,但是此職務卻造成日後中華民國統治時林茂生 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懷疑為親日份子、漢奸,也將其視為反叛份子。關於此 點,許多文章用「攏絡」的字眼,但是林詠梅女士(林茂生之女)卻不認同此 說法。她認為若是日本政府真的想攏絡林茂生,那在皇民奉公會剛成立時就會 給予極崇高的地位與待遇,而不是在二次大戰的末期才命他為文化部部長,日 本政府的這個舉動無非是想藉此來壓抑台灣人,希望台灣人為日本的大東亞共 榮圈努力。而林茂生接下這個文化部部長的職位更是想藉由此職位來與日本政 府抗衡、維護台灣人的文化與尊嚴。她說:

T P

反顧自日本統治台灣開始,使活躍在日本皇民奉公會的許多親日派的台 灣人,卻受到陳儀的信任,以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也都運氣鴻通。

以陳儀為主的許多中國親日派,二次大戰前便與台灣親日派過從甚密,

與侵略中國的日本將領也有聯繫,而陳儀本人也曾來台灣兩次。因此以 陳儀為代表的國民黨清楚台灣物質豐富,更清楚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 的思想文化活動,他們更清楚親日派與反日派(更具體地說是追求民主 自由的人士)活動情形。戰後當陳儀踏上台灣土地,他已經知道非去除 台灣的智識份子不可,他始能魚肉台灣人民。為此他傳導不實的信息給 中國大陸,說台灣人具有日本奴隸的思想,這種信息存留至今。

如果林茂生能逃過二二八劫數,以他剛直的性格,也必逃不過「白色恐 怖」的災難吧!

T P

2

P T葉榮鐘

,〈

台灣省光復前後的回憶

〉,

載於《台灣人物群像》

台北:時報文化

1995

頁 420。

(4)

第一章 緒論

4

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軍國主義氣焰仍然高漲,日本為了要更緊束 殖民地台灣人就範,命林茂生為成立已久的皇民奉公會所屬文化部部 長,結果此職成為戰後國民黨統治下發生二二八事件後國民黨殺滅林茂 生的藉口——是隨意捏造的罪名。

林茂生走過三個時代,幼年時,適清末時代的台灣,可稱平靜祥和的時 代。在日本統治下,他有機會深造遊歷世界。他身為台灣人立志一生從 事教育工作,卻因為他的教育理念、理想與殖民統治的教育政策南轅北 轍,在異國統治下的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中國人的 統治下,他的學識理應受尊崇,但是國民黨接收台灣的官員與軍隊,其 封建、腐敗及落後的政治心態與文化,對具有現代教育水準的台灣人民 所不能接受的,而國民黨認為台灣人民嚮往民主、自由、平等的心懷,

與要求自治是反叛,因此如林茂生這樣的書生,許多台灣菁英就在二二 八事件消失了。

P3P

筆者在訪談林詠梅女士時,林女士曾提到她所聽聞的一件軼事:在二次大戰末 期有一位日本導演想要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於是便到皇民奉公會尋求協 助,官員告訴他可以來找身為文化部部長的林茂生,但是卻表示不陪他一同前 往。等到那位導演拜訪林茂生返回皇民奉公會後,那位官員開頭就問: 「你有沒 有被修理?」原來林茂生雖然身為皇民奉公會文化部部長,但是對於日本導演 想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想法卻非常的不以為然,馬上就說: 「你身為一位知名導 演,竟然要為這種戰爭思想宣揚,難道不慚愧嗎?」由此可見,林茂生是要以 他自己來抵擋與對抗日本政府,而非被「攏絡」。

P4P

另外,林茂生的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同事潘貫也有一段對林茂生將前往皇

T P

3

P T林詠梅手稿。對於日本政府「攏絡」林茂生的看法。手稿:未出版。

T P

4

P T林詠梅口述,陳美伶整理,2005.10.12。

(5)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

5

民奉公會的回憶:

日本政府以高壓政策強迫先生(林茂生)北上任所謂「皇民奉公會」部 長職,當時夫人及眷屬均在日本,先生寄宿台南洪子衡兄家,當我在台 南車站送先生北上時洪子衡附耳口誦一絕以壯行曰: 「百萬同胞共枕戈,

江山可改志難磨。此行願為生民計,靜聽先生正氣歌。」先生靜聽之餘,

神色慘然曰:「再誦一次,再聽一次」,乃闇然上車北上。這是我第一次 看見達觀豪放之耕南先生之淒然神色,亦可證明其心境。

P5P

林宗光(林茂生之子)亦曾說:

家父的反日及其來自漢學的思想,有一段時間,確曾將中原文化理想化

(彩虹化) ,並將中國的抗戰英雄化,而跟中國產生同舟共濟的想法,可 是中國人來台後,他的夢碎了!

P6P

可見林茂生在日治時期非常仰慕中國文化,並不願意為日本政府做事;另外,

張深切也對林茂生的人格作了描述:

林茂生是台灣人首獲文學士頭銜的文學家,同時也是首任的高等文官,

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頗受日人愛護,但他只肯賣學問,不肯賣靈魂,

更不肯出賣台灣。他被日人認為有用的人才,在民國前就被帶往東京留 學,那時候他還留著辮子,是個純粹的「支那人」,日人以為對他特殊 的優遇,可使他感恩戴德,傾誠日本,詎料他熱愛他的民族,不屑就任 行政官,而進入教育界,擔任了台南高商的教授。……日據時代他只以 教書為樂,不求聞達。我一向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有特務跟蹤,所以一 般士紳和御用走狗都忌我如蛇蝎,因此,平時我不大喜歡訪問俗友,但 一到台南,不是定住林茂生宅便是陳逢源宅﹔而茂生不但不表難色,而

T P

5

P T引自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出版,1996,頁 80。

T P

6

P T郭秋霖整理,〈以喜悅之情紀念台灣文化先驅者〉,載於《南方》,第九期,1987。

(6)

第一章 緒論

6

且大表歡迎,由此也可以想見他的人格如何,膽量如何。

P7P

林茂生的一生走過三個時代,但卻都被時代所誤。在清代的統治下,因地 處於偏遠的台灣,再加上清朝的科舉取士的愚民政策奏效之下,身為台灣人的 林茂生只能被動的接受中國文化。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因為身為台灣人而非日 本人以致於不能受到公平的待遇,只好投身於社會運動及他最熱愛的教育工 作﹔在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同樣身為中國人的統治下,理應就可以受到極高 的尊崇,但是國民黨在接收台灣之際,並不想體會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的身不 由己,亦並不想了解林茂生欲對「祖國」貢獻卻欲振乏力之苦寂,而於二二八 事件後將其逮捕,繼而消失無蹤,這樣的遭遇,實令人為之抱屈,亦感嘆不已。

由於林茂生多元的文化背景及那個時代下近乎一支獨秀的學識經歷,各股 勢力都崇敬他、爭取他、也猜忌他;在以佛道信仰為大宗的台灣,基督長老教 會被視為外國勢力,被當時的民眾認為是會出賣台灣,在政權轉移日本統治台 灣時受到台民的攻擊,

P8P

林茂生在此情形下成為總督府與教會欲培養的樣板人 物,是「第一位文學士」、「第一位高等官」,其後參與文協外圍活動與長老 教中學的立案運動,則受到在台日人的側目與總督府的壓制,卻得到本土知識 份子的支持與歡迎,1934 年的神社參拜事件與西方傳教士的意見相左而離開營 運的核心,後來擔任皇民奉公會與戰後積極參加各項文化政治建設團體,則被 日人作家池田敏雄視為投機客,過河拆橋。

P9P

關於此點,吳三連也有所感觸:

我和一些朋友,對於台灣同鄉被指為漢奸,心中頗不以為然。我們的想

T P

7

P T張深切著,《里程碑》(下),陳芳明、張炎獻、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台北:文 經社,1998,頁 619-620。按:林茂生到日本留學非是日人帶往東京留學,而是由英國傳教師 及長老教會之教友共同出資赴日。

T P

8

P T張厚基主編

《長榮中學百年史》

台南:長榮中學

1991

頁25-26。

T P

9

P T「今晨報導,台灣人文科學會成立。有林茂生、陳紹馨等人的名字。雖說是純學術團體,但 是日本人卻遭排除」(1945.10.16)「他(按指蔡培火)目前人應該在中國,於台灣光復之初 不急著回台,不像林茂生之流迎合國民政府。(蔡氏)有原則,我欣賞他。」(1945.10.28)。

引自陳艷紅,〈池田敏雄的「敗戰日記」〉

《台灣文學評論》,第二卷第4 期,2002

頁 95。

(7)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

7

法是,當年滿清中國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原非台人所願,所以反抗行動 前仆後繼,只因為沒有武器所以不得不聽任日本人宰割。台灣既為日本 人所有,則台胞為求生存,在高壓統治下,沒有選擇。既然台灣人變成 日本國民並非台人的責任,則漢奸的指控,應有商榷餘地。

P10P

二二八事變前後的行事則備受長官公署的猜忌而終究致命,如同走過兩個 時代劉捷所說,在那個時代「沒有純中立之餘地」。目前林茂生的民族立場還 未完全定論,生命史的解釋權受到各種勢力的競逐,而完全忽略了其對台灣的 文化理念與教育實踐有如何的啟示及貢獻,有鑑於此,筆者希望能略盡一己之 力對其理念及貢獻做番研究。

二、台灣首位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回國獻身於教育

1927 年,林茂生接受台灣總督府的遴選,成為「在外研究員」,公費留學 美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然後於隔年(1928 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 碩士學位,接著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29 年十一月,林茂生完成其博士論文,

其題目為:” 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Problems ”

(《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以及文化問題之歷史分析與探討》) 。林 茂生於 1929 年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成為台灣人獲得文科博士的第一人,其 於學位通過後,林茂生的兩位老師杜威以及門羅意將其留下教書,但林茂生卻 因心繫台灣之人民而婉拒老師之美意繼而回台灣。故林茂生於 1930 年回到台 灣,於 1931 年擔任府立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教授,一方面仍擔任長老教中學理

T P

10

P T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

《吳三連回憶錄》

台北:自立晚報

1991

頁 105。

(8)

第一章 緒論

8

事,為長老教中學服務。

此處頗值一提的是,台灣的學生大概都知道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大文豪 及教育思想家胡適之(1881-1962),但卻對台灣土生土長的林茂生甚為陌生,

其實兩人皆於哥倫比亞大學求學,但是因為林茂生死於二二八,且經過國民黨 的特意打壓之後,大家都對其人、其事非常的陌生。

林茂生捨棄自己能擠身於名大學教書之列而返回台灣,稱其為一位教育實 踐家,亦不為過。

三、雖死於二二八而導致身份敏感,但是其對台灣的文教貢獻卻不容抹滅

林茂生於二次大戰前即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在後人之眼光中,

二二八在未解嚴前這是一個不可碰觸的禁忌話題,而二二八政治色彩也早已掩 蓋住林茂生的文教貢獻,因此幾乎所有討論的文章都甚少觸及林茂生的文教活 動方面,事實上作為一位教育實踐家,林茂生的文教活動以及他一生的貢獻,

若不仔細探索與研究,是非常可惜的;因此,筆者認為將林茂生之文教活動作 一瞭解是有其必要性的。

四、對於台灣本土研究的必要性

台灣的文化與思想長久依附於中國之下,以致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長久漠 視自己的文化,甚至鄙視自己的文化,於是台灣文化就像是失根的蘭花,曾經 的高雅與樸素已逐漸消失殆盡而逐漸枯萎、死亡。

然而時移勢轉,在政治解禁,國民黨的圖騰與神話破滅,再加上國家意識

及民主風潮的影響,使得台灣本土意識逐漸抬頭,研究本土文化的學者也漸漸

(9)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

9

從陰暗的角落走出來,對於台灣本土的人、事、物之研究也越來越多,大家對 於台灣這塊土地的關懷與關注也與日增多,這使得學術的研究不再是政治宣傳 的工具,更不再是政治的奴僕。但是對於台灣本土研究的數量而言,實在與中 國研究或西方研究的數量相去甚遠,對於我們一個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活在 台灣的台灣人而言是一件慚愧的事,有鑑於此,筆者希望能對自己的故鄉多盡 一份心力,再多一份努力,讓曾經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事物不至於被遺忘 或抹滅。

貳、研究目的

林茂生於日本研究東洋哲學,尤其對王陽明哲學之探討更是深入,而陽明 哲學是注重於實踐的哲學,因此林茂生的哲學有與生活結合的實用成分在內,

是故對於當時台灣的社會情況有所見解,且有所投入,故本研究偏重於林茂生 在文教方面的活動,並試圖加以分析林茂生當時之思想。

基於以上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1、 探究林茂生之生平概況。

2、 分析林茂生在學校教育方面之文教活動及教育理念。

3、 探討林茂生在社會教育方面之文教活動。

4、 分析林茂生的文教活動對現今教育的啟示。

(10)

第一章 緒論

10

參、文獻探討

關於研究林茂生之文章近來有越多之趨勢,但是這其中大多為介紹生平的 文章,當然也有並非只介紹林茂生生平的文章以及研究詳盡的專書與論文,現 在將各類類分述如下:

一、介紹生平的文章:

介紹生平的文章有:馮佳雯的〈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

P11

、廖仁義的

P

〈死於非命的教育思想家——林茂生〉

P12P

、莊惠惇的〈何處弔先生?——二二 八受難的教育家林茂生〉

P13P

、蘇進安的〈林茂生博士小傳〉

P14P

、張厚基的〈林茂 生先生軼事〉

P15P

、李筱峰的〈台灣的悲劇書生——林茂生〉

P16P

、錢安慶的〈我唾 棄政治的爛攤子——回憶台灣思想家林茂生〉

P17P

、錢安慶的〈青山碧海共長 存——紀念台灣思想家林茂生〉

P18P

T P

11

P T馮佳雯,〈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收於李筱峰、莊天賜主編,《快讀台灣歷史人物》,

台北:玉山社,2004。

T P

12

P T廖仁義,〈死於非命的教育思想家——林茂生〉,收於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 五冊,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0。

T P

13

P T莊惠惇,〈何處弔先生?——二二八受難的教育家林茂生〉,收於《台北人物誌》,第二冊,

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2000。

T P

14

P T蘇進安,〈林茂生博士小傳〉,載於《林茂生博士紀念專輯》,台南:長榮中學,1991。

T P

15

P T張厚基,〈林茂生先生軼事〉,載於《林茂生博士紀念專輯》,台南:長榮中學,1991。

T P

16

P T李筱峰,〈台灣的悲劇書生——林茂生〉,載於《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 報出版,1990。

T P

17

P T錢安慶,〈我唾棄政治的爛攤子——回憶台灣思想家林茂生〉,載於《台灣新文化》,第 13 期,1987,頁 10-16。

T P

18

P T錢安慶的〈青山碧海共長存——紀念台灣思想家林茂生〉,載於《亞洲人》二卷一期,台北:

亞洲人雜誌社,1981.12。頁 88-94。

(11)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

11

二、其他篇章

(一)黃彰健的〈林茂生之死考〉

P19P

:在本文中仔細的考證了「大溪檔案」、

「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 、美國政府檔案、處委會的會議記錄、當時報紙與相互 往來之電報,繼而提出林茂生之死因的另外一種看法。本文認為陳儀在二二八 發生後並無政治改革的誠意,一方面蒙蔽蔣經國,可能未將其知悉之情報告之 蔣經國

P20P

,而另一方面又加快其腳步將林茂生定以莫須有之罪名並加以逮捕,

依作者之意林茂生被逮捕之主要原因,可能是林茂生為美國博士,英語流利與 美國溝通無礙,陳儀害怕其與美國領事館接近,繼而向聯合國提出申訴,並提 出讓台灣託管繼而獨立,是故二二八發生不久後即旋遭不測。

(二)羅福全著、張良澤譯的〈台灣近代百年之探索與林茂生〉

P21P

:本文述 寫了台灣近代化的百年,前半是日本殖民統治,後半則為台灣自立發展。在本 文中,作者認為不可忽略的是日本統治之下,台灣近代教育的普及,其中引用 了林茂生論文之圖表,認為日本對於台灣近代化教育之普及實為功不可沒,比 起當時之中國大陸更是有天壤之別。接著分析當時來台之日人之職業,並發現 日本為了台灣殖民地之經營而大量投入日本之人才,而這些於二十世紀初所培 養具備新知識與技術的人才,在經過三、四十年後也形成了台灣知識階層,成 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亦由這批社會菁英點燃民族運動,發展成台灣的反 殖民地運動。

(三)曹永洋的〈林茂生與台南府城〉

P22P

:本文簡單述寫了俱悠久歷史的台

T P

19

P T黃彰健,〈林茂生之死考〉,載於《歷史月刊》,193 卷,2004,頁 135-146。

T P

20

P T同上註,頁 142。

T P

21

P T羅福全著、張良澤譯,〈台灣近代百年之探索與林茂生〉,載於《台灣文學評論》,3 卷 4 期,2003,頁 146-157。

T P

22

P T曹永洋,〈林茂生與臺南府城〉,載於《台南文化》,53 卷,2002。

(12)

第一章 緒論

12

南,也稍微說明長老教會之活動,並亦帶過林茂生之個人家世與經歷,文章內 容言簡意賅,條理分明。

(四)石萬壽的〈人物憶往〉

P23P

:本文為石萬壽教授在林茂生銅像揭幕前所 寫,文中記錄了其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內之活動,除任英文、德語之教授外,

亦兼任圖書館課長,籌畫圖書館之興建,並抄錄了校史中有關林茂生之事蹟。

(五)林宗義的〈我的精神醫學之路〉

P24P

:述寫了林宗義為何選擇精神醫學 這條路及其艱辛,並敘述林茂生在得知其決定時是如何鼓勵與提醒需注意之 處,文中透露出慈父的關愛之情與林茂生的家庭教育觀念。

(六)林宗義的〈林茂生與二二八——他的處境與苦悶〉

P25P

:整篇為分日述 寫。林茂生在二二八前後的言行及其對二二八的看法與心中之矛盾憂慮,在內 文中詳細記錄了林茂生對當時情境及可能變化之分析。

(七)張妙娟的〈台灣教會公報——林茂生作品介紹〉

P26P

:林茂生在日治時 期發表於教會報之文章共計五十一篇,作者將其分為五大類,並逐一介紹,其 中亦包含了語文教育部分,由此可見其學術的素養和與人分享的樂忱。

(八)駒込武著、李明芳譯的〈台南長老教中學神社參拜問題——「踏繪」

式的權力型態〉

P27P

:本文述寫台南長老教中學在設立之初所遭遇到之困難以及 林茂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文中指出台灣人為設立屬於「台灣民眾的教育機 構」所做的諸多努力,但卻仍處處遭到台灣總督府之窒肘而變形。

T P

23

P T石萬壽

〈人物憶往〉

1991。

T P

24

P T林宗義,〈我的精神醫學之路〉,收於林衡哲主編,《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台北:望 春風文化,2001。

T P

25

P T林宗義,〈林茂生與二二八——他的處境與苦悶〉,收於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 集》,台灣:前衛出版,1989。

T P

26

P T張妙娟,〈台灣教會公報——林茂生作品介紹〉,載於《台灣風物》,54 卷 2 期,2004,頁 45-69。

T P

27

P T駒込武著、李明芳譯,〈台南長老教中學神社參拜問題——「踏繪」式的權力型態〉,載於

《中外文學》,第 31 卷 10 期,頁 43-80。

(13)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

13

(九)林宗義口述,胡慧玲整理的〈我的父親林茂生〉

P28P

:本文為林宗義(林 茂生之子)回憶其父親在戰後對國民黨失望的言論與其希望台灣能夠加以自主 的理想。文中多透露出無比的身不由己與無奈之情,但仍心存一絲希望。

(十)林宗義的〈林茂生之教育思想〉

P29P

:本文為林宗義以其對林茂生之了 解所寫之文章,內容述說林茂生的教育思想。

(十一)王世勳的〈台灣人走台灣的路〉

P30P

:本文為林宗義在「林茂生百歲 紀念會」時所接受之訪談。他談到台灣人認同的三個層次,並且說明此紀念會 的目的是要從各方面探討台灣未來文化的發展問題。

(十二)林宗光、陳芳明口述,郭秋霖整理的〈以喜悅之情紀念台灣文化先 驅者〉

P31P

:此為林宗光與陳芳明對談林茂生之思想與遇害原因,最後則勉勵大 眾以歡喜之情替代悲泣,以正面的、自我肯定的態度來面對我們的歷史。

(十三)自立晚報 1997.10.19-1997.10.27 的本土副刊

P32P

:此為一連串刊載於自 立晚報副刊相關於林茂生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主題有:台灣意識的林茂生(共 計兩篇) 、宗教的林茂生、教育的林茂生、文學的林茂生、林茂生與林宗義等共 六篇,分別圍繞不同主題來談論林茂生。

T P

28

P T林宗義口述,胡慧玲整理,〈我的父親林茂生〉,收於胡慧玲《島嶼愛戀》,台北:玉山社,

1995,頁 1-23。

T P

29

P T林宗義

,〈

林茂生的教育思想

〉,

載於《愛鄉》,第16 期,2001

頁28。

T P

30

P T王世勳,〈台灣人走台灣的路——林宗義博士談「林茂生百歲紀念會」〉,載於《台灣新文 化》,第十三期,1987。

T P

31

P T林宗光、陳芳明口述,郭秋霖整理,〈以喜悅之情紀念台灣文化先驅者〉,載於《南方》,

第九期,1987。

T P

32

P T自立晚報本土副刊 1997.10.19-1997.10.27

(14)

第一章 緒論

14

三、專書:

(一)李筱峰的《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

P33P

:本文為最早研究林茂生 之專書,書中資料甚為豐富,除有引用當時的報紙資料以外,也有引用個人的 回憶錄,並加以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二)楊正堂的《林茂生文化理念與教育實踐》

P34P

:論文第一章為思想發展 的介紹;第二章為文化認同教育之思想;第三章為宗教認同的教育省思,將東 西兩大宗教如何各自發揮所長,並檢討台灣混亂的宗教認同觀;第四章為政治 認同的教育省思,第五章為其教育實踐部分的介紹,從中也可窺知其理想未盡 之處。

由以上可知現今對於林茂生之研究在他的文教活動方面是相當缺乏的,對 於一位在台灣文教上有相當貢獻的人而言是非常可惜的,因此筆者便想從此方 面加以著手並輔以文獻來拼湊出林茂生的文教活動。

T P

33

P T同註 5。

T P

34

P T楊正堂

《林茂生文化理念與教育實踐》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004。

(15)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

15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屬歷史研究,因林茂生所發表的篇章數非常少,故需輔以當時教 育環境背景文獻、傳記、個人回憶錄、校史館藏等資訊,希望能透過史料的閱 讀、分析與解釋以了解林茂生的文教活動。另外,筆者也將訪談知道林茂生事 蹟的人士,以求將資料收集完善。再者,在《民報》方面將採用大眾傳播的內 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從美國傳入的研究方法,係 以分類量化的方式,研究傳播媒體的內容,探求其言論的立場及態度的形成。

P

35

P

結合新聞學研究上的內容分析法與,以新聞學的方法對報紙形態、人事組織、

營運發展及篇章內容等進行分析,作為討論的依據。為提高論文深度,仍以歷 史研究法為主,對史料做考證、分析、歸納綜合與排比,藉由報紙內容的解讀 來探討戰後初期的台灣政經社會文化。

貳、研究範圍

本文所研究的時間範圍為1887年10月30日林茂生出生至1947年3月10日林 茂生被帶走為止。另外,本文所指稱之文教活動專指在台灣而言,並不包括日 本與美國,因為林茂生前往日本與美國主要為進修學業,未有明顯的文教活動,

故本文著重於其在台灣之文教活動。

T P

35

P T閻沁恆,〈傳播內容之定量分析與定質分析〉,載於《新聞學研究》,第1 集, 1967

頁 305~324。

(16)

第一章 緒論

16

參、研究限制

林茂生之著作數量非常少,僅有少數篇章及一本博士論文,亦無手稿或日

記傳世,故史料收集成為研究其人的最大困難。另外,因筆者不熟悉日文,對

於日文的文獻則必須求助日文系的同學,因此只能盡筆者最大的努力來詮釋日

文篇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應標示中華民國製造或中華民國台灣製造,...但輸往美國以外之無邦交國 家或地區者,得標示台灣製造或同義之外文」規定,廠商出口本國產製之貨品

行業: 商業服務業 – 人力仲介與供給服務業 保留類別: 當地據點呈現 (第11.05條).. 法規措施: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中華民國 110 年 3 月 2 日府授研品字第 1100048247 號函頒.. 一、 臺

十八、經本府人力專案小組審查會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三月四日核定

中華民國 100 年 5 月 3 日中市教特字第 100004838 號函下達 中華民國 101 年 10 月 23 日中市教特字第 1010077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