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共分六節來說明本研究設計與實施,包括: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研 究步驟、研究歷程、資料處理、研究信度與效度以及研究倫理等。
第一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本研究在資料蒐集方面,除了德懷術問卷調查法之外,主要採質化研究方 式進行,包括訪談法及焦點團體訪談等,因此,研究者本身即是資料蒐集的工具,
由研究者進行觀察、選擇、協調、分析、解釋等工作(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黃瑞琴,1991;黃政傑,1996;Bogdan & Biklen, 1992; Ely, Friedman, Garner,
& Steinmetz, 1997)。質化研究之效度,大部份的關鍵在於研究者進行實地工作 時之技巧、能力和嚴謹地執行其工作(黃政傑,1996);且質化研究又深具個人色 彩,在同一個情境中,研究者由於切入的角度不同,也會建構出不同面向的研究 結果。故必須知覺「主觀」在整個行動過程中的運作。有鑑於研究者在資料蒐集、
整理與分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影響到研究品質,故研究者在開始正式 研究前,即先釐清自己的觀點與主場;並在整個研究歷程中,隨時反省與澄清自 我的角色,坦然面對自己的主觀與進行監控。以下就研究者的背景與教學觀、研 究者的訓練以及研究者的角色三部份加以說明。
壹、研究者的背景與教學觀
研究者為現職國民小學校長,任教至今第十七年。畢業於台中師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對質性研究及行動研究深感興趣。在博士班進修期間,曾修習過「教 育學方法論」 、 「當代教育哲學」 、 「道德教育理論與實際」 、 「教育哲學研究」 、 「教 學研究」 、 「課程理論」 、 「課程發展」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等課程,在教授們諄 諄教誨與個人興趣所趨,浸淫其中,許多理念皆對研究者的實務工作與研究方向 有深刻的啟迪。
在探究教學倫理之前,研究者即深刻地省思自身的教學觀,執教至今,發 現自己個人的教學觀隨著不斷地進修與反思慢慢在轉化,從原來強調嚴師出高徒 以及追求一視同仁的齊頭式公平,開始關懷學生的感受與需求,注意到「差異」
在教室教學中所代表的實質意義,逐步地認識到教師這一工作,在舉手投足之 中,自然地揉合深厚的道德色彩。
基本而言,研究者個人所持的教學觀是基於倫理多元主義之立場,在複雜
變動的師生互動情境中,擇取適用的倫理學觀點,做為行為之引導。然而,要進
一步強調的是研究者認同 Kant 的「目的原則」 ,因此,除了倫理多元主義外,尊
重學生的主體尊嚴與權益,是研究者在面對倫理議題與從事本研究時所持之基礎
立場。
貳、研究者的訓練
在方法論訓練上,研究者修習過「質的研究」 ,而且碩士論文亦以質性研究 方式進行。此外,研究者於 2000 年、2002 年及 2003 年分別在實務現場中,從 事行動研究,並於台東大學舉辦之「行動研究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作品,在質化 研究及行動研究能力的訓練上,擁有豐富的經驗。
參、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扮演多重角色,其一是質化研究中的資料蒐集、資料詮 釋以及資料分析之角色;其二,扮演德懷術問卷初稿建構者與問卷回收資料分析 者;其三,尚在焦點團體訪談的實務工作坊與座談中,扮演分享者及對話參與者 的角色,在其中研究者分享有關於倫理議題及倫理學相關概念,並參與實務工作 者關於倫理守則看法與建議之討論。最後,研究者也扮演反思者,時時刻刻在研 究過程中,透過個人研究札記之書寫,以反省的態度了解與監控自己的觀點。
第二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過程包含十個步驟(如圖 3-1),玆說明如下:
研究者首先針對有關「教學倫理」及「教學倫理守則」之國內外文獻及報 章雜誌進行閱覽,並從中探索,初定研究主題。接著尋找研究對象進行前導性研 究,從中並陸續閱讀文獻,蒐集資料,澄清預存立場以及進行初步資料分析。目 的在於透過訪談,歸納國內目前教學實務界較常發生或受爭議的倫理議題。要進 一步說明的是,在研究計劃口試中,口試委員認為本研究透過前導性探究所蒐集 的倫理議題資料已達飽和程度,因此建議將相關資料直接列為研究目的一之資 料,另外從所歸納出的倫理議題進行事後回溯之倫理決定訪談。
研究者在計劃口試之後,開始從事正式研究,首先進行倫理決定歷程之訪 談;其次,就所蒐集到的教學倫理議題或困境,對照文獻探討所得結果,加以歸 納整合,再將這些重要的議題加以分析,完成第一次德懷術問卷。接著,藉由德 懷術小組專業徵詢步驟,經過三階段問卷徵詢過程與分析,整合出較具效度與信 度之初步教師教學倫理守則。最後,研究者透過工作坊及實務者座談等形式,從 焦點團體訪談過程中,蒐集實務工作者對此守則之修正意見,並了解其對守則實 踐之可行性的看法與建議。
綜合上述,針對這些資料加以整理,進行描述、分析與詮釋,並歸納研究
結論與建議。
初訂研究主題 閱讀相關文獻
尋找訪談對象 擬訂訪談大綱
閱讀文獻
訪談倫理議題資料
德懷術問卷調查 教師倫理決定訪談
建構初步的教師教學倫理守則
諮詢委員意見徵詢
焦點團體訪談
正式研究
問卷結果分析與修正 澄清預存立場
前導性研究
初步資料分析
資料整理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1 研究步驟圖
第三節 研究歷程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德懷術問卷調查法以及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進行。首 先透過訪談法蒐集有關於教學倫理議題及教師教學倫理決定之資料,從中尋繹與 解析目前教師在教學現場中最常面臨或最易忽略的教學倫理部份,做為建構本研 究教師教學倫理守則問卷之重要依據。
其次,實施德懷術問卷調查法,旨在蒐集諮詢委員所提供之意見,經由腦 力激盪,彌補研究者問卷建構之盲點,並在三次問卷實施歷程中,逐步聚焦與修 正教學倫理守則問卷之內容,做為建構與形塑初步的教師教學倫理守則(初稿) 之重要基礎。
再者,透過實務者座談及教師教學倫理工作坊兩種形式,進行焦點團體訪 談,請求參與者從教學工作現場第一線的實踐角度出發,立足於應用與實用兩個 觀點,針對初步教學倫理守則之內容進行檢視與剖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其目的 在做為建構本研究教師教學倫理守則之參酌,以促使守則內涵盡可能貼近實務場 域之境況與需求,提高其可行性。
以下分別針對三種不同資料蒐集方法說明研究歷程:
壹、訪談法
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法,分別蒐集有關於教學倫理議題以及教師進行倫理 決定之資料,以下說明本研究運用訪談法之實施歷程。
一、訪談對象的選取
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來蒐集國小實務界教師教學生活中的倫理議題、倫理 困境及倫理決定歷程。研究者認為教師對教學生活觀察的深度與否,關係到其是 否能覺察及表達相關的倫理事件。基此,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考量能提供豐富訊 息之教師或行政人員,受訪者需要能對教學現場具有較強的敏感力與反省性,且 樂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分享所見所聞者。因此,本研究採「立意取樣」
(purposeful sampling)方式來選取訪談對象。
立意取樣之效力和邏輯,在於選取資訊豐富的個案進行深度研究,以獲取
與研究目的有關之豐富訊息(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因此,在教學倫理議題
資料之蒐集上,本研究選取十一名國小實務工作者(包括教師、主任及校長)及一
位大學教授做為受訪者;而在教學倫理決定部分,則分別訪談兩名國小教師及兩
位國小主任。此外,為達「最大變異」(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亦即考
量受訪者可以產生最多獨特或差異之變異效果,研究者在受訪對象的選取上,尚
考量諸多差異性需求,如性別、任教年資、擔任職務、學歷、任教區域、學校規
模等。
二、訪談的實施
本研究分別針對研究目的一及目的二,從事訪談之實施,在實施程序上大 體類似,皆採一般性訪談導引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來蒐集資 料(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在訪談之前根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所得,預先 擬訂訪談大綱,做為訪談期間的指引,同時在訪談過程中保持彈性,隨時視需要 調整訪談內容,促使研究者有較大的彈性探測問題,並依受訪情境決定是否更深 度的探索某一特定問題,或略過已獲得充份資訊的問題。
而在訪談時間上,視受訪者的反應而有些許差異,大約界於一到兩個小時 之間。訪談的方式以面對面訪談為主,但有兩名受訪者因個人關係,分別採取電 話訪談及電子郵件互動方式。
此外,由於教學倫理對實務工作者而言,是較陌生的概念,因此,在訪談 過程中,研究者尚使用說明性事例(illustrative examples)來組織問題,一來 可以提供受訪者了解文獻上所記載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經常面臨的一些倫理 議題或困境,以促其了解教學倫理意涵,能將回答聚焦於研究目的所需之範疇。
二來,則是想要透過此方式讓受訪者知道研究者已經聽過相當多了---好事及壞 事---所以不會對一些特別令人感動的、特別負面的或特別正面的事感興趣。研 究者真的只對受訪者本身所聽所聞或所經歷過的經驗感興趣(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這個目的旨在傳達研究者對受訪者所訴說的內容保持中立。
此外,本研究在進行訪談時,研究者皆會先行與受訪者預約時間後,親自 前往其任教學校,且獲得其守門人(學校校長)同意後,再開始進行訪談。於訪談 之前會先徵得受訪者同意錄音,並確保保護受訪資料絕不洩露。整個訪談過程研 究者盡量保持開放的態度,讓受訪者盡其所能地陳述己身的經驗,研究者除了錄 音之外,亦同時進行現場記錄,若遇不了解或有疑惑之處,再深入詢問受訪者,
盡量釐清所有事件的情境脈絡或受訪者的心境轉折。
上述是本研究在訪談上的實施程序,大體而言,倫理議題及倫理決定兩者 訪談之實施亦大致如上,以下僅就其相關內容再分別補充:
(一)倫理議題訪談
研究者在擬訂研究主題之後,即於 94 年 3 月份進行前導性研究,透過兩階 段訪談蒐集倫理議題相關資料。第一階段主要訪談六名實務界的教師及行政人員 (參見表 3-1,表中人名為化名),研究者預先擬訂訪談大綱(附錄十五),透過一 般性訪談導引法,以蒐集教師在實務現場中所面臨之教學倫理議題或困境。
在第一階段訪談結束,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基於要獲得更豐富的資料,於 是接著展開第二階段訪談,在指導教授的指導下,不再以第一階段的訪談大綱進 行第二階段之訪談,而是將第一階段訪談所得之主要倫理議題,扼要整理出來,
以此形成第二階段訪談大綱(參見附錄十六),提供參與第二階段受訪者參考,一 來可以減少不同的受訪者一再陳述重複的議題(例如體罰幾乎是每名受訪者都會 提及的議題);二來,透過滾雪球的方式,可以深化或激盪出更多的倫理議題。
此外,經指導教授之提示,在第二階段訪談中,亦將學歷列為重要考量,
鑑於第一階段的受訪者學歷多屬碩士,因此第二階段訪談則尋求具有博士學位或 正在修習博士學位者參與,且跨縣市,從彰化縣延伸至台中市及高雄市。此外,
也邀請一位專精於此領域的學者接受訪談,以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參見表 3-2,
表中人名為化名)。因此,在第二階段訪談中比第一階段更能考慮到最大變異。
(二)教師教學倫理決定訪談
研究者在 94 年 11 月中旬即開始擬訂教師教學倫理決定訪談大綱(參見附錄 十七),並開始積極思考適當的受訪人選,經選取受訪者並徵得同意之後,於 94 年 11 月底至 12 月初期間,開始正式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包含兩名級任教師及兩 名主任。(參見表 3-3,表中人名為化名)。
此部份之訪談對象,亦盡量考慮最大變異,故在年資分配上有初任教師,
亦有任職超過 15 年以上之資深教師,而且這些訪談對象,皆是研究者認為具有 教學反思能力且樂於分享其教學經驗者,其中有兩名受訪者參加過教師教學倫理 及行動研究工作坊,對教學倫理相關概念具有初步的認識。
綜觀上述訪談之實施,在受訪對象上力求最大變異,在訪談準備上,力求
充分詳實,在訪談當下,則維持良好關係與開放的態度;此外,根據資料的飽和
度,決定是否繼續訪談新的對象,亦是本研究在訪談實施上極為關注的部份。
表 3-1 第一階段教學倫理議題訪談受訪者基本背景資料及訪談時間表 受訪者
(化名)
訪談時間 基本背景
學歷 教育研究所四十學分班
教職年資 23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一~六年級 目前職務 教師兼總務主任 楊
主 任 (男)
94 年 3 月 5 日 9 時至 10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12 班/鄉村
學歷 教育研究所碩士
教職年資 11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三、四、五、六年級 目前職務 教師兼總務主任 高
主 任 (男)
94 年 3 月 5 日 10 時至 11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56 班/鄉鎮
學歷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
教職年資 14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一二三四年級級任,五年級科任 目前職務 教師兼輔導主任
許 主 任 (男)
94 年 3 月 6 日 9 時至 10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40 班/鄉鎮
學歷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
教職年資 14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一二三四年級級任,一二年級科任 目前職務 語文領域輔導員、教師兼教導主任 王
主 任 (女)
94 年 3 月 6 日 10 時~11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6 班/鄉村
學歷 教育研究所碩士
教職年資 15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五、六年級級任
目前職務 教師,數學領域專任輔導員 江
老 師 (男)
94 年 3 月 14 日 15 時~17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24 班/鎮
學歷 語教系學士
教職年資 22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三四五六年級級任,一二年級科任 目前職務 校長,英文領域研究員
吳 校 長 (女)
94 年 3 月 15 日 19 時~20 時
(電話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6 班/鄉村
表 3-2 第二階段教學倫理議題訪談受訪者基本背景資料及訪談時間表 受訪者
(化名)
訪談時間 基本背景
學歷 大學輔導學系學士
教師年資 18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三五六年級科任,一二年級級任
目前職務 教務主任
賴 主 任 (女)
94 年 3 月 8 日 13 時~15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13 班/鄉
學歷 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教師年資 12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五、六年級級任
目前職務 教務主任、社會領域輔導員 郭
老 師 (男)
94 年 3 月 16 日 (電子郵件方式)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66 班/都市
學歷 教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教師年資 11 年
曾任教過年段 四五年級科任
目前職務 教師、數學領域專任輔導員 王
老 師 (男)
94 年 3 月 16 日 15 時~16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25 班/鄉鎮
學歷 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教師年資 19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三四五六年級
目前職務 校長
蔡 校 長 (男)
94 年 3 月 9 日 13 時~14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30 班/鄉鎮
學歷 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
教師年資 9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三四年級科任,五年級級任 目前職務 教師、語文領域專任輔導員 莊
老 師 (男)
94 年 3 月 16 日 14 時~15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80 班/都市
學歷 英國雷汀大學哲學博士
學術專長 教育哲學、後設倫理學、道德教 育、比較教育學、英國教育、教 育思想史
李 教 授 (男)
94 年 3 月 14 日 14 時~16 時 (面對面訪談)
現職 大學教授
表 3-3 教師教學倫理決定受訪者基本背景資料及訪談時間表 受訪者
(化名)
訪談時間 基本背景
學歷 大學
教職年資 3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三年級
目前職務 級任教師
甲 老 師 (女)
94 年 11 月 29 日 10 時半~12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9 班/鎮
學歷 教育研究所碩士
教職年資 15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五、六年級級任
目前職務 主任
乙 主 任 (男)
94 年 11 月 29 日 13 時半~15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9 班/鎮
學歷 碩士
教職年資 14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一二三四年級級任,五年級科任
目前職務 主任
丙 主 任 (男)
94 年 12 月 1 日 9 時至 11 時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6 班/鄉村
學歷 大學
教職年資 16 年
曾任教過年段 一二年級級任,三四五六年級科任
目前職務 級任教師
丁 老 師 (女)
94 年 12 月 29 日 15 時~16 時半 (面對面訪談)
學校規模及城鄉屬性 13 班/鄉村
貳、德懷術問卷調查法
德懷術係指研究者針對某一主題,請多位專家進行匿名、書面方式表達意 見,並透過多次的意見交流而逐步獲得最後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吳清山、林天 祐,2005)。
本研究在進行德懷術問卷調查時,步驟如下:(1)根據研究主題、目的及倫 理議題與倫理決定之訪談所得,建構教師教學倫理守則第一次問卷(參見附錄十 八);(2)選定諮詢委員,親自致電並郵寄同意函請求協助(參見附錄十九);(3)郵 寄問卷給諮詢委員,請其表達意見;(4)整理回收問卷,進行分析歸納,據以修 正,再將整體結果寄給原選定諮詢委員,請其參酌整體結果,再次表示意見;總 計進行三次,最後分析結果與進行討論。
一、樣本的選擇
「德懷術」是以學者、專家或其他實務工作者做為調查對象,本研究斟酌 國小教師教學倫理之特質,首先界定研究的母群與樣本選取的原則,然後再進行 取樣與確認的程序,最後將同意參與研究的樣本組成「德懷術諮詢委員小組」 。
(一)母群的範圍
本研究的母群來源廣泛,在專家方面,包括學者、教師代表、校長代表、
主任代表、教師會成員、輔導團成員、以及教育行政機關代表。在社會人士方面,
包括家長代表,業界代表;另外尚有大學生代表。
(二)取樣的原則
由於教師教學倫理係屬應用倫理學,兼具理論與實踐的專業領域,同時又涉 及教師道德判斷與倫理爭議等教學考量。因此,為了使教學倫理守則能夠具體可 行,兼顧理想與實際,本研究透過下述原則進行取樣:
1.兼顧理論與實務:教學倫理是較冷門的知識領域,在實務界中較常被忽 略,因此,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倫理的認知較為匱乏。但繫於教學倫理是應用 倫理學的一環,兼具理論與實務之特質。因此本研究在德懷術小組成員的選取 上,以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樣本為優先。學者樣本的選取,除了考量具有倫理學及 教學與課程相關背景者之外,尚考慮加入教育心理學、行政領導以及教育社會學 領域學者,以更週延教學倫理守則之思考。
其他專家樣本的選取,則以較具反省性,較關懷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實務問 題,且對教學倫理具有基本認識者為優先。至於社會人士樣本的選取,則以全國 性或縣市家長協會中較關心與熟悉國小教學情況之代表為優先。
2.反應多元觀點:教學倫理涉及師生之間複雜的社會關係,且不同的倫理 理論所責成的倫理重點與抉擇不同,充滿了價值性色彩,有時甚至會遇到極具爭 議性的倫理議題。因此教師教學倫理守則的建構,必須包容各種不同群體的觀 點,特別是直接接觸教學現場的工作者,其中包括教師、行政人員等。此外,由 於熟悉教學倫理領域的學者以及獨立於學校場域之外的家長,可以從超越國小場 域的觀點,以更廣的視域來參與討論,因此,也成為重要邀請對象。簡言之,本 研究德懷術諮詢小組的成員,必須具備上述群體之代表性。
3.具有參與的熱誠:德懷術問卷調查法旨在運用一系列密集的、附有意 見回饋的問卷調查,進行專家意見徵詢。由於在進行三個回合往返的調查之中,
前後需要為期較長的時程。因此,德懷術的成員必須具備參與的熱誠,方能用心 投入參與研究工作。本研究在取樣之後,即與樣本取得聯繫,說明研究目的及德 懷術實施程序與協助事宜,並徵得其同意後,始列為德懷術之諮詢委員。
(三)取樣的程序
由於擔任本研究計劃發表之口試委員,皆是專精於哲學、課程、教學以及 行政領導領域之學者,因此,在徵得其同意後,列為學者代表。此外並由其中一 名口試教授推薦另外兩名熟悉教育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學領域之學者,經獲同意協 助後,正式成為本研究諮詢委員中之學者代表。
在其他專家方面,委請縣內教師會、校長團體推薦出教師、主任以及校長 等適當人選,而輔導團人選方面則委請教育部課程深耕成員且任教縣內之輔導 員,協助推薦。此外,在家長代表方面,研究者委請彰化縣家長協會理事長協助,
並經由報章刊載,發現台北市教師協會理事長多方參與多種教育改革事務,熱誠
關懷教育現況,因此,以其為優先人選。在業界代表方面,則以經常參與彰化縣
所辦理的各種研習活動,擔任講座者為重要樣本。在學生方面,主要從經常負責
辦理國小暑期育樂營之大學服務性社團團員為主,請團長協助推薦具有哲學或諮 商背景的樣本為優先。
在所推薦的樣本中,研究者除了優先考量其專業背景與實務經驗之外,尚 考量地域因素,對於同質性背景者,則盡量從中選取不同區域的樣本做為諮詢委 員代表。在依上述考量順序決定樣本之後,研究者依序透過電話,說明研究目的 及德懷術實施程序,經取得同意,確定協助本研究之諮詢委員計有 27 人,分別 代表 10 個不同領域:(1)包括專精哲學、課程、教學、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
教育社會學等不同領域之學者六人;(2)教師代表 3 人;(3)校長代表 2 人;(4) 主任代表 3 人;(5)教師會成員 2 人;(6)輔導團成員 2 人;(7)教育行政機關代 表 3 人;(8)家長代表 2 人;(9)業界代表 2 人;(10)學生代表 2 人。研究者歸納 諮詢委員基本資料於表 3-4。
衡諸表 3-4,歸納本研究所組成的諮詢委員小組其特質如下:
1.諮詢委員來自不同團體之代表,可以更廣泛週延地蒐集到不同族群之意 見,在國小實務界中,由於分別選取教師、主任及校長代表,可以顧及不同職位 者之看法。此外,家長代表方面,則是委請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及台北市家長 協會理事長,其分別參與過教育改革相關事務,可以從更弘觀的立場來提供意見。
2.本研究之諮詢委員來自臺灣之北、中、南、東四大區域,分屬基隆、台北、
台中、彰化、高雄、屏東以及台東等不同縣市,其變異性較大,可以蒐集到不同
地域的諮詢委員之觀點。
表 3-4 德懷術諮詢委員基本資料表 編
號
代表
領域 姓名 性 別
職稱 學歷 服務
地區 1 歐陽教
男 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倫敦大學哲學碩士 臺北
2 郭玉霞
女 臺中教育大學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 士臺中
3 李奉儒
男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英國 Reading 大學哲學博 士
嘉義
4 張明輝
男 臺灣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所長
臺灣師大教育學博士 臺北
5 游自達
男 臺中教育大學副教授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 哲學博士臺中
6 學 者
沈姍姍
女 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 新竹7 陳滄智
男 臺北市濱江國小教師 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碩士臺北
8 郭至和
男 臺中市建功國小教師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臺中
9 教 師
蘇輝明
男 屏東縣萬來國小教師 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屏東10 廖銘潭
男 彰化縣教師會理事長 彰師大工研所 40 學分班 彰化11 教 師
會 陳芊吟
女 彰化縣教師會總幹事 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 關係研究所彰化
12 蔡金田
男 彰化縣好修國小校長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 士候選人彰化
13 校
長 蕭賜郎
男 彰化縣花壇國中校長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彰化14 詹鍾松
男 臺中縣國小輔導主任 臺中師院國教所行政碩士班碩士
臺中
15 朱俊淇
男 臺中華盛頓雙語小學學務主任
臺中師院國教所碩士 臺中
16 主 任
張志雲
男 臺東市知本國小主任 臺東17 王淵智
男 高雄市數學領域輔導員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博士 高雄18 輔 導
員 杜佳憲
男 基隆市語文領域輔導員 台南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基隆19 張佳琳
女 教育部秘書室科長 臺灣師大教育學博士 臺北20 吳錫勳
男 彰化縣教育局局長 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
彰化
21 教 育 行
政 余昌哲
男 彰化縣教育局督學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彰化
22 吳福濱
男 佳泰科技公司董事長、全 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 長大學企管系 彰化
23 家 長
包崇敏
男 不動產經紀公司董事;臺北市教師協會理事長
美國華盛頓大學 MBA 臺北
24 朱胤慈
女 學生 臺灣大學哲學系 臺北25 學
生 鄭人文
女 學生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雙修中等教育學程
臺北
26 黃明看
男 律師、會計師、大學兼任講師
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 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