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華語學習的必要性

橫掃全球的中國風,使得世人對中華文化的關注有增無減,並掀起前 往中國的商業熱潮與旅遊人潮,更進一步地帶動了學習華語的風氣。依教 育部統計民國八十五年至九十五年間來台學習華語的人數已從 4713 人攀 升至 9135 人

1

,全球中國熱帶動華語學習人口的增長也已是一個不爭的事 實(曹逢甫 1998,譚顯輝 1998,葉德明 2005)。

要了解中文與中華文化的方式有很多,然而研究者認為藉由旅行、影 片、書籍或他人口述等方式,以非華語的其他語言來認識中國文化遠不及 透過華語來得直接,與旅遊的效果相比,語言學習是認識文化較為有效也 較為全面的方法。雖然學習華語是一條漫漫長路,但經由語言學習與母語 者的接觸卻是最為真實、深刻的體驗。在過程中學習者透過自己的華語能 力與母語者溝通、交流,能創造出更多有形無形的事物、經驗與機會。對 於學習者而言習得華語更是一生寶貴的資產與工具。對於中華文化的愛好 者來說,要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熟知民族歷史的軌跡脈絡,學習華 語是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必經過程。學習華語不止是學習交際的工具,更 深層的意義是透過語言的學習了解語言表達背後的民族思維與文化價 值。不管是從實際的功能觀點或是文化認識浪漫的思考來說,學習華語是 必要的。

二、短期華語課程的興起

短期華語課程在坊間也稱之為遊學,是在標的語地區實行的短期課 程,並課程中並安排參訪與旅遊的行程。Yafang Tang(2006)也在研究中 說明,在標的語地區實行的短期課程,提供學習者課堂時間外的學習機 會,學習者課透過社會共同場所與人交流,練習語言與文化知識。陳雅芬

(2006)的研究中指出,短期海外學習經驗能正面影響外語學習者對於標

1

資料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2007.06)

(2)

的語地區的喜好,並有效提升外語學習的效果。海外短期課程發展至今教 學者與學習者多能了解,短期的海外經驗能對外語學習產生正面的影響,

幫助學習者在歸國之後繼續進修與了解標的語文化。此外筆者也認為,參 與海外的短期課程所需要的費用較少,行前的準備也較簡單,比起正式的 留學來說,也提供學習者語言進修與認識標的語文化一個便捷的管道。目 前台灣多所大學附設的語言中心也在正規的語言課程之外,為暑假以及寒 假短期學習中文的學習者開設暑期課程,開課時間較短。研究者整理網站 資料如下:

表 一-1 台灣對外華語教學相關機構之短期課程整理

對外華語教學機構 短期課程類型 課程施行時間

台大國際華語研習所 暑期班 七月~八月,8 週

每週 15 個課時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語研習班 互動式生活華語 80 個課時,隨時開班

私立東海大學華語中心 暑期班 七月~八月,8 週

私立銘傳大學華與訓練中心 暑期班 七月與八月,4 週

每週 20 個課時

私立輔仁大學語言中心 暑期班 一個月班及兩個月班

2

私立

慈濟大學華語中心

暑期班 七月~八月,8 週

3

國立中山大學華語教學中心 暑期班 七月開始,

每週 25 個課時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中文組 冬季班 12 月~2 月,10 週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中文組 暑期班 七月~八月,

4 週與 8 週兩種課型

國立政治大學語文中心 冬季班 十二月~二月,10 週

國立師範大學之國語教學中心 暑期班 七月~八月,8 週

4

陳雅芬(2006)的研究也指出,儘管許多台灣以及中國的華語教學單 位已針對短期課程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案,但仍有不少的海外華語教學單位 依據學生不同的需求設計課程,並與標的語地區的華語教學單位合作進 行。從目前的研究中可看出,短期課程的類型可粗略分為兩類。一是在標

2

輔仁大學並設有屬期專班,設計 3 週、四週與六週的課程。

3

慈濟大學並設有專團式的遊學課程,隨團開班。

4

師大國語中心設有專團式的遊學課程,隨團開班。

(3)

的語地區的華語教學單位已設計好的課程,如一般正規課程的招生方式;

第二種則是依據國外教學單位個別的需求所設計的課程。在近年的發展 下,國外的中文教學機構也慢慢將短期海外學習課程看做是正規學程的一 部份(Kubler 1997)。外國大學並與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大學合作定期舉行 短期的中文課程,在台灣方面如台灣師範大學與美國 Williams Colleges 合 作的冬季短期班,以及與日本立命館大學合作的春季短期班等。兩岸的中 文教學機構皆有不同的管道與合作對象,發展專班式的短期課程。

三、研究短期華語課程的必要性

美國 Duke University 2006 年也針對前往標的語地區學習外語的海外 學程於北京舉行研討會

5

,進行討論,顯示出許多教學相關細節值得深入探 討,短期華語課程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學界的重視。研究者認為華語短期文 化課程能提供了學習語言與文化體驗同步進行的可能。透過華語學習與文 化體驗交叉進行的方式,讓外國友人了解台灣,與台灣人民建立友誼,對 語言產生熟悉感,對文化產生認同感。經過這一連串的過程而產生的關係 是深厚的、長久的,對於台灣華語教學的發展與國民外交的建立皆有所助 益。在台灣走向世界國際化的道路上,華語短期文化課程的推廣更是向世 人介紹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一個有效方法。

在面對全球華語熱潮時,華語短期課程設計應該做的除了安排課程與 行程之外,朝向課程精緻化的目標刻不容緩,理論基礎研究的工作也應積 極投入。進一步了解華語短期文化課程所連結的相關領域,能有效增加課 程的效度,並提高課程的核心價值,創造更多附加價值。

四、增加課程的必要性

短期華語課程的學生來源有增加的趨勢,對於語言教學與中華文化的 推廣也有正面的幫助。而目前台灣各大語言中心雖學制不一,班級人數有 多有少,但課型內容與大原則卻是大同小異。分別為語文、文化、輔修三 種課程(葉德明,2005)。常態開設短期課程的教學單位雖有,但都是零 星的狀態。而多數教學單位的作法只是開設時程較短的課程,教學大綱的

5

http://www.duke.edu/APSI/china/ICCLE/program

(4)

設計與一般課程雷同,文化活動與語言教學並無一定的關連。在面對中文 熱的潮流,講究課內課外活動連結,開設符合短期學習者需求的課型是有 必要的,面對中文熱的趨勢,化被動為主動。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論文牽涉的範圍很廣,其原因為文化教學與外語教學是十分浩大的 工程,其精髓難以一言以蔽之。此研究重心在於針對短期語言文化課程的 探討,推論華語短期文化課程的理論與課程設計與執行時必須思考的細 節。本論文的研究是以語言教學為中心,從這個主概念再以語言與文化為 主軸向外推演其他教學因素,並統合短期課程的特性,延伸討論。研究目 的為透過語言與文化雙元的討論,尋找出在標的語地區為外國學習者設計 短期課程時,在教學設計上有哪些實行的可能。此論文中欲研究的問題如 下:

1.從外語教學的角度如何分類文化?

a.從外語教學的角度如何定義文化 b.文化課程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c.從外語教學的角度如何作文化的分類 2.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如何有效結合?

a.文化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b.語言課程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c.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的可行方式 3.短期華語文化課程的理論與架構為何?

4.短期華語文化課程的核心要素為何?

5.在標的語地區實行語言課程的優勢為何?

(5)

6.適用於華語短期文化課程的教學觀為何?

7.短期的華語文化課程的目標與核心工作為何?

8.短期的華語文化課程可如何分工進行?

9.在華語短期文化課程中教學者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選擇

研究方法的選擇所代表的是研究者的思考模式。由於此研究是以文化 為名,因此在研究之初研究者就希望本論文所呈現的是一個能傳遞文化的 論文。而文化是人類的產物,基於這個因素研究者所選擇的研究方法就以 人與文化出發,尋找可相互連結的課程要素,架構起整個研究。本論文採 一般質化研究報告的方式,包括緒論、本文、結論與研究三個部分。研究 者進行本篇論文的概念如下圖一-1 所示:

圖 一-1 短期華語與文化研習課程之研究概念圖

外國案例 研究

教學者 個案研究

學習者 個案研究

短期課程 研究

課程設計 研究 外語課程

研究 文化課程

研究

華語短期

文化研習課程

(6)

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發展研究法」,其研究的程序是根據以 預設好的教學目的,甚至是已經決定好使用的某種教學方式或工具,從實 務性地需求出發。開始進行時必須從前人的相關文獻、研究報告或理論中 歸納、分析,推敲出此方法的或工具的優異之處。然後要加以運用,並發 揮其設計上的優點,再採用此一原則製作出示範性的雛形系統,加以修正。

以實行的細節來說,本論文所採的研究方法可再細分為文獻分析法與 內容分析法。這兩個方法所呈現都本研究中資料研究的部分,以質化研究 方式中歸納的方式,將蒐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得出其中的觀念或理論;

再經整理,發現不同研究片段相互間的關連性(王文科,1990)。研究步 驟與經過在下一小節中詳述。

二、 研究過程

本論文發展的過程共分為六個步驟:文獻探討、學習者分析、教學者 分析、外國案例分析、課程理論整理與範例設計。資料蒐集的方式有文獻 整理與探討、學習者觀察與訪談、教學者訪談、外國案例採訪、文件翻譯 與分析等。本研究於 2005 年 11 月開始,蒐集個案分析資料,研究者在學 習者分析與教學者分析這兩項研究中,以參與者的角色分別進行參與課程 進行,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也以類似記者的角色採訪國外教學案例,並 進行從旁進行觀察工作。在資料蒐集妥後,翻譯與整理,開始撰寫本論文。

研究者希望能透過對於人的觀察與研究,探討課程發展的可能性,並提出 對於課程設計有利的建議。

(一)文獻探討

本論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課程、外語教學、課程設計三大項,再 進一步分析其中人、事、物三者之間的關係,其他討論的領域也包括文化 定義與語言教學的關係。研究者文獻的蒐集包含上述的幾個大方向,主要 的細項則是以英文作為第二外語的教學理論、第二外語語言學家對文化課 程的討論、文化教學的方式、短期課程之課程設計與發展、學習者研究等。

資料來源包括國家圖書館、台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之圖書中心、台灣

師範大學綜合圖書館暨華於教學研究所、英語教學研究所等相關系所之期

(7)

刊、論文、專書等相關文獻。

(二)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研究的方式為研究者親身參與此研究案例的課程設計與課程 執行,在教授語言課程與共同生活的過程中與學習者熟識,於其間開始蒐 集資料,並說明研究者的研究身份,取得學習者的信任與同意。課程結束 後研究者與學習者開始通信,了解課程對其的影響與中文能力是否提升,

與其事後深思回想對於在台生活的種種看法。此研究於 2006 年 6 月開始,

通信的其間使用的語言為中文與德文,中文為標的語,德語則為學習者的 母語。所需資料在 2007 年 4 月蒐集妥,並開始翻譯與撰寫研究內文。除 了學習者之外,研究者的研究對象也包括本案例的相關工作人員,如授課 教師、行政人員、生活輔導員等。參與此課程的學習者共有十三人,皆為 來自德語系國家漢學系的學生,課後有十二人與研究者保持書信的聯繫,

與本研究正相關的書信往來共有二十一封。

蔡清田(2000)提出實務工作者針對實際工作情境,採取具體行動,

並進行研究,以改進實務工作與工作情境,稱之為實務工作者之行動研 究。通常實務工作者為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期間並進行研究。研究者在學 習者分析這個部分,研究主題為學習者的需求分析,針對的方向除了課程 質量的需求之外,尚包括學習者對於課餘活動、生活照顧等周邊細節的需 求。其詳細研究內容多超出研究者當時研究的工作範圍與職權,而課程整 體細節能改進之處多為非語言課程相關的工作。因此本案例研究僅是類似 行動研究之質化研究。

(三)教學者分析

在教學者分析這一項研究者的研究對象為台北某大華語教學中心,針

對其課程設計人員、執行人員進行訪談,並對該中心之七位短期課程華語

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與面對面訪談。進行過程約一個月,每個研究個體的訪

談次數約兩次到四次不等。除了面談的過程外,並透過書信往來與教學成

果交流求證細節。受訪教師中有兩位的教學經驗逾二十年,其他五位各是

一到五年不等。教學工作以教授常態課程為主,而每年兩次以上教授短期

課程的經驗。

(8)

本研究之目標為從一個運作系統完整的案例中,探討教學者的課程執 行細節與執行成果的關係。執行細節包括課前教材準備、教案編輯、教學 法選擇、測驗評量方式等。研究的目的也希望能得出教學設計的要點、目 前課程執行模式與課程周遭大環境的關連與教師心理因素等影響課程進 行的直接因素。

(四)國外案例調查

歐美許多國家因國力強大,故吸引許多外國人士前往交流、學習語 言,第二語言教學的歷史與課程發展也比對外漢語教學來得久。研究者所 調查的案例為由德國政府出資補助的歌德學院,其組織發展的主要目標為 對外推廣德國文化與教育,已發展出語言教學與文化研究系統化的作業流 程。值得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語言文化課程的參考範例。

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訪問對象為歌德學院在台分支機構的 負責人與語言部門主管。訪談內容包括歌德學院之課程設計目標、課程分 類方式、教師訓練過程、語言文化研究、組織結構大小細節等,欲從其理 念與架構來了解德式思考下語言文化推展工作的進行模式。除訪談之外,

研究者也取得相關書面資料,輔助研究的進行。

(五)理論整理與範例設計

最後研究者綜合上述各項研究的結果,在加上華語教學的因素推論整 理出本論文的理論架構,並根據此架構設計教學範例。

教學範例設計的對象選擇為初級與中級,初級的課程以文化體驗為

主,中級則是以語言學習為主。研究者的考量為初級的學習者為學習人口

的最多數,在語言能力尚有發展的空間,除了語言知識學習之外需要較多

文化導入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因此教學設計中語言課的比重較少,所給予

的教學內容不以量多為目標,而作業形式也以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為主,不

做機械式的練習。中級的課程設計以語言學習為重,考量的是中級學習者

語言能力已達到一定程度,有自我探索文化的基本語言能力。應提供的是

增加詞彙量、語法量、強度較高的語言課程。並搭配課室活動與課後學習

單,增廣學習者的語言主題與語言輸出次數。期待學習者在課程之後能針

對更廣更深的主題進行語言輸出與運用。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解釋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的題名為華語短期文化研習課程設計。與本論文相關的研究範 圍相當廣泛,主題包括文化、語言與課程設計之間的關係,也由這三者的 引入與交叉探討形成本篇論文的基本理論,本研究所涉及的層面如下:

1. 外語教學的觀點探討文化 2. 文化教學的理論

3. 第二語言教學理論 4. 課程設計的理論 5. 短期課程的教學理論

二、名詞解釋

1.華語:華語一詞所指的是 Mandarin,台灣所稱的國語或中國大陸 所說的普通話,因指外國人士的學習,故稱華語。以利於外 國人學習中國語言所遵循的語音、語法、語詞、語用、語意 等的語言內容而言。

2.短期課程:在一般華語中心所開設社的常態課程為期 8 週至 12 週,

短期課程則為期較短,少於 8 週。在本論文中所研究與 討論的華語短期課則為 3 到 6 週。

3.研習課程:一般的教學單位有標準的學制,規劃制式的學習進程。

研習課程表示非制式學程內的課程,而是在正規學習 之外的課程,通常為研究一專門學科而開設。也因非 制式的學習,研習課程的時間較短,證書效力也不如 正規學歷。

4.標的語:即 target language,意指學習者所學的語言,也翻譯做目

(10)

標語或目的語,本論文中指的是華語。標的語地區所指

即是說標的語的地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一、建議教節:4 節(以一節 40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今日焦點 中國科技 樂活灣區 潮遊生活 數字中國 非凡人事 文化精華 名家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一、工業革命與19世紀社會背景 二、工業革命對設計環境的影響 三、平面設計的新形式與新媒材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