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中中中 華華華華 大大大大 學學學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中中中 華華華華 大大大大 學學學學"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中

中 華 華 華 華 大大 學 大 學 學 碩

碩 士 士 士 士 論論 文 論 文

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復育計畫實施 成效之研究

The research for the performance of recovery plan in the Hsinchu City Coastal Wildlife

Sanctuary

系 所 別:景觀建築學系 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907002 黃淑琴 指導教授:陳有祺 副教授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2)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為了新保護竹市的濱海自然生態景觀能得到保護,並維護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 態,新竹市政府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報,於 2001 年 6 月 8 日正式公告成立「客雅 溪口及香山溼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並於 2001 年 12 月 14 日將之劃定為「新竹 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1996 年澳洲布里斯本舉行的國際拉姆薩公約組織會議中,

將介於客雅溪口至南港無名溝間的香山潮間帶正式列為「東亞水鳥保護網」的一環。

本研究以「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為研究對象,彙整新竹市政府對保護 區成立十年間(2001~2011 年)實地調查等資料,利用文獻分析、歸納比較等方式進 探討紅樹林擴張與疏伐之成效、保護區的復育計劃對野生動物之影響及相關法令與行 政管理之檢討。本研究彙整歷年的保育計畫成果,同時也針對行政管理工作提出改善 建議,以供後續執行之參考。

關鍵字:濕地、紅樹林、復育、景觀

(3)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Hsinchu coast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intain the species diversity,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submitted the proposal of "Keya Xikou Xiangshan wetland wildlife habitat" to the Council of Agriculture Official on June 8, 1990, and the

"Hsinchu City Coastal Wildlife Protected Areas" was designated on December 14, 2001,

the Xian Shan Intestinal was officially classified as "East Asian waterfowl protection network"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amsar Convention Organization meeting held in Brisbane, Australia, in 1996.

The data which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Hsinchu City Coastal Wildlife Protected Area during 2001 to 2011,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expansion of mangrov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moval, the impact of the recovery plan to the wild animals,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t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summarized results of recovery plans during 2001 to 2011, and proposed the suggestion for the following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Keyword:Wetland、Mangrove、Recovery、Landscape

(4)

謝 謝 謝 謝 誌 誌 誌

首先,非常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陳有祺老師,謝謝老師這麼長時間辛苦的指 導,適時的提出實務性建議與見解,在口試期間,鉅細靡遺綜覽全文,提供珍貴的意 見,讓我在最後關頭仍然持續進步與學習,也讓我的論文更加完備,在此致上最誠摯 的謝意。

也很感謝一直鼓勵我念研究所的每一個人及我的同窗好友們,非常感激你們不 時的打氣與關心,讓我有機會可以證明自己,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完成學業。

更要感謝我的父母及家人,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讓我不放棄,努力學習。因 為你們,我終於順利的完成碩士班的學業與論文。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我的父母及 老師。

黃淑琴 謹誌於中華大學

中華民國 一百零二年一月

(5)

目 目 目 目 錄 錄 錄

第一章、緒論

……….…...1

ㄧ、研究背景及目的………...1

二、研究流程……….2

三、研究範圍………...3

第二章、文獻回顧

……….….4

ㄧ、濕地生態環境相關研究………...4

二、香山濕地相關調查及研究………....11

三、保護區設立相關研究………....16

四、濕地復育相關研究………....20

五、野生動物保護區之法源………....25

六、名詞定義……….…...30

第三章、研究方法

……….…..…………..34

ㄧ、調查法………....34

二、文獻分析法………....34

三、歸納法………....35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45

ㄧ、紅樹林擴張與疏伐成效………....45

二、復育計畫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與檢討………....52

三、保護區相關法令及行政管理的檢討………....6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67

ㄧ、結論………....67

二、建議………....70

附錄一:自然保留區一覽表……….….72

附錄二:野生動物保護區一覽表……….….75

附錄三:台灣保護區設立現況、法源彙整表……….….78

(6)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 2-1:濕地水文型態具有 10 種生態功能 表 2-2:紅樹林對生態保育/社會經濟的效應 表 2-3:紅樹林對台灣招潮蟹造成的可能衝擊

表 2-4:台灣招潮蟹棲地與紅樹林棲地的物理化學特徵 表 2-5:自然保護區域面積統計表

表 3-1:2002-2011 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相關委辦計畫明細表

表 3-2:2002-2010 研究區域棲地監測及野生動物學界使用之研究方法 表 4-1:2003 年度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分布面積調查

表 4-2:2007 年度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疏伐植株數量 表 4-3:2007 年度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疏伐種類及數量 表 4-4:2008 年度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疏伐種類及數量 表 4-5:2009 年度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疏伐種類及數量 表 4-6:2010 年度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疏伐種類及數量 表 4-7:2011 年度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疏伐種類及數量 表 4-8:紅樹林清除效益比較表

表 4-9:紅樹林清除後之影響

表 4-10: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鳥類調查六樣區及生態特色 表 4-11: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鳥類調查統計表

表 4-12:2003-2009 年度保護區蟹類調查表

表 4-13:2009 年度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疏伐前後蟹類數量統計表

表 4-14:2010 年 6 月到 12 月於 2007 年清除區一公尺平方內台灣招潮蟹的族群密度 表 4-15:2010 年 6 月到 12 月於 2008 年清除區一公尺平方內台灣招潮蟹的族群密度 表 4-16:2010 年 6 月到 12 月於 2009 年清除區一公尺平方內台灣招潮蟹的族群密度 表 4-17:2010 年 6 月到 12 月於 2010 年清除區一公尺平方內台灣招潮蟹的族群密度 表 4-18:2002~2011 年新竹市政府管理維護統計表

表 4-19: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魚群死亡事件建檔

(7)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 1-1:研究流程圖

圖 1-2: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地圖

圖 2-1:1998 年成排栽植的水筆仔經 4 年後(2002 年)之生長狀況 圖 2-2:2012 年海山罟紅樹林

圖 2-3:2012 年美山紅樹林

圖 2-4:2002 年香山溼地紅樹林擴散分布

圖 2-5:至 2011 年 5 月止香山濕地紅樹林分布情況 圖 4-1:新竹市沿海紅樹林及台灣招潮蟹棲地分布圖 圖 4-2: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各區紅樹林之分布面積 圖 4-3:2007 年度-2011 年度紅樹林疏伐數量統計圖 圖 4-4:香山濕地紅樹林清除前後比較圖

圖 4-5:2003-4 年及 2011 年本區鳥類平均科種比較圖

圖 4-6:2003 與 2010 年度,保護區留鳥、冬候鳥、夏候鳥過境島之比較圖 圖 4-7:2009 年度紅樹林疏伐前、後蟹類數量變化比較圖

圖 4-8:2007~2010 年清除區一公尺平方內台灣招潮蟹族群密度比較圖 圖 4-9:海山罟清除區 1 公尺平方內台灣招潮蟹族群密度比較圖

(8)

第 第

第 第一章 一章 一章 緒 一章 緒 緒 緒 論 論 論

一 一

一 一、 、 、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及目的 及目的 及目的 及目的

新竹市沿海的泥灘地是北台灣最大的海濱濕地,通稱為「香山溼地」,目前全數 劃入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本保護區北從客雅溪口(含金城湖附近),南至無 名溝(竹苗交界處),東起海岸線,西至最低潮線,但不包含現有海山漁港、浸水垃 圾掩埋場及客雅污水處理廠預定地;其中並有三姓公溪、大庄溪、鹽港溪及數條排水 渠道經過,在這面積為 1600 公頃的潮間帶,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漲退潮時潮間帶寬 八百至兩千公尺、長十多公里,生物資源豐富,所孕育的大量蝦蟹螺貝,吸引大批水 鳥,據統計記錄的鳥類多達二百七十四種、蟹類多達五十四種(黃,2005)。尤其介 於客雅溪口至南港無名溝之間的香山潮間帶,已於 1996 年國際拉薩姆公約組織會議 中,被正式列為「東亞水鳥保護網」的一環。但隨著都市的發展,本區生態已遭破壞 以至需特別立法以進行保護。

由於客雅溪河段之整治,分屬新竹市縣乃至環保署、水利署等,在整治上缺乏一 貫作業,以致由客雅溪排入之河水,依舊有來自周圍環境的污染,無名溝一帶的海濱 濕地,固然有保護區之法令規範,使本區之野生動物乃至紅樹林,得到某種程度的保 護,然而現行法令是否足以讓此一台灣難能可貴之保護區,生態及環境得到保育?新 竹市政府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區復育計畫(2001~2011 年)其成效如何?象徵濱海濕地 之野生動物如招潮蟹、鳥類等,其復育情形如何?皆為本研究進行之發想及動機所 在。希望藉由保護區成立後十年間,本區野生動物之實地調查,了解法令規範下之保 護區之野生動物的復育狀況,以提供有關單位進行復育工作改進之參考。

茲按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及研究背景,設定研究目的如下:

(ㄧ)探討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紅樹林擴張與疏伐之成效。

(二)研究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復育計畫(2001-2010 年),對野生動物之影響以 及復育成效之檢討。

(三)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相關法令及行政管理之檢討。

(9)

二 二 二

二、 、 、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有關本研究進行之流程,主要按研究目的而設定,茲以下圖顯示:

圖 1-1:研究流程圖 研究題目及範圍

文獻收集及整理

研究成果

研究建議 資料分析及歸納 研究動機與目的

(10)

三 三 三

三、 、 、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範圍如圖 1-2,北起客雅溪口(含金城湖附近),

南至無名溝(竹苗交界),東起海岸線(以界標為準),西至最低潮線(不包含現有海 山漁港、浸水垃圾掩埋場及客雅污水處理廠預定地),面積約 1600 公頃。

圖1-2: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地圖

(資料來源: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企劃書,2001)

(11)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本研究之文獻回顧包括:濕地生態環境、香山濕地、保護區設立、濕地復育、野 生動物保護區之法源、名詞定義等,分述如下:

一 一 一

一、 、 、 、濕地生態環境 濕地生態環境 濕地生態環境 濕地生態環境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海濱濕地,總生產量,是一般良田的兩倍半到四倍,所創造出的有形與無形價值,

往往超出我們所想像的。謝蕙蓮(http://e-info.org.tw/special/wetland/2003/we03020401.htm)將 濕地以鹽分的多少比加以區分,分為淡水、半淡鹹水以及鹹水濕地。半淡鹹水與鹹水 性濕地,主要分佈地,即是河口與沿岸會受到海水影響的地帶。

在這地區與淡水性水生植物相比,能耐鹽分的植物類別不多。台灣沿海河口草澤 型的濕地,較具規模的,要數由雲林莞草所形成的草澤濕地形態的台中高美濕地。若 以微小藻類-矽藻為最主要的初級生產力來源,則非廣闊的沙泥潮間帶類型的濕地莫 屬。綠藻、褐藻、紅藻藻類,則為岩岸型的海岸濕地裡最顯著的初級生產者了。至於 木本植物所形成的濕地,最有規模的即是河口紅樹林沼澤。

濕地生態系與陸域生態系最大的不同,在於濕地受水流的力量的控制。溪流、急 瀨、湍瀑與沿岸潮間帶潮汐水流產生的動能充沛,帶來氧氣與食物,並沖走廢物,濕 地底部不易蓄積養分;在此流動的水域環境,溪流裡的水棲昆蟲或海洋無脊椎動物,

以濾食性並且需氧量較高的種類佔優勢。至於深潭、湖泊與草澤、紅樹林沼澤型的潮 間帶,水流緩慢,甚或靜止,養分容易堆積下來,水中的含氧量相對地比較少,底部 的泥沙較易呈現無氧狀態,此地的動物,則以揀食性並對低氧量耐受性高的種類,最 佔優勢。

生態環境不只影響了在濕地間棲息的動物種類,且由於溪水或潮汐的推動力,

水生植物除了漂浮性的種類之外,必須有發達的根系或地下莖,以固著於泥沙地裡,

莖葉則柔軟,少木質化,以減少被水摧折,但又需具備浮囊氣室,借水的浮力,使葉 片漂浮於水中,或撐出水面進行光和作用。由於根系或地下莖發達,使水生植物能安 然渡過旱季;莖葉柔軟,提供了棲息於此地之動物的食年;匍匐式走莖之地下莖,也

(12)

有利於植物在此立足;綿密的根系,則排除動物進來挖洞。水流產生的攪拌作用,雖 會增加水中溶氧量,但亦會把濕地底部的泥沙攪動,而使水混濁,這就影響到浮游藻 類、底棲微小藻類、底棲大型藻類、高莖水生植物與矮葉水生植物之間的消長,進而 影響到動物對這些植物的利用機會,譬如浮游藻類少了,濾食性的牡蠣或文蛤就會挨 餓,生長不良。Whigham(1999)對部分季節性乾濕交替濕地的水文型態歸納說明,

認為濕地水文型態具有下列 10 種生態功能(如表 2-1):

表 2-1:濕地水文型態具有 10 種生態功能 1 保持靜態表層水分的儲存

2 保持動態表面水分的儲存 3 攔住微粒物質

4 搬移輸入的元素和化合物 5 保持濕地生物棲息地的結構 6 保持獨特的植物群落 7 保持原素循環 8 維持濕地的食物網

9 維持各生物棲息地的散佈和連接 10 維持多量充足的無脊椎動物分佈 (資料來源:參 Whigham,1999;本研究整理)

(一一)紅樹林與潮間帶地形 一 紅樹林與潮間帶地形 紅樹林與潮間帶地形 紅樹林與潮間帶地形

紅樹林(mangrove)大都生長在熱帶型氣候地區,風浪較小的鹹水區域。也是 熱帶至亞熱帶海岸最特殊之濕地生態系,一般而言,由細緻泥沙及黏土所混成的軟泥 沖積扇或海水可覆蓋的寬廣潮間帶,最適合大片紅樹林生長。近年來已成為海岸地區 氣候變遷影響之重要指標(Linton and Warner,2003),在熱帶地區之碳素固定(carbon fixation)及碳素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方面扮演重要角色(Kristensen et

al.,2008))。

在河流出海口、河口三角洲、海灣或潟湖都可以形成紅樹林沼澤,甚至鹽田或魚 塭旁隨潮汐漲落的潮溝,也可以長出茂密的紅樹林。台灣原有六種紅樹林但是現在僅 存水筆仔(Kandelia candel Druce)、紅海欖(Rhizophora mucronata Poir,舊名五梨

(13)

跤)、欖李(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及海茄苳(Avicennia marina Vierh)四種(江 進富,WETLANDS IN TAIWAN 15)。

紅樹林之所以能在河口及潮間帶生長,肇因於本身特殊的植物體,它擁有呼吸 根,可以在水面上交換氧氣,或長出支柱根用來支撐樹體,像水筆仔的呼吸根甚至側 向發展成板狀支持根;其次,紅樹林的樹皮很厚,可以用來抵擋海水的浸泡;為了適 應鹽分較高的環境,有的紅樹林會長出可以排出鹽分的葉子,或者直接讓葉子掉落來 帶走鹽分。也有些紅樹林會以「胎生」的方式來繁衍下一代。這一類紅樹林的果實成 熟後並不會立即掉落,留在樹上慢慢吸收母樹的營養,形成胎生幼苗,幼苗成熟後便 直接斷落插入土中,再長成幼樹。就算沒有順利插入土中,胎生苗也可以隨波逐流,

再找適當的地方生長(江進富,WETLANDS IN TAIWAN 15)。

地下根、呼吸根、地上樹幹、枝條及樹冠層等,所形成多層次複合的空間結構,

無疑讓紅樹林林相創造出更多的微棲地類型,提供給不同的生物利用。地表之上,空 域的植體空間結構,增加了陸域或傾向陸域生活的動物的棲息空間;地表之上的水域 及地表之下泥域的植體空間結構,則為水生生物所利用。此外,紅樹林耐鹽分,但不 耐久淹,因此沿著較深的潮溝、灣澳的潮間帶陸緣生長,形成曲折蜿蜒的沼澤地形,

也產生多樣化的微棲地。

紅樹林產生的落葉累積在底泥中,雖不能為多數的消費者直接利用(Rodelli et al,1984),但在持續的分解過程中,養分緩慢釋出,而可支撐豐富的微生物相(Chiu and Chou, 1991)。紅樹林是碎屑分解者微生物的主要棲地,這些微生物成為底泥中 原生動物(纖毛蟲等)及微小動物(扁蟲、線蟲等)的主要食物,再由此建構碎屑食 物網。不但提供了紅樹林沼澤生態系豐富的動物,包括蝦、蟹、魚類等養分,因此生 態系極為豐富而多元。

特殊之形態與生理特性,致令紅樹林不僅可以攔截泥沙及擴大灘地,亦可保護 海堤免於沖蝕損害,有極佳之保安護岸功能。然而誠如下表謝蕙蓮的分析,紅樹林固

(14)

然可以保護海岸、防風等,卻也致令植物相單一化,使得許多原先棲息於潮間泥沼地 的動物,逐漸減少。

表 2-2:紅樹林對生態保育/社會經濟的效應

應 紅樹林的角色 對棲地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林下周邊細泥淤積成泥沼地,海岸森林生態 系為優勢。

開闊的,具有礫石、碎殼、粗砂、細沙、泥 灘地複合型潮間帶生態系消失,海岸棲地多 樣性降低。

樹幹、呼吸根、支持根減緩流速,水體懸浮 顆粒沈降淤積。

林下及周邊灘地的高程抬升,潮間灘地陸域 化而縮小。

微棲地類型,如:地下根、呼吸根、地上樹 幹、枝條及樹冠等微棲地多存在於地表層之 上的陸域層。

植相單一化,鷺鷥鳥類成優勢,海岸候鳥失 去棲地。

遮蔭效應,棲地的微氣候產生變化,如:改 變底泥的溫度;初級生產力產生變化。

紅樹林小喬木競光優勢,取代了底藻、碎屑 取代了底藻、大型藻、海草床混合存在的潛 力;同時,碎屑取代微細藻類、海草、大型 藻,灘地初級生產力多樣性降低。

落葉累積在底泥中,可支撐豐富的微生物 相。

落葉碎屑不能直接被動物利用;依賴微生物 的分解。

生 態 保 育

落葉漸次分解為有機顆粒物質,利於與重金 屬嵌合。

碎屑細泥及有機質累積,底泥缺氧。

消減風浪、減緩水流,達到海岸保護的目的。 紅樹林區高程提高,阻礙河川排水,造成水 患;取代開闊長灘吸納浪潮能量的功能。

魚、蝦、螺、貝等。 魚、蝦、蟹、貝等組成變化。

社 會 經

濟 染料利用、木材利用。 減少海草、海藻之自然資源的利用。

(資料來源:參謝蕙蓮,2007;本研究整理) 對人類而言,濕地的主要功能可分為:自然保育及社會經濟兩個層面來探討(如 表2-2)。自然保育功能,一則提供眾多河口生物的棲息地;保留許多動植物物種並在 海域與陸地之間,形成的緩衝,再者可以調節氣候、蘊育並生產天然資源、淨化水質 以及區域生態系調節等;在社會經濟功能的層面來看,具有休閒、觀賞、保留地下水、

旅遊以及生態教育上的功能。過去臺灣沿海地區由於受到:

1、河口工業區、電廠、海埔地開發等。

(15)

2、蚵貝類養殖漁業開發與紅樹林爭地。

3、魚塭經營方式改變,漁民不再倚重紅樹林的固岸與禦寒功能。

4、沿海居民不再依賴紅樹林提供薪材、染料。

5、沿海地區地層嚴重下陷等因素。

換句話說,工商業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使得紅樹林的實用價值越來越少,也使 得臺灣地區的紅樹林分布,發生明顯的變遷(陳明義,2000),目前主要透過設置保 護區,來保育臺灣的紅樹林資源,本研究之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卻出現了人 工紅樹林快速蔓生擴展,以致泥沼地之野生動物,如鳥類與招潮蟹等棲息地被擠壓的 情況,是以希企藉由法令的規範,來保護逐漸凋零、並遭紅樹林蔓生的破壞的珍貴濕 地生態。

根據陳章波等(2011)的研究,紅樹林對台灣招潮蟹的衝擊如表 2-3,台灣招潮 蟹棲地與紅樹林棲地的物理化學特徵如表 2-4。

表2-3:紅樹林對台灣招潮蟹造成的可能衝擊

紅樹林的生物效應 台灣招潮蟹可能受到的影響

在提供食物方面 落葉分解後的碎屑累積 不是直接的食物來源:

根據穩定碳、硫同位素對其它幾種招潮蟹的食物來源的 研究顯示底棲微細藻類是這些招潮蟹的主食

對底質改變方面 細泥淤積增加;底棲藻產量下 降;底質含水量增加;氧化層變 淺;毒氣 H2S 產生;

底泥酸化

減低食物的質與量;洞穴還原層增厚;

有毒氣產生;洞穴深度變淺,洞內溫度上升;甲殼易溶

對棲地的遮蔽效應 底棲微藻生產力下降 減低食物的質與量 地上植株之空間結構 產生空域空間上的障礙物;產生

樹影飄動的驚嚇效應

妨礙個體與個體間的視訊交通;螃蟹誤判而增加躲避敵 害的行為

地下根系之空間結構 泥域(底土內)空間上的障礙物 妨礙洞穴的構築 對棲地生態的改變 吸引偏好紅樹林沼澤系統的弧

邊招潮蟹、台灣厚蟹及伍氏厚蟹 等的族群拓展

同屬的招潮蟹的入侵成為資源的競爭者;不同屬的厚蟹 類成為台灣招潮蟹小個體的掠捕者

(資料來源:參陳章波,2002;本研究整理)

(16)

表 2-4:台灣招潮蟹棲地與紅樹林棲地的物理化學特徵

台灣招潮蟹棲地 紅樹林棲地

潮位位置 高潮線地帶 高潮線地帶

潮水淹時間 半月週期小潮期間,4~5 天不被淹 視生長潮位而異,有些區域每日皆可被 潮水淹

底質承重度 硬的粘土(退潮後以 50 公斤重的人體為 度量,腳不會陷入)

軟的粘土(退潮後以 50 公斤重的人體 為度量,腳會陷入)

底質氧化還原層深度 氧化層深入底泥達 35~40 公分以上 氧化層深度在 0~8 公分之內

底質含水量 15~23% 20~29%

底質粉泥/粘土含量 11~43% 32~80%

底質有機碳含量 0.16~0.3% 0.4~2.1%

底質有機氮含量 0.02~0.04% 0.03~0.15%

pH 值 7.9~8.6 5.4~7.9

(資料來源:參陳章波等,2011;本研究整理)

(二二)底棲性動物相豐富 二 底棲性動物相豐富 底棲性動物相豐富 底棲性動物相豐富

植物除了是濕地生態系的生產者,提供動物為食物之外,植物本身的物理結構,

還可做為動物的棲息空間。河口潮間帶溼地常見無脊椎動物,以甲殼動物

(Crustacea)、軟體動物(Mollusca)及環節動物的多毛類(Polychaeta)最常見,其 他包括貧毛動物(Oligochaeta)、星口動物(Sipuncula)、棘皮動物(Echinodermata)

及腕足動物(Branchiopoda)等。

底棲無脊椎動物在溼地食物鏈中為主要的消費者,在生態系的能量流動中,佔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Nybakken, 1993)。除了在食物鏈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之外,其活動 也對溼地的物理變化,產生快速而顯著的影響,例如許多無脊椎動物會挖洞,進而增 加水流及空氣與底泥的接觸面積,使底泥含氧量增加,因而改變了底質環境,也對當 地其他無脊椎動物及鳥類造成間接的影響,因此底棲動物在溼地碎屑食物網中也擔當 了維繫棲地生態物質循環的重要功能。此外,由於底棲生物移動性不大,對環境狀況 的感受力較強,對環境的忍耐,會隨物種的不同而有差異,此種特性最能反映該地區 環境的變動,使底棲無脊椎動物成為溼地中重要的環境指標(bio-indicator)(Parker,

1975;許仁利,2008)。

(17)

泥灘地棲地的特性,左右了在此棲息的底棲生物的時空分布。底棲生物中的多毛 類、軟體動物、招潮蟹等甲殼動物,多為定棲性或移動能力低,因此,這些棲息在潮 間帶地區的動物族群,最是受到棲地中物理、化學條件以及生物間彼此作用的制約,

也最能反應灘地環境的變動。又由於牠們生活在人類易到達的潮間帶地區,因而也最 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而致族群受到危害(陳章波等,2011)。

其中本棲地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招潮蟹(Uca formosensis

,它的棲地類型皆為寬 廣開闊無紅樹林並幾乎裸露的高潮位灘地(施習德,1999;謝蕙蓮,2003;李佳銘,

2008)。目前在本區它的棲地已因為紅樹林的過度覆蓋,而可能造成台灣招潮蟹生存 之衝擊,加上紅樹林的擴展也造成濕地浸水時間升高及排水不易等不利台灣招潮蟹棲 息的環境。在探索濕地生態時,如何在紅樹林的栽植與招潮蟹的生存之間,取得平衡,

是必須特別加以留意的。

(三三)潮間帶的鳥類相 三 潮間帶的鳥類相 潮間帶的鳥類相 潮間帶的鳥類相

不同的地形、水流、底質乃係鹽份多寡,在在影響及海濱濕地的生物相,以本區 而言,由客雅溪迄無名溝,有直接河水灌入之入海口,也有彎曲的沙岸以及沙岸邊的 泥沼及紅樹林,生態極為豐富,生物相也極為複雜。

台灣西部海岸線,從北部淡水河口,至南部高屏溪口,地形景觀是一望無際、海 天一色的平緩砂岸。位於各大淡水河系和海洋交會處,屬於淡水和鹹水混合的半鹽水 區域,孕育了豐富的水生動物、無脊椎動物、紅樹林植物群落。分屬不同族群之水鳥 便陸續前來覓食。

在海岸溼地的沼澤區,以水鳥遷移的時序來看。九月,磯鷸、鷹斑鷸和紅領瓣足 鷸已到達臺灣。其中,磯鷸、鷹斑鷸會留在沼澤區渡過半年的時間,為「冬候鳥」; 而紅領瓣足鷸只在臺灣稍為休息,即再往南方遷徙,是「過境鳥」。十月、十一月,

雁鴨科的鴨類出現,其中以小水鴨、琵嘴鴨的數量最多,屬冬候鳥。十二月,大白鷺、

蒼鷺也出現在沼澤區、河流、湖泊;鷗科中的紅嘴鷗也在本月份飛抵臺灣渡冬,均為 冬候鳥。水鳥之出現於潮間帶泥沼地,主要因本地區底棲性動物豐富,是潮間帶生態

(18)

系的一環。

二 二 二

二、 、 、 、香山濕地 香山濕地 香山濕地 香山濕地相關調查及研究 相關調查及研究 相關調查及研究 相關調查及研究

(一一)紅樹林蔓延之泥沼濕地 一 紅樹林蔓延之泥沼濕地 紅樹林蔓延之泥沼濕地 紅樹林蔓延之泥沼濕地

早期香山溼地僅是泥沙混合的潮間帶溼地,1969 年海山罟人工種植水筆仔,1989 年於客雅溪口北岸由市政府委託退輔會種植水筆仔。迄至 1998 年不明人士於三姓溪 至海山罟間種植更大面積的水筆仔,並夾雜了海茄苳及少數的五梨跤。這些以帶狀、

規則排列、密集方式種植的水筆仔(圖 2-1),如今已可開花產生大量胎生苗,且可隨 潮水、季風之作用力傳播繁殖,因當地風向及潮水漲退所形成的近岸潮溝流有固定方 向,水筆仔之胎生苗受海水攜帶作用,也有固定擴散之方向,根據觀察顯示水筆仔有 往南擴散現象,而海茄苳則因受西南氣流所引進的潮水影響較為顯著,有向北、向外 擴散現象,使得原本灰色泥沙的潮間帶,漸漸被紅樹林侵吞,形成一望無際綠油油的 紅樹林景象(圖 2-2、圖 2-3)。

圖 2-1:1998 年成排栽植的水筆仔經 4 年後(2002 年)之生長狀況 (資料來源:新竹市政府,2003)

(19)

圖 2-2:2012 年海山罟紅樹林 (資料來源:新竹市政府,2012)

圖 2-3:2012 年美山紅樹林 (資料來源:新竹市政府,2012)

(20)

(二二)被壓縮的濕地空間 二 被壓縮的濕地空間 被壓縮的濕地空間 被壓縮的濕地空間

香山溼地環境條件,極適合紅樹林生長,人為栽種加速擴張其棲地面積,估計 約 58 公頃(圖 2-4),其中客雅溪口約 7 公頃、三姓溪口至風情海岸約 30 公頃、海山 漁港北側約 5 公頃,海山罟約 16 公頃。

圖 2-4:2002 年香山溼地紅樹林擴散分布 (資料來源:新竹市野生動物保護區計劃書,2002)

(21)

圖 2-5:至 2011 年 5 月止香山濕地紅樹林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新竹市政府,2012)

近年來香山溼地紅樹林植物,從稀疏苗木茁壯為密林且擴散迅速(圖 2-5)。紅 樹林的出現對台灣招潮蟹可能產生的衝擊在於紅樹林改變了棲地的物理化學性 質,而影響到台灣招潮蟹及其它需要利用同樣的棲地來生活的生物。又由於生物與 生物彼此間的相互作用發生了變化,棲地的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大幅改觀,而趨使空 曠的潮間帶生態系轉變成為海岸林生態系。

紅樹林具擴張性,會改變整個潮間帶的灘地系統,對濕地中需要開闊棲息地的 台灣招潮蟹及一些其它無脊椎動物與沿岸水鳥物種而言,卻是資源的競爭者。佔據 原本的開闊泥灘地,當然也排擠壓縮了以泥沼地為棲息地之動植物生存的空間。生 長在河口地區或河岸兩旁的紅樹林,會攔阻上游飄流下來的垃圾,造成河道阻塞,

一旦豪雨來襲,容易引起水災(薛美莉,1995)。

2011/5/2

14

海山罟區域:21公頃 海山漁港北岸區域:9公頃

風情海岸及美山區:77公頃 水資源中心維護區:20公頃

海山罟維護區:3公頃

(22)

早年由人工所栽植的紅樹林,一則由於本身繁殖力強及擴展迅速,次則由於泥 沼地之潮間帶之生態環境,有利於紅樹林的生存,因此大量繁衍蔓生的狀況,已對 原有的濕地生態形成威脅。

因此,1998 年 6 月 27 日,新竹市政府舉辦第一屆「新竹市濱海地區永續經營研 討會」,與會人員共同簽署了第一份由台灣官方正式發表的海洋海岸保護宣言,其重 點包括:全力保留新竹海洋與自然的海岸、全力保育漁業資源、全力發展觀光、推動 新竹市濱海地區的永續經營與發展。2000 年 7 月 20 日,第二屆濱海地區永續經營研 討會後,亦發表了五點宣言及共識,其重點包括:以環境保護及保全為前提、發展海 岸綠色產業、招募海岸守護尖兵、發展生態觀光、進行環境復育改善。

(三三)為永續保育設立保護區 三 為永續保育設立保護區 為永續保育設立保護區 為永續保育設立保護區

為了讓新竹市之濱海自然生態景觀及系統,不只保存且能得到保謢,並維護物種 多樣性與自然生態平衡,新竹市政府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報成立「客雅溪口及香山 溼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並於 2001 年 6 月 8 日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正式公告完 成。進而將新竹市客雅溪口及香山溼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升級為「新竹市濱海 野生動物保護區」,本研究則以本保護區(俗稱香山濕地),進行討論及研究。

按本保護區內之自然資源特性、人文與環境互動需求,及自然資源永續經營之必 要,規劃為核心區、永續利用區和緩衝區三部份。

1、核心區:自金城湖南端至浸水垃圾掩埋場南端之間的客雅溪口及其鄰近海域,面 積140公頃。

2、永續利用區:自浸水垃圾掩埋場南端至海山漁港之間,面積863公頃。

3、緩衝區:核心區及永續利用區以外之區域皆為緩衝區,面積597公頃。

設立之初所設置之復育目標,除保護當地珍貴動植物相,以免遭到不當人為開 發利用,致使美麗的大自然消失殆盡以外,更將積極訂定保育計畫,長期觀測研究並 建立此生態敏感區的各項基礎資料,以作為更進一步經營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

當時所設立之保育目標是為:

(23)

1、基礎資料之建立:建立保護區內之動植物資源及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料,培訓相關 調查人員及解說人員。

2、棲地環境之維護:加強保護區內動植物,確保棲地環境之完整,以利其生存及繁 衍,充實各項軟硬體設施,發揮解說教育功能。

3、復育計畫之實施:改善台灣招潮蟹等瀕危物種之棲地,確保生態體系之自然演替 過程,落實動植物遺傳,並保育物種及生態系之多樣性。

4、保護區之永續經營:結合當地居民、學校等資源,推廣生態旅遊休閒計畫,讓社 區居民因而獲利,以增進其投入保育的意願。

三 三

三 三、 、 、 、保護區 保護區 保護區 保護區設立 設立 設立 設立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一一)定義與誕生 一 定義與誕生 定義與誕生 定義與誕生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Conservation of Nature,下稱IUCN),對 保護區的定義:一塊為保護或維持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或相關文化資源,以法律或其他 有效方式,假以經營管理的海域或陸域空間。

保護區之設立與有效經營管理,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據世界自 然保育聯盟的「保護區分類系統」,保護區可依主要經管目標分為六大類:

1、嚴格的自然保留區(Strict nature reserve):為科學研究而設立。原野地(Wilderness area):為保存荒野的原始型態而設立。

2、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為保育生態系並供遊憩而設立。

3、自然紀念區(Natural monument):為保留特殊自然現象而設立。

4、棲地/物種管理區(Han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透過介入管理而達到保育 目的。

5、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為保育地景/海景並供遊憩而設 立。

6、資源管理保護區(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為自然生態系的永續利用而 設立(IUCN,1994)。

(24)

按此分類而言,本研究範圍係屬於第四類,亦即藉由管理層面的介入,致令本 區之野生動物,不但可以保持多樣性,且致令瀕臨滅絕之物種,在棲地被保護下,其 生存權被保障,進而達到復育的目的。依據聯合國 2003 年公布統計資料,全球已有 67%之保護區,採用 IUCN 之分類標準。

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出現,與人類對所處之自然環境之遭破壞之覺醒,有莫大關 係,人類向來稟持「人定勝天」的理念與自然共處,認為自然資源之存在,是為為人 類效力,直到1872年,美國國會方才通過黃石公園成立自然及野生動物保護區之法 案,由於此法案並未能扼止濫伐及濫獵行為,以致1886年,聯邦猶需特派陸軍騎兵團 駐紮園內。迄至1870年,經蒙大拿州的四位探險家實地探查記錄,探險家賀吉斯

(Cornelius Hedeges)認為:「這塊區域不應該屬於任何一個人所有!」,致力促使 黃石公園成為國家公園。然而直到1916年,美國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黃石國家公園才名正言順為公眾所享有的休閒地。然而國家公園從理念的 形成,到架構持續地被推廣之際,人們對國家公園的詮釋也更形分歧,因此聯合國則 要求其重要之諮詢機構「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Commission Nation,簡稱IUCN)為國家公園名詞統一其定義及認定標準,此定義也 是目前最為世人所認定與通用的一種(Runte,1979)。黃萬居(1985年)將此定義 翻譯如下:

1、保護自然之地區不小於1,000 ha面積,範圍內具優美景觀之特殊地形,有國家代表 性,未經人類開採、聚居或開發建設之地區。

2、為長期保護自然、原野景觀、原生動植物、特殊生態體系而設置保護區之地區 3、由國家最高權宜機構採取步驟,限制開發工業區、商業及聚居之地區,並禁止伐

採、採礦、設電廠、農耕、放牧、狩獵等行為,同時有效執行。

上述理念,基本上與野生動物保護區,所強調之自然保育精神若合符節,事實上 野生動物保護區之設立,乃係延續國家公園之生態保育理念──人與自然並存的觀念 而來。

(25)

回顧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設置,亦是一連串由立法、到實踐、到與民眾拉扯 拔河的過程,1972年的《國家公園法》、1983年的《文化資產保護法》,到1989年的

《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法令建全後,保育措施及單位,方才應運而生。

(二二)台灣 二 台灣 台灣保護區之現況 台灣 保護區之現況 保護區之現況 保護區之現況

目前我國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之保護區,可區分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 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四類型。自然保留區目前 有21處,係農委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所劃定公告,總面積約65,494.8公頃;野生動物 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係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由農委會或各縣市政府所劃定 公告,目前野生動物保護區有18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有35處,總保護面積達 324,670.24公頃;國家公園目前有8處、國家自然公園1處,係內政部依國家公園法所 劃定公告,總面積約716,903.95公頃(含海域面積403,109.13公頃);自然保護區目前有 6處,係農委會依森林法劃設,總面積約21,171.43公頃。總計各類型保護區扣除範圍 重複及海域部分後總面積約為695,083.33公頃,約占台灣陸域面積19.2%(如表2-5)。

有關野生動物保育法,是於民國78年6月23日訂定發布,為保育野生動物,維護 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之平衡,所制定。其中第10條「地方主管機關得就野生動物 重要棲息環境,有特別保護必要者,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擬訂保育計畫並執行之;

必要時,並得委託其他機關或團體執行。」由農委會或各縣市政府所劃定公告。

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劃定程序如下:

1、地方主管機關得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有特別保護必要者,劃定為野生動物保 護區,擬訂保育計畫並執行之;

2、主管機關得於保育計畫中,就特定事項予以公告管制;

3、野生動物保護區得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及永續利用區,分別擬訂保育計畫;

4、地方主管機關為前項劃定前,應會商有關機關,並檢附保護區保育計畫書圖層報 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而由此法源所支持設立的自然保護區,無疑提供了台灣本土野生動物一安全生存

(26)

又可繼續繁衍的棲地。

表 2-5:自然保護區域面積統計表

自然

保留區

野生動物 保護區

野生動物 重要棲息 環境

國家公園

國家

自然公園

自然

保護區

總 計

數 21 18 35 8 1 6 89

總計:

65,494.80

總計:

25,828.80

總計:

324,670.24

總計:

715,781.30 1,122.65 21,171.43

總計:1,154,069.2175

(扣除範圍重複部分後 之總面積:

1,098,605.52)

陸域:

65,377.62

陸域:

25,532.91

陸域:

324,374.36

陸域:

312,672.17 - -

陸域:750,251.1401

(扣除範圍重複部分後 之陸域總面積:

695,083.33) 面

(公 頃)

海域:

117.18

海域:

295.88

海域:

295.88

海域:

403,109.13 - -

海域:403,818.0774

(扣除範圍重複部分後 之海域總面積:

403,522.19)

(資料來源:參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本研究整理)

(27)

四 四 四

四、 、 、 、濕地復育 濕地復育 濕地復育 濕地復育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一一)濕地復育之理念 一 濕地復育之理念 濕地復育之理念 濕地復育之理念

保護區之設立,尤其是濕地保護區之設立,主要源於地球上的許多濕地,已面 臨物理的、化學的及生物的特性改變(Sparks,1995),棲地變異致使生存於本區的 動物生存受到威脅,以致有保護區設立的必要,然而濕地復育過程,往往受到許多環 境中不確認因素的影響,所以規劃設計階段,往往難預測其未來的發展(陳有祺,

2007)。

復育是一個過程,指人類為特定目的,以人為的方式,將環境「回復」到各種 形式的破壞或退化之前的狀態。廣義的棲地復育,也應包含為了特定目的而維持環境 現狀的作為。故就此觀點而言,棲地復育應先設定希望達到的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特 定的目的,而進行環境控制,以保持或逆轉環境的狀態,使其能吻合人類的特定需求。

至於濕地復育,則無疑建構在補償人類對濕地的破壞和損失之上,相對的,希期模仿 自然特性而進行營造的棲地,則需要多加討論與思考(Stolt et al.,2000)。另外,荷 蘭濕地保護區維護及復育的觀念,強調的並非人類的不作為與不干涉。因此濕地的管 理,轉而全然有賴管理者,對濕地生態的瞭解,如:水文學、生物、地質、化學等因 素,進而去構築濕地。而非以自我的觀點,做主觀的干預或管理。

(二二)濕地復育之指標 二 濕地復育之指標 濕地復育之指標 濕地復育之指標

濕地復育最重要的工作,是以明確的定性或定量方式,去定義復育目標,而此復 育目標如同是後續的評估目標。一般而言,濕地復育及評估,可能有多個目標,但至 少須確認一項主要目標(陳有祺,2005),而主要目標可包括:

1、恢復原有的植物群相;

2、恢復或促進野生動物及魚類、蟹類之棲地;

3、保護河岸及海岸;

4、蚊蟲控制;

(28)

5、污水處理;

6、原有水文狀況;

7、減少濕地面積損失。

在評估目標與復育模式建構完成後,如何篩選監測指標以評估計畫目標,是否 達成是很重要的。而這些監測指標,通常必須是可被量測或量化的指標,如此才能有 客觀的評估結果,故監測指標一方面需能充分反應復育計畫的目標,同時亦需是可實 際量測的指標(陳有祺,2007)。依據(Thom and Wellman,1996)調查許多水域生 態復育監測計畫後指出,通常採用太多或太複雜的量測指標,僅會增加作業的困難,

不一定有實質的助益,反而採用簡單且明確的指標,更可達到評估的目的。另外

(NRC,1992)建議,生態復育計畫中至少須有三類指標,包括:物理指標(Physical parameter)、水文指標(Hydrological parameter)、生態指標(Ecological parameter)。

在保護區之復育執行過程中,監測指標的篩選,須配合控制因子、系統結構,與 系統功能,並以容易量測、有效反應復育目標,並兼顧物理、水文、生態三特性為篩 選原則。至於由美國濕地專家,所發展的指標(Whigham,1999)亦可供國內參考使 用,這些指標共分為三大類,合計15項,這些指標,主要是基於探討空間與功能差異

(Stevens and Olsen,1999)。

此外,亦可由濕地的特性,來評估復育計劃的進行,在水生演替的過程,由於生 物死亡後有機質沈澱,造成水體品質的改變(Mitsch et al.,2005))。水體中氮、磷 濃度過高時,容易滋生藻類;當藻類在夜間行代謝作用,消耗水中溶氧(dissolved),

造成濕地環境品質的惡化(瑪,1998)。低溶氧的濕地環境,會降低野生動物對濕地 利用的功能與價值,因此改善濕地品質,對棲地物種而言成為重要的工作項目。濕地 環境改善常包括:(一)栽植較受野生動物利用,供其食物與掩蔽的植物;(二)控制濕 地水深,以利野生動物取得食物;(三)留設必要的草澤與水面比例等(杜政榮,2005)。

(29)

(三三)國際 三 國際 國際海岸濕地復育之案例 國際 海岸濕地復育之案例 海岸濕地復育之案例 海岸濕地復育之案例

人類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大肆擴張,致令海岸生態受到蹂躪,之後人類再反 受其害,以致再回過頭來以大量物投入,重新進行海岸生態之復這幾乎可說是海岸生 態復育進行前後的典型模式,本小節中茲舉與本研究相關之海岸濕地之案例,以他山 之石,更加了解海岸濕地復育的重要性。

1、 、 、 、美國 美國 美國舊金山南灣感潮海岸 美國 舊金山南灣感潮海岸 舊金山南灣感潮海岸 舊金山南灣感潮海岸

舊金山南灣海岸是極為重要的產鹽地,透過潮汐力量收集高潮帶的結晶鹽,至 19 世紀中葉,在工業化鹽業產區的需求下,開始築堤為鹽池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

鹽塘,利用土堤將淺海圍起來,構築成內陸型的鹽池,阻斷潮水的影響,當海灣的潮 汐不再進入,也就改變了區域的生態(鄭鈺琳,2012)。之後隨著人口增加和開放空 間的縮減,灣區沿岸的鹽沼濕地,有將近 85-90%的比例受到人為開發填埋或破壞,

除此之外,沿海城鎮的過度開發也導致水質惡化,讓依賴這片濕地生存的魚類和野生 動物的種類與數量急速萎縮,加上地層下陷的問題,感潮河口的縮減,也導致河口底 泥疏浚需求的增加,以及經常造成危害性洪氾災害的發生。更增加了當地的洪水風險

(楊磊,http://www.wetland.org.tw/about/hope/hope63/63-10.html)。

舊金山南灣鹽灘復育計畫「(South Bay Salt Pond Restoration Project)」始於 2003 年,整合復育、洪氾管理,以及同時又能提供民眾一個具有野生生物圍繞的自然休閒 空間環境及環境教育的機會。因此,三大目標分別為(楊磊,

http://www.wetland.org.tw/about/hope/hope63/63-10.html):

(1)復育及強化該鹽灘濕地成為包括人為經營管理濕地(managed ponds)及自然感潮沼 澤濕地(tidal marshes)混合的濕地棲地。

(2)提供洪氾災害的管理(flood management)。

(3)提供民眾一方便接近且具有野生生物棲息的自然休閒環境。

將這15,100英畝的工業鹽灘地恢復成混合了感潮鹽沼、泥灘地等不同濕地類型的 棲地,將潮水帶回來,預計將灣區自然運作的感潮濕地比例提升到將近40%。(鄭鈺

(30)

琳,2012)感潮鹽沼經常具有複雜的渠道網絡和不同鹽度、深度的土地,創造出多樣 的生態系統提供不同的物種棲息。例如一般水鳥喜愛淺水塘,但潛水鴨卻喜歡較深的 水域;某些鳥類偏好生活在高鹽度池塘中的豐年蝦和鹽水蒼蠅,而另一些鳥類補食的 小型魚類,卻往往生活在較低鹽度的水域。而在舊金山灣區除了候鳥水禽依賴感潮沼 澤作為度冬棲地外,其他如鱒魚、虹鱒鮭魚、海豹、鹽沼收穫鼠等動物也仰賴有潮汐 作用的開放海岸灘地生存。

另一方面,計畫中預計進行的水文管理和清淤工程,在海平面高度增加的今日,

潮汐沼澤會隨海平面上升的步伐不斷自然演替重建,也讓濕地成為巨型海綿,吸收洪 水和暴雨期間緩慢釋放回海灣的徑流,加上重建防洪設施,有助於減緩沿岸城鎮遭受 洪水與海水倒灌的危險。此外,由於復育潮汐沼澤所創造出來的豐富物種植被將從大 氣中捕捉大量的碳,更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

2、 、 、 、日本谷津干潟 日本谷津干潟 日本谷津干潟 日本谷津干潟

日本東京灣的「谷津干潟」位於新習志野市,約40.1公頃,原來是東京港灣海域的 一部份,當年在填海造地時先預留一處海域,同時構築高瀨川與谷津川兩條渠道,以 供潮汐漲退進出,維持與海域之聯繫(郭一羽,2004)。後來因填海造地計畫使該區域 逐漸被陸地包圍,現在已被開發後的都會區圍繞。不但成為觀賞教育之重要基地,也獲 指定為「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的保護區。

本區是一片海岸感潮型潟湖濕地,退潮時,河床裸露,可看出經由兩處通道與 東京灣銜接,滿潮時水深將近一公尺,一整年均可看到許多種類的水鳥,是西伯利亞 與澳洲之間季節性遷徙鳥類很重要的一處中繼站。也是東京灣中少數存在的干潟,東 半邊為觀察廣場、棧道;西半北邊為蘆葦區,亦有觀察廣場及棧道;而西半南邊則有 觀察中心及淡水池。有項、頄生存於其中,經由一些對水質及污染物等之基本研究,

在加上觀察項、頄之自然生態,而後決定內部人類不能進入,僅能於外圍觀察及觀賞,

並將污染水引到其他地方(郭一羽,2004)。

谷津干潟的發展歷史大致如下(林銀河,造訪日本東京灣自然濕地公園心得):

(31)

(1)1898 年,該處為沙洲海岸地形的鹽田,用來製造生產鹽。

(2)1924 年,京城電鐵公司取得該地,總面積為 74.8 公頃,其中 30 公頃開發為『谷 津遊樂場』,其他週邊則開發為海水浴場及釣魚場所。

(3)1982 年,遊樂場因附近的迪士尼樂園(Disney Land)開幕而面臨關閉的命運。

(4)1984 年,因環境事業團推動區域性的共同福利設施建造計畫包含該區域,而使得

『谷津干潟』獲得保留。

(5)1988 年,環境廳將『谷津干潟』設立為國立野生動物保護區(National Wildlife Protection Area)。存續期間為 1988.11.1 到 2007.11.1。

(6)1993 年,『谷津干潟』在第五屆雷姆薩公約(The Ramsar Convention)締約國會議中,

登錄為重要濕地,日期是 6 月 10 日。

(7)1994 年,『谷津干潟』自然觀察中心開園。

(8)1996 年,『谷津干潟』加入『東亞及澳洲海岸鳥類保護網路』(The East Asian and Australasian Shore Bird Reserve Network)。

(9)1997 年,習志野市訂定 6 月 10 日為『谷津干潟日』,以慶祝谷津干潟獲得保護。

1998 年,習志野市與 Brisbane 市議會簽訂『共同濕地保護聯盟』。

3、 、 、 、日本 日本 日本廣島五日市人工海岸 日本 廣島五日市人工海岸 廣島五日市人工海岸 廣島五日市人工海岸

廣島市八幡川河口地帶因港灣建設的需要,於八幡川河口填築一塊154公頃的新 生地,因而原有的重要水鳥棲息地的河口海岸濕地,遭到阻絕破壞。為了補償這種損 害,當地相關單位在新生地東側創造相同面積大小,亦即24公頃的人造濕地,來代替 消失的海岸濕地。人造濕地充分利用附近港灣建設掘削出來的軟弱粘土為主體,上面 再覆上良質砂土。因建設之目的在提供鳥類攝食及休憩場所,因此其底質必需適宜於 多毛類蚯蚓等生息做為鳥類之餌。造灘底層填土取自建設剩餘土,俾能營造有利於蚯 蚓生息之環境做為鳥餌。為防止填砂流失於外灘設置潛堤,海灘斷面則以Swart(1974) 之平衡斷面設計,平均坡度約1.2~1.6%。完工後底棲動物增加,雁、鷸、鴴等鳥類飛 來(郭金棟,2003),但數年後卻因粘土層下陷潮間帶寬度縮小因而鳥類減少。最後

(32)

的成果,依調查發現,濕地完成後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海灘已可發現貝類不斷增加的 蹤跡,水鳥也馬上回復到原來的數目。成效迅速顯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片海岸濕 地在消失與恢復的過程約六、七年間,附近尚有充分的海岸濕地,扮演提供底棲生物 移植以及水鳥,暫時棲身的重要角色(郭一羽,張憲國,2004)。

4、 、 、 、瑞典 瑞典 瑞典 Kristianstads Vattenrike 瑞典

本地區簡稱 KV,在 1774 年時,當地農夫為了避免週期性的洪水淹沒農地,因 此挖出排水道希望能將水導向他處,但 1775 年的一場嚴重洪水卻意外讓這條水道變 成 Helgea 的一條支流,這讓當地的水文系統平均高度下降超過半公尺。由於本區的 湖水水位本來就很淺了,所以對水位變化相當敏感,Araslövssjön 以及 Hammarsjön 兩個湖因此常面臨優養化、乾涸、陸化的威脅。除了水利工程外,都市擴張及道路開 發更進一步切割這片自然的地景。來自都會區未經處理的污水被排放到河川中,造成 水質快速惡化,凡河川所流經的濕地也因此受到影響,漸漸變成一個散發著惡臭的泥 沼地。1964 年,Helgea 河下游到出海口之間將近 55 公里範圍內,發生了大規模死魚 事件,幾乎將河中相當珍貴的歐洲鯰魚,全部抹殺殆盡。事後的檢測結果發現,水中 除了有相當高的有機污染物外,水的含氧量也非常低,到了 1980 年代中期,Magnusson 與 BSNES(東北斯堪的納鳥會)合作說服 County Administrative Board 以及 National Forestry Board,KV 的生態系統需要的不僅僅只是保護而已,更需要的是有效的經營 管理,而傳統農牧活動將有助於維護這片濕地的傳統地貌。這樣做除了可維持生態系 統穩定、維持文化傳統外,也有助於創造出豐富的野鳥棲地(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五 五 五

五、 、 、 、野生動物保謢區之法源 野生動物保謢區之法源 野生動物保謢區之法源 野生動物保謢區之法源

台灣保護區的設立,是具有法源根據,換句話說,是獲得政策上的支持的,而政 策的支持,根據Rhodes的觀點,由於政府擁有的資源比利益團體多,因此是支配的行 動者,它決定何種資源應該交換、如何交換。所以,政策網絡的關係,是不對稱的,

政府可以創造網絡,控制接近的管道以及遊戲規則,而政策網絡的影響,端視行動者 擁有的資源以及交換方式而定(陳恆鈞,2001)。當然,行動者可能尚有其他特殊的

(33)

資源,以便在與其他行動者互動,即談判、妥協與競爭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不 過通常在權力互動過程中,較能取得優勢地位,甚至能主導政策之制定與掌控執行政 策的關鍵(胡國堅,1996)。台灣的保護區設立,基本上是為藉由政府政策制訂之權 利,與當地民眾及既得利益者拔河之結果。我國現有保護區之種類、主管的行政體系 及相關法令相當多而複雜,現行法規依據所設立之保護區,包括依據《文化資產保存 法》設立的21處「自然保留區」(如附錄ㄧ)、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設立的18處「野 生動物保護區」(如附錄二)與35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依據《森林法》所設 立的9處「自然保護區」,另加上依據《國家公園法》所設立的6處「國家公園」為對 象,然而事實上其法源又頗有重疊處,是以無法絕對劃分(如附錄三),以下茲就野生 動物保護區之法源進行分析討論。

(一一)國家公園法 一 國家公園法 國家公園法 國家公園法

1972 年台灣的國家公園法,係奉總統令於 6 月 13 日公佈,此法的訂頒公佈,毋 寧是國家公園建置最重要的法源依據,在立法伊始,其實體建設與空間的佈建,基本 上是應和著國際生態保育的潮流,及國內國民旅遊風行的需要而建置,使得國家公園 的空間政策規劃,一方面以「生態保育」為主體,另一方面以「無人公園」的典範來 規劃(王俊秀、紀俊傑,1996),同時國家公園當局為了公共設施的闢建及景觀維護 之需要,甚至也強制徵收或撥用部分原住民保留地(黃躍文,1999)。不料國家公園 法通過的時間,也適逢外交開始孤立的時期,國家考量國家公園仍將以保育為重,然 有關單位對於籌設國家公園意願陡降,拒絕一切後續動作(居伯均,1988,黃躍雯,

1999),以致立法後至第一座國家公園設立前(1972-1982),徒有法令卻無實際作 為。綜觀本法之通過的同年起,台灣開始全面禁捕野生動物。這項禁令在保護鳥類的 效果極為顯著,所有的標本店因此停止營業。唯中藥材和野味山產等市場,視若無睹,

哺乳動物的生存,仍舊沒有因此獲得保障。無論如何此法之通過,是為台灣生態保育 的里程碑──宣示由於野生動物的生存權,是以民眾的「使用權」必須被節制。

(34)

直至蔣故總統經國於 1977 年 9 月 1 日,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指示:「從事建設應 顧及天然資源與生態之保護,從恆春到墾丁鵝鑾鼻這一區域,可依國家公園法規劃為 國家公園,以維護該區域內優良之自然景觀。」經內政部會商有關機關,決定優先規 劃墾丁地區,為我國第二座國家公園。

台灣也自此方才積極推行國家公園生態保育工作。透過國家公園的設立,來保護 野生動物生活的棲地、成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訂定《文化資產保存法》、《野 生動物保護法》,及在農委會設立專責的保育科。

而後《國家公園施行細則》,至 1982 年 7 月 8 日經行政院核定實施,內政部乃 據以擇定於 1982 年 9 月 1 日公告成立墾丁國家公園,隨後依序成立了玉山、陽明山、

太魯閣、雪霸及金門等 6 座國家公園(游登良,1992)。

至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已於 1984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玉山國家公園計 畫於 1985 年 4 月 6 日公告實施,並於同月 10 日成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陽明山國 家公園計畫,則於 1985 年 9 月 1 日公告實施,並於 9 月 16 日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 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則放於 1986 年 11 月 12 日公告實施,並於同月 28 日成立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自 1987 年開始在雪山、太霸尖山地區進行資源調查,

分析研究,認為本地區深具成立國家公園之價值及必要,乃報奉行政院核定「雪霸國 家公園」範圍。到了 1995 年,為了保護金門的戰役史蹟、人文資產以及自然資源,

成立金門國家公園,並於同年 10 月 18 日成立管理處,是首座位於離島,也是首座 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為目的的國家公園。

在經營管理的措施上,國家公園採取了分區管制之方式,其依據國家公園範圍內 之土地資源特性,分為:一般管制區、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及生態保護 區。在發展及使用限制上,依據國家公園法,上述五個分區各有其不同之規定(徐國 士,1992):

1、生態保護區:供研究生態而嚴格保護之自然區域。

(35)

2、特別景觀區:指具有特殊天然景致之區域,僅允許步道及相關公共設施之興築,

限制高度遊憩及商業性質之開發行為。

3、史蹟保存區:為保存重要的史前遺跡、史後文化遺址及有價值之歷代古蹟區域,

其保護程度與生態保護區相同。

4、一般管制區:區內允許原有之土地使用。

5、遊憩區:可准許興建適當之遊樂設施。

從此定義中不難發現,國家公園的屬性,是在保護資源與環境,換言之,亦是 限制人為開發利用的一種管理型態(宋秉明,1999)。目前內政部依《國家公園法》

公告之國家公園,計有陽明山國家公園、玉山國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 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等 6 處,總面積為 322,845 公頃。

(二二)文化資產保存法 二 文化資產保存法 文化資產保存法 文化資產保存法

至於自然保留區與生態保育區,則為依 1982 年頒佈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

有關自然文化景觀部份所劃定,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

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資產(文化資產保存法,2005)。依據《文化資產保 存法施行細則》,文化景觀包括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 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 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2006)。區域劃 設之準則,則是指依該法指定加以保護之特殊動、植物的生育、棲息地──亦即生態 保育區,以及具有代表性生態體系,或具有獨特地形、地質意義,或具有基因保存、

永久觀察、教育研究價值的地區──稱為自然保留區。

目前農委會已依法公告之自然保留區,共計 21 處,並指定管理機關管理,以維 護及管理台灣具有代表性的生態體系、或具有獨特地形地質意義、或具有基因保存永 久觀察、教育研究價值之區域。

(36)

生態保育區及自然保留區在經營管理上,採取較高度限制的嚴格保護措施,禁止 改變區內自然狀態,亦不容許一般民眾任意進入,是以在土地利用上,完全沒有開發 之空間。

(三三)野生動物保育法 三 野生動物保育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

延續國家公園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以及不讓人為破壞動植物棲地的理念,自 1992 年開始,農委會將自然生態保育,列入《國家建設 6 年計畫》,積極推動,復於 1994 年完成《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正案》,其中包括增列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於野生 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進行開發利用行為者,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及應檢附之資料與 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情形;輸出、輸入野生動物活體或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者,

申請時,應檢附之文件資料及其程序,買賣、陳列、展示保育類野生動物或其產製品 者,應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並取得同意之程序。《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正》通過後,

不僅在罰責上大為提高,各種規定也更形嚴格。

於 1995 年研訂為期 3 年的《加強野生動物保育方案》,針對野生動物管理;非 法案件查緝;教育宣導;國際合作;鑑識系統;資訊系統;人才培訓;試驗研究及棲 地管理等工作項目,藉由跨部會力量,全力推動野生動物保育工作,成效卓著;該方 案於 1997 年度結束後,又於《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中,辦理為期 4 年的《加強野 生動物保育執行計畫》,以接續《加強野生動物保育方案》之執行。

由於保護自然生態的最佳途徑之一,便是劃設各類保護區並加強經營管理,使物 種得在自然的狀況下生存、繁衍,所以農委會自 1991 年起,便依據《野生動物保育 法》第 10 條規定:「地方主管機關得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有特別保護必要者,

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擬訂保育計畫並執行之」,自 1991 年起,由農委會核定、

各縣市政府公告,先後公告劃設了陸續核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 35 處,各級機 關也依據所核定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陸續公告保護區等 18 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然而也因為《野生動物保育法》,並未明文規定保育計畫檢討之時間,有些1990 年代即成立之保護區,隨著十多年來之時間改變及棲地之演替變化,保護區常面臨許

(37)

多挑戰,例如:台北市野雁保護區(華江雁鴨公園),有豐富的濕地鳥類生態,以小 水鴨占多數,其他如蒼鷺、小尾鴨、琵嘴鴨及綠頭鴨也常見其蹤跡,惟棲地陸化嚴重,

導致鳥類數量有減少的情形。再者如2004年9月公告的「台中縣高美野生動物保護 區」,高美溼地該區因生長有雲林莞草,因具有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吸引多數遊客慕 名到訪,假日期間遊客及車量人數往往超越當地可負荷程度,這種人為的入侵,形成 每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在復育所遭遇的困難及有待克服的難題。

分析我國現有保護區法令,所規定的可進行事項,或是管制事項與保護區管理 目標的維護,亦有衝突之處,例如:以《文化資產保存法》所設置的「自然保留區」,

規定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但是目前有些「自然保留區」,若無管理干預 介入改變狀態,則可能會影響原本設定的管理目標。相關案例包括:關渡自然保留區 以水鳥為主要保育目標,但區內紅樹林的擴張,使得水鳥利用的灘地逐漸減少,而使 水鳥的種類與數量大幅縮減,法規的限制,使得疏伐紅樹林,並致改善水鳥棲地管理 目標窒礙難行。

而目前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亦即本研究範圍之香山濕地,並沒有專責 人員負責保護區經營管理,僅由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生態保育科人員,負責保護區 經營管理各項工作推動,並由農委會補助經費項下,僱用二名在地人擔任臨時單工,

負責保護區巡查勸導等工作。進入許可申請,要於十日前填妥「申請書及參加人員名 冊」,向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生態保育科,提出申請──如此意味著,具有執法權 的警察,並未直接介入保護區的管理,除非有人提出檢舉,或是有明顯違反保護區限 制之事項,如捕捉保育類動物,否則警方不會介入。

本濕地在管理上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同一個空間內,有多個管理機關重疊管 理,或是有單一個主管機關管理性質相異的情況,包括新竹市政府、農委會,甚或進 行環境影響評估的環保署及相關學者等,以致雖有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名,卻始終無法 杜絕扼阻人為的破壞及廢水排放等人為污染,以致復育成效,亦有待研究。

(38)

六 六 六

六、 、 、 、名詞定義 名詞定義 名詞定義 名詞定義

有關本研究之名詞,於本節予以界定其定義,另一方面則就研究需要進行規範,

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釐清,相關的解釋及理念。

(一一)復育 一 復育 復育 復育

復育就是對於已經急劇減少之族群,或劣化的棲息地,尋求復原方法,進行改善 措施,以增加族群量,或恢復較好棲息地環境的工作。國際生態系復育學會 SER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ternational)對生態系復育提出的定義是「人為 有意的去啟動並加速一個健康、完整及永續的生態系統的回復」。

(二二)棲地復育 二 棲地復育 棲地復育 棲地復育

指人類為了特定之目的,以人為的方式,將環境「回復」到各種形式的破壞,或 退化之前的狀態。廣義的棲地復育,也包含為了特定目的,而維持環境的現狀,棲地 復育基本上是以生物之復育為目的,而進行的棲地保護。

(三三)棲地 三 棲地 棲地 棲地

棲地是生物體所居住的地方(Eugene P. Odum,2000)。也是野生動物生存的環 境,一旦破壞了,動物不是逃離,就是死亡。至於生長在棲息地的植物,難免也會受 到影響。

天然的棲地,不僅提供生物生息之處,同時能穩定環境,承受天然災害衝擊,

及提供可再生資源,維護從基因、物種到生態系的多樣性(農委會 特有生物保育中 心 保育教育館 http://cec.tesri.gov.tw/cec/index.htm)。然而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棲地極 可能遭受破壞,以致產生棲地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的現象,亦即自然棲地 或生態系統環境,在外在力量影響下,被切割、分裂、變小。

(四四)濕地 四 濕地 濕地 濕地

天然溼地包括:內陸及海岸溼地,它們大多位於河口、海岸附近及淤積的湖泊 等。濕地亦可基於水體不同而分為:潮汐濕地和非潮汐濕地,另為不同的團體及法令,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2012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wavy wall in the Y-Z plane, amplitude A=2.54mm· · · 43 Fig.3-27 Distributions of instantaneous spanwise velocity contours for flat boundary.. in the Y-Z planes, amplitude A=0mm · ·

In this study, the Taguchi method was carried out by the TracePro software to find the initial parameters of the billboard.. Then, full factor experim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objective i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ies balance in a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on the team’s performance..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l, two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研 究 生:黃仁性 敬啟 指導教授:楊錦章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