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期末報告 10630253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期末報告 106302536"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期末報告

106302536 土木三 B 廖芷曼

中國古算

一. 前言

高中時,在升學的壓力下,我選擇去補習班裡補數學。當時,我很幸運地 遇到一位很厲害的數學老師,他不但把枯燥的高中數學教得很有趣,也教我們 許多數學公式口訣,來加深我們的印象。但這些口訣卻很特別,與其他老師所 給的都不同,因此讓我感到奇怪。

終於,經歷了這麼多年,在文化脈絡中的數學的課堂上,老師提到了《幾 何原本》這本書。好奇之下,我便跑去圖書館借來看,一讀發現了補習班老師 的秘密,原來補習班老師的公式口訣都來自於此,這個發現除了讓我又更加佩 服老師的博學以外,也讓我對以中國文言所描寫的數學產生興趣,因此想做出 這份報告。

二. 中國古算 1. 蘇武牧羊

當年蘇武去北邊,不知去了幾多年。分明記得天邊月,二百三十五番圓。

《算法統宗》

首先,便以十分有氣節的蘇武衝鋒。蘇武牧羊主要講述漢朝時蘇武出使匈 奴被扣的故事。當時漢武帝與匈奴關係一般,為了表示誠意漢武帝派蘇武等人 出使匈奴。蘇武出使任務很快就完成了,但回程時卻發生變故,最後被匈奴單 于扣押,逼迫蘇武投降匈奴所用。但蘇武是一個有民族節氣的人,無論匈奴如 何利誘都不肯投降。最終單于也死心了,但不甘如此愛國之人回國,於是把蘇 武流放北海牧羊。

而蘇武究竟是被流放了多久呢?我們能從詩句裡的「二百三十五番圓」計 算。一年十二次月圓,因此 23512 = 19……7,但根據中國農曆十九年應有七個閏

月 (一年為 36514天,一個月為 29940499天,所以一年應有 365

1 4

29499 940 = 12 7

19 個月)

,因此蘇武總共被流放十九年。

2. 洛書釋數

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朱熹《易圖》

(2)

商周時代的《易經》中記載 : 大禹治水患之後,洛河上浮出一 隻巨型神龜,背馱如左圖所示的「洛書」獻給大禹,作為他治水有功 獎勵。這幅天書橫看、堅看和斜看,每一組由黑子與白子合成,總點

數皆為15,且九個數字不重複。

這題要等到宋代著名數學家楊輝,才對洛書有近一步的描述,並寫出解 法 :「九子排,上下對易,左右相更,四維挺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 為肩,六八為足。」,破譯了洛書的玄機,而且甚至可以推廣到五階(但不適用 偶階)。

3. 葭生中央

今有池一方,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向水深、葭長各 幾何?

《九章算術》

葭是初生的蘆葦。而題目是說現在有一個方池,邊長 1 尺,蘆葦生在方池 中央,露出水面 1 尺,要把蘆葦引到池邊,而蘆葦的頂端剛好不碰到岸邊。要 問水深、蘆葦長各是多少?

<解法一> 代數法

劉徽把方池邊長的一半作為勾 a,水深為股 b,葭 長為弦 c,所以是「已知勾及股、弦差,求股和弦」的 題目。

由 a2 = c2 - b2, c + b = 𝑐−𝑏a2 ,(c + b) +(c – b) = 2b 以知 a=5 ,c – b = 1

求出 b= 12, c = b + (c - b) = 13

(3)

<解法二>中算古法

術曰 : 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 乘,減之,餘,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

加出水數,得葭長。與上面解法類似。

其關鍵公式為 c2 – b2 = (c - b)(c + b)

三. 心得

看完了《中國古算解趣》、《數學志異》本書,讓我對古代中國的數學觀念 有更多的認識。我一直以為中國文人只重視文以載道就好,沒想到他們也會拿 起數學課本,搖頭晃腦地讀書,所以才能做出很多有趣的題目。

雖然我看了很多題,但礙於學期末時間不多,因此才選上我所喜歡的這三 題。像蘇武牧羊,我覺得這是一個棒的題目,雖然主要是簡單的除法,但還要 加上對生活曆法的認知才能答對。如此貼近生活的題目,很有用。

四. 參考文獻

1. http://continuation.prhs.ptc.edu.tw/tanjan/e/losu.htm 2. https://m.iask.sina.com.cn/b/16929664.html

3. 《中國古算解趣》

4. 《數學志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根據歷屆考試報告指出,從 2007 年中學會考到現在的中學文憑試,考生在「卷一 閱讀能力」的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一部匯聚了 數千年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寶典。無論是過去還是 現在,中華文化對人 類 文明的發展 都有着深遠的影

另一個探討問題「得獎的作品是否多半具有數學的本質?」不論是 2019 的實 驗,或是 2018

它似乎藉此在說:常人總是迷於事物的表象,把虛幻當作現實,把 真象當作虛幻。這也讓我聯想到紅樓夢,在賈寶玉的夢中,他來到了

上面兩張圖分別為 1984 年生產的 G class 與 2020 年生產的 G class,由圖可知曉當 1984 年經典的方形線條延伸至今已 40 多年,而 G class

And those who husbanded the Golden Grain, 一杯濁酒無餘恨 And those who flung it to the Windslike rain, 死去誰憐金玉櫬 Alike to no such aureate Earth are turn'd 但見明珠出土來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是圖靈在一篇研究人工智慧的論文《計算機與智 慧》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Oct 1950)中,提出可用於判斷「機器 能不能思考?」 (Can

其實,無論是就整個人文歷史脈絡(ex: 本課程「文化脈絡中的數學」)而言,或者現今各種應用 如文學(ex:《博士熱愛的算式》)、藝術(ex: 視覺藝術的顏料調色、透視、大小、近十幾年來出現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