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 從《雜阿含經》看人間佛教的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 從《雜阿含經》看人間佛教的實踐"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雜阿含經》看人間佛教的實踐

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 國文學系教授、文學院佛學研究 中主任、《台大佛學研究》編審委員會委 員、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委員。學術研究專長為圖書文獻學、書籍 文化史、訓詁學、佛教思想等。著有《觀 海堂藏書研究》、《黃丕烈〈百宋一廛賦 注〉及相關問題研究》、《圖書文獻學考 論》、《文獻學之傳承與探新》等學術專 書,以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並獲二○

一三、二○一四年度國立台灣大學研究績 效獎勵、二○一四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

趙飛鵬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去年︵二

一五︶的十二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筆者承蒙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邀

請,參加了﹁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有機會先拜讀了星雲大師一系列有關人間佛教的

論述,對於大師悲天憫人、致力推廣人間佛教的願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尤其有感於

大師歷經時代動亂,艱苦卓絕,創建佛光山,以及推動人間佛教的心路歷程,因而撰寫了

︿佛法無界限

人間佛教的思想底蘊﹀一文,從四個層次,闡述構成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的基礎所在。今年人間佛教研究院再次來函邀約,筆者想進一步呼應大師﹁人間佛教即是

回歸佛陀本懷﹂的見解,從目前公認最能夠代表佛陀本教的︽雜阿含經︾中,舉證、分析

其人間佛教的實踐精神,做為理解人間佛教、實踐人間佛教的一個參考。

通行本漢譯︽雜阿含經︾五

卷︵卷二十三、二十五為︽阿育王譬喻經︾︶,收錄

於︽大正藏︾第二冊,由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四四三︶在楊都祇洹寺口

述,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另有十六卷本︽別譯雜阿含經︾,譯者失傳,譯出的時間

可能早於五

卷本。楊郁文教授︽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經解題︾即指出:﹁︽阿

含︾是佛世流傳之﹃教法﹄,是佛滅後所集結之﹃聖教集﹄,師徒之間代代傳承,為原始

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然而︽雜阿含經︾目前比較正確好用的版本,

是經過呂澂教授︵一八九六

一九八九︶整理過的,分為﹁四分十誦﹂;印順法師再依呂

(3)

澂所編,加以增補修訂而成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一九八三︶,將全部一三五九經分為

﹁七誦、五十一相應﹂。從結構上來看,前三誦︵五陰、六入、雜因︶是佛陀教法的理論

部分;﹁道品誦﹂則是修學的實踐次第,這四個部分就代表了佛法的核心。後三誦是各種

佛陀與弟子、民眾互動的事跡與隨機點撥,可作為前四誦的補充與參考。

在︽雜阿含經.八眾誦.婆羅門相應第二十一︾第一二六六經,記載了佛陀回答年

少婆羅門名鬱闍迦的詢問,提出了在家人如何安頓生活,得以現世安樂的方法,正可以看

出:佛法不僅可以直接指導世間的生活原則,更可以從而開拓出世間的智慧。為方便討

論,先將該經經文節錄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鬱闍迦,來詣

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及

現法樂?﹂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

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

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工巧業處

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手

自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

(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守護具足。何等為善知識

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

﹃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

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

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

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

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缽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

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

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

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幾法,能令後世

安.後世樂?﹂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

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

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餘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

足。云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

(5)

捨,等心布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

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

世安、後世樂。﹂……佛說此經已,鬱闍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經文一開頭的年少婆羅門,可說就如同一般的社會青年,剛要開始他的人生旅程,特

地前去請教佛陀,應如何規劃。他首先提出的﹁現法安、現法樂﹂,就是﹁世間法﹂,也

就是在家人的生活,俗世的生活。佛陀教導他有四種方法,可以使在家人得到安樂:

第一個是﹁方便具足﹂,就是要找一個合法的、正當的職業,而且要認真學習該項職

業所需的技巧及知識,就業才能穩定,收入才能豐厚。

第二個是﹁守護具足﹂,就是要懂得珍惜、保管自己的財產,不要浪費,也不要不小

心遭到偷盜、水火災等意外,造成無謂的損失。

第三個是﹁善知識具足﹂,就是生活態度要嚴謹,不沾染壞習慣,更要有正確的生活

觀念,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放逸、努力向上。

第四個是﹁正命具足﹂,就是對於錢財的要求,不必太多,以免陷入貪婪;也不能不

夠,以致陷入貧窮。使用錢財,不可奢侈,造成敗家的結果;也不可吝嗇,變成守財奴,

令人恥笑。

(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再用現代的語言來歸納一下,佛陀所說的現法安樂四法是:

1.方便具足

:認真勤奮。

2.守護具足

:節約儲蓄。

3.善知識具足

:謹慎守法。

4.正命具足

:奢儉適中。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佛陀的教導可說是切中時弊。時下社會有許多青年,或者用非所

學,工作上無法發揮其作用;或者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不求進步,做不下去就換工作,

以致出社會多年還是一事無成;又或者在父母的溺愛之下,過慣養尊處優的日子,懶得找

工作,在家靠爸媽,出了事還找父母來扛責任;再不就是追求享樂、講究名牌,賺的薪水

永遠不夠花,做月光族不說,還欠一堆卡債,最後還是拖累家人。更嚴重的就鋌而走險,

作奸犯科,最後啷噹入獄。新聞媒體常有此類報導,聞之令人搖頭,不知該說什麼。如果

社會上的青年人︵其實也應包括不少中年人︶都能遵照佛陀所說的﹁四個具足﹂好好生

活,不但自己平安喜樂,整個國家也一定會和諧繁榮。

畢竟年少婆羅門鬱闍迦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一定知見的青年,在理解了在家人世

俗生活該有的原則之後,便進一步向佛陀請教:向於出世間的解脫生活︵後世安,後世

(7)

樂︶,又該注意哪些事情?佛陀同樣舉出四個具足來開導他:

第一個是﹁信具足﹂,就是要對佛法建立堅固的信心,無論什麼人、什麼事的影響,

都不會改變這種信心。因為只有對佛法建立起堅定的信念,才能持之以恆,通向解脫之

道。那什麼是佛法呢?在︿婆羅門相應﹀的其他經文裡,記載許多外道婆羅門就是因為聽

聞佛陀教導﹁四聖諦﹂而開悟的,可知信具足的對象,就是四聖諦。

第二個是﹁戒具足﹂,就是要遵守正確且嚴格的生活戒律,佛陀並具體指出,就是佛

教最基本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可以用現代的

語言加以說明:

1.不殺生

:不傷害任何無辜的生命。

2.不偷盜

:不占有任何非法的事物。

3.不邪淫

:不愛戀任何不宜的對象。

4.不妄語

:不言說任何無益的話語。

5.不飲酒

:不沾染任何有害的習慣。

五戒不僅是世俗道德生活的要求,更是徹底解脫身心苦惱的開始,所以可以列入出世

間法。在︽雜阿含經.道品誦.第一一四六經︾,佛陀曾教導舍利弗:﹁入流者︵即初果

(8)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阿羅漢︶成就四法: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聖戒就是指五

戒。可見完全實踐五戒,就能通達解脫之道。

第三個是﹁施具足﹂,就是淨心布施,﹁布施﹂是無私的分享所有事物,可以破除慳

吝心,講究﹁三輪體空﹂:無布施之我、無受施之人、無施捨之物,才是淨心布施。

第四個是﹁慧具足﹂,也就是學習、實踐﹁四聖諦﹂。佛陀證悟後第一次對五比丘說

法,就是說四聖諦;在︽雜阿含經︾中,經常記載佛弟子因聽聞四聖諦而當下證果;︿婆

羅門相應﹀裡更記載許多外道婆羅門,就是因佛陀教導他們四聖諦之道,轉而請求跟從佛

陀出家,成為比丘。可見四聖諦誠如佛陀所說,是﹁初、中、後善,純一滿淨﹂的正法,

也是佛陀教法的核心。

同樣用現代的語言加以說明,後世安樂四法是:

1.信具足

:正確信仰。

2.戒具足

:持守五戒。

3.施具足

:如法布施。

4.慧具足

:善知四諦。

本經可說是佛陀對在家人生活最睿智的開示:一方面要好好維持家庭經濟,衣食無

(9)

虞;另一方面要虔誠信受佛法,邁向無苦的道路。

星雲大師曾說:

人間佛教的發展有四個重點:第一、從山林走向社會:過去修道人以住到山林、

住到偏僻、沒有人煙的地方為好,現在不是了,現在社會交通便利,所以佛教要

重視與社會的因緣關係。第二、從寺院走向家庭:佛教不一定只是在寺院裡,它

應該要走入家庭裡。因為人間佛教重視家庭幸福、家庭美滿、家庭快樂、家庭和

諧,若能﹁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人人就可以幸福快樂了。第三、從出家

走向在家:在佛教裡,菩薩不一定都是現出家相,像觀音、文殊、普賢菩薩都是

現在家相。所以,佛教是大家的,出家、在家通通都有份,是社會的、人間的財

富。第四、從講說走向服務:未來社會的發展,必然是一個講究服務的社會,誰

能為人服務,誰就能存在;誰不為人服務,就會慢慢被淘汰。所以,人間佛教要

積極地對國家、對社會、對民眾做出服務、做出貢獻。

據此,我們可以發現,從︽雜阿含經︾裡,處處可以看到人間佛教的精神,因此要找

到人間佛教實踐的道路,不妨多多參閱︽雜阿含經︾,必然能有許多啟發。

(10)

人間佛教語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史學博士。現任西北大學玄奘研 究院院長暨佛教研究所所長,宗 教文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 究領域為宗教學,特別是佛教歷史與思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中興大學特聘 教授兼台文所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 嶺南大學Honorary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中興大學特聘 教授兼台文所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 嶺南大學Honorary

哲 學博士,現任日本郡山女子大 學宗教學教授,曾任東北大學 文學部宗教學研究室助理,日本學術 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博士後)。博士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哲 學博士、政治學博士。現任台 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暨 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