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人間佛教說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人間佛教說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邢東風

日本國立愛媛大學法文學部教授

究專業為中國哲學史,主要從事中 國 禪 宗 思 想 及 文 獻 、 中 國 佛 教 歷 史遺跡調查、中日佛教交流史等議題的 研究。著作有《禪悟之道— 南宗禪學 研究》、《神會語錄》、《禪宗與禪學 熱》、《馬祖語錄》及論文百餘篇。

從人間佛教說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

發 表 . 中 文

(2)

我對未來學沒有研究,這裡只談談人間佛教。佛教已經 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又是世界宗教,這本身就證明它具有普 世價值,可以適應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的需要,相信在 未來也是一樣。

在漢傳佛教中,最具有現代性,也最能代表佛教未來發 展方向的是人間佛教。儘管人間佛教已經走過百年的歷程,

但是它還沒有完成,還是新生事物,前程遠大,因此,人間 佛教的話題本身就包含有對未來的關切。

人間佛教的思想最早由太虛大師提出,當初只是一種理 念,影響也有限。太虛大師之後,對人間佛教貢獻最大的就 是星雲大師。他早年受太虛大師的影響,後來到台灣,把這 種理念落實為具體的實踐,使它成為現代漢語佛教中最具現 代性、大眾性、國際性和影響廣泛的思潮和運動。這種新型 的佛教,既保存了佛教原有的基本精神,又順應現代文明的 趨勢,代表著佛教的未來發展方向。因此,通過人間佛教的 討論,也可以對未來的佛教乃至社會加以預測和設想,或者 寄託希望。

為了弘法利生和佛教改革,星雲大師已經奮鬥了半個多 世紀,現在雖已九十高齡,依然矢志不渝,初心未改。他在 最近的新著《佛法真義》中,還在呼籲佛教的改革,關切佛 教的未來,我們可以從中更好地了解他對人間佛教的設想和 對未來佛教的期望。

(3)

關於人間佛教,星雲大師有許多論述,我認為有三點 特別重要:一是人性化,二是平等,三是合理化。這些是人 間佛教不同於傳統佛教的基本特徵。但是,人間佛教在不同 地區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這些特徵在有的地區尚不具備或不 充分,而且,能否具備這樣的特徵,並不僅僅取決於佛教本 身,而是與社會進步、文明水準密切相關,因此,培植、發 揚、擴展這些特徵,仍然任重道遠。關於這些要點,我曾發 表過自己的感想,現在覺得意猶未盡,所以這裡不避重複,

再作一些補充。

人性化的佛教,也可以叫人道的佛教。它包括這樣幾 個意思:首先是肯定現世的幸福快樂,其次是合理地對待情 欲,再次是反對迷信崇拜。

一般來說,佛教給人的印象是悲觀厭世。星雲大師認 為,這樣的印象是由於人們總是從消極的方面理解佛教,其 實佛教沒那麼灰暗,它本來還有積極的一面,例如「苦」的 學說可以激勵人們努力奮鬥,「空」的道理包含著「有」的 可能,只有「無常」才有可能改變,才會出現新生等等,可 惜這些積極的意義都被忽視掉了。按照這樣的理解,佛教不 能只為死人服務,不應總是催悲,不能只讓人們自甘清苦,

也不是只供失意的人逃避社會,而是要積極參與世俗生活,

為人們提供現實的利益和歡樂,未來的佛教應當成為既可以 釋放悲情,又可以鼓勵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家園。

(4)

關於情欲,佛教往往給人以苛刻的印象,按照戒律的 規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似乎佛教只教人清心寡欲,是一 種禁欲主義。應當承認,欲望在佛教中一向不被看好,按照 傳統佛教的觀點,欲望是擾亂身心的根本煩惱,對人心具有 毒害作用,所以必須克服。與此相應,佛教中有許多規定,

對人們的生活和言行加以限制,這些規矩往往令一般世俗人 士,特別是現代的人們望而生畏,甚至成為一般社會大眾接 近佛教的屏障。

鑑於這種情況,近代以來,佛教界對具體的戒律制度作 了許多修正,比以往顯得更加人道,但是對於情欲本身,還 是很少有人公開表達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像星雲大師那樣對 情欲持寬容立場的高僧,就是更是少見。我認為,是否合理 地對待情欲,是區分傳統佛教和現代佛教的一個重要標誌。

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不排斥感情,也不提倡禁欲,

因為人不可能完全沒有情欲,情欲也不一定都是壞的,所以 對情欲不能一概禁止,而應具體分析,合理地調節,對於好 的欲望(善法欲),要讓它增長和昇華,對於不好的欲望

(染汙欲),則應盡量減少。總的說來,人間佛教提倡「少 欲知足」,也就是適當地節制情欲。這樣的看法,是對傳統 佛教情欲觀的修正,它符合現代的人道精神,也更容易為現 代人所接受。實際上,在現代條件下,佛教對待情欲必須持 適當的開放立場,假如一味固守傳統,那只能自絕門戶。

(5)

不過,對情欲的寬容並不等於放縱,星雲大師認可的是 好的欲望,而對於不好的欲望還是要加以節制。禁欲違反人 道,那是現代人不能接受的;但是反對禁欲的結果,又可能 倒向縱欲。現在看來,縱欲的危害遠遠大於禁欲,在片面強 調經濟發展的社會,物欲就像脫韁的野馬,只要看看那麼多 的貪官,其貪得無厭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更可怕的是,在欲望和利益的驅動下,為了追求過度的 發達,以及奢侈的快捷和便利,資源被過度地開發,環境和 生態被嚴重破壞,甚至國家之間相互爭奪乃至戰爭,欲望的 膨脹把人類引向危險。

因此,不能聽任欲望任意氾濫,必須把它控制在一定限 度之內。至於把握到怎樣的限度?如何達到那樣的限度?這 些正是需要思考的課題。實際上,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根本 辦法還是要靠真正的法制,而法制的基礎是相應的文化和傳 統。愈是法制缺失的社會,愈是物欲橫流,特別是權勢者的 欲望不受限制,再加上沒有宗教信仰或傳統文化的約束、影 響,人們的欲望就更是肆無忌憚,因此在教化人心、節制欲 望方面,更需要包括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發揮作用。

人間佛教提倡理性主義,反對迷信崇拜,即使是佛陀,

也不應當作神靈頂禮膜拜。星雲大師指出,佛陀是人不是 神,他是道德的楷模、真理的覺者、人間的導師,不需要把 他神化,也不應對他迷信崇拜,至於對其他各種鬼神,就更

(6)

不應頂禮膜拜了;人們既然信仰佛教,就應當自信、自尊,

從專制、權威、神意中解脫出來,而不應在神靈偶像面前卑 恭屈膝、自我作賤。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崇尚理性是時代風潮,星雲大師反 對神化、迷信和崇拜,提倡理性和以人為本,可謂順應世界 潮流,尊重普世價值,領佛教現代化之先。由此可見,在現 代民主社會的條件下,對權威的迷信不得人心,誇張的神化 令人不齒,連最講崇拜的宗教界都反對迷信崇拜,在其他場 合就更不能搞迷信崇拜。現代社會崇尚多元,資訊的發達讓 一切靠神話吹噓打造出來的權威難以掩飾自身的醜惡,未來 只能越來越不需要權威,宗教中人也越來越尊重理性,在這 樣的大勢之下,誰搞迷信崇拜,只能自取其辱。在破除迷信 崇拜方面,人間佛教不僅為佛教帶了好頭,而且也給俗人豎 立了榜樣。

平等是現代文明的基本觀念,佛教中本來也有眾生平 等、生佛平等之類的平等說。現代的平等觀念與佛教相通,

星雲大師也特別強調平等,他認為平等是佛法的中心、普遍 的真理,不平等就不是佛法,所以無論是在家出家,在各種 場合都應當貫徹平等精神,例如男女平等、僧俗平等、師徒 平等、不同宗教間的平等,等等。為什麼要講平等呢?星雲 大師認為,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人人平等;佛教又 講緣起,事物都有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關係,人與人之間

(7)

也要相互依賴、相互服務,因此任何團體或個人都不應凌駕 於他人之上,不能白白享受別人的供養和服務,而只能「人 人為我,我為人人」。把平等看作佛教的核心觀念,並根據 佛教的原理論證平等的合理性,這是佛教順應現代文明的一 種調適,也是對自由、平等、民主觀念深入人心的社會環境 的一種呼應,同時它又不違背佛教的原義,從而成為佛教與 現代文明之間的結合點。

佛教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 的佛教。在社會上還普遍存在不平等的情況下,佛教中的不 平等也就更多。儘管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可是在有些地 方,人們的等級意識還根深柢固,各種特權和等級制度也以 冠冕堂皇的名目橫行氾濫,嚴重阻礙社會的進步,造成許多 社會矛盾與不公。從這樣的背景來看,星雲大師提倡平等,

不僅對佛教的發展,而且對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為 了促進平等觀念的普及,更要廣泛傳播人間佛教的思想。

佛教的「合理化」是相對於「中國化」來說的。佛教中 國化本來是一個老話題,當初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輸入外 來思想文化,有的人為了防止西化,於是強調把外來文化中 國化。最近幾年,中國化又成了熱門話題,它有宗教政策上 的特殊意義,這裡不作討論。應該說明的是,關於佛教的中 國化,除了政治的角度以外,還有學術的角度。學術的角度 要求客觀、冷靜地看問題,也就是把中國化看作一種現象或

(8)

事實,而不是把它當作某種價值,好像中國化的就好,不中 國化的就不好。

從歷史上看,中國化的現象古已有之,佛教在中國流傳 的過程中,自然要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發生一定的變化,

而本土化的成分不一定都是健康的,而是良莠不齊、有好有 壞,因此不能簡單地說中國化就是好的,也不能簡單地說外 國化的就不好。好的中國化是既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又適 合中國具體情況的變化,所謂契理契機,它通常是以中國人 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佛教的精神;不好的中國化,是無視佛 教的基本精神,把中國文化中的糟粕強加給佛教,結果使佛 教變得不倫不類,於教於世都有害。從這樣的事實出發,那 就應該提倡好的、積極健康的中國化,而不應不加選擇地提 倡中國化。

既然中國化也有好有壞,那麼要對某種佛教進行判斷或 選擇的時候,就應當首先看它是否積極健康,而不是看它是 哪國貨,具體地說,就是看它是否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是 否符合現代文明的價值觀,是否具有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

對中國人來說,就是看它是否有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具 備這些要素的佛教,就是好的中國化的佛教,特別值得在中 國提倡。既然這些要素比「某」國化更重要,那麼我們在看 待佛教時就更應該看重它的合理化和國際化,而不必拘泥於 某國化。而且,中國本來是佛教大國,中國佛教和中國文化

(9)

本來就有包容精神,而各國的佛教各有長處和短處,相互之 間應當取長補短,從中國佛教的角度說,對各種佛教都應當 抱著開放和兼容並包的態度,而不要唯我獨尊和孤芳自賞。

星雲大師是從傳統佛教過來的,他對中國化佛教的了 解比誰都深,對傳統也有深厚的感情,但他沒有泥古不化,

也不固守某國傳統,而是與時俱進,銳意革新,胸懷廣闊,

放眼世界,追求佛教的普世性、合理化,亦即現代文明的人 道、理性、平等精神。在如何對待佛教的中國化,促進佛教 的國際化,平等對待各種宗教,各國佛教以及佛教各派的關 係等等問題上,星雲大師都有成功的創舉,為未來佛教提供 了示範。

最後想談一點,就是人間佛教與世界和平。

和平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然而戰爭或戰爭的威脅卻不曾 消失,就東亞地區來說,由於領土紛爭、兩岸關係等問題,

不時出現緊張局勢,每當這樣的時候,總是不難看到有的人 在媒體上公開宣揚暴力,叫喊用戰爭解決問題,還有「炸平

××」、「殺光××」之類的叫囂。這些鼓動戰爭的人,既 有專家學者,也有一般網民,他們談起戰爭來顯得特別興 奮,對於戰爭的殘酷、生命的犧牲、文明的毀滅似乎毫不在 意。在互聯網和媒體上公開叫囂戰爭,這樣的現象恐怕是文 明世界所罕見的,可是在某些地方卻可以大行其道,言戰者 不以為恥,反而得意洋洋。看到這樣的場面,我們不禁要

(10)

問:東亞不是有佛教的傳統麼?佛教不是主張和平的麼?可 是東亞怎麼有那麼多的好戰之徒呢?

佛教是講和平的宗教,它的戒殺、慈悲、平等等學說,

都是與和平主義相通的教義。實際上,沒有哪種佛教反對世 界和平,也沒有哪家佛教提倡暴力。但是,在不同的社會條 件下,佛教的地位、作用很不一樣,它的影響也不同,因 此,佛教的和平主義,有的地方可以自由傳播、深入人心,

而有的地方則難以對社會施加影響。就東亞的現狀看,在佛 教可以自由發聲的地方,和平主義也往往成為輿論的主流,

戰爭的叫囂很難肆意氾濫。

為了人類和平,必須提倡和平主義,也必須發揮佛教 的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就漢傳佛教來說,人間佛教是最活 躍、最有影響的力量,而且既然以發揚菩薩精神為己任,主 張積極參與世俗社會造福人類,那麼面對維護世界和平、制 止和防止戰爭這樣的重大問題,就應當作出明確的回答,為 培植人們的和平意識,營造和平的文化氛圍貢獻力量。

關於人間佛教對世界和平的看法,星雲大師曾有論述。

他從佛教的立場出發,認為凡事不一定要靠武力解決,而應 以佛教的慈悲、去除我執、寬容、同體共生等精神促進和 平,彼此尊重,通過對話解決問題。他還提出用仁政代替戰 爭,亦即採取勤政愛民的措施,如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國民 福祉,實現民主自由,互相尊重包容,開展文化交流等等,

(11)

通過文明競賽也可以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在針對人類重大 問題發聲、宣揚佛教的和平主義方面,星雲大師為漢語佛教 界作出了表率,假如各地的佛教都能積極地倡導和平,使佛 教的和平主義得到普及,深入人心,那麼一定有利於營造珍 惜生命、崇尚協商、不輕言戰爭的社會氛圍。

總之,佛法不離世間法,人間佛教本身是在民主化和法 制化的社會中實現的,星雲大師所談的問題並不限於佛教,

而是世俗社會也存在的,因此,人間佛教的許多主張和實 踐,對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都具有示範意義。今天這裡的人 間佛教,很可能就是其他地方明天的佛教。

(12)

識見不高,易生事端。

德望不足,易生怒氣。

誠信不夠,易生流言。

道理不明,易生詭辯。

—《佛光菜根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This paper shows seven point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ntegrations of humanism, ethics, secular features, methodology of unity of principle flexibility, and

佛教與其他思想文化和宗教的不同,就在於它強調「智慧解脫」,如星雲大 師所說:「佛教稱為慧學,最終的目標就是在啟發自性智慧。」 12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作為「人間佛教」最早的提倡者太虛法師,一九三五年就呼籲著「世界和平」,在其《建 設現代中國佛教談》有一節專門闡述「世界和平的渴望」中說:「世界和平的渴望,亦成為 時代趨向之要素。」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