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記「二○○七年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記「二○○七年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術報導】

記「二○○七年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

范增平

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台灣明新科技大學教授

一、前言

三十多年前,參加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讀到趙州從諗禪師「喫茶去」的法語,因而 促使我走入茶文化的研究領域。匆匆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過去了!經歷了人世間多少波折、

煩惱和無助,僅靠著擁有的些許佛法讓我堅忍過來。如果,沒有這次的「世界禪茶文化交流 大會」在佛光山舉行,我不知道何時才會再一次來到佛光山?

為了參加二○○七年四月二十-二十三日的禪茶交流大會,我事先做了功課,也詢問了 人,怎麼樣到佛光山?帶著地圖,於二十日上午十點鐘就從桃園出發,由國道一號走到台南 麻豆轉八號,再轉三號,又轉十號,東西來回轉換之後,下了十號國道,感覺不太對勁!詢 問人家,一問再問,確定是走錯了方向。已經三十多年了,何止是滄海桑田!已經認不出方 向來了!去佛光山要再回頭;於是,又再上十號國道,一段的旅途勞頓,終於在下午三點多 看到了佛光山大門,進了大門,被警衛攔了下來,告訴他,是來參加禪茶文化交流大會的,

順利通過了!到了麻竹園,一下車,迎面而來的是覺門法師,他說:「你是范先生?」我說:

「是,你怎麼知道?」三十多年了,從前的景物,似曾相識;然而,人事已非,現在的師父 幾乎都不認識了。

很快地!辦好報到手續,我被安排到五一八房間,行李擺好,獨自隨意地走走,諾大的 叢林,真的是像《紅樓夢》裡的劉姥姥進大觀園。由於,佛光山這裡的環境氛圍,讓我不由 自主地心裡充滿歡喜,臉龐掛著微笑,掩不住心中的喜悅,使我見了人就訴說當年的往事人 物。

二十一日一大早就起床了;雖然,昨晚到十二點多,還有人員陸續地報到進來客房,加 上一點興奮,一些感觸,幾乎整夜沒睡;但是,我還是五點多就到了大雄寶殿,親臨早課,

又到「不二門」看著朝山隊伍進了大殿,然後,自己沿著寶橋走去,遇見一位師父,她領我

(2)

走向大悲殿,大悲殿依舊,只是前面加一道牆,旁邊增加了一些建築,看得出來是已經有年 代了!回顧三十多年前的種種,依然歷歷在目,難免觸景生情,無數的感動湧上心頭。

七點鐘回到麻竹園五觀堂用早餐,八點鐘,所有報到參加「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的 成員,由依日法師帶領參觀了「宗史館」、「禪堂」、「佛光緣美術館」等,看到很多星雲 大師來台初期弘法的歷史照片和道具,還有當初宜蘭雷音寺辦幼稚園時的娃娃車實物,星雲 大師的照片、星雲大師在佛學院的畢業證書等,這些都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十點鐘,巡山活 動結束,回到如來殿大會堂舉行開幕典禮,星雲大師因在海外弘法,特別以影像錄製致詞在 開幕典禮中播放,振奮與會代表的精神;年輕的佛光山寺住持心培和尚親臨致詞,典禮在莊 嚴肅穆的氣氛中結束。陽光普照,全體在大雄寶殿前合影留念。

二、「禪茶藝文發表會」

(一)第一場

二十一日下午進行「禪茶藝文發表會」,分兩個場次進行,前場由中國大陸的代表余悅 主持,後場的發表會由范增平主持,共計有八位學者發表論文:

第一位發言的是,韓國的崔錫煥先生〈禪與茶穿越境界的結合〉,他從中國的「和而不 同」點出「禪與茶」的關係,所謂:「在爭執當中求和平的道理。」一口茶即包含其中道理,

茶的精神包含了儒家講究的「正」、道家的「清」、佛家的「和」、禪家的「雅」,「正、

清、和、雅」如何超越?「禪茶一味」、「茶禪一味」,日本也提出同樣的道理;但是,日 本提出的不如韓國所提的高,韓國草衣禪師都有這種主張,各國對茶禪的表現方式和精神不 完全相同,茶意和禪味是一體的兩面,禪意與茶意之間如何溝通?禪意和茶意不是兩條平行 線,而是合而為一,喝一口茶吐出來的香氣與參禪的效果是一樣的。禪茶文化對社會的價值 是普遍的,通俗的禪茶表現於一般家庭茶的活動;高雅的禪茶表現在茶學的研究上。

第二位發言的是,台灣的范增平教授〈禪味道行三段十八步茶藝理論〉,這個理論是范 先生研究茶文化近三十年來,試圖作一個總結的嘗試,「三段十八步茶藝理論」是二十年前,

范先生將茶藝整理歸納的中華茶藝操作基本範式。論文主要內容,先從佛教禪宗傳入中土,

藉著本土的儒、道學說信仰得以傳承發展說起。

佛禪因與茶結合而形成「禪茶」;由於,儒、道、佛三家的相激相盪,相輔相成,充實 了茶文化的內容。茶文化的形式表現,凝聚在茶藝的外在上,茶文化內涵的禪、道、儒,則 透過茶藝作為載體呈現出來,茶可載道、茶可入禪;於是,茶禪一味、茶道一如,茶文化融 和了釋、儒、道思想精髓,使茶文化成為東方文化的精華部分。

(3)

本文以宏觀方式來闡述茶文化與禪、儒、道的關係及其發展;並將充滿禪、儒、道思想 學說的中華茶藝歸納成「三段十八步」具體的演繹出來,理論可以實踐,實踐有理論基礎。

茶文化是人類最生活化的成就,範圍廣泛,包含的主要因素有茶學、茶道、茶德、茶藝、

茶禮、茶技、茶俗等。而禪、儒、道等宗教哲學融和了這些要素形成「茶文化學」,現在逐 漸形成為一門顯學。

禪茶、道茶,是茶文化學研究上的重點。所謂的茶中「禪」,茶中「道」,不單是禪宗 所說的「禪」,也不單是老子所說的「道」,而是通宗通教的「禪」,「吾道一以貫之」的

「道」。於是,「禪茶一味」,「道茶一如」,同樣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茶文化的靈魂,

是指導茶文化的最高原則,茶文化根據道茶精神來從事活動,茶文化根據禪茶方法來從事活 動,茶文化事業才可能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茶,具有雙重屬性,一是物質屬性,二是精神屬性。物質屬性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與 自然科學相關;精神屬性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與人文學科相關,這兩個屬性的綜合表現 就是茶文化。在茶文化結構中,品茶悟禪即是由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活動過程;當然,

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表述,如果要詳細地說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很難以言語文字完滿地 表述出來。所以,趙州從諗禪師「喫茶去」法語,被認為是茶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公案。

至於,文化的內部結構,有四個層次:1.物態文化層次,2.制度文化層次,3.行為文化層 次,4.心態文化層次。茶藝是茶文化結構中的行為文化層次和心態文化層次兩個部分;因此,

「休去參禪且問茶」,如何在茶中悟禪?應該將茶道精神、禪茶方法,始終關注在茶藝實踐 的過程中。

佛禪與道儒結合傳入中土之後;茶因藥理特性與佛禪結合;道儒因宗教關係與茶結緣。

從佛教、儒學、道家與茶的相激相盪,最終形成「禪茶一味」,「道茶一如」,茶道、茶德、

茶藝,彼此相輔相成,茶文化瀰漫在東方民族文化的生活中,發展成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至於,茶道中的「道」,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準則,一種道德的根本所在。這個「道」與 道家的「道」;儒家所講的「道」,是有些許不同。這裡所說的「道」是佛教中的道,是印 度梵文「菩提」的意思,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被翻譯成中國固有的「道」,後來也意譯成覺 悟的「覺」,在佛教中是悟了的意思。三種宗教學說,都把「道」這個字用來表現它們各自 宗教中最深邃的思想和觀念。茶道的「道」是指一種行程,它包括兩個部分,即向前去的路 與回來的路。透過修行茶道逐步邁進悟了的世界,得到純淨的心,以純淨的心去實踐更高層 次的茶道,擴展至茶以外的一般生活領域,真正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文化是東方的 自然主義所衍生出來的偉大而精粹的文化,不僅是傳統型文化,而且也是未來型文化。茶道 就是人的修養,是人文素養。茶道的「道」是真理的意思,是生命,是能走得通的路;也是 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是一種修心、修行的方法。天天用茶道修心,實踐生活。

(4)

因而體悟「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的性空實相,了知「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的大道理。心念過去、現在、未來三段的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就 是「本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密顯都是禪,茶道亦是禪,所以三段十八步茶藝理論奧 義即在其中。

第三位是,大陸的陳文華先生〈禪茶表演的問題〉,他說:品茶悟道的時候才需要茶禪,

因為靜下來才能進入禪的道路,在關鍵的時候出現了關鍵的人物,唐朝的皎然禪師最早提出

「茶道」。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第四位是,韓國東國大學高榮燮教授〈鏡峰的禪茶觀〉,他說:二十世紀是法師、禪師、

茶人走在一起的時候,禪峰與茶峰達到最高的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需要先到達「無我」

的境界,所謂「無我」,可以說是「傻傻的」,傻傻的才不會執著。到底喝幾杯茶?極樂世 界是沒有道路的;一碗茶到底怎麼走呢?這些都是考慮的問題。

(二)第二場

第一場的論文發表,在二十一日下午三點結束,開始進入茶敘時間。三點半後,開始第 二場次的論文發表會。我是臨時接到通知要擔任主持人,還好我有多次主持國際會議的經驗,

可以說還能駕輕就熟,第二場計四位發表:

第一位是,大陸的余悅先生〈禪茶文化美學〉,他說:「禪茶」,可以有三個方面來看,

1.「禪與茶」;2.「禪、茶」;3.「禪茶」看重音放在哪一個字上?在文化概念上界定「禪茶」

(5)

的精神是「正、清、和、雅」,因為「雅」而與美學發生關係;美通過一定的物態反映出來,

也通過一定的心態反映出來。美學的反映了無痕跡,天然一體。禪茶美學有中國傳統美學,

又有自己的個性,表現中國茶藝美學的品格。

第二位發表人是,台灣的陳寶女士〈五福茶法〉,她今天未到現場,論文由別人代為宣 讀,該文摘要:「五福茶法」在於輕鬆、自在之行茶同時,引出禪意。而五種扣杯動作喻示

「五福」,即諸事吉祥、觀音庇佑、飛天報喜、如意年年和自在一生之「福」,以達到「茶 中有禪,禪中有福」之詣趣。自古以來,茶與禪即結下不解之緣,我國唐代高僧如皎然、百 丈、趙州等禪師,均極力倡導茶禪,並提出茶禪合宜的理念。而往後的禪師以茶「淨心」、

因茶「禪定」,更說明了茶與禪的密切關係。一位泡茶者行茶時,若能與禪結合,閒情氣定 的展開泡茶、奉茶、喝茶,必能產生「茶意即禪意」,視覺之「美」,味覺之「香」、觸覺 之「喜」……乃油然而生,而達到「泡茶人歡喜」、「喝茶人感恩」的茶禪詣趣。「五福茶 法」就是要表現這種理念與感覺的一種茶法。理論與實務結合,是很有創意。

第三位是,韓國漢陽大學的朴正真教授〈禪茶一味,人類救援之話頭〉,他說:茶是形 而下的,禪是形而上的,一個是自然境界,一個是超自然境界,兩個不同境界的東西合而為 一。水代表一;火代表二;木代表三,茶等於木,這三個意境合而為一,即是「天、地、人」

合而為一,把不可能結合的合而為一。茶可以讓心靜下來,而且,可以合而為一;反之,要 讓我們合而為一的唯一方法是喝茶。禪講「禪定」,講「止觀」,「定、慧」就是「定靜安 慮得」的道理。「禪茶一味」的「一」,即是「主一之謂敬」,「一心之謂敬」。在目前「物 質萬能」的情形下,如何將人拯救出來,禪茶才是真切的。至於,「禪茶」還是「茶禪」,

禪是看不到的,要進去較困難,「茶禪」是透過物質看得到的東西來到達精神的境界。

第四位是,台灣的妙中法師〈佛光茶之人間佛教意涵〉,「茶禪一味」反映了佛教東傳 後佛教思想和修持上的演變。深具中國特色的茶與禪,經由僧侶間的弘法交流、參學往來,

歲月挪移間,不僅在中國本土發揚光大,也在鄰邦外地造成流行,兩者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茶道從禪法上和雅體現,禪意在茶道中自然流露。

承繼臨濟宗法脈的佛光山,秉持開山星雲大師積極實踐人間佛教思想和理念,雖然專弘

「禪法」,卻更用心的提倡佛光禪,期以將禪修從禪堂權變妙用在生活中;廣設客堂,藉由

「佛光茶」傳遞一份道情法愛,拉近寺院與個人的距離……讓施者受者互結善緣。僧信二眾 透過各項進修活動和各種設施、服務,依法而行,達到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目標。

佛光茶與佛光禪同為星雲大師「信行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無需言說的有力憑證,

即在此時,如同大師在二○○○年八月所寫的〈喝茶〉一文所言:

(6)

人生如茶味,茶有濃濃的、淡淡的、清香的、苦澀的;就好像人生,有的人要過濃濃 的五欲生活,有的人要體驗淡淡的修道樂趣,有的人要品味人生的得失,有的人過著 憂悲苦惱的人生。如果你會得喝茶,你應該懂得如何安排自己所喜歡的人生。

(三)總結

第二場次的論文發表就在妙中法師發表淡淡的修道樂趣,自己所喜歡的人生之後結束。

五點十分,請到慧開法師對這次論文發表作總結評論,慧開法師是研究生命學的博士,現任 台灣南華大學的教授,兼生死學系、所主任、南華大學教務長等職,由慧開博士做總評,發 揮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整個發表會在下午五點四十五分畫下圓滿的句號。

這次禪茶論文發表,有兩位中國大陸的學者因大會前一天傍晚才收到「入台證」,人不 住在省城,來不及辦手續,以至無法趕到會場,一位是浙江省湖州的寇丹先生,一位是光泉 法師,使得本次論文發表人僅八位,這是很可惜的事。今天(二十一日)下午,在論文發表 會的同時,一點半在雲居樓二樓舉行「無我茶會」;三點半至五點半在後山百花園舉行「同 敬茶會」。

晚上是國際書畫交流,台灣的潘燕九先生、李欽聃先生、李春賢先生,韓國的梵舟法師 等現場揮毫作畫,許多與會人員紛紛向大師們求字要畫,一場藝術與生活很自然的連結在一 起。晚上九點半結束了第一天的活動。

三、茶藝交流

四月二十二日,早上五點半至七點是早課、朝山、禪修,我參加了早課和朝山,七點在 雲居樓大齋堂過堂用早餐,這些場景更激起了三十多年前,我在大專佛學夏令營的點點滴滴,

記得我好像是第三期的學員,佛學夏令營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早上四點半就起床準備早課、

齋堂過堂,晚上禪修;後來我還回來擔任夏令營的輔導員,具體確切的時間有一點模糊,好 久沒有回憶這段出俗的往事了!令人無限噓唏!

(一)佛教藝術表演、茶藝交流

二十二日的活動,上午前半段是佛教藝術表演,由佛光山的敦煌舞蹈揭開序幕,普門中 學音樂演奏、舞蹈;韓國昌原小菩薩國樂團的演出,場場節目,贏得觀眾熱烈掌聲。十點以 後是茶藝表演。

第一場是大陸江西代表團表演「文士茶」。

(7)

第二場是韓國寶泉茶會的表演。

第三場是台灣東方茶藝術文化學會的表演,結束上午的活動。

下午是重頭戲,幾場規模正式的茶藝表演登場。

第一場由日本表千家表演茶道。

第二場韓國熟盂會表演。

第三場中國江西隊表演「禪茶」。

第四場茶藝促進會表演。

第五場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演繹三段十八步茶藝。

第六場無餘茶會表演。

各隊的表演各有特色,豐富了此次交流大會的內容,也得到互相觀摩的機會,茶藝表演 於五點半結束。各國代表發表評論,首先由大陸代表陳文華點評,他認為這次佛光山舉辦「第 二屆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各國代表團的演出都很賣力,也很可觀,主持人的主持達到專 業水準,尤其負責韓語翻譯的王老師,站了一天,盡職精神令人敬佩。

台灣代表范增平點評:今天看了韓國、日本、大陸、台灣等各國代表共九隊的茶藝表演,

是我在台灣看到的比較有內容和品味的茶藝表演,無論是視覺、味覺、嗅覺、聽覺、感覺,

都有注意到,全面表現出茶藝美學的特質;尤其是韓國隊的演出,結合聲、光、味覺、感覺,

整個場面已經提昇到可供觀賞的大型舞台藝術演出。日本表千家茶道,一直是傳統茶道精神 的發揮。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的「中華茶藝三段十八步演繹」,以多媒體的方式,甚至超媒 體的方式,是在台灣第一次演出,對茶藝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應該有許多的啟發。韓國代表 崔錫煥也作了點評。緊接著舉行閉幕典禮。

(二)閉幕典禮

首先由范增平先生代表台灣致謝詞:首先感謝佛光山承辦「第二屆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 會」,讓我們有機會與各國的茶人相聚一堂,共同討論、切磋禪茶文化,同時也感謝佛光山 負責籌辦這次活動,對於各執事的辛勞申致謝意;當然也感謝韓國《茶的世界》雜誌社主辦 這次交流大會,也感謝崔錫煥先生的邀請,這次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在佛光山舉行,是台 灣第一次舉行茶文化的大型活動,讓我內心充滿歡喜,也深受感動,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期 待茶文化從此更加提昇發展,讓我們把這次在佛光山所感受到的歡喜帶回到自己的家庭,讓

(8)

家庭充滿溫馨,延伸到整個社會。對於大陸有兩位代表因手續來不及辦好,未能及時抵台,

我僅代表台灣茶文化界的一份子,深表歉意,但願下次再相聚。謝謝!

陳文華先生代表大陸致謝詞,日本表千家代表、韓國代表分別致謝詞後。主辦單位致贈 各個代表團紀念品,六點二十分左右佛光山宗委會主席心培和尚應邀蒞臨致詞後,閉幕典禮 結束,也結束了兩天的「第二屆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活動。晚上八點各國代表在祇園廳 召開檢討會。

此次籌備活動期間,負責國際聯絡的依恩法師,可以說最辛苦了!如果不是有信仰的支 撐,如何能承擔重任!也因此才能順利地如期舉辦此次大會。

(三)總結

想做一件事和做一件事是不一樣的,想做一件事很容易,真正做一件事就不是那麼簡單 了,所謂的「事非經過不知難」。綜觀這次「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順利圓滿的結束,我 有深刻的感想:這次是台灣第一次舉辦茶文化的大型活動,「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能有 這樣的規模和內容,政府做不到的,民間做了;在如此多波折和困難條件下,如果不是佛光 山承辦這次國際活動,不會是這麼有效率和圓滿的。我滿心歡喜,看到佛光山負責這項工作 的法師和執事,對工作的效率、認真和細心,我亦深受感動!總結活動的成果,有幾點:

1.豐富和提昇台灣茶文化的內容與品味。

2.拉近眾生與宗教的距離。我想此次出席這次交流大會的代表或觀眾,不一定都是佛教 徒,因來參與這項活動,讓他接觸了佛光山,認識了佛教道場的莊嚴與規模,也多少認識了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創意與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3.將日、韓、中國大陸、台灣的人民,因禪茶文化的交流而聚集一堂,不論是老、中、

青,不因語言的不通,而都能很融洽地度過兩三天的生活,尤其是台灣與韓國的小朋友,看 得出來他們的喜悅,一直在一起拍照不停,還互相學習對方的問候語,向對方問候,這是一 個非常難得的國際文化交流機會。

4.因承辦這次活動,使我們更加瞭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他們的做事方法、生活習慣 的不同調,可以說,真正體悟了「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 道理。

5.將屬於物質的茶和屬於精神的禪,一起拿來討論並表現出來,也就是超越了形而下與 形而上,這的確是不容易得到的經驗。

(9)

6.因為這次活動讓台灣茶界認識到什麼是「禪茶」?也讓台灣茶界警覺,我們應該好好 反省了!

正如一位茶界的前輩所說的:台灣二十多年都沒有進步,雖然我們開創了「茶藝」;但 是,別人現在已經走在我們前面。

茶弟子楊美杏,她的感悟更多:未入佛門,不識佛門莊嚴。「第二屆世界禪茶文化交流 大會」在佛光山舉行,有幸與會,藉此機緣參訪佛光山的過程中,透過法師簡介,初步瞭解 佛光山的開山歷史,對於星雲大師的大願力、大慈悲心,內心泛起無限感動。再加上現任宗 委會主席心培和尚及諸位法師們,舉手投足,氣定神閒的風範,不聞茶香,已然驚見禪味。

身處佛光山,隨時可以見到勸世之名言佳句,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星雲大師的十六字訣:

「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倘若人人皆能依此十六字訣待人處世,紅 塵世間又何來諸多紛紛擾擾。

四、感言

此次禪茶文化交流有著不同領域的學者發表「禪茶文化」之精闢論文,同時觀賞各國茶 藝文化的不同風情。在此將個人聽到的,看見的,有感而發的體悟,予以分享。中國佛教將

「禪文化」、「茶文化」融和成為「禪茶文化」。茶,消渴得以養身,行茶功法得以養心,

進而契入「物我兩忘」禪之境;然而,法門有千千萬萬種,為何獨推「茶為悟禪之機」呢?

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相印相 契。談論「禪茶」時,首先要做觀念的釐清,「禪茶」是一體的,並非「禪與茶」;「禪茶」,

乃是藉由有形有相的茶,契入無形無相的禪意,故而茶是手段,是方法。亦即以禪為體,以 茶為用,體用合一,以達天人合一。

神秀大師的四句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為茶 之用。惠能大師的四句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為 禪之明心見性。

「禪」本不可言,不可見,唯有以心「悟」之;然而,如此虛無飄渺的禪意,幾人能擁 有迦葉尊者的智慧,識得透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之真實意。故而佛教大師們,提出以具體且 普遍性的茶飲,引領大眾進入佛門,引領大眾由外相觀照內心,引領大眾得以領會「定、靜、

安、慮、得」。故而「禪茶」彰顯的是個人平日之修為,並非天天泡茶,或者喝茶時談玄論 道,即能擁有禪心,進入禪定。換言之,平日不修身養性,不心存善念,不改脾氣去毛病,

任由內在七情六慾橫流,任由六根六塵六識作主,飲泡盡天下好茶,亦是茶歸茶,禪歸禪。

(10)

行茶法是收束身心最簡易的清淨法門,將行茶時的清淨心,存於行住坐臥之間,須臾不 離。行之日久,功夫日深,沒有茶亦有禪。佛家說: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禪茶一味」亦是相同,見茶是茶。茶是單純地物質性。見茶不是茶。藉由行茶功法修習禪 心。見茶又是茶。茶即禪,禪即茶,無茶亦無禪。

在這次大會活動過程中,雖然也有讓人不太滿意的地方;但是,有不滿意才會有反省機 會,才知道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唐‧黃檗希運《宛陵錄》:「塵勞迴脫事非常,緊把繩頭 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所經歷的辛苦和勞累,換來的是「轉識成智」

的最好材料;因此,我參加這次禪茶交流活動,不管如何?都是滿心的歡喜和感動,我也希 望所有參加這次禪茶交流大會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有這種歡喜和感動,並帶回到自己的家庭,

延伸到每一個國家的社會,將禪茶文化的喜悅擴散到世界各地,和諧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C1具備個人生 活道德的知 識與 是非判斷的能 力,理解 並遵守 社會道德規範, 培養 公民意識,

七者摩尼珠。是為海中七寶。今佛道中亦有七寶。佛言。道寶是也。一者須陀洹。二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r]

解說為外道不必試驗四月,因事火婆羅門出家外道(如三迦葉等)信業 果,也承認現生的證量;身為釋種的出家外道是佛的親屬,這二類外道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規範。這是董仲舒在對漢武帝的第一

茲因《成唯識論述記》的序文中指 出「本頌成『中道』之義著」 ,表示「唯 識中道」已在《述記》中預備了輪廓與 肯定,指出佛家深邃的「非有非空,息 詮辨於言諦之外,不生不滅,絕名相於 常寂之津。」指非言語所能述的佛家真 義,由「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的表 述句型釋出「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 義」。《集成編》解釋〈序文〉時指出整 個佛教是佛陀證理照宗、菩薩釋經揚化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