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逍遙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逍遙遊"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我認為經典是存在的。而經典的定義可從永恆及時代兩方面來探討,從古代的許多思想經典,如 聖經、論語、春秋等被受推崇的著作,古人為求功名或者修身養性,往往參照大學者所列的經典 來閱讀,但隨著時代制度的愈趨近步,也可以發現這些書單開始減少,如同楊教授所說,唐宋那 套來到明清不切實際,民國以後白話運動風行,文學長久以來的文言格式被取代,這些書單更被 刪到只剩下思想層面的重要書籍,以玆後人參考,取而代之的是許多近代著作,而且所包含的是 世界,你看得到海明威、看得到羅曼羅蘭、看得到村上春樹、更看得到高行健;但是你仍然可以 發現書單上有許多歷久彌新,如中國的經典論語即是一例,許多內涵至今仍是處世的依據。

若要大家從概念中舉出經典,客觀角度下,大家往往舉出的便是古今知名的書籍(當然也有例 外),這便是永恆性造成的印象。至於永恆性是如何產生的,作者所必須抓住的是跨越時代的理 念,以陶潛的桃花源記為例:他所寄託的是社會動盪的反照,描寫的是理想藍圖,每個時代都不 是完全安定的,人們所企求的不也就是這個嗎?在宋代未被接受,但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可以發 現經過些許客觀的淘汰,被後人詮釋,如此不斷的延續下去,直到它不再被時代需要為止。

反觀上段文字,不錯,時代這個字眼持續出現。經典的出現便是因為在時代潮流中,所代表的不 僅是狹窄的文學觀,當作品內容能包含更多時代價值及文化地位,便是經典。例如馬克吐溫的金 光閃閃的時代,雖然不甚有名,但是我認為它忠實的反映出南北戰爭後,美國實業家與政客勾結 的政經亂象,對時代有警醒的作用,作品若能對社會造成影響,我認為是有資格被認為是經典的。

若將方向再指回永恆性,其實永恆性就是一部作品深具許多時代的精神,不斷被視為經典,所形 成的連續動態概念,永恆的經典本身換個角度來看,也是片段存在於許多時代中的。

我覺得經典的本身是該具有被重新思考的價值,因為時代的問題需要被客觀的探討,光就作者的 描寫或許尚有欠缺,也誠如楊教授所說:「尋找令人感動的經典。」,感動不僅是感動,而是要激 起對時代潮流的思考,才算達成經典創作的真正使命。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認為詩是偏離哲學正軌的,因為詩的意象在他眼中不過是幻象罷了;然而 亞里斯多德卻很快的對老師提出質疑:詩未嘗不是一種補償。後人的眼光不斷把藝術創造,定位 成超脫邏輯的智慧,而詩更是飽受推崇。對於蔡瑜教授的論點,我所支持的是其中的意象及韻律,

而且我會將意象置於韻律之上。這是為什麼呢?詩的本質或許並不是在討論真理等議題,之前提 到,詩是超脫邏輯的,所以我覺得儘管詩仍有在現實層面的價值,但是本身也該具備意識運作之 後的成品,也就是被消化過的意象,轉化成詩的某種空間。再經由某些知識的參雜,使詩作與道 理間產生連結,這是詩的某種變向。最重要,意象的構成非得包含人性,也就是人文情懷的部分。

在詩境中可發現韻律感(音樂性)是極重要的環節,不過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並無方言問題,現代 因為翻譯或者是簡化,人們往往會發現韻律變得有點遷強,跟原作者的念法恐怕往往不同;不過 詩作的音樂性仍然受到肯定。人藉音樂以抒情早已行之有年,詩的韻律感便是藉音聲的呼應來達 到加強意象的效果,不難理解古人吟唱詩歌的原因,詩即歌,歌即詩,你甚至可以透過聲音來體 會古人的心情。不過如今卻盛行無韻的創作,許多新詩早已不倚藉韻律,強調以映想場景來營造 詩意,以段落來跳脫切換,在某些部分也是想表現出自己的「現代化」與過去的不同,我覺得這 樣本質上並無太大不同,而且處理不當更是使作品被類似鏡頭的的死板限制框住。

(2)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逍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

──莊子 絕塵而逸。回眸處

亂雲翻白,波濤千起;

無邊與蒼茫與空曠 展笑著如回響

遺落於我蹤影底有無中。

從冷冷的北溟來 我底長背與長爪 猶滯留看昨夜底濡濕;

夢終有醒時──

陰霾撥開,是百尺雷嘯。

昨日已沉陷了,

甚至鮫人底雪淚也滴乾了;

飛躍啊,我心在高寒 高寒是大化底眼神

我是那眼神沒遮攔的一瞬。

不是追尋,必須追尋 不是超越,必須超越──

雲倦了,有風扶著 風倦了,有海托著 海倦了呢?隄倦了呢?

以飛為歸止的 仍須歸止於飛。

世界在我翅上

一如歷歷星河之在我膽邊 浩浩天籟之出我脅下……

周夢蝶先生的詩頗有詩禪合一的韻味,有時會覺得他的詩稍嫌殘缺:詩是他追求休憩的途徑,你 在任何地方看到的不外乎是寂寞的感覺,即使詩意看起來是熱鬧的,從鬱悶中他所寄託的就是某 種宗教的情懷,但是總也流露出某種感性的放縱。從我開始讀到周夢蝶的傳記「詩壇苦行僧」,

後來也讀些像「孤獨國」、「十三朵白菊花」等詩集,我總覺得當中充滿矛盾,而且為什麼總是充 滿寂寞;但是偏偏你讀得到他的遼闊。

(3)

從這首逍遙遊來說,鵬鳥的飛翔目標在於,北冥與南冥的距離則是無法測知的超然,我看過有書 曾把北冥解為北海,這種細節的詭弔或許正意味著冥這個字的另解:攸遠。從鯤而化身為鳥,把 龐大的身軀化掉,在道家的觀念裡,萬物不過是依循著試練而由小化大,生命的本質在過程中被 擴充,當然它還是脫離不了自然之道。

我無法理解的最一段解釋就是:生命之大化與天道之大化同體而流,生命便能直飛南冥。如果生 命與天道共存,那生命的形態究竟會怎麼樣呈現,是否根本完全不存在於表象,而直接成為天道 的一部份;即使是,那萬物如何能達到天道之大化的境界?面對莊周的自由,周夢蝶為自己冠上 了夢蝶二字,或許他的鬱悶不過是相對於逍遙罷了,經過試練「夢終有醒時──陰霾撥開,是百 尺雷嘯」,他所想達到而達不到的境地,總是缺乏某種超然之力「海倦了呢?隄倦了呢?」,人 的心志無法突破,人生對於他來說人生是場無止盡的試練,總是在經歷壯闊的化身過程;或許回 到小雀鳥的觀點,的確大鵬鳥總是在無止境的飛翔,或許大鵬九萬里的高空對我們來講是遙遠了 點,但就自由來講人人都可以發現其自由,故小雀鳥脫離小雀鳥後,或許哪天牠也將存在於鵬鳥 的形體中,從事主體生命的成長飛躍,故曰:「以飛為歸止的 / 仍須歸止於飛。」,我的解讀或 許太執著於逍遙遊的本身了吧。

從內容而言,我很少看到有人對於詩意的描寫是如此的灑脫,尤因他的內容與詩意結合,我覺得 可說是蔡瑜教授所說「內容與形式合一」,而我不得不再加上「意象」這個元素。在詩中文字鵬 早已與波濤相容,將自己比擬為大鵬,而雷嘯的試練不過是大化中的片段,偶然你會發現鵬鳥的 飛行似乎存在著某種節奏,在格式技巧上的不拘,他的深刻意象反而更為明顯,許多著名詩人評 的都是他的意境,我想,要真的讀懂他的詩,該先從詩意開始吧。

問題:與環境脫節的純粹文學實質上存在嗎?文學的價值與環境的反映所存在的關係是什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最大的挑戰常常是將問題轉化成數學的 模型,其中一類可能的模型便是最佳化問題,也就是如何設

生 淨修無等一切法 生起無邊出要行 種種方便化群生 如是莊嚴國土海 修習莊嚴方便地 入佛功德法門海 普使眾生竭苦源 廣大淨剎皆成就 力海 廣大無與等 普使眾生種善根 力海廣大無與等

數學家吳文俊先生認為, 有些幾何定理的證明, 不單是傳統的歐式方法難以措手, 即便是 解析法也因計算繁複而無法解決。 如果能找到一種機械化的方法比較快捷地證明幾何定理, 那

本篇選讀的是〈逍遙遊〉最後二段,惠子先後以大葫蘆與大椿樹為例,比喻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人一生中,必定遇上許多大大的逆境,如何轉化逆境令生命更強是所有父母、教育工作者及政府所 關注的。人實在是有天生面對逆境的能力 (Benson,1999),這種內在改變,自我校正及復原的動力 (Werner

活動一: :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件寶物 五件寶物 五件寶物(10 分鐘 五件寶物 分鐘 分鐘 分鐘).

中沒有魚貝蝦蟹,地球表面一片死寂荒涼。但是,在浩瀚無際的宇宙 中,地球處於太陽系的「生命圈」的距離,有適於生命產生和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