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第一樂章 手塞音與弱音器之特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第一樂章 手塞音與弱音器之特色 "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配器法研究

《林肯郡花束》之樂團編制依總譜排列如下:

【表 7-1】 《林肯郡花束》之樂團編制總表

樂 器 名 稱 演奏聲部及人數

短笛 (Piccolo) 一部,1 人

長笛 (Flute) 二部,各 1 人

雙簧管 (Oboe) 二部,各 1 人

英國管 (English Horn) 一部,1 人 低音管 (Bassoon) 二部,各 1 人 倍低音管 (Double Bassoon) 一部,1 人 降 E 調高音豎笛 (Eb Clarinet) 一部 1 人 降 B 調豎笛(Clarinet) 三部,各 4 人 降 E 調中音豎笛(Alto Clarinet) 一部 1 人 降 B 調低音豎笛(Bass Clarinet) 一部 2 人 降 B 調高音薩克斯風 (Soprano Saxophone) 一部,1 人 降 E 調中音薩克斯風 (Alto Saxophone) 二部,各 1 人 降 B 調次中音薩克斯風 (Tenor Saxophone) 一部 1 人 降 E 調上低音薩克斯風 (Baritone Saxophone) 一部 1 人 降 B 調低音薩克斯風 (Bass Saxophone) 一部 1 人 降 B 調小號 (Trumpet 兼吹富魯格號 Flügelhorn 或短

號 Cornet)

三部,各 3 人 降 E 調法國號 (Horn 現已改為 F 調 ) 四部,各 1 人 長號 (Trombone 第三部為低音長號) 三部,各 1 人 降 B 調上低音號 (Baritone 使用高音譜號) 一部,2 人 粗管上低音號 (Euphonium) 一部,2 人

低音號 (Tuba) 一部,5 人

低音大提琴 (String Bass) 一部,1 人 定音鼓 (Kettledrums) 四個,1 人 小鼓 (Side Drum) 一個,1 人 大鼓 (Bass Drum) 一個,1 人 鈸 (Crash Cymbals、吊鈸 Suspended Cymbal) 一副,2 人 鐘琴 (Glockenspiel) 一台,1 人 木琴 (Xylophone) 一台,1 人

管鐘 (Chimes) 一台,1 人

瑞士手鐘(Swiss Handbells,in C、D、E、F、G、A) 10 個音高,2 人33

33 樂譜編制表上鍵盤樂器加上管鐘及手鐘只需二人,實際演奏時需四人(一人專責手鐘、兩人為鍵盤 樂器兼手鐘、一人為大鼓兼手鐘)。

(2)

《林肯郡花束》各樂章之樂團編制如下:

【表 7-2】 《林肯郡花束》各樂章之樂團編制總表 樂 章

樂 器

I

II III IV V

VI

短笛

長笛

雙簧管

英國管

低音管

倍低音管

高音豎笛

豎笛

中音豎笛

低音豎笛

高音薩克斯風 中音薩克斯風 次中音薩克斯風 上低音薩克斯風 低音薩克斯風

小號

法國號

長號

上低音號

粗管上低音號

低音號

低音大提琴 定音鼓 Ab、Eb、Ab Db C- B

b、E 或

G、B- Bb G G、A、C、

D

G、A、D、

E

小鼓

大鼓

吊鈸34

鐘琴

高音木琴

管鐘

瑞士手鐘

34 樂譜上只有標明使用鈸(Cymbals),實際演奏中吊鈸(Suspended Cymbals).的使用比較多。

(3)

從上表可以看出葛人傑在寫作《林肯郡花束》時使用了非常龐大的家族 樂器,長笛+短笛、豎笛+高音豎笛+中音豎笛+低音豎笛、四部法國號、低音號 +低音大提琴的使用在現代的管樂曲中已經是比較常見的固定編制。雙簧管+英 國管、低音管加倍低音管的使用便不是一般樂團所能提供的樂器了,即是在管 弦樂團中也是如此;薩克斯風家族中的低音薩克斯風也是非常少現的大型樂 器;小號兼吹短號在管樂作品中相當常見,但是加上富魯格號的音色改變就不 常見了;三部長號已是管樂曲固定的編制了,但第三部指定以低音長號演奏的 不多;上低音號與粗管上低音號在一般作品中大多合併為一部,或同一樂器二 聲部,少有分開為獨立二聲部的;打擊樂器的使用比較特別的是在第六樂章以 瑞士手鐘搭配管鐘演奏的音響。

葛人傑的編制使用在今日已非特別突出了,由於樂器製作的發達與改 良,現在的大型管樂曲中會使用倍低音豎笛。另外還會有豎琴、鋼琴,震音琴、

拉丁打擊樂器等更豐富的聲響音色,但是在他作曲的年代 1937 年這麼大型的 編制卻是屬於相當少見的。

二十世紀初的管樂曲尚在探索如何將戶外聲勢浩大的軍樂隊,轉換成層 次綿密細緻的室內演出型態。由【表六之二】中管樂器的使用不容易看出有何 特點,但比較打擊樂器的使用表,可以發現作者將音響發展的重心放在第六樂 章,而這些,筆者將於後面的配器分析中一一探討。

(4)

第一節 第一樂章 手塞音與弱音器之特色

一、 銅管樂器的特殊音色

樂曲一開始葛人傑便利用低音管的高音域、使用弱音器(Muted)的小號 與以阻音(Stopped)演奏的法國號,營造出本樂章特有之風格-帶有鼻音的音 色。低音管在高音域(第三個八度)裡的音色是略帶透明的鼻音,如果能使用 薄一點的簧片,效果更是突出。法國號的手塞音帶有金屬震動的亮麗音效,要 特別注意以手塞音演奏時,由於阻斷了音管震動的長度,所有得演奏實音均會 高半音,需要由演奏者改變指法來演奏出正確的音準。

小號的弱音器種類非常多,有木製、金屬、爵士哇哇效果器等,由於葛 人傑只有在樂譜註明使用弱音器,並未嚴格要求使用哪一種,所以有許多的爭 論與主張。筆者建議使用木製弱音器,雖然音色及透明度不如金屬製弱音器,

但是比較符合和聲旋律在音量上的要求,以免太過突出而超越低音管與法國號 在 Ab調35上的主旋律。

小號使用弱音器在本樂曲中術語36為 Muted,取下為 not muted;法國號使 用手塞音為 Stopped,正常演奏為 Open。

二、以下為第一樂章中各樂段的配器情形:

35 Ab調只是為了記譜上的方便,本旋律實際上是教會調式-米索利地安調式。

36 葛人傑的作品中以白話英文標明各種速度及術語。

(5)

(一)、第一樂段(1∼17 小節):以二部低音管、使用弱音器的第一、二 部小號加上以阻音演奏的第一部法國號以和聲前進的方式奏出第一主題齊 奏,本樂段於樂曲一開始便以 mf 的音量將第一主題呈現出一種奇異而帶有鼻 音的音響效果,加上作者要求的重音(detached),確實營造出清快活潑的曲風。

在 14 小節時,高音與第一、二部薩克斯風突如其來的三個八分音符點音演奏 下,達到作曲家要求重音的效果。

(二)第二樂段(18∼33 小節):由木管群(低音薩克斯風沒有演奏)加 上粗管上低音號、低音大提琴及定音鼓以 mf 的音量,斷奏再次齊奏第一主題,

呈現出亮麗而不失莊重的色彩。低音大提琴的撥奏不以義大利文(pizz.)而改 用英文(plucked),是指揮要特別要求樂團注意的事項。

在第一樂段的 14 小節中薩克斯風突如其來的三個八分音符點音演奏,於 本樂段的 18 小節後變成了有別於第一樂段的旋律線條,在本樂段中以低音管、

倍低音管、高音豎笛、第三部豎笛、低音豎笛、高音薩克斯風、第二部中音薩 克斯風、次中音薩克斯風、粗管上低音號、低音大提琴及定音鼓來演奏這組三 個八分音符,讓樂曲的流動性增強了不少。

第 26∼29 小節為營造出不同於第一樂段的張力效果,全體以圓滑線演奏 漸強及漸弱四小節,並增加低音薩克斯風、第一部小號(去掉弱音器)及低音 號的聲響,低音大提琴則以弓拉奏(bowed)兩小節。

(三)第三樂段(34∼49 小節):第一主題在本樂段中以低音管、第一、

二、三部豎笛、中音豎笛及低音豎笛來演奏,以 p 的音量、圓滑線優雅地(gently)

演奏。與高音薩克斯風、第一、二部中音薩克斯風、次中音薩克斯風、第一部 小號、四部法國號及粗管上低音號以同音齊奏的第二主題形成強烈的對比。第

(6)

二主題作曲家要求以誇大地(heroicly)表情並以 f 的音量演奏,加上第二主題 是二分 法的 演奏語 法,與 第一 主題三 個八分 音符 的演奏 語法形 成二 對三

(hemiola)的趣味性。

(四)第四樂段(50∼65∼72 小節):回到以第一主題演奏,但是在前一 樂段第二主題漸弱結束時,葛人傑加入了頑固低音的素材,以長笛齊奏(第 40 小節)、第二部中音薩克斯風(第 50 小節)演奏 23 小節的持續音至樂曲結束。

本樂段是第二樂段的變形,第一主題改由高音豎笛、第一、二部豎笛演 奏,另外多了一個由低音管、第三部豎笛、中音豎笛及低音豎笛所演奏的對位 旋律,作者在此還特別要求高音豎笛演奏帶有簧片的音色(reedy)。

第 28 小節後加入了雙簧管、薩克斯風群及低音銅管群(二部上低音號、

低音號、低音大提琴),讓和聲的厚度增加不少,在漸慢及漸弱和聲進行中結 束本樂章。

(7)

第二節 第二樂章 木管與銅管在配器上之對比

一、木管與銅管結合的特色

本樂章在配器上之特色為各樂段之音色對比。第一樂段以銅管與木管的 結合,產生一種複合的共鳴37,加強了法國號與上低音號厚度,並且以木管軟 化銅管原本陽剛的的聲音,使音色在融合後更為溫潤甜美。在管樂團中常使用 之配器為法國號加上中音薩克斯風,本樂段以這兩種樂器為主另外加上了上低 音號及高音薩克斯風,使本段旋律音色由中音域分別向上、下音域擴充了一 點,增加了飽滿的感覺。

第二樂段則是以高音木管樂器的結合來形成與第一樂段的對比,以長 笛、雙簧管、英國管、高音豎笛、豎笛、次中音薩克斯風混合之後,共鳴效果 更佳。這些樂器在音域上並未在最高音域演奏,所以充滿了木管細緻而甜美的 音色。

第三段為小號獨奏,頓時將觀眾的聆聽情緒集中在這個樂器上,一開始 是以中低音域演奏,由中央 C 至 G 的十二個八度是小號容易以輕柔音色演奏 的音域範圍38,葛人傑要求小號線維持平穩的聲音(freely, To the fore, tone strengths at will),在第 24 小節以漸強及音域改變將張力瞬間引發出來,變成 我們所熟知的嘹亮音色。

37 Rimsky-korsakow:「管弦樂原理」,P.53。

38皮斯頓:「管弦樂法」,p.262。

(8)

二、以下為第二樂章中各樂段的配器情形:

(一)、第一樂段(1∼9 小節):本樂段由高音薩克斯風、第一部薩克斯 風、四部法國號、上低音號同音齊奏第一主題,塑造出一種憂鬱但不過份低沈 哀傷的音色。英國管、二部低音管、第二部豎笛(作曲家要求以帶簧片聲音的 音色演奏)、中音豎笛、低音豎笛、第二部薩克斯風、次中音薩克斯風、上低 音薩克斯風、低音薩克斯風擔任和聲襯底的角色,以平行和絃托住主旋律前 進。第 6 小節是本主題的高潮所在,作者加入了一小節的倍低音管、粗管上低 音號及低音大提琴,增加了和聲的厚度。

(二)、第二樂段(10∼19 小節):本樂段以全體管樂與低音大提琴(沒 有打擊樂)再次重複第一主題,可加深聽眾聆聽時的印象。以二部長笛、二部 雙簧管、英國管、高音豎笛、三部豎笛、次中音薩克斯風這些樂器同音八度齊 奏主旋律線(Melody line),以中高音的音色來對比於第一樂段中低音的音色。

第 14 小節是本主題的高潮所在,作者於 13 小節加入了第一部、部法國號,以 漸強音逐漸銜接進入,14 小節收掉三部小號與長號,使音量不會因為管樂齊奏 而過度膨脹。

尾句從 17 小節以加長兩小節長音的方式變形,中低音銅管在兩小節長音 漸弱後後只剩下中低音木管群(二部低音管、中音豎笛、低音豎笛、第二部中 音薩克斯風、次中音薩克斯風、上低音薩克斯風及低音薩克斯風)以二級七和 絃支撐,讓小號第一部可以很清楚的獨奏。

(三)、第三樂段(19∼29 小節):本樂段以第一部小號獨奏第一主題(第 三音低一個全音),第 22 小節後,以三部豎笛、第一部中音薩克斯風及四部法

(9)

國號依序漸強進入,可以協助小號在 25 小節的高潮點達到更厚實的樂團聲響 及音色。而本樂段一開始時小鼓以非常微弱的 pp 輪鼓演奏為中低音木管群可 以帶來一點透明度,23 小節的漸強,更可以補足本段木管在漸強上的支撐力及 張力。

尾句銜接第四樂段時,提前在旋律未結束前(第一、二樂句都在最後的 和絃音上改變配器)以吊鈸輪奏由 pp 至 ff 的四小節漸強,尾句和絃也由法國 號開始,依序加入高音木管及低音銅管,導入第四樂段全體(含打擊樂器)

(四)、第四樂段(29∼37 小節):本樂段由高音木管及銅管演奏,短笛 在休息了 28 小節後演奏,加上二部長笛、二部雙簧管、英國管、高音豎笛、

三部豎笛、高音薩克斯風、第一部小號及上低音號同音齊奏主題。上低音號的 加入使本樂段不會因為高音樂器而過於尖銳,有平衡的效果,而配器法上搭配 小號齊奏的多為長號,這裡使用上低音號可能是按鍵樂器更能將圓滑的樂句演 奏好。

第 34 小節的高潮由 31 小節就開始從低音樂器群(低音管、倍低音管、

中音豎笛、低音豎笛、上低音音薩克斯風、低音薩克斯風、低音長號、粗管上 低音號、低音號、及低音大提琴)的半音行進開始,加上第 33 小節定音鼓及 吊鈸的推波助瀾,讓第 34 小節在聲響上達到 fff 的最高峰後,快速的在 3 個小 節內漸弱至 ppp,歸於平靜地結束本樂章。

(10)

第三節 第三樂章 小號家族樂器之音色特質

一、版本 A 與版本 B 在配器上的不同

本樂章第 1∼50 小節葛人傑寫了兩個版本(Version A、Version B),這兩 個版本配器及演奏音域不同,但是樂曲結構相同。Version B 在第 2 小節以雙簧 樂器取代 Version A 中的豎笛;Version A 的第二樂段以富魯格號獨奏、Version B 則是以高音薩克斯風獨奏。筆者考慮到第一主題在調性上的一致性(第 1 小節 及第 85 小節),以及短笛與富魯格號之間的音色對比及特殊性,決定採用 Version A。大多數的樂團或錄音資料是演奏 Version A,接下來的討論內容也是 以此為探討對象。

二、小號家族樂器

富魯格號又稱粗管短號或翼號,常用於銅管重奏團(Brass Band)及戶外 行進管樂團中,由於管徑較小號及短號粗,所以能提供更為圓潤飽滿的音色。

調性有 Bb及 C 調兩種,以前者最常使用,本樂章中所使用之富魯格號也是 Bb 調。

二、以下是第三樂章中各樂段的各樂段的配器情形:

(一)、第一樂段(1∼19 小節):由短笛及第一部豎笛隔二個八度同音齊 奏第一主題,帶有蘇格蘭吟詩的風味;第 2 小節高音豎笛與低音豎笛彷彿迴聲 一般重複著第一主題。18 小節由三部豎笛及中音豎笛以切分音形式將低一主題

(11)

的尾句承接起來並往前推送。短笛、二部長笛、二部低音管、高音及低音豎笛、

低音大提琴由第一主題的尾句延長成為頑固低音。

(二)、第二樂段(20∼45 小節):由少見的富魯格號演奏第一主題,相 較於第一樂段,本段顯的溫潤一些。第 25 及 41 小節由英國管、使用弱音器的 小號第二部,像報信號一般提前演奏著第二主題的半音下行。

(三)、過 門(46∼50 小節):由第一、二部長號率先演奏第二主題 的半音下行動機,接著是第一、二部豎笛及使用手塞音的第一、二部法國號,

第三組是第一、二部小號及上低音號家族,第四組是三部豎笛及使用原音的第 一、二部法國號,、藉由轉調、漸強及音域升高製造張力。

(四)、第三樂段(51∼63 小節):由二部長笛、雙簧管家族、低音管家 族、豎笛家族、低音薩克斯風、上低音號家族、低音號及低音大提琴全體齊奏 主題,小號三部齊奏三十二分音符,在聽覺效果上,會覺得旋律進行當中,似 乎有什麼正逐漸沸騰一般。

(五)、過 門(63∼67 小節):第二主題依序由長號群加上低音號、

小號群、第一、二部豎笛與法國號群三組出現,較上一次(第 46 小節)音量 多而明顯。

(六)、第四樂段(68∼85 小節):切分音與第二主題動機在不斷增強突 然停住,由高音薩克斯風、二部中音薩克斯風、次中音薩克斯風、四部法國號 及上低音號吹奏出第一主題,由於中音域及圓滑音吹奏,這一段的音色顯的溫 暖多了。

(12)

(七)、第五樂段(85∼103 小節):回到第一樂段的樂思,以短笛加上高 音豎笛形成五度平行演奏第一主題,加上雙簧管及低音管這一組的回音重複,

頑固低音由倍低音管、中音豎笛、低音豎笛、低音大提琴演奏,有令人低迴而 久久不能忘懷的效果。

(13)

第四節 第四樂章 對唱節奏之配器法

一、對唱節奏上的配器特色

第四樂章是一輕快明亮的樂曲,所以在配器上著重對唱節奏之趣味性。

在第二樂段中將高音木管與中低音木管分成兩組,進行短而輕快的對唱,而中 低音木管在句法上葛人傑要求飽滿的音色與演奏長度,以區別高音短而跳躍的 效果。

第 14 小節在薩克斯風上將兩組節奏統一起來,變成了以三個十六分音符 為一組的四對三節奏(在三拍內演奏四組十六分音符音型),這是一種統一但 也是過渡,引出第 18 小節由短笛、豎笛及高音豎笛更快速的六連音。

這組高音六連音要以相當困難的控制力維持音量,以平衡上低音號演奏 的第一主題,這種看似輕鬆的對唱卻是本樂章中最難處理的部分。對唱節奏處 理在第 40 小節再次出現,並且利用 41 小節的圓滑奏作為轉移,形成第 40 小 節與 42 小節間的倒映效果。

二、以下為第四樂章中各樂段的配器情形:

(一)、第一樂段(1∼9 小節):一開始便以第一部豎笛演奏輕快的主旋 律,由二部低音管及第二、三部豎笛、中音豎笛及低音豎笛擔任和聲。這樣的 安排在音響上有溫暖但不會過於厚重的感覺。第五小節加入第一、二部小號重 複第二、三部豎笛的伴奏旋律線,以 p 的音量演奏,如果能好好控制音色及音

(14)

量不要超過豎笛,就能使此一小節的重音節更明顯。第六小節以低音號斷音

(Staccato)及低音大提琴撥奏(Plucked)p 的音量,是加強了低音管及低音 豎笛的效果。

(二)、第二樂段(9∼17 小節):第一主題原本豎笛的旋律改為二部長笛、

二部雙簧管、英國管、高音豎笛演奏,音色轉為更明亮了一些。伴奏音型改為 高音與低音群木管樂器演奏十六分音符的對答,增添了不少本段的趣味性。而 第一樂段中小號演奏的角色,在本段中換為第一、二部法國號演奏。

(三)、第三樂段(17∼25 小節):在 17 小節四部法國號短暫的演奏過門,

將旋律由高音承接下來給上低音號演奏。特別一提的是上低音號(Bb Barition)

與粗管低音號(Euphonium)在音色上前者比較明亮、後者比較柔順,現在的 管樂曲如果有為上低音號的旋律,大多以粗管上低音號演奏。

短笛、二部長笛、高音豎笛、第一部豎笛承接了第二樂段的十六分音符,

在本樂段演奏更快速的六連音,能帶來更流動、往前行進的速度感。

(四)、第四樂段(25∼33 小節):像接力賽跑一般,雙簧管繼續演奏第 一主題,不過在 26 小節由高音薩克斯風演奏比雙簧管晚一小節的模進旋律。

另外由二部低音管及上低音薩克斯風以輕快的分解和絃音型擔任伴奏的角色。

(五)、第五樂段(34∼39 小節):經由第 32、33 小節由中音薩克斯風及 中音豎笛慢慢向高低音兩側開展出來,本樂段從第 34 小節前一拍開始,不過 這裡的第一主題開始作變形,由高音群的短笛、二部長笛、二部雙簧管、英國 管、三部豎笛,擔任主旋律線條的角色。其他的中低音木管樂器群及銅管樂器 群則以第二樂段節奏對唱的形式伴奏,慢慢漸強至第 39 小節的延長音。

(15)

(六)、過門+尾聲(40∼48 小節):本樂段以三組下行音型釋放第 33 小 節延長音的 ff 力度及迴響,第一組是四部法國號以 16 分音符後半拍,跳躍地 伴隨木管下行;接著第二組銅管群(沒有法國號)以圓滑奏的方式達到在演奏 法及音色上與第一組對比的效果;第三組又回到第一組的配器組合,只是主從 顛倒,改由四部法國號及低音木管群(二部低音管、倍低音管、中音豎笛、低 音豎笛、低音薩克斯風)來帶領,而其他的中高音木管群則反過來擔任原來法 國號以 16 分音符後半拍,跳躍下行的角色。

在三組下行音型後,第一主題再次出現,只是尾聲已近,只演奏主題的 前二小節。第一、二部豎笛、先吹奏、接著第二部中音薩克斯風及第一部小號 隔一小節後模進、最後是次中音薩克斯風與第一部長號演奏。雖然這三組音高 都一樣,但是卻在演奏音域上再次達到下行的效果,最後由第一、二部豎笛的 十六分音符上行音階,引入三個長音結束本樂章。

(16)

第五節 第五樂章 銅管齊奏之配器效果

一、銅管齊奏的特色

本樂章的配器特色是以銅管群齊奏之第一主題。由三部小號、四部法國 號、三部長號、二部上低音號、低音號及低音大提琴組成,演奏的效果充滿了 銅管金屬的響亮及有力之共鳴。在本段中並未特別強調小號或法國號的高音使 用,反而是長號第一部使用了高音 G,將本段銅管齊奏的重心集中在中高音域 上。這樣的配器效果可以帶來一種屬於銅管樂器特有的光輝燦爛音質,第一樂 段以 f 的音量來演奏,飽滿而恰如其份,可以帶來像管風琴一樣的和聲效果。

第二樂段將音量提高至 ff,金屬震動的幅度增加帶來一種更具穿透力與震 撼力的聲響效果。第八樂段葛人傑避免將這樣的銅管組合音量擴大至 fff 後直 接的爆炸感,改以加上木管以後的齊奏來中和,也保留了樂曲結尾力度漸強的 空間。

二、以下是第五樂章中各樂段的各樂段的配器情形:

(一)、第一樂段(1∼8 小節):第一小節為自由拍子,以銅管群堂皇而 不鬆懈的第一主題共兩次,在定音鼓漸強後進入固定速度的第二小節。第二小 節後由第一部小號獨奏第二主題,高音及第一、二部薩克斯風、四部法國號及 上低音管這些中音域樂器以長音支撐和絃。

(二)、第二樂段(9∼13 小節):再次以銅管群演奏第一主題,不過這一

(17)

次只有第一主題的前半句是自由速度齊奏,後半句則是以第一部小號及第一、

二部長號吹奏第一主題。其他銅管改以四分音符與主題對唱。

(三)、第三樂段(13∼27 小節):在第 13 小節短暫的延長後,二部中音、

次中音薩克斯風及第一、二部法國號以輕快的斷奏唱出第一主題,相較於之前 充滿力度的銅管群,這裡的中音群顯的活潑多了,以音量及音長來作為對比。

而二部低音管、三部豎笛、中音豎笛、低音豎笛則以慢一拍的第一主題模進也 亦步亦趨地緊接在後。

第 19 小節將原本主旋律的中音群轉移至高音群的二部長笛、二部雙簧 管、英國管、高音豎笛、第一、二部豎笛及中音豎笛,而跟隨在後的模進改為 銅管群(三部小號、三部長號、及上低音號)

第 24 小節由上低音號獨奏出四小節的第二主題。相較於第一樂段的長音 伴奏,這邊延續了第三樂段整體輕快的感覺,以木管(英國管、二部低音管、

豎笛家族及薩克斯風家族)小聲地附和第二主題。

(四)、第五樂段(27∼34 小節):又回到由三部小號、四部法國號、上 低音號及低音號演奏的第一主題,最後在重複尾句中漸強而推入下一樂段。

(五)、第五樂段(35∼43 小節):以短笛與長笛八度同音齊奏第一主題,

第一部低音管、第一部中音薩克斯風及四部法國號以和絃長音搭配。

(六)、第六樂段(44∼48 小節):本樂段以第二主題及第一主題的增值 同時演奏。第二主題由三部豎笛演奏;第一主題的增值由二部雙簧管、高音薩 克斯風、第一部薩克斯風及第二部小號加弱音器演奏。比較特殊的是葛人傑在

(18)

這裡要求高音薩克斯風、第一部薩克斯風要以抖音(Vibrato)來吹奏,達到揮 之不去的(Lingeringly)的聽覺效果。最後在全體漸強中,由小號在第 48 小節 帶領引出銅管群再次吹奏完整的第一主題。

(七)、第七樂段(49∼54 小節):由銅管吹奏一次完整的第一主題加上 定音鼓的輪鼓漸強,第 50 小節才是全樂章的重心所在。以短笛、二部長笛、

二部雙簧管、英國管、高音及三部豎笛、高音薩克斯風、二部中音薩克斯風、

次中音薩克斯風第三部小號,第一部長號、上低音號演奏第二主題,其他的樂 器加上打擊樂器規律的在第一拍及第三拍斷奏,像是為戰歌吶喊一般。

(八)第八樂段:第 53 小節起由第一、二部小號以三度音成下行再次回 到第 55 小節由全體管樂家定音鼓齊奏的第一主題中,以燦爛的 fff 音量結束本 樂章。

(19)

第六節 第六樂章 瑞士手鐘之特殊配器法

一、手鐘的配器特色

第六樂章是以第一主題為固定旋律作變化的帕薩喀牙舞曲,共分為九 段,每一段在音色及節奏上做變奏手法的變奏曲。而本樂章的第二動機是和絃 根音所形成的頑固低音,在第九樂段中加入了比記譜音高八度的瑞士手鐘

(Swiss Handbells)。由於這種樂器不易尋找,所以在表演時大多只有敲擊管 鐘,聲音顯的單薄的一些,筆者建議在這種不得以的情形下如要演出本樂章,

可以使用硬塑膠棒槌來敲打管鐘以取得更為響亮的音色,加上輕輕以塑膠硬棒 敲擊高音鐵琴,也可以取得近似原著要求的聲音。

遺憾的是筆者在國內聆聽演出時並未見到指揮尊重葛人傑在創作上的要 求,以手鐘來正式演出。手鐘是銅合金製品,所以聲音明亮華麗的,給人帶來 具有生命盼望的感覺,並且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關,不可以輕易忽視它在本樂章 中的效果與含意。其實國內已有數個手鐘合奏團,如:台北懷恩堂手鐘隊、雙 連教會手鐘團、淡江手鐘團、三峽手鐘團、小天使手鐘團、台南長榮女中手鐘 團等在正式演出時可以請他們給于協助。

二、以下是第六樂章中各樂段的各樂段的配器情形:

(一)、第一樂段(1∼17 小節):由二部雙簧管、英國管、高音薩克斯風、

三部豎笛、高音薩克斯風、二部高音薩克斯風同音齊奏主題旋律,呈現出木管 中音域飽滿的音色。

(20)

(二)、第二樂段(17∼33 小節):主題還是由一樣的樂器擔任,但是在 音量上增加並加入銅管低音木管與低音大提琴(撥奏)的頑固低音伴奏,在聲 響力度上增添了厚度感。

(三)、第三樂段(33∼49 小節):主題改由較高音的二部長笛、二部雙 簧管、英國管、高音及第一、二部豎笛演奏。低音管、倍低音管、低音薩克斯 風、低音號及低音大提琴繼續演奏第二樂段的節奏,四部法國號及粗管上低音 號則演奏跳動的分解和絃音型,整個樂段的感覺輕盈躍動了起來。

(四)、第四樂段(49∼65 小節):相較於前三段較短的音符,第四樂段 改以短笛及中音豎笛演奏圓滑的主題旋律線,第二部中音薩克斯風及次中音薩 克斯風則以三度的頑固低音伴奏,二部低音管及低音豎笛則擔任長音的角色,

讓本樂段回到以木管為主的音色。

(五)、第五樂段(65∼81 小節):利用短笛二部長笛、二部雙簧管、英 國管及第一部小號來增加主題高音域的厚實度,伴奏上則增加一組作為卡農模 進。第一組是高音豎笛、三部豎笛、二部中音薩克斯風及次中音薩克斯風等中 音木管群,第二組是二部低音管、中音及低音豎笛、上低音及低音薩克斯風等 低音木管群加上低音大提琴。

(六)、第六樂段(81∼97 小節):主題改由二部長笛、高音豎笛及第一、

二部豎笛演奏,伴奏的和聲則由原先的薩克斯風並引入中音豎笛、高音薩克斯 風在加上銅管群擔任。高音、中音及次中音薩克斯風在本樂段要求以抖音演 奏。本樂段漸強至尾句(第 93 小節)後,改由中高音木管同音齊奏。

(21)

(七)、第七樂段(97∼113 小節):回到似第三樂段的配器安排,但是主 旋律線改由中音域的薩克斯風家族演奏。

(八)、第八樂段(113∼129 小節):為第七樂段的加強,主題移至二部 雙簧管、英國管、二部低音管、高音及第一部中音薩克斯風、第一部小號、上 低音號及粗管上低音號演奏。而法國號的分解和絃音型則加入了二部長笛、三 部豎笛、中音豎笛、第一、二部長號、小鼓來演奏。

第 122 小節改變配器及節奏型態。第 122 至 125 小節由短笛、二部長笛、

英國管、第二部薩克斯風、第二、三部小號、四部法國號、上低音號、小鼓及 高音木琴演奏 Hemiola 的節奏型態;在 2 小節音階上行後,Hemiola 改由短笛、

二部長笛、英國管、二部低音管、豎笛家族(沒有低音豎笛)、第二部中音薩 克斯風、次中音薩克斯風、四部法國號、第二部長號、上低音號、小鼓及高音 木琴。自第 122 小節後主旋律線減少配器改為高音及第一部中音薩克斯風、第 一部小號演奏。

(九)、第九樂段(130∼146 小節):本樂段強調伴奏的頑固低音線條。

主旋律由二部雙簧管、英國管、三部豎笛、中音豎笛、第二部中音薩克斯風、

次中音薩克斯風、第三部小號、第三、四部法國號、粗管上低音號演奏 ff 的音 量。頑固低音線條則由二部長笛、短笛、低音管、倍低音管、高音豎笛、低音 豎笛、高音薩克斯風、第一部中音薩克斯風、上低音音薩克斯風、低音薩克斯 風、第一、二部小號、第一二部法國號、三部長號、上低音號、低音號、低音 大提琴、定音鼓、管鐘及瑞士手鐘,最後延長音漸強時加入小鼓及吊鈸,以 ffff 的音量熱鬧的結束全曲。

(22)

第七節 結 論

綜合葛人傑在《林肯郡花束》六個樂章中的配器方法,我們歸納出幾點 特色:

一、葛人傑喜歡大量的使用家族樂器

他自己也曾在專論39上提過:完整的家族樂器(從高音到低音)能提供更 紮實而飽滿的音響。我們可以從樂曲中看到葛人傑會安排一整個樂段由同一家 族樂器擔任旋律或是和聲的角色。

二、對比性

葛人傑會安排在前後兩樂段以不同音域的高、低音樂器來表現對比性,

他也會利用銅管或木管之間的聲響效果來作對比變化。除了音色及及音量的對 比,本樂曲中還有斷奏與圓滑奏,以及節奏對唱上的對比效果。

三、漸強漸弱

葛人傑運用傳統作曲法再漸強時增加配器,漸弱時則減少配器,並常常 配合旋律的高低起伏漸強漸弱。在管弦樂作品中常見的以定音鼓增加漸強效 果,在本樂曲中也常常使用,但是有多了以吊鈸或小鼓輪奏來漸強。

39 1918:Possibilities of the Concert Wind Ban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Madern Composer.

(23)

四、木管樂器音色的使用

葛人傑會要求低音管或豎笛這些簧片樂器,演奏具有簧片聲音的音色

(reedy)來製造沙啞的效果,或是要求薩克斯風以抖音(Vibrato)演奏,使和 聲的音準模糊。

五、銅管樂器音色的使用

葛人傑對小號音色的使用有更換富魯格號(第三樂章)以及使用到弱音 器,法國號則有使用手塞音,其他銅管樂器的音色使用就比較保守。但是他在 家族樂器的選擇上,如:中音長號與低音長號、上低音號與粗管低音號的使用 間,可以提更銅管樂器更多音色的改變與與選擇。

六、打擊樂器的使用

在打擊樂器上的使用稍嫌保守,主要以吊鈸協助漸強,定音鼓及小鼓加 強節奏感,鍵盤樂器及管鐘也只有最後一樂章才使用,這些比起近年來新寫作 的大型管樂曲在打擊音色變化上顯的薄弱許多。但是在幾個有進行曲風的樂 章,葛人傑並沒有依循傳統將大鼓及鈸頻繁的使用,可以看出他正在思索並實 驗打擊樂器在現代管樂曲中的定位。他常用小鼓小聲的輪奏伴隨木管的長音和 聲,企圖利用小鼓響絃的特殊音效為樂曲增添效果。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配合本校走讀社區課程,在二年級音樂課程 中,融入阿里山以及森林鐵路的教學。藉由

學習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含教學策略) 時間 學習評量 活動一:小小音樂家(音樂老師)..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1.有採購法第 50 條第 1 項第 3 款至第 5 款、第 7 款情形之一,依同條 第 2 項前段得追償損失者,與追償金額相等之保證金。. 2.違反採購法第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國小中高年級組:第一階段比賽將出 10 題國中等級單字,完成後將審查現場學生之分數,取 前 100 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並列同分者得佔一個名額,若有與第 100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