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結果重要發現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結果重要發現 "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研究結果重要發現、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評價一套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的高中學生 戒菸教育計畫,探討在學校實施吸菸學生戒菸班的成效。經上一章的 統計分析後,將研究結果重要發現、結論、及建議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結果重要發現

本節分為基本資料、戒菸教育計畫介入對戒菸相關因素之影響、

及戒菸教育計畫之過程評價三部分,分述如下。

一、基本資料

本部分分別針對實驗組與對照組「背景資料」、「吸菸相關經驗」、

「戒菸相關經驗」、及「親友吸菸情形」四項研究重要發現敘述如下。

(一)背景資料

實驗組平均年齡為 16.60 歲,父母婚姻狀況全數(100%)皆為 共同居住。父親教育程度,高中職以下者佔 60.0%,專科、大學以 上者佔 40.0%;母親教育程度與父親教育程度的分佈相同。父親職 業,非專業、半專業佔 40.0%,專業、高專業、與極專業佔 60.0%;

母親職業,非專業、半專業佔 80.0%,專業、高專業、與極專業佔 20.0%。學業成就有 60.0%的學生自認與同學相較,成績表現為普 通,20.0%自認表現好,20.0%自認表現差。在嚼檳榔及飲酒經驗方 面,有 40%的學生表示曾嚼食過檳榔,全數(100.0%)學生皆表示 曾有飲酒經驗。

對照組平均年齡為 16.60 歲,81.8%的學生的父母共同居住。父 親教育程度,高中職以下者佔 40.0%,專科、大學以上者佔 60.0%;

母親教育程度,高中職以下者佔 45.50%,專科、大學以上者佔 54.50

%。父親職業,非專業、半專業佔 30.0%,專業、高專業、與極專 業佔 70.0%;母親職業,非專業、半專業佔 88.90%,專業、高專業、

(2)

與極專業佔 11.10%。學業成就有 45.0%的學生自認與同學相較,成 績表現為普通,18.2%自認表現好或非常好,36.4%自認表現差或非 常差。在嚼檳榔及飲酒經驗方面,有 3 位(27.3%)的學生表示曾嚼 食過檳榔,9 位(90.0%)的學生表示有飲酒經驗。

研究對象在背景資料分析,經費雪正確機率考驗(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父母婚姻狀況、父母教 育程度、父母職業、學業成就、嚼食檳榔經驗,及飲酒經驗之分佈上 皆無顯著差異。此外,經魏氏曼惠特尼考驗(Wilcoxon-Mann-

Whitney test)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年齡分佈上亦無顯著差異。

(二)吸菸相關經驗

實驗組五位學生中,開始吸菸年齡以 11-12 歲及 13-14 歲居多(各 佔 40.0%)。養成規律吸菸年齡以 15-16 歲居多(60.0%)。開始吸 菸原因,以好奇心、壓力大、同學邀約、及無聊打發時間各佔 25.0

%。在目前吸菸情形方面,有 3 人(60.0%)過去一週曾吸菸,但不 是天天吸(其中 2 人近三十天吸菸天數介於 10-19 天,1 人介於 20-29 天),其餘,有 1 人(20.0%)表示目前是天天吸菸,另 1 人(20.0

%)過去一年曾吸菸,但近一個月未吸。調查近三十天有吸菸的日子 中,日吸菸量以 2-5 支及 6-10 支居多(各佔 40.0%)。全數(100.0

%)學生從第一次吸菸至今,累計總吸菸支數,皆已超過 100 支。

對照組十一位學生中,開始吸菸年齡以 13-14 歲居多(63.6%)。 養成規律吸菸年齡,多數學生(63.6%)表示自己並未規律吸菸,僅 2 人(18.2%)表示自 15-16 歲開始規律吸菸,11-12 歲與 13-14 歲 開始者各有 1 人(各佔 9.1%)。開始吸菸原因,以好奇心、壓力大、

同學邀約、及無聊打發時間居多(各佔 22.2%)。在目前吸菸情形方 面,有 5 人(45.5%)過去曾吸菸,但近一年未吸,2 人(18.2%)

過去一年曾吸菸,但近一個月未吸,其餘,有 2 人(18.2%)表示目 前是天天吸菸,另 2 人(18.2%)表示過去一週曾吸菸,但不是天天 吸(近三十天吸菸天數分別介於 6-9 天與 20-29 天)。調查近三十天 有吸菸的日子中,日吸菸量從 1 支、2-5 支、6-10 支、及 11-20 支各

(3)

有 1 人(各佔 9.1%)。從第一次吸菸至今,累計總吸菸支數,多數

(72.7%)學生表示未超過 50 支。

研究對象在吸菸相關經驗分析,經費雪正確機率考驗檢定結果顯 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開始吸菸年齡、養成規律吸菸年齡、吸菸情形、

三十天吸菸天數、及日吸菸量之分佈上皆無顯著差異,但在總吸菸支 數上達統計顯著差異(p=0.03),實驗組總吸菸支數比對照組顯著地 多。

(三)戒菸相關經驗

實驗組全數(100.0%)學生皆曾經戒菸,而對照組僅 72.7%的 學生曾經戒菸。研究對象在戒菸相關經驗分析,經費雪正確機率考驗 結果顯示:曾經戒菸與否之分佈上不因組別而有差異。

曾經戒菸的原因,實驗組學生表示因為「家人反對吸菸」及「女 朋友反對吸菸」者各有 2 人(各佔 40.0%);對照組學生曾經戒菸的 原因則較多,包括「學校要求」、「自己生病或感覺身體不舒服」、「看 到或聽到有關吸菸的報導」、及「家人反對吸菸」,各選項皆有 1 人(各 佔 9.1%)。

曾戒菸後來再度吸菸的原因,實驗組有 2 人(40.0%)表示因為

「周圍的人都在吸菸」,1 人(20.0%)因為覺得心情不好;對照組 則有 2 人(18.2%)因為「朋友邀約」、1 人(9.1%)因為覺得「不 吸菸很難受」、及 1 人(9.1%)因為「無聊沒事做」而再度吸菸。

學生認為自己未來可以戒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實驗組有 2 人

(40.0%)認為是「自己的戒菸意願」,其餘如「戒菸獎金」、「家人 支持」、及「自己的意志力」各有 1 人(各佔 20.0%);在對照組方 面,以「自己的戒菸意願」居多,共計 7 人(63.6%),其餘如「戒 菸獎金」、「老師支持」各有 1 人(各佔 9.1%)。

(四)親友吸菸情形

在家人與親戚吸菸情形方面,以父親吸菸情形最為明顯,實驗組

(4)

有 40.0%的學生其父親為目前吸菸者;對照組有 36.4%的學生其父 親為目前吸菸者,且皆為經常吸菸。實驗組有 80.0%學生其要好朋 友為目前吸菸者;對照組有 60.0%學生其要好朋友為目前吸菸者。

研究對象在親友吸菸情形分析,經費雪正確機率考驗結果顯示:在父 親、母親、哥哥、弟弟、及要好朋友的吸菸情形分佈上皆無顯著差異。

二、戒菸教育計畫介入對戒菸相關因素之影響

本部分分別針對「菸害認知」、「拒菸技巧」、「拒菸自我效能」、「戒 菸決定平衡」、「戒菸改變過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依賴 程度」、「一氧化碳值」、及「日吸菸量」九項研究重要發現敘述如下。

(一) 菸害認知

實驗組學生「菸害認知」前測得分平均值為 9.60 分,後測平均 值為 13.25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12.80 分;對照組學生前測平均值為 11.00 分,後測平均值為 9.64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12.00 分。經魏 氏曼惠特尼考驗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菸害認知」的前測與後測 得分改變量及前測與後後測得分改變量上,均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 準。實驗組內的改變情形,以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檢定結果顯示:前測與後測改變量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 水準,但前測與後後測改變量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0.034)。

進一步將「菸害認知」二分為「吸菸危害知識」與「戒菸知識」,探 討介入後的影響,仍以魏氏曼惠特尼考驗檢定結果顯示:實驗組「戒 菸知識」後測得分顯著地高於對照組(p=0.009),至於「吸菸危害 知識」則無顯著差異。

(二) 拒菸技巧

實驗組學生「拒菸技巧」前測得分平均值為 2.09 分,後測平均 值為 3.63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2.43 分;對照組學生前測平均值為 2.51 分,後測平均值為 2.62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2.51 分。經魏氏 曼惠特尼考驗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拒菸技巧」的前測與後測得

(5)

分改變量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0.039),但前測與後後測得分 改變量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就前測與後測得分改變量達到統計 上之顯著水準而言,實驗組「拒菸技巧」的進步分數顯著高於對照組。

實驗組內的改變情形,以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結果顯示:前測與後測 改變量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0.040),但前測與後後測改變量 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亦即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立即有效提升實 驗組「拒菸技巧」,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效果會隨之減弱。

(三) 拒菸自我效能

實驗組學生「拒菸自我效能」前測得分平均值為 3.36 分,後測 平均值為 7.26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5.92 分;對照組學生前測平均值 為 6.28 分,後測平均值為 5.88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5.54 分。經魏 氏曼惠特尼考驗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拒菸自我效能」的前測與 後測得分改變量及前測與後後測得分改變量上,均達到統計上之顯著 水準(p=0.001;p=0.014),亦即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立即有效使 實驗組「拒菸自我效能」的進步分數顯著高於對照組,且有延宕效果。

實驗組內的改變情形,以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結果顯示:前測與後測 改變量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0.022),但前測與後後測改變量 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亦即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立即有效提升實 驗組「拒菸自我效能」,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效果會隨之減弱。

(四) 戒菸決定平衡

實驗組學生「戒菸決定平衡」前測得分平均值為-0.40 分,後測 平均值為 0.20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1.25 分;對照組學生前測平均值 為 6.22 分,後測平均值為 3.60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0.88 分。經魏 氏曼惠特尼考驗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戒菸決定平衡」的前測、

後測得分改變量及前測、後後測得分改變量上,均未達到統計上之顯 著水準。實驗組內的改變情形,以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結果顯示:前 測與後測及前測與後後測改變量均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亦即戒 菸教育計畫介入未能有效提升「戒菸決定平衡」。但戒菸教育計畫介 入後,實驗組學生後測及後後測「戒菸決定平衡」得分有提升,且戒

(6)

菸利益大於戒菸障礙,而對照組「戒菸決定平衡」後測及後後測得分 則是下降,且於後後測時,戒菸障礙已大於戒菸利益。

(五) 戒菸改變過程

實驗組學生「戒菸改變過程」前測得分平均值為 2.31 分,後測 平均值為 3.06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2.76 分;對照組學生前測平均值 為 2.55 分,後測平均值為 2.29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2.58 分。經魏 氏曼惠特尼考驗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戒菸改變過程」的前測與 後測得分改變量及前測與後後測得分改變量上,均達到統計上之顯著 水準(p=0.004;p=0.031),亦即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立即有效使 實驗組「戒菸改變過程」的進步分數顯著高於對照組,且有延宕效果。

實驗組內的改變情形,以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結果顯示:前測與後測 改變量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0.033),但前測與後後測改變量 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亦即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立即有效提升實 驗組「戒菸改變過程」,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效果會隨之減弱。

(六)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實驗組後測有 4 位學生(80.0%)在階段間有進步的情形,1 位

(20.0%)學生停滯不前;反觀對照組,雖有 4 位學生於前測時已達 維持期,若排除不計,仍有 4 位(36.4%)學生後測時在階段間停滯 不前,1 位(9.1%)學生退步,僅 2 位(18.2%)學生有進步。實 驗組後後測雖有 1 位(20.0%)學生故態復萌,由行動期進步到維持 期卻又退回至無意圖期,1 位(20.0%)學生仍停滯不前外,仍有 3 位(60.0%)學生在階段間有進步的情形,且皆達到維持期。而對照 組排除 3 位前測時已達維持期的學生不計,仍有 2 位(22.2%)學生 後後測時在階段間停滯不前,1 位(11.1%)學生退步,僅 3 位(33.3

%)學生有進步。

整體而言,戒菸教育介入對實驗組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有 幫助,大部分學生皆朝正向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移動。

(7)

(七) 尼古丁依賴程度

實驗組學生「尼古丁依賴程度」前測得分平均值為 3.40 分,後 測平均值為 1.00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2.60 分;對照組學生前測平均 值為 2.00 分,後測平均值為 1.64 分,後後測平均值為 2.00 分。經 魏氏曼惠特尼考驗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尼古丁依賴程度」的前 測與後測得分改變量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0.006),但前測與 後後測得分改變量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就前測與後測得分改變 量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而言,實驗組「尼古丁依賴程度」降低的分 數顯著高於對照組。實驗組內的改變情形,以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結 果顯示:前測與後測改變量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0.021),但 前測與後後測改變量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亦即戒菸教育計畫介 入能立即有效降低實驗組「尼古丁依賴程度」,但經過一段時間後,

效果會隨之減弱。

(八) 一氧化碳值

實驗組學生「一氧化碳值」介入第一週平均值為 5.20,介入第 三週平均值為 2.80,介入第六週平均值為 6.20,介入後六個月平均 值為 6.60。以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分別對介入第一週與介入第三週、

介入第六週、及介入後六個月進行「一氧化碳值」組內改變量的比較,

結果顯示均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亦即戒菸教育計畫介入未能有 效降低實驗組「一氧化碳值」。

(九) 每日吸菸量

實驗組後測時,除 1 位學生在介入前即處於行動期(日吸菸量:

0 支)之外,其餘 4 位學生(80.0%)皆有進行減菸,且其中 2 位(40.0

%)學生已達 0 支;反觀對照組,雖有 6 位學生於前測時日吸菸量已 達 0 支,若排除不計,有 1 位(9.1%)學生菸癮復發,日吸菸量 2-5 支,其餘 4 位(36.4%)學生吸菸量皆無改變。實驗組後後測時,學 生 1 位(20.0%)維持戒菸,另外 4 位(80.0%)學生皆有減菸,其 中 3 位(60.0%)已達 0 支。而對照組排除 6 位前測時日吸菸量已達

(8)

0 支的學生不計,僅有 1 位(11.1%)學生採取減菸、戒菸,其餘 2 位(22.2%)學生維持不變。

整體而言,戒菸教育介入對實驗組「日吸菸量」的減少有幫助,

全部(100.0%)的學生皆有減菸。

三、戒菸教育計畫介入之過程評價

本部分分別針對學生對「團體戒菸班課程」之評價、學生對「個 別化戒菸輔導」之評價、及輔導教師對「個別化戒菸輔導」之評價三 項研究重要發現敘述如下。

(一) 學生對「團體戒菸班課程」之評價

整體而言,學生對團體戒菸班的喜歡程度,有 3 位(60%)的學 生表示喜歡,2 位(40%)的學生表示不喜歡,至於整體幫助程度,

有 4 位(80%)的學生表示有幫助,1 位(20%)的學生表示沒有幫 助。另從深度訪談資料發現以下三點結論:(1)制式化的典禮儀式不 受學生喜愛;(2)模擬情境演練的效果不佳;(3)資訊提供配合少量 恐懼訴求有助於吸菸學生產生戒菸的意圖。

(二) 學生對「個別化戒菸輔導」之評價

整體而言,學生對「個別化戒菸輔導」的喜歡程度,有 1 位(20.0

%)學生表示非常喜歡,3 位(60.0%)學生表示喜歡,僅 1 位(20.0

%)學生表示不喜歡。至於學生認為的幫助程度,有 4 位(80.0%)

學生表示有幫助,僅 1 位(20.0%)學生表示沒有幫助。就學生觀點,

認為在團體戒菸班上課期間「個別化戒菸輔導」適宜的次數,有 2 位

(40.0%)學生建議 1 次即可,2 位(40.0%)學生建議兩次,另有 1 位(20.0%)學生建議進行三次。在影響輔導成效的因素方面,學 生認為「自己的戒菸意願」最為重要(80.0%),其次為「與教師建 立良好的關係」及「教師的關心」,各佔 60.0%,再次為「談話氣氛 融洽」佔 40.0%。

(9)

另從深度訪談資料發現:「個別化戒菸輔導」能發揮一對一訪談、

個別化的功效,可彌補團體戒菸班課程的不足,教師的關心亦能發揮 支持的作用,加強學生戒菸的意志力。每次的「時間掌控」上應拿捏 得宜,若時間太短,恐未能談及問題核心,發揮功效,但時間太長,

也會引起學生的厭煩,造成排斥,因此「個別化戒菸輔導」可視每次 輔導的目的、內容與學生的反應彈性調整時間與次數。

(三) 輔導教師對「個別化戒菸輔導」之評價

全數(100.0%)的輔導教師皆抱持肯定的態度,認為「個別化 戒菸輔導」對學生是有幫助的,在建議適宜的次數上,各表述「視學 生狀況而定」、「二次」、「四次」、及「定期每週一次」。在認為影響輔 導成效的因素方面,以「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及「學生戒菸意願」

最重要(100.0%),其次為「對學生付出關心」(75.0%),再次則為

「書面資料應用」(50.0%)。

另從深度訪談資料發現:輔導教師對於與學生自述的吸菸、戒菸 情形多抱持疑慮,因此輔導教師期望「個別化戒菸輔導」與「團體戒 菸班課程」有更密切地結合,以更加瞭解學生狀況,在輔導時才會更 容易進行。另外,有輔導教師指出對於戒菸方法的瞭解略有不足,曾 發生無法回應學生問題的現象,建議未來在戒菸教育計畫開始之前,

辦理更周詳、完整的師資培訓,輔以充足的參考資料,以增進輔導教 師在戒菸方面的知能。輔導教師在與學生實際的晤談情境下,需要隨 時視情況而彈性調整晤談內容,因此難以在每次晤談中兼顧「跨理論 模式」的內涵,輔導教師若無法在原先預定的晤談次數中達到期望的 目標,可視學生個別狀況彈性調整輔導的次數與時間。

(10)

第二節 結論

根據本研究發現,研究結論摘要如下:

一、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立即顯著提升學生的「拒菸技巧」、「拒菸 自我效能」、及菸害認知中的「戒菸知識」,其中「拒菸自我效能」

具有延宕效果。

二、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立即顯著提升學生的「戒菸改變過程」,

且具有延宕效果,並能使實驗組學生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間 有正向的移動,此外,雖然「戒菸決定平衡」未達到統計上的顯 著水準,但介入能降低學生「戒菸決定障礙」,提升實驗組學生 的「戒菸決定平衡」分數,使戒菸利益大於戒菸障礙。

三、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降低學生的「尼古丁依賴程度」,減 少實驗組學生的「日吸菸量」,但未能有效降低學生的「一氧化 碳值」。

四、實驗組學生與輔導教師對整體戒菸教育計畫多持正向的評價。

(11)

第三節

建議

本節將依據研究結果、研究經驗,提供以下兩個方向的建議:(一)

青少年戒菸教育計畫實務;(二)未來相關研究建議。

一、青少年戒菸教育計畫實務

本部分將青少年戒菸教育計畫實務方面的建議細分為以下三點 陳述之:(1)計畫內容方面;(2)學校行政方面;及(3)衛生及教 育行政主管單位推廣方面。

(一)計畫內容方面

1.運用「團體戒菸班課程」配合「個別化戒菸輔導」的模式,協 助吸菸學生戒菸:

本研究設計融合「團體戒菸班課程」與「個別化戒菸輔導」

的模式,從過程評價及深度訪談資料分析發現,吸菸學生及輔 導教師大體上皆給予正向的評價,且藉由此兩種方法提供團體 授課、團體支持、個別化、及跨理論模式的戒菸協助,具有正 向的成效,故建議未來學校實施吸菸學生戒菸班可以繼續推廣 此模式,協助吸菸學生戒菸。

2.「團體戒菸班課程」教學活動設計的內容量要適中:

本研究「團體戒菸班課程」教學活動設計的內容豐富,加 上吸菸學生常有姍姍來遲的現象,會減少真正的上課時間,因 此研究者授課期間常感時間倉卒,對於部分內容僅能簡單帶 過。建議未來學校進行本研究之「團體戒菸班課程」時,教學 活動的內容可酌量彈性刪減,並可以預先保留彈性的五至十分 鐘,以備緩衝的時間,讓教師與學生可以有充裕的時間歸納學 習的重點,以避免倉卒教學影響成效。

(12)

3.增進學生參與的意願,在有良好互動的情況下,提升戒菸教育 計畫的成效:

學校在辦理戒菸教育計畫之前,宜先瞭解校內吸菸學生的 需求、喜好與特質,並體察其感受,避免標籤化,顧及學生隱 私與看法,以便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內容及學習環境。

依據本研究的執行經驗,教學內容宜採多元化、互動化、趣味 化的方式進行,學習環境宜營造輕鬆、包容、無處罰意味的氛 圍,避免制式化的上課方式,以增加學生參與的意願,在有良 好互動的情況下,增進戒菸教育計畫的成效。

(二)學校行政方面(此部分第一、二、三點為研究者基於本研究發 現或研究過程與經驗所提出之建議外,第四、五、六點皆為延 伸性建議。)

1.邀請吸菸學生的重要他人及學校的志工家長參與戒菸教育計 畫:

依據本研究前測結果分析,在戒菸的原因方面,實驗組學 生表示因為「家人反對吸菸」及「女朋友反對吸菸」因而戒菸 者各有 2 人(各佔 40.0%),顯示實驗組學生珍視重要他人的 觀點與期待,規範信念及遵循動機可能是較高的,且諸多研究 指出,重要他人對吸菸的態度會影響到青少年吸菸的情形。因 此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以邀請吸菸學生的重要他人一同參 與,以提供戒菸的支持力量,協助吸菸學生戒菸。

此外,學校要辦理一套戒菸教育計畫,從規劃、籌備、執 行、至評價,常需要許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非少數幾位承 辦人員及教師即可以勝任。因此建議未來學校辦理戒菸教育計 畫時,亦可邀請學校的志工家長參與,協助相關事宜,以減輕 承辦人員及教師們的壓力與負擔。

2.訂定戒菸行為的評估標準及獎懲辦法,以鼓勵的方式提升吸菸 學生參加戒菸教育計畫的意願:

(13)

依據本研究的執行經驗,實驗組學生因為有在校吸菸記 錄,故應學校要求,參與戒菸教育計畫。由於這些學生非出於 自願參加,且因本研究「團體戒菸班課程」上課時間訂在每週 聯課活動時間,致使學生無法參加喜愛的社團活動,再加上部 份學生戒菸意願不高的因素下,有少數學生參與意願低落。為 提升吸菸學生參加戒菸教育計畫的意願,建議未來學校可以秉 持教育的正向積極鼓勵精神,訂定吸菸學生戒菸行為的評估標 準(例如:獲得戒菸班結業證書或符合未吸菸的「一氧化碳值」

檢測標準)及獎懲辦法(例如:已戒菸者可改過銷過、未有在 校吸菸記錄的吸菸學生主動參與戒菸則不記過、及提供戒菸獎 金等),藉以提升吸菸學生的戒菸意願與動機,並增加其參加 戒菸教育計畫的意願。

3.戒菸教育計畫執行期間宜避免與學校重要事件或大型活動衝 突,並落實教、訓、輔三合一的精神:

依據本研究的執行經驗,戒菸教育計畫的執行期間與學校 重要事件或大型活動衝突,會導致教師們的勞累、學生們的分 心、及戒菸教育計畫進度的影響。因此,建議未來學校辦理戒 菸教育計畫時,宜於前一學期規劃下一學期行事曆時,即進行 討論。一般而言,開學初可避開定期評量,應是比較適合的時 段。

至於學校內的戒菸教育計畫,宜落實教、訓、輔三合一的 精神,分工合作,協調溝通,以共同完成整體的計畫。建議協 助辦理的人員:在規劃、承辦、及督導方面,可交由學務處執 行,因學務處本身負有訓育及管理學生的職責,督導者宜具有 一定的職權,有能力作處室間的溝通協調;再者,由學校內具 有醫護或衛生教育背景的人員或教師協助授課;並加入輔導室 具有輔導專業的輔導教師或有興趣與熱忱的教師協助「個別化 戒菸輔導」。落實教、訓、輔三合一的精神,分工合作,協調 溝通,以便計畫順利進行,並成就最大的效果。

(14)

4.於學校衛生委員會中加入學校戒菸教育計畫並做人員的編制:

菸害防制為學校既有之工作項目,但僅少數學校有針對吸 菸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生戒菸教育計畫。建議未來學校可於既有 的學校衛生委員會中加入戒菸教育計畫,並編制相關的教職員 工協助辦理吸菸學生的戒菸教育計畫,在有計畫可依據辦理的 情況下,以利於戒菸教育計畫的推展。

5.建立完整的吸菸學生檔案資料,以便掌握學生個別狀況並有利 於承辦人員交接時的經驗傳承:

一般學校針對吸菸學生所建立的檔案資料,多僅存於學務 處生輔組內,其內容僅簡單記錄在校吸菸記錄、吸菸情形、及 懲處內容等。本研究採用李景美(2003;2004)等人設計之「吸 菸學生輔導記錄單」,由輔導教師與吸菸學生晤談後填寫。建 議未來學校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吸菸學生檔案資料,除涵蓋在 校吸菸記錄、吸菸情形、及懲處內容外,並可記錄學生戒菸情 形、戒菸過程、「個別化戒菸輔導」記錄、及其他在校表現等,

以便掌握學生個別狀況,提供吸菸學生更適當的戒菸協助,且 有利於承辦人員交接時的經驗傳承。

6.學校宜有行政協助,以增進教師積極主動參與的熱忱與意願:

學校教師已有一定的工作量及授課時數,如欲協助戒菸教 育計畫的執行、授課、或輔導吸菸學生,將額外增加其工作量 與負擔。建議未來學校辦理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時,承辦、授課、

或輔導吸菸學生的教師能納入正式的授課時數,或酌量減少其 授課時數,或制定評鑑辦法給予獎勵,以增進教師積極主動參 與的熱忱與意願。

(三)衛生及教育行政主管單位推廣方面

1.整合社會相關資源,協助學校辦理戒菸教育計畫:

本研究執行過程運用台北市衛生局製作的戒菸、拒菸宣導

(15)

海報、台安醫院大型菸具、及董氏基金會製作的宣導品作為「團 體戒菸班」的教材與環境佈置,並邀請無喉協會病友現身說 法、校外參觀人體奧妙展,結合諸多社會相關資源,以豐富戒 菸教育計畫的內容。未來學校自行辦理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時,

亦須運用到相關的社會資源,故建議由衛生及教育行政主管單 位協助整合社會相關資源(如:衛生局(所)、醫療院所、戒 菸專線、無喉協會、民間菸害防制團體、社區健康組織、及私 人健康機構等),促進資源流通,在學校辦理學生戒菸教育計 畫時,能成為學校的支持系統及向外擴展的資源,以豐富計畫 內容,並使學校執行上更順利。

2.辦理學校戒菸種子教師的培訓及學校戒菸教育經驗的推廣:

協助吸菸者戒菸較一般的學校教育更為專業,一般的學校 教師在輔導吸菸學生的知能稍嫌不足,因此本研究在進行前,

有進行輔導教師的師資培訓。建議由衛生及教育主管單位整合 社會相關資源後,辦理學校戒菸種子教師的培訓及戒菸教育績 優學校的經驗的推廣,邀請學校內工作性質相關、具有醫護或 衛生教育背景、輔導專長或有興趣的教師參與受訓,成為學校 內的戒菸教育種子教師,以提供更專業、完整的戒菸教育服 務。另於培訓期間,提供公假排代及研習時數,以鼓勵教師參 與。

二、未來相關研究建議(此部分第一至九點為研究者基於本研究發現 或研究過程與經驗所提出之建議外,第十、十一點皆為延伸性建 議。)

1.問卷設計除考量研究需求外,需兼顧填答者的反應:

本研究「吸菸學生意見調查問卷」前測題目共 134 題,後 測題目 119 題,後後測題目 117 題,問卷題目過多影響研究對 象認真閱讀及填答的意願,少數學生在缺乏耐心的情況下,會

(16)

有不願意作答或亂答的現象,造成資料的損失。建議未來相關 研究進行問卷調查時,宜找出指標性的變項,控制問卷的題 數,且文辭敘述、填答方式及版面配置以方便閱讀者為出發 點,考量研究需求時並兼顧填答者的反應,以增進資料的正確 性及填答率。

2.增加問卷施測時的指導與說明,並於問卷回收時,增加一道檢 查的步驟,以減少學生誤答的情形: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偶有誤答以致於資料間產生無法解 釋或矛盾的現象(例如:學生填答近一個月沒有吸菸,則三十 天吸菸天數與近三十天日吸菸量應當為Ο,若否,則有矛盾的 現象),推測可能原因除了學生未認真填答外,可能問卷題目 文意不易理解,因此建議未來相關研究於問卷調查時,宜增加 問卷施測時的指導與說明,以減少學生誤答的情形,並於問卷 回收時,增加一道檢查的步驟,如發現學生誤答,可以立即確 認與修正。

3.評價指標可以結合身體檢查,以協助學生覺察吸菸對健康的影 響:

本研究中運用尼古丁依賴測試及肺部一氧化碳值作為評 價戒菸教育計畫成效指標之一,從以上兩項指標可以立即得知 吸菸學生的菸癮程度及吸菸情形。文獻指出,身體檢查評估可 以激起吸菸者的危機意識,有助於戒菸班的成效(Alexander, 1988;Stretcher, 1983;Wheeler, 1988 引自李麗傳、張濟 萍、郭鐘隆、沈建業,1996)。Murray(1993)建議一氧化碳 血色素濃度與尼古丁檢查指數是可信度與效度均高的身體檢 查法(引自李麗傳、張濟萍、郭鐘隆、沈建業,1996)。因此 建議未來學校進行吸菸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時,除了進行尼古丁 依賴測試及肺部一氧化碳值檢測外,可以為學生作身體檢查評 估,藉由客觀的生化指數(例如:肺部一氧化碳濃度檢測)激 起青少年吸菸者的危機意識,提升戒菸意圖。

(17)

4.訴求策略宜多種方式並行,以收最大的正向效果:

雖然從本研究學生組深度訪談資料分析中發現,學生認為 恐懼喚醒對戒菸意圖的產生最為有效,且認為可以多使用,但 諸多文獻指出恐懼訴求應用在衛生教育有其限制,且多次使用 會減少效果,因此建議未來學校實施戒菸教育計畫時,仍可採 用恐懼喚醒的策略來提升吸菸學生的戒菸意圖,但使用的同時 宜提供正確的菸害資訊,以引發警惕,並合併多種訴求策略,

諸如:恐懼訴求、獎賞訴求、感性訴求、理性訴求、及權威訴 求,穿插運用,以收最大的正向效果。

5.豐富「團體戒菸班課程」的教學方式,加入體驗性或體能性的 課程,提供學生直接體驗及感受的機會:

本研究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豐富「團體戒菸班課程」的上課 型式,藉以活潑化、趣味化上課內容,如:講述法、小組討論 法、遊戲學習法、價值澄清法、問答法、問題解決法、角色扮 演法、校外參觀、錄影帶教學、實物示範、及演講。建議未來 學校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體驗性(如:戒菸飲食)或體能性

(如:戒菸有氧運動)的課程,提供學生直接體驗及感受的機 會,以提升各種戒菸方法的學習效果。

6.規劃持續追蹤介入及調查,以進一步延續介入效果及評價其成 效:

戒菸是一種長期運動,已成功戒菸者仍常有菸癮復發的現 象,且青少年時期身心發展尚不穩定,需要更強的關心與頻繁 的介入。本研究設計為連續六週、共十四小時的「團體戒菸班 課程」,課程進行期間提供兩次的「個別化戒菸輔導」,並於課 程結束後四個月,進行一次追加輔導。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以 設計更嚴謹、完整的追加教育(如:定期追加課程、輔導諮商、

及監測與評價),以進一步延續介入效果及評價其成效。

(18)

7.縮小欲介入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目標族群,以利發展及評 價符合各戒菸改變階段的戒菸教育計畫:

依據本研究前測結果分析,介入前已有 2 位學生處於行動 期(40%),2 位學生處於準備期(40%),1 位學生處於意圖 期(20%),因此在戒菸教育計畫進行期間,2 位處於行動期 的學生表示:「已經戒(菸)的就別上(課)了!」,但因這 2 位學生曾有在校吸菸記錄,應學校要求,他們仍必須接受介 入,在非心甘情願及自認無需要的情況下,他們的參與感更為 低落,可能會影響到整體介入成效。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以縮 小欲介入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目標族群,針對不同的戒菸 改變階段提供不同的介入策略,以符合個別化、適性化的精 神,及有利發展與評價符合各戒菸改變階段的戒菸教育計畫。

8.樣本個案數少的研究宜兼顧質性與量性研究方法:

本研究實驗組學生僅 5 人,雖以無母數統計方法分析,爲 獲得更多的訊息與資料,因此課程結束後進行深度訪談,以質 性資料輔助量性資料的不足。建議未來相關研究進行研究對象 較少的戒菸教育計畫評價時,除問卷調查外,宜再增加焦點團 體、深度訪談質性研究等過程,兼顧質性與量性研究方法,以 豐富研究結果並增進其適用性。

9.針對如何提升吸菸學生戒菸意願進行深入探討:

本研究發現不論是吸菸學生本身或是輔導教師,皆表示戒 菸行為產生與「自己的戒菸意願」最為重要,但文獻指出,青 少年吸菸者所處的戒菸改變階段,有 40%處於無意圖期,20-30

%處於意圖期,20%處於準備期,僅少於 20%的青少年吸菸 者處於行動期或維持期(Pallonen, 1998; Prochaska &

Velicer, 1997; as cited in Stevens, et al., 2003)。因 此,面對多數的青少年吸菸者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處與前期的現 象,如何提升吸菸學生的戒菸意願極為迫切且重要,建議未來

(19)

研究可以針對此一方向進行深入探討。

10.發展吸菸學生家長的教育課程,培養家長協助子女戒菸的知 能:

家長的吸菸行為、管教方式、對吸菸的態度、及家庭氣氛 皆與青少年的吸菸行為有關,在青少年戒菸支持系統上常扮演 重要的角色,因此,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宜發展吸菸學生家長的 教育課程,於提供吸菸學生戒菸教育計畫的同時,亦能提供家 長相關的課程(例如:如何協助子女戒菸、親子溝通課程等),

以提升家長協助子女戒菸的知能,增進吸菸學生戒菸的成效。

11.綜合比較不同青少年戒菸教育計畫,發展適宜台灣本土且具成 效的青少年戒菸教育計畫原則與策略:

我國多年來菸害防制工作主要朝成人戒菸發展,且型式多 採醫療院所開設之戒菸門診及戒菸班,針對吸菸青少年的戒菸 介入較少,目前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參考 國外的介入模式,朝多元方法研究發展(例如:電腦輔助自助 戒菸、電話諮商、短期介入等),並比較其介入的立即效果與 延宕效果,考量在學校實施的可行性,以建立不同需求的青少 年戒菸方法的模式指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數學及自然性向測驗成績兩科均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 差或 PR97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國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差或 PR97 以上,外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1.5 個標準差或 PR93

事實上,彙整金融海嘯前後之成長表現,2003 年至 2007 年全球平均 經濟成長率為 5%左右,但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的 2008 年至 2014

本分署轄區按職業別分,109 年新登記求才最高平均薪資方面,整體求才 最高平均薪資為

本分署轄區按職業別分,107 年第 4 季新登記求才最高平均薪資方面,整 體求才最高平均薪資為

逸中、玟靜兩個人數學小考的平均分數為80分,若昊星的小考成績比逸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母體分配 樣本平均數 的抽樣分配 抽樣誤差與 非抽樣誤差 樣本平均數 的平均數與. 變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