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短篇小說組決審會議記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中短篇小說組決審會議記實"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時  間:2017年5月6日(六)上午10點 地  點:臺中‧明道中學弘道大樓三樓 決審委員:廖輝英、林黛嫚、蔡素芬 紀  錄:林雯琪

本屆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高中短篇小說組共收173件,初審通過72篇,複審取 21篇入圍決審,依作品編號排序如下:〈豬肉榮〉、〈愴悢行〉、〈離〉、〈變‧

不變〉、〈泡沫〉、〈Iris-Forever Love〉、〈打腳鞋〉、〈蛞蝓〉、〈然後,世界 一片漆黑〉、〈鏡〉、〈征途〉、〈尋,常-至我們可望,不可及的尋常〉、〈依 然還在〉、〈備好的行囊〉、〈三月春〉、〈封鎖〉、〈陸生魚〉、〈變身〉、

〈風箏〉、〈守亡人〉、〈冷雨〉。

三位評審先就本屆作品的整體印象分別表達意見。

廖輝英老師表示,這次雖然沒有強烈被感動的感覺,但題材的選用非常廣泛,

有傳統的親情,也有科幻靈異,但終究受限於生活經驗,有很多東西寫起來感覺不 到位,還需要磨練。

蔡素芬老師覺得,還在學習階段的年輕作者們所書寫的東西跟現實理解的確有 一點距離,年輕人天馬行空,想像很多題材,一旦碰觸現實面,總覺得流於幻想。

高中短篇小說組 決審會議記實

(2)

他們自己設想一個世界,但這個世界的現實感通常是不周到的,所以也難有說服 力。當中有幾篇是已知人物的延伸,屬於再詮釋,很有創意,也滿活潑的。蔡老師 說:「我鼓勵孩子們運用人物再創作這樣的題材來練習,但提醒大家應該還是要忠 於人物的精神。」

蔡老師也談到,有些孩子寫的是青春期的存在感,當他們感到孤獨時用什麼方 式來寫這個孤獨,值得我們注意。另外,這批作品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卻也沒有 出現文字較難理解的,還是有幾篇讀起來滿愉快。

林黛嫚老師同意兩位評審的看法,認為這批作品的題材很寬廣,文字運用很流 利,雖然書寫現實的部分因為觀察力不夠沒有照顧到,但大致上還好,尤其幾篇寫 青春心事的作品,林老師笑稱:「連我們這種距離青春很遙遠的人,都覺得被打動 了。」老師也提醒年輕寫作者,當素材來源為看劇、影像、漫畫或玩遊戲,就容易 流於表象,未來如果想要繼續小說創作,要注意的是如何突出個人觀感,這樣作品 才會比較有生命力,而不只是故事的描述。

接著評審委員進行第一次投票,一人先勾選五篇理想作品,結果如下:

一票:

〈變‧不變〉:廖輝英(以下簡稱「廖」)

〈泡沫〉:廖

〈鏡〉:蔡素芬(以下簡稱「蔡」)

〈征途〉:蔡

〈備好的行囊〉:廖

〈風箏〉:林黛嫚(以下簡稱「林」)

〈守亡人〉:林

兩票:〈變身〉:林、蔡

三票:〈蛞蝓〉、〈陸生魚〉

針對一票者,三位評審逐一提出看法。

(3)

〈變‧不變〉

廖:我覺得這篇小說很完整,主人翁因為移民,所以店面不能自家傳承,而傳給外 勞,算是展現了人類一種比較寬宏的心態。有點像是現實高價創意料理的一個反 動,寫得四平八穩。以這個年紀的小孩能用這樣的觀點寫出上一代的事,我認為 這個題材是其他作品所沒有的。

林:我覺得這一篇情節平凡、創意比較不足。

〈泡沫〉

廖:這篇的架構、創意跟〈陸生魚〉很接近,都是寫在框架下求生存。一個小小的框 架,魚卻在裡面優游自得,表現出一種自由的精神。我想作者要表現的是,人生 不論做任何事都有框架,有人會把框架拆除或打破,也有人無感於框架,自由伸 展,突破被排擠或踩踏的命運。小說中明顯表達出不想被什麼東西框住、想要自 由的心情。所謂「框架」,就是一種社會化,除非離開這個社會,否則永遠逃不 開這個框架,但,如果無視於它,就沒有輕重沒有範圍。我覺得這篇最成功的就 是這一點。

林:我覺得它稍微散文化了一些,情節不夠立體,而且類似的題材滿多的。

蔡:我在想,這個泡沫的象徵意義是什麼?主人翁承受了課業、父親外遇、父母感情 失和等壓力,他感受到壓力好像泡沫一般圍著他,然後他變成其中一顆泡沫。這 裡究竟要象徵什麼?

廖:我覺得那象徵著他最後投降了。

〈鏡〉

蔡:寫的是一個從鏡中看到自己的故事。主人翁是一個滿孤獨的人,不善與人交流,

但內心還是期待有溫暖的接觸。你從他出門碰到不相干的人的那些情節可以體會 到,人跟人之間可以有一種溝通跟交流,可是他還是很孤獨。結尾收得滿不錯 的,從照鏡子去看到自己另外的表情,希望成為那個有表情的人,可以跟人家溝 通,可是現實中的他做不到。我感覺他用這個鏡子當意象去傳達一個孤獨的人的 內在渴望,因為做不到內在的渴望,只能不斷透過鏡子去看到鏡中的自己。這裡 面有一些可以讓人感動的東西,而且有創意。

(4)

林:素芬說得這點的確不錯,但沒有表現得很明顯。

廖:從文章看來,鏡子的作用並沒有我們幫他解釋的這麼偉大、那麼具有關鍵性。

蔡:最後一頁提到他在照鏡子,「『晚安。』我一邊解開束在腦後的長髮一邊對著小 圓鏡試著做出口型。我希望眼前的人有天能成為我的夥伴,可以堅強到令人厭 惡。」也就是,鏡子裡的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鏡中人,可以做表情,可以笑,

可是這個笑又不是來自他本心,跟外面的世界還是隔離的。但是,他也不願意成 為外面世界的那個人,他的內在有一種拉鋸與衝突。這篇雖然不是我的首選,但 我覺得這個年輕孩子的創意還不錯。

林:創意不錯!就是情節還不太夠,他應該加更多東西來豐富他的意象。

蔡:特別是前面。一開始真的不知道他要寫什麼,慢慢才猜出他的意思來。

林:這說明,這些寫作者有才華,但還沒有駕馭的能力,功力還不到。

〈征途〉

蔡:〈征途〉也是寫一種孤獨感。我覺得這一篇口氣非常成熟,好像是一個城府滿深 的人。寫一個老師跟以前帶的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的企圖心比老師還大。老 師只是安於在學校裡當一個老師,小男孩慢慢長大,有點瞧不起老師只想要這種 安穩跟安定,所以他要去從軍。從軍表示一種堅強、想要到外面衝鋒陷陣的決 心。小男孩離開以後,老師獨留於學校,有一天老師收到一個禮物,是一個音樂 盒,我覺得象徵就在這個音樂盒。音樂盒播出來的是一首不準的樂曲。作者接著 用音樂盒繼續講人生,說人生有時候也會變形,不一定能按照你原有的軌道去 走。我覺得這個音樂盒的象徵很好,作者的心思非常的深沉。他要說的是,人生 和情感有時候會傾斜變形。老師跟小男孩其實存在著一種曖昧的關係,只是他沒 有講得很露骨。小男孩慢慢長大,問老師:「要不要跟我一起走?」這裡面有很 曖昧的情感,也可能是他們人生情感的變形。他把它很隱晦的包含在整個作品 裡,這是我對這篇作品的看法。

廖:我用另外一個角度看這篇作品。我認為這是一種自我欣賞或者互相依偎,以為可 以在人生的旅途上一起上征途。可是,年歲就是一個鴻溝,短暫的交會或者相濡 以沫,終究會消失在對方望不見甚至難以想像的地方。老師跟小男孩的邂逅最後 代表的是人各有志,老師走過來代表的是他已經嚐過人生所有的滄桑,所以他要 定下來,但是小男孩正是少年萌發的開始,充滿著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感。所以

(5)

我覺得有一種知遇但殊途不同歸的滄桑,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篇文章。

蔡:作者的文字非常細,非常老練。剛開始講老師包在建築裡,代表他人生是封閉 的、在這個階段想定下來的,是有現實感、需要工作的角色。

林:情節很複雜,但是只能點到為止,所以很難抓出主軸,很難抓到那種感覺。

〈備好的行囊〉

廖:這篇文章等於是新《西遊記》。我主要是取他文章中所有的俏皮,跟作者所有的 反述。比如最後所說的,到底是拿起來比較重還是放下比較重。佛的手把一切都 放下來,要信徒把一切都放下就可以自由自在成佛成菩薩,可是你有在管眾生 嗎?這是作者的反問。我覺得後面這一句問得真好!前面把唐三藏跟他的三個徒 弟寫得跟平凡人一樣,有人的情義有人的缺失有人的慾望,他一直在反駁《西遊 記》作者在書中所說的種種,也有非常多的改編。最後他問佛的那件事好像在 說,「為什麼在我求你、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缺席?為何你不動一言不動一語 不用一力來救助你的信徒?為何讓你的信徒這樣痛苦的死去?」都說,受苦難的 人走過這個苦難的路途就成仙成佛了,作者就在反駁這個點。我覺得他反駁得很 好,而且他寫得很俏皮。這種寫法很特殊,是一種翻案的寫法。

林:這就是所謂的重寫經典。這次還有另外一篇這類的文章〈封鎖〉。如果從這兩篇 來看,我寧願選〈封鎖〉,但我後來還是沒選,因為我覺得這個題材離現實太 遠,我們是現代小說,我還是會鼓勵大家看現代經典。

廖:我覺得〈封鎖〉沒有這篇來得流暢。

蔡:我給〈備好的行囊〉的分數甚至超過〈鏡〉,如果你們沒有支持,我會願意支持 這一篇,因為這個孩子的思想很活潑,他敢去反轉大家對唐三藏的看法。而且這 篇文章處處都有哲理,例如最後寫如來佛是渡眾生大我,還有,「原來記得花果 山的,自始至終,都只有他一個人。」作者藉著故事隱寓許多人生的哲理,包括 那個包袱究竟是放下還是拿起。

林:如果把這一些列入考慮,那我也覺得這篇寫得滿好的。我原來沒選是因為如果有 篇像《甄嬛傳》但寫得很好的作品,我們也會讓它得獎嗎?如果可以克服這一 點,當然我也可以支持。因為現在很多文學獎都出現歷史小說的作品。

蔡:主要還是看作者想要透過小說表達什麼。〈三月春〉我們就沒有選,因為沒有這 篇好。

(6)

〈風箏〉

林:這是幾篇描述戰爭的文章中敘述相當平實的一篇,故事很簡單,文字也很簡單。

廖:是的,控訴也很簡單!

林:戰爭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傷痛,可是他用雲淡風輕的方式來描寫,我覺得相當不 錯。

蔡:我覺得他的題材本身是感人的,但這種戰爭的題材很多人寫,也通常都能感人,

就一個故事而言,他的確寫得滿完整的,但終究缺乏新意。跟其他創作者相較之 下,我會覺得他的觀念是比較守舊的。

林:他的確是用比較傳統的方式來傳達戰爭,但是他寫得滿完整的,文字也很平順。

〈守亡人〉

林:〈守亡人〉也只有我選。我滿喜歡這篇的,這個題材算是一種軟科幻。守亡人對 每一個人死亡時的最後人生都接受了,他背負著非常多人的傷痛,所以他無法負 荷這個職業。當他碰到這個小女孩的時候,竟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來成全她。

廖:根本沒有「守亡人」這種角色,死前通常就是牛頭馬面來接引,怎麼會有一個

「守亡」的角色,慢慢等著你死?而且這個小女孩為什麼要被成全呢?小女孩要 去救媽媽,但救得起來救不起來不知道?而且這個小女孩本身也將死,感覺上不 會有太大的意義。

林:不管小女孩是誰,他就在那臨界點上想要解脫自己的人生,這篇滿有創意,我還 滿喜歡的。

蔡:這個角色有點像死神,可能是小女孩的孝心感動他,我覺得這個守亡人本身是有 情感的,他對於時間的給予有主導權。他喜歡這個小女孩,所以他就不斷地給不 斷地給,表示他也是有人性的。有人性他才會有這樣的感動。但是作者應該給一 點線索,要不然會覺得有點太隨性,尤其女孩跟守亡人在對話的時候,他怎麼能 看到彼此?又怎麼能對話?我覺得這部分的交代太弱。

林:我通常不鼓勵學生以短篇寫科幻小說,因為在這麼短的篇幅裡面,有很多不能交 代的,所以我說這篇是軟科幻,有些東西是不用講的。例如,我在什麼時代、我 這樣背景的人是什麼樣的……這些東西有時候不太需要交代,但硬科幻就要。你 們剛才說的沒錯,這是他的缺點,但是可以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才

(7)

挑他。事實上我也覺得他有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照顧到。

蔡:對!他寫得很隨興,一旦隨興就天馬行空,什麼東西跳出來都可以,那小說書寫 也未免太簡單了。

  針對一票者,逐一討論之後,三位評審開始討論得兩票的〈變身〉。

〈變身〉

蔡:我很喜歡,覺得這個作者很會寫作。作者以第一人稱來寫主人翁的成長。起先寫 一個一直發胖的同學,大家都在嘲笑他,其實那個男孩子本身是生病了,但沒有 人關心他。

  同時,這個主角女生也是在成長,因為經期來臨,經歷從女孩變成女人的過程。

故事裡的人物全部都是側寫,寫得很細膩,例如故事裡的父親失業了,但作者只 寫父親把名牌等等都拿下來,然後說「爸爸以後有時間,可以多陪陪妳了。」到 最後父親幫她煮紅豆湯……我覺得這當中父親有故事、母親有故事,連體育老師 都有故事,這一切作者都沒告訴我們原因,而是用非常節制的方式去側寫這些 人,因此你知道這些故事的存在。

  然後我們也看到這個小孩從少女要變成成人的過程,她本身變身了,這也是父親 跟體育老師都必走的一條路,少年壯年到成為父親,連感情生活都改變,那也是 一種變身。所以我看著這篇,覺得這個作者很會寫。

廖:可是,我覺得這是評審幫他補充出來的,我的疑問是,這裡所謂「變身」的意義 是什麼?

蔡:我認為他在講成長,這裡的變身也隱含了變身帶給我們的痛苦。

林:或者是他很想變身,因為自己沒有辦法變身,所以他想像。

蔡:變身只是一種形容而已。

林:我的意思是,假使你是困在監獄裡的人,你什麼也不能做的時候,當然就會想 像,會想要變身。故事的主人翁從小女孩變成女人,是一種成長的過程,在主角 的眼裡就是變身,那只是一種說法。

蔡:作者應該就是講「成長」,包括父親的婚姻失落,也是一種「變身」。

  接下來還有2篇都是得到三票,三位評審逐一討論。

(8)

〈蛞蝓〉

廖:本文有靈異、科幻、親情的因素。女主角年老後孤獨流落異鄉,最後沒有痛苦的 死去,死後母子團聚,技術不高,但想法還滿奇特的。蛞蝓可以奪命令人心臟中 止,卻也可以讓兩代母子因死重逢,所以「蛞蝓」是惡意而來還是懷著善意,這 當中的懸疑正是作者靈感所在。

林:那他為什麼要選「蛞蝓」?

蔡:我也有同樣的疑惑!

廖:因為他跟人家不一樣。

林:但跟人家不一樣的很多啊,還有,為什麼最後是腦部病變呢?

廖:其實他也老了,他只是幻想母親來接他了,小時候他問媽媽說什麼是蛞蝓,媽媽 告訴他,你長大以後就知道了。可是居然在他臨終的時候,蛞蝓來送他一程,到 底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所以我覺得他有一點靈異跟科幻的組合。

林:我以為蛞蝓跟腦部病變有關係,其實沒有。

蔡:我覺得他只是選了這樣一個小生物。

廖:我覺得寫母親的這個事件是很深刻的孺慕之情。他跟母親已經闊別七、八十年。

蔡:是的,他是想念母親。死之前跟母親的這些情節就是一種想念母親的心態。

廖:所以他把這些都結合在一起了,我覺得還不錯。

〈陸生魚〉

蔡:這一篇寫的是孤獨的處境,寫魚離水在陸上無法生存。主角常常夢到魚脫離水一 直在變形。到最後,他們養的魚也因為魚缸破掉,魚跌下來,這也是一種掙扎求 生。他雖然救起了這條小魚,可是小魚回到水裡反而不太能夠再游動。主角於是 一直給魚打氣,其實也是在給自己打氣。整個書寫的過程很細密很嚴謹,我覺得 這孩子還滿值得鼓勵的。

廖:他的行文方式很特別,一段是夢一段是現實,再來是夢再來又是驚醒,在夢與真 實交替出現中,想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卻無法完全避免。總之,我覺得他就是 一塊沒有辦法融化的奶油,跟環境格格不入,所以胡思亂想,會忽魚忽人,但終 究還是孤獨。主角可能以為自己已經被捆綁,因為框架而動彈不得。但有時候跟 高中同學說,人不用壁壘分明,做到「合而不同」,人生永遠還有可能被塑與自

(9)

塑,不需要馬上全面投降。這個故事寫得很完整,形容都不錯。我還滿喜歡他對 目前困境的描寫。

林:寫這種成長的傷痛對他們來說比較容易,「魚」這個意象也是常常被拿來運用 的。我還有發現一些很有趣的角度,比如貓跟魚的對話,很有想像力。所以我也 覺得這篇很不錯。

蔡:這篇最有趣的是,用魚的意象跟人做結合。「魚人」也是「餘人」,是剩下的人 或者一般的人。

將入圍的10篇一一討論過後,評審們開始進行第二次投票。林黛嫚老師提議,

每人選出最理想的7篇,自最高7分開始依序給分。廖輝英老師、蔡素芬老師附議。

得分結果如下:

〈變‧不變〉      廖:03 林:00 蔡:01 (總計:04)

〈蛞  蝓〉      廖:06 林:05 蔡:05 (總計:16)

〈鏡〉       廖:00 林:01 蔡:02 (總計:03)

〈征  途〉      廖:05 林:00 蔡:06 (總計:11)

〈備好的行囊〉         廖:04 林:02 蔡:03 (總計:09)

〈 陸 生 魚 〉          廖:07 林:07 蔡:04 (總計:18)

〈變  身〉      廖:02 林:06 蔡:07 (總計:15)

〈風  箏〉      廖:01 林:03 蔡:00 (總計:04)

〈 守 亡 人 〉          廖:00 林:04 蔡:00 (總計:04)

〈鏡〉得分最末,無異議淘汰;〈變‧不變〉、〈風箏〉與〈守亡人〉雖同分,

但〈守亡人〉僅得林黛嫚老師支持,不符「至少兩位老師支持」原則,同樣淘汰。

評審至此告一段落,第35屆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高中短篇小說組名次底定如下:

第一名:〈陸生魚〉;第二名〈蛞蝓〉;第三名〈變身〉;佳作:〈征途〉、

〈備好的行囊〉、〈變‧不變〉、〈風箏〉。恭喜獲獎同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長期隨著魚群漫無目的地游,我開 始感到厭煩不安,我期待一個新的生 活方式,不必躲躲藏藏、閃避大魚的追 趕。原本計畫跟著大家成群結隊,順著

經過討論,評審決議淘汰〈我在這裡〉、〈三毒之畫〉、〈圓夢重生〉、〈幻 與想 —— 書的記憶〉 4篇作品,保留〈海女〉、〈它與他〉2篇進入第二輪,並與其

得知獲獎時有種在做夢的感覺,這是我第一 次在寫作上獲獎。非常感謝國文老師,不管寫作 能力如何,都鼓勵我們能試試看,讓我有寫作投

陳:〈秋之淡水〉是一篇很標準的小品,題目也很好,我對它充滿期待,也對它的 寫景、水岸風光沒有意見,只是有一段敗筆――把麥當勞扯出來,跟整篇文章 的基調不和,有點可惜,所以我就把名次挪後了!.

有些同學選擇不太是高中生活中的大題材來寫作,其實較難駕馭,因此有些情節部

2.「兩人一組共作學伴小說」對第一次嘗試撰寫短篇小說的六年級 學生而言,應是恰當的鷹架。雖然在過程中有一位學生舉手表達: 「好 麻煩,還要參考別人的意見。」但多數學生表示:

意,原在引運人們深思 所以,「嘆茶去」這句話的用 們都要做自己的主人。 、坐、臥,每一個行動當下,我 引生命的力量,進而不論行、住 ,播種到我們的識田中,成為牽

所以參與這次高中極短篇小說評審 的廖輝英、蔡素芬和我,對於極短篇 的定義也在評審會議開始前就先建立共 識,一般對於極短篇的想像,必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