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平行線猜想的證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對平行線猜想的證明"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傳播 39 卷 2 期, pp. 94-96

n 對平行線猜想的證明

吳 波

文 [1] 中劉步松老師證明了名之為“三組平行線定理”的如下優美結論:

定理1([1]): 如圖一, 平面上給定三組平行線, 分別是 a1//a2, b1//b2 , c1//c2 , 處在不同組的 兩條直線都是相交的。 設 a1 與 b2 的交點為 A, b1 與 c2 的交點為 B, c1 與 a2 的交點為 C;

a2 與 b1 的交點為 D, b2 與 c1 的交點為 E, c2 與 a1 的交點為 F , 則有如下兩個結論:

(1) 若 A, B, C 三點不共線, 則 S△ABC = S△DEF; (2) 若 A, B, C 三點共線, 則 D, E, F 三點也共線。

圖一

文 [1] 猜想這個結論可以推廣到 n 對平行線時, 並對 n = 4, 5, 6, 7 驗證了猜想成立。

本文擬在一般情形下證明這個猜想。

對凸多邊形 A1A2· · · An, 從一個頂點出發的 n − 3 條對角線可將其分成 n − 2 個三角 形, 因此有

SA1A2A3···An = S△A1A2A3 + S△A1A3A4 + S△A1A4A5 + · · · + S△A1An−1An. (1)

註: 上式中各三角形的面積是均指有向面積。

94

(2)

n對平行線猜想的證明 95

對一般的平面多邊形 (不論凸的、 凹的, 甚至是邊與邊有交點的多邊形), 我們作如下定義 定義1: 對平面多邊形A1A2· · · An, 由(1)式定義的SA1A2···An稱為多邊形A1A2· · · An的面積。

可以證明 (證略):

引理1: 對平面多邊形 A1A2· · · An 所在平面內任一點 O, 下式粧成立:

SA1A2A3···An = S△OA1A2 + S△OA2A3 + S△OA3A4 + · · · + S△OAn−1An+ S△OAnA1.

設 O 為給定的點, 下面我們約定 P 表示向量 OP 。

我們知道, 三角形面積與向量外積“×” (或稱向量積) 有關, 由此我們不妨作如下定義:

定義2: S△OAB = 1

2OA× OB = 1

2A× B。

當 O、A、B 輪換時 S△OAB 的值不變; 當 O、A、B 中有兩者重合時 S△OAB 的值為 0。

定義 2 結合引理 1 立得:

引理2: 2SA1A2···An = A1×A2+A2×A3+A3×A4+· · ·+An−1×An+An×A1。 現在我們就可以證明 “n 對平行線猜想” 了。

定理2: 若平面上的兩個多邊形 A1A2· · · An 和 B1B2· · · Bn 滿足:AiBi+1//Ai+1Bi (i = 1, 2, 3,. . . , n, 此處約定: An+1 = A1, Bn+1 = B1), 則這兩個多邊形的面積相等。

證明: 因為 AiBi+1//Ai+1Bi, 則 AiBi+1×Ai+1Bi = 0。 即 (Bi+1−Ai) ×(Bi−Ai+1) = 0。

展開變形得:Bi× Bi+1− Ai+1× Bi+1+ Ai× Bi = Ai× Ai+1

分別令 i = 1, 2, 3, . . . , n, 將所得 n 式累加可得 (注意 An+1 = A1, Bn+1 = B1):

B1× B2+ B2× B3 + B3× B4+ · · · + Bn−1× Bn+ Bn× B1

= A1× A2+ A2× A3+ A3× A4+ · · · + An−1× An+ An× A1.

由引理 2 即知這兩個多邊形的面積相等。 

另外, 筆者發現可以用割補法給出定理 1 的純幾何證明。 思路很簡單: 為了利用條件中的 平行線, 將兩個目標圖形分別分割成若干對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即可。

(3)

96 數學傳播 39 卷 2 期 民 104 年 6 月

c b

a c b

a L

K D G E B

F H I A

J

C

圖二

如圖 2, 條件同定理 1, 其中直線 b1 和 c1 相交於點 G, a1 和 c1 相交於點 H, a1 和 b1 相 交於點 I。 我們插入點 G、H、I 對兩目標三角形進行分割。

由引理1有: S△ABC = S△GAB+S△GBC+S△GCA。 其中:S△GBC = S△HGC+S△HBC+ S△HCG = S△HGB+ S△HBC, S△GCA = S△IGC + S△ICA+ S△IAG

又上式中的 S△IGC = S△HIG+ S△HGC+ S△HCI = S△HIG+ S△HCI

所以 S△ABC = S△GAB+ S△HGB + S△HBC + S△HIG+ S△HCI + S△ICA+ S△IAG。 (2) 同理 S△DEF = S△GEF + S△HGF + S△HF D+ S△HIG+ S△HDI+ S△IDE+ S△IEG。 (3) 比較 (2)、 (3) 兩式右側的 7 對三角形, 其中第 4 對相同, 第 2 對、 第 5 對、 第 7 對等底等高。

再看第 1 對: △GAB 與 △GEB 等底等高, 而 △GEF 也與 △GEB 等底等高, 所以 第 1 對三角形面積也相等。 同理第 3 對、 第 6 對面積也相等。

所以 S△ABC = S△DEF

注意到 (2)、 (3) 兩式都是由引理 1 推得的, 而引理 1 是粧等式, 則上述證明對定理 1 的 各種變式圖形均適用。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圖 1 進行驗證。

這種方法對一般的 n 對平行線時也適用。

不知道空間中是否有和定理 1 類似的結論成立?

註: 最初筆者是用座標法來證明 “n對平行線猜想” 的, 經審稿先生建議而改以向量呈現, 使證 明過程得以大大簡化。 在此謹表謝意!

參 考資料

1. 劉步松, 三組平行線定理及其一個猜想[J]。 數學傳播, 2013(37), 2: 93-96。

—本文作者任教重慶市長壽龍溪中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de Branges 所解決, 歷時六十八年, 其 間不知經過了多少數學家的辛勤勞動與艱苦 努 力, 但最後的證明卻是如此簡明, 完全出人 意料, 這六十八年來, 有關單葉函數 (Uni- valent Function)

是它的大小。 正方形既隸屬長方形又隸屬菱形, 所以也被放進族譜裏的第五代。 同時隸屬對角線 垂 直平行四邊形和對角線等邊平行四邊形的是 「對角線等邊垂直平行四邊形」(Isosceles ortho-

相較於里曼假設, Hodge 猜測, Poin -car´e 猜測等難以捉摸的難題, Birch 與 Swinnerton-Dyer 猜測算是較具體的, 尤其 谷山一志村猜測已得到證明, 考慮的對象就

曾經是 一口氣 就敢對命運挑釁 何時我 一心想 投降輸一半就行 是不是夢想變妄想 想當年自己 是不是賭氣也要 賭上一張壯烈的證明. 我不認命就算賣命 也要任性 放棄理性放縱本性 一次任性

[r]

請說明計算機所進行的平行處理在定義上通常以什麼方式來區分所謂的「巨觀.

英國倫敦皇家數學會主席阿蒂亞 (M. Frey) 1984年在德國的一次學術會議報告, 說: “費馬大 定理 (猜想) 的真實性是谷山 – 志村猜想證明後的直接結果”, 此話猶如仙人指路, 使維爾斯茅 塞頓開。 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