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士族的概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士族的概念"

Copied!
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東晉及南朝的士族與寒門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黎明釗

2010年3月10日

(2)

2

(一)引言

(二)士族的概念

(三)士族的形成

(四)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五)寒人的興起

1. 擬周之分陝

2. 中書通事舍人用事 3. 典簽之權重

4. 門閥制度破壞: 士庶聯婚 5. 南朝選舉制度的變革

(六)結語

(一)引言

(二)士族的概念

(三)士族的形成

(四)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五)寒人的興起

1. 擬周之分陝

2. 中書通事舍人用事 3. 典簽之權重

4. 門閥制度破壞: 士庶聯婚 5. 南朝選舉制度的變革

(六)結語

(3)

3

士族的概念 士族的概念

z 歷史書中對於兩晉南北朝累世官宦家族的稱呼,名詞極不 一致,它們所指意義大同小異,因為所看角度不同,有了 名詞上的差異一詞,而所指事物則一。

z 「士」者事也。三代時為官名。事天子或諸侯為統治階級 中最低位。春秋戰國時有「游士」。管子則已用「士」字 泛指官吏。漢初游士與新起的農民軍隊漸爾混淆,而「士

」之稱亦轉屬指讀書人。「士」與「家族」相結合,而成 為「士族」,乃是西漢末年所發展而成。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頁1-2。

z 歷史書中對於兩晉南北朝累世官宦家族的稱呼,名詞極不 一致,它們所指意義大同小異,因為所看角度不同,有了 名詞上的差異一詞,而所指事物則一。

z 「士」者事也。三代時為官名。事天子或諸侯為統治階級 中最低位。春秋戰國時有「游士」。管子則已用「士」字 泛指官吏。漢初游士與新起的農民軍隊漸爾混淆,而「士

」之稱亦轉屬指讀書人。「士」與「家族」相結合,而成 為「士族」,乃是西漢末年所發展而成。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頁1-2。

(4)

4

士族的概念 士族的概念

z 「士族」含有政治意義,因士族子弟在兩晉南北朝時已成 為官吏的主要候選人。

z 「士族」含有社會意義,因士人自漢末始已成為社會基礎 的一環。

z 「士族」含有文化意義,在辭源中的士族意思即指累世讀 書之家也。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頁2。

z 「士族」含有政治意義,因士族子弟在兩晉南北朝時已成 為官吏的主要候選人。

z 「士族」含有社會意義,因士人自漢末始已成為社會基礎 的一環。

z 「士族」含有文化意義,在辭源中的士族意思即指累世讀 書之家也。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頁2。

(5)

5

士族的概念 士族的概念

z 辨別士族的標準,即累官三代以上及居官五品以上。

z 累官三代以上:當時制定門第,以三代任官作為標準,而 且元魏分訂族姓,含有門第的意思,亦以三代官宦為依據

。北朝「中國士人」,其閥閱與南朝都濫觴於西晉,所以 南朝社會對士族的共認標準,當與北朝相去不遠。

z 居官五品以上:五品以上的品級,已將主要的官吏包羅殆 盡。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頁3-8。

z 辨別士族的標準,即累官三代以上及居官五品以上。

z 累官三代以上:當時制定門第,以三代任官作為標準,而 且元魏分訂族姓,含有門第的意思,亦以三代官宦為依據

。北朝「中國士人」,其閥閱與南朝都濫觴於西晉,所以 南朝社會對士族的共認標準,當與北朝相去不遠。

z 居官五品以上:五品以上的品級,已將主要的官吏包羅殆 盡。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頁3-8。

(6)

6

士族的概念

—— 累官三代以上及居官五品以上之證

士族的概念

—— 累官三代以上及居官五品以上之證

z 《新唐書.柳沖傳》:「『郡姓』者,以中國士人差 第閥閱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

僕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

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

『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

z 《魏書.官氏志》:「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

、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 已來,職官三世尚書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 緒,亦為姓。諸部落大人之後,而皇始已來官不及前 列,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 登子男者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三世有令 已上,外為副將、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為 族。」

z 《新唐書.柳沖傳》:「『郡姓』者,以中國士人差 第閥閱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

僕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

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

『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

z 《魏書.官氏志》:「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

、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 已來,職官三世尚書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 緒,亦為姓。諸部落大人之後,而皇始已來官不及前 列,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 登子男者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三世有令 已上,外為副將、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為 族。」

(7)

7

(8)

8

士族的概念 士族的概念

z 東漢著名的宗族,特點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 聚族而居。他們在地方有實力,不論是居官或不居官,社 會影響都比較強大。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 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實權。而魏晉士族,其特點是世居顯 位。士者仕也。只要他們權勢在手,濡染玄風,而又慎擇 交遊,取得名士地位,就算士族。反過來說,士族身份又 可以鞏固權位。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頁275。

zz 東漢著名的宗族,特點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東漢著名的宗族,特點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 聚族而居。他們在地方有實力,不論是居官或不居官,社 聚族而居。他們在地方有實力,不論是居官或不居官,社 會影響都比較強大。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 會影響都比較強大。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 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實權。而魏晉士族,其特點是世居顯 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實權。而魏晉士族,其特點是世居顯 位。士者仕也。只要他們權勢在手,濡染玄風,而又慎擇 位。士者仕也。只要他們權勢在手,濡染玄風,而又慎擇 交遊,取得名士地位,就算士族。反過來說,士族身份又 交遊,取得名士地位,就算士族。反過來說,士族身份又 可以鞏固權位。

可以鞏固權位。

田餘慶《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頁2005.6),頁275。275

(9)

9

(三) 士族的形成 (三) 士族的形成

z 士族的發展似乎可以從兩方面來推測:一方面是強宗 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勢後,再 轉而擴張家族的財勢。這兩方面在多數情形下當是互 為因果的社會循環。

z 所謂「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強宗大族使子弟讀 書,因而轉變為「士族」。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頁197。

zz 士族的發展似乎可以從兩方面來推測:一方面是強宗士族的發展似乎可以從兩方面來推測:一方面是強宗 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勢後,再 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勢後,再 轉而擴張家族的財勢。這兩方面在多數情形下當是互 轉而擴張家族的財勢。這兩方面在多數情形下當是互 為因果的社會循環。

為因果的社會循環。

zz 所謂「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強宗大族使子弟讀所謂「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強宗大族使子弟讀 書,因而轉變為「士族」。

書,因而轉變為「士族」。

余英時《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003.1),頁),頁197197。。

(10)

10

士族的形成 士族的形成

z 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獵得官場權勢,反過來 又強化了財富的佔有;雄厚的家族財力,又足以保障子孫 繼續接受教育、成為士人。這種「教育─權勢─財富」的 循環佔有,越來越多地環繞「族」而展開了,呈現為一種

「學門─官族─豪右」的循環。在這裡,鄉里、官場、士 林都可能成為循環的起點,甚至僅僅靠官場和士林的互動

,就能形成士族;鄉里豪右身份,不是必要條件。士族大 多同時具學門、官族和豪右的特徵,可以視為三者的三位 一體;至於魏晉以下的新出門戶,大抵就是名士與官僚的 綜合,其來源和形成與豪右的關係並不很大。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頁133。

z 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獵得官場權勢,反過來 又強化了財富的佔有;雄厚的家族財力,又足以保障子孫 繼續接受教育、成為士人。這種「教育─權勢─財富」的 循環佔有,越來越多地環繞「族」而展開了,呈現為一種

「學門─官族─豪右」的循環。在這裡,鄉里、官場、士 林都可能成為循環的起點,甚至僅僅靠官場和士林的互動

,就能形成士族;鄉里豪右身份,不是必要條件。士族大 多同時具學門、官族和豪右的特徵,可以視為三者的三位 一體;至於魏晉以下的新出門戶,大抵就是名士與官僚的 綜合,其來源和形成與豪右的關係並不很大。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頁133。

(11)

11

士族的形成 士族的形成

z 有三途徑可發展成大族……

z 其一:憑藉政治勢力而建立的大族。大凡新皇朝的成立,

總有一大批的宗室姻親,盤據要津,掌握政治上的地位,

進而獲得經濟上的特權,子孫代代相繼,形成了大族。

z 其二:憑藉術業世傳而建立的大族。經學大家,累世傳業

,而治學的人,也注重家法,恪遵師說,口口傳授,往往 一代大經師的後裔,世定祖業,相傳數十百年不墜。

z 其三:憑藉經濟力量而成的大族,由於政治安定,經濟較 前進步,社會上產生許多富豪,借經濟力以要挾選舉。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頁48-66。

z 有三途徑可發展成大族……

z 其一:憑藉政治勢力而建立的大族。大凡新皇朝的成立,

總有一大批的宗室姻親,盤據要津,掌握政治上的地位,

進而獲得經濟上的特權,子孫代代相繼,形成了大族。

z 其二:憑藉術業世傳而建立的大族。經學大家,累世傳業

,而治學的人,也注重家法,恪遵師說,口口傳授,往往 一代大經師的後裔,世定祖業,相傳數十百年不墜。

z 其三:憑藉經濟力量而成的大族,由於政治安定,經濟較 前進步,社會上產生許多富豪,借經濟力以要挾選舉。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頁48-66。

(12)

12

士族的形成 士族的形成

z 九品中正制保證了士族的世襲特權,而首先保證的是當代 顯貴家族的世襲特權。中正品第根據人才根據德、才、家 世三項,家世亦即所謂「簿閥」、 「簿世」,在品第中所 佔分量愈來愈重,終于成為唯一的標準。列於士族和士族 中高低序列基本上不決定於「塚中枯骨」,而決定於眼前 的權勢。士族的形成是在魏晉,因而只有在魏晉時獲得政 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資格列於士族。東晉南朝中正品第業已 固定,權勢的大小和中正定品的關係並不像西晉那樣重要

。但是士族內部的高低升降仍然視當時官爵而定。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5),頁53-63。

z 九品中正制保證了士族的世襲特權,而首先保證的是當代 顯貴家族的世襲特權。中正品第根據人才根據德、才、家 世三項,家世亦即所謂「簿閥」、 「簿世」,在品第中所 佔分量愈來愈重,終于成為唯一的標準。列於士族和士族 中高低序列基本上不決定於「塚中枯骨」,而決定於眼前 的權勢。士族的形成是在魏晉,因而只有在魏晉時獲得政 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資格列於士族。東晉南朝中正品第業已 固定,權勢的大小和中正定品的關係並不像西晉那樣重要

。但是士族內部的高低升降仍然視當時官爵而定。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5),頁53-63。

(13)

13

士族的形成 士族的形成

z 聯姻皇室對于一些家族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庾、

禇在東晉時成為甲族,蕭氏在宋代列于士族,其根源即在 於聯姻皇室。誠然,甲族並不靠這個來維護門戶,但不少 士族正是藉「國婚」為門戶的。當時門第高卑,婚姻是一 項重要標準,可以知道當時並不輕視「國婚」。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5),頁53-63。

z 聯姻皇室對于一些家族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庾、

禇在東晉時成為甲族,蕭氏在宋代列于士族,其根源即在 於聯姻皇室。誠然,甲族並不靠這個來維護門戶,但不少 士族正是藉「國婚」為門戶的。當時門第高卑,婚姻是一 項重要標準,可以知道當時並不輕視「國婚」。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5),頁53-63。

(14)

14

(四)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四)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z 江東士族……乃允許北人寄居江左,與之合作之默契。此 兩方協定既成,南人與北人戮力合心,共禦外侮,而赤縣 神州免於全部陸沉,東晉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因是決定矣。

王導之功業即在勘破此重要關鍵,而執行籠絡吳地士族之 政策。

z 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

,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講 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6),頁55-77。

z 江東士族……乃允許北人寄居江左,與之合作之默契。此 兩方協定既成,南人與北人戮力合心,共禦外侮,而赤縣 神州免於全部陸沉,東晉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因是決定矣。

王導之功業即在勘破此重要關鍵,而執行籠絡吳地士族之 政策。

z 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

,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講 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6),頁55-77。

(15)

15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z 西晉琅邪王司馬睿,本來不具備在江左運轉皇權的條件。

司馬睿在晉室諸王中既無威望,又無實力,更無功勞,如 果不借助於門閥士族的扶持,根本沒有在江左立足的餘地

。此外,他在司馬皇室中並沒有堅強的法統地位,與西晉 武、惠、懷、愍的皇統疏而又疏。而長安一隅,愍帝所奉 晉室正朔還在,這個時候,只有門閥士族的砝碼,才能增 加司馬睿的政治分量。除了王導兄弟已偕來江左,追隨司 馬睿以外,其他作為中朝東海王司馬越府掾屬的眾多士族 名士,也紛紛渡江,他們恰好為司馬睿提供了這種有分量 的砝碼,因而江左門閥政治格局才能水到渠成。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頁281。

z 西晉琅邪王司馬睿,本來不具備在江左運轉皇權的條件。

司馬睿在晉室諸王中既無威望,又無實力,更無功勞,如 果不借助於門閥士族的扶持,根本沒有在江左立足的餘地

。此外,他在司馬皇室中並沒有堅強的法統地位,與西晉 武、惠、懷、愍的皇統疏而又疏。而長安一隅,愍帝所奉 晉室正朔還在,這個時候,只有門閥士族的砝碼,才能增 加司馬睿的政治分量。除了王導兄弟已偕來江左,追隨司 馬睿以外,其他作為中朝東海王司馬越府掾屬的眾多士族 名士,也紛紛渡江,他們恰好為司馬睿提供了這種有分量 的砝碼,因而江左門閥政治格局才能水到渠成。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頁281。

(16)

16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z 東晉一朝,皇帝垂拱,士族當權,流民出力,門閥政治才 能維持。等到士族不能照舊當權,司馬氏也不能照舊垂拱 而居帝位的時候,已經走到歷史前臺的流民領袖人物既拋 棄了司馬氏,也改變了門閥政治格局,樹立了次等士族的 統治秩序。但是歷史並未因此而斷裂,歷史的邏輯在晉宋 之際仍在頑強地起作用。次等士族的代表劉裕既繼承了孝 武帝伸張皇權的遺志,又在朝堂上安排了雖喪元氣但有餘 威的門閥士族的席次。皇帝恢復了駕馭士族的權威,士族 則保留著很大的社會政治影響。這就是具有南朝特點的皇 權政治。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頁286。

z 東晉一朝,皇帝垂拱,士族當權,流民出力,門閥政治才 能維持。等到士族不能照舊當權,司馬氏也不能照舊垂拱 而居帝位的時候,已經走到歷史前臺的流民領袖人物既拋 棄了司馬氏,也改變了門閥政治格局,樹立了次等士族的 統治秩序。但是歷史並未因此而斷裂,歷史的邏輯在晉宋 之際仍在頑強地起作用。次等士族的代表劉裕既繼承了孝 武帝伸張皇權的遺志,又在朝堂上安排了雖喪元氣但有餘 威的門閥士族的席次。皇帝恢復了駕馭士族的權威,士族 則保留著很大的社會政治影響。這就是具有南朝特點的皇 權政治。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頁286。

(17)

17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z 東晉門閥政治,終於為南朝皇權政治所代替。南朝皇帝恢 復了絕對權威,可以駕馭士族;而士族縱然有很大的社會

、政治優勢,卻絕無憑陵皇室之可能。只是士族有人物風 流的優勢,皇帝擢才取士,贊禮充使,都離不開士族,甚 至還要向士族攀結姻婭。過去優容士族的各種成規還沒有 立即失效,士族特殊性的消失還有待時日。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頁296。

z 東晉門閥政治,終於為南朝皇權政治所代替。南朝皇帝恢 復了絕對權威,可以駕馭士族;而士族縱然有很大的社會

、政治優勢,卻絕無憑陵皇室之可能。只是士族有人物風 流的優勢,皇帝擢才取士,贊禮充使,都離不開士族,甚 至還要向士族攀結姻婭。過去優容士族的各種成規還沒有 立即失效,士族特殊性的消失還有待時日。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頁296。

(18)

18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趙翼《陔餘叢考》「六朝重氏族」條:

「六朝最重氏族。蓋自魏以來,九品中正之法行,選舉多用 世族,下品無高門,上品無寒士,當其入仕之始,高下已分

……當時衣冠世族,積習相仍,其視高資膴仕(高官厚祿),本屬 分所應得,非關國家之簡付。毋怪乎易代之際,莫不傳舍其朝,而 我之門戶如故也,甚且以革易為遷階之地,記傳所載,遂無

一完節者,而一二捐軀殉國之士,轉出於寒人。世風至此,國誰與 立?可為浩嘆者也。」

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4),卷17,頁316-319。

趙翼《陔餘叢考》「六朝重氏族」條:

「六朝最重氏族。蓋自魏以來,九品中正之法行,選舉多用 世族,下品無高門,上品無寒士,當其入仕之始,高下已分

……當時衣冠世族,積習相仍,其視高資膴仕(高官厚祿),本屬 分所應得,非關國家之簡付。毋怪乎易代之際,莫不傳舍其朝,而 我之門戶如故也,甚且以革易為遷階之地,記傳所載,遂無

一完節者,而一二捐軀殉國之士,轉出於寒人。世風至此,國誰與 立?可為浩嘆者也。」

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4),卷17,頁316-319。

(19)

19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z 在宋齊時期,皇帝親信的寒人充當中書舍人,專掌軍國機 要,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中書省大權,南朝史籍所載恩幸或 幸臣傳中人物,幾乎都任此職。當時不僅中央方面由寒人 擔任將帥執掌機要,而且地方上也任用寒人為典簽,監督 軍政。

z 齊梁時代,高門士族雖然仍擔任中央最高長官,高踞統治 集團頂峰,但實權業已旁落下移,逐漸轉移到地位稍低的 士人或寒人之手。這種政治格局的演變根源於皇權與高門 士族的矛盾,皇帝為了強化趨於衰弱的君主集權,必須對 一些門閥大族進行限制和削延。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12),頁161-162。

z 在宋齊時期,皇帝親信的寒人充當中書舍人,專掌軍國機 要,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中書省大權,南朝史籍所載恩幸或 幸臣傳中人物,幾乎都任此職。當時不僅中央方面由寒人 擔任將帥執掌機要,而且地方上也任用寒人為典簽,監督 軍政。

z 齊梁時代,高門士族雖然仍擔任中央最高長官,高踞統治 集團頂峰,但實權業已旁落下移,逐漸轉移到地位稍低的 士人或寒人之手。這種政治格局的演變根源於皇權與高門 士族的矛盾,皇帝為了強化趨於衰弱的君主集權,必須對 一些門閥大族進行限制和削延。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12),頁161-162。

(20)

20

(五)寒人的興起

(五)寒人的興起

趙翼《廿二史劄記》「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條:

「至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己,不肯 假權於大臣。而其時高門大族,門戶已成,令、僕、三司,

可安流平進,不屑竭智盡心,以邀恩竉;且風流相尚,罕以 物務關懷,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 則希榮切而宣力勤,便於驅策,不覺倚之為心膂。」

王樹民《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1),卷8,頁173。

趙翼《廿二史劄記》「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條:

「至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己,不肯 假權於大臣。而其時高門大族,門戶已成,令、僕、三司,

可安流平進,不屑竭智盡心,以邀恩竉;且風流相尚,罕以 物務關懷,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 則希榮切而宣力勤,便於驅策,不覺倚之為心膂。」

王樹民《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1),卷8,頁173。

(21)

21

寒人的興起 寒人的興起

z 寒門、寒素的概念,可以包括寒人,但不等於寒人,寒人 是寒門中地位較低的那部份寒素人士。

z 寒門的概念,最初是與勢族相對而言,所以許多在朝中無 權勢的士大夫,都自稱或被人稱之為寒門、寒素、寒士。

勢族保持一代又一代地掌握政權,就演化成為世族高門,

而寒門經過演化遂分化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為地位低於高 門士族的,但亦有高、中級官位的次門層官僚和一部份官 爵低下,甚至沒有官爵的人。這後一部份人,應稱作寒人

。習慣上,許多次門出身的人也被稱或自稱做寒素、寒士

,但他們原則上不屬於寒人。

陳長崎《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1),頁185-245。

z 寒門、寒素的概念,可以包括寒人,但不等於寒人,寒人 是寒門中地位較低的那部份寒素人士。

z 寒門的概念,最初是與勢族相對而言,所以許多在朝中無 權勢的士大夫,都自稱或被人稱之為寒門、寒素、寒士。

勢族保持一代又一代地掌握政權,就演化成為世族高門,

而寒門經過演化遂分化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為地位低於高 門士族的,但亦有高、中級官位的次門層官僚和一部份官 爵低下,甚至沒有官爵的人。這後一部份人,應稱作寒人

。習慣上,許多次門出身的人也被稱或自稱做寒素、寒士

,但他們原則上不屬於寒人。

陳長崎《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1),頁185-245。

(22)

22

寒人的興起 寒人的興起

z 士庶之別一方面是階級區分的等級形式,所有一切被壓迫 階級都是庶族、寒人;另一方面又是統治階級內部上下層 的等級區分,不管是原有的地方豪強,新興的各樣地主在 他們沒有取得士族稱號以前也只能是庶族、寒人。

z 等級既然具有世襲性,變動就非常困難,寒人地位的改變 受著極其嚴格的限止……然而事實上在南朝歷史發展過中 由於各種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寒人地主的力量正在增長

,門閥貴族的力量卻日益削弱。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z 士庶之別一方面是階級區分的等級形式,所有一切被壓迫 階級都是庶族、寒人;另一方面又是統治階級內部上下層 的等級區分,不管是原有的地方豪強,新興的各樣地主在 他們沒有取得士族稱號以前也只能是庶族、寒人。

z 等級既然具有世襲性,變動就非常困難,寒人地位的改變 受著極其嚴格的限止……然而事實上在南朝歷史發展過中 由於各種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寒人地主的力量正在增長

,門閥貴族的力量卻日益削弱。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23)

23

寒人的興起 寒人的興起

z 南朝廣泛存在著寒門地主與富有的商人。他們的法律地位 是較低的……他們擁有的財富卻不大穩固,煩重的徭役經 常威脅他們。為了取得財富的保障,他們力求開闢和擴大 自己的政治道路。

z 在門閥政治下寒人上升的道路遭受到阻礙,但貴族們決不 能把寒人完全排斥於政權組織之外。龐大的官僚機構貴族 們無法由自己包辦下來。九品論人雖然三品以下便成卑庶

,畢竟都具有被選拔做官的資格。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z 南朝廣泛存在著寒門地主與富有的商人。他們的法律地位 是較低的……他們擁有的財富卻不大穩固,煩重的徭役經 常威脅他們。為了取得財富的保障,他們力求開闢和擴大 自己的政治道路。

z 在門閥政治下寒人上升的道路遭受到阻礙,但貴族們決不 能把寒人完全排斥於政權組織之外。龐大的官僚機構貴族 們無法由自己包辦下來。九品論人雖然三品以下便成卑庶

,畢竟都具有被選拔做官的資格。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24)

24

寒人的興起 寒人的興起

z 九品中的一條界線是上品和下品,官職上的分別則是清官 和濁官。上品由清官出身一直當清官,下品除了由於特殊 原因而升高其地位,便只好由濁官出身一直當濁官。

z 清濁之分即士庶之別,官職亦以此為準,凡是士族做的官 就是清官,寒人做的官則是濁官……大體上清官都不是繁 劇之職,他們或是文學侍從之臣,或是議論而不治事。清 濁雖然由於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顯然有關於優閑與繁劇的 選擇,優閑而不負實際責任的為清,辦理庶政者較次以至 於濁。這樣一種區別本來是官僚制度中習見之事,但在這 裡恰好說明門閎貴族之腐朽,實際工作既由寒人來辦,權 力自然要轉入寒人手中。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z 九品中的一條界線是上品和下品,官職上的分別則是清官 和濁官。上品由清官出身一直當清官,下品除了由於特殊 原因而升高其地位,便只好由濁官出身一直當濁官。

z 清濁之分即士庶之別,官職亦以此為準,凡是士族做的官 就是清官,寒人做的官則是濁官……大體上清官都不是繁 劇之職,他們或是文學侍從之臣,或是議論而不治事。清 濁雖然由於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顯然有關於優閑與繁劇的 選擇,優閑而不負實際責任的為清,辦理庶政者較次以至 於濁。這樣一種區別本來是官僚制度中習見之事,但在這 裡恰好說明門閎貴族之腐朽,實際工作既由寒人來辦,權 力自然要轉入寒人手中。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25)

25

寒人的興起 寒人的興起

z 聚集在宮廷的寒人為了為自己開闢政治道路,皇帝為了強 化自己趨於衰弱的皇權,都有必要對門閥貴族進行一些鬥 爭,在這個目標上寒人和皇權就有可能結合起來。

z 當時在上層統治者的周圍聚集了不少寒人,所謂「門生」

和「左右」,很多便是力圖擺脫徭役和求得官職的寒門地 主和商人。

z 宋、齊時期皇帝引用寒人以加強對政治和軍事的控制……

中書舍人之控制中書省,制局監之控制禁衛軍是皇權和寒 人結合的表現。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z 聚集在宮廷的寒人為了為自己開闢政治道路,皇帝為了強 化自己趨於衰弱的皇權,都有必要對門閥貴族進行一些鬥 爭,在這個目標上寒人和皇權就有可能結合起來。

z 當時在上層統治者的周圍聚集了不少寒人,所謂「門生」

和「左右」,很多便是力圖擺脫徭役和求得官職的寒門地 主和商人。

z 宋、齊時期皇帝引用寒人以加強對政治和軍事的控制……

中書舍人之控制中書省,制局監之控制禁衛軍是皇權和寒 人結合的表現。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26)

26

寒人的興起 寒人的興起

z 晉、宋之間,士庶區別日益嚴格,宋、齊時已經達到僵化 的程度……士庶區別的嚴格化發生在此時正因為士庶有混 淆的危險,所以這裡並不表示門閥勢力的強大,相反的倒 是由於他們害怕這種新形勢足以削弱甚至消除他們長期以 來引以自傲的優越地位。

z 從宋代開始國家頒布了一種硬性規定以後,士族標準有定

,士族的稱號反而易於獲得……本來沒有明確的士族標準 這時明確了,但卻替寒人開了一條方便道路,不管那些門 閥貴族承認與否,只要戶籍上有了根據,法律承認了他們 是士族。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z 晉、宋之間,士庶區別日益嚴格,宋、齊時已經達到僵化 的程度……士庶區別的嚴格化發生在此時正因為士庶有混 淆的危險,所以這裡並不表示門閥勢力的強大,相反的倒 是由於他們害怕這種新形勢足以削弱甚至消除他們長期以 來引以自傲的優越地位。

z 從宋代開始國家頒布了一種硬性規定以後,士族標準有定

,士族的稱號反而易於獲得……本來沒有明確的士族標準 這時明確了,但卻替寒人開了一條方便道路,不管那些門 閥貴族承認與否,只要戶籍上有了根據,法律承認了他們 是士族。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27)

27

寒人的興起 寒人的興起

z 冒稱士族的人確實是太多了。所以雖然清查士族的企圖常 常行不通,而直至宋末,檢查戶籍始終未停止。當時把不 予承認的冒充士族退還本地審查,叫做「卻籍」。

z 卻籍者包括不同階級、階層的人,而其中一部份是寒門地 主和商人,作為基本群眾的則是逃亡農民、手工業者。檢 籍不但招致了人民群眾的反抗,同時也便部分寒門地主、

商人和士族的矛盾尖銳化。

z 梁、陳兩代卻沒有這樣大規模檢籍過……向來由門閥貴族 獨佔的權利不能不對寒門地主、商人開放,雖然這並不是 甘心的。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z 冒稱士族的人確實是太多了。所以雖然清查士族的企圖常 常行不通,而直至宋末,檢查戶籍始終未停止。當時把不 予承認的冒充士族退還本地審查,叫做「卻籍」。

z 卻籍者包括不同階級、階層的人,而其中一部份是寒門地 主和商人,作為基本群眾的則是逃亡農民、手工業者。檢 籍不但招致了人民群眾的反抗,同時也便部分寒門地主、

商人和士族的矛盾尖銳化。

z 梁、陳兩代卻沒有這樣大規模檢籍過……向來由門閥貴族 獨佔的權利不能不對寒門地主、商人開放,雖然這並不是 甘心的。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頁543-577。

(28)

28

寒人的興起 寒人的興起

z 世族既清恬不治事,政權乃落於寒門之手。南朝三姓,劉

、陳二姓皆出身寒門,而蕭姓門第本不甚高,故寒士之有 才幹者多見重用,布衣素族由是起而秉權。

z 南朝寒門秉權之途有三:一為佐命勳臣,二由軍功而起,

三以才幹恩倖為君主所任。

z 寒門雖握重權,其地位仍不得與世族為比。蓋世族、寒門 判為二塗,雖君主亦未能改變。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5),頁760-787。

z 世族既清恬不治事,政權乃落於寒門之手。南朝三姓,劉

、陳二姓皆出身寒門,而蕭姓門第本不甚高,故寒士之有 才幹者多見重用,布衣素族由是起而秉權。

z 南朝寒門秉權之途有三:一為佐命勳臣,二由軍功而起,

三以才幹恩倖為君主所任。

z 寒門雖握重權,其地位仍不得與世族為比。蓋世族、寒門 判為二塗,雖君主亦未能改變。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5),頁760-787。

(29)

29

1. 擬周之分陝 1. 擬周之分陝

z

萬繩楠考察了南朝「擬周之分陝」的政 策,認為宗王出鎮造成的政治混亂和紛 爭,使皇室不得不以寒人充任舍人、典 簽制衡諸王。而舍人典選又進一步擴大

、提升了寒人的勢力,這是南朝寒人興 起的基本原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 228頁)。

z 萬繩楠考察了南朝「擬周之分陝」的政 策,認為宗王出鎮造成的政治混亂和紛 爭,使皇室不得不以寒人充任舍人、典 簽制衡諸王。而舍人典選又進一步擴大

、提升了寒人的勢力,這是南朝寒人興

起的基本原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

228頁)。

(30)

30

何謂「擬周之分陝 」 何謂「擬周之分陝 」

z

《南齊書‧州郡志下》荊州條下所云:

「江左大鎮,莫過荊、揚。弘農郡陝縣

,周世二伯總諸侯,周公主陝東,召公 主陝西,故稱荊州為陝西也。」

z

——東晉南朝視荊州為周之「陝西」,

意味中央政權寄託宗室藩王掌荊州軍事

z

z

《 《 南齊書 南齊書 ‧ ‧ 州郡志下 州郡志下 》 》 荊州條下所云: 荊州條下所云:

「江左大鎮,莫過荊、揚。弘農郡陝縣

「江左大鎮,莫過荊、揚。弘農郡陝縣

,周世二伯總諸侯,周公主陝東,召公

,周世二伯總諸侯,周公主陝東,召公 主陝西,故稱荊州為陝西也。」

主陝西,故稱荊州為陝西也。」

z

z

—— —— 東晉南朝視荊州為周之「陝西」, 東晉南朝視荊州為周之「陝西」,

意味 意味 中央政權寄託宗室藩王 中央政權寄託宗室藩王 掌荊州 掌荊州 軍事 軍事

。 。

(31)

31

荊州、江陵、襄陽 荊州、江陵、襄陽

z 荊州治所江陵軍事中樞地位。

z 東晉南朝均奠都建康,面北防線游移於江淮一 帶。

z 沿江皆為要地,而江陵首膺上流重鎮,但首先 要守襄陽,襄陽䧟、江陵亦䧟。

z 荊州關係東晉南朝內外安全。史云:「江左以 來,揚州根本,委荊以閫外」,(《宋書》,

卷66,〈何尚之傳〉)「荊州為國西門」。

——抗禦北朝:東晉南朝「委荊以閫外」

z 荊州治所江陵軍事中樞地位。

z 東晉南朝均奠都建康,面北防線游移於江淮一 帶。

z 沿江皆為要地,而江陵首膺上流重鎮,但首先 要守襄陽,襄陽䧟、江陵亦䧟。

z 荊州關係東晉南朝內外安全。史云:「江左以 來,揚州根本,委荊以閫外」,(《宋書》,

卷66,〈何尚之傳〉)「荊州為國西門」。

——抗禦北朝:東晉南朝「委荊以閫外」

(32)

32

「擬周之分陝」

「擬周之分陝」

z

萬繩楠考察了南朝「擬周之分陝」的政 策,認為宗王出鎮造成的政治混亂和紛 爭,使皇室不得不以寒人充任舍人、典 簽制衡諸王。而舍人典選又進一步擴大

、提升了寒人的勢力,這是南朝寒人興 起的基本原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 228頁)。

z 萬繩楠考察了南朝「擬周之分陝」的政 策,認為宗王出鎮造成的政治混亂和紛 爭,使皇室不得不以寒人充任舍人、典 簽制衡諸王。而舍人典選又進一步擴大

、提升了寒人的勢力,這是南朝寒人興

起的基本原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

228頁)。

(33)

33

2. 中書通事舍人用事 2. 中書通事舍人用事

z 《宋書》,卷四十,〈百官志〉:

z 「中書令,一人。中書監,一人。中書侍郎,

四人。中書通事舍人,四人。……晉改曰中書 侍郎,員四人。晉江左初,改中書侍郎曰通事 郎,尋復為中書侍郎。晉初置舍人一人,通事 一人。江左初,合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 呈奏案章。後省通事,中書差侍郎一人直西省

,又掌詔命。宋初又置通事舍人,而侍郎之任 輕矣。舍人直閤內,隸中書。其下有主事,本 用武官,宋改用文吏。」

z 在宋孝武帝時,舍人仍「士庶雜選」,明帝劉 彧時,「胡母顥、阮佃夫之徒,專為佞幸。」

權力極大。

z 《宋書》,卷四十,〈百官志〉:

z 「中書令,一人。中書監,一人。中書侍郎,

四人。中書通事舍人,四人。……晉改曰中書 侍郎,員四人。晉江左初,改中書侍郎曰通事 郎,尋復為中書侍郎。晉初置舍人一人,通事 一人。江左初,合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 呈奏案章。後省通事,中書差侍郎一人直西省

,又掌詔命。宋初又置通事舍人,而侍郎之任 輕矣。舍人直閤內,隸中書。其下有主事,本 用武官,宋改用文吏。」

z 在宋孝武帝時,舍人仍「士庶雜選」,明帝劉 彧時,「胡母顥、阮佃夫之徒,專為佞幸。」

權力極大。

(34)

34

南齊時期的中書舍人——天下文簿板籍,入副其 省,萬機嚴祕,有如尚書外司,直如宰相

南齊時期的中書舍人——天下文簿板籍,入副其 省,萬機嚴祕,有如尚書外司,直如宰相

《南齊書》卷五十六〈倖臣傳〉:

「中書之職,舊掌機務。……晉令舍人位居九品,江左置通事郎,

管司詔誥。其後郎還為侍郎,而舍人亦稱通事。元帝用琅邪劉超

,以謹慎居職。宋文世,秋當、周糾並出寒門。孝武以來,士庶 雜選,如東海鮑照,以才學知名。又用魯郡巢尚之,江夏王義恭 以為非選。帝遣尚書二十餘牒,宣敕論辯,義恭乃歎曰:「人主 誠知人。」

及明帝(劉鸞)世,胡母顥、阮佃夫之徒,專為佞倖矣。齊初亦用 久勞,及以親信。關讞表啟,發署詔敕。頗涉辭翰者,亦為詔文

,侍郎之局,復見侵矣。(齊明帝)建武世,詔命殆不關中書,

專出舍人。省內舍人四人,所直四省,其下有主書令史,舊用武 官,宋改文吏,人數無員。莫非左右要密,天下文簿板籍,入副 其省,萬機嚴祕,有如尚書外司。領武官,有制局監,領器仗兵 役,亦用寒人被恩幸者。」

天下文簿板籍,入副其省,萬機嚴祕,有如尚書外司,直如宰相。

《南齊書》卷五十六〈倖臣傳〉:

「中書之職,舊掌機務。……晉令舍人位居九品,江左置通事郎,

管司詔誥。其後郎還為侍郎,而舍人亦稱通事。元帝用琅邪劉超

,以謹慎居職。宋文世,秋當、周糾並出寒門。孝武以來,士庶 雜選,如東海鮑照,以才學知名。又用魯郡巢尚之,江夏王義恭 以為非選。帝遣尚書二十餘牒,宣敕論辯,義恭乃歎曰:「人主 誠知人。」

及明帝(劉鸞)世,胡母顥、阮佃夫之徒,專為佞倖矣。齊初亦用 久勞,及以親信。關讞表啟,發署詔敕。頗涉辭翰者,亦為詔文

,侍郎之局,復見侵矣。(齊明帝)建武世,詔命殆不關中書,

專出舍人。省內舍人四人,所直四省,其下有主書令史,舊用武 官,宋改文吏,人數無員。莫非左右要密,天下文簿板籍,入副 其省,萬機嚴祕,有如尚書外司。領武官,有制局監,領器仗兵 役,亦用寒人被恩幸者。」

天下文簿板籍,入副其省,萬機嚴祕,有如尚書外司,直如宰相。

(35)

35

3. 典簽之權重 3. 典簽之權重

z 劉宋晚期,「多以幼少皇子為方鎮,時主皆以親近左 右領典簽」,權寄益隆,

z ——典簽代表皇帝,刺史不得專任,規矩,典簽一年 之内,「遞互還都」,皇帝訪以方事,刺史行事美惡

,繫於典簽之口。

z ——刺史莫不折節推奉典簽,於是典簽「威行州郡,

權重蕃君」。

z ——齊明帝懼諸王不服己,逐一殺戮出镇及在身旁之 諸王,悉由典簽所殺,竟無一反抗, 可見典簽之權重

z ——「分陝」變成舍人「總錄百揆」,典簽出據諸蕃

,而最重要是典簽、舍人都出自寒門。

z ——劉宋及南齊中書舍人、典簽由草澤化為貴人,反 映寒門興起,宋齊已成趨勢。

z 劉宋晚期,「多以幼少皇子為方鎮,時主皆以親近左 右領典簽」,權寄益隆,

z ——典簽代表皇帝,刺史不得專任,規矩,典簽一年 之内,「遞互還都」,皇帝訪以方事,刺史行事美惡

,繫於典簽之口。

z ——刺史莫不折節推奉典簽,於是典簽「威行州郡,

權重蕃君」。

z ——齊明帝懼諸王不服己,逐一殺戮出镇及在身旁之 諸王,悉由典簽所殺,竟無一反抗, 可見典簽之權重

z ——「分陝」變成舍人「總錄百揆」,典簽出據諸蕃

,而最重要是典簽、舍人都出自寒門。

z ——劉宋及南齊中書舍人、典簽由草澤化為貴人,反 映寒門興起,宋齊已成趨勢。

(36)

36

典簽職權 典簽職權

z 南朝地方長官之下典掌機要的官。又稱主帥、

典韱帥或韱帥。

z 其時府州部內論事,皆用簽。前敘所論事,後 書某官某簽,府州皆置典簽掌管。本為處理文 書的小吏,權力不大。

z 劉宋中葉以後,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鎮,君主 用寒人出身的親近左右充當典簽,代替諸王批 閱公事,甚至照管諸王的飲食起居,職位雖低

,權力漸重。

z 宋孝武帝和明帝時,加強地方軍政的控制,長 王臨藩,寒素出鎮,君主指派典簽監視,且不 祗一名典簽。

z 南朝地方長官之下典掌機要的官。又稱主帥、

典韱帥或韱帥。

z 其時府州部內論事,皆用簽。前敘所論事,後 書某官某簽,府州皆置典簽掌管。本為處理文 書的小吏,權力不大。

z 劉宋中葉以後,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鎮,君主 用寒人出身的親近左右充當典簽,代替諸王批 閱公事,甚至照管諸王的飲食起居,職位雖低

,權力漸重。

z 宋孝武帝和明帝時,加強地方軍政的控制,長

王臨藩,寒素出鎮,君主指派典簽監視,且不

祗一名典簽。

(37)

37

典籤擅命、威行州部

《南史》卷四十四〈齊武帝諸子列傳〉:

典籤擅命、威行州部

《南史》卷四十四〈齊武帝諸子列傳〉:

z 先是高帝、武帝為諸王置典籤帥,一方之事,悉以委 之。每至覲接,輒留心顧問,刺史行事之美惡,係於 典籤之口,莫不折節推奉,恒慮弗及,於是威行州部

,權重蕃君。

z 武陵王曄為江州,性烈直不可忤,典籤趙渥之曰:「

今出都易刺史。」及見武帝相誣,曄遂免還。

z 南海王子罕戍琅邪,欲暫游東堂,典籤姜秀不許而止

。還泣謂母曰:「兒欲移五步亦不得,與囚何異。」

秀後輒取子罕屐繖飲器等供其兒昏,武帝知之,鞭二 百,繫尚方,然而擅命不改。

z 邵陵王子貞嘗求熊白,惗人答典籤不在,不敢與。西 陽王子明欲送書參侍讀鮑僎病,典籤吳脩之不許,曰

:「應諮行事。」乃止。言行舉動,不得自專,徵衣 求食,必須諮訪。

z 先是高帝、武帝為諸王置典籤帥,一方之事,悉以委 之。每至覲接,輒留心顧問,刺史行事之美惡,係於 典籤之口,莫不折節推奉,恒慮弗及,於是威行州部

,權重蕃君。

z 武陵王曄為江州,性烈直不可忤,典籤趙渥之曰:「

今出都易刺史。」及見武帝相誣,曄遂免還。

z 南海王子罕戍琅邪,欲暫游東堂,典籤姜秀不許而止

。還泣謂母曰:「兒欲移五步亦不得,與囚何異。」

秀後輒取子罕屐繖飲器等供其兒昏,武帝知之,鞭二 百,繫尚方,然而擅命不改。

z 邵陵王子貞嘗求熊白,惗人答典籤不在,不敢與。西 陽王子明欲送書參侍讀鮑僎病,典籤吳脩之不許,曰

:「應諮行事。」乃止。言行舉動,不得自專,徵衣 求食,必須諮訪。

(38)

38

z

梁武帝蕭衍在位(502~549)時,對皇室 採取寬縱政策,典簽權勢漸削弱。

z

典簽是南朝皇權與寒人結合的產物,也 是寒人興起的重要表現之一。宋、齊君 主通過典簽控制和監視地方軍政,對於 加強中央集權起了作用,但卻增加中央 與地方的矛盾。

z 梁武帝蕭衍在位(502~549)時,對皇室 採取寬縱政策,典簽權勢漸削弱。

z 典簽是南朝皇權與寒人結合的產物,也

是寒人興起的重要表現之一。宋、齊君

主通過典簽控制和監視地方軍政,對於

加強中央集權起了作用,但卻增加中央

與地方的矛盾。

(39)

39

4. 門閥制度破壞: 士庶聯婚 4. 門閥制度破壞: 士庶聯婚

沈約《奏彈王源》(見《文選》卷四十)

z 「自宋氏失御,禮教雕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婭 淪雜,罔計廝(賤)庶。……風聞東海王源,嫁女於 富陽滿氏(璋之)。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

而托姻結,唯利是求,玷辱流輩,莫此為甚。……竊 尋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滿聯姻,實駭物聽

。……臣等參議,請以見事免源所居官,禁錮終身」

士庶聯婚,問財不問門第,當日王源,嫁女與富陽滿氏

,滿氏下錢五萬為聘禮,此僅為一例而已。

沈約《奏彈王源》(見《文選》卷四十)

z 「自宋氏失御,禮教雕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婭 淪雜,罔計廝(賤)庶。……風聞東海王源,嫁女於 富陽滿氏(璋之)。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

而托姻結,唯利是求,玷辱流輩,莫此為甚。……竊 尋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滿聯姻,實駭物聽

。……臣等參議,請以見事免源所居官,禁錮終身」

士庶聯婚,問財不問門第,當日王源,嫁女與富陽滿氏

,滿氏下錢五萬為聘禮,此僅為一例而已。

(40)

40

士族之分化——寒門、庶族冒充士族

, 「竊注爵位」

士族之分化——寒門、庶族冒充士族

, 「竊注爵位」

z 黃籍、白籍

z 案白籍是東晉時的北方流民僑寓戶之冊籍,

z 黃籍是東晉正式戶口的簿籍。

z 晉室南渡,以「僑州郡縣」安置北來的流民:

z 《南齊書‧州郡志》:「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 州境,西至淮畔,東屆海隅」,戶籍所在地以白紙書寫,史稱白 籍。

z 白籍是臨時性質,不算正式戶籍,初以爲旋返有期,為了安撫他 們,享受免調役的優待。後來僑人,落地生根,產業豐盛,人安 其業。

z 東晉後來實行土斷,令僑人編入正式戶籍,取消其免調役的優待

,白籍戶便成為黃籍戶。時稱「土斷白籍」或「土斷僑流郡縣」

z ——就在這情況,寒門、庶族在「黃籍」上「竊注爵位」,冒充 士族

z 黃籍、白籍

z 案白籍是東晉時的北方流民僑寓戶之冊籍,

z 黃籍是東晉正式戶口的簿籍。

z 晉室南渡,以「僑州郡縣」安置北來的流民:

z 《南齊書‧州郡志》:「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 州境,西至淮畔,東屆海隅」,戶籍所在地以白紙書寫,史稱白 籍。

z 白籍是臨時性質,不算正式戶籍,初以爲旋返有期,為了安撫他 們,享受免調役的優待。後來僑人,落地生根,產業豐盛,人安 其業。

z 東晉後來實行土斷,令僑人編入正式戶籍,取消其免調役的優待

,白籍戶便成為黃籍戶。時稱「土斷白籍」或「土斷僑流郡縣」

z ——就在這情況,寒門、庶族在「黃籍」上「竊注爵位」,冒充 士族

(41)

41

對士族下定義,易生潛冒,

對士族下定義,易生潛冒,

z 按《南齊書》卷三十四〈虞玩之傳〉謂宋元嘉二十七年:八條取 人,

z 又《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傳〉:「宋元嘉二十七年,始以七 條徵發,既立此科,人姦互起,偽狀巧籍,歲月滋廣。」

z ——七條或者八條的具體内容不清楚,唐長孺考證此年宋文帝大 舉北伐,《宋書》卷九十五〈索虜傳〉:

z 「是歲軍旅大起,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各獻金帛等物,以助國 用,下及富室小民,亦有獻私財至數十萬者。又以兵力不足,尚 書左僕射何尚之參議發南兗州三五民丁,父祖伯叔兄弟仕州居職 從事、及仕北徐兗為皇弟皇子從事、庶姓主簿、諸皇弟皇子府參 軍督護國三令以上相府舍者,不在發例,其餘悉倩暫行征。」

z 唐長孺認爲這從七條、八條節錄而來,符合上述規定的就是士族

z ——正因爲明白告示享有特權徵發的士族之範圍,就有潛冒之機

z 按《南齊書》卷三十四〈虞玩之傳〉謂宋元嘉二十七年:八條取 人,

z 又《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傳〉:「宋元嘉二十七年,始以七 條徵發,既立此科,人姦互起,偽狀巧籍,歲月滋廣。」

z ——七條或者八條的具體内容不清楚,唐長孺考證此年宋文帝大 舉北伐,《宋書》卷九十五〈索虜傳〉:

z 「是歲軍旅大起,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各獻金帛等物,以助國 用,下及富室小民,亦有獻私財至數十萬者。又以兵力不足,尚 書左僕射何尚之參議發南兗州三五民丁,父祖伯叔兄弟仕州居職 從事、及仕北徐兗為皇弟皇子從事、庶姓主簿、諸皇弟皇子府參 軍督護國三令以上相府舍者,不在發例,其餘悉倩暫行征。」

z 唐長孺認爲這從七條、八條節錄而來,符合上述規定的就是士族

z ——正因爲明白告示享有特權徵發的士族之範圍,就有潛冒之機

(42)

42

南朝的趨勢——士庶同流 南朝的趨勢——士庶同流

士族地位降低——

士庶聯姻——

庶族冒充士族——

士庶分野莫辨——→士庶同流

梁武帝不滿九品中正制,曾言:士族「舊業已替

」、「譜諜訛誤,詐偽多緒,人物雅俗,莫肯 留心,是以冒襲良家、即成冠族;妄修邊幅,

便為雅士。」

士族地位降低——

士庶聯姻——

庶族冒充士族——

士庶分野莫辨——→士庶同流

梁武帝不滿九品中正制,曾言:士族「舊業已替

」、「譜諜訛誤,詐偽多緒,人物雅俗,莫肯 留心,是以冒襲良家、即成冠族;妄修邊幅,

便為雅士。」

(43)

43

5. 南朝選舉制度的變革 5. 南朝選舉制度的變革

z 中書舍人在内朝操控選舉,已説明九品中正制之動搖

z 梁武帝時代,士族已經不能品流進取。

z 梁(502-557A.D.)初,無九品制,至梁末年(557A.D.) 始詔諸州置中正,依舊訪事,《文獻通攷‧選舉》謂 梁武帝制九流常選,規定已經取人:年未滿30,不通 一經者不得任官;

z 州置州重(州望),郡置郡崇(郡宗),鄉置鄉豪各 一人,專典搜薦,無復膏梁,寒素之隔。

z ——此意廢除九品中正制,以州望,郡宗,鄉豪代之

。九流常選,無士庶之分,不通一經,不得任官。

z 中書舍人在内朝操控選舉,已説明九品中正制之動搖

z 梁武帝時代,士族已經不能品流進取。

z 梁(502-557A.D.)初,無九品制,至梁末年(557A.D.) 始詔諸州置中正,依舊訪事,《文獻通攷‧選舉》謂 梁武帝制九流常選,規定已經取人:年未滿30,不通 一經者不得任官;

z 州置州重(州望),郡置郡崇(郡宗),鄉置鄉豪各 一人,專典搜薦,無復膏梁,寒素之隔。

z ——此意廢除九品中正制,以州望,郡宗,鄉豪代之

。九流常選,無士庶之分,不通一經,不得任官。

(44)

44

梁武帝同時進行學校制度改革學 梁武帝同時進行學校制度改革學

z 天監五年,開五館,建立國學,教授五經,置五經博 士各一人,分主一館,館有諸生數百生。

z 諸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

z 諸生學成考試,「甲科間出」,牛監、羊肆(寒門)

、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z 諸生考試内容為五經,「高第明經」

——此為真正明經,

即說:入國學——明經射策甲科——拜任職官——與唐 科舉無大分別——科舉制實始於梁朝,陳朝因之。

z 天監五年,開五館,建立國學,教授五經,置五經博 士各一人,分主一館,館有諸生數百生。

z 諸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

z 諸生學成考試,「甲科間出」,牛監、羊肆(寒門)

、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z 諸生考試内容為五經,「高第明經」

——此為真正明經,

即說:入國學——明經射策甲科——拜任職官——與唐 科舉無大分別——科舉制實始於梁朝,陳朝因之。

(45)

45

選舉制度變革的意義 選舉制度變革的意義

z

打破平流進取,門第因世胄、當朝爵位

,霸佔官位,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之弊

z

選舉制度的變革,科舉制的出現,從制 度上保證寒門的寒門興起,

z

完成兩晉南朝的趨勢:士庶同流,門閥 世家與寒門素族融匯為一體。

z 打破平流進取,門第因世胄、當朝爵位

,霸佔官位,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之弊

z 選舉制度的變革,科舉制的出現,從制 度上保證寒門的寒門興起,

z 完成兩晉南朝的趨勢:士庶同流,門閥

世家與寒門素族融匯為一體。

(46)

46

南朝寒人典掌機要 南朝寒人典掌機要

z 《廿二史箚记》巻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

z 至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己,

不肯假權於大臣。而其時高門大族,門戸已成,令僕 三司,可安流平進,不屑竭智盡心,以邀恩寵,且風 流相尚,罕以物務關懷,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於是 不得不用寒人。

z 人寒則希榮切而宣力勤,便於驅策,不覺倚之爲心膂

。南史謂宋孝武不任大臣,而腹心耳目不能無所寄,

於是戴法興、巣尚之等皆委任隆密。

z ……此當時朝局相沿,位尊望重者,其任轉輕,而機 要多任用此輩也。然地當清切,手持天憲,口銜詔命

,則人雖寒而權自重,權重則勢利盡歸之。

zz 《《廿二史箚记廿二史箚记》》巻八巻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

zz 至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己,至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己,

不肯假權於大臣。而其時高門大族,門戸已成,令僕 不肯假權於大臣。而其時高門大族,門戸已成,令僕 三司,可安流平進,不屑竭智盡心,以邀恩寵,且風 三司,可安流平進,不屑竭智盡心,以邀恩寵,且風 流相尚,罕以物務關懷,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於是 流相尚,罕以物務關懷,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於是

不得不用寒人。

不得不用寒人。

zz 人寒則希榮切而宣力勤,便於驅策,不覺倚之爲心膂人寒則希榮切而宣力勤,便於驅策,不覺倚之爲心膂

。南史謂宋孝武不任大臣,而腹心耳目不能無所寄,

。南史謂宋孝武不任大臣,而腹心耳目不能無所寄,

於是戴法興、巣尚之等皆委任隆密。

於是戴法興、巣尚之等皆委任隆密。

zz …………此當時朝局相沿,位尊望重者,其任轉輕,而機此當時朝局相沿,位尊望重者,其任轉輕,而機 要多任用此輩也。

要多任用此輩也。然地當清切,手持天憲,口銜詔命然地當清切,手持天憲,口銜詔命

,則人雖寒而權自重,權重則勢利盡歸之。

,則人雖寒而權自重,權重則勢利盡歸之。

(47)

47

(六)結語

南朝寒人之興起之因其大基於 1.制度:中書舍人

2.選舉:明經、射策

3.擬周之分陝,統治者借重寒人監察諸王

——典簽之權重

——門閥制度破壞: 冒籍、士庶聯婚

——帝皇予寒人典掌機要

(六)結語

南朝寒人之興起之因其大基於 1.制度:中書舍人

2.選舉:明經、射策

3.擬周之分陝,統治者借重寒人監察諸王

——典簽之權重

——門閥制度破壞: 冒籍、士庶聯婚

——帝皇予寒人典掌機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說明:本題藉由羅馬史家 Ammianus Marcellinus 描述外族的兩則資料,檢測學生能否觀察

只有貴族和與貴族同宗的國人才有資格上戰場,而且戰場上還必須遵守戰爭禮儀,例

只有貴族和與貴族同宗的國人才有資格上戰場,而且戰場上還必須遵守戰爭禮儀,例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