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兒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兒童」"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浦忠成 先生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兒童」

研究生:陳淑娟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兒童」

研 究 生:陳淑娟 撰 指導教授:浦忠成 先生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3)
(4)
(5)
(6)

誌謝辭

從小,因為家境不是很優渥,唸書繳學費對我來說一直是夢饜,所以,當同 學都在為出國準備時,我腦袋裡想的都是要如何賺取學費,當然出國唸書或是唸 研究所想都別想。等到進入職場、結婚生子後,一直忙於工作與家庭,才知道當 一個職業婦女是辛苦的把一個家經營好是我的責任,陪伴孩子渡過快樂童年是我 的執著,而唸書卻變成是我的興趣,這樣天壤之別的生活的確是我從未想過的,

這首先要感謝先生詹士勝全力的支持,讓我可以一圓大學畢業後可以繼續升學的 美夢,還有和我徹夜討論論文的核心架構,以及一切電腦的疑難雜症,沒有他,

我的求學之路一定無法順利達成。

當然一路走來,的確是有很多收穫,我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可以將所學運 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同時對於文學的發展性有更多的想法,只是,這兩年上課期 間,最辛苦的應是家裡的兩個孩子子彤和子易,他們沒有週末及假日,因為我的 缺席無法有個完整的出遊,但是他們從不叫我翹課陪他們,只會在市圖門口時,

會捨不得得猛親我,跟我說再見,有時,他們貼心的關心我報告寫完了沒?不干 擾我寫作業,這樣的日子,終於在兩年後,快樂慶祝全家脫離苦海而劃下句點,

正式結束我的學生生涯!

一本論文的完成,是要經過多少的考驗及協助,要不是所上的教授辛苦的北 上,我們的確沒有辦法順利的、就近的在台北上課,感謝杜明城老師協助我釐清 論文題目的初衷,游珮芸老師針對我論文寫作上的指導,郭建華老師對論文格式 及某些觀念的糾正,孫大川老師對於論文核心架構的建議調整,最感謝的還是浦 忠成館長,在他忙碌的公務之餘,還要指導我的論文,經過他精闢的文學眼光,

以及身兼原住民身分、原住民作家和原住民教授、神話專家…的多重身份,精細 的審查論文整體內容。在此感謝老師們為我的論文把關及建議。

感謝之餘,也想將此論文獻給最愛我的父親陳肅熙和母親張年,沒有他們給 我的智慧和獨立的童年,是無法成就我現在面對事情的觀點與勇氣,謝謝兩老!

(7)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兒童」

作者:陳淑娟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從八 O 年代起,台灣的原住民族已開始在為自己的權益抗爭,很 多部落菁英、知青也開始利用漢文提出訴求,於是產生很多的創作文 學作品,這些作品中不乏出現以兒童為主題,本篇論文就是以這些文 本為基礎,試著從中看出原住民作家對兒童的觀點。本研究的範圍限 制於原住民作家所寫的文學作品。

本篇論文主要以原住民族文學與兒童二個議題為主。首先,原住 民族文學從範圍的界定開始,探討其發展過程,而「誰來寫」成為重 要的論述觀點。再者,從文學中的兒童,深究「兒童」與「童年」的 概念,以及歷史上這樣的年齡層是否有被重視和照顧,從文獻、文學 作品中可以一窺端倪,但就目前的台灣,兒童文學領域很少有專為兒 童書寫原住民題材的作品,只能透過外國的作品引介及翻譯,由此可 見,其他多元文化國家,以文化、種族差異書寫的文本比國內盛行,

而這些特殊的書寫模式,在內容上也明顯強調差異性與真實性,和國 內原住民族文學的特殊書寫也有雷同之處。

因此深究文本,從整理的原住民作家作品中,依判斷的準則歸納 成三大類九大主題,第一類是童年的純真與蛻變,談純真的兒童、親 子教養與成長蛻變;第二類是童年的悲苦與傷痕,談學校教育、族群 衝突與認同、家庭與婚姻;第三類則是童年的社會現實面,談貧窮、

雛妓與童工。根據這些面向,可以看到原住民兒童是如何被書寫,以 及原住民兒童在文學中如何被呈現。

最終,不僅期盼未來原住民作家呈現原住民兒童時,可以有更多

(8)

元的詮釋角度,也期待原住民作家在兒童文學上的創作,不僅跳脫「文 以載道」的窠臼,亦可為原住民兒童創作適合他們閱讀的作品。原住 民族文學中的兒童著重在兒童,也就是「原住民兒童」,雖然大部分 的原住民作家還是以文化、抗爭、控訴為主要書寫主題,但是激情過 後還是要面對根本的癥結,原住民兒童是未來原住民族的希望,如果 原住民兒童可以得到妥善的教養及文化、文學薰陶,為純真的兒童書 寫適合閱讀的故事,是重要也是可以努力書寫的方向。

關鍵字:原住民族文學 原住民兒童 童年 多元文化

(9)

“Children” in Taiwanese Indigenous Literature

Shu-chuan Che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From the eighties, indigenous people begin to create a lot of literary works by Mandarin. Many of their topics are about children.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discover the indigenous people’s viewpoints about children based on tho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re are two subjects in the thesis, indigenous literature and childhood. At first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digenous literature” and then discusses its progress. The degree of the importance and care of children can be found by studying those children’s literature.

After reviewing the indigenous author’s works, those subject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is children’s innocence and grow-up. The second is children’s sorrow. The third is children’s situation in Taiwan society.

At the end I hope indigenous people can have more dynamic angles to write about children and no longer insist the tradition of “Literature serves for morals”.

Keywords: indigenous literature, indigenous children, childhood

(10)

目錄

目錄 ... i

表目錄 ... iv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動機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8

一、研究範圍 ... 8

二、研究方法 ... 13

第四節 小結 ...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22

第一節 原住民族文學探究 ... 22

一、原住民族文學發展與界定 ... 23

二、「誰來寫?」的意義 ... 33

第二節 文學中的兒童 ... 43

一、文學中童年觀的演變 ... 43

二、關於童年經驗的書寫 ... 51

第三節 小結 ... 56

第參章 泛文學領域中的兒童描述 ... 57

第一節 多元文化文本中的兒童 ... 57

一、多元文化普遍的概念 ... 58

(11)

二、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的兒童 ... 68

第二節 特殊的書寫模式 ... 80

一、強調差異性 ... 80

二、強調真實性 ... 84

第三節 小結 ... 90

第肆章 原住民族文學中的童年再現 ... 91

第一節 原住民兒童如何被呈現在文本中 ... 91

一、童年的純真與蛻變 ... 92

二、童年的悲苦與傷痕 ... 103

三、童年的社會現實面 ...112

第二節 原住民族文學的特殊性 ... 120

一、書寫的共同點 ... 120

二、書寫的特殊性 ... 124

第三節 小結 ... 13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39

第一節 呈現完整的原住民兒童面向 ... 139

一、詮釋角度多元 ... 140

二、引介外國經驗 ... 140

第二節 期待原住民作家在兒童文學上的創作 ... 143

一、跳脫「文以載道」的窠臼 ... 143

二、為原住民兒童創作 ... 144

第三節 原住民兒童文學可能的發展性 ... 147

一、題材的多樣性 ... 147

二、開創文體類型 ... 149

三、教育政策的推動 ... 153

(12)

參考文獻 ... 156 附錄一 ... 169 附錄二 ... 172

(13)

表目錄

表1-3-1 原住民族文學中的童年 ... 10

表1-3-2 研究方法─交叉研究組合 ... 17

表4-1-1 童年的純真與蛻變篇章 ... 92

表4-2-1 童年的悲苦與傷痕 ... 103

表4-3-1 童年的社會現實面 ...112

(14)

第壹章 緒論

研究者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往來於台北及桃園復興鄉後山,在泰雅部落 中,我看著很多孩子從學齡前、小學、國中、高中、結婚生子…,他們的年紀都 比我小,孩子卻可以叫我一聲「阿姨」了,曾經有個畫面一直存在腦海裡揮之不 去,部落裡一個只有5歲大的男孩,每天腳上穿著、拖著、踏著媽媽的高跟鞋在部 落裡閒晃,因為他的爸爸酒精中毒過世了,媽媽後來也離家出走,留他一個人在 山上,靠著伯父、叔叔和教會的救濟,每當他想媽媽的時候,就穿著媽媽留下的 唯一高跟鞋…。

身為孩子,理該享受人生中唯一沒有煩惱、快樂的童年時期,可是山上的孩 子卻都是辛苦的過著生活,這種辛苦很難用言語表達,只知道心酸、心痛的感覺 一直在心裡滋長著。兒童可以為自己決定現在與未來嗎?原住民族可以為自己的 族群決定未來嗎?而原住民兒童呢?可以決定什麼?

對原住民的了解,已經不再侷限於新鮮、有趣、豐富的文化樣貌,這些文化 研究就留給人類學家們吧!不再談政治議題,因為這時下最流行的職業也大有人 為,至於抗爭的革命情感,也隨著生活壓力而各自分飛,現在當下,最關心卻是 孩童,尤其是原住民的孩童,到底他們該有怎樣的童年?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媒體傳銷的時代,無論思想好壞、文化認知到個人行為都 可以透過媒體用視覺影像、語言文字來當媒介,但是這種方法卻往往掌控在少數 懂得運用及擁有權勢人士之手,對於一般孩童、平民老百姓、社會弱勢族群…等,

(15)

想聽其真實聲音是困難的。原住民族沒有文字,幾千年來都是靠口語來傳承,近 幾十年來,政府刻意的模糊族群間的自主意識,形成看似大一統、和諧的局面,

對於提出族群分裂的言論強加撻伐,所以,在台灣的各族群,都在一種體認、假 象中找到自我定位,如此虛擬的現象,卻無法阻擋文化的趨同性以及辨識性,原 住民各族文化的快速崩解,也讓原住民這樣的弱勢族群更顯得無助,以及不被重 視,很多的刻板印象透過媒體傳播,原住民族形象的塑造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在企圖尋找正確(或謂扭曲程度較低?)傳承原住民文化途徑的過程中,發現可 以透過「文字」所表現的文學,讓原住民或非原住民皆有機會深刻體驗速食媒體 傳銷之外的原住民原貌,媒體傳銷是大人可以活用、掌控的工具,而「文字」,也 是屬於懂得文字、會用文字、可以駕馭文字的大人所專屬的書寫工具之一,這些 大人掌握了各種資源、能力、工具,相對於兒童,就完全沒有這樣的能力、資源,

或許兒童還是處在保護傘保護的範圍中,大人對能力均未成熟的兒童是有義務及 責任,但,這是往好的方向想,以及有做到的部份來說;往壞的方向想,則是兒 童因為沒有能力及資源,於是只能任其擺佈,兒童只能無聲無息的活著,因此,

透過文學來關心原住民族群文化固然重要,但是關心那群無法發聲的原住民兒童 更重要。

在過去,原住民族文學重在對社會的抗爭、不平的控訴以及文化的傳承,因 為在歷史中被剝奪太多的權益,如土地權、自主性、地位、教育權…,於是原住 民作家利用文字來訴求,有的知識分子則用盡全部的精神、精力付諸行動,取得 原住民地位,不論哪一種方式,都是在為原住民族爭取最大的權益,是攸關原住 民族的未來,當然,兒童也被包含在其中。不過,這並不表示兒童就有被廣泛的、

全面的、客觀的書寫及記錄,至少,目前可以看到的文獻資料,談到原住民兒童 的部份,除了過去針對教育、醫療與社會貧窮現象的相關研究有提到原住民兒童,

還有人類學的記載,紀錄原住民兒童在傳統部落裡的階級、習俗、儀式、教養…,

(16)

以及口傳文學中,如神話故事、兒歌童謠…,摒除這些,就看不見原住民兒童。

而現在,原住民兒童被提及的文字記錄,除了還是以研究兒童教育、醫療、

及社會現象之外,還多了一些多元文化的諮商、學習障礙補救、平地學校適應輔 導…,再來,就是原住民作家創作文學中提到的有關兒童的部份,雖然沒有針對 原住民兒童書寫,但是當作者描述族群、政治、經濟、社會到文化層面,不論使 用的是散文、小說、故事還是詩體,不乏對兒童觀點的描述,這些文學作品似乎 透露著現代原住民族作家對原住民兒童的概念。

從八O年代,原住民族意識抬頭,接踵而至的爭取一切原本該有的權益,從文 學的角度看來,長期處於抗爭與控訴這樣的題材,的確會將文學帶到一個死胡同,

除了題材變化性不大之外,內容的延展性也受侷限,當然,原住民作家也很清楚 這樣抗爭的主題是有其階段性,當階段性過去,文學就該回歸到藝術。

所以鑒於這些種種跡象,於是產生對原住民的兒童該不該擁有屬於他們的文 學作品,或是,原住民兒童該如何被合理、客觀的描繪,而目前的台灣社會,對 於原住民兒童的關心是全面或是片面?還是,僅就目前一般兒童的教育制度順水 推舟,以搭便車的心態將兒童推向成人社會?我們可以從文學的角度看到多少原 住民兒童的身影?又可以從文學的薰陶中看到他們的未來有多不一樣?我想這些 種種背景當中,任何一項都可以推動我前進。

二、研究動機

過去整個社會對兒童的重視層面,還是侷限在教育、知識傳承以及身心的照 顧,這是大人對兒童的基本「教」「養」,只是,接觸兒童文學領域之後,比較西 方對兒童的關心、對兒童文學的重視,更清楚知道在台灣的兒童,閱讀的面向可 以再更多元,對兒童的關心可以再更細緻。

研究者關心原住民議題不曾間斷過,從內政部研究計畫的研究助理,三年主

(17)

持、部落採訪到錄製原住民電台節目,走遍各族部落,看到了部落裡的人,過著 有喜樂也有悲悽的生活,而無法釋懷的一直是部落中的孩子,看到他們因為升學 的壓力而選擇逃避,面臨家庭的破碎而選擇放棄自己的未來,更看到他們徬徨無 助於現代文明與部落傳統文化間…因此更察覺自己能力之微不足道,所以當後來 跨越兒童文學領域之時,也就習慣性的尋找和原住民相關、孩子喜歡、大人也津 津樂道的文本,不過,找得到的數量其實不多,反倒是介紹性、知識性的工具書 還不少,這是台灣升學教育下的現實考量,一般大人(老師、家長)對書籍的認知,

還是停留在教科書、提供知識的書籍,比較符合現階段兒童學習智能的發展,至 於文學類的閒書,不排斥卻也不積極鼓勵。反觀國外,兒童文學中以原住民為題 材創作的部份較多,他們為自己的兒童、其他族裔兒童書寫,呈現的樣貌也很多 元,甚至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同。國內的兒童文學,也正追趕著歐美的步調前進,

為兒童創作更多及更多元的文學作品,但是,唯獨原住民為自己兒童創作的部份 不多(神話部份例外),當然,原住民兒童不一定要閱讀有關原住民的文本,也不是 沒有閱讀原住民文本就不了解自己族群的文化及精神…,只是,就是少了些什麼?

根據研究者觀察在部落裡很多推動兒童、青少年教育的人,他們有心的將部 落的兒童及青少年集結起來,除了恢復傳統的會所精神外,更透過儀式的舉行讓 他們更清楚身為一位原住民,在現階段該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是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外,難得可以看到的傳統教育,只是,這樣的工作相當辛苦、困難,要 花很多的時間、精神及財力才能持續,有時還要和部落的勢力團體對抗…。他們 也感嘆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有一種可能,是可以排除各種困難的限制;如果,有一種東西,是可 以超越時空獨自完成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我想那就是「文學」吧!文學 是文化的一個面向,藉由文學將價值帶給所屬族群中的其他人們,透過文學強化 持續力,讓族群重生,因為任何型態的文學,都是強化延續力最有效的方式。文

(18)

學創作,就像古早時候的歌手和說故事的人一樣,創作出人們喜愛的、熟悉的甚 至有興趣的想像,讓大眾和原住民族都能永久保留這些記憶,因為記憶就是一切。

如前所言,基於種種因素關心原住民兒童?也關心適合原住民兒童閱讀的文 學作品?當然最關心的是原住民兒童在文學中是如何被呈現?因為兒童被述說的 份量和方式,是可以反應他們如何被對待,當原住民兒童與文學之間產生連結關 係,於是興起從原住民族文學作品中尋找兒童蹤影的念頭。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曾說過:「不管怎麼說,所有種族和膚色的孩子,

都應該閱讀所有種族和膚色作者所寫有關所有種族和膚色孩子的故事,這無可否 認是很重要的」,他並引述兒童文學專家諾頓(Donna Norton)的說法:「認識其他文 化,能夠讓孩子了解到不同於他們自己種族或族裔群體的人也是真正的人類,也 和他們自己有類似的感覺、情緒和需要─亦即都是人的個體,而非刻板印象。」1

不管是非原住民的作家以原住民的題材創作,或是原住民本身以自己族群為 題材創作,都是值得鼓勵的。只是,非原住民的作家「實在很難從外表感受到這 些內在的微妙之處,所以和角色之種族或族裔相同的作家所描寫的,可能就比較 具有說服力。」,「若去比較少數族裔成員的文本和歐裔白人描寫少數族裔孩子的 文本,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了。」2這是本研究選取文本的一個重要指標,希望可 以從原住民作家的作品中,看到原住民作家內在對兒童觀點的微妙處、以及說服 力,這也是為什麼捨棄既有的兒童文學中,非原住民作家寫給兒童看的原住民小 說、圖畫書及神話故事,而以原住民作家作品為研究的主要文本選擇的原因。

只是,目前原住民作家都還沒有專門為兒童創作作品,零星幾本有跨到兒童 文學的領域,例如孫大川的《姨公公》、阿塢的《故事地圖》、歐蜜的《母親,她 束腰》幾本以圖畫書呈現,不然就是誤打誤撞被推進兒童文學領域中的,像是撒 可努的《山豬‧飛鼠‧撒可努》,不過除了這些之外,大部分的原住民作家還是以 文化、抗爭、控訴為主要書寫主題,而本論文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整理這 些原住民作家作品,分析這些作品所呈現有關兒童的樣貌,建議作家嘗試跳脫現 有的主題窠臼,輕鬆的寫兒童,將「文化傳承」、「部落精神」、「老人智慧」、「政

1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市:天衛,2000 年),

頁 155。

2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頁 158。

(20)

爭抗議」的議題暫時擺一邊,為純真的兒童書寫他們適合閱讀的故事,至於前面 擺一邊的議題,如果可以在不著痕跡的書寫策略下融入故事中,也未嘗不可。這 樣的工作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原住民作家在做了,期待台灣有能力(文字能力)、有意 願的原住民作家可以加入為兒童寫故事的行列。

綜觀原住民作家作品,因為作品本身假設的讀者群就不是兒童,因此在很多 的內容、情節上,雖然還是可以找到兒童的一點蛛絲馬跡,可是如果真的給兒童 閱讀,還是有些困難,這不僅是題材選取的問題,同時還是書寫技巧及手法的問 題,因為兒童文學的書寫除了「淺語」之外,它還要有樂趣、遊戲性,讓兒童在 閱讀的過程中接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所以,雖然條件不利於簡便、輕鬆、明 確的尋找,有關(符合)完整的呈現原住民兒童的篇章,但因為假設性的問題及欲克 服的困難都在預料中,因此,本論文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試圖從原住民族文學之中,

分析原住民作家所呈現的主題特色,進而歸納出原住民作家書寫的共通性與特殊 性。

既然,目前台灣在兒童文學領域中看不到專為兒童書寫原住民題材的作品,

因此試著從原住民族文學中找尋。透過每篇有關兒童的文本,可以看到原住民作 家喜歡從哪些主題、角度寫兒童,而那部份或許就是這些原住民作家所擅長的部 份,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們忽略的地方,因此,本論文最後一個目的是希望透過這 樣的分析,找出原住民作家寫作時運用題材的習慣,以及可以嘗試的文體及內容,

來探討原住民兒童文學可能的發展性。

(2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作家,作家的童年經驗透過文字 表現,實是非原住民作家所能充分表現的,不論原住民作家在部落或是都會長大,

原住民的身分的確帶給他們不同的感受。另外,選擇的文本,除了須具有原住民 的身分之外,還會討論諸多的限制,也是本論文應該克服的。

一、研究範圍

清楚研究的範圍,有助於對很多複雜事情的釐清,目前,根據「原住民族文 學」該是依據身分血統的論述?或是以題材內容為準則?亦或強調使用族語書 寫?學術、文學、評論各方都有很多的附和及所持不同論點?本論文並無意要探 討哪種界定才是「原住民族文學」,只選取其中一種適合的依據,方便分析時的統 一性,減低複雜、爭論的部份。

(一)文本的選擇

如果文學真的可以為心靈帶來一點慰藉,那這個文學妙藥則可以多方嘗試。

兒童如果是未來的希望,那就更該被重視,只是「文學」與「兒童」兩者的關係 相當微妙,當文學專為兒童書寫、寫的是兒童喜歡、以兒童為主角,它就符合兒 童文學的三大基本要素,例如大部分的圖畫書;另者,當文學不是專為兒童書寫、

也不是以兒童為主角,但是寫的內容卻讓兒童喜歡,那它也有可能成為兒童文學,

例如《魯賓遜漂流記》;然當文學不是專為兒童書寫,寫的內容也不是兒童能理解 及喜歡的,但雖以兒童為主要角色,它通常還是不會被列入兒童文學的範疇中,

所以,兒童文學主要還是以「兒童觀點」為本位,作家在書寫時,心中有兒童或 是把自己當成兒童,那看待事物的角度、書寫完成的作品就可以讓兒童接受。基 於這樣的條件,筆者試著尋找專為兒童書寫的兒童文學,又以原住民為題材的文

(22)

本,符合的條件相當少。因此退而求其次,試著從原住民族文學中找尋兒童的影 子。

但是,接著面對的問題是,原住民族文學發展至今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文學 成果還算豐碩,如下村作次郎教授所說:「確實沒想到短短的十五年,僅四十一萬 人口的台灣原住民,竟可以有那麼多作家、產生那麼多作品,就比例上說,這是 高密度的文學生產。」3而 2008 年的今天,已經不是短短十五年,數量上又比以前 多更多,因此如何選擇研究的文本必須有一種標準依據。目前很多的學者提出原 住民文學的界定,分別依據身分血統、題材內容、母語創作三種,這些界定的理 論背後都有一套學者論述的依據及想法,同樣也有一些設想之外、無法兼顧的地 方,只是,哪一個才是真正原住民族文學的界定範圍,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論 定,而在這裡,本研究採用的是浦忠成後來提出的多層次定義方式,取狹義的部 份,也就是具備原住民身份,以漢文或其他語文創作,以原住民族觀點寫作者屬 之4。因此確定挑選的原住民族文學是由原住民作家書寫的文本為主。

不過,原住民族文學作品又可分兩類,一類是屬於口傳文學,一類是作家文 學,口傳文學是原住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口耳相傳至今的民間故事、神話 傳說、歌謠、祭詞,利用現在主流的文字書寫成文學,而作家文學,則是由原住 民作家經過生活體驗,利用寫作技巧、掌握表達情感的工具(文字)、心有所感的書 寫成文學,兩類各有不同的內涵,也都有存在的價值及條件,只因本研究的目的 之一,是觀察傳統社會瓦解、過去與現在的觀念落差、生活型態的改變、認同的 衝突…等社會現象中,原住民作家如何用眼睛、用心細看兒童,再利用漢人的書

3轉引自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文學創世紀〉,《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篇上》,孫大川編,

(台北:印刻,2003 年 4 月),頁 11。筆者按:其中所言的「短短十五年」應該是從 1980 年,原住 民族文學開始算起。

4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

2007 年 1 月),頁 484。

(23)

寫工具呈現在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本論文想探討的並非過去的兒童,因此,只好 捨棄口傳文學的傳統面向,選擇了作家文學的真實面。

挑選的文本大致已確定方向,從「作家文學」中已經上市的作品集,大致集 中在晨星、臺原、稻鄉、遠流、麥田、聯合文學…等出版社,而作家群不是已經 是家喻戶曉的名人,就是各種原住民文學比賽中的常勝軍,很多著作都得到各界 的青睞及研究,在本論文中挑選出 13 位原住民作家,有些作家的作品更不僅一本,

大致符合的有 20 本文本,而這些作品中有關兒童的篇章,決定採用 35 篇單篇文 章,3 本圖畫書以及 1 本長篇小說,如下表 1-3-1 所列:

表 1-3-1 原住民族文學中的童年

作 家 族名 書 名 篇 名 永遠的部落 1 部落貴族 1 山是一座學校 2 逃學 2 伊能再踏查 3 關於泰雅 3 瓦歷斯‧諾幹 1 泰雅

想念族人 4 在大同 4

環保陷阱 5

兒童威曙的煩惱 6

小朋友眼中的大人世界 7 山地小孩和魚 8

穆莉淡—部落手札 5

公雞實驗課 9 不要叫我雛妓 10

Jada,我不要作山地人 11 利格拉樂‧阿塢 2 排灣

誰來穿我織的美麗的衣裳 6

飛鼠的心事 12

(24)

故事地圖 7/13

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 小說卷(下)8

懷湘 14 里慕伊‧阿紀 3 泰雅

山野笛聲 9 小公主 15

跟不上自己的哭 16 心裡的夾縫 17 找不到的餓 18

很怕跟不上的明天 19 拉黑子‧達利夫 4 阿美 混濁 10

坐在溫暖的煙裡 20 拓跋斯‧塔瑪匹 5 布農 最後的獵人 11 馬難明白了 21

飛鼠大學 22 山豬學校 23 猴子大王 24 亞榮隆‧撒可努 6 排灣 山豬飛鼠撒可努 12

小米的故事 25 孫大川 7 卑南 姨公公 13/26

蘆葦莖驅鬼 27 沒肉的魚 28 夏本奇伯愛雅 8 達悟 蘭嶼素人書 14

雅美兒童的智慧 29 海洋大學生 30 龍蝦王子 31 海浪的記憶 15

三十年前的優等生 32 夏曼‧藍波灣 9 達悟

黑色的翅膀 16/33

(25)

馬紹‧阿紀 10 泰雅 泰雅人的七家灣溪 17 不曾溫柔的山貓─石虎 34 鐘聲響起時 35

莫那能 11 排灣 美麗的稻穗 18

流浪 36 孤兒 37 奧威尼.卡露斯

盎 12

魯凱 神秘的消失 19

童年 38 歐蜜‧偉浪 13 泰雅 母親,她束腰 20/39

(二)研究的限制

從兒童文學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作家書寫文學作品,是

「寫給兒童看」、「為兒童而寫」或是「以兒童為主角」的文本真的非常少,但是 綜觀其他文學,嚴格挑選書寫關於「原住民」以及「兒童」的作品,就屬原住民 族文學最符合。

雖然研究兒童的文學應該還是從「兒童文學」的文本中挑選,研究原住民兒 童就從「兒童文學」中多元文化文本中篩選,但是就目前台灣的「兒童文學」,要 找到完全符合的文本,作品數量還是非常有限。如果作家的身分不限定在原住民,

那非原住民作家寫的少年小說及圖畫書其實是比較接近兒童文學的範疇,這些非 原住民作家願意耕耘「原住民兒童」這塊屬於兒童的文學領域,貢獻及價值已不 容忽視,也有蠻多的研究是鎖定在這些作品上,探討書寫策略、意識形態或是族 群認同…,只是,本研究的研究範疇,一開始就設定在原住民作家所寫的文學作 品,所以當「兒童文學」中找不到符合的文本5,於是試著從成人文學中找尋有關

5因為目前屬於原住民作家所書寫的圖畫書,筆者找到了三本,其中一本圖文均為原住民所創作,

完全符合本論文所設定的有關原住民的兒童文學標準,另有兩本圖畫書則是故事為原住民書寫,插 圖則是漢人創作,在此同樣列為是研究的文本。其他,則大部分都是成人文學。

(26)

兒童的議題,這個限制,必須克服兒童的議題該如何界定,以及書寫內容如何篩 選。

再者,另一個限制就是文本的決定性,原住民作家如雨後春筍般一直產生,

從網路、個人部落格、報章媒體…上用文字抒發情感,這些諸多文章中不乏出現 和兒童相關的題材,或是用散文體、短篇小說形式書寫童年的回憶,只是礙於範 圍太廣,對象也無法確定,於是最後選擇公開出版的紙本作為研究的文本,總有 遺珠之憾!

原本想引用更多書寫原住民兒童的外文版本,但礙於筆者的英文能力有限,

無法大量閱讀,必須透過翻譯版本來進行對照與比較,當然,經過翻譯一定和原 文會有些落差,只能竭盡所能透過翻譯文字分析文本。

二、研究方法

(一)克服文本的困難

本研究在一開始進入文本挑選時,就遇到很多的困難,首先,茫茫書海中,

要如何確定作者是屬於原住民身分?其次,無法從眾多的資料庫中,看到有系統 的原住民文學作品書單,其三,既使已經找到符合前面兩項,但單獨從書名中卻 還是不知道哪些書籍是屬於口傳文學?哪些是屬於創作文學?其四,克服前面三 項後,遇到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要一篇一篇的閱讀,從這些已經出版的書籍中,

找到有兒童的角色在其中,其五,雖有兒童角色,但是比例上若不是很多,或是 兒童的角色在文章中並無法突顯兒童的某種面向,那依然無法成為研究文本,其 六,找出的文本數量不算少,再將這些文本仔細閱讀、分析、歸納、分類。最後,

經過這樣冗長的過程後,將 39 篇文本整理成三大類九大主題。

(二)步驟流程

(27)

目前有關「原住民族文學」的相關研究很多,但是研究重心還是放在文學內 容的探討,例如作家個人的寫作風格、同一族群作家的比較、女性作家的女性觀 點…,而與「原住民兒童」相關的研究,健康醫療部份包括衛生狀況、飲食問題 及疾病死亡;教育部份包括補救教學、學習障礙、校園適應、心理輔導;社會現 象包括貧窮、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另外還有歧視困擾、暴力、低成就…,在這 些研究現象中似乎看見一些端倪,那就是:談原住民族文學則不談兒童,談原住 民兒童則不論文學,因而本論文嘗試將兩者放在一起談,談「原住民族文學中的 兒童」。

這是根據研究者的學習背景,觀察原住民族兒童在過去及現在,是如何的被 記載?這群沒有聲音的邊緣人,需仰賴大人的書寫才得以呈現。從兒童文學的觀 點出發,發現國內極少原住民作家專為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因此試著從原住民 族文學著手,尋找兒童的蹤影。

確定文本的範圍、研究的方法及目的,透過目前各方對「原住民族文學」的 相關文獻探討,定義原住民族文學?它的發展、價值是什麼?在此也明確的強調 各國少數族裔們對「誰來寫?」、「寫什麼?」的重視?認為民族文學應該有自我 詮釋權,以及它具備的深沉涵意?所以,既然清楚原住民族「文學」,那接著就要 探究文學上的「兒童」,釐清「童年」與「兒童」的概念,因為這些概念都是近代 才被「發明」的,從中國、西方的歷史文獻,是看不到兒童的,因為他們只是一 群小大人,成為大人的過度期,既然兒童長期以來不被重視,可是為什麼眾多文 豪無法忘情對童年的書寫?還是有很多大人為兒童寫童話?這種量身訂做的文 學、童年經驗的書寫代表著什麼?當然也成為本研究想要探究的部份。

在國外,我們不難找到兒童文學中書寫原住民的文本,在美國有印地安的少 年小說《少年小樹之歌》;紐西蘭有毛利人的《鯨騎士》,在國內,也有人將撒可 努的散文故事媲美是台灣版的少年小樹之歌,這樣的文本培利‧諾德曼(Perry

(28)

Nodelman)稱之為「多重文化文本」,在這裡以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文本稱之,也 就是本著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下的書寫文本,探討多元文化文本是非常 重要的,因為這類的文本在價值及意義上都具有份量,兒童在廣泛閱讀文本的同 時,會無意識的與自己不同性別、國籍、族群、文化的人分類,分類就是一種意 識形態的表現,而少數族群被分類的同時,因為文化隔閡以及既定的刻版印象,

同時有強化負面印象的危險,所以讓兒童閱讀多元文化文本很重要,卻也必須小 心謹慎。這部份會在第三章中深入探討。

歸納主題、角色分析、作者意圖及意識形態都是分析文本時所關注的,經過 同中求異的過程,就是在相同的條件下,找出每一篇文章所強調的主題,因為相 同主題間可以互相比較差異,兒童與其他故事中的人物之間的互動,都可以看到 作者如何描繪、塑造兒童的角色,這是本論文中很重要的文本分析歸納。經過歸 納之後,衍生出一些值得探討的部份,就是文學的特殊性,原住民作家的作品有 書寫的共同性,第一,他們喜歡寫童年的回憶,第二,他們書寫的主題意識型態 非常濃厚,第三,就是他們寫兒童,但兒童角色卻不明顯。另外,也有書寫的特 殊性,第一,他們會有族語的運用,不論是注解、族語/漢語對照或是母語教學,

這種跨語部份在其他文學中較少看到;第二,就是顛覆傳統文法形式書寫,也就 是因為母語和書寫的文字屬不同的語系,使用上會受到母語的文法影響,造成特 殊的呈現方式,就目前臺灣文學中以漢文當成書寫工具的族群中,就屬原住民族 的書寫最為特殊。

經過這些層層、反覆的探討,以及交叉組合出各種可能性的論述,試圖為原 住民兒童找出適合閱讀的文本,在享受閱讀樂趣的當下,更認識自己、以及自己 的族群。

(三)文本分析

(29)

文本分析方法中的重點是研究文本記錄的訊息,而文本分析研究要處理三種 元素!第一是賦予文本意義;第二是考慮訊息產生的情境;第三是建立評估文本 訊息的判準,並允許研究者保留某種程度的主觀…,6文本分析時不能只注重語文 層面的意義、研究或單獨只分析文本結構,而必需擴展到非語文層面的語意研究,

將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加入分析,才能對文本有更深入且適切的了解。

由於挑選的 39 篇文本中,雖然都以兒童作為主角人物、評論兒童觀點或是作 者的童年回憶,但是文類上有小說、散文、故事及詩體等不同的文類,無法根據 某種文類比較分析,而內容主題上也不盡相同,因此,試著找出判準的準則,以 利歸納時有所依據。

依判斷的準則歸納成三大類九大主題,第一類是童年的純真與蛻變,談純真 的兒童、親子教養與成長蛻變,這類情境上是比較貼近兒童的本性,兒童的天真、

純真、好奇、好問、勇於嘗試…等,在此類可以明顯接收到作者傳遞的訊息;第 二類是童年的悲苦與傷痕,談學校教育、族群衝突與認同、家庭與婚姻,很多是 作者的經驗,很多是作者的童年的回憶,利用童年記憶再現,可以自我療傷也可 以成就文學;第三類則是童年的社會現實面,談貧窮、雛妓與童工,這類應該是 作者最不想寫但有使命將此訊息傳遞給讀者。

(四)交叉組合論述

由於「原住民族」、「兒童」與「文學」是整本論文組成的三大要素,彼此的 關係是沒有衝突的,只是在交叉組合後產生不同的結果,而不同的排列組合也組 合出不同的論述,如表1-3-2所示。

6引用劉鳳芯,《中外文學》,第 323 期,頁 49-70。

(30)

表 1-3-2 研究方法─交叉研究組合

當它們各自獨立時,簡略的說,「原住民族」是指較早居住在該土地的各個族 群,是一種為了區隔後來移入的族群所做的稱呼,通常是一種泛稱、指稱集體。「兒 童」則是以生物年齡區分,指一群體格心智未成熟的孩子,須靠法律、大人來保 護照顧。而「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透過文字表現文化、表達內心思想 或是反映社會生活…,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表現。因此試著組合出「原住民兒童的

原住民兒童的 文學

原 住 民 文 學 中 的兒童

兒童文學中的 原住民

文學 原住民 兒童

本研究過程與策略

本研究的核心 本研究最終目的

(31)

文學」、「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兒童」以及「兒童文學中的原住民」,其中「原住民兒 童的文學」是本研究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廣泛的文學描繪的兒童,讓原住 民作家對於原住民兒童的文學表現方式重視,進而為原住民兒童創作屬於他們的 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中的原住民」則是本研究的過程及策略,因為目前台灣的兒 童文學中,除了神話故事之外,很少針對原住民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大部份的 作品都不是由原住民作家創作,因此,本論文就試著引用國外幾本兒童文學的文 本,除了是原住民作家書寫自己的族群之外,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特殊書寫模 式,這種書寫模式和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學還是有很多雷同的共通性,或許可以引 介這樣的經驗,讓原住民作家有更多的發展性。至於「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兒童」

是整本論文的核心,從現有的文學作品中去找尋原住民兒童的蹤影,雖然主題並 非針對兒童,讀者群亦非鎖定兒童,但是原住民的兒童被描述、被形塑也是不爭 的事實,所以,針對這些已經被寫進文學的原住民兒童,還是可以看出原住民兒 童的大致樣貌、社會呈現。

「泛文學領域中的兒童描述」大多以多元文化文本為主,台灣是個多元文化 社會,不同族群間,常因文化的差異而造成誤解、刻版印象,兒童可以閱讀這類 文本認識和自己不同的族群,原住民兒童也可以閱讀這類文本更認識自己族群,

第三章整章節都將重點放在這類文本上,原住民被放進兒童文學裡,是希望主流 社會的兒童可以客觀、包容、尊重弱勢族群,原住民兒童則更容易融入故事情節 裡,清楚自己的處境?至於「原住民兒童的文學」是指專為原住民兒童書寫的文 學,是屬於兒童文學,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兒童文學中的原住民」,原住民兒童的 文學著重「文學」,是適合原住民兒童閱讀,對原住民兒童有教育、傳承文化的功 能,但還是不可以有太強的教化意味。而兒童文學中的原住民著重在「原住民」, 以認識族群的文化、思想為主,利於兒童在閱讀時不僅可以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 知識,也可以藉此學會包容。

(32)

最後「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兒童」著重在「兒童」,也就是「原住民兒童」,是 本論文一直覆述的─從原住民作家的文學作品中看原住民的兒童,筆者相信文學 反映社會現象,在過去和現在兒童是如何被書寫?也就是反映兒童被如何看待,

透過文學的分析後,期許在未來,原住民兒童可以更多元、更全面的被書寫及被 對待。

(33)

第四節 小結

由於研究者本身對原住民長期的接觸與了解,在接觸兒童文學領域之後,更 察覺「文學」的魅力及影響力,如果可以善用在原住民兒童身上,那原住民兒童 或許可以更認識自己。

本研究的整個架構就圍繞著三個子題,那就是「兒童」、「文學」與「原住民」,

嘗試在三者間找到一種微妙的關係,兼顧三種在不同組合後的完整呈現。

第壹章,提及論文從發想到進入實際執行,確實遇到很多的困難及尚未解決 的地方,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正在起步,也希望在這過程中,不要遺忘原住民兒 童在文學上也需要照顧,這是整個研究的重心。

第貳章「文獻探討」中,因為只能從現有的原住民族文學中去找尋和兒童相 關的主題,因此原住民族文學的界定及兒童的概念在此成為很重要的兩個部份,

首先,探討目前原住民族文學界定說,尋找一個可以支撐本研究的定義,做為利 於挑選文本時的依據,再者,兒童、童年的歷史不論是中國或是西方各國,都是 被忽視的一群,本研究不僅要討論兒童的發展歷史,同時也要探究文學中的兒童,

以及記憶與童年書寫在文學上的重要性。

第參章「泛文學領域中的兒童描述」中,試著從「兒童文學」的論述觀點看 原住民,先從多元文化文本如何書寫兒童,這些文本對兒童在閱讀上有什麼重要 性?而大人提供這樣的文本給兒童閱讀,有什麼優缺點?以及閱讀這樣的文本會 有什麼危險性?該如何注意及把關?礙於這樣的文本國內不多見,於是引介國外 兒童文學中少數族群的文本為例,以說明原住民兒童角色如何被形塑,這類文本 的書寫有很多共同特性及特殊性,在這章節裡會有更詳細的論述。

至於第肆章「原住民族文學中的童年再現」,就直接進入原住民作家的文學作 品,首先探討台灣原住民兒童如何被呈現?共分成三大類九大主題,一是童年的

(34)

純真與蛻變,談純真的兒童、親子教養與成長蛻變;二是童年的悲苦與傷痕,談 學校教育、族群衝突與認同、家庭與婚姻;三則是童年的社會現實面,談貧窮、

雛妓與童工,經過歸納後發現原住民族文學中書寫兒童都有一些共同點及特殊 性,也會在此章節裡一併討論深究。

最後第伍章「結論與建議」,經過前面各章的分析及探討,確定原住民兒童的 確需要有更多原住民族文本可閱讀,原住民作家也有這樣的優勢條件可以為兒童 創作?因此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許未來原住民作家在創作時可以將兒童列入考 慮,專門為他們創作適合閱讀的文學作品。

(3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一共分成兩節,第一節探究原住民族文學的興起,從歷史的推演來縱觀 原住民族的文學發展脈絡,首先界定原住民族文學,由於目前學界的學者尚未得 到共識,因此在眾說紛紜的主張中,試著找出適合本論文的切入點,其次是「誰 來寫?」的意義,也就是作者的身分對於本論文在文本的篩選上,佔據舉足輕重 的立論基點。

第二節則試著探討文學中的兒童,兒童在文學中的的角色一直是重要的,但 卻容易被忽視,釐清「童年」與「兒童」的概念是一個重要關鍵,再者從中西古 今的各個面向去看兒童的歷史發展。另外,文學中的兒童常常是大人用童年回憶 的方式記錄,這種童年經驗的書寫對大人來說意義匪淺,同時在文學作品中,兒 童樣貌也被活生生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第一節 原住民族文學探究

在探究「原住民族文學」之前,須先試著將「原住民」與「原住民族」兩個 詞說明清楚。何謂「原住民」與「原住民族」?1980年之前,台灣沒有「原住民」

7的稱謂,也沒有「原住民問題」,因為政策決定了原住民的命運,同化「山地同胞」

使之成為漢人,是對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的唯一政策,因此部落傳統制度、族語、

文化、宗教、土地、姓名…等等,都無法保存延續,推動山地政策等同消弭族群 的差異。而1980年代之後,才有了「原住民」一詞,如果要追溯「原住民」的由 來,應該要從1984年的原運說起,當時的原住民知青開始使用這個名詞,反對用

7 「原住民族」一詞的使用,與「原住民」主要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各原住民族群各自作為一個

「民族」(people) 而在國際法上應有包括追求民族自治(self-determination)等相應的集體權利;後者 則或作為通稱、或僅指涉原住民個人作為在異族統治下的民族國家中受到內部或外部殖民的個別原 住民個體。

(36)

「山胞」這種帶有歧視、次等公民的字眼,而到了1987、1989年吳錦發先生編輯 的兩本書籍,選出「原住民作家」與「非原住民作家」書寫相關山地的題材作品,

稱這樣的文學是「山地文學」、「山地小說」或「山地散文」,雖然沒有正式使用「原 住民文學」,但是卻已經有「原住民文學」的想法了,直到1994年,中國憲法正式 以「原住民」取代「山胞」,而1997年立法院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是第一部以「原 住民族」為名稱的法律,直至2000年憲法再度修改,具有民族權意義的「原住民 族」一詞正式取代原住民,並成為原住民族自治權的憲法基礎。由此,可以發現

「原住民文學」是較為早期的稱法,也是一般人習慣的用法,但若採用較嚴謹,

包含台灣目前不同的原住民族群書寫的文學作品,應該稱為「原住民族文學」,因 此,本文研究採用「原住民族文學」為原住民各族作家所寫的文學通稱。

再者,何謂「原住民族文學」?浦忠成曾說「台灣原住民的文學依其形成、

傳播的方式以及創作的目的等因素加以區別,有口傳文學及作家文學兩種」8在傳 統缺乏文字系統的部落中,神話故事、民間故事、民間歌謠…,其實負擔這文化 的傳承、習俗的運作和情志溝通的功能。而作家文學則是原住民作家運用書面語 言,也就是文字最為書寫的工具,以散文、小說、詩歌、報導文學的形式抒發情 感,表達心中所感、思想陳述的文學藝術創作。目前原住民族文學大部分以這兩 種方式呈現,而本文研究因為試著從原住民作家的創作作品中,窺探原住民作家 如何詮釋兒童,因此原住民族文學中所採用的是「作家文學」部分,口傳文學則 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一、原住民族文學發展與界定

什麼是原住民族文學?台灣有原住民族文學嗎?原住民不是沒有文字怎會有 文學作品?他們寫的文學我們看得懂嗎?很多的不懂會鬧笑話,更多的自以為是

8引自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

2002 年)

(37)

或許會造成更多的誤解,所以在說明原住民族文學時,就應該再追根究底,弄明 白何謂原住民族文學,它們是如何興起以及如何的被界定。

台灣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而現代人在談到「文學」時,其實還是要以

「文字」書寫當成是成就文學作品的唯一方式,如是之說,那沒有文字的台灣原 住民族就不該有「原住民族文學」?其實不然,原住民透過漢字的書寫技巧,直 接書寫自己族群的生活樣貌;透過文字控訴不公不義的對待,這種藉由強勢族群 的書寫工具,表達弱勢族群的抗爭訴求及內心世界,已經成為全球沒有文字的原 住民們共同發聲表達的好方法。

但是,那是不是意味著原住民是在熟悉某種文字之後,才可以創造出屬於自 己的文學?在學不會主流文字之前,他們是沒有文學的?他們只是過著原始生活 的一群人?當然,我們不會認同這樣的說法,因為原住民在藝術上的程度及層次 是相當高的,而文學也只是「藝術」的其中一種呈現類型,文學礙於需要文字的 發明及發展,將語言元素抽象化,變成一種書寫的工具,台灣原住民族有屬於自 己的語言,自成該族群的語言系統,目前還是有原住民作家致力於使用拼音文字 系統,為自己的母語書寫、紀錄,很多教會(尤其是長老教會)已經在使用羅馬拼音 書寫成的聖經了。當然這是保留族語免於流失的危機,也是將族語的優美、特性、

深沉意涵,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價值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盡的,只是,

這種用族語呈現的民族文學,因為語言隔閡而無法廣為流通,只限於會讀、會看 的族人可以閱讀,而失去原住民族文學向外擴展、讓世人得以欣賞的契機。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公佈,目前台灣原住民已經不再是「九族」了,增 加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薩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而變成十四個族群,如果 初略的為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下個定義,那就是凡是具有這十四族群身分的作家所 寫的文學就叫做「原住民族文學」。

(一)原住民族文學的興起

(38)

原住民族文學的興起,和原住民族的社會運動有很大的關係,1983 年,台灣 大學學生伊凡‧尤幹與夷將‧拔路兒等人創辦地下刊物《高山青》,使用文字的力 量號召其他原住民的學生,共同關心自己的權益,1984 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 會」成立,這些學生當然成為重要的會員,也參與策劃一系列的抗爭運動,他們 發起《山外山》,文字的訴求是廣為大量使用的文宣之一,當然,他們也清楚文字 的魔力與影響力,接著有更多原住民族相關的刊物發行,如 1989 年魯凱族的台邦‧

撒沙勒等創立的第一份原住民報紙《原報》,1990 年瓦歷斯‧諾幹在台中成立原住 民人文中心,發行《獵人文化》,兩者都標示原運需走回部落,做草根經營及文化 紮根的工作。後來 1993 年,在台北創立《山海文化》雜誌,1995 年在高雄發行《南 島時報》…,原住民透過文字、書面媒體來傳達自己的聲音、想法,已漸趨成熟。

從八 O 年代開始,經由這些運動經驗、文字媒體書寫和社會擴散,泛台灣原住民 族意識逐漸的成熟,也刺激了漢人社會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思考。其中「原住民族 文學」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記錄這些發展中,原住民族的心路歷程,同時也發 展出屬於原住民族自己的文學藝術。

(二)原住民族文學的界定

當原住民族文學的質與量到了某一種程度,它們甚至被文壇所重視、評論,

它們的價值及重要性就應該已經成立了。

原住民族文學經過這樣時間短暫、過程顛簸,在文學界算是一支獨秀,如浦 忠成所說「根據相關出版資料,原住民族籍作者已逾三百人;以台灣原住民族整 體人口而言,不可謂少」9,也正因如此,研究文學或是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對 於台灣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族文學」區塊就更加有興趣,於是引發「原住民族文 學」開始被廣泛討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文學定義及範疇界定,文學定義有助於

9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而目前原住民總 人口數約 45 萬 9 千人。

(39)

對「原住民族文學」的認識及了解。而範疇界定可以更明確它的價值及意義。曾 如孫大川所說:「文學能夠把一個民族的感覺說出來,只是透過文學的形式,能夠 使我們去貼熨到一個民族的心靈世界裡面,原住民文學不是理論的存在。」10它是 真實的存在,而且現在正漸漸成長茁壯。

目前對於「原住民族文學」的範疇界定主要圍繞在「身分血統」、「內容題材」

和「族群語言」三個大面向,接著將試著整理這三種論點:

1.身分血統論

對於原住民族文學的界定,最早被提出來的是以「身分」作為界定原住 民族文學的依據。什麼是「身分」?「『身分』其實是由『文化情感』『現實 策略』所交織而成。文化情感之中帶著一種無以名之彷若天生的固執,而現 實策略則壓低包括情感在內較偏向『本質』的因素,強調以福祇或利害為依 歸。身份的形成,便是建立在這兩種態度的辨證發展上。」11所以身分的形成 是建立在文化情感與現實策略之中。

吳錦發以「山地文學」出發,後來調整說法,將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作家 所寫的作品稱之為「原住民文學」,而非原住民作家所寫的原住民議題的作品 稱之為「山地文學」,因為「如果不把原住民文學的定義,嚴格定在具有原住 民身分血統的作家寫的作品,可能就無法對原住民文學定出範圍來。」12吳錦 發提到漢族作家、日據時期日本作家、以及早期英國、西班牙人來台灣探險,

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人,儘管寫的都是和原住民相關的文學作品,那 算不算是原住民文學?可見他支持原住民族文學由原住民身分書寫的觀點。

10〈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文學台灣》,第五期,1993 年 1 月,頁

11廖咸浩,〈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後殖民理論與文化 認同》張京媛編,(台北市:麥田,1995 年 7 月),頁 194。

12〈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上)〉,《文學台灣》,第四期,1992 年 9 月,頁 73

(40)

孫大川也於 1993 年提出和吳錦發類似的說法:「我們一方面完全支持並 同意吳錦發從「身分」的角度對「原住民文學」的界定;但是另一方面仍要 對他思考、推論的程序提出若干反省,因為它極易導致一些不必要的觀念混 淆和誤導。」13並覺得「『原住民文學』的界定,扣緊在『身分』(identity)的焦 點上是極為正確的,我們認為這是確立『原住民文學』不可退讓的阿基米德 點。」14他也提到,原住民的身分應該如何去認定?是要按照法定的標準還是 要按照創作者的主觀認同?血統主義是不是可以禁得起考驗?有二分之一或 四分之一或更少原住民血統的作者算不算?其實他的說法也不是那麼的沒有 彈性及絕對:

我們對原住民文學的界定,主要是以身分為標準的,對二分之一血統和 平埔族群採取開放的態度,這是現階段我們所能採取的最佳策略。這並 不代表我們是血統論者,只是這樣的立場,就目前台灣族群現實而言,

仍具有相當的運作性、分析性意義。未來的發展如何變化,應該交給歷 史和作品本身來決定。15

這種說法有其目的性,那就是要突顯第一人稱的主體身分,由原住民族 自己來說自己的事,寫自己的故事。

另外,葉石濤也認為:「由山地九族,包括平埔九族,原住民寫的,我們 稱它為台灣原住民文學,漢人寫的不算,這是最正確的定義。」16身為作家的 拓拔斯‧塔馬匹瑪,也具有同樣的看法:「如果要提昇原住民文學,最好是把 原住民文學定位在具有原住民身分者所寫的文學,這對我們會是很大的鼓

13孫大川,〈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孫大 川編,(台北縣:印刻,2003 年 4 月),頁 67。

14孫大川,〈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頁 67。

15孫大川,〈文學的山海,山海的文學〉,《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頁 86。

16見〈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文學台灣》第五期,1993 年 1 月。

(41)

勵,會加強我們的信心和責任感…我主張把原住民文學的定義窄化。」彭瑞 金也並不反對把真正的原住民文學還給真正的原住民作家:「我們必得把原住 民文學的創作權放回原住民作家的手上,並且認真地拋棄掉一廂情願的漢族 中心主義的文學觀之後,才有資格審視原住民文學對原住民的意義。」17

從吳錦發、孫大川、葉石濤、田雅各到彭瑞金…等都認為「原住民族文 學」應該是以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作家來書寫,如孫大川所言,那是就「現階 段的情況來看,以身分作為原住民文學界定的初步起點,有他一定的主體性 意義和方便性。」不過這並不代表以後不可以調整,因為「它既是初步起點,

便表示它不是『封閉』的。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界定問題,乃是向未來所有文 學創作者及文學史家開放的,其可調整的幅度,有賴文學實踐本身來決定。」

18這樣的調整,讓很多的誤解得以澄清。

不過這樣以「身分」當作界定「原住民族文學」的標準,還是有一些人 持不同的觀點,首先浦忠成所提:「主張身分論者大致的前提認為,只要是原 住民就一定會創作屬於原住民族文學的作品,或它必須是『為原住民族發聲』」 這種疑惑是因為有很多的作品,卻要從「內容」裡尋找,才可以看到不一樣 的角度,例如日據時期霧社事件後擔任川中島駐在所警守的中山清,以及戰 後白色恐怖年代擔任警察的陳英雄,他們「跟隨統治者思維的作品,顯現作 者遭到深刻殖民而猶不自知,是否反而真實敘寫當時原住民族的集體心境?」

「面對這樣的例子,身分或血統論往往就無法澄清或解釋這種主張是否具備 一定的穩定性。」另外,瓦歷斯‧諾幹也針對身分血統論點提出質疑:

「被臺灣文學界視為『排灣族』女性作家的利格拉樂‧阿塢,『泰雅族』

女性作家麗依京‧尤瑪,兩人居只有五 O%的原住民血統,算不算是「原

17彭瑞金,《文學隨筆》,(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 年),頁 130。

18孫大川,〈文學的山海,山海的文學〉《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頁 86。

(42)

住民文學」的作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身分(血統)』不必然是原住民 文學的必要條件,百分之幾的血統並無礙他們創作出『原住民現代文學』

作品。答案如果是否定的,我們如何將這兩位作者放置在什麼位置?」

強調很多沒有絕對純正的原住民血統作家,他們的作品已經得到肯定,

但如果因為血統的問題被排擠在原住民族文學之外,那會是個怪異的現象。

2.內容題材論

文學作品的價值,不是因為誰寫了這個作品才有其價值,也不是因為作 品放在某個年代、某個時空它才有價值,文學的藝術與價值就讓它回歸文本 本身,而那就是題材內容,因為作者將觀念、經驗、心有所感的事物,透過 文字書寫出來,讓讀者看到作者關心與關注的焦點?所以,具有原住民身分 的作家,固然可以寫出不一樣的文化經驗,但是也不乏有些作品完全看不出 原住民的味道,例如陳英雄作品19,而非原住民作家同樣也可以因為接觸原住 民的人、事、物而創作出很原住民的作品,例如鍾理和的〈假藜婆〉、胡台麗 的〈願嫁山地郎〉、李潼的《少年葛瑪蘭》、鍾肇政、李喬、吳錦發…等等,

這種創作作品「可以超越以語言、身分為認定的範圍,不論是何種語言文字,

也不論其身分為誰,只要是描述或表達原住民的思想、情感或經驗,均可歸 屬於原住民文學的範疇。…所以以題材、內容為區別原住民文學的依準,應 是較為適當的。」20

浦忠成對於原住民族文學的界定,認為現階段還是在起步階段,如果得 到多方的關注,大家針對原住民的相關議題,提出各種見解、書寫及文學創 作,都應該給予鼓勵:

19這是單獨只看其作品內容的表現,至於將它放在另一個時代背景(白色恐怖)下看待,會有不一樣 的看待角度。

20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市:臺原,

1999 年),頁 17。

(43)

當「原住民族文學」剛剛起步,具備原住民身分的作者與其作品都尚未 受到台灣社會的矚目之際,暫時不需堅持血統與本質論的區隔方式,讓 來自不同族群、觀點,卻選擇採用原住民族題材的作品,策略上也可以 籠統稱之為「原住民族文學」。21

畢竟以「原住民的人口而言,其所能生產的作家,終究有限。」所以,

非原住民作家參與寫作原住民的題材,亦可以納進原住民族文學之中,目前 這類的作品還不少,這對原住民作家倒是一種正向的刺激,交互切磋琢磨,

可以讓文學作品的書寫角度更廣,免於落入自說自話的「圍堵」裡。

3.族群語言論

瓦歷斯‧諾幹是這個論點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原住民族文學」乃是原 住民以原住民族群的文字,敘寫原住民族社會的人文地理為題材,寫原住民 族人民的作品。而且堅持認為只有使用原住民的文字創作的文學作品,才能 精確捕捉到原住民族的精神真貌。22所以瓦歷斯‧羅干堅持使用族語創作,但 礙於這樣的作品無法被其他族群的人看到,也就是沒有達到宣傳、傳承的功 能,於是加上漢文的翻譯,這是勉為其難的辦法。目前很多的作家,慢慢可 以透過拼音文字用母語書寫,數量及質地上也都在增進中,只是這樣的書寫 到底代表什麼:

追根究底,原住民文學的起點就在於使用原住民族群文字,捨棄這個起 跑點,所謂的文住民文學將永遠只是台灣文學的一個支派,而無法道道 地地的成為「中心文學」,也將無法獨立於中國文學的「邊疆文學」之譏。

21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什麼是原住民族文學〉,《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 的追溯》,(台北市:五南,2007 年 1 月),頁 481。

22引自瓦歷斯‧諾幹,〈原住民文學的創作起點〉,《番刀出鞘》,(台北:稻鄉,1994 年),頁 129。

(44)

筆者深信,從事自己族群語文的創作,才能保有自己族群最珍貴的文化 資產─語言,也才能進行深刻地自省與自覺意識的社會力運動。

就是使用自己的族群語文創作,才能保有最珍貴的語言,才能進行深刻 地自省與自覺意識的社會力運動,當然,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作,才能真正的 表現自己的思想文化,吳錦發曾經提到一位印度作家,對於使用主流社會的 英文與自己族語的差別,這位印度作家說:「我用英文寫作是因為方便我的作 品流傳,我用我的母語寫作是表示我的政治態度。」所以他覺得瓦歷斯‧羅 干的做法很有意義,值得原住民作家嘗試,兩者之間也不衝突。23

而人類學者胡台麗也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方式來傳達情感,

表達自己的生活經驗?她更覺得目前台灣原住民族太執著於用文字傳達情 感,好似以前他們沒有文學,現在忽然有了文學。不過他覺得:

用漢語表達是為了我們漢人方便而已,我覺得如果有一套拼音的文字,

他腦子裡的思考就可以直接表達,不必經過翻譯,拼音文字很好的表達 方式。英文那麼難,大家都要學,而拼音文字跟英文差不多,為什麼我 們不學拼音文字?那才是更接近原味的東西。24

雖然還是有蠻多的人認同使用「族語」創作文學,也認為族語創作有其 價值與意義,雖然「有人認為原住民文學若要突顯其主體性,應當以『族語』

進行『書寫』,否則便是不純,是扭曲,也被殖民化的危險」25。這是合理的 觀點,但卻產生很多問題,第一,各族族語流失嚴重,能流利說母語、掌握 詞彙的美感及精隨的不多,第二,這樣書寫的讀者群只限於懂得該族族語的 人,而且也要懂所使用的替代語言的書寫工具,這樣的作品無法廣泛流傳。

23見〈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上)〉,《文學台灣》,第四期,頁 92。

24見〈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下)〉,《文學台灣》,第五期,頁 96。

25引自瓦歷斯‧諾幹,〈原住民文學的創作起點〉,《番刀出鞘》,(台中:稻鄉,1994 年),頁 129。

(45)

葉石濤認為「現階段的原住民文學保留漢文創作有其必要,便於對外溝通,

至於母語文學則需長期的努力和奮鬥。」26 4.綜合論點

無論是「身分血統」、「題材內容」或是「族群語言」,都不是絕對性的,

因為任何一種試圖要界定原住民族文學的方式,都會遇到設想之外的困難,

如果:

我們拋開身分或血統、語言、題材、技巧與風格的單一堅持,而以作品 整體呈現的文學動機、意涵、特色等因素要件去確認是否屬於原住民族 文學,這種開放而有彈性條件的設定方式,應該比較能夠獲致符合實情 而又能確定範圍的界義。

這種開放而有彈性條件的設定方式,也比較符合現在各界對「原住民族 文學」的一般看法,因為,關心原住民族文學的人,不論是原住民作家、非 原住民作家、或是評論者、關心者、朋友,他們在乎的並不是文學作品被如 何歸類?或是作品是不是符合原住民族文學的範疇,他們在乎的是,這樣的 作品會不會感動讀者,曾經書寫多本以原住民青少年為題材的漢人作家馬筱 鳳,她也認為她的作品應該不是原住民族文學,因為她寫的小說都是虛構的,

而她認為原住民族文學應該是由他們自己原住民寫才是真實的,才有意義。

她寫書的初衷是關心大自然,後來發現,面對大自然的種種問題就不得不提 到原住民,就這樣他的故事主角就是原住民少年,用第一人稱說故事,用原 住民的角色說大自然,更能貼切的說她想說的,所以當初自己想說的其實就

26見〈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上)〉,《文學台灣》,第四期,頁 94。

數據

表 1-3-2  研究方法─交叉研究組合  當它們各自獨立時,簡略的說, 「原住民族」是指較早居住在該土地的各個族 群,是一種為了區隔後來移入的族群所做的稱呼,通常是一種泛稱、指稱集體。 「兒 童」則是以生物年齡區分,指一群體格心智未成熟的孩子,須靠法律、大人來保 護照顧。而「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透過文字表現文化、表達內心思想 或是反映社會生活…,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表現。因此試著組合出「原住民兒童的原住民兒童的文學 原 住 民 文 學 中的兒童 兒童文學中的原住民 文學 原住民兒童 本研究過程與策略本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

For the data sets used in this thesis we find that F-score performs well when the number of features is large, and for small data the two methods using the gradient of the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eological evidence, this thesis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raises some worth-noting qu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Qin Buddhism

• Delta hedge is based on the first-order approximation to changes in the derivative price, ∆f , due to changes in the stock price, ∆S.. • When ∆S is not small, the

The share of India & Taiwa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discussed how world export-import marke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ata shows us that the business between these

There are two main topics in this thesis: personalized mechanisms for exhibitions and interfaces equipped with cyber-physical concept and the services supporting for this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