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的臺灣航空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日治時期的臺灣航空發展"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4 05

日治時期的臺灣航空發展

文.圖片提供/曾令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焦點報導

一、臺灣航空肇始與「理蕃」政策

日本明治維新後,即本著富國強兵之 宗旨,開始對西方新式科技產生興趣,除 開始藉由國內統一與對外戰爭的機會,將 航空科技運用於軍事方面外,同時也在往 後展開一連串相關的學習與研發計畫。因 此,日本近代航空科技的肇始與發展,可 說是與歐美各國的情形相去不遠,皆與軍 事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1895 年日本領有 第一個殖民地臺灣後,因臺灣特殊的地理 環境與人文風俗,使得總督府當局為貫行 殖民政策,而開始將所謂的「文明利器」

用於臺灣,這其中就包含了航空器的利 用。因此,臺灣的航空肇始與發展,可說 是與「理蕃政策」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飛機尚未傳入臺灣之前,因臺灣山 地的險峻地形,殖民政府乃透過軍方開始 將氣球利用於「理蕃」事業上,並開始規 劃一連串的「理蕃航空計畫」,包含相關

技術的研發、調查,甚至聘任 具有航空專長的人才,擔任「理 蕃單位」相關的職務與主管。

因此,若由明治末期總督府對 於航空科技的重視程度,以及 與殖民政策的關係來看,即可 了解日本與臺灣的航空肇始雖 然皆與軍事相關,但是兩者往 後的發展卻有微妙的不同。最 明顯的例子,莫過於 1910 年日 本本土完成首次飛機飛行試驗 後,新式的飛機很快的就取代 原有在臺灣使用的氣球與相關發展計畫,

成為此時期殖民地臺灣航空發展的唯一選 項。其主要原因,或許是因為身為殖民地 的臺灣並非航空技術的術創造者及研發 者,而是技術的接受者或實驗者。因此,

臺灣的氣球發展並沒有如同日本一樣,找 到自身所屬的位置與功能,而是在氣球相 關技術的發

展尚未進入 軌道前,隨 即因「功效 考量」而被 新式的飛機 所取代,並 消失在臺灣 航空發展的 歷史軌跡。

此時期 臺灣航空的

發展,除利用飛機對原住民進行威嚇外,

則充滿了濃厚文明展示及教化的味道。舉 凡明治末期開始的「蕃人觀光」,以及大 正初期日、美民間飛行士相繼來臺進行的 多場飛行表演,皆讓臺灣民眾藉由接觸近 代科技進而認同殖民統治,同時也可藉由 原住民參觀後的所產生的畏懼心理,達到 不錯的「理蕃」效果。特別是 1917 年日本 陸軍航空隊來臺進行「耐熱飛行」後,則 讓總督府當局更加確認航空科技作為殖民 統治工具的重要性。因此,檢視明治末期 氣球相關技術在臺灣的發展,以及首位搭 乘航空器的臺灣人為原住民來看,或許即 說明了臺灣的殖民地性格,以及日本對臺 灣殖民政策的真正本質與目的。

而為了徹底執行「理蕃政策」,1919 年總督府乃成立臺灣第一個正式航空機構

「警察航空班」,這也是日本帝國圈內第 一個「空中警察」機關。該班成立的目的 與宗旨,雖然與「理蕃」相關,但其實是 為往後臺灣的空防與航空事業而預先準 備。因此,該班的成立,除具有開創性的 地位,給予臺灣一個發展航空科技的新 場域外,也影響著往後臺灣航空發展的 方向。而也因為該班為臺灣第一個航空機 構,故其成立之初的相關技術轉移、人員

培訓,以及後勤設備之補給,皆仰賴日本 陸軍航空單位支援,可說是一個純然由陸 軍航空單位所主導的「警察部門」。而該 班於山林地區執行的「蕃地飛行」,除可 使「未歸順」的原住民心生恐懼,減少因

「出草」而死傷的人數外,也提供包含航 空科技在內的氣象測候,以及蕃地踏查繪 測方面,不少寶貴的經驗與貢獻。同時,

1930 年底「霧社事件」發生時,也使飛機 能夠成功持續發揮嚇阻效力。因此,警察 航空班的存在,可以說是當時臺灣島內最 具有威嚇與教化性質的「理蕃單位」之一,

並間接帶動了其他科技的引進與發展。

二、軍事航空的發展

在軍事航空的發展方面,1927 年陸軍 飛行第八聯隊移防至屏東後,乃揭開軍方 航空部隊駐防臺灣的新頁。而該聯隊移防 臺灣的原因,主要則與 1921 年「華盛頓海 軍軍縮」,以及 1930 年「倫敦海軍軍縮」

有著相當直接的關係。因為第一次世界大 戰後的這兩次「軍縮」,除限定日本海軍 與英美海軍主力艦的比例外,特別是在於 條約生效後,則規定各締約國海軍的佈防

「應維持在本條約簽訂時之現況」,因此 自 1922 年 至 1936 年 日 本 退 出 軍 縮 條 約 期間,基本上海軍並無法在臺灣增設航空

▲ 1930 年代臺灣的航空戰略位置。

▲ 1930 年代的屏東陸軍飛行第八聯隊。 ▲ 1937 年高雄海軍航空隊飛行場建設地。

▲ 1920 年代警察航空班一景。

(2)

06 07

焦點報導

部隊,故也限定了海軍航空部隊在臺灣的 發展。

另外,為因應 1922 年俄國革命後與

「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簽訂後所形成的 國際情勢,該年的「大正十二年帝國國防 方針」,即將美國設定為第一假想敵國,

並訂定「陸軍應協同海軍盡速對呂宋島進 行攻略」之用兵綱領。因此,為確保能夠 以殖民地為軍事出擊的基地,殖民地駐留 軍事力量的確立是必要的方針之一,故臺 灣的軍備乃由以往防禦性質,轉向具有進 攻性質的性格。也因為前述之考量,陸軍 才有將 1925 年新設的航空部隊移駐臺灣之 計畫,並在 1927 年「警察航空班」撤廢 時,於原地新設屏東陸軍飛行第八聯隊。

因此,1927 年至 1936 年間,迄至 1938 年 海軍駐臺航空部隊「第十一航空艦隊」編 成前,基本上主導臺灣空防的則以陸軍航 空部隊為主。

海軍航空部隊在臺灣的發展,雖因第 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兩次「海軍軍縮」而有 所限制,但是自明治末年起,迄至 1937 年 中日戰爭前,其對於臺灣的影響,特別是 對於影響臺灣民用航空發展甚多的「南進 航空計畫」之規劃與推動,以及南方區域

的熱帶航空試驗與調查,則有著舉足輕重 的地位。

1938 年後,海軍開始籌劃興建高雄左 營海軍軍港(1940 年正式動工),1941 年 10 月又於高雄岡山設置「海軍第六十一航 空廠」,以供應戰時後勤維修所需。同時,

1941 年 1 月完成以高雄海軍基地為主的航 空戰力「第十一航空艦隊」(基地航空部 隊)之編成,成為太平洋戰爭前後日本海 軍的主要陸基航空兵力。該航空艦隊主要 的任務有二:第一、「在太平洋戰爭初期 對確保菲律賓方面之制空權(以擊滅駐菲 律賓美軍航空戰力為目標),以及支援登 陸作戰」;第二、「確保馬來半島方面之 制空、海權(以擊滅駐新加坡之英國東洋 艦隊及航空戰力為目標),以及支援地面 部隊作戰」。

而由「第十一航空艦隊」的主要任務 來看,海軍所屬的航空部隊與駐臺陸軍航 空部隊相同,已將攻擊方向轉南方。加上 1941 年 4 月由七艘航空母艦所組成的海上 航空主力「第一航空艦隊」(航空母艦部 隊)編成完畢,同時配合基地航空部隊與 海上航空母艦部隊的作戰,即可迅速將敵 軍牽制於外海,並予以痛擊。由此可知,

太平洋戰爭期間,因海軍航空之主力「第 十一航空艦隊」與「第一航空艦隊」的相 繼編成,都使得臺灣成為海軍航空部隊的 主要基地,並且扮演支援南方作戰,以及 殲敵於外海的重要角色。

因此,中日戰爭以前,陸海軍航空部 隊在臺活動的性質,可以說因兩次「海軍 軍縮」之影響,有著不同的任務與發展方 向。而中日戰爭爆發後,陸海軍航空部隊 在臺的任務與發展方向,則因「對華 ‧ 南 方作戰」展開,才算是有了性質上的合流,

並朝向構築戰時南方航空軍力中心基地的 方向發展。

三、民用航空的發展

臺灣民用航空的發展方面,隨著第一 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民用航空事業的開啟,

以及遞信省的航線開設計畫,也同時開啟 了連結臺灣與日本的曙光。不過,臺灣相 關的航線計畫卻因為相關的預算、航空技 術問題,以及「北先南後」航線的開設順 序,遲至 1930 年中期才逐漸實現。雖然

「內臺航線」的開設頻頻受阻,但是總督 府當局並沒有為此而放棄,反而自 1930 年 開始展開一連串的航空調查事業與飛行試 驗,並且召開「臨時產業調查會」,對往 後臺灣民航發展進行初步的規劃。而 1935 年「內臺航線」確定開設後,總督府當局 乃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除了計畫國 際航線的開設外,主要的目的則是著眼於 建立臺灣在「南支南洋」航線的主導地位,

以及將來帝國南方航空圈一旦建立時臺灣 的中心位置。

因此,自 1936 年以後,伴隨著臺灣 於「南進航空」中心地位之確立,也使得 臺灣的航空相關建設逐漸增多,例如因

「外南洋」航線開設而擴建的「臺北飛行 場」,以及因「內南洋」航線開設而興建 的「淡水水上飛行場」。所以,1936 年至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期間,可以說 是戰前臺灣民用航空發展的高峰期。

而 在 太 平 洋 戰 爭 爆 發 前 夕, 為 了 因 應時局的發展,以及將臺灣規劃為具有軍 事及南進基地化的角色,1941 年 10 月由 總督府所召開的「臨時臺灣經濟審議會」

則強化了戰時臺灣的民用航空發展,並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民用航空全數轉為軍 用 時, 將 臺 灣 推 向 戰 時「 帝 國 南 方 航 空

圈」的中心位置。因此,1930 年以來,迄至 1945 年臺灣的民用航空發展,除了日本本 土航空政策的因素外,就臺灣本身來說,

付予其南進航空色彩,以及影響其發展方 向的主要因素,可以說與前述「三大經濟 會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延伸閱讀:

曾令毅,〈殖民地臺灣在日本帝國航空圈的位 置與意義:以民航發展為例〉,《臺灣文獻》63:

3(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 年 9 月),頁 41-90。

曾令毅,〈「航空南進」與太平洋戰爭:淡水 水上機場的設立與發展〉,《臺灣文獻》63:2(南 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 年 6 月),頁 141- 190。

曾令毅,〈二次大戰前日軍在臺航空兵力發展 之初探(1927-1945)〉,《臺灣國際研究季刊》

8:2(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12 年 6 月),

頁 69-90。

洪致文,〈二戰時期日本陸海軍在臺之飛行 場〉,《臺灣學研究》第 12 期,2011 年 10 月,

頁 171-201。

曾 令 毅,〈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航 空 發 展 之 研 究

(1906-1945)〉, 淡 江 大 學 歷 史 系 碩 士 論 文,

2008 年 7 月。

黃信彰,《臺灣空運立體文化的新世界》(臺 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7 年)。

▲ 1930 年代末臺北飛行場一景。

▲ 1945 年 9 月淡水水上機場一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之整合及阿里山觀光軸線延伸發展計畫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4 雲林縣 臺灣宗教旅遊及宗教文化園區之規劃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5 臺南縣 雲嘉南農業經濟發展計畫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概略說明與被保險人開始縮減工資工時之實施日期,及其所採取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兩年舉辦一次的慕尼黑漫畫節在本月 20 日揭開序幕,將進行為期四天的展

兩年舉辦一次的慕尼黑漫畫節在本月 20 日揭開序幕,將進行為期四天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