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旨在探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之成效,以及實驗組學生家長對 自學式手冊的過程評價結果,茲將研究結果分為以下八個部份加以說明: (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的描述與比較, (二)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對高中生家長 親子溝通覺察度的影響, (三)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 態度的影響,(四)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自我效能的 影響, (五)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行為的影響, (六)

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技巧的影響,(七)實驗組家長 對自學式手冊的過程評價結果,(八)綜合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描述與比較

本節描述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及家庭成員關係兩部分,基本資料包括性 別、年齡、與學生的關係、婚姻狀況、是否與學生同住、教育程度、職業、平 常獲得性知識的來源等變項之分布情形,以探討教育介入前實驗組與對照組之 基本資料的可比較性。家庭成員關係則包括和子女的關係及和配偶的關係。

本研究樣本總共 115 位(實驗組 48 位,對照組 67 位) ,而前測共回收 112 份樣本(實驗組 47 人,對照組 65 人),回收率為 97.4 %,後測共回收 71 份 樣本(實驗組 33 人,對照組 38 人) ,回收率為 63.4 %。經前後測資料比較後,

扣除無效問卷,因此前後測有效配對人數為 71 人(實驗組 33 人,對照組 38 人),回收率為 63.4%(實驗組 70.2 %,對照組 58.5 %)(表 4-1.1)。

表 4-1.1 原始樣本數及有效樣本數一覽表

組別 原始

樣本數

前測有效 樣本

後測有效 樣本

配對人數 回收率

實驗組 48 47 33 33 70.2 %

對照組 67 65 38 38 58.5 %

總計 115 112 71 71 63.4%

(2)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之社會人口學資料

表 4-1.2 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之社會人口學資料統計表。整體而言,研究者 優先考量母親填答的結果,使得高一學生家長在性別上,男女性的比例是 2:1,

其中女性佔 66.2%,男性佔 33.8%;年齡的分布上,多數的家長分布在 45 歲 至 50 歲之間,佔 46.8%;與學生的關係方面,100%都是學生的父母;婚姻狀 況的分布上,結婚的佔 93.0%;是否與子女同住方面,多數的家長都與子女同 住,佔 98.6%;教育程度方面,以大學畢業的人數最多,佔 44.9%;職業的分 布上,多數家長從事第二類、第三類職業,分別佔 31.0%及 32.4%;獲得性知 識來源中,多數家長是從報章雜誌、書籍來獲得性知識,各佔 68.6%及 65.7%,

而 43.5%的父母也會從電視媒體來獲得性知識。

以卡方檢定上述各變項組別間的差異性,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在性別、年 齡、與學生的關係、婚姻狀況、是否與子女同住、教育程度、職業及獲得性知 識的來源方面無顯著差異,即表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社會人口學之基本資料均 為同質,故實驗組與對照組間具可比較性,適合做以下更進一步的統計分析。

表 4-1.2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社會人口學資料統計表

項目 實驗組33 人

N(%)

對照組38 人 N (%)

總計 N (%)

X2

性別 1.18

09(27.3) 15(39.5)

24(33.8)

女 24(72.7) 23(60.5) 47(66.2)

年齡 3.29

40-45 歲

06(21.4) 11(32.4)

17(27.4) 45-50 歲 15(53.6) 14(41.2) 29(46.8) 50-55 歲

04(14.3) 08(23.5) 12(19.4)

50-60 歲

03(10.7) 01(02.9) 04(06.5)

與學生的關係 0.00

父母親 33(100) 38(100) 71(100)

婚姻狀況 0.23

結婚 31(93.9) 35(92.1) 66(93.0) 離婚

01(03.0) 02(05.3) 03(04.2)

寡居

01(03.0) 01(02.6) 02(02.8)

(3)

項目 實驗組33 人 N(%)

對照組38 人 N (%)

總計 N (%)

X2

是否與學生同住 1.14

是 32(97.0) 37(100) 69(98.6)

01(03.0) 00(00.0) 02 (01.4)

教育程度 3.52

國中

01(03.1) 02(05.4) 03(04.3)

高中職

07(21.9) 09(24.3) 16(23.2)

專科

09(28.1) 07(18.9) 16(23.2)

大學 15(46.9) 16(43.2) 31(44.9) 研究所以上

00(00.0) 03(08.1) 03(04.3)

職業 1.12

第二類職業 10(30.3) 12(31.6) 22(31.0) 第三類職業 10(30.3) 13(34.2) 23(32.4) 第四類職業

02(06.1) 04(10.5) 06(08.5)

第五類職業 11(33.3)

09(23.7) 20(28.1)

獲得性知識的來源(複選)

書籍 21(65.6) 25(65.8) 46(65.7) 0.00 報章雜誌 25(78.1) 23(60.5) 48(68.6) 2.50

網路

08(25.8) 06(15.8) 14(20.3)

1.06

電視媒體 14(43.8) 17(44.7) 31(44.3) 0.01 演講或座談會 10(31.3)

08(21.1) 18(25.7)

0.95

親友

06(19.4) 07(18.4) 13(18.8)

0.01

其他

00(00.0) 01(02.6) 01(01.4) 0.83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家庭成員關係資料

表 4-1.3 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家庭成員關係資料統計表。整體而言,多數 家長自覺與子女的關係尚可或好,皆佔 36.6%,也有 22.5%的家長認為自己與 子女的關係很好,自覺親子關係不好或很不好的家長僅佔了 2.8%及 1.4%;和 配偶的關係方面,家長普遍都認為自己與配偶的關係好,佔 49.2%。上述之變 項經卡方檢定後,發現均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由基本資料及家庭成員關係資料之描述與比較可知,研究對象中實驗組及

對照組的基本資料及家庭成員關係資料具有同質性,亦即兩組高一學生家長在

(4)

基本背景資料上無差異性,因此兩者具有可比較性。表示在研究設計中,實驗 組及對照組雖採立意取樣,但兩組就基本資料及家庭成員關係而言,可視為相 同,適合做進一步介入性的統計分析。

表 4-1.3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家庭成員關係資料統計表

項目 實驗組33 人

N(%)

對照組38 人 N (%)

總計 N (%)

X2

和子女的關係 8.42

很不好

00(00.0) 01(02.6) 01(01.4)

不好

02(06.1) 00(00.0) 02(02.8)

尚可 15(45.5) 12(31.6) 26(36.6) 好 13(39.4) 13(34.2) 26(36.6)

很好

03(09.1) 12(31.6)

16(22.5)

和配偶的關係 3.82

尚可

09(30.0) 08(22.9) 17(26.2)

好 17(56.7) 15(42.9) 32(49.2)

很好

04(13.3) 12(34.3)

16(24.6)

(5)

第二節 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覺察度影響

本節旨在探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一學生家長「親子溝通 覺察度」的影響。表 4-2.1 為全體高一學生家長在親子溝通覺察度的得分情況,

本量表共 5 題,滿分為 25 分,分數愈高表示親子溝通覺察度愈高。整體而言,

實驗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9.73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21.20 分,對照組的前測 平均得分為 21.43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20.69 分。經 paired-t 檢定考驗發現,

實驗組在後測得分上高於前測,且達統計上顯著水準,而對照組的後測得分則 略有退步的跡象。

表 4-2.1 家長在「親子溝通覺察度」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定 實驗組(N=33) 對照組(N=38)

前測 後測 t 值 前測 後測 t 值

M 19.73 21.20 2.96** 21.43 20.69 -1.65 親子溝通覺察度

S.D

03.26 02.33 02.52 02.60

** p0.01

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來探討手冊介入之成效,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已符 合組內回歸同質性的假定(F

0.975 (1, 61)

= 0.103, P>0.05) 。由表 4-2.2 可知,以親 子溝通覺察度前測分數為共變量,組別為自變項,親子溝通覺察度後測得分為 依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排除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實驗組與對照組 在親子溝通覺察度的後測得分上有顯著差異(F

0.975 (1, 62)

= 4.988, P<0.05) 。調整 後實驗組的親子溝通覺察度平均值是 21.60 分,對照組是 20.35 分。由此可知,

在控制親子溝通覺察度的前測得分後,實驗組家長親子溝通覺察度的後測得分

高於對照組,並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6)

表 4-2.2 實驗組家長「親子溝通覺察度」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實驗組 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00023.15 01 23.15 4.988* 21.60 20.35

誤差

00287.82 62 04.64

全體 28846.00 65

* p0.05

由表 4-2.3 進一步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 入後,於本次量表中的各項得分皆有進步,且在「您清不清楚『使用說教、指 責的方式來阻止子女的兩性交往行為是不好的』 」項目的進步最為明顯

(p<0.01),而在「您清不清楚『在子女兩性交往的過程中替子女做決定是不 好的』 」項目也有顯著的提升(p<0.05) 。由此可知,在介入這段期間,確實讓 實驗組家長更加清楚使用負向的溝通方式與子女談兩性交往議題可能造成之 不良後果。

表 4-2.3 實驗組家長在「親子溝通覺察度」細項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定

細項題目 實驗組(N=33)

前測 後測 t 值

M 3.75 4.06 1.62**

1. 您清不清楚「不信任青春期階段的子女能有

健康的兩性交往是不好的」。 S.D 0.95 0.67

M 4.03 4.42 3.50**

2. 您清不清楚「使用說教、指責的方式來阻止

子女的兩性交往行為是不好的」。 S.D 0.71 0.67

M 3.87 4.23 2.62**

3. 您清不清楚「在子女兩性交往的過程中替子

女做決定是不好的」 。 S.D 0.81 0.56

M 3.91 4.16 1.76**

4. 您清不清楚「利用自己父母親的身份來禁止

子女交男女朋友是不好的」。 S.D 0.93 0.72

M 4.19 4.38 1.79**

5. 您清不清楚「與子女溝通兩性交往的議題 時,很少給他(她)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是

不好的」。 S.D 0.69 0.55

* p0.05** p0.01

歸納上述結果,實驗組家長之親子溝通覺察度得分在後測時有明顯進步,

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而跟對照組的後測成績比較下,實驗組後測得分亦顯著

(7)

高於對照組。此結果說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在提升家長之親子溝

通覺察度上具有效果。目前,國內尚未出現以自學式手冊介入親子溝通兩性交

往議題之研究,但過去有關親職教育的文獻指出,「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

可以提升父母快速自我反省及覺察的能力(曾家炎,2005);參與親子遊戲治

療團體的母親則表示其在教養方式的自我覺察上有正向改變(張佩玲,2005) ;

親職教育課程讓參加的社區大學學員意識到過去管教子女的不適切性(陳淑

樺,2004)。

(8)

第三節 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態度的影響

本節旨在探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一學生家長「親子溝通 態度」的影響。本研究的親子溝通態度分為兩部分,一為對子女兩性交往的態 度,另為對子女異性交往的態度。

一、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中生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的 影響

表 4-3.1 為全體高一學生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的得分情況,本次量表 共 4 題,滿分為 20 分,分數愈高表示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的態度愈正向。整 體而言,實驗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4.69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6.38 分,對照 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5.47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5.42 分。經 paired-t 檢定考 驗發現,實驗組在後測得分上高於前測,且達統計上顯著水準,而對照組的後 測得分則略有退步的跡象。

表 4-3.1 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定 實驗組(N=33) 對照組(N=38)

前測 後測 t 值 前測 後測 t 值

M 14.69 16.38 5.00*** 15.47 15.42 -0.16 分量表一、對子女兩

性交往態度 S.D

02.61 01.93 02.25 02.36

*** p0.001

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來探討手冊介入之成效,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已符

合組內回歸同質性的假定(F

0.975 (1, 64)

= 0.581, P>0.05) 。由表 4-3.2 可知,以對

子女兩性交往態度前測分數為共變量,組別為自變項,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後

測得分為依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排除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實驗組

與對照組在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的後測得分上有顯著差異(F

0.975 (1, 65)

= 11.355,

P<0.01) 。調整後實驗組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平均值是 16.61 分,對照組是 15.21

分。由此可知,在控制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的前測得分後,實驗組家長對子女

兩性交往態度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並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9)

表 4-3.2 實驗組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實 驗組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00032.46 01 32.46

11.355** 16.61 15.21

誤差

00185.84 65 02.86

全體 17447.00 68

** p0.01

由表 4-3.3 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入後,

於本次量表中的各項得分皆有進步,且在「子女在兩性交往時若多採團體約會 的方式,則不會太快進入談戀愛階段」 、 「子女在兩性交往中若能勇於面對情感 挫敗,是自我肯定的表現」等項目的進步最為明顯(p<0.01),在「兩性交往 是子女在高中職階段成長的重要課題」 、 「子女從事兩性交往,能培養其獨立、

自主、負責的人格特質」項目也有顯著的提升(p<0.05)。由此可知,在介入 這段期間,實驗組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的態度確實有更加正向。

表 4-3.3. 實驗組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細項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及 配對 t 檢定

細項題目 實驗組(N=33)

前測 後測 t 值

M 3.72 4.09 2.18**

1. 兩性交往是子女在高中職階段成長的重要

課題。 S.D 0.99 0.64

M 3.47 3.78 2.01**

2. 子女從事兩性交往,能培養其獨立、自主、

負責的人格特質。 S.D 0.98 0.83

M 3.53 4.13 3.22**

3. 子女在兩性交往時若多採團體約會的方

式,則不會太快進入談戀愛階段。 S.D 0.95 0.66

M 3.97 4.38 3.46**

4. 子女在兩性交往中若能勇於面對情感挫

敗,是自我肯定的表現。 S.D 0.70 0.61

* p0.05** p0.01

歸納上述結果,實驗組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得分在後測時有明顯進

步,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而跟對照組的後測成績比較下,實驗組後測得分亦

顯著高於對照組。此結果說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在提升家長對子

(10)

女兩性交往態度上具有效果。類似結果的研究像是,陳合如(2003)針對家長 設計的互動式糖尿病預防手冊,顯著增加了家長的糖尿病預防態度,過去以平 面媒體作為介入方式之相關文獻也都指出,此種介入方式對於增進受試者之正 向態度有顯著的效果(楊智琳,2004;劉潔心等,2000a;劉潔心等,2000b)。

二、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中生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的 影響

表 4-3.4 為全體高一學生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的得分情況,本次量表 共 4 題,滿分為 20 分,分數愈高表示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的態度愈正向。整 體而言,實驗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1.23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1.68 分,對照 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1.47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1.21 分。經 paired-t 檢定考驗 發現,實驗組在後測得分上高於前測,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而對照組的後 測得分則略有退步的跡象。

表 4-3.4 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定 實驗組(N=33) 對照組(N=38)

前測 後測 t 值 前測 後測 t 值

M 11.23 11.68 1.17 11.47 11.21 -0.82 分量表二、對子女異

性交往態度 S.D

01.87 02.52 02.23 02.69

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來探討手冊介入之成效,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已符

合組內回歸同質性的假定(F

0.975 (1, 65)

= 0.112, P>0.05) 。由表 4-3.5 可知,以對

子女異性交往態度前測分數為共變量,組別為自變項,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後

測得分為依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排除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實驗組

與對照組在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的後測得分未達到顯著差異(F

0.975 (1, 66)

=

1.850, P>0.01) 。調整後實驗組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平均值是 11.79 分,對照組

是 11.12 分。由此可知,在控制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的前測得分後,實驗組家

長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但未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11)

表 4-3.5 實驗組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實 驗組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7.55

01 7.55 1.850 11.79 11.12

誤差 270.03 66 4.09

全體 9460.00 69

由表 4-3.6 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入後,

於本次量表中的各項得分皆有進步,但進步的幅度不多。深入分析前後測的改 變後發現,實驗組在前測時,於「子女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的階段,無法適當 拿捏親密關係的尺度」 、 「子女與異性朋友間的互動,會引發其性衝動」項目得 分很低,後測的得分雖高於前測,但分數仍低於 3.00,是偏負向的態度。在介 入後的質性訪談中有家長即表示, 「不是我不信任他,只是現在外界的引誘這 麼多,對這方面的擔心是會有的」 (見附錄九) 。由此可知,家長深感孩子在異 性交往上的行為表現,主要還是被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以及週遭的朋友們所影響 著,對於子女在高中階段的異性交往,家長真正能著力的地方並不多。另外,

實驗組家長在「減少子女與異性朋友間的互動,能讓他(她)的學習情緒更穩 定」項目的後測得分雖有增高,但成績也不是非常理想。質性訪談中有位家長 的意見倒可為此作解釋, 「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像建中、北一女的孩子哪 個不是自動自發,讀書還需要父母操心嗎?我們中崙的孩子,要他有唸書的情 緒那很難啦!」 (見附錄九)由此可知,是不是與異性朋友間有恰當的互動,

就能讓孩子的學習情緒更穩定呢?多數家長認為對於不是這麼主動、這麼有定

性的孩子而言,這題的態度他們是保持中立的。

(12)

表 4-3.6 實驗組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細項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 對 t 檢定

細項題目 實驗組(N=33)

前測 後測 t 值

M 3.13 3.16 0.17 1. 減少子女與異性朋友間的互動,能讓他

(她)的學習情緒更穩定。 S.D 0.79 0.88 M 3.19 3.22 0.22 2. 子女在異性交往時,男生應該比較主動,

女生應該比較被動。 S.D 0.82 0.75 M 2.16 2.25 0.52 3. 子女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的階段,無法適

當拿捏親密關係的尺度。 S.D 0.81 0.95 M 2.77 2.97 0.11 4. 子女與異性朋友間的互動會引發其性衝

動。 S.D 0.85 1.02

歸納上述結果,排除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實驗組家長之正向親子溝通技巧 的得分高於對照組,但未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此結果說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 手冊介入計畫在提升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上效果並不明顯。研究者比較過 去的研究,發現親職教育課程對家長在態度或觀念上的影響,並非都有明顯的 效果,需視該課程介入的方式以及家長原本所持的觀念而定。劉俊宏(2004)

所做的親職性教育行動研究即在過程檢討中提到,親職性教育行動研究與學校 教育不同的地方在進行一對一的性教育,課程內容與進行方式可隨時調整,以 盡量符合每位家長的需求,也因此該研究結果顯示改變了家長對性教育的態 度,尤其在異性相處單元上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感情世界。陳麗文(2000)的 高風險家庭父母效能訓練團體研究則指出,訓練團體所提供的新教養知能觀 念,一開始並不容易讓成員接受,這是由於成人不易接受新觀念,必須經過反 省與討論的歷程,才能讓成人覺察到自己的問題,而願意改變;因此透過團體 討論的方式讓家長們做經驗分享,進而刺激其作態度轉變,是很實用的策略。

柯順議(2004)以學校為本位的家庭教育方案並未提高參與父母之教養態度,

其推測可能的原因是,該家庭教育研究方案課程時間僅十週,父母出席狀況不 佳,且教養態度的建立是日積月累習慣的養成,要父母去除平常習以為常的教 養態度或觀感,不是件容易的事。

鑒於以上文獻,研究者分析本研究對象在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上效果不顯

著的可能原因是,異性交往的字眼對家長而言是很敏感的,幾乎與交男女朋友

(13)

畫上等號,子女在這個階段血氣方剛的,又受到許多媒體聲色資訊的影響,異

性交往很難不讓家長擔心。另外,過去性教育的教導對象主要是針對學生,父

母對子女異性交往上的迷思則是根生蒂固未曾接受指正,僅靠一本手冊想打破

家長過去的觀念並不容易,多數家長還是無法完全相信子女在異性交往中能夠

健康、有節制、保持適當距離。

(14)

第四節 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自我效能的影響

本節旨在探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一學生家長「親子溝通 自我效能」的影響。本研究的親子溝通自我效能分為兩部分,一為對溝通內容 的自我效能,另為對溝通技巧的自我效能。

一、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中生家長「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

的影響

表 4-4.1 為全體高一學生家長「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之得分情況,本 次量表共 9 題,滿分為 45 分,分數愈高表示家長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愈高。

整體而言,實驗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27.22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30.22 分,對 照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32.74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31.66 分。經 paired-t 檢定 考驗發現,實驗組在後測得分上高於前測,且達統計上顯著水準,而對照組的 後測得分則略有退步的跡象。

表 4-4.1 家長「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定 實驗組(N=33) 對照組(N=38)

前測 後測 t 值 前測 後測 t 值

M 27.22 30.22 3.14** 32.74 31.66 -1.34 分量表一、對溝通內

容的自我效能 S.D

09.46 07.66 07.76 07.47

** p0.01

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來探討手冊介入之成效,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已符

合組內回歸同質性的假定(F

0.975 (1, 63)

= 0.679, P>0.05) 。由表 4-4.2 可知,以對

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前測分數為共變量,組別為自變項,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

能後測為依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排除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實驗組

與對照組在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的後測得分上有顯著差異(F

0.975 (1, 64)

=

4.634 , P<0.05) 。調整後實驗組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平均值是 32.27 分,對

照組是 29.79 分。由此可知,在控制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之前測得分後,實

驗組家長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之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並達統計上顯著差

異。

(15)

表 4-4.2 實驗組家長「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實驗組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00093.11 01 93.11 4.634* 32.27 29.79

誤差

01286.01 64 20.09

全體 68013.00 67

* p0.05

由表 4-4.3 進一步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 入後,於本次量表中的各項得分皆有進步,且在「當子女想要早點固定交往對 象,我有把握告訴他(她)兩性交往是要循序漸進開始(例如:先從團體約會 來認識對方) 」、 「當子女對異性有好感時,我有把握幫助他(她)分析喜歡與 愛的不同」等項目進步最明顯(p<0.01),而在「當子女在兩性交往中情感受 挫時,我有把握協助他(她)調適情緒」 、 「當子女接受色情媒體的刺激時,我 有把握引導他(她)做自己性慾望的主人」項目也也有顯著的提升(p<0.05)。

由此可知,在介入這段期間,實驗組家長對溝通有關兩性交往議題之內容的自 我效能確實提升了。

然而,深入分析實驗組於各細項的後測得分後發現,雖然排除前測的影響

因素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之後測得分上有顯著差異,但

實驗組進步的空間有限,後測成績皆在 3.5 分左右,即對各議題之溝通內容有

五到七成間的把握程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對溝通內容之自我效能的增

進是需要足夠的機會進行對該內容的溝通練習的,本研究僅以自學式手冊及一

小時的說明會來介紹有關兩性交往議題的內容,接著就讓家長回家自行閱讀手

冊並找孩子溝通,家長們雖知道針對各議題該給孩子怎樣的觀念,但當孩子拒

絕跟家長溝通,或輕描淡寫含糊帶過時,家長滿腹的觀念也還是沒有發揮的餘

地。

(16)

表 4-4.3. 實驗組家長「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細項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 及配對 t 檢定

細項題目 實驗組(N=33)

前測 後測 t 值

M 2.94 3.24 1.67**

1. 當子女抱著談戀愛的心態去聯誼,我有把握 提醒他(她)聯誼的目的是學習與兩性相

處。 S.D 1.07 1.03

M 3.03 3.58 3.76**

2. 當子女想要早點固定交往對象,我有把握告 訴他(她)兩性交往是要循序漸進開始(例

如:先從團體約會來認識對方)。 S.D 1.26 1.15

M 2.91 3.36 3.46**

3. 當子女對異性有好感時,我有把握幫助他

(她)分析喜歡與愛的不同。 S.D 1.16 0.99

M 2.81 3.13 1.41**

4. 當我發現子女有同性戀的傾向時,我有把握

協助他(她)表達其內心的想法。 S.D 1.38 1.19

M 3.24 3.45 0.98**

5. 當子女受到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時,我

有把握與他(她)溝通尊重異性的方式。 S.D 1.25 1.06

M 3.21 3.58 1.93**

6. 當媒體頻繁的報導婚前性行為時,我有把握

釐清子女對性行為的迷思。 S.D 1.21 1.06

M 3.00 3.30 2.15**

7. 當子女在兩性交往中情感受挫時,我有把握

協助他(她)調適情緒。 S.D 1.01 1.10

M 3.36 3.55 1.36**

8. 當子女在兩性交往中遇到不想要的邀約

時,我有把握提供他(她)適當的拒絕方法。 S.D 1.15 0.87

M 2.94 3.33 2.52**

9. 當子女接受色情媒體的刺激時,我有把握引 導他(她)做自己性慾望的主人。

S.D 1.08 1.02

* p0.05** p0.01

歸納上述結果,實驗組家長對溝通內容之自我效能的得分在後測時有明顯 進步,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而跟對照組的後測成績比較下,實驗組後測得分 亦顯著高於對照組。此結果說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在提升家長對 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上具有效果。這與過去親職教育之介入研究的結果相似

(林燕卿,1997;吳倩華,2003;李孟真,1999;曾家炎,2005),文獻表示

親職團体訓練課程對提升父母親養育子女的自信程度有顯著效果。國內以自學

式手冊作為介入方式之研究結果也指出,透過焦點團體來構思手冊的文字內

容,模擬溝通內容及溝通技巧的實際應用情形,對於增進受試者之自我效能是

有效果的(陳合如,2003;楊智琳,2004;劉潔心等,2000a;劉潔心等,2000b) 。

(17)

二、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中生家長「對溝通技巧的自我效能」

的影響

表 4-4.4 為全體高一學生家長「對溝通技巧的自我效能」之得分情況,本 次量表共 5 題,滿分為 25 分,分數愈高表示家長對溝通內容的自我效能愈高。

整體而言,實驗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7.64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9.33 分,對 照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9.32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8.86 分。經 paired-t 檢定 考驗發現,實驗組在後測得分上高於前測,且達統計上顯著水準,而對照組的 後測得分則略有退步的跡象。

表 4-4.4 家長「對溝通技巧的自我效能」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定 實驗組(N=33) 對照組(N=38)

前測 後測 t 值 前測 後測 t 值

M 17.64 19.33 2.48* 19.32 18.86 -1.88 分量表二、對溝通技

巧的自我效能 S.D

04.78 03.18 04.06 03.91

* p0.05

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來探討手冊介入之成效,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發現

違反組內回歸同質性的假定(F

0.975 (1, 67)

= 6.745, P<0.05) ,表示實驗組與對照組

的組內迴歸線並不平行,因此改以詹森-內曼法(Johnson-Neyman)比較兩組

的差異(林清山,1992)。圖 4-4.1 顯示兩組之迴歸線分布,兩組之迴歸線相

交於X

0

= 21.30,差異顯著點在X

D

= 19.42 及 24.34。由此可知,當前測分數低

於 21.3 分時,實驗組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並且在 19.42 分時達到統計上顯

著差異;亦即前測得分低於 19.42 分的家長,實驗組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對照

組。在家長對溝通技巧的自我效能得分上,實驗組的前測平均為 17.64 分,對

照組為 19.32 分,皆在 19.42 以下,此結果說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

畫在提升家長對溝通技巧的自我效能上具有效果。

(18)

前測平均值

30 20

10 0

後測預測值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2.00 1.00

X0= 21.30

對照組 實驗組

XD = 19.42

ġ

迴歸相交點X

0

= 21.30

A = 0.260 B = -5.689 C = 122.924 迴歸差異顯著點X

D

= 19.42 及 24.34

圖 4-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溝通技巧自我效能之迴歸線

由表 4-4.5 進一步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

入後,於本次量表中的各項得分皆有進步,前測中得分最低的項目「當子女對

我主動溝通兩性交往議題採取迴避的態度時,我有把握再找適當切入點與子女

溝通」 ,於後測時進步的幅度最明顯(p<0.001),而「當子女找我談有關兩性

交往的議題時,我有把握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傾聽子女的想法」 、 「當子女坦然的

面對情感挫敗時,我有把握肯定子女的表現」在前測的得分即很高,後測得分

仍有顯著的提升(p<0.05)。由此可知,在介入這段期間,確實提升了實驗組

家長對溝通技巧的自我效能。

(19)

表 4-4.5 實驗組家長「對溝通技巧的自我效能」細項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及 配對 t 檢定

細項題目 實驗組(N=33)

前測 後測 t 值

M 2.70 3.30 4.21***

1. 當子女對我主動溝通兩性交往議題採取迴 避的態度時,我有把握再找適當切入點與子

女溝通。 S.D 1.19 0.95

M 3.09 3.42 1.73***

2. 當我與子女意見不合時,我有把握尊重他

(她)對兩性交往議題的看法。 S.D 1.03 0.83

M 4.03 4.39 2.10***

3. 當子女找我談有關兩性交往的議題時,我有

把握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傾聽子女的想法。 S.D 1.98 0.56

M 3.67 3.91 1.28***

4. 當子女的交友情形讓我感到不安時, 我有 把握溫和的告訴他(她)我對他(她)交友

行為的感受。 S.D 1.15 0.91

M 3.85 4.30 2.60***

5. 當子女坦然的面對情感挫敗時,我有把握肯

定子女的表現。 S.D 1.00 0.77

* p0.05*** p0.001

歸納上述結果,溝通技巧自我效能前測得分低於 19.42 分的家長,實驗組 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此結果顯示,本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 畫,對於原本溝通技巧自我效能較低的家長,有顯著增加其自我效能的效果,

但對於原本就具備較高的自我效能之家長,則沒有顯著的影響。這與林燕卿

(1997)之親職性教育研究結果不同,該結果表示透過 15 小時的親職性教育 課程,可有效提高父母的性教育自我效能。推測其可能原因是,面對面的教授 與透過自學式手冊來教導技巧,效果會有不同,前者的效果可能受限。這也正 呼應本研究結果,介入計畫僅對原本溝通技巧自我效能較低的家長發揮效用,

對於一開始就具備較高的自我效能之家長,就沒有顯著效果了。

(20)

第五節 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行為的影響

本節旨在探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一學生家長「親子溝通 行為」的影響。本研究的親子溝通行為分為三部分,一為是否溝通,一為溝通 方式,另為對溝通氣氛的滿意程度。

一、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親子「是否溝通兩性交往議題」的影響

表 4-5.1 為全體高一學生家長在介入前後之「整體溝通行為」的改變情況。

整體溝通行為是以有溝通九個議題中的其中一個即列入,九個議題完全沒溝通 者,整體溝通行為才視為無。整體而言,實驗組家長之溝通行為後測較前測進 步的有 3 位(即前測未溝通,後測有溝通),退步的有 2 位(即前測有溝通,

後測未溝通) ,介入前後皆有溝通的有 18 位,皆未溝通的有 5 位。對照組家長 之溝通行為後測較前測進步的有 4 位,退步的有 8 位,介入前後皆有溝通的有 19 位,皆未溝通的有 7 位。經麥氏考驗(McNemar test)發現,實驗組在後測 之溝通行為進步者多於退步者,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對照組在後測之溝通 行為退步者則多於進步者,亦未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

表 4-5.1 家長於介入前後在整體溝通行為上的改變

前測溝通情形(人數) 實驗組(N=28) 對照組(N=38)

後測溝通情形(人數) 後測溝通情形(人數)

有 無 p 值 有 無 p 值 有 18 2 1.00 19 8 0.39

03 5 04 7

進一步以卡方檢定來探討手冊介入之成效,因違反細格數 80%以上大於 5 之統計假設,故以費雪正確機率考驗(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檢定之。

由表 4-5.2 可知,實驗組與對照組之溝通行為的改變情形,並未達到統計上顯

著差異。

(21)

表 4-5.2 實驗組及對照組家長之溝通行為改變結果 介入後溝通行為改變情形 實驗組28 人

N(%)

對照組33 人 N (%)

總計 N (%)

X2

進步

03(10.7) 04(10.5) 07(10.6) 2.47

未改變 23(82.1) 26(68.4) 49(74.2)

退步

02(07.1) 08(21.1) 10(15.2)

由表 4-5.3 深入分析家長與子女溝通的兩性交往議題,首先來了解實驗組 中溝通行為進步(即前測未溝通,後測有溝通)的 3 位家長之情形,在後測時 3 位家長皆溝通過的兩性交往議題,包括「適宜的兩性交往過程」 、 「性不等於 愛」以及「面對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等,而其他六個議題,則至少有 1 位家 長與子女溝通過。對照組中溝通行為進步的 4 位家長之溝通情形,在後測時有 半數以上家長溝通過的兩性交往議題為「拒絕不想要的兩性交往或追求」(3 人),其他議題如「迷戀、喜歡、愛三者間的不同」、 「性不等於愛」以及「性 行為的抉擇」等,則完全沒有家長與子女溝通過。

接著來觀察實驗組中溝通行為退步(即前測有溝通,後測未溝通)的 2 位家長之溝通情形,在前測時九個兩性交往議題裡,有五個議題分別有 1 位家 長與子女溝通過,其他四個如「迷戀、喜歡、愛三者間的不同」 、 「同性戀的議 題」 、 「性行為的抉擇」 、 「做自己性慾望的主人」等議題,則都沒有家長與子女 溝通過。而對照組中溝通行為退步的 8 位家長之溝通情形,在前測時半數以上 家長都有溝通過的議題有「適宜的兩性交往過程」(7 人)以及「拒絕不想要 的兩性交往或追求」 (5 人) ,而其他七個議題,至少也都有 1 位家長與子女溝 通過。

至於實驗組中介入前後皆有溝通的 18 位家長之溝通情形,前測時有半數 左右家長溝通過的兩性交往議題,包括「適宜的兩性交往過程」(15 人,佔 83.3%) 、 「面對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13 人,佔 72.2%)、「拒絕不想要的邀 約或兩性追求」 (12 人,佔 66.7%)等;最少被拿來溝通的議題則為「迷戀、

喜歡、愛三者間的不同」 ,只有 3 位(佔 16.7%)家長與子女談過。後測時,

六成以上家長溝通過的兩性交往議題,依序為「適宜的兩性交往過程」 (16 人,

佔 88.9%) 、 「拒絕不想要的兩性交往或追求」 (12 人,佔 66.7%) ,其他七個議

題則皆提高到有三成八以上的家長與子女溝通過。對照組中介入前後皆有溝通

(22)

的 19 位家長之溝通情形,前測時即有六成以上家長溝通過的兩性交往議題,

依序為「適宜的兩性交往過程」(19 人,佔 100.0%)、「拒絕不想要的邀約或 兩性追求」 (18 人,佔 94.7%)、「同性戀的議題」(17 人,佔 89.5%)、「面對 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 (14 人,佔 73.7%) 、 「性行為的抉擇」 (13 人,佔 68.4%) 、

「兩性交往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12 人,佔 63.2%) 、 「性不等於愛」 (12 人,

佔 63.2%)等七個;其他兩個議題皆有三成以上的家長與子女溝通過。後測時,

除了「做自己性慾望的主人」議題維持一樣的溝通人數外,其他八個議題家長 與子女溝通的人數皆有降低的趨勢。

表 4-5.3 實驗組及對照組家長在各兩性交往議題上之溝通行為的改變 兩性交往議題 實驗組(N=28) 對照組(N=38)

進步者 3 人

退步者 2 人

持續溝通者 18 人

進步者 4 人

退步者 8 人

持續溝通者 19 人 後測

N(%)

前測 N(%)

前測 N(%)

後測 N(%)

後測 N(%)

前測 N(%)

前測 N(%)

後測 N(%) 1. 適宜的兩性交往

過程

3 (100.0)

1 (50.0)

15 (83.3)

16 (88.9)

2 (50.0)

7 (87.5)

19 (100.0)

14 (73.7) 2. 迷戀、喜歡、愛

三者間的不同

1 (33.3)

0 (0.0)

03 (16.7)

08 (44.4)

0 (0.0)

3 (37.5)

11 (057.9)

06 (31.6) 3. 同性戀的議題 1

(33.3)

0 (0.0)

08 (44.4)

08 (44.4)

1 (25.0)

3 (37.5)

17 (089.5)

12 (63.2) 4. 兩性交往的性別

角色刻板印象

1 (33.3)

1 (50.0)

07 (38.9)

08 (44.4)

1 (25.0)

4 (50.0)

12 (063.2)

09 (47.4) 5. 性不等於愛 3

(100.0)

1 (50.0)

07 (38.9)

10 (55.6)

0 (0.0)

1 (12.5)

12 (063.2)

07 (36.8) 6. 性行為的抉擇 2

(66.7)

0 (0.0)

06 (33.3)

08 (44.4)

0 (0.0)

2 (25.0)

13 (068.4)

04 (21.1) 7. 拒絕不想要的邀

約或兩性追求

2 (66.7)

1 (50.0)

12 (66.7)

12 (66.7)

3 (75.0)

5 (62.5)

18 (094.7)

13 (68.4) 8. 面對情感受挫的

情緒調適

3 (100.0)

1 (50.0)

13 (72.2)

07 (38.9)

1 (25.0)

4 (50.0)

14 (073.7)

13 (68.4) 9. 做自己性慾望的

主人

2 (66.7)

0 (0.0)

07 (38.9)

07 (38.9)

1 (25.0)

2 (25.0)

06 (031.6)

06 (31.6)

註: 「進步者」表示前測未溝通,後測有溝通,故沒有前測資料; 「退步者」表 示前測有溝通,後測未溝通,故沒有後測資料。

歸納上述結果,實驗組家長與對照組家長在和子女溝通兩性交往議題之整

體溝通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此結果說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

(23)

提升親子間兩性交往議題之討論的效果並不明顯。國內以自學式手冊作為介入 方式之相關研究中,並未進一步探討介入對行為產生的影響(陳合如,2003;

楊智琳,2004;劉潔心等,2000a;劉潔心等,2000b);但劉俊宏(2004)的 親職性教育行動研究指出,可以讓親子間的性溝通增加。朱巽傑(2003)的親 子溝通方案則發現不同的結果,參加完團體之後的家長與子女,還是不願意向 對方說出心中的話,母親表示除了自己不好意思外,也因為孩子的反應冷淡,

讓她不願意再練習看看了。分析本研究結果在溝通行為上沒有顯著進步的原因 可能是,實際採取親子溝通兩性交往議題的行為是需要家長及子女雙方互相配 合的,只有家長單方面努力本來就不易進行,更何況溝通的對象是正值青春狂 飆期的高一學生們,想必困難度更提高了不少。在介入後的質性訪談中有家長 即表示, 「找不到適當的切入點跟子女溝通,他一回家就關門在房間裡打電腦,

看電視也都看體育新聞,問他學校同學怎樣又說沒怎樣,就一副不想討論的樣 子」 、 「要高中生跟父母溝通這類話題太困難了啦!不能把責任完全丟給家長,

重點還是要放在學校教育。如果說出個學校作業來請父母配合教導,這倒是比 較可行。對父母來講,先管好自己,不要出現負向的溝通技巧,已經很了不起 了,先把這個做好再說」 (見附錄九) ,以上家長們的心聲也正解釋了親子溝通 行為達不到顯著的原因。

雖然從零變有的行為改變不易見,但深入分析介入前後皆有溝通的家長之 溝通議題,發現實驗組家長(18 位)相較於對照組家長(19 位)在與子女溝 通兩性交往議題的種類上是有增加的;而實驗組中退步的 2 位家長,在前測時 與子女溝通的兩性交往議題原本就只有零星幾個,可見本手冊在擴大家長對兩 性交往議題的討論層面上仍有些許效果。

二、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親子兩性交往議題「溝通方式」的影響

表 4-5.4 為實驗組家長在介入前後於各兩性交往議題上之溝通方式的改 變。先來了解溝通行為進步的 3 位家長之情形,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在後測時,

這九個議題的親子互動方式以「自然談起」居多,也有家長會主動跟子女談,

但子女去主動跟家長溝通的是完全沒有。溝通行為退步的 2 位家長之溝通互動

方式,在前測時主要是「家長主動」,由子女開啟兩性交往議題討論的也是完

(24)

全沒有。介入前後皆有溝通的 18 位家長之情形,在前測時最常由家長開啟溝 通的兩性交往議題為「適宜的兩性交往過程」(8 人,佔 53.3%)、「兩性交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3 人,佔 60.0%);主要是自然談起的議題包括「同性戀 的議題」(4 人,佔 57.1%)、「性不等於愛」(4 人,佔 66.7%)、「性行為的抉 擇」(3 人,佔 60.0%)、「拒絕不想要的邀約或兩性追求」(5 人,佔 45.5%)

等;其他像「面對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6 人,佔 50.0%)、「做自己性慾望 的主人」(2 人,佔 50.0%)等議題,家長主動談與自然談起的機率皆沒有什 麼差異;孩子在各議題跟家長溝通的主動性都不高。在後測時最常由家長開啟 溝通的兩性交往議題為「性不等於愛」 (5 人,佔 55.6%)、「拒絕不想要的邀 約或兩性追求」 (6 人,佔 50.0%);主要是自然談起的議題包括「同性戀的議 題」 (10 人,佔 58.8%) 、 「兩性交往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5 人,佔 71.4%) 、 「性 行為的抉擇」 (5 人,佔 62.5%) 、 「面對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 (4 人,佔 57.1%) 、

「做自己性慾望的主人」 (4 人,佔 66.7%)等;其他像「適宜的兩性交往過 程」(7 人,佔 46.7%)、「迷戀、喜歡、愛三者間的不同」(3 人,佔 42.9%)

等議題,家長主動談與自然談起的機率差不多;孩子普遍不會主動跟家長溝通

兩性交往議題。

(25)

表 4-5.4 實驗組家長在各兩性交往議題上之溝通方式的改變

兩性交往議題 實驗組(N=28)

進步者 3 人

退步者 2 人

持續溝通者 18 人

後測 N(%) 前測 N(%) 前測 N(%) 後測 N(%)

我 子女 自然 我 子女 自然 我 子女 自然 我 子女 自然

1. 適宜的兩性交往 過程

1 (33.3)

0 (0.0)

2 (66.7)

1

(100.0)

0 (0.0)

0 (0.0)

8 (53.3)

3 (20.0)

4 (26.7)

7 (46.7)

1 (6.7)

7 (46.7)

2. 迷戀、喜歡、愛 三者間的不同

0 (0.0)

0 (0.0)

1

(10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1

(100.0)

3 (42.9)

1 (14.3)

3 (42.9)

3. 同性戀的議題 0 (0.0)

0 (0.0)

1

(100.0)

0 (0.0)

0 (0.0)

0 (0.0)

1 (14.3)

2 (28.6)

4 (57.1)

2 (11.8)

5 (29.4)

10 (58.8)

4. 兩性交往的性別 角色刻板印象

1

(100.0)

0 (0.0)

0 (0.0)

1

(100.0)

0 (0.0)

0 (0.0)

3 (60.0)

0 (0.0)

2 (40.0)

2 (28.6)

0 (0.0)

5 (71.4)

5. 性不等於愛 1

(33.3) 0 (0.0)

2 (66.7)

1

(100.0)

0 (0.0)

0 (0.0)

2 (33.3)

0 (0.0)

4 (66.7)

5 (55.6)

0 (0.0)

4 (44.4)

6. 性行為的抉擇 0 (0.0)

0 (0.0)

2

(100.0)

0 (00.0)

0 (0.0)

0 (0.0)

2 (40.0)

0 (0.0)

3 (60.0)

3 (37.5)

0 (0.0)

5 (62.5)

7. 拒絕不想要的邀 約或兩性追求

0 (0.0)

0 (0.0)

2

(100.0)

1

(100.0)

0 (0.0)

0 (0.0)

4 (36.4)

2 (18.2)

5 (45.5)

6 (50.0)

1 (8.3)

5 (41.7)

8. 面對情感受挫的 情緒調適

2 (66.7)

0 (0.0)

1 (33.3)

0 (0.0)

0 (0.0)

1

(100.0)

6 (50.0)

0 (0.0)

6 (50.0)

3 (42.9)

0 (0.0)

4 (57.1)

9. 做自己性慾望的 主人

0 (0.0)

0 (0.0)

2

(100.0)

0 (0.0)

0 (0.0)

0 (0.0)

2 (50.0)

0 (0.0)

2 (50.0)

2 (33.3)

0 (0.0)

4 (66.7)

註: 「進步者」表示前測未溝通,後測有溝通,故沒有前測資料; 「退步者」表 示前測有溝通,後測未溝通,故沒有後測資料。

整體而言,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會主動與父母談兩性問題的人數並不多,實

驗組中不論是進步或是持續有溝通行為的家長,與子女溝通兩性交往議題的互

動方式還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關事件自然談起方式為主,而靠父母主動

溝通的比例則沒這麼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家長主動與子女提及兩性交往

相關議題,會讓子女覺得太唐突、想探口風、不信任(見附錄三) ,因此建議

家長在使用本手冊時應將主動找子女溝通的想法放在心裡,表現於外在的行為

則是不著痕跡的引導,讓子女在未察覺的情況下自然表達心中對兩性交往相關

議題的想法。

(26)

三、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親子兩性交往議題「溝通氣氛滿意程度」

的影響

表 4-5.5 為實驗組家長在介入前後對各兩性交往議題之溝通氣氛滿意程度 的改變。先來看溝通行為進步的 3 位家長之情形,在後測時家長對各議題之溝 通氣氛的滿意程度以普通居多,但有 1 位(佔 100.0%)家長在與子女溝通「面 對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議題時,感受到不愉快的氣氛。溝通行為退步的 2 位家長對溝通氣氛的滿意程度,在前測時以普通居多,在溝通「適宜的兩性交 往過程」與「拒絕不想要的邀約或兩性追求」議題時,則各有 1 位(佔 100.0%)

家長表示氣氛不愉快。介入前後皆有溝通的 18 位家長之滿意情形,在前測時 家長感覺到溝通愉快的議題有「適宜的兩性交往過程」 (3 人,佔 21.4%) 、 「迷 戀、喜歡、愛三者間的不同」 (2 人,佔 66.7%)、「同性戀的議題」(3 人,佔 42.9%) 、 「兩性交往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1 人,佔 20.0%)、「性不等於愛」 (1 人,佔 16.7%) 、 「拒絕不想要的邀約或兩性追求」 (4 人,佔 44.4%)以及「面 對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 (2 人,佔 20.0%)等;但對於各議題的溝通氣氛還 是以普通的感覺居多;有 1 位(佔 10.0%)家長在與子女溝通「面對情感受挫 的情緒調適」議題時,感受到不愉快的氣氛。後測時家長感覺到溝通氣氛愉快 的議題包括「適宜的兩性交往過程」(7 人,佔 43.8%)、「迷戀、喜歡、愛三 者間的不同」(4 人,佔 50.0%)、「同性戀的議題」(3 人,佔 37.5%)、「兩性 交往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4 人,佔 50.0%) 、 「性不等於愛」 (4 人,佔 40.0%)、

「性行為的抉擇」 (3 人,佔 37.5%) 、 「拒絕不想要的邀約或兩性追求」 (6 人,

佔 50.0%) 、 「面對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 (4 人,佔 57.1%)以及「做自己性慾 望的主人」 (4 人,佔 57.1%)等,其中又以「面對情感受挫的情緒調適」及

「做自己性慾望的主人」兩議題是有溝通的家長表示氣氛愉快佔多數的;其他

七個議題的溝通氣氛還是以普通的感覺居多;沒有任何議題讓家長在溝通時感

到不愉快。

(27)

表 4-5.5 實驗組家長對各兩性交往議題之溝通氣氛滿意程度的改變

兩性交往議題 實驗組(N=28)

進步者 3 人

退步者 2 人

持續溝通者 18 人

後測 N(%) 前測 N(%) 前測 N(%) 後測 N(%)

不愉 快

普通 愉快 不愉 快

普通 愉快 不愉 快

普通 愉快 不愉 快

普通 愉快

1.適宜的兩性交往 過程

0 (0.0)

3

(100.0)

0 (0.0)

1

(100.0)

0 (0.0)

0 (0.0)

0 (0.0)

11 (78.6)

3 (21.4)

0 (0.0)

9 (56.2)

7 (43.8)

2.迷戀、喜歡、愛 三者間的不同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1 (33.3)

2 (66.7)

0 (0.0)

4 (50.0)

4 (50.0)

3.同性戀的議題 0 (0.0)

1

(10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4 (57.1)

3 (42.9)

0 (0.0)

5 (62.5)

3 (37.5)

4.兩性交往的性別 角色刻板印象

0 (0.0)

1

(100.0)

0 (0.0)

0 (0.0)

1

(100.0)

0 (0.0)

0 (0.0)

4 (80.0)

1 (20.0)

0 (0.0)

4 (50.0)

4 (50.0)

5.性不等於愛 0 (0.0)

3

(100.0)

0 (0.0)

0 (0.0)

1

(100.0)

0 (0.0)

0 (0.0)

5 (83.3)

1 (16.7)

0 (0.0)

6 (60.0)

4 (40.0)

6.性行為的抉擇 0 (0.0)

2

(10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5

(100.0)

0 (0.0)

0 (0.0)

5 (62.5)

3 (37.5)

7.拒絕不想要的邀 約或兩性追求

0 (0.0)

2

(100.0)

0 (0.0)

0 (0.0)

0 (0.0)

1

(100.0)

0 (0.0)

5 (55.6)

4 (44.4)

0 (0.0)

6 (50.0)

6 (50.0)

8.面對情感受挫的 情緒調適

1 (33.3)

2 (66.7)

0 (0.0)

0 (0.0)

1

(100.0)

0 (0.0)

1 (10.0)

7 (70.0)

2 (20.0)

0 (0.0)

3 (42.9)

4 (57.1)

9.做自己性慾望的 主人

0 (0.0)

2

(10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5

(100.0)

0 (0.0)

0 (0.0)

3 (42.9)

4 (57.1)

註: 「進步者」表示前測未溝通,後測有溝通,故沒有前測資料; 「退步者」表 示前測有溝通,後測未溝通,故沒有後測資料。

整體而言,實驗組中不論是進步或是持續有溝通行為的家長,對溝通氣氛

的滿意程度以普通居多。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對溝通氣氛的感覺是雙方互

動下的產物,若兩方的溝通技巧沒有同時提升,只單靠改變一方就想要改寫過

去一慣的溝通模式,營造愉快的溝通氣氛,是非常不容易的。幾位實際有與子

女溝通的家長在介入後的質性訪談中即表示, 「溝通並不很順利,因為小孩不

願說,覺得我問這種問題很無聊」 ,這也正說明了即使家長已提高正向溝通技

巧的使用,降低負向溝通方式的出現,仍不可避免在與子女溝通時會有一些不

愉快的場面出現。

(28)

第六節 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對高中生家長親子溝通技巧的影響

本節旨在探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一學生家長「親子溝通 技巧」的影響。本研究的親子溝通技巧分為兩部分,一為正向溝通技巧,另為 負向溝通技巧。

一、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中生家長使用「正向親子溝通技巧」

的影響

表 4-6.1 為在前後測中有與子女溝通兩性交往議題之家長的正向溝通技巧 得分情況,本向度題目共 4 題(2.3.5.7 題) ,滿分為 20 分,分數愈高表示正向 溝通技巧使用次數愈頻繁。整體而言,實驗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3.50 分,後 測平均得分為 14.67 分,對照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5.63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6.42 分。經 paired-t 檢定考驗發現,實驗組在後測得分上高於前測,但未達 到統計上顯著水準,而對照組的後測得分也有進步,但亦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表 4-6.1 家長在「正向親子溝通技巧」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定 實驗組(N=18) 對照組(N=19)

前測 後測 t 值 前測 後測 t 值

M 13.50 14.67 1.80 15.63 16.42 1.37 正向親子溝通技巧

S.D

02.57 02.22 02.48 02.24

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來探討手冊介入之成效,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已符 合組內回歸同質性的假定(F

0.975 (1, 33)

= 0.115, P>0.05) 。由表 4-6.2 可知,以正 向親子溝通技巧前測分數為共變量,組別為自變項,正向親子溝通技巧後測得 分為依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排除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實驗組與對 照組在正向親子溝通技巧的後測得分並無顯著差異(F

0.975 (1, 34)

= 1.827,

P>0.05) 。調整後實驗組的親子溝通覺察度平均值是 15.05 分,對照組是 16.06

分。由此可知,在控制親子溝通覺察度的前測得分後,實驗組家長親子溝通覺

察度的後測得分低於對照組,但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29)

表 4-6.2 實驗組家長「正向親子溝通技巧」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實驗 組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7.92 1 7.92 1.827 15.05 16.06 誤差 147.38 34 4.34

全體 9170.00 37

由表 4-6.3 進一步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 入後,於本向度各題得分皆有進步,但進步的幅度不大,而對照組在後測得分 的情形也有進步的趨勢。深入分析前後測的改變後發現,實驗組家長在前後測 時都表示,在「同理心」及「尊重」兩正向溝通技巧的使用率比其他正向技巧 來的低,可見要認真專注的聆聽子女說話,察覺子女話中的感覺和情緒,並幫 助其說出他內心的感受,對父母來講並不容易;當親子雙方意見相異時,不以 評價的態度來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對父母而言更是需要學習的。

表 4-6.3 家長在「正向親子溝通技巧」細項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 定

細項題目 實驗組(N=18)

前測 後測 t 值

M 3.11 3.50 1.10 1.

同理心(認真專注的聆聽子女說話,並察覺子

女話中的感覺和情緒,幫助子女說出他內心的

感受)的溝通方式。

S.D 1.08 0.99 M 3.67 3.78 0.37 2.

「我…」的訊息(告知子女其行為讓父母有什

麼感覺,如「你這樣做,我覺得…」;而非以責

罵的方式說「你怎麼搞的…」)的溝通方式。

S.D 1.14 0.73 M 3.00 3.44 2.05 3.

尊重(當親子雙方意見相異時,不以評價的態

度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價值觀)的溝通方式。

S.D 0.84 0.92 M 3.72 3.94 1.29 4.

肯定(對子女的優點、表現良好之處予以讚美

或獎勵)的溝通方式。

S.D 0.75 0.73

歸納上述結果,排除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對照組家長之正向親子溝通技巧 的得分高於實驗組,但未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此結果說明自學式親職性教育 手冊介入計畫,在提升家長正向親子溝通技巧上效果並不明顯。這與蕭佩珍

(2004)的親職教育介入研究結果一樣,其設計的親職物質濫用預防教育介入

(30)

課程指出,無法顯著強化父母與子女溝通物質濫用相關議題的技巧。然卻與邱 獻輝(2000)的研究結果不同,邱透過諮詢團體來進行親子溝通困擾的討論與 分享,評估家庭溝通的優劣,藉此提供成員正向溝通技巧的策略。該研究結果 發現,參加完親子溝通諮詢團體的成員,在「尊重」 、 「引導」 、 「同理心」 、 「對 自身情緒的覺察」四個正向溝通技巧上,後測的表現情形都明顯的優於前測。

分析本研究結果在正向溝通技巧上沒有顯著進步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了給父母 實際演練技巧的機會,計畫中雖以影片示範來輔助手冊的書面內容,但也只是 單向的提供資訊,在要求家長之後與子女溝通時增加使用正向溝通技巧的頻 率,尚嫌不足;而對照組在前測的得分即較實驗組高出 2 分以上,兩組的起始 點不一樣,加上進步困難,使得本自學式手冊介入計畫無法達到預期之效果。

二、自學式親職性教育手冊介入計畫對高中生家長使用「負向親子溝通技巧」

的影響

表 4-6.4 為在前後測中有與子女溝通兩性交往議題之家長的負向溝通技巧 得分情況,本量表共 4 題,滿分為 20 分,分數愈高表示負向溝通技巧使用次 數愈少。整體而言,實驗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4.67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6.17 分,對照組的前測平均得分為 16.17 分,後測平均得分為 16.44 分。經 paired-t 檢定考驗發現,實驗組在後測得分上高於前測,且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而對 照組的後測得分雖有進步,但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表 4-6.4 家長在「負向親子溝通技巧」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對 t 檢定 實驗組(N=18) 對照組(N=19)

前測 後測 t 值 前測 後測 t 值

M 14.67 16.17 2.79* 16.17 16.44 0.75 負向親子溝通技巧

S.D

02.35 01.79 02.62 02.31

* p0.05

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來探討手冊介入之成效,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已符

合組內回歸同質性的假定(F

0.975 (1, 32)

= 3.308, P>0.05) 。由表 4-6.5 可知,以負

向親子溝通技巧前測分數為共變量,組別為自變項,負向親子溝通技巧後測得

(31)

分為依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排除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實驗組與對 照組在負向親子溝通技巧的後測得分並無顯著差異(F

0.975(1, 33)

= 0.883,

P>0.05) 。調整後實驗組的親子溝通覺察度平均值是 16.57 分,對照組是 16.04 分。由此可知,在控制親子溝通覺察度的前測得分後,實驗組家長親子溝通覺 察度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但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表 4-6.5 實驗組家長「負向親子溝通技巧」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實驗 組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2.26 1 2.26 0.883 16.57 16.04 誤差 84.64 33 2.57

全體 9717.00 36

由表 4-6.6 進一步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

入後,於本向度各題的得分皆有進步,其中又以「

說教或指責的溝通方式

」項

目進步的幅度最明顯(p<0.001) ,在「權威的禁令」 、 「說教或指責」 、 「替子女

作決定」等負向的溝通方式上,實驗組家長也表示在跟子女溝通時會經常提醒

自己減少使用。介入後的質性訪談中,不只一位家長提到手冊內容一針見血的

指出自己在溝通時常犯的錯誤,有家長即表示「看完手冊後,首先花時間收斂

自己的缺點」(見附錄九) 。

數據

表 4-2.2  實驗組家長「親子溝通覺察度」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實驗組 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00023.15  01 23.15 4.988*  21.60  20.35  誤差  00287.82 62  04.64   全體  28846.00 65    * p < 0.05  由表 4-2.3 進一步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 入後,於本次量表中的各項得分皆有進步,且
表 4-3.2  實驗組家長「對子女兩性交往態度」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實 驗組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00032.46  01 32.46  11.355** 16.61  15.21  誤差  00185.84 65  02.86   全體  17447.00 68    ** p < 0.01  由表 4-3.3 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入後, 於本次量表中的各項得分皆有進步
表 4-3.5  實驗組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實 驗組及對照組調整後之後測得分平均值  調整後之平均值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實驗組  對照組  組間     7.55  01 7.55 1.850  11.79 11.12  誤差   270.03  66  4.09  全體  9460.00 69    由表 4-3.6 分析細項的得分情形,發現實驗組家長在自學式手冊介入後, 於本次量表中的各項得分皆有進步,但進步的幅度不多。深入分析前後測的改 變後
表 4-3.6  實驗組家長「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細項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及配 對 t 檢定  細項題目  實驗組(N=33)  前測  後測  t 值  M 3.13 3.16 0.17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香港添馬添美道2號政府總部東翼二樓入口處的教育 局投遞箱(投遞箱編號: EDB02 ─二零一九年員工交

擁有很強的內在動機 (探索自己和世界) 擁有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並能自我調控(提升能力、升 職準備). 喜歡與生活連繫

Google Science Journal 簡介..

在於是否在「知道」與「能做」之外,還 能「識」。而識的媒介與深度,仍然以實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Flash 動畫與視訊產生互動,例如加上字幕、音 效…等,也能以 ActionScript 來控制視訊的播放 效果,甚至藉由 Actio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