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新修訂之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新修訂之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 "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新修訂之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

前言

民國八十五年(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在課程與教學改 革方面,提出「以生活為中心」、「以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強化課程的 銜接與統整」、「減少學科數目及上課時數」,希望透過課程改革,培養學生學 以致用的能力,開啟臺灣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其後教育部提出《教育改革行動方 案》,接連推出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方案、高中職社區化、教科書市場化、

高等教育大眾化等措施,打破臺灣舊有的教育體制,挹注臺灣本土文化之特色,

期望能提升國民之素質,強化國家競爭力。但教改推動過程中,或因教改理念本 身仍有疑義,或因師資養成未能銜接,或因制度設計有所偏差,或因政策施行過 於躁進

1

,在教改過程已引發諸多爭議

2

,而民國八十九年(2000)總統大選,政 黨輪替後,臺灣本土意識成為政治主流,國家認同產生裂變,族群對立益顯分明,

1

監察院教育委員會曾於民國 93 年 9 月對教育部提出兩個糾正案,一是「多元入學方案」制度 設計太複雜,公平性遭質疑,讓學生升學壓力不減反增;一是「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躁進,

未經充分研究實驗,在師資培育、教師在職訓練及配套措施均未完備之際,匆促推出並貿然 加速實施。詳見監察院 093 教正 0009 國民教育糾正案文、093 教正 0010 多元入學糾正案文 另監察院教育委員會於民國 93 年 12 月 16 日公佈「教育改革之成效與檢討(含充實教育經費 與建立教育法制)」專案調查報告指出: 「總結而言,10 年來,國內教育體制與教育措施已有 多項具體之改變,但論及目標及效能則否,分析其原因可歸諸於:一、教育部部長更迭頻繁,

政策無法持續一貫;二、教改配套措施不夠周延,即躁進實施;三、教育資源不足,即超速 廣設校院。而更重要此乃此次教改運動之主軸,幾乎全放在智育培養過程之鬆綁及改善,卻 疏於推動德育以及建立公民社會所需全人教育之培養….,此外,在整個教改過程中,教師參 與之準備及支援均不足,亦為教改難以成功之主因。」見《監察院公報》第 2504 期,民國 94 年 01 月 05 日,頁 60-61

2

如重建教育連線發表〈教改萬言書〉 ,黃光國《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 (台北、INK 出版,

2003 年 9 月) 、薛承泰《十年教改為誰築夢?》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年 9 月)、周祝瑛

《誰捉弄了臺灣教改》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年 9 月) 、 《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

方》(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年 9 月)等書都分別針對教改亂象提出針砭。

(2)

更使教育改革夾雜意識型態與政治干預的糾葛。晚近高中歷史、國文課程綱要所 引發之諸多爭議,即反映了此一現象。

雖各界對高中課程綱要之內容有強烈的質疑與論辯,教育部仍於民國九十三 年(2004)十月公佈高中課程暫行綱要,並將在九十五學年度(2006)實施。本 章中筆者將試圖從課程綱要修訂之背景、課程綱要之理念與內容、課程綱要所引 發之爭議,分別加以討論,希望從中探索「課程綱要」意欲展現的語文教育,能 否具體提升學生之語文能力,保存傳統文化之精髓,並擘新國文時代新意義,為 國文教育進一份諫言的職責。

第一節 高中課程暫行綱要修訂背景

步入廿一世紀,全球化的趨勢打破國界,消解國與國間的壁壘,人才的互通 交流熱絡,但競爭亦日益激烈。知識經濟營造終身學習的風潮,資訊數位化造成 學習型態丕變,這些都對教育的內涵、範圍及方法產生前所未有的的衝擊。為因 應變局,世界各國莫不積極推動教育改革,以提升國民素質與厚實國家競爭力。

民間對教育改革的呼聲與政府落實教育改革政策應運而生,其中除師資培育多元 化與升學管道多元化的改革政策之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項改革就是九年一貫課 程的實施。過去國民教育採傳統分科教育,分科太細,且科目過多,橫向的統整 不足,中、小學課程難以連貫,教材又與現實生活脫節太多

3

,因此九年一貫改 革以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為目標

4

,統整學習內容為七大學習領域

5

,提供彈性 的選修課程空間,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並為因應國際化的趨勢,於國小三年級起 實施英語教學,以期培養具有「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 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的健全國民。

整體而言,九年一貫課程架構是建立於「多元開放」、「教育鬆綁」的理念

3

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民國 85 年(1996)12 月,頁 5

4

十大基本能力為:1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2 欣賞、表現與創新,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4 表 達、溝通與分享,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6 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7 規劃、組織與實踐,8 運用科技與資訊,9 主動探索與研究,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見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

5

七大學習領域分別為:語文(本國語文、英語)、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

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見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3)

之上,試圖解決過去課程與教學的諸多問題,但課程設計本身仍有諸多爭議,如:

傳統分科學習轉變為統整式合科學習,但師資培育卻未能配合、學習領域之劃分 不盡合理、「十大基本能力」之定義與內容引發爭議、基本能力指標的轉化無明 確架構與理論,流於細碎繁瑣、學校本位的課程在實踐上產生落差、實施過程倉 促,造成新舊課程銜接問題等

6

。其中對國語文教育影響最大者為教學時數的大 幅縮減:九年一貫課程中語文領域約佔總節數的 20-30%,平均每週約四到八節,

相對於過去國小低年級國語課十節、中高年級九節,國中國文課六節,國語文教 學時數之減少明顯可見;而且這四到八節的語文課程還必須包含鄉土語言、英語 及作文,與其他亞洲各國相比,台灣小學階段的本國語文教學時數最低

7

。教學 時數的銳減,國語、鄉土語言、英語等不同語言的混雜,使中小學的國語文教育 受到嚴重衝擊。再者,自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不考作文、學校作文篇數由六到八篇 減為兩篇,也使整個作文教學工作更形困難,長此以往,語文能力下降的情形恐 將日益嚴重

8

在九年一貫課程猶有爭議下,高中課程之修訂也面臨諸多質疑。高中課程綱 要之修訂主要是為解決九年一貫教育與高中課程的銜接問題,其次是因應近年來 高中教育本身多項變革,如:「多元入學方案」取代大學聯考,廣設高中,並朝 學校類型多元化(普通高中、綜合高中、完全中學

9

),推展高中職社區化,建

6

有關九年一貫課程所產生之爭議可參見注 2 中各書或《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中華民國課程 與教學協會主編、揚智出版社) 、 《邁向課程新紀元》系列叢書(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等。

7

目前亞洲各國國小語文授課時數分別為:台灣每週 4-8 節(含本國語文、鄉土語言、英語) , 中國大陸每週 9-12 節,新加坡每週 12-10 節,日本 5-8 節,韓國 6-7 節。

8

民國 91 年(2002)7 月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中,院士們抨擊現今國中生作文程度低落,通過 提案要求教育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要加考作文,此後各界呼籲國中基測恢復作文考試的聲浪不 斷,教育部初步決定於民國 96 學年度恢復作文考試。

9

依據「高級中學法」第六條規定,高級中學分為下列類型:

(1)普通高中:指研習基本學科為主之普通課程組織,以強化學生通識能力之學校。

(2)綜合高中:指融合普通科目與職業科目為一體之課程組織,輔導學生根據能力、性向、興 趣選修適性課程之學校。

(3)完全中學:含中等教育前、後二階段。前三年為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後三年為高級中學教 育階段。

(4)單類科高中:指採取特定學科領域為核心之課程組織,提供學習成就特別優異及性向明顯 之學生,繼續發展潛能之學校。

(5)實驗高中:指為從事教育實驗設立之學校。

就國內現況,高中最常見者為高中、綜合高中、完全中學等三種

(4)

構多元適性、就近入學的中等教育環境,以為十二年國教奠基。在高中學生大增,

學校類型多樣化後,高中教育功能也因此由「菁英教育」轉向「普通教育」,從

「升學準備」到兼具「統整」和「完成」的適性教育

10

。課程方面朝加強通識教 育,延後分流的原則,調整減併目前課程標準中之科目為七大領域

11

及綜合活 動、國防通識兩科。但高一高二課程不分化的問題隨即引發高中教師、家長與學 界之反彈,物理學界抨擊自然學科延後至高三分流,將導致課程內容淺化,學生 自然學科能力下降,要求回復現行之課程時數;歷史科則因明代中葉後的中國歷 史(包括中華民國)歸入世界史,引發「去中國化」意識型態爭議

12

。面對各界 對高中課程綱要之意見,教育部原訂於九十四學年度(2005)實施的新課程,延 後至九十五學年度,再於民國九十八(2009)學年度實施正式的高中課程綱要。

而國文課程綱要則因教學時數縮減、文言比例大幅下降、文化基本教材改為 選修也引發高中教師與國文學界強力反彈,首先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發起 連署活動,而後高中教師、學者、文化界人士更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

13

, 要求政府重視學生國語文能力下降的問題,並提出高中國文課程時數應從現行的 四節恢復為五節,文化基本教材也要列為必修,詩人余光中並提出「教育部應正 視高中教師與家長的憂慮,不能沉淪在權力的傲慢中,讓中華文化一步步流失」

14

,可惜的是,這些訴求卻未獲得教育部的正面回應。未來,高中國文教育是否 會因課綱之變動而產生質變?整個國語文教育在本土化、國際化、網路化的衝擊

10

陳伯璋〈世界主要國家高中課程發展之趨勢分析〉 ,收於氏著《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 戰》,台北、師大書苑,民國 90 年 3 月,頁 239

11

新課綱中將高中學科劃分為:語文領域(國文、英文) 、數學領域、社會領域(歷史、地理、

公民與社會) 、自然領域(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生物、基礎地球科學、物理、化學、生 物、地球與環境)、藝術領域(音樂、美術、藝術生活)、生活領域(生活科技、家政) 、健康 與體育領域(體育、健康與護理)等七大領域。

12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爭議問題包括:歷史的分期、臺灣史和中國史如何區分、臺灣地位未定 論,1945-1949 年的歷史如何解釋、除了閩南人以外的移民史如何解釋…等,高中歷史課程綱 要小組舉辦公聽會時還曾引發強烈爭執。

13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由詩人余光中擔任總發起人,包括暨南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家同、台南藝 大校長黃碧端、佛光大學前校長龔鵬程、商業周刊發行人何飛鵬、九歌出版社董事長蔡文甫等 知名學者專家都參加連署。連署書中說明當前中小學生的國語文能力每下愈況的事實,並要求 全面檢討教改中被嚴重忽視的國語文教學問題,以恢復原來高中每周五節國文課,作為搶救國 文教育的第一步。見《中央日報》 ,民國 94 年 1 月 16 日。

14

余光中於《聯合報》記者專訪時對國文課綱所發達的看法,見《聯合報》2004 年 1 月 15 日。

(5)

15

,國語文能力會因此提升還是因此繼續惡化呢?是所有國文教育工作者所應 克服的難題,也是政府當局不可再忽視的現象。

第二節 高中國文暫行課程綱要之內容

解嚴之後,高中國文課程標準第一波修訂時間為民國八十四(1995)年,民 國八十八年起開始實施迄今,目前各家審定本即根據此次課程標準所編訂。但隨 著民國九十一學年度國一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課程亦隨之展開第二波的 修訂工作。

此次高中課程之修訂從民國九十一年(2002)底開始進行,修訂委員分別為:

高級中學國文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成員: (共十一人

16

姓名 職稱 服務機關 代表性

陳萬益 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語文文學研究所 召集人 陳舜芬 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教育專家 柯慶明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學科專家 許俊雅 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學科專家 康來新 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 學科專家

曾貴海

17

會長、詩人 台灣筆會 學科專家

15

近幾年各級學校國文課程受到英語、鄉土語言課程擠壓,每周上課時數明顯減少。與其他國 家的母語課程相較,我國高中每周國文時數是 4 節,低於美國 5 節英文課、日本 6 節日文課,

小學的國語課時數更不及中國大陸的一半,忽略國文課程已導致學生中文能力下降,加上網路 及影視媒體發達後,文字書寫與閱讀習慣改變,更使語文教育受到衝擊。

16

教育部原聘請十三名課程綱要編訂委員,其中台大何寄澎教授因參與民間教科書編輯工作,

辭去委員工作;小說家黃春明因時間無法配合與國文教育非其專業,也請辭委員工作。

17

曾貴海為台灣筆會長,曾發表過〈叛逆台灣的高中國文〉 ,文中批評現行課程標準有:1 違背

學習原理,完全傾向單元的中國化,阻絕現代的文化時空;2 去台灣化;3 崇古輕今等三方面

的缺失,從而提出課程綱要應朝:1 承接九年一貫以學習領域為原則的教學課程,只訂定大原

則性的總綱,並選定具有台灣情懷及明確台灣國家認同的人士出任總綱及各領域課程綱要的審

議委員會委員;2 確定以教育台灣化為同心圓的基本精神綱領;3 課文應朝向台灣化、多元化

及全球化方向編選,4 廢除研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6)

黃瑞疆 教師 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高中教師 蔡哲仁 教師 國立東石高級中學 高中教師 許獻平 教師 國立北門高級中學 高中教師 邱素雲 教師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高中教師

九年一貫課程編定委員 劉明新 教師 台北縣新埔國民中學 國中教師

課程綱要修訂專案小組由十一位委員組成,包括五位大學教授,五位國高中教 師,一位詩人代表民間團體。由小組成員背景來看,研究臺灣文學之學者增加

18

, 現職高中教師人數也增加,同時納入國中教師,以配合九年一貫課程之銜接。不 過,以往課程標準修定時總有一、二名延續性的委員參與

19

,此次小組成員則缺 乏此一特色。

暫行課綱因承襲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採用學習領域概念,國文劃歸到語文 領域,共分高中三年必修國文,選修科目「語文表達及應用」 、 「論語孟子」 、 「小 說選讀」 、 「區域文學選讀」

20

。必修或選修之課程綱要內容都分「目標」 、 「時間 分配」 、 「教材綱要」 、 「實施方法」四項,以下分別說明

21

一、必修國文之目標與相關規定

(一)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揭示學科之核心價值,是教學方向、教材選擇、實施方法的重要指 引,可以說整個國文教學都是為了落實教學目標。以下茲將現行課程標準與暫行 課綱之目標表列如下,並針對其理念之變化加以說明。

18

如:陳萬益教授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專題研究、

賴和文學專題研究、台灣散文專題研究等。許俊雅為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著有《日據時 代台灣小說研究》、 《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 《台灣文學散論》等。,

19

如高明、熊公哲、臺靜農教授曾先後參與民國 41、51、60 年課程標準修訂,而跨越民國 60、

72 年課程標準修訂者則有俞元淡、曾忠華教授;民國 72、84 年兩次修訂則都有黃錦鋐教授。

20

現行課程標準中的國文選修科目則為「國學概要」 、 「應用文」、 「文法與修辭」、 「書法」 。

21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雖於民國 93 年 10 月公佈,但教育部尚未印製成冊,相關內容 係採教育部中教司公佈於網路之資料,網站為: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

(7)

民國八十四年(1995)課程標準 民國九十三年(2004)公佈之暫行課綱 一、提高閱讀、欣賞及寫作語體文之能

力。

二、培養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之興 趣,增進吸收優美傳統文化之能力。

三、研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培養倫理 道德之觀念、愛國淑世之精神。

四、閱讀優美、純正、勵志之課外讀物,

增進文藝欣賞與創作之能力,開展堅 毅恢宏之胸襟。

五、熟習常用應用文之格式與作法;加 強書法鑑賞及書寫之技能;熟練語言 表達之能力。

一、提高閱讀、欣賞及寫作語體文之能 力,熟練口語表達與應用。

二、培養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之興 趣,增進涵泳傳統文化之能力。

三、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社會倫理 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精神。

四、閱讀優質課外讀物,增進文藝欣賞 與創作之能力,開拓生活視野、加強 人文關懷。

五、經由語文教育,培養出關心當代生 存環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現代國民。

暫行課程綱要目標與現行課程標準同樣為五條,但部分變動現象仍值得注 意,如第一條係由原課程標準之第一條「提高閱讀、欣賞及寫作語體文之能力」

加上第五條「熟練語言表達之能力」而成,強調國文教學以語體文之閱讀、寫作 為主,並重視『口語表達與應用』的能力養成,以照應語文教學「聽說讀寫」四 種能力的平均發展。第三條將「研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研讀文化經典教 材」 ,此條目標之更動,連帶影響教材選編原則,使原來必修之中國文化基本教 材,變為選修課程「論語、孟子」 。第四條中對課外讀物的定義,由原來「優美、

純正、勵志之課外讀物」更動為「優質」 ,擴大閱讀的範疇,不必侷限於「純正、

勵志」 ,因除「勵志」型的讀物之外,科普書籍、藝術書刊、旅遊文學…等也同 樣能達到「開拓生活視野」 的效果;再如部分文學作品並非由正面刻劃人性,

但作品所啟發的人性省思,也深具「人文關懷」的精神。第五條目標變動最大,

廢除「應用文」與「書法」兩者之教學目標

22

,強調語文教育應發揮「培養關心

22

根據修訂小組會議紀錄,委員們認為「應用文」應改為「語文表達及應用」 ,強調語文在現代 生活中各種類型的運用,包括文字書寫與口頭講述,如命題寫作、引導寫作的能力,演講、論 辯、口頭報告的能力等,不必限於過去習用之應用文格式。而「書法」則因現階段師資及時數 關係,難以列入國文課程中,建議改列於「藝術生活」領域中;但「藝術生活」包括音樂、美 術,時數亦有限,同樣無法涵蓋「書法」教學。屬於傳統文化精髓的「書法」自此於高中體制 內教學消失。反觀日本高等學校(即我國之高中)在藝術課程中開列:書道Ⅰ、書道Ⅱ、書道

Ⅲ三種課程,各佔 2 學分,(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省 1989 年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以此相

比,國人對優美文化的傳承反不如鄰邦。

(8)

當代生存環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現代國民」 ,可看出修訂小組成員希望國文教學 能由「愛國」進而「愛人」 ;由「繼承傳統文化」到培養「關心當代」 、 「尊重多 元」的現代化國民。不過, 「愛國」的情操是教育中重要的情感涵養,在九年一 貫課程及新高中課程總綱中「國家目標」被刻意迴避

23

,或許是基於過去教育體 制裡政治意識介入而做的修正,但缺乏國家意識、民族情感的教育,對下一代的 團體認同和責任心,會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呢

24

?值得再加觀察、考量。

(二)授課時數

暫行課綱中國文必修三學年每學期四學分,共二十四學分。每週授課四節,

時間分配如下:範文每週三節,寫作練習每二週二節,課外閱讀視需要隨機指導。

而現行課程標準則為每週授課五節(範文每週三節、作文每二週二節、文教每週 一節、書法及課外閱讀等視需要隨機指導),在授課時間縮減為四小時後,文教 改為選修,範文教學仍維持每週三節。

現行課程標標準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實施時,教學時數因週休二日制,

由五節減為四節,對國文教學已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多數學校只好開設選修課來 彌補。此次課程綱要修定,國文教學時數卻無法調回五節,以致文化基本教材遭 刪除。對此情形,引發高中國文教師與學界強烈反彈,教育部聲稱各科教學時數 已定,無法再更動,各校可彈性運用選修課程,加強國文教學。但國文教育不僅 是語文教育,更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而中小學課程之國語文教學時數卻大幅減 少,政府在語文教育政策上似乎漠視國語文能力下降問題,須知「有第一流的中 文能力才能擁有第一流的世界競爭力」

25

,希望教育當局能再正視國文教育的重 要性,適度提高中小學國語文教學時數。

(三)教材綱要

23

如新公佈之《高中課程暫行綱要》總綱目標有六點: 「1 提昇人文、社會與科技的知能。2 加 強邏輯思考、判斷、審美及創造的能力。3 增進團隊合作與民主法治的精神及責任心。4 強化 自我學習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態度。5 增強自我了解及生涯發展的能力。6 深植尊重生命與全 球永續發展的觀念。」卻沒有過去課程標準中「培養熱愛國家的情操」之目標。

24

北市中山女中校長丁亞雯指出「這個階段不做國家認同教育,我們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當國 家認同定位不清,學校不敢碰觸愛國教育的議題後,學生將失去國家、社會的認同方向,只好 力求自我認同,只能自私和茫然。見〈品格,大不如前〉, 《天下雜誌》2003 年教育特刊《品 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2003/11/15 日出刊),頁 50。

25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訴求標語

(9)

教材綱要直接關係到教科書之編寫,此次暫行綱要在教材編選規定:

1、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並注意教 材內容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

2、範文之選材,必須具有語文訓練、精神陶冶及文藝欣賞之價值。

3、編選範文時,應將三學年六學期所選用之教材,作通盤計劃,按文 體文類、文字深淺、內容性質,作有系統之編排。

4、每課範文宜附有題解、作者、注釋、問題討論等項。

5、選文應力求內容切時,旨趣合宜;思理精闢,層次分明;情意真摯,

想像豐富;文詞雅暢,篇幅適度。

6、課外讀物之選材,宜著重文字難易適中、內容豐富賅博、思想新穎 深刻、文學樣式多元,能由學生自行閱讀吸收,足以補充國文範文教 學者。

從上述規定中可看出,暫行課綱與現行課程標準同樣重視與國中課程之銜 接,並強調選材之「語文訓練、精神陶冶及文藝欣賞之價值」,但暫行綱要對範 文選材原則之敘述則較為簡要,刪去現行課程標準中「足以啟導人生意義,培養 國民道德者、足以喚起民族意識,配合國家政策者、足以體認中華文化,建立民 族自信者、足以培養民主風度及科學精神者、足以培養欣賞文學作品之興趣者、

足以啟發思路、激勵志氣者、足以陶練辭令、便於熟讀深思者、宜於朗誦者」等 字詞,不再著墨國文教育與國家政策、民族精神、復興中華文化的關係,僅就選 文內容、旨趣、思想、層次、情感、想像、文詞、篇幅等是否適切加以規範。另 外,就編寫體例而言,暫行綱要對範文賞析並未作強制要求

26

,僅列舉題解、作 者、注釋、問題討論四項,同時在實施方法中規定「題解宜包括文體、主旨、寫 作背景之剖析;作者介紹宜力求詳實深刻,與選文之背景密切配合;注釋使用語 體文,以詞意解釋為原則,盡量避免引用他書文字及深奧典故;問題討論宜引導 學生深入體會範文之旨趣,提升其思辨及表達之能力。」 ,除刪去「賞析」之說 明外

27

,大致與現行課程標準範文編選要領相同。

26

教科書中加入對範文之賞析,以培養學生文學鑑賞能力,是長期以來國文教師對教材的期望,

也是鑑別審定本教科書的重要指標,實有其功效。根據筆者訪談北一女邱素雲老師(暫行課程 綱要修訂小組成員) ,她表示暫行課綱制定時,會議中有部分委員認為審定本之賞析水準參差 不齊,且增加課本頁數,反對加入賞析。後經討論,改為不列入,由出版社自行決定是否加入

「賞析」。

27

現行課程標準中對範文賞析之規定為: 「賞析應深入剖析文章結構、段落大意、課文之優點與

(10)

教材編選原則方面暫行課綱做了局部調整,但教材配置上暫行課綱的變化就大 得多,首先,在文言與白話文之比例上,暫行課綱中規定:

學年 百分比 文別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語體文 60%

55% 50%

文言文 40%

45% 50%

說明: (1)上表所列之百分比係指散文部分,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不計在內。

(2)上表所列百分比,取其約數,可酌量增減,但以百分之五為限。

(3)「

」為「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指引」內容。

暫行課綱中語體文比例明顯增高,語體文、文言文的比例由現行課程標準高 一:45%:55%,增加到 60%:40%;高二由 35%:65%,增加到 55%:45%;

高三由 25%:75%,增加到 50%:50%。換言之,語體文增加之比例為 15%,

這還不包括現代詩由現行每學年一課增加到每冊一課的比例。而文言文比例大幅 調降後,對教科書選文與教學內容都將產生莫大衝擊,筆者將在下節中對此加以 論述。

而在範文選材及配置上,暫行課程綱要分別規定:

1、各冊編排由淺而深,兼顧不同文體文類,及其發展變遷的脈絡。

2、文言選文:依據前述教材編選原則,及以往教科書選文經驗,並經由專業 評選小組討論,以兼顧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文體與本土 素材為原則,酌選文言文篇章四十篇(附件一) ,提供編選參考。

3、語體選文:以台灣新文學以降之名家、名篇為主(應包含原住民作品) ,兼 及其他近現代華文作家與優秀翻譯作品,並可酌採古代接近語 體之作。

4、選文應語言曉暢、具文學性,並顧及當代議題。

5、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教材,分別依次選自: 《論語》 、 《孟子》 、 《墨子》 、 《韓 非子》 、 《老子》 、 《莊子》 。

6、每冊應選一至二課古典詩歌、一課現代詩歌。

與現行課程標準相較,暫行課綱取消了各類文體之比例、範文需依據時代及文

欣賞之門徑」

(11)

體編選的限制,似乎給予教科書編選更多空間,但四十篇文言選文和語體選文以 台灣文學為主的規定,又對範文選編形成另一種圈限。另外,過去必修的文化基 本教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改為選修課程(論語、孟子),並在範文中 規定每冊加入「文化經典教材」的選文。同時,此次暫行課綱加強詩歌教學,古 典詩歌每冊規定選一至二課,但未標示各冊之時代,由出版社自行安排,現代詩 部分則由每學年一課,增加到每學期一課,以配合高中階段學生善感多情的心理 特質。

至於範文篇數,暫行課程綱要規定: (1)第一冊至第五冊,每冊十三課;第六 冊十一課。 (2)各冊課數得依選文深淺長短酌予增減一課。總計六冊課本之篇數 最多為七十六課,較現行課程標準之八十六課少七課,以配合國文授課時數由每 週五節縮減為四節,避免教師趕課之困擾。

(四)寫作練習與課外閱讀

寫作練習方面,暫行課程綱要取消原有的各學期文體篇數之規定,作文形式 也放寬為「可採命題作文、情境寫作、短文及應用文寫作等方式進行」,重點在

「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寫作練習篇數,第一、二學年上、下學期及第三學年上 學期習作五篇,批改四篇,共同訂正一篇;第三學年下學期習作三篇,批改二篇,

共同訂正一篇。篇數上較現行課程標準之規定平均少 2-3 篇。

28

課外閱讀教材方面,暫行課綱並未規範書籍之種類, 「由各校依照教學進度、

學生需要、出版現況,配合教材配置比例自由擬定。」不過,暫行課綱中規定:

任課教師應於一年級上學期指導學生撰寫閱讀報告,學生每學期應交閱讀報告一 份,並列入寫作練習篇數。

二、選修科目之目標與內容

選修科目是配合教材,而為語文、文學及文化素養的延伸學習。選修科目包 括「區域文學選讀」 、 「小說選讀」 、 「論孟選讀」 、 「語文表達及應用」四科。此四 科之目標與內容如下:

(一) 「區域文學選讀」

28

現行課程標準作文篇數為:高一至高三上學期每學期習作 8 篇,批改 6 篇,共同訂正 2 篇;

高一高二下學期每學期習作 7 篇,批改 5 篇,共同訂正 2 篇;高三下學期習作 5 篇,批改 3

篇,共同訂正 2 篇。

(12)

「區域文學選讀」是一門以學校所在區域為主之文學選讀的科目,其教學目 標為:

一、培養探索區域文學興趣,並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 能力。

二、呈現文學在地性,激發學生對鄉土的認知與感情。

三、啟迪多元文化之理念,尊重各族群、各地方的文學表現,促進整體社會 之和諧與發展。

區域文學選讀之內容包括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原住民文學及母語文學。視 學校所在地酌選當地優秀的作家作品,並兼顧區域文學史發展之特色。

(二)「小說選讀」

「小說選讀」之目標為:

一、利用選修之彈性,針對高中必修國文受限於篇幅而選錄不足的小說文 類,加以補充性教學。

二、利用小說高度技巧性與藝術性的特色,開啟較為專業性的文學學習。

三、利用小說有人物、有情節等的高度可讀性,從而學習文學與人生的對話。

小說選讀之內容可涵蓋古典或現代,本國或外國小說,亦可有所偏重,同時 宜配合學生成長經驗,選擇以「成長」為主題的作品。

(三)「論孟選讀」

「論孟選讀」為專書性質的文化經典進階閱讀,其目標為:

1、研讀論語、孟子文化經典教材,培養學生社會倫理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 精神。

2、汲取古人深思、反省之生活智慧,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上 3、配合現代思潮,以達新舊傳承之目的。

教材內容方面,需簡介孔丘、孟軻之生平事蹟,概述論語、孟子二書。講授 之順序為先講授論語,後講述孟子,選文應呈現孔、孟主要思想,並顧及當代思 潮。

(四)「語文表達及應用」

「語文表達及應用」包括文字書寫之各種現代語文應用及口頭講述能力之培

養,其目標如下:

(13)

1、培養學生語文表達及應用之基本能力,包括:觀察、模仿、思考、分析、

歸納、聯想、想像、綜合、應用、鑑賞、創作等。

2、培養學生因應各種不同需要靈活表達及應用語文之能力。

3、指導學生體認自我定位,明瞭群己關係,擁有正確之處世態度及良好之 人際關係。

4、指導學生具備溝通協調、理性思辨、專業統整、終身學習之能力 教材內容涵蓋:

1、寫作練習之命題寫作,包括各種文類之寫作練習。引導寫作則包括改寫、

縮寫、重組、提綱、看圖作文、自擬題目、情境作文等之寫作練習。

2、適合時代需求之口語表達及應用之內容包括:演講、辯論、報導、口頭 問答等語文表達能力之訓練,及便條、名片、書信、自薦函、公文、對 聯、題辭、啟事、自傳、履歷表、廣告詞、新聞稿等應用文形式之訓練。

選修科目之年級安排,暫行課綱建議高一、高二修習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 讀;高二、高三修習論孟選讀、語文表達能力及應用。各校可視實際教學需要,

制定各選修科目學分數為:二學分一學期或四學分一學年。教材方面可以選用市 面上刊行之出版品,經國文科教學研究會討論商定後使用,亦可由國文科教學研 究會獲任課教師自編教材,經教學研究會審議通過後使用。換言之,選修課程之 教材不限定審定本,以「鬆綁、彈性、多元」為原則。

第二節 高中國文暫行課程綱要所衍生之爭議

此次高中國文暫行課程綱要無論是目標、教學時數、教材選編或選修科目都 有大異於往昔課程標準之處,特別是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大幅調降文 言文比例、四十篇文言選文、語體選文以台灣新文學之名家名篇主、選修課程全 面更動等問題,都有值得更深入探討的地方。

一、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

現行課程標準中高中國文課程內容包括:範文教學、文化基本教材、作文、

課外閱讀等四項,而此次暫行課綱以教學時數由五節縮為四節之理由,將原本每

週一節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刪去。另課綱小組認為「文化教材」兼有語文、文學

(14)

及文化各層次的意義,因此提出:

1 明訂高中六冊國文依序選入《論語》、《孟子》、《墨子》、《韓非子》、《老 子》、《莊子》各一課選文,統稱為「文化經典教材」,以兼顧儒家、墨家、法 家、道家的思想及語文特色。

2 新增「論孟選讀」一科為選修科目,以供學生專書性質的研習。

課綱小組認為「文化教材」兼有語文、文學及文化各層次的意義,因此應以 儒道法墨等諸子思想為「文化經典」代表,加上部分學者以四書不足以代表傳統 文化之精華,儒家思想也不能為中華文化之核心,因此主張廢除文化基本教材

29

,如課綱小組召集人柯慶明就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於漢武帝之專斷,四 書之成為核心教材則始於宋明,尤其是受明清科舉考試的影響,未必即可代表中 華文化之全體」

30,但就歷史的發展而言,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固然是

政治權力的運作,可是儒家文化歷經魏晉玄學、唐代佛老思想的衝擊,仍為中國 文化的主流,就不能不承認儒家所主張的倫理道德、修齊治平的入世精神,實較 道、法、墨各家切合於現實人生。學者更指出東亞地區日本、中華民國、韓國、

新加坡、香港等國(或地區)能創造經濟奇蹟,走上現代化,與同受儒家思想影 響有密切關係。儒家思想所形塑的倫理信念與價值體系、生活規範,成為社會安 定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31,日本、韓國中小學至今仍習論語32

,即使是信奉馬列主 義的中共政權,近年來也調整過去全面批判孔子、儒家文化的態度,承認儒學的 可貴,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加重《論語》、《孟子》的份量

33

。兩岸開始進行文化 交流之後,大陸學者對臺灣保存中國文化,中學推展文化基本教材的做法均相當

29

如莊萬壽<剖析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文中即主張高中課程廢除文化基本教材,見《中國論》 , 台北、玉山社,1996,頁 75。

30

柯慶明〈高中國文課程綱要之擬定〉 , 《文訊雜誌》228 期,民國 93 年 10 月, 頁 71

31

見傅佩榮<儒家與現代化>一文,收於傅佩榮《儒家與現代人生》 ,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 年初版六刷。

32

《天下雜誌》第 313 期專題報導「越洋報導韓國—有夢所以躍升」 ,文中提到「韓國人對中國 文化保存的認真用心,可能會使許多臺灣人和中國人汗顏。鄉下地方,小學裡還在讀四書五經,

城市裡還有傳統的毛筆店..如果說日本是『武士道』精神,韓國則是保存『儒士道』精神最完 整的國家」, 《天下雜誌》2004 年 12 月 15 日出刊,頁 142

33

如大陸 2000 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與文教學大綱》中將《論語》列為 20 本課外閱讀推薦

書目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一冊, 《論

語》被列為「名著導讀」,孟子一書則被列為課外閱讀--文化經典著作。範文選讀中也分別選

錄論語、孟子的章節。

(15)

肯定,尤其是台灣推動多年的兒童讀經教育

34

,已在大陸呈現燎原之勢,於各地 如火如荼的展開,大陸將之稱為「中華文化重建工程」

35

。兩相比較,暫行課綱 卻將文教變為選修,豈不喪失臺灣原有的中華文化繼承者之優勢?

再者,就生命教育

36

和道德教育課程而言,更不應廢除文化基本教材。時下 青少年雖享有比上一代更豐裕、便利的生活環境,但快速多變的社會型態,多元 而解構的價值觀念,便捷而虛擬的網路世界,使青少年要面對更多的誘惑與壓 力,近年來頻傳青少年犯罪事件與自戕新聞,顯示青少年所面臨的生命困境和價 值觀念之錯亂。而近十年來的教育政策標舉著「多元、鬆綁、彈性」,對道德教 育的重視不如過去,如九年一貫課程提出「十大基本能力」取代過去德智體群美 的五育目標,強調了「帶得走的能力」

37

,卻忽略了教育之核心應在品格教育

38

34

兒童讀經活動自民國 83 年(1994)由台中師院王財貴教授發起,成立「讀經推廣中心」

http://www.chinese-classics.com.tw/,經過十多年推廣,已在各地形成兒童讀經風氣。

另,張國瑛〈論讀經教學的意義與價值探析〉一文中對讀經的理論探析、國小實施經典教學的 探析、讀經教育的價值省思等有深入分析,可參閱之。收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四 卷五期,

民國 93 年 2 月,

頁 135-154

35

1997 年,透過南懷瑾的推動,王財貴開始進入大陸巡迴演講,前後十數次,引起空前的迴響。

兒童讀經運動在大陸如潮水般風行各地,打動的不僅是受過傳統教育的耆老,對在文化大革命 亂局中成長的中生代,更有來自內心的嚮往,希望能以傳統道德典範注入疏離冷漠的現代社 會。可參見:蔡文婷〈兩岸讀經共一唱,一顆來自台灣的文化種子〉

《光華畫報雜誌》 ,第 29 卷第 2 期,民國 93 年 2 月,頁 65-73

36

有關生命教育,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表示: 「諸如苦難及生死等等重大的生命問題,都是生 命教育必須予以回應的,而我國的儒家哲學在這些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畢竟承襲中國文 化的我們,對儒家義理的接受度還是比較高一點的,因此生命教育的基礎理論最好能多多參考 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儒家。」

37

已故林清江部長曾提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主要原則是「培養學生能帶得走的基本能力,而 不是背不動的書包」

38

根據《天下雜誌》 「2003 年品格教育大調查」指出,有七成以上受訪者認為:國中小整體品格 教育比十年前差,校長與老師都認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強調學生學習能力卻忽略德育,

德育被放入綜合活動中,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已遭明顯排擠。教育部長黃榮村也承認,「學校的 品格教育,這十幾年來的確沒有特別強調。」見〈品格,大不如前〉 ,《天下雜誌》2003 年教 育特刊《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2003/11/15 日出刊),頁 42-46

另根據監察院民國 93 年 12 月 16 日公佈的〈教育改革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報告指出: 「此

次教改運動之主軸,幾乎全放在智育培養過程之鬆綁及改善,卻疏於推動德育以及建立公民

社會所需全人教育之培養,今日臺灣社會亂象叢生,綱紀淪落,敗德之事猖獗,更顯出德育

之重要性,教育若缺少塑造現代化公民之成果,即不算成功。」出處同註1

(16)

此時此際,研讀儒家經典—四書更有其人文意義,當中有關人格修養與人際關係 的言論,只要老師適當詮釋,「古為今用」,對道德人格的養成絕對有正面作用

39

,現行課程標準中也明列文化基本教材之教學原則為:「以闡明義理,躬行實 踐為主。講讀時宜配合日常生活,盡量發揮義蘊,使學生透徹領悟,並於動靜語 默之間,陶鎔高尚情操,培養健全人格。」

40

因此研讀文化基本教材不但是文化 延續的課題,更是現今學子最適切的「人文教養」、「生命教育」的教材

41

課綱小組另以教材應求多元性,做為文化基本教材更動為「文化經典教材」

的理由。但從過去統編本到現行審定本,先秦諸子的篇章便已選錄於教材之中,

如《老子》小國寡民、《莊子》庖丁解牛、《韓非子》外儲說、《墨子》兼愛、

《呂氏春秋》貴公等篇都曾為選文

42

,「文化經典教材」早已是現行教材中所列 入之課文,又何必多此規定呢?反而是六冊文化基本教材刪去後,《論語》、《孟 子》所能選入教材者各僅一課,在此情形下,一課〈論語選〉頂多十則,一課〈孟 子選〉若選較長者,如〈義利之辯〉、〈齊桓晉文之事〉、〈勞心勞力〉等篇也 不過兩則左右,與現行文教《論語》三冊、《孟子》兩冊份量差距極大

43

。即使 列入選修課中,也只能一學期上《論語》,一學期上《孟子》,份量仍大不如現 行文化基本教材;更何況不是每個學校都開設「論孟選讀」的選修課,而且就現

39

李偉泰<試論論語和孟子的價值>,陳正榮<萬古長青孔夫子—人性管理的大師>、徐茂瑋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能帶給高中生什麼?>等文都曾對文化基本教材之教學意義提出深入分 析,參見《國文新天地》第六期,2003 年 12 月,頁 58-68

40

現行《高中國文課程標準》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教學方法及過程」 ,見教育部民國八十四年

《高中課程標準》,頁 50

41

書法家杜忠誥指出: 「文化基本教材中充滿人格楷模的理想典範,對學生整體的發展有諸多幫 助。」 「現行高中課程中對人格塑造有幫助的啟發語言,僅剩文化基本教材」見《中央日報》

民國 94 年 1 月 15 日

42

請參見附錄「歷年統編本選文一覽表」 、「現行審定本選文一覽表」。

43

以康熙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為例:

第一冊《論語》「孔子之為人」選 28 章,「論學」選 28 章,「論仁」選 21 章;

第二冊《論語》「論道德修養」選 36 章,「論士」選 5 章,「論君子」選 36 章;

第三冊《論語》 「論詩禮樂」選 11 章, 「論教育」選 11 章, 「論政治」選 24 章, 「論古今人物」

選 11 章,「論孔門弟子」選 15 章;

第四冊《孟子》 「孟子的抱負」選 2 章, 「論人性本善」選 8 章; 「論義利之辨」選 2 章, 「論涵 養」選 16 章;

第五冊《孟子》「論政治」選 10 章,「尚論古人」選 4 章;

第六冊, 「大學選」選 4 章,「中庸選」選 4 章。

(17)

實面而言,在升學主義引導下,多數學校將選修課視為填補正課之用,選修課之 功效相當有限,則《論孟選讀》恐怕也將流於形式,到最後,傳統文化的核心「孔 孟思想」

44

被束之高閣,如此措施,對學生的人文素養而言將是弊多於利。

二、文言文比例大幅調降

此次暫行課綱在教材配置上變動最大者為文言、語體比例之升降,關於這項 變化,課綱修訂小組原召集人陳萬益教授之說明為

45

「九年一貫本國語文領域國三階段,文言文所佔比例為 35%,以此為基準,高 一至高三乃分別訂為 40、45、50,平均文言文在高級中學國文課本散文教材中 所佔的比例為 45%,語體文所佔的比例為 55%。文言文比例調降,相對的,語 體文比例調升,此一變革最主要的意義是:學生可以在比較現實的、生活的語文 情境中學習,可以領受現代文學的不同表達,也比較能夠面對當代切身的議題,

包括性別、人權、生態、生命等關懷,從中得到啟發,引發自動學習的熱情」。

陳教授的說法與課綱目標之「培養出關心當代生存環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現 代國民」相為呼應,另如課綱修訂小組召集人柯慶明教授說:「課程綱要語體文 和文言文的百分比其實只關係到散文部分,古典詩歌都不算在內,另還有增減百 分之五的彈性。另規定每冊必須選一課文化經典教材,這些不計百分比內,如果 這些算進去,那麼比率應該跟過去差不多,甚至更多。」

46

但筆者實際檢視對照 則發現:文言文比例驟降達 15%,試以現行課程標準與暫行課綱相比: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說明 語體文 45% 35% 25%

現行 課程 標準

文言文 55% 65% 75%

1.上表所列之百分比係指散文部分,詩詞曲 不計在內。

2.上表所列百分比,取其約數,可酌量增 減,但以 5%為限。

3.語體文除現代作品外,可酌採古人接近語 體之作,文學性較高者。

44

梁啟超《國學入門書目籍其讀法》中說: 「《論語》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頭, 《孟子》自 宋以後勢力亦與相捋。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

45

陳萬益教授之說明見「民國 92 年國文課程標準草案及公聽會紀錄」 ,教育部曾上網公告

46

(見聯合報,民國 93 年 11 月 25 日 A3 版)但以實際篇數而言,文言散文少掉約 17 課。

(18)

語體文 60% 55% 50%

暫行

課綱 文言文 40% 45% 50%

1 上表所列之百分比係指散文部分,古典詩 歌與現代詩歌不計在內。

2 上表所列百分比,取其約數,可酌量增 減,但以 5%為限。

由此表中可見,現行課程標準與暫行課綱中文言、語體比較之基準點是相同 的,皆以散文為主,配合上所規定之篇數,文言散文方面現行課標為 49 課,暫 行課綱文言散文加文化經典則約 32 課,少掉 17 課;而語體文部分因比例調高加 上每冊一課現代詩,課數變為 38 課,比現行課程標準 28 課多出 10 課。請見下 表 1、表 2:

表 1 現行高中國文課程標準範文篇數表

學年 文體 文言散文 詩歌韻文 語體文 總課數 上 55%,唐宋文 8 課 古詩選 1 課 45 %, 6 課 15 課 高一

下 55%,唐宋文 7 課 樂府選 1 課 45 %, 6 課 14 課 上 65%,唐宋明清文 9 課 唐詩選 1 課 35 %,5 課 15 課 高二

下 65%,唐宋明清文 8 課 宋詩選 1 課 35 %,5 課 14 課 上 75%,先秦兩漢六朝文

9 課

詞選 1 課 25 %,3 課 13 課 高三

下 75%,先秦兩漢六朝文 9 課

詞選 1 課 25 %,3 課 12 課

篇數 文言散文共 49 課 韻文 6 課 語體文 28 課 六冊共 83 課 文言散文與古典詩歌共:55 課;語體文暨現代詩共 28 課

表 2 國文課程暫行綱要範文篇數表 文體

學年

文言散文 文化經典 古典詩歌 現代詩 語體文 總課數

上 40%,4 課 論語 1 課 1 課 1 課 60 %,6 課 13 課 高一

下 40%,4 課 孟子 1 課 1 課 1 課 60 %,6 課 13 課 上 45%,4.5 課 墨子 1 課 1 課 1 課 55%,5.5 課 13 課 高二

下 45%,4.5 課 韓非子 1 課 1 課 1 課 55%,5.5 課 13 課

高三 上 50%,5 課 老子 1 課 1 課 1 課 50 %,5 課 13 課

(19)

下 50%,4 課 莊子 1 課 1 課 1 課 50%,4 課 11 課 篇數 26 課 6 課 6 課 6 課 32 課 76 課

文言散文、文化經典與古典詩歌共:38 課;語體文暨現代詩共 38 課

若再加上「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語文表達及應用」等三科選 修課(每學期兩學分或一學年四學分),也將會是以語體文為主要內容;換算起 來,暫行課綱實施後,語體文與文言文的學習將呈現 2:1 的現象

47

。很明顯地,

文言、語體之主從、輕重關係將由長期以來文言為主的教學逆轉為以語體文為重

48

。對此現象,筆者所憂心的是:區區 32 課文言散文是否足以涵蓋傳統文學的 精華?文言文真如部分學者所言是「外國的古文學」

49

、「不具實用性質」

50

嗎?

文言文對學生的寫作訓練毫無助益嗎?語體文足以凌駕文言的精鍊嗎?大幅提 高語體文比例,語體文的經典篇章是否足夠呢?課本的篇幅是否會因語體文增高 而加重份量,增加學生書價負擔?這些問題都值得再討論。

筆者試從語文應用、文化傳承、思想啟迪等面向來看文言文的教學意義。就 語文應用來看,文言、白話實為一脈相承,即使在白話文取代文言地位成為通用 的書面語後,仍大量運用文言語彙、典故,更何況文言文在遣詞用句、謀篇佈局 方面的優勢,至今尚為現代語體文所無法企及

51

。民初倡導白話文的胡適、臺灣 新文學之父賴和,與當代知名作家楊牧、葉石濤等,文言文根基都深厚可觀,證 明古典文學的素養對白話文的寫作確實有助益

52

,詩人余光中指出: 「雖然散文

47

見涂釋仁〈國文科的「建構式」革命?〉 , 《聯合報》民國 93 年 11 月 26 日 A15 版。

48

何寄澎教授在〈國文新課程綱要芻議〉一文中曾針對新課綱的「文言語體的比例問題、文化 經典的規範問題、四十篇範文問題、國學概要消失的問題」等四大問題,提出建言。見《國文 新天地》第 10 期,民國 93 年 12 月,頁 4-6。

49

彭瑞金〈檢討現行的高中國文課程〉 , 《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8 期,民國 84 年 1 月,頁 45

50

見彭瑞金〈從「審定本高中國文教科書」與「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科課程綱要」論國民文學教 育〉, 《本土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 年 11 月 22 日,頁 335

51

梁實秋曾如此評論白話文: 「一般而論不夠精緻,不夠雅健,有時候嫌太囉唆。這種文字,其 弊在於有白話而無文。….要寫精緻一點的『白話文』須要借鏡『文言文』 ,從中學習中國文字 之傳統的技巧。如果一個人不能寫出相當通順的文言文,他大概也不會寫出好的白話文」 ,見

《雅舍散文》二集〈豈有文章驚海內〉,九歌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206-210

52

臺灣師大國文系主任王開府所提出,見〈文言文、白話文孰輕孰重?〉 《國語日報》民國 93

年 12 月 9 日第 13 版教育。

(20)

寫作的筆法是白話文,但只有學好古文,才能讓文章字字精練」

53

,半導體教父 張忠謀也曾於公開場合提到中文能力為台灣人才的優勢

54

,而此優勢當與課程中 對文言教育的重視有關。反觀大陸語文發展,根據大陸學者的研究,文化大革命 時期是中學生語文水平下降得最大的時期,也恰恰是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所佔比 例最低的時期

55

此外,語言傳承民族文化與歷史內涵,文言文既是兩千年來傳統文化所使用 的文字,如果不熟讀一定數量的文言課文,又如何能「培養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 籍之興趣,增進涵泳傳統文化之能力」呢?以今日語文使用習慣來看,學生接觸 白話文的機會隨處可得,但文言的學習卻需仰賴正式的國文課程。目前高中國文 課本文言文佔 65%的較大篇幅加上文化基本教材的必修教材,使臺灣非中文系學 生,也能奠定一定的古文根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李方仁教授說: 「大陸 有一流的崑曲演員,但一流的崑曲觀眾卻在臺灣」 , 「 《牡丹亭》如此優美的古典 戲曲,才能在台北全球首演。」

56

這是因為臺灣夙來重視文言教育,在文化創意 產業上,臺灣有良好的條件。

再環顧世界各國與大陸對其本國古典文學的教育態度:英美中學所規定的必 讀書目中,不乏古典文學經典

57

;日本高等學校國語課程

58

中亦開設「古典」 、 「古

53

余光中於《聯合報》記者專訪時對國文課綱所發達的看法,見《聯合報》2004 年 1 月 15 日。

54

見《商業周刊》861 期(2004 年 5 月 24 日-30 日)〈搶救台灣中文力〉,頁 132

55

此說見:吳光普、袁碧雲〈大陸中學語文教學科學化探析〉,收於《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 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出版,民國 84 年 6 月,頁 562

大陸在文革時期的語文選材強調「思想正確」 ,以 1977 年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的《語文》課本 爲例,課文共 16 篇,毛澤東、列寧的文章占 4 篇,魯迅文章 2 篇,學大慶、學大寨的文章共 2 篇, 《華主席走遍祖國大地》1篇, 《四個現代化與無產階級專政》 、 《血染戰旗紅》應景文章 2 篇。中國古典文學只有《岳陽樓記》 、辛棄疾詞等 2 篇,外國文學《變色龍》1 篇。

56

見陳雅玲〈臺灣的機會:用影像帶出文字,以文字驅動創意〉 《商業週刊》第 861 期,民國 93 年 5 月 24 日,頁 136;以及〈面對全球化,我們只剩下本土化〉 《商業週刊》第 922 期,民國 94 年 7 月 25 日頁 56

57

如美國國家人文科學促進委員會於 1984 年曾列出美國中學生必讀的 30 部經典作品,其中包 括聖經、柏拉圖理想國、亞理斯多德政治學、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等。轉引自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語文教育展望》第四章〈文選型語文教材編制的借鑑與思 考〉,文中曾列出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中學生必讀的語文書籍。(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58

根據日本文部省高等學校学習指導要領の概要:國語(相當於「國文」 )所開設科目有:國語

表現Ⅰ、國語表現Ⅱ、國語總合、現代文、古典、古典講讀。

(21)

典選讀」的課程;大陸 2000 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所指定背 誦的古文有 20 篇、詩詞曲有 50 首

59

;以目前佔大陸高中語文教材首位之人教版

《高中語文》為例

60

:有關古典散文部分的教材共有:先秦史傳散文、先秦諸子 散文、漢魏晉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古代散文、古代散文及文 言小說、 《孟子》 、 《史記》等十個單元,每單元有四篇選文;若再加上古典詩詞 戲劇單元: 《詩經》 《離騷》漢魏晉詩歌、唐詩•宋詞、中國古代戲曲、李白、杜 甫詩歌等

61

,總計 56 課,其古典文學份量遠勝過臺灣暫行課綱中所規定之篇數。

以此觀之,日後臺灣在文言文教學上的成果恐遜於大陸中學生

62

,屆時我們的中 文能力優勢還能保有嗎?

再者,從思想啟迪與情意薰陶來看,古典文學中所蘊含的智慧與情感,仍有 其歷久彌新的時代意義。歷代經史子集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者不在少 數,他們反映人性的共相,表達深邃的哲思,同樣可以引發今人的共鳴。語體文 雖具有「反映現實,貼近生活」的功效,但文言文在語文訓練、文化傳承、思想

59

大陸 2000 年公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所規定之「古詩文背誦篇目」 ,小學要求背誦古詩詞 80 首,初中背誦古詩詞 50 首、古文 20 篇,高中背誦古詩詞 50 首、古文 20 篇。三個學段共要求 背誦 180 首古詩詞,40 篇古文。

60

全稱為: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國文》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

試驗版於 1997-2000 年出版,試驗修訂版則於 2000-2003 年出版,係根據大陸 1996、2000 年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編訂。

61

大陸目前高中教材雖也採「一綱多本」的審查制,但人民教育社所出版之教科書仍為佔有率 最高的版本。因此筆者以人民教育社之出版之《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國文》 《必 修國文》教科書為例,觀察大陸語文教科書中的古典文學比重。如此套教材中古典詩詞曲戲劇 部分共有:〈詩經三首〉、 〈離騷節選〉、 〈孔雀東南飛並序〉、 〈漢魏晉五言詩三首〉 、〈夢遊天姥 吟留別〉 、 〈琵琶行並序〉 、 〈近體詩八首〉 、 〈詞七首〉 、 〈竇娥冤〉 、 〈西廂記長亭送別〉 、 〈牡丹亭 閨塾〉 、〈桃花扇哀江南〉、 〈蜀道難〉、 〈將進酒〉 、〈兵車行〉、 〈杜甫律詩五首〉。

此套教材共六冊,第一冊至第五冊每冊 6 單元,第六冊 4 單元,每單元約 4 課,文言散文詩詞 曲部分有 14 個單元,比例雖只佔 41%,但實際選文卻達 56 課,若再上搭配教科書之《語文 讀本》 (相當於延伸之課外閱讀) ,篇數應超過 150 篇。以量而言,遠勝於暫行課綱中之 38 課,

以深度而言,也勝於目前臺灣審定本之教材。

62

兩岸國語文課程對文言教材之規定大致為:臺灣在統編本時代文言文比例維持在 70%,現行

課程標準則為 65%,新課綱則驟降為 45%;大陸方面,文革時期文言文幾乎銷聲匿跡,1992

年《語文教學大綱》規定,文言文所占比例爲 20%,2000 年《修訂大綱》提高到 30%。而 2001

年頒布之課程標準,文言文比例則接近 40%。

(22)

啟迪上的成效更不容忽視。大陸語文學者鄭國民

63

說:「優秀詩文是一個民族文 化和心理的千百年積澱,內容是一流的,語言也是一流的。讓孩子們接觸名家名 篇不但有助於認識本民族的文化,還對他們的審美情趣的培養有益,對人格的完 善發揮著重要作用」

64

。可見傳統文學的可貴已是兩岸學者之共識。再者,就晚 近臺灣學界興起的「本土熱」研究來說,如果缺乏相當的文言解讀能力,如何閱 讀及詮釋明清以來關於臺灣之文獻資料?如果我們要厚實臺灣文學的內涵,就應 該從古典文學中學習轉化,化為本土文學可貴的資糧

65

。因此文言文比例實不宜 降低太多,現行課程標準平均 65%:35%可說適切,最低也應維持為 60%:40%

66

。 誠如師大王開府教授所言:「高中是進入大學追求高深學問的奠基階段,高中及 大學的好壞,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國中以前,教育內容以充實國民基本生活知 能、陶鑄基本人格德行,國語文內容以白話文為主,九年的時間應該足以達成這 種『立足台灣』的基本要求;高中以上,教育目的應該是給學生更恢宏的人文陶 冶、更深厚的文化素養、更精練的語文表達,國文內容當以精鍊雋永、涵深納博 的文言文為主,才能達成「放眼世界」的理想。」

67

三、四十篇文言範文篇目

為因應語體文與文言文比例的調整,在範文選材上,暫行課綱對文言文及語 體文各有相關之具體建議:文言文方面,暫行課綱中列出四十篇篇目為附件,提 供出版社編選參考。課綱小組在公聽會中對四十篇之說明為: 「此一篇目乃廣泛 參考歷年教科書文言選文,兼顧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文體而整理出來的名 篇,各出版社可以參考此一篇目去建構各自的系統。 『綱要』無意統一教材的篇

63

鄭國民先生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其博士論文為《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 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 年 1 月

64

見中國新聞網〈語文教育回歸傳統〉,http://www.chinanews.com.cn/shidian/2002-08-01/txt/6.htm

65

見陳弘學〈文言教育之養成—談臺灣本土文學發展下文言文的價值及其時代意義〉 ,此文分 從:實際利益、歷史情感、文化價值三方面深入剖析文言教育之重要性,並表明反對因政治因 素割裂文化整體生命。收於《國文天地》205 期,民國 91 年 6 月,頁 45-49。

66

現行國文教材中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約為六比四,根據《文訊雜誌》 〈高中國文教育問卷調查 分析〉 ,多達 56%的高中老師認為這樣的比例是剛好的,有 22%的老師表示現代文學的部分過 少,另有 12%則認為古典文學太少,可見多數老師仍認為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不宜低於語體 文。見《文訊雜誌》226 期,民國 93 年 8 月,頁 48

67

〈反對新訂高中國文課程綱要 237 大學教師連署〉 , 《聯合報》2004 年 11 月 27 日

(23)

目,只希望在一綱多本的情形下,不致造成師生教學過重負擔,而學生在高中階 段國文學習也有大致共同的感知和記憶」 ,由此可見,課綱小組企圖透過建議篇 目,達到降低老師教學負擔與考試壓力

68

,但四十篇篇目如何產生?其代表性足 夠嗎?符合現今開放、彈性的教育趨勢嗎?

文言範文四十篇篇目產生經過,根據課綱小組召集人柯慶明教授之說法, 「專 業評選小組由『綱要小組』之台大、師大、清大、中央四位教授組成,先就歷年 來各種教科書中一再被選的篇章,圈出百篇,…反覆徵詢其他委員,…直到達成 全體共識為止。」 「有些篇是我們特地選入的,在不教四書與三民主義的情形下,

我們選入《大學》首章與禮記〈大同與小康〉段。由於文化經典教材未選《荀子》,

我們選了〈勸學〉。有文事必有武備,在美軍依《孫子兵法》打贏波灣等戰事之 餘,我們焉能全無所知?因此加入〈孫子選〉。為了兩性議題,我們在〈緹縈救 父〉之外,添加了〈答夫秦嘉書〉;同時也以為〈項脊軒志〉的特點正在其對女 性親屬的書寫。對於儒家的民本思想、政府理念,足以與盧梭《民約論》媲美,

我們選入了〈原君〉。另外則是四篇具有『本土』文史地理意涵的文字。」。

69

這段文字雖說明了綱要小組選編四十篇之經過與考量點,但不無仍待商榷之 處。如以目前課綱所公佈之篇目,因每冊需列一課文化經典,加上〈大同與小康〉 、

〈孫子選〉、〈勸學〉等文,先秦諸子之文將比目前審定本所選要更多;相形之 下,唐宋文被大量壓縮。如:過去統編本中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文章 約三篇左右,甚至多達四篇;暫行課綱中韓柳歐蘇之文卻只各選一篇。往昔統編 本對四家過於厚愛固然有失均衡,但暫行課綱中漠視韓柳歐蘇在古典文學上不同 文類的成就也不盡妥當。在文言比例大幅降低情形下,四十篇選文能入選課本者 也不過三十二篇散文,屆時,學生將只讀到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始得西 山宴遊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赤壁賦〉,對韓柳歐蘇的寓言文 學、史傳作品、墓誌祭文、贈序文章、散賦等將無緣認識。或說,教師可自行補 充,但若只是補充教材,所受到的重視仍不如列為正式教材。

再者,四十篇中有部分篇章過於冷僻,如歷來所有高中國文教材(包括遷台 前審定本、大陸語文教材)都未選錄〈孫子兵法〉,只有在民國四十四年(1953)

的標準本選過由高明教授以語體文改寫的〈孫子〉一課,而且美軍波灣戰爭之成 敗人言殊異,以此為選文之準則也恐失當。另如〈答夫秦嘉書〉一文,民國四十 二年復興書局出版,戴君仁、許世瑛所編之高中國文第五冊選錄秦嘉〈留郡贈婦

68

根據課程綱要小組成員邱素雲老師說法: 「這是不得已的必要之惡」。

69

柯慶明〈高中國文課程綱要之擬定〉 , 《文訊雜誌》228 期,民國 93 年 10 月,頁 7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在混凝土科技發展方面,則邀請日本東京大學野口貴文教授與中國北京建築大 學宋少民教授等國際知名混凝土工程學者,對於「Challenge to Regene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主頁 >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