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可見「創造力」 是二十一世紀中值得開發及培育的重要人力資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可見「創造力」 是二十一世紀中值得開發及培育的重要人力資源"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對本研究的重要 名詞加以界定。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 的;第三節為研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人類創意共同發揮的具體成果,創造力人人皆 有(Wiles,1985;陳英豪,1982),是人類所獨具的特質,人類能充分 運用智力並吸取前人經驗,展現無窮的創造力改善生活,並發展人類 文明。因此,創造力是推動科技、文化進步,提升個人智慧之原動力

(鄭英耀、王文中,2002)。不論是人類文化的進展,國家民族的富 強,乃至於個人食、衣、住、行之各項日常生活之所需,莫不與創造 力所產生的影響息息相關。教育部長曾志朗在「不同凡想」(Sternberg

& Cubart 著,洪 蘭譯,1999)一書中指出:「改變歷史以及替人類 帶來精神文化遺產的,多半是創造,而不是發現。」可見「創造力」

是二十一世紀中值得開發及培育的重要人力資源。

國內創造力教育,始於民國 58 年國科會委託賈馥茗教授從事資 賦優異教育的研究,開啟我國中學創造力教育的實徵研究之門。民國 72 年台北市教育局毛連塭局長召開台北市創造思考教學研討會,全面 提倡創造思考教學。雖然未能在全國各級學校全面推展,但已經在我 國教育史上樹立了倡導創造思考教學法的里程碑。民國 79 年台灣省 教育廳頒布「台灣省職業學校加強創造思考教學實施計劃」為各職業 學校創造思考教學奠立法源基礎。近十餘年來,教育界均紛紛發展出

(2)

種因素,以作為發展有效之教學方案的參考,創造力之重要性,已普 遍受到重視。

行政院(2000)通過「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的發展策略,其中第 一項即為「建立創新與創業機制」,強調唯有激發創新潛能才能加強 競爭能力。同時,教育部(2001)為配合「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加強 推動創造力教育與創新人才培育,制定「創造力教育白皮書」,透過 高層次的政策制定來整合與推動各層次的創造力教育。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推動「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

其中有關教育策略部分,強調加強創意能力教育,推動創造思考課

(學)程及教學,培養學生創新及再學習的能力。同時在行政院國科 會(2001)訂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中,強調以培養創思設計 能力為目標,以規劃及推動創造力教育方案為策略,加強培育具創造 力之科技人才,擬訂推動「創造力 91~94 年度中程發展計畫」。

職業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職業教育是以充實職業 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加強繼續進修能力、促進生涯發展、培育健全 之技術人員為其目的,同時教育部在八十九學年度實施之職業學校課 程標準中,即明列「提昇人文素養,豐富生活內涵,並增進創造思考 及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為職業學校教育目標之一(教育部,1998)。

教育部九十年技職教育白皮書中也明確指示:「技職教育必需能 教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造與應用知識,才能提升產業的生產力與國 家競爭力。欲達此目的,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這可以 在技職課程中融入,形成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創造思考學習活動。」

圖 1-1 是研究者透過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

以「創造力」做為關鍵字索引,找尋創造力研究相關資料時所統計的

(3)

數字,從數字中發現在民國 84 至 88 年創造力的碩博文論文篇數為 274 篇,89 年至 93 年的篇數為 1369 篇,五年來成長了 5 倍,這也顯示:

「創造力」成為近年來熱門的研究主題,以創造力、創意、創新為主 題的網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關創造力的研究也愈發蓬勃。

綜合以上資料顯示,隨著時代的演變,創造力教育受到政府、民 間及教育相關單位極度的重視,這對從事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個莫大 的鼓舞。

根據多元智能的觀點,每個人皆擁有多種理解、學習和表現的途 徑;當面臨問題時,個人即能運用其不同的智能,在問題解決的過程 中,展現其創造力、批判性思考及完成工作的責任心,以得到有效解 答(Reid & Romanoff, 1997)。創造力表現在面對困難挑戰的情境,就 是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能力,創造力雖然與個人的天賦有關,但是創造 力可藉由教育與訓練的方式加以培養增強(Rose & Lin, 1985),吳明雄 (1997)對十年前創造思考教學的學生作成效追綜評鑑研究,發現絕大 部分的學生接受創造力的訓練之後,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比較不會恐

台灣歷年創造力研究論文篇數

0 6 2 29 42 46 274

1357

0 500 1000 1500

~58 59-63 64-68 69-73 74-78 79-84 84-88 89-93

篇數

圖 1-1 台灣歷年創造力研究論文篇數

(4)

懼,因為他能容易的想出變通解決的方法。Damm(1970)也指出創造 力的增強可以導正學生的情意行為,對於學生技能的學習效果與情意 行為的改良,具有正面的效果。因此,增強學生的創造力是另一個值 得探討的課題。

增強學生創造力的創造思考教學方式,不外是實施獨立式創造思 考課程或是將創造思考的技巧融入學生修習的課程中,發明專利的作 品是高創造力者透過心智運作歷程的蘊釀所得到的一種產物,而此研 究過程之心智運作能力,在人類認知的過程中,是重要的步驟,就認 知而言:一個模組是包含一個完整的心智運作歷程或是包含一個有意 義的知識結構(魏金財,1989) 。因此,若能將這些具有高技術創造力 者的心智運作歷程或學習的素材組織成模組的型式,以模組的方式進 出學生的認知系統,則不僅有利於學習者監控其認知狀態,亦有利於 教學者的教學規劃。

創造力是人類重要的資源之一,自古以來即不斷有新的觀念、新 的作品的產生,在這些「新奇之物」被發明、創造的同時,引發人們 對於背後蘊育的那股原動力感到好奇,同時加以注意,但卻少有對此 創造的心智歷程進行系統歸類之研究。

由 於 電 腦 科 技 的 發 展 , 運 用 於 電 腦 資 訊 處 理 訊 息 的 模 式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也被應用於解釋人類在從事學習活動時 心智活動的運作。雖然在許多方面的解釋有失牽強(Mayer,1983),

但不可否認的,訊息處理模式的確提供了不少對人類心智運作的合理 解釋;尤其在人類如何透過學習將外界的資訊重整而建構出有用的訊 息、此訊息又如何存放在記憶之中及如何的運用資訊檢索等歷程上。

一般而言,具有高技術能力創造者和一般人在資料重整、建構訊息、

存放訊息和訊息檢索等歷程是不一樣的(Chi,Feltovich & Glaser,

(5)

1981)。這不同的處理歷程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問題解決的思考方向,

也會引導創造的思考模式。

科學家或發明家們在面對一些不太清楚的事物時,會常藉用其他 領域中已建構較完整的原則來引導他們新的研究,人類在面對陌生情 境時,也應該可以利用這種模式將別人已有的概念系統來類推或解釋 事物,經由實際的互動中,逐步修正自己的概念而形成新的東西。以 創造為歷程,是強調思考的過程而非結果,重在推斷自意念的萌生之 前至形成概念和整個階段(賈馥茗,1976)。由具有創造力者中獲知 創造的過程,可以協助創新。

創造思考為人類特有的稟賦,創造力可透過訓練的方式加以培養 (Guilford,1967),「任何學科或知識領域的創新,其心智運作歷程是 相類似,而創新產出物之不同,則源於其心智運作所取用的素材之相 異性」(吳明雄, 1997) 心智運作歷程相類似,因領域創造性內涵或作 業性質的不同,或各種投入的資源不一樣而造成技術高低層次的差 異,創新的心智運作歷程的啟動、開導或其著力點將有所差異,

Csiksentmihalyi 以為要有創造力,必須內化整個知識或信息,使創造 力成為可能的體系(杜明城 譯,1999),而探討其細微差異,以建立 周延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機械為工業之母,任何高科技行業都需要有機械背景之人才,尤 其是目前知識爆炸、各項產品不斷創新的時代,對於從事機械工作人 員之創造力培養和機械相關知識的取得是同樣的重要。技術創造力的 實現過程,不論是從無到有的發明創造或是現有技術的革新,都有其 特定的時間軸線(time framework)與發展歷程(邱皓政、葉玉珠,1998)。

在創造心理學發展的早期 Mooney(1963)就認為創造牽涉到四個

(6)

P:創造者(person)、創造歷程(process)、創造環境(place)與創造結果 (product)。以四 P 的定義來看,本研究機械領域技術背景具高技術創 造力者即為創造者,而其專利發明品則為傑出的創造結果。因此,探 討高機械技術創造力者之技術能力心智運作特質,在於瞭解創造者的 創造歷程中的思考模式及進一步探討高創造力者點子擷取方法、問題 解決的模式。

研究者在中華民國專利公報中發現,在國內擁有多項專利的發明 人,其學歷為高職、專科程度者不乏其人,顯示這些具有技職背景的 高技術創造力者,其創造作品和表現的潛能都值得深究。國內外對於 創造者的研究為數不少,有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創造者的人格特質 (Davis,1986)、有以對名人傳記、自傳進行分析(Taylor & Ellison,

1964)、亦有對發明家、藝術家施以各種投射測驗(Raychaudhuvi,1996) 或人格測驗(Cattell,1965),但這些都是對創造者的觀察和施測而已,

而且研究參與者是以純機械領域同時具有高創力之專利發明人的研 究數目也不多。

因此本研究擬以國內技術背景中具有高技術創造力者為研究參 與者,以深度訪談的方式為捜集資料的主要來源,藉由分析與觀察,

以深入瞭解研究參與者之發明創新過程、問題解決方法、思考的模式 及如何去突破問題和技術的瓶頸。期能找出高技術創造力者心智運作 歷程的模式,藉以提供發展建構高職學生機械創造力培訓教材之參 考。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高機械技術創造力者創造歷程中發明創新的動機、思 考的模式和點子擷取的方法。

2. 探討高機械技術創造力者問題解決歷程中突破構想來源及 突破技術瓶頸的途徑。

3. 探討高機械技術創造力者資訊處理歷程。

4. 統整形成高機械技術創造力者之技術能力心智運作模式。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研究明晰清楚,便於了解,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及 其操作性的定義簡單敘述如下:

一、機械領域

機械領域的範圍廣泛,依照國際上統計分類之慣例,機械領 域所包含之範圍通常有廣義及狹義之區分。廣義的機械工業 (Engineering Industry) 領域包括一般機械、電氣機械、運輸工具、

精密機械和金屬製品等五大類,國內通稱之機械工業則僅指一般 機械製造業,為狹義的機械領域,係指各產業直接於生產之機械 設備,其範圍包括:工具機、產業機械、通用機械、動力機械及 機械零組件等,相關內容可由表 1-1 來作說明。

(8)

本研究中的「機械領域」指的是高創造力者所發明或創新的 專利品中只要有應用到機械分類之元件、原理或相關的機械結構 者皆屬機械領域的範圍,又如整個發明品中有涵括其他機電或化 工的技術能力者也屬於其範疇。

車床、鑽床、銑床、磨床、鋸床、

鉋床、沖(壓)床、剪床、CNC 工 具機、非傳統加工機等。

紡織及成衣機械、包裝機械、木 工機械、塑橡膠機械、造紙印刷 機械、食品飲料機械、農業園藝 機械、製鞋機械等。

二、高技術創造力者

本研究所指之高技術創造力者,係是指在機械領域中有極高 技術成就者,透過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資料庫 APIPA(中華民國專 利公報) 查詢其發明申請專利的種類為機械領域同時其專利件 數在十件以上者,從中遴選適當的研究參與者。

三、技術背景

本研究所指技術背景係是研究參與者所接受教育的背景為 技職體系之學校,且以高職、專科學歷為研究所遴選的主要對

機械工業 事務機械、污染防治設備、模具、

壓縮機、鼓風機及風扇、機械人、

輸送設備、泵浦及其他通用機械 等。

引擎發動、渦輪機、鍋爐及附屬 設備、內燃機、其他動力機械等。

軸承、閥類、齒輪、空油壓元件、

其他相關零件等。

工 具 機

產業機械

通用機械

機械工業 動力機械 圖 1-2 機械領域範圍的分類

(9)

象,但若為學徒出身或小學畢業,而在機械領域中具有高技能能 力者亦在研究參與者的遴選考量之列。

四、技術能力

在「模仿是為了創新」一書中指出「技術能力」一詞是表示 某一時間內的組織能力的水準。在致力於消化、使用、適應和改 變現有技術方面,能夠有效的使用技術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同 樣能夠促使人們在變化的經濟環境中創造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和 新工藝(Linsu Kim 著,劉小梅、劉鴻基譯,2000)。

創造發明並非無中生有,除了創造思考的構思活動外,尚須 具有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術和經驗等之合成領域知識,成為 創造發明的資源(洪榮昭、許書務,1998;吳明雄,2000;Ram &

Leake,1995;sternberg,1995)。本研究之「技術能力」即是指 機械領域技術背景具高創造力者從事創造發明時所具備之合成 領域知識,亦是其應用技術內涵的能力。

五、創造歷程

創造的本身就是一種思考的歷程,是指由意念萌生到形成概 念的整個過程,過程中係運用聯想,把有關因素重新組合,以符 合有用或某些要件的過程。創造的發生始於問題的察覺及確定,

繼以心智活動的探索,方案的提出,而終於問題的解釋與驗證。

陳昭儀(1990)也對於創造歷程的定義,綜合中外文獻探討分三方 面來說明:1.將創造歷程定義為階段論者;2.將創造歷程視為心 理的歷程;3.將創造動機、創造歷程到創造行為視為一連串的連 續過程。

(10)

本研究是著重探討高技術創造力者創造歷程的階段性,由研 究參與者的訪談資料中,分析整個發明或創新的歷程,包括發明 動機來源、思考模式及點子擷取的方法。

六、訊息處理

認知心理學的訊息處理歷程是指個體在接受外來訊息時,做 訊息的編碼、儲存、譯碼到提取訊息、運用訊息的整個過程,不 管每個人的能力差異性有多大,訊息處理系統都經過相同的程 序。在本研究中即是要探討高技術創造力者在資訊處理方面是如 何的去操作這個系統。

七、心智運作

心智模式是人們日常理解事物和推理過程時,在短期記憶或 工作記憶中所建立對問題情境或外在事物的一種暫時性表徵,也 可以是人們儲存在長期記憶中對外在世界的穩定表徵或「圖像」

個體透過與目標系統(他人、環境與標的事物)的交互作用以及 根據過去的經驗和教育建立心智模式,並利用它來解釋或預測所 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在本研究中的心智運作是在探討高技術創 造力者如何建構一個特定的心智模式來進行發明創新、解決問題 和作資訊上的處理。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的主旨在探討機械領域技術背景具高技術創造力者之技 術能力心智運作歷程,選取研究參與者的重要來源為中華民國 專利公報的專利件數,但在研究者挑選研究參與者時發現機械 領域中的發明、新型或新型式的專利品都會夾雜著其他領域的

(11)

技術,而在專利公報中都是以機械範圍來歸類,可能影響研究 的信賴度,若剔除其他領域,則可不易尋覓人選。

二、 而被選取之研究參與者因部分發明人聯絡不易,甚至無法聯絡 或忙於公務而無法配合訪問,也有為保護其智慧財產、或不認 同此研究對教育的意義而不願配合,只好另覓訪談對象,所以 在本研究中降低研究參與者為五人,也因而對於研究參與者選 取的代表性似有不周之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多元適性發展」是教育的核心價值,蘭潭國小有優良的學習 風氣與開放創意的學習環境,每一項特色課程都非常「特殊」

若從國內的 教育體 系觀之,青 年學子 從國中畢業 開始, 便要對自己 的人 生做第一次的分流 ,選擇高中、高職 、專科、普通高中 、綜合高中等;上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