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隨念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隨念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楔子

有一天,善男子或善女人的您,走進寺院的殿 堂,猶如遊子般回到佛陀的家。卸下踏遍紅塵的 鞋,抖落身心的疲憊,虔誠地禮敬佛陀,一拜、二 拜、三拜⋯⋯霎時間,四處遊蕩的心,在禮佛的當 下,慢慢地安穩、平靜了。

此時,您的內心或許有著對佛陀的懷念;禮佛 時,正想著如何領納佛陀無量德行的加持呢!

殿宇中的佛陀,始終低眉微笑看著芸芸眾生,這 份慈悲的容顏,在佛弟子心中亙古不滅。二千五百 多年來,時至今日,佛陀圓滿的德行,依舊是我們 窮極一生乃至盡未來際,所不放棄的追尋與跟隨。

佛隨念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釋見寰

(2)

想念佛陀想見佛陀

身為佛弟子,您是不是會在某種心境氛圍下,

企望看見佛陀?無獨有偶,遠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 佛弟子們,就有這麼一個因緣。因為許久沒見到佛 陀,而對佛陀思念備至,因此發生一連串既有趣又 寓意深遠的故事,這個故事就被記載在《增壹阿含 第三六品第五經》、《雜阿含五〇六經》中。

根據記載,佛陀曾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的祇 樹給孤獨園,當時,在三十三天的釋提桓因來禮見 佛陀,勸請佛陀為已投生到三十三天的母親摩耶夫 人說法,佛陀慈悲默許。另一方面,佛陀也思忖著 人間有些四眾弟子們已許久不甚精進,多所懈怠,

不知為解脫而努力。佛陀為了想要激勵弟子們重新 懇切於聞法與修習,所以,決定悄悄地離開人間。

於是,佛陀展現神通力,將自己的身體變大到 一由旬,並且完全地隱形,離開給孤獨園,來到 三十三天,讓裟婆世界的人類即使以天眼神通也找 不到他。

佛陀來到三十三天後,母親摩耶夫人領著許多 天女們來禮見佛陀,釋提桓因與許多三十三天的天

(3)

眾,也都圍坐在佛陀的四周,聽聞佛陀說法。佛陀 先後說了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接著再說欲貪的 禍患,捨離才是無上的快樂。佛陀見到諸天生起信 樂之心後,便開始宣講諸佛常說的法要,也是佛法 的核心義理—苦、集、滅、道四聖諦。說完四聖 諦後,座上全部的天眾及其他三萬六千的天子都得 到法眼淨,十八億的天女也因而得現觀四聖諦。

然而,在人間的四眾弟子們,已有好一段時日 見不到佛陀,因此開始想念佛陀,紛紛向阿難尊者 詢問佛陀的去處。阿難尊者也不知道佛陀去哪裡,

於是帶領大家前往阿那律尊者住處,請求天眼第一 的阿那律尊者尋找。結果尊者以天眼觀遍了各個世 界,仍然查詢不出佛陀究竟在哪裡。阿難尊者甚至 開始懷疑,佛陀會不會入涅槃了呢?由於大家愈來 愈思念佛陀,以至於優填王和波斯匿王為解眾人思 念之苦,而先後下令建造佛像。佛陀這番不告而別 的失蹤,還真讓弟子們手忙腳亂、憂心忡忡哪!

人間歲月匆匆,轉眼已過了三個月的時光,大家 都沒有佛陀的消息。直到有一天,一位三十三天的 天子,將佛陀的行蹤告訴了阿那律尊者。大家終於 知道:原來佛陀是在三十三天為母親說法。於是,

(4)

大家又風塵僕僕地去找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唯 有目犍連尊者有能力抵達三十三天,得以受眾囑 託,請求佛陀返回人間。尊者目犍連到了三十三 天,看見佛陀被眾多天子圍繞,心想:佛陀在這裡 肯定是不得安寧!

然而,佛陀卻告訴他:「目犍連!你剛才心裡所 想:『如來在這裡肯定不得安寧,是嗎?』其實不 然。我每次說法,並沒有佔去太多時間,而且,只 有我想見諸天眾時,諸天眾才會過來;不想見他們 時,他們就不會來。你先回去吧,七天之後,我就 會在僧迦尸國的大池邊回到人間。」

目犍連尊者便將這個好消息帶回人間輾轉告知,

於是,佛陀即將回到人間的消息傳遍了各國,大家 都很興奮,各國國王也爭相前往迎接。

這時,優鉢華色比丘尼心想:大家都想去迎接佛 陀,到時候人一定很多,我不做些準備,恐怕很難 見到佛陀,不如化作轉輪聖王的樣子比較可行。於 是,優鉢華色比丘尼,就以她的神通力化成威勢莊 嚴的轉輪聖王,見到的人無不讓開路來,使其暢通 無阻地一路前進。

同一時間裡,須菩提尊者在王舍城靈鷲山的一個

(5)

山洞裡縫著衣服,也想去迎接佛陀。但是,當他放 下手上的衣服,剛剛站起來跨出腳步才要踩地的當 時,他想到:

「我是要去迎接世尊,但哪一部分才是世尊呢?

是眼、耳、鼻、舌、身、意嗎?是地、水、火、風 的哪一界呢?一切諸法都是緣起性空的,就如世尊 所開示的: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

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這當中所說的無我,就是諸法皆空,哪來的我 呢?這個五蘊身,根本就找不到可以主宰的真實 我,一切法都是性空寂滅的啊!現在,我應歸依真 實的佛陀法身!」想到這裡的須菩提尊者,便安然 地坐下來繼續縫衣了。

在另一端,優鉢華色比丘尼所化現的轉輪聖王,

(6)

繼續受到各國國王、群眾的讚歎與禮讓,在佛陀的 腳踏回人間大地時,她成為第一個來到佛陀的面前 迎接佛陀歸來的人。這時,優鉢華色比丘尼恢復成 原來的模樣,各國國王看見了,不免驚嘆—讓一 位比丘尼捷足先登了。

優鉢華色比丘尼向佛陀頂禮,對佛陀說:「現在 我禮拜最崇高的世尊,我是最先見到世尊的如來弟 子。」

佛陀回答:「不!須菩提才是最先見如來的,沒 有人比他更早了。因為他能觀空性、無我的解脫法 門,這是禮見佛的真實義涵。即使想要禮見未來或 過去的諸佛,也應當從觀空、無我來完成,這是禮 見佛的實質義涵。」

這個饒富深意的故事情節在此暫告段落,佛陀教 誡弟子們觀空性、無我的解脫法門,才是禮見佛的 真實義涵。值得令人深思再三的是「見緣起即見如 來」—佛弟子所要見的如來,不應只是如來的外 相色身,而是佛陀的法身。儘管優填王與波斯匿王 建造佛像思念佛陀,優鉢華色比丘尼費盡心思擠到 第一個去迎接佛陀,但是佛陀並沒有領情,反而明 白的指出:戀棧佛陀的外相、只見佛陀色身,於解

(7)

脫無所助益。

這份教誡,佛陀也點化出真正的精進是要親驗、

體證佛法。佛陀入滅至今,佛弟子仍需經由口傳、

經典記載來認識、景仰與學習佛陀的教示。幸運的 是,在佛陀遺教裡,保存著一份教導,教我們以憶 念佛陀功德—佛隨念,作為修持的法門。這個隨 念佛德的方法,將可以幫助我們朝向戒、定、慧三 學的完成,為我們帶來真實的利益。

佛隨念的殊勝

就實修的利益而言,修行者藉著憶念佛陀的功德 可提升對三寶的信心。佛陀的功德是無量、崇高且 圓滿的,禪修者在憶念佛陀的功德時,內心將會呈 現光潔明亮、生起喜悅、增強信心,如此淨化的作 用,使禪修者達到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此近行定 的親證,有助於禪修者在修習其他止禪業處時,更 快地證得安止定,之後再進修觀禪,而能開展智慧 斷除煩惱。

另外,「佛隨念」歸屬於「四護衛禪」之一,

《雜阿含經》中提到:當人們內心生起恐懼時,可 憶念佛陀的功德,那麼內心的恐懼感會消失,死

(8)

後也可遠離惡道怖畏。又《那先比丘經》卷下(大

正三二‧七〇一下)說:「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

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另外,當身心失衡 時,憶念佛陀的功德,將能獲得一種穩定、溫暖與 支持的力量,以致能夠安忍身心的創痛。此外,修 習佛隨念時,非人等眾生不敢傷害我們,可免除它 們的干擾;遇到危險時可化險為夷,具有保護的威 力。如《大智度論》卷七(大正二五‧一〇九上)說:商人 們在大海中航行,遇到摩伽羅Makara魚王,面臨吞 入魚腹的危難時,大眾一齊稱念佛名,魚王就合 口,船上人皆得以脫離災難。

這些修習佛隨念的殊勝利益,只要你開始修習 佛隨念,便可親身體驗這個修習方法所帶給你的溫 潤、安穩與保護。

佛隨念的傳演

依據《阿含經》所載的修行法門,「佛隨念」

是屬於六隨念之一,《阿含經》所說的念佛,主要 是憶念佛的種種名號功德為主,《增壹阿含經》更 增列為「十念」。佛在世時,「念佛、念法、念 僧」,是依人間的佛、比丘僧及佛為弟子所開示的

(9)

法,作為繫念的內容。佛陀圓寂後,佛弟子們的內 心仍然存著對佛陀的永恆懷念,在眾生崇敬的心理 之下,後期的經典,便不斷傳出念佛滅罪乃至往生 淨土、不退菩提心等信念,並且漸漸強化了念佛的 利益,多元化的念佛方式因而興起。

從《阿含經》的記載得知:「佛隨念」的方法,

源自於原始佛教時期。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則更為興 盛。念佛法門進入大乘佛法時代後,形成了不同修 持法及不同對象的念佛。就理則而言,彼此是相通 的,皆可作為佛弟子修持的法門。只是中國、日 本,後來因淨土思想的普及,稱名念佛,願生西方 極樂淨土,便成為念佛的另一大主流。如此,南傳 與漢傳地域的「佛隨念」,便有明顯的差異。

佛隨念─實修與運用

《阿含經》所說的念佛方法,是繫心憶念,專心 觀想佛的形相,憶念佛的無量功德,包括觀想佛的 身體、顏貌;佛的戒德、三昧、智慧、解脫、解脫 知見等的五分法身。這是從隨念佛陀的功德入門,

非常適合任何修學階段的佛弟子作為學習的業處。

對 於 現 世 的 佛 弟 子 而 言 , 成 就 無 上 正 等 正 覺

(10)

者—釋迦牟尼佛,則是最熟悉及最容易憶念的一 尊佛,所以常作為佛隨念的本尊。根據《清淨道 論》的修法,「佛隨念」修習的步驟如下:

首先,禪修者需確立一個佛陀的功德作為所緣,

記熟之後,進而緣取佛的形相,直到能在內心呈現 清晰穩定的影像。接下來,轉而將心平靜專注在佛 陀的德行,一直達到近行定,最後辨明心所依處,

查到尋、伺、喜、樂與一境性,五個近行定的禪 支,即是成功地完成「佛隨念」的修習。

現行在漢傳區域的「佛隨念」方法,則分為「稱 名」、「觀相」、「唯心」、「實相」四種。

(一)稱名念佛:並非僅限於口頭的稱念,內心 必須思惟繫念佛功德;由稱佛的名號,而體會到佛 的功德。

(二)觀相念佛:初學者可先以「色身觀法」觀 佛像;進而「法身觀法」,憶念佛功德。或先觀佛 像,把佛陀的相好莊嚴,謹記在心、歷歷分明,然 後靜坐,繫念佛相。

(三)唯心念佛:三界境界,都是由自心所作、

所現,虛妄不實的。即使是能念的心,也是空無所 有的,從而進入解脫門。這是從「觀相」而引入

(11)

「實相」的過程。

(四)實相念佛:觀五陰身、生身、功德身、緣 起等一切自性無所有,如幻如化,因緣生滅,而深 悟一切無所有的空性為佛。

不管是南傳、漢傳系統,從實際修習的方法可 知:修習佛隨念時,深度的了解並熟稔記誦佛陀的 功德,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將自己的身心與佛陀的 功德互相輝映,就會覺得親近佛陀許多,且內心是 平靜、祥和、安全的。當你以清淨而崇敬的心情憶 念著佛陀的功德時,我們的心便鎮伏了五蓋,因此 而達到近行定的境界。

接著,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佛陀的功德,以便幫助 我們成功地修習佛隨念。

探究佛陀的功德

以下所要探究的佛陀功德共有九種,分別是:阿 羅漢、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 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在《雜阿含經》卷 第二十中說:「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 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這些名號中「如來與善逝」

(12)

可成一組,而「應供」納入「阿羅漢」中,如此便 成了九種功德名號,它們都是用來表明佛陀的功德 內涵。而憶念名號的實質意義就是憶念佛的功德,

如此可增強修行者的信心。因此,有心修習「佛隨 念」的修行者,即使僅選擇一項功德來修習,最好 也先全部了解九項功德之後,才去選擇與自己最相 應的其中一項,這樣才不致錯失深刻與佛陀德行相 契合的機會。

以下,就佛陀的九種功德分別說明:

【第一個功德】 阿羅漢 (araha ṁ)

已滅除煩惱,應受尊敬供養的人

未證悟的佛陀曾捨棄渴愛,精進六年的苦行,

最後尋得中道這一通往覺悟的方法,奮勇擊退十魔 軍。就在菩提樹下,佛陀了悟緣生緣滅及四聖諦的 真理,成為滅盡貪愛、證得涅槃的阿羅漢。

阿羅漢(arahaṁ)即是殺賊的意思。「賊」指的即是

與貪、瞋、癡相應等心所。阿羅漢因殺盡了所有的 煩惱賊,所以他是完全自由的,完全擺脫生死輪迴 的繫縛,不再受後有之報。阿羅漢六根清淨,正念 現前,他們無憂無慮(遠離一切塵垢)、安穩自在,因此

(13)

阿羅漢是值得眾生尊敬的聖者。

根據經論,阿羅漢(arahaṁ)有五種涵義。

(一)離一切惡:由於阿羅漢已經去除所有的煩 惱與習氣,清淨無染,因而使自己遠離煩惱習氣,

所以佛陀是應受尊敬的阿羅漢。阿羅漢是清淨無 染、不與煩惱為伍的聖者。

(二)破煩惱賊:世尊在證得阿羅漢道時,已殺 掉所有污染自己及危害他人的根本煩惱。由於他已 經用阿羅漢道的寶劍斬斷一切煩惱,所以佛陀是堪 受尊敬的阿羅漢。

(三)斷生死輪迴:佛陀在菩提樹下,用精進 的雙足,站立在戒的地面;以信的手,執持著業盡 智的斧頭,破除一切生死輪迴的輻。由於斬斷了 滾動這輪迴車輪的無明,以及組成這車輪的其他 輻條—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

有、生、老死等,他究竟切斷及毀壞了以無明和貪 愛為首的緣起支,破了輪迴車輪的輻,所以是堪受 尊敬的阿羅漢。

(四)值得人天供養:由於他具備無上的戒、

定、慧功德,因此受到包括三十一界最高眾生,如 梵天、天神,及人類的最高崇敬、供養;所供養的

(14)

包括袈裟、食物、住所、服務、禮敬等。他是最勝 應供的人,所以是堪受尊敬應供的阿羅漢。

(五)無秘密行惡:即使處在沒有人看見的隱密 處,他也不會做出任何身、口、意的惡行,因不密 行惡的緣故,所以稱佛陀是阿羅漢。

雖然佛陀已經入滅,不過你依然可以觀想清淨 無染的佛陀就在你面前,佛陀莊嚴、安詳的容顏,

散發出仁慈的微笑。您可以香、花、燈、塗、果、

茶、食、寶、珠、衣等虔敬的供養。

憶念著:佛陀擁有無上的阿羅漢的德行;他是 一位已斬斷所有污染自己及危害他人之根本煩惱的 人;並且不再輪迴生死了;他是最勝應供的人;即 使處在沒有人看見的隱密處,他也不會做出任何 身、口、意的不善行。

請帶著歡喜心,充滿信心,持續地憶念「阿羅漢

⋯⋯阿羅漢⋯⋯阿羅漢」的名號,伴隨著其功德義 涵,直到感覺內心漸漸平靜、光明遍滿。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15)
(16)

【第二個功德】 正等正覺者 (正遍知 samm āsambuddho)

正覺了知一切法的人

就佛傳的記載,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初次見到 老、病、死這三相時,內心便感到非常地震憾,開 始思考人間的痛苦及生命輪迴的因,後來他看到一 位舉止安詳、自在解脫的修行人時,就毅然地決定 放捨王位,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的真理及境界。

他先後跟當時出名的Alara及Udaka學習禪定,證 得非想非非想定。雖然如此,他還是覺得這不是究 竟的解脫,於是他開始六年的苦修。這六年中,他 日中一食,只吃一粒米麥,身體日漸羸弱憔悴,最 終無法修行。於是,他重新檢視整個修行,發現自 己應中道而行,因此決定接受Sujata乳粥的供養。

之後,他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沒有老師的指 導,以堅定的決心降服了內心的煩惱魔障,證得了 漏盡智,證得道果,成為正等正覺者。

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o的義涵是指:

sammā是正(rightly/perfectly),sam是自己(by himself), buddho是覺悟(enlightenedone)。所以正等正覺是「自己 證到佛果」,無須其他老師指導。

(17)

找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地方,放鬆身心,暫時 放下忙碌的瑣事,觀想著:佛陀安詳端坐,篤定安 然,不為煩惱所動搖,智慧光明銷融了所有煩惱,

成為世間的正等正覺者。正等正覺者出現世間,帶 給在黑暗中長久摸索、迷失的眾生無限的希望與光 明。這時,三千大千世界的天神和梵天,也都歡喜 地前來禮敬佛陀;接著大地也跟著震動起來,所有 的花朵也為之綻放,如同在禮敬佛陀一般。

現在,讓佛陀智慧莊嚴的容顏清晰的現起,在心 中虔誠禮敬佛陀,並且憶念「正等正覺者」的名號 伴隨著其功德義涵,直到內心安穩、篤定與清明。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18)

【第三個功德】 明行足 (vijj ācaraṇasampanno)

完美具足智慧與德行的人

vijjā是明,意指智證;caraṇa是行,實踐修行之 意。佛陀兼俱「明」與「行」。「明」可分三明或 八明;「行」則有十五行。這八明與十五行是每一 尊佛所具備的。

(一)他的明具足,所以一切神通、智慧圓滿。

所謂八明:

❶觀智(Vipassana ñāna);❷意所成神變(mano-mayā iddhi);

❸種種神變(iddhi-vidhā);❹天耳(dibbasato);

❺他心智(cetopariyā);❻宿住隨念(pubbenivāsānussati);

❼天眼(dibbacakkhu);❽漏盡智(Asavakkhaya ñāna)。

(二)他的德行具足,所以慈悲圓滿,能廣利眾 生。十五行(實踐修行)

第一到第四行是波羅提木叉律儀(Pāṭimokha sīla) 、守 護六根īndriya-samvara sīla)、飲食知量(bhojane mattaññutā)、警

寤策勵(jāgariyānuyoga);第五到十一行是七個妙法,包

括信(saddhā)、慚(hiri)、愧(ottappa)、多聞(bahussuta)、 精進(viriya)、正念(sati)、智慧(pañña);第十二到 十五行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所以一共有

(19)

十五行。

因為這明與行,而讓佛陀能悲智雙運,度化眾 生。我們一般人也需要這明與行的種子,行的種

(caraṇa),即布施、持戒與修習止禪等善行,明的

種子(vijjā)則指曾經學習過的辨別四界、名色、因

果、行法三相等修法。

就在世間善惡糾葛擾亂心湖之際,給自己一段 獨處的時間。放鬆身心,觀想著佛陀光潔明亮的容 顏,垂視世間;接著憶念佛陀明行具足的功德,悲 智雙運,度化眾生,引領弟子得以明辨是非、善行 正道,不像缺乏明行者的弟子般造諸惡業。在全然 感受著佛陀無量威德與我們同在之後,請在心中深 深地感恩佛陀引導我們邁向光明大道。

請讓佛陀仁慈莊嚴的容顏持續清晰地在心中現 起,並反覆憶念「明行足」的名號伴隨著其功德義 涵一段時間⋯⋯然後,慢慢出靜,並決意守護著自 己明的種子與行的種子,然後進入生活的軌道。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20)

【第四個功德】 善逝 (sugato)

善淨行的人

su是善,也有善來的意思,善來是為眾生的幸福 與快樂而來;gato是逝,所以sugato是善逝。《清 淨道論》中解釋:逝有「行」的意思,指的是「八 聖道」,善逝之義涵為:「善淨行故、善妙處行 故、正行故、正語故,為善逝。」

‧善淨行:是說佛陀的聖道是正確且清淨沒有污 點的。

‧善妙處行:則是指佛陀循此唯一聖道,行向涅 槃及安穩的地方。

‧正行:因為他不作常見、斷見、欲樂、苦行等 極端行為,故為正行。

‧正語:則是指佛陀善說真、實、有利益的法,

且在適當的場合而說適當的話,以此正語故為善 逝。以上分別以四個語詞,說明佛陀為善逝的義 涵。如《大義疏》所說:

「在須陀洹道所斷的煩惱,而那些煩惱便不會再 轉來,故為善逝⋯⋯在阿羅漢道所斷的煩惱,而那 些煩惱便不會轉來的,故為善逝。」

(21)

佛陀自從在燃燈佛的足下獲得授記以來,直到在 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總共完成了三十波羅蜜的正 行,並給予眾生一切世間的利益與快樂,目的是為 了成就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 痛苦。

當生活無煩憂之時,試著花一些些時間親近佛 陀。憶念著:佛陀懷著為了眾生幸福、快樂的崇高 目的,來到這娑婆世界;佛陀的付出與作為,從不 為個人的名譽與利養,只為了引導眾生越過危險重 重的輪迴漩渦,以到達安全平穩的彼岸。佛陀的聖 道是正確、清淨且沒有污點的,佛陀循八聖道,行 向涅槃及安穩的地方。這份功德典範,籠罩著我 們,無量地光明。

現在,讓佛陀的形相清晰地浮現在心中,並持續 憶念「善逝」的名號伴隨著其功德義涵,直到感到 安穩平靜。在進入下一刻的生活世界之前,告訴自 己:要學習佛陀的悲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正語、

正行、正道。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22)

【第五個功德】 世間解 (lokavid ū)

徹底認識世間的人

《清淨道論》中說:「佛陀依自性;依集因;

依滅;依滅的方便,而普遍了知,通達於世間。」

這裡指的世間有三種: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 間。

(一)空間世間(okasa loka):佛陀瞭解整個宇宙世 界體系。

(二)行世間(sankhara loka):佛陀瞭解名色世間,

五蘊及其緣起,息滅及導向息滅之道。

(三)有情世間(satta loka):佛陀瞭解三十一界眾 生的習氣和煩惱,知道有情的根性、易教化、難教 化、有能力、無能力。

佛陀因為充分了解三種世間,並知道一切因緣 所生法的業力果報的關係,他知道世間的本質是苦 的,是會壞滅的,所以說他是一位通達且完全了解 世間的人。

(23)

當膠著在某一困境之時,請試一試:閉上雙眼,

深深思維佛陀的教示,覺察自己對五蘊及器世間的 執著,並試著了解自己如何被執著所困擾,漸漸體 認到世界的盡頭就在我的身心裡,無需往外尋求。

生起願意向佛陀學習之心;嘗試觀察各種見解的 過失,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世間,不再固執;且在審 察的同時,慢慢地體會到世間的因緣生滅,然後,

安住在這種覺照中,開始憶念著佛德。

憶念著:佛陀對於三種世間充分了解,也徹底 知道世間的本質是苦,並從中獲得真正的舒暢與自 由。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24)

【第六個功德】 無上調御丈夫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ī)

堪受調伏者的無上導師

就字詞上說明:anuttaro無上;purisa男人或有 情;dhamma應被馴服的;sārathī領導者。

佛陀在有情中,是屬最殊勝的地位,佛陀的戒、

定、慧及解脫知見是無等倫比、無可匹敵的,是超 越一切眾生之上的,所以稱佛陀為「無上」。

又如《雜阿含.九二三經》解釋:「應調御的丈 夫,是說未調御而當調御的畜生丈夫、人類丈夫及 非人類的丈夫。」也就是說佛陀可以調御未調御而 當調御的人、非人、畜生等一切眾生。他以溫和或 嚴厲的方式善巧教誡之,並鼓勵對方朝向正道;而 對於正信已具戒清淨的人等,亦說增上法而更調御 之,所以稱為無上調御丈夫。

(25)

如果一時身心失衡,或是人際關係觸礁之時,請 花一些時間憶念佛德。

憶念著:觀想佛陀以無比的智慧、慈悲與神通 力,施予任何來到他面前的眾生適當的調御方法,

佛是無上調御丈夫。請在這樣的憶念中停留一些時 間,直到自己柔軟調和下來。

現在,再次試著讓佛陀的形相清晰顯現,然後憶 念「無上調御丈夫」的名號功德。

並且告訴自己:我願意學習做一個可被調御及可 調御自己的人,透過調伏自身的習氣煩惱,讓自己 有多一點的柔軟、謙卑與耐心面對自己和他人。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26)

【第七個功德】 天人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m)

天神與人類的導師

佛陀善觀因緣果報及四聖諦的真理,他適切地 教導人類、天神。如《清淨道論》中所述:佛陀就 像商隊的首領,可以帶領商隊度過沙漠的挑戰,度 過盜賊常出沒的危險地帶,度過野獸可能攻擊的惡 劣之處,也度過飢餓的困苦,度過無水的乾渴。像 這樣帶領眾生度過種種難處,得以達到安全地方的 人,所以稱佛陀為師。而佛陀的才能超越天人,足 以教化一切的天神與人類,故說天人師。

(27)

如果有任何學習、適應上的困難,或是教學上的 不順時,請觀想:佛陀金身所散佈的慈光籠罩我們 的全身;接著,憶念:佛陀是天神與人類的導師這 份功德,能引導人們度過人生中猶如炎熱沙漠般的 瞋惱、也免於飢渴般的貪愛困境,因為這份引領,

人們因而暫時遠離苦難,達到清涼的安穩處所。

天人師,天人師,您是人天皈依的導師!天人 師,天人師,我願意聽從您的教導,回到身心的安 穩之處!天人師,天人師⋯⋯。如此反覆憶念,直 到我們的心愈來愈感到安全與平靜,並願意再次回 到原來的處境上重新出發。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28)

【第八個功德】 佛陀 (buddho)

圓滿覺悟的人

佛陀是覺悟的意思,他證悟真理並具足解脫一切 苦的究竟智慧,已覺悟一切所應知、應修的、應證 的;又他覺悟四聖諦(苦、苦因、苦滅、苦滅之法),他不但 自己覺悟還可令他人瞭解四聖諦,即所謂的自覺覺 他,所以稱為佛陀。

請在心中明確地意識著:我是步佛足跡的佛弟 子,願意度越此岸到彼岸,以成就佛道,並時時憶 念佛陀的完美功德;接著,請憶念佛陀是在菩提樹 下覺悟四聖諦的真理而成為覺者,也為眾生教示了 四聖諦,為世間留下最珍貴的禮物,這也是激勵我 修行的泉源。佛陀,佛陀,您是覺悟的人,您是自 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典範!佛陀,佛陀⋯⋯。

請以這樣的方式,不斷地反覆與持續,讓隨念佛 陀功德啟動我們,讓我們效法佛陀修行的精進力及 智慧,得以趨近體證四聖諦的真理,走在光明的大 道上。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29)
(30)

【第九個功德】 世尊 (bhagav ā)

一切眾生中最尊貴的人

他具有最勝上的、最吉祥的德行,所以他具足百 福的特相,能與萬德相應,是一切眾生中最尊勝、

最值得尊敬的人。又,他破一切惡,可以分別種種 道和果,能破煩惱,並且知道如何抵達苦的邊際的 方法,他已捨離徘徊於三界之中,佛陀與萬德相 應,並通達世間六法—自在、法、名聲、福嚴、

欲、精勤,故稱為世尊。其中,「具吉祥」是說明 他具足百福特相的色身成就,「破惡」則說明他的 法身成就。

舍利弗曾經說:「世尊這個名字,不是母親作 的⋯⋯是解脫之後得的,這是諸佛世尊在菩提樹下 證得一切知智時,共同獲得的名稱。」

(31)

讓我在生活中,常常能空出時間憶念佛德。憶 念:佛陀解脫證悟後圓滿無暇的德行,佛陀具足百 福特相與萬德相應,成為一切眾生中最尊貴的人。

世尊、世尊、世尊,最尊勝、最吉祥,世尊之德值 得人人禮敬。

藉由時時憶念佛德,使我潛移默化,生起對於佛 陀的堅強信念,持續以佛陀尊貴的德行為楷範,得 以化解生活中的苦迫,擺脫貪、瞋、癡的糾纏,使 生命逐漸得到淨化,以及獲得無限的喜悅與快樂。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32)

當我們一次一次親近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從一點 一滴的體驗與實修當中,佛陀的功德滋潤了我們的 心靈。彷彿迷霧中,當佛陀的德行再次顯露時,如 同太陽的光明照破黑暗,給予大地眾生帶來溫暖與 希望的曙光。只要願意一再修習,憶念佛的無上功 德時,就是迎接任何一尊佛到來的最佳時刻了!

【結語-典型在夙昔】

人天長夜,宇宙黮暗,是佛陀開啟了光明;三界 火宅,眾苦煎迫,是佛陀濟以安寧。具足大悲大智 慧的佛陀,是人天的導師。在紊亂動盪的世間,每 當您想尋找一個歇心處時,不妨憶念一尊您熟悉、

喜歡的釋迦牟尼佛的形相,並讓佛陀的功德名號能 夠清晰穩定的在心中生起,它將傳遞內心一種平和 的覺性。

當佛陀就在心中、就在面前,則典範不遠矣。時 常憶佛、念佛,是個不平凡的好習慣,猶如萬物需 要太陽一般,純淨的光,將照耀心中的花朵並使之 大為綻放。祝願喜歡佛隨念的朋友們,融入憶念佛 陀功德時,經常體驗著清明的覺性,並洋溢無限的 信心、光明與喜樂。

(33)

❶阿羅漢(arahaṁ):世尊已滅除煩惱,堪受尊 敬。

❷正等正覺者(正遍知,sammāsambuddho):

他自己證悟圓滿的正覺。

❸明行足(vijjācaraṇasampanno):他的智慧與 德行達到完美。

❹善逝(sugato):善淨行的人;他只說利益與真 實的話

❺世間解(lokavidū):徹底認識世間的人,他了 解世間。

❻無 上 調 御 丈 夫 ( a n u t t a r o p u r i s a d a m m a - sārathī):他是那些堪受調伏者的無上引導者。

❼天人師(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ṁ):他是天神 與人類的導師。

❽佛陀(buddho):他是覺悟者。

❾世尊(bhagavā):他是過去生善業福德果報的 最吉祥擁有者。

請試一試~親近釋迦牟尼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比丘。汝當觀身取是

 天阿蘇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三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

5 印順法師即雲:“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釋印順: 〈談入世與佛學〉,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 辯〉 ,第

故知報佛有化父母。此亦未爽。觀世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

佛陀紀念館的本館除了一樓規劃有四個常設展廳外,二樓另設 有四個特展展廳,自 2011 年落成後,即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五 年合作協議,

(主法云) 一心奉供。一真法界。映現修羅。四趣所銜。種種勝劣。各及眷屬。惟願現人 天身。作佛子眾。受法施食。為菩提因。盡未來際。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