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章 緒論"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現今的社會,因為電腦資訊的發達,不論國家政府機關單位、國 際企業集團、各類民間組織與法人團體、金融銀行甚至一般民眾,為 了空間的節省、管理的方便、資料取得的便利性,皆開始將傳統的資 料進行數位化。也因此藉由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與快速發展,電子商 務的金融交易行為日益頻繁與多樣化,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必親臨現場 的情況下,處理可能位於全球各地的事務。是故,對於使用者身份認 證的安全性更顯得重要,如何在安全保密的條件下,充分享受電子商 務進行各項事務的便利性,正嚴峻的挑戰資訊認證工作。

生物認證(Biometrics)是利用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理特徵以確 認身份的科技。一般常用的生物特徵包括染色體(DNA)、顏面(face)、

指紋(fingerprint)、掌紋(hand)、虹膜(iris)、語音(voice)、視網 膜(retina)、筆跡(signature)等,都可以用來做為重要隱密的身體 特徵密碼,而生物辨識技術正是用來分辨這些特徵密碼的有力工具。

其中指紋辨識的發展與應用最早,也是最廣為眾人所知的技術。

在資訊社會中,每個人除了在國際疆界或生活空間的進出頻繁外,在

(16)

第一章 緒論

2

現實與網路之間的存取、連結與溝通更是熱絡,這也形成了對終端使 用者身份辨識的強烈需求。與帳號、密碼相比,利用每個人獨一無二 的指紋來確認身分,是更為便利與自然的身份辨識技術。指紋辨識以 具有不變及唯一性的指紋辨識技術為認證基礎,指紋辨識的特色是具 有隨身攜帶的便利性及不能仿冒的安全性,預期隨著數位化時代的進 步,將取代鑰匙、密碼、卡片 等傳統之安全系統,確保個人、 家庭、

社會、及資訊安全。總而言之,指紋辨識目標針對個人及企業,可應 用於網路、各種電腦系統及週邊設備,讓指紋在哪裡,安全就跟到哪 裡,隨時享受高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與信賴的溝通關係!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篇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尋找一種僅需較少的演算法、計算複雜度 較低、反應速度快的指紋辨識方法。預期未來將是高度數位化、電子 化、無線化的資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除了日常生活空間外,利 用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DA)、筆記型電腦、手機或是各種終端機透 過網路世界的存取、連結與溝通會更是頻繁與熱絡,因此對於使用者 的身份辨識需求將越來越重要。

(17)

第一章 緒論

3

網際網路(Internet)的興起為人類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也逐漸改 變了人們吸收資訊和通訊聯絡的方式,進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 工作,創造了新的商業形態。網路無國界突破了消費者現實地域限制 之障礙,使企業史無前例地得以爆炸性擴展速度,擴大銷售對象範圍 至全世界,提昇企業營運能力與績效。因此,為了保障使用者在網路 上傳輸資料時的安全性,免於資料在傳輸中途被竊取或發生交易上的 糾紛,接連不斷的有網路認證及保密的機制出現。

但是,目前已有的身分認證方法如密碼或安全碼,皆有容易忘 記、被偷看到、或是被駭客竊取的可能性。甚至是使用 IC 晶片卡,

也無法完全確定使用者就是卡片的主人。為了更提升電子交易環境的 安全性,我國在九十年十一月時立法院正式通過了「電子簽章法」。

所謂的電子簽章技術包括各種生物辨識技術,如人類生理外貌辨 識、指紋辨識、瞳孔虹膜辨識、聲紋辨識、DNA比對辨識等,提供 經由網路線上使用者身分辨識之功能,這些都是廣義的電子簽章。與 現今所普遍使用的帳號與數字密碼相比,應用於電子簽章的生物認證 最能用來代表使用者的真實身份,因為它是用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生理

(18)

第一章 緒論

4

特徵來確認身份,而其中又以指紋辨識較為廣泛使用,早期指紋辨識 應用侷限於警政單位的指紋檔案,而今則活用於筆記型電腦和個人數 位助理(PDA)的使用者身份認證,指紋辨識可說是越來越生活化,並 成為加密技術的重要輔助工具。

1-3 全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介紹指紋辨識的原理、演算法及應用,第三章介紹小波轉換,

第四章詳述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演算流程,第五章討論 與分析實驗結果,第六章為結論。

(19)

第二章 指紋辨識

5

第二章 指紋辨識

2-1 指紋辨識原理

指紋辨識的原理是抽取指紋影像的特徵,利用其特徵作儲存與比 對。人的手指表面的皮膚凸凹不平產生的紋路(學名稱為脊)會形成 各種各樣的圖案。這些紋路除了增加皮膚表面的摩擦力,還是每個人 的特徵標識。指紋紋路可由手指表皮的凸紋及凹紋將之區分為山脊 (ridge)與山谷(valley),如Figure 2.1 為一個利用沾墨方式取得的 指紋影像,其中深色紋路稱為山脊,淺色紋路稱為山谷;而由其紋路 結構可找出奇異點(singular point),即一般所稱之核心點(core point)與三角點(delta point),核心點為最內層紋脊的頂點,三角 點則為三種不同流向之紋路的交會點。這些紋路若再加以細分,可以 區 分 出 端 點 (terminal) 、 分 叉 點 (bifurcation) 等 基 本 細 微 特 徵 (minutiae),如Figure 2.2 所示。其中以分叉點及端點,最常被視 為指紋辨識之重要特徵。指紋的紋路圖案、斷點和交叉點每個人各不 相同,它具有獨特性。一般每枚指紋都有幾個獨一無二可測量的特徵 點,利用這些指紋特徵足夠驗證指紋擁有者的真實身份。

(20)

第二章 指紋辨識

6

Figure 2.1 指紋紋路---山谷、山脊

Figure 2.2 指紋之核心點(core point)、三角點(delta point)、端 點(terminal)、分叉點(bifurcation)

(21)

第二章 指紋辨識

7

2-2 節 指紋辨識演算法

現行的指紋辨識方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來進行辨識:以擷取特 徵 點 的 方 式 (minutiae extraction) 及 擷 取 紋 路 的 方 式 (texture extraction)。

第一種方法採用以擷取紋路的方式(texture extraction)將得 到的指紋影像分割成一定數量且不重疊的區塊,利用每一區塊內紋路 (texture)走向的資料經過處理後,作為特徵向量(feature vector) 來進行比對與判別。紋路特徵擷取流程如 Figure 2.3 所示,以指紋 紋路特徵比對說明特徵點擷取 (texture extraction)的指紋辨識方 法。首先,尋找中心點定位(center location),當要比較兩指紋時 必須先找出一相同的參考點,而核心點(core-point)即中心點,便 是我們最常選擇的參考點,以此為中心往外延伸取出一定範圍的影 像,然後將其分割成固定數量且不重疊的區段。然後將所有區段進行 正規化處理。個別將每一個區段(sector)正規化(normalization),

使得每一個區段影像灰階(gray level)值的平均數(mean)和變異數 (variance)為一固定常數,以去除因捺壓指紋時施受壓力不均,產生 指紋影像裡,山脊紋路明暗不均勻所造成的判斷偏差之影響。再來利 用蓋伯函數抽取紋路特徵(Gabor feature extraction),將正規化

(22)

第二章 指紋辨識

8

(normalization)後的指紋影像運用蓋伯函數(Gabor function)找出 每個區段(sector)的紋路特徵而構成一組特徵向量,儲存在特徵值資 料庫中。

Figure 2.3 指紋紋路特徵比對演算法

(23)

第二章 指紋辨識

9

另一種類型主要是以擷取特徵點(minutiae extraction)的方式 來 達 成 辨 識 的 目 標 , 利 用 在 指 紋 中 找 出 明 顯 且 有 用 的 特 徵 點 (minutiae)作為特徵向量(feature vector),並以此來進行比對;用 Figure 2.4 指紋特徵點比對演算法來說明特徵點擷取(minutiae extraction)的指紋辨識方法。在輸入指紋影像後,先以影像強化 (enhancement)處理,藉此避免多餘的特徵點(minutiae)出現,當擷 取到的指紋影像不清晰或有雜訊時,將導致多餘的特徵點有可能取代 原有的特徵點(minutiae),使得特徵資訊被迫模糊化,進而造成比對 結果有所偏差,甚至錯誤,所以在指紋獲得後先進行強化指紋影像,

以突顯特徵資訊。為了計算紋路的方向(orientation estimation),

將指紋影像分割成大小相同,且不重疊的區塊,在每一區塊內求出各 個像素點(pixel)的梯度(gradient),然後決定出整個區塊的紋路方 向。進行影像二值化(binarization),係依照指紋區塊中紋路的不同 流向,套用不同流向的濾波器,以濾波後的指紋影像,訂出適合的門 檻值,順利將指紋影像二值化。將二值化後之指紋影像經進行細線化 (thinning)處理,使的指紋紋路變成寬度為一像素(pixel)單位之線 條紋路,以便後續的細部特徵抽取。特徵點偵測(minutiae detection) 的方法為從細線化的山脊紋路中找出其鄰近區域的像素點(pixel)為 一點(端點 terminal)及三點(分叉點 bifurcation)之像素點(pixel)

(24)

第二章 指紋辨識

10

做為指紋的特徵點(minutiae)。擷取完指紋特徵點後,進行影像後處 理(post-processing)以去除可能因雜訊而產生的特徵點,例如:當特 徵點(minutiae)距離太近時,它們可能是因雜訊所造成,故需將其去 除,以利後續判斷。最後是特徵點比對(minutiae matching),以偵 測到的特徵點位置及其紋路流向而構成特徵向量(feature vector), 藉此來比對指紋的相似度。

Figure 2.4 指紋特徵點比對演算法

(25)

第二章 指紋辨識

11

2-3 節 應用

根據 International Bio-metrics Group 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

未來幾年全球生物辨識的市場將快速成長,而其中的指紋辨識將會被 更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如 Figure 2.5 所顯示,在未來的發展 趨勢中,個人的生活及日常活動的身分驗證將朝電子化、自動化識別 的方向推進,指紋影像將被普遍的被用來當作私人的身分認證,使用 者將能享受辨識技術所帶來的便利與安全。

Figure 2.5 指紋辨識應用

(26)

第三章 小波轉換

12

第三章 小波轉換

3-1 節 小波轉換簡介

在小波解析(wavelet analysis)中,常用 approximations 來代 表低頻成分(low frequency components),以 details1 表示高頻成 分(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對大部分的訊號而言,訊號中最 重要的部分是低頻的成分,因為低頻成分表達了訊號的主要特性,而 高頻成分則包含訊號中的細微部分。以人類的聲音來說,假設移除了 高頻的部分,聲音會聽起來有些許的不同,仍然可以清楚的分辨聲音 所要表達的內容,反而言之,如果移除的低頻部分,則無法靠著高頻 的部分來了解聲音所要表達的意思。小波解析最基本的訊號處理過程 如 Figure 3.1 所示: 原始訊號 S 經過兩個互補的濾波器,得到 A 和 D 兩個訊號。

Figure 3.1 1-D 離散小波轉換

(27)

第三章 小波轉換

13

3-2 節 連續小波轉換

傳統的頻譜分析,是藉由傅利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來當 作傅利葉分析(Fourier transform)過程的數學理論依據。

F( ) f(t)ejwtd(t)

ω = Eq.3-1

上式 Eq.3-1 是表示將時間函數 f(t)經過基底函數ejwt投影至各頻率 的分量,

Fourier coefficient

F(ω)是轉換後的結果,代表的是 f(t) 在整個頻率域上的分佈量。Figure 3.2 所顯示的是傅利葉轉換的過 程例子,

Figure 3.2 Fourier transform process

連續小波轉換(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的過程與傅利 葉轉換相似,差異在於小波轉換只是以小波函數經過一定比例之拉伸 或壓縮之後,所形成的一系列函數作為展開之基底函數,如 Eq.3-2 所示。

C scale position

f t scale position t dt

Ψ

= ( ) ( , , )

) ,

( Eq.3-2

(28)

第三章 小波轉換

14

3-3 節 1-D 離散小波轉換(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1-D 離散小波轉換(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的計算可分為 兩個部份,一個是解析(analysis)部份,此部分的目的是將訊號分解 成兩個頻帶,又可稱為 forward DWT(FDWT),如 Eq.3-3 與 Eq.3-4 , 其所對應的方塊圖如 Figure 3.3.1 所示 ;另一個是組合(synthesis) 部分,此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兩個頻帶的訊號,重建成為原始訊 號,稱為 inverse DWT(IDWT)如 Eq.3-5,而其對應的流程方塊圖如 Figure 3.3.2 。

] 2 [ ] [ ]

[n h0 k s n k a

k

=

Eq.3-3

=

k

k n s k h n

d[ ] 1[ ] [2 ] Eq.3-4

+

= '[ 2 ] [ ] '[ 2 ] [ ]

] [

' n h0 n k a k h1 n k d k

s Eq.3-5

其中 s[n]代表原始輸入訊號,0 ≦ n < N,N 為輸入訊號長度,a[n]

與 d[n]表示 s[n]經過 FDWT 後所得到的低頻與高頻訊號。h1[n]和 h0[n]

為 FDWT 的高通與低通濾波器,h1゙[n]跟 h0゙[n]為 IDWT 的高通與低通 濾波器,s ゙[n]為利用 a[n]跟 d[n]進行重建所得到的訊號,一般而 言,IDWT 重建回來的訊號將會很接近輸入的訊號,這種情況被稱之 為完成重建(perfect reconstruction)[24]。

(29)

第三章 小波轉換

15

Figure 3.3.1 analysis diagram

Figure 3.3.2 synthesis diagram

(30)

第三章 小波轉換

16

為了更進一步的顯示 1-D 離散小波轉換(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在訊號處理上的效果,以一個加上雜訊的 sin 訊號為例,

如 Figure 3.3.3 所顯示,當一個受雜訊干擾的訊號,經過離散小波 轉換,可得到一個主要是包含高頻雜訊的 detail coefficient(cD) 和一個與原始訊號相近且較少雜訊的 approximation

coefficient(cA)。

Figure 3.3.3 加雜訊的 sin 信號進行一維小波轉換

(31)

第三章 小波轉換

17

3-4 節 多重解析

除了一階分解之外,離散小波轉換的重要特色,就是能夠反覆的 執行分解過程(decomposition process),對連續的低頻訊號

(approximation)依次的進行分解,因此能夠將一個原始輸入訊號分 解成許多較低解析(lower resolution)的成分,這個過程如 Figure 3.4.1 所示,在小波轉換中此過程被稱為 wavelet decomposition tree。Figure 3.4.2 為一多重解析的例子。

Figure 3.4.1 wavelet decomposition tree

(32)

第三章 小波轉換

18

Figure 3.4.2 多重解析

3-5 2-D 離散小波轉換

在 2-D 的離散小波轉換處理上,可利用 1-D 離散小波轉換的觀念 以可分離(separable)的方式來進行。在進行分解(decomposition) 部分時,分兩步驟分別對每一橫列與每一行以 1-D 離散小波轉換的方 法進行處理。即將 2-D 的影像訊號先以每一橫列為單位,進行 1-D 離 散小波轉換處理,再將每一橫列所處理後所得的資料以每一直行的方 式進行 1-D 離散小波轉換,用 2 次 1-D 離散小波轉換的處理方式,簡 化 2-D 離散小波轉換的程序。Figure 3.5.1 為一個用 2 次 1-D 離散 小波轉換的處理 2-D 影像信號的概念圖[24]。

(33)

第三章 小波轉換

19

Figure 3.5.1 2-D 影像信號用 1-D 方式處理概念圖

(34)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0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4-1 問題與目標

問題:

如何有效的降低指紋辨識演算法?如何利用低複雜的計 算,增進指紋辨識的速度?

目標:

不影響辨識率的條件下,利用長度較短的特徵向量達到高 辨識率,並找出最佳特徵向量(best feature vectors)。

4-2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小波轉換的好處在於能將各種交織在一起的不同頻率組成的信 號,分解成不相同頻率的信號,因此將小波轉換運用在指紋辨識上,

進行指紋影像資料分解與特徵值的分析[1]~[7]。Figure 4.3.1 為一 個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架構。

(35)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1

Figure 4.3.1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架構

為達到有效分析指紋(fingerprint)性質的目的,於是利用小波 轉換(wavelet transform)將指紋影像分解成不相同的頻率信號,對 各頻帶進行分析,尋找所需的特徵目標。將指紋影像經由離散小波轉 換分解後會得到 4 個頻帶的小波係數 LL、HL、LH 和 HH,其中 LL 代 表影像的列(row)跟行(column)均經過低通濾波器與降低取樣率運算 所得到的係數矩陣,稱為近似係數矩陣(approximation

(36)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2

coefficient),而 HL、LH 與 HH 分別表示在水平、垂直跟對角等三個 方向的細節係數(detail coefficient)。低頻帶(LL)與原影像特性相 近,其他頻帶(HL、LH、HH)則都是一些邊緣的訊息。換句話說,將指 紋影像經過離散小波轉換(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處理後會得 到四個特性不同的影像頻帶資訊,這些頻帶資訊是由許多高低不同的 頻率所組成,利用小波轉換的理論特性,可以根據這些資料的不同重 要性分別做處理,。

如 Figure 4.3.2 所示,指紋影像可以經由離散小波轉換來進行 頻帶的分析,藉此得到指紋影像中的低頻帶(LL1)、中頻帶(HL1、LH1) 和高頻帶(HH1)訊號,轉換分解影像結果如 Figure 4.3.3 所示。從數 位影像處理的角度來看,對人類的眼睛來說,影像中的低頻訊號是肉 眼可以接受且敏感度較高的部份,低頻的像素與像素之間的變化小,

影像較平滑、細緻而且清楚,所以只要低頻部份的值稍有改變,人的 眼睛一看就知道哪裡不對勁了;對於高頻的部份,肉眼對它的敏感度 較低,因為高頻的像素與像素之間的差異較大,影像較粗糙、模糊,

所以在高頻的部份做少許的修改,肉眼是無法清楚明確的分辨出。

(37)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3

Figure 4.3.2 將影像分解成 LL1、HL1、LH1和 HH1頻帶

Figure 4.3.3 對指紋影像進行 1 階解析

(38)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4

根據多層解析空間分析(multi-resolution)的原理,遞迴的重覆 對指紋影像中小波係數矩陣的低頻部分(LL)再做更進一步的解析。

Figure 4.3.4 為執行 4 層 2-D 離散小波轉換(DWT)的執行程序,若 是將執行 4 層 2-D 離散小波轉換的結果放在 2-D 平面上,則每個頻 帶所對應位置可以用 Figure 4.3.5 來表示。更進一步了解小波轉換 在指紋影像處理上的效果,對 Figure 4.3.6(a)的指紋影像執行 4 階 分解(decomposition)程序,所得處理結果如 Figure 4.3.6(b)所示,

為了更清楚的顯示 Figure 4.3.6(b)的現象,於是將 Figure 4.3.6(b) 展開成 Figure 4.3.6(c)的樹狀結構圖,如此一來,可更加清楚的分 析轉換後的訊息資料。依據小波轉換的理論特性,並將 Figure 4.3.6(b)搭配 Figure 4.3.6(c)著手分析,發現在 Figure 4.3.6(c) 中 LH1、LH2、LH3與 LH4,這四個頻帶資訊相當相似,一樣的情況也 發生在 HL1、HL2、HL3跟 HL4這一組,以及 HH1、HH2、HH3和 HH4這 一組,各頻帶彼此之間可視為放大或縮小版本,這也就是離散小波轉 換(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的特性,跨頻帶的空間域具有相似 性,這對於指紋影像的分析以及特徵值的擷取有很大的幫助。

(39)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5

Figure 4.3.4 將影像進行 4 階解析

Figure 4.3.5 2-D 4 階解析

(40)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6

Figure 4.3.6(a)

Figure 4.3.6(b)

(41)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7

Figure 4.3.6(c)

指紋影像經由解析(analysis)過程處理,可得到許多頻帶的資 料,將其中最重要的低頻訊息更進一步的分解(decomposition),藉 此掌握指紋影像的各個子頻帶相關資料,並從各個子頻帶中去尋找所 需的特徵值

指紋訓練的步驟,將指紋影像利用離散小波轉換進行四階分解,

然後針對四階分解後所得的小波係數(

LLm、HLm、LHm 和 HHm;m

(42)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8

=1,2,3,4

),利用小波的統計學特色如 mean、standard deviation、

median 等分別擷取各頻帶的特徵值[8]~[14],所用方程式如 Eq.4-1 和 Eq.4-2。

mean(m) =

= N

j i

j i

N12 , 1x( , ) Eq.4-1

standard deviation =

∑ [ ]

= N

j i

m j i N , 1 x

)2 ,

2 (

1 Eq.4-2

對每一個 N x N 大小的次頻帶(sub-band)而言,p(i,j)是(i,j)是轉 換後所得到的值。理論上,使用這樣的程序來計算指紋影像轉換後的 特徵值,把從指紋影像用統計學觀點所取得的特徵值組合在一起(本 實驗以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median 、median absolute 、 mean absolute deviation 等 5 個進行交叉模擬),則每一個頻帶可 擁有 5 個特徵值,如此一來得到的特徵值資料格式如 Figure 4.3.7 所示,把結果儲存起來等待以後與未知影像比對。

將指紋影像進行 4 階分解(decomposition)後,可得到 13 個影像 頻帶訊號,而每一頻帶擁有 5 個特徵值,則每一枚指紋影像擁有 65 個特徵值可供利用,找出特徵值所組成的最佳向量,則可增快辨識速 度,減少不必要的運算。

(43)

第四章 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

29

Figure 4.3.7 頻率域的特徵值格式

比對的過程是將未知指紋影像經過離散小波轉換後,擷取子頻帶 的統計特徵值,利用方程式 Eq.4-3,將所得的未知指紋影像特徵向 量與儲存在資料庫裡的特徵向量進行比對。

2

.

1

)) ( ) ( ( )

(i f x f i

D j

feature of No

j

i

=

=

Eq.4-3

) (i

fj 代表資料庫裡所存的第i個指紋特徵向量,fj(x)表示未知的指 紋影像特徵向量,將所輸入的未知指紋影像與資料庫所有的指紋進行 比對後,選擇比對結果D(i)距離為最小者。

(44)

第五章 實驗結果

30

第五章 實驗結果

5-1 實驗結果

在此實驗中,使用 120 張大小為 256 x 256、8 bit 灰階值的指 紋影像,做為實驗的灰階指紋影像。收集 20 個人的指紋影像,每個 人各取 10 個指紋影像,先用其中兩個指紋影像特徵值的平均值當作 training image,再從每個人其餘的指紋影像中隨機各選取五個指紋 影像當作 testing image,將指紋影像進行小波轉換後,擷取 HL、LH 和 HH 子頻帶的特徵值後計算 training image 與 testing image 之間 的歐式距離,以最小距離做為辨識依據。

首先將指紋影像進行一階離散小波轉換後,可得到四個子頻帶,

如 Figure 5.1 所示,分別是 LL1、 HL1、 LH1 跟 HH1,其中由水平方 向(HL)、垂直方向 (LH) 與對角方向的高頻成分 (HH) 所構成的小波 係數,包含細微變化的訊息,從中擷取 HL1、LH1和 HH1子頻帶的特 徵值,分別進行交叉比對計算辨識率。從經過一階分解的指紋影像所 得到的特徵值(HL1、LH1)進行辨識,結果並無法提供有效明確的良好 的辨識率。再加上 HH1子頻帶,發現對於提升指紋影像的辨識率沒有 幫助。於是將指紋影像進行二階、三階和四階分解,如 Figure 5.2 所示,利用試錯(try error)的方式來觀察辨識率,找出指紋影像所

(45)

第五章 實驗結果

31

能用小波轉換分解的最佳階數,並從解析出來的頻帶中尋找出最佳的 特徵向量(feature vector),以期在不影響辨識率的情況下,利用最 少的特徵向量來進行指紋辨識,達到有效降低計算量並藉此增快比對 速度的效果,實驗模擬結果如表一所示。

從實驗的結果來進行討論分析,發現指紋影像在空間域的位移偏 差並不會對頻率域特徵值的辨識造成太大的影響,確認影像從空間域 經過離散小波轉換到頻率域之後,用統計學的方法擷取特徵值的方法 是可行的。實驗結果顯示雖然一階分解的辨識率並不高,但隨著分解 階數的增加,辨識率明顯的提升,其中,以第三階分解的辨識效果最 佳,第四階次之。結果顯示藉由多解析(multi-resolution)的方式可 提高辨識率,但並不是越多層就越好,在此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 辨識系統中,第三階分解有最佳辨識率。

實驗結果發現利用 HL 和 LH 兩個頻帶的辨識率,與利用 HL、LH 和 HH 三個頻帶的辨識率幾乎相同,因此為了加快辨識的處理速度,

減少計算量,可以忽略 HH 頻帶,只擷取 HL 和 LH 頻帶的特徵值進行 辨識,如此一來則可以在不影響辨識率的情況下,對特徵向量進行最 佳化,減少不必要的運算達到增進辨識處理速度的目的。

(46)

第五章 實驗結果

32

表二所示為以小波轉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circular Gabor decomposition 與 block Gabor decomposition 等三種指紋辨識系統 進行比較的結果。從實驗結果得知,利用小波轉換進行分解所擷取的 特徵向量長度比使用 Gabor filters 所得到的特徵向量較短,相當有 利於增進辨識的反應時間。此外,以小波轉換所得到的特徵向量可藉 由尋找最佳特徵向量的方法,在不影響辨識率的條件下,調整特徵向 量長度(如: 忽略 HH 頻帶的特徵值)。綜合實驗結果得知,以小波轉 換為基礎的指紋辨識系統有良好的辨識率,且能大幅降低特徵向量長 度,減少記憶體的使用量,快速的完成指紋辨識工作。

(47)

第五章 實驗結果

33

Figure 5.1 指紋影像一階分解

Figure 5.2 指紋影像四階分解

(48)

第五章 實驗結果

34

96%

98%

93%

48%

Recognition rate

4

th

level 3

rd

level 2

nd

Level 1

st

level

96%

98%

93%

48%

Recognition rate

4

th

level 3

rd

level 2

nd

Level 1

st

level 各階辨識率

表一: 小波轉換各階分解辨識率

90%

complex fix long Gabor filters (circular)

84%

98%

Recognition rate

middle simple

Computation

fix adjustable

Vector length

middle small

Feature vector

Gabor filters (block) Wavelet

transform

90%

complex fix long Gabor filters (circular)

84%

98%

Recognition rate

middle simple

Computation

fix adjustable

Vector length

middle small

Feature vector

Gabor filters (block) Wavelet

transform

Wavelet transform compare with Gabor filters

表二: 三種指紋辨識法的比較

(49)

第五章 實驗結果

35

5-2 討論與分析

小波轉換是對原始影像資訊經過擴張/收縮及平移頻域分離處理 的方式進行轉換處理,它能有效的將輸入資訊的低頻與高頻資料做分 離處理,在解析度方面,低頻資訊可繼續做小波轉換分離出下一層的 低頻與高頻資訊,隨著分解越多,則可得到越多的子頻帶,這些不同 頻域的小波係數,代表著頻域中各自範圍資訊,這種分離方式可對資 訊進行有效的管理與處理,用於指紋辨識上,有相當好的效果。

(50)

第六章 結論

36

第六章 結 論

利用離散小波轉換來進行指紋辨識,能快速且有效的分解出指紋 影像的各個子頻帶資訊,迅速的完成指紋辨識工作。與特徵點辨識法 相比可節省更多的前處理(ex: image enhancement, directional filtering, ridge segmentation, ridge thinning)。與使用 Gabor filters 的指紋辨識法相比,擁有較小的特徵向量,所需的計算量較 低。本論文所設計的小波轉換指紋辨識系統可以有效地減少特徵值數 量,以較短的特徵向量降低計算複雜度以加快辨識的速度。

(51)

參 考 文 獻

37

參 考 文 獻

[1] “Wavelet domain features for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Tico, M.; Kuosmanen, P.; Saarinen, J.;

Electronics Letters , Volume: 37 , Issue: 1 , 4 Jan. 2001 Pages:21 - 22

[2]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using wavelet features”Tico, M.;

Immonen, E.; Ramo, P.; Kuosmanen, P.; Saarinen, J.;

Circuits and Systems, 2001. ISCAS 2001. The 200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 Volume: 2 , 6-9 May 2001 Pages:21 - 24 vol. 2

[3] “A wavelet-based method of nearest neighbor pattern

classification using scale sequential matching”Creusere, C.D.;

Hewer, G.;Signals, Systems and Computers, 1994. 1994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Twenty-Eighth Asilomar Conference on , Volume: 2 , 31 Oct.-2 Nov. 1994

Pages:1123 - 1127 vol.2

[4] “Biometric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iris patterns”

Yong Zhu; Tieniu Tan; Yunhong Wang;

Pattern Recognition, 2000. Proceedings.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ume: 2 , 3-7 Sept 2000

Pages:801 - 804 vol.2

[5] “Image coding using wavelet transform” Antonini, M.; Barlaud, M.; Mathieu, P.; Daubechies, I.;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 Volume: 1 , Issue: 2 , April 1992 Pages:205 – 220

[6] “Image coding using wavelet transform and classified vector quantization”Lin, S.; Salari, E.; Visi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IEE Proceedings- , Volume: 143 , Issue: 5 , Oct.

1996

Pages:285 – 291

(52)

參 考 文 獻

38

[7] “Texture feature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R.m.Haralick, K.Shanmugam and I.Dinstein,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 Man, Cybernatics, Vol.8, No.6,1973,pp.610-621.

[8] “Wavelet-based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using hidden Markov models”Crouse, M.S.; Nowak, R.D.; Baraniuk, R.G.;

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ee also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 Volume:

46 , Issue: 4 , April 1998 Pages:886 - 902

[9]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mage differences by wavelet decomposition”Ruttimann, U.E.; Unser, M.; Rio, D.;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1994. Engineering Advanc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Biomedical Engineers.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 3-6 Nov. 1994 Pages:A28 - A29 vol.1

[10] “Wavelets, statistic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Unser, M.;

Statistical Signal and Array Processing, 1996. Proceedings., 8th IEEE Signal Processing Workshop on (Cat.

No.96TB10004 , 24-26 June 1996 Pages:244 - 249

[11] “Hierarchical Markov models for wavelet-domain statistics”

Azimifar, Z.; Fieguth, P.; Jernigan, E.;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2003 IEEE Workshop on , 28 Sept.-1 Oct. 2003 Pages:258 - 261

[12] “Towards random field modeling of wavelet statistics”

Azimifar, Z.; Fieguth, P.; Jernigan, E.;

Image Processing. 2002. Proceedings.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ume: 1 , 22-25 Sept. 2002

Pages:I-361 - I-364 vol.1

[13] “Texture synthesis via matching first and second order statistics of a wavelet frame decomposition”van Nevel, A.; Image

Processing, 1998. ICIP 98. Proceedings. 199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ume: 1 , 4-7 Oct. 1998 Pages:72 - 76 vol.1

(53)

參 考 文 獻

39

[14] “Analysis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by wavelet decomposition”Ruttimann, U.E.; Ramsey, N.F.; Hommer, D.W.;

Thevenaz, P.; Chulhee Lee; Unser, M.;Image Processing, 1995.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ume: 1 , 23-26 Oct. 1995 Pages:633 - 636 vol.1

[15] “Generalized wavelet transforms and the cortex

transform”Martin, R.; Cochran, D.; Signals, Systems and Computers, 1994. 1994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Twenty-Eighth Asilomar Conference on, Volume: 2 , 31 Oct.-2 Nov. 1994 Pages:1105 - 1108 vol.2

[16] “IEE Colloquium on `Applications of Wavelet Transforms in Image Processing' (Digest No.009)”Applications of Wavelet Transforms in Image Processing, IEE Colloquium on , 20 Jan 1993

[17] “A little introduction to wavelets” Nason, G.P. ;Applied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Ref. No. 1999/063), IEE Colloquium on , 20 April 1999

Pages:1/1 - 1/6

[18] “Discrete frequency warped wavele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Evangelista, G.; Cavaliere, S.; 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ee also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 Volume: 46 , Issue: 4 , April 1998 Pages:874 – 885

[19] “Wavelet function, scaling function and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Jin, Q.; Wong, K.M.; Luo, Z.Q.;Time-Frequency and Time-Scale Analysis, 1994., Proceedings of the IEEE-SP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 25-28 Oct. 1994 Pages:409 – 412

[20] “Fingerprint enhancement”Lin Hong; Jian, A.; Pankanti, S.;

Bolle, R.;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 1996. WACV '96., Proceedings 3rd IEEE Workshop on , 2-4 Dec. 1996

Pages:202 – 207

(54)

參 考 文 獻

40

[21] “Real-time minutiae extraction in fingerprint images”Amengual, J.C.; Juan, A.; Perez, J.C.; Prat, F.; Saez, S.; Vilar, J.M.;

Image Process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1997.,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ume: 2 , 14-17 July 1997 Pages:871 - 875 vol.2

[22] “On the individuality of fingerprints”Pankanti, S.; Prabhakar, S.;

Jain, A.K.;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 Volume: 24 , Issue: 8 , Aug. 2002

Pages:1010 – 1025

[23] “Image coding using wavelet transform, vector quantization, and zerotrees” Barrientos, J.C.R.; Binue, M.A.L.; Rodriguez, A.A.; D'Alvano, F.; Urbano, L.; Devices, Circuits and Systems, 1998.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Second IEEE International Caracas Conference on , 2-4 March 1998 Pages:166 – 171

[24] “JPEG2000 影像壓縮技術” 吳炳飛/胡益強/瞿忠正/蘇崇彥 編著 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印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四章 直角座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

第四章 直角座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

這次的實驗課也分成兩個禮拜完成,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幾乎都很順利完成了課堂上要達到的目標

[r]

在現行的 99

甲、乙兩間通訊行,各以相同的成本買入一款新手機。甲通訊行按成本

索隆目前蒐集了5個玩具公仔,魯夫目前蒐集了25個玩具公仔,從下個

整數數量乘以分數, 理解為將整數(例如: 9個) 數量按分母(例如: 3)均分, 並按分子(例如: 1) 取多少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