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大學生學習領域性別階層化之因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響大學生學習領域性別階層化之因素"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研究集刊

第五十五輯第二期 2009年6月 頁35-67

影響大學生學習領域性別階層化之因素

陳 建 州 摘 要

國內對於大學的教育分流之研究並不多,但此主題相當重要,尤其是在高等 教育擴張之後。本研究以「學習領域(或學類)」為探討主題,並以「高等教育資 料庫」2003 年大學三年級學生為樣本,討論影響男、女學生在不同的性別屬性學 類分佈差異的因素,研究發現有三:

(一)學術型大學與技職性大學的學生家庭社經階層結構不同,家庭社經階 層背景較佳者,傾向於就讀學術性大學。

(二)不同類型的大學,其學類結構並不相同,而不同社經背景者,進入各 類型大學的機會並不相同,投入各學類之機會便不同,顯示機會結構對於學生投 入的學類具有重要影響。

(三)家庭社經地位因素對於女性的影響較明顯,家長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 的女性,比較傾向投入男性學類;家長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的女性,比較不傾向 投入男性學類。相對地,家庭社經地位因素對於男性的教育選擇較無顯著影響。

關鍵詞:家庭社經地位、性別、學校類型、學習領域

陳建州,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為:jjchen69@gmail.com

投稿日期:2009 年 1 月 22 日;修正日期:2009 年 4 月 9 日;採用日期:2009 年 5 月 14 日

(2)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June, 2009, Vol. 55 No. 2 pp. 35-67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Hierarchy of Gender in Undergraduates’ Fields of Study

Jian-Jhou Chen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tracking of universities in Taiwan is still scarce.

Using data retrieved from “the Data System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fields of study in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gender gap.

Three important findings are obtained from the empirical data. First, students with upp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re more likely to study in academic universities than in vocational ones. Second, the structure of gendered fields of study in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is different, and students in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have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of entering gendered fields of study. Third, female students with bett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re more likely to study in male-dominated majors than those from poorer background, but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is not significant among male students.

Keywords: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gender, school type, field of study

Jian-Jhou Che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ology, Nanhua University E-mail: jjchen69@gmail.com

Manuscript received: Jan. 22, 2009; Modified: Apr. 9, 2009; Accepted: May 4, 2009

(3)

壹、前言

勞動市場回饋有性別差異,是長期存在的事實,即使是相同教育成就者,男、

女學生亦有著明顯的差異(陳建志,2000;劉正、陳建州,2004a;Jacobs, 1989, 1996)。教育成就與個人在勞動市場上的回饋程度之關係,不僅依教育等級而有差 異,亦與教育種類有關(黃毅志,1995;劉正、陳建州,2004b;Finnie, 2002; Jacobs, 1996; Roksa, 2005; Wilson & Boldizar, 1990),而男、女在大專階段教育種類的選擇 上,也一直有著明顯的差異(Hearn & Olzak, 1981; Jacobs, 1996)。諸多研究顯示,

傳統屬於女性的教育種類所連結的工作,在回饋程度上,比其他職業低(Jacobs, 1995; Jacobs & Steinberg, 1995; Roksa, 2005);換言之,如果女性持續就讀於傳統 上屬於女性的學類,則男、女學生在勞動市場上的回饋差異,亦將持續下去。

不過,並非所有的男、女學生都會選擇與其性別相符的學習領域(以下簡稱 學類)。部分研究顯示,較低社經背景的女性,參與高等教育體系時,可能較傾向 於走入傳統女性的學類(Charles & Bradley, 2002),也就是說,家庭社經地位的影 響力,透過了對教育選擇的影響而發揮作用,於是,與較低階層者相比,較高階 層者,男、女學生之間的回饋差異比較小。

然而,根據劉正與陳建州(2007)之研究,高等教育學類的配置狀況,明顯 影響了學類的性別區隔程度;換言之,影響男、女學生是否選擇與自己性別相符 的學類,除了家庭社經地位高低之外,還可能受「就讀的大學之學類配置情形」

所影響,亦即,如果學生在選填志願時,是基於「選校不選系」,則落入的「學校 類型」就可能影響學生就讀哪類學類。那麼,如果階層高低影響了就讀的大學之 種類,而不同類型的大學所提供的學類之機會結構也不同,則階層高低造成的教 育種類差異,也可能透過「學校類型」而發揮作用。

由於資料的缺乏,在臺灣關於這方面的實證研究並不充足。所幸,自 2003 年起,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學生調查開始進行,迄今已建立了數年度大專學生就學 與畢業後發展情形的資料庫。基於此,本研究將以「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3 年大學三年級學生為樣本,分析影響大學生就讀學類的因素,探討「階層」與「學

(4)

校類型」對於男、女學生教育選擇的影響情形,以提供討論勞動市場回饋性別差 異之重要基礎。

貳、文獻回顧

一、臺灣高等教育學類性別化情形

高等教育學類普遍存在著性別區隔的情形,研究指出,男性通常傾向於選擇 電機、數學、物理、工程等學類;女性則傾向於人文、家政、護理、藝術、教育 等學類(Davies & Guppy, 1997; Fujimura-Fanselow, 1985; Jacobs, 1995)。

臺灣高等教育學類的性別屬性又是如何?由於教育部(2008)公布之大專各 科系學生數是自 1972 年起,因此,本研究依據劉正與陳建州(2007)對學類性別 屬性的劃分方法,1採用教育部(2008)公布之 1972 至 1976 年及 2003 年專科與 大學各學類的一年級學生數進行估計,以了解早期與近期的學類性別屬性,結果 如表 1。

1 學類包括教育、藝術、人文、社會經濟與心理、商業及管理、法律、數學電算機 與自然科學、醫學與牙醫、其他醫藥、護理助產、工業技藝與工程、建築及都市 規劃、農林漁牧、家政、運輸通信、觀光服務、大眾傳播、軍警體育與其他,共 18類。在判斷學類性別屬性之方式上,Storen 與 Arnesen(2003)的方法是估計某 學類的女性比率,若女生佔 65%以上,為女性為主的(female dominated)學類;

低於 35%者,為男性為主的(male dominated)學類;其餘為中性的(gender neutral)

學類。然而,由於男、女學生總人數並不相等,且各年度不同,因此,估計學類 性別屬性時,不宜以某學類內男、女學生比率做為判斷依據,較妥適的作法是以

「投入比」的概念進行操作(劉正、陳建州,2007)。其步驟為:(1)某學類男性 人數÷全部男學生數=男性投入某學類之比率;(2)某學類女性人數÷全部女學 生數=女性投入某學類之比率;(3)女性投入某學類之比率÷(女性投入某學類 之比率+男性投入某學類之比率)×100%=A;(4)判別:若 A 高於 65%,為「女 性學類」;低於 35%,為「男性學類」;介於 35%至 65%之間者,為「中性學類」。

(5)

表1 早期(1972至1976年間)與近期(2003年)大專教育學類性別屬性 女性學類 藝術、人文、商業管理、護理助產、家政、觀光服務

中性學類 社會經濟與心理、教育、法律、大眾傳播、其他醫藥 早期

男性學類 數學電算機與自然科學、醫學與牙醫、工業技藝與工程、建築及都

市規劃、農林漁牧、運輸通訊、軍警體育與其他 女性學類 教育、藝術、人文、商業管理、護理助產、家政

中性學類 社會經濟與心理、法律、大眾傳播、其他醫藥、建築及都市規劃、

觀光服務、農林漁牧、軍警體育與其他 近期

男性學類 數學電算機與自然科學、醫學與牙醫、工業技藝與工程、運輸通訊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

臺灣早期高等教育學類的性別屬性,屬於女性學類者,包括「藝術」、「人文」、

「商業與管理」、「護理助產」、「家政」、「觀光服務」等學類;「數學、電算機與自 然科學」、「醫學與牙醫」、「工業技藝與工程」、「建築及都市規劃」、「農林漁牧」、

「運輸通訊」、「軍警、體育與其他」學類為男性學類;「社會、經濟與心理」、「教 育」、「法律」、「大眾傳播」、「其他醫藥」學類為中性學類。到了近期,「教育」學 類逐漸由中性學類轉為女性學類,「觀光服務」學類成為中性學類;而「農林漁 牧」、「軍警、體育與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則由男性學類轉為中性學類。

從以上比較可知,部分的學類之性別屬性已有不同,意指男性或女性接受的 教育種類有所改變,然而,男、女學生改變的程度可能並不相當。在 1972 至 1976 年間,屬於男性學類者有七類,到了 2003 年只有四類;在女性學類方面,比較兩 個時期,只有「觀光服務」學類轉為中性學類,「藝術」、「人文」、「商業與管理」、

「護理助產」、「家政」等學類,在 2003 年時仍屬於女性學類。顯然地,女性投入

「非傳統女性學類」的傾向,應高於男性投入「非傳統男性學類」的傾向。依此,

我們可以假設:就讀非同性別學類的情形,女性可能高於男性,亦即,女性就讀

「中性或男性學類」的情形,會高於男性就讀「中性或女性學類」的情形。

二、再製觀點──社經階層與學類選擇的關係

儘管學類有著性別屬性,但並非所有男性都會選擇男性學類;也並非所有女

(6)

性都會選擇女性學類,可能因家庭社經地位高低的不同而有異。Bourdieu(1984:

107)認為,「性別屬性與階級屬性不可分離,猶如檸檬的黃是源於其酸」,亦即,

性別差異程度與階級位置有密切關係。Wright(1997)亦提出相同的觀點,他指 出,個人與階級的連結是透過不同的關係,而非個人直接的社會生產關係,例如,

小孩的階級位置是導因於家人的社會關係,而非小孩本身的「工作」。性別關係建 構了與階級結構連結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別是透過婚姻。階級與性別互相聯繫的 方式之一是透過家人與親屬,連結不同階級結構的人的網絡,這些間接的階級位 置,影響了生活在不同性別關係下的男、女學生之性別關注及其階級關注。Wright

(1997)進一步解釋,階級與性別是「階級」與「性別」概念相互糾結所呈現的 互動效果,而非以獨立的機制作用著。他認為,假如資本階級與勞工階級的男與 女整體上有差異,則勞工階級的女性與其他人的差異將特別明顯;換言之,較高 社經地位者的男、女學生間差異,低於較低社經地位者的男、女學生間差異。

「階級」與「社經階層」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男、女學生之間的差異程度,

不同階層也可能有所不同,並具體表現在教育種類的選擇上。Charles 與 Bradley

(2002)便認為,較低社經背景的女性,參與高等教育體系時,可能較傾向於走 入傳統女性的學類。在實證研究方面,Ware、Steckler 與 Leserman(1985)以 1979 年美國 30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的特質差異,結果指出,家長教育程度 較高者,女孩選擇科學性學類的傾向較高,但對於男孩則是負向效果。Storen 與 Arnesen(2003)以及 Dryler(1998)的研究也顯示,父母親的教育與地位愈高者,

子、女的教育選擇就愈不具傳統的性別形式。

儘管實證研究證實,「父母親的教育與地位愈高者,子、女的教育選擇就愈不 具傳統的性別形式」,但是,要繼續追問的是:如果「女性學類」所連結的工作,

未來所能得到的回饋偏低,那麼,男性似乎沒有必要選擇非男性學類,尤其是女 性學類。相對於中下階層的男、女學生,中上階層男、女學生「都」較有可能選 擇非傳統性別科系,還是女性比男性明顯呢?

Breen與 Goldthorpe(1997)指出,教育選擇型態可以被理解為是孩子與其家 長的理性行為,亦即,反映成本效益的評估模式,這些評估會因為不同階級行動 者所面對的位置與可支配資源的差異所造成的限制與機會差異而不同。對應到性

(7)

別與科系選擇,則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的男性,將選擇傳統上屬於男性的科系,

因為這些科系將使他們繼續維持其社會地位。相反地,具有高社經背景的女性,

將比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女性更傾向於選擇以男性為主的科系,因為這些科系 所連結的職業,將使她們獲得比一般女性更高的薪水與地位。簡言之,Breen 與 Goldthorpe(1997)認為,中上階層男性依然會選擇男性學類,而中上階層女性則 比中下階層女性較有可能選擇男性學類。

依此,結合「不同社經階層者的教育選擇性別化程度不同」及 Breen 與 Goldthorpe(1997)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假設:(一)社經背景較佳者,教 育選擇較不具傳統的性別形式。(二)社經背景較佳的女性,就讀男性學類的情形 高於社經背景較低的女性;但男性選擇女性學類的情形,則無社經階層間差異。

三、結構取向──機會結構對男、女學生學類選擇的影響

我國大學的學費,公立者偏低、私立者較高,且公立院校被認為在資源上較 優於私立院校,加上就讀公立院校者,未來的「出路」似乎也比其他人好些,造 成學生在選填志願時,經常出現「選校不選系」的現象,這種情形下的「學類選 擇結果」,就不能不考量「機會結構」的作用。

此外,大學的種類亦分學術性與技職性。一般而言,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往 往是「先學術、後技職」,這種效應可以從「技職院校積極改制為一般大學」的趨 勢窺知,甚至是過去長期以來「重大學、輕專科」的影響(蔡淑鈴,2004)。二十 世紀末,臺灣的高等教育擴張,一大部分是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因此,在排序 上,技職性大學通常不如學術性大學,致使學術性與技職性的學生之社經地位,

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在考量學費、學校排比等因素後,學生選擇學類時,「公立/私立」、「學術/

技職」的排序差異,可能優於對「系所」(學類)的興趣。若將大學分為四種型態:

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公立技職、私立技職,前兩者合稱為「學術性大學」,後兩 者合稱為「技職性大學」。首先,讓我們觀察各種學類在不同類型大學的分布情形,

分布狀況以學生比率來表示。表 2 為 2003 年大學一年級學生就讀的學類在不同類 型大學的分布比率。由表 2 可發現,學術性大學當中的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招收

(8)

表2 2003年各類型大學一年級學生在各學類分布之比率

(單位:百分比)

學校類型

學類 公立大學 私立大學 公立技職 私立技職 合計

人文 20.34 48.23 4.15 27.29 100

藝術 24.25 29.52 4.16 42.07 100

護理助產 4.99 32.57 9.30 53.14 100

觀光服務 1.11 51.32 15.34 32.22 100

家政學類 0.90 21.68 2.95 74.47 100

商業及管理 9.25 39.17 7.57 44.01 100

社會、經濟與心理 32.62 56.04 2.05 9.28 100

法律 33.22 59.33 0.00 7.45 100

教育 93.10 6.90 0.00 0.00 100

其他醫藥 5.90 49.97 0.00 44.13 100

大眾傳播 10.96 69.65 1.22 18.17 100

軍警、體育與其他 67.43 11.18 5.16 16.23 100

農林漁牧 44.93 12.69 24.89 17.49 100

數學、電算機與自然科學 21.42 39.41 4.24 34.93 100

醫學與牙醫 19.49 72.60 0.00 7.91 100

運輸通訊 16.87 40.73 25.45 16.95 100

工業技藝與工程 19.36 21.71 14.74 44.19 100

建築及都市規劃 5.23 39.07 16.85 38.85 100

合計 20.07 36.06 7.79 36.08 100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

的學生數,約佔全體的 56.13%;技職性大學當中的公立技職與私立技職,學生佔 全部大學生的 43.87%。

其次,「法律」、「醫學與牙醫」、「教育」、「社會、經濟與心理」、「大眾傳播」、

「軍警、體育與其他」、「人文」、「運輸通訊」、「農林漁牧」、「數學、電算機與自 然科學」等 10 種學類,分布在學術性大學的比率都高於 56.13%,表示這些學類

(9)

主要是設置在學術性大學;而「商業與管理」、「藝術」、「工業技藝與工程」、「建 築及都市規劃」、「護理助產」、「觀光服務」、「家政」、「其他醫藥」等 8 種學類,

分布在技職性大學的比率均超過 43.87%,表示這些學類主要是設置於技職性大 學。

對照表 1 所陳早期的學類性別屬性,學術性大學中,女性學類、男性學類與 中性學類的數量分別為 1、5、4;技職性大學中,女性學類、男性學類與中性學 類的數量分別為 5、2、1,顯示女性學類、男性學類與中性學類的數量,在學術 性與技職性大學的分布情形並不相同。

接著,讓我們觀察不同類型大學當中各學類的規模,表 3 為 2003 年不同類型 大學一年級學生就讀的學類之分布比率。

表3 2003年各類型大學之學類配置情形

學校類型

學類 公立大學 私立大學 公立技職 私立技職 合計

人文 9.39 12.39 4.93 7.01 9.27

藝術 3.35 2.27 1.48 3.23 2.77

護理助產 0.32 1.17 1.54 1.90 1.29 觀光服務 0.13 3.47 4.80 2.18 2.44

家政 0.17 2.28 1.44 7.82 3.79

商業、管理 10.04 23.65 21.17 26.56 21.78

社會、經濟與心理 6.77 6.47 1.10 1.07 4.16

法律 2.39 2.37 0.00 0.30 1.44

教育 16.23 0.67 0.00 0.00 3.50

其他醫藥 1.20 5.64 0.00 4.98 4.07 大眾傳播 1.21 4.27 0.35 1.11 2.21 軍警、體育與其他 5.17 0.48 1.02 0.69 1.54 農林漁牧 5.39 0.85 7.70 1.17 2.41 數學、電算機與自然科學 15.95 16.34 8.14 14.48 14.95 醫學、牙醫 1.08 2.24 0.00 0.24 1.11

(10)

表3 2003年各類型大學之學類配置情形(續)

學校類型

學類 公立大學 私立大學 公立技職 私立技職 合計

運輸通訊 1.14 1.53 4.43 0.64 1.36

工業技藝與工程 19.68 12.29 38.64 24.99 20.41

建築及都市規劃 0.39 1.63 3.26 1.62 1.51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

對照表 1 的早期學類性別屬性,表 3 的結果顯示,女性學類、男性學類與中 性學類的比率,在公立大學中,分別為 23.40%、48.81%、27.79%;私立大學中,

分別為 45.22%、35.36%、19.42%;在公立技職中,分別為 35.37%、63.19%、1.44%;

在私立技職中,分別為 48.70%、43.84%、7.46%。同樣也可以發現,不同類型的 學校,提供的學類之性別屬性分布並不相同;換言之,進入不同類型大學的學生,

投入各學類的機會是不相同的。例如,以男性而言,進入私立大學者,投入「非 男性學類」的機會,可能會比進入公立技職者高,因為私立大學提供的男性學類 數量,比公立技職少;以女性而言,進入公立大學者,投入「非女性學類」的機 會,可能會比進入私立技職者高,因為公立大學提供的女性學類數量,比私立技 職少。

上述關於機會結構的說明顯示,不同類型學校提供的學類機會並不相同。儘 管學生是否選擇具傳統性別色彩的學類,可能與其家庭社經地位有關,但學生若 基於「選校不選系」的考量,則就讀的學類就可能與機會結構有高度的關係。2

2 此種結構取向可以簡化地以「不同場地有不同顏色的座位安排」做想像。假設「海 角七號」的放映現場有 A、B 兩廳,各有 100 個座位。A 廳有杜比環繞音響、提供 熱毛巾與茶水,觀賞之後還可以與男、女學生主角合影,但票價 900 元;B 廳只有 簡單的音響、紙巾,沒有茶水,觀賞之後只能遠遠地觀看別人和男、女學生主角 合影,票價只要 300 元。在 A 廳,座位為紅色的有 10 個、藍色 20 個、黑色 70 個;

B廳座位為紅色的有 70 個、藍色 20 個、黑色 10 個。假如小明有 900 元、偏好紅 色座位,也喜歡「有杜比環繞音響、熱毛巾與茶水」的服務,並期待與男、女學

(11)

此,我們可以假設:不同類型大學具有不同的學類結構,影響學生教育選擇性別 化程度。

參、資料樣本與分析策略

一、資料與樣本

本研究採用「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中 2003 年大三學生為樣本。「臺灣高等 教育資料庫」是針對臺灣大專院校的抽樣問卷調查,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stratified sampling design),抽樣數相當高,是有關全國高教院校特質與狀況、各科系在校 學生素質、各學門畢業生、課程、教職員、經費以及校園環境設備等資料的全國 性資料庫。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先以交叉表討論性別、學校類型、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學類之間的關 係,接著以二元邏輯迴歸分析檢視「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校類型」對 於學生「是否就讀與自己性別不同的學類」的影響情形;而後以多元邏輯迴歸分 析檢視「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校類型」對於學生落入「女性學類」、「中性學類」

與「男性學類」的影響情形。最後以對應分析圖描繪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男、女 學生,與就讀的學校類型及學類屬性之間的相對關係。

生主角合影,但坐在紅色座位的機率只有 10%;如果他仍堅持紅色座位,機率比 較高的顯然是 B 廳,那麼,他就必須放棄「有杜比環繞音響、熱毛巾與茶水」的 服務,而且只能看別人與男、女學生主角合影。此時,小明會坐在什麼顏色的座 位上,就看小明對於座椅顏色的堅持程度,是否大於對「觀賞過程與之後的回報」

的期待程度了。當然啦!他也可以選擇看兩次。

(12)

三、變項設計

(一)依變項:就讀的學類性別屬性

依據表 1 所陳早期的學類性別屬性,對 18 種學類做區分。「女性學類」包括

「藝術」、「人文」、「商業與管理」、「護理助產」、「家政」、「觀光服務」等學類;「男 性學類」包括「數學、電算機與自然科學」、「醫學與牙醫」、「工業技藝與工程」、

「建築及都市規劃」、「農林漁牧」、「運輸通訊」、「軍警、體育與其他」等學類;「中 性學類」包括「社會、經濟與心理」、「教育」、「法律」、「大眾傳播」、「其他醫藥」

等學類。3

1.二元邏輯迴歸分析:依變項為「是否就讀與自己性別不同的學類」。若為女 性,則就讀中性學類與男性學類者,即為「就讀與自己性別不同的學類」;若為男 性,則就讀中性學類與女性學類者,即為「就讀與自己性別不同的學類」。

2.多元邏輯迴歸分析:分析男性的學類選擇情形時,對照組為「男性學類」,

依變項為「中性學類/男性學類」及「女性學類/男性學類」;分析女性的學類選 擇情形時,對照組為「女性學類」,依變項為「中性學類/女性學類」及「男性學 類/女性學類」。

(二)自變項

1.學校類型:分為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公立技職、私立技職,以「私立技 職」為對照組。

2.家庭社經地位:以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及家長的職業社經地位表示,取父 親與母親的教育程度與職業社經地位較高者,做為家長的教育程度與職業社經地 位。在教育程度方面,區分為國中以下、高中(職)、專科與大學以上四組,以虛 擬變項表示,並以「高中(職)」為對照組。在職業社經地位方面,則採用高等教

3 分析學生教育選擇是否具有傳統的性別傾向,理想上,必須有「傳統上具性別色 彩的學類」做為分析的基準。然而,教育部公布的大專各科系學生數,最早的資 料是 1972 年。因此,本研究乃採用該時期的學類性別化情形做為「傳統上具性別 色彩的學類」。另外,為了以分析結果來理解近期的學類性別屬性變遷原因,因此 依變項不採用近期(2003 年)的性別屬性區分結果。

(13)

育資料庫所用的黃毅志(2005)之新分類,將學生家長的職業社經地位區分為五 類──「非技術工、體力工、農林漁牧工作人員」(後文簡稱「第一類」)、「技術 工、設備操作工、組裝工、服務人員、售貨員」(後文簡稱「第二類」)、「事務工 作人員」(後文簡稱「第三類」)、「技術員與助理專業人員」(後文簡稱「第四 類」)、「民意代表、行政主管、企業主管與經理人、專業人員」(後文簡稱「第五 類」),同樣以虛擬變項表示,並以「事務工作人員」為對照組。

3.性別:以虛擬變項表示男性、女性,並以「女性」為對照組。

四、研究假設

(一)就讀非同性別學類的情形,女性可能高於男性,亦即,女性就讀「中 性或男性學類」的情形,會高於男性就讀「中性或女性學類」的情形。

(二)社經背景較佳者,教育選擇較不具傳統的性別形式。

(三)社經背景較佳的女性,就讀男性學類的情形高於社經背景較低的女 性;但男性選擇女性學類的情形,則無社經階層間差異。

(四)不同類型大學具有不同的學類結構,影響學生教育選擇性別化情形。

肆、分析結果

一、學校類型、學類與男、女學生分布狀況

表 4 是各類型大學的學類與學生性別結構。

表4 各類型大學的學類與學生性別結構(N=25,823)

(單位:百分比)

學類 學生性別結構

學校類型

女性學類 中性學類 男性學類 男性 女性 合計

公立大學 22.29

(10.87)

29.71

(37.21)

48.00

(22.63)

52.63

(21.62)

47.37

(18.69)

100

(20.12)

(14)

表4 各類型大學的學類與學生性別結構(N=25,823)(續)

(單位:百分比)

學類 學生性別結構

學校類型

女性學類 中性學類 男性學類 男性 女性 合計

私立大學 50.24

(41.77)

20.32

(43.38)

29.44

(23.66)

46.27

(32.40)

53.73

(36.13)

100

(34.30)

公立技職 36.56 (8.50)

2.17

(1.29)

61.28

(13.78)

54.50

(10.68)

45.50

(8.56)

100

(9.60)

私立技職 44.56

(38.86)

8.09

(18.11)

47.35

(39.92)

48.07

(35.31)

51.93

(36.63)

100

(35.98)

合計 41.26

(100)

16.07

(100)

42.68

(100)

48.99

(100)

51.01

(100)

100

(100)

在整體結構方面,女性、中性與男性學類的規模,分別為 41.26%、16.07%、

42.68%。這三種學類在公立大學學類的分布比率,分別約為 22%、30%、48%;

在私立大學約為 50%、20%、29%;在公立技職約為 37%、2%、61%;在私立技 職約為 45%、8%、47%,顯示不同類型的大學,其學類結構並不相同。

如果男、女學生都各自投入男性學類與女性學類,則各類型大學的男、女學 生比率應該會有很大的差異。然而,表 4 卻顯示,各類型大學的男、女學生比率 的差異卻不大。以公立大學與公立技職為例,男性學類比率偏高,男學生的比率 也較高,但公立大學與公立技職的男性學類比率約為 48%與 61%,男性比率則分 別約為 53%與 55%。顯然地,這種不對稱的情形可能肇因於學生選校不選系。

那麼,男、女學生就讀的學校類型與他們就讀的學類之間又是什麼關係?表 5 是學校類型與就讀學類的交叉表。觀察投入「與自己的性別相同的學類」的情 形,男學生投入男性學類的比率最高者,是公立技職;最低者,是私立大學。由 表 4 可知,公立技職的學類結構,其男性學類比率最高,所以進入公立技職的男 學生,就讀男性學類的比率就比較高;私立大學的學類結構,其男性學類之比率 最低,所以進入私立大學的男學生,就讀男性學類的比率較低,顯示機會結構影

(15)

響了學生就讀的學類。然而,公立大學與私立技職的男性學類比率相近,但私立 技職男學生就讀男性學類的比率,卻高出公立大學男學生將近 10%。

表5 就讀學校與學類之關係

女性 男性

學校類型 女性 學類

中性 學類

男性

學類 合計 女性

學類

中性 學類

男性

學類 合計 公立大學 32.0 41.2 26.9 100.0 13.6 19.4 67.0 100.0 私立大學 62.5 23.5 14.0 100.0 36.0 16.6 47.3 100.0 公立技職 62.6 4.1 33.3 100.0 14.8 0.6 84.6 100.0 私立技職 69.2 10.3 20.5 100.0 17.9 5.7 76.4 100.0 合計 59.3 20.3 20.4 100.0 22.5 11.7 65.8 100.0

卡方檢定 1570.22** 1374.85**

註:單位為百分比,** p < .01 * p < .05。

在女性方面,各類型大學女學生投入女性學類的情形,也與各類大學女性學 類的比率有關。依前所分析,女性學類在各類型大學學類結構當中之比率,由高 至低依序為私立大學、私立技職、公立技職、公立大學,於是,私立大學與私立 技職的女學生,投入女性學類的比率也比較高。然而,儘管私立大學的學類結構 中,女性學類所佔比率最高,但私立大學女學生投入女性學類的比率卻不是最高 的。私立大學與私立技職的女學生比率分別約 54%、52%,女性學類的比率分別 約 50%、45%,但女學生投入女性學類的比率,則分別約為 63%、69%。再比較 私立大學與公立技職,女學生比率各約為 54% 與 46%,女性學類的比率,分別 約為 50%、37%,但女學生投入女性學類的比率均約 63%。

顯然地,「中性學類」的規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較各類型大學的學類結構,

男性學類比率相當者,是公立大學與私立技職,但是,私立技職的中性學類比率 遠低於公立大學,所以就讀私立技職的男性,投入男性學類的比率便高於公立大 學;相似地,女性學類比率接近者,是私立大學與私立技職(前者仍是高於後者),

但是,私立技職的中性學類比率遠低於私立大學,所以就讀私立技職的女性,投 入女性學類的比率便高於私立大學。

(16)

由上述分析可知,雖然各類型大學有著明顯不同的學類結構,但學生的性別 比率卻差不多,表示選校不選系的情形確實存在,在此情形下,不同的學類結構 便提供男、女學生不同的「接近某學類」的機會。

二、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就讀學校類型、學類的關係

接著,讓我們觀察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就讀學校類型」及「學類」三 者的關係。首先,表 6 所陳是各類型大學的學生之家長教育程度與職業種類的分 布狀況。

表6 家庭社經地位與就讀學校之關係

女性(N=13,173) 男性(N=12,650)

家庭社經

地位 公立

大學 私立 大學

公立 技職

私立

技職 合計 公立 大學

私立 大學

公立 技職

私立 技職 合計 家長教育

國中以下 25.3 31.1 45.4 45.6 36.5 27.0 27.9 44.2 41.2 34.2 高中(職) 28.2 31.1 32.6 33.3 31.5 29.3 29.7 31.4 34.5 31.5 專科 18.3 19.5 12.8 13.2 16.4 18.4 19.5 15.5 14.9 17.2 大學以上 28.1 18.3 9.2 7.9 15.5 25.3 22.9 8.9 9.4 17.2 合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卡方檢定 827.51** 639.03**

家長職業

第一類 10.1 11.4 16.0 15.6 13.1 10.9 10.0 16.1 15.9 12.9 第二類 44.1 47.1 56.2 54.5 50.0 41.8 44.6 50.0 49.1 46.1 第三類 4.4 4.5 3.5 3.2 3.9 4.7 4.7 3.7 3.9 4.3 第四類 8.5 9.9 9.2 10.4 9.8 9.9 8.7 10.7 10.3 9.7 第五類 32.8 27.2 15.2 16.4 23.2 32.7 32.0 19.5 20.8 26.9 合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卡方檢定 389.00** 278.11**

註:單位為百分比,** p < .01 * p < .05。

(17)

在家長教育程度分布方面,公立大學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是最高的,他們屬 於「專科以上」的比率,男、女學生各約 44%、46%;其次是私立大學,男、女 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為「專科以上」的比率也各有 42%、38%;而公立技職性大 學的學生家長教育程度屬於「專科以上」者,男、女學生各約為 24%、22%;私 立技職性大學則各為 24%、21%。以家長教育程度之分布情形而言,教育階層化 的現象可說是相當明顯,並且依階層由高至低,依序為公立大學、私立大學與技 職性大學。

在學生的家長職業社經地位分布方面,同樣地,公立大學學生的家長職業屬 於「民意代表、行政主管、企業主管與經理人、專業人員、技術員與助理專業人 員」(第四、五類)的比率是最高的,男、女學生各約 43%、41%;其次是私立大 學,男、女學生的比率也各約 41%、37%;而公立技職性大學的學生家長職業屬 於這兩類者,男、女學生各約 30%、24%;私立技職性大學則各約 31%、26%。

以家長職業社經地位而言,同樣可以見到教育階層化現象,尤其是學術性大學與 技職性大學之間的差異。

表 7 則是不同社經地位者,他們在三種學類中的分布比率。從表 7 可以發現,

女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較高者,就讀中性與男性學類的比率也比較高;家長教育 程度較高的男學生,就讀中性與女性學類的比率也比較高。但是,在家長職業社 經地位方面,雖然各類職業者之間有差異,但比較不似家長教育程度那般具系統 性差異。

表7 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就讀學類之關係

女性(N=13,173) 男性(N=12,650)

家庭社經

地位 女性

學類

中性 學類

男性

學類 合計 女性

學類

中性 學類

男性

學類 合計 家長教育程度

國中以下 63.1 17.4 19.5 100.0 20.4 10.1 69.5 100.0 高中(職) 60.0 19.4 20.7 100.0 23.4 11.1 65.6 100.0 專科 57.6 22.6 19.9 100.0 23.3 12.0 64.7 100.0

(18)

表7 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就讀學類之關係(續)

女性(N=13,173) 男性(N=12,650)

家庭社經

地位 女性

學類

中性 學類

男性

學類 合計 女性

學類

中性 學類

男性

學類 合計 大學以上 50.7 26.7 22.7 100.0 24.4 15.5 60.1 100.0

卡方檢定 113.723** 71.895**

家長職業

第一類 59.3 18.8 21.8 100.0 20.4 9.6 70.0 100.0 第二類 61.5 18.6 19.9 100.0 22.6 11.1 66.3 100.0 第三類 54.7 24.6 20.7 100.0 23.2 14.2 62.6 100.0 第四類 58.5 21.2 20.2 100.0 19.4 9.7 70.8 100.0 第五類 55.5 23.7 20.8 100.0 24.5 13.8 61.7 100.0

卡方檢定 50.814** 61.019**

註:單位為百分比,** p < .01 * p < .05。

綜合表 6 與表 7 的分析可知,不同社經背景者,他們分布在各類型大學以及 各性別屬性學類的比率並不相同。接下來,讓我們再細看各類型大學學生的社經 地位與投入三種學類的關係。表 8 呈現各類型大學的男、女學生之家長教育程度、

家長職業社經地位與他們就讀的學類之關係。

表8 各類型大學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與就讀學類交叉表

家長教育程度 家長職業社經地位

國中 以下

高中

(職) 專科 大學

以上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第四類 第五類 學校

類型 學類

女性(N=13,173)

女性 32.7 33.4 29.9 31.2 25.7 33.9 25.0 29.2 33.0 中性 40.0 40.6 43.8 41.2 42.6 40.2 49.1 45.9 39.7 公立

大學 男性 27.3 26.0 26.3 27.6 31.7 25.9 25.9 24.9 24.2

卡方檢定 2.744 13.257

(19)

表8 各類型大學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與就讀學類交叉表(續)

家長教育程度 家長職業社經地位

國中 以下

高中

(職) 專科 大學

以上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第四類 第五類 學校

類型 學類

女性(N=13,173)

女性 65.2 63.3 62.1 57.0 62.3 64.0 57.2 63.1 60.1 中性 22.4 22.9 24.1 25.6 22.7 22.3 26.1 24.7 25.0 私立

大學 男性 12.5 13.8 13.8 17.5 15.0 13.8 16.7 12.2 14.4

卡方檢定 18.933** 8.838

女性 64.3 61.3 63.9 57.1 63.6 64.0 52.5 61.0 60.0 中性 5.3 3.0 2.1 4.8 5.6 3.5 12.5 3.8 3.5 公立

技職 男性 30.5 35.7 34.0 38.1 31.1 32.5 35.0 35.2 36.6

卡方檢定 7.841 10.665

女性 69.9 68.1 69.3 69.8 67.3 70.2 72.3 66.1 69.2 中性 10.5 10.6 9.7 8.9 11.3 10.2 8.4 11.2 9.5 私立

技職 男性 19.6 21.3 21.0 21.3 21.3 19.6 18.8 22.7 21.3

卡方檢定 3.176 6.739

男性(N=12,650)

女性 12.5 14.2 12.9 14.6 12.4 13.5 16.4 6.7 15.8 中性 21.0 17.6 21.4 18.2 21.4 18.5 30.5 21.9 17.5 公立

大學 男性 66.5 68.3 65.7 67.2 66.2 68.0 53.1 71.5 66.7

卡方檢定 5.771 30.057**

女性 37.8 37.1 35.0 33.4 37.3 36.5 37.3 38.4 34.2 中性 14.6 17.8 15.2 18.9 13.2 17.0 16.2 11.8 18.7 私立

大學 男性 47.6 45.5 49.8 47.7 49.5 46.6 46.1 49.9 47.2

卡方檢定 13.556* 14.932

女性 13.2 17.5 14.8 12.5 10.6 15.8 6.1 13.1 18.2 中性 0.8 0.5 0.0 1.7 0.9 0.7 0.0 0.0 0.8 公立

技職 男性 85.9 82.1 85.2 85.3 88.5 83.4 93.9 86.9 81.1

卡方檢定 7.630 11.038

(20)

表8 各類型大學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與就讀學類交叉表(續)

家長教育程度 家長職業社經地位

國中 以下

高中

(職) 專科 大學

以上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第四類 第五類 學校

類型 學類

男性(N=12,650)

女性 15.0 19.0 19.7 24.2 17.1 17.7 16.7 16.4 21.0 中性 5.9 5.3 5.0 7.4 5.3 5.7 4.0 3.9 7.2 私立

技職 男性 79.1 75.8 75.3 68.5 77.5 76.6 79.3 81.7 71.8

卡方檢定 28.826** 20.526**

註:單位為百分比,** p < .01 * p < .05。

對於公立大學的學生而言,男、女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在各學類之分布情形 並無顯著差異,此意指如果學生能進入公立大學,則家長教育程度對他們就讀哪 種學類,可能無顯著影響;在家長職業種類方面,對於就讀公立大學的男、女學 生之影響則有不同,似乎對男性比較有效果。就讀私立大學者,男、女學生的家 長教育程度在各學類之分布情形有顯著差異;家長職業社經地位則無顯著差異。

就讀公立技職者,男、女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與家長職業社經地位,在各學類的 分布情形並無顯著差異。就讀私立技職者,家長教育程度與家長職業社經地位對 女學生就讀的學類均無影響,但對男學生則均具影響力。顯然地,家庭社經地位 對於學生就讀的學類之影響情形,在不同的學校有著不同的表現,而這種現象,

相信與學生「選校不選系」的行為有關。

三、二元邏輯迴歸分析結果

經過上述初步分析可以發現,家庭社經地位因素雖然對於學生就讀的學類有 影響,但在學生可能的「選校不選系」行為下,不同學校所提供的學類結構,便 對學生的教育種類產生作用。表 9 所陳二元邏輯迴歸分析結果,進一步呈現這些 因素之效果。

(21)

表9 二元邏輯迴歸分析結果

依變項:是否就讀非同性別學類

全體 女性 男性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N=25,823 N=25,823 N=13,173 N=13,173 N=12,650 N=12,650 常數(截距) -.250**

(.066)

-.706**

(.070)

-.260**

(.092)

-.669**

(.099)

-.532**

(.092)

-1.024**

(.100)

學校類型

公立大學 .943**

(.037)

1.530**

(.055)

.443**

(.055)

私立大學 .731**

(.032)

.278**

(.044)

1.260**

(.048)

公立技職 -.082

(.052)

.293**

(.069)

-.528**

(.083)

私立技職

家長教育

大學以上 .285**

(.043)

.101*

(.044)

.385**

(.061)

.149*

(.064)

.190**

(.061)

-.019

(.064)

專科 .066

(.040)

-.010

(.041)

.104

(.056)

.034

(.058)

.028

(.057)

-.066

(.060)

高中(職)

國中以下 -.154**

(.033)

-.094**

(.034)

-.134**

(.045)

-.071

(.046)

-.178 **

(.048)

-.113*

(.050)

家長職業

第五類 -.087

(.069)

-.085

(.070)

-.159

(.098)

-.166

(.101)

-.022

(.097)

-.025

(.101)

第四類 -.252**

(.075)

-.189*

(.077)

-.150

(.105)

-.076

(.109)

-.374**

(.109)

-.303*

(.113)

第三類

第二類 -.130

(.066)

-.105

(.068)

-.174

(.093)

-.146

(.097)

-.077

(.094)

-.072

(.098)

第一類 -.124

(.074)

-.069

(.075)

-.047

(.104)

-.013 (.107)

-.215*

(.106)

-.143 (.111)

(22)

表9 二元邏輯迴歸分析結果(續)

依變項:是否就讀非同性別學類

全體 女性 男性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N=25,823 N=25,823 N=13,173 N=13,173 N=12,650 N=12,650 男學生 -.294**

(.026)

-.298**

(.026)

女學生

-2 Log likelihood

33887.23 32925.53 17705.23 16808.52 16155.49 15154.12

註:** p < .01 * p < .05,括號內數值為標準誤。

對全體學生的分析方面,模型 1 的變項包括家庭社經地位與性別。結果顯示,

家長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者,就讀「與自己性別不同的學類」之機率,顯著高於 家長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家長教育程度為專科者與家長教育程度為高中 (職)

者相較,無顯著差異;家長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就讀「與自己性別不同的學 類」之機率,顯著低於家長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

在家長職業變項方面,家長職業為「技術員與助理專業人員」,就讀「與自己 性別不同」的學類之機率,顯著低於家長職業為「事務工作人員」者;其他家長 職業者,就讀「與自己性別不同」的學類之機率,與家長職業為「事務工作人員」

者相較,則無顯著差異。就這部分而言,「家長教育程度」對「就讀與自己性別不 同的學類」的效果,依教育程度由高至低而遞減;而「家長職業」的效果則比較 不具系統性。

依據黃毅志(1998)之說法,在臺灣,教育可說是代表階層位置的理想單一 指標。而依據模型 1 所顯示的家長教育程度之效果,符合前述相關理論與研究結 果: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者,教育選擇愈可能不具傳統性別形式。而在性別差異部 分,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就讀「與自己性別不同」的學類。

模型 2 則是增加了學校類型變項,可以見到家長教育程度對於「就讀與自己 性別不同的學類」之效果以及男、女學生差異情形,與模型 1 的結果相似。也見

(23)

到「學校類型」變項具有顯著效果,就讀公立大學、私立大學者,就讀「與自己 性別不同」的學類的機率,顯著高於就讀私立技職者;就讀公立技職者,就讀「與 自己性別不同」的學類的機率,與就讀私立技職者相較,無顯著差異。此結果顯 示,不同類型學校提供的學類之結構並不相同,進而影響了學生的教育種類。

就這部分之分析結果,證實本文的三項假設:假設(一)就讀非同性別學類 的情形,女性高於男性。假設(二)社經背景較佳者,教育選擇較不具傳統的性 別形式。以及假設(四)不同類型大學具有不同的學類結構,影響學生教育選擇 性別化情形。

依前所述,家長教育程度對於男、女學生的影響可能不同,因此,表 9 另列 出對男、女學生的分析結果。在女性部分,模型 3 的變項不包括就讀的大學類型,

結果顯示,家長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者,最有可能就讀「非女性學類」;而家 長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就讀「非女性學類」的機率最低。家長的職業種 類則無顯著效果。模型 4 加入學校類型變項之後,可以見到家長教育程度僅剩下

「大學以上」者有顯著效果,其他教育程度的效果不再顯著,亦即,在控制學校 類型之後,家庭社經地位的效果消失了許多。就女性而言,家長教育程度為大學 以上者,就讀「非女性學類」的機率,顯著高於家長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

而其他教育程度者,與高中(職)者相較,無顯著差異。就讀公立大學、私立大 學、公立技職者,就讀「非女性學類」的機率顯著高於就讀私立技職者。而「家 長職業」變項對於「是否就讀非女性學類」仍無顯著效果。

在男性部分,不含大學類型變項之模型 5 的結果顯示,家長教育程度為「大 學以上」者,就讀「非男性學類」的機率最高;而家長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

者,最不可能就讀「非男性學類」。在家長職業的效果方面,家長職業為「技術員 與助理專業人員」,就讀「非男性學類」之機率,顯著低於家長職業為「事務工作 人員」者;其他家長職業者,就讀「非男性學類」之機率,與家長職業為「事務 工作人員」者相較,則無顯著差異。

模型 6 加入學校類型變項之後,可以見到家長教育程度僅剩下「國中以下」

者有顯著差異,在控制學校類型之後,家長教育程度的效果降低了許多。就男性 而言,家長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就讀「非男性學類」的機率,顯著低於家長

(24)

教育為高中(職)者;而其他家長教育程度者,與家長為高中(職)程度者相較,

無顯著差異。在家長職業變項方面,家長職業為「技術員與助理專業人員」者,

對於男學生就讀「非男性學類」具有負效果,但與模型 5 相較,效果亦降低了,

其他職業者則仍無顯著效果。而學校類型仍具顯著效果,就讀公立大學、私立大 學者,投入「非男性學類」的機率顯著高於就讀私立技職者;就讀公立技職者,

投入「非男性學類」的機率顯著低於就讀私立技職者。

上述分析顯示,對於女性而言,家長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者,與其他女性相 較,比較容易出現「就讀非女性學類」的情形;對男性而言,家長教育程度為國 中以下者,與其他男性相較,比較不容易出現「就讀非男性學類」。顯示家長教育 程度對於男、女學生「是否就讀非傳統性別學類」的影響情形並不相同。而在家 長職業方面,女性「是否就讀非女性學類」並未受到家長職業的影響;而男性也 只有家長職業為「技術員與助理專業人員」有效果。在家庭社經地位因素之外,

可以見到「學校類型」的影響,就讀不同類型大學者,投入「與自己性別不同的 學類」的機率有顯著差別。

四、多元邏輯迴歸分析結果

由表 9 可知,家庭社經地位的效果,對男、女學生的影響情形並不相同,因 此,表 10 的多元邏輯迴歸分析將男、女學生分開進行估計,並再次比較「學校類 型」的影響情形。依變項在女學生組為「中性學類/女性學類」與「男性學類/

女性學類」;在男學生組為「中性學類/男性學類」與「女性學類/男性學類」。

在女學生組方面,比較「中性學類/女性學類」,表 10 的模型 1 顯示,家長教育 程度為大學以上、專科者,與家長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相較,比較傾向於就 讀中性學類;家長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與家長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相較,

比較傾向於就讀女性學類。在家長職業方面,家長職業為「技術工、設備操作工、

服務人員、售貨員」者,與家長職業為「事務工作人員」相較,比較傾向就讀女 性學類;其他職業者,與家長職業為「事務工作人員」相較,在就讀中性與女性 學類上,並無顯著差異。但模型 2 加入「學校類型」變項之後,家長教育程度的 效果消失了,模型 2 顯示,與就讀私立技職者相較,就讀公立大學、私立大學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We showed that the BCDM is a unifying model in that conceptual instances could be mapped into instances of five existing bitemporal representational data models: a first normal

This study first explores the legal ca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wage from different agents, including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judicial authorities, and academic organizations..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utilization of the budget of individual department/institute, this study also performs data mining on the book borrowing data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For obtaining the real information what the benefits of a KMS provide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benefits of the Proposal Preparation Assistant (PPA) system in a KMS from a case

The study explores the degree of favor towards B&amp;B from different ages of people in Yilan, the impact of B&amp;B brought upon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