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報第四十九期頁 87-106 (民國 -00年六月) ,畫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Bulletin ofChinese. Vo
1.49
,
pp.87-106 (2011)
Taipei :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TNU
ISSN:IOI9-6706
姚際恆《詩經通論》的《詩》教觀
及其反漢學色彩
黃忠慎*
(收稿日期: 99 年 II 月 25 日;接受刊登日期: 100 年 4 月 13 日)提要
姚 l繫恆與崔述、方主潤並稱為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三人三書都有強烈 的批判性,其中尤以姚l繫恆《詩經過論》為最。姚際恆對於歷代的解《詩》成果 都不滿意,愈是權威性的、典範性的著作,愈容易成為姚氏的批評對象,於是, 完成於漢代的的詩》學派解詩系統一一仰的、的傳》、鄭《支》成為姚氏 首要推翻的《詩》學文本。本文分析姚l繫恆《詩經通論》的《詩》教觀及其反漢 學色彩,歸結出姚氏批評《詩序》、《毛傳》、鄭《愛》的內容,也針對這些內容 進行評論,最後並指出姚書解釋意涵中的;其學風味,以突顯出該書的一大特色。關鍵詞:姚際恆、〈詩經通論〉、〈詩序〉、〈毛傳〉、鄭〈隻〉
*
黃忠慎,民國 44 年生,民國 73 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圖文系教授。曾獲國科會優等研究獎(民國 83 年)。近五年執行國科會專 題研究計畫七件,其中擔任主持人工作者五件,共同主持人兩件。近五年勞表期刊論 文二十餘篤,分別發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大中文學報》、《漢學研究》、《文 與哲》、《東吳中文學報:» ...等.。E-mail: 092538@gmai
l.
com
國文學報 第四十九期 一、自 u
c:;
姚際恆(1647-1715)
(詩經通論}崔述 (1740-1816) (讀風偶識}方玉潤 (1811-1883)(詩經原始〉三書,在〈詩經〉學史上獲得了崇高而叉極為特殊的評價,學界常將此三人視為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
l假若說,三書在說〈詩〉
方面有接近的特質與精神,那麼,康熙年間的姚際恆無疑最具指標意義,因為在 他過世二十五年後,崔述才出生,不僅如此,年代更後的方玉潤將姚際恆視為具 有權威性的前輩學者,(詩經原始}可以說是追隨在姚際恆之後繼續前進的。 長期以來,學者慣於以「獨立」、「超然」的肯定性評語用在跳氏身上,這 些肯定性的評語真有相對性,而其參照的對象自然是傳統的〈詩經}學。本來, 對於清儒而言, (詩經}漢學與宋學的古老解〈詩〉成果都是先儒遺留下來的傳 統,不過本文僅針對〈詩經通論〉的反漢學色彩進行論述,一來是因為已有學者檢視過姚際恆對於朱子〈詩經〉學的批評,2二來是因為對於姚氏來說,最主要
的傳統是〈詩經}漢學,尤其是〈詩序卜 在以往, (序〉說不僅代表了權威的詩篇主題判定,也代表了傳統解〈詩〉 時預設的 r (詩〉教觀」。從姚氏對〈詩序〉的態度中,可以得知他對於傳統權 威解題的質疑與否定,但是對於儒家〈詩〉教觀的堅持,姚氏則秉持傳統,甚至 於,有時其為詩篇所作的說解,較諸〈序〉說更能維護傳統的{詩〉教。由此可 以得知姚際恆對於〈詩經〉傳統詮釋的態度,特別是,他對於傳統的取捨:承認 l梁任公( 1873-1929) 於《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 tk J.奎清代學者治理《詩經》的成
績,於正統派之外舉出姚際恆、崔 i匙、方玉潤三人,以為此三人之番不同於傳統學者 固守《毛序》、《毛傅》之說,而能獨抒己見。之後又有鄭振鐸( 1898-1958) 於〈關 於詩經研究的重要書籍介紹〉中以「徑為重要」、「極重要」、「極重要」分別宜於姚、 崔、方三人《詩經》學著作之下。鄭氏所謂的「拯重要」派於他特重此三書有許多獨 特的新解,能超出毛、朱之外,力攻《毛序》之非。後來學者或以「懷疑派」、「超然 派」、「獨立派」分別稱呼此三本著作,例如夏傳才在過論清代《持經》研究的學街時, 以「超出各派之爭的獨立思考派」統稱姚氏等三人,陳柱稱姚際恆為「懷疑派 J '何 定生給姚際恆為「各派混戰中的超然的一派」。梁氏之說見其〈清代學者 tk 理舊學之 總成績(一) , «中團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北:里仁書局, 1995 年) ,頁 260 ;鄭振 鐸之說見, <古代文學研究),«鄭振鐸全集》第四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年) ,頁 31-32 ;夏傳才之說見其《詩經研究史概要)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年) ,頁 228 ;陳柱之說見其〈姚際性詩經過論述評) ,林慶彰、蔣秋箏編:(姚際恆 研究論集) (臺 J r.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6 年) ,中冊,頁 345 ;何定生之 說見其〈關于詩經過論) , «姚際恆研究論集> '中冊,頁 363 。2
詳林慶彰: <姚際恆對朱子詩集俘的批評)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8 期( 1996 年 3
月) ,頁 1-24 。• 88 •
姚際恆《詩經通論》的《詩》教觀及其反漢學色彩 三百篇貴為「聖經」的地位,也認同聖人以〈詩〉為教的觀念,但卻對後人解{詩〉 的過程與結果極不滿意,因此矢志追求聖人之意,要找出三百篇的真意或原冒。 姚際恆除了勇於打破〈詩序〉的詩篇主題解釋權威,對於代表字詞訓釋權威的〈毛 傳〉、鄭〈簧) .也取相近的方式對待,解詩過程中不斷予以質疑、駁斥,展現其 無與倫比的批判性。
二、《詩經通論》的解詩體例與姚際恆的《詩》教觀
姚際恆,字立方,號首源,祖籍安徽新安,定居於斯江仁和,在辨儒學上卓有聲名. 3成績不在閻若嚎、毛奇齡之下. (清儒學案小傳〉稱其:
少折節讀書 , I已進百氏,既而盡棄詞章之學,專事於經。年 i 十曰: I 甸 平婚嫁辜而游五嶽,余婚嫁華而注九經。 J 遂屏絕人事,開十四年而書成, 名曰《九經過論》。時;每邱力辨晚出《古文》之偽,先生持論多不謀而合。 潛邱撰《尚書古文疏證) ,屢引其說以色堅,而毛西河篤信古文,作《冤 詞》與潛邱詰難。西河故善先生,以其同於潛邱也,貝IJ 又教與爭論,先生 守所見,不為下。先生叉著《庸言錄) ,雜論經、史、理學、請子,末附 《古今偽書考) ,持論錐過嚴,而足以破息,學者稱之。 4 四庫館臣則從負面的角度解讀姚際恆的人品與學術: 際恆生於國朝初,多從諸者宿遜,故往往剝共緒論。其說經也,如辟圖書 3梁At超謂姚際恆《古今偽書考)
r 列舉經史子部疑偽之書共數十種,中國多精鑿之
論也 J 0 <清代學街概論) (上海:上海古結出版社, 2000 年) ,頁 16 。顧頡剛評論姚際恆及其《古今偽書考》云: r 他教於提出『古今偽書』一個名目,教於犯人們不
敢疑的經書(易傳》、《孝經》、《爾雅》等)一起放在偽書裳,使得初學者對著一大 堆材料,茫無別擇,最易陷於輕信的時候,驟然聽到-個大聲的警告,知道故紙堆衷 有無數記載不是真話,又有無數問題未經解決,則這本書實在具有發聾振喻的功效。」姚際恆: (序) ,(古今偽書考) (北京:樸祉, 1933 年) ,卷莉,頁 2-3 。鄭良樹: r;青
代初年,能夠繼承宋海《椅子辨》及胡應麟《四部正說》的餘風,對群書加以考吉T 辨 正,而給後人巨大的震~力量的,應該是姚際恆了。 J (古籍辨偽學) (臺.:Ie. :臺灣學 生書局, 1986 年) ,頁 94 。 4徐世昌慕,周駿富編:(;-青儒學案小傳(一)
>
(臺.:Ie. :明文書局, 1985 年) ,卷 4
'
頁 660-661' (潛邱學業〉附論姚際恆。• 89·
國文學報 第四十九期 之偽,則本之黃宗羲;辟《古文尚書》之偽,貝'I 本之間若草草;辟《周禮》 之偽,貝IJ 本之萬斯同;論小學之為書數,貝'I 本之毛奇齡,而持論爾加恣肆。 至祖歐陽修、趙汝採之說,以《周易﹒十翼>~偽書,則尤橫矣。其論學 也,謂周、張、程、朱皆出於禪,亦本同時顏元之論。至謂程、朱之學不 息,孔、孟之道不著,則益悍矣。他如~~楊漣、左光門為深文居功,則《三 朝要典》之說也。謂曾銳~無故眉立過釁,貝'I 嚴島之說也。謂明世宗當考興
獻,則張柱之說也,亦可謂好為異論矣。 5
本來評論一個人及其學術成績,可能因為立場與觀點的互異,而導致不一樣的結 語,是以四庫館作為清初漢學家的大本營,其對於姚氏之議論古學、抨擊經師難 以寬容,實為可以理解之事,只是,已有學者指出,姚際恆從未到竊閻若讀之說, 論小學之為書數,不僅並非本之毛奇齡,反而是毛奇齡受到姚氏之啟發,至於其他所謂姚際恆抄襲清初嘗宿之論等等,也都是偏見之詞。 6整體而言,姚際恆擁
有強烈的疑古性格與批判力量,他以自由探究的精神面對經典,以此而建立其在 學術史上的地位。 〈詩經通論}原為〈九經通論〉中的一種,也是九書中唯一能保持全貌的 著作。此書卷前有姚氏〈自序) ,署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
,但全書完成之後並未有刊本,一百零八年之後(嘉慶十八年(1813)) 才由王篤發現此書之抄本,
王氏並於道光十七年( 1837) 刊刻此書,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六十二冊, 經部,(詩〉類,除了姚際恆(自序)之外,男有道光十七年都山、蘇廷玉、周 胎徽、王篤四篇(序〉文,卷前叉有(詩經論旨〉、(詩韻譜〉兩艾。民國十四年( 1925)
,顧頡剛編輯〈古史辨〉書中納入其與胡適討論姚氏之文字,兩年後, 鄭璧成根據王篤刊本覆刊於四川成都。1958 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顧頡剛之點校本。至今, (詩經通論〉計有九種版本,其中四種屬於王本,五種屬於顧本。7據
筆者所知,目前學者使用的最普遍的版本大約有二,其一為{續修四庫全書〉本, 另一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根據顧頡剛點校本重新排印的本子,於1994 年 6 月出版,收入〈姚際恆著作集(一)﹒此書於各篇之前加上篇名,叉據王篤刊本 《四庫全書總目>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4 年) ,第 5 峙,卷 129 '頁 2569 。 6 詳〔日〕村山吉廣摸,林慶彰譯: (姚際恆當局) ,林慶彰、蔣秋攀編:(姚際恆研究論 ~) ,上冊,頁 65-87 。 7詳林慶彰: (本冊校印說明)
,
(姚 l繫恆著作集>, (金 31:.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4 年) ,第 1 冊,卷前,頁 1-4 。. 90 .
姚際恆《詩經過論》的《詩》教觀及其反;美學色彩
糾正了顧本的一些誤字,使用上頗為方便。 8
{詩經通論〉針對三百篇進行全面的解釋,全書計十八卷,卷一(周南>'
卷二(召南> '卷三(站> '卷四(都)、(衛> '卷五(王〉、(鄭> '卷六(齊〉、(魏〉、 〈唐卜卷七(秦)、〈陳卜〈槽〉、(曹> '卷八(國> '卷九至十二〈小雅> '卷十 三至十五(大雅> '卷十六、十七〈周頌> '卷十八(魯頌〉、(商頌〉。此外,中 研院的本子因為是以顧氏點校本為底本,故在「卷前」之前放入(本冊校印說明〉、〈出版者說明〉、(顧頡剛序〉諸文。 9
{詩經通論〉各篇之前不錄完整的{詩序> '但由於每篇常以評述(序〉言 作為詮釋的開始,故讀者也可以從中接觸到{詩序〉的精要之言。至於〈毛傳}、 鄭〈簧〉、孔{疏〉、朱〈傳〉等漢宋權威解釋,則視實際狀況需要,在論評舊說 時會分別帶入其解。此書以「通論」為名,首重各詩的主題與章冒之說解,其次, 姚氏亦極重視藝術技巧之詮解,認為「詩有賦、比、興之說,由來舊矣,此不可 去也。蓋有關於解詩之義,以便學者閱之即得其解也 J' r 興、比、賦尤不可少 者,以其可驗其人之說詩也。古今說詩者多不同,人各一義,則各為其興、比、 賦。...詩旨失傅,既無一定之解,則興、比、賦亦為活物,安可不標之使人詳求說詩之是非乎!」 IO故〈詩經通論〉於全詩各章之下,簡單而逐一地標出詩韻
與作法,例如其解( ~師風﹒雄維> '全文如下:
雄雄於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始伊阻。本韻。 O 興也。 維維於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夾心!本績。 O 興也。 瞻彼日月,悠悠去思。道之云遣,高云能來!本韻。 O 賦也。下同。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如字。不快不求,何用不威!。本噸。(評〕名言。 〈小序〉謂「刺衛宣公 J'
<大序〉謂「淫亂不恤國事」。按篇中無刺譏 淫亂之意。《集傳》貝IJ 謂「婦人思夫從役於外」。按此意于上三章可遇, 于末章「百爾君子」難過,故不敢強說此詩也。(
<雄雞〉四章,章四句) 11 8案:本文引用《詩經過論》以《續修四庫全書》本為主,再以《姚!繫恆著作集》本參
校。 9案:其中〈出版者說明〉你才告中華書局 1958 年原說明。
10<詩經過論>,<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給出版社, 1995 年) ,第 62 冊,卷前,
頁 8: la-9 :
2b 。 II<詩經過論} ,卷 3 '頁 48 : I3 b-1 徊。
• 91
.
國文學報 第四十九期 基本上,關於生難字詞的訓釋、名物制度的解說,皆非姚氏致意之處。當學者表 示《毛傳〉的解釋過於簡略的時候,要知此處其內容起碼包括 r 興也。雄維見 雌雄,飛而鼓其翼泄泄然。 J r 詣,遺;伊'維;阻,難也。 J r 展,誠也。」
「睛,視也。 J r 仗,害;戚,善也。」 l2而姚氏對於(雄維〉一詩則是並未進
行任何文字釋義工作。在全詩主題部分, (詩序>:
r
<雄雄) ,刺衛宣公也。 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 J (詩 經通論〉的讀者必須參照完整的〈序}文,否則讀不到「軍旅數起」以下數句, 而姚氏以「篇中無刺譏淫亂之意」否決《序〉說,充其量就是讓讀者知道他無法 接受超出文字表面意涵的解釋,至於假若詩文分明「無刺譏淫亂之意 J '何以作 《序〉者執意要將主題闡釋延伸到刺譏淫亂的角度,則非〈通論〉一書論述所及。 不過,也有很多時候,姚氏願意花費較多的篇幅來解釋詩篇,以同在 u自風〉的(脆丘)為例,姚氏在四章之下分別標以「興也」、「賦也」、「賦也」、
「比而賦也 J '叉提供四章之詳解: 〔一章)直至炳曰:r
<毛傳》會II r 誕』為『闊 j ,無義。 r 誕』與『軍』 通,猶葛草之章也。《書》之『誕敷』亦作『章敷 J '可證。章,延也。 『誕』從『延 J '有延長意。詩蓋曰:彼花丘之上有葛,其節何蔓延而長? 雖前高後下之丘,猶違相及。我之伯、叔同處一地,乃多日而不相恤,何 也? J 此說存之。(二章) r 與 J '與我伐狄也。能左右之,回「以」 〔三章〕晉士再回「狐裘蒙草,一國三公 J '此斷章取義,不必執彼解此。 黎在街西,故言非我君之車不東來于衡。如此解,包車捷。或謂黎寓街來, 言非街大夫之車不未來云云,甚迂,不可用。〔四章) r 瑣尾 J '細微意。 「流離 J'
<毛傳》謂鳥。若以「流離」為漂散意,貝IJ r 之子 J ::..字似鮮 著落;而釋鳥但有鷗熟,無流離,未詳。「衷 J '當從《毛傅:> '請盛}]l 貌。;其武帝制策曰「今子大夫衷然為舉首 J '師古注曰: r 衷然,盛服貌」。 鄭氏請「笑貌 J '謬。 13 上面這段文字夾敘夾評,這正是〈詩經通論〉的解釋特色,而其內容雖較諸被評 12<毛詩正義> (臺;II:. :藝文印書館, 1976 年) ,卷 2 之 2 '頁 86-87 。
13<詩經過論> '卷 3 '頁 50: 19a﹒ l 的。案:文中「漢武帝制策 J ~字,原作「曹氏;其
策 J '茲據中研院中國文哲所《姚 l繫恆著作集》本(卷 3 '頁 8 7)攻。. 92 .
姚際恆《詩經過論》的《詩》教觀&.其反漢學色彩
為訓話簡略的朱熹〈詩集傳〉少了一百多字, l4但對於讀者的瞭解詩義,大概也
已足夠,只是,此處的評解並末以引述{序}文作為開場,讀者仍須自行查考〈詩 序) .才能對於整體論述擁有較為具體的理解。 以上所述為〈詩經通論〉在形式上容易窺知之處,但決定其書之實質內涵 的是姚氏的〈詩〉教觀。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古人對於傳統的{詩〉教觀不能根 除,姚際恆對於漢儒的說〈詩}成績,有很強烈的批評,但其〈詩}教觀其實承 接先秦兩漠。 跳際恆表現在{詩經通論〉中的〈詩〉教觀大約有兩個面向:其一為對於 「淫詩」說的意見,其二則為慣於從政治的角度說解詩旨。前者是從先秦儒家的 〈詩〉教觀來反對朱熹的淫詩論,後者則是承接漢儒以降的說〈詩〉取向。 在{詩經通論}卷前(詩經論旨)中,姚氏以「思無邪」一語駁斥朱子的 「淫詩」說,叉於(鄭風〉末再度表達相關意見,以為凡是內容沾染上「淫」的成分之詩,乃是采詩者「第以出諸諷刺之口,其要冒歸於恩無邪而已」。 15 〈詩經〉
確實存在一些「男女各言其情」且用語過於直接者,面對這些作品,姚際恆轉用 采詩者的身份來為看待,這是基於對{詩經}基本的教化觀點之維護。除了轉換 說詩者的身份,姚氏也轉換解釋的角度來處理朱子所指稱的「淫詩」。如(鄭風﹒ 東門之理)被當作男子欲求女子之詩,處處顯示此男子好色之心。但姚氏卻從反 面說 r 此女貞潔自守,不肯苟從,故男子有室適人遠之歎...然則男子雖萌其心而遂止,亦不得為淫矣。」 l6於是,在姚氏的解說轉向之後,不只此女貞潔,
連原本充斥好淫之心的男子也被抑止,不得遂行。如此則根本無「淫」之事發生,
也無「淫」人為誰的問題。在姚氏的視域之下. (詩經〉中並無淫詩存在,不僅 如此,他對於前人以「淫詩」角度解說三百篇者,常用「唾」、「邪辭」、「可恨」、「汙齒」等情緒性的字眼予以痛斥, 17可見他對傳統〈詩經}教化觀點的堅持,
14 李家樹: r( 詩集傳》約會 II 話雖然淺近易墳,但絕不簡嘗,有些地方就是太過簡略,連 詩意也不好懂。 J <宋朱熹詩集傳筒評),(詩經的歷史公案)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年) ,頁 114 。案:朱子《詩集傳》與姚氏《詩經過論》解〈花丘〉所使用之第婚約.A i 百字典三百六十字。的姚際恆: <詩經論皆)
,
<詩經過論) ,卷前,頁 10
: 5b-ll
:“;卷 84
:
29a 。
16<詩經過論) ,卷 5 '頁 82
:
24b 。
17姚際恆: r 鄭氏曰: r 草蟲鳴,牟 10' 而從之。』邪辭也。歐陽氏本之,又謂『喻非所
合而合 J ;前章說符至此,真堪一哇! J 。又批評朱子解〈玉風﹒采葛〉為淫詩, r 尤 可恨 J; 面對朱子解: <丘中有麻〉為「婦人望其所與私者 J' 姚氏直指其「言之大污齒」。 以上分見《詩經通論) ,卷 2 '頁曰:6b
;卷 5 '頁 74: 8b
;卷 5 .頁 75: II a
。• 93 •
國文學報 第四十九期 此外,姚際恆也慣用政治的角度解讀詩篇,如解(召南﹒標有梅〉為「卿大夫為 君求庶士之詩 J' 甚至不情引用他認為有穿鑿之嫌的何楷之說,把(曹風﹒膺鳩〉
說成是曹君稱頌晉艾公之詩,只因詩中有「正是四國」、「胡不萬年」之語。 18
姚際恆的〈詩}教觀源自於他對三百篇的基本看法,他深信 r (詩〉三百五篇,經孔子手訂 J '甚至在(自序)中直言「諸經中, (詩〉之為教獨大」、
「欲通〈詩〉教,無論辭義宜詳,而正旨篇題尤為切要」。也直指〈詩經〉為「聖經 J
019顯然,姚氏的「聖經觀」已經決定了〈詩經通論〉的立場。 20
姚際恆是絕對支持並力行傳統儒家的〈詩〉教觀的,從此一角度來看,其 解經立場仍屬保守,然而,姚氏被視為創新派的研〈詩〉學者,也是經學史上的 共識,此中關鍵就在他把〈詩經}學的老傳統切割為二,一為傳統的注疏成果, 一為傳統的儒家{詩}教觀,而前者是被其棄如敝履的。三、姚際恆對《毛詩序》的批評
姚際恆極為肯定〈詩經〉作為經典的地位,不過,姚氏對於解釋經典的傳、 注,則持反對的立場。他曾說: r 嘗謂經之有解,經之不幸也。島為乎不幸?以 人皆知有經解,而不知有經也。品咎乎經解?以其解致誤,而經因以晦,經晦而經因以亡也。」叉說
r 諸經之亡,皆亡於傳注。」 21傳、注本為理解經典的輔
助性工具,但在姚氏心目中,這些卻反而是閱讀經典的障礙,於是他亟欲排除傳、 注,掃除解經路上的荊棘,以直通聖經殿堂。 以〈詩經〉而言,完成於漢儒之手的傳注包括解釋詩冒與經艾的{序}、〈傳〉、 〈筆〉等,這些傳統解釋在姚際恆看來都不值得尊重,其中尤以〈詩序〉更是其 集矢之的,因為〈詩序〉的功能在訂定詩冒,而詩旨的解釋不唯涉及詩義理解的 問題,實際上更關係著意義、價值判斷的正確與否。所謂意義與價值判斷,也就 是姚氏堅持的聖人教化之說。姚際恆與漢儒的想法是一致的,閱讀{詩經〉以通 18分見《詩經過當局> '卷 2 '頁 38 : 15b﹒ 16a; 卷 7 '頁 110 : 23a-2徊。
19
分見《詩經過諭> '卷 17 '頁 234:
20a;
(詩經過為序) ,卷前,頁 4: la; 頁 4:
2a;
〈詩經論當) ,卷前,頁 12 :鉤。 20
(日)村山吉Jl揍,林慶彰諱: (姚際恆的學問(下)一一開於持經過論)
,(姚際恆
研究論無》中冊,頁 412 。 21分見筒.a禎輯點:(禮記過論轉本> (金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4 年)
, 上縛,頁 275 ;姚際恆著,張曉生點校: (序) , (i年秋 i矗為>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 1994 年) ,頁 5 。·94·
姚際恆《詩經過論》的《詩》教觀及其反;美學色彩 達(詩〉教為先,但是他不認為〈詩序〉可以幫助讀者正確認識(詩〉教,其云: 欲通《詩》教,無論辭義宜詳;而正告篇題,尤為切要;如世傳所謂《詩
序》者,不得乎此,如'J:與替者之依依何異?
22 姚氏既要強調〈詩〉教的重要性,叉要反對{詩序〉的詮釋,如此自需切斷〈詩 序〉與聖人之間的關連,才方便其對於{詩序〉進行修正與批評。在姚氏看來,〈詩序〉的意義根源非如前儒所標榜的那般神聖, 23為了說服讀者,他用辨偽的
角度分析〈詩序}的來歷之真假,以為〈詩序〉出自東漢衛宏,而不是傳說中的子夏所作,叉由於衛宏從學於謝曼卿,因此,姚際恆斷定
r (序〉之首-語,為
衛宏講師傅授(姚氏自註:即謝曼卿之屬) ,而其下則宏所自為也」。姚氏把每篇(序〉說中的第一句稱為「小序 J (一般多稱「前序」、「古序 J
),以為是
謝曼卿之流的講師所傳授的;第二句以下稱為「大序 J (一般習稱「後序」、「續
序 J
),是衛宏自己作的。不管是「大序」還是「小序 J '都是東漢人所作。 24
姚際恆既然認定〈詩序〉為東漢人作品,非出於聖人之手,則面對其說, 自可毫無顧忌地挑出其缺陷。在〈詩經通論﹒序〉宴,姚氏舉出{詩序〉的幾個 缺失。他說〈詩序〉首句犯下的缺點是固滯、膠結、寬泛、填湊,諸弊叢集。第 22(序)
,
(詩經過論) ,卷繭,頁 5
:
2a 。
訂 閱於《持序》作者之說,時代愈後,新說愈多, (四庫全書﹒詩序二卷提要》列出十
種以上的說法,而謂《詩序》作者之論乃「說經之家第一爭詬之端」。詳《四庫全書 總目) ,第 1 峙,卷 15 '頁 330: 2a-331 :
4b 。今人張秀英則列出自 j莫至今的《詩序》 作者異說 29 種,其中,作於孟子、劉飲黨徒之類的說法出自近人。詳張秀英: (詩 序作者與時代研究綜述),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9 卷第 5 期(2007
年 9 月) ,頁 121-127 。業:要標榜《詩序》的神聖不可移動,就得強調其作者身份的 神聖性或可靠性,所謂《詩序》出於孔子、子夏、孟子之類的說法,一旦被承認,就 確定了《詩序》的權威性;另外,或有以為《詩序》為國史或詩人所作者,前者輔以 國史采詩之說,可增加《詩序》的說服力,後者無異是要告訴讀者各篇〈序〉文的精 確不移性,蓋詩人現身說法,無人有權可以質疑其解釋。另有謂毛亨、毛美作《序》 者,若認此說為是,亦可樹立《詩序》的權威,蓋就儒家《詩經》傳授吉普系而言,如 《漢志》所說, r 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陸盟員更詳言: r 孔子抑~ (詩》授卡裔, 商為之序,以才受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丸,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 授趙人苟鯽,苟卿授魯國毛亨,亨作《吉古書II 傅》以授趙國毛裳。時人謂字為大毛公, 莫扎小毛公,以其所傅,故名其詩曰《毛詩)0 J 換言之,若謂《序》作於毛亨或毛 裳,頁IJ 其說解內容仍然是傳 a 孔門(不過,陸~強調《詩序》作者為宋漢衛宏,詳後)。 以上兩段文字分見〔宋漢 J ~汪國: (;其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4)
,第 6 峙,卷30
'頁 17080 (三國﹒吳〕陸耳隨著, (清 J T 晏校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卷下, 《古經解彙函》山陽 T 氏本,收於《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箏書局, 1985 年),
頁 70 。 24(序)
,
(詩經過論) ,卷前,頁 5
: 2b ;
(詩經論當) ,頁 9
: 2b-10
:徊。
• 95 •
國文學教 第四十九期
二旬以下衛宏所作,則「尤極膳駁 J
025對三百篇的〈詩序〉之批評,跳際恆常用
的辭彙包括:迂曲、附會、迂而無理、臆測、迂折、寬泛、執泥、鵲突、泛甚、 無句、揣摩、混謬、泛混、杜撰、幼稚可笑、稚...等等。這些充滿負面意涵的 辭彙、甚至嘲笑性的情緒性字眼,反映出姚氏對〈詩序〉的強烈排斥。對於反〈序〉 者而言. (詩序〉的迂曲不通僅從其對二{南〉的解說就可一覽無遺。當擁〈序〉 者認為將二〈南〉全部歸為後妃、夫人之作,是作〈序〉者苦心的安排時,反〈序〉 者可以說這種成為習套的作法拘執不遇。姚氏就善用他反面的思考以取笑{詩序〉之說,他指出,若非文王之世,則其男女豈不盡屬「輸垣鑽隙」之人乎? 26也引
王質 (1135-1189) r 豈文王之化獨及女而不及男耶」之譏評來表示他對二(南〉之〈序〉的疑問。 27有時他也會發揮考證的精神,為〈詩序〉的說法尋找根源,
並批評其說都是穿鑿附會,如謂〈周頌﹒潛﹒序) r 季冬薦魚春獻賄也」之說龔 自〈禮記﹒月令);<召南﹒采黨﹒序) r 夫人不失職」之語則附會(禮記﹒射義} 「士以〈采繫〉為節樂,不失職也」之文; <廓風﹒桑中﹒序〉則紐合〈史記〉、 〈禮記﹒樂記〉二段文字而成; <小雅﹒序〉中云「勞使臣」之語全本於{左傳﹒ 襄公四年)r
<四牡) .君所以勞使臣也」之語; <小雅﹒都人士﹒序〉全襲〈禮記﹒惱衣〉而說...等。 28由此可知,姚際恆不僅在(自序)與(詩經論旨〉中
大力斥責{詩序卡在解經的過程中,也以實際的動作批駁了諸多〈序〉說。綜
觀〈詩經通論}全書,姚際恆透過所謂不執泥、不滯固的「活法」來達到批評、 解放〈序〉說的詩篇包括(關雄〉、(葛軍〉、〈卷耳卜(桃夭〉、(末莒) ...等共八十二篇, 29此一數字雖未達到全〈詩〉的三分之一,但這是指其直接批評〈詩
序〉的部分而言,此外還有許多詩篇,姚際恆在進行主題判斷時雖未指斥〈詩序),
但他直接重新訂定詩冒或接受前儒之其他解釋,用此一方式來否決{序〉說,不 唯如此,前人批評〈詩序〉很少針對(詩大序〉的內容而發. (詩經通論〉則是 連(詩大序〉亦不放過,以襲取他說、說義不通、附會臆說、違反經旨等諸多理 25<序)
,
<詩經過論} ,卷前,頁 5
:
2b 。
26<持經過為) ,卷 I' 頁 25 : 18a-18b 。
27<詩經過論) ,卷 2 '頁 35
:
lOb
。所引玉賞之說見《持總闖) (臺;!:. :新文豐出版公
司, 1984 年) ,卷 I' 頁 17 。 28分見, <詩經吉為當 H 詩經過論),卷莉,頁 9:3b; 卷 2 '頁 32: 4a; 卷 4 '頁 58 : 5b-6a ;
卷 9 '頁 127;25b; 卷 12 '頁 167:
12b 。 29篇目詳拙文〈論宋儒與清儒對詩富的解放一一從朱子到姚際恆、崔述、方玉潤)
,
<興
大中文學報} 22 期( 2007 年 12 月) ,頁 157 。·96 •
姚際恆《詩經過論》的《詩》教觀及其反;美學色彩
由來抨擊(詩大序) , 30是以有學者以為{詩經通論〉是現存{詩經}著作中第
一部真正全面攻擊〈毛詩序}的書,雖其說未必正確,但已足以見出〈詩經通論〉的批判〈詩序〉是如何受到學者的注意了。 31
整體而言,姚際恆勇於批評〈序〉說的內容,是因為對自己交叉運用客觀 的考證與主觀的靈活解詩法(尤以後者為主)充滿自信,在此要特別指出的是,姚際恆是清初的辨備名家,其辨偽成績頗受後人肯定, 32不過,他的考辨指出〈詩
序〉出於衛宏之手,很難取得研{詩〉學者的認同,案關於衛宏作〈序〉之說除載於{後漢書}之外,叉見於陸磯{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
33陸氏為三國吳人,
早於范嘩 (398-445) ,足見三國迄晉,均有此傳說;只是,衛宏作〈序〉之說, 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與考證,特別是,清代曾樸〈補後漢書藝文志〉列舉七驗, 以證〈詩序〉非衛宏所作,其說之未諦未盡者,叉有近人王禮卿為之補足,徐復 觀也提出三大證據以明衛宏作〈序〉之說絕不可信,這些論證可謂綿密周延,衛宏非〈詩序〉作者之說,可謂已成{詩經〉研究史上的定論。"
301乎越明媛:(姚際恆詩經過論研究) (中權:團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 年 12 月) ,頁 176-197 。31
李家樹: (清代傳統「持經學」的反動)
,
(詩經的歷史公案) ,頁 150 。案:越明媛以
為,r
(詩經過論》對於《詩序》的批評是顯而易見的,許多評論也較朱熹《詩序辨 說》更為細密,對《詩序》的繼成地位有進一步的破壞;然而,若論『第-部真正全Iii
J.t擊《毛詩序>J
'似乎仍應推朱熹《詩序辨說> 0J
(姚際恆詩經過論研究),
頁 269 0 1堯如越氏所言, (詩經過論》稱不上是第一部全面攻擊《毛詩序》的著作, 不過,這極涉及到「全面攻擊」四字的措辭問題J 假若「攻擊」可以僅是指批評並搞 自其錯誤而言,那麼,早在朱熹之前, r 不經主義二家之短長,而能指其不然,以深持 詩人之意」的歐陽修,其《詩本義》對於《毛詩序》的批評就已經相當「全面 J 了, 此所以清儒江茲在批評宋儒之經學時首列歐陽修之《詩本A,):
r 宋初承唐之弊,而 邪說有危言,亂經非笠,殆有甚焉。如歐陽修之《詩> '臻、明復之 H年秋} ,正安石之 《新義》是已。 J 案: r 不經主義二家之短長」為宋儒樓曲曲之語,見朱弄尊著,馮 at 庭 等點校:(經義考>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4 年) ,第 3 峙,>t
104 '
頁 824 。江氏之語見江 rt 著,鍾哲整理: (團朝漢學師承記> (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卷 I '頁 4 。32
有關姚際恆的辨偽成績可參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臺北:文 j拿出版社,
1990
年) ,頁 207-215; 294-295 ; 381-386 ; 397-409
033
陸~: r··· 時九江謝曼卿亦善《毛詩) ,乃為其訓,東海衛宏從曼~受學,因作《毛
詩序> '得風雅之量。 J (毛詩草木鳥獸益魚疏) ,卷下,頁 70-71 。34
分詳玉禮卿( 1909-1997) : (四家詩惜會歸> (台中:青進出版社, 1995 年) ,第 1 冊,
頁 14-19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2 年) ,頁的 2-154 。 不過,衛宏固然不是《詩序》的作者,但跟《詩序》或許還是有某種程度的關餘,今 人或謂街宏作的是 i閏色、集錄的工夫,或謂衛宏是在先前毛詩學者所作的《詩序》的 基礎上作了比較大的加工修潤,使之更加系統化,政治教化思想更為突出而已。相關 資料可參李家樹: (漢毛詩序的存廢問題〉引黃節(詩序非衛宏所作就),
(詩經的歷 史公案) ,頁 24-25 ;梅顯戀: (詩序編撰時代考古為),
(遼寧師範大學學教> (社會科學 版)第 29 卷第 1 期( 2006 年 1 月) ,頁 93 。• 97 •
國文學教 第四十九期
四、姚際恆對《毛傳》、鄭《這》的批評
〈詩序}、〈毛傳〉、鄭{簧〉構成了〈毛詩〉學派的解釋內容,姚際恆不滿 〈詩序〉的解題成績,對〈毛傳〉、鄭〈簧〉的態度,更是顯露出輕蔑的態度: 于當論之, <詩》解行世者有《序> '有《傳> '有《隻> '有《疏>'
有《集傳) ,特 4 致多。初學茫然,周知.f.一。予以為《傳》、《隻》可 咚,今日折衷是非者,惟在《序》與《集傳》而已。《毛傳》古矣,惟事 訓吉主,與《爾雅》略同,無關經告。雖有得失,可備觀而弗論。鄭《隻》函莽滅裂,世多不從,又無論已。"
上述這一段話顯示出姚際恆將〈毛詩序〉與〈詩集傳}視為可以代表漠、宋兩朝 詮釋三百篇的著作. (毛傳〉、鄭〈簧}則僅從事基本的訓話工作,並不具備權 威的身價。顯然,姚氏對於漢學研究成果的蔑視,恰與後來乾嘉學派的重視古學之態度形成強烈的對比,後者對於漢注極盡推尊之能事, 36姚氏作〈詩經通論〉
的基本詮釋態度則是,凡是無助於讀者理解經冒、詩義者(當然這是依其個人視 域而言) ,他都採取忽略、跳過的方式,不予採用。因此就算是現存最古的解釋一一 〈毛傳) ,他也認為因為其所呈現的內容無關經冒,由此可見姚氏想從事的是詩經詮釋的工夫,而非單純的文字訓解。 37 (毛傳}僅具可以「備觀」的價值,至
35<詩經過論序>
'
(詩經通論> '卷前,頁 5
:
3a-3b 。
36如錢大昕( 1728-1804) 說說: r( 六經》者,聖人之﹒言,因其言以求其義,則必~ 1;古訓|
始:謂話會II 之外 ~IJ 有 A J.里,如來門以不立文字為最上乘者,非吾儒之學也。會 II 話必依;美 儒,以其去古未遂,家法相承,七十子之大義猶有存者,異于後人之不知而作也。三代 以前,文字、聲音與會 111抖目遍,漢儒猶能織之。 Jr
i美儒說經,遵守家法,吉古書II 傅吏, 不失先氏之告。」若僅以《詩經》之解釋而論,貝.J 戴震( 1724-1777) 云: r 先儒為《詩》 者,莫明於;美毛、鄭,宋之朱子。」以上分見錢大昕: <威主林經 A 雜識序〉、〈經$吾 泰詰序>'
(潛研;t文集) ,錢大昕著,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 (南京:江蘇 古結出版社, 1997 年) ,第 9 冊,卷 24 '頁 375 、 377 ;戴震: <毛詩補傳序>'
(毛詩 補傳) ,戴震著,張岱年主編:(戴震全無> (合肥:黃山書祉, 1994 年) ,第 1 冊, 卷漪,頁 l 鈞。 37 一般而言,r
illl 話」是使用今人易於暸解的語言文字,針對古今異語、各地方言來進 行解釋, r 詮釋」的目的則不在追求字面意義,而是要進入作品的內在精神世界。設 釋學當然也重視文字解釋,但是,依據阿斯特(G.A. Ast'
1776-1841) 的見解,文字 解釋昌在揭示古代的精神,由於古代的精神是通過文字展現在成們面前的,因此,語 言乃是理解精神的原始媒介,~然也是解釋者接觸作品精神並繼承這種精神的主要途 徑,只有在這個時候,語言學才能成為能釋學的組成部分。在阿斯特看來,理解的三 種形式是歷史的理解、語法的理解與精神的理解,後者才是理解的最高層次,此一絲. 98·
姚際恆《詩經過論》的《詩》教觀及其反;美學色彩 於鄭〈簧}既然已被他用「齒莽誠裂」一詞概括論定,則〈詩經通論〉對於康成 之說割棄不用自可想見。細部來看,雖然姚氏反駁毛、鄭的程度沒有像{詩序〉 那樣激烈,但基本上反對的態度仍然一致,而反對的理由不外乎附會、拘泥、固
陋等。 38或許是因毛公之年代較旱, (毛傳〉叉是今存最早為三百篇作注的文字,
加上其行文以簡要為一大特色,且多不牽涉到詩冒'"因此姚際恆對〈毛傳〉的
態度顯得較為緩和。相反的,對於鄭玄的筆釋,姚氏多處顯得不耐,加上鄭玄喜 歡以{禮〉解〈詩) ,正好犯了姚氏的大忌,所以在〈詩經通論〉中,姚氏用不 少情緒性的字眼批評鄭〈簧〉。除了常見的附會、迂折、固執等評語外,他甚至說出「笨伯」、「癡叔」、「稚子塗鴉」、「欺世」、「發嘔」等令人所謂人身
攻擊之言, 40可見比起〈毛傳) ,鄭〈簧〉更是不得姚氏之緣。在此,姚際恆與
前輩學人最顯不同的地方便是他對毛、鄭的態度不再是一昧的信從,亦即他拋棄 了清儒信古、崇古的基本信條,不因為毛、鄭時代接近三百篇而相信〈傳),
(簧〉 神理解意味著解釋者必須重視過去歷史或文化中的精神,也要開始關心如何從心理上 把握作品、作者的精神世界。不過,毛公之作以「話動II 傳」為名,共釋持有時也針對 詩中所處舍的.AI.里給予闡釋,此即馬瑞~所說的「並經文之所未言者而引申之 J '再 者, (毛傳) (鄭《覽》亦然)解《詩》有善於以史就游、以種說幸存的特質,換言之, 《毛傳》也未嘗不 A 詩,自進行詮釋的工作,這就不是姚際恆 r( 毛傳》古矣,惟宇宙II 詰'與《爾雅〉略同,無關經當」之語所能否認的。以上分詳林尹:(會II 話學概要》 (臺北:中正書局, 1974 年) ,頁 1-2 :殷鼎:(理解的命運:解釋學初論)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年) ,頁 224-225 :五懷宜:«幸存毛傳》會II 詰隱形 理念初探),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 25 卷 1 期( 2007 年 3 月) ,頁 13: 球總春:(毛傳 鄭隻比較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給文, 2006 年 4 月) ,頁 24-34 。38 姚際恆對於《毛傳》的指責以「附會」較多,如批評毛公的解說〈周南﹒關雄〉之「雄
鳩」、〈麟之且上〉的「麟之拖上」、〈召南﹒鵲巢〉之前兩句。分見《詩經過論) ,卷 1 ' 頁 19 :“;頁 30: 28a: 卷 2 '頁 31:
2a-2b 。至於評共「拘泥」者,如〈邪風﹒然燕〉 的「頡之頑之 J :卷 3 '頁的:7b-8a
0 謂其「固陋」者,如論《毛傳》之解〈大雅﹒ 韓奕〉首二句;卷 15 '頁 209:
I 馳。 39(宋 JA 了翁: r( 毛傳〉簡要平實,無賤、說,無改字。於《序》文無所典。 J <錢氏
詩集傳序) ,(鶴山集>,(景印文 j鬧鬧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4 年),
第 1172 冊,卷 54 '頁 613:
20b 。40 姚氏批評鄭玄的解釋「附會 J 者,可在其解〈周南﹒閥雄〉、〈召南. t島巢〉、〈采繁〉
中得見。分詳《詩經過論) ,卷 I' 頁 19:7b
;卷 2 '頁 31: 2a
:頁 32 :物。「迂折」 之評,可在其解〈周南﹒;美廣〉、〈林風﹒柏舟〉中得見。分詳卷I' 頁 28:24a
;卷 3'
頁的: 3b 。說其「固執」的,可在其解〈小雅﹒夭係〉、〈小雅﹒采綠〉中得見,分 詳卷 8 '頁 125:
II
a :
~12
'頁 168: 14b-169 :
15a 。批評鄭玄為「笨伯」、「癡叔」 的時l 見於其解〈必風﹒七月) ,卷 8 '頁 113 :徊。「稚子塗鴉」之說見於其解〈周頌﹒ 噫嘻) ,卷 16 '頁 224:21a
。請鄭玄「欺世J 之說兌於其解〈周頌﹒噫嘻),卷 16'
頁 223: 20b
0 r 發,已」之說 J!'I見於其解〈曲風﹒泉山), ~ 8' 頁 117:
I 的。·99·
國文學報 第四十九期
的說法,反而公開表示
r 解經以後出為勝。」 41 不崇信古學,不追隨權威,以
為後出轉精,晚出之解勝於前人之說。本著此一信念,姚氏自然對於毛、鄭之說 採取批判的態度,不會一昧地相信,更加不會有為之作疏的想法。 前艾言及姚際恆反駁毛、鄭的程度未若批判〈毛詩序}股地激烈,對此, 筆者的解釋是,姚氏將其〈詩經通論〉定位為詮解三百篇之作,重心在詩篇的主 題研判,訓話僅其餘事, {毛詩序〉的解題長期以來深入人心,不大費力氣予以 推倒,難以樹立己說的權威性,至於〈毛傳〉與鄭〈簣〉就僅是漢代經生的訓釋 詩篇的成果,與〈詩〉教的關涉相對上顯得較小,不值得耗費過多的精力在這一 部分。不過,依照姚氏面對漢學傳統的解詩態度,吾人難免會有此質疑:如果連 接近作品時代的先儒舊說、注釋都不可信,那麼對於詩文中出現生難、費解的字 詞,叉該透過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得知其意? 綜觀{詩經通論〉對三百篇的解說,可以看出姚際恆對字詞訓話的習慣, 即簡單明白的詞句都略過不釋,而具有關鍵性的、爭議性的字詞才會作訓解。訓 解的依據則是詩文本意,或者從上下文意的發展脈絡而解釋,或者根據詩冒的可 能走向而落實。因此,對於字詞的解釋,從毛、鄭、孔之說到宋元明以及當代諸 家之解釋,對於跳氏而言,其參考性都不高,甚至不必參考,因為詮釋字意詞義 的依據不是漢代的的毛、鄭諸人,而是詩文本身。乃至,在面對生僻晦澀之字詞 時,如果姚際恆斷定這些文字的理解與詩冒大意無關,他便避重就輕地使用「未 詳」或「不必詳求」等語交代過去,且強調面對三百篇只取其大意便可,無須確 知詩文中所有字詞之意。筆者這樣說,並不表示姚際恆徹底否認訓話的基本功 能,而是他主張解詩要以掌擅詩旨大意為先,至於名物制度以及那些詩人用來表情達意的各種生難字詞均屬次要,無須過於泥求。 42姚氏這樣的解〈詩〉態度,
與清代常見的政致力求文本中每一字詞之意,連史地、曆算、典章制度的考證都 視為必要手段的樸學家相比,可謂大異其趣。這種獨自成家的學風和姚氏的文人 41(詩經過論) ,卷 5 '頁 75
: II b
042 姚氏對於詩文中一些無法明確得知其意義的字詞,當他不相信毛、鄭之說, ~己又無
法在全釋其真正意涵峙,他使用「未詳」、「不必詳求」等詞語帶過,如論〈召南﹒采繁〉 之「佐佐」、〈林風﹒柏舟〉之「不可 i罣」之 r l! J 、〈鄭風 • i'青人) r 清人在彭」、「清 人在消」之「消」、「彭」、〈大雅﹒大明) r 侃天之妹」之「侃」字等。分見《詩經過 街) ,卷 2 '頁 33: 5a
;卷 3 '頁的:3a
;卷 5 '頁 77: 15b-78 :
16a; 卷 13 '頁 178:
缸。至於言兒又取大意,不必細論字詞之意的,如在解釋〈曲風﹒九~)之「九 ~J 、「衷 衣繡裳」、「這渚」、「遵陸 J;
<狼跋〉之「狼!IC..兵胡」峙,姚氏云前詩又如朱子,取其 大意便可,後詩則不能詳求,亦不必詳求。分見《詩經過~),卷 8 '頁 119:18a-18b ;"
119: 18b-120:
19a 。• 100·
姚際恆《詩經通論》的《詩》教觀及其反;美學色彩 氣質有某種程度的關係'他一方面讀「經 J '一方面也讀「詩」。解(詩〉之餘, 姚氏也關注三E篇的文學性,注意詩文技巧的運用,以為詩人用字遣詞極妙,讀 者不必過於深求每一字意,如過於落實,則犯了固執拘泥之病,不僅無法欣賞詩 文之美,也破壞了後人對詩意的領悟。姚氏有許多駁斥毛、鄭的言論都是屬於此 頰,其中最常見者,如謂毛、鄭誤將興說成比、賦,或者誤以比為賦,叉如批評 毛、鄭不懂得詩文中的比喻作用,因而誤解了詩人的用心,叉或者以為毛、鄭不
明詩文中換韻、趁韻、協韻的技巧,而將韻腳作出了不當的解釋。 43這些賦比興、
換韻、趁韻、協韻之法,雖然屬於技巧形式方面的運用,但顯然會牽涉到讀者對 詩意的瞭解,所以姚氏才要求讀者要能先知詩文之妙,然後才能進而領悟詩意, 理解詩冒。所謂「知其辭之妙,而其義可知;知其義之妙,而其冒亦可知」即是 此意。 44 姚際恆的解〈詩〉之道突顯出〈詩經通論〉的一大特色,既要將三百篇與 倫理、政治結合來說教,叉要重視詩歌創作的藝術性,此一特質確非漢儒著作所 有,不過, (毛傳〉與鄭〈簧}的解〈詩〉成績有其定評,揚棄前人解〈詩〉成 果,而用「不必詳求」之類的用語來面對諸多經文,如此是否真能對於經典文本 之確切內涵「心知其意 J '難免會令讀者起疑。平心而論,假若當初姚際恆在訂 定詩篇主旨時,放棄以〈詩〉說教的努力,那麼,這樣的質疑幾乎就不會存在, 當然,若真如此, (詩經通論〉就不成其為{詩經通論〉了。五、結
室主 口口 姚際恆斥〈詩序〉作者為「曹者 J' 僅此一詞,即可知〈詩序〉在姚氏,心目 中毫無地位。江瀚 (1857-1935) (詩經通論十八卷提要〉謂姚際恆兼斥《毛詩序〉 與{詩集傳}話鄭玄不長於〈詩),
{禮〉二書, r 而於〈毛傳〉顧猶取之 J '文末則恭維姚書「拘無規通論之名焉」。“不過,透過本文所引姚氏 r{ 毛傳〉無關
的 指出毛、鄭誤解比興之說的,見《詩經過論> '卷 6 '頁的: 17b :卷 II' 頁 150 : 6a-6b ;
論說毛、鄭誤解詩文比喻的,見卷 I' 頁 26: lOa; 頁 28: 24a-24b
;批評毛、鄭不解詩文 用官員技巧的,見卷 5 '頁 74:9a
;頁 75: IOb-Ila
;卷 6 '頁 87: 4b ﹒頁 91: 13b-92 : 14a ;
卷 7 '頁 104:lla; 卷 II' 頁 157
: 21b
;頁 158:23b; 卷 13 '頁 184: 18b-185 :
19a 。44
引文見〈詩經論旨>
'<詩經通論> '卷莉,頁 14
:
13a-13b 。
的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詩》類.. <毛詩抖,<績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J>
(北京:中華書局, 1993 年) ,頁 332 。
國文學教 第四十九期 經旨,其書可略」這樣的總評,就可知道(詩經通論〉對於〈毛傳〉亦不存有美 好之印象。此外,鄭玄專於禮學,故多以禮說〈詩) ,此乃經學史上的共識,其
以禮解詩,內容當然未必皆精審, 46但必謂鄭氏不通〈詩)-(禮) ,此則流於意氣,
難成定論。 整體而言,所有漢儒系統的解(詩〉成果都無法得到姚氏的認同,而在清 代獨立治〈詩〉三大家中,也以姚際恆批判傳統的力道最為強勁。不過,誠如西 方哲學詮釋學所強調的,沒有人可以做出「不帶偏見和預設」的解釋,人們總是活在歷史之中,總是隸屬於歷史。 47姚際恆雖然痛批漢儒的解{詩}成果,但是
傳統與歷史性也成了姚氏理解三百篇的起點,成為其無法拋棄的前理解(
pre叫lderstanding )。前理解決定了姚際恆的〈詩〉教觀,姚際恆的〈詩〉教觀叉必然使〈詩經通論〉的解經內涵呈現明顯可見的漢學風味,“也就因為如此,
其書的經學色彩特濃,以之與重在史學論證的崔述〈讀風偶識).致力文學賞析 的方玉潤〈詩經原始〉相比,可謂各具特色。當然,這襄所指出的三書特色,是 針對其各自的側重面而言,若論整體表現,則姚際恆解〈詩〉是經學、史學、文 學三層面都照顧到的。只是,姚際恆既然對於漢儒的說{詩〉成績展開猛烈的攻 擊,則其治經取向自然也不會走漢儒擅長的章解句釋方式。為了糾正漢儒說〈詩〉 習價導致的缺陷,他推出〈詩經通論〉一書,以掌握詩冒大意為主要的撰寫目標, 輔以詩文技巧的說明,藉以讓三百篇所蘊含的聖人深意可以一一浮現,雖然這樣 的解經目標能夠達成多少,仍有待後世研究者的細心檢驗,但由姚氏成為方玉潤心目中的權威,的叉廣受今人討論, 50可知姚際恆的說{詩〉成果確實擁有極大的
46 詳陳道:<來塾讀書記>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年) ,頁 109-110 。47
加速默爾(
Hans-Georg Gadamer
,
1900-2002
)著,洪漢鼎諱: (真正里與方法)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年) ,土卷,頁 357 。 48 僅以首篇〈周南﹒閥雄〉、〈秦風. 1直設〉為例,姚際恆釋〈關Jl> j臨這云: r 此詩只 是當時詩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以見 10 稱之合初非偶然,為周家發祥之兆,自此可 以正邦圈,風天下,不必實指出太似、文玉,非若〈大明〉、〈思齊〉等篇實有文玉、 太似名也。 J $兵不顧接受《詩序> r 后妃之德、也」與朱《傳> r 后妃,文玉之妃, 大似也」之為,但所謂「周家發祥之兆」、「正邦圈,風夫下」云云,正是;美學風味。 又如其解(1長葭〉云: r 此 a 是賢人隱居水潰,而人摹而思見之持。」雖不採《詩序》 r< 蒹葭> '刺袁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兵團焉」之說,但其解釋格調仍可歸屬 於;美學系統。以上分見《詩經過論) ,卷 1 '頁 5-18a ;卷 7 '頁 100:
4b 。的 方主潤 a 謂解《詩) r 不顧《序) ,不顧《傳) ,亦不顧《論» '惟其是者從而非者正 J '
〈自序> ,(詩經原始>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1 年) ,頁 6 。足見在方氏心目中, (詩 序》、《毛傳》、《詩經過論》屬於可以平起平坐的權威之作。 50近二、三十年來,姚際恆的學街相當受到學者的關注,僅以《詩經過為》而言,就不
虞數十篇之多,其中專書及學位為文包括詹尊被:(姚際恆的詩經學) (新加坡: I令安 會館, 1987 年卜簡般是真:(姚際恆及其詩經過論研究> (臺北:全賢圖書公司,1992
.
102·
姚 l繫恆《詩經通論》的《詩》教觀及其反;美學色彩 影響力,在清代{詩經〉學史中. (詩經通論〉可以確定已經佔據了一個重要位置。
徵引文獻
(一)古籍 〔漢〕毛亨傅,鄭玄簣. (唐〕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 。 〔漢〕班固: (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64 。 〔三國﹒吳〕陸磯著. (清 JT 晏校正: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叢書集 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
(宋〕王質: (詩總閉) ,畫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4 。*
(宋〕朱熹: (詩集傳) .薑北:中華書局, 1971 。 〔宋〕魏了翁: (鶴山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畫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 1984 。*
(清〕方玉潤: (詩經原始) .畫北:藝文印書館. 1981 。 〔清〕朱鼻尊著,馮曉庭等點校: (經義考)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三冊 ·2004 年。
*
(清〕江藩著,鍾哲整理: (國朝漢學師承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3 。 〔清〕跳際恆: (詩經通論),
(續修四庫全書) .第 62 冊,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5 。 〔清〕姚際恆: (詩經通論) .林慶彰主編: (姚際恆著作集) .臺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一冊. 1994 。 〔清〕姚際恆著,簡啟禎輯點: (禮記通論輯本)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丈 哲研究所, 1994 。 〔清〕姚際恆著,張曉生點校: (春秋通論)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1994 。 年 3 月卜文鈴蘭﹒《姚際恆詩經過論之研究) (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 1994 年 6 月)、越明媛:<姚際恆詩經過論研究) (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 年 12 月卜左川鳳: <姚際恆與戴震詩經研究之比較)(蕪湖: 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3 年 9 月卜孟麗姆:<姚際恆詩經辨偽及其治經方法) (台 中:進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 年 6 月卜陳景家: <姚際恆、崔述與 方主潤的詩經學簡論) (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 2004 年 9 月)、吳超華<姚際 恆的詩經過論研究) (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7 年 II 月卜癸萬龍: <姚 際恆詩經過論研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年 6 月) .研究狀況可謂 漪鍛盛矣。.
103 .
國文學報 第四十九期
*
[清〕紀昀等: (四庫全書總目)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4 。 〔清〕徐世昌賽,周駿富編: (清儒學案小傳(一))
,臺北:明文書局, 1985 。 〔清〕陳禮: (東塾讀書記)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 〔清〕錢大昕著,陳文和主編: (嘉定錢大昕全集)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 。 〔清〕戴震著,張岱主編: (戴震全集) ,合肥:黃山書社, 1994 。(二)近人論著
王禮卿: (四家詩惜會歸) ,臺中:青蓮出版社, 1995 。 王懷宜:(
(詩毛傳〉訓詰隱形理念初探),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5.1 ' 2007 :
12-16 。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北京:中華書局, 1993 。 村山吉廣〔日〕撰,林慶彰譯: (姚際恆論) ,收錄於林慶彰、蔣秋華編: {姚 際恆研究論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65-87 。 村山吉廣〔日〕撰,林慶彰譯: (姚際恆的學問(下)一一關於詩經通論) 收錄於林慶彰、蔣秋華編: {姚際恆研究論集〉中冊,薑北:中央研 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
385-415 。 何定生: (關于詩經通論) ,收錄於林慶彰、蔣秋華編: {姚際恆研究論集〉 中冊,頁 363-370 。 *李家樹: (詩經的歷史公案)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0 。 *加達默爾〔德)(Hans-Georg
Gadamer) 著,洪漢鼎譯: (真理與方法) ,上 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 林尹: (訓話學概要) ,臺北:正中書局, 1974 。 林慶彰: (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0 。 *林慶彰: (姚際恆對朱子詩集傳的批評),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 ' 1996 :
1-24 。 林慶彰: (本冊校印說明) ,收錄於{姚際恆著作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卷前,第一冊,1994:
1-4 。 徐復觀: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2 。 夏傳才: (詩經研究史概要)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3 。 殷 鼎: (理解的命運:解釋學初論)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 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學術史) ,臺北:里仁書局, 1995 。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 陳 柱: (姚際恆詩經通論述評) ,收錄於林慶彰、蔣秋華編: {姚際恆研究104 .
姚際恆《詩經過論》的《詩》教觀及其反;美學色彩 論集〉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6: 341-362 。 陳錦春: (毛傳鄭筆比較研究) .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 2006 。 張秀英: <詩序作者與時代研究綜述)
•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5 ' 2007 :
121-127 。 梅顯懋: <詩序編撰時代考論),
(還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9. 1 ' 2006 :
90-93 。 *黃忠、↑真: <論宋儒與清儒對詩旨的解放一一從朱子到姚際恆、崔述、方玉潤〉〈興大中文學報)
22 ' 2007 :
125-158 。
趙明媛: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 。 鄭良樹: (古籍辨偽學) .薑北:薑灣學生書局, 1986 。 顧頡剛: <古今偽書考﹒序) ,收錄於姚際恆: (古今備書考) ,北京:樸社,1933
'卷前,頁 1-19 。 (說明:徵引文獻前標示*號者,已列入 SelectedBibliography)
Selected Bibliography
Fang
,
Yu-run. Shi Jing Yuan Shi. Taipei: Vi-wen Press
,
1981.
Huang
,
Zhong-shen.
“
On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Classical Meaning of Shijing by
Song and Qing Confucian Scholars-From Zhuzi to Yuan Jiheng
,
Chui Shu and
Fang Yurun"
,
Jomal of the Chinese Department
,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紗', 22 ,2007,
pp.125-158
Hans-Georg Gadamer
,
Hong
,
Han-ding trans. Truth and Method.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
1999.
Jiang-Fan. Zhong-Zhe (arrange) . Guo Chao Han Xue Shi Cheng Ji. Beijing:
Zhonghua Books
,
1983.
Ji-yun. Si Ku Quan Shu Zong Mu. Taipei: Vi-wen Press
,
1974.
Li,
Jia-shu. Shi Jing De Li Shi Gong An. Taipei: Da-an Press
,
1990.
Li
n
,
Ching-chang.
“
Yao
Chi卜-heng'冶sCriticisms of Chu
Hi臼s's Shi均h Chiι-chuan" B卸ul仰let叫ti伽i的n oft的he
Institute of
Cαhi的!切切ne臼seLi
terature and
P叫h扣圳tμ伽l扣oso叩'Ph.妙Iy,8
,
1996.5
,
pp.I-24.
Liang
,
Qi-chao. Qing Dai Xue Shu Gai Lu
n.
Shanghai: Shang-hai Gu-ji Press
,
2000.
Wang-zhi. Shi Zong Wen. Taipei: Xin-wen-feng Press
,
1984.
Zhu-xi. Shi Ji Chuan. Taipei: Zhong-hua Books
,
1971.
國文學報第四十九期頁 87-106 (民國 -00年六月) ,畫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