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吐蕃贊普墀祖德贊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吐蕃贊普墀祖德贊研究"

Copied!
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吐蕃贊普墀祖德贊研究

林 冠

提 要

墀祖德贊(Khri gtsug lde btsan 815-836A.D.在位),漢史料載其名為 可黎可足及彝泰贊普,藏文史料載其名為惹巴僅(Ral pa can)。西藏史 書 稱 其 為 吐 蕃 三 大 賢 君 之 一 , 與 松 贊 干 布(Srong btsan sgam po? -649A.D.)、墀松德贊(Khri srong lde btsan 742-797A.D.)齊名。

松贊干布為吐蕃王朝開朝奠下宏基,代表著吐蕃在西元七世紀時 期的蓬勃。墀松德贊為吐蕃王朝開創盛世,威震全亞,所控疆域之廣, 為藏族史上僅有,定佛教為國教,影響後世極為深遠,其代表著吐蕃 在西元八世紀時期的顛峰。 然而墀祖德贊在九世紀吐蕃國勢盛極而衰的情況下,繼位為贊 普,其為後世藏族史家將之與前述二賢君相提並論,所憑者為何?其 在位時期,意味著吐蕃王朝的發展情況為何?其是否能確實掌控政 權?宰輔情形如何?對內對外之政策為何?與當時各國,尤其是與李 唐的互動情形為何等等,凡此均為本文所欲一探究竟的內容。 關鍵詞:唐代吐蕃 贊普 墀祖德贊 唐蕃關係  本文作者為吳鳳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學務長、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2)

一、前 言

墀祖德贊(Khri gtsug lde btsan),漢史料載其名為可黎可足及彝泰贊普,1唐代

以後的西藏文獻載其名為惹巴僅(Ral pa can,意為留辮髮者)。2西藏史書譽其為

吐蕃三大賢君之一,與松贊干布(Srong rtsan sgam po?-649A.D) 、墀松德贊(Khri srong lde btsan 742-797A.D)齊名。3

松贊干布引進外來文化,製定各種典章制度,為吐蕃王朝奠定宏基,代表著 吐蕃在西元七世紀時期的蓬勃。墀松德贊為吐蕃王朝開創盛世,威震全亞,所控 疆域之廣,為藏族史上所僅有,定佛教為國教,影響後世極為深遠,其代表著吐 蕃在西元八世紀時期的顛峰。 然而,墀德祖贊於西元九世紀初葉繼立。陳寅恪氏以為:「吐蕃之國勢自貞元 時開始衰弱。」4貞元為唐德宗之年號,自西元七八五年至八○四年。亦即,依陳 寅恪氏所見,吐蕃於九世紀初葉已步入衰世。墀祖德贊立於衰世,卻仍為後世藏 族史家,將之與極具代表性之賢君松贊干布及墀松德贊,相提並論。 本文之主旨,在於辯明墀祖德贊立位時,吐蕃是否已邁入衰世?墀祖德贊執 政後,是否曾振敝起衰,力挽狂瀾?還是加速吐蕃王朝之衰亂?若其為衰世之君, 仍為後世譽為明君,其歷史意義為何?又其在位時期,是否能確實掌握政權?對 內與對外的政策為何?尤其與李唐的互動情形為何?另方面,吐蕃之佛教信仰, 於墀祖德贊在位時期達到空前,按西藏教法史料所述,墀祖德贊遇弒後,吐蕃進 行全面滅佛,進而造成吐蕃步入崩解之途,若其為「賢君」又為何未能預見或化 解?凡此均為本文所欲一探究竟。至於,墀祖德贊之身世,諸如身份、名號、生 1 《新唐書》卷 216 上〈吐蕃傳〉(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鑑》卷 239,憲宗元 和十一年(816)二月(台北:逸舜書局);《資治通鑑》卷 246,文宗開成三年(838)。 2

dPa’ bo gtsug lag ’phreng ba, Chos ’byung mkhas pa’ i dga’ ston(賢者喜宴)f.133a. 1-2, New Delhi 1962. 3 李霖燦,〈西藏史〉,文刊《邊疆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 42), 頁349;恰白次旦平措、諾章吳堅、平措次仁著,陳慶英、格桑益西、何英宗、許德存譯 《西藏通史 ── 松石寶串》(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頁 171。 4 陳寅恪,〈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係〉,請見氏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下篇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民62),頁 110。

(3)

卒年等,亦為本文所須探明者。

二、墀祖德贊之身份與名號

唐代吐蕃贊普之名號,蘊含多層意義。吾人可藉由贊普名號之分析,瞭解贊 普在未登基之前,是否為皇儲太子,是否曾正式登基等。 按唐代吐蕃贊普均有本名(ming),在其本名前冠「Khri」銜(漢史料之音譯 有:棄、器、乞黎、乞立等等),即為登基後之正式贊普號。此為丹麥學者哈爾氏 (E.Haarh)彙整歷代吐蕃贊普名號後,歸納所得之結論。5如松贊干布本名為srong

rtsan(弄贊或蘇農贊),登基後之贊普號為Khri srong rtsan (棄宗弄贊或棄蘇農

贊)。6松贊干布之孫,本名為Mang slon mang rtsan (芒倫芒贊 650-676 在位),登

基後贊普號為Khri mang slon mang rtsan(墀芒倫芒贊)。7芒倫芒贊之子,本名

為’Dus srong mang po rje(都松芒保杰 676-704 在位),登基後漢史料載其贊普號

為器弩悉弄,8即為蕃文Khri ’dus srong 的漢語對音。《敦煌古藏文卷子》I.O.750

5

Erik Haarh, The Yar-luń Dynasty, pp.66-68. Kobenbavn 1969. 另請參見拙著,《吐蕃贊普墀松 德贊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8),頁 71-78。

6

《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8〈吐蕃大事繫年〉第 579 片,第七行記載:「贊普兄松贊及弟 贊松二人失和。」(btsan po gcen srong rtsan dang / gcung btsan srong gnyis nold nas/),上引 文之「松贊」(srong rtsan) 即為松贊干布之本名。同書同片第十六行記載:「贊普祖墀松贊 之遺骸停厝於瓊瓦之殯宮。」(btsan po myes Khri srong rtsan gyi spur phying ba’i ring khang na’ ring mkhyud cing bzhugs te/)。上引文之「墀松贊」(Khri srong rtsan)即為松贊干布的贊 普號。詳見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Choix de documents tibetians. Vol. 2, PT.1288 pl.579. 7, 16. Paris, 1979.

7

《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6〈吐蕃贊普世系表〉記載:「貢松貢贊與昆韭芒末杰赤噶所生之 子芒倫芒贊」(Gung srong gung rtsan dang/ Khon co mang mo rje khri skar du bshos pa’i sras // Mang slon mang rtsan /)。上引文之「芒倫芒贊」(Mang slon mang rtsan)為其本名。同書 PT1288 〈吐蕃大事繫年〉狗年(650)記載:「贊普孫墀芒倫芒贊贊普駐於美爾蓋」(btsan po sbon Khri mang slon mang rtsan mer ke na bzhugs phar……)。上引文之「墀芒倫芒贊」(Khri mang slon mang rtsan)為其贊普號。

8

《舊唐書》卷 196 上〈吐蕃傳〉載:「儀鳳四年,贊普卒,其子器弩悉弄嗣位。」(台北: 鼎文書局,點校本);另器弩悉弄之本名,見《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6〈吐蕃贊普世系 表〉記載:「芒倫芒贊與沒盧妃赤瑪勒赤登所生之子都松芒保杰」(Mang slon mang rtsan dang / ’Bro’ za Khri ma lod / bri steng du bshos pa’i sras // ’Dus srong mang po rje /)。詳見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PT1286, pl.556, 64-65.

(4)

〈吐蕃大事繫年〉亦載其名號為Khri ’dus srong,9亦即在都松芒保杰名前加Khri

銜。另墀德祖贊之子墀松德贊,於馬年(七四二)出生時,〈吐蕃大事繫年〉記載

其名為「Srong lde btsan」10(松德贊)。至猴年(七五六)〈吐蕃大事繫年〉記載:

夏,贊普駐於松噶,上贊普尊號為”墀松德贊”,贊普親政。

dbyar btsan pho zung kar na bzhugs/btsan po’e mtshan Khri srong lde brtsan du ’ond/chab srid pyag du bzhes/11

上引有關墀松德贊之紀事,為唐代吐蕃皇儲太子升任贊普之名號變遷過程,最為 完整典型之例。

但有兩種例外,其一,贊普位繼承人身份非皇儲太子,則其贊普號並非在本

名前冠Khri銜,如器弩悉弄之子,本名為rgyal gtsug ru 12(野祖如),登基後贊普

號為Khri lde gtsug btsan 13(墀德祖贊704-754 在位)。rgyal gtsug ru(野祖如)與

Khri lde gtsug btsan(墀德祖贊)二者僅gtsug字相同。由是可以瞭解野祖如非皇儲 身份得位。證諸史實,野祖如之祖母墀瑪蕾(’Bro za khri ma lod bri steng?-712)

罷黜已登基的啦拔布(Lha bal po),扶持年僅二歲的野祖如登基為贊普。此事在《敦

煌古藏文卷子》I.O.750〈吐蕃大事繫年〉蛇年(七○五)記載:

贊普子野祖如與祖母墀瑪蕾駐於”准”地……於”邦拉讓”,贊普兄啦拔布自贊

普位遭罷黜,贊普父王器弩悉弄之遺體,設置於美爾蓋之靈堂……14

9

詳見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I.O.750, pl.582, 41-42.

10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BM.Or.8212(187) pl.590, 240.

11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BM.Or.8212(187) pl.592, 16-17.

12

《敦煌古藏文卷子》I.O.750.〈吐蕃大事繫年〉龍年(704)記載:「春,宮苑內王子野祖如誕 生。」(dpyid kho(pho)brang tsaldu rGyal gtsug ru bltam/ )。詳見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I.O.750 pl.584, 95.

13

《敦煌古藏文卷子》I.O.750〈吐蕃大事繫年〉鼠年(711)記載:「贊普徽號由野祖如升為墀德 祖贊。」(btsan po’e mtshan rgyal gtsug ru las / Khri lde gtsug rtsan du gsold /)詳見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pl.586, 134-135.

14

此段譯文係參酌王堯、陳踐譯註,《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頁149。並依據 L.Petech, The succession to the Tibetan Throne in 704-705, p.1085, Gnoli et L. Lanciotli, Orientalia losephi Tucci Momoriae Dicata, Roma, 1988 一文作部份修正。請參閱拙

(5)

btsan po sras rgyal gtsug ru dang/pyi khri ma lod dron na bzhugs/../pong lag rang du btsan po gcen Lha bal pho rgyal sa nas phab/btsan po yab Khri ’dus srong gyi dpur/mer ke’i ring khang na bzhugs/…15

上引文將野祖如、墀瑪蕾、啦拔布及器弩悉弄四人之親屬關係,都交待清楚。野 祖如為器弩悉弄之子(btsan po sras贊普子),啦拔布為野祖如之兄(btsan po gcen 贊普兄),器弩悉弄為兄弟二人之父(btsan po yab贊普父),墀瑪蕾為兄弟二人之

祖母(pyi)。是以啦拔布應為皇儲太子身份,且於其父器弩悉弄去世後,業已立位,

然未及正式登基,祖母發動政變,將啦拔布逐下贊普位,此即蕃文「btsan po gcen

Lha bal pho rgyal sa nas phab」(贊普兄啦拔布自贊普位遭罷黜)的真義。16《敦煌

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繫年〉的記載,證實了野祖如非皇儲身份。也證實了贊普

本名與贊普號之間的關係。由贊普本名與贊普號的比較,可以看出其是否為皇儲 太子的身份。

其二,若繼位的贊普在位時間太短,未及正式登基者,則無法獲得 khri 銜。 如松贊干布之子貢松貢贊(Gung srong gung rtsan),以及墀松德贊之次子牟尼贊 (Mu ne btsan 796-797 在位),就是吐蕃歷代贊普中,未獲得 khri 銜者。

筆者曾於拙著〈唐代吐蕃贊普位繼承之研究〉一文中以為,唐代吐蕃是否有 預立儲君之作法,史無明言。17然而筆者查閱《敦煌漢文吐蕃史料》時,發現唐 代吐蕃不但有預立儲君之習,且儲君亦似有襄贊贊普之實。如《敦煌漢文吐蕃史 料》P2255〈祈福發愿文〉記載: ……其有昌聖君之化,副明主之心者,則誰當之?有我皇太子殿下與良牧 杜公,爰須(及)節兒、蕃漢部落使等,皆風清台閣,德映朝庭。18

著,〈啦拔布(Lha Bal pho)考〉,文刊《兩岸蒙古學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 員會,民84),頁 211-218。

15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I.O.750, pl.584, 99-102.

16

拙著,〈啦拔布(Lha Bal pho)考〉,頁 211-218。

17

拙著,〈唐代吐蕃贊普位繼承之研究〉,文刊《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90),頁 517。

18

(6)

上引文中之「良牧杜公」,在敦煌許多佛事文書中皆出現其名,如P2770〈釋門文 范(2)〉、S2146〈行城文〉,又如P3258〈祈愿文〉載其為:「都督京兆杜公」。19 大陸學者鄭柄林氏,據S2447〈僧伯明限期抄經數目憑記〉、〈亥年十月一日應諸家 散施入經物色目〉,認為「良牧杜公」當於西元八三一年前後任都督。20準上,吾 人可以確定上引P2255〈祈福發愿文〉,應屬於西元八三一年前後,即屬於墀祖德 贊時期的文獻。 又如P2807〈齋文〉記載: ……伏維我聖神贊普,祚承大 ,聖備無疆,克修永固,誕應天命;威加 四海,恩俠八維;流演一乘,以安百姓。故得皇儲贊翼,忠諫納於元規;正 理明朝,匡弼齊於輔佐。惟我皇太子殿下,睿德欽明,遑風遠扇;……繼好 息人,交質蕃城,遂得一國忻喜,三危復康,……。21 S2146〈行城文〉記載: ……又持景福,上資聖神贊普,惟愿萬國納貢,四海來庭……皇太子殿下 海雷遠震,少海長清……。22 S2807〈行城文〉載: … … 先 用 莊 嚴 皇 太 子 殿 下 , 伏 愿 長 承 南 國 之 重 奇 ( 寄 ) 永 奉 北 疆 之 慈 顏……。23 上引四文係於吐蕃佔領區河西走廊的宗教活動,所作之祈禱文,文中提及祈求佛 祖菩薩庇佑贊普、皇太子、將帥尚論以下官員等。據上,吾人確知吐蕃確實立有 備位的皇儲太子。 為確定墀祖德贊的身份,吾人必須由墀祖德贊的祖父墀松德贊以後的贊普傳 19 轉引自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錄》(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頁 106。 20 同前註。 21 楊富學、李吉和,前引書,頁 235。 22 楊富學、李吉和,前引書,頁 239。 23 楊富學、李吉和,前引書,頁 240。

(7)

承著手討論。《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6〈吐蕃贊普世系〉記載:

墀松德贊與蔡邦妃瑪甲東噶所生之子牟尼贊與德松贊,牟尼贊無子絕嗣。 德松贊與沒廬妃拉杰芒木杰所生之子墀祖德贊與烏依冬丹。

Khri srong lde brtsan dang /tshes pong za rma rgyal ldong skar du bshos pa’i sras/Mu ne brtsan dang /lde srong brtsan /mu brtsan gdung chad nas /lde srong brtsan dang / ’Bro za lha rgyal mang mo rjer bshos pa’i sras /Khri gtsug lde brtsan dang /’u’i dum brtan24

由以上引文及吐蕃預立儲君之習研判,墀松德贊在位時,牟尼贊(Mu ne brtsan 796-797 在位)為皇太子。牟尼贊繼位,因其無子,是以其弟德松贊(lde srong btsan)

繼為皇儲。待德松贊登基,其正式贊普號,係於德松贊前加 khri 銜,是為墀德松

贊(Khri lde srong btsan 798-815 在位)。墀德松贊的子嗣情形,《賢者喜宴》記載: 此王(墀德松贊)有五子,即神子臧瑪、墀祖德贊惹巴僅、墀達瑪烏冬贊,

拉杰及倫珠五人。

rgyal po de la sras lnga ste Lha sras gtsang ma /Khri gtsug lde btsan ral pa can /Khri dar ma u dum btsan /Lha rje /Lhun grub ste lnga’o//25

上引文之神子臧瑪為墀德松贊之長子,理應為皇太子,然其因喜愛佛法,出家為

僧,26放棄皇儲之位,而由次子墀祖德贊為皇儲。

雖然《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碑銘等當代史料,或後代教法史料之中,均未

載及墀祖德贊的本名,但經由上文所述,其得繼為皇儲,則其本名應為 gtsug lde

btsan(祖德贊),正式登基後,其贊普號為 Khri gtsug lde btsan (墀祖德贊)。 唐代吐蕃贊普除其贊普號外,在與外國締結盟約或在正式官文書上,另有正

式的贊普徽號。《唐蕃會盟碑》東面碑銘,提及吐蕃歷代贊普名諱,從第一代的鶻

提悉補野(’o lde spu rgyal),經松贊干布、墀德祖贊、墀松德贊以及墀祖德贊等,

24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PT.1286, pl.556, 67-69.

25

dPa’ bo gtsug lag ’phreng ba, Chos ’byung mkhas pa’ i dga’ ston(賢者喜宴)Part4 f131a, 3-4.

26

黃顥譯註,〈《賢者喜宴》摘譯(十三) 〉,文刊《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4 年第 1 期,頁 95。

(8)

均以「’phrul gyi Lha btsan po」冠於贊普號前。27《唐蕃會盟碑》之漢文碑銘,譯

之為「聖神贊普」。28另於《敦煌漢文吐蕃史料》中亦載,受吐蕃統治的敦煌漢人

均稱吐蕃君主為「聖神贊普」或「聖神」。29此「聖神贊普」之徽號,乃因吐蕃王

室聲稱其始祖為天神之子,由天國下凡人間,為人間之主。由天國下凡的過程, 就是由天國「變幻」到人間,由神體「幻化」成人體。此「變幻」、「幻化」就是 蕃文「’phrul」的意義,是以「’phrul gyi Lha」就是「天神的幻現」、「化身神」的 意含。漢人以「聖神」二字譯之,筆者以為不可視為相當於唐朝皇帝的尊號「聖

神」,30而是「神聖的天神」意含,與中土皇帝尊號「聖神」意含仍有差距。「’phrul

gyi Lha btsan po」(聖神贊普)的名號,完全反應了吐蕃的意識型態與信仰,贊普

就是天神,贊普本身就具有神的特質與能力,其統治權既非「神授」,亦非「受命

自天」。

另《敦煌古藏文卷子》I.O.751 之中,亦記載了墀祖德贊之徽號全稱為:「’phrul

gyi Lha btsan po Khri gtsug lde brtsan 」。31由當代吐蕃碑銘與敦煌文獻之記載,吾

人可以確定墀祖德贊之對外正式徽號為「’phrul gyi Lha btsan po Khri gtsug lde brtsan 」(聖神贊普墀祖德贊)。 《敦煌古藏文卷子》I.O.751 及PT999 之中,記載墀祖德贊另有一徽號為「Lha sras」。32另於墀祖德贊時期所立《楚布江浦建寺碑》碑銘第十至十一行記載:「btsan 27 詳見《唐蕃會盟碑》東面碑銘,第一、五、二二~二三、二五~二六行及第五一行。王堯 編著,《吐蕃金石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頁 30、32、33、36。 28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3。 29 見〈王錫呈奏贊普的第二道表章〉,轉引自戴密微著,耿昇譯,《吐蕃僧諍記》(台北:商 鼎文化出版社,民82),頁280-281。另見 S.6315 愿文、S3770 發愿文、P2255 祈福發愿文、 P2807 布薩文、P2807 齋文、S2146 行城文等。請參閱楊富學、李吉和,前引書,頁 185、 194、198、224、235、239。 30 法國學者戴密微氏(P. Demieville)及史泰安氏(R.A. Stein)認為「聖神」係借自唐朝君主的銜 稱,或相當於唐朝皇帝的「聖神」尊號。詳見P. Demieville, Le concile de Lhasa, Paris 1952, pp.363-364., R. A.Stein, Saint et Divin, un titre tibetain et chinois des rois tibetains, Journal Asitigue, 1981, pp.231-275,史泰安著,耿昇譯,《西藏的文明》(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1999),頁 146。

31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I.O.751, pl.14.36a.3, 37a.4, pl.15, 38a, 1.

32

(9)

po Lha sras Khri gtsug lde brtsan」。33上引徽號「Lha sras」,有云與漢語中”天子”作

國君解同。34按「Lha sras」字義就是「神的兒子」,係源於贊普王室的起源神話,

實與「’phrul gyi Lha」(化身神)具有同樣的意含。將「Lha sras」譯成「天子」,

似與原意有些出入。因中原地區的「天子」,雖為帝王的別稱,但並未蘊含天神之 子的意義,因此不宜附會。就「Lha sras」徽號使用之場域,似僅用於吐蕃國內, 如《楚布江浦建寺碑》碑銘及《敦煌古藏文卷子》I.O.751 所記載者,均屬國內事 務。35 在漢史料方面,諸如《新唐書‧吐蕃傳》及《資治通鑑》記載墀祖德贊之名 號為「可黎可足」,36陳寅恪氏認係蕃文khri gtsug複輔音之漢語對音。37另《資治 通鑑》卷二四六,文宗開成三年(八三八)記載:「是歲,吐蕃彝泰贊普卒,弟達 磨立。彝泰多病,委任大臣。」上引文顯示《資治通鑑》載可黎可足的另一名號 為彝泰。按「彝泰」一詞,在《新唐書‧吐蕃傳》有所提及: 元鼎還,虜元帥尚塔藏館客大夏川,集東方節度諸將百餘,置盟策台上, 曉之,且戒各保境,毋相暴犯,策署彝泰七年。38 上引文所指,係唐使劉元鼎赴蕃訂盟後,回程途中,由蕃帥尚塔藏(Zhang Tshe

spong Lha bzang klu dpal)39召集蕃軍東方節度諸將,曉諭盟約,該盟約係於吐蕃

彝泰七年所簽訂者。今立於西藏拉薩大昭寺前《唐蕃會盟碑》背面碑銘,記載由 唐主盟的時間為大蕃彝泰七年(Bod chen po’i lo’i mying ni skyid rtag lo bdun),大 33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74。 34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49。 35

按《楚布江浦建寺碑》係外戚蔡邦達桑聶多(Zhang Tshe pong stag bzang nya stos),於墀祖 德贊時期興建寺廟所立之石碑,碑銘係記載建寺的緣由及贊普與尚聶多之間的承諾等。《敦 煌古藏文卷子》I.O.751 則是墀祖德贊贊普祈福懺悔的願文。詳見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 頁 180-181。羅秉芬,〈從三件《贊普願文》的史料看吐蕃王朝的崩潰〉,文刊《國立政治 大學民族學報》第二十一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民83),頁 105-107。 36 《新唐書》卷 216 上〈吐蕃傳〉;《資治通鑑》卷 239,憲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 37 陳寅恪,〈吐蕃彝泰贊普名號年代考〉,收入《陳寅恪先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特刊之三,民60),頁 222。 38 《新唐書》卷 216 上〈吐蕃傳〉。 39 按尚塔藏在墀德松贊興佛證盟詔敕中,官居內相(nang blon),至唐蕃長慶會盟時,已升任 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同平章事。在《敦煌漢文吐蕃史料》P2974〈為宰相病患開道場〉文中, 其名作「宰相尚腊藏噓律缽」,即為Zhang Lha bzang klu dpal 之漢語對音。

(10)

唐長慶元年(八二一)。40由是得知,彝泰係為蕃文skyid rtag 之漢語對音,意為 「永樂」或「長樂」。41《資治通鑑》以吐蕃年號作為可黎可足之稱號,稱之為「彝 泰贊普」。42按彝泰係目前唯一見於記載的吐蕃年號。就目前所見有關唐代吐蕃史 料文獻之中,關於紀年均使用地支,或陰陽五行配合地支。如墀德松贊賜予娘定 埃增的《諧拉康碑》東面碑銘記載: 僧(娘)定埃增忠貞不二,竭盡效力之故,特加恩澤,乃於後一龍年,駐 蹕於溫江多宮時,下詔重新發誓43

ban de ting nge ’dzin snying ne zhing zho sha chen po phul ba’i phyin/bka’ drin ’brug gi lo phyi ma la/pho brang ’on can do na bzhugs pa’i tshe/gtsigs gsar du bskyed de/nga’i bkas gnang ba/……。44

上引碑銘顯示,墀德松贊賜予大臣的誓約時間,係以地支紀年,並未使用年號。 在墀祖德贊父王墀德松贊時期,吐蕃君臣盟誓仍未使用年號的情況下,正意味著 當時吐蕃不存有使用年號的習慣。此於目前所知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卷子之中,不 論屬於墀祖德贊之前或之後者,均使用地支紀年,未見有以年號紀年的情況看來, 墀祖德贊與唐訂盟時,在動機不明的情況下,仿效李唐穆宗的年號「長慶」,仿造 出類似「長慶」意義的「skyid rtag」(永樂、長樂)年號。45 《資治通鑑》逕以吐蕃年號稱呼可黎可足贊普,一則違反唐代吐蕃贊普名號 稱呼的習慣,因吐蕃贊普從未有如是稱呼法;一則亦不符合當時中土對皇帝稱呼 的習慣。按中原地區以年號稱呼皇帝者,似始自明朝。在宋朝以前,皇帝所使用 的年號經常不止一個,因而無法以一特定年號稱呼之。是以《資治通鑑》以彝泰 40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37、43。 41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頁 146。王堯氏則譯作「長久安 泰」。王堯,《吐蕃金石錄》,頁59。 42 陳寅恪,〈吐蕃彝泰贊普名號年代考〉,頁 223。 43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27。 44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23。 45 大陸學者王忠氏亦有類似意見。其云:「彝泰為藏語 skyid-rtag 之譯音,義為『永樂』,亦 與彝泰之義相近。吐蕃之有年號前此未見,疑即仿自唐人。」見王忠,《新唐書吐蕃傳箋 證》(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頁 142-143。

(11)

稱呼可黎可足贊普,應屬權宜且錯誤的一個稱呼。 墀祖德贊除上述之名號外,在唐代以後的西藏文獻中,記載其另具一名曰: Ral pa can(惹巴僅),意為留有髮辮者。墀祖德贊之所以被命名為惹巴僅,《賢者 喜宴》記述其原由: (墀祖德贊)由於不喜歡留著分散的頭髮,而將頭髮編成髮辮,因此遂稱 其為惹巴僅贊普。

…dbu skra gsil bsogs la mi mnyes bas dbu skra ral par chags te btsan po ral pa can du mtshan thogs……。46

按《新唐書‧吐蕃傳》引述劉元鼎親見墀祖德贊之外觀為:「身被素褐,結朝霞冒 首,佩金縷劍。」47墀祖德贊結髮辮的特徵,似乎未引起劉元鼎的注意。或許墀 祖德贊結髮辮一節,純屬虛構。因為除唐代以後的西藏文獻有所記載以外,屬唐 代文獻如吐蕃碑銘及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卷子之中,未見有「惹巴僅」之名號,漢 史料亦同樣缺載。亦即在第一手史料並未存有「惹巴僅」之名。 然而,吐蕃確有因某些緣由,臣民會恭贈贊普「尊號」(mtshan)。例如《敦 煌古藏文卷子》PT1287〈吐蕃贊普傳記第四〉記載,松贊干布之父論贊弄曩(slon

mtshan slun snang)滅森波杰(zing po rje),併吞拉薩河谷地區。岩波地區之臣民

及韋氏等人上贊普尊號,以其政比天高,盔比山堅,遂號為「曩日倫贊」(gNam ri

slon mtshan 天山倫贊)。48又如PT1287〈吐蕃贊普傳記第八〉記載,因棄宗弄贊

對吐蕃之貢獻,吐蕃之一切純善法制典章,均出自棄宗弄贊時代,萬民感戴恩德,

共上尊號曰「松贊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49另如PT1287〈吐蕃贊普傳記第

七〉記載,因器弩悉弄深謀遠慮,武藝高強,為凡人所不及,於是天下所有國王,

46

dPa’ bo gtsug lag ’phreng ba, op. cit. f.133a, 1-2.

47

《新唐書》卷 216 下〈吐蕃傳〉。

48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PT.1287, pl.563, 187-189. 譯文參閱王堯、陳踐,前 引書,頁162。以及黃布凡、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譯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0),頁 193。

49

(12)

八方庶民黔首齊上尊號曰:「神變之王」(’phrul gyi rgyal po)。50如上所述,吐蕃 臣民主要以贊普的勳業,次及贊普個人的素質特性,恭奉贊普尊號。準此,《賢者 喜宴》稱墀祖德贊因不喜歡披頭散髮,遂結髮辮,故得惹巴僅稱號,似有所根據。 因為《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婦女有結辮髮之習,並未提及男性。51而且 日本學者原田覺氏亦認為,吐蕃人似乎不是留著辮子,而是把散亂的頭髮披在背 後。原田覺氏乃引證自敦煌千佛洞第八十四號石窟中的一幅壁畫。52而墀祖德贊 像婦女般結了辮髮,殊於當時吐蕃社會的髮飾習俗,遂以留有辮髮的贊普稱之。 此既非尊號,亦非贊普號,應屬暱稱或綽號,因此正史失載。 至於教法史料記載,墀祖德贊在髮辮上繫兩條長絲帶,絲帶舖在贊普左右僧 人座上,請僧眾坐於其上,表示僧人地位尤在其頂上,以示尊崇。53教法史料僅

提及上述禮僧之舉措,以此說明所謂「頭頂二部僧伽」(dge ’dun dbu sde gnyis )

的由來。54並未說明惹巴僅名號與上述禮僧舉措有關。學界每謂因其崇敬僧人,

讓僧人坐於髮辮絲帶上,而得此號,55似屬無根之談。

50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PT.1287, pl.569, 329-331.王堯、陳踐,前引書,頁 166。黃布凡、馬德,前引書,頁 254。 51 《新唐書》卷 216 上〈吐蕃傳〉記載:「衣率氈韋,以赭塗面為好,婦人辮髮而縈之。」 52 戴密微著,耿昇譯,前引書,頁 267。 53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佛教史大寶藏論》(學界習稱《布敦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 社,1986),頁 179。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註,《西藏王統記》(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頁 137。班欽索南查巴著,黃顥譯注,《新紅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 頁30。五世達賴喇嘛著,劉立千譯注,《西藏王臣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頁 49。 松巴椹欽益西班覺著,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 頁296。 54 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前引書,頁137。黃顥譯注,《賢者喜宴》摘譯(十三),頁 96。 55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頁 17。黃奮生,《藏族 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頁 120。安應民,《吐蕃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頁 236-237。

(13)

三、墀祖德贊的生卒年

由於《敦煌古藏文卷子》I.O.750〈吐蕃大事繫年〉於兔年(七六三)以後軼 失,因此無法於原始史料查閱墀祖德贊的確實生年。但吾人仍可透過漢史料與唐 代以後的西藏文獻比較獲知。按唐代以後的西藏文獻在記載墀祖德贊的生年時, 口徑完全一致,均記載於陽火狗年出生。56藏曆陽火狗年相當於漢曆丙戌年,是 為西元八○六年。雖然唐以後的西藏文獻在紀年上極不可靠,每多錯誤,57但仍 有可能在其中找到可信的資料。特別是與漢史料作比較研究時,常有所發現。 按《冊府元龜》卷九八一〈外臣部盟誓〉記載,劉元鼎於唐穆宗長慶二年(八 二二),於吐蕃首府邏些,與吐蕃君臣會盟。劉元鼎親見贊普,劉元鼎研判當時贊

56 Grags pa rgyal mtshan, Bod kyi rgyal rabs(札巴傑琛王統記)f198b.4 轉引自 G. Tucci, Deb T’er

dmar po gsar ma, p.131, Roma, 1971. ’Phags pa los gro rgyal mtshan, Bod kyi rgyal rabs(八思 巴王統記)f361a.3.轉引自 G. Tucci, Deb T’er dmar po gsar ma, p.134.釋迦仁欽德著,湯池安 譯,《雅隆尊者教法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頁 42。蔡巴貢噶多吉著,陳慶 英、周潤年譯,《紅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頁 35。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 前引書,頁137。五世達賴喇嘛著,劉立千譯注,前引書,頁 47。黃顥譯註,《賢者喜宴》 摘譯(十三),頁 95。 57 以松贊干布的生卒年為例,唐代以後的西藏文獻記載如下表: 紅史 雅隆尊者 教法史 西藏王 統記 西藏王 臣記 賢者喜宴 漢藏史集 新紅史 札巴傑琛 王統記 八思巴 王統記 生年 陰火牛年 火牛年 陰火牛年 陰土牛年 火牛年 陰火牛年 陰火牛年 火牛年 火牛年 卒年 陰土鼠年 土狗年 陽鐵狗年 陽鐵狗年 陽土狗年 陽土狗年 土狗年 土狗年 土狗年 松 贊干布 享年 82 歲 82 歲 82 歲 82 歲 82 歲 82 歲 82 歲 82 歲 82 歲 上表中《紅史》所載的火牛年與土鼠年相距72 年,《西藏王統記》所載火牛年與鐵狗年相 距93 年。以上二書所載與享年 82 歲之主張明顯不符。《西藏王臣記》以作者成書年(1643) 為定點,往上推九三二年,作為松贊干布之卒年,但無論如何計算,都不應是陽鐵狗年 (710)。是以,上述三書均不正確。其餘表列各書均一致記載松贊干布生於陰火牛年,卒 於陽土狗年,既然各書一致主張其享年82 歲,則陰火牛年與陽土狗年,換算成西元五五 七年與西元六三八年,或西元六一七年與六九八年,抑或四九七年與五七八年等,上述三 種換算的結果均悖離史實。因為根據《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繫年〉與漢史料之間 的比對,松贊干布的卒年應為西元六四九年,相當於藏曆陰土雞年。於此可見,唐以後的 西藏文獻對紀年及計數上的記載,極不可靠。

(14)

普「年可十七八」。58若墀祖德贊於西元八○六年出生,至與劉元鼎於西元八二二 年會面時,按藏人虛歲計法,墀祖德贊恰為十七歲。在二史料記載比較之下,似 乎劉元鼎閱人可謂準確,唐代以後的西藏文獻記載墀祖德贊生年,似屬可信。 《西藏王統記》記載:(墀祖德贊)十二歲時,王父逝世,遂即王位。59《布 敦佛教史》則云其十八歲即位。60《拔協》載其十歲踐祚執政。61其餘諸西藏文獻 均與《西藏王統記》同樣主張。62若按墀祖德贊生於西元八○六年,其十二歲時 當八一七年。然而,在唐穆宗時期唐蕃雙方的會盟,因盟約押有日期,吾人得以 比對獲得墀祖德贊確切的登基年。《唐蕃會盟碑》背面碑銘載: 大蕃年號彝泰七年,大唐年號長慶元年,陰鐵牛年仲冬(十月)十日,雙方登 壇,由唐主盟。63

Bod chen po’i mying ni skyid rtag lo bdun//rgya chen po’i lo’i mying ni//cang keng lo dang po lcags mo glang gi lo’i dgun sla ra ba tshe bcu la dkyil ’khor la ’dzegs nas//rgya yis gtsigs bzung ngo//64

上引文之唐穆宗長慶元年,為西元八二一年。印證藏曆陰鐵牛年,相當於漢曆辛 丑年,亦為西元八二一年。由彝泰七年(八二一)往前推至彝泰元年(八一五), 是為墀祖德贊登基之年,亦即墀德松贊於西元八一五年去世,其子墀祖德贊於同 年登基,時年十歲。此在《資治通鑑》的記載得到印證。《資治通鑑》於唐憲宗元 和十一年(八一六)二月記載:「西川奏,吐蕃贊普卒,新贊普可黎可足立。」65 上引文指出四川遣人於八一六年二月抵長安報訊。由吐蕃傳遞訊息抵四川,再由 四川往長安的路程,在時間的耗費上,當超過二個月以上。又《舊唐書‧吐蕃傳》 58 《冊府元龜》卷 981〈外臣部盟誓〉(台北:大化書局,景明崇禎十五年刻本)。 59 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注,前引書,頁 137。 60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前引書,頁 178。 61 拔塞囊著,佟錦華、黃布凡譯注,《拔協》(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頁 60。 62 例如《紅史》、《新紅史》、《雅隆尊者教法史》、《賢者喜宴》等書,均與《西藏王統記》相 同,記載墀祖德贊十二歲父王去世,遂即王位。 63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43。 64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37。 65 《資治通鑑》卷 239,憲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條。

(15)

載蕃帥尚綺心兒(按應係尚塔藏),對赴蕃立盟的唐使劉元鼎云: 回紇,小國也,我以丙申年踰磧討逐,去其城郭二日程,計到即破滅矣, 會我聞本國有喪而還。……。66 依上引文所述,尚塔藏於丙申年(西元八一六年)越過居延沙漠討逐回紇,因獲 贊普死訊還師。尚塔藏所率蕃軍之位置在居延沙漠以東,今蒙古西境,距吐蕃首 府日程當超過四川。準上,吾人可以確定墀德松贊確於八一五年去世,墀祖德贊 就在當年即位。此証實《拔協》記載墀祖德贊於十歲登基,屬正確無誤。而且亦 証實了墀祖德贊確於陽火狗年(八○六)出生。 吾人於確定墀祖德贊的生年與即位年,並以之作為起點,討論墀祖德贊的卒 年。按有可靠明確紀年的漢史料《舊唐書‧吐蕃傳》記載了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八 一七)吐蕃贊普卒的訊息,往後直到唐武宗會昌二年(八四二)另載贊普卒的訊 息。67其間對於繼位的贊普名及二位逝世贊普名號均缺載。《新唐書‧吐蕃傳》則 記載元和十二年(八一七)贊普死,可黎可足立為贊普。68但未載可黎可足卒的 時間,不過卻將可黎可足逝世的訊息,置於文宗開成四年(八三九)之前,然後 再提及武宗會昌二年(八四二)另一贊普死。69顯然《新唐書》指可黎可足之卒 年,應在西元八三九年之前。《資治通鑑》主修司馬光氏為釐清新、舊《唐書》二 書〈吐蕃傳〉記載之差異,謂《新唐書》疑《文宗實錄》所載:「丁卯,吐蕃贊普 卒,遣使告喪,廢朝三日。贊普立僅三十餘年,有心疾,不知國事,委政大臣焉。 命將作少監李璟為吊祭使。」有所闕略,而依據《補國史》補述武宗會昌二年(八 四二)所亡之贊普為達磨,在達磨之前仍有彝泰。70據此,《資治通鑑》遂將彝泰 之卒年定於文宗開成三年(八三八)。71 66 《舊唐書》卷 196 下〈吐蕃傳〉。 67 《舊唐書》卷 196 下〈吐蕃傳〉。 68 《新唐書》卷 216 下〈吐蕃傳〉 69 同前註。 70 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卷 21,武宗會昌二年十二月,吐蕃來告達磨贊普之喪。(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本)。 71 《資治通鑑》卷 246,文宗開成三年(838)記載:「是歲,吐蕃彝泰贊普卒,弟達磨立。……」。

(16)

在比較《舊唐書‧吐蕃傳》與《新唐書‧吐蕃傳》之記載時,吾人不宜因《舊 唐書》未於西元八三八年記載蕃使赴唐告喪之事,就以為此事未曾發生。因《舊 唐書》與《新唐書》相較之下,《舊唐書》漏載太多史料,諸如棄宗弄贊以前之部 份世系、可黎可足之名號、唐蕃盟書「策署彝泰七年」、可黎可足之弟達磨,以及 達磨之作為、達磨身後蕃國內亂景況等等,均屬極為珍貴的史料。此意味著《新 唐書》作者參考了許多史料,係《舊唐書》作者所闕漏者,因此《新唐書‧吐蕃 傳》的記載,頗值深入探討。 其一:考《新唐書‧吐蕃傳》之「贊普立幾三十年,病不事,委任大臣,故 不能抗中國,邊候晏然。死……」72之載記,應係源於《文宗實錄》。《通鑑考異》 引《文宗實錄》之記載為: 丁卯,吐蕃贊普卒,遣使告喪,廢朝三日。贊普立僅三十餘年,有心疾, 不知國事,委政大臣焉。命將作少監李璟為吊祭使。73 上引《文宗實錄》,在武宗會昌二年(八四二)十二月丁卯蕃使來告喪,與命李璟 為吊祭使之間,簡述了已喪贊普之事蹟。上引文雖未述明已喪贊普之名號,但按 其所述情況研判,應指有宿疾的可黎可足卒於西元八四二年。距可黎可足即位年 八一七年(唐廷以蕃使來告者為準),計有二十六年。《文宗實錄》所云「贊普立 僅三十餘年」的在位年數,與前述之「二十六年」無法吻合,且有數年之差距。 其間是否有漏失其他贊普的在位年數?而且就唐朝而言,每位皇帝在位時間,相 較於吐蕃贊普都較為短促。除高宗、玄宗外,李唐皇帝在位未有超過三十年者。 若可黎可足在位三十餘年,怎可用「僅」字形容?上述均屬《文宗實錄》記載有 所缺漏及不合理之處。因此筆者推測,《新唐書‧吐蕃傳》作者可能因上述謬誤, 致啟疑竇,遂參考《補國史》作補述與修正。將「贊普立僅三十餘年」,修正為「贊 普立幾三十年」,並補述可黎可足的相關事跡、死訊及其弟達磨嗣立後的狀況等, 並將上述紀事置於文宗開成四年(八三九)之前。顯然其不同意可黎可足卒於西 元八四二年,而以為卒於西元八三九年以前,但又無法確定,是以沒有明載可黎 72 同註 68。 73 同註 70。

(17)

可足的卒年。 其二:《新唐書‧吐蕃傳》記載: (武宗)會昌二年(八四二),贊普(達磨)死,….無子,以妃綝兄尚延 力子乞離胡為贊普,始三歲,妃共治其國。大相結都那見乞離胡不肯拜, 曰:「贊普支屬尚多,何至立綝氏子邪?」哭而出,用事者共殺之。74 按教法史料記載,朗達瑪(達磨)被刺身亡後,其次妃生遺腹子歐松(’od srung), 長妃則以他子名為永登(yum brtan)者,冒充贊普子,二者相互對立傾軋,致吐 蕃大亂。75《新唐書‧吐蕃傳》所載情節雖與之有些出入,但同樣指出在達磨亡 後蕃廷的內亂。且在《敦煌古藏文卷子》PT999 記載: 鼠年(八四四)夏六月初八日,王后贊蒙彭母子歐松宮殿之功德,沙州兩 部僧伽為沙州地方在俗人作回向功德,舉行修福供養法會。76

byi ba lo’i dbyar sla tha cungs tshes brgyad la//jo mo btsan mo ’phan gyi yum ras gyi pho brang ’od srung gi sku yon du//sha cu’i dge ’dun sde gnyis yis//sha cu yul phyogs gyi khyims pa /sku yon du bsdos te mchod ston gcig rtsald par//77

上引文証實了次妃子歐松(’od srung)的存在,而且是由其母后護持。歐松(’od srung)繼位後,按例其贊普號為 Khri ’od srung,贊普號前二字之漢語對音是為「乞

離胡」。可見《新唐書‧吐蕃傳》對於達磨身後的記載,絕非空穴來風,必有所本。 設若墀祖德贊於會昌二年(八四二)卒,嗜酒且好獵的達磨繼位,吐蕃雖因此而 政益亂,但仍然維繫政權統一,蕃廷並未分裂,仍會按例遣使赴唐。然而檢視《資 治通鑑》及《冊府元龜》,在記載西元八四二年蕃使論普熱來告喪之後,就不再有 蕃使赴唐,或唐使赴蕃的記載。可見唐蕃雙方在八四二年以後就不再互派使節, 74 同註 68。 75 蔡巴貢噶多吉著,陳慶英、周潤年譯,前引書,頁 36。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注,前引書, 頁145。五世達賴喇嘛著,劉立千譯注,前引書,頁 52。班欽索南查巴著,黃顥譯注,前 引書,頁36。 76 陳師慶英,〈敦煌藏文寫卷PT999 號譯注〉,文刊《敦煌研究》1987 年第 2 期,頁 72。 77

(18)

原因無他,就在於吐蕃於八四二年以後陷入分裂內亂。是以會昌二年(八四二), 蕃使來唐報喪者,應為達磨非可黎可足。 吾人另有一力証。當時李唐重臣李德裕為唐武宗撰擬〈賜緣邊諸鎮密詔意〉 一文,文中云: 今吐蕃未立贊普已是三年,將相猜攜,自相攻擊,緣邊兵馬,頗已抽歸, 想其城鎮皆空,守備多闕……國家河西隴右四鎮一十八州,皆是吐蕃因中 國有難,相繼陷沒,今當其破滅之勢,正是倚伏之期……非是不守和盟…… 故令劉濛專往,親諭朕懷,卿宜選練師徒,多蓄軍食,使器甲犀利,烽火 精明……。78 該文並未註明寫成時間。但在《資治通鑑》卷二四七,武宗會昌四年(八四四) 三月條記載: 朝廷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乃以給事中劉濛為巡 邊使,使之先備器械糗糧……。 比對上引二文得知,李德裕係於武宗會昌四年(八四四)三月撰擬〈賜緣邊諸鎮 密詔意〉一文。密詔所提及:「吐蕃未立贊普已是三年」,由西元八四四年往上推 溯三年,應為西元八四二年,正是達磨贊普死訊傳抵唐廷之時。由此可以確定唐 廷所獲知的訊息,為吐蕃自達磨贊普卒後,一直未立贊普。實際上,吐蕃自達磨 贊普被刺後,王室分裂,長后與次妃之子嗣爭立,相持不下。倘若可黎可足之死 訊,於八四二年傳抵唐廷,其繼立者為達磨贊普,則唐廷重臣如李德裕者,於西 元八四四年為皇帝所擬之密詔,會云「今吐蕃未立贊普已是三年」?因此,吾人 可以斷言,武宗會昌二年(八四二)唐廷所獲得「贊普死」的訊息,是為達磨, 絕非可黎可足,而且再扣除吐蕃王室喪葬禮俗所耗之時間,及赴唐報喪的交通時 間等,達磨贊普卒於西元八四一年,確為不移之論。由此亦證明了《文宗實錄》 記載的粗疏闕略,導致《舊唐書‧吐蕃傳》及他書皆因而錯誤。也証實了教法史 料所載墀祖德贊十二歲即位,執政二十四年,於陰鐵雞年(八四一)遇弒,享年 78 清‧董誥等奉敕編,《全唐文及拾遺》卷 699(台北:大化書局重編本)。

(19)

三十六歲,全屬錯誤的記載。79 吾人既已排除西元八四一年為墀祖德贊的卒年,則《資治通鑑》所載墀祖德 贊卒年為八三八年的可能性增高。如前文所述,《新唐書‧吐蕃傳》將可黎可足卒 之訊息,置於文宗開成四年(八三九)之前,但未述明究為何年。《資治通鑑》則 依據《補國史》,將可黎可足之卒年定於文宗開成三年(八三八)。按唐蕃雙方互 動情形研判,吐蕃贊普逝世的訊息,傳遞至唐廷時,經常比實際死亡時間要遲一 年至數年。吾人據《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繫年〉及漢史料,對墀祖德贊以 前之歷代贊普卒年之記載,匯集作一比較表如下: 贊普名號 松贊干布 芒倫芒贊 都松芒保杰 墀德祖贊 墀松德贊 牟尼贊 墀德松贊 實際去世 時間 (西元) 六四九 六七六 七○四 七五四 七九七 七九八 八一五 唐朝獲知 時間 六五○ 六七九 七○五 七五五 八○四 八○四 八一七 差距時間 1 3 1 1 7 6 2 備 註 因唐蕃外交中斷蕃 使無法赴 唐報訊所 致 同左 由上表各欄之差距年數看來,《資治通鑑》所載可黎可足卒年西元八三八年, 應為蕃使赴唐告喪的時間,並非可黎可足真正的卒年。按墀祖德贊時期唐蕃關係 融洽,雙方信使互通,未有外交中斷的情況,故應排除上表所列因唐蕃外交中斷, 致延誤報訊達六、七年之久的可能性。因此,可黎可足真正的卒年,應由八三八 年上溯一至三年,而且李唐鳳翔節度使李聽於文宗太和八年(八三四)春正月, 進吐蕃贊普賀正表。80此意味著在西元八三四年時吐蕃贊普墀德祖贊仍存。如是, 墀德祖贊卒於八三五或八三六或八三七年均有可能。 79 陳寅恪氏對於受教法史料影響的《蒙古源流》所記年歲,固未敢盡信,但對可黎可足在位 二十四年之說,與依據會盟碑所推算之年代,不期而闇合,似非出於臆造所能也之言,似 有接受可黎可足在位二十四年的傾向,詳見陳寅恪,〈吐蕃彝泰贊普名號年代考〉,頁225。 80 《冊府元龜》卷 980〈外臣部通好〉。

(20)

按《資治通鑑》引《文宗實錄》所載:「贊普立僅三十餘年」,仍留有些許討 論的空間。如上文所述,若將上引文中之「立」解為「立位」,則「在位僅有三十 餘年」之意,與史實不符。設若將「立」解為「成立」,「立僅三十餘年」換句話 說,似可解為「成立僅三十餘年」,言外之意為得年三十餘歲。因三十餘歲死亡, 算是早亡,故用「僅」字形容。亦即《文宗實錄》所載,可能指可黎可足僅活了 三十幾歲。準此,由其生年八○六年算起,八三八年時值三十三歲,但八三八非 其卒年,不計。八三五年時正為三十歲,也應去除。餘八三六年的三十一歲及八 三七年的三十二歲,較有可能。 由於西藏文獻在紀年方面極不可靠,頗多謬誤,因此絕不可單獨引用,必須 參酌其他文獻共同使用。另方面,《敦煌古藏文卷子》及吐蕃碑銘,不是缺軼就是 記載有限,苦無線索。是以對墀祖德贊的卒年,僅能在漢史料中,爬梳推敲,結 果僅能得出不是西元八三六年,就是八三七年。雖然目前學界有部份傾向於八三 六年的看法,但係本於《青史》、《紅史》等教法史料的觀點,81極不可靠。因此 墀祖德贊的卒年,目前只能定於西元八三六或八三七年,至於要確定究為上述二 年中之何年,只有留待後日。

四、墀祖德贊的成長環境

墀祖德贊生於唐代吐蕃的王室。吐蕃王室自松贊干布以還,直至墀祖德贊之 父王墀德松贊,一直以推廣佛教信仰為王室政策。此於墀德松贊所立噶迥寺建寺 碑碑銘有所記載: 於祖聖神贊普墀松贊(松贊干布)之時,信奉佛教,建邏些佛寺等,立三 寶之所依處。於祖墀都松之時,於林之赤孜等地建佛寺,立三寶之所依處。 於祖墀德祖贊之時,於紅岩的噶曲及秦浦等地建佛寺。於父王墀松德贊之 時,於紅岩的桑耶等地,以及中央至邊境遍建佛寺,立三寶之所依處。聖 神贊普墀德松贊之時,亦興建噶迥寺等,立三寶之所依處。列祖列宗如此 81 蒲文成,〈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二)〉,文刊《西藏研究》1984 年第 2 期,頁 50。

(21)

奉行佛教。82 另於墀德松贊下令不准毀壞佛教及堅守三寶,並命全體臣工屬民共同盟誓的誓文 中,說明了王室為何要信奉佛教,誓文云: 此至高無上的佛法,妙善博大,故世人不可不敬信之。父王墀松德贊之時, 為發誓永不毀滅佛教之故,將佛法如何傳入之經過寫成文書。據此文書中 所言,最初先祖松贊(干布)洞悉佛法妙善博大,世人不可不信奉之….其 後,父王墀松德贊了悟佛法,在蕃地建桑耶自成神殿等甚多寺院。至我墀 德松贊贊普,七代贊普俱信奉佛法,未有不善不吉之事。83 上引誓文所顯示,吐蕃王室由松贊干布開始瞭解佛法的「妙善博大」(bzang zhing ched che),因而欲世人信奉。從松贊干布開始直至墀德松贊等七代贊普,均信奉 佛教。此為吐蕃王室推廣佛教信仰的緣由之一。84 另誓文亦提及王室推廣佛法所遭遇之困阻云: 當父王墀松德贊年幼之時,(某些不知佛法之人)便毀壞(佛法),並寫成 法令:「此後不得奉行佛法。」其後,父王墀松德贊身逢厄運,然因奉行佛 法遂獲利益,故而宏揚佛法…之後,父王去世,復有人以卦象及夢兆等由, 在我王臣之前屢進讒言,謂:「信奉佛法將對贊普聖體及國政產生災難,不 應信奉,請將贊普宮中所建三寶所依處盡行拆除,不宜奉行佛法。」85 上引誓文所提有人將不得奉行佛教入法,並藉卦象、夢兆等反對佛教。事實上, 在墀松德贊興佛証盟第二詔敕之中,描述了當時吐蕃社會對於佛教的認識,其云: 82 此處譯文參考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60,並作部份修正。 83

誓文原文登錄於 dPa’ bo gtsug lag ’phreng ba, op. cit. f.128b. 3-6.譯文請參閱端智嘉、陳慶 英,〈吐蕃贊普赤德松贊生平簡述〉,文刊《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2 年第 2 期,頁 78。

84

有關吐蕃王室推廣佛教信仰的緣由,仍可由政治層面及心理層面分別予以分析,請參閱林 冠群,《吐蕃贊普墀松德贊研究》,頁201-204。

85

誓文原文登載於 dPa’ bo gtsug lag ’phreng ba, op. cit. ff.128b.7-129a.3 譯文參閱端智嘉、陳慶 英,前引文,頁 78。另見黃顯譯註,〈《賢者喜宴》摘譯(十二)〉,文刊《西藏民族學院學 報》,1983 年第 4 期,頁 46。

(22)

此(指佛教)與蕃土舊有之教法不同,與敬奉生命神之儀軌不合,故眾人 俱疑其不善,有人疑其對身體有害,有人疑其對國政有礙,有人疑其招致

災荒饑饉。86

準上,佛教信仰雖由松贊干布開始推廣,至墀松德贊即位初期,已達百餘年,然 觀上引諸言,當時蕃人對佛教信仰,仍處於誤解與不友善的狀態。其根本原因在 於佛教與「蕃土舊有之教法」(Bod kyi chos rnying pa)不同所致。此蕃土舊有教 法就是蕃教(Bon chos)。蕃教的大部份內涵,就是信仰贊普神聖的本性及各種不

同的巫法儀式。87所謂贊普神聖的本性,就是指吐蕃王室源自於天神的理念所衍

生者。按吐蕃王室的祖源神話,遍載於吐蕃碑刻及敦煌古藏文卷子,例如工布第 穆薩摩崖刻石銘文記載:「太初,恰神天父六君(phywa ya bla bdag drug)之子聶 墀贊普(Nya khri btsan po),自降臨神山絳多(Lha ri gyang do)以來,做人間之

王……。」88墀德松贊墓碑碑銘載:「贊普天神之子,鶻提悉補野,天神下凡,來

做人主……」(btsan po Lha sras/’o lde spu rgyal //gnam gyi Lha las myi’i rjer gshegs

pa//)。89唐蕃會盟碑東面碑銘載:「聖神贊普鶻提悉補野,自有國及大地渾成以來,

入主人間,來做吐蕃大王。在高聳雪山之中,在大河之源流中,地高土淨,以天

神下凡,來作人間之王……」。90敦煌古藏文卷子PT16 記載:「大蕃聖神贊普乃聖

體莊嚴、智慧靈驗的君主,自天而降,入主人間,成為黔首的君主。」(Bod chen po ’phrul kyi Lha btsan po sku la byind chags/thugs la ’phrul mnga’ ba’i zha snga nas//’gying mgo nag gi rjer myi rjer Lha las gshegste)。91另PT1286 吐蕃贊普世系記

載:

86

詔敕原文請見 dPa’ bo gtsug lag ’phreng ba, op. cit. f.110.b.2-3.譯文參見林冠群,前引書,頁 201。

87

Samten G.Karma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Doctrines of Bon, 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oyo Bunko, No.33, 1976, p.182.

88 銘文原文見王堯,《吐蕃金石錄》〈第穆薩摩崖刻石〉第三行至第四行,頁95。譯文參見王 堯,《吐蕃金石錄》,頁101,並作部份更動。 89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37。 90 銘文原文見王堯,《吐蕃金石錄》〈唐蕃會盟碑〉背面碑銘第五行至第八行,頁30。譯文參 見王堯,《吐蕃金石錄》,頁43,並作部份更動。 91

(23)

神自天國之上降世,在天國之上,有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連同墀宜 頓祉七神,墀宜頓祉之子,墀聶墀贊普,來作大地之主,降臨大地,天神 之子作人間之王……。92 上引吐蕃碑刻及敦煌古藏文卷子所載吐蕃王室的祖源神話,很明顯並非屬於佛教 教義系統,而是屬於蕃教系統。亦即吐蕃王室乃基於蕃教教義,展現天神之子下 凡統治人間的神聖本性,以此取得統治權。吾人觀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7 吐蕃贊 普傳記第三所載,吐蕃王室在崛起過程中,係以天神之子或天神,說服諸豪族, 而受到擁戴。93 然而,吐蕃王室雖以天神之子或天神身份取得統治權,但是吐蕃諸豪族亦自 稱天神之後,例如為理查遜氏(H.E.Richardson)所研判,認係刊刻娘氏(Myang) 祖源神話的《諧拉康刻石》94記載: ……作為人間怙主,降臨大地。後,又重返天宮…自天神六兄弟起…聖神由 此而分衍……95 上引石刻幾與吐蕃王室祖源神話,如出一轍,均祖述天神下凡。吐蕃諸貴族藉此 與王室分享統治權,並曾藉芒倫芒贊、都松芒保杰等二代贊普年幼即位時,演成 架空王室的局面。吾人觀《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7〈吐蕃贊普傳記〉所載,從 松贊干布至墀德祖贊之傳記,均未提及有關佛教事宜。這也是由於王室的佛教政 策,一直受到貴族掣肘,無法如願推展。另方面亦反映出王室似無力實踐其意志。 直至墀松德贊排除萬難,立佛教為國教以後,在PT1287〈吐蕃贊普傳記第八〉記 載: 奉佛教為至高無上之教,自中央至邊境廣建寺廟,立佛法,引眾生入慈悲 92

原文請見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PT1286, pl.555, 30-33.譯文參酌王堯、陳 踐譯註,前引書,頁173,並作部分修正。

93

拙著,〈唐代吐蕃贊普位繼承之研究〉,頁 494-495。

94

H.E. Richardson, A Cropus of Early Tibetan Inscription, Royal Asiatic Society, Hertfort 1985, p.63.

95

(24)

界憶念,從生死中解脫,登上永恆不滅之境96

Sangs rgyas kyi chos bla na myed pa brnyeste mdzad nas//dbus mth’a kun du gtsug lag kang brtsigs te/chos btsugs nas/thams shad kyang snying rje la zhugs shing dran bas kye shi las brgral te/g‧yung drung du bton to//97

上引文顯示,吐蕃王室至墀松德贊時期,方得以遂行意志,將佛教信仰推廣於吐 蕃國。墀松德贊為保持戰果,採取與全體臣工盟誓方式,共同發誓永遠信奉佛教, 世世代代不離不棄。98在政治上,墀松德贊提高奉佛大臣的地位,特別是出家的 佛僧。最重要者,墀松德贊開始延請高僧大德,作為王室的家庭老師,教授王室 子弟佛法。此在墀德松贊所立的諧拉康碑甲碑碑銘中有載: 佛僧定埃增…予幼冲之年,未親政事,其間,曾代替予之父王母后親予教 誨,又代替予之舅氏培育教養。99

Ban de ting nge ’dzin….nga sku chu ngu nas/chab srid ma bzhes pa’i bar du yab yum gyi go byaste legs pa la zhen par byas/zhang drung po’i go byas te sku btsas/100 上引文指出,佛僧娘定埃增曾教導過墀德松贊。 墀德松贊在其父、其兄牟尼贊(Mu ne btsan 797-798 在位)相繼橫死,國內 大亂的情況下,為以娘定埃增為首的佛教勢力所支持,得以繼立。繼位後,重用 佛僧,弘揚佛教,並且在〈噶迥寺建寺碑〉碑銘中,鑴刻一道詔命云: 贊普子孫,自幼冲之年起,直至秉政作人主為止,從比丘中任命善知識充 任教師,盡全力教其悉心修習正法。101

btsan po dbon sras//sku chu ngur bzhugs pa yan cad//chab srid kyi mnga’ bdag mdzad pa man chad kyang//dge slong las/dge ba’i bshes nyen bskos ste/chos

96

黃布凡、馬德,前引書,頁 294。

97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PT1287, pl.570-571, 374-376.

98 請參閱拙著,前引書,頁 214。 99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16。 100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07,第四~六行。 101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61。

(25)

thugs suci chud chud du bslab cing/102 上引墀德松贊的詔命得知,墀德松贊正式將王室教育定位為佛教教育,所有王室 子弟都必須從佛僧學習佛法。墀祖德贊就是生長於上述充滿佛教氛圍的環境之 中,受到莫大的影響。

五、墀祖德贊即位前的內外形勢

如前文所述,墀祖德贊之父王墀德松贊,係在其父、兄於二年內(西元七九 七年至七九八年間),相繼橫死,吐蕃國內大亂的情況下繼立。按墀德松贊生於西 元七七六年,103兄牟尼贊於七九八年暴斃之時,墀德松贊時年二十三歲,正值青 年期,並未如前數代均於少年或幼年時立位。104其於七九八年即位,於八一五年 去世,計在位十八年。 關於墀德松贊的執政情形,由於《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7〈吐蕃贊普傳記〉 於墀松德贊以後軼失。〈吐蕃大事繫年〉於西元七六三年以後軼失。漢史料方面則 僅記載唐蕃雙方軍事外交方面的接觸,並未載及吐蕃內部情況。唐以後西藏文獻 則僅記載墀德松贊興佛方面的措施。是以欲瞭解墀德松贊時期的吐蕃內外形勢。 目前只能靠墀德松贊所立的二通〈諧拉康碑〉碑銘、《賢者喜宴》所登載的墀德松 贊興佛證盟詔敕,以及唐憲宗時期白居易執筆,代唐憲宗致吐蕃重臣的二封信函 的內容當中琢磨推敲。 墀德松贊即位未久,感念娘定埃增擁立之功,特為之立諧拉康碑以紀其功勳, 諧拉康碑西面碑銘記載: 102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57,第三十三~三十六行。 103 《賢者喜宴》記載墀松德贊子嗣的情形云:次子牟尼於父王三十四歲時之水虎年生,隔 年水兔年生牟底,又隔年木龍年墀德松贊出生。按水虎年為西元七六二年,已知墀松德贊 確 實生於七四二年,則七六二年時方廿一歲,與三十四歲的歲數有明顯差距,因此繫年 的五行錯誤了,應該是木虎年(七七四),較為合理。同樣的隔年應為木兔年(七七五),越 明年為火龍年(七七六)。 104 例如牟尼贊之父墀松德贊十三歲繼位,牟尼贊之祖父墀祖德贊二歲即位,曾祖父都松芒 保杰一歲繼位,高祖父芒倫芒贊八歲即位。

(26)

後來在我父王及王兄相繼發生紛爭以後,在我未執政之時,有些人提出異 議並搞鬼,爾班第定埃增了知內情,倡有益之議,紛亂消泯,奠定一切善 業之基石,於社稷諸事有莫大之功業。及至在我之駕前,常為社稷獻策擘 劃,忠誠如一,上下臣工奉為楷模棟樑,各方寧謐安樂。及任平章政事之 社稷大論,一切所為,無論久暫,對眾人皆大裨益。105 墀德松贊於上引碑銘中所述,就吾人所知,其父、兄確於西元七九七年、七九八 年相繼橫死,吐蕃國內動盪。106墀德松贊乃於動盪中,在佛僧娘定埃增協助支持 下立位。上引碑銘云娘定埃增「倡有益之議,紛亂消泯」,即表墀德松贊在其襄贊 之下,化險為夷,動盪平息。上引碑銘又云:「及任平章政事之社稷大論,一切所 為…對眾人皆大有裨益。」按諧拉康碑東面碑銘曾云東面碑銘係於下一個龍年(bka’

drin ’drug gi lo phyi ma la…)所立。107墀德松贊即位於西元七九八年至八一五年

去世之間,計有二個龍年,分別為陽鐵龍年(庚辰、八○○年)及陽水龍年(壬 辰、八一二年),亦即諧拉康碑東面碑銘係於下一個龍年所鑴刻,是為西元八一二 年,既然東面碑銘係於下一個龍年所立,則諧拉康碑西面碑銘應為上一個龍年所 立,是為西元八○○年。108是以墀德松贊早於八○○年以前就以佛僧娘定埃增為 眾相,此係開創吐蕃政壇首例,讓佛僧進入蕃廷政治核心,公開參與政治運作, 發揮影響力。 墀德松贊於八一二年立〈諧拉康碑〉東面碑,碑銘載云: 班第定埃增於予之駕前,參與社稷大事,自予掌政之日起,即對予政躬, 對社稷政務,倡有益與久暫之善議,行有利於眾人之大事,上下安寧,共 105 譯文參酌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16,以及李方桂、柯蔚南合著,《古代西藏碑文研究》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76),頁 276。 106 西元七九七年墀松德贊不明原因死亡,七九八年牟尼贊為其母毒斃,贊普位懸虛,政局 混亂。詳見拙著,〈墀松德贊父子時期吐蕃政情之分析〉,文刊《西藏研究論文集》第四輯 (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民82),頁 31-34。 107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23,第廿二行至廿三行。 108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28。另見李方桂、柯蔚南,前引書,頁 296。

(27)

同受益……。109 上引碑銘顯示,娘定埃增於西元八○○年直至八一二年,均輔佐墀德松贊並參與 政務。由墀德松贊自云娘定埃增「倡有益與久暫之善議,行有利於眾人之大事, 上下安寧」看來,娘定埃增發揮了穩定政局的作用。 白居易氏於西元八○八年冬,代憲宗所撰〈與吐蕃宰相鉢闡布敕書〉中云: 忠信立誠,故能輔贊大蕃, 和上國…思安邊陲,廣慈悲之心,令息兵甲, 既表卿之遠略……。110 由上引文得知,唐憲宗元和年間唐蕃的議和,在吐蕃方面是由吐蕃宰相鉢闡布所 主導。鉢闡布蕃文為dpal chen po,字義為「大吉祥」,《新唐書‧吐蕃傳》解釋為:

「虜浮屠豫國事者也」。111在〈唐蕃會盟碑〉碑銘記載蕃方首席代表的名銜為「bka’

chen po la gtogs te phyi nang gnyis la dbang zhing chab srid ’dzin pa ban de chen po

dpal chen po yon tan」112(同平章事兼理內外國政大沙門鉢闡布允丹)。顯然,白

居易所寫的敕書就是給予鉢闡布允丹。而允丹在墀德松贊興佛證盟詔敕參與盟誓 的官員名單中,位列僧相首位,另一位則為娘定埃增,二人俱列於首席宰相及眾 相之上。113在上述〈諧拉康碑〉碑銘、〈與吐蕃宰相鉢闡布敕書〉、〈唐蕃會盟碑〉 碑銘以及墀德松贊興佛證盟詔敕等相印證下,當時吐蕃主導政局的人物,就是鉢 闡布允丹及娘定埃增。因為吐蕃傳統的百官之長 ─ 首席宰相,在鉢闡布允丹及 娘定埃增僧相位置沒有變動的情況下,首席宰相卻換了三任,即墀德松贊即位初 期的沒廬乞力徐然夏(’Bro khri gzu ram shags),在呂溫所撰〈代都監使奏吐蕃事 宜狀〉中提及,呂溫隨張荐、薛伾等人於德宗貞元二十年(八○四)五月使蕃時,

見到「蕃帥」尚綺里徐撥布及論乞心熱。114尚綺里徐撥布的蕃文應為Zhang khri gzu

ram (shags),論乞心熱為Blon khri sum bzher。比對墀德松贊興佛證盟詔敕參與 109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27。 110 《全唐文及拾遺》卷 665,白居易,頁 3033。 111 同註 68。 112 〈唐蕃會盟碑〉右面碑銘第七行至第九行。請見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4。 113

dPa’ bo gtsug lag ’phreng ba, op. cit.f.130.a2.

114

(28)

盟誓官員名單,吾人可以發現尚綺里徐撥布就是當時的首席宰相尚沒廬乞力徐然 夏(Zhang ’Bro khri gzu ram shags),論乞心熱為五位宰相同平章事之一,全名為 韋論乞心熱多贊(dBa’s blon khri sum bzher mdo btsan),115此印證了能夠決定並處 分與唐外交事宜者,確為首席宰相職權之一。而西元八○四年時,吐蕃的首席宰 相仍為尚綺里徐(即尚乞力徐然夏)。至憲宗元和四年(八○九),白居易代憲宗撰

〈與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書〉,致書吐蕃宰相尚綺心兒,116此時吐蕃宰相已由尚綺

心兒擔任。尚綺心兒的蕃文為Zhang khri sum rje,比對《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7 〈吐蕃贊普傳記第二〉所列吐蕃宰相表,此尚綺心兒就是表中之沒廬尚綺心兒達 囊(’Bro zhang khri sum rje stag snang)。117在PT1287 吐蕃宰相表所列於沒廬乞力

徐然夏及沒廬尚綺心兒達囊之間,還有一任首席宰相為韋芒杰拉雷(dBa’s mang rje

Lha lod)。118由是得知,鉢闡布允丹及娘定埃增以僧相身份,位居吐蕃要津,由墀 德松贊即位之初(七九八年),至少到西元八一二年為止,鉢闡布允丹及娘定埃增 之職位未更動之情形下,吐蕃更換了沒盧乞力徐然夏、韋芒杰拉雷及沒盧尚綺心 兒達囊等三任首席宰相,此代表當時吐蕃政壇上,真正掌控政局者,是為佛僧鉢 闡布允丹及娘定埃增。 身為僧相之一的娘定埃增,雖權傾一時,然吾人觀墀德松贊欲施以厚恩,其 以出家人所持戒規,不願接受,〈諧拉康碑〉西面碑銘記載: 予窃思之,參比往昔宮廷表冊,施與相應之惠,而班第本人,持臣民之禮, 遵比丘之規,不肯接受。119 〈諧拉康碑〉東面碑銘亦載: 往昔,盟誓之時,即賜與詔文及效力相等之權利,與之相應之恩澤。但, 班第本人對所賜與之恩澤,祈請懇辭,不願接受。予思之,所賜雖與盟書 115

詳見 dPa’ bo gtsug lag ’phreng ba, op. cit. f130a.2-3.

116

《全唐文及拾遺》卷 665,白居易,頁 3034。

117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PT1287 pl.561, 116-117.

118

Ariane Spanian & Yoshiro Imaeda, op.cit. PT1287 pl.561, 116.

119

(29)

誓文相符,但其懇求減少、降低,則與效力大小之權利不相適應矣。對娘 定埃增施恩微薄而虧待於彼,予心有憾焉。120 由上引二則碑銘的內容,反映了娘定埃增具有出家人的謙沖,嚴持比丘戒規,並 未因得到贊普的信任與重用而跋扈囂張,堅辭過重的褒賞。娘定埃增在由西元八 ○○年至八一二年的十三年當中,為國「擘劃謀略,竭盡全力」,121忠誠為國,居 功不受的節操,致使墀德松贊內心對娘定埃增興起「施恩微薄而虧待於彼」的遺 憾! 由於史料缺軼,吾人無法確知娘定埃增在西元八一二年以後的情況,但墀德 松贊於八一五年過世時,其子墀祖德贊立即繼位,政權轉移平順,並未發生任何 波折。而且墀祖德贊繼位後,佛僧勃闌伽允丹即( 即鉢闡布允丹),仍在僧相的位 置,延續了佛教在蕃廷中的勢力。上述相對於前數朝,政權每於紛擾中轉移的情 形看來,122墀德松贊時期吐蕃的政局,相當平穩,在佛僧鉢闡布允丹及娘定埃增 十餘年的努力下,吐蕃國內風平浪靜,對外亦能保持威勢,如吐蕃宰相同平章事 尚塔藏(Zhang Tshes pong Lha bzang klu dpal),曾詢唐使劉元鼎云:

回紇,小國也。我以丙申年(陽火猴年、八一六年)踰磧討逐,去其城郭二日 程,計到即破滅矣,會我聞本國有喪而還。回紇之弱如此,而唐國待之厚 於我,何哉?123 按回紇乃北荒游牧強國,在上引尚塔藏睥睨回紇之語中,吾人可充分體會當時吐 蕃的強勢。況且在墀德松贊任內,吐蕃未失任何土地。 準上所述,當墀祖德贊繼承其父墀德松贊之贊普位時,吐蕃並未進入學界所 稱之「衰世」。雖然在墀松德贊晚期及牟尼贊時期,吐蕃陷於騷亂紛擾之中,但經 墀德松贊十八年的經營,國內承平,國外仍保威勢,大有中興吐蕃王朝的態勢。 120 王堯,《吐蕃金石錄》,頁 127。 121 同前註。 122 例如其父墀德松贊係在墀德松贊之兄牟尼贊遭母毒斃後,吐蕃政局紛亂中即位。又如其 祖父墀松德贊則在墀松德贊之父墀祖德贊遭弒後,在危亂中繼立。 123 同註 6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將入聖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由此經初

感謝委員意見。Lab Value Retest之建議在 Protocol Amendment 1執行期間,陸續由全球多 位試驗主持人提出,故試驗贊助商在2013年12 月4日的Protocol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Master Juzan's experiences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Buddhism,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Buddhism"

對於曹洞宗的建議,總督府雖然沒有贊成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

故知報佛有化父母。此亦未爽。觀世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

有些產品會標示 AREDS 配方,「AREDS」=Age 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