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十一章 改革與革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十一章 改革與革命"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十一章 改革與革命 第一節 變法與立憲 一、戊戌變法 (一)背景: 甲午戰爭失敗, 宣告自強運動失 敗 康梁公車上書, 敦促清廷拒簽和 約、遷都再戰, 推動變法 康有為鼓勵光緒 仿效彼得大帝、 明治天皇

1898年,光緒皇帝頒布

「明定國是詔」,開始

戊戌變法

(二)變法重要內容較自強運動更全面、深入

政治軍事

撤除冗員

撤除冗員

裁減綠營

裁減綠營

編練新軍

編練新軍

准許滿人

自營生計

准許滿人

自營生計

廢八股

廢八股

設京師大學堂

設京師大學堂

設新式學堂

設新式學堂

鼓勵農工商

業發展

•設農工商總 局、設礦務 鐵路總局

鼓勵農工商

業發展

•設農工商總 局、設礦務 鐵路總局

衝擊

鉅變

(2)

(三)結果與影響 1.變法失敗

慈禧掌握

大權

康梁意圖

刺殺慈禧

慈禧+保守

派→發動政

光緒皇帝遭囚禁,六君子

遭殺害,康梁逃往日本

新政取消

共持續103天,故 又稱「百日維新」 2.失敗的原因 改革層面廣泛急於求成,未顧及影響層面,引起反對 缺乏行政經驗,對西方文化制度未深入了解 漢人主事,滿人官員不安與反彈 保守派勢力龐大,光緒無實權 光緒皇帝被囚禁的瀛台

(3)

二、義和團與八國聯軍 (一)義和團的興起

•原為流行華北一帶的民間祕密會社

源起

源起

•崇奉民間信仰

•以為修練神功護體,可刀槍不入

特色

特色

•教案頻傳 列強入侵

激起民族情緒

高舉排外旗幟

號召

號召

•以為民氣可用,招安後改稱「義和團」

官方態度

官方態度

(二)八國聯軍 1.戰爭發生的背景及經過

背景

•慈禧有意另立新君,未獲列強支持

慈禧欲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

經過

•1900年義和團殺洋人教民、毀教堂鐵路

•引發八國聯軍,慈禧對列強宣戰

•聯軍攻占北京,清廷慘敗

•慈禧攜光緒出奔山西

(4)

2.結果:簽訂〈辛丑和約〉 時間:1901年 內容: 道歉、懲凶 賠款四億五千萬兩 允許各國在北京使館區、北京至山海關間駐兵,中國 不得設防 影響:京畿門戶洞開,無險可守 3.東南互保 背景:清廷對八國宣戰後,東南各省督撫眼見情勢危急 作法: 拒絕接受朝廷宣戰命令 與外國領事協議,不互 相侵擾 影響: 使東南免於戰火蹂躪 反映地方督撫勢力高漲

(5)

三、庚子後新政 (一)新政的內容 1.時間:1901年 2.原因:八國聯軍後,慈禧為收拾人心,以光緒名義,下詔推 行新政 3.內容:大致與戊戌變法相同

內容

內容

軍 事

•編練新軍

軍 事

•編練新軍

•振興實業

•振興實業 (二)新政的結果 1.無法挽救敗亡的命運 2.促成革命思想的興起 舊士大夫階層廢科舉損害其利益 新知識分子接收西方民主自由觀念薰陶 地方鄉紳權貴振興實業計畫侵奪其利益 練新軍扶植袁世凱等新軍閥;年輕軍官抱有革命思想

(6)

四、立憲運動 (一)立憲運動的背景 1.中國需要政治上的變革成為共識 2.「立憲派」主張改革與君主立憲,以維繫清朝政權康、梁 為代表 3.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俄國被當作是君主立憲優於君主專制 的證明

英法聯軍自強運動

甲午戰爭戊戌變法

八國聯軍庚子新政

日俄戰爭立憲運動

美國學者費正清的刺激反應模式

(7)

大臣出

國考察

宣布預

備立憲

頒布「欽定

憲法大綱」

成立各省

諮議局

廢軍機處,

成立責任

內閣

1905

1906

1908

1909

1911

九年預備期 諮議局代表請願 改為六年預備期 (二)立憲運動的經過 (三)立憲運動的結果與影響 1.結果:「皇族內閣」的形成 2.影響:立憲派大失所望轉而支持革命 第二節 革命運動的發展 一、革命的萌芽

革命派

•徹底推翻清帝國

•以孫中山為首

維新派

•從制度解決問題

•以康有為為首

救亡 圖存 之道

(8)

(一)反滿意識不絕如縷 (二)西方思潮的衝擊 1.西方科技、思潮傳入 2.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成功 3.平等、自由、人權觀念傳入

清初

•宣揚反清

復明

清中後期

•白蓮教、

太平天國號

召反滿

甲午戰後

•革命志士以反

滿為號召,進行

政治運動

(三)立憲運動的失敗

戊戌變

法失敗

梁啟超於日本辦報,

鼓吹君主立憲

清廷進行

立憲運動

皇族內閣

令人失望

改革派轉向

革命陣營

(9)

二、風起雲湧—革命勢力的擴大 (一)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萌芽

1866年

•出生廣

州香山

(本名孫文)

1873年

•接受傳統

私塾教育

1878年

•赴檀香山讀

書,研讀西

式教育

1887年

•進入香港

西醫書院

1894年

•上李鴻章萬

言書,遭拒

結識許多有志革命的友人 1.認識西方的進 步與現代化 2.對清廷失望 (二)革命勢力的擴張 1.興中會成立

1894

•成立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

1895

•香港成立總會

•發動廣州起事失敗

•臺北成立分會

1900 •發動惠州起事,失敗

(10)

2.倫敦蒙難 背景:廣州起事失敗後,孫中山逃往日本後前往英美宣 傳革命 經過: 在英國時,被清廷公使軟禁 於康德黎老師奔走營救及英國政府介入下脫困 影響:在英期間,建構三民主義理論 清朝駐英公使 館—孫中山被 軟禁處 康德黎老師 3.革命組織的結合

組織發展

組織結合

聲勢漸漲

革命人數漸眾,

革命組織發展,

如華興會(黃興、

宋教仁)、光復

會(蔡元培)

1905 年 成 立 同

盟 會 , 以 團 結

革命力量以三

民主義為宗旨

投 入 者 越 來 越

多 , 如 華 僑 、

留 學 生 、 立 憲

派 、 知 識 分 子 、

地 下 會 黨 及 新

軍等

(11)

三、星火燎原—辛亥革命 (一)四川保路運動

甲午戰後,

中國盛行

興修鐵路

士紳投入

資金,欲

獲取利潤

以民間資金不足,

成效不彰為由,

清廷:

◆向外國銀行貸

款,實施鐵路國

有化

◆民間資金以現

金或債券賠償

清廷賠償不

公,士紳組

保路同志會

與政府軍

爆發衝突

(二)武昌起事

四川騷亂,

湖北新軍入

川鎮壓

武昌防守空

虛,革命黨

人趁機起事

革命消息洩

漏,起事行

動提前

革命黨人控

制武昌

成立湖北軍

政府,為革

命臨時政府

一個半月內,

2/3的省分

宣告獨立

文學社與共

(12)

對清政府

•以革命力量逼

迫退讓

對清政府

•以革命力量逼

迫退讓

對革命黨人

•以清廷力量壓制革命、

要挾總統職位

對革命黨人

•以清廷力量壓制革命、

要挾總統職位

袁世凱的兩面手法

1912年2月12日,宣

統皇帝溥儀退位。結

束清朝對中國的統治

(三)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1.清廷未妥善應對內憂外患喪失民心 2.清末成立的新軍及諮議局,不受清廷指揮成為革命黨可以 運用的力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在第一章我們已瞭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與解法,而在本章當中,我們將介紹

在與 不願讓他 建構一個 將很難 八年的戰 常將這段 爭(wa 第谷突 第谷的觀 為基礎

沒有足夠證據宣判嫌 疑犯有罪,因此不拒 絕虛無假設(判嫌疑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一、建議教節:4 節(以一節 40

a a 1935 1935 年秋,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年秋,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history subjects : The Centenary of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