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思想/ 19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思想/ 195"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思想

李雯琪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系博士候選人

一、前言

美 國 哲 學 家 約 翰 ‧ 杜 威 ( John Dewey, 1859-1952)是二十世紀以來民 主教育的領航者,更是教育哲學界最 閃爍的巨星(林玉体,2011)。杜威曾 說「哲學是教育的指導原理,教育是 哲學的實驗室」,而他個人更是身體力 行的行動家,致力於將實用主義應用 到教育理論上,構築成杜威實用主義 的教育哲學體系(許佳琪,2011),其 追 隨 進 步 教 育 之 父 派 克 ( Francis Wayland Parker, 1837-1902)的腳步, 繼其 1876 年於昆西主持實驗學校後, 杜威也與夫人進行為期八年的芝加哥 實驗學校計畫,進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可以說是杜威實用主義在教 育上的應用。 杜 威 的 教 育 哲 學 是 以 經 驗 為 基 礎、以科學為方法、以民主為目標, 在引領個體知識與道德成長的同時, 也促進社會發展,其以民主為終極關 懷的特殊立場,幾乎貫穿了杜威一生 所有的教育論述(李玉馨,2010)。陳 津峰(2011)將杜威與美國進步主義 教育運動概略分為兒童中心主義與社 會中心主義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強調 以兒童為中心,注重其興趣、自由與 強調兒童的主導權等。後期則強調兒 童為有機體,教育需重視其與週遭環 境互動的作用,並以學校即小型社會 的觀點,讓兒童在學校中學習社會中 所需的民主精神。 本文試理出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 童中心思想,先以 Cremin(1959)發 表 的 《 杜 威 與 進 步 教 育 運 動 , 1915-1952 》( John Dewey and the Progressive-Education Movement, 1915-1952)為架構,按時間描述杜威 與進步教育運動的關係,接著,整理 出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思想, 最後指出其對我國當前教育的啟示。

二、杜威與進步教育運動的關係

─以 Cremin(1959)文本為

架構

Cremin 在 1959 年發表的《杜威與 進步教育運動,1915-1952》中,以杜 威 本人與進 步教育 運 動的關係為 架 構,一路描述杜威本人與美國進步教 育運動的紛紛擾擾與若即若離,並呈 現出杜威對進步教育之「愛之深與責 之切」。該文試從另一種角度呈現出杜 威教育哲學與進步教育運動哲學思潮 的異與同,本文試以 Cremin(1959) 文章為架構,描述杜威與進步教育運 動 的關係, 以進步 教 育運動發展 為 經,杜威對其批評與看法為緯,試圖 交織出更清楚完整的杜威進步教育思 想。 (一) 《 明 日 的 學 校 》( Schools of To-Morrow)出刊時期:杜威身為 進步教育的觀察者 杜威於 1915 年與其女兒 Evelyn 合著的《明日的學校》一書,從其發

(2)

行的十年內即十四刷便可推論其在當 時熱門的程度,也因為此書更加奠定 杜 威 是 進 步 教 育 代 言 人 的 形 象 。 Cremin(1959)描述該書不是對「新 教育」(new education)的教科書或教 條式的闡述,它被設計來「展示出當 學校將這種理念放入實踐時真實發生 的事情,每間學校都以它自己的方式 發生,有些理論甚至被指出為自柏拉 圖以來最偉大的」。 杜威在該書中以敏覺的「觀察者」 角色,並以類似記者報導文學的方式 將一所所進行進步教育實驗學校的狀 況描述出來,在每一個例子中,當中 所引導的教育理論被提出,而理論當 中的教學技巧也被描述出來,杜威在 此書中的企圖乃在「說明」,而非「讚 賞」或「批評」。 《明日的學校》內容充滿了對體 能教育、自然研究、手工、工業訓練 以及無可計數的「社會化活動」的生 動 描 述。 裡面 有許 多 令人 興奮 的 談 論,有關於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對個 體生長與發展給予更多的注意、教育 與生活間的新連結、更有意義的學校 課程、文化與學習的大量民主化,還 有對進步教育運動傳達鉅大的信心與 樂觀。 (二) 《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出刊時期:杜威身為 進步教育的改革者 杜威於 1916 年出版的大作《民主 與教育》將維持四分之一世紀的教育 反對與改革的聲浪推進一個完整的理 論, 杜威指出該書的用意在陳述民主 社會的基本理念以及將此等理念應用 在教育問題的探討上。杜威詳細地闡 述其對教育的工具性的說明,因為他 堅信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之能否具體 地實現,實有賴於良好的教育實施, 杜威是將民主視為目的,而將教育視 為手段(國立編譯館,2000)。 杜威認為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 而參與是最直接的學習策略;民主社 會中的學校正扮演著民主教育的重責 大任,學校是一個社會環境,也是民 主社會的雛型,它提供給每一個新社 會的成員較為寬廣的生活空間(林玉 体,2011)。而杜威更一一批判傳統教 育思想的得失,認為以往高度影響力 的學說都有其一偏的價值,卻未必代 表全部的眞理。另外杜威也將思想史 上對立的學說一一加以調和,其中主 張民主教育理念絕不堅持「成人至上」 說,也不主張「兒童中心」論(林玉 体,2011)。 (三) 《 兒 童 中 心 學 校 》( The Child-Centered School ) 出 刊 時 期:杜威身為進步教育的批評者 1928 年拉克(Harold Rugg)與叔 梅卡(Ann Shumaker)出版《兒童中 心學校》將進步教育推往一個「兒童 中心」的定位,該書指陳新學校是將 學習本體組織在學習主體的學童之意 圖周圍,而傳統學校則將學習本體組 織 在指導學 生之教 師 之意圖的周 圍 (陳津峰,2011,頁 444)。

(3)

Cremin(1959)指出該書企圖描 寫約十年前《明日的學校》所指的運 動浪潮。它的內容充滿教育實驗,包 括強調教育信心的新文章,主題如: 自由、兒童興趣、兒童主導權、創造 性的自我表達與人格發展。 此時的杜威從原先的觀察者、改 革者,一躍成為「批評者」的角色, 他在 1926 年於文章中以嚴厲的筆觸表 達 對 進步 學校 缺乏 成 人引 導的 不 同 意。「這樣的方法」,他觀察「眞的是 很愚蠢。他企圖達到不可能,這樣總 是愚蠢的;並且誤解了獨立思考的條 件」。他勸告「自由」不是一出生就會, 也不是在沒計畫下就會產生。它是一 種必須被達到,在與有經驗教師系統 性的共同合作中產出的,並且也是在 自己的常規中建立出的知識。杜威並 堅持孩子並不懂得何謂最好。 杜威再一次的點出進步教育或新 教育乃是因為對過去傳統教學以教師 為中心的反動,目的在期望透過做中 學來提升學生興趣,並促進兒童身心 發展。卻不是走向兩極的另一端,完 全兒童自主、沒有教材。如同林玉体 (2011)提到的,杜威是位調和各派 學 說 的人 ,而 兩極 不 是兩 個孤 立 的 點,卻是連續不斷的演化程序,為求 方便說明的暫用名詞而已。 (四) 《 教 育 邊 疆 》( The Educational Frontier)時期:杜威身為進步教 育的擁護者 1933 年杜威與學生 John L. Childs 合著的《教育邊疆》又讓杜威再度回 到進步教育浪潮的前端,他指出將教 育計畫構想為一個最廣泛的範圍,一 個是「與需求和問題有限定關聯的, 那些表明與分割我們是這個世代一部 分的國內的、經濟的、政治的生活。」 如同他一開始表明的教育觀點,他的 要義是希望學校更貼近生活,希望社 會人士可以了解它,在社會中的一份 子能明智的生活,並且改變它讓大家 可以適應對更好生活的觀點。 這時期的杜威將進步教育從兒童 中心轉而帶至社會中心,也就是以更 宏觀的角度,將學校看成是社會中的 一部分,將教育的力量看成是造成社 會改變的一股正向力量。他假設社會 要改革必然從學校的改革開始,唯有 學校開始改革,才能對學童思想有所 影響,將來這些未來的主人翁進入社 會後,社會才能有徹底改革的希望。 此時的杜威轉身一變成為進步教 育的擁護者,此時期的他有更大的願 望,從起初將實用主義帶入教育現場 成為進步教育的風潮後,他更進一步 認為透過教育的改變才能對社會改革 有所幫助,他的實用主義又再度從教 育現場回到整個社會架構中。而教育 現場的改革目標不再只著重於對傳統 教育教師中心的反動,更要擴展視野 從整個教育內容結合社會改革開始做 起。 (五) 《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時期:杜威身為進步 教育的回應者

(4)

於 1938 年出版的《經驗與教育》 是他整理過去二十年來對他教育觀點 批判、扭曲、誤解的各層面,重新加 以論述(Cremin, 1959)。雖然分量單 薄,全書僅 116 頁,然而對糾正進步 主義教育之偏差與澄清、修正進步主 義中的重要概念,卻相當重要。 杜威指出進步教育與傳統教育不 同的是反對其教師權威的教育,但適 度的教師權威還是需要的,另外,他 也在第七章進步的教材組織中提出有 結構的教材還是需要的,只是教材需 立基於學習者先前的經驗,教師需扮 演敏覺者的角色,從教學中發現學生 的潛能與優勢,找出其類似經驗作為 連結新課程的教材,也因此他主張教 與學乃經驗不斷重組的過程(Dewey, 1938, p.87)。 關於進步主義對學生興趣重視的 部分,杜威亦在書中指出教師需重視 學 生 的 衝 動 ( impulse ) 與 欲 望 (desire),作為其學習的動機,給與學 生的自由乃是理智的自由(freedom of intelligence),提供的經驗乃是建基於 繼 續 性 ( continuity ) 與 互 動 性 (interaction)兩大規準。

三、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

由 Cremin(1959)文中所描述的 杜威與進步教育的關係,讓吾人對杜 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有更清楚的 了解,以下列出幾點杜威進步教育下 的兒童中心特點。 (一) 「興趣」作為學習的動力 杜威在《經驗與教育》中提到教 師需善用學生的衝動與欲望做為其學 習的動力,因為只有學習符合其衝動 與欲望時,才能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 趣」,而興趣方能引起動機。 杜威指出教師善用學生一開始的 衝動,將其衝動轉化為更深一層的欲 望,並與學生一同找到學生所要達成 的目的,過程中不論目的的訂定與衝 動的激起,學生均扮演主動的角色。 教師扮演的則是敏覺者的角色,並從 中擬定計畫做為工具(means),協助 搭起學生從一開始的衝動(impulse) 到完成目的(end)的橋樑。 杜威所謂的進步教育乃因不同與 傳統教育的以教師為中心,為追求效 率有統一的課程與進度,罔顧學生的 學習動機與興趣,且統一的教材,因 忽 視所學內 容是否 出 自學生自身 想 學,當然也就引不起學生的衝動與欲 望。因此這裡所指的兒童中心乃是因 教學的內容與學生本身有所關聯,能 引起學習者的共鳴;可以說進步教育 下的學習是考慮學習者興趣的,所以 會有兒童中心的概念,但絕非由激進 兒童中心所主張的一切教材均由學習 者 自行決定 與過濾 。 乃是依兒童 興 趣,並非任憑兒童願望,兒童不是最 後的決定者,應由教師指導、設計適 合其學習興趣與教育意義的環境。 (二) 「經驗」乃教育的手段與目標

(5)

杜威眼中的進步教育乃是經驗本 位的教育,他在《經驗與教育》第八 章經驗─教育的手段與目標中提出,教 育為達到目的,不論是個人的或是社 會的目的均需立於經驗的基礎之上。 經驗是教育的手段,乃因教育需透過 一連串「做中學」的過程讓兒童從生 活的經驗中學習有用的知識;經驗是 教育的目的,乃因經驗的累積成為兒 童帶得走的能力,兒童在生活經驗中 成長了。 杜威認為傳統的教育讓兒童學習 到的多為「旁觀者的知識」,造成了知 識的窄化,其認為學習應是個體與環 境不斷的交互作用而成的,且在這過 程中,不僅要用五感去觀察、體驗, 更要用腦去批判與省思。 杜威在《經驗與教育》第七章中 提到經驗為一切學習的開端,教育者 應以重視學生自身的經驗為第一步, 並透過有系統的組織相關經驗為手段 ( means ), 並 透 過 理 智 的 活 動 ( intelligent activities ) 呈 現 , 分 析 (analysis )學生經驗 與目的的關聯 性,並綜合(synthesis)出有組織的活 動讓孩子徜徉其中。學習與教學均為 經驗不斷重組的過程,過去與現在的 經驗在螺旋驗證中累積成為未來經驗 的豐富資源。 杜威的進步教育教材不同於傳統 教育的以旁觀者的經驗為學習者的經 驗,乃是將學習聚焦於學習者,以學 習者自身獨一無二的經驗為學習的內 容,讓學習者在做中學過程,不斷體 驗、思考,轉化為自身的智慧,將生 活與學習合為一體。進步教育也因重 視學習者本身的經驗而有兒童中心的 趨向,但這樣的兒童中心乃是因為重 視兒童本身的經驗作為連結學習的媒 介,絕非如激進兒童中心者所以為的 將學習窄化為僅只於兒童的經驗才稱 為學習。 (三) 教育乃「師生間共同合作」 在杜威的進步教育中,教師需具 備相當高的專業能力,不同於傳統教 育的僅就教材教學方面的專業即可, 進步教育中的教師還需要有敏覺的觀 察 力,以便 深入了 解 學生的起始 能 力、興趣、潛能;還需有完整的規劃 力,以便規劃各種符合學生先前經驗 的活動,讓每個活動對學習者都是有 意義的;也還需要有彈性,在學生學 習過程中隨時調整活動與協助。 所以杜威提出教與學乃經驗不斷 重組的過程(Dewey, 1938, p.87),不 論是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都是不 斷變動的、主動的,透過每次經驗的 累積與重組,讓教與學都在過程中產 生了質變與量變,教師與學生是相互 影響的,因為教學是動態的、活化的, 教師因個別學生而調整教學,學生也 因 教師的調 整而體 驗 感受 不同 的層 次,學生的回饋又再度影響老師,這 種師生間交互作用的螺旋改變成為了 教育。 進步教育所謂的兒童中心,不是 完全以兒童為中心,乃是因為不同於 傳統教育的以教師為中心,師生間的 關係是上對下的威權關係,這裡的師 生是相互合作,互相影響的。

(6)

四、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

對我國教育上的啟示

從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特 點可協助吾人檢視我國教育上目前的 困境及可以重新思考的方向。 (一) 不可一昧為活動而活動─極端進 步主義與當今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極端進步主義為活動而活動如同 當今九年一貫教育下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為活動而活動的狀況,一般老師不 知道其背後的哲學理論基礎,只從教 科書表面了解,以為一連串的活動即 稱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不知活動只 是手段,重點在透過活動讓孩子因為 引發生活經驗的連結而有所感,因而 有所省思並帶入到日常生活中加以實 踐。 從杜威對極端進步教育的批判到 觀察現今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 誤解,身為一位教學者(educator)須 自我提醒,其自身對教育哲學的理解 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哲學看起來似乎 與教育現場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其實 卻身在每位教師的內心中,教師若沒 有中心教育哲學思想,或對要推動的 教學法沒有正確的理念,則容易流為 人云亦云、望文生義的危險境界,受 苦的則是學生;身為一位負責的教學 者,應從學生的舊經驗中找出可以連 結至新知識的點,加以安排組織為有 效之教材,並透過活動增加學生體驗。 (二) 教師專業為教育成功之本─教師 扮演鷹架的角色呵護每位學習主 體 杜威的進步主義中很強調的是教 師的引導,教師必須依靠專業知識觀 察出學生的先前經驗,並從其中找出 可以切入學習目標的點,有組織的編 排活動讓孩子體驗,學生為課堂上的 主角可以依照自己的程度經驗加以參 予活動,這種看似教師好像不是課堂 主角的教學模式,其實最是看得出教 師的專業程度,也因為這樣杜威說這 樣 的教學對 教師而 言 是比傳統教 育 「座」中學辛苦得多。 以 蘇 聯 認 知 心 理 學 家 Vygotsky (1978)所提鷹架理論概念而論,進 步教育下的教師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孩 子學習的鷹架,有慧眼地找出孩子舊 經驗和潛在能力的發展區,並在中間 搭起鷹架,讓孩子可以不留痕跡的跨 過去。以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為立基, 讓孩子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玩中學(learning while playing)、境中 學(learning within environment)中以 自己能力為起點,體驗為手段,習得 未來的能力;這一切均起源於有專業 知識的老師,教師的推理分析綜合能 力實在是太重要了,但是從古自今, 這樣的老師在現場有多少呢?杜威的 教育理想至今實現了多少?也只能因 為追隨者的似懂非懂而必須扛下美國 發射人造衛星速度慢於蘇聯的十字架 了。 參考文獻  朱建民(2000)。導言:杜威專題。 哲學與文化,429,1-2。

(7)

 李玉馨(2010)。「進步」的揭 示與開創:論杜威學說與美國進步主 義 教 育各 派別 之差 異 。 教育 科學期 刊,9(2),53 - 76。  林玉体(2011)。西洋教育思想 史。臺北:三民書局。  許佳琪(2011)。杜威的教育哲學 對終身學習之啟示。育達學院學報, 29,165-178。  陳津峰(2011)。杜威教育思想 與教育理論。臺北市:五南。 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 書。臺北:文景書局。

 Counts, G.S. (1932) 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 Cremin, L. A. (1959). John Dewey and the Progressive-Education Movement, 1915-1952, The School

Review, 67(2), p.160-173.

 Dewey, J. (1915). Schools of

to-morrow. New York: E. P. Button &

Company.

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Teaching study skills and strategies –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s, or special needs, 2 nd Ed. London: Allyn

韓國兒童教育品牌「Pinkfong」推出兒歌〈Baby Shark〉,因為朗朗上口的歌詞及輕快的旋 律,在兒童界廣受歡迎,而歌曲影片《Baby Shark Dance(鯊魚寶寶之舞)》在

 童書有很豐富的內容,可教的東西很 多,成人可以因應兒童的興趣隨機施

香港教育大學 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 聯席總監

至於上

童工是指在工作場合下僱傭兒童,剝奪兒童的童年成 長,干預他們正常上學,在精神、身體、社交或道德 上造成威脅或損害。非洲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