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中國文學科公開考試報告看香港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 / 8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中國文學科公開考試報告看香港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 / 87"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中國文學科公開考試報告看香港學生的

文學賞析能力

吳善揮 香港五育中學中國語文科教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研究生

一、引言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 局(2007)指出中國文學科設置的基 本理念包括:「豐富學生的積儲,進一 步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讓學生) 探索生活和生命,感悟人生」、「加深 (學生)對中國歷史、社會生活和思 想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生)個人 的藝術修養和品味」。這就是說設置中 國文學科的主要目標,就是希望能夠 藉 此 增加 學生 浸淫 在 文學 領域 的 時 間,提升他們賞析文學的能力,進而 提升他們整體的文學造詣。然而,綜 觀中學文憑試的公開考試報告,學生 賞析文學的能力未算盡如人意,仍然 有着很大的改善空間。由是觀之,本 文旨在介紹中國文學科課程文學賞析 部分的學習內容及其公開考試的設置 情況,然後以中國文學科的公開考試 報告(2012 練習卷、2012、2013)為 基礎,探討學生在文學賞析上所存在 的問題,並嘗試提出相應的學與教建 議。

二、中國文學科課程(文學賞析部

分)及其公開考試的設置

中國文學科課程的文學賞析部分 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包括文學賞析與 評論、文學學習基礎知識,如下: 表 1 文學賞析部分的學習重點 部分 具體學習重點 文學賞析 與評論 掌握文學作品的背景、內容、 主 題 、結 構及 作者 的 思想 感 情;分析作品與作者經歷、寫 作背景的關係,以及作品的意 蘊、藝術手法和風格;評論作 品的藝術手法,作家的文學成 就及作品的文學價值等。 文學學習 基礎知識 認識各種文類的起源、流變及 作品的題材;掌握各種文類的 基本特徵及主要的表現手法; 掌握代表作家作品的風格特色 及其主要影響;學習文學評論 及文學創作的常用術語。 資料來源: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 中六)。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2007。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 局。 中國文學科課程設置了 28 篇指定 的文學作品,當中貫穿了整個中國文 學史(由先秦時代到現代),並且包含 了不同的文學體裁在其中(小說、詩 詞、戲劇、散文),而教師必須在三年 的教學時限內完成教授 28 篇指定的文 學作品,以讓學生熟讀課文應考。另 外,教師亦可以按照學生的能力及需 要,而自選不同的文學作品作補充教 學,又或按照課程發展議會提供的「閱 讀書目」來引導學生學習不同的經典 名著。

(2)

表 2 文學賞析部分的公開考試設置 資料來源:2014 香港中學文憑科目評核大綱 (中國文學)。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3。香 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三、研究方法

中國文學科的公開考試報告是由 所屬的試卷主席所撰寫,對於了解全 港學生的整體文學賞析水平,極具研 究及參考價值。因此,本論文採用了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或資訊 分析法(informational analysis),即是 透過分析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 科的考試報告(文學賞析部分),包括 2012 年練習卷(有鑑於 2012 年為首屆 中學文憑考試,因此香港考試及評核 局特別設置了練習卷,以讓全港應考 的學生能夠熟習本科的公開考試模 式;同時,抽取全港部分考生的答卷 作分析)、2012 年、2013 年,以了解 香港學生的文學賞析表現,並由此綜 合歸納出他們的常見問題,以供任教 文學科的同工作為參考,以有系統地 提升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

四、中國文學科公開考試報告分

析(文學賞析部分)

(一) 文學賞析方面的要求 1. 課外篇章理解能力較弱 一般學生對課外篇章的理解能力 不足。例如: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1) 指出「考生(課外)文言文理解能力, 有待提升」(2012 練習卷總評);另外,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亦指出「考 生課外篇章理解能力亦弱」(2012 總 評)。由是觀之,學生在回答課外篇章 問題之時,一般表現都較遜色,在回 答課外文言文篇章的應對能力的表現 更是有欠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 基礎語文能力未夠穩固、文言文的理 解能力不足所致。因此,教師需要注 意鞏固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包括掌 握文言文的句式、虛字的意思等,以 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構建賞析文學的能 力。 2. 文學見解不足 學生未能對文學作品的內容、表 現手法等作出深刻的評價。例如:「次 問要求考生就三詩中最為感人之一首 作出分析,抒發己見。考生發揮不一 而足……多泛泛而論,或欠比較,表 現一般」(2012 練習卷 Q.3)、「末問考 生欣賞何篇結語……乏個人見解,縱 有所見,論亦不深」、「泛泛之論,欠 缺深度」(2012 練習卷 Q.5)、「說服力 弱」(2012 Q.1)、「立論每每三言兩語, 即下結語,殊覺浮淺」(2012 Q.3)、「中 焉者……乏鑑賞能力,僅憑個人喜好 或主觀感受以對,見解一般」(2012 Q.5)。由此可見,學生往往未能按照 題目的要求作出評論,而符合題旨之 評論亦往往點到即止,未能夠作出深 層次的評價,而且往往欠缺紮實的論 部分 具體學習重點 分數比重 佔全科公開考試總分百分之 六十六。 考試時間 兩小時 考試內容 試題結合本科「課程及評估 指引」所列舉之指定作品與 課外作品設問。 考試形式 全卷共設四題,各題分額相 同,考生須選答其二。

(3)

據作支持,說服力有嫌不足,當中的 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未有從學習文學中 建構個人的閱讀心得,往往都是為了 考試而學習文學,不問當中的優劣好 壞,只顧死記硬背課文知識及問答, 以圖蒙混過關。 3. 解說能力薄弱 學 生 未 能 清 晰 地 解 說 自 己 的 答 案。例如:「不少考生……只徒語譯詩 句 , 分 析 流 於 片 面 」( 2012 練 習 卷 Q.1)、「考生對三詩內容尚能理解…… 惟析述稍嫌簡略」、「考生僅得其一、 二端,鮮有完足之分析」(2012 練習卷 Q.3)、「欠具體說明,未盡符合提問要 求」 (2012 練習卷 Q.5)、「舉例雖當, 惟發揮不足」(2012 Q.1)、「闡釋能力 較弱,答案每流於表面」、「交代不清」 (2012 總評)、「發揮欠完足」(2013 Q.1)、「考生只略得詩意,分析多流於 片面」(2013 Q.2)、「析述較簡」(2013 Q.3)、「析述不足」(2013 Q.4)(考試 及評核局,2013)。簡言之,學生在 作 答 之時 ,只 顧引 錄 課文 篇章 的 原 文,而未有充分解釋所引原文與題旨 有何關係,便直接得出結論,可見學 生的整合拓展能力有待加強及改善。 4. 思維能力不足 學生的思慮欠周密,未能把已有 的知識作出整理及歸納,乃至未能將 之與題目作連結。例如:「推理及歸納 能 力 較 弱 」、「 歸 納 比 較 意 識 薄 弱 」 (2013 Q.1)、「比較意識薄弱」(2013 Q.5)。括言之,考試報告普遍認為學 生 熟 讀課 文, 並讚 賞 學生 學習 用 心 (2012 練習卷、2012、2013),可是學 生卻未能把所學融會貫通,乃至未能 把已有的知識推陳出新,即未能將知 識轉化為題目要求的答案,可見學生 的思維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二) 文學知識方面的要求 1. 基礎知識不足 學生忽視基礎文學知識的學習功 夫。例如:「考生大致明白七言律詩格 律為何,然僅能舉出二至三項特點以 對,鮮能全面說明七言律詩之特點」、 「《登高》一詩首句押韻,四聯全對, 能明言者亦寡」(2012 練習卷 Q.3)、 「部分考生文學知識較弱,未能清楚 了 解 「 三 美 」 內 涵 」( 2012 練 習 卷 Q.4)、「部分考生對文學術語如『懸 念』、『張力』認識不足,胡亂套用, 所論流於堆砌,不得要領」、「考生文 學常識有欠紮實」(2012 Q.4)、「考生 之 修 辭 學 知 識 亦 嫌 不足 」( 2012 總 評)、「誤以平仄為押韻或誤以詞組為 詞」(2013 Q.3)。一言以蔽之,學生普 遍只知熟讀課文問答,而輕視中國文 學史及文學常識的重要性,乃至未能 理解題目的關鍵字眼,繼而致使答案 偏離題旨,實在可謂徒勞無功。 2. 文學認知欠全面 學生未能透徹理解指定課文的內 容。例如:「考生未深究此詩寫作時 間,望文生義,致出謬誤」(2012 Q.3)、 「考生對課文寫作背景,多所忽略」 (2012 總評)。由是可見,學生未能夠 全面掌握課文的知識,只對課文的內

(4)

容思想、表達形式、寫作手法作巨細 無遺地背誦,卻未有了解作者寫作背 後的用意,忽略了寫作背景對賞析文 學作品的重要性及影響。 (三) 其他方面的要求 1. 審題不周 部分學生未有留意題目的重要字 眼,乃至答案偏離題旨。例如:「答案 未為周遍。又個別考生所舉文例,溢 出本題所涉篇章……此亦審題不清, 致有所失。」(2012 練習卷 Q.1)、「部 分 考 生 未 有 針 對 文 學 作 品 進 行 探 析……此乃審題不清之誤」(2012 練習 卷 Q.4)、「近半考生……答案溢出題 旨」(2012 Q.2)、「審題不周」(2013 Q.1)、「部分考生不細察題目」(2013 Q.5)。由此可見,學生未有細心留意 題目的要旨,便匆忙下筆作答,乃至 答案違背題旨;雖則考試時限的確緊 迫,可是未有認真審視題目的要求便 進行作答,乃至最終不符題目要旨而 失分,便可謂枉費筆墨、得不償失。 2. 錯別字連篇 學生的錯字問題嚴重。「考生答 題,倉猝成篇,錯別字屢見」(2012 練 習卷 Q.1)、「錯別字屢見不鮮」(2012 總評)。簡言之,中國文學科作為中國 語文教育的一部分,非常重視學生能 夠寫出符合規範的書面漢語,因此學 生宜正視這方面的要求,以免影響評 卷老師對答卷的印象。

五、文學賞析的學與教建議

(一) 文學賞析方面的要求 1.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文學理解能力薄弱,蓋因 他們只是為了考試而被迫學習文學, 根本沒有興趣去學習課程以外的文學 作品,乃至對中國文學的認知只限於 考試指定的 28 篇課文篇章,由是考試 報告經常指出學生對課外篇章的理解 能力薄弱。陳思齊(2011)認為要鼓 勵學生學習古典文學,的確是需要一 些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升他們的學 習興趣。由是觀之,文學科教師在教 授文學作品的時候,可以嘗試運用不 同的教學方法及模式,例如:教師可 以把多媒體與文學的教學結合,讓學 生感受文本的文學意境,或文本描述 的景物,這是因為多媒體「以圖形、 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資 訊的有機融合,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 活潑,形象直觀,能夠有效地吸引並 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孟念珩,2009) 2. 建立文學閱讀的氛圍 任小軍(2012)認為「良好的學 習氛圍會帶給學生產生較好的學習體 驗,並進而產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因此,文學科教師宜先在班內建立良 好的文學學習氛圍,並透過學生與學 生之間的正面影響,增加班級學生閱 讀課外文學作品的行為,在長久的經 營之下,教師定必能夠為學生建立閱 讀課外文學作品的常規及習慣,而學 生的文學賞析水平亦必然能夠因此而 得以提升。事實上,教師可以採取不 同的方法去建立文學閱讀的氛圍,例

(5)

如祝新華、廖先(2012)指出讀者劇 場「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把有趣的閱讀材料並轉化為劇本的形 式,激發起學生的參與熱情,深受學 生歡迎。」因此,教師可嘗試為修讀 中國文學科的班級引入讀者劇場,即 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自行選取喜愛 的文學作品讀本,並將當中的主要內 容寫成一個簡短的劇本,然後每一名 小組成員便按照已分配好的角色進行 練習,最後將短劇表演於同學面前, 以使文學學習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出 結合,進而建立長久而有效的文學閱 讀氛圍。 3. 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學教育 姚素珍(2005)指出「傳統文學 教學的方式是知識的灌輸,教師將自 己對文本的理解傳輸給學生,課堂上 的 問 題也 是預 設的 , 一早 已有 了 答 案,並不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來 回答。這種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文學 接受的主體性和過程,不注重學生自 己對文本的理解,更忽視了學生建構 文學意義的可能性。」事實上,學生 對文學作品的見解不足,與姚素珍所 言不無關係。在很多時候,文學教師 為了趕及進度,完成所有公開考試課 程的內容教授,往往都會以「填鴨式」 的方法,把文學篇章的賞析重點及價 值直接灌輸到學生的腦袋之中,使到 學生變得只會盲目接受而不懂對之作 出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變得 僵化、人云亦云,對文學作品毫無己 見。由是觀之,李偉(2003)認為「自 主 學 習強 調學 生在 學 習中 的主 體 地 位,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 的反應。」因此,文學科教師宜在本 科的教 學過程之中 引 入自主 學習模 式,例如讓學生擔當「小老師」,讓他 們為班內的同學講解文學篇章,而教 師的角色則是在旁加以補充及點撥, 相信學生定必能夠透過自我求索知識 的過程,使學習變得更深刻,同時建 立自己的見解。 (二) 文學知識方面的要求 學界可以考慮重設中國文學史的 考核。過往舊制中學會考中國文學科 課程的公開考試,設置了「文學常識 問答」部分,以考核學生對中國文學 史源流及發展的基礎知識(香港考試 及評核局,2010)。事實上,香港的學 生非常 重視公開考 試 的範圍 及其內 容,因此若課程發展議會重新在公開 考試中設置「文學常識問答」的考核, 相信定必能夠發揮考評的倒流作用, 使學生對中國文學史知識加以重視, 而教師亦會變得主動而積極地加強相 關內容的教授,最終提升學生對中國 文學基本知識的掌握。 (三) 其他方面的要求 教師須加強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 練習。學生在中國文學科考試表現不 佳的原因,除了是審題不周之外,最 重要的就是他們的思辨能力不佳,未 能將已有的知識轉化為題目要求的答 案,乃至在回答題目之時,把相關的 概念都統統寫在答題簿之上,以圖矇 混過關。簡言之,文學科教師宜增加 文學賞析的機會,以讓學生可以對文 學作品的內容多作思考及分析,從而

(6)

逐步建構出他們的思維能力。當然, 教師不宜只以加強紙筆練習作對策, 這是因為過多的題目操練可能會帶來 反效果,即是打擊了學生學習中國文 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其他 較生動方法來進行賞析練習,例如為 班級設置「文學圈」,這是因為「文學 圈……最大的特色在於『角色扮演』 和『積極對話』,此種特色能有效提升 學生的語文理解高層次能力,提升學 生的閱讀理解、批判思考能力。」(呂 成瑞,2012)而其實際的作法就是要 求全班分為 4—6 人的小組,當中每一 個小組包含提問人、連接人、發現佳 句人、調查研究人、字義解釋員等, 以培養學生不同的文學閱讀能力。

六、總結

姚佩琅(2008)認為中國的文學 教育有着「八重八輕」問題,包括「重 應試輕素養」、「重必修輕選修」、「重 課內輕課外」、「重認知輕實踐」、「重 主旨輕意象」、「重言內輕言外」、「重 單評輕比照」、「重結論輕討論」。事實 上,香港的中國文學教育也同樣地面 對着「八重八輕」的問題,致使中國 文學科無法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及 文學素養的課程宗旨。而最重要的, 就 是 香港 學生 對文 學 的學 習興 趣 不 大,使到選修中國文學科的學生人數 日 益 減少 ,並 且面 臨 被邊 緣化 的 危 機。因此,課程發展議會須反思中國 文學教育的現行問題,並且提出切實 的改善建議,以使中學文憑考試的中 國文學科不再是僵化的考試科目,而 是具有人文魅力、能夠改善學生文藝 素養、提升學生文學賞析能力、培養 學生閱讀文學興趣的科目。 參考文獻  任小軍(2012)。高校班額效應影 響學習過程的機制—學習氛圍、學習 態度與自我效能的互動。杭州電子科 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8(1), 55-60。  李偉(2003)。淺論自主學習。山 東電大學報,2,10-11。  呂成瑞(2012)。淺析文學圈教學 法及其意義。淮陰師範學院教育科學 論壇,12,76-81。  孟念珩(2009)。多媒體在當代 文學教學的應用及問題探討。紹興文 理學院學報,29(12),41-43。  姚素珍(2005)。香港中學中國文 學課程反思與展望。香港教師中心學 報,4,131-140。  姚佩琅(2008)。略論當前中學文 學教學的“八重八輕”。內蒙古師範 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2(2),82-85。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3)。2014 香港中學文憑科目評核大綱(中國文 學)。香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1)。2012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學生表現 報告(練習卷),香港:香港考試及評 核局。

(7)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2012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考試報告 及試題專輯,香港:香港考試及評核 局。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3)。香 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教師會議 簡報表(2013年11月)。香港:香港考 試及評核局。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0)。2011 香港中學會考考試大綱(中國文學)。 香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 陳思齊(2011)。論文言文教學 在華語教學的重要性-以秦晉殽之戰 教學方式為例。中原華語文學報,7, 161-183。  祝新華、廖先(2012)。持久而有 效地推行廣泛閱讀:國外的經驗與我 們的改進策略。教育研究與實驗,4, 31-36。 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 局(2007)。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香港:課程發展議 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數據

表 2  文學賞析部分的公開考試設置  資料來源:2014 香港中學文憑科目評核大綱 (中國文學)。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3。香 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三、研究方法  中國文學科的公開考試報告是由 所屬的試卷主席所撰寫,對於了解全 港學生的整體文學賞析水平,極具研 究及參考價值。因此,本論文採用了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或資訊 分析法(informational  analysis) ,即是 透過分析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 科的考試報告(文學賞析部分) ,包括 2012 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倫理與宗教委員會〈 2013-15 〉主席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1.大專以上學歷(不限特定科系) 2.行政文書處理與文字表達能力 3.外語能力(國際書信往來與客戶接待) 4.資訊應用能力(excel、ppt 等軟體操作)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

z z 發展學生解難及 發展學生解難及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 ,鼓勵學生運用 ,鼓勵學生運用 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

  系列中一套三冊的內容,分別對應不同類別資優學生的需要,除了讓 教師了解香港資優教育的推行理念及一般資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