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大學入學制度與重考現象之反思 / 6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內大學入學制度與重考現象之反思 / 61"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內大學入學制度與重考現象之反思

王淑貞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一、前言

綜觀國內大學入學制度之發展(指一般大學招生管道,不包括技專校院), 始自1954 年之大學聯合招生制度(俗稱聯考,考試分發為主),至 1994 年開辦 學校推薦甄選,納入不同申請入學管道;再至2002 年全面實施「大學多元入學 制度」,迄今以「個人申請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分發」、「繁星推薦」為三大主 要入學管道,然而歷經演變,傳統的考試分發入學方式始終獲得保留(李大偉、 李建興、胡茹萍、黃嘉莉,2012;王秀槐、黃金俊,2010;秦夢群,2004)。「重 考」是伴隨著大學入學制度下被經常討論的議題,尤其在當年聯考時代,由於錄 取率低,放榜當天也有許多人直接準備重考,一度成為盛況(呂雨珊,2016)。 然而,隨著1997 年進入高教擴張階段及少子化的社會趨勢,大學重考人數日趨 沒落,但是近年來,由於學測及指考報考人數中,非應屆生占比例增加,重考生 的議題再度被搬上檯面。因此,本文以國內高等教育制度發展及社會變遷為脈 絡,詮釋重考行為對個人及制度發展之意義。透過文獻探討、彙整政府統計數據 及實務深度訪談資料,以實證為基礎,提供對當代重考現象之反思及評論。

二、國內高等教育體制的變化

回首1975 年的聯考時代,當時國內國民平均每人名目所得為 3 萬 3,490 元, 大學的學校數量僅有9 所(6 所公立、3 所私立),大學日間部聯招之報考人數為 97,859 人,錄取率僅有 26.36%;到 1994 年大學入學管道加入學校推薦徵選,此 時國民平均每人名目所得已增為29 萬 4,112 元,大學數量亦增加到 23 所(15 所 公立、8 所私立),大學日間部聯招之報考人數為 12 萬 5,490 人,錄取率也提升 至43.76%;2003 年正式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大學數量及錄取率持續上升; 一直到2019 年,國民平均每人名目所得達到 69 萬 1,579 元,大學數量已增加至 126 所(45 所公立、81 所私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報名人數 13 萬 8,387 人, 錄取率為 76.15%(教育部統計處;中華民國 109 年版教育統計;中華民國統計 資訊網,2021)。過去的大學聯考時代與現今多元入學制度之年代,在國家的經 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資訊網絡發展等等社會脈絡背景已相當不同。檢視歷年 國內大學的校數、高級中等學校學士畢業生總人數,可見國內高等教育政策改革 的軌跡,詳如圖1: 1. 整體大學校數成長,其中私立學校的比重快速增加(湯志民,2003)。 2. 在 2000 年國內高等中學畢業生人數下降趨緩之際,大學校數仍持續擴張。

(2)

3. 學士畢業生與高中生畢業人數近年來愈趨一致,邁向普及型階段(Trow, 1973)。 圖1 國內大學校數、高等中學及學士畢業生人數歷年變化 由於國內的高等教育擴張多是透過技職專科之快速升格而來,背後有複雜的 政治及權力作用,促成高教擴張的推力在組織利益的考量或已大於政策的理性決 策(戴伯芬,2015)。在圖 1 政府統計數據內所指之學士畢業生含括一般大學及 科技大學體系,在高教擴張後,已不同於聯考時代一般大學為主流的樣態。因此, 表面上增加的大學校數使機會大開、窄門不再,但對於以進入一般大學為目標 者,仍鎖定在有限的學校數。再者,當具學士學位者眾多,為了能在未來的就業 市場勝出,如何進入資源豐富、品質佳且聲望好的大學成為主要競逐的場域(彭 莉惠、熊瑞梅、紀金山,2015)。大學入學招生是雙邊選擇的過程,考生們努力 表現以競爭進入好大學、大學透過篩選機制希望挑選具備學術能力及性向相符之 學生。只要有競爭或篩選,就會有落選或再挑戰的選擇,因此,重考行為可以說 是大學入學制度之下伴隨存在的社會現象。

三、媒體輿論下的重考現象

回想「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推行的初衷,係為改革傳統大學聯考時代引發的 升學壓力、偏重智育、解題技術、高分暴力(高分者具有完全的校系選擇權)、 升學惡補、扭曲教育本質等等批評,因此實行「大學入學多元制度」,強調「多 元管道」、「適性發展」、「考招分離」,讓考生和大學校院都有選擇的自主權,配 合知識經濟時代的進步和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重視多元智慧的能力提升(蔡文 山,2005)。但是,此政策自 2002 年實施迄今,仍持續被批評未能減少升學壓力、 多錢入學、缺乏公平性等等(李大偉等人,2012)。雖然實證研究結果並不支持 上述的輿論批評(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2016),但近年來媒體指向重考生

(3)

的議題,藉以批判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未達其適性目標,例如聯合新聞網2020 年 8 月 15 日﹤重考生占比創 11 年新高 招聯會:少子化促學生再拚一年﹥,由國 教行動聯盟召開記者會,引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每年公布的報名人數統計,指出 學測的非應屆考生約占 13%、指考的非應屆生比例已來到 27%,創歷史新高。 但是,新聞未揭露另一項重要資訊:學測與指考報名人數的歷年變化差異。從圖 2、圖 3 可知,歷年學測報名數的應屆生穩定略降,但指考報名人數卻明顯直線 下降,顯示應屆生以參加學測為主流。由此可知,指考報名人數在非應屆生人數 占比逐年增高,與急遽減少的應屆生報名人數有較大關聯,不能概推為整體社會 的重考問題或當作制度評估的指標。 圖2 學測報名人數趨勢圖 圖3 指考報名人數趨勢圖

(4)

四、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的改革思維及對重考的反思

重考是為了進入更好的學校,由於在過去聯考時代,一年只考一次,以該年 之絕對成績分數進行分發,重考必須再等一年。現今的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一年 當中有學測及指考兩種方式,由2020 年兩次考試的應屆生報名數據來看,推估 約有四分之一的應屆生先考學測、再考指考(由於僅考指考的應屆生相對少數, 在此不計),這其實也是一種「重考」。若單一次考試是對學生能力分布的一種隨 機抽樣,只採計一次的絕對成績無法斷定就是學生的實際能力程度。雖然,聯考 時代的考生們在同性質場地、同一段時間、同一份試卷、同一份教科書,那種公 平競爭的意象深植人心,但事實上,個人考試能力的強弱與家庭資源相關,父母 的教育程度和家庭所得的差異形成學習機會的落差,因此對於經濟弱勢家庭的子 女,單看智育成績不容易比得過一般家庭,以目前的學測及甄試入學管道來看, 只要經濟弱勢生能夠通過第一階段成績篩選,第二階段面試反而對其比較有利 (蔡文山,2005;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9)。同時,對於經濟弱勢生而言, 重考需要投資的時間資源和機會成本較難以負擔,因此選擇符合自己學科興趣及 需求之學校,並能穩定就學便相對重要。 整體而言,個人重考原因除了追求好的學校及系所,還包括其他原因,例如 學生在選填志願時的從眾傾向、或聽從父母選擇,最後發現不適合自己而產生期 望落差(王秀槐、黃金俊,2010)。亦有從就業導向出發,由於對職場有更多的 了解之後確定志向,決定轉換自己的職涯發展。然而,這些關乎社會價值觀與整 體的勞動就業市場所連帶產生的重考行為,難以單一歸咎於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所 致。目前透過實證研究可以確定的是,甄選入學的內在動機較高,傾向穩定所在 科系、學習投入亦較高、也較滿意自己的系所(銀慶貞、陶宏麟、洪嘉瑜,2015; 王秀槐、黃金俊,2010)。至少在現行多元的制度管道及大專校院及其系所之資 訊普及化,可透過主動蒐集資訊、歷經思考過程以提高對系所的了解,減少未來 的期望落差。

五、結語

當社會輿論將重考論述為一種社會問題,其背後預設的價值觀是:每位應屆 畢業生應該在「首次」錄取的學校科系上,從一而終的完成學業,才叫做制度成 功、達成適性選擇。但是這個預設的價值觀卻有本質上的矛盾,因為大學多元入 學的精神在於提供學生的多元選擇、促使學校發展特色(李大偉等人,2011), 那麼重考不也正是個人主動展現選擇權的一種歷程嗎?又當學生進入一所大學 系所,發現學校並沒有所稱謂的特色、或是對學校科系的訓練失望,因此選擇休 學重考時,這對學校也形成一股推力,必須發展特色以留住學生。在個人的重考 階段,這個看似停頓的暫留時間,卻也讓能學生靜下來面對自己,跳脫外在的價

(5)

值枷鎖與反思自己的興趣所好,同時隨著身心能力的發展成熟,隔年的重考表現 或許較佳1。整體而言,重考對個人成長經驗及體制發展的影響不必然皆為負面。 在現今的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下,重考行為背後發人省思的問題或與高等教育 的整體品質有更大的關聯。如果學校行政管理或教學品質不符期待、系所課程內 容無助於促進個人能力或是不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這些對於學生未來人生的職 涯發展將影響甚鉅,選擇重考是個人設立停損點的一個方式,勾羈著其職涯發展 及社會地位的取得機會。因此,政府應該更重視高等教育整體品質的維護、淘汰 無心辦學的校院,回歸高等教育的本質及初衷。 參考文獻 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統計資料。學科能力測驗考試之報名人數統計總表,取自 https://www.ceec.edu.tw/xmdoc?xsmsid=0J018604485538810196 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統計資料。指定科目測驗考試之報名人數統計總表,取自 https://www.ceec.edu.tw/xmdoc?xsmsid=0J018611000723433352 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9)。甄選入學過篩後,弱勢生錄取率高於一般 生。取自http://www.jbcrc.edu.tw/documents/news/20190310%20%E6%96%B0%E8 %81%9E%E7%A8%BF.pdf 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 元入學制度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1-27。 教育部(2020)。中華民國109年版教育統計。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bookcase/Education_Statistics/109/index.html 1 筆者於 2020 年訪談北部、中部及南部共 4 位公立高中之資深教師,彙集他們對同學重考行為 的看法及實際接觸經驗而得之結論。相關訪談內容引述如下: 「不必特別對重考的議題賦予一個負向的標籤,那讓同學其實有一個比較可以再作選擇的機 會(訪談編號 201104)」 「其實我們學校的,我的觀察反而讓這少數這批孩子,他有時間去思考他的未來。…他重考 的時候,他反而一個人,他才會真的去思考那我到底適合念什麼(訪談編號 201105)」 「就大學端我覺得他們會希望找到高手,…或者是真的興趣符合的,那重考生其實蠻多人, 他們會真的想這個問題,所以他們其實應該是更符合大學招生要的人才(訪談編號 201116)」

(6)

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取自https://mail.naer.edu. tw/cgi-bin/start?m=935870529&wrap=1  呂雨珊(2016)。高四重考班在臺灣教育價值中的角色之探析。臺灣教育, 700,47-51。  李大偉、李建興、胡茹萍、黃嘉莉(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 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會編印。  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2016)。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 入學。經濟論文,44(2),207-250。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 59-84。  張宜君、林宗弘(2013)。高等教育擴張與階級不平等:以臺灣高等教育改 革為例。論文發表於「2013 臺灣社會學年會: 臺灣社會的再轉型」。臺北:臺灣 社會學會。  教育部統計處。大專校院概況表之各級學校校數(57~109學年度)。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 B60CAD  彭莉惠、熊瑞梅、紀金山(2011)。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職業成就的影響: 世代、性別、性別化科系與初職社經地位的取得。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 47-85。  湯志民(2003)。臺灣高等教育擴張與整併之探析。卓越與效能-21世紀兩岸 高等教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研討會實錄,283-330。臺北:政治大 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  銀慶貞、陶宏麟、洪嘉瑜(2015)。由大學多元入學者的個人背景與滿意度 評估多元入學的成效。應用經濟論叢,98,1-53。 潘乃欣(2020)。重考生占比創11年新高 招聯會:少子化促學生再拚一年。 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925/4784711  蔡文山(2005)。臺灣高中職與大學升學機制之教育社會學探究。國民教育

(7)

研究集刊,13,147-162。

 戴伯芬(2015)。臺灣高等教育擴張歷程中的教育權力精英分析。臺灣社會

學刊,58,47-93。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ews & World Report Rankings)發布最新一年之世界大學 排行前五百名之大學校院提供之博士

一、依行政院一百十一年 一月四日核定國發會 提送之「強化優秀僑 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 畫」 ,將取得我國副學 士學位僑外生納入評 點制適用,並以自我 國產業發展所需之相 關科系畢

國立旗美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臺東女子高

畢業於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讓多數學生透過免試入學升高中職和五專。雖然叫做免試,但是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1.本招生以參與「工業工程與設備管理產學攜手專班」之國立霧峰農工 104 學年度日間部機 械科、國立秀水高工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