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醫人第8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醫人第8期"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畢 業 五十 年·世 紀 之 約 醫學系第一屆 畢業50週年紀

醫學系第一屆畢業 週年專題

104 學年度傑出校友

2 發行人語 3 封面專題 醫學系第一屆校友 畢業50週年專題 29 北醫聚焦 閻雲校長獲頒景星勳章 31 北醫典範 名譽教授 葉英堃 名譽教授 曾金章 35 北醫人故事 詹潤源 醫師 37 北醫亮點 學士後護理學系 師生熱烈參與義賣活動 41 北醫榮耀 一校三院榮譽事蹟 43 校友動態 104 學年度傑出校友 國內外校友動態 48 進修推廣處課程 49 生活新知 2016 / JULY

8

片刻永恆

491 世紀之約

返校同學會

學弟妹經驗分享

「醫學腦.藝術心」藝術聯展

重返畢業典禮

謝文儒

醫師

萬又瑞

博士

張東玄

董事長

(2)
(3)

TMU Alumni 發行人語

封面小故事: 秀逸圓潤的「北醫人」 三字為閻雲校長所題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2016/6

片刻永恆 榮耀北醫

今年6 月 1 日,母校歡慶 56 歲生日,今年適逢醫學系第 1 屆學長畢業 50 週年,母校舉 辦「畢業50,共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系列活動,邀請學長返校一同見證北醫 50 年來的成 長軌跡與心路歷程,並以身為「北醫人」為榮,心中永遠牢記校歌《學好作人方作醫》的終 身理念。 491 同學會,從 4 月 21 日晚宴相見歡開始,翌日上午返校,默哀 1 分鐘追思已故的 24 位同學後,展開闊別半世紀的同學會,參訪三院,環島旅行7 天;5 月 13 日起,李良雄、胡 俊弘、陳惠亭等三位學長就《醫院經營、學術生涯、人文藝術》在圖書館舉辦三場次與學弟 們對話,經驗傳承,永續北醫;5 月 31 日起,阮仲洲、楊武雄、施俊雄,謝榮森、陳惠亭 5 位藝術家學長,在圖書館舉辦《醫學腦.藝術心》藝術聯展;6 月 13 日重返畢業典禮,重披 學士袍,重溫50 年前的北醫快樂時光。 本期北醫人我們介紹三位「104 學年度傑出校友」,分別是公共服務類:美國聯邦疾病 管制預防中心副主任謝文儒(醫14),企業經營類:台灣醣聯生技醫藥董事長張東玄(藥 5), 學術成就類: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醫學病理及實驗醫學系教授萬又瑞(藥 16)。每位傑出校友在各領域的非凡表現,都是北醫人的驕傲與榮光,我們很榮幸請他們分 享得獎感言,作為學弟妹們的人生典範與學習標竿。 北醫創辦人胡水旺博士於今年5 月 21 日凌晨辭世,全校師生、校友與醫界人士深感不 捨與懷念。北醫病理科最受愛戴的黃德修教授也於6 月 18 日離開了我們,北醫失去了兩位最 受人尊重的耆宿!胡創辦人以《感恩思源》、《以有限開創無限》教誨我輩,勉勵我們要為 人類社會服務,為自然生態盡力。黃教授課堂上認真教學,打下北醫人堅實的病理判讀基礎, 課堂外在泥濘地訓練出稱霸台灣醫界的橄欖球隊,練就北醫人吃苦耐勞的習性。走過半世紀, 北醫人腳踏實地,我們沒有辜負兩位老人家的期待。 北醫一校五院( 附醫、萬芳、雙和、臺北癌症中心、寧波醫療中心 ),去年新設管理學 院與醫學工程學院,今年8 月將成立營養學院,即將擁十大學院。除了與美國南加大跨國雙 學位合作,推出奈米醫學工程博士班,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與芝加哥大學、約翰霍普金 斯大學合作,這些跨校合作經驗都將加速北醫國際化,接軌全球,同步世界。北醫人將永遠 牢記創辦人與黃教授的諄諄教誨與無私奉獻,傳承《誠樸》校訓,持續壯大與榮耀北醫,走 向國際級一流醫學大學。

(4)

TMU Alumni

封面專題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一屆校友

畢業五十年·世紀之約

年·世

醫學系第一屆畢業50週年紀念

50 年前,126 名位北醫第一屆醫學系學生,為這所學校唱起第一次的畢業驪

歌,步出校門後,三分之二的同學出國開疆闢土,其餘的留守台灣,帶動並

見證國內醫療產業躍進式的快速發展。

經過這段漫長的奮鬥史,他們在學術、臨床醫療各擁一片天,當年不畏資源

匱乏,從困境中突圍而出的智慧,成為北醫人的重要傳承。而今,有人結束

了行醫故事,啟開另一段退休生活;有人依然埋首於醫療工作,有人正與病

共處,有的同學則已離開人間……。

從青澀少年到白髮蒼顏,母校決定為他們牽起這個橫跨半世紀的思念情懷。

由醫學院、圖書館、秘書處及公共事務處聯合舉辦的「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第一屆畢業

50 週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公共事務處特別規劃「畢業 50

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系列活動,「片刻永恆

491 返校同學會」邀請第一屆醫

學系校友返回母校,參觀校園及三所由北醫經營的醫院;「片刻永恆

感恩

傳承」,邀請李良雄、胡俊弘、陳惠亭三位學長與學弟妹經驗分享;「醫學

腦.藝術心」結合

5 位大學長的藝術創作,在北醫圖書館舉辦藝術聯展;「片

刻永恆

491 重返畢業典禮」讓大學長們再度穿上學士袍,重溫畢業典禮。

醫學系第一屆同學們畢業

50 年的世紀之約,見證學校從草創期的篳路藍縷,

因著老師認真教學及人格教育,蘊育出北醫人獨特的精神與特質,影響深

遠,傳承

50 年。

封面專題

(5)

1. 大學長重返校園,在校史館熱烈討論,尋找當年老師的名字。 2. 畢業 50 年後重逢,大學長開心的在校園合影留念。 3. 李良雄醫師在「片刻永恆 感恩傳承」座談會與學弟妹進行「醫院 經營對話」。 4. 胡俊弘醫師在「片刻永恆 感恩傳承」座談會與學弟妹進行「學術 生涯對話」。 5. 陳惠亭醫師在「醫學腦.藝術心」藝術聯展揭幕,贈送校長閻雲 手繪漫畫作品。 6. 施俊雄、阮仲洲、謝榮森與陳惠亭醫師,藉由畫筆、相機展現行 醫之外的藝術能量,50 年後齊聚聯展,十分難得。 7. 原以為同學當年只會讀書,50 年後發現班上不少臥虎藏龍,李小 玉忍不住對參展同學說:「你們都是天才!」 8. 大學長穿畢業袍參加北醫 50 週年校慶,並向在場師生家長揮手 1 2 3 4 5 6 7 8

(6)

TMU Alumni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一屆 慶祝畢業

50

週年

艱困時代,鐵皮屋下創造出北醫優秀的品牌

/ 陳慧瑩 1960 年 8 月,台北醫學院以醫學、藥學及牙醫系起家, 126 名第一屆醫學系學生,不乏來自全台各縣市頂尖高 中,甚至只差1、2 分即可擠進台大第一志願的高材生, 在期待,觀望,嘆息……中,開始了醫界人生的啟蒙。

苦讀的青春歲月 社團、運動為伴

從屏東來的阮正雄記得新生報到那天,拿著地址走在 吳興街上,只見稻田與幾間民宅矮房,「學校在那裡?」 經附近居民一指,終於看到兩根石柱子上面寫著:臺 北醫學院─荒涼,沒有校門,三間鐵皮屋、一間簡陋 的磚造平房,和草地上放養的幾隻牛群。 早期的吳興街,只是一條泥土路,遇雨則淹,走到學 校鞋子都會沾滿泥濘,鞋子一雙變兩雙重。校舍簡陋、 設備匱乏,上課前同學得爭相衝進鐵皮屋教室,搶坐 第一排的位置聽課,以便清楚抄寫筆記。胡俊弘形容, 大家自嘲讀的是「醫學補習班」,「還好社團成為我 們重要的精神食糧」。熱愛閱讀、寫作的胡俊弘與沈 政男等幾位文青代表創辦「綠杏」 校刊,喜歡畫畫的 陳惠亭創辦「美的杏」(medicine)畫社;愛好攝影的 王乃弘與楊武雄、楊文龍(已故)等人成立了攝影社, 用鏡頭捕捉青春,其他還有合唱團、北極星詩社的創 立,使這所硬體貧瘠的學校,洋溢著文藝氣息,豐富 了多彩多姿的學生生活。 阮正雄說,當時的體育課刻意排在第7、8 節,因為每 次幾乎都是就近爬拇指山,走完後即下課解散,不過 北醫為了填高校地以防淹水,買了一座山進行填土工 程,沒想到剷下來的紅土意外的造就一個品質絕佳的 網球場,每次上課都會聽到從球場傳來ㄆㄚ、ㄆㄚ扎 實的聲音,加上病理老師陳定堯與黃德修成立橄欖球 隊,帶動北醫運動風氣,時常可以看到師生在草地上 練習、比賽足球或棒球。

師資陣容堅強 打瞌睡粉筆伺候

 

雖然學校環境不如人,北醫的師資卻是一時之選。因 地利之便,加上創辦人胡水旺先生的積極奔走,基礎 醫學幾乎由台大醫學院的教授、副教授包辦。例如大 體解剖學是余錦泉、蔡錫圭,組織學是林槐三、生化 學是董一致、藥理學是李鎮源,病理 學是陳定堯,創 辦人之一徐千田除了親自教生化內分泌,還特別從日 本京都大學聘請廖道雄回台教細菌學,陣容堅強。 阮正雄回憶,廖道雄老師作風嚴厲,沒有所謂「及格 分數」,考試成績總評後,倒數三分之一的全部當掉! 所以學生競爭激烈忙於補考。台灣有機化學合成技術 第一把交椅的董一致也不遑多讓,他的要求是「這門 科一定要學到會!」所以二週一次「淘汰賽」,直到 全部學生悉數過關才罷休,即使是平常考試,凡作弊

封面專題

(7)

者,考卷當場撕掉絕不寬貸。但他也嚴以律己,由於 只會說英、日語,不懂中文,在沒有講義的時代,為 了讓學生理解,董教授上課前會先以英文書寫講義, 再請人稱「黃牛」的講師黃蔭樨翻譯成中文,晚上則 由夫人教他用日文發音學中文,如此涓滴苦練,以便 和學生溝通。 徐千田教授一進教室就是拿起粉筆,埋首黑板邊畫「龜 殼」邊唸著:「ch oh……」,然後逐項解釋,台下學 生則拼命畫、拼命寫,楊武雄記得,當時若有人上課 打瞌睡,徐教授就會「飛來一枝粉筆伺候!」學生一 旦在實習醫院遲到,他就會以手指連戳著成排的學生 肩膀說:「no excuse no excuse…」阮正雄說,在沒有 參考書的時代,曾經有醫師挑戰徐教授,質疑他寫滿 黑板的結構圖「甘係真ㄟ?」直到台灣慢慢出現相關 的原文書,兩相對照下果然無誤,對老師欽佩不已。

定堯仙恩威並重 犯錯罵人 

「三八叮咚」

病理學的陳定堯教授與黃德修講師則是一對「魔鬼教 頭」組合。人稱「定堯仙」的陳定堯,強力主張病理 沒有通過是不能當醫師的,不論背景多硬絕不受分數 關說,所以北醫病理考試不及格,想要求加分、放水 是絕無可能,只有重讀補考直到及格為止,也因此奠 定世代北醫人超強的病理學水準。因為不懂中文,陳 定堯最有名的話就是把「母奶」說成「母親的牛奶」, 罵人時的口頭禪是「三八叮咚」。楊武雄說,老師看 似威嚴,其實和善,學生看顯微鏡時,都在旁邊觀察。 當時參考書很少,醫學原文書又貴,他曾買一本摘要 的病理書,上課時邊看顯微鏡邊參考並記錄,結果陳 教授看了一下說:「很好,還會看書!」但提醒他不 要看摘要性的書籍,完整敘述的比較好。

黑咖啡嚴厲的愛 半世紀依然想念

黃德修教授就讓學生更為點滴在心了。當時他是病理 講師,又和陳定堯教授籌組北醫橄欖球隊,與學生互 動最為頻繁,他的名言也是:「病理非過不可!」所 以有了傳承數十年「請喝黑咖啡」的黃德修老師。 阮正雄指出,當時解剖學大樓上面的外牆是黑、白、 藍三色,黃昏後當黃色燈光一亮,很像一間咖啡廳, 在寧靜的校園特別有Fu,「可是大白天大家都怕喝到 這苦苦的黑咖啡!」原來上完病理課隨即考試,黃德 修當場批閱並公布名單,60 分以下者逐一到辦公室「喝 咖啡(訓話)」其實並沒有咖啡喝,「老師邊吃便當 邊開罵,愈熟的學生(如橄欖球隊員)罵得愈凶,可 以連罵2 小時內容完全不同,甚至送上一拳!」阮正 雄回憶著,但說也奇怪,這一屆的同學卻是最懷念他, 也最喜歡他,即使畢業多年,都會專程到北醫看他, 因為感受到老師嚴厲的背後,是濃濃的愛。 2

(8)

TMU Alumni

解剖學緊張震撼 感謝祂無私奉獻

對醫學系學生來說,「解剖學」是最深刻也最為重要 的學科。大體老師為學醫的人啟蒙生命奧祕,引領習 醫者更清楚人體器官的構造,同時因為有大體老師的 奉獻,能讓醫學生擺脫書本框架,實際從臨床了解醫 療知識,為了感謝祂的付出,北醫醫學系成立開始, 就會為大體老師舉辦慰靈公祭,提醒學生尊重已逝生 命。 不過,50 年前的北醫,資源闕如,解剖大體是在一間 廢棄、如同小廟般的古厝執行,簡陋環境,非常克難。 李良雄記得,當年進行大體解剖課程時,幾十具的大 體老師就擺在學校附近的農舍,每次解剖前,都有一 名師公誦經唸咒,儀式結束,才能進行解剖。阮正雄 坦言,初次見到大體老師時非常震撼,第一次解剖後 食不下嚥,有的同學甚至嚇得提前開溜,阮仲洲說他 下課後在小吃店點了一碗牛肉麵,「看到顏色和大體 一模一樣,也不敢吃」第一次開刀也是,血腥畫面, 「嚇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但這些畢竟是基礎醫學臨 床最重要的第一步,必須搞懂所有器官、骨頭的形態、 位置、 名稱及手術流程,同時畫出來,所以不僅強迫 自己實作、了解還要投入。 當時,可以借真骨研究,阮正雄租屋在學校附近,儘 可能的會帶人骨回宿舍仔細端倪,久了非但不覺得可 怕,反而對無言的老師心存感激。楊武雄則形容自己 剛看到大體時,有一種即將成為醫師的興奮與期待, 「劃下第一刀之後,我從此帶著感恩心,謝謝祂給我 機會!」柯敏雄也記得,曾向學校借骨頭回去研究, 為了表示尊敬,都用袋子裝著,再騎腳踏車載回家。 他尤其記得大體解剖實驗的考試,是以計秒跑台方式 進行,眼前擺著好幾具大體,每具遺體都有考題編號, 同學人手一張紙邊看大體及號碼作答,那種緊張,與 病理顯微鏡「限時跑檯」考試不相上下。阮正雄說, 當時為了看清楚器官顏色、解剖的對照圖,有人忍痛 買下動輒一千元的原文書,但多數學生還是買不起, 就花30 元買盜版書,據了解,有位學生買了原文書, 交女朋友後花費很大,最後賣掉原版買盜版書,也K 得嚇嚇叫,傳為趣談。

不畏懼資源匱乏 出奇招尋求突圍

病理學則是很多學生頭痛的科目,陳定堯與黃德修的 魔鬼教學,不僅讓人皮皮剉,考題多採取open book, 身為第一屆學生,沒有考古題可參考,因為與台大老 師來源相同,有人因此向台大學生打聽考題,甚至「撈 過界」跑到台大圖書館K 書,胡俊弘回憶,當年的北 醫軟硬體資源貧乏,學生下課即衝進台大圖書館搶佔 位置繼續自習,「當台大的學生發現好位置都被外校 生佔走了不免跳腳,如今想來真是有趣。」 第一屆的醫學系採6 年制,如何在 6 年間完成 7 年的 學業?由於沒有自己的醫院,學生只能一早到馬偕、 仁愛等醫院見實習,中午十一點必須趕回北醫,以免 錯過下午一點的大堂課。交通的奔波加上見習的緊張, 楊武雄透露,每次返校上課,同學們依舊爭相湧進大 講堂搶占前排位子,但即使面對嚴師黃德修,只要他 一熄燈換上幻燈片,台下的同學就睡成一片,忘了搶 位子的辛苦,老師再怎麼淘淘不絕,也喚不醒這群累 癱的大孩子。 3 4 5

封面專題

(9)

50 年奮鬥史 海內外各擁一片天

緊湊的課程,楊武雄形容,上課抄寫的筆記堆得如山一 般高,都來不及消化,「那個年紀誰不好玩?但沒時 間、沒機會啊……」除了參加社團,同學們偶而相約爬 山、看電影,這一屆醫學系同學,有三個特殊組合,郭 雅美與郭純育是姊弟檔、阮仲洲與阮正雄、范光兆與范 揚錚則是叔侄變同學,十分有趣。由於班上女同學寥寥 可數,非常搶手,很多人以為「李小玉」是女生,入學 第一天即充滿期待,沒想到老師點名「李小玉」,只見 一名高大男孩中氣十足喊了一聲「有!」全班忍不住當 場嘆息。楊文博與吳美慧還成了班對,當時很多醫學系 與藥學系學生結姻緣,如第一名畢業的傅堯喜娶了藥學 系第一名畢業的許幸枝、文青代表沈政男與藥學系的張 金輝結連理。 畢業後,這群醫界的初生之犢選科百花齊放,三分之二 赴美、日發展,很多人選擇婦產科、小兒科及病理科, 是分別深受徐千田、蕭柳青及黃德修等老師的影響。經 過50 年一段奮鬥史,他們在學術、臨床醫療各擁一片 天,如:蔡芳洋成為國際知名的神經放射科介入治療專 家、翁仁田是世界小兒呼吸治療權威、黃書聰是血庫專 家、傅堯喜為前美國UCLA 病理教授、沈政男是台灣 第一位發表子宮內膜異位統計者、辛苦家庭出身的劉世 淵此次回國參與半世紀同學會,還大筆捐款回饋,對母 校興建中的癌症中心作出重大貢獻,反應快、點子多的 胡俊弘是全班唯一選擇皮膚科的人,1977 年與校友在 美國成立北醫北美校友會,將許多在北美發展的優秀北 醫人凝聚一起,「大家出門在外,團結一起很重要!」 後來返台治校12 年,讓北醫再次蛻變,不僅爭取到萬 芳醫院經營權,還促使北醫在2000 年從醫學院升格為 醫學大學。 國內優秀同學也不遑多讓,除了開業看診行醫濟世,也 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如阮正雄31 歲即當上台北婦幼 醫院婦產科主任、施俊雄是三重地區著名的婦產科醫 生、阮仲洲擔任阮綜合醫院院長到現今董事長、李良 雄曾任台北榮總院長,提攜許多北醫學弟妹們、王乃 弘是台中光田綜合醫院院長……。

鐵皮屋下的奇兵 奠定北醫好血統

「我們沒有辜負母校的培育!」胡俊弘自信的說。當 年,北醫的匱乏資源,或令學生傻眼、嘆息,沒想到 第一屆醫學系的大學長未妄自菲薄,反而在艱困的大 時代,以堅韌的適應能力突破困境自創品牌,成為鐵 皮屋下的奇兵,讓歷屆北醫人傳承自立自強的優異血 統,如今北醫大已成為世界排名50 大的學校,也讓 這批第一屆醫學系畢業的校友們與有榮焉,感到無比 的驕傲。 6 7 8 9 3. 顯微鏡看病理,醫院的實習生活,讓人大開眼界。 4. 當年的實驗室一隅。 5.1966 年 6 月 28 日畢業典禮,50 年前穿著畢業袍告別母校, 當時個個青春洋溢充滿活力。 6. 當年北醫校園建築。 7. 創校前期,校園內三間簡單的鐵皮屋教室。 8. 五十八學年度畢業典禮,創辦人胡水旺與徐千田等人緩緩步 入會場。 9. 當年的解剖教室環境簡陋,在猶如小廟般的古厝內上課。

(10)

TMU Alumni 2015 年 8 月,旅居美國的北醫醫學系第一屆校 友柯敏雄接到母校病理學科教授黃德修一封電子 郵件,內文提及《明年是 貴班醫學系第一屆同 學畢業50 週年的日子……》

海內外報名參加同學會 

創下空前紀錄 

柯敏雄靈光乍現,認為應該辦一場大型的同學 會,於是展開邀約半世紀同學會的超級任務。他 火速連絡全班同學,討論細節,藉由網路投票敲 定這場世紀之約,果然,海內外報名參加同學會 的( 會前餐會 ) 人數達 51 人,加上眷屬 44 人,95 人,創下空前紀錄。 世紀同學會在施俊雄和夫人辛勤的奔走下,加上 北醫公共事務處的協助連絡師長,4 月 21 日晚6:00 老同學在台北兄弟大飯店 13 樓薔薇廳先 舉辦了一場同學會前餐會,晚宴中,51 位同學 及寶眷們與12 位師長相見,有興奮、有感慨、 有開心、有哽咽……,預定9:30 結束的餐會, 同學們聊到晚上10 點多,仍意猶未盡……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一屆畢業

50

週年系列活動—

1

片刻永恆 491 返校同學會

/ 陳慧瑩 1 2 3

封面專題

(11)

返校同學會  找回過去的記憶

4 月 22 日早上 35 位同學及眷屬 33 人共 68 人,相 約返回母校,於醫學綜合大樓四樓誠樸廳正式聚首, 由現任校長閻雲( 醫 17) 代表母校歡迎學長們回娘 家。醫學院黃朝慶院長( 醫 15) 為學長們簡報目前 北醫大醫學院的發展現況。 校友服務組製作懷舊影片,回顧學長們當年豐神俊 朗的青澀模樣,同時也遵照翁仁田醫師建議,為往 生的同學默哀一分鐘;接著校園巡禮,一路回顧過 去的景象,參觀新穎的圖書館,走進當年的教學大 樓大講堂,想起當年上課搶占位子的熱鬧場景;簡 陋的解剖室雖已不復見,卻對這堂課充滿感激;在 校史館陳列的建物模型及相片中,尋找消失的鐵皮 屋及老師名單,有驚喜,有唏噓。中午,由附醫陳 瑞杰院長作東,在北醫附設醫院的FUN 心餐廳,享 用由營養師特製的美味健康餐點。 接著參觀了北醫經營的三家醫院,由北醫附設醫院 院長陳瑞杰、雙和醫院院長李飛鵬、萬芳醫院院長 連吉時,親自為校友們簡報醫院的經營與發展概況, 大學長們看見北醫56 年來快速成長,有期許,有驕 傲。最後,他們搭著遊覽車展開7 天的環島之旅。 4 5 1.50 年後的世紀同學會,吸引海內外同學與家眷響應,他們重 返母校,與閻雲校長及黃德修師長合影。 2. 老同學重逢的餐會上,有興奮、有感慨、有開心、有哽咽 ……,同學們聊得意猶未盡。 3. 同學們看著懷舊影片,回味當年的青澀模樣,懷念那段美好 時光。 4. 同學們重返學校,在校史館看到母校從偏僻荒涼到如今的櫛 比鱗次建築模樣時,既感慨又開心。 5. 大學長參觀萬芳醫院,副院長白冠壬簡介醫院發展現況與願景。 6. 親愛的大講堂,我們回來了!當年可是要辛苦佔位啊。

(12)

TMU Alumni

李良雄 :「誠信待人,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廣徵善言,擇善堅持。」

醫學院院長黃朝慶在李良雄「醫院經營對話」座談 中指出,北醫的特色之一是「院長多」,從馬偕、 長庚、國泰、成大到榮總,「院長都曾是北醫人」, 堪稱是產出全國最多醫院院長的醫大,最為難得的 是,這些「北醫院長們」沒有光環加持,全靠自己 打拼,總顧問李良雄就是經典例子,能成為北榮院 長,他的崛起很令人好奇。

李良雄不服輸個性 好「神」刀無

人能及

「選擇神經外科,都是因為不服輸的個性啦!」李 良雄感慨的說。當年畢業後在榮總當住院醫師,好 不容易在競爭激烈的外科部淘汰賽中倖存,卻接下 當時還是荒漠的神經醫學,好強的他卻視為挑戰, 住院醫4 年期間,每天午休就跑到解剖室進行腦解 剖,不懂的case 翻文獻研究,如此摸索愈做愈投入, 醫師前輩形容他是「無人可替代」。 為了精進所學,李良雄曾赴美、法、德國進修,升 任榮總神外主任時,幾乎一手包辦最困難的刀,曾 開過36 小時的顯微手術,助手都換 3 班了,「我一 口飯沒吃繼續做」,如此苦幹實幹,終於在2002 年 以非軍醫系統身份晉升北榮院長,「當時跌破大家 眼鏡啊」後來還遇上SARS 風暴。學弟妹問起大學 長當年的抗SARS 事蹟,李學長說,「當時北榮收 治全國最多、80%重症患者,還支援松山醫院,幾 家大型醫院已傳出醫護人員感染,還好北榮有效控 制,未發生院內感染,且病人均痊癒出院」。李良 雄領導北榮期間最大的安慰是,出掌北榮6 年期間, 北榮在教學、研究曾獲得衛生署評鑑特優,成為台 灣醫療院所的標竿對象。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一屆畢業

50

週年系列活動—

2

「片刻永恆.感恩傳承」經驗分享

李良雄

- 醫院經營對話

胡俊弘

- 學術生涯對話

陳惠亭

- 人文藝術對話

/ 陳慧瑩 北醫醫學院、圖書館與公共事務處聯合舉辦「片刻永恆.感恩傳承」三場座談,特別邀請491 學長與學弟妹 經驗分享,校務總顧問李良雄談「醫院經營對話」、前校長胡俊弘談「學術生涯對話」、麻醉科醫師陳惠亭 談「人文藝術對話」。 國內神經醫學推手李良雄,沒有黨政軍背景,從「大稻埕囝仔」,成為兩任總統的御醫,台北榮總院長任內, 帶領團隊成功抗SARS;胡俊弘歷經美國史丹佛大學、梅約等頂尖醫學中心洗禮,在北醫最脆弱的時期,回 國治校12 年,讓醫學院邁向大學之路;喜歡畫畫的麻醉科醫師陳惠亭,用手繪漫畫揭露開刀房的神秘面紗, 展現行醫之外的藝術能量。三場座談會,見證大學長為學弟妹們播下睿智、堅定與面對生活的人文種子,經 驗傳承50 年。 1 2 3

封面專題

(13)

外科風險雖高 搶救生命無價

李良雄另一為人津津樂道是,曾擔任故總統蔣經國及 前總統李登輝御醫,直言不諱、坦言病況,即使面對 強人,也建議對方應調適心情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飽 受糖尿病之苦的蔣故總統大發雷霆,卻又喜歡找他聊 天;阿輝伯則形容他:「這個人有Guts !」 大學長的小故事,讓在場學弟妹聽得津津有味。學生 問他,醫院工作最辛苦的事是什麼?李良雄認為,醫 病關係緊張是醫生最感頭痛的事。但經驗顯示,只要 帶著誠意,說話守信用,即使發生問題,家屬非但不 會埋怨,反而心存感激。他舉例,開刀前應弄清楚病 情,有些醫師急於表現,容易有糾紛,「開刀好比作 戰,必須知己知彼」,他一生中最感到安慰的是「不 曾與病患有醫療糾紛」。他坦言,外科風險高,健保 給付偏低,但搶救生命的榮譽感,是金錢難以衡量的。 建議學弟妹,做事要有堅持心,遇有不懂應勇於請益, 即使請教資淺的人也不必害羞。

胡俊弘:「人跡少的路徑,或許有不

一樣的前景。」

醫學院副院長陳志榮在「學術生涯對話」座談會上形 容前校長胡俊弘是:優雅、豐富,讓北醫茁壯的關鍵 人物。當年,他毛遂自薦來北醫服務,胡校長敞開雙 臂的歡迎、致謝,令他難忘……。

胡俊弘卓爾獨行 看見奇山異水

「我年輕時其實想當戰地記者!若能在紐約時報描述 一段段烽火情緣的故事,那是多麼浪漫。」胡俊弘開 場時,言談間仍流露著文青的味道。北醫畢業後,考 量台灣的學習機會有限而隻身赴美,22 年期間,待過 5、6 所大學,包括知名的史丹佛及梅約醫學中心,選 4 5 6 7 1-3. 李良雄醫師、胡俊弘醫師、陳惠亭醫師。 4-5. 李良雄醫師分享台北榮總院長任內,帶領團隊成功 抗SARS 經驗,並與參與座談會的師生合影。 6. 李良雄醫師當年因為不服輸的個性,成為國內神經醫 學重要推手。 7. 胡俊弘醫師與來賓合影。

(14)

TMU Alumni 擇當時認為是「不入流」的皮膚科,「但我相信,人 跡少的路徑,或許有不一樣的前景。」果然,那時全美 國的皮膚科相關醫院只有4、5 家,每年新增的皮膚科 醫生不超過百名,何況是華人,但他幸運的能進入頂尖 的梅約醫學中心,學習專業醫療與高超的醫學道德。

躍進開闊思維 成就全新北醫

眼看著前途大好,學弟妹不解,胡學長為何回台灣接 下 北 醫 校 長 一 職、 成 立 醫 學 人 文 研 究 所? 原 來1990 年,正是北醫風雨飄搖時期,胡俊弘臨危授命接下重 擔,他認為醫學與人文是一體的,北醫必須注入創新 元素,所以突破當時軟硬體皆不足的限制,成立醫學 人文研究所,首創全台醫學院醫學資訊研究所,甚至 排除萬難大膽爭取萬芳醫院的經營權,壯大北醫版圖。 特地前來參加此次座談的生化學系老師沈芯伃忍不住 分享,她說,當時胡校長放棄在史丹佛名校發展毅然 回國,「我以為他頭殼壞掉」,還試圖把萬芳醫院變 成附醫,「我曾滿臉疑惑的問:怎麼可能?」沒想到 胡校長回答:「不過就是一個隧道過去而已,為什麼 不能?」想到胡校長比自己年長許多,思維卻比自己 還躍進、開闊,讓她十分佩服。 胡俊弘是第一位以華人身份成為國際皮膚醫學會聯盟 國際理事,他自我定位為「有學術味道的臨床醫生」。 行醫多年,最感挫折的不在專業、接掌艱困的北醫, 而是台灣的醫療環境。他形容,台灣的醫師與病人面 對面互動很像「審問」,剛回國時很不習慣,所以只 要看到老兵或坐輪椅進來的病患,一定先站起來以示 尊敬。胡俊弘認為,北醫現在已有國際院校級水準, 深具競爭力,建議學生,不必一味追求熱門科別,「走 不一樣的路,會有一番特殊風景!」

陳惠亭:「要聽從老年人的忠告,不

是因為他們總是對的,而是因為他們

犯錯的經驗比較多。」

為了響應醫學系畢業50 週年活動,麻醉科醫師陳惠亭 特別帶著心愛的手繪漫畫醫學作品從美國返台,並成 為「人文藝術對話」主角。回想當年的北醫,只見稻 田,沒有硬體建設,喜歡畫畫的他與同學創辦「美的 杏」畫社,「僅管無福享受設備,至少還有精神寄託」, 雖然該社團早已消失,50 年後,卻能在他下榻的拇山 學苑學生宿舍地下室看到「美的杏」畫社的畫作,雖 然作者不詳,內心十分歡喜,頻頻稱讚:畫得不錯! 8 9 10

封面專題

(15)

陳惠亭藝術狂想 手繪漫畫開刀房

座談會上,學弟妹對陳惠亭身處開刀房,為何想描繪 手術的場景,頗為好奇?陳惠亭表示,北醫畢業後赴 美,1974 年在邁阿密大學傑克森紀念醫院接受麻醉 住院醫師訓練,當時有一位著名神經外科醫師來訪, 在開刀房展示後腦腦瘤手術,他被指派進行麻醉。 「手術時間長達近10 小時,等待時刻我一時興起, 以原子筆描繪當時的場景,沒想到畫出興趣直到退 休,35 年來畫了近百幅。」 陳惠亭的醫學手繪漫畫細膩又寫實,如一字排開的器 械、醫護人員揮汗如雨及專注神情、患者身上的插 管、電燒血管時冒煙,甚至現在已看不到的失傳儀 器,還有緊張、幽默、自我想像的對話,十分特別也 令人莞爾,他還嚐試作詩,讓開刀房的「狂想曲」畫 作充滿故事。同學對學長為何選擇用畫筆呈現瞬間, 而不用其他工具?陳惠亭笑稱自己當年讀書不是強 項,但感謝上天賜予他另一項繪畫才能,以花少錢的 紙筆就能隨手塗鴨,意外成為情緒抒壓,自我療癒的 秘密武器。

不花錢保健 追求簡樸人生

關於如何面對挫折?陳惠亭語重心長提醒學弟妹,不 要一味的讀書,應該培養自己「一旦有一天失敗,可 以站起來的能力」,那個站起來的能力可以是藝術或 其他興趣,即使面對高壓,相信能夠平安走過。此次 重返母校,他藉機趴趴走,並在座談會分享全台探 索、尋根之旅,喜愛藝術、個性豁達,加上保養得宜, 讓陳惠亭看起來比實際年紀年輕許多,他同時分享 「不花錢原則」的保健秘方,建議大家平日要顧好口 腔、眼睛及耳鼻,回歸簡單的生活態度。 11 12 13 14 8. 胡俊弘醫師分享北醫風雨飄搖時期,擔任北醫校長的過程。 9. 當年與同學創辦綠杏校刊,胡醫師言談間仍流露著文青味道。 10. 生化學系老師沈芯伃分享,胡前校長當年以躍進、開闊視野, 成就全新北醫,令人佩服。 11. 陳惠亭醫師「畫」說開刀房,讓學弟妹驚嘆。 12. 陳惠亭向醫學院院長黃朝慶解說作品。 13. 陳惠亭提醒學弟妹,要培養自己遭遇挫折時,可以站起來的 能力,藝術是很好的選擇。 14.35 年前,在開刀房以手繪漫畫畫出〈後腦瘤開刀〉作品,從 此啟開陳惠亭的藝術狂想。

(16)

當阿公級外科醫師的手上拿著不再是手術刀,而是相機 或畫筆時,這是何等精采的醫界人生下半場!北醫大 圖書館、醫學院與公共事務處為醫學系第一屆畢業50 週年系列活動舉辦「醫學腦.藝術心」醫師藝術聯展。 看看當年埋首課業,在歷經服務醫界50 年的高度環境 壓力下,大學長們如何藉著人文藝術豐富他們的生活。 董事長張文昌、校長閻雲、校友總會總會長許庭禎、 醫學院院長黃朝慶等人連袂出席5/31( 二 ) 下午 2:00 聯 展開幕活動,張董事長推祟50 年前大學長們以克難精 神,在醫療專業外播下人文藝術種子,成為學弟妹的 最佳典範;閻校長期許北醫人傳承大學長當年熱衷文 學、勇敢追夢,做個醫學專業兼具藝文風采的優秀人 才;黃院長認為,在高度壓力及緊張的醫療服務中, 若同時擁有醫學腦與藝術心,必能平衡人生,成為有 創意的醫者。 此次參與藝術聯展的醫師與作品分別是,阮仲洲醫師 「花系列」攝影展、施俊雄醫師「油畫展」、楊武雄 醫師「風景系列攝影展」、陳惠亭醫師「醫學手繪漫 畫展」及謝榮森醫師「水墨畫展」。

阮仲洲—相機相隨 楓與櫻綻放精采

「我初中就開始攝影啦!」想像身兼大型醫院董事長, 平日日理萬機,假日可以清晨4 點起來拍照,一手包 辦相片的調色與沖洗,他是高雄阮綜合醫院董事長、 外科醫師阮仲洲。 打開阮仲洲自學攝影的履歷,一晃眼已超過60 年,那 個只有黑白攝影的時代,拍攝的底片全是自己親手沖 洗,即使現在,從入鏡、電腦調色到相片的完美出場, 寧可廢寢忘食,也不假他人之手。走到哪拍到哪,阮 仲洲的足跡橫跨過非洲大陸、史瓦濟蘭及當年剛解體 開放的蘇聯,此次以走訪台灣、日本的「楓與櫻」花 系列參加聯展,透過鏡頭與櫻花近距離的對話,展現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一屆畢業

50

週年系列活動—

3

「醫學腦.藝術心」藝術聯展

/ 陳慧瑩 1 2 TMU Alumni

封面專題

(17)

不同風格。垂掛落地的柳櫻,浪漫迷人;潔白無瑕 的白櫻特寫,捕捉到凝結在花瓣上、晶瑩剔透的露 珠;含苞未開、待開到初開的櫻花,呈現它絢爛華 美的背後,隨時瞬間消失的感動。 玩相機一甲子,年屆77 歲的阮仲洲感慨,興趣對一 個人的重要,尤其步入老年階段。他曾問已退休的 朋友一日生活,對方答覆是:「看電視、睡覺、走路、 睡覺」,阮仲洲覺得不可思議,因為自己到現在每 天仍一早六點半開會,工作滿檔,週六、日帶著相 機趴趴走,家人聚會、朋友來訪都能入鏡,曾入住 中寮民宿一遊,清晨4 點起來拍日出,「雖然累, 一下子就過去了。」因為發現,攝影不僅是興趣, 更是生活的寄託,他因攝影而開心、健康,也得到 心靈上的富足。僅管年紀已大,扛不動「大砲」, 他的單眼相機還是拍得嚇嚇叫。 2 年前,阮仲洲也曾在北醫舉辦〈生命力 阮仲洲眼 中的非洲大陸〉攝影展,並將義賣所得捐贈於北醫 大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當時展出的作品猶如一部電 影般,讓在場同學驚艷、激賞,此次,他希望藉由 一朵朵繽紛綻放的花,鼓舞後輩學子,努力綻放每 個人的精采。 1.「醫學腦·藝術心」藝術聯展 開幕當天與會來賓合影 2.「醫學腦·藝術心」導覽畫冊 3. 阮仲洲與他的攝影作品 4-6. 阮仲洲楓葉攝影作品 7-9. 阮仲洲花系列攝影作品 3 4 5 6 7 8 9

(18)

施俊雄—油畫世界 傳遞質樸之美  

「很高興我可以用接生、手術的手來畫畫,什麼時候開始都 不會太晚。」婦產科醫師施俊雄,從小對顏色及風景特別敏 感,也很喜歡塗鴨,「但聯考及學校課業壓力,不容許我隨 心所欲的學畫。」他憶及北醫求學時,曾與陳惠亭創辦的「美 的杏」畫社團員,相約到圓山飯店前素描,那是短暫但美好 的回憶。因為畢業後成為開業醫師,工作忙碌,想畫、愛畫 卻不能畫,只能看展,不惜遠赴美國拍賣會買畫,前後共收 藏了近百幅油畫。 61 歲退休後,施俊雄決定用接生的手,走進油畫世界。他 拜師學畫,藉由旅行或生活日記觀察人生百態,至今完成 一千多幅畫,並集結成三本畫冊,曾代表新北市醫師參展。 施俊雄的油畫色彩、光線豐富,傳遞著質樸、恬靜的味道, 前往美濃客家村落一遊,樹蔭下的舊牛車,讓他眼睛發亮, 成為畫中主角;日本某溫泉小溪,潺潺水流與美麗景觀,豈 能錯過?手做蒸籠的師傅,叼根菸刨竹子的愜意神情;與孩 子共遊美國聖地牙哥,爬上丘陵卻意外發現的海軍營地;婦 女專注在傳統織紗機上展現工藝;神氣活現的錦鯉……,透 過施俊雄的畫筆,變得多采多姿且富有生命力。 從剛開始找美術系學生教畫,到名師指導,施俊雄的功力愈 顯深厚,對作品更為「挑剔」。曾經畫到半夜直覺顏色不對, 一改再改而不想就寢,也曾送朋友一幅油畫,半年後覺得有 些地方不妥,跟朋友拿回,修改再補送,對油畫的執著,難 怪醫學院院長黃朝慶形容施學長的經歷,「正告訴我們,在 醫事人才的人文素養上,藝術就是點綴美好生命及培養人文 關懷的必要元素。」 10. 日本溫泉小溪 11. 家庭手工 - 蒸籠製造 12. 聖地牙哥海景 14. 五十年代家庭紡紗 TMU Alumni 10 11 12 13

封面專題

(19)

楊武雄—探索攝影 捕捉片刻永恆 

「攝影就像是一段不斷探索的旅程。」小時候,從父親手中 收到第一台柯尼卡相機,開啟婦產科醫師楊武雄與攝影的不 解之緣。此次展出〈風景系列〉作品,在看似簡單卻富有詩 意的巧妙構圖下,光影與景物隨著大自然變化而完美交融, 展現造物神奇與大地的寬宏之美,令人嘆為觀止。 楊武雄在北醫求學時,是攝影社創始會員之一,在校曾獲得 日本櫻花軟片攝影獎,他認為,構圖是攝影探索旅程中,最 艱難的作業,「每當我遇到漂亮、迷人、神秘的景物時,第 一反應總是思考如何將光線與景物完美融合在一起,透過作 品,激發觀眾更多不一樣的視野」如此,可以鼓勵他繼續前 進。 當年畢業前往美國深造,認真課業、醉心攝影的楊武雄,很 想擁有同是攝影愛好者王乃弘同學手中全套的單眼相機器 材,但不是為了拍照,而是收集病理切片, 「雖然後來沒有選擇病理科,但婦科領域的切片機會多,還 是覺得很受用!」 退休後,楊武雄放下手術刀,重拾相機四處旅遊,為影像留 下記錄,目前是羅徹斯特攝影俱樂部會員,屢次榮獲該俱樂 部的攝影獎項,也是美國攝影協會會員,多數照片展覽於國 際沙龍。他說,攝影的迷人之處在於片刻永恆,可以瞬間捕 捉所見所聞,所以從攝影風景到家庭聚會,都等著他「開麥 拉」。幾年前,楊武雄曾返校舉辦〈北醫.映像〉攝影專輯 義賣,並將義賣所得捐給學校。「從鏡頭看北醫,覺得母校 真的不一樣!今年回來,學校又進步好多啊。」 14. 生命泉源 15. 寥寂 16. 獨立 17. 足跡 15 14 16 17

(20)

陳惠亭—手繪漫畫 譜出開刀房故事

「偶爾在開刀房興之所致,就畫一畫。」5 月 31 日,在醫 師藝術聯展的開幕會場上,董事長張文昌才致完詞,台下的 陳惠亭立即奉上一幅董事長的素描,前後不到3 分鐘。 旅居美國的麻醉醫師陳惠亭,從北醫時創辦「美的杏」畫社, 喜愛畫畫的手,即不曾在嚴肅、緊張的醫界人生中缺席。身 處開刀房,竟能利用手術的等待時間,或事後想像,以漫畫 繪出外人無法一窺的神秘之地,維妙維肖的畫面,令人嘖嘖 稱奇,儼然是「開刀房畫師」。從42 年前〈後腦瘤開刀〉 處女作直到退休,麻醉醫師的手繪日記,共畫了近百張。 陳惠亭在場介紹手稿小故事,〈五指上吊〉是患者的手骨頭 斷了,醫師以特殊鐵網將五指吊起來拉平;〈泌尿科醫師的 視覺〉源於老醫生因為燈光太亮,要求在「暗房」開刀,因 此高喊「DARK !」陳惠亭只好頭戴探照燈麻醉,也幽了醫 生一默;〈急性咽喉炎〉為了讓小朋友呼吸順暢,陳惠亭想 像自己從背後緊抱他再以面罩麻醉,同時也跟著入畫;〈小 兒外科的極微小焦點〉凸顯沒有冷氣狀態下,醫護人員大汗 小汗落地板,想像一道強光穿過醫師的腦際,順利為小病患 開刀。 畫畫之餘,陳惠亭也嘗試以詩入畫。〈小兒麻醉〉是幼兒戴 著面罩吸入笑氣的麻醉方式,「用高流量的笑氣,充滿面罩, 玩著面罩,咧嘴一笑,有沒有做夢?……」令人莞爾一笑。 〈白內障手術〉捕捉開刀醫生專注的眼神,也透過詩作想像 患者心情,「他的眼睛透過顯微鏡注視我的,但是我卻看不 見他的,陰霾的天空,靈魂已被攻佔,利劍巨響,城堡的磚 石被打成碎屑……」讓人驚訝陳惠亭的文采也同樣迷人。陳 惠亭則笑稱自己「不務正業」,當年在北醫未認真讀書,但 很感謝老天送給他這個手工藝,豐富了人生。 18. 聚精費神 19. 五指上吊 20. 急性喉咽炎 TMU Alumni 18 19 20

封面專題

(21)

謝榮森—安閒自得 水墨畫意境豐富

「藝術繪畫頭栽進去、無法自拔。」小兒科醫師謝榮森的水 墨畫,即使是湍急的瀑布、奔騰翻滾的浪花、山與霧的壯麗 和飄渺,都有一種畫如其人的安閒自得,看似平凡卻讓人驚 嘆。來自窮苦務農的客家家庭,他深信,父母若沒受教育, 很多孩子的興趣與專長是無法發掘出來,當年赴美開業,歷 經多年奮鬥,9 年前退休,他就決定為自己培養一個不太花 錢又終身受用的嗜好,從自學攝影、跟隨老師學水墨畫,到 拉胡琴,可以獨樂,也能與同好眾樂,人生變得很不一樣。 有一年前往緬甸,謝榮森住在水上旅館,乘坐小船,欣賞水 紋與浪花的靈感畫出了〈水上人家〉;聳立在山谷間的〈一 柱擎天〉,則是運用不同顏料的創作,清楚呈現大樹的紋路, 細膩手法令人讚嘆;其他如〈雲崖飛瀑〉、〈鬼斧神工〉、 〈荷塘秋趣〉、〈幽谷晨霧〉等作品,寫實的意境使人彷彿 置身其中。首度應邀參加國畫比賽即贏得第一名,此後便不 好再參賽。 謝榮森說,每次畫畫後,都有一種平靜感。回台定居那幾年, 常帶著相機透早出門爬山,步行2、3 小時,期間捕捉日出、 欣賞一草一木,心血來潮就將它入畫,現在還會上社大課 程,生活悠然愉悅。他發現,只要正常飲食、放鬆心情,能 讓免疫力大增,以前一年會感冒1、2 次,現在身體狀況很 不錯。 「醫學腦 藝術心」491 醫師藝術聯展在圖書館的各樓層間 展出,為期一個月,風格迴異的漫畫、攝影作品與中西畫作, 呈現豐富的線條色彩與景觀,彷彿置身藝術花園中, 吸引 學弟妹駐足欣賞,讓圖書館增添濃厚的藝文氣息。 21. 緬甸水上旅館 / 水上人家 22 21 23

(22)

TMU Alumni 為了讓大學長重溫畢業典禮的美好回憶,醫學院及共 公事務處辦理「片刻永恆 491 重返畢業典禮」活動,7 位醫學系第一屆的大學長,穿著畢業袍參加今年北醫 大的畢業典禮,成為醫學系第一屆畢業50 週年系列活 動的最後壓軸。

回顧畢業紀念冊  有喜悅有感傷

李良雄、施俊雄、林芳正、謝榮森、阮仲洲、阮正雄 及李小玉參加這場50 年後的畢業典禮。阮仲洲與阮正 雄叔侄檔,特地從高雄北上,李小玉更是專程遠自美 國返台,看到從建中、北醫9 年同窗,卻 50 年未見的 謝榮森時,興奮的形容綁著馬尾的謝榮森像個藝術家, 謝榮森看著李小玉滿頭發亮白髮,回稱:「你像大教 授!」 醫學院院長黃朝慶特別為此次返校參與活動的校友, 簡報現今北醫醫學院的概況,醫學院是北醫大的核心 學院,曾經走過許多風風雨雨,如今贏得國際聲望, 也是教育部補助私立院校的前3 名,有賴團隊,共濟 群力。在黃院長詳細解說後,緊接著播放醫學系第一 屆的懷舊影片,在《但願人長久》的歌聲中,畢業紀 念冊,逐一出現當年充滿青春氣息的大頭照,當畫面 出現在場人士時,現場自動響起熱烈的掌聲,有的照 片下寫著英文名字,大家邊想邊猜。而較熟悉的同學 照浮現時,大夥也紛紛提及他們的現況,李小玉看到 周建陽、徐丕亮的俊俏臉龐時,還忍不住感傷的說: 「好多位同學都不在了,包括這2 位初中就很要好的 同學。」當年編輯這本畢業紀念冊的阮仲洲,感慨地 表示難忘這群英雄少年。

老同學相聚  分享行醫故事

已屆86 歲的黃德修教授,此次應邀抱病參與醫學院千 田廳的聚會,場面感人。餐敘時間,黃德修老師沒了 當年「中氣十足,連罵2 小時,給你苦苦黑咖啡」的 嚴厲,他以微弱的聲音表示,50 年了,大家都變得不 一樣,自己也行動不便,不過談到北醫的發展,黃教 授眼神閃亮,侃侃而談,同學依然專注聽講。 接著大家也分享了畢業後的行醫故事,李良雄曾是蔣 經國故總統與前總統李登輝御醫,談起秉持赤子之心 與強人相處過程,讓在場的同學,聽得哈哈大笑,李 良雄還曾邀請國際知名的神經放射科同學蔡芳洋,返 國為李總統成功進行腦部治療,流露出同窗的深刻情 誼。 個性依舊內向的林芳正,則由夫人代言,林夫人說, 林同學在國外研究耳膜修補,回台後很想奉獻所學, 可惜礙於醫療制度無法發揮所長。另外,李小玉以「震 驚」形容母校躍居世界排名,當時他在國外得知消息 後,還主動投母校一票,對學校快速成長直呼:了不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一屆畢業

50

週年系列活動—

4

片刻永恆

491 重返畢業典禮

/ 陳慧瑩 1 2 3

封面專題

(23)

起!謝榮森一貫低調,肯定同學成就之餘,笑稱自己 沒沒無名、最不會講話,但習畫後,現今生活也悠游 自在。阮仲洲捕捉大家的畫面時,邊按快門邊打趣的 說:「大家都很強,強到能活到今天,值得慶幸啦!」

換袍再當醫學生  撥穗禮重返畢典

求學時穿梭在學校與實習醫院之間,誰能預料,有些 同學醉心藝術,50 年後在母校舉辦聯展?他們前往圖 書館參觀「醫學腦.藝術心」展覽,「哇,楊武雄拍 得比我好!」相機不離手的阮仲洲欣賞了楊武雄攝影 作品,也滿聲讚美。施俊雄看到謝榮森畫作時,也頻 頻佩服的說「油畫與山水畫最大不同是,山水畫只要 一滴錯就毀了!」 畢業典禮倒數計時,大學長們走出圖書館,望著成群 的學弟妹穿著畢業袍服拍照,忍不住又是感慨,阮正 雄說,當年的畢業典禮在川堂舉行,「台上的老先生 比我們現在還年輕。」現在北醫的畢業典禮移師至台 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場面盛大,學生與家屬熱鬧參 與,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換袍時刻,施俊雄開心的說:「再做一次學生囉!」 阮仲洲說:「小的時候覺得日子過得好慢,怎麼一下 子就進入老年?」他同時想起當年,一些家境不好的 同學,為了美國夢,買了單程機票出國,可以想見打 拼的決心。望著大家換袍模樣,謝榮森忍不住笑說: 「真是一群老天真!」隨即共同為學士帽撥穗,準備 重返畢業典禮。

再次揮舞學士帽  期待下次喜相逢

下午2 點 45 分,畢業典禮開始,7 位大學長向學弟妹 們揮手致意,與畢業生分享北醫進步及成長的影片, 合唱團領軍開唱校歌,「學好做人方做醫……」,此 時台下的大學長頻頻拍照、錄影。董事長張文昌致詞 提及,北醫從鐵皮屋走到擁有4 萬多名校友,從吳興 街的泥地到成為比鄰101 大樓的醫學大學,甚至在亞 洲大學的排行名次上升中,請大家為自己、為師長鼓 掌,也期許畢業生成為病人眼裡的好醫師。 校長閻雲說,胡水旺創辦人日前辭世,無法出席這場 畢 業 典 禮, 相 信 他 的 精 神 會 長 存 在 北 醫 人 心 中, 北 醫大也將朝10 大學院的國際級一流大學邁進,打造 TMU 優秀品牌。下午 5 點,畢業典禮在驪歌初動的歌 聲中結束。 491 大學長們,揮舞著學士帽,彼此再次祝福,互道 珍重,期待下次再相逢! 1. 母校為大學長舉辦「片刻永恆 491 重返畢業典禮」活動,成為 此次系列活動的最後壓軸。 2. 同學們聚精會神回顧醫學系第一屆懷舊影片,看著昔日同學有 喜悅有感傷。 3. 黃德修教授抱病參與醫學院千田廳的聚會,場面感人。 後記:此次活動才相隔5 天,大家敬愛的黃德修老 師於6/18 下午病逝於臺北仁愛醫院,讓我們 無限的哀痛,在此致上最深的敬意與懷念! 林芳正 施俊雄 阮正雄 李良雄 李小玉 阮仲洲 謝榮森 4

(24)

TMU Alumni

北醫醫學系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柯敏雄 歷經內科、外科與病理科,是班上的 跨科代表。學生時代喜歡古典音樂, 曾參加綠杏社,在費城開業至退休, 曾任北醫2 年校友會長,8 年北美洲 台灣人醫師協會費城分會長,古道熱 腸,對同學的狀況如數家珍,成為此 次活動的推手,讓今年參加人數創歷 年之最。 陳博文 眼科醫師,畢業後在吳基褔眼科服務, 並協助吳基福博士爭取新醫師法的立 法。後到台東開業,並配合吳博士選 增額立委,臺灣時報東部業務勝過中 時聯合,設立捐血中心,創立環保協 會保護臺灣的後花園。堅信政黨政治 才能救台灣而促成台東民進黨成立。 後因拒絕KMT 的摸頭而受到打壓, 不得不在50 歲移民到澳洲。 謝榮森 小兒科醫師,謙稱自己沒什麼成就, 退休後醉心於畫山水、拉胡琴,形容 現在比上班還忙,近年來喜歡看心靈 書籍,覺得人生短暫,年紀大了要有 朋友,畫畫可以交朋友,建議同學們 多接觸藝術,生活會更開心。 方亮靈 外科醫師,現兼營遊覽車事業,留美 外科訓練時,曾與同事邊開邊玩,從 東岸一路開往西岸,再開至德州,10 天共跑了 1 萬公里,此次為了世紀同 學會,不僅安排環島行程,行前還親 自開車測試前往雙和、萬芳與國道5 號所須時間,謹慎作風,堪稱活動的 幕後英雄。 蔡達雄 婦產科醫師,曾在空軍醫院實習及徐 千田教授的醫局任職,後來赴美發展, 與 簡 正 義 密 西 根 州 同 一 家 醫 院 開 業 過,仍懷念在台灣的辛苦、緊張生活。 學生時代喜歡攝影,退休更醉心於此, 最愛捕捉風景,覺得學校進步很多, 同學會是很棒的回憶。 蕭逸夫 北美北醫校友會費城分會會長,從生 理學、臨床醫學、內科、胃腸科,到 賓州大學教書,體驗過不同層次的教 學研究及執業。1973 年曾回北醫,只 見零星幾棟樓,至今完全認不出來, 覺得學校進步好多。得知有的同學相 繼往生,忍不住語帶哽咽,紅了眼眶。 施俊雄 婦產科醫師,為了尋找此次同學會的 會前餐會地點,多方奔走,多次勘查 兄弟大飯店,廣邀難忘師長參與,並 主動為師長埋單,曾為病痛所苦,赴 美參加同學會竟不藥而癒。退休後醉 心買畫、畫油畫,參加多次展覽。 張浩信 泌尿科醫師,旅居美國加州,當年在 榮總當外科住院醫師,有一天父親突 然腹痛就診,他親自導尿,沒想到很 快的解除父親的疼痛,促使他轉向泌 尿科,一做就是42 年,退休後研究自 然及抗老醫學,並拿到美國專利證書, 對北醫發展感到驕傲。 蔡清榮 小兒科醫師,受蕭柳青教授影響成為 小 兒 科 醫 生。 赴 美 發 展 時, 每 年 負 責1500-1800 名早產兒治療,異常忙 碌,受到當年教科書作者Dr. Murray Davidson 的指導,對他以望聞問切看 診,受益良多。退休後積極從事教會 活動,對華人社區提供衛教演講,看 到老同學很興奮。

封面專題

(25)

北醫醫學系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游清沂 內科醫師,人稱「阿不拉」,太太賴和 惠是北醫藥學系第一屆校友,畢業後赴 美當內科的開業醫生,10 年前首次回 北醫卻找不到學校,原來鐵皮屋變成高 樓,退休後與洪伯宗住在拉斯維加斯附 近,常相約吃飯看秀,享受生活。 莊幸一 內科醫師,1968 年赴美發展。此次世 紀之約,幾位同學如蘇一雄、陳昭良 不克參加,戲稱自己是芝加哥同學們 的代表,退休後迷上電視劇,決定把 它看個過癮,久未回北醫,看到50 年 沒見過面的郭雅美、賴淑妍等同學, 覺得很有意思。 劉茂榮 外科醫師,旅居日本,北醫杏聲合唱 團赴日交流時,他是永遠的招待,對 母校始終保持情誼。20 年前曾回國, 現在看北醫改變更多,沒有沙子路、 鐵皮屋,房子變多,人變多,年輕臉 孔也很多。 高由松 神經內科醫師,旅居美國,喜歡聽音 樂、賞鳥,開業時愈忙愈愛賞鳥,可 以平衡思緒,心情愉快。退休後是家 裡賢「內」助,打掃家務No.1,看電 視學烹飪,是西餐西點能手,辦兩桌 沒問題,典型愛妻一族,不忘提醒: 老婆廚藝才是一級棒! 張道正 麻醉科醫師,現旅居夏威夷,每年都 會回台灣看看,打趣說,以前是每天 到醫院上班,退休後是週週進醫院看 醫生,每天行程依然排滿滿(大笑), 覺得健康最重要,看到同學很高興。 劉世淵 直腸外科醫師,赴美發展至退休一做 40 年,喜歡旅行、聽歌劇。當年很少 抄筆記、搶位子,只是看教科書即換 來好成績,此次回國聚會,他預計大 手筆捐款回饋母校,讓大家頗感意外, 為他拍手之餘,他一貫臉紅低調,畢 業50 年大家再相聚,非常難得。 賴建安 內科醫師,附醫草創時的第一批醫生, 曾任附醫代院長,後赴美發展,很珍 惜在校服務的快樂時光。參加50 年後 的同學會餐會,他穿著20 年前,同學 們在加拿大旅遊的紀念T 恤。如今看 到有人行動不便及得知少數同學往生 的消息,感觸良多,覺得要珍惜老同 學的相處時光。 黃榮章 婦產科醫師,旅居美國賓州,學生時 代喜歡古典樂,後來迷上歌劇,不久 前才前往日本九州,專程看《蝴蝶夫 人》歌劇相關場景。多年後重返北醫, 看到學校發展很欣慰,卻也懷念當時 人少、互動頻繁、情感深厚的舊北醫 時代。 辛忠達 放射科醫師,當年與4 名同學一起赴 美,選擇較為冷門的放射線科,由於 各科醫生都得找他討論,研究範圍寬 廣,又能得知特殊病症,很有成就感。 難 忘 以 前 讀 北 醫 時 常 騎 摩 托 車 趴 趴 走,曾與同學跑到坪林玩水,年輕人 不知急流湧灘險惡,如今想來覺得自 己真大膽。

(26)

TMU Alumni

北醫醫學系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洪伯宗 耳鼻喉科醫師,畢業後赴美完成耳鼻 喉科訓練,一口氣申請50 所醫院的住 院醫師,結果石沈大海,隔年又申請, 幾乎把美國的醫院跑了一圈,終於皇 天不負苦心人,得遂所願。在芝加哥 開業,退休後與游清沂住在拉斯維加 斯附近,有秀可以看,有霸可以拉, 還有美味的buffet 可以吃,生活愜意。 吳正義 外科醫師,曾任班長說話風趣,有一 次上生化課,大家吵成一團,董大成 教授氣得走人,吳正義衝到外面向老 師道歉求情,很有班長風範,此次聚 會形容自己名字是:《嘸正義》也稱 《有正義》,風趣不減當年。他感謝 太太相隨,提醒同學記得跟太太說: 我愛你。 劉茂和 外科醫師,從仁愛醫院退休,難忘被 黃德修老師修理的往事,想起台大教 授李鎮源的藥理學,讓人皮皮挫,當 年全班經常只1、2 人考試通過,補考 時採open book,嚇倒一票人。看到老 同學都認不得,只能透過身上的名牌 得知:你是誰。 郭雅美 婦產科醫師,與弟弟郭純育是同班同 學,印象最深刻的是解剖學,由於書 本知識有限,為了仔細研究大體,經 常搶得先機,一早衝進老土角厝(解 剖室),很感謝大體老師,有時在路 上遇到拉牛車的先生,還會順便載她 一程,令人難忘。 范揚錚 外科醫師,旅居美國,與范光兆為侄 叔關係,還比光兆叔叔大一歲。赴美 開業第一個case 是幫一名高齡婦女看 診,對方腹痛1 年診斷不出病因,范 揚錚為其開刀解決病痛,覺得很有成 就感,典型的「外科控」,開業37 年 未換過地方。 楊昭信 麻醉醫師,十五年前退休。1971 年到 美國,因有機會到麻醉科實習一個月, 發現這科跟自己喜歡的生理及藥理科 很有關係,於是棄婦產科,改習麻醉 科。這次回母校,看到北醫的發展, 萬分感動與驕傲。這次聚會看到同學, 有的變老“變樣”,有些人仍然生龍 活虎,勇健如昔。希望大家各自保重, 未來仍保活力,健步如飛。 賴淑妍 婦產科醫師,人稱賴桑,據稱是班上 唯一敢主動和男同學說話的女生,每 次上課都會幫女生占位子,會讀書、 考試經常前幾名,有著俠女風範,「賴 桑」因而得名,畢業後還曾數次前往 北極圈內拍攝極光。俠氣不減當年, 賴桑果然是賴桑! 王乃弘 骨科醫師,光田醫院總院長,喜歡攝 影,學生時代即扛著專業的「大砲」 器材到處跑,讓同是攝影愛好的楊武 雄羨慕不已,現熱衷從事社會公益, 為老人實踐夢想,催生不老騎士、不 老棒球及不老婚紗……,太太也是北 醫人,兩人致力在台灣點燃愛。 廖萬惠 眼科醫師,為師承父親眼科專業前往 日 本 念 博 士 班, 在 日 本 開 業 至 今38 年,因不捨員工跟隨多年,遲遲無法 退休,幾次回台灣拜訪黃德修教授。 此次返校,想起踢足球、攝影的日子, 教學大樓大講堂,上課前占位子的畫 面歷歷在目,能與同學再見面真是歡 喜。

封面專題

(27)

北醫醫學系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簡正義 外科醫師,在美國擔任外科醫師多年, 退休後,接受當時北醫校長胡俊弘邀 請回臺,擔任萬芳醫院副院長,協助 萬芳醫院發展,貢獻良多。他難忘過 去在克難教室上解剖學的日子,感謝 北醫,激發他透過努力,拿到醫師專 業證書。「台灣很美麗,希望同學感 受故鄉的美好」。 翁仁田 麻醉及新生兒科醫師,也是哥倫比亞 大學醫學中心小兒科教授及世界新生 兒呼吸治療權威。雖然旅居國外,常 發起同學會活動,也是班上的熱心代 表。當大家都搭上退休潮,他認為「夕 陽還算好只是近黃昏」,繼續守著工 作,難得再相聚,他提議向往生同學 默哀一分鐘,同窗之愛溢於言表。 陳文彥 小兒科醫師,近年飽受病魔折騰,形 容 自 己 是 靠 著 主 基 督 耶 穌 的 奇 妙 恩 典,加上很多同學支持,才能捨命出 席見面,此次聚會,看大家感情熱絡, 整個心都開朗起來,他感謝黃德修老 師多次到北醫探病鼓勵、感謝太太照 顧……,一席話讓同學們掌聲響起, 頻頻提醒他:坐下來講! 郭昭雄 外號鐵馬,曾是開業醫師,移民澳洲 後改行從事建築業,蓋房子當包租公, 形容自己是全班第一個開業,也是第 一個逃兵。曾捐錢給母校蓋學生宿舍, 很感念黃德修老師,有一年在澳洲開 同學會,特別邀請他出席。很羨慕學 生時期,同學騎機車上學,既拉風又 不受雨淋。 潘宏智 外科醫師,是麻吉同學鐵馬眼中的乖 寶寶,當年看到女孩都會臉紅。個性 溫和,有著紳士氣質,視病如親,雖 曾喝過黃德修教授的「咖啡」,至今 仍最敬仰和感激他,胡水旺董事長的 一句話「你想做醫生,就要先學會做 人」影響我的一生,50 年來,一直都 在奉行學做人,現每天仍在執業看診, 疏了同學會,謹致歉意。 楊文博 婦產科醫師,當年一路從士林騎機車 上學,帥氣模樣羨煞不少公車族同學。 50 年來感謝徐千田院長的栽培,近 13 年來飽受帕金森氏症之苦,樂觀的他 戲稱,還好有打著同學李良雄名號, 可以在榮總「暢行無阻」,也感謝吳 同學(太太)費心照顧及榮總醫師劉 康渡以高超DBS 手術為他腦部開刀, 讓他病況獲得改善。 李常吉 泌尿科醫師,個性活潑,旅居費城。 當年與郭昭雄在澎湖當兵,一名阿兵 哥盲腸炎無人處理,兩人只好硬著頭 皮下手,李開刀、郭麻醉,未料開到 一半病人還在動,兩人忐忑不安,守 了4 小時病人終於清醒,50 年後聊到 此事還心有餘悸! 吳美慧 婦產科醫師,與楊文博是班對。同學 鐵馬( 郭昭雄 ) 回憶,當年無影印時 代,大家筆記凌亂,因此合作集結請 筆記王吳美慧一人整理,受惠不少。 吳慧美謙稱「絕無此事」,形容自己 是糊里糊塗畢業,如今同學變很多, 即使走在路上也不認得了。 簡文禧 麻醉科醫師,旅居加州。以前不敢和 男同學說話,畢業後在加州同學會遇 到李小玉,大方互動讓對方意外:同 學,你怎麼會講話!她同時爆料有人 很怕黃德修,每次上課會佯稱生病嚇 到發抖,但特別強調:此人不在這次 同學會名單中!

(28)

林一輝 小兒科醫師,當年是醫學系學號第一 號:491001,受到蕭柳青教授影響選 擇小兒科為志業,畢業後在榮總遇到 17 位同學,堪稱創紀錄。赴美期間與 柯敏雄超有緣共事多年,「好事壞事 都學到」!聚會前在電梯遇到多年的 同事謝榮森也是北醫同學,竟然都認 不出來……。1973 年黃金江校長來美 國,曾經請他印發北醫通訊錄。 邱紹晃 骨外科醫師,在馬利蘭州大學接受訓 練,後來在馬利蘭州的Fradeik 開業, 退休後每年都會回台灣探親,歡迎同 學來華盛頓DC. Baltimore 品嘗那裡有 名的Blue Crab。 吳嘉德 眼科醫師,父親吳基福是知名眼科醫 生,也是台灣醫界的領導人物,他師 承父親專業,在同學眼中是溫文儒雅 的帥哥,當同學畢業後多往美日發展, 他卻遠赴德國接受專業訓練,於1969 年在西德波昂結婚,今年五月於德國 萊茵河旅遊中慶祝47 年結婚紀念。目 前與擔任眼科醫師的兒子,一起在紐 約開眼科醫院。 楊武雄 婦產科醫師,形容自己糊里糊塗去美 國,當時在台灣未寫過論文,赴美初 試啼聲讓教授嘆為觀止,很感謝北醫 老師的教導。學生時代與王乃弘成立 攝影社,退休後更愛玩相機,多次參 加國際攝影沙龍入選並獲獎,著作「北 醫映像」一書,義賣所得捐學校。 黃書聰 病理科教授及內科副教授,於榮總內 科接受訓練,曾與父親一同開業,赴 美後,想起黃德修老師而心生興趣, 改學病理,之後又投入血液科研究, 卻赫然發現這科無法開業,轉向研究 組織學,結果因太太私下代填申請書, 而申請到阿拉巴馬醫學院任職,擔任 教授、主任及紅十字會副會長直到退 休,好一個峰迴路轉的醫界人生。 李良雄 神經外科醫師,歷經美、日、德、法 等國專業訓練,於臺北榮民總醫院擔 任院長7 年,在北榮期間創立神經醫 學中心,並帶領醫療團隊圓滿完成抗 SARS 任務,退休後,現為北醫大校 務暨三家附屬醫院總顧問,喜歡游泳、 爬山,開刀時曾站36 小時只靠葡萄糖 維持體力,超典型「外科控」,一生 最感欣慰「不曾與病患有醫療糾紛」。 阮正雄 婦產科醫師,人稱阿丁,對學校當年 一草一木、師生動態瞭若指掌,連黑 咖啡的由來都一清二楚,是最佳留聲 機代表。畢業後追隨徐千田創辦人, 堪稱是徐醫師的末代門生,現服務於 屏東縣輔英科大附設醫院,歡迎同學 們來吃黑鮪魚。 張忠勇 外科醫師,因喜歡眼見為憑,選擇了 外科醫師,學生時代愛打羽球,常與 幾位「台南幫」假日出遊,10 年前退 休後,與當年的麻吉同學如楊文博等 共7 對夫妻,每年相約在國內旅遊, 僅管楊文博有病纏身,「扶著他也要 帶去!」最欽佩同學胡俊弘,覺得他 為北醫了做很多事,對母校發展以「驚 人的速度」形容。 楊應欽 婦產科醫師,當年受到蔡煒東及張明 芳老師教授婦產科的影響,讓他也成 為婦產科醫師。在校期間與蔡芳洋、 高由松、李常吉等人較為要好,畢業 後曾前往日本當過實習研究生,先後 在婦幼醫院及公保大樓門診中心服務 至退休,目前因脊椎神經病痛而行動 不便,每天至國泰醫院復健及住家附 近散步,能再遇見同學,實屬不易。 TMU Alumni

北醫醫學系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封面專題

(29)

魏昭彥 家醫科醫生,學生時代喜歡做研究, 畢業時曾想追隨細菌學教授廖道雄, 學當時較為新穎的組織培養學科,歷 經人生轉折,40 多年來守在台中豐原 小鎮執業,50 年再見到老同學,心情 興奮又複雜,對同學的溫暖充滿感動 與感謝。 林潤東 婦產科醫師,現仍執業中,願能服務一 輩子。今年醫師節接受衛生署表揚服務 45 年(祖父、母親都是資深醫師)。目 前是忠誠基督徒,曾6 次流淚禱告,見 證6 個生命垂危之人恢復健康,是上帝 真顯奇蹟。此次同學會,非常高興見到 同學和老師,雖然大家面孔都不如當年, 可喜的是大家都還記得彼此的名字! 林芳正 耳鼻喉科醫師,是全班120 多名學生 中,唯3 人選擇此專科者。曾旅居美 國開業,退休後返台定居,閒暇之餘 常參加天母英文讀書會,與會友交流 學習新知。想起在北醫時,6 年要完7 年學業,在實習醫院與學校的交 通往返、苦讀歲月,好像還是昨天的 事,讓人難忘。 蔡章煌 小兒科及內科醫師,從小兒科、內科 再跨健檢科,形容自己帶著隨緣心情 演繹醫界人生。學生時代喜歡打羽球、 網球,曾害怕到解剖教室,卻也感謝 北醫「把我變成醫生,是人生最快樂 的事」。畢業後結識學妹太太吳素菊 (醫3),感謝謝勳範、鄭學明(眼科) 必要時協助到服務的博仁醫院代診, 「有同學真好!」 范光兆 病理科醫師,與范揚錚是叔侄檔,10 年前國外同學回台相聚旅遊,順道拜 訪光兆,結果受到熱情款待,不僅在 新竹老家古厝辦桌,還請兒孫輩組團 演奏,熱情指數破表。畢業後赴美進 修,任教於醫學院擔任神經病理教授, 退休後在家鄉耕作,閒暇之餘會品嚐 葡萄酒、打太極拳、下圍棋等。 胡俊弘 皮膚科醫師,學生時代創辦綠杏。畢業 後,歷練梅約醫學中心,凱斯西儲大學, 史丹佛大學,日內瓦大學。1990 年,北 醫低潮時返校擔任校長12 年,完成重大 軟硬體建設。爭取萬芳醫院經營。2000 年如期完成目標“十年升格大學”改名 “臺北醫學大學”,並訂立北醫下個十 年目標“Put TMU on the Map”。感念同 1990 年代,捐款興建新的學生宿舍。 李小玉 婦產科醫師,因小時候太頑皮,父親讓 他提早讀小學,考上北醫,22 歲順利畢 業,可謂空前絕後,當年服完兵役赴美 發展,在波士頓開業並於哈佛大學醫學 院任教,雖然一手成立波士頓的北醫校 友會,但來此發展的校友很少,戲稱自 己是唱獨角戲的萬年會長,學生時代也 是文青,此次特地回來參加畢業典禮, 50 年不見的老同學,特別開心。 阮仲洲 消化外科醫師,學生時期就喜歡帶著 相機趴趴走,即使已是阮綜合醫院董 事長,至今仍親自沖洗、整理數以萬 計的照片,此次返校參加畢業典禮, 手上相機的快門沒停過,四處捕捉校 園美景,看著北醫製作的懷舊影片, 畫面出現當年他編輯的畢業紀念冊, 覺得不夠酷,恨不得再編一次,此次 謝勳範 外科醫師,學生時喜歡打網球,常騎 腳踏車上學,想起雨天坐公車,一下 車走進吳興街,到校時雙腳沾滿泥巴 的慘狀,記憶深刻。當時學校雖然簡 陋,但病理、解剖學等豐富課程,仍 讓他心存感激,這場同學會看到大家 都變了模樣,自己也從當年的學生變 成北醫的「病人」,感慨良多。

北醫醫學系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數學學門 李瑩英 召集人 中研院統計所 楊欣洲 委員.. 數學學門 許元春 召集人 台大數學系

一、本部同意臺中榮民總醫院詴驗主持人變 更為李建儀醫師。二、本詴驗主持人應任用

依臺中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本院)組織規程置院長1人、副

學 制 項 目 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 設計學院 理工學院 資訊學院 進修部 學分學雜費. (以學時計收) 1,588 1,588 1,662 1,662

(三)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去年九合一選舉的政治獻金高達 1 億 2914 萬元,而當時的高雄市長 競爭對手,也就是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則是收入

李焯芬,地質及水利工程專家,曾任 香港大學副校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

  汾州太子院善昭禪師法嗣 (二人見錄)..  汾州太子院道一禪師 筠州東禪院守芝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