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媒體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媒體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

Copied!
1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曾榮華. 博士. 多媒體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甘 芸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2)

(3)

(4)

(5) 謝辭 轉眼間,兩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將告個段落。回首這段時間,學校的課業、 蒐集文獻、做教學,到最後順利的完成我的論文,首先我要感謝的是我的論文 指導教授,曾榮華老師。感謝老師給我鼓勵、幫我打氣。每當我遇到問題的時 候,老師總是很有耐心的解答我的疑惑,打開電腦一步一步的帶著我操作、直 到我懂為止。此外,我要感謝陳盛賢老師以及王金國老師,給我在論文上的指 導,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 之後,我要感謝協助我完成行動研究的研究諍友團隊:實地研究學校的校 長、主任們,以及陳香安老師、吳宗翰老師、蔡佩穎老師、吳怡樺同學,和配 合我做研究的六年級班上小朋友。感謝老師們給了我很多教學現場的寶貴經 驗、協助我修改我的問卷、測驗內容。 再來,我要感謝與我並肩作戰的同學們。感謝連怡婷、方秀如陪我一起迎 戰論文口試、處理許多論文上的許多問題。感謝李依安、周筠軒、蔡怡萱,不 斷的鼓勵我、幫我加油。感謝周祐民,幫我調整論文格式。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爸爸、媽媽一直提供我一個充滿幸福又有 書香味的成長環境,讓我能夠無後顧之憂的學習、順利融完成學業、追求自己 的夢想。感謝妹妹幫我修改英文摘要、替我打氣。謝謝爺爺、奶奶,一路上給 我鼓勵、關心和呵護。身邊有這麼多關心我的師長、朋友以及家人,謝謝你 們!. 甘芸 2015 年 6 月.

(6)

(7) 多媒體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 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對於提升國小學童的學習動機和學習 成就是否有所影響,且省思執行研究時所面臨之困難並提出解決之道。研究方 法採取行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的十二位小朋友,研究 前後共有十五週,每週兩堂課。資料的蒐集有質性和量化的部分,透過質性資 料的教學錄影資料、研究諍友的意見、學生的回饋單以及訪談紀錄,搭配量化 的學習動機量表、學習成就測驗以及問卷內容,進行質與量的交互驗證,以求 研究的嚴謹和中立。 經過歸納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壹、 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的過程因應不同的教學階段,須實施不同多變化的呈 現活動 貳、 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沒有顯著的提升 參、 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者根據以上研究成果,提出教學和未來研究方法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詞:多媒體、英語教學、學習動機、學習成就. I.

(8) II.

(9) The Action Research of Enhancing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Sixth Graders by Integrating English Teaching into Multimedia. Abstract The Action Research of Enhancing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Sixt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y Integrating English Teaching into Multimedia.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whether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can be affected by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which combined with multimedia, and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s when encountering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search.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being conducted, with twelve sixth grader students who came from one of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as subjects. There are fifteen weeks for the whole research period, and there are two classes each week. The method of collecting data is being divided into two part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zation research. Through teaching video data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opinions from my graduate fellows, the feedback from students and the interview records, along with learning motivation measuring scale,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and questionnaire content from the quantization research, I precede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pursue the strictness and neutrality of the research. After inducting and analyzing, there are three conclusions: III.

(10) 1.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nglish with multimedia should be presented with varieties of activ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2.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can’t be enhanced by teaching English with multimedia. 3.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can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eaching English with multimedia. Keywords: Multi-Media, English teachi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IV.

(11)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多媒體教學的相關理論 ........................................................................ 9 第二節 英語學習理論之相關研究 .................................................................. 18 第三節 學生學習動機的探究 .......................................................................... 25 第四節 學習成就的探討 .................................................................................. 39 第五節 多媒體教學、英語學習、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53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諍友 .............................................................................. 56 第三節 研究現場和研究對象 .......................................................................... 58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教學設計 .......................................................................... 62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 69 第六節 研究的信實度 ...................................................................................... 74 V.

(1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之教學歷程 ...................................................... 77 第二節 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學生學習動機之分析 .................................... 107 第三節 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學生學習成就之分析 ....................................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9 第一節 結論 .................................................................................................... 119 第二節 建議 .................................................................................................... 121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 .................................................................................... 124. 參考文獻.................................................................................................131 中文文獻 .......................................................................................................... 131 西文文獻 .......................................................................................................... 135. 附錄.........................................................................................................137 附錄一、英語學習動機量表 .......................................................................... 137 附錄二、第一循環成就測驗 .......................................................................... 140 附錄三、第二循環成就測驗 .......................................................................... 144 附錄四、第三循環成就測驗 .......................................................................... 148 附錄五、第一循環教學活動設計 .................................................................. 152 附錄六、回饋單 .............................................................................................. 155 VI.

(13) 附錄七、第二循環教學活動設計 .................................................................. 156 附錄八、第二循環教學講義 .......................................................................... 160 附錄九、第三循環教學活動設計 .................................................................. 164 附錄十、第三循環教學講義 .......................................................................... 168 附錄十一、課堂觀察紀錄表 .......................................................................... 172 附錄十二、教學後問卷 .................................................................................. 173 附錄十三、訪談逐字稿舉隅 .......................................................................... 174. VII.

(14) VIII.

(15) 表. 次. 表 2-1 動機的定義 ..................................................................................................... 26 表 2-2 學習動機的定義 ............................................................................................. 27 表 2-3 溫納成敗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 30 表 2-4 ARCS 動機類別與教學策略 ........................................................................... 37 表 2-5 多媒體、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成就三者相關之研究內容 ............................. 45 表 2-6 英語學習、多媒體、學習動機三者相關之研究內容 ................................. 47 表 2-7 英語學習、多媒體以及學習成就三者相關之研究內容 ............................. 49 表 3-1 快樂國小的優勢與劣勢 ................................................................................. 59 表 3-2 快樂國小的危機與轉機 ................................................................................. 60 表 3-3 行動研究執行計畫表 ..................................................................................... 66 表 3-4 資料編號 ......................................................................................................... 72 表 4-1 學生回饋內容統整 ......................................................................................... 97 表 4-2 多媒體融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前、後測比較 ...................................... 108 表 4-3 動機量表之前測、後測比較 ....................................................................... 109 表 4-4 英語第一循環成就測驗之前、後測分析 ................................................... 114 表 4-5 英語第二循環成就測驗之前、後測分析 ................................................... 115 表 4-6 英語第三循環成就測驗之前、後測分析 ................................................... 116. IX.

(16) X.

(17) 圖. 次. 圖 2-1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圖示 ................................................................................. 13 圖 2-2 雙碼理論圖示 ................................................................................................. 14 圖 2-3 雙碼理論與多媒體學習環境 ......................................................................... 15 圖 2-4 經驗金字塔圖示 ............................................................................................. 16 圖 2-5 Pintrich 的學習動機理論關係圖。................................................................. 32 圖 2-6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 33 圖 3-1 行動研究教室班級空間設置圖。 ................................................................. 6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67. XI.

(18) XII.

(1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媒體教學融入英語教學對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 就的成效。本章第一節是研究背景和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 三節是研究對象和研究限制,第四節則是名詞解釋的部分。.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時代,整個社會的訊息瞬息萬變,無論是學校的老 師、學生,或是社會人士,必須要學會使用電腦、網路,才能夠跟上時代的腳 步,吸收新知識。在學校裡頭,傳統的看書本、寫黑板的方式逐漸式微,取而 代之的,先有單槍的出現,老師被要求要做 Power Point 上課;再來進化到了電 子書、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時代。研究者曾在臺北市四所國小擔任代理教師並參 觀了其他幾個國小的的教室設備,大多數班級都裝上了互動式電子白板,老師 上課已經很少拿粉筆寫黑板了,多使用書商送的電子書,讓教學更為生動活 潑;可以用更多顏色標示重點、有即時的回饋、小朋友更願意到講臺上展現自 己的學習成果。除此之外,多媒體教學也取代了傳統的上課方式,老師在上課 的時候可以隨時的播放影片、動畫、歌曲,隨時都有視聽媒材供學生們吸收新 知。 為了因應整個大環境的變化,九年一貫課程裡頭也顯現了資訊能力養成的 重要性。在課程基本理念內涵提到了「運用資訊科技工具可以迅速而廣泛的獲 得資訊,提高個人的學習效能與工作效率,更能增進與他人合作及溝通,並有 利於個人主動學習與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課程目標第三項提到了「增進學生 力用各種資訊與網路科技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溝通能 力」;第六項則提到「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正確態度,應用資訊科技 1.

(20) 提升人文關懷,增進合作、主動學習的能力」;關於資訊教育議題融入七大學習 領域之對應表,英語領域方面共有八個:「3-1-8 能藉圖畫、圖示等視覺輔助, 閱讀並瞭解簡易故事及兒童短劇中的大致內容」、「6-1-15 主動查閱圖畫字 典」、「6-1-16 會在生活中或媒體上注意到學過的英語」、「6-2-1 樂於接觸英語 電影、歌曲、廣播、書籍等」、「6-2-2 樂於嘗試閱讀英文故事、雜誌或其他課外 讀物」、「6-2-7 利用各種查詢工具,主動了解所接觸英語的內容」、「6-2-8 主動 從網路或其他課外材料,搜尋相關學習資源,並與老師及同學分享」、「7-2-3 能從多元文化觀點,了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及習俗」(教育部,2012)。 由此可見,整個社會的變遷、大環境的改變,加上教育當局的提倡,遂使 多媒體教學在國民小學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由於研究者在國小代理代課的時 光,以教英語為主,研究者曾擔任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戲劇比賽的評審,也教 過英語補救教學班,對於學生學習英語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有些許的了解。於 是,研究者亟欲探究,究竟多媒體英語教學是否可以真正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 習之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 既然要使用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那要怎麼運用多媒體比較恰當呢?現在 的教室,備有互動式電子白板、電腦;教師的教學資源多了英語歌曲、動畫、 PPT、電子書等等。如此多的資源,要如何取捨、如何挑選適合小學生心智年 齡的教材呈現,並拿捏好呈現的步調、方式,是研究者所欲研究的動機之一。 表面看起來,學生上課的方式變有趣了,但是學生的參與度和專注力是不 是真的有提升呢?所以,多媒體教學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提升學生上課的學習動 機呢?這是研究動機之二。 再者,多媒體的課程琳瑯滿目,很多以前紙本無法呈現的媒材,比如說影 片、動畫,增加了很多補充資料,這樣的補充資料是否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學 習成效呢?這是研究動機之三。 2.

(21) 而根據許多學者的看法(張文哲,2005;葉重新,2011),多媒體輔助教學 確實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加上現在科技進步,多媒體資料容易取得,也 可以在網路上分享,使得學習媒材瞬間激增。 本研究者具備英語專長資格,未來即將於臺北市任教。依據臺北市的英語 課程綱要(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1998 年正式自小學三年級實施每週兩 節課的英語教學,2002 學年度向下延伸至國小一年級。2002 年 9 月 18 日正式 頒布「臺北市國民小學英語課程暫行綱要」2005 年 7 月 20 日正式頒佈「臺北 市國民小學各年級英語學習能力指標」。2007 年 10 月正式頒布「臺北市國民小 學語文學習領域英語課程綱要」,積極推動臺北市英語課程與學習。2010 年因 應教學需求進行課綱微調,自 100 學年度起,國小中、高年級每星期增加一堂 英語課,以加強英語閱讀與聽說教學為主軸。 就課綱的修訂以及普及的英語教學看來,研究者即將任教的臺北市,非常 注重英語教學。而現在學習英語跟以前沒有電腦網路的時代相較之下,實在方 便許多。然而,資料在如此方便取得的情況下,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提高 嗎?是提早接觸,提早養成國際觀,還是像有些人所說的,提早接觸,提早放 棄呢?由於兩派學者,各持己見,故研究者欲一探究竟,到底如何能夠在最有 效率的狀況下給我們的小學生一個最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綜合以上,現在的老師和學生身在科技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如何善用多媒 體和資訊協助學生學習英語,考驗著老師們的智慧。.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研究者對於本研究所提出的三點研究動機,本研究所要達到的目的有 以下三點,茲分述如下:. 3.

(22) 一、探討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的注意事項、實施原則。 二、探討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是否有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探討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是否有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基於以上的研究目的,研究者從幾個環節去考慮研究方向:教學環境、學 生、研究諍友以及研究者本身。待答問題有以下: 一、 多媒體要如何融入英語教學? 二、 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是否有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 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是否有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以上是研究者希望藉由研究而能夠獲得解答的部分。.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最主要的關鍵詞共有四個:多媒體教學、英語教學、學習動機以及 學習成就。以下逐一解釋:. 壹、 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透過圖形化之使用者介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呈現 出聲光色俱佳的聲音(Sound)、影像(Image)、文字(Text)、動畫(Animation)與繪 圖(Graphic)的不同媒體,在顯示出極高的豐富性與刺激性。 本研究所指稱的多媒體教學,指的是有聲光效果的 PPT、英文電子書、有 視聽媒材的英語歌曲,利用電子白板呈現。能夠讓學生同時產生視覺和聽覺雙 重刺激。. 貳、 英語教學 英語教學是教導一個人認識英美文化、培養英語閱讀溝通能力、能夠把英 4.

(23) 文當作一個學習工具的過程。本研究所執行的英語教學對象是小學生,英語教 學內容以認識英美節慶文化、增進日常生活溝通能力為主。. 參、學習動機 動機是促使個體活動的內在歷程。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 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就刺激與反應兩者間的關 係看,動機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中介變項,是根據刺激或反應去推測的內在歷 程。 本研究所指的學習動機為透過研究者根據兩位學者─吳靜吉、程炳林改編 的動機量表所測量的分數。分數越高代表學習動機越高;反之則學習動機越低 落。. 肆、學習成就 學習成就指的是經過一段學習、訓練或努力之後所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水 準或預期的目標,可以使用紙筆測驗的分數或表演的方式呈現。本研究所指的 學習成就為學生在每一個循環學習課程之前、後所做的研究者自編之測驗。教 學當中除了上課有做練習,一律沒有回家作業。.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本研究的範圍分為研究對象、課程範圍和研究時間。茲分述如下:.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快樂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的小朋友,二十四位,但班 上有十二位小朋友因研究者執行行動研究課堂上的時間,有社團外務,真正參. 5.

(24) 加本行動研究的小朋友只有十二位。班級是常態分班,班上小朋友有英語學習 高、低成就的學生,也有中等程度的學生。十二位小朋友中,只有一位小朋友 有在校外補習,有兩位學生來自低收入戶,一位來自中低收入戶,其中又有一 位是特殊生。. 一、 課程範圍 本研究所使用的英語課程,係指研究者配合學校英語課本用書的教材之學 習主題,所延伸的補充教材。第一循環配合英語課本第一單元,比較鄉下和城 市的不同;第二循環配合英語課本第二單元,認識英語月份的講法以及節慶活 動,研究者選擇了介紹萬聖節、聖誕節和情人節介紹給小朋友們;第三循環配 合英語課本第三單元,介紹的是天氣狀況和四季變化,研究者找到了相關主題 的電子故事繪本給小朋友們做介紹。. 二、 研究時間 本研究以不影響學生上正課時間為原則,又因為是全班性活動,只能利用 早自習時間做研究。研究者利用每星期二、星期五共兩個早自習的時間進行教 學活動,前後長達十五週的時間,時間從 2014 年 9 月 2 日開始,第一週的兩堂 課為準備週,第一堂課先認識小朋友,第二堂課做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測。第 二週到第四週為第一循環;第五週到第八週為第二循環;第十一週到第十五周 圍第三循環;最後一節課收尾。.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受到研究對象、時間以及範圍的限制,無法推論到其他不同的情 境。. 6.

(25) 一、 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臺北市立快樂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的十二位小朋友。此研 究有一些測驗、回饋單、問卷、課程等內容,需要六年級小朋友參與。對於其 他年級小學生,負擔會比較重,做出來的成果比較不準確。. 二、 時間 本研究為時三個半月,前後達十五週的時間,每週兩堂課。因考量本課程 並非學校正式課程,能使用的時間有限。短短的早自習時間,要完成當天進度 並催促學習者完成回饋單,過程稍稍緊湊。. 三、 範圍 本研究所實施的課程內容是依據學習者學校英語正式課程之英語課本為主 題所做的額外多媒體補充內容,範圍有所侷限。. 7.

(26) 8.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的文獻分別著墨在多媒體教學、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成就三個理論 的分析研究。第一節探討多媒體教學的相關理論,第二節為英語教學的探究, 第三節是學習動機的整理,第四節是學習成就的探討;第五節是探討多媒體融 入英語教學、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多媒體教學的相關理論 在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內涵提到了「運用資訊科技工具可以迅速而廣泛 的獲得資訊,提高個人的學習效能與工作效率,更能增進與他人合作及溝通, 並有利於個人主動學習與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課程目標第三項提到了「增進 學生力用各種資訊與網路科技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溝 通能力」;第六項則提到「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正確態度,應用資訊 科技提升人文關懷,增進合作、主動學習的能力」。 茲蒐集各個學者對於對多媒體教學的看法、理論做整理。. 壹、認知表徵系統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cognitive representation),或知識表徵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意指人和週遭環境、事物,經由知覺將外在的物體事件轉為內在 心裡事件的過程。布魯納認為,人類的認知表徵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 並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張春興,2013):. 9.

(28) 一、 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 三歲以下的幼兒靠動作來了解周圍世界、獲得知識。人類自幼兒時期運用 動作表徵來與環境互動,此能力是使用終身的。成年人之後學體育亦是運用此 法親身體驗。. 二、 形像表徵 亦稱圖像表徵 (iconic representation)。兒童經由心像 (mental image),亦即 把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獲得知識。此求知方式是具體進入抽象。. 三、 符號表徵 或象徵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求知方式是依據符號、語言。此階段 青少年有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有抽象思維,能夠找出原理原則來解決問題。 形像表徵階段的兒童,透過多媒體的圖像、動畫和影音的呈現,能夠學習 超出他們平時無法實際感受到的內容,例如不同國家的民情風俗,增廣他們的 國際視野。透過多媒體的呈現,更能夠把知覺加深在記憶中。符號表徵時期的 青少年,可以運用他們的邏輯思維概念,透過多媒體呈現的教材,能夠自然而 然找出其原理原則。例如英文單字、K. K. 音標符號和聲音若時常一同出現在 螢幕上,久而久之,學習者即可掌握英語發音的規則。. 貳、訊息處理理論 訊息處理論是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 換、記憶等等的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歷程(張春興,2013)。 一、影響訊息處理學習論發展的原因 (一)實際應用需求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後,既有的心理學知識與研究方 法,不足以解決技能訓練。心理學家於是嘗試新的研究取向,把人類 10.

(29) 的心理活動,比擬為複雜的訊息轉換統。 (二)通訊研究的影響:二次大戰前後,電報、電話、雷達的發達,心理學 家為了改善通訊效果,開始研究人類接收訊息所產生的一些問題。 (三)電腦科學發展的影響:電腦本是模擬人腦而設計的。電腦輸入方式, 基本上分為:輸入、編碼、儲存、檢所、解碼、輸出。電腦的訊息處 理模式,提供了訊息處理理論用以研究人腦的主要工具之一。 二、訊息處理的心理歷程 (一) 訊息處理中的記憶與遺忘 1. 感官收錄(sensory register,簡稱 SR) 個體憑視、聽、嗅、味等感覺器官感應到外界刺激時所引起的短暫(三秒 鐘以下)記憶。感官收錄將刺激保持原狀,以供個體決定是否將進一步以之作 為重要的訊息來處理。 如果要進一步的處理,就加以注意,並予以編碼轉換為 另一種形式。感官收錄是選擇性的,環境中的刺激如果沒有引起感官的反應, 就不會產生感官收錄;感官收錄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處理,記憶就會消失。 2.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簡稱 STM) 感官收錄後再經注意而在時間上延續到 20 秒以內的記憶。從接受感官收錄 輸入進來的訊息,並適時的做出反應外,還有運作記憶的功能。運作記憶是個 體對訊息深一層的認識與理解,理解之後予以保留,是轉換為長期記憶的主要 原因。 3.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簡稱 LTM) 指的是保持訊息長期不忘的永久記憶。短期記憶是限量記憶,而長期記憶 的容量是無限的。存在於長期記憶的內容分為兩類:一是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指有關生活情節的實況記憶;另一類是語意記憶,是有關語文所表 11.

(30) 達的意義的概念、原則和技能。 (二) 訊息處理中的心理運作 1. 訊息處理是交互作用的複雜歷程 物理事件影響到個體的感官先轉換為生理事件,再經由輸入而產生感官收 錄,是為訊息轉換為心理事件的開始。個體會選擇性的收錄刺激,是因為該刺 激與長期記憶的訊息有連帶關係。對於同一件事務,初學者會使用由下而上處 理(bottom-up processing);非初學者會使用由上而下處理(top-down processing)。 2. 訊息處理各階段的心理表徵不同 此處指的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與布魯納的說法大同小異。分為 以下幾個部份: (1)譯碼(coding):雙向心理運作過程,將外在的具體物理事件轉換為抽象心 理事件。 (2)編碼(encoding):訊息輸入時候的譯碼過程稱為編碼。 (3)解碼(decoding):訊息輸出時,譯馬是反方向的,稱為解碼。 (4)檢索(retrieval):從記憶中解碼後由反應表見出來的過程稱為檢索。 (5)聲碼(acoustic code):一般人處理語文訊息時,短期記憶階段以聲碼為 主。 (6)意碼(semantic code):長期記憶儲存階段,意碼(按訊息的意義編碼)比 較重要。 3. 短期記憶有限容量的運作功能 根據米勒 (Miller)研究發現神秘的七加減二,一般人能短期記憶的數字平 均是七位,個別差異是五位和九位數字。在學習心理學上,稱為記憶廣度 12.

(31) (memory span)或認知廣度(cognitive span)。. 圖 2-1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圖示。取自教育心理學(頁 225),張春興,2002。臺 北:東華。. 參、雙碼理論(Dual-coding Theory, DCT) 雙碼理論為白斐歐(A. Paivio)所提出,解釋個體如何接收、處理訊息。其中 的記憶系統有兩個分開但互相關聯的系統:一個是語文的系統(verbal);另一個 則是非語文系統(nonverbal)。語文系統處理視覺、聽覺等等的語文編碼,例如 文字或口號訊息。非語文系統則是語文刺激外的所有刺激,像圖片、影像。此 兩者的關聯性,稱為「參照性鏈結」(referential connection)。有了參照性鏈結, 學習者能夠結合視覺、聽覺的文字,搭配圖片、影像以增進學習效果(魏麗 敏,2000)。 語文系統接收了語文刺激之後,將這些語文資訊具像化,並將其編碼後儲 存在文字記憶區中;而圖像系統則專門處理視覺化資訊,將圖形具像化後,將 其編碼儲存在圖像記憶區中,也在所對應的語文記憶區中留下一個文字性的對 照版本,如下圖所示。 13.

(32) 圖 2-2 雙碼理論圖示。取自「數位多媒體素材學習成效研究」,周慶祥,2008, 傳播管理學刊,9(3),頁 104。 語文系統和圖像系統經過參照連結之後,即可進入長期記憶區,進而產生 學習成效。把此理論運用到多媒體教學上面,像學習者若有圖文並存的多媒體 學習資料,比純文字的學習效果來得要好。有關雙碼理論與多媒體學習環境的 關係,如下圖 2-3。. 14.

(33) 工作記憶區. 文字呈現方式. 文字意象 學習成效. 圖形呈現方式. 圖形意象. 長期記憶區 圖 2-3 雙碼理論與多媒體學習環境。修改自「數位多媒體素材學習成效研究」, 周慶祥,2008,傳播管理學刊,9(3),頁 105。. 肆、經驗金字塔 Edgar Dale 提出經驗金字塔論(The cone of experience),說明人類對知識事 務的學習,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剛好符合布魯納的表徵系統論,從動作、 影像直到符號表徵的先後順序。對於越年幼的孩子,越需要具體的實務以供他 們了解;隨著學習者的年齡增長,逐漸的能夠根據圖片輔助其學習知識;待學 習者成熟之後,就能夠只依靠符號來學習。不過一間教室的空間有限,老師也 不可能為了教學把所有的實物全搬到教室來供動作表徵期的孩子們觀察,多媒 體教學正好補足了這項遺憾,能夠輕而易舉的呈現許多實物增進學習者的效 果。教學者若能喚起學習者的先備知識、經驗,學習效果會增加(張霄亭, 1995)。. 15.

(34) 圖 2-4 經驗金字塔圖示 資料來源:情緒語意影片對國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謝佳蓉,2010,教師 專業發展電子報,12。 http://www4.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363. 伍、Mayer 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 Mayer 的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提及了多媒體輔助學習系統的用處、檢視多 媒體訊息的觀點,茲分述如下: 一、 多媒體輔助學習系統的用處 Mayer 指出,好的多媒體輔助學習系統能夠協助學習者建立下列三種訊息 16.

(35) 處理過程(蔡嘉景,2009): (一) 選擇:當學習者接觸到文字與圖形訊息時,可以選擇相關文字或圖形 以建立資料庫,儲存在文字或圖形記憶中。 (二) 組織:學習者在接觸訊息的過程中能組織相關的文字以及圖形資料 庫。而組織過後的文字或圖形資料就叫做情境模型(situational model),分為語文和心像情境模型兩種。 (三) 整合:當學習者建立了語文和心像模型之後,建立了兩者之間的連 結,就到了整合的階段。 二、 檢視多媒體訊息的觀點 Mayer 把多媒體學習定義為從圖片和文字的學習,所以多媒體的呈現是以 文字和圖片為主。Mayer (2001)整理了三種觀點來檢視多媒體訊息: (一) 傳遞訊息的媒體觀點(The Delivery Media View):傳遞的媒體若兩種以 上稱之。所以書本只有單一媒體,但是動畫搭配聲音,有螢幕、喇叭 兩種媒體訊息,則稱為多媒體訊息。 (二) 呈現模式觀點(The Presentation Mode View):呈現的媒體若是兩種以 上,則稱為多媒體訊息。例如螢幕同時呈現了文字、圖片、動畫內 容;演講者同時呈現聲音外加投影片。 (三) 感官模式觀點(The Sensory Modalities View):此處只的是至少有兩種感 官吸收稱之為多媒體。像用眼睛接收圖片、文字;用耳朵接收聲音。. 陸、本研究小結 小學生透過「形象表徵」,藉由多媒體所呈現的圖像、動畫和影音,把形象 留在記憶中,以得到知識。在訊息處理理論中,學習者可以憑眼睛、耳朵等等 的感覺器官,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該刺激可以引起感官的反應,就能夠進 17.

(36) 一步處理,經由教師的講解、運作記憶的歷程後方可轉成長期記憶。而在雙碼 理論裡頭,透過「參照性的鍵結」,學習者能夠結合視覺、聽覺和文字並搭配圖 片,可以提升學習的效果。從 Edgar Dale 的經驗金字塔理論中,圖片、影片能 夠輔助學習者了解新知、擴展視野。能夠彌補學習者因為切身經驗的不足而無 法把學習媒材和舊有經驗連結的窘境。以 Mayer 的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而言, 教師如何能夠有技巧的協助學生選擇、組織並整合學習內容,考驗著研究者本 身的教學功力。 由上述文獻可知,研究者在設計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課程時,務必要把圖 片和文字做結合,啟動受試者的「參照性的鍵結」,冀望可提升學習效果。若教 材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的話,研究者也必須蒐集相關的影片、圖片 以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因此,研究者在設計媒材之初,務必以學生的先 備知識為出發點考量,隨時蒐集圖片、影片加以補充,並時時注意學生的吸收 狀況。. 第二節 英語學習理論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的專長領域是英語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式有十大 教學法以及 Krashen 的英語學習假設。茲分別詳述如下。. 壹、 十大英語教學法 十大英語教學法由 Diane Larsen-Freeman 所提出(Diane Larsen-Freeman, 2000)。以下就十大英語教學法一一的做介紹。 一、 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很傳統的教學方式,重點是能夠讓學生閱讀英文文學作品。所以學習者必 須學習英文文法,方能說英語、寫英文。此外,學習者若能逐句把英文翻譯成 18.

(37) 自己的母語,即表示學習成功。教學中,教師可以分配每位學生負責英文文章 中的幾句話,學習者先把自己分配到的句子翻譯成自己的母語,教師再點人起 來說出自己的翻譯。若學生遇到困難,教師會用學生的母語協助解決困難。 二、 直接教學法(The Direct Method) 此種教學方式主要是能幫助學生能夠使用英語來當作溝通的工具,並且沒 有學習者的母語翻譯來幫助理解。如果遇到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可以使用 「示範」或「視覺輔助」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英語。例如,學生不知道 mountain 是什麼意思,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山」的圖片作為輔助。 三、 聽說教學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英文有很多的句型可作為溝通的工具,然而溝通需要有一個情境為前提。 有了情境之後,學習者感受到溝通的重要性,就比較會願意使用特定的英語句 型來進行溝通。除此之外,為了讓學生更願意練習句型,此理論又結合了史金 納的行為主義學說,學習者若能在適當的情境使用正確的句型回答問題,即可 獲得獎勵。 四、 默示法(The Silent Way) 此教學理論比較接近認知理論,教師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習者面對學習狀 況,而不是一昧的支配課堂上的學習。學生遇到困難,應該能夠自己發現並矯 正過來;不然也可以藉由同儕合作來進行學習。在默式教學法裡頭,學生才是 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從旁協助。 五、 情緒解放法(Desuggestopedia) 學習英語的過程,會遇到很多的挫折,產生焦慮、學不會的問題。為了要 解決這些困難,可以用以下方式緩和學習焦慮和挫折:營造良好的教室學習氣 氛、演話劇、模擬對話情境、用不同的音調朗讀英語、歌曲教學、遊戲競賽。 19.

(38) 六、 社群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把英語教育當成是「全人教育」,老師教學的時候不能光只是看學生的學習 狀況、吸收成度,還要關心學生的感受、內心反應、直覺反應和學習的渴望程 度。教師必須瞭解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點、挫折,並給予協助,讓學生逐漸的 把英語內化到大腦裡頭。他的學習有五個階段,階段一到階段三:焦點放在全 力支持學習者的英語學習上面;階段四:力求正確性;階段五:講究流利的口 說。 依照 Curran 的觀點,教師教學的時候必須給予學生六個要素(Diane LarsenFreeman, 2000): (一) 安全感。 (二) 侵略:教師應該去了解學生過去學習英語的經驗、自我肯定。 (三) 注意力:初學英語的時候,老師要幫學生集中注意力。可以讓學生實際 的參與班上的學習活動,而不是只有抄抄寫寫。 (四) 深思熟慮: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面認真聽,一面去細細品味英文句字的涵 義;也可以去回顧以前學習成功的經驗。 (五) 維持:教師把新的學習內容整合起來,而不是零零碎碎的知識。 (六) 懂得辨別:把學習資料分類。 七、 肢體回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除了單字、圖片能夠加強學習之外,另一個學習 方式是利用肢體語言。學生在表達的或觀察他人溝通的肢體語言,從中連結到 該單字,是一種比較沒有壓力的學習方式。 在國小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給學生的遊戲是英文版的「老師說」,然後 學生要能夠依據老師的英語指令,做出該動作,這就是 TPR 的教學。. 20.

(39) 八、 溝通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此教學法的出現緣起是,很多人學習英語的時候都是拿著英文課本讀,課 本的單字背得很熟,句子也很熟悉,考試很高分;但是一旦離開了課本範圍的 英語,就不行了。但是英語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學習英語就是要有和他人溝通 的能力。有鑑於此,學習英語除了課本,應該要有真實的英語情境,讓學生有 練習溝通的機會。 要模擬真實的溝通機會,教師可以介紹一些生活化的英語情境用語,像是 搭捷運、逛百貨公司或是卡通影片內跟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的主題。藉由主題 跟學生一起腦力激盪,想著會使用到的英語。學生若能感受到溝通的重要性, 就會比較主動的學習。 九、 內容導向、任務導向與教學觀(Content-based, Task-based, and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以下分別就內容導向、任務導向與教學觀三種英語教學方式分別做說明。 (一) 內容導向:把英語當成是一種工具來學習。學習之前,教師應該要很 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然後用多媒體呈現跟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英語 教材。閱讀的過程中若遇到不會的單字,可以利用上下文來揣測。若 英語學習到了一定的程度,每個人所需要的知識也就不同了;不同的 職業所需要的英語能力也不相同。所以閱讀、書寫的內容必須擴展到 各個不同的領域。 (二) 任務導向:把英語學習當成一個任務來執行。如果有一個小組要一起 完成一個跟英文有關的任務,彼此之間的溝通、合作能夠加速英語的 學習。 (三) 教學觀:此教學法是幫助學習者了解社會、歷史或文化對於他們生活. 21.

(40) 的影響,來幫助學生做自己的人生規劃;把自己跟周遭的生活環境做 連結。 十、 學習策略訓練、合作學習、多元智慧(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 以下分別就學習策略訓練、合作學習、多元智慧三種英語教學方式分別做說 明。 (一) 策略學習訓練法(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在策略學習法中,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習者產生學習遷移。首先,教師 要熟悉學生的先備知識、先前學習英語的經驗;在教學時,除了學習英文,也 要知道學習的歷程是如何。學習者必須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並於學習之後做 自我檢討、回饋。 (二) 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 Learning) 在合作學習法中,學習者被分為若干組別,每一組的小朋友,英文程度、 學習背景都不一樣。小組的任務是大家要一起完成學習。所以學習並不單純是 個人的事情,而是整組的任務。因為要大家一起合作,所以從中亦可學習到社 交能力。 (三) 多元智能學習(Multiple Intelligence) 多元智能理論,簡稱 MI,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迦納(Garner)所提出。他認 為一個正常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八種智慧(林毓姝,2010): 1. 語言:有效運用口語和書寫文字能力。 2. 邏輯數學: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能力。 3. 空間:準確的知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得能力表現出來。 4. 肢體運作: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生產或改造事物 22.

(41) 的能力。 5. 音樂:察覺、辨別、改變、表達音樂的能力。 6. 人際:察覺並了解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的能力。 7. 內省:有自知之明並據以做出適當行為之能力。 8. 自然觀察:對周遭動物、植物、人工製品和其他事物進行有效辨識及分 類的能力。. 貳、Krashen 學習理論 Krashen 的學習理論在二十世紀末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頗具爭議性。以 下就五個學習理論假說加以介紹(Brown, 2000)。. 一、 習得─學習假說(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 認為,要學好第二外語,學習者必須要把該語言內化。而在內化的 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意義並不相同。茲分述如下: (一) 習得:利用潛意識且直覺的學會語言。學習者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學 習,沒有教師施壓也沒有考試的逼迫。例如,流利的口語表達即是習得的, 而不是學習到的。 (二) 學習:學習者有自己努力的方式、特定的學習歷程、很努力的學習該語 言。 像臺灣大多數的小朋友學習英語,都是在教室裡頭,很認真的聽課學習而來 的。. 二、 語言監控假說(The Monitor Hypothesis) 這假說是語言學習,而不是語言習得。學習者能夠自我監控學習歷程。比 如說我們在說自己母語的時候,不會去刻意檢視自己的文法、用詞有無對錯; 23.

(42) 但是把英語當作外語學習的時候,我們就會自我檢查文法、用詞的對錯。但是 我們應該關閉這個自我監控的學習方式,才能夠真正的學好英語。. 三、 學習的自然順序說(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學習語言有個自然且可預測的順序,由易而難;由簡而繁。像我們學習英 文文法,都會先學習現代進行式,等到現代式、過去式、未來式都學完後,才 會開始學假設語氣、子句。英文單字也是一樣,先認識日常生活常用的單字, 然後再慢慢學習比較困難的單字。. 四、 語言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 此假說結合了維高斯基的鷹架理論。學習的產生是由於學習者遇到比他現 有能力稍困難、有挑戰力的學習,即 i+1。i 代表的是學習者的現有能力,1 是 有挑戰的學習,只要努力或有他人的協助就可以成功。如果是 i+0,0 是沒有挑 戰力的學習;或 i+2,2 是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的學習。以上這兩種學習,都不 理想,只有 i+1 是最理想的學習狀況。所以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先備知識給予挑 戰任務。. 五、 情意濾網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Krashen 認為學習的最佳環境,是在沒有壓力且愉悅的氣氛之下。所以學生 學習的時候,教師儘可能的營造愉悅的學習氣氛、減低學生的壓力、建立良好 的互動關係。. 参、本研究小結 整理完畢英語十大教學法以及 Krashen 的英語假說理論之後,研究者從中 領悟到許多教學方法可以配合多媒體教學,給孩子們更好的學習氣氛、環境。. 24.

(43) 在直接教學法中,瞭解到圖片的輔助學習對於國小階段的孩子(具體運思期) 學習抽象的語文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研究者在做 PPT 教學時,在小朋友認 識單字之前,一定先配合圖片的呈現; 社群語言學習法則是要關心學生的內心 感受、瞭解學生過去學習英語的經驗,研究者在的一開始測試動機量表的時 候,就有協助做專家效度的老師建議研究者,要請小朋友們填寫過去學習英語 的經驗、校外是否有補習、是否有看課外英文讀物和卡通;合作學習法強調小 組合作學習並培養社交技巧的重要性,研究者每次教完一個小段落,就會請小 組一起練習,會的同學都很樂意教需要幫助的同學。除此之外,研究者也使用 多媒體設計了一些需要小組合作的競賽活動,鼓勵小組合作學習。而有關多元 智能,既然每個學生的多元智利組合不同,學習認知方式也就不同。既然不 同,教師要觀察學生不同的智力而使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在多媒體的呈現上, 儘量運用多方面的媒材,像音樂、圖片、動畫的輔助。 說到 Krashen 的英語學習假說,國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大多是學習而不是習 得。而學習內心是有負擔的,要如何使用多媒體教學呈現愉悅的學習氣氛,減 少小學生的內心負擔,是研究者要好好思考了。而小學生英語的學習由簡而 難,符合學習的自然順序說;而在語言輸入假說方面,要給學生 i+1 難度的教 材,如何運用學習者的先備知識,用多媒體呈現有一點挑戰性又不至於太困難 的任務,是研究者的一項挑戰。. 第三節 學生學習動機的探究 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該一活動朝向某一目 標的內在歷程;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使該學 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2013)。有關各學者對於 動機的定義,如表 2-1 所示;有關學習動機之定義,各學者的定義如表 2-2。 25.

(44) 表 2-1 動機的定義 學者. 定義. 張春興 (1996). 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引導該活動 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 溫世頌 (1997). 動機是引發個體行為:包括需求、行為與朝向目標,使個體 採取某種行動。 動機是一種對目標的迎拒力,其隱藏於個體內部,驅使或引. 李咏吟 (1998). 導個體去某種行為,它可能是由本能所趨動,亦可能是由理 智的思考所策動,或者是以上兩者的混合。. 朱敬先 (2000). 動機乃激發、引導及持續行為之一種內在狀態。. 鄭采玉 (2008). 動機是一種內在的需求或驅力,它引發、導引和維持個體的 行為活動,以達成或是滿足特定目標之行為歷程。. 資料來源: 「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葉炳煙,2013,屏東教大體 育,16,頁 286。. 26.

(45) 表 2-2 學習動機的定義 學者. 定義. Stipek (1995). 認為學習動機是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成就動機,為個體追求成 功的一種心理需求,也是影響學業成就的主因之一。. 林崇德 (1995). 學習動機是指推動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原因或內在動 機。. 朱敬先 (2000). 學習動機是個體追求成功的一種心理需求,亦即學習者發現 學習動機的意義與價值,而嘗試驅策自己追求成長之傾向。. 陳品華 (2006). 學習動機,為學生參與及致力於學習工作的意願(willingness) 或欲求(desire),它顯現在學生對特定學習活動的選擇以及努 力持續進行該活動的強度上。. 鄭采玉 (2008). 學習過程中,引起、維持學習活動的內再動力;並且在學習活 動中,促使其自發的投入心力、朝向所預定的學習目標的心 理歷程。. 吳鴻松 (2009). 陳啓明、邱政 鋒 (2009). 引發學習者認真學習的動力,追求預定目標的需求,是驅策 個體持續學習、引發行為並期待成果的一種心理歷程。 維持學習活動並繼續使行為朝向其學習目標的心路歷程,是 學習行為的內在因素。故學習動機乃是一種可趨使個體積極 學習的內在動力。. 資料來源: 「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葉炳煙,2013,屏東教大體 育,16,頁 287。 本節所探討的學習動機,先是學習動機的內涵,再來是 Keller 的 ARCS 學 習動機理論,茲分述如下。. 壹、學習動機的內涵 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有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認知主義的學習動機理 27.

(46) 論、社會取向的學習動機和人本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 一、行為主義 (一) 基本理念 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由於強化物(無條件刺激)能滿足個體需求而 產生後效強化的緣故。行為是由驅力所促動,而驅力是因為生理上的需求而產 生。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屬於外在動機,像學校經常採取的獎勵(讚許、獎 品、給予權利、高分數等)與懲罰(訓斥、剝奪權利、勞役、低分數等)來督 促學生,目的是要維持其學習動機(李咏吟,2001)。 (二) 限制 有關行為主義所產生的學習動機有以下三個限制: (1) 重外誘控制無從培養求知熱忱:如此獎勵制度,很容易誘導學生為了追 求獎勵而讀書,為了追求分數而求知;最後只會教學生被動的讀書應付考 試,無從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讀書興趣。 (2) 趨獎避罰心態於全體學生均皆不利:學生求學形成了趨獎避罰的心態, 中後段的學生一直在升學的壓力之下,求學生活沒有樂趣;前段的學生也 因為追求高分而興趣窄化。 (3) 手段目的化的結果有礙學生人格發展:學生追求考試分數成了讀書唯一 的目的,學校教育兼具人格培養的功能隨之變質。 二、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將探討 Weiner 的歸因論以及成就動機論,茲分述如下。 (一) 溫納的歸因論 溫納的歸因論,以下分為六個因素、三個向度以及在教育上的涵義,三個 面向去探討(朱敬先,1995)。. 28.

(47) 1. 六個因素 溫納認為,一個人對於從事過有關成敗(如考試)的工作後,將自己的行 為結果之所以成功或失敗,歸為以下六個原因: (1)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2)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為。 (3) 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4) 運氣:個人自認此次工作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5) 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6) 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了以上五項因素之外,其他有關 的人與事的影響因素。 2. 三個向度 以上六項因素是ㄧ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別。溫納又按照各個因素的 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內: (1) 因素來源:可分成個人條件(內控),或外在環境(外控)。 (2) 穩定性: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 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3) 能控制性: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能否由個人意願 所決定。 綜合溫納的六個因素和三個向度,可以用以下的表 2-3 表示。. 29.

(48) 表 2-3 溫納成敗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成敗歸因向度 穩定性. 歸因別. 穩定 能力. ˇ. 努力 工作難 度 運氣. 不穩定. 因素來源 內在. 外在. 能控制性 能控制. ˇ ˇ. ˇ. ˇ. ˇ ˇ. 身心狀. ˇ. 況 其他. ˇ. 不能控 ˇ制.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註:取自教學心理學(頁 100),朱敬先,1995,臺北:五南。 3. 教育上的涵義 溫納的歸因論,對於學生的教育,有以下四個涵義: (1) 根據學生自我歸因可預測此後學習動機:學生能夠理解自己學習之後成 敗的歸因傾向,可以藉此預測他以後對此學科的學習動機。 (2) 學生自我歸因雖未必正確但卻是重要的:培養學生從了解自己到認識別 人的過程中,建立起明確的自我觀念,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3) 長期消極歸因心態有礙於學生人格成長:把成敗因素視為自己的責任, 心態上是比較積極的;把失敗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足或其他外在因素,心態上 比較消極。 (4) 教師的回饋是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給學生回 饋,會對學生的情緒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 成就動機論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指個人在主動參與事關成敗的活動時, 不畏失敗威脅,自願努力以赴,以期達成目標並獲致成功經驗的內在心理歷 程。以下將分為兩個項目加以解釋(劉靖國,2005): 30.

(49) 1. 成就動機被視為性格特徵之一:人類追求成就的內在心理傾向,稱之為成 就動機。這內在心理傾向,有兩種相反的心理需求:追求成功的動機 (motive for success),另一需求是避免失敗的動機(motive to avoid failure)。 2. 學習行為表現是成就動機指標: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是學校的教育目的 之一。就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而言,身為教師應該要將學生的成就動機,視 為兼具教育手段與教育目的的雙重意義。 三、社會學習取向 社會學習取向的動機理論乃是整合型為取向與認知取向的觀點而成。有關 社會學習取向的學習動機,分為三個部分將以闡述:Bandura 自我效能理論、 焦慮理論以及 Pintrich 的動機理論(葉炳煙,2013)。 (一)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 Bandura 表示自我效能論是個人在某個領域對於自己完成工作能力的 信念,這信念會影響到個人對於活動的選擇、繼續努力與動機的堅持度, 以及精熟的表現水準。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有以下四點: 1. 過去的成就表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個人過去成功的經驗可 以類化到其他情境。 2.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觀察他人成功的經驗,個體可以獲取較 多訊息,比較能增強個人的效能感。 3. 言詞的說服(verbal persuation):言詞的說服不能提供可靠的經驗基礎,效 能期望比較弱。 4. 情緒的激發(emotional arousal):個體若受到不良情緒,如厭惡、焦慮,會 有較低的成功期望。 (二) 焦慮理論:焦慮是由緊張、不安、憂慮、擔心、恐懼交織而成的負面情緒 狀態,可分為一般焦慮(generalanxiety)與特殊焦慮(specificaniety)。一般焦 31.

(50) 慮與人格特質有關;特殊焦慮是在特殊情境下才會產生。 (三) Pintrich 的動機理論:Pintrich 認為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價值、期望、情感 這三者是主要的學習動機。從這三個動機會衍生出七個向度的動機價值成 分:內外目標導向、工作價值、學習的自我效能、學習的控制信念、期望 成功、測試焦慮以及自尊。茲將此三個動機以及七個向度的關係圖表示如 下:. 內外目標導向 價值 (重要、 效用、興趣) 工作價值 學習的自我效 能 Pintrich. 期望(信念、. 的學習動機. 成功期望). 學習的控制信 念 期望成功. 測試焦慮 情感(情緒反應) 自尊. 圖 2-5 Pintrich 的學習動機理論關係圖。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四、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把學習動機是為人性成長與發展的內在動力,強調內在動機的重 要。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將人類的多種需求由低而高 分為七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 32.

(51) 求、美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其中,前四個為基本需求;後三個為成長需 求。階層圖以圖 2-5 所示(張春興,2013):. 自我 實現需求. 美的需求. 知的需求. 自尊需求. 隸屬與愛的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圖 2-6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註:取自教育心理學(頁 304),張春興,2013,臺北:東華。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對於學習動機的影響有以下三點: 1. 需求層次中含有學習動機:在馬斯洛的基本需求中,學生可能因為生理 或心理上的缺失而沒有學習動機。 2. 兩大需求的交互作用:知的需求是成長需求;而自尊需求是基本需求, 求知需求的產生決定於基本需求是否滿足。故基本需求與成長需求兩者 33.

(52) 有交互作用產生。 3. 自我實現的高峰經驗:教師要滿足學生隸屬與自尊的需求,必須營造安 全的教室環境,讓學生參與團隊工作。. 貳、ARCS 動機理論探究 美國學者 Keller 於 1983 提出了 ARCS 動機模式,(ARCS 分別是 Attention, Relevance, Confidence, Satisfaction,以下簡稱 ARCS),意在補足其他學習動機 純理論的觀點,以學習者的動機為主題。以下先一一介紹其運用於教學的方 式,再以表格呈現其動機類別所搭配的教學策略(王珩,2005): 一、注意 教學者必須了解學習者的興趣並分析引起學生好奇的因素,方能吸引學生 的注意力。以下有分成三點加以說明: (一) 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是聽媒體等現代科技產物,產生不同 的視聽覺特效,引發學生的好奇及注意。 (二) 給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真對個人或小組, 藉由問題提出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思考。教師於上課前, 可以請學生上台表演一段英語節目,提高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克服困難 的意志力。 (三) 激發學生參與意願:學生參與英語教學活動的益處,除了能激發各人學 習的樂趣,提高住意力外,也能增進對任務的理解及表達能力,進而更 提高學好英語的決心。 (四) 提昇英語學習的趣味:如何創造一個融洽、愉快的課堂環境,讓英語教 學充滿歡樂的氣息,進而引發學生的興趣,趕生住意,這就成為教師必 須培養的能力。 (五) 採取預防措施:每次教學若給與學生太多的刺激,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 34.

(53) 困難;兒童一時間若有太多的指令,也會讓學生難以接受。 二、相關性 很多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往往因為認為學了對生活沒有幫助。以下有三 點,協助學生把教材內容連結到生活當中。 (一) 訂定及陳述目標:學習上有明確的目標,除了能讓學生心無旁騖的朝目 標前進,也能鼓舞學生的耐心及動力。。 (二) 結合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及經驗:為了要讓學習者領悟所學是誤的可親 性,提生學習的意願,縮短學習時的疏離感,教師就須了解學生既有的 背景知識及經驗,與各人興趣之所在,將寄有的技能做為新事務的的基 石,結合過去經驗,提出適當的比喻及關連性,進而降低學習的恐懼心 理。 (三) 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個人風格和動機需求長會隨著年齡、性別 等而呈現很大的差異,隨時瞭解學生所喜好的各項事、物,考量學生的 背景與特色,擬定適當的教學策略,將有助於學習動機之激發。 三、信心 信心是人們對於學習任務是否能勝任時所持的態度。教師能夠增加學生信 心的方式,有以下三點: (一) 提供學習成功的經驗:教師應該要對學生多加鼓勵,瞭解騎過去學習失 敗及挫折的因素,並適時的提供一些正面、積極成功的機會,以提升學 生的學習動機。 (二) 培養學生責任感:學生一旦擁有責任感之後,就會對學習的要求負起責 任,努力克盧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達到其預期的目標教師若能使學生從 「不負責」變為「被動負責」再變為「主動負責」;讓學生從「對自己負 責」跨越到「對社會整體負責」。 35.

(54) (三) 傳授不同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泛指學習者用來從事知識的獲得、 保留與提取的任何行為與思考」,因此學習策略的運用就是加強學習的技 巧,增進學習成效的步驟。教師應該要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 進度,自己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偏好。 (四) 多鼓勵、讚美,避免否定的言語:對於低成就學生,教師若能多加關 懷、表明對其能力的信任、肯定並表揚騎在語言學習上的各種嘗試,都 能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豪感。 四、滿足 由學習而獲得的成就感乃是建立於學習過程中所體驗的愉快氣氛、肯定與 具體的學習成效上面。以下分三個部分加以說明: (一) 創造英語輸出機會:語言學習的三個步驟是從「輸入」經過「吸收」 直到「輸出」。教師作業的設計應該考量到學生的能力,設計出讓學生 能夠對於作業內容達到真正的理解,進而產生學習所獲得的成就感及滿 足感。 (二) 展現實質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透過一些成就記錄本、檢核表等等的 資料來具體話學生的學習成就,滿足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三) 提供回饋訊息:回饋的功能除了能夠提供訊息之外,也能夠指出學習 者的學習方向、過程、學習成果。若能透過雙向回饋,能夠縮短「教」 與「學」的距離。 (四) 避免使用威脅方式:語言學習的焦慮可分為損害性焦慮和助益性焦 慮。損害性焦慮有礙於語言的學習;助益性焦慮能夠促使學習者穩定且 靈活的投入學習過程,又不會影響學習者無法放鬆的學習。 有關 ARCS 的類別和學習策略,整理如表 2-4。. 36.

(55) 表 2-4 ARCS 動機類別與教學策略 類別與 次類別. 教學過程中思考的問題. 激發動機的策略. Attention. 1. 我如何捕捉學生的注意和興 引起注意 趣? 2. 我 如 何 激 發 學 生 探 究 的 態 感官的吸引 度? 問題的探究 3. 我如何維持學生的注意和興 用變化維持 趣? Relevance 切身相關. 1. 我如何連結教學與學生的舊 1. 結合學生的先前經驗,提高 經驗? 課程的熟悉度。. 過程導向. 2. 如何讓學生了解課程能滿足 其需求? 3. 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學 生適當的責任、自我訓練的表 現的機會。. Confidence. 1. 如何讓學生了解要成功的完. 建立信心. 成這門課程所必備的條件? 2. 如何使學生知道那些學習活 動和經驗可協助其提高學習能 力? 3. 如何讓學生知道成功是控制 在自己的努力。. 似曾相識 目標導向. 學習必備的 條件 成功的機會 操之在我 Satisfaction 獲得滿足 自然的結果 正向的結果 維持公正. 1. 用新奇、非預期的方法捕捉 學生的注意。 2. 用奇特的問題維持好奇心。 3. 變化教學的方式。. 2. 藉著陳述教學與個人目標的 相關性,以產生實用的知覺。 3. 提供符合學生動機與價值學 習機會,如自我學習或合作學 習方式……等。 1. 訂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協助 學生創造正向的成功期望。 2. 提供學習者在適度範圍內, 可以自我控制自我的學習。 3. 提供學習者有機會可以成功 的達到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1. 如何提供機會讓學生應用新 1. 提供情境讓學生一展所長。 學得的技能? 2. 提供正向的結果,諸如:口 2. 我能提供那些增強鼓勵學生 頭讚美、獎勵。 的成就? 3. 對於成功維持一致的標準與 3. 如何協助學生對成功創造正 結果,學習的最後結果與起始 向積極的感覺? 設定的目標和期望一致。. 資料來源: 「ARCS 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許淑玫,1998,國教輔 導,38(2),頁 19。 37.

(56) 参、本研究小結 學習動機理論已到了百家爭鳴的程度,每個理論都有其精華處。研究者從 中萃取了精華,期許應用到實際教學中,茲分述如下:. 一、 行為主義的運用 行為主義注重外在的獎懲,所以研究者在上課的時候會利用加分獎勵制 度,鼓勵受試者多參與課堂上的活動,並小組互相合作。上課表象良好的組別 可以加分,於課程結束的時候兌換獎品。. 二、 認知理論的作用 教師於課堂上,無論學生程度如何,會儘量的給予每一位學生有成功的學 習經驗,讓每個小朋友都有備受肯定的時候。同時也要灌輸小朋友,只要肯努 力用功,就會有所收穫。. 三、 Pintrich 的動機理論 由 Pintrich 所提出的三個動機因素:價值、期望、情感,所衍生出的七個 動機向度,是研究者自編此研究之動機量表的靈感所在。. 四、 人本主義的啟示 讀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讓研究者想到有許多小朋友來自低收入戶或 隔代教養的家庭,缺少了基本需求中的安全需求和隸屬與愛的需求。這樣的小 朋友很難有很高的學習動機,尤其是英語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發現學生的 學習動機不高時,應該要了解學生的背景、內心所缺乏的需求,加以彌補。. 38.

(57) 五、 ARCS 的運用 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許多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去完成,並適當的給予學生一些 自主決定的機會,像是分組找夥伴。此外,教師要積極的跟學生有所互動,讓 學生有參與上課的感覺,並時時變化不同的教學方式,用不同的方法引起學生 的注意力。. 第四節 學習成就的探討 學習成就,廣義的來說,各種在校期間學生學習紀錄資料,像作業、平時 作業、期中考和期末考等等;狹義的來說,學習成就是指各學科的學期成績, 或各學科綜合後的平均學習成績。以下將分兩個部分探討學習成就:影響學習 成就的因素以及對本研究的啟示。. 壹、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 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眾多,本研究擬分為以下三個層面做介紹:學生個人 學習背景因素、學生家庭背景因素、教師教學背景因素(余民寧,2006)。 一、 學生個人學習背景因素 與學生學習成就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個人投入學習的直接行為,都是影響 學生學習成就高低最有直接關係的因素。學生的心理特質,像智力、成就動 機、知覺取向、認知風格、成就歸因、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學生投入學習有 關的直接行為因素,像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應試技巧等等,都會影響學生的 學習成就。 二、 學生家庭背景因素 學生的家庭背景,代表著輔助學生能夠有效學習的各種家庭支持資源。其 39.

(58) 中包含的有:家長的社經地位、家長對子與的教育期望、教育價值觀、親子互 動關係、家長的教養態度、家庭提供的文化刺激以及家庭提供的學習環境與設 備。 三、 教師教學背景因素 教師的背景因素結構,能影響學校教育是否積極正向,首重教師素質。仍 有其他的教師背景,像教學經驗、設備、備課、教學媒體的使用、教師教學風 格、教學方法或策略。所以一位優良的教師,能夠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去激勵 並引導學生學習,更可以因應時代的進步,做自我進修,並影響學校、同事、 學生和家長,一起追求正向積極的成長。 四、 學校管理因素 學校課程計畫、課外活動、獎懲制度、輔導措施、教是設施、學校教學資 源、班級大小、學校規模、校園安全、校長領導風格、領導作風、辦學理念與 措施、辦學績效等等,都與學生的學習成就有正相關存在。 五、 政府政策因素 依據經貿發展組織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所使用的教育系統指標,它將國家的教育指標分為教育資源/歷程 指標(如:教育經費、教育參與、教學過程與師資),環境指標(如:人口統 計、射會經濟、意見與期望等)、結果指標(如:學生學習成果、教育系統成 果、就業情況等)等三類。以上三類皆與教育品質有直接的相關。. 貳、政府的教育政策 既然政府的政策因素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就,以下先分析我們政府所提 出的策略,再分析先進國家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之鄉關教育政策與作法(吳清 山;黃建翔,2013)。 40.

(59) 一、 我國政府所提出的教育政策 我國政府所提出的教育政策茲分為以下五點加以說明: (一) 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協助弱勢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若因經濟弱勢加上學習弱勢的惡性循環,則使得孩子學習陷 入困境。因此,內政部於 2013 年提出了「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行動方 案」,提供全國新住民及其子女完整之文教生活輔導機制與單一窗口全方位 服務。 (二) 持續推動補救教學方案,系統評估補救教學效益 教育部推動補救教學政策,已有一段時間。到了 2011 年,因應 2014 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推出的「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 實施方案」,以弭平學習落差。 (三) 充實補救教學資料庫,隨時掌握補救教學狀況 證據導向(evidence-based)或資料導向(data-based)的教育決策越來 越受到重視。 為了監控補救教學的政策實施成效,未來應擴大資源平台功能,持續 充實資料庫內容,蒐集完整的補救教學資料,除了可以隨時掌握補救教學 的實際狀況之外,還可以進行資料分析,作為補救教學決策之參考。 (四) 落實《師資培育白皮書》,提升中小學教師素質 我國於 2012 年 12 月發布《師資培育白皮書》,希望實現「培育新時代 良師以發展全球高品質教育」之願景。該白皮書列舉了九項發展策略與二 十八個行動方案,必須確實執行,才能從職前培育和在職進修等層面有效 提升中小學教師素質。 (五) 研訂學校績效責任政策,確立學生學習導向為主軸 研訂以學生學習為導向的學校績效責任政策,讓校長、行政人員、教. 41.

(60) 師和家長都來關注學生學習,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成就,進而減少低成 就之學生。 二、 先進國家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之相關教育政策與作法 以下探討美國、英國以及澳洲的教育相關政策及做法。 (一) 美國 美國教育對於教育回歸到基本能力相當重視。以下分為兩個法案的介 紹:《不讓孩子落後法案》和《邁向顛峰教育計畫》。 1. 不讓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 NCLBA) 各州層級必須負起學生學習成效責任,提高美國中小學的教育品質, 已充分照顧每個學生,由政府層級、學校以及家長共同努力完成。 2. 邁向顛峰教育計畫(Race to the Top program, RTTT) 美國聯邦政府試圖透過獎勵金補助方式,促進各州進行教育改革。主 張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達成學校長期目標,來增強學校系統能力與強化國 家競爭力。 (二) 英國: 英國政府所做的教育政策,以《國定課程》、《教學的重要性:2010 學 校白皮書》作為介紹。 1. 國定課程 (National Curriculum) 其內涵是:建立國定課程、訂定明確的學習標準、實施標準化評量、 推動學校本位經營、績效責任制。以確保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 成就。 2. 教學的重要性:2010 學校白皮書(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The Schools White Paper 2010) 內涵有:追求學生教育成就以及教師素質、賦予教師更多專業自主.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nhancing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 Secondary Level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 2) Enhan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iction and non-fi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upported Rea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 and e-Learning resources.. • 3) Exploring

assessment items targeting the following reading foci: specific information, inferencing, main ideas. What syntactic and/or semantic clues would you identify in the text to guid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