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用的行動研究法,是採用 Lewin 的行動研究動態循環歷程─

「規畫」、「行動」、「觀察」、「反省」四個步驟。研究者必須透過這循環直到解 決問題為止。這模式是由許多循環所組成,每一循環均包含「規畫」、「行動」、

「觀察」、「反省」四個步驟。每個循環,環環相扣,是個連續不斷的歷程。

本研究因時間限制因素,只進行三個循環模式的研究,藉由第一循環的觀 察、反省中,探討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將改進的方式、

策略放入第二個循環圈之中;而在第二循環的教學中,儘管改進了第一循環所 發生的缺點,仍會有新問題的產生,因此還有第三循環,期許能夠在第三循環 進行得更順利。第一循環執行之前,先測驗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而每一個循 環的前、後,都有成就測驗的前測、後測,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效。到了第三 循環教學結束、成就測驗後測也結束後,實施英語學習動機量表的後側,來檢 視三個循環的英語教學是否有提升孩子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54

壹、採取行動研究之理由

教育行動研究的功能,至少包括提高教育行政效率與學校管理效能、增進 教師從事教學革新之能力與鼓勵教育實務工作者進行課程行動研究(蔡清田,

2013)。而行動研究的改進可以從幾方面來討論:解決課程及教學中面臨的問 題、有助於個人的專業發展,協助教師轉化理論為實踐的能力且豐富個人的知 識也可滿足專業認可、改變課程實踐所在的學校環境以及改進生活所在的社會 環境(林佩璇,2012)。行重研究是質、量之外的另一種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採 自然科學的觀點,質的研究受到詮釋學的影響,至於行動研究則可以以

Habermas 批判的社會科學做為方法論基礎(潘世尊,2006)。就以上學者所提 出的觀點,研究者欲從事教學革新、化理論為實踐的能力並改善教學現場的環 境,因此選擇行動研究為本研研究的方式。以下就時間、研究對象以及研究者 三個因素多加著墨。

一、 時間因素

英語教學需要長時間的接觸方能有學習成果,研究者也需要長時間觀察學 生的學習狀況、需求、想法。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困難,要隨時修正解 決問題。

二、 研究對象因素

本研究對象為一個班級。研究者跟該班的導師、英語老師談過之後發現該 班孩子對於英語學習的動機缺缺,英語程度需要提升。班上小朋友對於背單字 有恐懼,不知道學英文要做什麼。此外,對小朋友而言,英語句型複雜、英語 教材內容廣泛、看英語課外讀物是他們內心的負擔。

由於以上因素,需要把學習者認為有負擔的事情,想辦法變得有趣,曾加

55

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感。因此,研究者把以上學習者所遇到的困難,經 由不同的活動變化,並隨時省思、注意學習者的學習狀況,每一週變換不同的 學習內容、方式,助其改善學習狀況。

三、 研究者因素

研究者本身擁有英語教學專長和教學背景,也希望在英語教學領域上能夠 精益求精。行動言就能夠讓研究者本身於教學時不斷的自我修正、發現問題、

尋求解決方法。是此,研究者能夠自我提升教學專業能力、技巧,也能夠增進 解決問題的能力。

貳、採用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之理由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教學工具,透過文字、圖片、聲音、影片等等至少兩種 以上的呈現方式,刺激學習者多感官的接收學習。而研究者除了把英語教材使 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之外,還使用了互動式電子白板。以下就多感官刺激的學 習、互動頻率增加和吸引小朋友們的目光這三點加以說明。

一、 多感官刺激的學習

多媒體的文字、圖片、聲音以及影片能夠刺激孩子多感官同時運作的學 習。越多感官同時在處理一件事情,印象會更加的深刻。

二、 互動頻率增加

上課如果只是老師在唱獨角戲,臺下通常是一片昏沉。然而一個班級超過 二十位小朋友,老師很難每次上課都能夠跟每位小朋友有互動到的機會。然而 互動式電子白板提供了更多師生互動的機會,老師可以請小朋友們上台點白板 的內容。即使不是每一位小朋友都有互動到,但確實曾加了更多互動的機會;

56

且沒被點到的小朋友也會比較想要試著去選答案。

三、 吸引小朋友們的目光

研究者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呈現許多小朋友競賽遊戲,搭配音效,吸引小 朋友們的目光,讓他們上課的時候更認真。此外,多媒體教學能夠重複一種教 材而一直變換不同的學習方式。對於小學生而言,學習需要不斷的重複,但相 同而重複的活動會顯得枯燥乏味。若是同樣的教材使用不同的方式重複練習,

學習效果會更好。多媒體教學洽有這樣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