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 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 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69

地理研究第 54期民國 100年的月

Journal ofGeographical Research No.54

,

May 2011

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

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

The

Is

land of Festivals:

The Empirical Snapshots and the Theoretical Groundings of

the Modern Festivals in Taiwan

吳鄭重 a

Peter Cheng-Chong Wu

王伯仁 b

Bonifacio Po-Jen Wang

Abstract

In last twenty years

,

there has been a mushrooming of new festivals in Taiwan. Unlike traditional

festivals or the political festivals

,

which prevailed in the martial-law period between 1949 and 1987

,

the

modem festivals which appeared after the 1990s have changed the rhythms of daily life and reshaped

the places to the extent that makes this island a

spectacle of festivals." Therefore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mploy a sociological impressionist approach to explore this phenomenon

,

firstly

,

by highlighting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s ofthe modem festivals and events in Taiwan throagh the on-line news database.

Secondly

,

in doing so it identifies five ideal types of the modem festivals in Taiwan. Thirdly

,

by

incorporating

Lefebv時 's

theories on everyday life

,

rhythmanalysis

,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的 well

as Bryman's concepts of

Disneyization" and Hannigan's ideas of

fantasy city"

,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ground for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philosophically and technically.

Moreover

,

the political-economy origins and the

socio周 cultural

contexts of the modem festivals in

Taiwan are carefully trac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social contexts for further research. Finally

,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casting a new light on the

Island of

Festivals" 企om

the perspectives of

everyday life and local culture.

Keywords: modern festivals

,

sociological impressionism

,

time-space distributions

,

ideal types

,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本文初稿曾發表於 2009 年 4 月 26 日中國地理學會 2009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a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2)

摘要

在過去二十年問,台灣開始出現一股新興節慶的熱潮,逐漸改變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與地方 關係。相較於台灣傳統的歲時節慶幸口戒嚴時期的政治節塵,這些從 1990 年代開始湧現的現代節 慶,讓台灣變成一個宛如「節慶之晶」的現代奇觀。為了充分掌握此一節慶滲透生活與再現地方 的特殊現象,本丈試圖採取一種社會學印象派的淺描探索取徑。首先,藉由電子新聞資料庫的搜 尋整理,粗淺地勾勒出台灣現代節慶時空分布的初步輪廓。其次,運用 Weber 理念型的分析描述 概念,歸納出地方產業創新節、藝丈統理節、傳統再現節、消費紀念日/購物狂歡節和小眾嘉年 華等五種現代節慶理念範型的初步類型。接著,整合 Lefebvre 有關日常生活批判、節奏分析和空 問生產等理論觀點,並借用 Bryman 的迪士尼樂園化和 Hannigan 的夢幻城市等節慶技術概念,為 此一節慶滲透生活的新興現象,提供概念理解與內涵分析的理論基礎。然後,進一步追溯這些現 代節慶的政治經濟根源與社會丈化脈絡,以作為後續深入研究台灣節慶現象的具體脈絡。最後, 本丈提出「回歸生活,貼近地方」的節慶反思,作為探索台灣新興節慶現象的初步結論。 開鐘詞:現代節塵、社會學印象派、時空分布、理念型、日常生活批判

緒論:節慶暴增的台灣奇觀

「有錢沒錢,辦個晚會好跨年 J (聯合報, 2007) 。斗大的報紙標題和整版的新聞內容充分道 出近年來各地爭相舉辦跨年晚會的節慶熱潮。當老一輩感慨越來越沒有年節氣氛時,台灣從北到 南、從年初到歲末、從中央政府到縣市鄉鎮、從公部門到民問團體,不同名目和各種形式的各類 新興節慶活動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大量湧現,密密麻麻地填滿整個行事曆。例如:一月份屏東的墾 丁風鈴季;元宵節前後台北縣的平溪天燈節;二、三月彰化的花卉博覽會;三、四月台中大甲媽 祖國際觀光丈化節;五月苗栗的桐花祭;六、七月的台北電影節;七、八月的宜蘭國際童玩節; 農曆七月半的基隆中元祭;九月新竹的玻璃藝術節;十月的雲林古坑咖啡節;十一月桃園的大溪 陀螺節;十二月高雄市的鋼雕藝術節等。加上不定期推出的各類大型丈藝展覽(例如故宮博物院 和聯合報系在 2008 年合辦的米勒畫展)、百貨公司和量販店定期推出的週年慶和特賈會等,使得 台灣儼然成為一個「月月有節慶,週週可狂歡」的節慶之晶。 這種「瘋節慶」的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國外一些行之有年的地方節慶早已成為國際觀光 和區域丈化的代名詞,例如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嘉年華會、英國的愛丁堡藝術節、法國亞維儂藝術 節、奧地利的薩爾斯堡音樂節、泰國潑水節、日本札幌雪祭等,每年為當地帶來可觀的觀光人潮 和豐厚的經濟收益。近年來,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地方積極投入這場節慶生產和文化旅避的行列。 例如英國北部的工業城里茲 (Leeds) 從 1992 年起,每年二月情人節時都會在市中心舉辦為期一 週的情人節歡樂會 (St.

Valentine's Fair)

,試圖提振當地的經濟活力,將里茲的都市意象和產業結 構由日漸衰退的傳統製造業導向金融、資訊、餐飲、休閒等消費與服務事業(Hareup, 2000) 。同 樣地,中國東北的哈爾潰市也從1985 年開始創立哈爾潰冰雪節,並於2001 年與黑龍江國際滑雪 節合併,成為世界四大冰雪節之一的中國哈爾清國際冰雪節。而里茲與哈爾潰都只是全球各地積 極開拓地方特色節慶的例子之一。據估計,歐洲每年有上千個音樂節(Frey,

2000)

;歐美各地一

(3)

年也有 60 多個各式各樣的嘉年華會 (Nurse , 1999) 。在 1990 年代,英國每年約有 550 個定期節慶

( 0' Sullivan

&

Jackson

,

1998)

;法國在 2000 年時,則有多達864 個各式各樣的節慶,其中有六成 是 1980 年代之後才出現的「新節慶J(

Frey

,

2000

)。即使是面積只比台灣稍大(43 ,000 平方公旦)

,

人口不到 550 萬的丹麥,每年也有的個節慶之多,平均每個星期都有一個節慶(

Frey

,

2000: 2

)。 近年來台灣各地節慶數量激增,與國外相較,不僅不遑多讓,還頗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從國內外的片段資料當中不難發現,在生活日趨緊湊的工商社會和天涯若比鄰的全球化時 代,節慶數量和規模與日俱增的現象,相當耐人尋味。然而,在國內外相關研究和文獻資料相對 有限的情況下,尤其缺乏對於台灣新興節慶現象的整體了解,本文將試圖先從貫時性的歷史脈絡 切入,藉由傳統歲時節慶與戰後戒嚴時期政治節慶的遞壇對照,揭璽現代節慶在台灣興起的時代 命題。其次,為了從經驗與理論等不同面向逐步掌握台灣現代節慶現象的初步輪廓與概括內涵, 本文將提出社會學印象派(

sociological

impressionism) 的探索取徑,作為觀照與領略台灣現代節 慶發展的概念架構。第三,透過電子新聞資料庫的搜尋整理,將歸納出台灣現代節慶在時空分布 上的基本特性;同時,試圖借用 Weber 理念型的概念分析方式,對這些裂解日常生活節奏與跨越 城鄉藩籬的節慶活動,提出幾種理念範型的初步描繪。接著,從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批判角度和 節慶生產的技術觀點,對近年來台灣方興未艾的節慶奇觀,進行初步的理論分析。最後,總和上 述貫時性與共時性的節慶活動概況,以及生活/節慶關係的異化批判與節慶地景生產的技術內涵 概念,本文嘗試從文化治理的節慶政治、統理文化的節慶技術、文化消費的節慶產業、消費文化 的商業節慶和解放生活的節慶革命等具體線索,進一步追溯台灣各種現代節慶的政治經濟根源與 社會文化脈絡,希望這樣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可以為後續有系統地深入探究台灣節慶活動的 相關研究,提供一個經驗交流的概念平台與理論對話的系譜脈絡。 urν-42 箭 vbzιLEaEtipi 仙Jqtus ‘‘ VEilyp

傳統節慶、政治節慶與現代節慶的遞擅演進

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因此,也 孕育出不同的節慶文化。除了原住民社會之外,自明、清以來,台灣的漢人社會承襲了許多中國 農業社會的節慶習俗;加上移民過程和日本統治的特殊背景,形成台灣在地的傳統節慶(傅季中,

2007)

0 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由於兩岸政軍局勢動盪以及冷戰時期國際氣氛詭譎'形成台 閩地區戒嚴長達 40 年的特殊狀況。在這樣的政治局勢與社會氣氛之下,在傳統的歲時節慶之外叉 產生了不少屬於當時特殊時空背景的政治節慶。 1987 年解嚴之後,靠著 1970 年代以來累積的經 濟實力和從 1980 年代開始萌芽的民主素養,加上 1979 年開放出國觀光所體驗到的全球文化衝擊, 台灣從 1990 年代開始,逐漸興起一波明顯有別於傳統歲時節慶和政治節慶的現代節慶浪潮。 (一)台灣傳統歲時節慶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所以日常工作與休閒的生活作息是以大自然氣候變化和作物生長規律的 歲時節令為依據。各種節慶的產生也是配合歲、時、節、俗的自然規律和生活節奏,融入宗教信 仰和地方風俗習慣,形成具有時間統整性與地方差異性的傳統歲時節慶,例如春節、端午節、中 秋節等。台灣的歲時節慶除了治襲原鄉的節慶傳統之外,在移民遷徙和適應新居地的過程中,還

(4)

加入調和時空差異與銜接新舊文化的新傳統,進而形成台灣的傳統歲時節慶。它充分融合了農業 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台灣地區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習俗,並以祭肥、廟會、市集、遊藝和宴飲等方式, 體現出傳統節慶兼真神聖與狂歡特性的「熱鬧」氣氛(郭現, 2003 ;潘英海,

1993

;謝聰輝, 2004 )。 例如元宵節時的台南鹽水蜂炮和台北內湖炸寒單爺;中元節時的基隆燒王船、放水燈和竹、苗地 區的客家義民祭;北港媽祖誕辰邊境和台南棍櫥王爺誕辰出巡等。 除了漢人的歲時節慶之外,原住民社會也有各種歲時祭僑,除了表達對自然神靈的崇敬與感 謝之外,也有放下工作、團聚休閒的社會功能。例如:達悟人的收禮節是在飛魚捕撈季節之後, 慶祝飛魚、小米、果類與雜糧豐收的慶典,同時感謝祖靈的庇佑並祈求來年豐收順利(董森永,

1997)

;阿美族的豐年祭則是在小米收成的時候,歡慶小米豐收並祭j記神靈的重要慶典(黃T盛,

2003

)。 台灣傳統歲時節慶的時序安排,充分反映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農民曆上。雖然沒有正式的統計, 但根據印刷業的經驗,農民曆可能是台灣每年印刷數量最龐大、版本最多的一本「生活指南 J' 每 年約有 300 萬冊的印行量。除了在一股書局和報攤販售之外,它也是農、漁會等地方機構和鄉、 鎮、里長、縣市議員等民意代表每年必送的服務手冊。農民層的內容包括先人根據日月星辰的自 然運行和地方農林漁牧生產作息所歸納出來的十二月令和二十四節氣之天候規律與種植漁撈預 報,加上良辰吉時、神佛誕辰、生向流年、每日沖煞、喜神財神方位、胎神古方、飲食相剋等民 間習俗與生活經驗,是社會大泉安排日常事物與婚喪喜慶的重要依據。即使台灣早已脫離農業社 會進入工商時代,農民曆依然是民間安排生活與官方制定節日慶典的重要參考,例如:農曆大年 初一的春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八月竿的中秋節、十二月二十九的除夕等 (劉還月, 2000) 。 如果進一步觀察這些真有濃厚民俗色彩和宗教意涵的傳統節慶,會發現除了春節、端午和中 秋這三大歲時節慶和部份被納入地方文化的特色節慶之外,例如元宵節、中元節和各種神佛誕辰 等(諸如北港媽祖誕辰、岡山佛祖誕辰、台南棍魚身王爺誕辰) ,其他像是重陽節、冬至等比較次 要的傳統歲時節日,早已融入日常生活而消逝無蹤。在一些比較西化的都市家庭中,這些傳統節 日的重要性甚至已經被復活節、萬聖節、耶誕節等西方傳統節日所取代。 (二)戒嚴時期的政治節慶 自從 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宣佈戒嚴開始,一直到 1987 年蔣經國總統宣佈解嚴為止,台灣先 後歷經了 1950-1953 年的韓戰、 1958 年的台海戰役、 1959-1975 年的越戰、 1971 年中華民國退出 聯合國、 1979 年中美建交等國內外重大政治與軍事危機。在反攻大陸的政治氣氛和美蘇冷戰的國 際局勢之下,戒嚴期間台灣的節慶活動也變得「很政治 J' 更導致一些「政治節慶」的出現,例如 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青年節、慶祝對日抗戰勝利的軍人節、台灣光復節;紀念孔子、國父、 蔣公等中國「偉人」的誕辰紀念日;還有開國元旦、雙十國慶、行憲紀念日等國家慶典。在發揭 中華文化的思想教育之下,一些固有的傳統歲時節塵,例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也 被納入國定假日的官方節慶之列。 不同於民間自發的傳統歲時節塵,這些被官方訂為國定假日的政治節慶是政治介入和行政平 預的產物,國家儀典和政治樣板的味道濃厚。它是端正禮教、誘導民風、實行教化的教育手段(李

(5)

永匡、王熹,

1995)

,也是國家統治和思想規訓的政治工具(楊明暉,1972) 。除了放假一天之外, 中央與省垣各界都會舉辦各項儀式,例如元旦升旗典禮、國慶閱兵和晚會、光復節遊行等。各級 機關、學校和重要街道也都依照規定懸掛國旗和製作應景的牌樓、標語等,並且動員軍隊、學生 和各行各業的人士參加各種典禮、晚會和遊行活動,並且透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官方媒體廣為 傳播,試圖營造「薄海翻騰,普天同慶」的節慶景象。那些臨時搭建的夾板牌樓和五顏六色的霓 紅燈泡雖然粗糙、俗氣,卻充分反映出戒嚴時期的社會氣氛和政治節慶的僵化形式。現在年過四 十的人,對這些「張燈結解喜洋洋」的政治節慶景象,應該依然印象深刻。 在政治戒嚴的兩蔣時期,節慶假日的時序安排不再是以農民曆為依歸,而是以行政院人事行 政局正式發佈的「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為準:唯有政府頒佈的國定假日才是官方認可的正 式節慶。儘管這些政治節慶本身充滿了濃厚的政治氣氛與教條意味,不過,對於絕大多數的小老 百姓而言,不用上班、上學的國定假日卻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有趣的是,隨著2000 年的政黨 輪替,政治節慶的篩選標準也跟著政權轉移作「政治正確」的調整:一些威權時代的「偉人」誕 辰或過於「中國」的政治節日紛紛取消,或是「只紀念不放假J '例如國父、蔣公和孔子誕辰紀念 日(教師節)、行憲紀念日和台灣光復節等;另外則是增定二二八紀念日為國定假日,放假一天。 整體而論,從解嚴之後,尤其是2000 年民進黨執政開始,政治節慶的時代逐漸劃下句點,只剩下 重大的國家慶典和民俗節日才維持國定假日的地位,例如元旦、國慶日、民族掃墓節(清明節)、 端午節、中秋節、農曆春節等。這些改變也預告了一個新的節慶世代的到來。 AWUEFvtrt2 ,

(三)方興未艾的現代節慶

當繁忙的工商生活讓傳統年節的氣氛變得越來越淡薄,而政治解嚴和民主進步也使得政治節 慶和標語牌樓從國定假日和生活街景中逐漸消褪時,一股新的節慶風潮正隨著民主開放的腳步加 快與台灣本土意識的拍頭,悄悄形成: 1990 年代之後,以節慶之名有系統、持續性地「辦活動」 逐漸成為一種跨越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新興現象,進而促成台灣現代節慶的誕生(邱坤良,

1998

;台新藝術獎觀察團委員,

2004

;黃海鳴,

2003

;廖漢騰,

2003

;陳柏州、簡如邪,

2004 ;

蔡文婷, 2005a) 。 現代節慶的風潮可以從幾個有趣的線索,一窺究竟。首先,近十多年來大量湧現以各種節慶 為名的活動,不論就數量、頻率或規模而言,都讓人目不暇給。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 從都市到鄉村,規模有大有小,時間有長有短,形式和內容更是包羅萬象,舉凡藝術、文化、歷 史、產業、社區、宗教、休閒、觀光、飲食等,都在新興節慶的涵蓋範圍之內。甚至莊嚴神聖的 傳統節慶和正經八百的政治節慶,也都逐漸融入新的節慶風潮當中,例如從地方廟會變為觀光嘉 年華會、從元旦升旗轉變為跨年晚會等。其次,隨著工商發達和國民所得的提升,國人越來越重 視休閒活動和生活品質,台灣也從 2001 年開始正式進入週休二日的休閒時代。這項生活作息的改 變使得觀光休閒成為國內新興的重要產業,也和新興節慶的大量湧現,關係密切。一時之間,各 地爭相推出各種吸引觀光人潮、行銷地方特產和提升地方知名度的節慶活動,而這些節慶活動的 舉辦必須充分配合週休例假和國定假日才可能真正吸引遊客前往。有趣的是,隨著週休二日的實

(6)

施,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也開始配合週休例假和國定假日的時間,推出「彈性放假」的措施,讓國 定假日和鄰近的週未可以接續成一個時間較長的連續假期,方便民眾出遊。對照傳統歲時節慶依 循的農民曆和政治節慶當道時的官方行事曆'這種以週末例假和連續假期為主軸的節慶時間組 構,顯然有其特殊的時空意義。此外,現代節慶與傳播媒體之間,更有著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王 志弘,

2003

;廖漢騰,

2003)

0 1993 年開放有線電視頻道之後,新興媒體和現代節慶一拍即合, 攜于打造出兼具新聞價值與廣告收益、結合政治服務與社會公益、利用現場轉播與綜藝手法的「媒 體節慶 J

(mediated festivals)

,例如台北市府廣場前的跨年晚會、貢寮的海洋音樂祭等。原本只是 作為電視新聞花絮和報紙社會服務之用的假日休閒與藝文活動預告,逐漸形成一種有別於民間農 民曆和官方行事曆的「媒體節慶曆J' 讓現代社會工作與休開密切交錯的生活方式,顯現出不同於 以往生活與節慶兩者滑涅分明的時間節奏和社會意義。 (四)新舊節慶消長融合的社會現象 透過歷史的縱深,可以清楚地看到台灣節慶在戰後短短的半個世紀裡'不論就數量、形式和 內容而言,都有明顯的改變。它不僅是某些不合時宜的舊節慶被新興的現代節慶所取代而已,而 是這些新、舊節慶之間存在著既彼此消長又相互融合的複雜關係。更重要的是,台灣現代節慶的 風起雲湧是一個跨越政治、產業、經濟、宗教、社會、文化和藝術的複雜現象。近年來國內學界 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關切此一新興的節慶現象,不過多半是從地方行銷、提振觀光、促進產業和 社區營造等具體的實務面向和地域範疇著于(例如李小芬,

2002

;林志明﹒ 2002 ;陳元陽、李明 懦、陳宏斌 ·2003 ;涂順從﹒ 2004 ;馬元容,

2005

;張淑君、曾才珊, 2005 ;孫華翔, 2005 ;林 欽榮,

2006

;陳璋玲、伍亮帆,

2006

;游冉琪,

2006

;黃聲戚, 200帥, 2006b 等)。個別來看, 這些研究的確都掌握到政府和民間急欲以節慶活動來整合地方產業、觀光、文化和社區力量的明 顯企圖,同時也凸顯出各地一窩蜂「瘋節慶」的諸多問題。然而,這些聚焦在實務層面和特定地 域的節慶研究,似乎存在一個「見樹不見林」的共同盲點一一欠缺一個宏觀掌握與概念理解台灣 現代節慶現象的整體視野。因此,作為一個回歸整體現象與基本概念的初步探索,本文試圖暫時 跳脫個別節慶現象的具體內容和動態過程。改以一種「社會學印象派」的粗糙光影和模糊視野一 一種結合零碎片段與宏觀整體的生活文化敞視觀點 (Highmore,

2002: 17-30; 35-44)

,用以捕捉 台灣現代節慶現象的整體精神;以便為後續及其他系統化深入探究此一節慶現象的正式研究,提 供一個經驗對照與理論對話的基本平台。

研究取徑與方法序說

為了說明此一「社會學印象派」敞視取徑在探究台灣新興節慶現象上的重要性,本節將概述 這種奠基在日常生活研究與反身現代性批判的「宏觀微視」觀點和淺描初探取徑在認識論和方法 論上的基本意涵,以梳理出本文接下來的論述架構。然而,在正式說明本文探討當代節慶的研究 取徑和方法序說之前,有必要先釐清「節慶」一詞所指涉的對象和定義。

(7)

(一)定義節慶

根據《牛津字典卜節慶 (festival) 一詞源自拉T丈 fe呦,是盛宴( feast) 的意思,尤其是 指慶祝活動中的盛宴。所以節慶通常意指一日或是一段時日的慶祝活動,特別是宗教慶典,例如 耶誕節。其次,節慶也指一系列安排的藝丈活動,特別是每年在相同地方所舉行的音樂、戲劇、 電影等活動,例如維也納新年音樂節。在華人社會的文化脈絡中,節慶則是融合了節日、節令與 慶祝、歡樂的儀典活動(五南圖書《國語活用辭典}

)

0 在日常用法上,節慶多半是指冠以節、日、 週、季、會、展、祭、嘉年華、博覽會等名稱,有別於平常作息和一般場合的特殊活動(

special

events) 。在學術文獻中最看到的節慶定義之-是加拿大觀光學者Getz

( 1991

)所歸納的節慶特性, 包括:公開給大泉參與、舉辦地點大致固定、具有特定主題和時間、經過事先計畫、有組織運作 與經費配合、非例行性的特殊活動等。此外,

Allen et a

l. (

2008

)則是從節慶活動的管理角度切入, 將它定義為一種特殊、刻意、有目的、可凸顯某種社會或文化意義的典禮、展覽、表演或慶典。 為了充分掌握台灣現代節慶的新興現象,本文將以廣義的「節慶活動 J

(festive events

,

or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一詞或簡稱「節慶」來指稱各種非日常性的慶典、儀式、節日、紀念 日、嘉年華會、展覽、園遊會、表演、晚會等單次或延續性的特殊活動,以強調它們不如傳統歲 時節慶那麼持續固定,也不像政治節慶如此刻板僵化,同時更彰顯這些千奇百怪的現代節慶試圖 在單調忙碌的現代生活中,積極營造有如節慶骰固定形式與主題內涵的熱鬧氣氛。 (二)社會學印象派的宏觀微視研究取徑 英國文化研究學者 Highmore (2002) 在《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一導論〉中指出,為了充分 領略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各種無可逃避卻叉難以掌握的快速變化與重複滲透,吾人需要採取一種 從慣習中轉換視野,進而予以解密和除魅的論述策略。雖然他並未對這一套結合美學啟發、檔案 分析與哲學批判的文化研究取徑提出一個詳細完整的研究步驟,也沒有給予這個極具潛力的整合 取徑一個適當的概念命名,只是從美學、檔案和批判這三大面向分別介紹概念前導的理論家及其 關注的生活文化與概念取徑,例如 Simmel 、 Benjamin 和以 Breton 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理論家(以

上為美學取徑) ,英國的大泉觀察 (mass observation) 運動(檔案分析取徑) ,以及 Lefebvre 和 de

Certeau

(現代生活與文化批判取徑)等。然而,這些橫跨整個二十世紀,以不同理論視野切入和 涵蓋各式各樣生活議題的思想匯集,卻恰如其分地聚焦成一股探照與鎖定現代社會整體生活狀態 的概念燈火。這樣的淒描速寫與理論初探 正如其書名附標「導論J

(An

Introduction) 所揭棄 的探索性質一一充分展露出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作為一個零碎整體(

a fragmented totality

)的異化狀 態。這樣的生活文化頓悟,以及接續而來的資料分析與哲學反思,恰好也提供領略與思考台灣新 興節慶現象的概念架構:因為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現代節慶正是現代生活虛擬實境化的最佳體 現,而現代生活與新興節慶相互滲透、彼此糾結的特殊現象,也提醒吾人必須跳脫抽離,反身關 注此一「生活節慶化,節慶生活化」現象的異化問題。 為了充分發揮 Highmore 結合美學啟發、檔案資料與哲學批判取徑的探索精神,同時也針對 本文旨在具體掌握台灣新興節慶現象的宏觀微視需求,我們特地借用《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 一 導論〉書中對 Simmel 試圖掌握三十世紀初期西方工商社會快速變化之零碎整體印象的美學診斷

(8)

描述 社會學印象派( Fris旬,

1992; quoted in Highmore

,

2002: 35-44)

,作為本文研究取徑的基 本架構。儘管 Simmel 以短文 (essays) 為主的社會現象分析有時會被崇尚實證主義的社會學家批

評為零碎片段、缺乏學科訓練和不科學(

fragmented

,

undisciplined and unscientific) (Axelrod

,

1994;

quoted in Highomre

,

2002: 34)

,然而,這種在概念上「略退一步,徵瞇起眼睛」的社會探索模式,

卻是有效逼近新興社會現象的概念灘頭堡,也符合本文希望整體逼近和初步探究現代節慶現象的

宏觀微視目的。它不急著進入Geertz 試圖深入詮釋丈化現象的深描(

thick

description) 步驟,也

無意就此生產出具體而微的地方知識 (local

knowledge)

(參閱 Geertz,

1973

,

chap. 1; Geertz

,

1983)

;相反地,透過片段整合的淺描方式(

shallow description or thin description)

,它所產生有如

概念速寫(

conceptual

snapshot) 的模糊視野和初略輪廓反而有助於捕提社會現象的問題意識,進

而研擬出更有系統與深刻精準的研究策略。換言之,本文試圖將過去以實證科學假設演繹法

( 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 為架構的單一研究(

research project)

,拆解為學術接力的研究歷

程 (research

program)

,而且暫時只聚焦在先期探索的問題設定(problem-setting) 階段,希望能

夠有效確立現代節慶的基本命題。

(三)結合敘述臨摹與分析臨摹的反覆推演

在社會學印象派的研究取徑之下,本文試圖運用對日常生活存疑批判的戲劇化分析技巧,也

就是結合敘述臨摹 (descriptive tableaux) 與分析臨摹 (analytical tableaux) 的生活敘事方式 (de Ce巾紙 1984:

77-78

;吳鄭重,

2010 :

187-192)' 將台灣現代節慶的初步樣貌「搬上舞台 J '並且 賦予這些節慶不同角色與敘事功能的情節關聯,進而彰顯出台灣節慶奇觀的特殊現象。它包括三 個各自獨立但是相互支持的線索脈絡: (I)台灣節慶奇觀的時空分布與理念範型 ;(2) 現代節慶 的日常生活批判與節慶生產的技術內涵分析; (3)台灣現代節慶的歷史溯源與政經分析。個別來 看,它們都無法清晰地描繪出台灣新興節慶現象的整體樣貌;但腫聚起來,卻能夠忠實地傳達此 一節慶奇觀的整體意象,建構出現代節慶命題的初步系譜架構。這種有如 Maffesoli (1996) 結合 經驗歸納和概念逼近的常識學(

commonsensology

)分析方式,並不妨礙後續研究在理論演繹與經 驗深化上的嚴格要求。相反地,有了這個有如概念鷹架般的系譜脈絡,反而更容易藉由理論觀點、 經驗資料和哲學批判反覆推演(

retroduction

)的辯證轉繹(

dialectical

transduction) 步驟,也就是

加入後續正式研究進而形成結合廣泛研究 (extensive research) 與深入研究 (intensive

research)

的混合研究(

mixed

method) 方式(參閱 Sayer,

1992)

,逐步擴展吾人對現代節慶的整體理解。接

下來本文將逐一描述台灣現代節慶在經驗特性、理論意涵與社會脈絡等方面的基本線索。

台灣節慶奇觀初探:現代節慶的時空分布與理念範型

為了概略了解近年來台灣節慶現象的整體情況,本研究利用聯合報系的「聯合知識庫」網路 新聞檢索系統,進行現代節慶的搜尋統計。由於現代節慶的主題和形式相當分歧,而聯合報系是 台灣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報業系統之一,除了〈聯合報}的新聞內容之外,聯合知識庫還涵 蓋了〈民生報>

'

<星報〉、{經濟日報〉等報紙的資料。利用報紙的電子資料庫相對容易搜尋到質 量俱佳的節慶活動資訊。搜尋方式是以節、慶、日、週、季、祭、嘉年華、博覽會、觀光、休閒、

(9)

文化等和節慶主題或內容有關的詞彙作為搜尋關鍵詞,以人工判別新聞資訊的內容是否符合本文 定義的節慶活動,然後整理成包括地點、節慶名稱、起草時間和內容概述的基本表格。此外,本 文也參酌各縣市政府的文化/觀光資源網站和坊間以報導觀光、旅遊和地方節慶為主的書籍(例 如黃丁盛, 2003 ;陳柏州、簡直口冊,

2004)

,作為補充資料來源。 在時間軸方面,是以2005 年 7 月 1 日至 2006 年 6 月 30 日的十二個月期間,作為本研究的搜 尋範圍。之所以橫跨2005 和 2006 年的原因是希望能夠盡可能擷取研究期間資料庫中的最新資料, 而只做一年期程的原因是因為需要人工過濾的資料數量相當龐雜,在尚無明確成果之前,很難進 行多年期的搜尋比對。因此,本文以最接近研究期間一年之內的節慶資訊為對象,先歸納出台灣 現代節慶在總體數量、時間排列與空間分布上的基本概況。接著,透過理念型(

ideal

types) 的概 念耙梳,試著將這些個別的節慶活動整理成類型群組的中繼概念(

meso-concepts)

,作為初步描述 台灣現代節慶現象的系譜架構,以利後續研究的擴展與深入。必須提醒的是,受限於資料庫、每 年節慶活動的變化,以及一些具有節慶精神的活動未必使用節慶名稱等搜尋冒點,本文的經驗資 料只能呈現一年期的節慶概算,並非周延窮盡的節慶普查。然而,這樣的節慶初探,絕對有助於 後續深入研究的理論探索與經驗分析。 其實,本文的內容只是我們探究台灣節慶現象的準備工作,在研討會宣讀之後原本沒有正式 發表的打算。但在近幾年內看到多篇和節慶相關的論文,發現它們往往在欠缺相關脈絡的情況下, 就一頭栽進某個節慶裡面,深入研究。雖然都有具體的研究成果,但不同研究之間卻缺乏理論對 話和經驗交流的平臺;而且因為不少節慶研究其實是重複的,只是個案不同,使得整體研究成果 不易擴大和深化。有鑒於此,我們才會將本文投稿,雖然資料稍舊,但並不妨礙讀者們一窺台灣 新興節慶的整體現象。希望這個探索式的現象歸納和概念雛型,能夠提供一個節慶研究的系譜脈 絡,讓有志於此的先進能夠藉由這個暫時性的經驗鷹架和理論探路,開展出更多、更好的深入研 月h % 0 (一)台灣現代節區的時空分析 在 200512006 年的十二個月當中,全台各地約有 434 個各式各樣的節慶活動。相較於一年只 有十來個的傳統歲時節慶或是加入政治節慶合計也不超過 20 個的國定假日,台灣現代節慶的數量 顯然非常龐大。不過,其中包含不少空間差異所產生的「節慶分身」。例如:同一個元宵節就有台 北燈節、台北燈會、平溪天燈節、大溪火把節、彰化元宵民俗踩街嘉年華、鹽水蜂炮、屏東炸寒 單爺、台北內湖弄寒單等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地方節慶。以下將分別就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的基本 面向,來概括了解最近幾年台灣盛行的節慶現象。 1.順應制度時間,裂解生活規律的現代節慶時間 從月份來看台灣現代節慶的時間分布,節慶最多的月份分是十月(7 1 個, 16%) 和十一月(

57

個, 13%)' 次多的月份是八月( 53 個, 12%) 和七月( 44 個,

10%)

;最少的則是三月(16 個, 3.7%) 、二月和六月(各是17 個,

3.9%)

(圖 I )。整體來看,七至十三月的下半年合計299 個節 慶,約佔全年節慶數量的七成(69%) 。節慶集中暑假和秋季的原因包括前者是學校放假期間,比 較容易吸引遊客參與節慶活動;而後者正值秋高氣爽,是最適合出遊的季節,也是許多地方特產 收成的時候。加上十月是政治節慶最集中的月份,所以節慶活動較多。相對溼冷的一、二、三月

(10)

及橫跨梅雨季節的四、五、六月,雖然有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等重要的傳統節慶,但 整體節慶活動的數量相對較少。由此也可以看出現代節慶與傳統節慶之間的逐漸脫鉤。 就星期例假的時間尺度而論,節慶落在週六、週日的機率高出落在週一至週五工作日時的 33% 。乍看之下,三者差異不大,這是因為許多節慶活動是為期數日甚至橫跨數週的連續活動, 因此不易凸顯出節慶落在週間和週末之間的差別。一股而言,除了短期性的節慶活動偏好將活動 時間訂在週末之外,連續性的節慶活動會通常會選擇週未作為開幕、閉幕或是重點活動的主要時 間,以便吸引人潮。所以,現代節慶和星期例假的工商時間之間的關係'可能比數據表面所顯式 的更加密切(圖 2) 。 若單純地將 434 個節日除以一年 365 天,平均每天有多達1.2個節慶活動,可以用「日日有 節慶」來描述節慶塞爆生活的荒誕現象。但現實並非全然如此,因為有不少節慶屬於「節慶分身」 或地方活動,以全台加總的方式未必能夠適切反映節慶活動與地方生活之間的具體關係。但是即 便只看節慶數量最多的台北市,扣除日期重複的節慶,單以一年當中每天有無節慶活動的頻率計 算,則會發現台北市全年有高達 268 天(將近 9 個月)是處於節慶活動的「節慶日 J' 有只有三個 多月( 97 天)是沒有任何節慶活動的「平常日」。因此,節慶滲透生活的印象,並非全然無稽之 談。而且,台灣面積狹小,人口高度集中在西部平原城市,加上鐵公路運輸快速便捷,一個節日 有多個節慶分身,例如各地的跨年晚會和元宵節活動,亦非尋常現象。加上有些節慶活動是從白 天延續到夜晚,甚至以夜間為主,例如新年的跨年晚會;因此,從現代節慶的整體時間特性來看, 它不僅脫離節氣循環的自然時間規律,轉而依附在工商社會以週為單位的制度時間之下,甚至逐 漸打破平日/假日和白天/夜晚的時間邏輯,使得過去「節慶/生活」天數懸殊和時序分明的現 象,轉變成節慶與生活相互滲透,融合單調與亢奮的「節慶生活」。 f nunununununununu OO 旬, FOP 、Jau 『『 3 、44A 何 一一一句←--干戶勾心呵呵呵 1 ∞ 圖 1 台灣現代節慶活動時間分布統計, 2005 年 7 月至 2006 年 6 月(依月份)

(11)

斗--~-…刊一一一持一

…見一一

670 885 818 卜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 13.7 18 16.7

i9∞

i

800 700 600 500

l4∞

300 200 100

I

一……一一一斗一一一竺三 →一

三一-I

!國節慶次數 640 631

L

…一三;自豆豆PEJ--一;三三豆.J_~主

註:以節慶跨越日數為計算基礎 圖 2 台灣現代節慶活動時間分布統計, 2005 年 7 月至 2006 年 6 月(低星期) 2.城鄉有別,遍地開花的現代節慶空間分布 就空間面向來看 , 200512006 年台間地區 25 個縣市平均一個縣市一年約舉辦 17 個節慶活動。 其中台北市獨占龍頭,多達 56 個;次多的縣市包括五都改制前的台北縣(3 7 個)、台南縣(3 2 個)、高雄縣( 29 個)和高雄市 (22 個)等南北都會地區;最少的縣市有連江縣( 1 個)、金門 縣 (2 個)、嘉義市 (5 個)、基隆市 (6 個)、澎湖縣(7個)和台中市 (9 個)等偏遠離島地 區和緊鄰都會地區的外圍縣市(圖 3 、圖 4) 。其中,台中市是比較特殊的例子。照理說台中市作 為中部地區的主要城市,應該有較多資源舉辦各式各樣的節慶活動,但是台中市長期以來也有「文 化沙漠」的惡名,看來也反映在節慶活動的數量上。加上五都改制之前,台中市作為省轄市的地 位和資源,在舉辦大型節慶活動方面,顯然無法與北、高兩市相抗衡。然而,自胡自強於 2001 年底接任市長,尤其是 2005 年底連任第三屆市長之後,接連舉辦各項盛大的藝丈活動,包括 2005 年底世界三大男高音之首帕華洛帝(

Luciano Pavarotti

)的演唱會、 2010 年 3 月大陸導演張藝謀導 演的大型歌劇杜蘭多公主( Turandot) 等,使得情況有所改觀。 60 50 40 30 20 10 圖 3

(12)

t毛

u

澎湖縣

醋、

..no,.

.

..

。 縣市街慶活動數

_

38-56

亡立 12

- 18

L司 8 - 11

亡立 5-7

註:受限圓幅範圍,本國不含金門縣、連江縣

A

團 4 現代節慶活動的空間分布, 2005 年 7 月至 2006 年 6 月 就城鄉分布而言,台灣現代節慶有明顯的城鄉差距。尤其是首善之都的台北市,節慶活動的 數量更是各縣市平均的三倍,稱它為「節慶首都 J 亦不為過。如果把周邊的台北縣和鄰近的桃 園縣、基隆市納入,大台北都會區年度的節慶數量多達 120 個,佔全台節慶數量的 28% 。另一方 面,台南縣、市和高雄縣、市等南部都會地區的節慶數量合計也多達的個 (21%) ,二者合計將 近台灣節慶數量的五成 (49%) ,顯現出台灣現代節慶集中都會,南北對峙的空間特性。相反地, 各縣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紛紛採取數量和形式相去不遠,但內容互有差異的「地方節慶」模 式,形成遍地開花的節慶現象。 (二)台灣現代節慶的理念範型 除了現代節慶的時空分布特性之外,為了進一步掌握台灣節慶現象的多元樣貌和豐富內涵, 我們也試著將它們加以分類。文獻當中有各種節慶的分類方式,例如陳柏州、簡如那 (2004 )將

(13)

81

台灣的地方節慶分為藝術丈化節、產業促銷與社區營造節慶和創新承傳民俗祭典節慶三大額;蔡 丈婷 (2005b) 將台灣的新興節慶分為文化節慶、產業節慶、創意節慶和傳統節慶裝新瓶四大額。 張激君、曾才珊 (2005 )將台灣節慶分為傳統民俗、宗教信仰、原住民慶典、文化藝術、地方特 產和特殊景觀六大類。黃海鳴 (2003 )則是將節慶分為本土民間宗教節慶、脫序的嘉年華節慶、 替代的商業節慶和生命共同體節慶等四額。國外學者 McDonnell

et a

l.

(1999) 曾經就節慶目的、

所屬部門和規模加以分類,而O'Sullivan

and Jackson

(2002) 則是依照節慶的參與人數、地理空

間、主題、主辦單位、經營組織和目的等,將節慶分為「鄉土JC home-grown)、「觀光 JC

tourist-tempter)

和「大爆炸J (big-bang) 三大類。作為一個探索式的研究,本文特別關注台灣新興現代節慶的基 本特徵,並且試圖從理論意涵與社會根源等面向進一步深化現代節慶的相關概念,所以特別採用 Weber 的「理念型」作為節慶分類的主要依撮。 理念型叉稱「純粹型J

(pure types)

,是指從現象中的特徵元素歸納出一些基本穎型的分析方 式。它強調以某種簡單觀點切入複雜現象的一種理想逼近狀態。經由適當的歸納分頸,這些狀似 片面和思路單純的理念型剛好構成一個交織互補的分析架構,對於經驗現象提供概念完整的解釋 說明 (McKinney,

1950 ; McIntosh

,

1977 ; Weber

,

1991) 。換言之,可能沒有一個真實案例完全符 合某個理念型的理想狀態;單一的理念型往往也無法完全解釋某個特定案例的所有特徵。雖然理 念型的「零碎整體」逼近方式並未遵照周延、互斥等一股分類的基本原則(參閱 Capecchi,

1968)

,

但是,它卻能夠更精確地掌握複雜現的整體特性。這對於領略系出多源、名目紛雜且形式多變的 台灣新興節慶而言,可能比一些看似明確但叉缺乏理論觀點的分顯方式,例如依撮節慶規模、行 政區、部門別、活動內容等項目加以分類,更具意義。 用理念型來描繪台灣現代節慶的初步輪廓,其具體操作方式是在上述電子新聞資料庫篩選出 來的節慶當中,仔細閱讀新聞資料的內容描述,並進一步以節慶名稱進行網路搜尋,找出更多的 相關資訊,然後以 4 至 7 個關鍵詞描述每一個節慶活動的內容特徵'例如台北市五分埔的褔德丈 化節,可以歸納出宗教祭肥、地方民俗與古蹟丈物展覽、街頭表演、商品販售、地方行銷與成衣 產業等關鍵詞。接著再利用內容分析和群組命名的概念,將個別節慶歸入第二階段級的節慶描述, 例如文化展演、產業節慶、創新節慶、藝術表演、宗教節慶、民俗節慶、社區活動、嘉年華會等 等。一個節慶可能同時兼具兩、三種節慶活動的群組描述。最後,經過進一步統整與多方嘗試, 本文將台灣的現代節慶整理出以下五種理念範型: 1.地方產業創新節 在統計出來的 434 個台灣現代節慶當中,數量最多、頻率最高、分布最廣的節慶類型可稱為 「地方產業創新節 J' 也就是將地方生活文化或產業活動以創新手法包裝成節慶活動的形式。約有 過半的節慶 (224 個,佔 5 1.6%) 具有此一特性。地方產業創新節叉可細分為三種亞型: (1)地方產黨文化化的新節慶。將地方的農林漁牧產品、手工藝品或工業產品透過產業故事的 文化敘事,提升為具有商品消費與文化體驗價值的地方特產,並以節慶活動的整體包裝來結合主 題式的觀光旅遁和品牌化的經驗消費,帶動地方產業與文化的發展。例如:台南白河的蓮花節、 屏東東港的黑捕魚丈化觀光季、鶯歌的陶瓷藝術季、新竹的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等。 (2)地方文化與環境費源產黨化的新節慶。將具備地方特色的文物古蹟、傳統技藝、環境與生 態資源透過節慶活動的再現,結合小吃、特產、紀念品等相關商品和民宿、參訪導覽、儀典表演

(14)

等旅遊服務,轉化為商品消費的節慶體驗。例如:高雄內門的宋江陣嘉年華就是將當地獨特的庄

頭藝陣由三年一次的地方習俗改為年年舉辦的宋將陣嘉年華,一方面保存地方文化,同時將地方

文化作為吸引觀光旅遁消費的地方資源。類似的例子還有台北平溪的天燈節、苗栗的桐花祭等。

(3) 以新創節慶形塑地方文化與產黨特色的節慶創新。

1996 年開辦的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就是

經典的例子。在不特別強調地方自然資源、特殊產業與文化特色的情況下,利用冬山河親水公園

和夏日歡樂的簡單概念規劃特色童玩展覽、各國民俗團隊表演、親水遊戲與創意市集等活動,曾

經創下單季 80 萬參觀人次和2 億元門票收入的輝煌記錄,堪稱以前慶創新帶動地方自然保育、文

化保存與產業發展的最佳範例。其他例子還有宜蘭的結色博覽會、苗栗的國際假面藝術節、台北

市的牛肉麵節等。 2.華文統理節

第二種節慶類型(約有183 個,佔 42.2%) 可以稱為「藝丈統理節J '是指以藝術展演和丈活

動作為節慶主軸的現代節慶。其內容包羅萬象,包括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繪畫、雕塑等展 演藝術'也涵蓋室內/室外、靜態/動態、精緻/普羅、都市/鄉村、傳統/前衛等不同形式。 最重要的是,這些試圖延續傳統或是積極創新的藝丈活動紛紛以制度化的節慶模式結合政府和民

間的力量,並且尋求國內外和城鄉之間的交流合作,形成一種「以文化藝術為核心的現代廟會活

動 J (孫華翔,

2005 :

5) 。例如行之有年的台北藝術季、台北電影節,從 2001 年開始舉辦的高雄

國際貨櫃藝術節、 2002 年首辦的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還有廣受年輕族群喜愛的貢寮海洋音樂

祭、墾丁春天吶喊音樂節等。甚至由民間/商業團體舉辦的大型表演活動,例如熱門音樂會、歌

舞戲劇表演、馬戲團表演等,也可視為結合商業經營的藝丈節慶。 此外,這些以藝丈活動為主的節慶活動也包括各縣市政府以晚會形式辦理的跨年活動和穿插 在各種節慶當中的藝丈表演,形成台灣地區相當獨特的地方治理模式一一節慶統理。透過新聞報 導和電視轉播,這些藝丈統理節的內容和氣氛甚至超越節慶活動當時的時空範疇,深入到無數家 庭當中,形成一種不在場的節慶臨場感,讓民眾感受到政府有所「作為」的施政表演。 3.傳統再現節 當傳統歲時節慶與宗教儀典逐漸和現代工商社會的日常生活脫節時,官方和民間也不約而同 地嘗試以各種方式縮短二者之間的距離,讓傳統節慶重新融入現代社會的生活脈絡與技術框架,

同時也映照出新舊節慶之間的時空差異與傳統遞壇,進而打造出混雜了「舊瓶新酒」與「新瓶舊

酒」的「傳統再現節」。例如早在 1978 年觀光局就將元宵節定為觀光節,並從 1990 年起變身為台

北燈會,將傳統提燈籠、賞花燈、猜燈謎的民俗節慶打造成高科技的大型燈會,全台各地更是爭 相仿效、各出奇招,形成「一個元宵,各自表述」的節慶現象。從 2001 年起,台北燈會也走出台

北,改為各縣市輪流主辦的台灣燈會。而流行風潮所真有「移風易俗」的強大力量,也讓原本是

以吃月餅、抽子和賞月為主的中秋節,變成以烤肉為主的「中秋烤肉節」。此外,一些真有地方特

色的宗教慶典,例如豐年祭、媽祖邊境、中元節等,也紛紛結合觀光旅遊和嘉年華會的元素,變

身為台東的南島文化節,跨越中、彰、雲、嘉的媽祖文化節與基陸的鬼節嘉年華會等融合傳統與

創新的傳統再現節。 4.結合消費紀念日與購物狂歡節的商業節慶 在上述各類節慶當中,常常看見節慶活動結合相關商品或周邊商家,進行節慶商品的展售特

(15)

賣,甚至有許多節慶活動的當劃或經費來源是由相關廠商負責和贊助的,形成融合購物與狂歡的 「商業節慶」。此外,隨著國民所得的提升和週休二日的實施,加上不少現代節慶刻意選在週末、 國定假日或連續假期舉辦,也讓節慶與消費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每年十月開跑的百貨公司 周年慶,往往吸引大批人潮搶購,其熱鬧喧騰的景象有如一場熱鬧的商業嘉年華。雖然本研究在 節慶調查時並末將這些「商業節慶」納入計算,但是他們邀請賽人表演、送禮、摸彩和舉辦各種 活動的節慶手法,以及限時打折、促銷等「非常」手段,與現代節慶的精神可謂不謀而合。一些 地方商圈也積極籌辦各種以購物為主的節慶活動,例如迪化街年貨大街、五分埔褔德文化節等; 而各種大型商展,例如電腦展、書展、汽車展等,更是名符其實的「購物狂歡節」。部份特殊節日, 例如西洋情人節、中國情人節、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耶誕節等,透過商家炒作和媒體渲染, 早已成為大泉消費與蝕贈送禮的「消費紀念日」。甚至商店、餐廳和百貨公司林立的商業鬧區,結 合大型量販店與休閒餐飲的購物中心,以及近年來公私部門合力推動的觀光夜市,都有如一場日 以繼夜、終年不綴的消費節慶地景。

5.小眾嘉年華

除了上述四種主題明確、規模較大的現代節慶類型之外,在節慶資料的搜尋過程中,我們也 注意到台灣近年來陸陸續續出現一些活動內容分歧、規模不大,甚至沒有固定時間和地點的小型 節慶活動一一「小眾嘉年華」。籌辦單位可能是特定的機關、團體、社群、或社區,參與的人數也 多寡不一,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甚至沒有多少人知道。例如汐止夢想社區的「夢想嘉年華」、由 同好團體所舉辦的同人誌即賣會、由非主流搖滾音樂人發起的「野台開唱」等。這些小而美的小 眾嘉年華充分體現台灣多元、民主的社會價值觀一一只要有心'任何社群都可以營造出屬於自己 的節慶空間與時間,即使是社會邊緯的弱勢團體或地區,也可以找共同參與和齊聚發聲的節慶舞 台。小眾嘉年華的大量出現,更加凸顯出節慶穿透生活和現代生活日趨節慶化的奇觀現象。 必須提醒的是,上述台灣現代節慶的五種理念型只是代表現代節慶諸多構成面向當中最突出 和最關鍵的幾種範型,它們之間並非完全互斥的節慶類型。某個節慶可能同時真備好幾個理念型 的特徵,例如媽祖文化節、東港黑賄魚觀光季等。也有些「節慶活動」可能空有節慶的名稱,但 是並不具備現代節慶的實質內涵,例如大學校園的就業博覽會、以嘉年華或文化節為名的小型展 售會等。此外,也有一些「特殊活動」沒有使用節慶的名稱,卻充滿了節慶的氣氛,例如百貨公 司的換季大拍賈、大型觀光夜市的熱鬧人潮等。這些不同的節慶理念型,讓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 產生繽紛有趣的各種變化;而其在時間規律與生活空間上大量穿透生活的特殊景象,也共同創造 出台灣作為一個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

現代節慶的日常生活批判與節慶生產的技術內涵分析

如前所述,日常生活和節慶活動都是社會和文化的產物,而生活工作與節慶休閒這一緊一鬆 的社會規律則,則是維繫個人身心與社會關係和諧運作的根本秩序。然而,現代節慶與日常生活 相互滲透、難分軒輕的情況,也讓我們試圖借用法國社會學家暨馬克思哲學家Lefebvre 的日常生 活批判觀點與空間生產理論,來剖析新興節慶與現代生活之間的微妙關f系。此外,有鑒於現代節 慶的大量湧現,此處也嘗試從節慶活動的技術層面,尤其是節慶地景的生產過程,來釐清現代節

(16)

慶的基本構成要素。最後,本節將透過國際情境主義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理論家 Debord

的「奇觀社會 J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觀點,來小結台灣現代節慶現象的初步理論意酒。

(一)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與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和日常生活是相互定義的一體兩面。要釐清現代節慶的形式與內酒,必須先了解現 代社會的日常生活,以及節慶與生活之間的相對關係。當代最早和最有系統地研究現代生活與節 慶的學者,首推法國社會學家與馬克思理論家 Lefebvre 。他對現代生活的探究主要是圍繞在現代 性(

modernity

)和異化( alienation) 所交織而成的日常生活批判上面。 Lefebvre 在{日常生活批 判,卷一:導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生活已經變成受到獨特、優越和專殊化所框限的 生產活動,以及生產活動之外各種殘餘事物的總和;它是一種充滿勞動異化、商品拜物和空虛不 滿的生存狀態。最初,這樣的生產異化充分表現在工廠裝配線上惡劣的工作環境、冗長的工作時 間和單調的工作內容,還有剩下僅得溫飽、貧乏的家庭生活當中。而後,它叉透過意識型態的作 用,被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支配整個現代社會的生活狀態(Lefebvre,

1991a: 59-83 ;

Highmore

,

2002:

5-12) 。 接著, Lefebvre 叉將批判的矛頭指向都市生活表面化、數量化和物質化的商品交換過程和日 常消費的異化上面。他將馬克思的商品拜物理論(

commodity

fetishism) 加以延伸:物品的使用價 值被商品的交換價值所蒙蔽,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度也讓人頓生存所需的「物用」關係

( appropriation of

things) 被化約為排他的 r 11古有」關係 (possession

of things)

,使得人和物的關 係從「役物」變成「役於物」的消費異化與身體殖民(Lefebvre,

1991a:

178-181) 。透過媒體和廣

告的推波助瀾,消費異化更讓商品價值由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延伸到象徵價值的符號消費。在{現

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一書中,

Lefevbre ( 1984

)將這種受到流行文化符號價值和消費主義意識

型態操控的消費社會稱為「消費受到官僚控制的恐怖狀態 J

(the terrorism of bureaucratically

controlled

consumption) 。人們由生產消費的積極主體淪為工具操控的被動客體,日常生活變成一 種高度異化的生存處境一一一個零碎的生活整體(

a fragmented totality) (Lefebvre

,

1991

a: “-97)。

為了重新整頓身體與心靈、人與社會,以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Lefebvre 主張透過日常 生活的哲學批判來破除生產與消費異化的資本主義神話,進而恢復統合、本真的「全人 J

total man)

狀態 (Lefebvre,

1991 a:

-68

)。

儘管對於現代生活的哲學批判有助於吾人領悟資本主義社會在生產、消費和身體、心靈各方 面所造成的異化危機,然而,哲學批判本身並無法實值改變生活異化的現實狀態。因此,從遠眺 都市塵囂的靈感中, Lefebvre 想到以節慶活動的「非(日)常」特性,來消 5耳現代社會的生活異 化 (Lefebvre,

1991a:

200-207) 。由於節慶是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特殊時刻,所以既有的社會秩序和 僵化的人際關係在節慶活動中得以暫時鬆綁,尤其是緊繃的生產秩序和階級關係。換言之,節慶 本身蘊藏著顛覆社會的革命能量,是批判日常生活與改造現代社會的革命實踐 (Highmore ,

2002:

122-125

)。反之,革命也被視為一場華麗的政治嘉年華,混雜著恐懼、亢奮、騷動和期待,是社 會秩序的破壞與重建 (Ozouf, 1991) 。這也是為什麼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各國無不設法壓制 各種節慶活動 (Thompson, 1968) 。例如十八世紀末英國國會就通過一項法案,授權地方政府管制

(17)

85

有趣的是, Lefebvre 是以歐洲中世紀生活和節慶的節奏與內涵作為以節慶活動反轉現代生活 異化的思考藍本,所以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辭世 (1991 年)之後的短短數年之間,尤其是進入 二十一世紀之後,現代節慶會變得如此浮濫,多到與日常生活幾乎難分軒輕的程度。而「日常節 慶」與「非常生活」的交織顛倒,反而有可能成為現代社會身體殖民與生活異化的另一脫序曲 L源。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在生產與消費高度異化的現代社會裡面,人們為了擺脫日常生產 活動單調重複的壓力束縛,紛紛尋求各種休閒消費的補償慰藉,甚至「觀賞」運動競技也凌駕運 動本身,成為熱門的休閒消費。作為現代休閒的集體消費,各種現代節慶的逐一出現正好給與現 代人一個集體逃避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牢籠的合理藉口。然而,資本主義的異化危機不僅存在於工 業生產與商業交換的生活勞動上面,在休閒消費的再生產過程中,往往也難以逃脫資本主義無所 不在的異化魔掌。

Lefebvre 的門生 Baudrillard 將這種消費社會的物我關係描繪成擬仿物( simulacra) 與模擺

(

simulation) 充斥的「超現實社會 J

(hyper-real society)

:一個沒有本源或真實,而是靠模型所構

築而成的新世代一一擬仿物本身,即為真實(Baudrillard,

1994:

1) 。這些大量堆砌的消費符碼構 成 Baudrillard 在〈物體系)( 1996) 和〈消費社會)( 1998) 等書中不斷提到的資本主義消費神話: 一個有如節慶般豐裕富饒的「富裕社會 J

(affluent

society) 一一平日物質消費的豐裕和浪費,就 像節慶祭典時的特殊節日。這個節慶活動的基本要素一一豐裕和浪費一一反客為主地變成資本主 義社會再生產的關鍵環節,也凸顯出現代生活超現實的荒謬本質(Galbraith, 1958) 。從這個觀點 來檢視缺乏歷史根源和本真價值的新興現代節慶,不難發現裡面充滿了流行價值與符號交換的社 會關係。甚至許多常設的百貨公司、大賣場、KTV 、電影院等充分展現物質豐裕和休閒放鬆的商 業場所,也可視為現代節慶的商業化身一一富裕浪費和忙裡偷閒的「消費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充 滿超現實象徵意義的「節慶社會J

(festival society

)。 Lefebvre 在未竟的辭世之作〈節奏分析) (2004) 中,叉從信號控制的時間觀點來反省現代生 活大量片斷化的時空異化與身體殖民。他將人體的生物節奏、社會活動的制度節奏和大自然整體 的律動節奏,一起放到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實臨平台上檢驗。他發現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尤其 是在都市環境裡,各種交通號誌、上下班規律、土地利用規定等社會節奏逐漸凌駕自然節奏並主 導身體節奏,使得個人生活在時間節奏和空間定位上變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回顧吾人每天如 何奔波於家庭、工作場所、休閒購物和其他生活場域之間,就可以充分體會Lefebvre 所說的現代 生活的時空異化和身體殖民。而 Lefebvre 依然相信,節慶作為一個潛在改變既有時間和空間秩序 的能量場域,可以形成一種「超乎日常 J (extra-everyday) 的關鍵時刻,讓日常生活有機會擺通

資本主義社會時空常軌的節奏鉗制(

Elden

,

2004:

vii-xv) 。不過, Lefebvre 也意識到,當越來越多

的現代節慶被資本主義收編,成為缺乏歷史根源和本真內酒,只為追求剩餘價值和創造資本循環 的「傭節慶 J (pseudo-festivals) 時,加上節慶活動大量滲透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疲乏效果,它對日 常生活的調節作用和解放力量,反而受到鉗制 (Lefebvre:

2004:

47) 。為了進一步釐清現代節慶與 日常生活的關係'尤其是資本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如何將節慶活動納入資本循環的制度安排,本 文接下來將從空間生產和節慶技術的動態觀點來理解現代節慶的基本形式與大致內酒。

二、節慶地景的空間生產與節慶化的技術內涵

(18)

Lefebvre 在生涯巔峰之作〈空間的生產> (l 991b) 中指出,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空間結構; 空間不僅是社會關係的重要載體,更是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的必要條件。要了解資本主義社會,

就必須探究社會空間的生產過程。它可以用空間生產的三元辯證關係來加以理解,包括: (1)可感

知的空間實踐(

the perceived spatial practice)

,亦即構成人類活動、行為和經驗的空間物質形式,

以及人們例行的空間行為;(2)構思的空間表述(

the conceived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亦即形構 空間背後的科學知識和意識型態;(3)具有代表性的活現空間(

the lived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

它是具有象徵意義,能夠具體展現社會生活面貌的典型空間,包含透過文學和藝術再現的空間符 碼 (Lefebvre,

1991b: 33;

S吋 a,

1996:

8司 12 )。同理,現代節慶也是透過空間實踐、空間表述和活現 空間的辯證闢係所生產出來的節慶空間 「節慶地景 J (festiva1scapes) 。節慶地景反映出當代 社會對於節慶的價值、實踐和技術內涵 (Crang,

1998:

8-12)· 包括節慶的狂歡特性 (Bakhtin ,

1984)

和節慶空間作為一個社會關係的混雜場域(Bhab恤, 1994) 。更重要的是,國家與資本攜手合作的 現代社會還刻意將節慶地景的空間生產發展為行銷地方、提振產業與推廣文化的節慶技術(

festival

techniques) 。因此,本文試圖借用兩種在西方社會中與當代節慶地景類似的原型概念 「迪士

尼樂團化 J (disneyization) 和「夢幻城市 J

(fantasy city

)的技術內涵 來說明節慶地景的形塑

過程。 在〈迪士尼樂園化〉一書中,作者Bryman (2004) 認為繼「麥當勞化J

(MacDona1dization)

的全球風潮之後,歐美社會也開始出現「迪士尼樂園化」的趨勢:前者是以標準化作業的連鎖模 式席捲全球的飲食習慣和餐飲經營,打造出一個均質化的速食世界;後者則是設法在重複和單調 的工商社會中創造出差異化的消費環境,形塑出日常生活之外的壯麗經驗來刺激另類體驗的消費 需求。「迪士尼樂團化」的營造手法和節慶空間的生產方式,可謂異曲同工。它包含四大元素:

(1)

主題化 (theming) ,藉由故事的包裝營造出想像的空間,像是童話故事、異國情調、歷史古跡等; (2)複合消費(

hybrid consumption)

,將不同的消費項目加以結合,例如住宿、餐廳、看秀、遊樂、 購物等,構成一種套裝式的旅遊行程和複合式的消費體驗;(3)商品化(

merchandising)

,利用圖 文聯想將主題樂園的旅遊經驗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商品消費上,例如T 恤、馬克杯、玩偶等帶有主 題元素的紀念商品; (4)表演勞務 (performative

labour)

,讓接觸遊客的服務工作變成一種表演, 以展現主題樂園的情境和氣氛,例如讓服務人員身著卡通服裝、扮成西部牛仔,甚至雇用專業人 士表演小丑、變魔術來娛樂遊客等。整體而言,以迪士尼樂園為代表的消費空間試圖將商品與服 務的消費經驗「搬上舞台J '形成一種如真似幻的系統地景。 台灣各種新興的現代節慶,以及它所營造出來節慶地景,在形式和內洒上與此相當額似。首 先,現代節慶經常設計各種主題,甚至節慶本身就是一種主題性的想像,造就出嶄新的地方感, 例如宜蘭的童玩節、平溪的天燈節等。其次,現代節慶往往混雜多種消費活動,例如雲林的古坑 咖啡前就包含旅避、民宿、餐飲等多項消費。第三,這些節慶活動經常附帶相關的商品銷售,連 媽祖邊境也發展出公仔、香包、T 恤等多種紀念商品。第四,節慶活動中更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 表演活動,包括樂團演奏、民俗技藝和各種體驗示範等。唯一的差別是,迪士尼樂園化的消費地 景多半是常態性的遊憩地景,而節慶地景往往是一次性或循環性出現在特定時空的臨時地景。 此外,

Hannigan

(1998) 在研究當代美國都市發展時所歸納出來的「夢幻城市」現象,也和 節慶化的空間生產,息息相關。他發現有越來越多的都市地區試圖結合觀光、運動、文化和娛樂

(19)

等休閒產業,在特定地區聚集諸如賭場、影城、主題餐廳、體育場館、博物館、特效劇場、主題

導覽等娛樂消費設施,打造出旅遊熱點的「都市遊樂區 J(

Urban Entertainment Destination

,

UED)

,

著名的例子包括洛杉磯的環球影城、賭城拉斯維加斯等。「夢幻城市」的六項特徵包括: (I)具有

中心主題(

theme-o-centric)

,例如電影、運動、歷史、文藝等;(2)品牌化 (branded) ,不論是地

方特色、商品品牌或是城市本身,都被當作形象品牌加以塑造;(3)不夜城(

day and night)

,不像

入夜後宛如鬼城的中心商業區,都市遊樂區往往越夜越美麗,有如一座光彩絢麗的實虹城市;

(4)

模組化搭配(

modular arrangement)

,將戲院、餐廳、遊樂場、博物館、音樂廳、體育館等休閒設 施搭配在一起,以產生相輔相成的聚集效果;(5) 自成一格(

solipsistic)

.都市遊樂區往往和鄰近 社區、環境、經濟和文化等地方脈絡脫節,形成一種有如都市綠洲般的對立景象;(6)後現代超現 實的景觀蒙太奇(

postmodern hyperreality)

.夢幻城市充滿了奇觀科技所構築而成的夢幻地景,讓 輕車簡從的城市之行有如一趟跨越時空的奇幻之旅。此外,一些全球城市的特定地區,像是倫敦 蘇活區 (Soho) 、紐約唐人街、北京胡同區等,也真有類似的夢幻特色,是吸引遊客的重要資源。 從「夢幻城市」的特徵當中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城市,試圖藉由舉辦大型國際盛會的軟 硬體工程來達到夢幻城市的節慶效果,例如2009 年的高雄世運和台北聽奧、2010 年的台北花博 等。此外,台灣有許多新興的都市節慶,往往和都市本身的商業/休閒設施相互結合,例如台北 市府的跨年晚會和E貨公司、展覽中心和影城林立的信義計畫區,形成一個「城市節慶/節慶城

市 J

(city festivals/festival

cities) 的雙重倒影,讓迪士尼樂園化的夢幻城市本身,宛如一個七彩閃

爍的現代節慶。

整體來看,在日趨緊張忙碌的工商社會中,有愈來愈多新興的現代節慶穿插在單調乏味的日 常生活當中。它們透過有如迪士尼樂園化和夢幻城市般的節慶技術'生產出不同於日常節奏和生 活景象的節慶時間與節慶空間。而且,當現代節慶多到有如「節慶生活」酸的飽和程度時,不論 是有如迪士尼樂園般的地方節慶或是彷彿夢幻城市般的節慶城市,其豐映、富裕、熱鬧和狂歡程

度,腫聚成國際情境主義學者 Debord 在《奇觀社會)

(

1994) 一書中所說的奇觀(

the spectacle)

景象。它試圖脫離真實生活的單調形式與平凡內涵,卻叉大量複製'穿插於日常生活的時空脈絡

之間,使得現代節慶成為一種極不真實的生活現實(a

real

unreality) 。而且,透過觀光遊憩和文

化產業的操弄,許多脫離真實時間與現實空間的「偽節慶」﹒更展現出奇觀社會裡的社會奇觀的最 高形式一一以物質形式呈現的意識型態,例如 2010 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就是世界各國展現國 家精神與科技文化內涵的城市舞台,也是中國對內和對外建立國家形象的節慶革命。同樣的道理, 展覽期間長連半年之久的 2010 年台北花卉博覽會,也試圖透過幾個大型展覽場地的刻意營造,讓 市民有置身綠色仙境的錯覺。上海世博或是台北花博所帶來的觀光人潮和龐大商機,不僅是資本 主義社會的商業操縱,更是國家機器統理社會的具體手段一一不斷放煙火和辦活動的節慶統理技 術,已經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競相發展的文化治理節慶奇觀。

台灣現代節慶的歷史溯源與政經分析

順著台灣現代節慶的理念範型架構,以及節慶地景生產的技術內涵概念,本文接著試圖進一 步深入現代節慶的政治經濟脈絡和社會文化背景,來探究台灣節慶奇觀的幾個源頭和它們所代表

(20)

的社會意義。 (一)文化治理的節慶政治 台灣現代節慶的開端,或許可以溯源自 1994 年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後首度舉辦的「市民之夜」 跨年晚會。它不僅以「政治嘉年華」的方式改變戒嚴時期以來的「街頭運動」形式,吸引了大批 群是從好奇圍觀轉為積極參與,也悄悄地鬆動國民政府長期以來在國族認同和民主鉗制上的思想 規訓,進而開啟以舉辦活動推動市政的節慶政治統理模式。這種以跨年晚會為代表的節慶政治文 化統理脫胎自競選期間的「造勢晚會 J' 後者主要是以熱鬧的歌舞表演吸引人潮和用情緒性的口號 召喚群康的參與認同。也因為當時陳水扁的核心幕僚多是學運世代的年輕新血,在不嫻熟市政運 作模式的情況下,反而以單純的思維和歡樂的氣氛開創出節慶政治的丈化治理模式。這股文化治 理的節慶政治風潮在 1997 年由台北市政府與台北丈化基金會合辦,試圖創下金氏世界記鋒的「力 拔山河一一台北市秋天萬人角力」萬人拔河活動中達到首波巔峰,但是也因為「斷臂事件」的影 響,導致主辦的台北市新聞處處長羅丈嘉辭職而暫時降溫。 2000 年民進黨首次執政,跟隨陳水扁入主總統府的新政府團隊,延續並擴大市府時期節慶政 治的丈化治理模式,在國慶、元旦、光復節到入聯公投等各種政治場合,不斷採取顛覆傳統國家 儀典的節慶活動形式,並且將元宵燈會、國慶煙火等大型節慶活動移往中南部縣市舉辦,試圖營 造「本土政權」的親民形象,也讓節慶政治的文化治理火苗,向外擴散。由執政淪為在野的國民 黨,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也開始仿效民進黨政府節慶治理的「親民聯歡」路線,放下身段爭 取一股民晨,尤其是年輕人的支持。擊敗陳水扁接掌台北市政府的馬英九更是延續陳水扁時代節 慶政治的丈化治理路線,擴大辦理各項節慶活動,甚至出現市府新創台北燈節與中央政府的台北 燈會互別苗頭的「節慶競賽」。各縣市政府在「輸人不輸陣」氛圍下,紛紛做效此一節慶政治的文 化治理路線,進而在短短數年之內,形成各類節慶活動在台灣遍地開花,甚至「月月有節慶,週 週可狂歡」的奇觀景象。 最諷刺的是, 2006 年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和民主行動聯盟所共同發起的「紅衫軍倒扁運 動 J' 正是彰顯陳水扁以節慶活動顛覆傳統威權,進而發展為政治統理手段的最大反諷。這樣的「節 慶革命」也驗證了 Lefebvre 所說的以節慶顛覆日常生活的革命力量,並見識到現代節慶在政治鬥 爭和社會運動上驚人的爆發力。

(二)統理文化的節慶鼓術

台灣現代節慶的第二個根源可以追溯到以行政院丈建會和台北市丈化局為首的丈化節慶統理 技術,它們分別代表地方文化與精緻文化節慶化的推廣經營模式。在文建會方面,可以上溯到 1978 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將文化建設納入十二項國家重大建設;但是當時在政策施行上,則是 以成立集圖書館、文物陳列室和演藝廳於一身的縣市丈化中心作為丈化硬體建設的重點工作。 1981 年行政院正式成立文化建設委員會之後,才逐漸朝向文化軟體的方向發展。初期陳奇祿主任委員 任內( 1981-1988) 是以舉辦大型美術展覽為主,接著郭為藩任內( 1988-1993) 文致力於法規制 定與丈化保存,到了第三任主委申學庸任內 (1993-1994) ,率先提出丈藝季的構想。除了引進國 際表演團體來台演出之外,更鼓勵地方舉辦小型國際文化活動。其中最關鍵的措施是文建會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8 年 12 月 25 日,筆者應邀參與觀察「第九屆世界神明聯誼 會」全程活動,見證了宗教嘉年華會式的聯誼慶典。此次活動聚集 海內外 768 家宮廟、3478

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社會革命

「三昧空」,與上面三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三三昧的 時候,在能觀的心上 所現的空相 所現的空相

當 面 取 證、追蹤觀察、寫出報 導。 9 透過嚴謹的研究方法與步 驟,他在 1966 年出版了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在現行的 99

在這一節中, 我們介紹 change of basis 的概念, 了解到一個 linear operator 換了 ordered basis

紅色框內部份須 由協作學校校長 或負責老師核實 活動實際的開辦 組數、每組節數 及每節時數。.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一、建議教節:4 節(以一節 40